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及程序

2022-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政策及程序

论公共政策制定程序正义的评估

摘 要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途径。公共政策的正义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制定程序是否合法正当、公开透明、并充分考虑相关的价值和利益。评估公共政策制定程序正义主要基于两项基本内容:一是为制定政策而收集所需信息的过程要公平合理,二是政策制定本身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 公共政策 程序正义 评估

一、公共政策制定程序正义

程序正义作为一种观念,起源于英国的“自然正义”原则和美国的“正当法律程序”原则。自然正义原则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任何人均不得担任与自己有关联的案件的法官;二是法官在裁判时应当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这是程序正义观念的最早体现。正当法律程序可分为“实体性正当程序”和“程序性正当程序”两大理念,前者要求任何一项涉及剥夺公民生命、自由或者财产的法律应符合公平、正义、理性等基本理念,而后者要求用以解决利益争端的法律程序必须是公正、合理的。

笔者认为,公共政策制定程序正义是指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依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按照法定的程序收集为制定公共政策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并使政策制定的过程——包括政策问题的提出、政策议程的设置、政策的合法化过程以及决策——符合法定的顺序、方式和步骤,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公共利益、保障基本人权。

从公共政策制定程序正义的概念可以得出,公共政策制定程序正义的基本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为制定明智和公正的政策,增加收集所有必要信息的机会;二是要确保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信息得到明智合公正的使用;三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要保护重要的价值和利益,如公民的尊严、自由、提高政策制定效率等。

实现公共政策制定程序正义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程序正义是公共政策实体正义的前提条件。实体正义的实现有赖于程序正义的保障。例如,选举权是每一个公民的实体性的权利,但这种实体上无可厚非的正义并不一定能够自动实现,有些人可能因不识字而需要帮助才能投票,有的人可能不知道投票日期等,这就需要为投票权的实现提供一系列的方案,通过这些途径,人们的实体权利才能真正实现。离开程序正义,实体正义将是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因此,实体正义的实现需要程序正义的保障。其次,程序正义也是公共政策民主化的重要保障。程序正义要求政策制定者给予利害关系人充分有效表达他们希望决策者考虑的信息,从而为公民参与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体现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深化,也是公民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渠道。再次,程序正义是社会正义的重要内容。实现程序正义有助于尊重和保障人权,协调社会利益结构,防止权力的非正义干预,减少社会正义实现过程中的技术性失误,实现公民对政府的政治认同和支持。

二、公共政策制定程序正义的评估

从程序正义的含义可知,评估公共政策制定程序正义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收集信息时使用的程序进行评估;二是对制定政策的程序进行评估。此外,公共政策制定程序正义需要保护相关价值和利益,如自由、人类尊严、分配正义及务实的考虑。

(一)收集信息程序正义的评估。

信息是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信息收集是政策制定的必经程序。为了确保收集到了作出明智、公正的政策所需要的所有可靠信息,有必要对信息收集的程序进行评估。评估收集信息程序的正义与否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完整性。即为制定明智、公正的政策,程序是否确保从所有与政策有利害关系的人当中收集到所需要的所有信息。

2、通知。即这些程序是否将召开政策听证会的理由和时间充分公之于众,以便所有政策相关者及其他对政策制定感兴趣的人做好充分准备。

3、有效表达。即这些程序是否允许所有参加政策听证会的人都能有效地陈述他们自己希望政策制定者考虑的信息。

4、可预测性和灵活性。这些程序是否具备充分的可预测性(是否是提前建立的)和灵活性(能够为促进正义而进行改变或调适)。

5、可靠性。这些程序是否确保了收集的信息是可靠的或值得信赖的。

(二)政策制定程序的评估。

为确保收集到的信息得到明智、公正的使用,需要对政策制定程序进行评估。评估政策制定程序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1、不偏不倚。即这些程序是否在制定决策过程中不偏不倚——没有成见或偏见。

2、程序是否允许公众观察,即是否允许有兴趣的公众观察制定决策过程中信息使用的方式。

3、是否具备发现和纠正错误的条件,即是否允许有兴趣的人核查已经完成的事项,以便发现并纠正错误。

此外,公共政策制定程序程序正义要致力于保护以下价值和利益:

1、隐私和自由。即制定决策的程序不能以侵犯公民隐私和自由为代价。

2、人类尊严。這些程序应该保证所有人,不管他们的种族、性别、年龄、家庭背景如何,都有权被有尊严的对待,并受到普遍尊重。

3、遵循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

4、务实的考虑。这些程序的实施要根据实际需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作者: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李建华.公共政策程序正义及其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2009(01)

[2]许丽英、谢金林.公共政策程序正义与公共利益的实现[J].学术界.2007(04)

[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谢金林.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陈立强

第2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合法化程序研究

摘 要:政策合法化是政策制定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合法化的规范与完善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地方公共政策合法化是地方政府依法行政的体现,是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来源之一,虽然地方政府在职能转变和执政理念有所改进,但是在公共政策合法化上却存在重要问题。文章以地方政策合法化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地方政府政策合法化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答对策,以期促进地方政策合法化的规范运行。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合法化

一、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地方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是政府公信力的来源之一,其政策的合法化是法治理念的体现。公共政策的制定包括诸多环节,而政策合法化是其重要但又容易被轻视的环节。地方政府的政策合法化大致可以分解为这样几个步骤: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审查;领导决策会议的讨论决定;行政首长签署发布。政策合法化的意义在于使方案成为真正具有权威性的政策、能够得到公共管理组织系统的支持,使政策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1]

“合法”即遵循宪法、法律的规定,使得政策方案不得与上位法冲突,体现出对宪法法律的尊重,也是依法行政的应有之义,是政策制定环节所追寻的法治精神之体现。政策合法化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公共政策往往是多主体博弈而成,牵涉到多主体的利害关系,地方政府在谋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在实现自身利益和特殊群体的利益,[2]政策的制定必然会改变已有的利益均衡,重新“洗牌”,对利益进行再分配,那么政府运用公共权力分配利益的理念是公共性,服务于公共利益。宪法和相关法律作为指导政策制定的“元政策”,本身即对民众利益有着最权威的论证与表述。若缺乏政策合法化程序的保障,政策的制定极有可能为少数人的意志所左右,就会背离宪法法律的公益精神,就会引发矛盾冲突,不利于地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现代法治国家,经过合法化程序且以维护公共利益为旨归的政策,即便遇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政策的制定也不容易偏离“公共性”的正轨。这样的政策利于在实践中贯彻执行,有效地解决公共事务,但是当前地方政策合法化问题严重,影响着地方公共政策的推行和实施,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二、地方公共政策合法化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形成程序中的问题

1.政府法制机构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组织设置层面,地方特别是区县级的政府法制部门在人员构成、组织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随着新形势的发展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其对地方政策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力度。其所承担职责与实际薄弱的硬件设置差距较大。全国县级政府中尚有15%未设法制机构,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还存在着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不足、工作经费严重短缺等问题,与实施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还有相当大的差距。[3]其次,在机构地位层面,由于法制机构是各级政府和工作部门的办事机构,缺乏独立的意识,为了自身利益的考虑,法制机构很难违背主要领导的意愿。[4]最后,在人员素质层面,制约政府法制机构效用发挥的重要因素还在于其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水平不高,随着地方政府层级下降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

2.决策机构会议讨论表决存在的问题

在决策方式层面,政府会议一般不采取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只是集体讨论下的领导个人定案拍板。民主决策不但是要求在形式上做个表面的集体表决即可,其表决的方式上使合法化异化了。在议题讨论范围上,经领导会议决策的“重大问题”内涵与标准界定不清。在客观上导致这种硬性要求流于形式,与控制行政权的法治理念相违背。我们知道,地方政府在决定地方重大决策事项时,通常会以《国务院工作规则》中的相关表述作为参照。有些地方对“重大问题”逐条列出,但难免有所遗漏,也有的地方对“重大问题”的规定仍然停留在原则层面。

3.地方人大在政策合法化过程中的权力缺失

地方人大在党委与政府之间没有充分树立起应有权威。长期以来,行政机关习惯于越权处理本应交由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决策的重大事项。甚至于乡镇撤并这种重大的机构改革的事项也会越过地方人大。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害怕人大“添麻烦”,地方人大也“乐得清闲”。重大事项决定权虚置与地方人大没有积极行使与捍卫自身的权威有直接关联,致使其在地方决策领域难以得到实质体现。

(二)政策合法化程序在贯彻落实中的问题

地方政府政策文件并非所有都送交法制部门审查,一些领导通常会绕过这一程序而直接签署发布或者选择不报送关键材料的手法加以隐瞒。直至无法隐瞒则动用各种资源开展公关,借由政府及其各部门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出台“问题文件”。面对异化的地方权力运行机制,行政机构的合法性审查往往受主要领导的意志左右,即便审查程序合理合法,也难以发挥实效。

(三)民众对政策内容的认同度不高

成功的政策是民之所愿、民之所选或民之所爱。[5]公共政策合法性的确认离不开政策主体的主观努力与意愿,更离不开政策受众对政策内容的认知和判断。唯有代表人民意志的政府行为,才具有获得民众认可的合法性。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党委与政府的政策举措带给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好处,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也增加了对地方党政机关出台政策的拥护和支持,然而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改革难度的加大,党政机关腐败问题的日益凸显,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众对改革所取得成果的正面评价,并引发对地方政府政策内容认同度的降低。

三、影响地方政策合法化的因素分析

(一)程序观念缺乏,法治意识淡薄

中国传统的“人治”思想与“重实体,轻程序”的习惯相结合,造就了政策制定中的乱象。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主观上仍存有优越于民的意识,政策制定过程中重视“治民”,缺乏为民服务的意识,重视自身行政权的行使,忽视保障民众相关权益。如果政策程序仅被简单定位为工具理性, 其存在空间必然被实体的首要地位逐步侵蚀、挤占甚至取代, 最终导致程序工具主义乃至虚无主义的困境, 沦为实体的附庸与点缀。[6]

(二)缺乏有效的合法性程序规制

我国尚未制定一部严格意义上的《行政程序法》,立法法中对于地方政府法规与规章明确了制定规则,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借鉴意义,但具体到政策文件由于其制定相对灵活,在程序上并没有严格规定。政策合法化程序各个环节日益暴露出的不足,说明当前的程序设置难以满足迅速发展的政策实践需要,而这正是制约政策权威性与合法性获得的重要原因。

(三)对利益的追求偏离政策“公共性”要求

从应然角度来看,人们无不希望公共性是政府行为的唯一属性,但现实情况却是政府难以彻底消除的自利性。自身利益一旦成为地方政府行为的依据,也就意味着地方政府形成与中央政府和地方公众所期待的不同的效用目标,这也将导致地方政府有选择的履行职责并依据自身相对独特的行政目标进行公共资源的配置。

政府利益通常具有三种表现形式: 政府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地方和部门的利益; 整个政府的机构利益。[7]一旦无法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公共利益的天平就会发生倾斜,而让位于政府及其成员的私利最大化,最终引发决策行为的变异。程序的制约意义就大打折扣。

(四)决策监督乏力

一般而言,对行政机关的决策监督可分公共权力部门内部的监督体系和加强非公共权力部门外部的监控。[8]内部监督既包括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存在的监督,也包括行政机关专职监督机构的监督;外部监督则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执政党、公众舆论及利益集团的监督。多种形式的监督对于行政机关民主科学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然存在监督乏力的现象。由于行政决策的特性与首长负责制的影响,抛开政策合法化程序,往往在政策制定完成后才有可能对政策进行审查监督,缺乏政策制定前与政策制定中的监督。导致监督滞后现象的产生。直至政策所暴露的问题出现后,才引起对政策合法性的重视,撤销或改变对民众产生实际不利影响的政策。

