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党员的程序及文书案例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展党员的程序及文书案例(精选7篇)

发展党员的程序及文书案例 篇1

行政处罚证据,是行政处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法治精神和原则的具体体现。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的每一项行政处罚,都必须以查明违法事实是否存在以及违法情节的轻重为前提,而此前提必须通过证据来加以证明。因此,行政处罚证据在行政处罚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作为食品药品监管执法人员,面对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违法案件,如何依法调查取证?应遵循哪些取证原则和步骤?所获取的证据在行政处罚中如何运用?本版今日刊登三篇文章,从实务操作方面对此做一全面探讨。

□湖北省竹山县食品药品监管局汪冬谟

调查取证是药品监管部门对于立案处理的案件,为查明案情,收集证据和查获违法行为人而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专门活动和依法采取的有关强制措施。它由调查和取证两个部分组成,调查主要包括询问当事人和访问证人;取证主要包括现场勘验检查和对质量可疑药品所作的检验鉴定以及对相关物证的保全。日常执法办案中,执法人员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取证,才能够了解涉药违法行为的事实,掌握违法证据,查获违法行为人,并对违法性质加以确定,进而依法实施行政处罚。所以,调查取证工作是整个药品监管行政处罚的前提和基础。

调查取证遵循的基本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行政机关发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的,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必要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进行检查。”这既是药品监管部门进行调查取证工作的法律依据,同时也是开展调查取证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全面客观的原则

全面了解案件事实,充分收集违法证据,准确判定案件性质,是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基础。因此,执法人员必须从实际出发,全面客观地收集与案件事实相联系的一切证据,尽可能地走访与案件有关的一切人。既要分析证据同案件事实之间的必然联系,也要分析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偶然联系;既要收集当事人有违法行为的证据,也要收集当事人无违法行为或违法行为较轻的证据。通过听取多方当事人的意见,在全面收集证据的基础上,对证据材料作出客观分析和综合判断,排除矛盾,鉴别真伪,使所有证据材料相互支持、相互印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总之,调查取证工作必须忠于事实真相,坚持全面性、客观性,防止片面和主观臆断,要对各类证人证言、物证、书证、当事人陈述辩解、专门的技术鉴定等证据材料进行全面的收集和核实,以确保事实调查清楚,证据收集充分且证明力强。

二、坚持公正公平原则

要确保调查取证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就必须严格遵循调查取证的程序,执行有关回避制度。在调查取证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询问或者检查应当制作询问、检查记录并由当事人阅读签字;进行现场勘验检查,应有相关人员在场;要重证据,不能轻信口供,不能采取威胁、引诱、欺骗等方法取得证据;需要采取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时,必须健全完备法律手续,严格遵守审批程序,并对相关财物妥善保管,严禁调换、动用或损毁。在执行回避制度上,《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所谓直接利害关系是指执法人员系当事人或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虽不是当事人或当事人的近亲属,但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罚的情形。回避既可以由当事人提出,也可由办案人员主动申请。

三、坚持及时快捷的原则

调查取证工作是一项时间性极强的工作,容不得半点迟缓和拖延。执法人员必须及时地赶赴现场,询问当事人,走访证人,提取和收集证据材料,及时查获违法行为人。如果延缓拖延,就会失去调查取证的有利时机,致使现场痕迹遭到破坏,一些容易灭失的证据被转移或毁灭,从而使调查取证工作陷入困境。只有及时进行调查取证,抓紧一切有利时机收集证据、查获违法行为人,药品监督行政处罚才有可能顺利实施。

调查取证过程中相关文书的制作

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的调查取证工作主要包括现场调查、现场检查、提取物证三个重点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规范地制作执法文书。根据《行政处罚法》、《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笔者长期从事药品监督执法工作的体会,现就调查取证过程中相关执法文书的制作做一探讨:

一、现场检查记录的制作要点

现场检查记录是案件承办人员对现场情况进行勘验检查时当场制作的文字记录。作为查处药品违法案件的重要证据材料,现场检查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现场检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检查前必须出示执法证件,表明身份,说明检查的内容和范围,并在现场检查笔录的起始部分注明现场检查人员的姓名、执法主体的名称、证件编号和现场检查的范围与目的;二是对被检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要详细记录并核对相应的证照(如身份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营业执照等),以便准确认定其主体资格;三是现场检查必须紧紧围绕药品监督管理的法定职责来开展,既要全面细致地对现场情况进行勘验检查,以确保真实完整地获取现场证据材料,同时更要注重程序和方法,绝不能超越法定授权范围违法进行检查;四是笔录的内容必须紧扣药品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做到事实记录真实完整、文字表述准确无误,切忌泛泛而谈或主次不分,详略不当;五是检查笔录应由被检查对象核对无误后逐页签名,并在笔录终了处注明对笔录真实性的意见。笔录修改处,应由被检查对象签字或按指纹;被检查对象拒绝签字或按指纹的,应由两名以上药品监督执法人员在笔录上签字并注明情况。

二、调查笔录的制作要点

调查主要包括询问当事人和证人,是查明案情、收集证据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场调查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调查取证时执法人员不应少于两人,调查前要出示执法证件,说明调查人员的身份,表明调查的目的和内容,并在调查记录的起始部分予以注明。二是调查时要查明被调查人的身份和基本情况以及与本案的关系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三是明确调查询问的目的和需要调查核实的具体问题,并紧紧围绕药品违法案件深入细致地开展调查,对被调查人陈述的事实要问清来源和根据。四是文字记录要不失原意,并让被调查人核对,记录如有遗漏或差错,应允许被调查人更正或补充(需注明更正原因并签名)。经核对无误后,笔录应由被调查人逐页签名,并在笔录终了处注明对笔录真实性的意见。

三、提取物证时相关文书的制作要点

物证是指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物品和痕迹。由于物证的外部特征、物质属性以及与药品违法案件的因果关系,它不仅能客观真实地直接证明案情,而且还是审查证人证言以及当事人陈述申辩是否真实可信的重要证据。因此,提取和保存物证在整个调查取证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提取和保存物证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认真填写相关法律文书,并在法定期限内及时作出行政处理。提取保存的物证应当是原件原物,调取原件原物确有困难的,可由提交证物的单位或个人在复制品或照片等物证上签名盖章,并注明“与原件(物)相同”字样或者文字说明。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执法人员可以采取先行登记保存证物的行政措施,对相关物证先行登记,就地或异地保存,保存期限在7日以内。先行登记保存物证前应填写《先行登记保存证物审批表》,报药品监管部门主管领导批准。登记保存证物时应向当事人出具《先行登记保存证物通知书》,对登记保存的证物应开列《先行登记保存物品清单》,分别由药品监管执法人员和当事人签名或加盖公章。

对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药品及有关材料,可以采取查封扣押的行政强制措施,查封扣押的期限为7日以内。查封扣押物品前应填写《查封扣押物品审批表》,报药品监管部门主管领导批准;扣押物品时应向当事人出具《查封扣押前物品通知书》,对查封扣押的物品应开列《查封扣押物品清单》,分别由药品监管执法人员和当事人签名或盖章。

调查违法事实,需要提取样品进行鉴定检验的,必须由两名以上药品监管执法人员,严格按照《药品质量监督抽验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进行抽样。抽样结束后,抽样人员应当用《药品抽样封签》将所抽取的样品当场签封,并如实填写《药品抽样记录及凭证》,注明样品的品名、数量、抽样时间、抽样地点等内容,《药品抽样封签》和《抽样记录凭证》应当由抽样人和被抽样单位有关人员签字并加盖公章。抽样人员完成抽样后,应及时将样品移送到合法的药品检验机构,经药品检验机构核对被抽取的样品与《药品抽样记录及凭证》所记录的内容相符、《药品抽样封签》完好无损后,填写《检验样品交接登记表》,由交接双方经办人员签字并加盖公章。

四、药品检验报告书及送达通知的制作要点

无论是按照指令性抽样计划进行的抽样,还是根据药品监督执法的需要,对质量可疑的药品进行的抽样送检,基层药品监管部门在接到药品检验机构发出的《药品检验报告书》后,都应当及时将《药品检验报告书》送达被抽样单位(以下称当事人)。《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虽然未对《药品检验报告书》的送达程序作出具体的规定,笔者认为,送达《药品检验报告书》应当制发《药品检验报告书送达通知》,一式两份,一份送达当事人,一份存档,并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①抽样时间及所抽样品的具体品名;②药品检验机构名称及《药品检验报告书》的份数;③当事人对药品检验结果有异议申请复验的时间限制、基本程序和复验所需样品的出处;④逾期不提出复验申请视为对检验结果无异议;⑤《药品检验报告书》送达的时间;⑥当事人签字并注明收件日期。

