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下基层调研报告

2022-1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在写作方面,是有着极为复杂、详细的写作技巧,很多朋友对报告写作流程与技巧,并不是很了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领导下基层调研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领导下基层调研报告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领导到肇庆市调研督导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作

調研组现场督导

近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副巡视员符显辉率调研组到肇庆市开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专项督导工作并召开了座谈会。肇庆市政府副市长陈家添、副秘书长莫剑铮、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李刚毅、副局长王晓明及各有关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和有关县(市、区)卫生健康局局长陪同调研督导。

会议第一天,调研组一行前往四会市人民医院新院建设项目现场督导。符显辉同志强调: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民生实事和暖心工程,把惠民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想方设法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二要抓工程进度,严格按照省的要求,实行工期倒逼机制,明确建设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确保项目建设达到省任务时间要求;三要统筹规划,要用超前的眼光进一步完善项目及周边规划,利用医院建设带动周边经济发展。随后,调研组一行先后到广宁县妇幼保健院异地新建和广宁县人民医院升级建设项目进行实地调研,现场查看项目建设效果图,听取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进展等情况汇报。调研组强调,要落实建设主体责任,用超前的眼光进一步完善项目规划,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考虑主体工程建设、环境建设、功能划分等各方面问题。同时要制定更加严密的“作战”方案和计划,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抢抓工期,确保按进度、按规划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下午,调研组到达怀集县人民医院及新院院址、怀集县急救指挥中心、怀集县中医院新院址、怀集县妇幼保健院新院址实地调研,通过现场查看,听取情况汇报,详细了解怀集县当前群众的医疗需求、医疗设施设备水平、医疗环境以及各施工项目资金落实、施工进度等情况。

符星辉同志表示,怀集县多个医院相继启动新院址建设项目,确实工作量大、任务艰巨,对怀集县高度重视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全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符星辉强调,国家和省当前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建设,怀集要抓住机会,切实发挥后发优势,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为老百姓谋福利、办实事。一要层层压实责任,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全力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如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让老百姓更好享受到医疗卫生健康发展带来的红利。二要完善乡镇医院、村卫生站的管理,努力为群众就近就医提供医疗服务。三要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医疗卫生人员工作环境,切实提高医疗卫生人才的待遇,完善激励机制,既留住现有人才,又大力引进和培育优秀医疗人才,稳定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队伍。四要有眼光和魄力,既看到当前在医院建设上的投入,也要看到日后医院对周边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着眼长远,统筹考虑医院周边交通路网和饮食、住宅区的规划设计,完善各项基础配套设施,方便群众就医。

会议第二天,调研组到高要区中医院实地调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进展情况,随后在高要区演艺中心会议室召开了座谈会。调研组先到高要区中医院督导综合大楼项目建设。高要区中医院新综合大楼建设项目新增住院床位234张,是省中医药局县级中医医院升级建设项目。通过多措并举,协调联动,项目基建工程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目前已基本完成桩基础工作,待基础桩检测合格后进行地下室建设,预计2019年6~7月主体建设工程出地面。

座谈会上,肇庆市就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进展情况作了汇报。李刚毅同志详细汇报了强基项目的进展基本情况:一是升级建设项目。肇庆市强基升级建设项目中,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项目有4个,分别为四会江谷、广宁江屯、封开南丰、怀集冷坑4间中心卫生院。县级公立医院升级建设项目18个,其中13家为基建工程,5家为设备配置。县级人民医院升级建设项目6个。县级中医院升级建设项目6个,其中基建工程3家,设备配置3家。县级妇幼保健院升级建设项目6个,其中4家为基建工程,2家为设备配置;二是完善县级急救服务体系建设;三是规范村卫生站建设;四是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和远程医疗平台;五是强化县镇医联体建设;六是加强全科医生培训;七是加强产科医生培训;八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九是继续推进基层综改及人事分配制度;十是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十一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十二是加强廉政效能建设。

下一步,肇庆市以卫生强市建设为契机,以农村基层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补齐医疗卫生短板,造福全市人民。一是扎实推进强基项目工程建设,落实责任,加快推进强基项目建设,加强指导,力促中心卫生院尽早建成投入使用,抢抓进度,力推强基项目完成建设目标,加强督办,形成大干快建的有效机制;二是扎实推进基层卫生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全市各级各类公立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提高签约服务质量,扎实稳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加大医保政策对分级诊疗的支持力度,以县级医院为核心,整合县域内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资金和资源,统筹开展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三是多措并举,大力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储备,全面推进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结合医联体建设做好对口帮扶工作,落实基层经费补助类等各项政策,实行三年“千人强基”计划,提高基层人才的薪酬待遇,创新人才引进办法。加大全科医生、儿科医生、产科医生的培训力度,多渠道多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人才能力。(肇庆市卫生健康局 罗婉盈)

(编辑 遐飞)

第2篇:关于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调研报告

〔摘要〕 为及时了解县处级干部关于山西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总体评价、问题关注和对策建议,近期,课题组对在山西省委党校学习的244名县处级领导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家总体评价作风建设成效显著变化大,省委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作用突出,干部队伍的信心精神较充足;同时,认为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当前作风建设仍存在不少较突出问题,需要客观分析、勇于面对和着力解决;针对当前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认清作风建设新趋势和省委的部署要求,从各方面持续加紧努力,不断提升干部作风建设新水平、新成效。

〔关键词〕 山西,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2014年秋天以来,以王儒林书记为班长的山西省委领导班子在重拳治理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的同时,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狠抓作风建设不松懈,强化党的纪律“带电的高压线”,力推作风建设进入新常态。为及时了解县处级领导干部在这方面的总体评价、问题关注和对策建议,课题组经过精心制作问卷,在省委党校第57期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第1期青年干部培训班、第9期正处级公务员干部轮训班、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2014级经济管理、法学理论专业)等四个班次244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含5名乡镇党委书记)中进行了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274份,回收258份,有效问卷为244份。课题组严谨统计分析、反复讨论研判,形成如下报告。

一、总体评价作风建设成效显著变化大,省委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作用突出,干部队伍的信心精神较充足

(一)充分肯定作风建设取得的新成效。在回答“您怎样评价当前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所取得的成效”时,32.4%的人选择“成效很大”,54.1%的人选择“成效较大”,两项合计86.5%。其中,来自大型国企的选择这两项的合计高达91.6%,来自省直机关、事业单位的分别为85.7%和80.9%,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市、县(区)机关的比例相对不高。在回答“您如何评价我省“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情况”时,20.9%的人选择“很好”,62.7%的人选择“较好”,两项合计83.6%。在回答“您认为我省抓作风建设的制度落实的怎样”时,20.9%的人选择“很好”,62.7%的人选择“较好”,两项合计83.6%。综合以上分析,说明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对我省作风建设取得的成效持肯定态度,“八项规定”精神在我省干部中的落实效果较好。

(二)高度评价省委反腐治本各项举措对作风建设的强力作用。在回答“如何评价高压反腐对转变作风的成效”时,54.9%的人选择“成效很大”,41.4%的人选择“成效较大”,两项合计96.3%。其中选择“成效很大”的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部队(70%)、大型国企(58.3%)和省直机关(56.3%);任职三年以下的县处级正职和副职,占比都高于其他任职年限组别,分别为67.6%和75%。在回答“您认为在高压反腐态势下,过去那种拉拉扯扯、热衷搞小圈子的现象状况如何”时,52%的人选择“大大减少了”。当中来自市、县(区)机关、大型国企和省直机关的最多,占比分别为同类型的63.3%、50%和50%;45岁以下和46-55岁的占比分别均为52.7%;任职年限3年以下的县处级正职和副职,选择该选项的比例都高于其他任职年限的人,占比分别为52.4%和62.5%。这说明,高压反腐措施对干部作风的转变有巨大积极作用。在回答“您认为落实‘两个责任’对干部转变作风的作用大不大”时,25.8%的人选择“作用很大”,61.1%的人选择“作用较大”,两项合计86.9%,说明被调查者普遍肯定我省落实“两个责任”和各项作风建设制度取得的成绩,在抓制度落实上面成效显著,制度的完善与落实在干部转变作风中作用明显。在回答“您认为实施“六权治本”对干部作风建设的作用如何”时,24.7%的人选择“作用很大”,62.7%的人选择“作用较大”,两项合计87.4%。其中省直机关30.2%的人选择“作用很大”,64.4%的人选择“作用较大”,两项合计94.6%;市、县(区)机关27.3%的人选择“作用很大”,62.4%的人选择“作用较大”,两项合计89.7%。这说明“六权治本”的提出和实施与干部作风建设呈正相关关系,为我省干部作风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大多数人肯定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和“三个一批”组合拳对作风建设的突出成效。在回答“您认为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的成效如何”时,19.7%的人选择“成效很大”,55.7%的人选择“成效较大”,两项合计75.4%。其中来自市、县(区)机关的选择“作用很大”和“作用较大”两项合计为87.8%。在回答“您认为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对干部转变作风作用大不大”时,18.9%的人认为“作用很大”,54.1%的人认为“作用较大”,两项合计73%。其中来自市、县(区)机关和大型国企的选择这两项比例最高,分别为81.3%和78%;55岁以上的这两个选项人数比例高于其他年龄组,为78.8%;任职5年以上的县处级正职和任职3-5年的县处级副职占比最高,分别为74.3%和77.8%。这说明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学习讨论落实活动”促进干部作风转变持肯定态度,其中来自市、县(区)机关和大型国企的干部、年龄越大的干部、任职时间越长的正职干部和任职3-5年的副职干部尤为如此。在回答“您认为实施‘三个一批’对转变干部作风的作用大不大”时,选择“作用很大”的占19.3%,选择“作用较大”的占57.4%,两项合计76.7%。其中,在回答这两个选项当中,占比最高的分别是市、县(区)机关(83.6%)、高校、科研院所(81.3%)和大型国企(77.7%);45岁以下的最高,为78.3%;任职3-5年的县处级正职和3年以下的副职也最高,占比分别为82.6%和83.3%。这说明,“三个一批”的实施在实践中为大多数县处级领导干部所赞成和欢迎,对作风建设的作用也很大。

(四)认为领导干部大多数能适应作风建设新形势要求。在回答“您感觉自己转变作风、适应新形势的实际状况怎样”时,39.3%的人选择“非常适应”,59.8%的人选择“基本适应”,两项合计99.1%。其中选择“非常适应”占比最高的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省直机关和市、县(区)机关,分别为50%、41.1%和40.8%;45岁以下和55岁以上的占比均为42.9%,46-55岁的人占比最低,为27.3%;任职5年以上的县处级正职和任职3-5年的副职占比也最高,分别为40%和47.8%。在回答“您认为当前我省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是否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时,23%的人选择“完全适应”,64.8%的人选择“基本适应”,两项合计87.8%。在回答“与过去相比,您现在的应酬情况怎样”时,85.2%的人选择“大大减少了”,11.5%的人选择“有一定减少”,两项合计96.7%。其中选择“大大减少了”的,以来自事业单位、市、县(区)机关、高校科研院所的比例最高,依次为90.5%、89.8%和87.5%,其次为大型国企和省直机关,分别为86.1%和85.2%;45岁以下的人比例最高为87.4%,其次为46-55岁和55岁以上的人,分别为81.8%和71.4%;任职3年以下的县处级副职也最高,为100%,其次为任职5年以上的县处级副职,为94.7%,再次为三年以下的县处级正职,为91.2%。这说明,领导干部中绝大多数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转变作风上有了较大程度改进和变化,同时转变作风的自觉性也明显提高。