四、完善地方政策合法化的建议

(一)强化依法行政意识,转变权力行使理念

在建设法治国家,倡导依法行政的背景下,转变政府权力运作理念至关重要。首先, 转变“为民做主”观念,倡导民主理念。地方领导应明确自己的权限,少一些“为民做主”观念,相信民众能力;多一些引导工作,营造“由民做主”的良好社会环境。其次,转变“自行其是”观念,倡导自由理念。法制机构审查,政府会议讨论,专家学者论证,民间力量参与都是提升政策质量的重要保障。地方领导要避免个人专断,在决策讨论时,重视多种主体的参与,营造自由讨论氛围。第三,转变“高人一等”观念,倡导平等理念。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并非行政领导所能自封。转变“高人一等”的行政优位意识,地方公职人员也并非就要低人一等,作民众的“仆人”。只须平等相待,尊重民众也尊重自己的权利、人格尊严。这正是我们所期盼的公民意识、平等理念。

(二)对地方政府政策合法化程序的相关设计

程序设置之目的,即为限制权力的恣意滥用。程序是实现有节度的自由、有组织的民主、有保障的人权、有进步的保障这样一种社会状态的最重要的基石。[9]正当程序建立在政府不得专横、任性地行事的原则之上。它意味着政府只能按法律确立的方式和法律为保护个人权利对政府施加的限制进行活动。[10]

1.对法制部门政策审查的建议。在政府法制办内部成立政策审查专门委员会,配置分工合理、更为专业的科室。在制度建设层面,规范政策合法性审查流程,采取集体研究与逐级审查并重的制度,建立政策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对不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和不适应地方发展形势的政策要及时予以修正、废止。

2.对决策机构会议讨论的建议。对存在争议的“重大问题”,可交由地方人大讨论确定或由其制定参考标准,以此作为会议是否被召开的依据。若属于地方重要事务决策范围,必须依程序经“两会”讨论;反之,则无须召集“两会”以免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重视借鉴现代决策科学的理论方法,如头脑风暴,集体磋商等,在会议过程中营造自由讨论,畅所欲言的决策氛围,行政领导末位发言等。实事求是的深入调查,广泛征求专家学者意见,利用好各地政策研究咨询组织的作用,优化公共决策系统,为科学民主决策奠定基础,完善与政府会议讨论有关的程序与制度建设。

3.对政策签署公布的建议。就政策签署而言,明确“谁签署,谁负责”原则。一旦政策文件产生不良影响,就应追究签署人的责任。要通过法律形式明确政策发布形式。未经公布的政策不能作为行政管理的执行依据。要通过强制性规定打破政府“隐密”政策信息的惯例。建构并充分利用好多层次的发布结构,如政府公报,新闻报道,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拓宽民众对政策的知情度。政策合法化以其充分的公开性为未来政策的实施创造广泛的社会认同与制度信念, 有助于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11]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政府不仅不应对政策信息有所遮掩以降低政府公信力,更应积极促进政策传播,进行政策宣传,保障民众合法合理的知情权。

4.强化人大的实质合法化主体地位。在决议案的提出上,“一府两院”、地方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及各专门委员会或人大常委会代表联名提出符合其自身职权范围的重大事项议案,与此同时主任会议要及时安排专门委员会或工作机构展开专项调研,形成调研报告,提交审议讨论。在决议案的讨论中可邀请民众的参与,使得政府等相关提案部门更加充分的了解并汲取民意。决议案通过后除法律规定需要保密之外的都要及时公布。地方上重大事项决议案的贯彻与落实情况,可与人大监督权、人事任免权相衔接产生威慑予以保障。采用听取报告、视察、座谈等多种方式督促相关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把审议意见及决议决定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地方人大对重大事项讨论决定的质量与实效。[12]还需要完善人大对政策合法性审查的具体程序规定,加强人大对于政策文件事前规制与事后审查。同时还要健全社会利益表达机制,增强人大对民意的整合能力,密切人大与民众的联系,对民众反映不满的政策要及时予以核实,确属政策自身存在问题,采取措施予以审查,告知地方政府对政策进行修正或撤销。

(三)健全决策监督机制

要加强规范性文件的清理与备案审查的制度化。上级政府法制部门应对本部门及下级制定的文件进行定期审查清理,发现违宪违法政策决议要及时清理。还要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事关群众利益的决策要合法、完整、有效公开,而非掩盖政策信息造成民众误解,降低政府公信力。对于外部监督而言,着力发挥政党、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公众舆论的监督作用。

(四)促进民众对政策的认同

首先,要让民众知情。拓宽政策传播渠道,加强决策信息公开,利用好多种媒介加大对政策的宣传与推广,使广大民众知道,了解并熟悉政策内涵。其次,要让民意充分表达,吸纳公众参与决策过程,重视民意的及时收集与反馈。第三,要让民意在政策中得到充分体现。要建立健全政策反馈评估制度,对征求到公众的意见及时反馈。明确民众的权利诉求,加强协商对话。

五、小结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地方政府在构建法治政府,通向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政策质量有了很大提升,优化了地方的行政环境和治理结构,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快速有力的发展。然而,对当前中国民主、科学与法制建设的新要求而言,地方政策领域特别是政策合法化程序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其根源在于程序的不健全与既有的程序不能得到较好的落实。

进一步优化政策合法化程序,提升政府法制机构的地位,争取机构独立,建议实行垂直领导制,由国家司法部或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统一领导;在政府会议讨论上,明确“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避免行政领导决策权过于集中;从法律上规范政策发布形式,拓宽政策传播渠道,使民众及时有效获取政策信息;明确人民真正的政策合法化主体地位以及人大的实质政策合法化主体地位,建立健全人大在地方政策合法化程序中的审查机制及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机制尤为必要。制度的建构与程序的完善,是解答地方政策领域存在问题的基本思路。之所以称之为“解答”而非“解决”,除了逻辑上的周延,还在于程序本身由人设置来约束其自身,难以保证具体的执行与操作体现程序设计的原初精神。事实上政策制定程序的不足易于改进,政策制定者程序理念的缺陷却并非仅仅通过程序设计就可改变,如何在完善政策合法化程序的同时,形成尊重程序、遵循程序的价值理念,在程序公正的基础上构建民众对政策的认同,促进政策的权威性、科学性与合民意性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郑敬高.政策科学[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75.

[2]方然.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利益取向分析——基于四级地方政府的问卷调查[J].中国行政管理,2009(1):119-121.

[3]王仰文.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研究[J].理论月刊,2012(1):102.

[4]宋艳慧,周兰领.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的主体模式及其选择[J].领导科学,2011(21):37.

[5]查尔斯·E·林布隆.政策制定过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8:157.

[6]吴永生,王飞.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基于制定程序的视角[J].理论探讨,2006(5):140.

[7]沈惠平.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J].决策借鉴,2002(2):50.

[8]张旭东. 关于新形势下完善我国政府决策监督机制的思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2):38-40.

[9]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3(1):85.

[10]伦斯特洛姆编.美国法律辞典(贺卫方等译)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15.

[11]赵德余. 民主、公意与政策合法化的逻辑——来自法国《首次雇佣合同法》危机的启示[J]. 学习与探索,2011(1):153-155.

[12]李正斌.人大感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51-352.

责任编辑:王 敏

作者:张慧芳

第3篇:执行程序对高职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性研究

摘 要: 政策执行的程序是高职教育政策常态执行的重要保证。在高职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执行程序的简化或缺省和执行监督的失效会导致政策执行的偏离。研究执行程序对高职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是为了找出政策执行偏离的原因,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出消解路径,以提高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关键词: 高职教育政策 执行偏离 执行程序影响

1980年8月南京市政府创办了“金陵职业大学”,与之后原国家教委在全国范围内批准建立的首批共13所职业大学,标志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诞生。进入21世纪的十年是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数从1999年的46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80多万人,增长了5倍多。这十年里,我国高职院校培养了近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①

2014年6月23至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于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就是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在近十年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期,教育部对发展高职教育的相关政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调整,为高职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教育政策从制定形成到目标实现之间要经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只有依赖于行之有效的政策执行,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并最终实现其目标。高职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政策执行偏离现象,无法常态执行,政策失效问题明显,严重影响了政策目标的实现。执行程序的简化或缺省和执行监督的失效易导致政策执行的偏离。

一、执行程序的简化或缺省导致高职教育政策执行偏离

高职教育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为实现政策目标而不断努力的动态行动过程。高职教育政策合法化之后,政策执行主体在组织落实政策过程中的行动方式和方法就是政策执行程序。从政策制定到政策合法化到政策执行,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见图1),而政策执行的过程一般分为政策理解、制定执行计划、组织落实、政策宣传、具体实施、监督检查、执行调整、执行总结和巩固提高等九个重要阶段(见图2),这是教育政策常态执行的重要保证。在高职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执行程序的简化或缺省和执行监督的失效会导致政策执行的偏离。

图1 公共政策过程

图2 教育政策执行的一般步骤

(此图来源:袁振国主编:《教育政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南京,第320页。)

政策的执行程序是环环相扣,不可或缺的。在高职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由于政策执行主体自身素质问题影响,对于教育政策执行程序的认识不足造成执行程序的简化或缺省现象较为普遍,导致高职教育政策执行偏离。

1.高职教育政策理解阶段的解读偏差

当政策执行主体接到贯彻某项高职教育政策的通知或指令时,就意味着执行过程即将开始。而政策执行的第一步就是对政策的理解,这是制定实施计划的必要前提。

高职教育政策解读阶段不仅可以使政策执行者深刻理解政策的目的、具体目标要求、精神、含义、内容等,更重要的是使执行者对政策形成认同,在心理上接受和认可即将实施的政策,并实现趋同。教育政策执行主体部门应当积极组织各种活动来帮助加深政策执行的具体人员对于政策的理解与认同,不仅认同政策内容,还包括对执行主体、执行程序、执行方案、执行标准的认同。

但是由于人的社会定位、价值取向与人的素质、能力存在差异,对于同一政策的理解也会存在差异。在高职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由于政策执行主体的个人素质问题而导致的政策解读偏差。这种偏差既有个人素质原因产生的误读,也有出于利益博益而产生的故意误读,其最终结果都是出现政策执行偏差,影响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2.高职教育政策宣传阶段的务虚

做好政策宣传,是高职教育政策得以顺利执行的重要前提之一。高职教育政策执行离不开政策宣传。只有通过积极、认真、广泛、有效的政策宣传,才会有更多的人对政策有正确的认识或更深的理解,政策才能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和积极的支持。

高职教育政策合法化之后,政策执行主体需要通过各种媒体、各种活动形式,采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对于政策的目标、内容、程序、要求及政策的意义、作用等向政策的所有相关群体进行宣传。这种宣传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加深执行主体对于政策的理解,使执行主体对于政策目标、要求、程序等达成共识,促进执行主体行为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执行主体与目标群体的交流,使目标群体理解和接受政策;还可以通过宣传,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创造良好的实施环境。

但是,很多高职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忽略了政策宣传的重要性,对于政策宣传形式化,不讲实效、走过场;或者宣传不到位、不全面;或者宣传阶段化,不注重宣传的持续性;或者宣传应付,应付上级部门,上级部门检查进才进行宣传。这些宣传的务虚阻碍了高职教育政策目标群体对于政策的充分理解,造成了事实上的信息不对称,人为地为政策顺利执行设置了障碍。当然,宣传中也会出现夸大其词的过头现象,或者宣传自相矛盾、前后矛盾等等。这些在政策宣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是导致执行偏离的原因。