五、案件调查终结报告的制作要点

发展党员的程序及文书案例 篇2

国内外学者对于“案例”的界定众说纷纭[1,2,3,4,5], 但总的来讲, “案例”表现出三个特征。 (1) 案例是在课堂生活中发生的真实的事件。案例完全是真实的, 存在于真实的教育活动或课堂生活中, 不是凭借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杜撰出来的产品, 杜撰出来的故事不能称之为案例。 (2) 案例是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的典型性事件。案例具有戏剧性冲突, 应该包含问题、矛盾、对立、冲突, 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它所描述的教学事件往往包含教师与学生的典型思想、行为和观念, 能够反映某一类教育现象或活动的本质属性, 涵括某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从而为人们将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也为人们解决同样的或类似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3) 案例是对教育事件进行的情境化、整体化、动态化的描述。案例不应抽象介绍和简要说明事件的总体特征, 而应详尽、细致地描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具体情境、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事件的具体细节以及相关事件之间的联系, 案例的叙述能够反映出教育教学活动的复杂性, 能生动地揭示和呈现出人物的动机、态度、情感、思想、需要等内心世界, 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我们认为, “案例”就是对课堂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包含有问题或冲突的典型性事件所作的情景性描述。

所谓案例研究, 就是把教育过程中发生的真实典型的事件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全面深入地分析这些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揭示教育活动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基本规律, 在此基础上, 提炼出解决教育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总结出有价值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

一、教育案例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我国以往的教育研究是以思辨研究为主, 研究停留于理论层面, 远离了课堂生活, 研究者很少关注和记录优秀的教育案例和教师的教学实践, 造成了教育研究脱离实践的困境。因此, 将案例研究这一方法引入教育研究领域, 大力倡导案例研究, 具有重要的价值。

1.教育案例研究有助于促进教师的内隐知识和实践智慧的形成

一般而言, 学校教育活动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教育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对不可预期的教育事件的一种把握方式, 对特定典型的教育问题的解决方式。比如, 一位语文教师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 点一个略有口吃的同学上讲台朗读, 结果这个男生遭到了哄笑。一般教师的处理方式是说“没关系, 你先下去, 下次有机会, 再好好准备一下”, 而这位教师则让全班同学都趴在桌上, 不看他, 只用耳朵听, 教师本人则带头走到教室后, 背对讲台站定, 从而非常好地应对这种场面, 化解了尴尬的处境。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特定的、不确定的、运用理论知识难以解决的问题。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瞬间反应不仅可以让学生终 身难忘, 而且可以给其他教师带来新的思路和启示, 激发一种反思性的智慧和情境性的机智。从这个角度来看, 教育案例是解决教育问题的源泉, 是教师的内隐知识和实践智慧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 对教师的研究从关注教育外显行为向关注教师的内隐认知过程转变, 教师的内隐知识和实践智慧成为教师研究的重要主题。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形成和决策判断的基础, 教师的观念、知识结构和决策判断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美国学者舒尔曼提出, 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应由三类知识构成, 即原理规则知识、专业的案例知识、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这便把教育案例知识作为一种专门的知识类型纳入了教师的知识分类系统。教师可以通过教育 案例研究, 了解各种各样的教育案例, 从中获取教育的隐性知识和教学的实践策略, 吸收特定教育情境下的教育经验, 从而, 提高自身教育决策和行动的能力。

2.教育案例研究有助于促进教师提升专业化水平, 形成个人化教育理论

一个好的教育案例不仅揭示出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及结果, 而且包含有研究者对案例的理性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 案例可以为教育理论提供理论假设的来源, 研究者可以根据大量教育案例建立相应的理论假设, 进行教育建模, 这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理论研究方法。教育学者乔伊斯和韦尔通过对80多种教学理论、实践案例进行归纳分析, 写出了著名的《教育模式》一书。

案例研究可以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入系统的反思, 对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等问题有意识地进行探讨, 通过促使教师反思自己教学工作中的某些方面, 从而发现某些问题域, 并澄清有关问题。当案例研究渗透到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时, 反思就会成为常规性工作, 这就会极大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升其专业化水平。案例研究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相互沟通。教师通过个人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 可以认识到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实际问题的多样性。教育案例可以帮助其他教师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为, 促使个体经验公开化, 促使教师思考, 假如我面临同样或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 在我的教学经历中, 是否有同样的或类似的经历能形成案例?等等。教育案例经过教师的多角度解读、分析、讨论和归纳, 可以把其中内隐的价值观念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提升出来, 转化成表达教学理念的显性知识和个人化教育理论。

3.教育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在实际情境中针对个体的课堂生活进行研究和反思

根据内隐知识论的观点, 内隐的知识与实际经验、技能有关, 是一种情境化的个人经验和策略, 这种经验与策略往往隐藏在教学实践之中, 无法剥离, 难以像原理性知识一样存在于书本之中而被人接受。教师要合理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需要同时运用这两类知识。教育案例通过创设一种真实的课堂生活, 帮助教师建构一种与教学事件有关的情境性的个人实践性知识, 并使这些知识与原理性知识或教学法理论联系起来, 以便他们日后在处理新的、类似的课堂事件时能够有机地整合这两类知识。

案例研究把真实的课堂生活引入到教育研究之中, 有助于教师在实际情境中开展教育研究。任何一种教育现象或教育活动都与其所在的社会文化情境分不开。如果要了解个体和社会的教育活动, 就必须把他们置于丰富、复杂、变化的社会情境中进行考察, 就必须直接面对生活体验本身。“现象学的阐释学”代表海德格尔强调一种“无成见的”、“无前设的”和“面对事实本身”的思维态度。他提出“理解”首先不是一套社会科学的方法, 而是常理世界的本体生活模式, 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也就意味着生活体验是教育研究的对象, 是教育问题的源头活水。为此, 教师应视自身为一个研究工具, 在实际教育情境中进行长期的观察, 了解师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及其对教育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记录真实的教育事件和教育故事, 追寻其中的教育问题, 发掘其中的教育意义。

二、教育案例研究的一般程序

1.记录、收集和整理案例研究资料

在确定了教育研究的选题后, 就应关注和积累典型的教育实例, 收集详尽的、真实的、有内涵的案例资料。课堂处处皆学问。教师应该养成一种职业的敏感性, 关注课堂生活, 关注课堂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通过关注, 教师会发现在每个平常的教育现象中都隐藏着深刻的教育规律, 每一个日常的教学行为习惯中都包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如同牛顿从“苹果坠地”现象中研究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的理论一样, 我们也能从日常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重要的教育规律。案例研究的关键, 要求研究者具有敏锐的眼光、洞察力及较强的思辨能力, 善于捕捉信息获取案例素材, 善于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把握问题的实质, 具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同时, 教师对于搜集的案例资料还必须进行有效的整理加工, 使零碎散乱的信息变得系统、清晰、完整, 以利于深入分析和后续研究。在整理和归纳这些案例材料的基础上, 教师还可以分析课堂教学现象, 发现造成各种教学现象与教师教学行为之间的内在关联, 然后明确究竟是在哪个教学环节出现了问题, 并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同一个教学情境, 不同的人会提出不同的问题, 问题的深度往往与个人的思考水平有关。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便需要研究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一双“慧眼”。

2.对案例研究资料进行理性分析

围绕案例研究材料作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和反思, 重在探究问题或现象的原因, 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将成为制定解决问题策略的依据。这里的理性分析, 不是针对个别情境或特殊问题的探讨, 而是对整体的课堂生活作深入反思和理性分析, 是从课堂教学的基本层面出发揭示教育案例的价值与意义。对案例研究资料的分析可以按照以下两种角度展开:第一, “主观-客观”。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探讨问题的症结所在。比如, 对一名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案例研究, 既需要从主观上探讨个性、动机、情感和价值观念等主观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也要从客观上探讨家庭、学校、社会对其成长起到的作用。这样, 就能全面客观地把握问题或现象的实质, 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第二, 理论审视。研究者的理论功底往往决定案例分析的深度, 只有联系相关的教育理论对案例不断进行思辨和分析, 才能从中抽取问题的本质。通过查阅教育理论文献, 了解已有研究成果, 寻求教育案例及其行动策略的理论依据,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解读教育案例, 挖掘案例中的教育思想, 从而提高案例分析的学理性和说服力。案例分析中, 最关键的是对教师解决问题时采用的具体方法和策略进行分析, 成功的策略和失败的策略各自都具有其借鉴意义, 可以为我们提供解决类似问题应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3.从案例研究资料中提升个人化理论

