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与社会 教学设计 教案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文化与社会 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8篇)

1 文化与社会 教学设计 教案 篇1

一、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板书)

中国文化曾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在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了。如何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是几代中国人的求索。

第一目“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

教师提出问题:在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观点:(学生看课本)一是全盘西化论,二是文化复古主义,请同学用我们学过的知道评析。

学生思考回答:

“全盘西化”论

这种观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犯了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我们应该以博大的胸怀,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使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作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文化复古主义

这种观点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犯了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创新。

教师总结:

奉行“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教师提出问题:那什么能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呢? 学生阅读课本,明确结论。(学案)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只有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人民革命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人民群众为创造主体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充满了旺盛活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先进文化。”

教师总结: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华文化开始由衰微走向重振。因而,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可见,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目“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教师提出问题:也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那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何坚持?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中的问题。(见学案)明确知识:

⑴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注:把握其要点: ①指导思想: ②目标: ③特点: ④本质:

⑵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⑶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学生阅读课本P97~98,概括总结。①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②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我们要建设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立党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③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要求

④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统一大业的,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性。思想文化越是多样性,越是需要主心骨。

教师总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第三目“永不褪色的旗帜”

教师提出问题: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又在不断地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对其丰富和发展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因而,党的七大又郑重地把毛泽东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又分别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明确学案内容:自学指导三中的⑴ 教师提出问题:

【智能提升】:为什么马克思主义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要求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思考并回答)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②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

教师提出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是建立在中国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那现阶段,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求我们怎样做?

学生看书明确自学指导三中的⑵ 【回顾旧知】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

②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有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③关键:与时俱进 ④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 ⑤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课堂小结】

小结: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全盘西化论”与“文化复古主义”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当代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基本内容意义要求引领社会思潮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举旗帜科学发展

【板书设计】

坚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持先基本内容进文建设社会主义重要性化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要求的前内容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向作用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布置作业】

(一)选择题

中国特色社内涵会主义文化意义 四川省十分重视用形式多样和健康的文化活动丰富农牧民的业余生活,积极占领农村的文化阵地,在广大农牧民中倡导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向上精神。近年来,通过“文化列车”等送文化、送科普知识下乡等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通过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深受广大农牧民的欢迎。健康的、科学的思想占了主流,那些封建迷信等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自然被削弱了。可以说是“先进文化进了村,封建迷信关了门”。据此回答1~4题。

1.四川省通过“文化列车”等送文化、送科普知识下乡等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通过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深受广大农牧民的欢迎。这说明发展先进文化必须。()

①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 ②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③要继承人类文明中的优秀成果 ④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广大农牧民欢迎形式多样和健康的文化活动表明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B.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是统一的 C.先进文化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D.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都是先进文化 3.“先进文化进了村,封建迷信关了门”表明()

A.落后文化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B.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并没有多大影响 D.封建文化残余以及其他落后文化已被彻底清除 D.封建迷信在农村没有市场

4.四川省十分重视健康的、科学的思想积极占领农村的文化阵地表明()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④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并不矛盾。这是因为()

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文化建设就会混乱、失误、受挫,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生命力,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 ③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单调、凋零、枯竭,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 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6.宁波市党组织改变了简单说教、灌输的传统做法,借助于漫画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廉政教育,在梁祝文化公园举力的“梁祝杯”中国廉政漫画展人气旺盛。这次漫画荟萃了我国漫画大师华君武、丁聪、方成、廖堂等名家的作品,共有来自北京、辽宁、河南等23个省、市、自治区的漫画精品230多幅。随后推出的由宁波鄞州区委主编,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中国廉政故事》《中国廉吏》《中国廉政文化理论》《中国廉政格言警句》《中国廉政漫画》共5个系列2OO余万字的《中国廉政文化丛书》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廉政文化。

(1)中国廉政漫画展人气旺盛的原因何在?

(2)宁波市党组织催生一种新的廉政文化,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有何启示?

答案

1.D(解析:“文化列车”等送文化、送科普知识下乡、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培育农村文化市场等面向广大人民多样化的内容,体现了“三贴近”。③所反映的内容与题意不符。)

2.B(解析:形式多样和健康的文化活动深受广大农牧民的欢迎,表明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是统一的。A、C与题意不符,D项表述错误。)

3.A(解析: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在我国尤其是农村根深蒂固,彻底清除封建文化残余以及其他落后文化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B、C、D表述是错误的。)

4.A(解析:题干没有强调多样化问题,故④与题意不符。)5.C(解析:①没有说明题干所指的原因。)

6.(1)中国廉政漫画展人气旺盛的原因在于:①随着政治文明的进步和思想解放,社会大众对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给予了强烈关注。②廉政教育改变了简单说教、灌输的传统做法,用讽刺、幽默这种最受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生动活泼,寓教于乐。

1 文化与社会 教学设计 教案 篇2

众多学者对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做过很多研究。教学模式方面, 范彩霞认为把“CALLA模式”融入英语国家概况中行之有效;也有学者提出使用头脑风暴法及任务型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或者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及2P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策略。笔者基于上述所提到的教学手段和自身在教学中的尝试对社会与文化课程做了一些研究, 通过分析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投入、学生投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现状及问题, 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即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一影响教学的三大因素

教学投入是“教学的可变因素, 也是调控教学的内在因素。教学投入包括教学设计、应有教学时间以及教学评价”。在教学设计上, 社会与文化受应试教育影响, 仍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及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手段, 偏重知识传授, 教学方法单一, 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使得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充分发挥, 从而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社会与文化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该课程内容多, 包含的信息量大, 本院所采用的是温洪瑞主编的《英语国家概况》 (修订版第二版) , 总共有30章, 包括了英、美、澳、新西兰及加拿大五个国家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及教育的简要概述。该课程在大二第二、第三学期 (第二学期之后的三周) 选修, 总——————————————————————————学时有48学时, 分两个阶段讲授, 第一阶段是大二第二学期, 有32学时, 第二阶段为大二第三学期, 占16学时。在这么短且集中的时间内讲授那么多内容, 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学生大多反映内容太多, 专业名称太多无法记住, 如地理、政治部分。教学评价方面, 云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采用的是传统的考核制度, 即总成绩由平时 (20%) 、期中 (10%) 及期末 (70%) 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及课堂参与情况, 期中成绩为随堂的一次小测验, 期末成绩采取传统的闭卷型笔试来测试学生对该门课程内容掌握的程度。教学评价比较单一, 缺乏该课程特色。该课程本是内容丰富多彩的, 文化性质较强, 而这些考核及教学设计单一, 无法凸显该门课程的风格, 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要“让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史地、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背景知识, 尤其是有关这些国家的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基本文化事实和文化现象, 以扩大学生知识面, 增强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识别力、理解力, 培养和提升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在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过程中理解、掌握英语并运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和成功的沟通”。该课程不是语言基础知识训练课程, 而是一门文化课程。曹文曾提出文化教学层次论, “文化教学存在两个层次, 即文化知识层和文化理解层以及连接这两个层次的文化意识教育, 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 文化教学必须超越文化知识层, 达到文化理解层。”通过教学评价发现云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个别学生还处于文化知识层, 只是简单地学习了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大部分学生处于文化意识层, 他们认识到母语文化与异国文化的不同, 需要从多角度去研究和比较文化差异性。几乎还没有学生上升到文化理解层, 即能够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学生投入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变量, 是学生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的因素, 包括学生倾向性 (学生的认知结构、智力类型对科目的认知基础) 和学生原有动机 (学生因受家庭影响而对学习产生的一种认识, 区别于课堂中所激发的那种动机) ”。云南农业大学学生生源80%来自农村, 且英语专业学生大部分都是被调剂来的。语言的学习需要现代硬件设备, 而文化的学习需要本着交流的目的, 这两样都是学生所缺的。大部分学生因家庭环境影响, 没有想过从事与文化有关的工作。从导师记录本上看到95%的学生在对自己四年的规划及最理想的工作这一栏中未曾想过出国或从事与跨文化有关的工作。他们未曾体会到能从该门课程受益。他们并没有完全理解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即“集语言与文化于一身,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宗教、教育及其价值观念和习俗文化传统, 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宽容性, 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认为社会与文化课程没有基础英语或综合英语类课程重要, 对英语专业四级及八级过级率没有实际指导价值, 所以学生对该课程倾向性及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虽然综合英语课程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但社会与文化课程更加系统化, 内容上是整体性把握,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学生在选修该门课程时带着强烈的抵触情绪及厌倦心理, 理所当然他们也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来了解掌握知识。

