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常用公式汇总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常用公式汇总(共11篇)

高中地理常用公式汇总 篇1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定理汇总

集合类:

ABAABABBAB

逻辑关系类:

对数类:

logaM+logaN=logaMNlogMaM-logaN=logaN

logaMN=NlogaM logab

MN

=

Nb

logaMloga1=0

logaa=1loga1=-1a

loga^b

a

=b

logaa^b=blogab=alogba=1a

三角函数类:

sin,一二正

co,s一四正tan,一三正

sinsin

coscos

tantan

sin

2

cos

2

1sin2

cossin

cos2

cos

sin

cos2

2

sin



1

asinA

bsinB

csinC

2R

abcsinAsinBsinC



a*ba*b*cosa*b

cos

a*b

xx

yy

a

b

c

2bccosA

cosA

2bc

xx

221

*

yy

x

y

x

y

流程图类:

Int2.52.52(取不大于2.5的最大整数)mod10,31

平面几何类:

(取10除以3的余数)

圆标方程xa圆心:a,b

yb

r

函数类:

斜率:k

yx

y(xx

圆一般方程x

y

DxEyF0

x)

D

E

4F0

点斜式:yy

y

kx

x

x

y

两点式:

yy

xx

DE

圆心:,;半径:

22

4F

点点距离: PP

截距式:

xa

yb

1

0 ba

x2x1y2y1

一般式:AxByC韦达定理:x

x



1//2k1k2

点线距离:d

c

xx

a

A

x

B

y

C

A

B

A

x

B

yC10

与A2xB2yC20

平行:AB垂直:AA



AB BB

椭圆:ab

yb

1ab0

0

a

c

焦点:(c,0),(-c,0)

c

平行:A1xB1yC30 垂直:B1xA1yC30

平面向量类:

ab

a//b

离心率:e准线:x

a

c

双曲线:a

yb

1a,b0

b

c

a

xx,2

y

y

焦点:(c,0),(-c,0)离心率:e

a

c

xy

xy

0

准线:x渐近线:y

c

ba

x

抛物线:y

2px

(p>0)

p

焦点:F,0

2

x2x

2,11

2xx,x,x

1

离心率:eca

准线:xp2

数列类:

等差:ana1n1d

a

n

a

m

nmd

S

1

n

n

n2

n

a

nn12

d

mnpq

a

m

a

n

a

p

aq

等比:an1

na1q

a

n

a

nm

m

q



S

a11n

q



a1

anq

n

1q1q(q≠1)

mnpq

am

a

n

ap

aq

线性规划类:

n

nxn

niyixi

y

ii1bi1

i1*n2

nx2

nix

ii1i1

aybx

nxiyinxyx

i

xyiy

**bi1

n

n

x2

x2inx

i

x

i1

i1

aybx

导数类:

kxb,kC,(0C为常数)

x,1

ax,

a

x

lnaa0,且a1e

x,

ex

log

a

x

,1e

xloga

1xlna

a

0,且a1

lnx,sinx,x

cosx

cosx,sinx

fxgx,f,xg,x

Cfx,Cf,xC为常数

fxgx,f,xgxfxg,x

fx,f,xgxfxg,x

gx



g2

x

gx0 复数:

i

1

abicdiac,bd

abicdiacbdi abicdiacbdi abicdiac

bdbcadi

x2y

xyixyi

Zar,以a,0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

Zabir,以a,b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

1

3-2

2i

1



1i2

2i12

0

ax

bxc0,

b2

4ac0

x

b

4acb2

求根公式:

i

2a

向量与向量模关系:

Z1Z2Z1Z2Z1Z2

Z1,Z2是二次方程的根,那么即Z1abi,Z2abi

Z1,Z2共轭。

等式与不等式:

ababaabb



ac2

2a

b

aabb

b3b

a

24

abc2

3abc

ab2ab,ab2

ab,ab时取“”

ab2ab

abcabbcac

222

平面几何类:

