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应急指挥中心

2022-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交通应急指挥中心

完善供电企业应急指挥中心功能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公众对突发事件敏感度的提升,电网系统所承担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行动、生产事件应急响应行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行动、重要活动应急保电、重大节日应急保电任务越来越繁重。供电企业的应急指挥中心在处置突发事件行动过程中,要求及时、准确地收集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事件所涉及或影响范围内系统、设备及重要用户等受损或受影响的情况,并实时监测突发事件的进展,判断是否会产生次生衍生灾害。

关键词:供电企业;应急指挥中心;功能建设

1应急指挥中心改进

(1)平面布置方面。将应急指挥中心原有的应急指挥长席向后移动,把原来的专业部室负责人席位安置在指挥长席与显示大屏之间的侧面,也就是将指挥中心前半部分划分为应急指挥部即应急指挥区兼会商区。这样实现指挥长既能与上级应急指挥中心连线,也能与部室主任间面对面沟通。(2)应急处置参谋部。在应急指挥长席的后面设置应急参谋部区域。专业部室的管理人员,按照部室分工为本部室负责人提供专业辅助决策服务。专业部室负责人向指挥长汇报的应急预案、抢修方案、先期处置、影响范围、严重程度、后续措施等结果性材料都由各专业部室管理人员作为参谋提出。(3)建立协同推送系统。由应急指挥中心参谋部设置导调席位,协同推送当前视频资源,实现不论哪级汇报都可以让指挥部的全体人员了解。其中,视频资源包括且不限于各专业所涉及的专业管理系统、应急预案、处置方案、资料图表、现场视频等。

2完善应急指挥中心的指挥控制功能

2.1充实应急管理机构力量

加强法定代表人负责制的实施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实践,组织建立专门负责的领导小组或部门,组织开展应急管理人员的队伍建立,增强专业设备管理,增加人员的培训教育和实践练习,以此来增强公司应急领导小组的工作能力。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邀请各专业专家参与,展现其专业技能,更好完成应急事件处理。鉴于实际工作及突发事件的要求,在应急领导小组或部门下还应该设应急工作小组,并阐明各自的工作任务及分工。(1)现场指挥组。现场指挥组的小组长应该由安全生产的分管领导承担,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突发事件所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专业的专家为小组成员。任务分工:按照指挥部做出的抢修方案开展工作,预估突发事件的严重度和将来的发展程度,迅速处理事故,并指挥抢修工作;制定突发事件的预防办法;为满足安全生产提供支持。(2)物资装备组。物资装备组组长为物资部负责人承担,物资部员工及应急小组为成员。任务分工:根据抢修郭勇物资清单提供工作所需各类物资,保障物资及时供应。(3)后勤服务组。后勤服务组组长由综合服务中心的负责人承担,综合服务中心相关员工和食堂管理员工为组员。任务分工:满足应急抢修人员的食宿供应等。(4)善后处置组。善后处置组组长为工会主席承担,办公室、工会员工以及突发事件所属单位人员为组员。任务分工:抚慰造成伤亡的家庭、各种保险理赔等等突发事件发生后造成的事情进行善后处理。(5)交通运输组。交通运输组的组长由工区主管副主任承担,综合服务中心负责后勤员工为组员。任务分工:随时调配应急抢修所用运输及工作车辆,满足工作及时开展。

2.2切实加大应急物资保障力度

供电公司需优化企业内部资源管理,实现各个部门间的协调合作、信息共享,确保电网物资的安全运行。应该定额规划储备的电网应急物资,基于综合利用和动态补仓的原则,通过多种方法储备物资。建设和完善供电企业应急物资供应链管理制度,划分级别进行储备统筹,完善管理体系,制定运维物资的储备制度。除此之外,应该对电网物资方面的周转信息进行了解和掌握,保证电网应急物资有足够的储备。同时,建设好物资供应链,管理好供应链的用户、采购、制造、供应等要素。最后协调好采购、保管、供应、使用各个环节的合作关系,严格检测电网物资的质量,整合供应产品和相关材料,使应急物资的供应效率和储备能力得到提升。

2.3提升应急中心技术水平

电力系统突发事件主要有两种,其一是自然发生的灾害,比如龙卷风和暴雨等恶劣气象引起的,因此预测强风与地震等相关数据应当处于指挥中心监测范围之内,构建整个市的共享信息网络体系。当出现恶劣天气时电网应急指挥中心能够及时对整个市发出停电预警,提供民众及时作出准备,第一时间整合整个市电网受灾状况,向全市公布恢复时间和停电地区等消息,将市民情绪稳定下来;将抢修资源进行科学分布,不断调度电网运行,尽可能快地处理好电力突发事件;其二是外力损害电网的正常运行,但其通常仅仅对小范围地区的电网运行构成影响,而不会影响到大范围的电网正常运行,不过非常容易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对于此类电力系统突发事件,指挥中心需要及时公布电力故障消息,等到查明确定事件发生的大概区域相关情况之后,公安机关需及时配合好电力部门的工作,防止嫌犯逃脱,扣留相应责任人。供电公司应该积极担责,提高构建整个市电力应急指挥体系平台的速度,这个平台要进行实时通信联系整个市的地震、气象以及公安机关等各个部门信息系统,拥有各部门联合调度,新闻发布,电网调度实时消息公布,电网危险源实时监测视频等功能,这样才能够充分展现该平台的强大作用,和处置部门进行共享信息,事前实时管理控制危险源、事中进行抢修与及时高效地進行应急处置,事后进行对等分配责任、有效评估电力处置。为克服现场处理事故沟通不畅的问题,供电公司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电力应急管理指挥系统,综合性地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以及无线传输技术等各种技术方法。不再采用过去处理事故的时候领导小组要亲自到达事故现场的管理形式,而是采用科学先进的应急管理指挥理论。领导小组在电力应急指挥中心便能够实时清楚事故现况,而且可以全方面高效对处理事故的有关信息加以收集,比如重要的供电单位,抢修物资供给以及抢修力量分布等信息。领导小组能够和处于现场的处理事故人员与指挥小组实现实时通信互联,可以直接性地与指挥小组对接意见决策以及予以通知处理事故的有关重要信息,处理事故人员与指挥小组同时可以实时报告给领导小组现况。

2.4建立应急预警机制

突发应急事件发生前,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导致危机的先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则可能防止突发应急事件的发生,因此建立应急预警机制很有必要。笔者建议供电公司可从以下五点开展工作:其一,科学合理地对各种电力突发事件预警采取分级;其二,将预警程序明确化,能够清楚了解各类、层、级预警信息的责任人、发布形式、发布范围、信息收集;其三,收集相关信息的人员依据分级管理原则,把所有预警信息及时予以发布;其四,要构建和气象部门相互沟通的体系,发布灾害性气象信息时需要发布其持续时间与强度;最后,要构建应急联动体系。预测或许会有大范围停电的时候,需要和关乎民众生活的重要部门与单位实现应急联动。

3结束语

应急指挥中心指挥功能的提升要围绕提高指挥协调、救援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完善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模式,强化统一领导,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协调联动应急服务新模式展开。建立“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为供电企业提升安全生产预控、可控、能控、在控能力,创建和谐供电企业服务于和谐社会,更好地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哲楠.公共危机管理视角下县级城市断电应急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20.

