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数学学前班第八册教学计划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蒙氏数学学前班第八册教学计划(精选4篇)

蒙氏数学学前班第八册教学计划 篇1

一、教材内容分析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分四个领域编排教学内容。1、“数与代数”领域。

⑴体会小数的意义,介绍小数部分的名称及数位的相互关系,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事物

⑵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⑶正确读写小数,并比较小数的大小

⑷能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及加减混合运算

⑸运用小数加减运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⑹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

⑺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理解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⑻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乘的混合运算,并能解决日常生活当中的简单问题

⑼体会小数除法与生活密切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⑽小数除法(包括除数是整数和除数是小数两部分)、小数的混合运算,运用小数除法和小数的混合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⑾求积、商的近似值,认识循环小数

⑿用字母表示数

⒀认识方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⒁等式的性质

⒂解简单的方程:如3x±x=5,3x±7=13⒃初步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领域。

⑴图形的分类

⑵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⑶三角形内角和

⑷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⑸初步认识梯形,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⑹欣赏与设计图案

⑺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范围

⑻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形状

3、“统计与概率”领域。

⑴认识等可能性,能判断规则的公平性 ⑵能设计公平的规则

4、“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

⑴数图形中的学问 ⑵激情奥运 ⑶图形中的规律

二、教材编排方面的意图与特色:

1、内容的呈现体现了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

2、删繁就简,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

3、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努力形成“综合应用”专题化,渗透数学思想

5、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

三、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进一步培养学生勤学习、爱动脑的好习惯。

(2)继续加强纪律教育。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4)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等方面的教育。

(5)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干净整洁。

(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

2、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小数,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和必要的计算技能,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发现一些运算规律;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结合解决实践问题,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

(2)联系现实情境,经历观察、操作和探索相关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变换。

(3)体验时间发生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数学思考方面:

(1)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2)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4、解决问题方面:

(1)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4)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5)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意识。

5、情感与态度方面:

(1)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够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4)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八单元练习题 篇2

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八单元练习题(植树问题)

一、列式计算。

1.一条走廊长24米,每隔3米放一盆花,走廊两端都要放。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2. 在一条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芙蓉树,栽芙蓉树多少棵? ..

3. 把一根木料锯成30厘米长的小段,一共花了10分钟。已知锯下一段要花1分钟,这根..

木料有多长?

4. 一座宿舍的走廊长15米,插有6面彩旗。照这样计算,办公大楼走廊长27米,要插多..

少面彩旗?

5. 一根木料锯成3段要8分钟。如果每锯一段所用的时间相同,那么锯成7段需要花多少..

分钟?

6. 要在正方形的喷水池边上摆上花盆,每一边摆放7盆花(四个角上都要有一盆花),一..

共要摆多少盆花?

二、解决问题。

1.为了保护公园里的一棵千年古树,园林局决定为它做一个圆形防护栏。如果护栏有10个间隔,一共需要打多少根木桩?

2. 四年级共选49位同学参加校运会开幕式,他们排成一个方阵人场。这个方阵的最外层一..

共有多少人?

http://

3. 陈庄小学有一个长60米、宽40米的小操场,四个顶点都种有一棵树,长边上每隔10..

米种一棵,宽边上每隔8米种一棵。操场四周一共种树多少棵?

4. 李大爷以相同的速度在乡间布满电话线杆的小路上散步。他从第1根电话线杆走到第12..

根电话线杆用了22分钟。他如果走36分钟,应走到第几根电话线杆?

5.华美小区要在区内的一块正方形草坪周围种树。要使每边都有5棵树,可以怎样安排?请你画出示意图。

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本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工作。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总结,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钻研业务。

这学期我担任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为了准确的传授知识,我经常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他们一起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说实在的,四年级数学教学比上学期教学难度大多了,有些难题教师也需要认真想一想,让学生会做那就更难。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问题情境中,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成学生对新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智力。

三、致力于数学教学的优化。

1.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

2.注重作业的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能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作业批改的及时性,经常当面批改,个别辅导。

3.注重学科的多元整合。如教学列式解答文字题时,引导学生应用语文里缩句的方法进行审题,从而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题意,正确地列式解答。

4.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与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以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以安慰和支持。并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数学第八册期末复习与命题指导 篇3

根据总复习内容的编排意图,本册教材可分为四大知识板块进行复习,即整数、小数、量,四则运算的意 义、运算定律和混合运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应用题。下面分别就这四大知识板块的复习提几点建 议。

一、整数、小数、量

“整数、小数、量”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整数、小数的读写法则,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点位置的 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等。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梳理沟通找联系。正确、迅速地读写多位数,是本册教材中有关数位、位数、计数单位、数的分级等知 识的综合运用。其中整数、小数的读写法可作为复习的重点,注意区分整数与小数读数方法的不同点。复习时 ,可以从整数、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入手,先让学生思考:整数部分数级的方法,每个数级各包括的数位是什么 ?小数部分各个数位的名称是什么?整数、小数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 率又是什么?再让学生比较质疑:整数的读写法与小数的读写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然后让学生完成练习:如 (1) 3400503278读作____;一千零十亿零三万写作_____;5006.006读作___。(2 )一个小数,百位与百分 位上的数都是9,万分位上是5,其余各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_____。

本册教材中,“小数的性质”这一知识,与小数四则计算关系密切。复习时,不但要引导从意义上去理解 ,而且要从小数计数单位去分析,进一步沟通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真正弄清形变质不变的道理。如0.3=0.3 0=0.300。同时,还要精选题目让学生进行性质应用的练习。如(1)不改变数的大小,把4.5改写成以0.01为 单位的数是____。 (2)3.6与3.60这两个数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大小_____。(3)0.600的末尾去掉两个0后, 它的计数单位是_____。(4)把25.8 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后,再在未尾添上两个0,原数的大小____。

长度、面积、重量和时间单位的改写在第三单元作过整理复习,学生仍容易出错。要通过范例,让学生在 理解的基础上找出小数表示的单名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与高、低级名数的改写方法的共同规律,如3米6 厘米=____米,5.08吨=____吨____千克,4小时6分=____分,并适当增加题目进行练习。

2.比较辨析防混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易混淆的概念,要加强对比,注重辨析,突出 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认识,进而能熟练地运用。

如“数位”、“位数”、“计数单位”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是构成整数、小数的概念的三要素,比较 抽象,学生容易产生混淆而出差错。复习时,可充分利用数位顺序表,对这些概念进行观察、比较。

此外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与把一个多位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值,可用实例列表进行整理、对比和辨析,防止混淆。

相同点 不同点

数的改写 原数的计数单位变 结果是精确值例 650358209 了.写上改变计数 使用”=“. =65035.82万 单位后的数的最低

省略尾数 位的计数单位.例60358200 结果是近似值,≈65036万 使用”≈“.