3.高职教育政策执行阶段的简化

对于具体的高职教育政策,经过解读之后,配合以自始至终的政策宣传,就是具体的实施了。政策执行主体需要根据具体政策的要求,制定执行计划和执行方案,指定或建立一定的执行机构,配备专门的执行人员,确定具体政策执行人员的责、权、利,合理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保证政策有效实施。

执行计划是通向政策目标的必经之路,是政策实施的依据,是政策取得实效的基础。执行计划的质量水平,对政策执行成效大小有重要的影响。良法美策贵在能行,政策执行者应当重视计划的制定,采用先进、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制定计划,提高计划的质量。在指定执行机构和配备执行人员时,也要综合分析执行环境,分析执行政策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以合理安排人、财、物,并且要建立健全各种相关的法规制度,要合理授权,确定职责,使责权统一。

但是,在高职教育政策的现实执行中,有的阶段被简化了。有的政策只是被层层传达却没有执行方案的文本;有的政策缺乏有效的执行方案和措施;有的政策执行机构与具体执行人员不明确,出现扯皮现象;有的政策缺乏执行资源,人财物不到位,执行困难等等。这些政策执行阶段的简化现象导致了政策执行的偏差。

4.高职教育政策反馈和总结阶段的缺省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教育政策不断将其贯彻执行的具体情况,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到制定和执行教育政策的部门,我们称之为教育政策的反馈。②通过政策反馈,一方面能够及时纠正具体执行发生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对原定政策作必要的修改、补充和完善。政策的反馈是伴随着政策执行的全过程的,需要政策执行部门有专门的反馈机制,建立科学、严格的制度,设定专门的机构或人员收集反馈信息,建立起一个反应灵敏、准确而有力的反馈系统。这个反馈系统随时将政策执行的实际,反馈到相应的制定和执行政策部门,使其不断掌握政策执行的情况,以便及时修改、补充和完善正在执行的政策,或是及时调整执行方案和手段。政策执行的总结包括阶段工作总结和最后工作总结,是原政策和计划的调整,新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重要基础。

但是,在现实的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主体一般缺乏对于政策调整的意识,政策的反馈阶段与总结阶段往往被忽略。执行部门只是按照政策要求实施,不注重收集和研究政策实施过程中信息及每个阶段的实施效果,不注重执行反馈,执行后也不注重总结。由于只注重政策和政策执行本身,忽略执行反馈与执行总结,使得后续的工作缺少价值的依据,使质量水平受到限制,也可能使教育政策在现实执行中无法应对突然出现的问题,而造成政策的执行偏差。

5.高职教育政策调整阶段的乏力

高职教育政策执行调整一般是与执行反馈息息相关的,它们与监督检查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种保障机制。政策的调整,一方面是对政策本身的调整,另一方面是对政策执行的调整。在政策执行的实践中,通过执行反馈,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者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政策和执行方案以及执行行为中都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要勇于发现与检讨存在的缺陷,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政策本身和执行过程进行适当调整,使政策更好好发挥效用。

但是,在现实中,有的政策执行主体在高职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急于求成,只重视政策的解读、执行阶段,而将反馈、调整环节忽略。正是由于政策执行过程中调整阶段的乏力,有可能引发政策执行的偏离。

二、政策执行监督失效导致高职教育政策执行偏离

高职教育政策执行监督是高职教育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通过政策执行的监督检查,可以督促政策执行方案的落实,及时发现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偏差,及时调整,解决问题,尽量减小减轻政策执行偏差的范围和程度,保证政策得到正确的贯彻执行。然而在高职教育政策执行的实践中,监督不力仍然存是一个突出问题,其主要表现在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体制不完善和社会监督乏力三个方面,这也是执行出现偏差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高职教育政策执行中的监督检查不力状况。

1.法律法规不健全

高职教育政策的执行监督,需要有明确的法律予以支持,需要被赋予绝对权威。而我国的行政法制建设还比较滞后,行政管理的某些方面还存在着立法空白,尤其是对于教育政策执行不力的惩戒方面,缺少明确的法律条文,即使有,受法律性质的限定,相关的措施也难以得到有效执行。有些法律、法规的条款太原则,不便操作,粗看“有法可依”,细究“无章可循”;有的法律制度存在空隙和漏洞,给部分政策执行者提供了谋取私利的客观条件。

2.政府体制不完善

首先在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上,监督缺乏必要的独立性,监督力度不够。执行的监督机构对权力机关的依附性大大削弱了其本身的职能。其次在管理体制上,机构重叠,权责不分,监督混乱,谁都在监督,谁都没有监督,政策执行者的执行偏离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某些监督人员道德缺失,与政策执行人员“合作”扮演“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双重角色,严重影响监督职能的完成。

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执行体制,直至其它公共政策执行体制中缺乏责任追究制,尤其是刚性的责任追究制,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监督考核和明确的赏罚措施。因此,要建立体现“权责一致”的政策执行者责任制,对执行者的行为实行全程监督,规范其权力行使,约束其行为选择,将政策执行控制在法律秩序的范围内,监督政策合法执行。

3.社会监督乏力

相对于国家性质的公权力监督而言,社会监督是一种非国家性质的监督,其主体包括各种社会团体、舆论传媒、各种群众组织和公民。当前社会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保障监督权利落实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公共政策的传播机制尚不健全,依然存在传播渠道受限、传播过程干扰多、信息失真率高等问题。因此,要加快社会监督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的进度,要完善政策的传播机制,并增加政策执行透明度,实行政务公开制,公开政策执行内容和执行程序,接受社会监督。

综上所述,政策执行的程序是高职教育政策常态执行的重要保证,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程序简化、缺省和执行监督的失效会导致政策执行的偏离。研究执行程序对高职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是为了找出政策执行偏离的原因,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出消解路径,以提高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注释:

①数据来源:周建松,唐林伟主编.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十年:2001-2010.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②孙绵涛主编.教育政策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85.

参考文献:

[1]胡春梅.教育政策执行概念的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1).

[2]和震.职业教育政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罗红艳.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执行失效的多学科分析[J].成人教育,2009(5).

[4]马树超,郭扬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6]周建松,唐林伟主编.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十年:2001-2010[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年度文件资料汇编编写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2010年度文件资料汇编[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课题“高职教育政策执行的滞后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3SJB880040)。

作者:刘艳

第4篇: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及项目实施程序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支持和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作出的战略决策。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仍然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重要问题。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分别将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能力确定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农业综合开发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关系密切,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温家宝总理指出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种类及构成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土地治理项目,一类是产业化经营项目。

1、土地治理项目包括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生态工程建设等 中低产田改造是针对那些产量较低的农田,通过到水或打井,疏通灌排渠道,改良土壤。配肥地力,整修田间道路,营造农田防护林,提高机械化耕作程度,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等综合盖在措施,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它包括: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科技措施四项。

1、水利措施又包括排灌站、机电井、输变电线路、衬砌渠道、埋设管道。配套建筑物等小项;

2、林业措施包括营造农田防护林、苗圃建设内容;

3、林业措施包括营造农田防护林、苗圃建设;

4、科技推广措施包括技术培训、

1 仪器装备和示范推广等建设内容。

2、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是指通过扶持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以外的直接经济效益较快的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生产项目从而辐射带动广大农户实现增收的措施。它包括种植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和流通设施三类小项。农业综合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项目设置。实施上坚持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全面发展。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比例及构成

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滚动开发”。即中央财政资金是“引子”,地方财政(省市县三级)要配套,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及自筹资金。

(一)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资金构成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大体比例为中央财政投入要占到总投入的45%,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达到20%,群众自筹资金35%(其中投工投劳折资必须占到自筹资金的50%)。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标准2004年为每亩410元,其中对财政资金280元。投资标准及财政资金投入标准 每年以10%左右的比例递增。

(二)产业化经营资金构成

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来源也为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企业自筹三类,各种资金比例为中央财政分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比例为1∶0.5,地方配套资金中省级占80%,地市占20%,财政资金中有偿与无偿比例为75∶25,自筹资金必须占到中央财政资

2 金的70%以上。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项目管理

(一)土地治理项目立项条件及程序

1、立项条件

项目实施区水土资源条件好、乡镇村组领导重视开发,农民群众投资投劳及搞开发积极性高并主动筹资。

2、立项程序

①制定开发规划和建立项目库。县办依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及县上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土地治理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并制定阶段性开发方案。各乡(镇)在申请立项之前,应编制初步选定的项目建议书,存入项目库,待国家投资可能时,再从项目库调为逐级上报。

②编制项目建议书。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背景;开发的必要性;建设范围、地点、规模;主要治理措施;投资估算及来源;效益分析等。并附项目村组、乡镇对项目实施中及筹资投劳进行承诺。

③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背景,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现状;资源评价;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治理范围、地点、规模;项目规划图;主要工程措施及布置图,工程量和工作量;投资概算及筹资意向,效益评价(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施方案、组织领导和管理措施等. ④评估论证。项目评估是对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

3 查和评价,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资金配套与偿还能力的可靠性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证,提供决策依据。项目评估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向结合,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进行综合分析的论证,力求客观公正。评估论证主要由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负责组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评估范围仅限于新增和调整开发区、新增中央财政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的项目。

⑤组织扩初设计或制定实施方案。扩初设计或实施方案是制定项目计划的主要依据,其内容包括:项目总体设计,主要建筑物设计,机械、设备及仪器购置计划,配套设施设计,主要工程概算,设计图纸等。扩初设计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由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负责组织审批。

⑥计划报批。项目计划由下向上逐级上报审批,而后由上向下逐级批复下达。

(二)产业化经营项目立项条件和程序

1、立项条件。

①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要与土地治理项目密切协调,原则上在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内安排,对带动项目区农民发展商品生产。增加收入有直接和明显的促进作用,实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②项目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本地区的农业整体发展规划。③要实行产业化

4 经营。④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⑤要集中投入,规模经营。

2、立项程序

①项目建议书。项目单位要在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区内,根据当地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的中长期规划,按照多种经营项目的立项条件,在调查研究和科学规划论证的基础上,进行项目初选,形成项目建议书。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③项目评估。④计划编报。⑤计划审批。

(三)项目实施

1、项目计划经批复下达后,建设单位要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设计、施工,不得擅自变更项目的建设地点、期限、规模、内容和标准、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要报农业综合开发部门批准。

2、项目建设标准。

(1)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2)项目区有明确的区域范围,按流域或灌区统一规划,并符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综合措施,集中治理,连片开发。

(3)平原地区的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

5 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实现园田化;丘陵山区的项目区,川地基本实现园田化,坡地基本实现梯田化。

(4)项目区及主要工程建筑物设立永久性标志,管护组织和管护制度健全,责任落实,各项工程设施保持完好,能较长时期发挥效益。

对各措施具体要求参照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有关技术规范和建设规范。项目建设中严格推行资金“直通车”、目标责任制、竞争立项制、项目公示制、工程招标制、大宗物资采购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县区动态管理制等、末位惩罚制、计划变更处罚制、验收责任追究制、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制、县级报账制等13项制度,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和细化操作程序,坚决杜绝项目和资金按部门分配、分割的老机制和违反廉政建设规定的现象,掌握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主动权。

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

1、报账程序

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和资金直通车,项目实施单位申报、农发办组织验收。县财政一句验收结果补助标准直接将项目建设资金拨付项目实施单位。