[2]秦学占.供电企业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

[3]杨雯哲.电网大面积停电应急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作者:孙晨

第2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应急管理指挥系统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步伐越来越快,城市交通轨道建设项目逐渐增多,并且越来越呈现规模化和网络化的特点。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应急管理指挥系统的研究,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结合城市交通轨道应急管理指挥系统的影响因素,对该系统的功能及组成等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交通轨道;应急管理指挥系统;影响因素;运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出行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交通轨道的发展。目前,城市交通轨道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之一,轨道交通的监控信息、设备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应急管理指挥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切身利益。

一、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指挥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一)人员素质因素。1、应急领导者:应急领导人员是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的直接领导者,他们的应急决策和处置方案直接关系着轨道交通应急事件的处理效果,因此,应急领导者的反映速度、命令下达时间、策略的适用性等决定了应急领导的指挥管理能力;2、救援作业人员:救援作业人员主要包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工作人员及专业的救援人员等,专业的救援人员对应急指挥管理能力的主要影响点在于能否及时反应、能否相互协同合作等;3、乘客及社会公众:社会公众主要是指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发生后积极主动参加救援的社会民众,其对应急指挥管理能力的主要影响点在于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救援及救援措施是否得当。

(二)设施设备因素。在城市交通轨道突发事件中,设备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事故预防和事故救援阶段的设备设施影响因素。一方面,事故预防阶段,主要的设施有乘客通道、站厅以及站台等,主要的设备包括监控设备、安检设备等;另一方面,事故救援阶段的主要有消防设备、通信设备等。

(三)管理机制因素。管理机制通报包括对工作人员的监督考核、设备维护、设备安全检查、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状况等,在城市交通轨道运营应急管理系統中,管理机制中各项制度的制定、实施以及改进等是影响管理水平的直接因素。

二、系统功能分析

城市交通轨道的协调和指挥中心就是应急指挥系统,该系统的运行直接状况直接关系着各控制中心和运营主体的协调性,具有综合监视、运营协调、应急指挥、信息共享等职能。

(一)日常应急预防与准备功能。应急管理包括日常的安全监督检查、应急救援、应急预案的培训、应急值守等,对各个运营主体的应急预案进行审查和完善,制定应急配合预案。整理各线安全生产情况、事故发生情况等定期汇总,生成报表。

(二)权限管理。权限管理包括各个操作环节、操作人员、责任部门、主管人员等的权限,一旦发生突发安全各调度的工作站上弹出不同的事件处理流程。

(三)应急处置功能。在接到突发事件的通知之后,就应该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应急决策等进行协商、确定,监督各运营主体预案的执行和处理情况,适时协调;与政府应急指挥中心视频会商,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与其他交通系统协调配合,与有关专项社会应急单位联动;事后总结评估等功能。

(四)事件管理。在运行过程中,应急管理指挥系统可以实时记录操作人员的处置过程、过程中的各项数据、故障类型等,并保存在历史事件数据库中,为后续预案优化和事件查询等提供依据。

(五)报警管理。借助报警功能,可以实现系统对故障信息以及报警状态的动态化监管和记录,不同级别的报警显示的颜色不同。

(六)监督管理功能。监督管理功能是对运营中各个路线的信息、列车状态、设备状态等进行采集,对报警信息进行管理,可以实现监测预警功能;监视客流状态,分析客流运行态势,采取一定的客流预测手段对大客流进行预警。

三、系统组成与架构

(一)硬件结构。系统中的硬件部分通常设置在相应的设备室,借助硬件部分实现对软件模块的部署,其主要作用就是对系统外部的数据进行收集、动态监管与处理、应急预案的执行和提示等。离线服务器模块与在线服务器一致,主要用于培训与查看历史回放;系统数据库服务器主要负责存储预案、编辑预案、应用配置数据及系统配置数据等,并具备数据同步备份的功能;工作站部署相应软件模块,设置在运行控制中心调度大厅;模拟器设置在调度大厅或培训中心,部署系统模拟器。

(二)软件结构。软件部分在结构上主要包括在线工作站、离线工作站、回放工作站,它是一种可以实现人机互动的模块。人机界面模块的软件部署包含配置管理器、报警管理器、预案编辑器、预案管理器、事件管理器、短信管理器、应急资源管理器和其他。

(三)应用软件综合信息处理平台。信息处理平台在结构上包括综合应急管理软件、专业应用管理软件和基础管理软件。其中,专业应用管理软件在组成上包括线网运营管理模块、监控信息采集及预警模块;综合应急管理软件包括应急值守、资源管理、应急指挥、总结评估、培训演练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六个模块,应急值守模块负责第一时间接报突发事件、启动应急流程;基础应用管理软件包括信息发布模块、综合管理模块、网络管理模块。与此同时,硬件支撑平台包括闭路电视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应急通信系统、主机及网络系统、通讯传输系统和中央智能集中控制系统等。

四、结语

随着国家向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城市交通轨道也应由传统的经验型向主动保障型和高科技战略型发展,不断完善城市交通轨道应急指挥管理系统,提高对轨道交通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做好应急指挥管理系统的建设,对城市交通轨道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耿杰,马一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应急管理指挥系统[J].中国铁路,2016,01:91-94.

作者:刘国政

第3篇: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初探

摘要:通过对应急指挥信息系统规划、建设、管理、运行中可能存在的信息安全隐患进行分析,结合目前主流信息安全技术,从系统设计、硬件造型、抗侵害的容灾备份、虚拟技术应用等方面综合提出针对省级地震应急技术系统的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参考建议和新观点。

关键词:地震应急;技术系统;信息安全

0前言

近年来,随着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开放性、共享性、互联程度的不断扩大,地震应急信息安全保障问题逐渐成为各级地震应急技术平台体系应用、运维的核心业务工作。

“十五”项目建设以来,我国在地震应急指挥决策领域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工作,包括地震应急指挥模式、应急指挥技术体系、地震应急管理、地震快速评估等(姜立新等,2003a,b)。在“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的推动下,建成了覆盖国家、区域、重点城市、灾害现场的4级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促使应急指挥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应急响应从传统分散型的应急模式转化为集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灾害评估和指挥决策等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应急体系工作,实现了地震震情、灾情的应急指挥决策快速响应,灾害损失的快速评估与动态跟踪、辅助决策的信息服务和可视化指挥等系统工程。系统建成以来,为地震应急指挥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大大提高我国的地震应急响应能力。在提高破坏性地震的快速响应、应急产出服务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帅向华等,2009)。

随着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开放性、共享性、互联程度的不断扩大(林山,刘凤仙,2011),地震应急信息安全保障问题逐渐成为各级地震应急技术平台体系应用、运维的核心业务工作。对于国内大多数同类地震应急信息系统来说,如何在充分利用信息化优势的同时,更好地保护自身信息资源,防御外来恶意攻击和内部资源窃取,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挑战,甚至成为制约各级地震应急管理部门应急指挥信息化进程的一个难题。

2009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文件的评定,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信息系统为信息安全保护三级系统,发生安全责任事故将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2007)。

本文通过针对应急指挥信息系统规划、建设、管理、运行中可能存在的信息安全隐患进行分析,结合目前主流信息安全技术,综合性提出针对省级地震应急技术系統的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参考建议和新观点。

1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安全隐患分析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定义信息安全为:“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显露”。主要表现在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等方面(周璐,2005)。地震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作为一个信息化体系,它在继承了通用信息系统对入侵防护、数据加密和容灾备份等信息安全要素的需求的同时,又对系统稳定性和实时响应效率有着特殊的要求。笔者通过对标准化信息安全体系的研究,结合现有运行管理经验,认为应急指挥信息安全的主要隐患包含以下主要因素:

1地震研究136卷第3期李敏等: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初探(1)强制物理连接。指对隔离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运转平台进行强制物理连接,连接对象可以是集群平台网络设备,服务器,终端等,连接方式可以是通过光纤收发器、STP/UTP双绞线、移动存储介质等。此类信息安全隐患主要是由于缺乏完善的应急指挥中心管理机制,特别是中心机房及信号控制室运维管理制度。

(2)非法授权访问。指对地震应急指挥技术平台网络设备及信息资源进行非正常使用或越权使用等。导致此类安全隐患的原因主要是未对整个技术平台采取强制物理隔离,而采用逻辑隔离或伪物理隔离(物理隔离卡等)技术手段,另外内部操作员安全配置不当,或由于用户安全意识不强而共享、转借涉密账号等也可能导致该隐患的发生。