二、运算意义、定律、混合运算

这部分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是小学数学教材中最基础的知识,是本册的重点内容,也是今 后学习小数或分数计算的重要基础。

1.深化理解重基础。复习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不仅要让学生说出它们的结语,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 它们的实际含义,也就是说要与实际应用紧密相联;还要理解加与减、乘与除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弄清数量关 系,打下扎实基础。可以从两方面进行:(1 )联系实例说运算的.意义;(2)正确选择简单的求和、差、积、商等的实际问题。

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与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这部分知识的特点是概念较多,概念之间的 联系又非常密切。不少学生死记硬背,实际运用又经常出错。复习时,可参照总复习第4(1 )题和第5题的要 求,结合具体的实例,列表进行对比,归纳整理异同点。

混合运算的特点是步数增多,情况也较复杂,也最能反映出学生的计算水平和能力。复习时,要注意几点 :(1)重视口算。(2)重视“0”与“1”的特性在计算中的运用。(3)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如64×( 42+650÷13)。(4)有针对性练习。针对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设计题目,如25+75÷25=100÷2 5=4。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书写和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2.灵活运用更熟练。运算定律可以改变常规运算的顺序和方法,是简算的依据。它们在整数、小数和分数 的四则运算中通用,是最基础的知识,必须扎实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可进行如下训练:

(1)比一比,谁写得快。(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2)练一练,谁算得巧。(并口述简算的依据)

(3)评一评,谁的方法好。针对学生完成25×44 的几种不同方法(如下)组织评议。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第三种方法

25×44 25×44 25×44=25×50-25×6 =25×40+25×4 =25×4×11=1100

=1100 =1100

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1.归纳整理成系统。平面几何的知识点多,在教材中是间断地出现,本单元是较集中地学习。因此,复习中要参照总复习第9、12、13 题提出的问题,对学过的几何图形进行系统整理,使学生弄清图形间的联系和区 别,加深对其本质特征的认识。

如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可通过列表对比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又如复习“三角形的分类”和“四边形”,也可通过图解,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 。

2.变式训练促深化。空间观念是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的大小、形状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在人 脑中的表象。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清晰地掌握图形的特征,进行全面的思考和说理,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 ,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例1 指出下面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并画出梯形的高。

附图{图}

例2 操作题。在一个平行四边形里,画一条直线, 把它等分成两部分,有多少种分法?

例1这组变式图形的练习, 是针对有的学生平时对梯形概念片面理解而设计的。复习时,要将学习主动权 交给学生,热情地鼓励他们参与,根据梯形的概念进行观察、判断。得出:无论梯形的位置怎样变化,上底与 下底始终保持平行,上、下底确定后,高也就容易确定了。

对例2,要结合学具,组织讨论,得出几种不同的分法。 有条件的要发挥电教媒体的功能,引发学生思考 ,得出:所有过平行四边形中心的直线都将这图形分成大小相等的两部分。从而深化理解了几何形体的特征和 各种关系。

四、应用题

本册教材学的是连乘、连除应用题和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数量关系并不复杂。但仍要从整体入手 ,重视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训练及有序练习,在复习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综合训练夯基础。以应用题的结构训练为思维训练的要点,引导学生探讨应用题中条件与条件、条件与 问题之间组合和搭配的方式,熟练地掌握“三量关系”之间的变化规律。尤其是在题组的对比训练中,突出抓 基本的数量关系,异中求同,以不变应万变,拓宽思路,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1)重视补条件、提问题的练习。(把总复习第18题进行改造)

例1 “啄木鸟7天能吃4515只害虫,山雀7天能吃1155只害虫。 ”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提问题,列算 式,说意义。

(2)重视题组对比训练。

例2 “一个农场有苹果树46棵,梨树50棵。 桔树比苹果树和梨树的总数少25棵,桔树多少棵?”改变题 中第三条件为:

①桔树比苹果树和梨树的总数多12棵。②桔树比苹果树的5 倍少38棵。③桔树是苹果树、梨树的总数的2倍 。④桔树比梨树的3倍多42棵

(3)增加画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的练习。

(4)适当补充调换条件和问题的编题训练。 如让学生在解答连乘应用题(总复习第15题)的基础上,把 它改编成与之相联系的连除应用题。

2.一题多解练思维。对用两种方法解答的应用题在“省调整意见”中已明确规定,考试命题时只要求用一 种解法。但这种练习,确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复习中,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平衡发展的个体差异, 可精心设计,有序进行,弄清两种解法的联系和区别,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有助思维发展又不加重 学生负担的效果。

北师大版小学第八册数学教案 篇4

内容:小数的意义 课时: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制分数的关系,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小数

谈话引入:生活中我们会碰到——些小数,你在哪里遇到过小数?说一说。

二、小数的意义

1、阅读书上P2的生活中的小数。(了解学生对小数读法掌握情况)

2、学生试着解释这些小数的意义。(初步感知小数的意义。)

3、一同探究小数意义。从长度单位“米”来研究小数产生的必要性。用1米的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有诸多不便。有时不足1米,因此我们可以把1米怎么样?——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也就是1分米。如果测量更小的物体,1分米的单位长度还是大了,我们还可以继续将1分米平均分成10份……这时小数就产生了。

4、结合刚才长度的线段图,分上、下板书出十分之一,一百分之一;0.1,0.01。再让学生观察、分类。上层的数都是什么数。(分数)这些分数都可以直接写成相应的小数形式。观察这些分数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分母都是10、100、1000……

5、观察这些小数和分数,你有什么发现?

6、我们在写整数时都可以按照数位顺序表来写,小数可不可以呢?看P4的计数器。了解数位顺序。明确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的各数表示什么。边想边填。

三、运用拓展

1、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是1,请你表示0.01可以吗?小组讨论一下,你打算怎么样表示?为什么?

2、完成试一试。注意学生的读、写小数。

3、完成练一练。教学反思:

课题:测量活动

内容:用小数表示数量 课时:1 教学准备:让学生带软尺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测量桌子的长、宽、高,记录。发现什么问题?单位不统一。这样有什么不好?怎么办?

2、改写成以“米”为单位。

二、分组测量——注意:六个人一个小组,两个人测量,其他人记录,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测量自己小组感兴趣的长度4个,全部结束以后小组核对。问题:(1)用米做单位有什么好处?

(2)用“米”作单位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小数?

(3)数学书的封面长26厘米,为什么可以记作“0.26米”?