2、有偿资金使用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实行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做到专款专用。各级财政部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要按照统一的会计制度加强汇集核算,做到账账相符、账表相符、账实相符。

6 财政有偿资金的管理,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认真签订有偿资金借款合同,切实落实还款责任。对用于各类项目的有偿资金,应区分不同情况,把债务分别落实到最终受益人;二是要全面掌握债务落实和债务人的变动情况,对债务人发生变更的,要及时办理债务变更手续;三是要结合各地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还款保证措施,包括:在借款时办理必要的抵押、担保手续;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对还款好的地区予以奖励,对不按时还款的地区加收与其占用费、减少投资、暂停立项直至取消开发县的资格;四是要逐步建立还款保证金,例如,可从效益好、建设期短的项目上提前收回的资金和水利工程拍卖试点收回的资金中安排一部分,用于建立还款保证金。

五、农业综合开发自筹及投工投劳规定

第5篇:征迁拆违政策及申请建房程序

目前,市政府对违章建筑的拆除决心和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有的群众完全不知道什么是违建和建房程序怎么走。所以,有的群众确实急需住房,但因为不知道建房程序,冒然动工,导致其所建房屋成了违建,很可能造成经济损失。这其中也有部分群众是符合补办用地和建设审批手续的。当然,也有部分群众是为了得到巨额的征迁赔偿而建的违建。这样的违建,根本谈不上什么质量,就是五寸墙上直接上的楼板,是很容易出事的。下面我们先一起学习一下《关于蚌埠市集体土地上违法建筑的处理意见》蚌政办[2010]63号文,让大家知道违建该如何认定。

63号文第四条,下列情形之外的认定为违法建筑: 1.持有合法的土地使用证、房屋产权证(建房执照)的建筑;

2.1982年以前(含1982年)地形图有标示且未发生变化的建筑;

3. 2009年1月1日以前发生的,经认定符合“一户一宅”规定且宅基地面积不超过160平方米的农民住宅。 4.持有城乡规划部门颁发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农民住宅;

5.持有合法用地审批手续的建筑。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违法建筑应予以拆除: 1.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的违法建筑; 2.城镇居民在农村集体土地上的无证违法建筑; 3.农村居民在其他集体经济组织土地上的无证违法建筑;

4.不符合分户条件和“一户一宅”政策规定的无证农民住宅;

5.违反基本农田“五不准”规定的情况。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违法建筑,经依法查处到位后,可补办用地和建设审批手续:

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的; 2.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符合城乡建设规划且不占用基本农田的;

3.经市农业部门和区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且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养殖及其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

4.2009年1月1日以后发生的,符合分户条件和“一户一宅”政策规定的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无证住宅;

5.符合法律规定的临时用地。

另外,蚌埠市辖区内集体土地征迁补偿和安置政策也有所变化。希望大家能认真听,回去做广泛宣传,这样能让人均面积不足45平方米的户和为了得到巨额的征迁赔偿的户,放弃建违建的念头。

关于补偿,是针对拆迁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房屋,按照持证状况认定合法建筑面积,并予以补偿。安置等面积部分不予以补偿。这其中又分两块。

1、拆迁持有合法证照的房屋,按照证载面积确认合法房屋面积,依据《蚌埠市市辖区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暂行规定》(蚌政[2009]2号)给予补偿。

2、拆迁区政府认定为“一户一宅”的无证房屋,宅基地面积不超过160平方米,建筑面积在192平方米以内的房屋,按照《蚌埠市市辖区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暂行规定》(蚌政[2009]2号)给予补偿。超出部分不予补偿。

关于安置,是拆迁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房屋,按照人均45平方米确定安置面积,经认定为合法有效的房屋等面积安置部分按照《蚌埠市市辖区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暂行规定》(蚌政[2009]2号)缴纳补偿和产权调换差价,差额面积部分按每平方米200元缴纳安置房差价。也就是说,现在安置政策不想过去是按面积,现在是按人来的,不论你房屋建的有多大或多小,都是按每人45平方米安置,你房子盖得再大,你也没占便宜,你房子 盖得再小,也不会让你吃亏。另外,未婚独生子女户、已绝育两女户每户另外增加5平方米安置面积。原来2号文中规定的独生子女另增加10平方米产权调换的政策不再执行。

关于拆迁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房屋的补偿和安置。是先货币买断,被征迁户可以以低于成本价优惠回购一套。

以上是征迁政策的变化,希望大家回到村里能做广泛宣传,这样能对新生违建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尽管如此,我们对防伪控违不能掉以轻心。村里发现新生违建达到1000平方米;想了发现新生违建达到2000平方米;区里发现新生违建达到300平方米,满足任何一条,将要对负责人党籍政纪处理。今年以来,在征迁拆违工作的高压态势之下,但个别处,恶意违建时有发生,全乡防控违形势依然严峻。所以,我们要加大对防控违责任追究的力度。正是为了提高大家的防违意识,就是要大家始终绷紧防控违责任这根弦,需要我们对此警钟长鸣。 我镇对防控违工作十分重视,工作比较扎实,但从多次巡督查的情况看,还有不少村存在:思想不够重视,制度不够健全,责任不够落实,投入和具体工作不够到位的情况,防控隐患客观存在,特别是个别地方存在“放水”情况,特别是个别村干部放水是一放一大片,处置又不及时,用种种借口搪塞、拖延,导致处置滞后,问题上交。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提高贯彻“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方针的自觉性,提高发现隐患、消除隐患、预防违建发生的能力,全面提升防伪控违管理水平。

防伪控违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随着我想建设步伐加快,防伪控违的任务将越来越重。这项工作只会加强不会削弱,对违建对象和责任人的处理也只会越来越重。是我们驻地政府工作的一条高压线。因此,我们要始终坚定信心不动摇,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不要抱有任何的侥幸心理,不要有任何的幻想,始终保持防伪控违的高压态势,形成防伪控违的强大合力,真正做到对违建露头就打,确保实现“零违建”的工作目标。

对于防违控违有三点要求:

1、进一步明确责任。防违控违是一条高压线,出现违建就是失职、渎职,就要受到处理。村分管负责人是防控违具体责任人,问题在自己受伤要及时处置,对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上报,不要让问题在自己手中耽误,成为自己的责任,“犯规”了就要受到处理。

2、进一步明确防控措施。防伪控违,重在“防”字,各村要落实好长效管理措施,构筑严密的防控网。防伪控违工作关键在村一级。要进一步加强村防伪控违工作的管理,要配齐专门人员,强化工作职责,切实将防违控违的责任落实到位。要强化责任意识,做好日常巡查和信息搜集、上报工作,保证信息准确、及时,在假日、双休日期间,也要加大巡查力度,防止突击抢建。要建立防伪控违例会制度,以便即时掌握情况,解决问题。

3、坚持数独结合,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目前确有一些群众住房困难,但由于种种原因,对照政策不能建房的,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依法行政与维护稳定的关系,特别是对弱势群体,要落实好帮扶措施,争取支持,主动担责,在政策范围内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实现居者有其屋,让每一户都能有房住。

最后是农民建房手续审批程序该如何办理。

1、申请建房户需向村里递交建房申请和旧房照片。申请中要详细说明建房原由。

2、村里开两委会研究,拿出初步意见。要有两委会记录。

3、村里将建房申请、旧房照片、初步意见交到乡政府审核,审核完毕后进行公示,公示不少于一周。

4、公示结束后,乡政府上报区政府批复。

第6篇:清洁生产绩效验收程序及要求-政策

附件4 清洁生产绩效验收程序及要求

一、应提交的材料

1.《北京市清洁生产绩效验收申请表》(附表3); 2.《清洁生产绩效验收报告》(一式8份含电子版); 3.强制性审核实施单位还应当提交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监测报告;

4.其它相关材料。

二、清洁生产绩效验收报告内容 1.单位基本情况。

2.审核评估完成后,持续清洁生产工作机制建设及运行情况。

3.中/高费项目完成情况及技术、环境、经济效果汇总。 4.持续清洁生产综合效果评价。重点关注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的持续削减;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规范化管理;生产工艺和设备升级;服务流程、过程控制优化;能源/环境管理制度和机构建设的可持续性,节能减排目标、指标完成情况,宣传培训等方面。

5.清洁生产目标实现情况及所达到的清洁生产水平。

三、材料提交程序 实施单位按审核计划提交渠道向区(县)相关部门报送绩效验收材料,经区(县)相关部门对实施单位材料的完整性及规范性进行初审后,报市级相关部门。

自愿性绩效验收实行集中申报制度,市发展改革委原则上每季度最后一周集中受理。

四、验收内容

1.《清洁生产绩效验收报告》如实反映实施单位持续开展清洁生产工作情况。

2.实施单位中/高费方案的完成情况,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

3.实施单位清洁生产机制建立及有效运行情况。

4.实施单位达到预期的清洁生产目标,设立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行业,实施单位至少达到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清洁生产企业”要求。

5.实施单位达到国家或本市节能、环保控制指标及相关标准。

6.实施单位符合国家和本市节能、环保、产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其它相关要求。

7.其它相关内容。

五、否定条件

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通过绩效验收:

1.清洁生产审核报告中的中/高费方案未全部完成;未达到预期的清洁生产目标。

2.未建立持续清洁生产工作机制或未有效运行。 3.使用国家或本市已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产品、副产品或生产、服务过程中含有或使用法律法规和国际公约禁用的物质;生产国家或本市已明令淘汰的落后产品。

4.实施单位污染物排放浓度未达标或污染物排放总量、单位产品能耗超过规定限额;尚未完成本市能源消耗控制指标;一年内存在节能环保违法违规行为或一年前存在环保违法违规行为且尚未完成限期整改任务。

5.实施单位存在不符合国家和本市节能、环保、产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其它相关要求的现象。 6.实施单位提供虚假验收材料。

第7篇:身份证及年龄验证核对政策和程序

1. 目的

为了防止误招童工,保证公司所招聘的员工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法规要求,保护员工和公司的利益。 2. 适用范围

所有新员工的招聘。 3. 权责

人事部招聘文员初步核对身份证年龄、真伪,前台文员第二次验证,入职文员最后核实。 4.特殊说明:本司采用机读方式能自动识别身份证真假,特殊情况需人读时按以下相关程序进行鉴别: 4.1看手感:真实身份证较有弹性,折弯后迅速还原:假身份证软或较厚、易折断,没有弹性。

4.2看字体:真身份证的“姓名、性别、出生、民族、编号”的字体是公安部的加密字体,体形扁长,假身份证则字体较宽或比较模糊(因是复制)。

4.3看打印效果:真身份证是采用针样式打印,墨色较淡:假身份证常采用喷墨打印,墨色浓重

4.4看透光性能:真身份证下面背对光源,可清淅看到背面的国徴,假身份证则较模糊。

4.5身份证背面右上角第四条为椭圆大格(假证是小格)。 4.6身份证背面国徽中天安门城门为拱形(假证为方形)。 4.7身份证头像的黑色头发上没有蓝色网格(假证则有)。 4.8身份证公章颜色为橙色(假证为红色)。

4.9身份证公章字体,真证的正面的公安局的印章清晰,“公”字上面的八字中间有一横相连,“安”字中间的一横是一直线,“局”字的右侧是平的(下面的句字并没超出上面的尸字外面),假证则没有上述特征。 4.10身份证防伪暗印“中国”及“长城”与身份证字样同方向(假证为反方向)。