(五)对作风建设前景信心充足。在回答“您对继续保持高压反腐、狠刹四风的信心如何”时,31.1%的人选择“信心很足”,62.3%的人选择“信心较足”,两项合计93.4%。在回答“您对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的信心如何”时,47.1%的人选择“信心很足”,43%的人选择“信心较足”,两项合计90.1%。这说明我省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对高压反腐、狠刹四风,实现省委“五句话”目标的信心充足。

二、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当前作风建设仍存在不少较突出问题,需要客观分析、勇于面对和着力解决

(一)“四风”问题以隐形、变异形式顽固存在。在回答“您认为执行‘八项规定’以来,‘四风’隐形、变异和反弹回潮问题是否严重”时,只有24.2%的人选择“基本不存在”,其余75.8%的人选择“非常严重”、“比较严重”和 “有一些”。其中来自大型国企的干部选择的比例高达83.3%,而且年龄越大的干部选择四风问题越严重的比例越高,这与我省狠刹“四风”的高压态势形成一定反差。在回答“您认为当前为官、办事、人际交往中潜规则的市场还大吗”时,19.2%的人选择“仍然很大”或“比较大”。其中三分之一的国企干部认为潜规则的市场还较大。这说明在狠刹“四风”大背景下,“四风”问题改头换面,以隐形、变异、交往潜规则等形式客观存在,有的甚至比较严重,这需引起高度重视。

(二)“为官不为”现象、“怕出事”心理和“老好人”思想较为突出。在回答“您认为在新形势下,为官不为现象普遍吗”时,9%的人选择“非常普遍”,53.7%的人选择“比较普遍”,两项合计达62.7%。来自不同部门、不同职务和年龄的人选择“比较严重”和“有一些”的比例均在70%左右,其中大型国企为88.9%;任职5年以上的县处级副职更高达94.7%。在回答“您觉得当前党员干部中‘不干事、怕出事’的心理是否普遍”时,11.5%的人选择“非常普遍”,59%的人选择“比较普遍”,两项合计70.5%。任职时间越长的干部“怕出事”心理越严重,任职5年以上的人选择“非常普遍”或“比较普遍”的合计达84.2%,比平均数高近14个百分点。在回答“您认为当前对干部的管理监督中,明哲保身、当老好人的现象是否突出”时,13.9%的人选择“非常突出”,55.7%的人选择“比较突出”,两项合计69.6%。其中46-50岁的人认为老好人现象最突出,选择“非常突出”或“比较突出”的合计达81.8%,且无人选择“不突出”;任职3年以下的县处级副职比例为75%,任职3-5年的县处级正职比例为73%。在座谈调研中,部分干部出现一些对高压反腐和狠刹“四风”的“不和谐音”,“该刹车了,抓抓经济建设吧”的疲倦、厌倦心理有苗头、有倾向。综上分析,为官不为、懒政怠政是不同调查对象普遍反映的一个突出问题,面对中央实现“四个全面”的要求,面对省委的一系列战略举措,面对经济发展下行的巨大压力,这一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并尽快加以解决。

(三)践行“三严三实”的自觉性还不强。在回答“您觉得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自觉性如何”时,选择“很高”或“较高”的比例为64.8%,选择“自觉性不足”或“有一定自觉性”的占35.2%。其中选择“自觉性不足”或“有一定自觉性”的人中,任职3年以下的人比例最高,分别为50%和38.3%,远远高于其他任职年限组;来自省直机关的干部比例最高,为36.7%,大型国企的位列第二,为36.1%。在被调查的人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认为领导干部在践行“三严三实”的自觉性上还存在不高、不足的较突出问题,尤其是省直机关的干部和任职3年以下的县处级干部自觉性较低,迫切需要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切实解决。

(四)依法依规办事能力明显欠缺,新常态下的本领恐慌有所显现。在回答“当前干部作风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什么”(多选)时,24.5%的人选择“纪律观念、规矩意识不强”,在6个选项中位居第二位。在回答“您认为当前干部依法依规办事的能力如何”时,43.4%的人选择“一般”或“较弱”。其中任职5年以上的县处级副职比例最高,达63.2%;其次为任职3-5年的县处级副职和正职,依次为46.4%、44.4%。座谈中一些干部直言:面对经济发展和党风建设新常态,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常常感到本领恐慌、无所适从。这显示,在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法治山西”建设、积极探索我省在严格执行党纪党规“先走一步”的形势下,干部的依法依规办事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各项工作的能力亟需提高。

(五)领导干部以上率下的自觉性不足。在回答“您认为在改进作风上,能够以上率下的领导干部有多大比例”时,30.3%的人选择“一半左右”或“少数人”。其中,任职5年以上的县处级副职选择“一半左右”的占57.9%,选择“少数人”的为10.5%,两项合计68.4%。这可以判断,在改进作风中将近一半左右的领导干部以上率下的自觉性不强,作用发挥不好。“以上率下、一级带一级、一级看一级”是当前改进作风的重要抓手,领导干部既是改进作风的组织者,又是作风建设的主体,正人先正己,当好标杆才能深入推进作风建设。

(六)干部正确的政绩观树立得还不牢固。在回答“您觉得在‘六大发展’的总要求下,目前我省领导干部正确政绩观树立得如何”时,有36.1%的人选择了“仍然扭曲”或“还有些模糊”。其中任职5年以上的县处副职和正职的比例最高,分别达57.9%和40%;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干部比例最高,占50%,省直机关有37.5%的人选择了这两项。在回答“您认为要做到廉洁发展难度大不大”时,高达52.9%的人选择“难度很大”或“难度较大”。其中来自大型国企的干部比例为66.7%,高校科研院所的干部比例为56.3%,省直机关的干部比例为54.4% ;任职3-5年的县处级正职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任职年限组,达 60.3%;46-55岁的人占比61.8%。一半以上的干部对廉洁发展有畏难情绪,任职时间长、年龄较大的干部选择廉洁发展难度大的比例越高。这表明,在推进“六大发展”中,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时间较长的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着力推进和实现廉洁发展,还有一定的路要走。

(七)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发扬得不够好。在回答“您认为当前党员干部继承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做得好不好”时,38.5%的人选择“一般”,7%的人选择“不够好”,两项合计45.5%。在回答“您认为民主生活会对促进干部转变作风的作用大不大”时,有40.2%的人选择“作用一般”或“作用较小”。其中省直机关干部选此两项的合计为48.2% ,46-50岁的占49.1%,任职5年以上的县处副职占比高达68.5%。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宝贵财富,是推进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法宝,必须探索新形势新条件下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实现途径。

三、需要认清作风建设新趋势和省委的部署要求,从各方面持续加紧努力,不断提升干部作风建设新水平、新成效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高标准、严要求,认真抓常、抓细、抓长,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从调查中看到,我省干部作风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距离省委“五句话要求”和群众的期望和满意程度还相差甚远,仍然存在的问题不容轻视,需要在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加重解决。通过对调查情况数据分析以及368条建议的梳理研究,本课题组就深入推进干部作风建设形成如下建议:

(一)以“学讲话、学作风”为统领,引深全省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作风养成。无论是腐败分子还是为官不为、懒政怠政,说到底都是总开关上出了问题,是伤根丢魂忘本的表现。在回答“你认为当前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状况如何”时,只有34.4%的人选择“一半以上坚定”,这充分说明,对干部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的教育依然是一个严峻课题。从现实看,许多腐败官员在受审时忏悔,都要归结为理想信念动摇和宗旨意识淡薄。在作风建设新常态下,应着力解决好包括理想信念和为民宗旨教育的真实效问题。为此,一是要将“双学”要求放在突出位置,将“学讲话、学作风”以有形形式掀起一个新高潮,并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长期坚持下去。各级领导干部要争做“学讲话、学作风”的楷模,向省委常委看齐,向省委书记看齐,把“学讲话、学作风”作为基本党性要求入脑入心见行动,在强素质、有定力、敢担当、勇作为上当好标杆。二是要在理想信念、为民宗旨教育中,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章、党纪教育,切实在思想深处解决干部主观世界扭曲变形问题,构筑起为官做人底线,构筑起纪律高压线。“要切实解决入党为什么,为党做什么的问题”,切实培养起“党员意识”、“公仆意识”、“忠诚意识”。三是增强“三个文化”和党史教育,搞好历史回放。让干部在唤起历史记忆的同时,“讲新词不忘老词”,反躬自省,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把信心重塑起来、把精气神鼓起来,增强自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四是增强干部道德修养教育。既要在政治上养成优秀政治品格,牢固树立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在工作上讲求官德修养,树立良好从政道德,解决“权力观错位问题”;也要在生活上注重私德培养,慎独、慎初、慎微,教育引导干部正心、修身,多一些责任,少一些欲求。党员干部的行为具有示范性,一举一动都会带来社会道德的连锁反映,媒体曝光的我省一些腐败官员的“通奸”行为,不仅仅暴露了个人的丑行丑态,更玷污了党的形象和组织形象,也为老百姓所不齿。因此要坚决要求党员干部在八小时外管好自己,遵守道德伦理,并为群众树立道德样板。五是要增强践行“三严三实”自觉性的教育。对照“三严三实”要求,认真查摆问题和不足,深挖根源,摆正“干净”与“干事”关系,真正解决“为官者愿为”、“为官者要为”、“为官者能为”的主观动力问题。六是要改进教育方式,增强教育说服力和感染力。“要把正反案例融入教育环节,增强警示教育力度”,“不要老是照本宣科”,“课堂教学要注重沟通互动、展开讨论,用身边人说身边事”,“让入脑入耳入心的教育真正触动灵魂”。