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 研究者应该对案例事实进行理论上的发掘和深刻的反思, 从中提升出个人化教育理论, 彰显案例研究的理论价值。教育案例是以教育情境作为基础, 并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与教育理论蕴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叙事与描述之中。扎根理论是质性研究中建构理论的一种重要方法, 也可以应用于案例研究之中。研究者首先通过现状描述和背景介绍全面呈现案例形成发展的复杂过程, 然后, 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 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联系, 自下而上地建构出个人化理论。从案例研究资料中发掘出个人化教育理论, 需要研究者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一定的理论素养。也正是基于此, 案例研究超越了一般的故事或新闻报道。研究者在撰写案例的基础上归纳出个人化的教育理论, 并提出实用性的建议, 极大地增进了案例的应用价值。

4.在教研组内召开案例研讨会

案例研究可以采用集体研讨的方法, 可以发挥教研组等集体的作用, 集体攻关, 分工合作, 共同研究。一般来说, 撰写教育案例要经过“撰写———讨论———修改———再讨论”的多次反复、不断完善的过程。通过定期召开案例研讨会, 教师知道自己的同事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面临的问题是什么、采取的对策是些什么。这便会促使参与讨论的教师进一步思考, 假如我面临同样或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在我的教学经历中, 是否有同样的或类似的经历?我能否进一步形成案例?等等。这种做法, 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合作型教师文化。

三、教育案例研究的主要内容

撰写案例要做到目标明确, 描述真实具体, 材料选取适当, 案例构思巧妙, 文字表达生动, 防止“八股化”倾向, 案例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没有统一的标准或格式, 具有很大程度的灵活性。一般来说, 一个完整的案例大致会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案例标题

案例总是有标题的, 案例要借助标题反映研究或事件的主题。一般可以把具体的教育事件作为案例标题, 也可以把事件中所包含的研究主题确立为标题。比如, 《作文课上寻“范进”》这一标题就是写明了教师采用巧妙的教学设计进行作文课教学这一事件[6];《换位思考给学生一个台阶下》这一标题就揭示出学生的发展水平存在个别差异, 教师应该了解发展困难学生出现行为问题的内在原因, 并及时给予教育帮助[7]。事件性标题可以吸引读者进一步了解相关的信息;主题性标题有利于读者把握事件要说明的是什么。

2.案例背景

案例背景应客观描述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 说明研究的主题和方法, 为读者提供一种阅读上的心理准备。案例中的事件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时空之中, 案例的叙述也应依托在一定的背景之上。有的教师非常关注教育问题的发生与解决, 他们习惯于记录教育事件, 但忽略了背景的描述, 实际上, 背景的描述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背景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会有很大差异。通过阐明实际背景, 读者可以完整地把握事件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 并对案例中的人物及其行为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判。

3.案例描述

案例描述是案例的主体部分, 主要是描述在特定的课堂生活中产生的特殊问题、现象及其解决过程, 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与一般的事例不同, 教育案例是以问题为中心的, 案例研究应阐明问题是什么、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为什么会发生、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问题解决中出现了哪些反复和挫折、问题解决有哪些成效。在撰写案例的过程中, 研究者应把问题与事实材料交织在一起, 给读者一种问题的现场感和情境感, 使其通过分析能够确定问题所在。与一般的论文不同, 案例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要详细地描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 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研究者应该像讲故事一样生动具体地加以描绘, 这种描绘既可以是对课堂问答的实录, 也可以是故事化的叙述。但是, 案例研究不同于文学创作, 不能自编或杜撰, 而应来源于教师真实的课堂生活。当然, 真实的课堂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许多教师尚未解决的问题, 研究者在选择此类问题作为案例时, 应把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和具体策略也罗列其中, 供读者参考。

4.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案例研究的关键, 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反思和解读。案例分析的过程是研究者对自己或他人解决问题的做法和想法进行再分析和再提炼, 综合分析和讨论课堂中解决特殊问题的特定方法, 概括和梳理好的教育教学经验的过程。这便极大地促进研究者对教育行为开展系统深入的反思, 提升其教育智慧, 形成教学机智和教育艺术。案例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用理论对描述的案例进行阐释和分析, 权衡问题解决的利弊得失, 反思问题解决中存在的失误或引发的新问题, 尝试提出避免新问题的措施, 该问题的解决对解决同类问题带来的启示。案例分析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反对使用“空话”和“套话”, 研究者只需要选择重要的方面或印象深刻的方面加以剖析, 努力做到言之有物, 言之有理, 虚实并重, 小中见大。

在具体撰写教育案例时, 结构可以灵活多样, 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如“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案例描述—案例反思”、“课例—问题—分析”、“主题与背景—情景描述—问题讨论—诠释与研究”等形式均可。

案例研究是一种适合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方法。教师身处教学一线, 最容易发现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成功的经验, 收集、整理、撰写教育案例, 给予科学理性的分析, 对于开展教育研究并有效地指导实践,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研究能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 教育案例研究在我国还只是刚刚起步, 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来参与, 共同来创造。

参考文献

[1]邵光华.美国师范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及其启示.课程·教材·教法, 2001 (8) .

[2]顾泠沅.教学任务与案例分析.上海教育科研, 2001 (3) .

[3]李忠如.试论课堂教学案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5) .

[4]郑金洲.行动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5]张家军, 靳玉勒.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中国教育学刊, 2004 (1) .

[6]傅维利.教育问题案例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发展党员的程序及文书案例 篇3

摘 要:环境领域对地理信息系统(GIS)及软件应用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该校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点开设了《GIS程序设计及软件应用》课程。而案例教学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适用于实践性强的课程。因此,该文探讨了将案例教学方法引入该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以期在课程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GIS系统设计及软件应用能力。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案例教学 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5(b)-0130-02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高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展现了超凡的学科融合能力,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迅速提升。到目前为止,GIS已经应用在国土、测绘、气象、地震、林业、军事、水利、环境、交通、环保等领域。在这种高速发展形势下,全社会对GIS应用软件的数量和质量需求都在不断提升,使得对了解和掌握GIS的人才需求也迅速增加[1]。

该校环境科学学科于2006年获得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从2007年起开始正式招生,环境科学作为二级学科隶属于一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该学科以环境科学与海洋科学综合性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体,拥有环境化学与生物学、环境资源与环境分析和环境规划与管理3个研究方向。而《GIS程序设计及软件应用》课程是该校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点开设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旨在培养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今后从事环境GIS应用项目设计与软件应用的能力。该课程涉及到GIS、环境科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及系统设计等多方面专业知识,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实践性强。

教学研究的实践表明案例教学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特别适用[2]。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大学首创,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被引入我国[3-4]。广义的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与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通过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案例,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此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5]。

该文结合大连海洋大学所进行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项目,探讨针对环境科学硕士研究生的《GIS程序设计及软件应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以期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对GIS软件设计及应用的能力,增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出该课程的应用特色。

1 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多从课程任务和目标出发,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GIS程序设计与软件应用”需要学生具备相当的计算机和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但针对该校的环境科学研究生生源,其计算机理论基础和编程能力较差,部分学生还没有GIS知识的相关基础。如果仅从课程出发,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出发,即使引入案例教学法,也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另外教学内容不合理,大部分仍以讲解基本的理论知识为主。

(2)普通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真正实现案例教学。目前主要的课堂教学方式,还是在规定的课时内,以老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学习为主,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3)教师真正参与的、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案例储备较少。教学的主导是教师,但该专业与之相关的任课教师少,教师主持与参与相关的案例项目开发与应用也很少,多数案例储备均来自互联网相关资料,因此,教学过程多属于纸上谈兵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师生互动不充分。

(4)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较差。目前国内学生大多数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即使在大学也没有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因此,对于案例教学这种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模式,适应较慢。

2 改进的措施

(1)以学生为本,制定合理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前任课教师就要了解授课对象,掌握学生的基础和实际能力,并以此适当调整教学任务和内容,以期达到学生能力培养的目的。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模块、GIS系统设计模块和GIS软件应用模块。根据每年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课时的调整。之前的教学目标过于注重概念,理论与实用结合不够,要以学生之后就业方向及其所需为导向,调整教学目标。

(2)以实际应用为导向,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将教学内容及案例提前交给学生并布置任务,并由学生完成相应任务和提出问题;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完成任务的情况,传授与之相关的、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③教师分析、讲解、示范案例项目的背景、需求、设计、编码和测试,并引导学生设计一个与环境相关的GIS,将学生带入学科前沿和具体工程实践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让学生掌握GIS的系统设计流程及关键点;④将案例引入软件应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展现“读、想、练、用”的教学要素,培养学生实际工作中操作软件应用的能力。

(3)一方面可以引进和聘请相关的教师,特别是来自企业的、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相关人才;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可以去企业或其他一线单位去参与、学习相关案例,以丰富教师本身的案例储备,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4)关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从课程开始前就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制定中来,让其感觉到自己的课程的主体,激发其学习兴趣;二是改革考核制度,以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自主学习成果为成绩准绳,使之能自觉、真实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三是采取与之今后工作相关的案例,让学生看到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3 结语

案例教学引入我国已久,GIS课程上也多引入案例教学的方式,但是针对该校环境科学硕士研究生的《GIS程序设计及软件应用》进行案例教学才刚刚起步,该文针对这过程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进行了讨论,以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银军.地方院校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质量优化[J].大学教育,2014(10):42-44.