内心: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到交边距离相等,为内切圆圆心)外心:三条中垂线的交点(外接圆的圆心)垂心:三条高线的交点 重心:三条中线的交点

S三角形

1

ppapbpc注:pabc

2

角平分线:中

AD

ABAC

BDDC

线

2AB

AC

BC

12

S扇形rr弧长

22

立体几何类:

S直棱柱侧ch

ch,V柱体V长方体abcSh

V球

R

S正棱锥侧S正棱台侧

1212,V椎体V台体

1313

Sh

SS,S球

4R

S,cch

hS

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公理2: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其他公共点,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经过这个公共点的一条直线。

公理3: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定理1: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定理2:过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外一点的直线,和这个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点、线、平面垂直: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垂直,过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直线垂直。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就和交线平行。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所得的两条交线平行。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相互垂直。

高中地理常用公式汇总 篇2

一、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 (STAD)

在所有的合作学习方法中, 小组成绩分工法是最简单而且最有效的, 也是实用性最广泛的方法。这一方法是由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 (Slavin R.E) 教授创设的。在STAD中, 小组是最主要的特征和最主要的组织形式, 小组的大小与构成因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动, 根据我国大班授课的现实情况和学生合作技能差的特点应多采用4人小组。STAD教学步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导学入境, 呈现学习目标

本阶段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告诉学生学什么, 所学的内容的重要性。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 可采用多种方式, 或通过演示, 或实验, 或通过优美语言创设情境, 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展示预先准备好的材料, 吸引学生关注即将学习的具体内容, 引导其开始思考。

例如, 在讲“大气环境问题”一节中的“酸雨的危害”时, 首先播放动画和漫画“雨中垂钓”, 从建筑物表面的腐蚀、河水的污染, 以及对水生生物、农业生产、旅游景观的影响引出酸雨的概念。这里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 是为了让学生联系实际, 易于理解酸雨的概念, 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将问题情境展开, 从而使学生主动开动脑筋, 明确学习目标, 为开展下一步合作学习做好准备。

2. 小组合作学习

这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实质性阶段, 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在小组学习中, 小组成员的任务是掌握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的问题, 并帮助他们的小组同伴也掌握这些内容。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 共同解决问题, 最后学生用教师所发的作业单来呈现学习的成果。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要遵循如下规则: (1) 只有所有小组成员都掌握了教师在课堂呈现的问题后才能算完成任务; (2) 每个学生都有责任保证他们的小组成员解决问题; (3) 在请教教师之前要先请求小组所有成员的帮助。

在该阶段师生活动如下: (1) 合作督学, 了解认知。学生在小组内相互督学, 进一步掌握基础知识, 同时小组记录员把本组不明确的问题记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 并来回巡导, 了解学生预习和认知情况。 (2) 合作讨论。教师检查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对于难点、疑点进行点拨、提示,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鼓励合作讨论, 解决问题, 建构新知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主动获取知识, 积极思考问题, 踊跃讨论, 主动参与, 每一个学生都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也要认真聆听其他成员的见解, 最后由小组发言人向全班发表讨论结果。 (3) 合作复习, 训练巩固。教师发给小组作业单和答案单, 引导学生合作复习,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 质疑解难, 并参照答案单自我检查。一般情况下, 教师只给每个小组两份作业单和答案单, 迫使小组成员进行合作。

二、切块拼接法 (Jigsaw)

切块拼接法 (Jigsaw) 最初是由阿伦逊 (Aroson) 及其同事设计的, 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成5-6人一组, 把一项学习任务分割成几个部分或片段, 每个小组成员阅读他所分到的材料。然后, 不同小组中学习同一内容的学生组成“专家组”, 共同讨论他们所学习的那部分内容。随后, 学生们返回各自的小组, 轮流教他们的组员自己所学的那部分内容。一个学习单元结束后进行测验, 检查每个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各个小组成员都得到一份“专题作业单”, 各自完成。再由不同小组中阅读作业同一内容的成员组成“专题组”共同讨论相同的问题, 学会后返回各自原先的小组中, 各自将自己所学会的内容教给其他各个成员, 在专题组里的学生发挥代理教师的作用, 互教互学。最后, 学生们参加所学所有内容的测验, 算出个人得分、个人提高分数并转化为小组提高分, 依据小组提高分数的多少对各组进行评比。