(4)教师门2米1分米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

三、拓展

1、第7页试一试第1题,一种大雁,翼长2米1分米,还可以怎样表示?骨骼重113克,可以用小数表示吗?113克=()千克

为什么?它的体重约1千克500克,可以用小数表示吗?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第7页练一练。

三、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课题:比大小

(一)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 课时:1 教学目标:

1、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少年宫正在举行一个个人广播体操比赛,下面是先出场的两为选手的资料介绍:郑强,11岁,身高1.42米;李明,11岁,身高1.38米。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他们俩谁高?为什么?板书:1.42米>1.38米

2、他们的成绩出来了!郑强的得分是9.87分,李明的得分是9.90分。谁的得分更高一些?可以怎样表示?板书:9.87<9.90

3、第三位选手出场了,张华,今年也是11岁,身高1.40米,我们先来关心一下他的成绩:评委说,张华的表现比李明要好,但不能得10分。猜一猜评委可能给出多少分?请你将这三个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说一说你的怎么比的。

4、现在他们要进行团体表演,请你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把他们排成一队。小结。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三、巩固与应用

1、三位选手的体重是这样的:40.26千克、35.56千克、35.80千克。请你把他们的体重按顺序排列起来。

2、第9页练一练第1题、2、3、4题。第9题《数学游戏》。

四、总结: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反思: 课题:比大小

(二)内容:小数的性质 课时:1 教学目标:

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活动,经历用几何模型研究小数的过程。

2、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比较大小。1.26()2.03 0.23()0.31 2、0.2()0.20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谁大?你是怎样想的?

2、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在图上涂一涂,再来比一比。学生在书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说一说。3、0.2和0.20怎么会相等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4、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与应用

1、第10页试一试1、2。

2、第11页练一练1。

3、第2、3题。

4、阅读《你知道吗?》

四、总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

内容:小数的意义练习课时: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进一步体会数与形的结合。

2、巩固小数的大小比较及对使用小数的作用的认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你对小数是怎样认识的?小数和什么样的数关系比较密切?

二、重点练习

1、第12页第1题。你是怎样想的?怎么样迅速找到1.5的位置?你是怎样确定C点表示的是什么数? 你对这条线怎么看?

2、第12页第2题。有参加过飞机模型制作的吗?怎样评判?飞得时间越长成绩越好。先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说一说你比较的方法。

3、第13页第5题。说到比较大小,有一位同学也在比较几个数的大小,并把他们按顺序排列了起来,我们来看一看。发现什么问题?原来是他过于马虎,把小数点丢掉了。小数点虽然小,但影响却很大,我们来帮他添上吧,看一看小数点可能是在什么地方,在适当的位置写上小数点,使这个式子成立。

4、第12页第3题。怎么样才能写得准确呢?看一看,和什么有关系?

5、第12页第4题。觉得要比较他们的身高最大的麻烦是什么?单位问题,不同的单位很难比较。自己想办法比较,把他们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三、游戏——

1、第13页第6题。

2、第13页数学游戏。

四、总结。课题:小数加减

内容:小数加减法 课时: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能结合具体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见方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CCTV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比赛分唱歌(满分9分)、综合素质(满分1分)两项,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50分、综合素质得分是0.88分;9号选手专业得分8.85分,综合素质得分0.45分。我们来看一看谁的表现更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1、怎么样才能看出谁的表现更出色一些?可以看一看两名选手,谁的总分高。列算式。怎样计算?

2、讨论: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3、10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75分,他的综合素质得多少分就能赶上或超过5好选手?

4、第12页第3题。怎么样才能写得准确呢?看一看,和什么有关系?

5、第12页第4题。觉得要比较他们的身高最大的麻烦是什么?单位问题,不同的单位很难比较。自己想办法比较,把他们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三、游戏——

1、第13页第6题。

2、第13页数学游戏。

四、总结。课题:购物小票

内容:小数加减法综合应用 课时:1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超市购物小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和小数打交道,最常接触的就是在超市中了,在超市买完东西,我们就会拿到一张电脑小票,见过吗?有没有在超市买东西出过错误的?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1、出示电脑小票,观察。

2、谁能解释一下这张电脑小票?

3、我们来核对一下吧。怎样核对?

列算式:20-(12.30+4.85)算在书上。

4、还可以怎样核算?20—12.30—4.85,12.30+4.85+2.85 5、20-(12.30+4.85)=12.30+4.85+2.85

6、试一试。4.2+12.3+5.8+2.7,15—1.2—3.8仔细看一看,再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发现了什么?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 a+(b+c)a-b-c=a-(b+c)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能结合电脑小票的问题说一说吗?

三、运用数学模型——

1、第17页第2题。

2、第16页第2题。

3、第17页第3、4题。

四、总结。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二

内容:小数加减法综合练习课时: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第19页第5题。注意练习和是整数的小数加法,为简便算法作准备。笔算(注意练习有连续退位的减法)10-2.85

二、重点探究

1、第18页第4题。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直接比较。

2、第19页第7题。让学生灵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考虑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3、第19页第6题。

关键是激励并帮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三、总结,布置作业 第18页第1、2题

二、认识图形

课题:走进乡村

内容: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 课时:2 教学准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框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乡村——我们在都市生活习惯了,有的人可能非常希望能去乡村看一看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就一起跟着这幅图来感受一下乡村的风景吧。看,这幅图上有些什么?

二、自主探究,形成数学模型

1、这幅图上还有许多数学图形呢?从图上找出你认识的图形,并与同学进行交流。你能大概地画出你找到的图形吗?试试看。

2、把你找到的图形进行分类,采用标号的方式进行。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可以根据边来分,看,这些图形都是四边形,你能把这些四边形再分类吗?你认为这里什么图形很特殊?

3、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老师这准备了几根小棒,你能选几根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你认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四条边?

4、在第21页的点阵图上画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

5、第21页填一填,找一找,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在这些平行四边形中,你觉得哪个比较特殊?特殊在哪儿?

6、如果用一个圈把平行四边形都放在里面的话,请你也画一个圈来表示长方形、正方形。如果平行四边形的外面再画一个圈,你觉得这应该是什么?再用一个圈画出梯形的地盘,应该怎么画?试试看。

三、总结。教学反思:

课时2 教学准备:平行四边形、梯形纸片、框架、剪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特性

——看,老师带来了几根小棒,可以作为图形的边,请你挑选合适的小棒,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二、自主探究,形成数学模型

1、你打算挑选什么的小棒?

用螺丝固定后:拉拉看,你发现了什么?(1)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容易变形;(2)变来变去还是平行四边形。

再来拉拉看,指令:变小,变大,变得最大。原来就是长方形。看来随便玩一玩都能发现好多数学的问题。

生活中你见过运用平行四边形的这个特性的情况吗?