教育是公众性事业, 教学效率的提高不仅受上面两个因素的影响, 还受当今社会环境和政策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近几年各报刊登载英语专业被列为最难找工作的十个专业之一。在我班学生中有一个因在财经大学选修会计课程与社会与文化课程时间相冲突, 结果她选择了会计, 当然考试也不理想。学生更愿意学习一些自认为具有经济实用价值的知识, 这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的确, 大学生就业环境很不乐观, 尤其是农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但是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即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的, 是相互推进的。

二建构主义指导下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20世纪80年代中期, 兴起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兼容并包含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及人本主义等理论的合理观点, 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教学观。建构主义更强调知识主观性的一面。在他们看来, 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对客体或事件进行解释的过程, 而每个人对客体和事件的诠释都会受到自身知识背景、性别、年龄、族群等因素的影响, 认为我们对他人观点的理解从来不会超出我们所能理解的。因此知识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 而是需要由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到自己的脑海里, 学生不是得到想法, 而是产生想法。换句话说, 对学习者而言, 知识不是习得的, 而是建构的, 它存在于心理而不是外部世界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只有充分地调动学习者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 学习的效率才会提高。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 在提供文本、图片等形式的基础上, 通过多媒体投影提供音、视频素材, 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多样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评价还包括评价主体的多样性, 不仅是教师, 学生、自我及社会都可以参与评价, 使评价更加丰富真实。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及知识的建构性。社会与文化课程除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还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如王云所提出的“文化教学以文化知识为起点, 文化意识为桥梁, 价值观为主线, 文化的三层次为脉络, 个体文化为重点, 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 文化对比为手段, 跨文化交际为目标, 采取提问式、讨论式、发现式、研究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社会与文化课程所涵盖的内容包罗万象, 在教学过程中除遵循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原则——以教师为引导, 学生为主体, 还需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种类繁多, 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分类, 本文主要依据学生认识活动的不同形态来划分, 将教学方法划分为五类, 即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及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讲解教育及政治体制部分, 教师需根据学生认识活动的不同形态来采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即指导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列出一些参考书籍, 分给学生阅读, 最后以一个报告的形式来呈现他们对本章节的掌握, 同时可以对比中英美国家的教育及政治体系的异同。地理部分可以采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虽然我们没有条件到这些英语国家观光, 但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 组成“旅游团”, 组里的每个成员负责模拟导游介绍该地的地形地貌及旅游景点等。这种方法形象、直观、具体和真实, 不仅活跃班集体气氛, 而且能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同时这部分也需要采用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 通过模拟导游,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真、美, 陶冶性情。同时需结合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学生中若对旅游方面感兴趣的, 他们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手脑并用, 学以致用。历史部分所要应用的方法较多, 但主要是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主要包括发现法和讨论法。历史虽是已经过去的, 但撰写历史的人不同, 后人所看到的历史也截然不同。学生在吸收历史内容时不能全盘接受, 需要采取批判的态度。教师需要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或研究活动而学习知识, 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探索和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同时也需要采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引导学生读相关的书籍, 如一些经典文学著作, 从中了解历史, 只有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具有批判精神。可见没有哪一种方法是全能的。笔者认为应该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 发挥学生主动建构文化的积极性, 并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取得出色成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应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织和综合运用, 发挥不同的教学方法的综合整体功能, 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社会与文化课程现存问题颇多, 内容繁多, 类别多样, 不管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在教与学中不断改进, 以求找到一种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在这里就云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社会与文化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 从而提出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正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知识是建构的, 学生由此产生想法, 主动参与到文化吸收与构建中, 才能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范彩霞.CALLA模式在《英语国家概况》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1) :63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 (3) :10~14

1 文化与社会 教学设计 教案 篇3

1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

2让学生明白诱发自然灾害的种种因素,揭示自然灾害的诱发机制和发生规律,明确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危害,寻求防灾减灾的方法、措施。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白洪水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

教学处理:

通过合理运用图片、文字等资料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布置学生多方面收集有关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危害及防护措施等材料,便于在课堂的探究活动中使用。

教学过程:

[由图导入]教师出示1998年我国百年不遇的洪水图片资料,接着让学生思考问题:我国洪灾频发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引发思考]1通过了解,你们知道什么是自然灾害?

2通常自然灾害都包括哪些?

教师讲述: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需要注意一是在自然界发生的,二是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危害。

[课堂训练]略。

[教师说明]认识洪水和洪灾。

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洪灾: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形成洪灾。

洪水的危害:有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洪水致灾的两个基本环节:洪水的形成、对人类造成损害。

[板书]成因洪水形成损害

洪水的成因分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课件演示]PPI展示图片、文字资料,学生讨论得出洪水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1文字材料:长江流域自6月11日进入梅雨期后,各地暴雨频繁。7月份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出现的次数最多。长江进入主汛期后,上游和中下游同时出现降雨,洪水并发,洪水量激增。

2出示图片:长江流域水系简图、四川地震堰塞湖。

[教师总结]洪水形成的自然原因:强降水;冰凌、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堤坝溃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炸毁黄河花园口大堤……);还与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排水速度有关。

影响排水速度快慢的因素有:地面坡度、土壤含水率、植被覆盖率等。

影响流域排水速度快慢的因素有:河道的顺直程度、通畅程度、纵向坡度等。(通过实例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把庄稼种到山顶上,把水稻栽进湖中央”导出洪水形成的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

占据河道的建筑物降低河道排水速度,也会形成洪水。

过渡:洪水形成是不是就一定形成洪灾?

发生在无人区的洪水不能形成洪灾。

洪水造成的损失不仅和洪水的大小相关,还与人口和经济有关,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损失越严重。

[小组讨论]针对洪灾的形成原因,我们又该采取哪些防治措施呢?