(二)领导带头、以上率下要成为作风建设的基本方法和工作常态。领导干部既是改进作风的组织者,又是作风建设的主体,因此要充分发挥好各级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真抓上下决心,在善抓上下功夫,当好以上率下的组织者,像上级要求自己那样要求下级做出榜样和表率,一级学一级,一级看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直至让良好作风延伸到群众身边。在打好“三个一批”组合拳的过程中,注重选好党的各级负责人,把能干事、不出事、敢担当、能尽责、不失责、有作为作为评判一个党组织负责人的标尺,切实发挥好各级党组织在作风建设上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本单位、本部门的作风建设情况纳入党组织考核范围之内,把考核结果当做评价、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三)在全面推进“六权治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基层一线干部的作风整治。此次调研显示,绝大多数人认为实施“六权治本”对作风建设“作用很大”或“作用较大”,期盼“通过实施‘六权治本’,形成不能腐的长效机制,同时为作风建设奠定基础”。为此,一是把“六权治本”与作风建设整体推进,并把作风建设作为衡量“六权治本”的重要尺度。通过作风建设确立正确的权力宗旨和权力规范,包括确立“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权必须为”理念,“真正做到敬畏权力、依法用权、谨慎用权”。二是“对‘带病提拔’务必保持‘零容忍’”,重点解决“带病提拔问题”。要以强有力的制度和措施,“坚决把问题官员拒之门外”。“带病提拔”的“病”,不仅有贪腐、不干净的“病”,也有作风上的“病”,作风不端和作风不正的干部,也不能进入提拔重用之列,以此促进作风建设。三是强化对作风问题的监督,严格责任追究。作风问题也要纳入党委和纪委的“两个主体责任”考核范围,对不作为者要层层追责,鞭策“无为”者“作为”。特别是对“四风”隐形、变形、回潮问题以及和群众利益密切关联的散、懒、玩、浮、拖、推等问题,在内部监督基础上,更要推广巡视监督、舆论监督和交叉监督,设立专业部门或赋予部门职能进行效能监察,整治纠正行风,敢于打破“惯例”,向群众办事中的“潜规则”宣战,让全社会享受到务实、清廉、高效服务。四是将“六权治本”扎紧的“作风笼子”向基层延伸。杜绝“上面九级风浪,下面纹丝不动”,坚持反腐败既打“老虎”也打“苍蝇”,在作风问题上既抓老虎更要抓“苍蝇”。将专项整治和综合治理向基层和一线推进,着重解决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甚至“最后一米问题”。基层一线干部既是群众身边的“领导”,也是群众办事直接面对的“机关”,要加强对基层一线干部的权力规制和作风引导。以基层一线单位和窗口单位为突破口,摒除形式主义、文牍主义,实现从“朝上看”向“朝下看”的转变,从“不能办”向“怎么办”的转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想为、不会为、不敢为”、“事难办”等为官不为行为,进行一次集中整治,曝光一批,处理一批,绝不允许各种理由的懒政怠政行为消解掉净化政治生态好不容易取得的丰硕成果。五是把腐败重灾区建成作风建设示范区。要抓好吕梁市、孝义市和交通厅等重点,在铲除腐败土壤的同时从方方面面加强作风建设,并从制度建设和措施、办法创新出成绩、出经验,把腐败重灾区建成作风建设示范区,以此展示作风建设的力度和说服力。

(四)进一步端正用人导向,引导干部既要忠诚、干净,又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让“为官者有为”是作风建设的关键,必须从营造良好环境入手,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创造“以有为论英雄,以效率效果论成败”的作风生态。为此,一要完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旗帜鲜明地对“不惟GDP,但不是不要GDP”提出要求,让干部“正确的政绩观”有内容、有方向,并严格加以考核,“彻底打消廉洁发展的畏难情绪”。二要加强绩效管理,改进考核办法,将日常考核与专项考核结合起来,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规范办事和办事效率等作为考核内容,引导干部奋发进取、积极作为,形成正向激励效应和约束机制,既让先进者有荣誉感,更要让庸官难过“上岗关”、懒官难过“考核关”、太平官难过“群众关”,使后进者有危机感,以此为有力推手,推动省委、省政府决策和部署的落实。三要注重从一线选拔干部,让“无为”者“敢为”。“组织部门要深入一线考察干部”,“把践行‘三严三实’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条件”,“把那些能干事、敢干事、干净干事的人提上来、用起来”。四要坚决地面向实际、实事求是,建立容错机制。“给干实事、敢担当的干部以信任和希望 ”,“对干事创业者要宽容”,“切实做到不让‘老实人’吃亏”, 对干部“要看主流、看实绩、看潜力”,注重把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与明知故犯而违纪违法的行为区分开来,把为加快发展的无意过失与为谋取私利故意违法违纪的行为区分开来,组织要敢于为那些出以公心、出现工作失误的干部担责、分责;敢于为那些因干工作、抓发展而得罪人、受诬陷和被打击的干部撑腰,对那些受诬告而没有发现问题的干部,要及时为他们正名,澄清是非,大力营造讲真话、鼓实劲、干实事的良好氛围。

(五)巩固深化学习讨论落实活动成果要在进一步解决查摆出的突出问题上持续用力。调研中大家普遍反映,为期4个多月的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对作风建设“作用很大”,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同时大家建议,应当巩固深化学习讨论落实活动成果,持之以恒地加强作风建设。一是在落实上下足工夫。对在学习落实活动中查摆出的问题,如对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尖锐性、特殊性认识不足,似是而非的错误看法,因畏惧高压反腐才有所收敛,“对过去好日子的留恋”,“四风问题”的回潮、变异、隐形,等待观望、懒政怠政、为官不为,甚至是主观故意上“为官不愿为”的消极抵抗等问题,都需要在建立“不能腐”、“不敢腐”长效机制中加以彻底解决。二是将制度建设落实在实处。对在学习讨论落实活动中探索出的好办法、好措施要制度化,在作风建设上可酝酿制定《山西省公务人员行为规范》《机关工作作风和效能行为问责办法》等,以有形形式约束干部的作风行为。三是要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有的干部提出:“专项治理要和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紧密结合”,“要把搞好活动与做好工作有机对接起来,把改善民生和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作为重点”,“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真正把山西干部的勤政为民形象重塑起来。四是注重引导干部正确处理好“反腐治本”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引导各级干部正确认识省委“五句话要求”中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之间的有机联系,引导各级干部正确处理“六大发展”中“廉洁发展”与其他五个发展的关系,在追求“干净”的同时,更要追求“干事”,在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的同时,更要把“促进富民强省”贯彻到实处,真正做到“反腐治本”与“经济建设”两手都要抓、都要硬。要引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在树立弊革风清自信的同时,更要树立起经济新常态下富民强省的自信与决心,围绕“腐败问题垮不倒山西人民、积弊沉疴吓不倒山西人民,经济下滑难不倒山西人民”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方面迈出坚实步伐,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五是注重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发挥好典型的示范作用。要注意发现和树立高压反腐、执行“八项规定”和反“四风”以来特别是新的省委班子上任以来,在各条战线、各个行业涌现出来的默默无闻、干净干事的典型人物,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的事迹,传播正能量,发挥榜样力量,营造浓厚廉洁创业氛围。

(六)“严格执行党纪党规先走一步”要有可抓、可用、可评的具体手段、措施和成效。“严格执行党纪党规先走一步”,是中央对山西的的高期待、高要求,也是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此次调研中大家一致认为,把纪律坚决挺在前面,贯彻讲纪律守规矩要求对作风建设十分关键,期盼通过“严格执行党纪党规,确立起作风建设的高标准”。为此,一是要强化党章党纪的宣传学习,明确“党纪严于国法”。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要加重《党章》《党纪处分条例》以及其他相关党内法规的学习安排,突出党纪党规专题学习分量,强化干部党员的党纪党规意识,让党章党纪牢记心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五个必须”和“五个决不允许”牢记心中,切实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让“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形成自觉”,真正筑牢法律和党纪“两道防线”,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要严格规范执纪,一把尺子量到底。在解决纪检部门“灯下黑”问题的同时,“纪检部门一定要严格规范执纪”,“统一处罚尺度,不搞选择性惩处,切实做到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对新增腐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搞例外和下不为例,不留死角”。三要使约谈和问责常态化,把约谈当做执纪的一种基本工作方法。在发挥好民主生活会批评与自我批评作用的同时,要强化约谈追责方法的运用,“完善压力传导机制,发挥好约谈和责任追究作用”,制定严格的问责程序,明确问责情形、规定问责内容、用好问责手段、健全问责后续措施。通过约谈问责机制,使任期监督提前、告诫提醒提前、纠正防病治病提前,及时将作风建设中的苗头问题、倾向性问题、露头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四是制定专门《党委、政府督促检查办法》,突出督查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制定专门、系统的督查办法,提高督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确保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与中央保持一致、与省委、各级党委政府保持一致,让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做到党委工作推进到哪里,督查就跟进到哪里,使得各项落实工作有目标、有措施、有进度、有反馈、有惩戒,充分发挥督查的激励约束作用。

(七)要坚持“开门搞作风建设”,提高群众参与水平。此次调研中大家认为,“当前群众对党员干部作风的满意度”为“一般”或“较低”,并建议“作风建设应提升群众的参与水平,以增强其公信力和满意度”。为此,一是探索建立群众监督员和联络员制度。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建立“作风问题群众联系点”,俯下身去深入到群众中博采信息、征求意见。“要把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行为晒在阳光下,晒在群众视野中,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要“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深入一线倾听群众意见”,多听真声音、多听真心话才能了解真情况,抓作风改进才能有的放矢。二是提升工作的信息公开度。公开是一种力量,信任来自透明。要认真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加大党务、政务公开的力度,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的公开举措,为作风建设提供外部刚性约束。来自大型国企的县处级干部建议,“要以贯彻落实《山西省省属国有企业财务等重大信息公开实施细则(试行)》为契机,推进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力争为全国提供示范”。三是要将群众评议干部当做一项硬性指标和制度。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好不好,群众最清楚”。要加大“干部考核中的群众评议的权重”,听取群众对干部作风的评议评价要成为常态,以群众公认、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改进作风成效的重要尺度。

参考文献:

〔1〕姚 桓.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习近平执政党建设讲话的中心思想〔J〕.理论探索,2014(5).

〔2〕肖纯柏.党性教育的时代内涵〔J〕.理论探索,2013(4).