2、如果是其它图形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性呢? 试一试梯形、三角形。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 三角形有稳固性。

生活中见过运用这样的特性的情况吗?分析怎样利用这两种图形特性的优势,避免这样的缺点。

3、我们再来看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可以拉动吗?为什么不可以了?

不过我们也可以来研究它。拿出平行四边形的纸片,你能剪出两个平行四边形吗?还能剪出什么?能剪出两个三角形吗?看一看这两个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怎么样? 一张三角形的纸片,能剪出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吗?

4、第23页。第2题。(1)下面哪两个图形能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剪下附页1图形1中的图形试一试。

(2)下面哪些图形可以看成是由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拼成的?

5、如果把一个梯形,一条边不断地变小,一直小到一个点,就是什么形状?一直大到和下底相等,就是什么形状?

三、总结。你对这几种图形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教学反思:

课题:三角形分类

内容:三角形分类 课时:1 教学准备: 剪刀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2、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3、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笑笑和淘气来到一个神秘的王国,他们很想了解这个神秘的王国,你们想一起去吗?那就帮他们打开这个神秘王国的大门吧,密码是——一个谜语:提示语:红领巾、图形、杨辉、稳固性。

2、谜底:三角形。能解释一下吗?知道杨辉与三角形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吗?等会可以为大家提供资料。就让我们先进入三角形的王国吧。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笑笑和淘气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交流成功经验。

三、巩固与应用——

1、第28页第1题。

2、猜三角形。3、画三角形——画一个直角三角形;画一个钝角三角形;画一个锐角三角形;画一个等腰三角形;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是3厘米,一条直角边是4厘米;一个钝角三角形,但又是等腰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是直角。

四、总结,拓展——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拓展:维恩图。教学反思:

课题:探索与发现

(一)三角形内角和

内容:三角形内角和 课时:1 教学准备: 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

2、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3、经历三角形内角和的研究方法,感受数学研究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大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大。”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的吗?”我们来做一回裁判。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分小组测量,比较。寻找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填在书上。

2、你发现了什么?

3、那如果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应该很接近平角了? 这是三角形的一个很隐秘的特征,你记得了吗?

三、巩固与应用

1、那如果知道三角形三个角中的两个角,就应该可以知道另一个角的大小了。第31页试一试。

2、第32页练一练1。

3、第2题。

4、实践活动。

四、总结与拓展——这节课你了解到了什么?等腰三角形是对称图形吗?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只知道其中一个底角是50°,你能知道其它两个角的大小吗? 教学反思:

课题:探索与发现

(二)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内容: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课时:1 教学准备: 直尺、教具(小棒)

教学目标:

1、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教学过程:

一、数学活动

1、出示一组长短不一的几根小棒,请你挑选几根围成三角形。不重复,你还可以怎么围?

通过实验,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出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三角形形路线,从邮局到杏云村,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

3、是不是任意两条边的程度的和一定比第三条边大呢?画一画,算一算。把计算结果填写在第33页的表上。

二、运用知识模型

1、第34页,练习1。下面各组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

2、摆一摆,3根小棒,能

3、第13页第5题。说到比较大小,有一位同学也在比较几个数的大小,并把他们按顺序排列了起来,我们来看一看。发现什么问题?原来是他过于马虎,把小数点丢掉了。小数点虽然小,但影响却很大,我们来帮他添上吧,看一看小数点可能是在什么地方,在适当的位置写上小数点,使这个式子成立。

4、第12页第3题。怎么样才能写得准确呢?看一看,和什么有关系?

5、第12页第4题。觉得要比较他们的身高最大的麻烦是什么?单位问题,不同的单位很难比较。自己想办法比较,把他们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三、游戏——

1、第13页第6题。

2、第13页数学游戏。

四、总结。教学反思:

课题:数学欣赏

内容:图形欣赏、分析 课时:1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感受图形的美。会利用基本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案

呈现教材中的图案让学生欣赏。漂亮吗?

这些图案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1、如果就给一个基本的图形,你可以制作出来吗?怎样制作?

2、其它图案的基本图案是什么?怎样制作的?

3、活动:教材第36页。按照教材中的方法进行制作。

三、总结

1、在附页中设计喜欢的图案

2、回家收集漂亮的图案,看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到全班交流。教学反思:

课题:数图形中的学问

内容:数图形的方法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体会到按一定的规律或分类去数,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发展有序思维。体会到在数图形中有许多规律可寻,有些可以与数列相对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出示小猫图案和人脸图案,你看出这两个图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1、数一数有几个三角形,人脸图案中有几个正方形。你觉得哪个更容易数清楚?为什么?

2、对于错综复杂的情况,你有办法可以数得不重复、不遗漏吗?

3、我们可以用分类的办法。基本图形

4、练习:第38页练一练。

三、总结——第38页第4题。发现什么规律?

四、拓展——数学游戏:层层叠 教学反思:

三、小数乘法

1、小数乘法 内容:P40~41 课时:1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同学们都有过购物的经历吗?今天,我们来个网上模拟购物。学生看图进行购物。要求说出买什么,买多少,付多少钱?

2、对于学生提出的乘法问题,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列式的,怎样算的。

二、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1、刚才同学们都购过物了,老师想买3根棒棒糖,请你们帮老师算算。我该付多少钱?

2、学生列式,尝试计算。

3、汇报交流自己是怎样算0.2×3的。

4、引导学生讨论各种计算方法:可能用连加的方法做;可能直接用乘法算,最后看是几位小数;也有可能利用单位换算成整数计算;也有可能直观地用几何模型涂一涂的方法。

5、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1.5千克苹果需要多少元?”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1、完成P41的涂一涂。做完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涂,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1和第3题。

3、谈谈你还有哪些问题要和大家交流。教学反思:

2、有趣的小数点

内容:P42~43 课时:1 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情境,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从特例中进行归纳,学会数学的思考方法。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教学过程:

一、观察情境图,明确观察任务。

1、(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发现哪种商品最贵,哪种最便宜?

2、(板书出三种价格:8.00元, 0.80元, 0.08元。)这三个小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大小怎样?

3、全班交流总结:它们都有数字8和0,只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同。

4、看样子一个数大小与小数点的位置有关。到底有什么关系?

二、探索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与小数大小的关系。

1、先观察两个小数0.80、8.00 ,小数点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移动几位?

2、小数点向右移一位,小数大小怎样变化?你是怎样想的?全班交流各种想法并讨论。

3、小数点向右移一位,小数就扩大10倍。如果向右移两位,小数大小会怎样变化呢?

4、推想一下,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四位……小数的大小会怎样变化?

5、小数点向右移一位,小数就扩大10倍。如果向右移两位,小数大小会怎样变化呢?

6、推想一下,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四位……小数的大小会怎样变化?