(3)破坏性入侵和干扰性入侵。指使用非法手段对地震应急基础数据系统进行删除、修改操作,或采用编织逻辑炸弹等方式干扰系统正常运行,改变系统正确运行方法,恶意占用系统资源,使得诸如地震应急指挥命令调度、地震快速评估与辅助决策等有严格响应时间要求的合法业务不能及时得到响应,极大影响指挥技术系统正常运转。

(4)计算机病毒入侵和软件漏洞。指地震应急指挥技术平台网络系统感染病毒造成网络拥塞,系统运行缓慢,核心业务无故宕机等,此类安全事故破坏性非常高,在日常运行维护中极易发生。

(5)外部环境破坏。指对应急指挥技术平台运行外部环境的破坏,例如对机房电力系统、恒温空调系统、通风系统、消防系统等的破坏,间接影响系统核心业务功能运行。

(6)新型入侵窃密手段。指使用电磁脉冲发生器、软件驱动嗅探器、硬件磁感应嗅探器等新型技术手段对技术平台进行入侵和干扰。

2应急指挥信息安全体系设计分析及建设建议为建立健全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安全体系,实现入侵防御和漏洞堵塞,就要对整个地震应急平台的操作系统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库安全实施整体规划和设计。概况而言,就是要完善独立的硬件平台建设,建立全平台通行的身份识别系统,实现针对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操作人员的授权统一管理,同时通过权限对应急操作人员和数据资源之间进行严格的访问控制,各类应急数据库信息传输必须采用SSL、SET、PGP等数据加密技术以保证传输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并且需要建立一整套网络安全审计(NSAS)、入侵检测(HIDS/NIDS)及漏洞扫描机制,对整个应急指挥技术平台运转进行实时监控和防护,最终形成全局的安全管理体系。

21管理机制建设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难以预见和破坏力强的特点,应急处置的时效性强,震后数小时的有效处置对于挽救生命和减轻灾害损失尤为重要(苗崇刚,聂高众,2004)。在应急期内,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将承担应急指挥命令调度、震情快速评估与分析、灾情信息的快速获取与处理、紧急指挥决策评估和应急通讯保障等应急响应工作。基于以上职能,应结合自身业务需求,建立震时应急响应技术流程、日常机房管理制度、运维值班制度、系统巡检及灾备管理机制等,把技术手段和行政手段融为一体,首先从管理机制上完善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

22物理环境配置

指挥中心信息系统是省级应急指挥技术平台进行灾情、震情数据汇集、分析、整合、共享、发布的重要设施,是场地、工具、流程的有机组合。在应用层面上,包含有震情快速评估、震区基础信息判断与展示、灾情分析与辅助决策等诸多应急响应相关应用技术平台。基于地震应急响应工作的特殊性,应用层业务对时效性、稳定性的要求远远高于一般信息系统的业务需求。因此,在物理环境层面,应具备独立的供电、空调、消防及综合布线系统。根据服务器负载功率因素、负载率、逆变器效率等综合计算,在保证至少双市电接入的情况下,配备断电系统全负载运行不小于4小时的 UPS供电系统。(P=S/T,当UPS核定容量S为固定值时,供电时间T与系统负载功率P成反比)。在综合布线方面,所有设备链接线缆应为六类STP(屏蔽双绞线),网络设备机柜、应用服务器机柜、数据库服务器机柜应采用电磁频闭机柜。

23系统布局和硬件选型

健全、完善的硬件平台是实现整个应急指挥中心核心系统信息安全的基础,合理的系统布局和硬件选型不仅从根本上巩固系统信息安全,更能从整体上为系统运行维护带来快速便捷的管理。图1为某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信息系统原型示意图。图1某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安全系统示意图

该原型系统的设计具备较高的信息安全等级,如图1所示,原型系统整体处于物理隔离状态,两台图形工作站作为灾情应用服务器和基础地理数据库服务器的访问终端,在数据库服务器等涉密核心网段前端装配硬件防火墙,阻断来自终端的非授权访问和干扰性入侵。

系统配置基于应急信息来源、数据分析引擎和快速响应组件三部分组成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NIDS),以系统总线日志、震情快速评估及辅助决策程序日志等作为数据源对象,通过收集和分析地震应急信息系统中若干关键节点的信息(如ArcGIS Server组件、IMS端口、ArcSDE服务等),检查网络或系统中是否存在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

全系统配备基于网络的硬件安全审计系统(NSAS),24小时不间断运行,可根据与预设定条件库对地震应急快速评估系统中操作性数据流、分析性数据流策略进行审计,通过知识库对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出包括TCP、UDP、ICMP、IPX、HTTP、FTP、telnet、SMTP、NFS、DNS、POP2、POP3、IMAP、TFTP、finger、SSL、NETBIOS 等协议类型的入侵行为(吴毅,2004),如异常登陆、Web服务器DDos(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等。可以有效的防止内部涉密信息的泄漏和非法信息的传播,并可以及时发现和响应网络攻击行为。同时,SAS与NIDS的联动功能也使得整个应急技术系统信息安全品质得到很大的提升,从而在技术上为应急管理人员建立了一套基于事件的发现、响应、制止、分析和责任追究的防范机制,有效的防止外部入侵及内部涉密信息泄漏。

24抗侵害及灾害备份能力

容灾技术是系统高可用性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容灾系统更加强调处理外界环境对系统的影响,特别是灾难性事件对整个应急指挥信息体系的影响。应急指挥中心作为破坏性地震的应急指挥产所,承担地震应急指挥、通讯保障、快速评估、辅助决策等震时科技保障工作,基于以上工作职能,整体系统对数据灾难备份服务的需求比较明确,对灾难备份服务等级要求较高。在容灾备份标准方面,除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外,笔者还主要衡量和参考了两类国际通用标准,The Uptime Institute 白皮书(Tier 4):《Tier Classifications Define Site Infrastructure Performance Background》,美国通信工业协会(TIA)发布的关于数据中心电信基础设施标准《ANSI/TIA-942-2005 Tele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Standard for Data Centers》(張飘,侯福平,2007),同时,笔者结合现有指挥中心技术系统运行管理经验,认为可采用两大类操作性和实践性较高的信息灾备模式。

241基于整个应用的容灾备份机制

这种机制是传统的、投入最大的灾备机制。方法是建立两套或多套功能相同的应急指挥应用软件、数据库系统,互相之间可以进行健康状态监视和功能切换,当某一处系统因意外(如火灾、地震等)停止工作时,整个地震应急信息系统可以切换到备份单元,使得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功能可以继续正常运转。

基于整体地震应急指挥应用的容灾备份机制,其原理是利用专用的存储网络将关键数据同步镜像至备份中心,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数据不仅在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进行确认,同时可以在备份中心进行确认。这一方案在本地和镜像的所有数据被更新的同时,利用了双重在线存储和完全的网络切换功能,不仅保证应急数据的完全一致性,数据存储和网络环境也具备了应用的自动切换能力。通常情况下,两套系统中的光纤设备连接中还提供了冗余通道,以备常规应急数据通道出现故障时及时接替工作。

图2为采用基于SAN网络(存储区域网络)的系统全灾备方式。该技术可以通过一个高性能网络(光纤通道),为地震应急模拟触发、快速评估、辅助决策等诸多服务器和基础数据库系统提供一个应急区域存储空间,通过容灾备份线路连接备份系统,SAN网络凭借中央阵列服务器来应对各种地震应急指挥过程中的诸多存储需求,为应急镜像系统提供实时数据备份和其他诸如数据快照等功能,使得当主系统出现应用程序宕机或数据丢失时,可快速启用镜像系统完全恢复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功能。上述此类容灾备份机制图2基于SAN网络的容灾备份机制