[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探究,我们初步了解了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类型,理解洪灾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实践与探索]学生根据上述分析洪灾的方法,探索寒潮、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向父母长辈咨询,当地有没有发生过洪灾,多发生在什么时候?灾情怎么样?近些年来为什么没有发生过洪灾?

教学反思:

学生经过前三个单元的地理学习,对高中自然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在地理空间概念方面、读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严重缺乏,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欠缺。

1 文化与社会 教学设计 教案 篇4

(甘肃省保育院红樱桃教材)

(下册)

授课教师: 刘建华 工作单位:东柳幼儿园

第一周

教学内容及安排:常规教育 一课时 教学内容: 《常规教育》 教学目标:

1.要求幼儿懂的课堂上的常规要求,上课会听老师的话。2.教育幼儿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3.幼儿练习起立、坐下等。教学重点:

会听老师的语言指示。教学难点:

培养幼儿懂礼貌、守纪律的习惯,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团结友爱。

教学准备: 视频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领幼儿练习正确的站姿和坐姿。

坐姿:要求幼儿身体坐立,双手自然放在腿上,眼睛看 老师。

站姿:要求幼儿身体直立,两腿自然并拢,双手放在腿的两侧。

二、基本部分

1.在学好站姿的基础上,老师给幼儿排好队伍。

2.师:‚新学期开始了,小朋友们要好好做体操,锻炼身体,才能健康成长!‛激发孩子的兴趣。

3.播放音乐视频,让幼儿和老师一起唱歌,做动作。鼓励幼 儿大胆、主动去找朋友。教育幼儿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培养幼儿大方、主动的个性,感受幼儿园的快乐生活。

三、结束部分

1.教师小结本节活动的效果,以表扬鼓励为主。2.活动结束。幼儿到户外游戏。

第二周

教学内容及安排:

《难忘的春节》一课时 《狮子舞绣球》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难忘的春节》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回忆并讲述过年时的热闹情景 2.让幼儿感受过年的喜庆和快乐 教学重点:

让幼儿回忆过年时的景象,重温过年的乐趣。教学难点:

让幼儿理解什么是热闹,什么是快乐。了解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教学准备:

1.视频片段《热闹的春节》;民乐《金蛇狂舞》 2.幼儿图书第1页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小朋友们,我们在假期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春节。现在,请小朋友们讲一讲过年时最开心的事情,让老师也分享一下你们的快乐好吗?

2.引导幼儿积极发言,讲述自己过年时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二、基本部分

1.观看视频,开阔视野:

(1)春节时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当中最大,最热闹的节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2)播放视频,帮助幼儿回忆过年时的情景。(3)请小朋友说说过年时都做了哪些快乐的事情。2.打开幼儿图书,进行看图讲述:

(1)你看到了什么? 你住的地方春节有什么变化?(2)你看到了什么情景?你住的地方过年时举行了什么活动,你参加了吗?你的心情怎么样?

(3)图片上的人在做什么呢?你今年看社火了吗?在什么地方?

(4)你看春节联欢晚会了吗?

喜欢吗?有哪个小朋友能给我们表演个节目?

(5)图片上都有什么灯?你今年逛灯会了吗?你最喜欢 哪一盏?看灯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

3.提出新年新起点:

(1)小朋友们,过完年就代表你们又长大了一岁,你们 感觉到自己的变化了吗?说给大家听听。

(2)你们在新的一年有什么愿望?

三、结束部分

播放音频《金蛇狂舞》,带领幼儿随着音乐的节奏尽情跳舞,重温过年时的愉快。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狮子舞绣球》 教学目标:

1.提高幼儿走、跑、跳的能力

2.锻炼幼儿之间的动作协调和配合能力 3.让幼儿体验体育游戏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验游戏乐趣。教学难点:

提高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教学准备:

1.狮子舞绣球相关视频一段 2.绣球三个 3.小鼓一面 4.狮子头饰若干 5.活动场地:操场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观看视频

让幼儿一边欣赏视频片段,一边提问: 狮子舞绣球的场面热闹吗?好玩儿吗?小朋友们想不舞狮子呢?

2.将幼儿和教具带到操场。

二、基本部分 1.热身运动

(1)带领幼儿做热身动作。

(2)基本动作有:头部运动、上肢运动、腰部运动、下肢运动、全身运动。2.游戏:狮子舞绣球

(1)提出玩狮子舞绣球,并交代组合的要求

(2)把幼儿按人数分成小组,每组其中一个小朋友拿着绣球以引导狮子。其他的小朋友戴上小狮子头饰,两个或三个一组随意组合。

(3)讲解游戏规则

拿绣球的幼儿将绣球指向左方,狮子小朋友向左跨出一步;绣球指向右方,则向右跨出一步;绣球指向上方,小朋友则踮起脚尖;绣球指向下方,小朋友蹲下。(4)开始游戏

击鼓,拿绣球的幼儿根据鼓声向四个方向舞动绣球,狮子小朋友根据绣球方向做动作。

(5)再次游戏,前后幼儿互换位置。

三、结束部分

放松运动:带领幼儿做运动以放松幼儿肌肉。

第三周

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课时 《我会注意》 第二课时 《小蝌蚪找妈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我会注意》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安全知识 2.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是幼儿懂得自我保护 教学重点:

让幼儿了解生活中那些事情是危险的,哪些事情是安全的。教学难点:

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让幼儿在学校、家里懂得自我保护,不做危险的事情。

教学准备: 1.图片 2.幼儿用书 教学过程:

二、开始部分

1.念《安全小常识》,并进行提问:小朋友知道老师刚才念的儿歌里面,讲的什么事情吗?

2.提出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老师、爸爸妈妈、幼儿都要注意安全。

二、基本部分

1.观看图片,让幼儿认真思考并回答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现象值得大家注意:(1)图片一:学生走在马路中间。

小朋友们觉得图中的小学生做的对不对?哪里不对?应该怎么做?

(2)图片二:一个小朋友在玩火。

你们觉得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你们认为他做的好不好?那么小朋友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3)图片三:小朋友坐在车里的时候把头伸到车窗外。

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危险?他应该怎么做?

(4)图片四:小朋友自己一个人在湖边玩水。

小朋友能不能到湖边玩水?如果掉进湖里会有什么危险?

2.引导思考问题:

在学校中哪些行为时危险的?哪些地方时不能去的? 3.指导幼儿观看幼儿用书第10页,让幼儿认真观察后说说家里面哪些东西是危险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并把书中危险的地方圈出来。

4.总结在日常生活中危险的动作,强调危险性,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三、结束部分

1.老师念再念《安全小常识》,让幼儿牢牢记住安全知识。2.让幼儿回家后,看家里有没有不安全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目标:

1.让幼儿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能简单叙述故事。2.练习两手侧平举,锻炼平衡能力。3.在游戏中寻找乐趣,让幼儿更团结友爱。教学重点

叙述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教学难点: 锻炼幼儿平衡能力。教学准备:

配音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青蛙头饰一个 小蝌蚪头饰若干 乌龟图卡一个 鸭子图卡一个 鲤鱼图卡一个 场地:操场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在教室里给幼儿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让幼儿大概理解故事的内容。

2.播放配音故事,让幼儿跟着音频有感情的叙述故事。直到理解故事内容。

二、基本部分

1.练习走、跑、跳、队列队形等基本动作,让幼儿两手侧平举练习游来游去的动作。2.给幼儿分角色。

老师扮演青蛙,其中,一个小朋友扮演乌龟,一个小朋友扮演鸭子,一个小朋友扮演鲤鱼,其他的小朋友扮演小蝌蚪。

3.讲解游戏规则。

老师扮演青蛙,在操场上画一片荷叶,老师做青蛙的动作蹲在荷叶上。乌龟、鸭子、鲤鱼分别站在不同的位置。

引导幼儿一边讲故事一边做动作。老师做旁白。

4.游戏《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游呀游,圆圆脑袋黑黝黝。细细尾巴扭呀扭,小河里面转圈圈。转呀转呀转呀转,东边游来西边游。我的妈妈在哪里?