7、如果一个数乘10、100、1000,我们只要把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移动几位就可以了。

8、尝试P42的算一算。

9、小组合作,探索小数点向左移,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

10、小组汇报交流,总结: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小数缩小10倍、100倍……

三、练一练。

1、完成书后的算一算,集体订证。

2、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教学反思:

3、有趣的小数点

(二)内容:p44~45 课时: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的关系。

2、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观察,学会总结。

3、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出示一张测量表:这是小强学习测量以后,课外测量的几组数据。你能根据这些数据算出它们的面积吗? 礼堂 长30米 宽20米 屏幕 长3米 宽2米

地板砖 长0.3米 宽0.2米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汇报。

2、教师板书出3个算式:礼堂:(1)30×20=600平方米 屏幕:(2)3×2=6平方米 地板砖:(3)0.3×0.2=?

二、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位数之间的关系。

1、讨论:礼堂面积和屏幕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长与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2、总结:长与宽都扩大10倍,面积扩大——100倍;长与宽都缩小10倍,它的面积就缩小100倍。缩小100倍也可以说是缩小到原数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2位。

3、小组讨论:我们应用刚才发现的现象,来比较屏幕和地板砖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4、地板砖与屏幕相比,长和宽都缩小了10倍,它的面积也就缩小了100倍。它的积也会缩小100倍。结果是—0.06。

5、这种方法得出来的结果是否正确?你能用其它的方法验证吗?(可以引导学生从直观涂涂的方法来验证刚材的结论是否正确。)

6、引导学生总结:在小数乘法中,我们可以先把它们看成是整数来算,然后再确定积的大小。

三、尝试练习,再探规律。

1、试一试:根据第一算式求下面2个算式的积。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的。

2、填一填:将上一题的计算结果填入表格中。然后观察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第一位小数的位数与第二个小数位数加起来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4、根据上面的规律,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第2题。教学反思:

4、世界人口

内容:P46~48 课时: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读信息,提问题。演示CAI—1,呈现下列几组数据:

2、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60亿大关。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速度增长,按最近20年的人口增长速度,全世界平均每秒增加2.6人。

2、世界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匀,我国与美国的面积差不多,而美国的人口仅有2.76亿,我国人口却是美国人口的4.6倍。

3、俄罗斯比我国人口少得多,面积却是我国的1.8倍,我国陆地国土面积是960万千米2。

读了这几组数据,你想到了哪些可以用数学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建立小数乘法竖式计算模型。

1、板书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解决。重点研究乘法问题。例如: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增加多少人?列式:2.6×60=

2、如果用竖式计算,你怎样列竖式?(请几个学生板书。)

3、讨论:如何列竖式,每一个乘数的数位怎样对齐?

4、师演示竖式计算。

5、学生尝试计算:3.4×21 1.24×1.7 4.47×0.72 3.5×28

6、集体评议。

7、总结:谈谈你这节课还有什么问题?也可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课时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结合具体的事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事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养成节约意识。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

——问题1:P47的第1题

1、实物投影练一练的第一题。要求:

读出“世界人口统计图”上的信息。(生自由回答。)

独立解决(2)、(3)两题,集体订证。注意学生能否准确从图片中获取所需的数据信息。

2、集体讨论第(4)如何列式。特别注意计数单位:60亿,2.6人。——问题

2、P48的第5题。

1、生读题,了解题意。

2、师生共同整理已知信息,并板书: 2000年人均国民收入:(1)中国是850美元(2)世界是中国的5.4倍

(3)发达国家是中国的28.3倍

3、从(1)、(2)两个相关的信息中你可以知道什么?生自由回答:世界人均国民收入是多少?

4、谁能完整地把这个问题说完整。(提名回答)

5、那么从(2)、(3)或(1)、(3)中你又能提什么问题?生自由回答。集体评议。——问题

3、P48的第7题。

1、生自由小声读题。了解问题。

2、集体讨论怎样解决,板书出相应的算式,独立计算。探索小数乘法的特征。

——乘法的积一定比乘数大吗?

1、P47的第3题,学生先在书中填一填,然后汇报交流自己填的方法。集体观察、思考并讨论:

2、第一列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0.3乘什么数时比0.3大,什么时候比0.3小,什么时候等于0.3。从这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用你发现的规律验证第2列是否正确。课后练习:P47、48的第2、4题。教学反思:

5、人口与环保

内容:P49~50 课时:1 教学目标:

1、能根据“人口与环保”的有关信息提出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体会到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3、能利用学过的小数乘法法和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探索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在小数中是否适用。(8+0.8)×1.25 2.8×3.6+2.8×1.4 2.5×2.8×4

1、分两组计算:要求一组用正常的顺序计算,另一组按整数中的运算律计算。

2、汇报交流,得出结论,明确:乘法的分配律和交换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P50的第2题,能简算的用简算的方法算。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证。

二、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呈现环保类问题:

——问题

1、P49的插图信息。

师生一齐读题,了解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学生独立列式解答问题。

汇报交流。注意多余数据对解决问题的干扰。——问题

2、P50的第1题。

生自由阅读题目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尝试列式解决问题。汇报:你在解决问题时有什么困难? 师生集休讨论如何列式,板书出算式。学生独立计算上述的算式并解答。

——问题

3、第3题。师生一同读题,列出算式,学生独立计算。

——问题

4、第4题。明确:地球绕太阳转一圈就是一年。可以不用计算器计算。课后总结:你还有哪些问题要问? 教学反思:

6、练习三

内容:P51~52 课时:1 教学目标:

1、在有趣的计算中培养学生的估算策略。

2、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熟练小数的运算。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

——问题

1、CAI-1呈现P51的第1题的信息。

你根据这个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列式解答。——问题

2、第2题,师生一起解读统计表。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问题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个别辅导。

二、估一估,算一算。——P52的第4题。

1、示范解决。

2、学生任选一行或一列计算。

3、汇报你是怎样选两个乘数的?探讨估算的策略。——第5题,估一估,算一算。

可以采取游戏的方法,1人说数,另一人说需要多少钱。总结估计的方法。

四、观察物体

1、搭积木比赛

教学内容:教材60页~6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搭积木比赛的游戏,从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和画出相应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2、能按照指定的从两个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用5个小正方体搭成立体图形。

教学准备:10个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画一画

1、教师用5个正方体搭出一个立体图形,让学生分别画出从上面、正面和左侧面看到的形状。

2、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点评,订正。

3、教师再搭一个立体图形,让学生再画一次。

二、搭一搭

屏幕出示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让学生用5个小立方块搭一个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 从正面看到的 指名上台搭一搭,其他同学对照。