[2]刘国栋,王政霞.案例教学法在GIS原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大学教育[J].矿山测量,2011(3):90-92.

[3]李妍.浅析高校本科教育中案例教学的特征及应用原则[J].中国校外教育,2011(10):58-59.

[4]周蓓,李杰.关于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3):287-288.

发展党员的程序及文书案例 篇4

为了进一步规范环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监督,杜绝执法程序违法、执法实体违法、执法文书不当等现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提高监管服务水平,现就有关事项规定如下:

一、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及相关规定

1、各部门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按已清理并经政府法制部门审定的行政许可事项,结合环境保护行政管理工作实际、制定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的配套制度和规则,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与工作程序,经局批准后实施,保证《行政许可法》的全面、准确贯彻实施。

2、环保行政许可必须依照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国务院部门规章、省政府规章)的规定依法实施。力戒行政不作为或超越权限的违法行为,杜绝行政违法和行政不当行为的发生。

3、根据《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六条和《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22号)的规定,凡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听证和本局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都应按法定程序组织听证;防止该听证而不组织听证的违法行为。

4、各部门必须及时将受理情况和行政许可决定(2日内)、实施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决定后5日内)报局进行信息公布和备案;

5、各部门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的一切行政许可事项,都应当注重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依法按规定增加透明度和采取多种形式推进政务公开。

6、根据《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局应当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把执法任务、执法权限和范围、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的法律责任分解到具体工作部门及人员,明确规定行政执法责任、执法违法和错案追究、依法赔偿损失、考核评议等项制度。

7、各部门代局制定规范性文件(指行政机关为履行职能,管理社会公共事务,针对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制定的,涉及其权力、义务,能反复适用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定。通常以“规定”、“办法”、“细则”、“公告”、“规程”、“决定”、“命令”等为名称。)时,必须按法制工作要求的报送局审查确定。

二、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程序

1、根据《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和《行政处罚法》第十八条、《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第十条、《环境监理工作暂行办法》第五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局已将部分环保行政执法事项委托环境监察大队实施。委托行政机关与受委托单位必须定期签定“行政执法委托书”,明确委托执法事项、执法权限、执法要求、执法期限等相关内容;并将执法委托书抄报同级人民政府法制办备案。

2、环境监察大队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环境监理人员行为规范》(国家环保局令第16号)、《环境监理工作制度》(环监[1996]888号)、《环境监理工作程序》(环监[1996]888号)、《环境监理工作暂行办法》([1991]环监字第338号)等有关规定;可在委托范围内,以局名义实施行政处罚,应自觉接受委托行政机关的监督,并对其负责和按规定报告执法工作情况,定期向局报送备案资料。

3、环境执法人员开展环境调查、监督检查时,必须是二人以上并持有相应资格证;必须向被检单位或当事人出示行政执法证或委托行政执法证,其监察人员还须出示监察证和佩带“环保监察”证章;必须做到举止文明、礼貌有节、秉公执法等行为规范。在对污染源、污染防治设施、建设项目“三同时”、限期治理项目、排污许可证、排污费征收稽查、现场调查处罚、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查处、环境污染纠纷查处等项工作程序中,必须按法定或规定的程序操作,严禁执法程序上违法、执法行为上违规。

4、根据《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第十九条第二款“执法人员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必须在决定之日起3日内报本部门法制工作机构备案。”和第二十五条“调查终结,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调查的机构应当提出已查明违法行为的事实和证据以及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的初步意见,送局审查。”和第二十六条第三款“审查终结,法制工作机构应当提出处理意见,报本部门负责人审批。”和第二十八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由法制工作机构负责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的规定,环境执法部门及人员必须按规定的行政处罚的程序,对适用简易程序当场作出决定的行政处罚和按照一般程序实施的其他行政处罚,都应当报送局备案或进行审查后,报经本局主要领导审批实施。

5、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和《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第三十二条“依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作出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吊销许可证或者较大数额罚款等重大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适用本节规定的听证程序。”的规定。

6、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和《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第三十二条的有关规定,在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作出责令停止生产需要听证的等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依法按听证程序向当事人送达《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对已竣工并通过环境保护验收的建设项目和老污染源的防治需作出责令停止生产等重大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由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实施。

三、严格行使规范行政处罚法律文书

1、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必须使用国家环保总局统一制定发布施行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常用法律文书格式》(12种)(1999年7月28日环发[1999]170号)。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的常用法律文书,主要包括:《环境违法行为立案登记表》、《调查询问笔录》、《案件调查报告》、《环境违法行为改正通知书》、《环境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通知书》、《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行政处罚听证通知书》、《当场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回执》和《行政处罚强制执行申请书》共12种。

2、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必须统一使用规范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常用法律文书格式,杜绝使用法律文书格式不当或者用其它格式代用的违规行为现象。其法律文书内容必须按要求认真填写,不得遗漏或错填。

3、在制作和填制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常用法律文书中,必须做到处罚内容真实、调查证据充分、执法程序合法、实施主体明确、法律依据准确、文字书写清楚、语言表述精炼。

发展党员的程序及文书案例 篇5

一、案件调查

案件调查的办理程序为:受理——初核——立案——调查——移送审理。

(一)受理

1、范围

党纪案件受理范围:《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第十条及《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实施细则》第五条、第六条。

政纪案件受理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五十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第七条。

2、手续

填写受理登记表,包括材料来源、反映的主要问题、涉及人员的姓名、单位、身份、领导批示、收到线索的时间、举报人的姓名、单位、职务、职业、联系电话、地址等。

3、受理司法机关移送的违纪问题线索应注意的问题(1)违纪党员、行政监察对象的违纪行为已经受到刑事处罚的,由案件审理部门直接提取有关材料,依据生效的司法判决、裁定,提出相应的党政纪处分意见。(2)违纪党员、行政监察对象除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外还在其他违纪问题需要调查核实的,由案件审理部门初步审查后,报经分管领导同意后转交案件检查部门立案调查。

(3)违纪党员、行政监察对象虽涉嫌犯罪,但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撤销案件或者人民法院判决宣告无罪、免予刑事处罚、裁定终止审理的,由案件检查部门提取有关材料,办理立案手续,按照有关规定调查核实。

(二)初核

党纪案件称为初步核实,政纪案件称为初步审查。

1、时限:初步核实的时限为两个月,必要时可延长一经批准后可再延长。经初核,确需采取“两规”“两指”措施的,应当在决定或者报批“两规”“两指”措施的同时决定或者报批立案。初步核实的时限从初步核实工作实际开始之日算起,至纪检室初核任务完成后提出处理意见呈报分管领导审批时为止。

2、程序。

(1)办理初步核实(初步审查)手续。

凡由承办纪检室直接进行初步核实的,填写《初步核实(初步审查)呈批表》,按照规定报批,重大违纪案件报纪检监察机关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凡委托下级纪检机关进行初步核实的,应填写《委托初步核实(初步审查)通知书》。受委托的纪检监察机关应及时办理,并将 核实结果报告委托机关。

(2)成立初步核实(初步审查)组。办理初步核实(审查)手续后,承办纪检监察室应根据所反映主要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初步核实(初步审查)人员,成立核查(审查)组。

(3)制定初步核实(初步审查)方案。初步核实(初步审查)核查(审查)组成立后,核查(审查)组负责人应组织核查(审查)人员认真分析、研究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的线索、基本情况以及涉案的单位和人员,制定初步核实(初步审查)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

——初步核实(初步审查)的依据,主要是分管承办纪检监察室有关领导的指示或批示。

——需要核实(审查)的内容,要把反映主要问题所涉及的内容逐条列入,不能遗漏。

——初步核实(初步审查)的方法、步骤,包括初步核实(初步审查)的时限、范围、程序等。

——注意事项。

方案制定后,应及时报承办纪检监察室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批准后实施。

(4)初步核实(初步审查)的实施。初步核实(初步审查)方案报请批准后。核查(审查)组应认真组织实施。实施的内容主要包括初步核实(初步审查)意见的通报、开展调查核实工作、撰写初步核实(初步审查)情况报告等。

关于初步核实(初步审查)报告的写法: 报告的内容包括:被反映人的自然情况、反映的主要问题及初步核实(初步审查)的结果、存在的疑点、处理建议等。核查(审查)组成员须在报告上签名。承办纪检监察室应对核查(审查)组撰写的报告进行审议并提出处理建议,由室主要负责人签名后呈报分管领导审批。