(课题组负责人王联辉系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山西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成员包括:李志民、张宏华、赵春雨、杨在平、张引莲)

责任编辑 王瑞娟

作者:课题组

第3篇:乡村振兴战略下基层领导干部激励问题研究

摘 要:基层领导干部作为维系国家与乡村紧密关系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任,需积极发挥政策执行力、实践领导力和组织动员力,因此激励基层领导干部敢担当善作为成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动态规定下乡村治理常提常新之议题。文章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视角,寻根溯源,找准基层领导干部激励问题症结;以基层领导干部个人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融为根本路向,理性审视干部激励诉求,提出了“一个中心、两面兼顾、三维施策”的激励之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层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激励困境

乡镇基层领导干部作为链接国家政府与乡村社会的重要力量,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代表着党和国家乡村治理形象和权威,成为乡村治理的政策执行者、实践领导者及组织动员者,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和干部队伍构成的“中坚成员”[1],但在基层领导干部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为官不为”现象,这种“为官不为”等实然问题与基层领导干部的应然要求严重背离,成为“后扶贫时代”巩固和发展既有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激励理论为此提供了可靠的价值引导与方法指南。基层领导干部激励问题源自乡村发展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与基层领导干部个人发展需要之间存在的深层次矛盾,这意味着新时代乡村振兴实现过程中这一问题必将成为乡村发展的常设议题,需要理论界与实践界持续努力。基于此,在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激励理论的基础上,以促进基层领导干部个人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相融合为根本路向,客观审视基层领导干部激励诉求,提出“一个中心、两面兼顾、三维施策”的激励之策。这一努力不仅有助于构建与丰富中国政治学关于干部激励的话语体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激励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对稳定符合中国乡土逻辑的干部激励体系、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均裨益良多。

一、基层领导干部激励议题出场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2]满足人的目的与需要成为提升其参与社会活动意愿的着力点,这也是激励的基本条件[3]。“激励合乎人的需要”成为马克思主义激励理论的行动范式。

(一)马克思主义激励理论的研究基点

围绕“激励合乎人的需要”的行动范式,马克思主义激励理论首先对人的需要的构成与发展进行了集中论述。一是关于激励的出场。马克思主义将人的需要进行层分,揭示出寻求生活资料得以生存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社会生产活动发生的内在动力。这是激励活动出场的前奏与前提。二是关于激励的必要与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4]。三是关于激励活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通过分析现实的人在满足其需要过程中的受动性与能动性,揭示人类激励活动的发展方向,即激励的目的是依据人的受动性激发能动性,从而满足人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通过揭示人的发展需要是推动扩大再生产的内在动力,将人类激励活动设计规定为促进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辩证统一的过程。然而,社会生产在满足人现实需要的同时又为其发展提供着新的物质条件,人的需要的满足过程充满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辩证统一的矛盾运动关系。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受动性不是消极的无能为力,而是人类活动满足自身需要的条件。四是关于激励对策的长效性。人的需要发展与社会形态更替的互动关系为长效激励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義通过将人的需要与社会生产相联系,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需要与由社会生产发展决定的社会形态更替的共产主义终极形态提供基础,提出长效激励要将满足人的旧需要和开发或激发人的新需要相统一。总之,马克思主义激励理论是围绕人的需要展开的,这一需要包括维持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满足发展的精神需要及未来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需要。人的需要规定了人类激励的全部内容、性质、目标及发展方向,规定了人类激励活动发展三阶段。在社会形态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之前,人的需要的满足因社会生产发展的局限具有相对性和有限性,必须受到开发和引导,使需要合规律,进而达到绝对自由的自觉性境界,这是人类激励活动的终极使命和最高价值。

(二)人类激励制度设计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对激励核心要务和发展规律的揭示与梳理,最终落脚于具体激励活动之中,激励制度成为活动的基本遵循。依据激励活动发展规律,设计好激励制度的基本原则,保证激励活动达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激励理论认为,激励制度作为调适人们社会交往活动的举措,必须满足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双层旨意。这决定了激励制度设计必须赋予制度以“品性”,有利于社会发展规律规定下的现实要求与个人需要发展规律规定下的主观诉求通过博弈实现共赢。

第一,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终极需要凝聚激励制度合力。马克思主义认为,“激励是人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方式选择,激励所释放的能量能使人达到‘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的目的。”[5]西方激励理论建立在组织行为学和经济学基础之上,是以激励结果或激励绩效为导向的,对人的需要规定的激励需求也陷入了以发展经济为终极目的的激励物化困境,这虽然具有一定的解决激励现实问题的能力,但却因忽略了人是社会存在的前提而丧失“以人为本”的激励价值,缺乏激励定力。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局限性或受动性的阐释始终是以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认为受动性归根结底是人能动性发挥的条件,蕴藏着人的能动性的所有空间。因此,对激励的设计必须始终坚持以“人的需要”为中心,以推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标,尊重根本的激励需求。

第二,均衡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发展。人的需要的多样性构成决定了作为满足其需要的激励制度必须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愿望是由激情或思虑来决定的。而直接决定激情或思虑的杠杆是各式各样的。有的可能是外界的事物,有的可能是精神方面的动机,如功名心”[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激励思想在强调物质激励基础作用的同时,重视以精神激励保障激励活动的长效性和灵活性。邓小平认为,“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7]

第三,注重以外化激励手段赢得活动的内化动力。将符合人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人激励通过国家激励法律制度形式确立,不仅有利于个人激励得到合法性保障,而且有利于形成全社会激励合力。激励制度是促成个人发展需要与国家发展利益高度共融的重要举措。毛泽东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继承,将发展人的需要作为保证激励长效的前提,认为以单纯满足人的旧需要为内容和目标的激励活动所产生的激励效能是短促且乏力的,只有通过激励手段不断发展和开发符合人自由全面发展规律的新需要,才能产生恒定持久的激励力量,强调“绝不可只看到眼前的片面的福利而忘记了工人阶级的远大利益”[8]。这种新需要正是国家意志与人的内在需求的高度融合,是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高度统一,而这种融合的持久需要通过体现国家意志的激励制度进行推进与维护。

马克思主义激励理论是以关注和发展人的需要为前提和基础的理论,其激励过程实质是满足人类旧需要与发展人类新需要相统一的活动,其提倡的激励活动虽以人的发展需要为发生前提,但一旦发生,又具有引导和开发人类发展新需要的使命与价值。它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落脚点,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方式,将一切有利于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的激励方式聚合起来,且具有强大的时空优势,为理性审思乡村振兴过程中基层领导干部的激励提供了符合社会运行客观规律与中国乡土逻辑的方法论,指导着激励制度的设计与建构。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领导干部激励是新老问题交替的叠加呈现,剖析其发生机理,必须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统一,将问题根植于乡村百年建设全过程,制定符合基层干部发展需要和乡村振兴战略安排的方案。

二、基层领导干部激励问题的本质透视

在马克思主义激励理论指导下,基层领导干部激励问题的本质回归到“基层领导干部个人需要缘何无法满足”上,而乡村发展的特殊空间与要求成为决定其发展的物质条件。具体讲,“离开‘自利性’,地方政府‘自主性’发挥便失去激励”[9]。“自利性”治理逻辑规定着基层领导干部“自主性”行动的内在需要,这一需要与乡村基层领导干部所获激励供给之间的“沟壑”是产生基层领导干部激励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干部有限的工作精力与“无限”的乡村治理事务之间存在矛盾

乡村基层领导干部承担着驻村与单位部门常规工作双向任务,与同级别干部或非驻村公务员相比,他们的工作量显然较重,加上在基层治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增加了他们的工作压力,消耗了他们有限的工作精力,造成乡村振兴工作多停留于“文山会海”等形式,而无法落实于具体实践。“基层治理中的形式主义是一种片面追求形式与表象、忽视内容与实质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10]。虽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专门作出指示,要求切实解决基层治理的形式主义问题,并且中央明确将2019年定为“基层减负年”[11],但乡村振兴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以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的治理痼疾,这一痼疾不仅占据着基层领导干部本应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精力,而且还消解着其未来蓄能的可能。

有学者将造成形式主义的原因归结于干部思想认识方面,认为基层干部担当意识、责任意识、理想信念等方面的缺失是导致基层治理出现形式主义的原因。“行政发包制”为改善传统威权主义政治体制下地方政府消极无为状态作用明显,有效激发了地方政府及干部治理“自主性”,但地方政府及干部政治竞争内在需要使这一体制在多层级政府体制下演变为“层层加码”的政治现象,成为影响地方治理绩效的“双刃剑”[12]。作为中国政府最低层级,乡镇政府是政府治理责任的“终极承担者”。基层领导干部为了赢得晋升,必须“负重前行”,设法超额完成治理任务,从而疲于应付上级,无暇顾及乡村振兴本职工作。与此同时,中央虽给予地方政府很大的行政裁量权,但因基层监督机制不完善,加上监督成本过大,县级政府未向承担乡村振兴实际工作的乡镇政府下放足够治理权力,造成乡村治理活动的机械化,形成引发形式主义的又一客观原因。这样的政治体制造成了乡镇基层领导干部治理“自主性”与晋升“自利性”之间的行动矛盾,而作为纾解“层层加码”引发的基层治理压力的权责清单制度、协商民主制度,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又未能及时得到统一规定和设置,进一步加剧了基层领导干部的职业风险和工作压力,致使基层领导干部蓄能失败,治理“自主性”被不断弱化。

(二)干部治理能力与乡村治理现代化要求不相适应

城镇化发展重塑了乡村治理样态,乡村振兴战略集中体现了重塑要求。乡村治理目标由解决温饱到谋求发展,再向追求乡村振兴、实现现代化,以及实现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治理目標转变,要求基层领导干部乡村治理能力不断现代化,当好乡村振兴的“领头羊”。现实中,基层领导干部却因能力储存、更新及补给不足,表现出乡村治理现代化能力整体较弱,长期“不能为”催生着“不想为”行为意向。

基层领导干部乡村治理能力的不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力储存不足,即基层领导干部因基层治理实践时间投入不足、培训机会短缺等原因,在解读乡村振兴政策、体悟乡村文化、洞察乡村民情及深入农户调查研究等方面表现出能力不足。地方领导干部在认知与偏好上存在差异,而且经常在上级下达的任务不完全清晰的情况下进行决策(上级政策或指示往往模糊宽泛),严重影响了领导干部的战略能动性。二是能力更新不及时,表现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能力相对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推进和发展对中国乡村治理方式、权力构成、治理主体等方面影响巨大,对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治理精英不断外流又造成乡村治理不畅和村庄公共性消解,这些客观条件加剧了基层领导干部乡村治理的风险。三是能力补给不足,表现为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基层领导干部队伍更新滞后,导致基层领导干部队伍能力发展整体不足。当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能独当一面、应对复杂情况的干部中不乏临退休老同志,他们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扎根于乡村,在推动国家农村政策落实的过程中锻炼了乡村治理能力,但由于基层领导干部流动性不足,这批老干部成为乡村振兴队伍的重要力量;年轻干部因为接受专业培训机会少、治理实践有限等客观原因,无法及时补给老干部队伍退休潮带来的乡村治理能力缺口。学者贺雪峰将这一现象称为基层领导干部的再生产危机,其实质是队伍治理能力补给的严重缺失,引起基层领导干部治理能力与治理现代化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

(三)干部个人价值与乡村振兴的社会价值缺乏共融

人生价值由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构成,指引着人的社会活动。其中,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社会价值为基础,但社会价值也必须为个人实现发展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基层领导干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治理价值和作用集中反映着其作为政治人的乡村振兴社会价值,而其个人价值则由在此过程中所获的生存保障、发展机遇等构成。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基层领导干部因在中国政治体系中的特殊权力地位而拥有不同程度的政治裁量权,[13]这一权力决定了乡镇干部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是解决农村基层矛盾的主要力量,起着自上而下的政策解读与落实,以及自下而上的民意诉求转达与矛盾化解的重要作用,对中央发展战略的落实具有极高的治理价值,且不可替代,但基层领导干部所获的职业发展前景、薪资待遇等个人价值却并未得到良好保障。