再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搭一搭。

从左侧面看到的 从正面看到的

三、试一试 1、61页,“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先看图猜一猜,再搭一搭验证。

2、“试一试”第二题,先猜一猜,再搭一搭。

四、练一练 1、61页“练一练第1题

先独立思考、判断,再组内交流,并用正方体搭一搭。2、62页第2题 学生独立在方格纸上画,在集体评讲。

3、第3题,先搭再交流。教学反思:

2、新建小区

教学内容:第57页~59页内容

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并动手操作,能正确辨认照片分别是从什么位置拍摄的。能正确判断连续拍摄某一景物的得先后顺序。

教学重点:辨认一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相应画面。教学难点:正确判断连续拍摄的某一景物的先后顺序。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到路边观察从面前开过的汽车,从小区大门、商场门口经过,仔细观察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画面。

2、房子、大树、石凳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准备

让学生说一说观察从面前开过的汽车时,有什么体会.说一说从小区门口或者商场门口经过,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大门有什么不同。二学习新课

1、实物投影演示57页上半部分的主题图,指导学生认识图上的①②③分别表示拍摄地点,下面三幅是在不同位置拍到的照片,让学生独立判断并编号。

2、练一练第1题,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然后老师用正方体搭一搭,验证。

3、练一练第2题,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先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然后指名向全班说。4、58页试一试,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并看懂从空中拍下的照片,再试着说一说房子、大树、石凳和小路的相对位置。如:大树在房子的右边,石登在房子右前方、大树的左前方等,用东西南北的方位来说也可以。

5、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 对有困难的学生让其上台用模型摆一摆,看一看。

6、判断58页下面的两幅图分别是在哪个方向看到的,可借助模型验证。

三、灵活运用

1、第59页第1题,先独立观察,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用实物摆一摆。

2、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题,做题时应先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画面中比较醒目的标志,确定每一幅大致在什么位置拍摄的,再按一定方向排序,应由两种答案,分别是2、4、1、3或3、1、4、2。教学反思;

3、节日礼物

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64页

教学目标:通过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通过由远到近看景物,体会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

教学重点:观察、想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感觉。教学准备:一个圆柱体的茶叶盒或者饼干筒。教学过程:

一、准备铺垫

1、教师将一个圆柱体的饼干筒放在讲桌上,让学生分别蹲着看、站在讲台下看、站在讲台上看。

2、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们分别看到的是什么样子,再让看过的学生谈一谈看到的情况。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由低到高看物体,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新知

(一)由低到高观察物体(第63页)

1、在讲桌上照书上的图摆好教具,让学生由下到上进行观察,说出感觉有什么不同。

2、让学生看书,并模拟书上的情景观察讲桌上的物体,体会由低到高不同的画面。

3、标出观察顺序。

4、师: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吗?和同学说一说。

(二)由远到近观察物体(第64页)

1、模拟情景,在讲桌上摆一个房子模型,房子后面摆几个高一点的长方体当作小树。

2、让4、5个学生在教室最后观察,然后向前走到讲桌近处观察。

3、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们两次看到的画面有什么不同。

4、让观察的同学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三、尝试练习

1、独立解决书上“说一说”。

2、指导学生完成“试一试”。教学反思:

五、小数除法

1、课题:精打细算

内容:p65 课时: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明确问题。

1、学生尝试解决,探索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先独立尝试,再汇报交流,提出疑问。

2、交流方法:(1)、估算:11.2<8×2

(2)、积的小数位数()×8=11.2 一位小数

(3)、元转为角化整数乘法。

(4)、商不变的规律。

3、讨论:问题

1、小数点的位置怎么办?

问题

2、除不尽怎么办?

二、总结:只要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行了。

三、巩固练习。P65,试一试。教学反思:

2、课题:参观博物馆

内容:p66~67 课时:1 教学目标:

1、通过“参观博物馆”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索整数除法整数,商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在具体情境:中发展估算意识。

4、正确掌握已学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利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通过“参观博物馆”的情境:,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对此展开研究。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在组织学生探索时,由于学生已学会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试算,再组织交流。在试算前,可以估计一下得数的大致范围,最后与得数进行对照,既检验了结果的正确性,又培养了学生的估算习惯。在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如教材中用红色表示补0的地方,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三、巩固与应用

学生尝试做书P67/试一试

集体校对。并让学生提出在计算时问题。书试一试第2,3,4把手作为回家作业。

四、总结。教学反思:

3、课题:打电话

内容:p68~69 教学目标:

1、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部门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创设“打电话”的情境,问提问生活中有哪个同学有打长途电话的经验。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出示文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讨论如何解决“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的问题。

2、组织学生探索如何计算4.83÷0.7和45÷7.2的得数时,在探索之前,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如果除数变成整数就好了,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是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照小数除以整书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与应用

1、试一试:其中37。1÷0。53和8。4÷0。56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2。7÷7。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被除数比除数小,商的整数部分需要补0,在练习后反馈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2、练一练/1,2,3 ——补充练习:

1、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4.68÷1.2=□÷12 2.38÷0.34=□÷□5.2÷0.325=□÷325 161÷0.46=□÷□ 2.笔算。6.84÷0.912 25.84÷1.799.6÷41.5 220.5÷147 3.判断。1.44÷1.8=8 11.7÷2.6=45 4.48÷3.2=1.4

四、总结。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有针对进行讲解。教学反思:

4、课题:人民币对换

内容:p71~72 教学目标:1,通过人民币和外币的兑换,体会求积,商近似值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2,能感受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教学过程: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中国银行2003年3月公布的关于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比率。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一般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一般需要保留两位小数,因此学生将体会到求积,商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巩固与应用

1、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根据得数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

2、练一练:P71/1,2,3,4 第1题:这是人民币和港币的兑换,12.5÷1。07,超过了11元港币;也可以用兵1×1.07,不到本世纪末2元,因此11元港币不够。

第2题:这是人民币和日元的兑换,要注意的是:5000×7.09所得到的近似值还需要去乘100.第3题:这是欧元换人民币,5000×9.15=45750(元)不需要近似值.第4题:这是求近似值在其他问题中的应用,在这里不能四舍五入,而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因此,本题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总结。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教学反思:

5、课题:动物乐园

内容:p72~73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表示循环小数。

教学过程: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教材创设了黑板报中有关小动物的一些资料的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资料独立提出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放手让学生计算73+3和9.4÷11的商,学生算一算时间后,可能就不住下除了,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不往下除了?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余数和商重复出现,总也除草不尽;商有时一个数字重复出现,像这样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2、介绍循环小数的写法时,如果一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这个数字上面点一个点,如果几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首尾两个数字上面各点一个点。

三、巩固与应用

书P73——第1题,辨认哪些是循环小数。其中4。2525,小数部分虽然有两个数字重复出现,但是它没有删节号,说明是锄 尽的,就不是循环小数。此类习题教师不必过多不充,第3题,这道题的得数是循环小数,题中要求保留三位小数,即1。667千米。