Fig2Disaster recovery backup mechanism

based on SAN network属于灾难恢复最高级别的应用级容灾备份,具有最高的系统安全性和恢复运行效率,但此类灾备机制对硬件环境的投入具有较高需求。

242基于虚拟机技术的容灾备份机制

该类灾备机制采用基于虚拟技术系统灾备方式实现。使用硬件的镜像技术和软件数据复制技术,实现应用站点与备份站点的数据同步更新。其原理如图3所示,该技术通过虚拟硬件运行环境,将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核心业务功能并行运行在单个或多个物理服务器上,对地震快速评估及辅助决策系统等多个系统核心业务来说,该服务器能够提供更加有效的底层硬件使用。同时,应急基础数据库数据在两个站点之间相互镜像,由远程异步提交来实现同步更新,该机制的优点在于使用了双重在线存储,因此在灾难发生时,几乎不会发生数据丢失问题,同时数据恢复响应时间可以被降低到分、秒级。

在虚拟系统中,中央处理器将分段划分出用于地震快速评估、应急辅助决策、甚至应急基础数据库运行的存储区域,整个应急关键业务平台部分(操作系统和各类应急评估程序)均运行在“保护模式”环境下,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本方案是在本地系统完备的情况下对数据安全做的考虑,它还具备以下特性和优点:

首先,从各级地震应急技术平台现有的设备资源和计划投入的设备成本上考虑,最大化利用图3基于虚拟机技术的容灾备份机制

Fig3Disaster recovery backup mechanism

based on virtual machine technology物理硬件的性能,并为以后更加规范化、简易化的设备管理,可对拥有多核高性能的物理服务器做虚拟化设置。虚拟化技术可以扩大硬件的容量,简化软件的重新配置过程,并且地震应急快速评估应用程序都可以在相互独立的空间内运行而互不影响,从而显著提高虚拟服务器的工作效率。

其次,在此基础上,再与另外一台相同配置和设置的服务器做双机热备操作,可以防止出现服务器的计划性停机与非计划性宕机造成的地震应急快速响应程序终止等问题,这样就有效的避免了应急指挥工作出现不必要的隐患和损失。

综上,这种方案在保证不影响当前应急业务运转的情况下,又能实时复制应急评估系统产生的数据到异地镜像,具有较好的系统安全性和一定的恢复运行效率,同时,这种数据灾备机制对硬件环境资源的投入较少,适合国内多数地震应急技术平台的推广应用。

3總结和思考

目前,云南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已经建立了一套针对涉密数据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健全、完善,但仍旧存在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例如指挥中心行业信息网及卫星通讯网的信息安全屏障,需要更多的依赖于行业卫星中心、卫星公司、地震行业网内连接的各省局信息中心的协同应对、共同努力,整个网络系统中任何一个节点或者终端遭到入侵,则整个网络的安全性都将不复存在;在体制规程方面,目前同时也缺乏信息安全防护指南等相关指导性文档,日常事务工作和相关业务部门的信息安全工作的开展往往各自为阵,缺乏更加具体化、规范化的指导;并且,在目前我国的诸多信息类项目建设初期,大多缺乏针对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设计和投入,导致系统建成运行后,难以开展整体性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总之,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多问题,有技术层面上的,也有存在于体制建设方面的,各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要适应新时代应急工作发展要求,提升自身地震应急科技保障水平,必须做到管理和技术并重,加强对信息安全风险防范意识的认知,重视安全策略管理的施行及安全教育工作。各类安全技术必须结合自身管理措施,充分考虑灾害备份和恢复机制,为应急技术系统指定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和管理机制,保障各省级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处于应有的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姜立新,聂高众,帅向华2003a我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体系初探[J].自然灾害学报,12(2):1-6

姜立新,帅向华,张建福,等2003b地震应急指挥管理信息系统的探讨[J].地震,(2):117-122

林山,刘凤仙2011企业网络安全方案设计[J].福建电脑,(4):117-119

苗崇刚,聂高众2004地震应急指挥模式探讨[J].自然灾害学报,13(5):48-54

帅向华,杨天青,马朝晖2009国家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M].北京:地震出版社

吴毅2004军工企业信息安全建设方案[J].信息安全与通讯保密,(8):71-72

张飘,侯福平2007数据灾难备份中心机房的规划与建设[J].电信技术,(9):59-6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国务院令147号)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S].

周璐2005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建设探讨[J].理论与现代化,(7):107-108

作者:李敏 李永强 曹彦波

第4篇:交通应急指挥调度中心讲解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欢迎来到唐山市交通运输局交通应急指挥调度中心。 唐山市交通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始建于2009年,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内设应急指挥调度大厅、监控室、会商室、应急指挥调度室、中心机房等。中心定位于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按照平战结合、经济实用的建设理念,运用电子、信息、通信等技术,搭建覆盖市县两级交通局及业务管理部门的交通应急调度指挥平台。目前,交通应急指挥平调度台系统已经进入到平稳运行阶段。

中心接入了高速公路、客运站、机场、治超点、等场所的视频监控信息,实现了覆盖全市交通行业的日常值守、预警处理,辅助决策、后期处置、预案资源管理等功能。

大家请看大屏幕,我的右手边显示的是高度公路的实时视频监控。目前我们接入的高速有唐港,唐曹、西外环三条高速公路。可以看到收费站广场、收费亭、以及高度公路的实时路况。我的左手边显示的是客运站的监控信息,其中包括唐山西站和唐山东站,通过监控可以看到这里是……唐山三女河机场的建成为群众的出行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我们还接入了机场的监控信息。另外,我们指挥中心还安装了唐山港引航站船舶引航调度监控系统,我们可以看到港口情况以及船舶进出停靠等信息。

除了治超点监控采取与路网监控相同的摄像头定点监控外,还引入了移动监控方式,为执法车辆安装移动视频传输设备及卫星定位系统,监控图像直接传送到指挥中心,既能掌握执法车辆运行方位,又

能记录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

下面重点为大家介绍一下GPS卫星定位系统和公众信息服务

中心运行的卫星定位系统以出租车、客运车辆、物流车辆为服务对象,系统能够容纳10万台设备的运行,现在网用户为6000余辆,通过GPS卫星定位系统,可以实现对车辆的定位跟踪、轨迹回放、车内监听、图像抓拍、反劫防盗、信息发布、电话约车等功能。

各位请看这幅图像就是抓拍的…车辆的实时路线信息,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运行轨迹,对车内图像的抓拍。这样做可以增强车辆与场站指挥中心的沟通联系,便于加强日常管理和安全监管,还可以震慑盗窃抢劫,有效保障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保证公众出行安全。

中心整合了唐山市交通系统已有的、分散的公众信息,建立了一个面向社会公众的交通信息服务中心,心设立23个坐席,开通了24小时运行的交通热线,热线电话是2202222。自热线开通以来共受理热线电话9000余个,我们都做到了热情服务,及时回复,满意度达到了100%。为了给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我们多渠道采集信息,添加了沿海、京沈、承唐、唐曹、唐港等高速公路的动态路况咨询,通过共享气象台,客运站,出租车公司的信息,为群众提供客运班次,发车时间,行车路线,天气状况电话约车等咨询服务。为更好的服务公众提供坚实的保障。

在今后的工作中,唐山交通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将进一步提高办事能力和工作效率,继续坚持“车在唐山好行,事在交通好办”的工作理念,创响“路通人和”交通服务品牌,努力打造更高效、更便捷、更优化的交通应急指挥调度中心。

第5篇:交通应急指挥调度大厅

唐山市交通应急指挥调度中心介绍

一、总体功能介绍

唐山市交通应急指挥调度中心位于唐山市交通局办公楼一层,建筑面积680m2,内设监控指挥调度大厅、监控室、会商场所、办公室等。中心依托高速公路、运输场站、客运车辆等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重点地区(路段)、危桥、事故多发地等场所进行视频监控,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预防,防患于未然。