基层领导干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表现出多层面社会价值。从微观层面讲,基层领导干部通过自身多年基层群众工作实践建立起来的干群信任、本土化的社会关系资本,以及较强的村务工作能力为乡村振兴过程中信访维稳、低保优抚、精准扶贫、农村财务管理、农村技术服务、农村水利建设等具体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从中观层面讲,当前中国扶贫工作开始进入“后扶贫时代”,巩固精准扶贫成果、衔接好乡村扶贫与乡村振兴这一乡村治理的微观政策与宏观战略环节是中国基层治理的头等大事。在此过程中,基层领导干部代表党和国家向农村基层持续供给组织力、领导力。纵观中国国家发展与变迁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史,党中央始终将乡村治理置于中国发展的战略高度,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基层领导干部在土地改革、农业税收缴与取消、计划生育、精准扶贫等乡村发展重大决策实现中作用突出,这些政策的落实不仅为乡村振兴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制度、政治等多方位保障,更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积累了必要的“三农”资本。

实际上,以上述社会价值实现为基础的乡村基层领导干部个人价值并未得到良好保障,致使这一群体在乡村治理实践的外在激励稍显不足。公务员晋升机制是保障基层领导干部职业发展和薪资收入的关键性机制,基层领导干部晋升遭遇“天花板”,致使薪酬、职业发展等个人价值实现受阻。2013年《人民日报》在调查基层干部真实生活状态时,发现有70%的群众普遍认同基层干部晋升空间狭小,而有90%的基层干部对此持明确认同态度。职务职级工资是影响公务员薪酬水平的关键指标,由于基层公务员晋升空间狭小,基层领导干部薪酬水平普遍较低。2019年国家颁布的《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旨在改善这一困境,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但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因乡镇政府本身职数设置、职级工资所占薪酬比重、基层干部身份限制等現实问题,未达到预期效果。在此背景下,基层领导干部的职业发展与个人生存水平存在不平等、不合理的问题,个人价值缺乏有效保障。

三、基层领导干部激励困境的突围

“需要是激励的基础和前提,把握人的需要才能使激励发挥最大效果。”[14]这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解决基层领导干部激励困境,关键在于以实现基层领导干部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发展需要为激励目标,激发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相融合的个人发展新需要。为此,应制定“一个中心、两面兼顾、三维施策”的激励方案,即以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为行动中心,在行动过程中兼顾干部个人发展与乡村发展两个方面,通过蓄养干部治理精力、培养干部治理能力及提升干部治理价值等“三维”策略,打破基层领导干部的激励困境。

(一)根治基层形式主义痼疾,蓄养干部治理精力

第一,建立乡村振兴权责清单制度,明确和规范县乡两级政府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权力与责任,改善乡村治理行政层级间权责不对称现状,改革“行政包干”的传统政治体制。权力与责任作为政治运行过程中对等的一组政治范畴,实现权力控制、权利与责任平衡分配是调动政治主体治理积极性的政治保障,科学完善的权责清单制度也是清晰绩效目标的制度之选。中国的乡村地区是对选择性政策执行进行考察的一个主要场所,因为中国的乡村干部拥有相对宽泛的权责,而相对宽泛成为层级政府及干部之间责任推诿与下移“合法化”的理由,因此合理量化乡村干部治理权力与治理责任尤为重要[15]。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央赋权增能改革的推进,各级地方政府拥有了财政、人事等多方面“自主”治理权与裁量权。制定统一的乡村振兴权责清单制度,可从中央层面推动县级政府向乡镇政府赋权增能的基层政治改革着手,保障乡镇政府及其党政干部乡村治理的所需治理权,平衡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权力与责任,调动基层领导干部的治理积极性。

第二,完善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自治组织的监督机制,防止随“权力下放”引发的乡村治理无序与治理腐败问题发生,保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随着纪委监委“合署办公”的实现而有了很大完善,但大量乡村微腐败犯罪事实证明,村镇监督机制的建设仍旧薄弱,所以完善以乡镇党委为领导,乡镇政府、纪委监委及村民自治委员会为监督主体的村级监督体系是保障权力下放的又一制度要点。

第三,积极推进乡村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乡村协商民主制度是村民民主监督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生长点,通过乡村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提升村民民主参与和决策意志,凝聚村民监督合力与治理智慧是防范治理风险的有效举措。

总之,根治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形式主义痼疾,关键在于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政治“行政包干”体制,将“层层加码”的压力型政治体制转向“权责明晰”的合作型政治体制,防止乡村振兴体制陷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两难局面,改善基层政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环境,以此激发和引导基层领导干部担当作为。

(二)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机制,提升干部工作能力

第一,完善基层领导干部“驻村”岗位培训常态化机制,为基层领导干部能担当善作为“固能”。作为乡村振兴行政领导和实践组织人才,基层领导干部不仅需要具备领导干部一般性领导力与组织力,更需具备乡村文化素养、乡村振兴服务意识、乡村振兴信念、乡村治理现代化技能等,基层领导干部培训制度化建设可规范基层领导干部培训,确保培训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第二,完善基层领导干部选拔聘用机制,为激发基层领导干部工作热情“蓄能”。促进基层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加快乡村振兴人才交流,激活中国乡村行政人才系统。同时,“能上能下”的选拔聘用机制也可激发基层领导干部增加职业竞争意识,促进全面发展。

第三,构建基层领导干部“再生产”机制,为基层领导干部提升工作能力“输能”。这一举措也是从乡村振兴长远着眼,防止乡村振兴陷入行政人才危机的战略之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改革实践催生了一批具备乡土本领的基层领导干部,其中大部分成长为乡村振兴工作的主力军,改革开放初期成长起来的基层领导干部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必然会迎来退休潮,因而亟须构建一套基层领导干部生产机制,筹划好基层领导干部的缺口补给工作。

第四,增强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机制联动性,为基层领导干部提升工作能力“借能”。乡村振兴作为系统工程,每一环节建设所需人才的不足与匮乏都会影响乡村振兴工作推进,而乡村人口空心化和乡村社会边缘化使得乡村治理所需的人力资源极度匮乏,基层领导干部政策执行“借能”受阻,因此重视乡村人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可为基层领导干部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16]。

总之,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设计必须考虑基层领导干部群体的个人发展,而不是片面强调“集体主义”,将基层领导干部个人发展微型蓝图嵌入乡村振兴战略宏伟蓝图之中,这才是基层领导干部激励机制取得长效的重要举措。

(三)完善乡镇干部晋升机制,回应干部个人价值诉求

第一,建立和完善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的制度机制,为基层领导干部晋升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例如,依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与乡村振兴权责清单,将基层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指标具体化、实际化,为其晋升提供现实依据。

第二,以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为契机,继续推进基层公务员管理体制改革,为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现提供制度支持。重点将人事制度、工资管理制度等进一步完善,形成激励合力,提升职级工资在公务员工资中的比例,切实改善基层领导干部薪酬水平。

第三,处理好基层领导干部“提拔”与“晋升”两条发展通道。重点处理好两条通道给予基层领导干部社会声望方面的关系,因为政府官员在政府体制内晋升主要依赖自身的政绩,以及由政绩衍生出的声望,所以官员的晋升也就意味着政府官员的工作能力得到体制内上级组织的认可,并在社会居民中赢得一定的声望,这事实上给政府官员带来了极大的精神激励[17]。

总之,精神激励是以增强人们的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和精神动力为目的,这一目的的实现必须以物质激励为前提和基础。作为改善薪酬水平和增强职业荣誉感的中介,基层领导干部晋升机制可成为均衡两大激励的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贺雪峰.论乡村治理视域下的农村基层中坚干部[J].湖湘论坛,2018(5):43-50+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56.

[3]贺喜灿.我国基层领导干部激励问题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2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5]申来津,朱颖慧,李娟.解读马克思主义激励观[J].理论月刊,2013,(7):13-1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85.

[9]杨雪冬.地方治理的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6.

[10]徐行,王娜娜. 基层治理中形式主义的成因探讨与根除对策——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的研究[J].学习与实践,2020(3):76-84.

[11]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N].人民日报,2019-03-12(5).

[12]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7:347.

[13]俞可平,托马斯·海贝勒,安晓波.中共的治理与适应:比较的视野[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185.

[14]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 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22.

[15]托马斯·海贝勒,舒耕德,杨雪冬.“主动的”地方政治:作为战略群体的县乡干部[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352.

[16]余绪鹏,万灵娟.乡村振兴战略下基层干部的主体性困境突围[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00-108.

[17]刘成奎.激励机制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84.

Research on Incentive of Grassroots Cadr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ao Yang,Li Jingping,Feng Liang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Shanxi,China)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grassroots cadres motivation problem;Marxism;incentive dilemma

責任编辑:李祖杰

作者:曹阳 李景平 冯亮

第4篇:领导下基层调研报告

电力公司领导下基层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员创先争优活动有关文件要求,进一步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我结合福建风电公司实际情况,深入基层,认真开展了针对在新形势条件下,基层员工想什么、盼什么、愿什么、难什么的调研活动。

在调研活动中,我本着"下基层、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励民劲、保稳定"的工作目标,真实了解公司各部门、各单位的基本情况,实实在在帮助基层员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鼓舞激励员工顺利完成公司各阶段任务目标。为切实掌握第一手详实、鲜活的调研资料,我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及时召开座谈会。在召开座谈会中,特别邀请基层党员干部、技术骨干能手、基层员工代表参加,围绕公司党群建设、项目发展、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生活后勤等诸多方面问题与我进行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大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畅所欲言、谏言献策。我认真听取了每一位参会人员的发言,对大家所反映的问题逐一给予耐心、细致地解答,特别记录了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和思想观念中仍需完善和改进的地方。这使我更广泛、更全面地听取到一线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有效提高了解决公司各类实际问题的及时性。

二是针对公司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实质,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我下到部门、下到班组,以管理提升活动为契机,热烈号召公司全体员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强化责任,狠抓落实,拧成一股绳,扎实做好安全生产,确保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目标。

三是为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保电工作,保障员工在"十八大"期间的思想稳定,我坚持与现场员工保持沟通交流,鼓舞他们咬紧牙关、卯足干劲,定目标、忙部署、抓落实,要求全体员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肃值班纪律,杜绝违章作业,加强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加强监督检查,继续深入开展现场反违章和隐患排查工作,落实各级人员责任,维持安全生产态势平稳,确保"十八大"保电工作万无一失。

四是参加公司工会组织开展的"送清凉"活动,慰问炎炎夏日里坚守在生产一线的员工。活动期间,我深入所属工程项目建设工地,为冒高温战酷暑,坚守战斗在生产一线的干部员工送去清凉饮料。在风电场,我围绕员工的工作环境,饮食卫生,高温劳动保护等,对生产一线、项目建设工地、高温作业地点等作业场所进行走访慰问,极大的鼓舞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通过与公司基层员工面对面交流谈心以及深入部门、班组,以实际行动为员工解决困难,零距离为他们服务,真心实意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激励员工做好本职工作,鼓舞员工实现各阶段目标,做个员工信赖的公仆。总之,通过下基层走访,既使我感受到了大唐同心文化的精神,又使我了解到了基层的实际情况,为党员领导干部扎实地上了一堂非常好的党课,这将激励党员干部今后以更好地精神状态、更加高涨的工作热情和更加务实的责任意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第5篇: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制度

