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平文化艺术长廊建筑与景观设计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项目背景

临平,因山而名,依水而兴,以市兴城。

临平老城处于生态界面、生活空间、产业空间及新城核心区的中心位置。背靠临平山,面朝上塘河,山为骨架、水为源泉,临平老城位置乃风水宝地。

临平老城区文化艺术长廊以“山水曼城、精致生活”为愿景,打造全国最具品质的慢生活城区;临平山作为城市绿心,形成生态、活力、智慧的高品质公共开放空间。

2 建筑设计

2.1图式语言

公共建筑本身就一座艺术品,设计师的初衷是在建筑功能定位后对类型、地景和场所等图式语言的提炼,建筑之所以被赋予坚固持久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个以适当材料构成的供人遮风避雨的场所,还是一个在设计上不辩自明的容纳丰富多样的人类行为的外壳。

艺术交流中心寻求在灵动的庭院空间中悠然自得,相互交流;图书馆让市民在层层叠叠的书架中找寻一片心灵的空间,打造城市的书房与会客厅,休闲自如,品茗慢生活,还应具有会议等可变组合空间;小百花戏曲交流中心则是通过戏曲唤来文化记忆的苏醒,要有舞台展示的空间; 幼儿园则是一座充满童趣的建筑,以变换的趣石造型,自然、逻辑、诗意地生长于其所处的环境中。

2.2 简洁与干净

通过简洁的设计,使设计作品在内容和时间上经得起考验。出于这个理念,设计师长廊设计时表现了形式上的审慎和材料上的统一,确定简洁明了的设计的准则;以简洁的风格,摒弃强加于建筑与主旨无关的额外意义,回归建筑艺术本身。

建筑从整体到细部以现代手法重新演绎,偏白色质的花岗岩石材、大片透明的玻璃与黄铜色的金属格栅配合在一起的表皮赋予建筑具有一种特有的简洁风貌。在外廊道的顶部增加采光的玻璃顶,可以允许阳光进入,光线的变幻更增加了一丝生动与感动,氛围明亮欢快,倾泄的光线相互渗透并将空间进行分割,使人、光与空间产生对话。

2.3 新与旧

长廊周边旧建筑的更新采用形态重构的方法,通过色彩(实施时聘请了专业的色彩专家)与空间关系分析,在对现状建筑在综合评估下被划分为保护修缮(两栋保留建筑),立面整治(沿街的店面与周边的小区);CD级危房或功能退化的建筑拆除重建三种类型。

对于新建的建筑物,在现代性中植入一些传承的元素,体现了新时代的建筑风尚与文化元素的统一视觉,且与周边建筑能够协调在一起。

对保留建筑的保护修缮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具体的改造方案由总包牵头制订,对建筑物原貌和格局不作改动,腐烂的木制屋架与檩条整体进行替换,对部分墙体进行加固(图1)。

2.4 驻足与行走

在建筑动线的到达和离开上体现了设计师的精心处理。通过转折的路径,爬升与下降的台阶,驻留的平台,使参与者在行进过程中,通过身体的位移,视角的变换得到不同的空间体验,而离开的路径也有意识地设置了驻足点,对建筑的回望,有着不同的视觉印象,这在图书馆与文化交流中的设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朗诵广场的台阶拾级而上,可以到达文化交流二层的露台,回望图书馆,绿意盎然的图书馆植草坡屋顶,别有一番感受(图2)。

建筑师力图建立一种连续的空间关系,到达与离开的转换自如, 建筑不在是孤立的、冰冷的人工建筑构筑物,也不是一个个孤立分散的个体,在驻足与行走之间,可以感受“春去秋来、季节轮回”。春天的花开、夏天的浓郁、秋天的斑斓、冬日的残雪,外部景观成为一种应景、削弱了建筑本身的实体感。

2.5 屋盖

谈到屋盖,我们会想起伍重,以及他的建筑作品里极富表现力的悉尼歌剧院屋盖。只有抬头仰望浮云般的屋盖才能意识到身体被大地的庇护,也只有被大地庇护才能唤起漂浮于天空的升华感,这就是伍重建筑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精神体验和宇宙观念。

在设计长廊内新建建筑的屋盖时,设计师有意识地把过去与现在联系在一起,以中国传统山水画为设计理念,依临平山山势,檐口标高顺势下降的折屋面。以大地为纸,以山水为墨,在临平山南筑起一座在山水之间有谦逊态度的山水长廊。

3景观设计

3.1构思

中国风景园林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和自身的构建体系。“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艺术创作思想;“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营建理法;“收合开放,起承转接”的布局原则;“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起乡愁”的生态文化理念等。长廊景观设计时借建筑物与景观来实现意象中的筑山理水(图3)。

长廊外圈是外是熙攘喧嚣的大千世界,而长廊内则是树木围合的休闲空间,设计师将江南园林意蕴融构在景观设计中,时宜得致。普通老百姓能信步于长廊,窥得自然本真,领略四季落落芳华的美境(图4)。

3.2 手法

长廊内以高大乔木为骨架,亚乔灌木夹路而植,亦有花境点缀;前景开敞简洁,背景林木蓊郁、层次丰富、特色鲜明的多层次绿化配置模式。

北区东侧背景林保留原有的水杉林带,拉,增加部分银杏和樱花,以多层次的植物组合形成形态优美的绿色屏障,减小对东侧居民区的干扰,也为艺术长廊营造出自然生态的半围合空间。

场地西侧的路侧绿化为道路绿化空间,以行人的快速通行的功能为主,景山路侧香樟保留行道树,为民弄植无患子,林下活动空间以朴树、无患子等树冠展开的落叶乔木作为空间骨架,考虑人流活动的尺度,硬质广场中采用落叶乔木加地被的形式(图5),为人群提供遮荫的同时也营造出开放、舒适、美观的活动空间。

北区设置了水景,环绕文化交流中心,并联通至内院中庭;图书馆屋面也有水池,南面一角设有跌水,并与砚池联通,形成多重水景;白天漫步,如镜水面,婆娑树影静静倚躺水中,相映成趣;夜色徘徊,月光倒影,暖色调的灯光,与周边的建筑物共同形成静谧而悠远的氛围(图6)。

4 结语

老城有机更新项目,是通过对破旧区域进行拆除、保留和改造,弥补老城区居民生活配套不足,从而使老城焕发新生。并利用临平独特的山水一城格局来规划设计,围绕山水做文章,展现和恢复临平的历史文化记忆。文化艺术长廊作为临平有机更新中的一部分,有很多理念还需进一步发展成熟和完善,然而本案例的设计策略与表现方法对于老城区类似更新改造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摘要:介绍临平文化艺术长廊建筑与景观设计,为今后类似老城区的有机更新提供更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文化艺术长廊,建筑设计,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 姚冬晖,卢永毅.“平台与高岗”[1]——伍重建筑中的跨文化地景及其精神体验.建筑师[J].2017(06):69-77

上一篇:立足《新课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下一篇:国美市场营销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