小蝌蚪走到鲤鱼跟前,鲤鱼说:我不是你的妈妈。小蝌蚪走到乌龟跟前,乌龟说:我不是你的妈妈。小蝌蚪走到鸭子跟前,鸭子说:我不是你的妈妈。小蝌蚪游呀游,闭上眼睛想一想,我的妈妈在哪里?青蛙妈妈这时说:‘妈妈在这里’。小蝌蚪游到妈妈跟前。游戏结束。

5.让幼儿互换角色,体验每个角色的乐趣。

三、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带领幼儿做放松动作。

2.带领幼儿将头饰等教具收拾起来放好,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第四周

教学内容及安排:

《亲密无间》一课时 《小鸡练本领》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亲密无间》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让幼儿加深对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理解。2.通过亲子活动让幼儿体验亲密无间的快乐,培养幼儿爱家庭的情感。教学重点:

让幼儿和家长配合游戏,体验和爸爸妈妈一起游戏的乐趣。教学难点:

让幼儿懂得爸爸妈妈的爱并且理解爱爸爸妈妈。教学准备: 1.邀请家长参加。2.蒙眼睛的丝巾。3.幼儿的家庭照片。4.老师制作的奖品 教学过程:

三、开始部分

1.带领幼儿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进入状态。2.让个别幼儿讲一讲,自己家里都有谁,自己和家人是什么

关系。了解自己的家人都是做什么工作的。

3.拿出自己带的全家福照片,让幼儿和家长围绕照片进行亲切交谈。

二、基本部分 1.游戏:亲亲抱抱。

引导幼儿主动和爸爸妈妈抱抱,亲亲,并对爸爸妈妈说一句动听的话。

2.游戏:亲密无间。

(1)引导幼儿说出家长的特点。

(2)老师描述家长的特点让幼儿猜是哪位小朋友的爸爸妈妈。

(3)让六个家庭组成一组,幼儿在起点站好,家长们在幼儿对面三米处。让幼儿蒙上眼睛之后,根据家爸爸妈妈的声音辨别家长位置,找到他们。

注: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只能说:宝宝,爸爸妈妈在这里。3.颁发奖品:为最先找到爸爸妈妈的爸爸的宝宝颁发奖品,让幼儿尝试胜利的滋味。

三、结束部分

1.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分享快乐。

2.到放学时间,让家长牵着幼儿的手,排好队高高兴兴回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小鸡练本领》 教学目标:

1.练习听信号助跑跨跳、绕过障碍的能力。2.体验母鸡妈妈对小鸡的关爱之情。3.感受游戏的快乐。教学重点

练习跑跨跳、绕过障碍的能力。教学难点:

让幼儿懂得教师的关爱之情。教学准备:

在操场上布置一些障碍物 鸡妈妈头饰一个 老鹰头饰一个 小鸡头饰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唱儿歌《小鸡练本领》引起幼儿兴趣。

2.热身运动,队列队形练习,进行走、跑、跳等基本动作。3.老师扮演鸡妈妈,幼儿扮演小鸡,做模仿动作。反复练习几遍。

二、基本部分 1.小鸡练本领游戏。

(1)给幼儿佩戴头饰。

(2)提出练本领的内容。带幼儿四处走走、跑跑、蹲下捉虫子。

(3)带领幼儿安全的跨过障碍物。

(4)带领‚小鸡‛去花坛里面找小虫吃。要求幼儿在去花坛的过程中小心,不要被矮的树枝划伤。

(5)组织幼儿反复练习跨越障碍物。2.小鸡快跑游戏。

(1)向幼儿发出紧急信号:听说有只老鹰要从这里飞过,小鸡们,注意安全,老鹰来的时候要跨过障碍物,迅速寻找安全的地方躲起来。

(2)找一个幼儿扮演老鹰。

(3)开始游戏:鸡妈妈根据老鹰的动作方向保护小鸡跨过障碍物到达安全的地方。

(4)当一两只小鸡被老鹰捉到的时候,游戏结束。(5)小鸡和老鹰互换角色,再次进行游戏。3.游戏结束:小鸡们自由活动,放松身体。

活动建议:为保证幼儿安全,障碍物应选择幼儿熟悉的,容易跨越的。如果有出汗的小朋友,不要立即回到教室。

三、结束部分

1 文化与社会 教学设计 教案 篇5

第四单元 共同生活的世界

2.节日大观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有自己的节日。

2.了解春节、圣诞节、开斋节、狂欢节的起源以及各个民族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内容。

3.知道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现代节日的社会意义。

4.具有与别人分享快乐的情感。珍视和热爱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现代节日的社会公德意义。

难点:理解不同民族所产生的不同节日和独特的节日活动,并能尊重各民族的传统,分享节日的快乐。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

打开世界之窗,会让我们发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除了认识了不同人种以及他们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感受世界各民族的传统节日。

揭示课题:节日大观

二、认识各种节日:

1.作为中国人,我们首先要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你最喜欢的是哪个节日?小组交流。汇报:

春节:农历 一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 一月十五

清明节:4月5日

端午节:五月初五

七夕节:七月初七

中秋节:八月十五

重阳节:九月初九

你还对这些节日有什么了解?(传说……)

2.作为地球人,你还知道别的国家的传统节日吗?

圣诞节:12月25日 西方国家

开斋节:斋月后的第二天伊斯兰教

狂欢节:2月中下旬 巴西

男孩节:5月5日 日本

感恩节:美国 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

通过大家的交流,你有什么感受?

小结:每个国家都有特定的节日,或是纪念或是创导,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节日,节日的活动也比较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节日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节日也随之具有了世界范围的影响。

三、学生活动:

1.师: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一个传统节日,通过画以及语言补充,向大家介绍一个节日的起源、发展、特点等。

2.学生活动。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世界各地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让我们通过课外学习等,进一步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并懂得尊重各民族的风俗。

第二课时

一、课堂回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国内外的传统节日?