应急指挥调度平台由大屏幕信息监控系统、全球卫星定位视频监控平台、公路地理信息系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等组成。整合现有公路数据库系统、公路GIS数据维护系统、客运售票系统等数据系统;本着“平战结合”的原则,通过对接入唐港、唐曹、承唐3条高速公路及其收费站、以及西客站、治超点共313个监控点的视频监控信息,结合各业务系统的接入,现已经实现日常值守。依托多种通讯手段,融合GIS、GPS、无线视频、语音通讯等多种产品和技术,将日常监控与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调度结合起来,依托多种通讯手段,以应急指挥调度值班管理为核心,实现覆盖全市交通行业的日常职守、预警管理、事件处置、辅助决策、后期处置、预案处置、辅助决策、后期处置、预案管理、资源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

二、高速公路全程监控

主要实现功能有道路安全监控、收费流程监控和收费广场的监控等。

高速公路与一般公路相比,具有线性好、设计标准高、交通流量大、行车速度快等特点,如不采用先进的监控管理措施,在交通量大、气候恶劣的情况下,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和交通阻塞。为此,在唐曹、唐港和承唐这三条车流量非常大的高速公系统路上部署全程的监控就是必不可少了。这些监控系统可实施交通流量和交通运行监视;对关键点进行气象检测;对关键路段实施交通实时控制;及时发现各种异常情况并采取应急措施,并在通过在高速公路两边架设可变情报板,向来往司机发布一些重要信息和及时的提示,可以保证高速公路高速、安全、经济地运营管理。

实施高速公路全程视频监控系统不仅能改善高峰期间车辆行驶的平均速度,增加高峰期间的交通流量,减少交通堵塞程度和车辆延滞时间,同时也能大大减少交通事故和保证交通安全,节约燃料和减少车辆的磨损,缩短运输时间,减少污染,发挥高速公路快速、安全、舒适和高效率的功能。全程视频监控系统具有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系统通过每2公里设置一对外场摄像机,实现对高速公路全程路况的实时监控,全天候对多种交通事件、事故进行快速自动报警和录像,记录事故发生前1分钟和事故后2分钟的录像。

在每个收费站的每个收费口配置一台摄像机,监控范围为高速公路入口的车辆通道及缴费窗口,实现对收费流程的全程监控。同时对收费站广场也进行全天24小时实时监控。 高速公路全程视频监控的远期目标是通过大力推动全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争取早日实现对以上三条高速公路视的频检测无盲点、盲区,更好地为高速公路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提升高速公路管理单位的服务,管理层次,使高速公路成为安全、畅通、高速、高效的绿色通道。

三、客运场站监控

在西客站售票大厅、候车大厅、检票口、安检口、出站口及广场设置摄像机,实现了在

公网环境下同步视频传输,图象流畅、清晰;通过互联网对西客站实现了远程实时监控;监控中心可通过互联网,随时查看、拍照、录象、回放、掌握相关信息,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加强了客站站务和安全工作的动态管理,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及场站管理质量。充分发挥了科技在运政管理、站场经营中的作用,实现了运政管理部门可以实时、动态的掌控各运输场站情况,了解客运站场的市场秩序及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为掌握一手的客运流量、流向信息提供了保障,为管理部门处理站场突发事件提供了远程指挥监控手段。同时也促进了客运站规范化经营,营造良好秩序,提供优质服务。此外,如果在客运场站发生偷盗等事件,也可以通过视频进行取证。

四、治超点监控

目前,超限运输已成为公路使用寿命减短的重要杀手,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严重的公路超限运输使得公路、桥梁提前破损,致使国家经济损失巨大;严重的公路超限运输现象,危及行车安全,致使交通事故频发;严重的超限运输扰乱了的道路运输货运市场,并造成国家规费大量流失。

在公路治超中,超限超载车主为获得非法利益,使出各种各样的手段逃避和违抗治超处罚:有的绕道县乡公路及村道躲过治超点;有的肆无忌惮撞开执法人员后夺路而逃;有的纠集人手闯入治超点闹事抢车。在这种情况下,公路治超执法人员在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时,面临着取证难、执行难的窘迫情况。对可能发生的行政复议和诉讼无法有效应对,发生暴力抗法事件时没有保护自身安全的有效措施,难以规避执法风险。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我们在各大队执法车辆上安装了车载移动视频监控设备,为今后的取证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也能规范执法车辆人员的执法行为,认真履行职责,减少公路“三乱”情况的发生。

五、移动视频传输

指挥中心,对各主干道路的出入口进行视频监控,定点监控和车载移动监控相结合,实时视频图像传输到指挥中心,以便指挥调度;另外各级领导通过移动终端(手机、PDA、手提电脑等)可以观看有关的实时视频图像,以便快速决策并下达指令。

该系统可实现的功能:

(1)视频图像可即时传送到指挥中心又能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观看;

(2)拍摄视频图像的摄像头可通过指挥中心或移动设备上的云台控制器软件,控制其转动;

(3)图像清晰度、流畅度和时延都在可接受范围内;

六、卫星定位系统

全球卫星定位汽车防盗报警服务系统,该系统集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高科技于一体,具有定位监控、反劫防盗、信息发布三大功能。

该系统依托于中国移动通信GSM网,通过控制中心对移动目标进行控制和管理。GSM网容量大,监控范围广,可覆盖全国。

用户可通过电话查询、网上查询的方式,随时掌握车辆的行踪。在遇劫、被盗等紧急情况发生时,自动或人工向系统监控中心报警,监控中心针对实际情况提供多种远程操作。(远程熄火、锁车、抓拍等)

该系统适用于社会各类车辆,尤其对于集团车队、长途货运车、长途客运车、租赁车等有显著管理作用,对车辆的运力可进行科学的管理。目前主要是针对客运车辆、危险品运输车辆、出租车以及部分租赁车和私家车等社会车辆。

系统监控中心24小时人工值班,如有需求只需拨打服务电话即可。

监控中心功能

1. 定时、定次呼叫

2. 实时跟踪

3. 防盗报警

4. 防劫持报警

5. 超速报警

6. 行驶轨迹回放

7. 远程操作

8. 监听功能

车载终端功能

1. 跟踪定位

2. 车载免提通话(加装)

3. 服务请求

4. 防盗报警

5. 防劫持报警

6. 远程操作

七、数据整合应用

由于交通建设和管理部门多,信息化工作要求协调性高、技术要求高及实施过程复杂的特点,交通信息化水平还相对滞后于交通基础建设的发展水平,与国外交通信息化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市的交通信息化水平与之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如何改善各部门在交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协调工作模式,对挖掘我市交通信息化的潜力有很大帮助。在交通信息化、智能化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多部门的合作,特别重视交通基础数据采集、整理、维护和发布等环节的建设与管理。在交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先进的技术是基础,但成功的关键在于各交通管理部门的充分协调配合,在于如何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为导向,并充分推动社会的积极参与。

八、交通服务热线

该热线能够通过语音导航、电子邮件接入、访问交通服务热线中心网站留言等方式为市民提供关于办理交通行政审批、处理违法行为等交通政务工作的咨询、受理对交通行政执法和客货运输、机动车维修、驾驶员培训等交通服务的投诉和举报、免费提供出租车叫车服务、为本市行政区域内出现故障的车辆,及时联系就近车辆维修厂家,实施救援服务、接受对交通行政管理和交通服务工作的建议、意见的24小时全天候服务。并能与市长热线保持等保持互通。

九、OA

十、未来展望

视频会议系统

未来我们将接入视频会议系统。

在传统的会议模式下,每次开会都需要各单位与会者集中,不但要在路上浪费很多时间,更多的是路费油费等费用的支出。视频会议是以节约办公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既免除了路上消耗的时间和金钱,同时与会者就在本地,和会议有关的材料、文件都在身边,这样就为与会者提供方便,不受场地等因素限制,可以方便充分的相互交流。在会议召开的同时,不仅可以有声音和视频图象的交互,还可有图形和文件资料等数据信息的交互,同时还能对会议进行监视、监听、录播等操作。