初步核实(初步审查)报告的结构一般分为六个部分:

(1)标题。

《关于反映×××(单位、职务)×××(姓名)×××问题的初步核实(初步审查)情况报告》

如果反映的违纪问题线索比较多,应选择将主要问题列入标题,并在其后加以“等”字概括。如:

《关于反映×××(单位、职务)×××(姓名)收受贿赂等问题的初步核实(初步审查)情况报告》

(2)导语。

导语部分要写明初核(初审)依据和初核(初审)工作概况,包括违纪线索来源、批准初核(初审)的机关和领导、初核(初审)人员的组成、初核(初审)方式和起止时间等。

(3)被初核(初审)对象的简况。简况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籍贯、学历、参加工作时间、入党时间、历任主要职务及现任职务等,曾经受过处分的,应说明是在何时何地因何问题受过何种处分。

(4)初步核实(初步审查)事实。

这一部分要根据纪检监察工作条例的要求,实事求是对所核实(审查)进行客观叙述。要注意抓住主要问题,对主要问题的具体情节经过和各种证据应全面反映,对是否存在的问题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对不能作出肯定或否定回答的问题要如实反映,对次要问题可以简略地叙述。

(5)处理建议。这一部分要根据初步核实(初步审查)的结果,实事求是地提出建议。对需要立案调查的,应写明认定违纪性质的依据;对不需要立案调查,但需要作出批评、写出检查等处理的,要明确提出意见;对政策界限不清,性质一时难以认定的,可采用写实的办法;对需要在一定范围予以澄清的问题,也要提出建议。

(6)署名。

应写明承办人的姓名、单位、职务及制作情况报告的时间。

3、初步核实(初步审查)结果的处理。党纪案件:

(1)反映问题失实的,应向被反映人所在单位和党 组织说明情况,必要时还应向被反映人说明情况或在一定范围内予以澄清;

(2)有违纪事实,但情节轻微,不需追究党纪责任的,应建议有关党组织作出恰当处理:党组织负责人同被反映人谈话,进行批评教育;责成被反映人作出口头或书面检查;召开民主生活会,对被反映人进行批评帮助;纠正被反映人的违纪行为或责令其停止正在实施的违纪行为;对被反映人的工作或职务进行调整;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责成被反映人退出违纪所得。

上述处理办法对同一被反映人可以单独使用,也可合并使用。纪检机关对党组织提出建议时,应制作《纪律检查建议书》,送达有关党组织。

(3)确有违纪事实,需要追究党纪责任的,应予立案。

政纪案件:

(1)认为违法违纪事实不存在,或者虽有违法违纪事实,但情节显著轻微,不需要给予行政处分的,予以了结;

(2)认为虽有违法违纪事实,不需要给予行政处分,但依法应当由其他行政主管机关予以行政处理的,移送有关主管机关;

(3)认为需要给予刑事处分的,移送司法机关;(4)认为有违法违纪事实,需要给予行政处分的,予以立案。

4、初步核实(初步审查)阶段的文书:(1)举报材料及重要信访处理单(检举控告);(2)党纪案件应有《初步核实呈批表》;政纪案件要有《初步审查审批表》。

(3)初步核实或初步审查报告。(4)谈话笔录及相关证据。

(三)立案

1、立案审批时限

纪检机关:立案的审批时限不得超过一个月。立案审批时限从收到立案呈批报告之日算起,至批准之日止。

监察机关:监察机关对重要案件的立案,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接受备案的机关在十五日内未提出异议的,视为同意。接受备案的人民政府与报备案的监察机关意见不一致的,由该监察机关的上一级监察机关决定。

立案审批需注意的问题:党的中央以下各级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基层党委、纪委为书记、副书记)违犯党纪的问题,与党委常务委员同职级的党委委员违犯党纪的问题,由上一级纪委决定立案,上一级纪委在决定立案前,应征求同级党委的意见。其他委员违犯党纪的问题,由同级纪委报请同级党委批准立案。(《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第十七条)

2、立案程序及相关文书

党纪案件:立案呈批报告——常委会会议纪要——报同级党委的请示及批复——立案决定书。

政纪案件:立案呈批报告——局长办公会议纪要(或监察立案审批表)——报同级人民政府的请示及批复——监察通知书——送达回证。

《立案呈批报告》结构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1)标题。呈报纪委常委会或者监察机关负责人批准的,只写“立案呈批报告”;呈报本级政府或者上级监察机关的还要在“立案呈批报告”前加上呈报机关的名称,并应标示行文编号。

标题:《关于×××(单位、职务)×××(姓名)×××问题的立案呈批报告》

如果反映的违纪问题线索比较多,应选择将主要问题列入标题,并在其后加以“等”字概括。如:《关于×××(单位、职务)×××(姓名)收受贿赂等问题的立案呈批报告》

(2)正文。正文的基本内容一般应包括:案件线索来源,被反映人的简要情况,经初步核实(初步审查)认定的主要违纪事实,呈报立案的党纪政纪依据,呈报单位意见,并附上初步核实(初步审查)材料。

注意:在叙述主要违纪事实时,应选择主要问题加以说明,交代出结论与结果即可,不必过多介绍经过。更不要写成详细的案件调查材料。

(3)落款。呈报单位署名和盖章,还要写明呈报日期。单位名称要写全称,呈报日期应写明年、月、日。

(四)调查

1、调查时限

党纪案件:案件调查的时限为三个月,必要时可延长一个月。案情重大或复杂的案件在延长期内仍不能查结的,可报经立案机关批准后延长调查时间,但延长期不得超过三个月:在三个月延长期内仍不能查结的,由省(部)级以下党委、纪委批准立案的案件,报经省(部)级纪委(不含副省级市纪委)批准,可再适当延长。案件调查时限从批准立案之日算起,至承办纪检室将调查报告送分管领导审议签批之日止。调查期间,发现被调查人有新的违纪行为的,自发现之日起,重新计算案件调查时限。

政纪案件:办案期限自立案之日起算,至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之日终止,应在六个月内结案;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办案期限的,可以适当延长,但是最长不得超过一年,并应当报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调查期间,发现被调查人有新的违纪行为的,自发现之日起,重新计算案件调查时限。

2、调查程序及相关文书

调查取证——违纪事实材料与本人见面——提出定 性处理意见——撰写调查报告

(1)调查取证工作全部完结后,综合分析案情,审核材料、鉴别证据、认定违纪事实。

(2)违纪事实材料与本人见面。标题:“ 某某某违纪事实见面材料”。

内容包括:被调查人的简历、主要违纪事实及责任。违纪事实材料不得泄露立案依据、调查过程、检举人、证明人等内容。违纪事实材料,以调查组的名义落款。

见面方法:由两名以上调查人员进行,必要时可请被调查人所在单位党组织或行政机关负责人参加。

被调查人签署意见:被调查人如果同意调查组经过调查所认定的违纪事实、违纪性质及应承担的责任,应在违纪事实材料上签署同意的意见并签名。如有不同意见,可在违纪事实材料上作出说明,也可另附说明。被调查人拒不签署意见或拒绝签字的,由调查人员在违纪事实材料上注明,必要时由被调查人所在单位负责人签署意见。

调查组写出说明:这不是必经程序,被调查人对违纪事实无异议的,不需要再作出说明。说明是在被调查人对调查组认定的事实和责任、定性的结论有不同意见的前提下,由调查组根据事实和有关规定来加以说明。说明应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对申辩无理的应给予解释,必要时要给予批评教育。补充调查或重新调查后,调查 组对原违纪事实材料内容作出实质性修改的,应将修改后的违纪事实材料重新与被调查人见面。

(3)提出定性处理意见

调查组在前期调查取证和违纪违法事实与被调查人见面的基础上,应根据调查和认定的违纪违法事实,按照党纪政纪的有关规定,对违犯党纪政纪案件的性质和处理提出具体意见。

(4)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取证基本结束后,调查组应经过集体讨论,写出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必须符合公文格式的规范要求,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表述准确,条理分明,文字精炼。

调查报告应由标题、导语、正文、结尾和署名五部分组成。标题要突出明确,导语应简明扼要,正文叙述要详尽有序、突出重点、层次清楚,结尾部分应观点明确、准确简洁。调查报告须由调查组全体成员署名,并写明调查报告制作日期。

