学生高中地理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规范性答题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有着积极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规范性答题的方式自主思考,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在答题中会梳理思路、主动思考,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本文主要探究了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高中地理答题规范性。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学生高中地理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学生高中地理论文 篇1:

对山区校学生高中地理学习现状的思考

【摘要】山区校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时常感到困难,不爱学。本文从教材、教学等角度,就高中地理学习的现状,分析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寻求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地理 学习现状 学习困难 对策

高中地理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等特点,与初中地理相比知识跨度更大,且更注重实际应用,可以说是“文科中的理科”,学生普遍感觉地理难学、听不懂、搞不透。我校是一所山区学校,自2006年以来开始使用高中地理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新教材更突出学生的创造性、实践性和研究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发现新教材尽管在知识难度上比旧教材有所降低,但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仍然十分突出,不亚于学数学、物理等学科,这无疑直接影响了地理学科教学成绩的提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学习地理的困难呢?以下从教材和教学的角度对学生学习地理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学生学习高中地理困难的原因分析

1.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存在断层现象。

山区初中校对地理课程设置了两年学制(七、八年级开课),并受到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地理学科在初中属于弱势学科,有的初中校(特别是农村校)视之为副科,认为知识只要理解和记忆即可,造成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地理学科重视不够,有些甚至形同虚设。教学内容也过于简单,加上九年级一年的教学空白,学生升入高中后一接触地理知识,就出现知识断层的现象,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这样,高中地理教学十分被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回顾、补充初中的知识,而高一、高二地理一周只安排2课时,严重影响了高中阶段正常的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另外,学生,尤其是文科的学生对相关理科课程如立体几何、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也相对缺乏,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难度,不利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开展。

2.教材内容的安排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高中地理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与初中地理相比,知识跨度更大,深度更大。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开始就介绍高考中最难的部分——“地球运动”的内容,给高一新生造成地理学科太难的第一印象,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更谈不上有学习的兴趣了,学习不主动,跟不上教师的思维,进而产生学习的障碍,成绩始终无法提高。

3.学生缺乏对地理学科特点的了解。

很多学生学不好地理,是由于对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了解。从学科内容来看,其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具有亦文亦理的特点,正因如此,许多学生在初中形成了学习地理重记忆、轻理解,重突击、轻平时,不注重理性思考和推理,只强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而高中地理更趋向于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原初中的学习方式在高中难以发挥作用。

4.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学科的各种思维能力都较强,知识的呈现与初中相比更加注重逻辑性和抽象性,尤其是高一学生刚开始学习的必修一,空间思维能力更强,每一章节的内容都离不开地图,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强,读图析图能力薄弱;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能力差;思维的逻辑性也较差,考虑问题缺乏条理性,尤其是在综合分析题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十分欠缺。初、高中地理的差距如此之大,部分学生便难以适应,也自然会感觉到学习吃力。

5.教师的教学方法亟待改进。

传统的教学在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处理上,主要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却没能很好地发挥。教师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满堂灌”使学生难以消化,知识框架混乱,重难点不明确,使学生学习被动,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抑制,影响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而高中地理新教材特别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适用性。“知识与技能”是新课程的基础目标,在教学中普遍得到了重视。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亟待进一步改进。

二、学生克服学习高中地理困难的对策

要让高中学生真正地克服学习困难,学好地理,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学生进行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对学科的重视;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深化教材改革,做好知识衔接。

初中地理知识,尤其是区域地理知识缺乏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最大困难。因此,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扩充必要的知识点,如地球、地图等知识,夯实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以满足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

2.提高重视程度,养成良好习惯。

山区初中校教师要树立初高中一盘棋的意识,重视地理学科的教学,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让学生明白要想学好地理,不能只是简单背背、搞突击,而应掌握一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高中地理重在理解和运用,应加强平时对知识的积累。另外,要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如课前自学、上课专心、课后及时复习、独立作业等,学习效率自然就能得以提高。

3.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必须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了解初中教材的内容并挖掘高中教材的特色和优势,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在教法的选取上,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来确定,可以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比较归纳法、自主学习和活动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积极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学习浓厚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从而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4.推广学法指导,突破教学难点。