政府工作平台

按照交通局相关电子政务系统建设需求,依托政务基础数据库和全市基础通信网络,建立覆盖全市各级交通管理部门的政务工作平台。开展各类公路交通管理电子政务应用,实现公文档案、视频会议、统计规划、政策法规、人力资源、科技教育管理信息化提高行政管理部门的办事效率。

公众信息服务平台

整合唐山市交通系统已有的、分散的公众信息服务信息,建立一个面向社会公众和从业企业的交通信息服务中心。根据公众需求对铁路、民航、气象和旅游等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形成出行服务子系统、物流信息服务子系统、交通政务信息公示子系统和通知子系统、在线服务子系统,通过统一的交通服务信息发布平台,依靠网站、呼叫中心、短消息平台、情报板、交通广播等多种信息服务媒体发布服务信息,使公众充分享受这些信息和服务带来的便利。

行业综合运行分析平台

行业综合运行分析平台是基于整合后的信息资源库,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为行业决策者提供了解业态的各类主题分析功能。一方面通过确立统计主题,建立统计分析模型,实现面向领导的综合分析和决策支持的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相关关键字对统计数据进行查询,建立跨业务的数据共享,实现面向行业管理的综合应用。行业综合运行分析包含道路客运综合运行分析系统、高速公路综合运行分析系统、交通规费征稽统计分析等,统计分析的结果基于GIS平台展示。

第6篇:交通指挥中心

XXX市公安局交巡警指挥中心建设建议

一、建设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XXX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城市道路正加速延伸。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大幅上升,城市交通网在扩展的同时,却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压力。现代社会中单单依靠道路交通基础建设来提高城市的通行能力已经无法解决问题,只有通过优化城市交通组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推进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建设多管齐下的手段与基础建设相结合,城市交通才能正常运行,为经济建设提供基本保障。在此背景下,各地纷纷建设了公安交通指挥中心,在交通组织、突发事件处置、路面秩序监控、治安防控等方面发挥作用。 为了提高XXX市交通指挥的信息化及自动化程度,打造交通信息共享平台,提升指挥响应速度和透明度,加强指挥全过程监督和管理机制,确实发挥科技强警的作用,建议在XXX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指挥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交通指挥中心。

交通指挥中心包括有指挥调度集成系统、交通电视监视系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违法监测记录系统、车辆轨迹监测记录系统、交通信息采集与诱导系统、领导会商及决策指挥系统等七大子系统。本项目的建设,主要工作是对七大子系统进行优化、扩容,建立集成平台,使得多个子系统之间能够协同作战,为指挥决策提供支撑。

要打造这样一个大整合、高兼容、强实战的集成系统,需要应对多种挑战。首先是新老系统整合的问题:集成平台既要对已建模拟视频信息做到统一无缝接入和统一管理,又要满足后续建设的模拟视频及数字化设备的信息接入、存储、共享、扩展升级。

此外,还要解决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服务、尤其是视频监控系统如何为指挥中心各项业提供服务和管理的问题。建成的视频系统不能只成为基础系统,需要贴合公安交警实战需求,开发减轻警员工作负担、提高警员工作效率以及便民服务的新型应用功能,切实达到“科技强警”的目标。

二、指挥系统建设概述

从功能上讲,指挥中心具备交通信号联网控制、道路视频图像监控、动态交通流检测、交通诱导信息发布、公安交通综合信息管理查询、综合指挥控制等六种功能。中心将汇集了5个(交巡警支队按行政区划分5个区交警大队)二级指挥平台的信息,几乎覆盖了整个市区。

动态交通流检测是交通指挥中心新增的一项功能,可提供电子导航和动态交通服务相结合的交通信息采集与发布系统。简单说,就是通过现有智能交通系统的地感线圈或新建微波检测等技术对一定范围内的路段车速、流量和时间占有率等数据进行监控,通过在市区主要道路新建交通诱导显示屏来预告前方300 - 1000米范围的道路状况,可以有效提高城市主干道通行速度和道路利用率。 动态交通流检测通过科学计算用红、黄、绿三种颜色将该路段的车流量实时显示在附近路边的LED显示屏上,提示过往车辆注意前方道路状况,及时选择道路分流。其中红色表示拥堵,准备前往此路段的司机朋友可以提前绕行其他道路;黄色表示车流量较大,车辆行驶缓慢,过往车辆需要小心驾驶,安全通过;绿色表示畅通,这就意味着即将要通过的路段车流量不大,司机朋友可放心前往。 交通指挥中心需要建设GIS集成系统,具备地图漫游、地图缩放、地图中场地设施查询、球机视频快速定位等多种地图操作功能,能够将视频设备、信号机、诱导屏、GPS终端设备、电子警察等动静态设备在GIS地图上综合展现出来。点击一下地图,就能够看到一幅立体生动的综合交通画卷。点击某区域,当时所有的交通详细动态就立即呈现眼前。

有了这张电子地图,指挥中心的人员就犹如具备了一双高清晰度的“千里眼”,不在现场却能随时随地看到正在进行的全方位、立体交通实况,覆盖范围内的交通细节丝毫毕现,一丝也躲不过交警的观察和监控。

三、系统亮点

亮点之一:市民出行更通畅

智能交通管理指挥系统的子系统之一:交通信息采集与诱导系统建成之后,

交通指挥中心就能通过交通电台和路面的可变交通情报板、互联网等途径发布实时交通信息,诱导车辆分流,为公众提供完善的交通信息服务,便于市民出行。可变交通情报板主要分布在常发性拥堵点前方、重大分流点前方、重要城市出入口等地。

亮点之二:堵塞处理更快速

道路一旦发生交通堵塞,安装在路面的交通流量检测系统等外场系统将自动把数据传到指挥中心信息交换平台,集成指挥调度系统将会自动报警,交通指挥中心可以马上通过交通监控确认交通堵塞的地点和性质,及时通过音视频调度相关辖区警力和救援抢险部门快速到达现场,排除交通堵塞。

四、系统建设目标

随着高清视频技术的发展及“320工程”的建设,在建设的同期,将治安卡口、电子警察、球型摄像机等路口视频监控设备进行整体接入,全方位了解和指挥全市的道路交通。

交通电视监视系统是最常用也是最实用的交通信息采集手段,在国内外交通管理领域已被广泛的应用。它能为交通管理指挥人员直观地反映道路交通信息与交通状况,便于及时掌握交通动态,在解决交通事故、预防和疏导交通拥堵、及时响应交通突发事件以及在治安和侦破刑事案件、为公安侦察破案提供线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新系统建成将具有以下功能:按主要道路、重点区域、分管辖区、特勤路线分组在大屏幕上显示视频图像、自动将各分组视频调整到预置位、自动分组视频轮换、分组自动按时间表实现视频回位、数字化记录与查询、IP Video网络监控、桌面化管理、动态违法抓拍。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是交通指挥的重要基础应用系统,其主要功能是自动协调和控制区域内交通信号灯的配时方案,均衡路网内交通流运行,使停车次数、延误时间及环境污染等减至最小,充分发挥道路系统的交通效益。系统能够实现以下功能:路口本地优化控制:定时方案控制、时间表方案控制、感应式自动控制。区域协调控制:绿波控制、区域多目标协调优化控制、中心时间表控制、动态方案选择等。中心和本地优先控制:公交优先、紧急车辆优先等。

交通诱导可变标志信息发布系统是向道路交通参与者发布及时的交通状况信息和交通诱导信息,是有效地预防、缓解,尽快消除道路交通拥挤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包括:LED交通诱导系统(全点阵LED显示屏、LED复合诱导显示屏等);LED停车诱导系统;交通诱导和出行服务网络发布系统。

五、智能交通系统现状

目前XXX市道路监控中心已经建成有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以及局部的交通监控系统,并能够实现动态违法行为的实时抓拍。但是目前的系统已不能全面掌控整个道路交通状况,电子警察及治安卡口分属于独立的系统中,资源不能共享利用。没有建设整体交通诱导系统,只有部分停车场有独立的停车诱导指示牌。支队指挥中心与大队指挥依靠传统的对讲机或电话进行协调调度,不能直观反映双方意见,可能会对指挥决策带来误解。