4.11身份证号码与性别辨识:2000年以前颁发的身份证其号码为15位,最后一位数为男单女双,2000年以后颁发的身份证其号为18位,最最后倒数第二位是男单女双;如身份证号码不符合上述规律则为假证。 4.12从身份证有效期辨识真伪:20周周岁以下颁发之身份证有效期为10年,20周岁-45周岁之间颁发之身份有效期为20年年,45周周岁以上颁发之身份证有效期为永久有效。

4.13第二代身份证的肉眼识别: A.在一般的光线下,平视第二代身份证表面时,表面上的物理防伪腊是无色透明的。

B.适当上下倾斜“第二代身份证”,便会观察到证件的左上方有一个变色的长城图案,呈橙绿色。 C.用左眼和用右眼分别观察,身份证上的长城图案的颜色将呈不同颜色。

D.将身份证旋转90度(垂直方向),观察到的长城图案蓝紫色。

E.底文为彩虹印刷的扭文。

F.正面背面均有“花”图案中间有“ JMSEZ”微缩文字,(身份证最中间位置) G.照片的脸部无网文,背景衣领均有网文覆盖。 H.直视下看不到光变色“长城”“中国 HINA”图案 I.下面下半部有大幅荧光长域图案(紫光灯下)。 说明:上述12项辨认身份证真例的方法,不能实用于所有的身份证件。旧式身份证件头像的黑色头发上有蓝色网格,并无“中国”及“长城”暗印,公章中的“公”字的八字中间无一横相连,内容有可以是手写的,其它防伪标记无异议时则为真证:否则则为假证,新式身份证件必须符合上述防伪标记及辨识方法。

5、辨别应聘之员工是否所持身份证为本人身份证件: 5.1将身份证背对应聘者,与应聘者核对出生年月、住址、身份证编号等,应聘者者回答应与身份证所写相符合。 5.2核对员工履历资料是否与身份证相符。 5.3询问应聘者生肖(要求应聘者回答要快)并计算身份证生肖是否与回答相符。

5.4询问应聘者家庭成员姓名、年龄、职业,并观察应聘者是否回答吞吞吐吐,询问应聘者各学历的年龄、工作的经历等,用计算时间性的方法识别应聘背景真伪。 5.5身份证照片与应聘者确认,观察应聘者身份证证照片(耳、唇、眼、鼻的形状),是否与本人相符,如发型、面形有部分变化是可以接受的。

说明:上述几项核对身份在询问时,人事应观察应聘者是否回答与身份证不符,或有隐瞒事实,或编造身份等项目,来确认应聘者身份的真伪。

6、验证身份证是否过期:所有应聘者身份证必须在有效期内,人事应计算应聘者身份证是否在有效期内,如身份证已过期,本次聘用将不予考虑。

7、计算年龄:人事应在招聘当日日(年月日)减去应聘者出生之年月日得出应聘者实际年龄,所有招聘之员工不得小于16周周岁(不满16周岁为童工),公司不得录用童工。

8、人事询问应聘者身份时如1-2项回答不上来属正常情况(如身份证号码或生肖)计算应聘者年龄已足18周岁,身份证件确定为本人真实有效的证件;方为其办理入职手续。 9.记录及表格

《童工、未成年工记录表》 10.支持性文件

《童工的处理政策和程序》 11.相关法律法规

11.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11.2《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

第8篇:探矿权转让相关政策及审批操作程序

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二、探矿权转让审批法律依据

三、探矿权转让审批条件

四、探矿权转让申报材料目录(修订)及审查中发现的问题

五、具体权限(发证机关与转让审批一致)

六、审批程序

七、办结时限

一、基本概念

(一)矿业权:探矿权和采矿权统称矿业权

1、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

2、采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和获得所开采的矿产品的权利。

3、探矿权基本属性

(1)行政许可性

探矿权是政府对探矿权人的一种行政许可,具有排他性。在探矿权的设臵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政府有责任保护探矿权人的合法权益。

(2)相对独立性 探矿权、采矿权分别设臵,相对独立。我国法律规定,探矿权人可优先取得采矿权,但在许多情况下,探矿权灭失,权益落空。

(3)阶段递进性

探矿是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一种科学发现,是对矿产资源客观存在的真实反映。探矿具有阶段性,是对矿产资源信息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探矿权许可也是分阶段(预查、普查、详查到勘探)发证。探矿权人根据已获矿产资源信息的技术经济条件优劣决定取舍,也可以进行阶段性转让。

(4)矿种差异性

探矿权设臵的程序、许可权限和尺度,对不同矿产种类有不同规定,主要体现在固体矿产与流体矿产之间,一类、二类、三类矿产之间,鼓励勘查矿产与限制勘查矿产之间。

(二)探矿权转让:指探矿权人将探矿权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作价出资、合作勘查等。

1、探矿权出售:指探矿权人依法将探矿权出卖给他人进行勘查矿产资源的行为。

2、探矿权作价出资:指探矿权人依法将探矿权作价后,作为资本投入企业,并按出资数额行使相应权利,履行相应义务的行为。

3、探矿权合作勘查:指探矿权人引进他人资金、技术、管理等,通过签订合作合同约定权利义务,共同勘查矿产资源的行为。

上述各种形式的探矿权转让,转让双方必须向探矿权登记管理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后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否则视作非法转让。

二、探矿权转让审批法律依据概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4号,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第六条第1款第1项:

除按下列规定可以转让外,探矿权、采矿权不得转让:(一)探矿权人有权在划定的勘查作业区内进行规定的勘查作业,有权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探矿权人在完成规定的最低勘查投入后,经依法批准,可以将探矿权转让他人。

三、探矿权转让审批条件批

(一)《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242号,1998年2月12日执行)第5条的规定:

转让探矿权,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自颁发勘查证之日起满2年,或者在勘查作业区内发现可供进一步勘查或者开采的矿产资源;

2、完成规定的最低勘查投入;

3、探矿权属无争议;

4、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已经缴纳探矿权使用费、探矿权价款;

5、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关于暂停办理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探矿权转让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2006]62号,2006年5月11日):

凡使用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资金开展勘查工作的探矿权,一律暂停转让,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得办理转让变更登记手续。部将对此类探矿权处臵问题研究制定具体办法,进行妥善处理。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探矿权转让有关问题的通知》(桂国土资发[2006]52号,2006年10月19日)第

2、第3条规定:

转让探矿权必须符合《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的五个条件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地质勘查专项规划,以及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政策。拟转让探矿权的期限原则上应自新立登记取得或受让变更取得勘查许可证之日起满2年。不满2年但在勘查作业区内发现了可供进一步勘查或开采的矿产资源而申请转让的,新发现的矿产资源储量应经评审、备案;受让后继续勘查的,所探获的资源储量应达到中型矿床规模下限的五分之一及以上(如10≤铅锌<50万吨金属量为中型、5≤岩金<10吨金属量为中型),资源储量的类型应与所登记探矿权的勘查程度相对应;受让后申请开采的,所探获的资源储量应达到《关于探矿权人申请采矿权等有关问题的通知》(桂国土资发[2006]38号)所规定的勘查程度及其它要求(中型规模者要达详查及以上)。

(四)《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规范探矿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200号,2009年12月31日),明确了探矿权转让需具备三个条件之一(在以往法律法规规定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

1、以申请在先、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取得的探矿权转让

(1)应持有探矿权满2年;

(2)持有探矿权满1年且提交经评审备案的普查以上工作程度的地质报告;

(3)或经原登记管理机关组织审查并证实在勘查作业区内新发现可供进一步勘查或开采的矿产资源。

2、以协议方式取得探矿权的,5年内不得转让。

特殊情况确需转让的,按协议出让审批程序另行报批。(目的:防止一些探矿权人以协议方式取得探矿权进行牟利,对以协议方式取得的探矿权的转让,在时间上更加严格要求)

3、转让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矿产地的探矿权,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深化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建[2006]694号)、《关于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建[2008]22号)等相关规定处臵。探矿权转让经批准后,探矿权受让人同时一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五)《关于贯彻执行<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规范探矿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桂国土资发„2010‟9号,2010年2月22日)第7条:

探矿权转让后的有效期为原探矿权有效期内的剩余时间,受让后探矿权勘查程度、勘查自首次设立时起连续计算。受让后探矿权人申请再次转让的,比照首次转让探矿权进行审查。探矿权人无勘查资质而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勘查的探矿权转让,转让申请人应附具转让前受委托勘查单位收到勘查资金的合法票据等资金投入证明文件。探矿权转让经批准后,同时办理变更和延续登记手续的,比照探矿权延续审批管理。

(六)《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10]30号,2010年3月4日)第六条第4款规定:

在整合矿区整合工作完成以前,暂停在整合矿区范围内新设臵探矿权和采矿权,暂停办理列为整合对象的探矿权和采矿权的转让、变更、延续和保留手续。

四、探矿权转让申报材料目录(修订)及审查中发现的问题

(一)转让申请人

(二)受让人(以不同的受让目的分别附具)

(三)资料要求

(一)转让申请人

1、转让申请书,原件1份;

2、申请转让的探矿权勘查许可证,复印件1份;

3、缴纳上一探矿权使用费、探矿权价款证明材料,复印件1份;

4、完成最低勘查投入的证明材料,复印件1份

5、已完成的项目勘查投入的资金来源证明,原件1份;

6、申请人已完成的该项目矿产资源勘查情况报告或地质报告,原件1份;

7、探矿权评估报告备案文件(若为非国家出资勘查的,可不附具),原件1份;

8、转让申请人与受让人签订的转让合同,原件1份;

9、探矿权所在地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关于符合规划、权属无争议及已履行探矿权人义务的意见材料,原件1份;

10、上一经年检合格的矿产资源勘查报告,复印件1份;

11、申请转让的探矿权为再次转让的,应附具原同意转让的审批文件,复印件1份;

12、转让申请人有效营业执照,复印件1份;

13、转让申请人企业章程(复印件1份)、全部股东签字同意转让的书面文件(原件1份)、全部股东身份证(复印件1份);

1、转让申请书

要求:严格按填表说明填写(共12条)

(1)本申请书要求字迹清晰、工整。不收复印件。

(2)“转让申请人”即探矿权人。转让申请人或受让人为法人的,填法人名称;为自然人的,填自然人名称。

(3)“项目名称”即勘查许可证上登记的项目名称。

(4)“法定代表人”由法定代表人填写并盖印章。

(5)“经济类型”是指国有、集体、私营、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经济等。

(6)“探矿权获得时间及方式”指转让申请人获得该探矿权的时间及方式。“方式”指从国家直接获得、转让获得及有偿、无偿等情况。

(7)“探矿权转让原因和方式”中,“转让方式”可填出售、作价出资等。

(8)“探矿权评估值”是指经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确认的评估结果。“评估机构名称”是指由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认定的评估机构名称。“评估机构资格证号”指由探矿权、采矿权评估机构管理机关颁发的资格证书上的资格证号码。如为非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探矿权,以上三项内容可不填写。

(9)如在勘查区内发现了可供进一步勘查或者开采的矿产资源,有关情况应在“勘查工作主要进展情况”栏中反映。

(10)“探矿权价款缴纳方式”可填一次性缴纳、分期缴纳、作价出资或其他方式。

(11)“受让目的”一栏,填写“继续勘查”或“申请采矿权进行采矿”。

(12)申请人若无上级主管部门,“转让申请人上级主管部门意见”栏可不填写。

2、申请转让的探矿权勘查许可证复印件1份 要求:有发证机关盖章页、区块图页(共两页)。

3、缴纳上一探矿权使用费、探矿权价款证明材料,复印件1份

根据《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240号)