2.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代人也确定了一些特殊的节日。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认识现代节日。

二、认识现代节日:

1.分小组进行交流并记录。要求各组至少能说出6个节日。

2.全班交流介绍。

学生交流,教师随机补充。

2月10日国际气象节

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

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3月22日世界水日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4月1日愚人节

4月2日国际儿童图书日

4月7日世界卫生日

5月1日国际劳动节

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

5月12日国际护士节

5月15日国际家庭日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

5月第二个星期日国际母亲节

6月1日国际儿童节、国际和平日

6月5日世界环境日

6月第三个星期日国际父亲节

10月1日世界音乐日、国际老人节

10月13日世界保健日、国际教师节、国际盲人节

10月16世界粮食日

10月31日世界勤俭日

11月10日世界青年节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

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

12月9日世界足球日

12月25日圣诞节

重点介绍:世界环境日:

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

1974只有一个地球

1975 人类居住

1976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 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

1978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 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新的十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保护地下水和人类的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提高环境意识

1983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沙漠化

1985青年、人口、环境

1986环境与和平

1987环境与居住

1988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1989警惕全球变暖

1990儿童与环境

1991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只有一个地球--一齐关心,共同分享

1993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

1994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1996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01世间万物 生命之网

2002让地球充满生机

2003水——二十亿人生命之所系

2004海洋存亡 匹夫有责

2005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

中国主题:人人参与 创建绿色家园

2006 沙漠和荒漠化

2007 冰川消融,是个热点问题吗?

师:为什么设立世界环境日?每个主题都说明了什么?

学生交流。

小结:世界的,也是我们大家的。保护地球,人人有责。

三、学生活动:

1.围绕一个节日,进行宣传画创作。

世界环境日

世界水日

世界无烟日

母亲节

儿童节

……

2.交流点评。

3.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节日,与上堂课的传统节日有什么区别?

人类发展的热点,需要各民族的共同关注。

四、课堂延伸:

1 文化与社会 教学设计 教案 篇6

第四单元 第四课 永恒的记忆

学习目标

态度:以赠言、在留言本上签名、留言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友情的向往与关注,努力通过各种方式留下美好的回忆,从而更加热爱母校,更加珍惜师生情谊,珍惜同学之间的感情。

能力:培养学生积累资料和筛选资料的兴趣和能力;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

知识: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给大家留言等活动,找寻在小学度过的6年中美好的记忆,使学生深深感受师生情、同学情,由衷地发出“我为母校添光彩”的倡议。人人争取把最好的一面留给母校,把最美好的祝愿留给老师,把最好的校风留给下一届的同学。

主题教学思路

本主题是《走进生活的舞台》单元中的第四个主题内容,属于“学习广场”,为选学内容。本主题主要是通过活动来展现主题的,目的是以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对6年生活的回顾来体会师生情、同学情,感受校园文化带给每一位同学的心灵熏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活动指导,如:

1.了解每一位同学对即将离开母校的感受,给同学们提出合理化建议。2.指导学生分组选择不同的主题开展各种活动,搜集整理资料,办小展览等。3.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祝福送给每一位关心自己成长的人。

学习准备

请每位同学收集全班同学的赠言;制作留言簿;为自己最好的朋友、所有本班的任课老师写赠言;撰写对母校表示祝愿的倡议书;为母校的未来发展写几条合理化建议。

教学过程

1.激情导人,点明主题

同学们,朝夕相处6年之久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了,在这6年里,我们中间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我们从一个懵懂的孩童,学会了体谅,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友爱,学会了感激,我们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互相鼓励着、互相帮助着慢慢长大了,准备去迎接新的人生挑战。就要告别母校了,你准备把什么留给母校?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想呢? 2.动手实践,把成长的喜悦细细珍藏

让我们每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准备一个留言本,然后逐一走访你的同学、所有的任课老师,把你最美好的祝愿留给他们,也让他们把对你的期望留下来。

收集6年来班里所获得的各项荣誉,和有关的同学一起回忆这些荣誉背后的故事,并分头把它们记录下来。最好用统一的格式或稿纸,然后结集成册,以备日后翻阅。也可制

--1--成电子稿,供全班同学珍藏。3.综合实践,我为母校添光彩

分小组开展对母校全方位的调查,看看母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设施、各种器材、多功能教室、安全、卫生等各方面还有哪些有待于改进的地方,记录下来,并初步讨论解决的方案,也可以和大队辅导员联系,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初步拟出建议书。4.走进中学校园,了解我心目中的中学

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所以不要把所有的内容都力图给了孩子们,要替他们选择几个主要的点。这一主题是本单元的结束语,在前面的课时中已经涉及到的内容就不必多谈了,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积极面对新的人生挑战,为即将到来的中学生活做好思想上、身体上、心理上的准备。因此,开展小记者走进中学校园的活动,很有必要,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学生活,为新的学习生活做准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走进中学的活动为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做好准备。5.珍惜友情,发出倡议

通过活动与调查要使学生明确一些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做法,在大家交流的基础上提出努力与建议(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以真正实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6.未来生活的畅想:圆我中学梦想

教师可以一边播放中学生活的有关录像,一边引发学生畅想自己心目中的中学生活,同时交流未来生活可能遇到的问题,为走进中学做好心理上、知识上的准备。

1 文化与社会 教学设计 教案 篇7

促进“国际文化理解”从根本目的上看就是要寻求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持续发展。而和谐、合作、共存与共生的意识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追求、崇尚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历史文化的精神之一。因而历史教学是促进“国际文化理解” 教育的最好的“平台”和“信使”;平时的课堂教学就是最好的机会, 只要教师抓住点滴不断渗透和引导, 就会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在学生的全球视野扩大和国际意识增强的同时, 对“国际文化理解”的能力也潜移默化地加强了。

一、感叹历史, 反思“国际文化理解”教育的紧迫性

人类进入21世纪后, 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 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 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但与此同时人类又面临着众多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第一类是人类社会对自然认识不足而难以抗拒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包括流行疾病的威胁和地质灾害, 如登革热、SARS、禽流感、猪流感、艾滋病、地震、海啸、洪水等;第二类是人类自身 (疏忽或故意) 对社会造成的威胁, 包括对人身财产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稳定的威胁, 如跨国犯罪、毒品走私、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等威胁;第三类是人类利用自然不当而造成的威胁, 包括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威胁。 而这些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影响是跨国性的, 这就需要国际合作才能彻底解决。但狭隘的民族主义、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却没有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而偃旗息鼓, 且大有加强之势, 限制了全球合作, 阻碍着人类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真正的爱国必须基于人类文明的理性。人民作家世纪老人巴金说过:“唯有不忘过去, 才能做未来的主人。” 为此, 在教学中巧妙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使历史与现实互动, 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深刻评价现实, 在现实的氛围中品味历史, 达到历史教育的“经世致用”的目的。

人类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具有全球胸怀与视野的“世界公民”。 而社会学科的宗旨在于“帮助青年人——一个相互依存世界中的、多元化的民主社会的公民——提高为公共利益明达而理性地决策的能力”。[3] 由此可见“国际文化理解”教育的紧迫性。况且历史教育担负着公民个体的健康成长和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振兴繁荣之责任。古人有“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和“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之说, 今天作为负责任的“灵魂工程师”的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新课标强调:“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上, 要特别注意其心理体验、情感震撼。”[4] 因而历史教学中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历史与现实互动的教学活动, 从书本中走出去, 到现实中去具体感受“国际文化理解”理念的重要性和现实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总之, 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提炼, “使之更加贴近课程标准、贴近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历史课程三维目标”[5] , “倡导有生命的历史教育”[6] 。激活、捕捉和运用动态生成性资源, 使学生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用自己的眼睛看, 用自己的耳朵听, 用自己的嘴说话,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在保护了学生探索和质疑的精神同时使学生拥有了博爱之心。使历史教学以一种生命有机体的形式, 从无序的波动走向动态的有序, 从传经授道的讲坛变为心灵共享的学堂。