“过程和方法”是新课程的关键目标,也是新课程目标中的“亮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学习方法和技能,才能学以致用,终身受益。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积极引导学生在“知地”和“明理”的基础上,会“说理”和“析事”,会用地理原理进行判断、分析和评价。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构建知识体系,掌握识记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善于总结和归纳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提高识记效果。针对教学中的记忆性难点,教师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可采用编歌诀、编顺口溜、形象记忆、数字记忆等方法,帮助学生将记忆变成一件简单而有趣的事情。例:地转偏向力、风向判定、气旋与反气旋等方面的知识,运用左右手定则法进行记忆,形象直观。另外,学生课后还可以通过科学运用“尝试回忆”的方法,解决记忆方面的难题。

第二,加强横向联系,贴近生活实际。将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指导学生广泛联系生活,注重知识应用,用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地理现象,如:用地理原理解释“晴天温差大,阴雨天温差小”等生活常识。这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知识学有所用,尝到学习的甜头,学习的劲头就会更足。

第三,指导读图方法,提高识图能力。“无图不地理”,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办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从地图上挖掘信息,利用获得的信息,直接或间接地解决问题,还要教给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图形的技能,使学生养成图文互换的习惯。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学生脑海里就会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区域地理框架,养成区域性思维,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高中地理涉及到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较多,学生在学习中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一方面,教学的主体学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也会因人而异的;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教研理论水平和经验积累,只要坚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方法,多了解学生学习的不同情况,帮助学生多掌握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恐惧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少,喜爱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地理教育》

作者:杨书祯

学生高中地理论文 篇2:

浅谈培养学生高中地理答题规范性的有效策略

【摘 要】规范性答题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有着积极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规范性答题的方式自主思考,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在答题中会梳理思路、主动思考,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本文主要探究了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高中地理答题规范性。

【关键词】高中地理;规范答题;自主思考;灵活应用

在高中地理答题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形式的不规范现象,影响学习效果,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教师要指导学生规范答题,通过正确的方式梳理自己的答题思路,做到严谨、规范,从而促进学生科学地答题,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规范答题,学生会思路清晰、书写工整,给教师留下深刻印象,脱颖而出。

一、学生答题不规范的原因

1.教师不重视对学生答题规范性的要求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只关注讲解知识,对学生答题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对答题规范性的要求不高,影响了学生答题规范性。教师认识得不全面,使得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探究而不是答题上,对学生解题不规范并没有做任何要求。在平时的作业以及试卷批改过程中,对答题不规范的学生,教师也没有做出硬性要求,使得学生并不关注答题规范性。

2.学生思维定势养成答题不规范的习惯

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和答题习惯,学生从小到大都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方式答题的,已经形成了习惯。个别学生会具有良好的习惯,能够规范答题,但大部分学生都做不到规范答题。学生的思维定势影响着学生的答题习惯和答题方法,对学生答题具有很大危害。这种习惯的改变需要较长时间的坚持和指导,使学生从认识上发生变化。

二、规范答题的基本要求

1.审题规范

这是学生规范答题的第一步,也是很多学生容易忽视的一步。很多学生在答题规范上并没有重视审题,这是影响学生答题规范性的首要因素。通过审题,学生会对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归纳、提炼,积极进行分析和综合,把握有效信息,围绕着这些有效信息进行回忆和搜索,寻找有效条件,将会促使学生形成解题思路,明确解题方法。如图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成为“白风暴”。读图完成下题。

(1)R1R2两条河流的主要补给是_____,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

(2)20世纪50年代,在L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这对土地产生了哪些影响?