六、指挥中心建设初步方案

1、将交通指挥与违法抓拍大厅独立,强化交通指挥智能。

2、将现有的模拟视频监控与治安卡口、高清电子警察的数字视频信号进行整合,逐步发展到全高清视频监控系统。

3、将支队交通指挥中心与大队指挥室、治安卡口值班室进行音视频联网,实现音视频实时调度指挥。

4、建设交通诱导系统,用现代化系统实时远程指挥道路交通。

5、建设GIS系统,通过GIS系统整合交通信号机控制、道路视频及交通诱导装置。

七、指挥中心建设预算

1、指挥中心装修工程:

2、大屏搬迁:

3、音视频联网:

4、GIS系统: 5:系统集成:

第7篇:应急指挥中心解说词

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应急指挥中心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欢迎来到省法院应急指挥中心参观指导! 应急指挥中心是根据省法院党组关于加强机关安全保卫建设的有关要求,按照“科技强警、统一指挥、快速响应,信息共享”的原则而建成的,具体实现了以下功能:

一、机关内外部可视化管理功能:

(这是我们XXX,XXX,XXX和XXX门口的图像)

指挥中心通过监控大屏幕,利用遍布在机关大楼内外部的近200个高清网络摄像头实现对省法院机关大楼内部各楼层,外部楼院各处,地下车库以及枪械库,财务室、档案室等重要部位实施24小时可视化管理,专用的视频服务器硬盘容量可以提供30天内所有摄像头录像,随时可以查看、提取,该可视化管理系统的使用提高了机关大楼内外部安全管理正规化水平,确保了省法院机关安全稳定。

二、多警联动调度功能:

指挥中心通过和省公安厅110指挥中心、消防支队辖区中队指挥中心之间专线调度,在发生应急突发情况时,省公安厅110指挥中心和辖区消防中队指挥中心会根据现场情况,优先处理,第一时间调派辖区派出所、交巡警、火警出警,实现多警联动。

三、警车GPS卫星定位系统功能:

院内所有警用车辆都安装了GPS卫星定位系统,此系统

1的使用实现了警用车辆的动态调度管理,并可以利用无线通信系统对任务警车实现卫星导航,为警车执行任务时及时、准确的提供了路线保障,同时完全杜绝了各种违规使用警车行为。

以上就是省法院应急指挥中心的基本情况简介,在我们的工作中如还有存在的问题,敬请各位领导提出宝贵意见,我们一定积极整改。我的解说完毕,为了指挥中心的规范运行,我们制作了指挥中心工作规范展示板,请各位领导自行参观,谢谢。

第8篇:东城区应急指挥中心

东城区应急指挥中心作为北京市应急指挥系统的二级指挥中心,是为区领导处理突发事件的指挥、决策场所;是全区应急联动决策系统的核心;全区电视电话会议主会场;北京市电视电话会议东城区分会场。

东城区应急指挥中心弱电及数据中心建设工程包括应急指挥平台、信息化系统、智能楼宇以及数据中心配套环境四大部分内容。

二、任务目标

东城区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由软件开发和应急系统集成两个板块构成。软件开发内容为应急综合应用系统,涵盖应急管理常态工作的各项业务。应急系统集成包括图像监控与大屏幕显示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会议音响系统、中央控制系统、应急通讯系统五个部分。

信息化系统包括网络平台、安全系统、容灾备份系统、设备安装及迁移和联络光电缆工程。

智能楼宇系统建设包括安防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楼宇自控系统。

智能楼宇以及数据中心配套环境建设包括机房环境建设、机架安装、机房消防、UPS系统、低压系统。

三、设计思路

应急综合应用系统设计基于J2EE(JavaEE)的多层软件体系结构和面向服务架构的“平台化、服务组件化设计、系统模块化开发”;充分考虑系统运行性能、系统安全性、系统应用部署的灵活性、合理的软件界面和可操作性;

应急系统集成建设以DLP大屏幕为主体,投影幕、LED显示屏及液晶电视为辅助的显示系统;视频会议系统配置1台视频会议终端,配置2台电视墙服务器对视频图像进行高清晰的输出;搬迁2台视频会议终端;建设相应会议音响系统;建设中控系统、以及有线通讯系统、无线通讯系统。

安全防范系统包括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和电子巡更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包括语音、外网数据、内网数据三部分。有线电视系统将有线电视信号传送至各个办公室等。楼宇自控系统在中控室设置楼宇自控系统1套。

数据中心配套环境建设包括机房环境建设、机架安装、机房消防、UPS系统、低压系统。本系统建设保证了计算机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保证机房运行的安全性。

四、解决方案

应急指挥平台建设

1. 应急综合应用系统

东城应急平台总体架构主要由“三个体系”和“七个层次”构成。三个体系包括:标准规范体系、管理运行体系和安全管理服务体系;七个层次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应用层、展现层、渠道和用户。

1)基础设施层是应急指挥平台的网络基础平台、主机、存储和灾备系统。

2)数据层提供整体架构的数据信息层服务,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系统的业务数据库、数据仓库和内容管理数据库系统等,本系统与其他相关部门存在数据的双向交换。

3)应用支撑层是东城应急平台系统的开发和运行平台,由门户服务与应用支撑平台、应用支撑软件环境(应用服务平台)三部分组成。门户服务与应用支撑平台包括:门户服务与管理、基础应用服务与管理、应急业务服务与管理、统计分析决策支持服务与管理、数据交换服务与管理、GIS服务与管理、应用集成服务与管理以及业务注册管理中心组成。

4)应用层是应急平台的各种业务应用和服务系统,是业务管理平台,基于这种架构使应用功能不断完善,并通过门户整合起来,统一展示到用户的桌面上。通过业务构件、技术构件、门户服务、中间件和应用服务、资源整合交换平台提供的公共服务,此应用服务层可以专注于业务逻辑的设计,并共享门户强大的展示服务功能,快速、动态整合到门户上去。

5)展现层作为统一的用户接入、交互层,规范业务系统的用户交互界面,提供公共的服务功能。

6)标准规范体系、运维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为东城应急平台建设提供各个层次保障。包括各种标准规范保障、组织与管理保障、安全措施与安全技术保障等。

7)用户层主要由街道、区应急办、区政府、北京市应急办、相关社会组织机构、社会公众等各层次的用户组成。

2. 应急系统集成

本工程建设的视频议系统,实现东城区政府与旧办公楼、各委办局、直属单位其它分会场视频信号的互传;与市应急办主会议中心的连接;与市委办公厅视频信号的互传;指挥大厅安装会议音响系统,实现视频会议及其他各种会议的召开。

中央集中控制系统实现以下功能:输入输出控制、显示系统图像显示模式控制、对投影机、液晶/等离子电视机设备的控制等。

本工程建设有线调度系统实现有线调度、IP电话、电话会议、传真、录音的系统整合。无线通信系统基于北京市无线政务专网,通过E1链路与政通800M无线集群网络互通。

信息化系统建设

网络系统中配置4台接入交换机, 12台楼层交换机,9台AP。另外,搬迁130台服务器、37台网络设备、29台安全设备、3台磁盘阵列、3台磁带库(机)、6台光纤交换机等,以及2台视频会议MCU、3台视频会议终端。数据网络的设计仍采用层次化的网络结构,包括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

智能楼宇建设

本工程中安防系统包括视频监控系统、电子巡查系统、门禁控制系统和入侵报警系统,可通过主机进行各种设置和操作,查询历史纪录。

楼宇自控系统采用分布式集散控制方式的三层网络结构:现场层、控制层、管理传输层。DDC至现场设备为现场层,DDC与DDC之间的通讯层为控制层,主机之间通讯层为管理传输层。