二、感悟历史, 洞悉 “国际文化理解”教育的现实性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 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7] 而“教学活动就是一种生活, 就是一种选择并对其后果加以承担和接受的过程。同时, 这种过程也是人生境界的达成过程, 使教学活动的主体都在人生上实现超越。”[8] 因此要尽量使教学过程成为他们面对现实、联系现实、筹划未来、规划前程的平台, 为未来人生奠基。而“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质, 主要是养成国民的宽容和尊重态度, 以及与别国沟通协商和共同行动的能力。只要将‘宽容’‘尊重’‘协商’和‘共同行动’落实在熟稔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技能、共同缔造世界和平、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信念方面, 我们就不能不借助历史知识以及历史视野, 并由此获得一个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历史意识与观念。”[9] 可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国际文化理解”教育的现实目标性和在感悟历史中洞悉“国际文化理解”教育的现实方向性正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当今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作为新世纪新时代的历史教学应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那么历史教学中如何适应如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就成为当今历史教育的重要课题。就历史学科而言, 主要是通过反思人类过去的行为及其影响, 总结经验教训, 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把战争推到了能毁灭人类文明的极限, 但硝烟还在燃烧, 局部战争还在继续。据统计:“冷战结束至今, 全球范围内武装冲突的发生频率远远高于冷战时期, 据统计, 1945至1989年间, 全球累计发生武装冲突247起, 年均5.5起, 其中重大武装冲突135起, 占冲突总数的55%。而1990至2006年的17年间, 全球发生武装冲突已达214起, 年均12.6起, 其中重大武装冲突90起, 占冲突总数的42%, 年约5.3起的发生频率为冷战时期的1.8倍。”[10] 此外, “全球化导致了或加大了诸如新发和复发传染病, 各种各样的非传染病以及环境变化等跨国健康风险。”[11] 传染病的全球传播对个人安全、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都构成威胁。“据联合国2001年统计, 在过去的30年间, 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从25个增加到49个;世界绝对贫困人口从5年前的10亿增加到12亿;工业化国家与30个最穷国家的人均收入相差至少70倍;世界上3个最富有的人的财富, 超过60个穷国国民生产总值之和”。[12] 由此可见, 人类的生存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察古知今, 鉴往未来。国家颁布相关教育文件也做出明确的阐述和要求:“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13] “通过历史学习, 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 汲取历史智慧, 开阔视野, 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 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14] 这些阐述和要求为历史教育提供了指针和方向, 那么如何从历史的角度解读和平和发展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历史教学的新任务新目标。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努力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国际文化理解”教育的内容, 特别要注重挖掘教材中“隐性”的“国际文化理解”教育因素。拨开表象, 挖掘实质, 做到历史知识教学、国际文化知识教学和“国际文化理解”教育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培养学生的国际文明意识。为此, 在学习“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人教版) 中的“第六单元和平与发展”这一章节后我们开设了一节讨论课。围绕着“和平主题”讨论。我鼓励学生们结合教材内容联系所知得出自己的讨论主题。经过讨论和思考后提出两个次要主题: (1) 阻碍和平的因素; (2) 如何促进世界和平?我对学生们总结出的讨论主题给予很高的评价 (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微笑) , 我顺势引导他们彼此相互合作自成一组有选择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他们组织好自己的小组兴高采烈地研讨起来, 还时不时地向我请教, 每个小组学生都各抒己见, 积极阐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并加以讨论综合。急于求知勇于探索的场面很令我感动!在他们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就讨论主题给出了很好的归纳和阐述, 虽然有不尽完美之处, 但对他们来说, 是一次锻炼一次收获, 一次尝试一次启迪。其深远意义还远非如此。

就“阻碍和平的因素”他们给出了精练、有史有论的感慨陈词:冲突几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伴生物。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危害性破坏性自不必说, 就冷战结束后以来, 就让我们触目惊心不寒而栗的小规模局部战争不断, 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还有战争之后的难以稳定的动荡局面, 本·拉登、塔利班仍在活动, 恐怖主义更加猖獗有恃无恐。印度版的“9·11”和西班牙版的“9·11”与美国“9·11”几乎同出一辙, 为什么越反恐怖主义越猖獗?还有历史遗留问题新翻版:巴以冲突不断, 北约东扩、欧盟东扩都激化了俄美矛盾和俄欧矛盾。索马里海盗问题愈演愈烈, 大有“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之势, 索马里海域确实成为令人头痛的“百慕大三角”和“恐怖地带”。虽然和平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 但这些阻碍和平发展的因素不能忽略, 大有星星之火可燎原之势。这个小组的旁征博引, 语言锐利阐述深刻, 我和同学们给予充分肯定和热烈的掌声。

就“如何促进和平?”第二组的学生从现象看本质, 从多角度高瞻远瞩地归纳:简而言之就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但多年存在还阴魂不散的旧秩序仍然左右着国际秩序的发展, 怎么办?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解决好!但要从根本解决就要充分发展全球经济, 改变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加强南北合作、南南合作, 增强制约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约束力量。此外, 还需要合作, 化干戈为玉帛,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如中国倡导的“六方会谈”, 世界各国为维护环境保护而签订的《京都议定书》, 总之, 在和平中求发展, 以发展促和平。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 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 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到了什么东西, 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指明了鼓励学生对历史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生们多角度高瞻远瞩地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和想法, 一石激起千层浪, 他们探求新知的热情高涨, 缠着老师为他们从广度上展开从深度上挖掘他们所关心的热点, 现场提问及时回答 (事后想想真是对教师一项严峻的挑战!) , 下面我把精彩片段摘录如下:

问题:“当今中国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 但为什么一些国家屡屡抛出有损中国形象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 还对奥运圣火的传递横加阻挠干扰?”

回答: (我首先对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表扬) 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关系到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形象, 用我们的时髦用语来说就是“恶搞”, 其目的不言而喻, 面对中国的渐趋崛起的态势, 那些信奉“权力政治”、“丛林法则”和“零和游戏”, 尤其是信奉“进攻式现实主义的西方人士看来, 中国崛起将引起国际地缘政治关系、国际经济秩序、资源能源、环境、发展模式、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巨大变局。担心中国崛起“必然会”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 所以是在恶意丑化中国。2008年最为明显, 对中国人来说, 令人困惑和愤懑的是没有想到和不能理解西方对中国的态度为什么充满傲慢、偏见、无知和不公。例如, 西方许多人对西藏的历史、宗教和现状一无所知, 却动辄就涉藏问题审判中国;奥运会本是世界人民的一件盛事, 为什么在西方人那里却变成了抹黑、羞辱中国的一件工具;苏丹与中国远隔千山万水, 却将达尔富尔问题无端记在中国的人权账上, 而将西方自己的责任和问题免除不提;等等。这场场交锋反映出的是中国与西方在物资与精神两个层面的相互交往上存在的严重不平衡和巨大反差。双方在精神和文化层面的沟通已经大大落后于经济、贸易等物资层面的交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倡导加强软国力建设、增进国际认知与认同, 即:使中国元素在国际体系的价值观念重塑过程中渐渐得到认同。为了应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 更为了明确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政府宣布, 中国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但“树欲静而风不止”, 所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事实胜于雄辩! (同学们被感染着并异口同声喊道:好好!好……)