这种合作学习方法并不适于所有教学内容, 而只适于能将教材分割成许多切块的那些内容。如“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这部分内容可分成 (1) 自然条件———地形、土壤、水分、光照等, 由于这些条件的不同, 从而使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2) 社会因素———国家政策、市场、城市和工业的分布、交通运输等; (3) 经济因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农业投入不同, 直接影响农业产量。在合作学习教学时各学习小组某一论题具体由谁承担, 既可随机指定, 也可在专家作业单中预先安排。如果班级人数较多, 可以由两个专家小组讨论同一论题, 或者某一学习小组中指定两名同学讨论同一论题。为了节省时间, 提高效率, 使学生能深入探讨论题, 教师应提前为每一论题设计好提纲并在专家作业单中写清楚。

三、小组调查法 (GI)

小组调查法 (group investigation) 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S·沙龙及夫人Y·沙龙等人在进行大量研究和借鉴小组设计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这种合作学习方法实践性较强, 借助媒体较多, 所用时间也较长, 一般要两三个星期, 甚至几个月不等。

1. 提出总课题, 选取子课题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社会时事或社会热点及学生兴趣事先提出一个宽泛的论题, 或叫总课题 (general problem) 。教师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 激励学生探讨, 列举出更多的子课题 (subtopics) ,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一子课题进行研究, 研究同一子课题的同学为同一小组。如在学习“城市化问题”时可设计总问题为“调查某城市的城市化问题”。在这一总问题下, 又可列举出更多的子课题, 如城市的环境问题、交通问题、住房问题、人口问题等。

2. 组成小组, 设计调查方案

在加入各自的研究小组后, 小组成员要进一步确定将要调查的子课题的某一方面。如“调查该城市的环境问题”的子课题下, 又有需要调查的很多方面:调查该城市的空气污染情况、垃圾堆放及处理情况、污水来源及对居民影响状况、噪音的来源途径、政府和居民对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等。在这一阶段, 小组要确定调查的内容, 怎样调查, 到哪儿获得资料, 以及如何分工等。

3. 小组进行调查

这是小组调查法合作学习的实质性阶段。这一阶段所用时间最长。小组成员认真记录自己的调查结果, 并和组内其他成员交换意见和阐明观点。

4. 总结报告, 成果展示

实地调查后, 小组汇总资料,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合作产生用于汇报考察的结果。各小组通过各种形式, 如论文、答辩、口头陈述、小品表演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

总之, 合作学习方法多样, 每一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情况、教学氛围选择适合的方法, 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高中地理常用公式汇总 篇3

错位相减法是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最简洁的方法之一,错位相减法还可以推广到求数列{anbn}的前项和,其中{an}是等差数列,公差为不为0,{bn}是等比数列,公比不为1.例: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a11,an12Sn,求数列{nan}的前n项和Tn.分析:当n1时,由an12Sn得an2Sn1,两式相减得an13an,所以数列{an}从第二项开始成等比,又a22S12a12,所以an23n2,因为a11不满足此式,所以nan1,n12n3n2,n1.Tn14306318322(n2)3n42(n1)3n32n3n23Tn34316328332(n2)3n32(n1)3n22n3n1两式相减: 2Tn22(3132333n33n2)2n3n1

33n1222n3n1(2n1)3n11

13所以: Tn(n)3n1.又因为T1a11也满足上式,所以: Tn(n)3n1,nN

错位相减法程序化的步骤让学生容易掌握和理解,但因计算量较大,学生常会因为计算的原因导致出错.如果错位相减法可以简化为一种形式简单的结论,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通项形如an(xny)qn,(q1,q0,x0)的数列,其前n项和必定形如Sn(AnB)qn1C,这个结论可以由错位相减法证明,就留给读者去证了,我简单从另外一个方法求得A,B, 因为: SnSn1[(AnB)qn1C][(AnAB)qnC]