(3)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

通过阅读题目,学生了解了题目考查的内容,使学生明确了题目要求,主动地分析解答题目需要用到的知识,做到有针对性地分析答题思路及需要的信息。通过审题,学生能明确题目中的已知信息、条件和目标,进而探究解题方法,在审题中找到有效信息。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要明确题目要求,分析题意,进而主动分析,在思考中找到“题目表达了什么信息”、“需要解答什么”,明确了这些内容,学生才能在答题过程中有的放矢,为答题规范奠定基础。

2.文字表述规范

在学生了解了题目要求后,要对语言文字进行加工,通过地理专业术语进行语言处理,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解答有根有据、语言准确,并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准确性。学生要通过准确的地理语言对题目中的信息予以说明,找到问题的正确解答思路和方法,用规范性的语言进行表达,帮助学生准确表达。使用地理语言是学生规范答题的重要内容,学生要用地理的专业术语进行表达,做到答题语言准确、思路清晰。

在对本题的分析中,学生通过读图会看到图示地区位于60°E——70°E附近,40°N纬线穿过该地。湖泊为内流湖,有两条支流汇入,可判断图示地区为中亚咸海周围,因此,河流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温度。由于咸海周围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在此大规模垦荒,破坏植被、地表变得疏松,导致土地荒漠化。荒漠化形成的气候条件是干旱,物质条件是大量疏松沉积物,动力条件是风。学生在答题时要用地理上的专业表述,可以写该地区气候干旱,垦荒会导致了土地荒漠化……专业性的表达会提高学生语言的准确性,促进学生快速而准确地进行表达。

3.书写规范

俗话说:“字如其人”。学生优美、工整的书写会给人带来较好的印象。为了使学生规范答题,教师要对学生的书写提出更高要求,使学生可以写出工整的答案、使教师眼前一亮。在书写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文字的美观,同时还要关注书写的整体和大小。学生清晰的书写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得高分。

4.解后反思规范

学生答题后并不是万事大吉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审题过程、解题思路和方法及解题所用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思考,确保自己的答题尽量完美。有时,学生在答题时会思路受阻,想不到解题方法,但通过进一步思考,在不经意间可能会产生灵感豁然开朗。教师鼓励学生反思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答题,完善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

三、提高学生答题规范性的策略

1.教师做好表率,课堂板书规范

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领路人,为了使学生能规范答题,教师要在自己的答题过程中做好示范,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进而使学生主动模仿。教师在设计课堂板书时,要关注板书的内容、书写以及结构的安排。教师切不要为了省事少写一些文字,或者是为了节省时间只把关键内容和信息写上。教师的书写自然是学生学习的标准,教师的不规范会直接影响学生。例如在回答:开发西部天然气,对开发西部地区的主要意义是什么?教师在指导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把要点表达清楚: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及先关工业的发展;促进西部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改变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等。

2.营造规范氛围,鼓励学生规范

为了使学生规范答题,教师要做好表率,同时还要营造气氛,使学生认识到规范答题的重要性和方法,提高学生规范答题的意识,促进学生耳濡目染,逐步提高意识。教师要积极宣传和鼓励规范答题,通过优秀作业展示或者展览优秀试卷的方式让学生看到规范的标准,进而为学生提供一个模仿和学习的标准,促进学生改掉不良习惯。教师为学生营造规范答题的氛围,会使那些不规范的学生没有滋生空间和土壤,进而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教师多管齐下会提高学生的规范答题意识,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教师可以将学生平时在答题过程中指出出现的不规范现象,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促使他们主动改变、端正态度,而后进行正确地表达。如“植被破坏”不能写成“植被消失”;“水土流失”不能写成“水土干涸”;“抗侵蚀能力”不能写成“抵御能力”等。学生提高了规范意识自然会在表达中追求规范,提高表达的准确性。

3.改掉学生习惯,要求规范答题

“严师出高徒”,为了规范学生答题,使学生能通过规范答题的方式取得高分,教师就要通过严格的方式,帮助学生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惯和不规范书写,通过高标准、严要求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规范意识,进而规范答题。教师应要求学生从思想、行动上改变不良习惯,鼓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教师的积极引导会成为学生提高和进步的动力,增加学生改变自己的动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教师要通过规范性提高学生的分数,促进学生在平时的答题中提高意识、認真书写,养成良好的答题规范和书写习惯,进而可在答题中取得理想的分数。学生的认识提高了,自然会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主动规范自己,通过科学的书写方式和清晰的思路指导学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靳青龙.近年综合文科试题地理知识分析[J].考试周刊,2011(45)