社会管理与社会阶层、文化建设 篇8

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任务堪比经济管理、政治管理,是个涉及中国社会中的任一个体、社会群体的严峻问题。例如,2012年以来,由于医患矛盾而引发的数起医生被砍伤或砍死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医务工作者社会风险的思考。与之相应的官方手笔是:在大型医院设置警卫室。这种现象说明,在人们都要涉及的医疗领域,社会管理的任务已经直接提到议程上来了。同时,对医生职业的评价、医生与患者关系的评价等文化层面的内容也浮出水面。再如,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严峻现实促使家长、教育管理部门反思,采取各种措施重建人们对教育的信念,重建教育的神圣感。这些都说明,社会管理及其研究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学的显学,不可等闲视之。本文拟从社会分层、文化建设的角度谈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功能,试图在社会管理的研究领域发挥一种学科渗透的作用。因为,社会分层是一个经典的社会学问题,文化建设则涉及哲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社会管理也横跨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社会政策等学科或领域。将上述关键词联系起来,分析相关社会事实之间的关联,找出其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将会对社会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社会分层及其意义

“分层”的本义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借用此概念来从社会阶层的角度分析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的定义概括起来有两类:一类是把社会分层看作是客观过程的界定,认为社会分层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机会不同等原因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现象或过程;另一类是把社会分层看作是主观方法的界定,认为社会分层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方法。

在本质上,社会分层是一种结构化的、体制性的社会不平等,它是一种社会存在、社会事实。由于社会赋予人们之间自然、社会或先天、后天差异以价值判断,所以人们总会处于不同的社会位置。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也无论我们是否明确地意识到,这都是不可改变的、客观存在的。一个在街边擦皮鞋的中年妇女和一个衣着华丽的贵妇人,显然处于不同的、按照经济标准划分的社会阶层,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穷人和富人。除了贫、富这一最基本的社会阶层差异,我们还会发现根据政治标准、社会标准或综合性的标准而划分的社会阶层。时下流行的90后、00后孩子们的“拼爹”心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社会阶层意识的影响。2011年12月28日,朝鲜为刚刚去世的金正日将军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那高规格的送葬队伍、灵车和路边哭丧的朝鲜民众,在传递政治新闻的同时,也在传递着社会阶层的符号、象征。金正日的死与一个普通老人的死无疑有着不同的阶层含义。

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于2011年12月进行了一项“2011年广州城市状况市民评价”的民调。该调查根据广州市12个区、县级市的常住人口比例进行配额随机抽样,电话访问了1006位市民。该调查发现,“低收入者的成分主要为机构就业中的普通工人、职工和职员,单位多为私营民营企业;此外是零星就业人员,无业和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且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中等收入者的成分则以机构就业中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为多,自己经营生意或事业的人明显增多,学历较高,年龄上中青年较多。高收入者多为机构就业中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单位多为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此外私营业主也较多;年龄多处于壮年及以上,学历呈高、低两极化。”[1]

从社会阶层结构的角度看待社会、研究社会,是社会学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所构成的 “两阶级一阶层”的结构逐渐解体,社会阶层结构由简单趋向于复杂、多元,由封闭转向开放,基本形成了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当代中国,随着就业方式和财富获取方式的变化,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社会整合更加困难,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利益矛盾呈上升趋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代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中,中产阶层的规模、比例正在逐渐扩大,其增长速度大致为:每年约增长一个百分点。2007年,中国的中产阶层占22%,2009年占24%。中产阶层或中间阶层是英文middle class的翻译,直观地看,中产阶层是指生活水平、财产地位处于中等层次的社会群体。社会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产阶层是指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文化地位上看,均居于现阶段社会上层和下层的中间水平。中产阶层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用现代化的指标来衡量(在工业社会的中期阶段,中产阶层应该达到40%以上),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尚未完成,这表现在:在整体社会阶层结构中,社会中下阶层的比重仍然很大,中层的比重偏小,整个结构总体上呈现出“洋葱头形”,这与现代社会应有的“橄榄形”还存在一定距离。

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于2011年11月进行了“北上广市民工作感受”民调,以分层随机抽样,电话访问了北京、上海、广州共2001位市民。本次调查显示,“北上广”作为中国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已经形成“花瓶型”的社会结构,这一方面显示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又意味着社会仍处于转型之中[2]。这就需要协调、整合阶层利益关系,进行社会政策调控,以促进中产阶层的发育,缩小社会中下阶层,推进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按照改革开放以来中产阶层的增长速度,要到2025年后才能达到工业社会中期阶段中产阶层占40%的标准。而现实的情况却令人无法乐观:贫富差距的逐年持续拉大,物价的持续上涨,也影响到中产阶层的巩固和扩大,进而威胁到社会的和谐稳定。2009年秋,我去杭州出差,一位在杭州工作的同学感慨地对我说:“要是在现在,当年我这样的从浙江穷村子里出来的学生根本考不上大学。”是呀,1981年,普通工人、农民的子女,他们可能在偏僻的山村、小城市读小学、中学,但他们可以考上大学,考上北京大学。但是现在,优质教育资源向大城市、富人倾斜,普通工人、农民的孩子如果还在偏僻的山村、小城市上学,他们如何能考上大学呢?

社会阶层影响着人的生命体验、生活感受和工作感受,影响着人的消费习惯,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笔者2011年11月19日至12月9日到英国参加一个培训,在伦敦的摄政公园,看到美丽的草坪,湛蓝的天空,还有早晨跑步的几个年轻人。和朋友说起此事,朋友评论道:在摄政公园跑步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你想想,普通人有实力住在摄政公园附近吗?他们一定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其实,在中国何尝不是呢?那些很贵的楼盘,普通工薪阶层的人怎么能买得起,比如西湖边上的天价楼房。

这个“北上广市民工作感受”的民调,以分层随机抽样,电话访问了北京、上海、广州共2001位市民,剔除离退休人员、学生和家庭主妇,49%的在职工作者受访。该项调查,按就业方式将受访者划分为“自谋事业者”人群,主要指私营个体业主、独立谋生的法律、会计等专业人士和文化艺术等自由职业者;“公职就职者”人群,主要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医院、学校、科研院所等聘用和合同雇佣人员;在商业机构的就业人员,按产权划分为“国企就职者”、“外企就职者”和“民企就职者”人群,主要指国有、外资、民营企业雇佣人员;“非稳定就业者”人群,主要指散工、临时工、钟点工和失业、无业人员。经过比较研究发现:各就业方式人群的工作感受差异主要显示在满意度水平上,不满意度的差异并不明显。概括而言,在经济最发达、谋生机会最多的“北上广”,拥有个人资源又勇于开拓事业的“自谋事业者”,对工作各方面感受基本位居前列,尤其在工作成效方面的“工作薪酬”、“工作成就”更为突出,唯一感受略低的就是“工作稳定度”。常被人称之为“体制内”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就职者也拥有较好的工作感受,尤其在“工作稳定度”、“工作压力程度”上更为明显;但比较而言,两者对“工作薪酬”的满意感受不及体制外的“自谋事业者”和“外企就职者”。在外企、民企就业的人群,对工作的满意感受均低于前三者,尤其在“工作压力程度”、“工作与生活的协调”上最为明显。相较而言,“外企就职者”的感受总体优于“民企就职者”,前者对“工作稳定度”、“工作薪酬”的满意水平明显高于后者。工作感受最糟糕的是“非稳定就业者”,既不属于体制内又被社会边缘化的处境,使他们对工作的不满感受尤为凸显,调查中10项指标的不满意度均高居首位,而对“工作薪酬”、“加薪与升职机会”的不满水平更达33%,基本三人之中就有一人不满[1]。