第12条:国家实行探矿权有偿取得的制度。探矿权使用费以勘查计算,逐年缴纳。探矿权使用费标准:第一个勘查至第三个勘查,每平方公里每年缴纳100元;从第四个勘查起,每平方公里每年增加100元,但是最高不得超过每平方公里每年500元。

第13条:申请国家出资勘查并已经探明矿产地的区块的探矿权的,探矿权申请人除缴纳探矿权使用费外,还应当缴纳经评估确认的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探矿权价款

3、缴纳上一探矿权使用费、探矿权价款证明材料,复印件1份 要求:

按规定提供上一年探矿权使用费、探矿权价款证明材料,不用提供历探矿权使用费。 审查中发现的问题:某一探矿权使用费证明材料丢失。

4、完成最低勘查投入的证明材料 ,复印件1份

根据《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240号)第17条:

探矿权人应当自领取勘查许可证之日起,按照下列规定完成最低勘查投入:第一个勘查,每平方公里2000元;第二个勘查,每平方公里5000元;从第三个勘查起,每个勘查每平方公里10000元。探矿权人当的勘查投入高于最低勘查投入标准的,高于的部分可以计入下一个勘查的勘查投入。

要求:

(1)探矿权人已完成勘查投入的情况,转让申请人须提交工作量清单、相应的会计报表作为证明。勘查投入依据勘查实施方案中各项地质工作实际的实物工作量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暂行标准》确认。

(2)按照《关于地质矿产勘查投入核算范围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7‟150号),勘查投入按单个探矿权进行核算。核算范围主要包括(10项):地形测绘、地质测量、遥感、物化探、钻探、山地工程(坑探、浅井、探槽等)、岩矿测试、其他地质工作、工地建筑、综合研究与科学研究。

审查中发现的问题:

(1)完成的实物工作量在文、图、表上不一致。如表中有钻探工作量,在矿区地形地质工程分图上无反映,地质报告中也未见表述。 (2)未按《关于地质矿产勘查投入核算范围的通知》10个核算项目统计工作量。如将人员工资、购臵设备、保险等项目列入。

5、已完成的项目勘查投入的资金来源证明,原件1份

要求:

1、有国家出资需提供有关资金下达文件(金额、项目工作时间、工作任务、区域范围),无国家出资需提供上级主管部门出具的无国有资金投入的证明。

2、探矿权人无勘查资质而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勘查的探矿权转让,转让申请人应附具转让前受委托勘查单位收到勘查资金的合法票据等资金投入证明文件。

审查中发现的问题:

1、未能准确提供资金的使用对象、范围。如国家资金与自筹资金共同投入使用时,其投向对象、范围界定不清,导致处理转让收益时发生偏差。

6、申请人已完成的该项目矿产资源勘查情况报告或地质报告,原件1份

要求:

1、应附具真实且符合国家有关地质勘查规范的野外原始编录、工程和采样登记本、样品分析报告(含基本分析、内检和外检)、地形地质及工程分布图各1份;

2、发现可供进一步勘查或开采的矿产资源的,应附经有资源储量评审资质的机构出具的评审意见书和矿产资源主管部门出具的资源储量备案证明文件原件各1份 审查中发现的问题:

(1)报告表述的实物工作量与图、表上不一致。如表中有钻探工作量,在矿区地形地质工程分图上无反映,地质报告中也未见表述。

(2)报告编写粗糙。未按报告编写大纲要求来编写,对主要工作进展表述不清,探矿工程部署超出探矿证区域,有的报告有复制之嫌。

(3)编写单位、编写人未落款盖章。有个别报告涉嫌造假。

7、探矿权评估报告备案文件(若为非国家出资勘查的,可不附具),原件1份

要求:转让属国家出资形成的探矿权,转让申请人应提交探矿权评估备案文件。

其中,转让国家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专项经费和自治区地质勘查专项经费等国家资金投入勘查形成的探矿权,由我厅公开选择和委托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评估费用由探矿权转让申请人支付,并作为转让成本从转让所得价款中核销。探矿权人未经我厅同意自行委托评估的,不予备案,所发生的评估费用不得从转让所得价款中核销。

审查中发现的问题:探矿权评估报告时效已过(评估基准日1年之内有效)。

8、转让申请人与受让人签订的转让合同原件1份

要求:合同内容要符合《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国土资发[2000]309号)第47条规定。

(1)探矿权转让人、受让人的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地址;

(2)申请转让探矿权的基本情况,包括当前权属关系、许可证编号、发证机关、矿业权的地理位臵坐标、面积、许可证有效期限及勘查工作程度或开采情况等;

(3)转让方式和转让价格,付款方式或权益实现方式等;

(4)争议解决方式;

(5)违约责任。

8、转让申请人与受让人签订的转让合同原件1份

审查中发现的问题:

(1)合同条款不够完善。如“自本合同签订之日起,由乙方履行探矿权人的权利和义务”。实际应为转让经批准并办理变更后,权利和义务才真正转移。

(2)个别有违约行为,如个别不予转让的探矿权,前期支付的转让价款难以追回。

(3)作为公司的探矿权人,有的转让行为并非全部股东行为。常伴有经济纠纷。

(4)个别发现假冒探矿权人法人代表签章。

9、探矿权所在地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关于符合规划、权属无争议及已履行探矿权人义务的意见材料,原件1份;

要求:意见出具日期在受理日前90日内

审查中发现的问题:市、县国土资源意见不明确,有的没有如实反映探矿权争议情况。

10、上一经年检合格的矿产资源勘查报告,复印件1份

要求:探矿权人应当自觉履行探矿权人的义务,切实按照有关地质勘查规范开展工作,自觉参加探矿权年检,未进行年检或年检不通过的探矿权不得转让。

11、申请转让的探矿权为再次转让的,应附具原同意转让的审批文件; ,复印件1份;

12、转让申请人有效营业执照,复印件1份;

13、转让申请人企业章程(不含独资)、全部股东签字同意转让的书面文件、全部股东身份证,(复印件1份)

(二)受让人(以不同的受让目的分别附具)

14、受让人有效营业执照和受让人或受委托勘查单位有效的勘查资格证书(复印件加盖公章,各1份);

15、资金情况说明书,原件1份;要求: 应说明受让人自有资金情况。本次申请受让的、以往申请的和已经取得探矿权的全部勘查项目的面积、有效期和勘查实施方案计划总投入、已完成勘查投入和继续勘查所需资金等内容。探矿权较多的单位需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所有探矿权情况,并有分项数和合计数。

16、银行出具的探矿权人存款资金证明,证明日期在受理日前30日内,原件 1份;

17、受让人与受委托勘查单位签订的委托勘查合同,原件1份;以转入采矿为目的:

18、受让人矿山企业法人证明,复印件1份;

19、受让人能满足该项采矿投入的资金证明,原件1份;

(三)资料要求

1、以上资料各1份,按顺序装订成一册,首页附目录;

2、除特别注明者外,均应为原件;复印件加盖公章。

3、资料6地质报告较厚的,可另册单独附具。

五、具体权限(发证机关与转让审批一致)

根据《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国务院第240号令,1998年2月12日)、《关于规范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权限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00号,2005年9月30日),探矿权转让的审批权限为部、省两级:

1、国土资源部审批 ;

2、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审批;

(一)国土资源部审批

1、石油、烃类天然气、煤成(层)气、放射性矿产勘查;

2、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矿产资源勘查;

3、领海及中国管辖的其他海域的矿产资源;

4、煤炭勘查区块面积大于30平方公里(含)的勘查项目;

5、钨、锡、锑、稀土矿产勘查投资大于500万元人民币(含),或勘查区块面积大于15平方公里(含)的勘查项目;

6、油页岩、金、银、铂、锰、铬、钴、铁、铜、铅、锌、铝、镍、钼、磷、钾、锶、铌、钽矿产勘查投资大于500万元人民币(含)的勘查项目;

(二)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审批

1、煤炭勘查区块面积小于30平方公里的勘查项目;

2、钨、锡、锑、稀土矿产勘查投资小于500万元人民币,或勘查区块面积小于15平方公里的勘查项目。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下达2010年钨矿锑矿和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30号,2010年3月4日),2011年6月30日前,原则上暂停受理新的钨矿、锑矿和稀土矿勘查、开采登记申请。

3、油页岩、金、银、铂、锰、铬、钴、铁、铜、铅、锌、铝、镍、钼、磷、钾、锶、铌、钽矿产勘查投资小于500万元人民币的勘查项目。

4、二氧化碳气、地热、硫、金刚石、石棉、矿泉水矿产勘查。

5、除石油、烃类天然气、煤成(层)气、放射性矿产和海域矿产资源以外的其他非跨省的矿产资源勘查项目。

六、审批程序

申请人提出申请→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服务窗口受理或告知补正材料或不予受理→受理的送各会审室审查(规划处科技、矿产开发管理处、矿产资源储量处、政策法规处)→主办处室(地质勘查处)汇总会审意见并提出审查意见→厅负责人审核,作出予以同意或不予以同意决定→不同意的,告知申请人不同意的理由;同意的,制作决定文件→通知申请人领取文件→归档。

准予转让的,转让人和受让人应当自收到批准转让通知之日起60日内,到原发证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受让人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有关费用后,领取勘查许可证,成为探矿权人。

七、办结时限

法定办结时限40工作日,承诺办结时限28工作日。

需有关部门核准后才准许转让(即外调处理)的不在此限,目前有三种情况:

1、涉外企业的探矿权转让 ;

2、铝土矿转让 ;

3、稀土矿转让

(一)涉外企业的探矿权转让

根据《关于外商投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征求军事机关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4]105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2004年9月28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在审批受让方为涉外企业的探矿权转让申请前,应书面征求所在军区(卫戌区、警备区)司令部的意见。主管军事机关应当在收到地方征求意见函30日内提出书面答复意见;需要请示或者需要进行勘查、测量、测试的,答复时间可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90日。

(二)铝土矿转让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铝土矿开发管理的通知》(桂政发[2005]50号,2005年10月20日),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我区铝土矿资源,确保我区铝工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广西境内的铝土矿资源(含一水铝土矿和高铁三水铝土矿)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统一规划和开发,铝土矿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取得和转让、氧化铝项目(含氢氧化铝项目)的建设,必须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或自治区人民政府授权的部门核准。

(三)稀土矿转让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稀土矿开发管理的通知》(桂政发„2009‟48号,2009年8月12日),为科学合理开发我区稀土矿资源,确保我区稀土工业健康有序发展,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对广西境内的稀土矿资源开发实行严格管理。稀土矿的开发,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稀土矿勘探、开采以及稀土矿选矿、冶炼、加工等项目建设,必须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或自治区人民政府授权的部门核准。经核准后,方能按有关规定办理稀土矿探矿权、采矿权取得或转让的审批登记手续。

第9篇:就业政策和就业程序教案

教学目的: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为高校毕业生带来的就业压力,国家有关部门特别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如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等。为此,开设就业政策和就业程序课程,为毕业生解答国家相关就业政策疑问,帮助他们充分用好国家促进就业的政策,将对广大毕业生的求职道路和职业选择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1、掌握现行就业政策

2、了解就业有关规定

3、熟悉就业流程

教学重点:让毕业生了解国家近期就业政策,尤其是国家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重点了解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应征入伍、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五项与本校毕业生就业相关的国家政策,以及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助学代偿政策。 教学课时:6学时 教学内容:

1、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沿革

2、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有关规定

3、人事代理制度

4、就业工作程序

1 第一节

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有关规定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沿革 ◇经济发展: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1978年,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经济体制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应经济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发生变化。 ◇制度变革:统包统分→自主择业;派遣证→报到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实现了两次重大变革,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为适应国家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实现了从政府指令性计划分配到“市场导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转变,这次重大变革的突出特点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效果,这是一次深刻的成功的变革。

本世纪初,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进一步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重大而深刻的又一次变革。这一轮变革的显著特点是:在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突出强化政府积极促进就业的职能,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和机制,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模式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一是确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高等学校积极作为、社会各界多方支持的工作机制。二是形成了国家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框架体系,这个政策体系很全面,涵盖了针对就业指导、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失业登记、临时救助等多个方面的近百项政策措施。三是基本建立了以高校为主体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由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共同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四是探索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途径和办法,通过政策激

2 励和项目实施初步疏通了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渠道,形成了一定声势。五是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初见成效,高校人才培养进一步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这些政策和措施保证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逐年较大幅度增长,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当年实现就业,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一)就业方针和原则

☆原则:“公开、公正、择优、自愿。”

☆机制:“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二)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1、各地公安部门凭报到证为毕业生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2、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以申请把户口、档案托管在学校或迁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地。

3、到西部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户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工作所在地。

☆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有关政策

1、三年内免交有关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2、已办理失业登记的毕业生,可以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3、自愿到西部地区及县级以下基层创业的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时,可以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4、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当地办理人事代理和社会保险等有关手续。

☆面向基层就业的有关政策

1、自愿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下地区基层单位工作,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的毕业生,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及利息政府代为偿还。

2、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业的毕业生,提前执行转正定级工资,高定 1至2 档工资标准。

3、从 2006 年起,自治区、市级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三 分之一的职位应从具有 2 年以上乡镇、村、社区、非公 有制单位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包括报考特种专业岗位) 中择优录用,以后逐年提高。

4、县以上党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都要结合岗位需要,留出一 定数量的空缺职位,从基层经过 2 — 3 年锻炼的选调生中择 优选拔。

5、国家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到农村就业的,可通过法定程序安排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市、县两级政府给予适当的生活补贴,其人事档案由县级人事部门管理。

6、到基层单位就业的毕业生考研,可以适当加分;已被录取为研究生的应届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学籍保留2年。

☆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有关政策

1、学校提供“一对一”就业帮扶,尽量给予适当求职经济补贴。

2、各地人事部门、劳动保障部门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事务代理。

3、登记失业的困难毕业生,列入劳动保障部门的援助范围。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专门台账,确定专人联系,提供就业援助和培训援助。

(三)毕业生就业有关规定 ☆患病、残疾毕业生的有关规定

1、学校将在派遣前对毕业生进行健康检查,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让其回家修养。一年内治愈的(须经学校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证明能坚持正常工作)可以随下一届毕业生就业。一年后仍未治愈或无用人单位接收的,户口和档案材料转至家庭所在地,按社会待业人员办理。

2、残疾毕业生就业有困难的,学校提供就业援助,并按有关规定由生源所在地民政部门安置。

☆关于就业歧视: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日前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

4 知》。通知要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用人单位在公民入学、就业体检中,不得要求开展乙肝项目检测,不得要求提供乙肝项目检测报告,也不得询问是否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

通知要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用人单位在公民入学、就业体检中,不得要求开展乙肝项目检测,不得要求提供乙肝项目检测报告,也不得询问是否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在入学、就业体检中提供乙肝项目检测服务。

通知指出,因职业特殊确需在入学、就业体检时检测乙肝项目的,应由行业主管部门向卫生部提出研究报告和书面申请,经卫生部核准后方可开展相关检测。

通知强调,入学、就业体检需要评价肝脏功能的,应当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简称转氨酶)项目。对转氨酶正常的受检者,任何体检组织者不得强制要求进行乙肝项目检测。

另外,除卫生部核准并予以公布的特殊职业外,健康体检非因受检者要求不得检测乙肝项目,用人单位不得以劳动者携带乙肝表面抗原为由予以拒绝招(聘)用 或辞退、解聘。有关检测乙肝项目的体检报告应密封,由受检者自行拆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阅他人的体检报告。

☆结业生的有关规定

1、结业生由学校向用人单位一次性推荐或自荐就业,找到工作单位的,可以派遣,但必须在《报到证》上注明“结业生”字样。

2、在规定时间内无单位接收的,由学校将其档案、户口关系转至家庭所在地(即参加高考时户籍所在地,家居农村的保留非农业户口),自谋职业。

3、已被录用的结业生,在国家财政拨款单位就业的,其工资待遇比国家规定的毕业生工资标准低一级。结业生在一年之内获得毕业证书者,国家承认其毕业资格,工资待遇从补发证书之日起按毕业生对待。

☆肄业生的有关规定

大学肄业的学生由学校发给肄业证书,国家不负责其就业派遣。其档

5 案和户口转回其生源所在地,自谋职业。

☆毕业离校时未就业毕业生的有关规定

1、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活动。培训费用主要由学校承担,教育主管部门适当补贴。

2、可以到各类人才和中介机构登记求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免费提供服务。

3、就业见习制度。各地有关部门为回到原籍的未就业毕业生有计划地安排就业见习,协调落实见习生的基本生活补助,并免费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服务。见习期,一般为六个月,最长不能超过一年。

4、失业登记。有就业意愿的应届毕业生9月1日后仍未就业的,可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

5、因短期无法就业或就业后生活困难的,由户籍迁入地民政部门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

☆就业协议书的规定

就业协议书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经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协商的协议,也是毕业生报到前表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之间存在就业和录用意向的明确的和唯一的凭证。

1、学校凭就业协议书派遣毕业生。学校依据就业协议书开出“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和“户口迁移证”,同时按照就业协议书要求转移学生档案。

2、协议书实行编号管理,每一位毕业生都有自己的独立编号。签订就业协议时,不能借用他人的就业协议书。违约或遗失的,应办理违约手续或遗失手续,然后再向就业指导中心申请新的协议书。

☆违约金的规定

1、毕业生违反就业协议,未到协议单位就业,不得由学校向毕业生收取违约金。协议单位和毕业生的违约问题由双方根据所签订的协议协商解决。

2、职业中介机构不得扣押劳动者的身份证和其他证件,或者向劳动者收取押金。

6 ☆档案、户口托管的规定

1、申请档案、户口留校的同学原则上要求是已有明确的就业意向或已落实就业单位但单位要求先试用一段时间再决定录用的同学,同时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按学校规定时间到学生活动中心现场办理托管手续,逾期一律不再受理。

2、档案、户口托管期为两年。期满,由学校把档案迁转到广西人才市场、南宁市人才市场或广西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由人才市场或服务中心通知毕业生办理人事代理手续和户口迁移手续。

(四)国家项目及地方项目的有关政策

1、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简称“西部计划”)

☆背景资料:2003年6月8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和原人事部联衔下发《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中青联发〔2003〕26号),决定从2003年开始,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含高职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开展志愿服务。服务期为1—2年。

☆相关政策

1、服务期间中央财政给予必要的生活补贴(含交通补贴和人身意外伤害、住院医疗保险)。其中生活补助每月600元/人(在西藏服务的,每月800元/人),交通补贴每年人均1000元(在西藏、新疆服务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另行确定)。

2、服务期间计算工龄,党团关系转至服务单位。本人要求户口和档案保留在学校的,按规定保留两年,在此期间,档案管理机构对保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用;本人要求将户口转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按照规定为其办理落户手续,人事、教育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负责办理相关手续,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免费提供人事代理服务。服务期满落实工作单位后,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3、服务期间可兼职或专职担任所在乡镇团委副书记、学校及其它服务单位的管理职务。

4、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报考研究生给予加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具体规定在当年的研究生招生政策中予以明确。

5、服务期满考核合格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的,可适当加分,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具体规定由省级公务员考试录用主管机关在当年招考中予以明确。

6、服务期满将对志愿者作出鉴定,并存入本人档案;考核合格的,颁发证书,作为志愿者服务经历和就业、创业的证明。

7、服务单位应向志愿者提供住宿等必要的生活条件;在录用党政机关公务员和新增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时优先录用、招聘志愿者。

8、服务期为1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铜奖奖章。服务期为2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银奖奖章,表现优秀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奖章,表现特别优秀的推荐参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等评选。

2、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简称“三支一扶”)

☆背景资料:2006年2月25日,中组部、原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和团中央联衔下发《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6号),决定从2006年起连续五年,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2万数量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含高职毕业生),安排到乡镇从事“三支一扶”工作。服务期2—3年。

☆相关政策

(1)户口根据本人意愿转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或服务单位所在地。 (2)服务期间人事档案统一转至服务单位所在地的县级政府人事部门,提供免费人事代理服务。

8 (3)自治区“三支一扶”办公室将“三支一扶”大学生培养教育纳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规划,作为高级专业技术骨干后备人才实行动态管理。自治区“三支一扶”办公每年组织更新专业知识培训。

(4)“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教育由指定的一名镇领导或专家负责传、帮、带,考核和服务期满考核情况记入个档案。

(5)“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第二年,在不影响服务工作的前提下,可参加研究生、公务员、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服务期间,可参加执业资格考试。

(6)“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间的生活、交通补贴、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费用的标准与西部志愿者相同。由自治区财政安排专项经费统一支付。

(7)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颁发由人事部统一印制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证书》, 面向市场自主择业。

(8)“三支一扶”大学生参加各类高校应届毕业生双向选择会或政府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才招聘会,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意向协议的,经市及以上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核确认后,可按有关规定,直接进入面试或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程序。

(9)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建立人才库,加强对“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培养管理和后续服务,有针对性地提供专业培训、就业指导和推荐服务。按照专业化挑选、专业化培养、专业化使用的原则,根据有关规定,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用人单位的使用情况,经组织考核,精选德才兼备、工作业绩优秀、专业潜能突出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到国内外知名院校接受专业培训或攻读相关学位。

3、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 ☆背景资料:2006年5月15日,教育部、财政部、原人事部和中央编办联衔下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教师〔2006〕2号),决定从2006年开始,用5年的时间公开招募毕业生(含专科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服务

9 期为3年。

☆相关政策

(1)根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教师〔2006〕2号)精神,特设岗位教师聘期3年,在聘用期间,中央财政核拨专项资金,用于特设岗位教师的工资性支出。特设岗位教师在聘用期间,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各设岗县要严格按照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人事厅、编委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教师管理的通知》(桂教师范〔2007〕57号)和《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有关政策的通知》(桂教师范〔2008〕7号)精神落实相关政策。自治区按照有关标准补助各设岗县(市、区)开展特设岗位教师岗前集中培训费等相关费用。

(2)特设岗位教师享受《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18号)、《人事部等部门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6号)和《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6〕133号)中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

(3)各设岗县要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公办教师招录和管理办法对特设岗位教师进行招聘和管理,对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给予表彰;对不按合同要求履行义务的,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改正;对不适合继续在教师岗位工作的,应及时将其调整出教师队伍并相应取消其享受的相关政策优惠。要努力为特设岗位教师创造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妥善解决好特设岗位教师的后顾之忧。

(4)特设岗位教师3年聘期结束后,对考核合格,自愿留在本地学校的,必须连人带编落实到具体学校,同时将其工资发放纳入当地财政负担范围,保证其享受当地公办教师的同等待遇。对重新择业的,各设岗县和各级政府毕业生就业部门、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要为其重新选择工作岗位提

10 供方便条件和必要的帮助。

(5)聘任期间,特设岗位教师的户口和档案关系按国家公办教师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