标题:关于何组织何人何问题的调查报告,例如:《关于××单位×××人×××问题的审查报告》

导语及正文:立案依据、主要违纪事实及性质、有关人员的责任、被调查人的态度和处理建议、涉案款物情况及处理建议。调查报告对调查否定的问题要交代清楚。对难以认定的重要问题用写实的方法予以反映。如调查组内部对错误性质、有关人员的责任及处理建议有 较大分歧,经讨论仍不能一致时,应按调查组长的意见写出调查报告。但对不同意见应在报告中作适当反映,或另以书面形式反映。

a、案件来源及立案依据,即根据哪个机关、单位或个人的检举、控告、交代或发现、移送而受理的,根据哪一级组织或领导的决定、批示进行立案调查的,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b、调查组的人员情况、调查的起止时间和主要方式、调查的概要经过和调查结果等。

c、被调查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时间、民族、籍贯、单位、职务、主要工作经历以及以前因何问题受过何种处分等。

d、主要违纪事实及性质。这部分的写法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纵式结构,即按照事件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或时间的先后顺序去写;二是横式结构,即根据所反映问题的性质和特点,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进行分类和归纳,把主体分成几个部分,然后逐个加以说明。但不管采取何种写法,都要注意以下两点:(a)写清每一事实的时间、地点、当事人、原因、后果,特别是主要事实、主要情节要详细具体。对调查否定的问题也应交代清楚。(b)对违纪问题的性质作出准确的概括,提出定性结论并写明定性依据。对难以认定性质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要用写实的方法予以反映。e、有关人员的责任。要正确划分相关涉案人员在违纪违法问题中应负的是主要责任还是次要责任、是直接责任还是领导责任。对涉及一级组织的 违纪违法问题,还应分别写明有关领导成员各自应负的责任。

f、被调查人的态度。要用概括的词语写明被调查人一贯表现和认错态度,对态度的表述不能太笼统,要写明具体表现。

g、涉案款物及处理建议。报告中要写明涉案款物的情况,包括数量、价值、保管等情况,提出处理建议,并附全部涉案款物清单。涉案款物未经审理,一律不得处理。

h、处理意见。应写明处理建议的根据,同时应写明被调查人所在单位党组织或行政机关的意见。

(五)移送审理

1、移送审理的条件和审查。

(1)移送审理的条件:①必须是经过立案调查的案件。②必须是在调查终结之后的案件。③必须是需要追究党纪政纪责任的案件。

(2)移送审理的审查。一是承办纪检监察室审查调查终结后形成的全部案件材料,在听取调查组建议的基础上提出移送审理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分管领导对纪检监察室提出的审理意见和建议进行审查决定。

2.移送审理的材料和手续。(1)移送审理的材料:分管领导同意移送审理的批示;立案依据;调查报告和承办纪检室的意见;全部证据材料;与被调查人见面的错误事实材料;被调查人对错误事实材料的书面意见和检讨材料;调查组对被调查人意见的说明。

(2)移送审理的手续:填写《案件移送审理登记表》(《乡案县审登记表》),内容包括:案件名称,填写案件名称应包括错误主体和主要错误性质;被调查人姓名、单位及职务;立案机关和立案时间;立案机关应填写批准立案的机关;立案时间应填写立案机关批准的立案日期;材料目录;移送单位、接受单位、承办人、接受人和移送时间。

《案件移送审理登记表》应当根据党纪、政纪案件不同,制作不同的移送表。

(六)案件调查中需注意的问题

1、调查谈话笔录应当区分调查对象,正确使用纪律检查机关和监察机关的两种不同笔录头。特别是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监察机关的谈话笔录可以直接使用,不用再转换。如果笼统使用纪检监察机关笔录头,在移交司法机关后涉及证据转换的问题。

2、调查取证的复印件材料要有出处,单位提供的由单位盖公章,个人提供的由个人签字。

3、对一案多人的,谈话笔录应独立;对一人多种违 纪行为的,应一事一问一个谈话笔录。

4、案件检查的初步核实(初步审查)报告、立案呈批报告,引用的都是程序法律法规,而调查报告引用的是实体性的法律法规。在落款上,初步核实(初步审查)报告及调查报告都是调查组调查人员署名,而立案呈批报告的落款是承办部门。

二、案件审理

自办案件由案件办理部门案件调查阶段全部完结后移交案件审理部门审理,下面主要讲乡镇案件移送审理后的程序:

案件审理室形成审理意见——审理见面(权利义务告知书、审理见面材料、审理谈话笔录)——征求被调查人所在党支部或单位的意见——制作审理报告——提交党委会或政府讨论(党委会或政府会议纪要)——制作处分决定——发放处分决定(处分执行情况报告表和送达回执)——整理装订送县纪委案件审理室归档。

(一)审理报告

案件审理结束后,审理室应经过集体讨论,写出审理报告。审理报告必须符合公文格式的规范要求,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表述准确,条理分明,文字精炼。

审理报告应由标题、导语、正文、结尾和署名五部分组成。标题要突出明确,导语应简明扼要,正文叙述 要详尽有序、突出重点、层次清楚,结尾部分应观点明确、准确简洁。审理报告落款为审理室或乡镇纪委,并写明审理报告制作日期。

标题:关于何组织何人何案件的审理报告,例如:《关于××单位×××人违反××纪律案件的审理报告》或《关于×××违纪一案的审理报告》

导语:写明案件的立案时间、立案机关、立案人员,何时审查结束,何时移送审理,审理的程序等。

正文包括:

1、基本情况:违纪人员的基本情况和简历

2、违纪事实

经审查,×××同志存在以下违反政治纪律、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

(一)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1.对抗组织审查 主要事实。2.参加迷信活动 主要事实。……

(二)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1.违规组织、参加公款宴请 主要事实。

2.违规出入私人会所 主要事实。……

(三)违反组织纪律

1.不按规定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 主要事实。

2.违规选拔任用干部

主要事实。(含“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索取、收受财物的行为”,注明“其中,十八大后索取、收受××万元”)

……

(四)违反廉洁纪律 1.收受礼金、礼品××万元 主要事实。

2.违规从事营利活动 主要事实。……

(五)违反群众纪律 主要事实。

(六)违反工作纪律 主要事实。

(七)违反生活纪律 1.与他人发生不正当性关系 主要事实。……

(八)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

1.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企业经营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索取、收受财物××万元

主要事实(注明“其中,十八大后索取、收受××万元”)。

2.违反规定超计划生育 主要事实。3.嫖娼 主要事实。……

3、涉案款物处理建议。

4、各部门处分建议:包括党支部建议意见、调查组建议意见、县纪委审理室意见。

5、审理意见:采用纪言纪语

6、落款、时间。

(二)处分文书格式:

处分决定是在一定范围内印发的具有法定效力的文书,要求写作要严谨、规范。

1、标题

受处分人员姓名、处分种类、文号

2、正文

(1)受处分人的基本情况。被免职、拘留、逮捕、判处刑罚、受过处分的要写明。

(2)违纪事实

指经过批准权限机关审定的,作为处分依据的事实。要求用词准确、逻辑严谨、详略得当、切忌渲染夸张。

(3)处理决定及法律法规依据

应用概括、规范的语言写明违纪行为的性质、批准权限机关、批准日期、定性量纪的法规依据、决定给予处分的种类。

(4)申诉权告知

写明不服处分决定的申诉时限和申诉受理机关。党纪案件:本决定自2016年8月19日起生效。若不服本决定,可向本机关或上级党组织提出申诉。

政纪案件:本监察决定自2016年9月6日起生效。若对本监察决定不服,可自收到本监察决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本机关申请复审。

(5)结尾

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时间、公章。处分决定应套版头、发文字号,文件末尾应写明主、抄送机关。处分决定书应主送被处分人及其所在单位,同时抄送有管理权的组织、人事部门。

(二)处分决定的写法

1、详写

主要用于只违纪不违法的案件,或涉嫌犯罪,经与 司法机关沟通,对违纪事实、数额、性质认定较一致的案件。在写法上对违纪事实部分进行详细叙述,写明每个违纪问题的具体情节。

2、略写

主要用于司法判决前处理、违纪问题尚未全部查清,或司法机关对违纪事实认定尚不明朗的案件。一般在写违纪事实时只概括叙述违纪性质、金额。

3、应注意的问题

(1)同时给予党纪和行政处分的要分别制作处分决定;

(2)对一案多人的,应当每一个人制作一份处分决定;

(3)对违纪事实中涉及到的人员,除同案人外,应当将其名隐去,用张某某、李某某代替;

(4)对于涉及到党内和国家机密的,只能概括叙述,防止泄密;

(5)受撤销党内职务处分的,要写明撤销的具体职务。对于同时担任几个职务的,应写明是撤销一切职务还是某个职务。需降低职级工资待遇的,应写明降低职务工资的具体级次。

(6)受留党察看处分的,党内职务自然撤销,不必再写撤职。给留党察看处分,应在处分决定中写明是留党察看一年还是两年;(7)上级的批复不能替代处分决定书,上级作了批复后,处分机关应书写并下达处分决定书;