二、阶层亚文化及其建设

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不同的亚文化表现,特别是在生活方式、消费、休闲等领域。笔者在英国期间,在爱丁堡的一家中国餐厅,邂逅了两桌来自中国某直辖市的官员。他们推杯换盏,大声喧哗,旁若无人地互相敬酒、劝酒,男人们个个满脸通红,丝毫没有顾及到他们的大声吵嚷干扰了全餐厅客人的吃饭氛围。我们坐在他们的邻桌,说话都要靠嚷的,否则根本听不见,有些两三个人的散客无法忍受他们的喧闹,匆匆吃饭后就走了。作为同胞,我们真的是为这群政客的行为感到羞愧:太没有公德心了。我忍不住推了他们那群人中临近我座位的一个人,希望他们小声点儿。那个人回答说:“喝高了,没办法控制了”。吃过饭后,趁在门口集合的时机,我们的一位老师悄悄地对他们中的一位女士说:“你们出国前没有进行外事纪律培训吗?”那位女士意识到他们过分了,后来在门口站着的时候他们就都静悄悄的了。作为从事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的老师,我一直在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可以很明确地判断出他们来自某市各区(如J区)的机关、社会团体,是有一定权力的人,其中一个被呼为“刘局”的人权力应该是最大的,因为大家纷纷给他敬酒。他们在单位里一定是习惯了这种被人捧着或互相捧着的饭局,结果把这种饭局方式照搬到了英国。这件事情过去没几天,在伦敦中国城的一家川菜饭店里,我和朋友又邂逅了几个中国富二代。她们都是女孩子,个个身材高挑,穿着名牌,手里挎着名包。坐下后专捡饭店的招牌菜点,根本不考虑价格因素。相比之下,我和朋友两个人却精打细算,退掉了一个菜,招来了服务员的白眼。就这样,我们还花了40多英镑,相当于人民币400多元呢。由此可以推想,那些时尚中国女孩子们根本不差钱啊!其实,也不是他们不差钱,应该是他们的父母不差钱,典型的富二代!

不同社会阶层的亚文化表现关乎一个社会的整体文化生态,不可小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以所谓“三片”——芯片、薯片、大片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正以强大之势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对此,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公民层面,都要有清醒的判断和态度。从国家层面来说,致力于文化建设,有很多顶层设计层面的举措。在我们身边,某些国民的文化自信心在流失,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自信心的教育。最近我听一个讲座,老师说到这样一件事情:在某个偏远地区的小学,老师问五月初五是个什么节,学生回答:是粽子节。老师引导学生说: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吃粽子吗?是因为要纪念屈原。你们知道屈原是谁吗?孩子们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这个时候有个男孩子勇敢地举手,站起来说:屈原是一个香港歌星。上述事例说明,文化建设努力都是从集体层面进行的,从国家层面,要进行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要打造中国的文化产业;从北京的文化建设方面,提倡建设北京精神;从学校教育层面,要加大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力度。但是,还可以从其他的角度来谈文化建设,比如社会阶层的角度。

每个社会阶层的人所不自觉地营造出来的文化,不仅仅关系到其所在的阶层的价值,更会影响到社会文化整体的性质和发展趋势,这是不能等闲视之的问题。像我上述的两例英国见闻的社会阶层消费文化的案例,影响到的就是中国人的整体文化形象。所以,如何引导社会各阶层的人,意识到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不仅仅是个体性的或局部性的,更会影响到社会文化整体生态状况,在此基础上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起文化自觉性,把积极向上的文化样态呈现给社会,这也应该是文化建设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恰恰是容易被忽略的角度。在专家们忙于设计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决不能忽略人的社会阶层差异。只有在阶层差异的前提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建设引导,才能使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三、社会管理与社会阶层、文化建设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进程的深入,政府管理职能在当代已经由过去强调政治和经济领域的管理,逐步转向在继续开展好政治和经济领域内工作的同时重视社会管理,并将社会管理看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社会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部门为促进社会系统的和谐运行与良性发展,对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事业和社会观念等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1]

社会管理不是空洞的口号。它是对从不同的角度划分的各种社会结构组成部分的管理,目标是达到社会结构的和谐。在这些角度中,社会阶层是一个重要角度。社会阶层的和谐取决于社会管理的水平,也取决于文化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孤立地谈三者中的任何一个,都是毫无意义的。

(一)社会管理要有高度的社会阶层关照

社会管理的误区之一是维稳。有些地方干部以为不出治安问题就是社会和谐,就实现了社会管理的目的。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导向下,为了所谓的“维稳”,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比如,为了“截访”,有些地方干部夜不能寐,雇用了很多人从事这一行当,浪费了大量纳税人的钱。实际上,不出治安问题只是社会管理水平的低级指标,高级的指标应该是社会阶层的和谐。保持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使各阶层的人在其所处的阶层能够有合理的诉求和满足感,各阶层的人互相理解、和谐相处,这才是社会管理的高境界。

(二)社会管理要有高度的文化建设关照

社会管理的误区之二是物质文化建设。有些地方干部以为给当地修建了娱乐设施,修了路,人民群众就会满意。他们社会管理的政绩就体现在上述物质性的指标上。殊不知,关爱各阶层人们的心灵才是硬道理。人不同于动物就在于其心灵感受、精神需求。如果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灵需求,不能给各阶层的人以积极文化的引导,就不能说社会管理是成功的。“心灵的东西非常重要,也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维系一个社会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往往是人们内心的价值沉淀。人是有灵的动物。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由于文化的隔阂而引起的矛盾会威胁人们的共同生存。’”[2]

总之,离开高度的社会阶层关照、高度的文化建设关照,就不会有成功的社会管理。正如田毅鹏所言:“虽然现代人业已在长期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实践中获取了关于社会管理体制及其运行的一些理性认识,但欲达至‘体制协调’的目标,仍需直面‘消解结构’诸因素的挑战。”[3]例如,社会原子化的挑战,社会流动性的挑战。笔者认为,社会阶层的日益固化和相对剥夺感增强,阶层亚文化引导难度增大等也是对社会管理体制构成冲击的重要因素。不解决此问题,社会管理体制及其成效难以有乐观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2.陆学艺.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对话、争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11.

上一篇:实验室专职技术人员工作职责下一篇:汽车客运站安全培训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