[2]邢成云.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答题习惯[J].班主任之友,2011(06)

[3]罗明萍.自主学习加深记忆,规范答题提高成绩[J].新课程(教研),2011(08)

作者:林显青

学生高中地理论文 篇3:

如何提高学生高中地理的思维能力

【摘要】学生欠缺地理思维能力的种种现象:对地理学科的特点认识不足;综合分析鉴别能力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到位;依赖思维定式,思维的逻辑性欠佳。从几个角度开展地理课堂教学,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大有裨益: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正确思维;打好学习地理的思维基础,完善地理知识结构;提高地理思维能力,提倡注重运用生活实际。

【关键词】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知识结构 生活实际

当今很多高中文科学生觉得地理很难学,诸多地理老师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要学好文科必须学好地理,学好了地理就如同学好了文科。”高中地理的难点,也是最难学的部分大致为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人教版)以及区域地理分析这两部分,笔者经过连续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学不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归纳,发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归结于高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欠缺。

一、对地理学科的特点认识不足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人教版)中,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归纳为: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动态性等,这几种特性决定了学习高中地理需要转化思维,对高中地理问题的认识更要全方位多角度考虑,可是现实中,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只是把地理学科局限在文科,同时加上初中学习时没有形成全面的地理知识,长期以来,导致了学生学习高中地理依赖死记硬背,依赖记忆地理结论,对地理知识原理的探究基本上忽视,从而导致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无法解决。例如分析“地方时”,课本中只是明确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时刻早,可是没有提供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设置为几点钟,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只局限于能计算时间,同时不少老师在课堂上教学时,不去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这就对学生在思维能力上形成了障碍,简单的问题还能解决,遇到较难的问题就无从下手了。

二、综合分析鉴别能力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到位

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思维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求学生学习时用综合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抓住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现实中很多学生往往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因此导致学生学习时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不能形成全面的认知。例如对光和热的理解,学生认为某地方的太阳辐射非常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就必定充足,但学生不够清楚的是:热量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这就导致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光照充足的青藏地区,热量不足时,怎样去进行正常的思维。再如在分析为什么阿巴拉契亚山脉比较平缓,多数学生就束手无策了,其根本在于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到位。

三、提高学生高中地理的思维能力的途径

1.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正确思维。学生学习地理形成正确的思维,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具有决定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倡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利用的已有的知识积极正确思维,循序渐进,逐步挖掘,使学生拥有完整的全面的知识。例如对地貌的分析,学生开始会有一些零碎的认识,比如明确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同时不太清楚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此时老师适机引导,抛出问题:为什么大陆会飘移,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由此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推论,大陆水平漂移需要动力,这种动力来源于哪?长期朝一个方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大陆那么重还会漂移?最后引导学生找出一系列的假设,再归结到已经明确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同时也能解决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这类问题。

2.打好学习地理的思维基础,完善地理知识结构。总复习阶段,要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打好学习地理的思维基础。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一定要注重具有逆向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内容,要求教师充分地思考这些内容,甚至依靠地理学科教研组的集体思维实施教学。例如对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分析,要结合高一地理学习的内力和外力作用,分析比较平缓的原因;再有如果遇到相关学科的某些问题,很有必要询问相关学科的老师,如此学生的地理思维打好基础,完善地理知识结构,知识掌握就能全面。比如分析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需要与物理学科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才能充分理解。在总复习的最后阶段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集中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以此完善地理知识结构。

3.提高地理思维能力,提倡注重运用生活实际。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是辩证统一的,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往往来源于先认识地理中的种种现象,再逐渐分析其成因,进行验证,最后推广到一般。因此对地理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以及地理知识的运用。例如分析时间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时间计算的完整概念与思路,所以不必在这个地方费多大精力,也不必给学生留过多的難题,只让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尝试让学生分析来源,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脉络: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再如对黄淮海平原农业低产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先分析为什么粮食会低产?属于地理的原因是什么?符合该地区的原因有哪些?怎样形成了这些原因?解决途径是什么?等等,注重了运用生活实际,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作者:陈霞

上一篇:上半年环保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办公厅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