(8)引用条规要用全称。

三、案件卷宗的装订

案件卷宗的装订,主要依据《纪检监察机关案件档案管理办法》和国家标准《文书档案案卷格式》。

1、案件检查卷、审理卷的排列顺序。

2、卷宗封面及目录的填写。

3、卷内备考表的填写。

4、注意事项:

(1)一律以A4纸的大小格式装卷,如纸张小于A4纸,请粘贴在空白A4纸上,如略大于A4纸,请裁去边缘部分,如是A3纸,装卷后按A4纸大小折叠。

(2)在案件移送审理时,《案件移送审理登记表》或《乡案县审登记表》请附上调查卷目录,装入案件审理卷,不要装在调查卷中。

四、几点新的要求

(一)关于《党纪处分条例》溯及力问题 根据新修订的《党纪处分条例》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2016年1月1日之后发生的违纪行为,一律适用新修订的《党纪处分条例》;2016年1月1日之前发 生的违纪行为,无论何时立案审查,均应遵循“从旧兼从轻”原则,即一般仍适用2003年《党纪处分条例》,只有在新修订的《党纪处分条例》不认为是违纪或者处理较轻的,才适用新修订的《党纪处分条例》。

在审理报告、处分决定等执纪审理文书中,如果只引用2003年《党纪处分条例》,表述为“依据2003年《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xx条第x款”;如果只引用新修订的《党纪处分条例》,表述为“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xx条第x款”;如果同时引用,表述为“依据2016年《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xx条第x款、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二款和2003年《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xx条第x款”。

(二)关于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并索取、收受财物行为如何分类和表述问题

用人腐败是最严重的腐败,破坏政治生态,严重带坏社会风气,是监督执纪重点。对新修订的《党纪处分条例》第二十七条关于“党组织在纪律审查中发现党员有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刑法规定的行为涉嫌犯罪的,应当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中的受贿行为,应区分不同情况分别表述。其中,对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并索取、收受财物的行为,可放在审理报告、处分决定等执纪审理文书中的“违反组织纪律”部分;对在企业经营等方面为他人谋 取利益并索取、收受财物的行为,可放在审理报告、处分决定等执纪审理文书中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部分,并仍引用《党纪处分条例》相应条款,如2003年《党纪处分条例》第八十五条,或者2016年《党纪处分条例》第二十七条等。

(三)关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行为的排序问题 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主要包括:违规公款吃喝、公款国内旅游、公款出国(境)旅游、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违规收送礼品礼金、大办婚丧喜庆、提供或接受超标准接待、接受或用公款参与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违规出入私人会所、楼堂馆所违规问题、领导干部住房违规问题。

在审理报告、处分决定等执纪审理文书中,可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行为单独作为一类违纪问题,放在“主要违纪事实”中表述,排在“违反政治纪律”之后、“违反组织纪律”之前。

为体现执纪审查的政治性,其他案件的审理报告、处分决定等执纪审理文书,亦参照本通知执行。

附:纪检监察案件检查工作程序性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1.《中国共产党章程》。

2.《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 及《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实施细则》(中纪发〔1994〕4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

4.《监察机关调查处理政纪案件办法》(2012年监察部令第28号)。

5.《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发[2004]19号)。

6.《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控告申诉工作条例》。7.《监察机关举报工作办法》。

8.《监察机关参加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的规定》。9.《关于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信访举报案件办理工作的意见》(中纪信通[2010]1号)。

10.《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查办案件涉案款物管理暂行规定》(中纪发〔2008〕32号)。

11.《中共中央纪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办案工作的意见》(中纪发〔2008〕33号)。

12.《中央纪委关于使用“两规”措施的规定》(中纪发〔2012〕12号)。

13.《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案件审理工作条例》(中纪发[1987]12号)。

14.《监察机关审理政纪案件的暂行办法》(1999年1月15日,监察部第8号令)。15.《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审理党员违纪案件工作程序的规定》(中纪发[1991]5号)。

16.《监察部关于实行监察文书格式标准文本的通知》监发〔1997〕3号)。

17.《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纪检监察机关案件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中纪发〔1998〕8号)。

1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通知(中办发〔2012〕14号)。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2012)。

发展党员的程序及文书案例 篇6

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陕劳社函〔2005〕448号

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规范工伤认定工作程序和文书的通知

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杨凌示范区人事劳动局:

为进一步加强对工伤认定工作的管理,规范工伤认定工作程序,统一文书式样,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陕劳社函[2004]185号对《工伤认定决定通知书》进行规范的基础上,现就工伤认定工作程序和文书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伤申请接待: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对咨询政策和拟申请工伤认定的单位或个人,要热情接待,实行首问责任制。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宜要当场进行解答;对不属于本单位职责范围的事项,要进行说明,转送相关部门。对拟申请工伤认定的,都要发给《工伤认定申请表》(见附件1),详细告知其需要准备的相关材料和事项。工伤申请接待人员要按照《接待登记簿》(见附件2)的内容认真填写留存备查。

二、延长申请时限申请受理:用人单位遇有特殊情况在事故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不能按规定时限申请工伤认定的,填写《延长申请时限申请表》(见附件3),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意见,通知用人单位。

三、接收工伤认定申请材料:对书面提交工伤认定申请的单位或个人,应当场填写《工伤认定申请材料接收凭证》(见附件4)和《工伤认定申请材料清单》(见附件5)。《工伤认定申请材料接收凭证》和《工伤认定申请材料清单》均一式两份,一份交申请人,一份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留存。

四、材料补正:接到申请人提交的工伤认定申请材料后,工伤认定经办人员应及时对提交材料进行审查。经审查,申请材料不齐全的,应当场或者在5个工作日内出具《工伤认定申请补正材料通知书》(见附件6),将缺少的所有材料一次性全部列出,告知申请人。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五、工伤认定申请受理:对符合本统筹地区受理范围且材料齐全的(包括在规定时间内补正全部材料的),应在审查结束后出具《工伤认定申请受理通知书》(见附件7)。申请人未能在规定时间内补正全部材料,但自收到事故伤害或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一年内(依法定程序处理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关系发生劳动争议的时间除外)补正全部材料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受理,并出具《工伤认定申请受理通知书》。

六、不予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对不符合受理范围的,应在对申请材料审查结束后出具《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见附件8)。通知书中要明确写出不予受理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名称,法律、法规的条、款、项及具体内容,救济途径。因不属于统筹地区管辖范围不予受理的,要在《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中告知有管辖权的单位名称。

七、申请材料移送:对于已经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在调查核实阶段发现属于其他统筹地区管辖权的,受理统筹地区应及时与有管辖权的统筹地区联系,填写《申请材料移送单》(见附件9)一式二份,将移送单和工伤认定申请材料及调查核实的相关资料及时送有管辖权的统筹地区,同时书面告知申请人,《申请材料移送单》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留存一份。原受理统筹地区应详细介绍案件的相关情况,协助有管辖权的统筹地区开展工作。有管辖权的统筹地区应自接到移交材料之日起30日内作出是否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的决定。

八、现场勘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为需要进行现场勘验的,应及时到事故现场进行勘验,制作《工伤认定现场勘验记录》(见附件10)。勘验人、记录人及其他在场人员均应在《工伤认定现场勘验记录》上签字确认。

九、调查笔录: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需要调查取证的,必须由两人以上进行调查取证。调查时,单独向被调查人询问,其他人员不应在场。调查开始应向被调查人告知调查人姓名和单位以及调查事项,并记录在《工伤认定调查笔录》(见附件11)。调查人、被调查人、记录人均应在《工伤认定调查笔录》上签字确认。

十、阅卷记录:需要查阅材料的,应当做好《工伤认定阅卷记录》(见附件12),阅卷记录除记录查阅材料的具体内容外,还要有被查阅材料的部门压页盖章。阅卷人、记录人、在场人均应在《工伤认定阅卷记录》上签字确认。

十一、举证通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需要用人单位提交有关举证材料的,填写《工伤认定举证通知书》(见附件13),送交有关用人单位,由该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并协助调查。用人单位拒收《工伤认定举证通知书》或拒不举证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职工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十二、工伤认定结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应在60日内(依法定程序处理劳动争议的时间不计算在内)作出是否认定或视同工伤的决定,并出具《工伤认定决定书》(见附件14)。决定书中必须写明认定为工伤或不认定为工伤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名称,法律、法规的条、款、项及具体内容。作出不予认定工伤结论的,应将不予认定的理由及政策依据在结论决定书中写清楚。决定书应加盖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专用印章。

十三、延期审批: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在调查核实过程中,因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发生争议,工伤认定结论需要等待依法定程序处理劳动争议的结论后作出,工伤认定经办人员应填写《工伤认定申请延期审批表》(见附件15),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领导批准后,将延期作出工伤认定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十四、送达时限: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在作出工伤认定申请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以及认定工伤或不认定工伤决定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工伤认定决定书》以及其他需要送达的文书,分别送达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相关单位。