一、医院实行院长查房(行政、医疗)每月一次。由院办、医务科分别按职能范围,召集相应职能科室负责人,安排查房时间和内容,并报请主管院领导审批,院级领导按照分工参加查房。

1、院办于查房前与科室主任作双向交流,帮助科室明确查房内容和程序,将了解到的情况提前向相关职能科室反馈或请示分管领导,以提高查房质量和效率。

2、主题围绕医院学科建设,科室管理和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3、由院办主任作好记录,并对有关工作予以督办。

二、医院设院长接待日,主要负责接待患者及家属、社会各部门、各届人士、医院各级干部职工、(离)退休人员对医院工作的建议与意见,由门诊办主任做好记录。接待后有关问题和事项由院办按照督查督办手续办理并作回复。

三、院级领导定期或不定期下科室调研工作,应本着精简、高效、主动、服务的原则。

第6篇:领导干部如何下基层调研

领导干部下基层,是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环节,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历来为我们党所重视。近年来,不少领导干部经常下基层推动工作、化解矛盾,为群众排忧解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个别地方也存在这样的现象:领导干部下到基层去了,走到群众中了,群众却觉得领导干部离他们更远了。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领导干部把精力放在追求下基层的形式和数量上,而忽视了下基层的目的和效果:车子转一转,工程看一看,干部谈一谈,群众见一见,调查研究就结束了。

显然,这样的下基层不仅达不到掌握情况、解决问题、联系群众的目的,反而扰民伤财,加重基层的负担。如果这种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下基层多了,不仅不能拉近同群众的距离,而且会引起群众的反感;不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容易造成新的矛盾。

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从主观来讲,少数干部对理论学习重视不够,对改造主观世界着力不够,没有认识到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材料、到人民群众中求教点子,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基本途径,于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犯了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错误;从客观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现象、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群众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基层的情况千差万别,了解基层的难度增加。

改变这种现象,既要提高认识,又要讲究方法。首先,应当加强理论学习,改造主观世界。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

义群众观,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干部对群众敞开心扉,群众对干部就会无所保留,好主意、好办法就会在交流中形成。其次,做好准备工作,心中带着问题。下去之前,多方了解所到之处的情况,补充相关知识,对要达到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第三,坚持轻车简从,机动安排行程。不搞层层陪同和群众迎送,根据情况随时调整行程安排,到最需要调研的地方去。第四,注意突出重点,不忘把握全局。定期深入到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帮助解决困难,同时不忘全面了解情况,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此外,不妨搞一些随机的、非正式的“下基层”。譬如,到市场问问菜价、看看品种,了解一下百姓的“菜篮子”;坐一坐公交车,体验一下百姓的出行感受;哪里有生活困难的群众,就走到他们身边,听听他们的所思所盼;哪里群众反映问题集中,就到哪里来一个“微服私访”„„这样的“下基层”,简便易行,效果较好,何乐而不为呢?

第7篇:**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邱 家 店 镇

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第一调研组

按照区委部署要求,我们调研组于6月7日至9日,对邱家店镇的基层班子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听取了镇党委书记、分工负责同志的情况介绍,并深入有代表性的村与党支部书记、村“两委”成员和党员群众代表进行了座谈,基本掌握了该镇村级组织建设的现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邱家店镇共有44个行政村,人口6.6万,全镇共有4个党总支、66个党支部,2678名党员。

1、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状况。全镇共有44名村党支部书记,其中女书记1人。支部书记年龄分布在34到57岁之间,平均年龄47.93岁,其中35岁以下1人,36—40岁3人,41—45岁9人,46—50岁17人,51岁以上14人。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上,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4人,高中16人,中专7人,初中17人。目前“一肩挑”的支部书记有24人,占总数的55%;由镇机关干部下派担任支部书记的7人。从镇党委考察的情况看,优秀等次的支部书记26人,称职的16人,基本称职的1人,不称职的1人。

2、村“两委”班子情况。村“两委”班子成员共有242人,其中男性197人,占81.4%;女性45人,占18.6%。年龄结构偏大,其中35岁以下13人,占5.4%;36—45岁的77人,占31.8%;46—54岁的113人,占46.7%;55—59岁的32人,占13.2%;60岁以上的7人,占2.9%。“两委”干部交叉任职的158人,交叉兼职比例为65.3%。按照村级班子的整体素质、工作能力、团结干事以及群众的评价情况,对44个村分成三个类别:放心班子25个,占57%;基本放心班子16个,占36%;不放心班子3个,占7%。

不放心班子3个,分别是:五里井、东旧县和姚家坡。共同特点是经济基础差,内部派性严重,党员群众对干部意见不一,分歧大。五里井村宗族观念强,派性明显,党员群众意见不统一;东旧县村的班子主要负责人更换频繁,村内矛盾复杂,群众基础不好;姚家坡村“两委”班子不团结、“两张皮”现象严重。3个不放心班子中,有“两委”成员22名。东旧县村由于近期班子已停止工作,在充分考察和推荐的基础上,于5月28日已进行了支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班子。

基本放心班子16个,分别是:梨园、刘家庄、邱家店、郝家庄、栗林、孙家庄、官庄、崔家庄、吴家庄、东郭庄、中郭庄、后燕村、东燕村、中王庄、北王庄、桂林。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是村经济基础较差,村党支部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不够强,班子成员素质不均衡。具体来讲,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村庄小、人口少、党员少,缺乏干部人选,这种情况的有7个村(梨园、刘家庄、郝家庄、官庄、崔家庄、东郭庄、东燕村);二是村庄较大、支部驾驭全局能力较差,群众基础不太牢固,这种情况的有5个村(邱家店、后燕村、桂林、中王庄、中郭庄);三是村内有两个以上大宗族,有较明显派性分歧,班子相对软弱,这种情况的有3个村(栗林、吴家庄、北王庄)。16个基本放心的班子,共有支部委员55名,村委委员66名,交叉任职的48人,实有人员73人,有4个村缺支部委员4名,1个村缺村委委员1人。调整的初步方案是:4个村保持不变;1个村因书记考核为基本称职调出班子,副书记任书记;2个由下派干部任支部书记的村,经过培养已产生书记人选,拟撤回下派干部;1名支部委员因工作能力或作用发挥不好,调出班子,同时增补1人;1名支部委员退休,递补1人,对4个村支部委员缺职的,增补委员4名。

其他为放心班子,共25个。由于各村经济条件不同,党员队伍状况不均衡,具体情况也有不同。目前,李家庄、黄沟港、宋官3个村仍由机关下派干部担任支部书记,为保证换届期间的稳定和有利于村里工作的开展,决定继续由下派干部担任书记,因此,以上3村可作为放心班子考虑。25个放心班子,共有两委成员163人,缺职6人;10个村保持目前班子及成员不变;14个村退休12人,调整2人,增补缺职6人,共计20人。此外,埠阳庄村因书记退休需要调整,原支部副书记可作书记合适人选;逯家庄村因支部书记由总支书记兼任,根据推荐情况,选拔1名支部书记,正在考察之中。

3、后备干部队伍情况。全镇共有村级后备干部123人,其中男性93人,女性30人,分别占总数的75.6%、24.4%。35岁以下34人,占27.6%;36—45岁的55人,占44.7%;45—54岁的34人,占27.6%。初中以下文化的有38人,占30.9%;高中文化的83人,占67.5%;大专文化的仅有2人,占1.6%。

4、党员队伍情况。全镇现有农村党员2010人,占全体党员总数的75%,其中男1785人,女225人,致富能手170人。35岁以下199人,占9.9%;36—45岁的322人,占16%;46—54岁的495人,占24.6%;55—59岁的322人,占16%;60岁以上的672人,占33.4%。初中以下文化的有1657人,占82.4%;高中文化的334人,占16.6%;大专文化的仅有19人,占1%。入党积极分子共计78人,其中男性47人,女性31人,致富能手22人。35岁以下的34人,占43.6%;36—45岁的32人,占41%;46—54岁的11人,占14.1%;60岁以上的1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的15人,占19.2%;高中39人,占50%;大专24人,占30.1%。

5、集体经济情况。全镇各村集体经济状况总体上比较困难,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仅有5个村,收入最高的37万元,年收入在5—10万元的有18个村,3—5万元的5个村,3万元以下的16个村。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农村土地承包收入,沿汶河的14个村可以获得砂资源的收益,只有王林坡、前燕村有企业收益,迓庄村为村民服务可获得收益5万元左右。

二、主要经验做法

近年来,邱家店镇党委高度重视村级组织建设,面对原来后进班子多,干部整体素质弱的实际,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加大力度,狠抓整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履行管党职责。镇党委一班人树立了“党要管党”的思想,能够认真履行管党职责,坚持把加强村级组织整顿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分工书记、组织委员任副组长,各村党支部书记和乡镇站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村级组织整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以镇带村、上下联动”的工作方针,实行书记负总责、副书记划片分工负责制,镇党委与各村党支部、各部门(站所)分别签定了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狠抓了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的分解落实。特别是认真调整落实了机关干部包村制度。根据各村实际和部门特点,合理确定包保部门和责任人。对财务管理比较混乱的,选派审计、经管部门干部包村;对土地承包、宅基地问题突出的,选派建设部门干部包村;对不协调的,选派组织、民政部门干部包村,做到了合理搭配,优化组合。镇班子的11名成员带头包保11个后进村,腾出精力,蹲在点上抓整顿。通过落实责任、领导带头,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在全镇形成了抓村级组织建设的整体合力。

2、狠抓组织整顿,精心选配党支部班子。镇党委高度重视村级班子建设,每年都由镇领导班子成员带队,进行全面的村级班子考察,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入户走访,全面掌握村级组织建设的情况,找症结,定重点,并确定了“以后进村整顿为突破口,促强、帮弱、带中间,配套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狠抓后进班子调配。在抓好思想整顿的基础上,采取四种方式,抓组织整顿:一是内选。采取“两推一选”的方式,大力选拔作风过硬、年富力强、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的党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二是回请。对那些内部没有合适人选的村,把本村在外工作的有能力的同志请回村任职。三是求贤。对于有经济意识、群众威信高、农村经验丰富,但因发展个体经济等原因而不愿进村工作的党员干部,党委派专人登门做其工作来担任支部书记。四是下派。对本村确没有合适人选的,选派机关经验丰富、年富力强、有培养前途的干部到村任职,在一段时期内有效化解了内部矛盾,促进了后备干部成长。

3、注重综合治理,加强后进村集中整顿。在抓好面上整顿的基础上,对少数遗留问题多、各类矛盾突出的老大难村,采取派驻联合工作组的方式,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思想政治教育等多种手段,下大气力进行集中治理整顿。对财务管理混乱的村,集中审计,及时公开,存在问题的,依法处理;对宅基地审批、土地承包问题突出的,集中清理,依法对合同进行公证;对干部作风不实或软弱无力的,坚持不换思想就换人,切实选好配强。