4、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

☆背景资料: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党政干部后备人才,2008年4月10日,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出《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组通字〔2008〕18号),决定以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从2008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选聘2万名专科以上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主要担任村党组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以及村团组织书记和副书记等职务。服务期为2—3年。

☆相关政策

(1)比照本地乡镇从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收入水平确定工作、生活补贴标准,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按规定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补贴、津贴按月发放;参加养老社会保险。

(2)在村任职期间,办理医疗、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

(3)从2010年起,县、乡两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在每年考录公务员及工作人员时,主要面向任职满2年以上并经考核合格的选聘人员考录;自治区、市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在考录公务员及工作人员时,拿出一定的比例面向任职期满2年以上并经考核合格的选聘人员考录。

(4)对选聘在农村任职2年以上,具备“选调生”条件和资格的,经组织推荐,可参加选调生统一招考。

(5)在村任职2年后,报考我区党政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享受适当放宽报名条件、增加分数等优惠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其中,受聘到国家和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及边境县,任职满2年并经考核合格的,笔试成绩加6分,满3年及以上的加8分;受聘到其他县,任职满2年并经考核合格的,笔试成绩加5分,满3年及以上的加7分;被评为县级先进个人的另加3分,被评为市级先进的另加4分,被评为省

11 部级以上先进的另加8分,多次被评为先进的按加分最高的一次加分。任职满2年并经考核合格的,报考区属院校研究生时,按照组通字〔2008〕18号文件精神,笔试成绩给予加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6)在村任职2年后,被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正式录用(聘用)的,直接转正定级,在村任职工作时间计算工龄及社会保险缴费年限,按同条件人员确定工资。

(7)选聘人员在聘用期满后未续聘的,2年内继续享受第(2)、(3)、(4)条待遇和保障政策。

(8)受聘到我区国家和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及边境县,且聘期考核合格的,享受《广西高等学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暂行办法》(桂财教〔2007〕60号)规定的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9)在村任职期间,选聘人员的户口原则上转至所在县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也可根据自愿原则,转至入学前户籍所在地;聘用期满后,根据流向,可在区内合法固定住所、实际工作单位集体户或工作地派出所直管公共户迁移落户,也可转回大学毕业前的户籍所在地。

(10)财政保障政策。中央财政补贴西部地区的费用为人均每年15000元生活补贴和人均2000元的一次性安置费。自治区财政按照选聘人员人数,将中央补贴全额划拨到各市财政局,各市财政局根据本市选聘人员分布情况将经费划拨至各县(市、区)财政局。中央财政补贴主要用于选聘人员的工作、生活补贴、安置费和购买保险。地方补贴和工作经费由各市、县(市、区)财政部门解决。

5、选调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基层锻炼工作(简称“选调生”) ☆背景资料:2000年,各省(自治区)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这批毕业生简称“选调生”。

☆选调生与各单位招录的国家公务员有何区别?

选调生与各单位招录的国家公务员都是国家公务员。不同点主要有:一是报名条件不同。选调生的报名条件除符合国家公务员的报名条件外,还要求是学生干部、有志于从事党政工作、服从组织安排的本科以上优秀毕业生;二是培养目标不同。选调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是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三是选拔程序不同。选调生的选拔包括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考察考核等程序。四是培养管理的措施不同。选调生到基层工作后,组织部门将通过举办培训班、抽调到上级党政机关跟班学习,鼓励参加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得力措施进行重点跟踪培养,帮助选调生脱颖而出。

第二节 人事代理制度

一、人事代理的内涵

1、人事代理是指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依据国家有关人事政策法规,接受用人单位或个人委托,对其人事业务实行集中,规范、统一的社会化管理和系列服务的一种人事管理方式。

2、人事代理的当事人为代理方和委托方。代理方一般是县级以上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委托方为需要人事代理服务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

3、人事代理业务可由单位委托,也可由个人委托。委托代理的方式由委托方与代理方商定,并以合同的形式予以明确。

二、人事代理的具体内容

人事代理的具体内容由代理方和委托方协商确定,代理方可以提供如下服务:

1、为委托方提供人事政策咨询,并协助委托方研究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和人事管理方案等。

2、为委托方管理人事关系、人事档案。办理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申报工作;办理大中专毕业生见习期满后的转正定级手续,

13 调整档案工资;出具因公或因私出国、自费留学。报考研究生、婚姻登记和独生子女手续等与人事档案有关的证明材料。

3、为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中专毕业生提供人事代理服务。从签订人事代理合同之日起按有关规定承认身份,申报职称,计算工龄,确定档案工资,办理流动手续。

4、为委托方接转党团组织关系,建立流动人员党团组织,开展组织活动。

5、为委托方代办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险业务。

6、为委托方代办人才招聘业务,提供人才供需信息,推荐所需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负责聘用人员合同签证。

7、根据委托方要求,开展岗位培训,并协助委托方制定培训计划。

8、根据委托方要求,开展人才测评业务。

9、代理与人事管理相关业务。

三、人事代理有关规定

1、凡注册三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民办科研机构等无主管单位以及不具备人事管理权限的单位,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均由单位办理委托人事代理。其他以聘用方式使用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单位,可根据需要办理委托人事代理。

2、各级人事行政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机构在核准委托人事代理的有关材料后,应当和委托单位或个人签订人事代理委托合同书,确立委托关系。

3、单位委托人事代理人员及个人委托人事代理人员在委托人事代理期间,工龄连续计算。

4、尚未就业的个人委托人事代理人员重新就业后,其辞职、解聘前的工龄和重新就业后的工龄合并计算。

5、在委托人事代理项目内有档案工资关系的,其代理期间涉及国家统一调资的,档案工资的调整根据国家及省有关政策,按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工资标准核定。

6、单位委托人事代理的大中专毕业生,其见习期考核、转正定级,由

14 用人单位按期向人才流动机构提供有关毕业生见习期间工作表现等书面材料,其手续由委托代理的各级人才流动机构负责。

7、单位委托人事代理的大中专毕业生在见习期间,解除聘用(任)合同的,毕业生可应聘到其他单位工作,代理其人事关系的人才流动机构继续负责毕业生的见习期管理。待聘期超过一个月的,见习期顺延。

8、委托期间,所委托代理的人员被全民、集体单位正式接收,由其委托代理的人才流动机构凭接收单位人事主管部门的接收函办理其人事关系及档案的转递手续;被其他单位重新聘用的委托人事代理人员,应及时变更人事代理手续。

四、人事代理程序

1、委托方向代理方提出申请,并提供有关材料。个人办理委托人事代理,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须向当地人才流动机构分别提交下列有关证件:

(1)应聘到外地工作的,须提交委托人事代理申请。聘用合同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聘用单位证明信(证明其单位性质、主管部门、业务范围)等。

(2)自费出国留学的人员,须提交委托人事代理申请、原单位同意由人才流动机构保存人事关系的函件、出国的有关材料等。

(3)辞职、解聘人员尚未落实单位的,须提交委托人事代理申请及辞职、解聘证明,身份证复印件等证件。

2、代理方对委托方申报的材料进行审核。

3、委托方与代理方签订人事代理合同。

4、代理方向有关方面索取人事档案及行政、工资。组织关系等材料,并办理有关手续。

5、人事代理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由双方以协议的形式予以明确,共同遵守。

第三节 就业程序

一、毕业生就业程序

毕业生接受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做好就业前的各项准备→从学校就业信息网下载就业推荐表→持就业推荐表到学院申请鉴定并加盖公章,再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申请鉴定并加盖公章→多渠道收集、整理适合自己的就业信息→积极参加校园招聘会,进入人才市场参与就业竞争→携带推荐表和协议书与用人单位洽谈,进行双向选择→经双向选择达成就业意向后,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根据签好的就业协议或单位接收函编制就业方案并办理就业报到证→毕业生凭报到证到保卫处户籍科办理户口迁移证,到相关部门办党团关系迁移手续→毕业生凭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到用人单位或人才中心办理报到、落户手续→到单位工作两月后,到单位人事主管部门查看本人档案是否收到。

二、学校就业工作程序

(一)9-11月

1、毕业生二次推荐、跟踪调查、统计就业率;

2、开展新一届毕业生生资格审核工作;

3、总结、调研、研讨;

4、制作毕业生宣传材料;

5、开展就业指导、咨询和技能培训服务。

(二)12月至2月

1、收集、整理、发布需求信息;

2、举办校园招聘专场;

3、举办双向选择洽谈会;

4、组织毕业生参加各类招聘会。

(三)3月

1、收集、整理、发布需求信息;

2、举办专场招聘活动;

3、举办大型校园招聘会;

4、开展个性化指导;

5、开拓就业市场。

(四)4月

1、收集、整理与发布需求信息;

2、举办招聘专场;

3、举办大型校园招聘会;

4、开展个性化指导;

5、开展中期调研与检查

(五)5月

1、收集、整理、发布需求信息;

2、举办专场招聘会;

3、举办大型校园招聘会;

4、开展个性化指导

(六)6月

1、举办校园招聘会

2、编制就业方案

3、办理报到证

4、开展文明离校教育

5、举办毕业典礼

6、办理离校手续

7、组织毕业会餐

(七)7-8月

1、归档并邮寄档案

2、毕业生二次推荐、追踪调查、统计就业率

三、单项工作程序

1、毕业生资格审核程序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给各学院下发资格审核表→各学院给毕业班下发审

17 核表→班长布置宣读审核要求→毕业生审察自己的信息,确认无误,在确认处签名;如发现错误,在错误处修改,然后在确认格签名→班长签字→学院主管领导签字→上交学校就业指导中心。

☆友情提醒:资格审核必须由学生本人亲自审核,不能委托他人代审,以免信息错误,影响办理报到证。

2、专场招聘会应聘程序

毕业生携带推荐材料参加宣讲会→投递推荐材料→听从工作人员安排,等候按序参加面试

☆友情提醒:着装整洁大方。参加宣讲会时,要保持安静;参加面试时,要充满自信。

3、就业方案流程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根据就业协议书、录用接受函制订就业方案→下发给各学院→各学院下发给毕业班→班长宣读审核要求→毕业生审核报到单位名称和档案迁转地址,确认后在确认格签字;如发现错误,在错误处修改,确认后在在确认格签字→班长签字→学院主管领导签字→上交学校就业指导中心。

☆友情提醒:就业方案审核必须由学生本人亲自审核,不能委托他人代审,以免信息错误,影响办理报到证。

4、档案、户口托管程序

毕业生提出申请→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审核托管资格→签订托管协议 ☆友情提醒:申请档案、户口留校的同学原则上要求是已有明确的就业意向或已落实就业单位但单位要求先试用一段时间再决定录用的同学,同时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按学校规定时间到学生活动中心现场办理托管手续,逾期一律不再受理。

5、违约程序

毕业生向录用单位提出违约申请→和录用单位办理违约手续→凭违约证明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申请新的协议书。

☆友情提醒:违约行为有损学校和毕业生本人的声誉,尽可能避免违

18 约现象。

6、档案、户口迁转程序

毕业生凭毕业证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开介绍信→毕业生凭介绍信和就业协议书或单位接收证明到广西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办理报到证(转回生源地的,凭毕业证即可)→毕业生凭报到证学校学生工作处事务管理科办理档案迁转,到学校保卫处办理户口迁转。

☆友情提醒:必须备齐材料,以免浪费路费。

7、改派、调整程序

毕业生凭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和就业协议书或新单位接收函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开介绍信→到自治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审批手续→到广西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办理报到证→到新单位报到。

☆友情提醒:必须备齐材料,以免浪费路费。

上一篇:文明村实施方案下一篇:电力安全员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