数据中心配套环境建设

本工程机房平面设备的布局,使机房内的装饰装修工程、机房电气系统、机房空调通风系统、环境监控系统和综合布线系统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并符合消防的要求,采用“冷热通道”设备布置方式。动力配电系统在机房区设置动力配电柜,向机房专用空调、新

风机等设备供电。动力系统与消防联动。UPS电源系统拟安装2套共4台UPS设备,采用“1+1”并联冗余双总线电源系统。环境与动力设备监控子系统对机房设备运行实时监控。

五、项目实施

本项目复杂度较高、技术要求全面,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能够把握好项目实施的关键因素是项目得以成功的保障。

太极公司在本项目中承担着总集成商的角色,在总体设计、整体建设、总体组织、总体协调、总项目管理等方面定位准确,科学高效实施,最终成功完成全部的建设工作。

六、执行阶段

在我公司有力的组织协调下,各项目子系统得以顺利实施完成,并最终顺利通过系统测试、试运行以及终验工作。

项目前期项目组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和实施方案、项目计划设计工作,并在公司进行了严格的方案和项目计划的论证及评审工作,并要求项目管理小组根据制定的项目计划和质量计划来监管项目进度、质量并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对资源进行统一的调配。

项目执行阶段,项目经理通过项目周报、项目例会等方式定期向项目管理组汇报项目进展情况。

七、项目成果

太极公司占据在应急领域理论及实施的制高点,基于严格、成熟、高水平的行业经验,本工程在七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顺利流畅完成了东城区政府应急综合应用系统软件开发、调试、试运行、第三方测试、上线运行;

完成以应急指挥大厅建设为标志的应急集成实施,并顺利通过“建国六十周年大庆”等多次重大应急任务考验;

完成了信息化系统建设,特别是迁移工作布局合理,基本上保证在现有系统日常工作正常运行的状态下,实施“无缝”迁移;

完成智能楼宇系统的安防、综合布线、有线电视、楼宇自控建设,为东城区应急指挥中心实现高科技楼宇设施;

完成机房建设工作,确保数据中心机房高效安全运行;

顺利完成文档移交,形成符合项目管理规范要求的文档体系;

顺利完成了项目培训工作。

第9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大全

长洲公路局应急指挥中心建

设 设计方案

海石科技无限公司 2015年07月27日

1

目录

目录 ................................................................................................................................................... 2 工程概况 ........................................................................................................................................... 3 设计思想 ........................................................................................................................................... 3 应急处理指挥中心功能建设目标 ..................................................................................................... 3 应急指挥中心系统设计遵循的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应急指挥中心系统的总体构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计依据 ........................................................................................................................................... 5

2

工程概况

应急处理指挥中心在整合黑龙江省公路地理信息、业务数据信息、路网固定/移动式监控信息等公路动、静态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数据挖掘技术对路网动态数据加以分析,对路网的重要节点、主要干线的服务水平做出快速评估,为社会公众、交通管理部门了解路网的交通实时路况以及公路管理部门进行路网管理提供参考,同时对公路突发事件和险情做出快速反应,为上级管理部门的应急指挥调度提供决策支持。

总体而言,应急处理指挥中心包含路网日常监控与调度和应急处置两大主要功能。中心由大屏幕显示系统、公路GIS系统为展示平台,集路网实时监控系统、车辆跟踪养护巡视系统、路政执法和超限管理系统、公路收费监控系统、应急抢险指挥系统、公路通行信息发布系统等前端基础支撑系统和展示系统组成。

应急处理指挥中心建设对公路局而言至关重要,它需要完成省内各公路的实时图像传输及自动报警功能,在各级领导参观指挥以在处置突发事件时应具备容纳50至80人同时处置工作的能力。省公路局现有视频会议中心受自身场地面积小、房间举架低,以及户型细长等因素所制约,不能满足应急处理指挥中心硬件建设。我公司建议应急中心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高度在8米至十米的大空间内建设。

设计思想

(1)以指挥中心信息管理、地理信息管理、大屏幕监控及显示、指挥调度为核心,提高管理效率、管理精度、管理力度;

(2)基于开放式技术,提供系统在容量、功能等各个方面发展的基础,保护投资;

(3)模块化支持业务功能变化的升级;

(4)高可靠性,具备极高的处理容错能力和平台容错设计,并能保证数据安全;

(5)先进、实用、成熟的管理系统;

(6)友好的操作界面

应急处理指挥中心功能建设目标

(一)应急处理指挥中心装修

3 装修工程实施主要是对棚面及地面进行清洁及防尘处理,铺设全钢防静电地板,地板铺设高度为200mm,棚面沿原棚面高度进行400mm吊顶,重新布设天棚内的应急照明线路、火灾报警线路、视频监控线路、环境监控线路等,墙面采用铝塑板面层装饰;将中心划分为4个区域,主要为大屏幕显示区、设备间、工作人员区及领导指挥区。对中心内的窗户进行密封处理,四壁以及棚顶采用降噪材料装饰,并对进出中心的空洞进行密封处理。

(二)应急处理指挥中心机房配电

选用符合实际需要的零中断、效率高、模块化、后备式UPS设备,以保证指挥(会议)中心所有设备即使在市电停电的情况下也可正常稳定的工作。

(三)应急指挥功能

(1) 实现紧急情况的收集、显示、上报功能。即在指挥中心内能通过网络传输和其他通信方式实时接收、显示、上报紧急情况的现场文字、图片、语言信息,并能通过终端服务器和显示屏随时调阅紧急情况子系统的文字、图片信息;

(2) 实现远程指挥功能。在执行突发任务时,可依托网络,运用语言、文字、图片信息迅速实现对各个子系统和现场实时远程指挥;

(3) 实现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功能。即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地图以及其它相关软件,迅速查询,显示警力部署状况,进行战术计算,为拟制处置预案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四)远程监控功能

(1) 通过卫星信道输送视频信号,实现对“处突”现场进行实时监控。(可预留端口);

(2) 通过装备GPS终端,实现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化地图上实时显示参战警员的位置,为局领导正确实施指挥提供依据。(可预留端口);

(3) 利用省地市的“三级网”,实现对各子系统所有监控目标实时监控或调阅。 机房环境监控系统主要是对机房内的温湿度、配电负载功率、电压电流、UPS负载、环境监控输出分量及漏水监控等数据集中显示在操作间,可实时了解到机房内各系统指标的状态,设定指标浮动值,超出或低于预设指标软件都会报警,起到预防为主的目的。

(五)视频会议功能

4 (1) 实现召开各类会议的功能;

(2) 实现召开远程视频会议的功能。

(六)应急处理指挥中心新风系统

在机房北窗口上方天棚内安装一台1300立方米/小时的新风换气机,保证在机房使用中调节机房内空气的清新,夏季新风系统可减少换气次数及时间,尽可能少的将室外干燥且炎热的空气换进机房,避免浪费空调的制冷输出量,冬季可适当增加换气时间及次数,多将室外的冷空气换进机房,还可减少空调的制冷量。

设计依据

机房设计依据

□ 国家标准《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 □ 国家标准《计算站场地技术要求》(GB2887-89) □ 国家标准《电子计算机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SJ/T30003-93) □ 国家标准《计算机机房活动地板的技术要求》(GB6650-86) □ 国家标准《计算站场地安全技术》(GB9361-88) □ 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9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T75-94《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 GB2887-89《计算机场地技术条件》 □ YD/T585-1999《通信用配电设备》 □ YD5040-97《通信电源设备安装设计规范》

□ YD/T 1051-2000《通信局(站)电源系统总技术要求》 □ YD/T 1058-2000《通信用高频开关组合电源》

□ YD/T 5098-2001《通信局(站)雷电过电压保护工程设计规范》 □ YD/T 1104-2001《通信用开关电源系统监控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 YD/T 1095一2000《信息技术设备用不间断电源通用技术条件》

5 □ YDJ 26-89《通信局(站)接地设计暂行技术规定》

6

上一篇:瑞美体检个人报告查询下一篇:国家奖学金事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