4、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素质。针对农村党员干部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对奉献意识差的党员干部,突出加强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大家”与“小家”的关系,发挥带头作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对思想保守、畏难发愁的党员干部,突出加强了解放思想的教育,通过与先进村结对子,启发引导他们发扬敢闯敢试、百折不挠的精神,千方百计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对守摊子、吃老本的党员干部,突出加强了干事创业精神的教育,组织他们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让他们找差距、换脑筋,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对缺乏致富本领的党员干部,突出加强了实用科技培训,帮助他们提高致富本领。近年来,全镇共举办科技讲座10期,培训2000余人次,培养出了600余名党员致富能手,促进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5、立足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富民强村路子。近年来,立足本镇实际,积极帮助各村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重点实施了三大战略:一是实施专业村膨胀战略。依托传统优势,积极引导各村创一村一品,不断膨胀规模,实现了由专业村向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过渡。目前,该镇已经形成了后店木器加工、前燕棉纱加工、李家庄锅炉制造、姚家坡针织成衣加工等22个专业村,专业户达6300余户,创出了一条发展特色经济的新路子。二是实施“龙头”带动战略。以南王庄村省级科技示范园为“龙头”,大力推广林果新品种、新技术,带动周边各村发展林果2000余亩,形成了基地带农户的产业格局。同时,积极挂靠泰安亚细亚食品公司,在迓庄村发展有机蔬菜种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500余亩,成为全区唯一的一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仅此一项,该村户均增收2000余元。三是实施借力盘活战略。针对王林坡等村闲置资产多、产出效益低的突出问题,通过大力招商引资,盘活闲置资产,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1、村级经济总体上还比较薄弱。虽然近几年,各村在发展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也收到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经济基础、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原因,村级经济薄弱仍然是全镇大多数村的共性问题。作为农业大镇,原来村级收入主要依靠三提五统,基本能够保证村级正常运转,近年来随着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大幅下降,村级集体收入受到严重影响。很多村没有经营性收入,有17个村去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今年中央1号文件又对基本农田实行了严格的保护政策,进一步压缩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空间,村级经济发展压力增大。村级班子建设和工作运转都因此面临严峻考验,服务没实力,村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受到影响。

2、村级班子后继乏人问题突出。由于当前村干部任务重、压力大、待遇偏低,庸才干不了、能人不愿干,特别是随着企业改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秀干部提拔、挂职的情况也没有了,政治前途渺茫,村干部的吸引力降低。很多村干部由村里家族大、威望高的老党员担任,有些老干部又不注重接班人的培养,村干部后继乏人问题明显暴露出来。全镇在册的共123名村级后备干部,平均每个村不足3人,有5个村没有合适的后备干部。

3、党员队伍老化现象严重。党员队伍老化在各村普遍存在,一些村不注重党员培养,个别村党员纳新工作受到宗族观念的影响,部分村发展党员有论资排辈现象,影响了党员队伍和村级班子的质量。全镇现有的2010名农村党员中,55岁以上的党员占到了近一半,55—59岁的322人、占16%,60岁以上的672人、占33.4%,35岁以下的仅199人、只占9.9%,吸收优秀青年入党,改善农村党员的年龄、学历结构的任务非常紧迫。

4、村干部补贴待遇低。由于村级经济薄弱,村干部补贴待遇普遍较低,全镇村干部平均工资不到400元,有4个村只有240元,并且有不少村不能正常发放,影响了现任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制约了村级组织建设水平的提高。

5、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人兼的比例偏低。在推行交叉兼职方面,工作力度不够,目前“一肩挑”的支部书记24人,仅占总数的55%,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有些村发挥不明显,个别村存在“两张皮”现象,影响了班子的整体战斗力。

四、几点建议

1、下大力气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建议镇党委在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的同时,立足实际,深挖潜力,在专业村发展、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总结王林坡、前燕等村的成功经验,大胆探索新路子。特别是结合这次换届选举,大胆起用一批年富力强、有思路、有能力、懂经济、会管理的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优化班子结构,提高村干部驾驭市场、发展经济的能力,推动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夯实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

2、切实解决好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老化问题。增强危机感,采取过硬措施,抓好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突出抓好在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和回村大中专毕业生中发展党员、培养干部工作,切实改善村级班子和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在党员发展上,实行指导性和指令性计划相结合的办法,限定发展党员年龄、学历等结构比例,优化队伍结构;进一步充实后备干部人才库,各村在换届前,必须充实一名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进行重点培养,条件成熟的,尽快吸收进班子,推进班子新老交替。

3、努力改善村干部的补贴待遇。建议镇党委在区里大政策的指导下,学习借鉴其他处乡镇的经验做法,研究出台符合本镇实际的政策、措施,落实和逐步提高村干部的补贴待遇,切实解除村干部后顾之忧,调动农村优秀人才参与村级管理的积极性。同时,制定有关激励政策,让有本事、能干事的村干部政治上得荣誉,经济上得实惠,增强基层班子的活力。

4、对症下药,抓好重点班子整治。对基本放心、不放心的班子,逐村解剖,制定对策。总体上,条件成熟的要力争在7月底前全部调整到位。对刚刚调整的东旧县村班子不能放松警惕,鉴于村内矛盾复杂的实际,强化帮扶措施,巩固好新班子,同时积极做好村委会换届的准备工作。姚家坡村派性严重,在没有成熟人选的情况下,可仍由下派干部担任书记,但一定要配好后备人选,选拔那些公道正派的干部进班子,抓好帮带,促其尽快成熟。五里井村目前党员群众对现任班子支持反对各占一半,需进一步考察,加大帮扶措施,及早解决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树立班子威信,凝聚人心,为班子建设创造条件。对其他意见不统一的,继续深入考察,摸实摸透,合理调整。对个别人借换届选举之机泄私愤,煽动群众扰乱选举秩序,造成不良后果的,要坚决予以打击,确保换届选举万无一失。

5、要发挥支部核心作用,大力推行交叉兼职。要正确理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内涵,坚定不移地加强党支部对换届工作的领导,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同时,在一村一策的基础上,大力推行交叉兼职和书记主任“一肩挑”,努力提高党支部班子在群众中的公认程度,既节约村级支出,减轻农民负担,又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统一思想,提高班子的整体战斗力。

2004年6月

第8篇:**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邱 家 店 镇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第一调研组按照区委部署要求,我们调研组于6月7日至9日,对邱家店镇的基层班子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听取了镇党委书记、分工负责同志的情况介绍,并深入有代表性的村与党支部书记、村“两委”成员和党员群众代表进行了座谈,基本掌握了该镇村级组织建设的现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邱家店镇共有44个行政村,人口6.6万,全镇共有4个党总支、66个党支部,2678名党员。

1、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状况。全镇共有44名村党支部书记,其中女书记1人。支部书记年龄分布在34到57岁之间,平均年龄47.93岁,其中35岁以下1人,36—40岁3人,41—45岁9人,46—50岁17人,51岁以上14人。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上,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4人,高中16人,中专7人,初中17人。目前“一肩挑”的支部书记有24人,占总数的55%;由镇机关干部下派担任支部书记的7人。从镇党委考察的情况看,优秀等次的支部书记26人,称职的16人,基本称职的1人,不称职的1人。

2、村“两委”班子情况。村“两委”班子成员共有242人,其中男性197人,占81.4%;女性45人,占18.6%。年龄结构偏大,其中35岁以下13人,占5.4%;36—45岁的77人,占31.8%;46—54岁的113人,占46.7%;55—59岁的32人,占13.2%;60岁以上的7人,占2.9%。“两委”干部交叉任职的158人,交叉兼职比例为65.3%。按照村级班子的整体素质、工作能力、团结干事以及群众的评价情况,对44个村分成三个类别:放心班子25个,占57%;基本放心班子16个,占36%;不放心班子3个,占7%。不放心班子3个,分别是:五里井、东旧县和姚家坡。共同特点是经济基础差,内部派性严重,党员群众对干部意见不一,分歧大。五里井村宗族观念强,派性明显,党员群众意见不统一;东旧县村的班子主要负责人更换频繁,村内矛盾复杂,群众基础不好;姚家坡村“两委”班子不团结、“两张皮”现象严重。3个不放心班子中,有“两委”成员22名。东旧县村由于近期班子已停止工作,在充分考察和推荐的基础上,于5月28日已进行了支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班子。基本放心班子16个,分别是:梨园、刘家庄、邱家店、郝家庄、栗林、孙家庄、官庄、崔家庄、吴家庄、东郭庄、中郭庄、后燕村、东燕村、中王庄、北王庄、桂林。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是村经济基础较差,村党支部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不够强,班子成员素质不均衡。具体来讲,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村庄小、人口少、党员少,缺乏干部人选,这种情况的有7个村(梨园、刘家庄、郝家庄、官庄、崔家庄、东郭庄、东燕村);二是村庄较大、支部驾驭全局能力较差,群众基础不太牢固,这种情况的有5个村(邱家店、后燕村、桂林、中王庄、中郭庄);三是村内有两个以上大宗族,有较明显派性分歧,班子相对软弱,这种情况的有3个村(栗林、吴家庄、北王庄)。16个基本放心的班子,共有支部委员55名,村委委员66名,交叉任职的48人,实有人员73人,有4个村缺支部委员4名,1个村缺村委委员1人。调整的初步方案是:4个村保持不变;1个村因书记考核为基本称职调出班子,副书记任书记;2个由下派干部任支部书记的村,经过培养已产生书记人选,拟撤回下派干部;1名支部委员因工作能力或作用发挥不好,调出班子,同时增补1人;1名支部委员退休,递补1人,对4个村支部委员缺职的,增补委员4名。其他为放心班子,共25个。由于各村经济条件不同,党员队伍状况不均衡,具体情况也有不同。目前,李家庄、黄沟港、宋官3个村仍由机关下派干部担任支部书记,为保证换届期间的稳定和有利于村里工作的开展,决定继续由下派干部担任书记,因此,以上3村可作为放心班子考虑。25个放心班子,共有两委成员163人,缺职6人;10个村保持目前班子及成员不变;14个村退休12人,调整2人,增补缺职6人,共计20人。此外,埠阳庄村因书记退休需要调整,原支部副书记可作书记合适人选;逯家庄村因支部书记由总支书记兼任,根据推荐情况,选拔1名支部书记,正在考察之中。

3、后备干部队伍情况。全镇共有村级后备干部123人,其中男性93人,女性30人,分别占总数的75.6%、24.4%。35岁以下34人,占27.6%;36—45岁的55人,占44.7%;45—54岁的34人,占27.6%。初中以下文化的有38人,占30.9%;高中文化的83人,占67.5%;大专文化的仅有2人,占1.6%。