12121212[A(q1)nB(q1)A]qn(xny)qn

对比系数得: AxyA,B,此时C可以由S1a1求得.q1q1上例中,设bnnan,则当n1时,b11,当n1时,bn2n3n2.根据公式有: A201111,B,所以Tn(n)3n1C, 3131221212又因为: T1Cb11C 所以:Tn(n)3n1,nN

解题思路和过程固然是重要的,但简洁的结论也很重要,它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少做重复的工作.单方面去强调过程或结论都是不可取的,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掌握好错位相减法的思想精髓上,再引出这个结论,才不会顾此失彼.从例题中可以看出,即使所求数列的首项不满足(xny)qn,也不会影响使用公式求和,但若所求数列前k项不满足(xny)qn,则求和结果必须加上条件nk,此时公式中的C值该由前k项和求出,当nk时,前n

高中地理常用公式汇总 篇4

163 洋流的成因分类 风海流、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

164 风海流的成因 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

165 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

166 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167 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 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168 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169 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170 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171 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

172 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哥拉寒流。

173 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②高高低低规律判断寒暖流 174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气候 ②海洋生物 ③污染 ④航海 175 海洋资源的分类 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176 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化工;养殖、增殖;深海锰结核;潮汐和波浪发电。

177 渔业资源的形成因素 大陆架、河流带来营养物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

178 世界主要渔业国 中国、日本。

179 世界渔场分布 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东北大西洋、东南大西洋

180 海洋油、气开发 利用地震波寻找。海上钻井平台、装油站、海底管道。

181 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复杂性和特殊性(海洋气象多变、深海环境差、海水腐蚀性等)

182 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 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

183 著名海峡 马六甲、霍尔木兹、直布罗陀、英吉利、麦哲伦、白令、曼德等。

184 著名运河和港口 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鹿特丹 185 腹地 港口的服务区域。

186 海洋货物运输条件港口、集装箱船、无线电导航、全球定位技术、最佳航线服务。

187 世界围海造陆的典型地区 荷兰、日本、澳门。188 海洋环境问题 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

189 海洋污染的产生原因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冷却水、杀虫剂、石油渗漏)

190 海洋污染的危害 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191 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海岸工程建设、围海造田、过度捕捞、自然环境变化。

192 石油泄漏清污方法 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193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领海宽度、国际海底资源。

194 领海、专属经济区 12海里,200海里。

195 岩石圈的范围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196 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197 矿物的概念 单质或天然化合物。

198 岩石的概念 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199 矿产的概念 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200 造岩矿物 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201 岩石成因分类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202 常见岩石 玄武岩、花岗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板岩。203 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204 地质作用的概念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205 地质作用的分类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206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07 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 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海洋、升降运动(海陆变迁。

208 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动。板块运动形成地貌。

209 六大板块的名称 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常用力学公式总结 篇5

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g随高度、纬度而变化)

力矩:M=FL(L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滑动摩擦力: f=μN

说明 : a、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b、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2)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fm(f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f静大小范围: O 说明:

a、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

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Vg(注意单位)

6、浮力: F=

7、万有引力: F=GmM/r²

(1). 适用条件(2).G为万有引力恒量

(3).在天体上的应用:(M一天体质量 R一天体半径 g一天体表面重力

加速度)

a、万有引力=向心力

G

b、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万有引力

mg=GmM/r² c、第一宇宙速度

mg = m V=

8、库仑力:F=K(适用条件)

9、电场力:F=qE(F 与电场强度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10、磁场力:(1)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V)方向一左手定公式:f=BqV(B(2)安培力 :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I)方向一左手定则公式:F= BIL(B

Fy = m ayFx = m ax 

11、牛顿第二定律: F合 = ma 或者

理解:(1)矢量性(2)瞬时性(3)独立性(4)同一性

12、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规律: Vt = V0 + a t S = vo t + a t2 几个重要推论:

(1)Vt2 - V02 = 2as(匀加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 匀减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

(2)A B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t/ 2 = = A S a t B

(3)AB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s/2 =

匀速:Vt/2 =Vs/2;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t/2

(4)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1s、2s、3s¬……ns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

……n2;在第1s 内、第 2s内、第3s内……第n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米内的时间之比为1: :

……((5)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

s = aT2(a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一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移之差为一常数:

13、竖直上抛运动: 上升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全过程

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是初速度为VO、加速度为

(1)上升最大高度: H =(2)上升的时间: t=

(3)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4)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位移的时间相等。

(5)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t =

(6)适用全过程的公式: S = Vo t 一 g t2 Vt = Vo一g t Vt2 一Vo2 = 一2 gS(S、Vt的正、负号的理解)

14、匀速圆周运动公式

=R=2 f R= 角速度:线速度: V=

向心加速度:a = 2 f2 R

向心力: F= ma = m 2 R= m m4 n2 R

注意:(1)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向心力就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总是指向圆心。

(2)卫星绕地球、行星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3)氢原子核外电子绕原子核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库仑力提供。直线运动公式:匀速直线运动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

水平分运动: 水平位移: x= vo t 水平分速度:vx = vo

 Vo =Vyctg = Vy = Votg竖直分运动: 竖直位移: y = g t2 竖直分速度:vy= g t tg

y Vo Vy = VsinV = Vo = Vcos

vo七个物理量中,如果 x)在Vo、Vy、V、X、y、t、已知其中任意两个,可根据以上公式求出其它五个物理量。vy v 16 动量和冲量: 动量: P = mV 冲量:I = F t 动量定理: 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

公式: F合t = mv’ 一mv(解题时受力分析和正方向的规定是关键)动量守恒定律: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如果不受外力,或它们所受的外力之和为零,它们的总动量保持不变。(研究对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或多个物体)

p2=Op1 +p2 或p1 =一公式:m1v1 + m2v2 = m1 v1‘+ m2v2’或

适用条件:

(1)系统不受外力作用。(2)系统受外力作用,但合外力为零。

(3)系统受外力作用,合外力也不为零,但合外力远小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4)系统在某一个方向的合外力为零,在这个方向的动量守恒。(适用于恒力的功的计算)18 功 : W = Fs cos(1)理解正功、零功、负功

(2)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重力的功------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

电场力的功-----量度------电势能的变化

分子力的功-----量度------分子势能的变化

合外力的功------量度-------动能的变化动能和势能: 动能: Ek =

重力势能:Ep = mgh(与零势能面的选择有关)动能定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增量)。

Ek = Ek2 一Ek1 = 21 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 =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公式: W合=

条件:系统只有内部的重力或弹力做功.Ek增Ep减 = 公式: mgh1 + 或者功率: P =(在t时间内力对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

P = FV(F为牵引力,不是合外力;V为即时速度时,P为即时功

率;V为平均速度时,P为平均功率; P一定时,F与V成正比)简谐振动: 回复力: F = 一KX 加速度:a = 一

单摆周期公式: T= 2(与摆球质量、振幅无关)

弹簧振子周期公式:T= 2(与振子质量有关、与振幅无关)

交流采样常用计算公式 篇6

电压有效值计算公式:

离散化有效电压计算公式:

(以一个周期内有限个采样电压数字量来代替一个周期内连续变化的电压函数值)

式中:ΔTm 为相邻两次采样的时间间隔;um 为第 m-1 个时间间隔的电压采样瞬时值;N 为 1 个周期的采样点数。

相等间隔采样有效电压计算公式:

相等间隔采样有效电流计算公式:

计算一相有功功率的离散化公式为:

同理,三相有功功率为:

交流采样基本原理

电工原理中连续周期交变电压、电流有效值及平均功率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u(t)、i(t)———电压、电流的瞬时值; T———交流电周期。

而微机所能处理的是离散化的数字信号,因此需要对以上公式进行离散化处理,采用均方根算法时,其相对应的离散化公式为:

式中:N———每周期均匀采样点数; uk———第 k 点电压采样值;

电大管理会计公式汇总 篇7

营业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

=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总额

=销售毛利-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单位贡献毛益率=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变动成本率

贡献毛益总额=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

= 营业利润+固定成本

贡献毛益率=贡献毛益总额/销售收入总额*100%=单位贡献毛益/销售单价*100%

=(销售收入-变动成本)/销售收入

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总额/销售收入总额*100%=单位变动成本/销售单价*100%

变动成本率= 1-贡献毛益率

变动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本期销货成本+本期变动非生产成本

固定成本=本期固定生产成本+本期固定非生产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销售费用+固定性管理费用+固定性财务费用

销售收入=单价×销售量

销售量=营业利润/单价=贡献毛益/单位贡献毛益

本年销售量=变动成本总额/单位变动成本

保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位贡献毛益=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保本销售额=固定成本/贡献毛益率

=固定成本/1-变动成本率

=单价×保本销售量

经营杠杆系数=基期贡献毛益÷基期利润

本期预测值=平滑指数×基期实际销售量+(1-平滑指数)×基期预测销售量

目标利润=预计销售利润率×预计产品销售额

计划期的目标利润=基期利润×(1+销售量变动率×经营杠杆系数

期末存货成本=存货量×单位变动生产成本

本期销货成本=销售量×单位贡献毛益=销售数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贡献毛益(边际)=销售量×单位贡献

加权平均法计算步骤如下:

(1)计算全部产品的销售额=∑(各种产品的销售单价×销售量)

(2)计算各种产品占总销售额的比重=某产品的销售额÷全部产品的销售总额

(3)计算加权贡献毛益率合计=∑(各种产品的贡献毛益率×各种产品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首先计算出各自产品的贡献毛益率,再以各种产品的销售为权数

(4)计算综合保本销售额=固定成本总额÷加权贡献毛益率合计

NCFt=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

(1)项目建设期内的净现金流量NCF0=-第0年的项目投资额

(2)项目经营期内的净现金流量

NCFt=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营业收入×(1-税率)-付现成本×(1-税率)+(年折旧额+年摊销额)×税率=税后净利+年折旧+年摊销额

(3)项目终结点的净现金流量

变动成本法:销售收入-变动成本=贡献毛益贡献毛益-固定成本=营业利润

变动成本=本期销货成本+本期变动非生产成本=本期销售量×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本期销售量×单位变动非生产成本

固定成本=本期固定生产成本+本期固定非生产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销售费用+固定性管理费用+固定性财务费用

完全成本法: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毛利销售毛利-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销售成本=本期的销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发生的生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能力差异=(预算产量标准工时-实际产量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效率差异=(实际产量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总差异=耗费差异+能力差异+效率差异

投资利润率=年净利润/投资额

剩余收益=利润-投资额×预期投资报酬率

保本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保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GRE数学考试常用公式 篇8

sin=-sin cos=cos sin=cos cos=sin

sin=cos cos=-sin sin=sin cos=-cos

sin=-sin cos=-cos tgA=tanA=sinA/cosA

2、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sin=sincos+cossin cos=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sin cos=coscos+sinsin

tan=+tan)/tan) tan=-tan)/tan)

3、三角函数和差化积公式

sin+sin=2sin/2)cos/2) sinsin=2cos/2)sin/2)

cos+cos=2cos/2)cos/2) cos-cos=-2sin/2)sin/2)

4、积化和差公式

sinsin=-1/2 coscos=1/2

sincos=1/2

5、二倍角公式

sin=2sincos cos=cos^2-sin^2=2cos^2-1=1-2sin^2

6、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2a -b-b+/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0 注:方程有相等的两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一个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共轭复数根

7数列求和

1+2+3+4+5+6+7+8+9++n=n/2 1+3+5+7+9+11+13+15++=n2

2+4+6+8+10+12+14++=n 12+22+32+42+52+62+72+82++n2=n/6

13+23+33+43+53+63+n3=n22/4 12+23+34+45+56+67++n=n/3

8、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注: 其中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常用的Excel函数公式 篇9