十五、送达登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各项决定及其他书面材料,送达时都应当填写《工伤认定文书送达回证》(见附件16),由收件人在《工伤认定文书送达回证》上签字确认。采用挂号邮寄或快递方式送达的,应将凭据留存。

十六、归档管理: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工伤认定申请的所有材料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各种文书材料应当在每季度进行一次整理,以每例申请作为一份材料归档管理。

十七、依法参加工伤保险通知书:受伤职工个人申请工伤认定后,发现其所在单位未依法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在7日内发给用人单位《依法参加工伤保险通知书》(见附件17),告知办理参保手续的时间、经办机构名称、地址。《依法参加工伤保险通知书》应抄送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各一份。

附件:

1、工伤认定申请表

2、接待登记簿

3、延长申请时限申请表

4、工伤认定申请材料接收凭证

5、工伤认定申请材料清单

6、工伤认定申请补正材料通知书

7、工伤认定申请受理通知书

8、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

9、申请材料移送单

10、工伤认定现场勘验记录

11、工伤认定调查笔录

12、工伤认定阅卷记录

13、工伤认定举证通知书

14、工伤认定决定书

15、工伤认定申请延期审批表

16、工伤认定文书送达回证

发展党员的程序及文书案例 篇7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VB) 》是各高校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之一, 旨在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使用它开发应用程序简捷方便, 也可作为"网络编程"、"网站设计"等专业后续课程的语言基础, 因此学好这门语言课非常重要。然而实际教学中, 不少老师感到很棘手, 花费很多的时间备课, 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很多学生也感觉该课程艰涩难懂, 尤其是上机实验, 学生一般是从书上抄些程序到电脑上, 动手能力很弱。针对此现状, 本文结合一线教学经验, 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案例驱动"+"程序侦探"教学法, 并将此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进行验证。

2、程序设计教学现况分析

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中, 一般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 该课程操作性强, 学生比较感兴趣, 学习积极性高, 掌握也比较快。而第二学期的计算机语言课程, 学生普遍感到语法枯燥, 知识应用似乎很遥远, 兴趣不高。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VB) 》这门课内容多、课时少、知识面广、实践性强[1]。传统教学主要是在多媒体教室应用课件进行教学, 教师一边讲解, 一边进行演示, 需要讲授大量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 而且还要讲授具体的应用和操作。这迫使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输。至于上机实验则是学生按实验辅导书进行操作、练习, 教师个别辅导, 也针对主要问题进行集体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要解决此问题需做到两点:首先向学生着重强调计算机语言及该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今社会是网络信息时代, 计算机是网络时代的交流工具, 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就必须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在众多的计算机语言中, 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 Basic 6.0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编程开发工具之一。

第二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从而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足、依赖性强, 部分学生仍未能摆脱高中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意识, 只是被动地去理解、记忆, 并不主动分析思考, 当自己动手编程时, 发现根本无从下手。

第一点容易做到, 但是第二点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和上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不懈努力, 最重要的还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此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案例驱动"+"程序侦探"教学法。

3、"案例驱动"+"程序侦探"教学法

"案例驱动"+"程序侦探"教学法包括两部分: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案例驱动"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上机实验教学环节, 提出使用"程序侦探"的方法, 提高学生上机过程中主动动手实践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发挥创新实践能力。

3.1"案例驱动"教学

案例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有针对性地引入案例, 将学科知识分解到若干个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中, 将理论和案例融合在一起, 能够分散概念和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展开讨论, 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解决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从而促使学生独立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案例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 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代表性、有趣味性的, 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揭示所学知识点的案例。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 寓所教理论于案例之中[3]。因此在VB程序设计中的课程中, 首先演示一些简单的、有趣的程序, 例如交通信号灯程序、打字程序、计算器等吸引学生, 并使其了解他们以后也可以编出这些有趣的小程序。

另外案例的设计要由浅入深, 针对每一章节的特点。如给出一些简单的计算圆的面积, 帮助学生了解如何用VB开发应用程序, 然后让学生据此计算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面积, 让学生从自身的实践中感受到用VB编写程序并不难, 从而迎合了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

教学案例的讲解主要是借助案例分析, 引发学生发现问题, 介绍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理论。课堂教学主要以分析案例、精讲理论和少量讨论的形式开展。在案例分析中巧设问题,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 一步步地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如在讲for循环程序设计时, 首先让学生在窗体上输出一个"*", 接着输出5个"*", 此时会自然想到使用for循环来输出;随后通过输出5行5个"*"来引入双重循环;最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输出如图1和图2所示的图案, 或将图案换成数字输出"九九乘法表"和"数字金字塔"等。

采用案例驱动教学, 精选典型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通过分析案例的求解思路和实现方法;进而引出该案例中用到的知识点;再举一反三, 启发学生对案例进一步讨论、归纳, 对案例完善和扩展;最后达到知识的快速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利用"案例驱动"开展程序设计教学改革实践证明, 该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 提高学生利用VB程序设计语言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自学能力。

3.2"程序侦探"实验教学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因此在程序设计教学中, 上机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很重要环节。在学习VB语言过程中, 仅书面理解往往是不够全面的, 课堂上多数的教学内容, 学生需要通过上机实践才能真正理解消化, 纠正最初理解上的偏差并加深对VB程序设计语言的了解。

在传统教学的上机实验环节中, 随着课程的深入和知识的增多, 学生感觉困难、胆怯、枯燥, 只是简单照抄程序, 而且一有问题就找老师帮忙检查调试解决, 运行通过就算完成任务, 所以整个实验过程只是他们在练习打字而已。

针对这种现状, 实验课安排要因材施教, 分层次安排任务。从教学实践来看, 对于初学者, 如果一开始能成功完成编程、调试,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增, 以后即使遇到困难时, 也能充满自信去解决困难。针对这种情况, 上机的练习题根据难度分成几个不同层次, 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模仿、尝试, 以便和学生各自学习能力相适应, 并不断鼓励学生向高层挑战[4]。

在此提出使用"程序侦探"实验教学法, 首先从时间、内容上将理论课和实验课衔接好, 然后根据课程安排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有部分错误无法运行的程序, 让学生自己以侦探的角色去研究纠正修改程序, 从而让学生细致掌握语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学会查阅资料和文献, 独立解决问题, 以便形成自学意识、习惯, 建立自学的信心。而大量阅读一些结构良好的程序对学生今后的编程也有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

更重要的是这种"程序侦探"实验教学法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发挥创新能力, 从而提高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质量。在最初几次实验中, 学生的问题多, 教师应该耐心辅导, 启发他们如何做"侦探", 帮助鼓励他们对"侦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让他们在逐步的成功体验中建立自信心和对VB程序设计课程的兴趣。当学生的胆怯感消除, 对编程环境适应后, 就会开始积极主动动手认真学习和实践, 逐步培养建立创新意识。

采用全新的"程序侦探"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课中学生只是简单照抄程序, 而且一有问题就找老师帮忙调试的现象逐渐消失, 学生真正理解消化了理论知识, 加深了对VB程序设计语言的了解, 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主动学习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学习意识加强了。

4、实验验证

通过多次教学实践来验证"案例驱动"+"程序侦探"教学法是否有效。首先选取计算机程度相似 (据其第一学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成绩判定) 、专业相同 (保证其入学前程度相似, 课余时间相同) 、人数相同的甲乙两个班级来进行实验。在教学过程中, 甲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而乙班采用"案例驱动"+"程序侦探"教学法。学期末两个班级进行了三次程序设计比赛, 比赛分笔试和机试两部分, 两班最终成绩 (三次求平均) 如表1所示。

由表知乙班比甲班笔试部分及格率提高了15.3%, 机试部分及格率提高22%, 特别是优秀率部分结果尤其令人满意, 乙班笔试、机试分别比甲班提高了8倍、7倍以上。

5、结论

本文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 利用"案例驱动"开展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 提高学生利用VB程序设计语言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采用全新的"程序侦探"实验教学方法, 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运用所学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而实验结果也验证了采用"案例驱动"+"程序侦探"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效果改善了, 确实有效可行。此方法同样适合其他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应用教学。

摘要:针对程序设计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 上机实验动手能力差的现状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案例驱动"+"程序侦探"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驱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上机实验采用"程序侦探"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思考能力, 该方法经实验验证切实有效可行。

关键词:VB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案例驱动,程序侦探

参考文献

[1].刘炳文.Visualbasic程序设计教程 (第三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朱文.案例教学方法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J].2003 (10) :39-41.

[3].陈荣春, 薛立新.《VFP程序设计》课程案例教学的设计及实施.职业技术教育[J].2007.10.

上一篇:肉制品品牌的宣传广告词下一篇:读什么有感高中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