4、党员队伍情况。全镇现有农村党员2010人,占全体党员总数的75%,其中男1785人,女225人,致富能手170人。35岁以下199人,占9.9%;36—45岁的322人,占16%;46—54岁的495人,占24.6%;55—59岁的322人,占16%;60岁以上的672人,占33.4%。初中以下文化的有1657人,占82.4%;高中文化的334人,占16.6%;大专文化的仅有19人,占1%。入党积极分子共计78人,其中男性47人,女性31人,致富能手22人。35岁以下的34人,占43.6%;36—45岁的32人,占41%;46—54岁的11人,占14.1%;60岁以上的1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的15人,占19.2%;高中39人,占50%;大专24人,占30.1%。

5、集体经济情况。全镇各村集体经济状况总体上比较困难,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仅有5个村,收入最高的37万元,年收入在5—10万元的有18个村,3—5万元的5个村,3万元以下的16个村。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农村土地承包收入,沿汶河的14个村可以获得砂资源的收益,只有王林坡、前燕村有企业收益,迓庄村为村民服务可获得收益5万元左右。

二、主要经验做法近年来,邱家店镇党委高度重视村级组织建

设,面对原来后进班子多,干部整体素质弱的实际,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加大力度,狠抓整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履行管党职责。镇党委一班人树立了“党要管党”的思想,能够认真履行管党职责,坚持把加强村级组织整顿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分工书记、组织委员任副组长,各村党支部书记和乡镇站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村级组织整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以镇带村、上下联动”的工作方针,实行书记负总责、副书记划片分工负责制,镇党委与各村党支部、各部门(站所)分别签定了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狠抓了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的分解落实。特别是认真调整落实了机关干部包村制度。根据各村实际和部门特点,合理确定包保部门和责任人。对财务管理比较混乱的,选派审计、经管部门干部包村;对土地承包、宅基地问题突出的,选派建设部门干部包村;对不协调的,选派组织、民政部门干部包村,做到了合理搭配,优化组合。镇班子的11名成员带头包保11个后进村,腾出精力,蹲在点上抓整顿。通过落实责任、领导带头,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在全镇形成了抓村级组织建设的整体合力。

2、狠抓组织整顿,精心选配党支部班子。镇党委高度重视村级班子建设,每年都由镇领导班子成员带队,进行全面的村级班子考察,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入户走访,全面掌握村级组织建设的情况,找症结,定重点,并确定了“以后进村整顿为突破口,促强、帮弱、带中间,配套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狠抓后进班子调配。在抓好思想整顿的基础上,采取四种方式,抓组织整顿:一是内选。采取“两推一选”的方式,大力选拔作风过硬、年富力强、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的党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二是回请。对那些内部没有合适人选的村,把本村在外工作的有能力的同志请回村任职。三是求贤。对于有经济意识、群众威信高、农村经验丰富,但因发展个体经济等原因而不愿进村工作的党员干部,党委派专人登门做其工作来担任支部书记。四是下派。对本村确没有合适人选的,选派机关经验丰富、年富力强、有培养前途的干部到村任职,在一段时期内有效化解了内部矛盾,促进了后备干部成长。

3、注重综合治理,加强后进村集中整顿。在抓好面上整顿的基础上,对少数遗留问题多、各类矛盾突出的老大难村,采取派驻联合工作组的方式,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思想政治教育等多种手段,下大气力进行集中治理整顿。对财务管理混乱的村,集中审计,及时公开,存在问题的,依法处理;对宅基地审批、土地承包问题突出的,集中清理,依法对合同进行公证;对干部作风不实或软弱无力的,坚持不换思想就换人,切实选好配强。

4、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素质。针对农村党员干部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对奉献意识差的党员干部,突出加强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大家”与“小家”的关系,发挥带头作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对思想保守、畏难发愁的党员干部,突出加强了解放思想的教育,通过与先进村结对子,启发引导他们发扬敢闯敢试、百折不挠的精神,千方百计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对守摊子、吃老本的党员干部,突出加强了干事创业精神的教育,组织他们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让他们找差距、换脑筋,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对缺乏致富本领的党员干部,突出加强了实用科技培训,帮助他们提高致富本领。近年来,全镇共举办科技讲座10期,培训2000余人次,培养出了600余名党员致富能手,促进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5、立足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富民强村路子。近年来,立足本镇实际,积极帮助各村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重点实施了三大战略:一是实施专业村膨胀战略。依托传统优势,积极引导各村创一村一品,不断膨胀规模,实现了由专业村向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过渡。目前,该镇已经形成了后店木器加工、前燕棉纱加工、李家庄锅炉制造、姚家坡针织成衣加工等22个专业村,专业户达6300余户,创出了一条发展特色经济的新路子。二是实施“龙头”带动战略。以南王庄村省级科技示范园为“龙头”,大力推广林果新品种、新技术,带动周边各村发展林果2000余亩,形成了基地带农户的产业格局。同时,积极挂靠泰安亚细亚食品公司,在迓庄村发展有机蔬菜种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500余亩,成为全区唯一的一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仅此一项,该村户均增收2000余元。三是实施借力盘活战略。针对王林坡等村闲置资产多、产出效益低的突出问题,通过大力招商引资,盘活闲置资产,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1、村级经济总体上还比较薄弱。虽然近几年,各村在发展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也收到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经济基础、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原因,村级经济薄弱仍然是全镇大多数村的共性问题。作为农业大镇,原来村级收入主要依靠三提五统,基本能够保证村级正常运转,近年来随着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大幅下降,村级集体收入受到严重影响。很多村没有经营性收入,有17个村去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今年中央1号文件又对基本农田实行了严格的保护政策,进一步压缩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空间,村级经济发展压力增大。村级班子建设和工作运转都因此面临严峻考验,服务没实力,村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受到影响。

2、村级班子后继乏人问题突出。由于当前村干部任务重、压力大、待遇偏低,庸才干不了、能人不愿干,特别是随着企业改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秀干部提拔、挂职的情况也没有了,政治前途渺茫,村干部的吸引力降低。很多村干部由村里家族大、威望高的老党员担任,有些老干部又不注重接班人的培养,村干部后继乏人问题明显暴露出来。全镇在册的共123名村级后备干部,平均每个村不足3人,有5个村没有合适的后备干部。

3、党员队伍老化现象严重。党员队伍老化在各村普遍存在,一些村不注重党员培养,个别村党员纳新工作受到宗族观念的影响,部分村发展党员有论资排辈现象,影响了党员队伍和村级班子的质量。全镇现有的2010名农村党员中,55岁以上的党员占到了近一半,55—59岁的322人、占16%,60岁

以上的672人、占33.4%,35岁以下的仅199人、只占9.9%,吸收优秀青年入党,改善农村党员的年龄、学历结构的任务非常紧迫。

4、村干部补贴待遇低。由于村级经济薄弱,村干部补贴待遇普遍较低,全镇村干部平均工资不到400元,有4个村只有240元,并且有不少村不能正常发放,影响了现任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制约了村级组织建设水平的提高。

5、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人兼的比例偏低。在推行交叉兼职方面,工作力度不够,目前“一肩挑”的支部书记24人,仅占总数的55%,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有些村发挥不明显,个别村存在“两张皮”现象,影响了班子的整体战斗力。

四、几点建议

1、下大力气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建议镇党委在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的同时,立足实际,深挖潜力,在专业村发展、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总结王林坡、前燕等村的成功经验,大胆探索新路子。特别是结合这次换届选举,大胆起用一批年富力强、有思路、有能力、懂经济、会管理的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优化班子结构,提高村干部驾驭市场、发展经济的能力,推动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夯实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

2、切实解决好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老化问题。增强危机感,采取过硬措施,抓好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突出抓好在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和回村大中专毕业生中发展党员、培养干部工作,切实改善村级班子和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在党员发展上,实行指导性和指令性计划相结合的办法,限定发展党员年龄、学历等结构比例,优化队伍结构;进一步充实后备干部人才库,各村在换届前,必须充实一名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进行重点培养,条件成熟的,尽快吸收进班子,推进班子新老交替。

3、努力改善村干部的补贴待遇。建议镇党委在区里大政策的指导下,学习借鉴其他处乡镇的经验做法,研究出台符合本镇实际的政策、措施,落实和逐步提高村干部的补贴待遇,切实解除村干部后顾之忧,调动农村优秀人才参与村级管理的积极性。同时,制定有关激励政策,让有本事、能干事的村干部政治上得荣誉,经济上得实惠,增强基层班子的活力。

4、对症下药,抓好重点班子整治。对基本放心、不放心的班子,逐村解剖,制定对策。总体上,条件成熟的要力争在7月底前全部调整到位。对刚刚调整的东旧县村班子不能放松警惕,鉴于村内矛盾复杂的实际,强化帮扶措施,巩固好新班子,同时积极做好村委会换届的准备工作。姚家坡村派性严重,在没有成熟人选的情况下,可仍由下派干部担任书记,但一定要配好后备人选,选拔那些公道正派的干部进班子,抓好帮带,促其尽快成熟。五里井村目前党员群众对现任班子支持反对各占一半,需进一步考察,加大帮扶措施,及早解决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树立班子威信,凝聚人心,为班子建设创造条件。对其他意见不统一的,继续深入考察,摸实摸透,合理调整。对个别人借换届选举之机泄私愤,煽动群众扰乱选举秩序,造成不良后果的,要坚决予以打击,确保换届选举万无一失。

5、要发挥支部核心作用,大力推行交叉兼职。要正确理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内涵,坚定不移地加强党支部对换届工作的领导,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同时,在一村一策的基础上,大力推行交叉兼职和书记主任“一肩挑”,努力提高党支部班子在群众中的公认程度,既节约村级支出,减轻农民负担,又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统一思想,提高班子的整体战斗力。2004年6月

**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第3页)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9篇: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下基层调研帮扶工作制度

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下基层调研帮扶工作制度 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下基层调研帮扶工作制度

根据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印发〈XX市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下基层调研帮扶工作制度〉的通知》(匀党办发[2005]1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此项工作制度。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进一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强镇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听取群众意见的民主机制,密切联系群众,加强调查研究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和困难,为各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调研制度

1、党政主要领导要经常性深入村组调查研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各村开展好农村“三级联创”活动,推进“文明生态小康村”建设进程。

2、镇党委班子领导成员要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按照创建“五个好”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要求,不断拓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思路,总结新经验,狠抓工作落实,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农村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战斗堡垒。

3、各联系村领导要结合分管工作和联系村工作,经常深入村组及群众中调查研究,认真思考各村的发展路子和探索发展新机制,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4、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要分别联系一户贫困户和一户贫困党员户,帮助他们想办法想路子发展生产,切实使他们脱贫致富。

5、各位领导每月下村不少于15天,全年下村不少于180天(其中主要领导不少于200天),每年形成调研文章2篇。

6、各位领导要将调研帮扶工作情况每月第一个星期在镇党政联席会上通报。

上一篇:西游降魔篇免费下一篇:银行电话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