1、两日期相隔的年、月、天数计算

A1是开始日期(2011-12-1),B1是结束日期(2013-6-10)。计算:

相隔多少天?=datedif(A1,B1,“d”) 结果:557

相隔多少月? =datedif(A1,B1,“m”) 结果:18

相隔多少年? =datedif(A1,B1,“Y”) 结果:1

不考虑年相隔多少月?=datedif(A1,B1,“Ym”) 结果:6

不考虑年相隔多少天?=datedif(A1,B1,“YD”) 结果:192

不考虑年月相隔多少天?=datedif(A1,B1,“MD”) 结果:9

datedif函数第3个参数说明:

“Y” 时间段中的整年数。

“M” 时间段中的整月数。

“D” 时间段中的天数。

“MD” 天数的差。忽略日期中的月和年。

“YM” 月数的差。忽略日期中的日和年。

“YD” 天数的差。忽略日期中的年。

2、扣除周末天数的工作日天数

公式:C2

=NETWORKDAYS.INTL(IF(B2< p=“”>

说明:返回两个日期之间的所有工作日数,使用参数指示哪些天是周末,以及有多少天是周末。周末和任何指定为假期的日期不被视为工作日

★ 函数指针

★ 函数课件

★ 初中英语作文万能公式全集

★ 物理宇宙公式

★ 高三地理公式常用

★ 电感基本公式

★ 环形面积公式

★ 圆面积公式推导

★ 四边形面积公式

高中地理常用公式汇总 篇10

制度工作时间的计算

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节假日)=250天

季工作日:250天÷4季=62.5天/季/

月工作日:250天÷12月=20.83天/月

工作小时数的计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时

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

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关注学法网微信号(xuefa5)让在司考及法律职业路上的您少走更多弯路!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

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1、月薪工资:月工资额÷21.75天×当月考勤天数

2、月计件工资:计件单价×当月所做件数

3、平时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1.5倍×平时加班时数

4、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2倍×假日加班时数

5、法定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3倍×法定假日加班时数

6、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比率: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7、非生产人员工资比率:非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8、人力资源费用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销售收入总额×100%

9、人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成本费用总额×100%

10、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头

GRE数学考试常用公式参考 篇11

(a+b)(a-b)=a2-b2(a+b)2=a2+2ab+b2(a-b)2=a2-2ab+b2

(a+b)3=a3+3a2b+3ab2+b3 (a-b)3=a3-3a2b+3ab2-b3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解x , =(-b±√b2-4ac)/2a

*Simple Interest:利息Interest=本金Principal3时间Time3利率Rate。

*Compound Interest:A=(1+R)n;A为本利和,P为本金,R为利率,n为期数。

*Discount=Cost3Rate of Discount*Distance=Speed3Time

*Pythagorean Theorem(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right triangle)两直角边(legs)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hypotenuse)的平方。

*多变形的内角和:(n-2)×180°,总对角线数为n(n-3)/2条,从每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数为(n-3)条;式中:n为多边形的边数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x1,y1)和B(x2,y2)是任意两点,C(x,y)是线段AB的中点,则x=(x1+x2)/2,,y=(y1+y2)/2,线段AB两端点间的距离=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PerimeterArea

Triangle三边之和(底×高)/2

Square边长×4边长的平方

Rectangle(长+宽)×2长×宽

Parallelogram(长+宽)×2底×高

Trapezoid四边之和(上底+下底)×高/2

Rhombus边长×4两条对角线之积的1/2

Circle2πr=πdπr2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VolumeSurface Area

Rectangular Prism长×宽×高2(长×宽+长×高+宽×高)

Cube棱长的立方6×棱长×棱长

Right Circular Cylinderπr2h2πr h(侧)+ 2πr2(底)

Sphere4πr3/34πr2

上一篇:小说百年孤独读后感下一篇:工程技术学院2010年度学生会主席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