四、总结。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教学反思:

6、课题:电视广告 内容:p74~75 教学目标:

1、体会小数混合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创设计算电视广告费的情境。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让学生看懂问题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

学生的解答方法可能不完全相同,有的学生可能会分步计算,也是可以的。以学生所列综合算式为例,研究连除、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和脱式步骤,说明小数混合运算和整数四则混合的运算顺序是一致的。

三、巩固与应用 试一试:

第1题:其中第2小题是带有中括号的算式题,指导学生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它的运算顺序。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回忆一下四月份有多少天,再独立解答。练一练:

第1题:要求学生脱式进行计算。

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从这张收费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再让学生独立解答。第3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能获得哪些问题,再独立解答。

四、总结。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重点讲解。教学反思:

7、课题:练习四

课时:P76~78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地掌握除法计算。课时:2 教学过程:

第1题:要求学生口算。在小数四则计算中,要继续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但在速度上不做硬性要求。第2题:要求学生计算并验算,小数四则运算的验算方法和整数四则运算是一样的。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各题的得数是否正确,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练习时,要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然后再算一算。

第4题:先让学生找一找规律,并说一说是怎样找到的,再按照规律填数。其规律可以是前一个数除以2。5等于后一个数,两个方格中填0。4和0。064。

第5题:可以先让学生学生说一说什么单价,再独立解答。第6题:要求学生列竖式独立计算。

第8题: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可以提出一个大“中国结”多用多少米彩带?

第9题:脱式解答,有的题目学生能用简便方法,应以予以鼓励。第10题:由学生独立看懂图意并进行解答。

六、游戏公平

课题:谁先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生活经验和试验数据,判断简单的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

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进一步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等可能性,并能够运用等可能性的知识判断规则是否公平。

教学难点:会调整游戏规则,使游戏公平;并能制定规则,设计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玩游戏吧?都喜欢玩什么游戏呢? 生回答。

师:你喜欢下棋吗?如果你和老师下一盘棋,咱俩谁先走啊? 生:老师先走。

师:正式比赛的时候往往谁先开始很重要哦!你们能帮我们想个办法,决定谁先开始吗?(抛硬币、石头剪子布、掷骰子、猜单双等等)

师:你们觉得这些方法公平吗?带着这样的疑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游戏公平”。

二、创设探究情境,体验等可能性 活动一:掷骰子

师:刚才同学谈到了用掷骰子的方法决定谁先行,这个方法行不行呢?老师想好了一个游戏规则,大家请看。

(课件出示掷骰子决定谁先行的规则: 点数大于3,老师先行;点数小于3,同学先行。)师:可我心里一直有个问题(板书:问题):这个规则公平吗?大家仔细读读,说说你的想法?(板书:猜想)要想知道到底公不公平,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实验,检验一下

师:这是个好办法,你们真聪明!实践出真知,对吗?(板书:试验)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小组中掷骰子做实验。

(出示实验要求:

1、由操作员随意掷20次骰子,记录员记录结果,其他同学观察;

2、掷到3时本次不算,重新再掷一次;

3、小组完成后由汇报员汇报结果。

4、思考:观察实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师:看明白要求了吗?那就赶快行动,看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快又好。(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师深入小组活动中。)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师随学生汇报填写全班的数据汇总表。

师:观察我们获得的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生说发现:老师先行的可能性大,同学先行的可能性小,这个游戏规则是不公平的。师:通过实验,确实证明了老师想的这个规则是不公平的。不公平的原因到底在哪呢?我们再来看看规则,分析一下原因。生概括。(师板书:可能性不相等,不公平)

师:接下来,你们能不能根据“猜想——试验——分析——结论”这样的过程来研究一下“抛硬币”方法是否公平呢?(课件出示:

游戏规则:正面朝上,老师先行,反面朝上,同学先行。)探究要求:

1、猜想:这个游戏规则公平不公平?

2、试验:以小组为单位,操作员抛20次硬币,记录员记录结果,其他同学观察;

3、分析:观察数据,发现了什么?

4、结论:这个游戏规则是()的。汇报员汇报内容:

我们组共抛了()次。其中正面朝上()次。反面朝上()次。正面朝上的次数与反面朝上的次数()(相等/接近/差距大);正面朝上与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相同/不相同)。由此判断这个游戏规则()的。(公平/不公平)

师:各位两党明白要求了吗?在试验前各组操作员看老师是如何抛硬币的。记住了吗?好,可以开始了。师组间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数据交流。再选择一个数据相差较大的记录单。生回答有公平的,有不公平的。

师:你们的结果把老师也弄糊涂了。我们还是来看看数学家们的实验数据吧!(课件出示数学家的实验数据。)

师:几位数学家做了上万次的实验,结果发现正反面朝上的次数非常接近,几乎是相同的。师:你们组的数据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

师:次数少,偶然性就很大。如果有时间再做几千次,几万次的话,结果会怎么样? 师:现在我们认为抛硬币这个规则公不公平?(板书:可能性相同 公平)

师: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根据这样的原则小组讨论一下怎样修改掷骰子的游戏规则,使它对双方都公平呢?

(生组内讨论,汇报)

三、创设应用情境,判断、设计公平游戏规则

1、石头剪刀布:

师:根据我的了解同学们做游戏的时候常常用“石头剪刀布”来决定谁先开始。这种方法公平吗?我们来玩一玩好不好?

师和一名同学上台玩。(分三步:故意后出,每次都赢;猜怎么会赢;真正玩,体会虽然赢的可能性相同,但结果还会有输有赢。)

2、玩扑克游戏:

3、抽奖游戏:

师:这回我们来玩抽奖的游戏。愿意吗?怎么玩呢?老师有要求:

出示要求:

1、两个小组为一队。

2、利用学具袋里的学具每队设计出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以后,由每组的汇报员到台前来参与抽奖。

四、实践作业: 家庭实践作业:每人各抛60次瓶盖和60次硬币。记录下结果,看看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分析一下原因。和数学老师交流。

师:马上要下课了,能不能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做个谁先退场的决定呢? 教学反思:

七、认识方程

1、字母表示数

内容: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运算率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课时:1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运算率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2、通过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儿歌引入:学生初步体会字母具有的概括性。同学们都熟悉这样一首儿歌吧:

1只青蛙1张嘴,2只青蛙2张嘴,3只青蛙3张嘴,…

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你能用一句话表示这首儿歌吗? 学生汇报:

二、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意义:

1、妈妈和淘气比年龄:

学生初步体会妈妈年龄和淘气年龄的关系:

淘气1岁,妈妈比你大26岁,妈妈的年龄怎么表示: 淘气2岁,妈妈比你大26岁,妈妈的年龄怎么表示: …

如果淘气的年龄为a岁,那么妈妈的年龄是多少岁呢?怎么表示:

2、摆图形:

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意义:

出示图形:摆一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摆10个呢?摆a个呢?

生发现寻找规律能帮助我们更快地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寻求规律的必要性。为了简洁、清晰地表示规律,需要引入字母,用a代表摆任意的三角形。

生列式:师强调a×3的写法。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练习:试一试:

第一题: 回到刚开始的儿歌,老师再添两句。

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首儿歌吗?为什么?

第二题:哈雷彗星这道题是难点,学生容易错,让学生说出为什么。

用字母既可以表示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还可以表示什么?(计算公式)你能举例说明吗? 练习第三题:

还可以表示什么?(运算定律)你能举例说明吗? 练习第四题:

四、总结:揭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吗?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什么地方用到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

2、方程

内容: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课时: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出示92页的天平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天平的左边有一个药丸和5克砝码,右边有10课砝码,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天平平衡。师: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 天平两边的质量相等。

师:如果用x表示药丸的质量,你能根据天平平衡写出一个等式吗?每人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学生汇报:

师:x+5表示什么意思?10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思? 出示92页的月饼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师:你能不能写一个等式吗? 同桌讨论: 一生汇报:

生:每块月饼的质量×4=400克。

师:如果用x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你能写一个等式吗?每人在纸上写一写。学生汇报:4x=400 出示92页水壶图的左半幅: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根据这幅图,你能不能说出一个等式呢?(同桌互相说)一生汇报。

师:如果每个热水瓶能装x毫升的水,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等式吗?每人在纸上写一写。生汇报:

2x+200=2000;

2x=2000-200 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列的几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与同学交流。师:像上面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谁能说一说方程有什么特点?

二、拓展应用: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方程,那么怎么列方程那?

1、第93页第1题:

看图列方程:你是怎么想的?

2、第94页第2题:

根据题意列方程:第二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

3、第94页第3题: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日历中尽可能多的规律,并尝试用字母表示出来,在讨论书上的 问题。

三、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3、天平游戏

内容:天平游戏 课时:1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出示95页的天平图:

今天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通过游戏我们将发现一些规律。现在我在天平的左边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正中央,说明什么?

如果在天平的左侧加上2克砝码,右侧也加上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 如果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算式表示你的发现。(同学们分组做实验,列算式)推选一个同学汇报。

现在左侧放的砝码的质量用x表示,右侧放10克砝码,天平两边平衡。用算式表示天平两边平衡的状况。(每人在纸上写一写)一个同学汇报。

现在天平的左侧加上5克砝码,右侧也加上5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在纸上写一下)

一个同学汇报。

如果两边都加上10克呢?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用方程表示?如果都加上12克呢? 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两人互相研究一下)

二、提出假设,验证规律:

同学们推想一下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怎样?你设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同桌两人互相研究和实验。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两组游戏,如果我们把天平(当天平平衡时)的话,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在小组内商量一下。

我们利用同学们发现的这个数学规律,就是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x是多少。同学们试一试,如何求出x+8=10中的未知数x。在小组内商量一下。学生汇报求未知数x的方法。

三、拓展提高:

1、第96页第1题:

解方程:你是怎么想的?

2、看图说一说: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立吗?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学生尝试解方程:4x=400 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4、猜数游戏

内容: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课时:1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2、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猜数游戏: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来做:请你心理想一个数,乘2再加上20,把得数告诉老师,老师马上知道你想的是多少?你知道我是怎么猜到的吗?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其中的奥秘。

分组汇报:如果老师心理想的数是x,那么:

2x+20=80,左面减去20,右面也减去20,得到2x=60,两边都除以2,得到x=30 那么格式应该怎么写那?

解:设这个数为x。2x+20=80 2x =60 x=30 怎么知道我做得对不对呢?

2×30+20=80,说明做对了。

现在你知道我是怎么猜到的吗?

二、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请同学们做猜数游戏,列出方程并解答。试一试:

第99页第一题 到黑板上板演:

生总结解方程的方法: 第99页第二题: 练一连:

第一题:列方程求x。第二题:看图列方程。

这道题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看“线段图”,列出方程。

三、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5、练习

内容:方程的意义练习课时:1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基本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你对方程是怎样认识的?既然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来应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二、重点练习: 第102页第1题 填一填:

成人脚的长度是身高的1/7,如果一个成人的身高为a米,那么他的脚长大约是()米。看图:左图是由等边三角形和正方形组成的,它的周长是()。

苹果和梨的单价分别每千克4元和3元,买x千克的苹果和y千克的梨,共需()元。第102页第2题

看图选方程。学生填在书上。说出你的理由。第102页第3题 说出“?”等于多少?

选两题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第103页第4题

第103页第5题、第6题

说出你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

三、思考题。103 页第7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第(1)题,两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6(条)腿着地;三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2=8(条)腿着地;四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3=10(条)腿着地;每多一只小熊,着地的腿就多2条,n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n-1)条腿着地.第(2)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怎样列出方程? 小组汇报: 4+2(n-1)=26 请同学们尝试解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

四、总结 教学反思:

6、邮票的张数

内容: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课时:1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上的信息:

谁能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先画线段图。

根据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方程的格式可以这样写: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x+3x=180 想: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 4x =60 是4个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样列方程呢?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谁能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在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是4个x”。

三、运用新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100页试一试:

选两题进行板演

第101页试一试:第二题:

生列方程,说等量关系。

这一题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101页试一试:第三题,第四题

生说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内容:图形中的规律 课时:1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图形,尝试找出图形中的规律,并用字母表示。

2、通过摆图形,找规律活动,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同学们还记得用小棒摆三角形的问题吗?三角形还可以这样摆,出示图形。

二、探索规律: 请同学们看图填表: 分组讨论:

三角形个数 1 2 3 4 … 小棒根数 3 5 7 9 …

三角形个数 小棒根数 1 3=1+2 2 5=1+2+2 3 7=1+2+2+2 4 9=1+2+2+2+2 … …

n()

同学们观察图和表格:寻找所摆三角形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鼓励学生从图形、数等多种角度寻找关系,并加以对应,引导学生发现每多摆一个三角形就增加2根小棒。并将这一关系用算式表示出来。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来。

谁能说一说摆n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你是怎么想的?

三、运用规律:

如果(1)摆26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应该怎么想呢?

(2)现在有63根小棒,能摆多少个三角形?应该怎么想呢?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四、总结:

上一篇:支部大会讨论接收预备党员的主要程序下一篇:2024年秋季八年级上册英语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