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在早期教育

2022-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家庭教育在早期教育

社区教育在左,电大教育在右

【摘 要】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针对电大教育要想保生存,谋发展,选择转型社区教育的问题,文章通过对社区教育概念的剖析对照,从本质属性上揭示了社区教育与电大教育的关联性,从而对这一转型选择做出否定的判定。

【关键词】社区教育 电大教育 转型

在2016年6月的《开放教育研究》杂志上,笔者读到了吴遵民、陈玉明的《电大转型社区教育何以可能》文章,虽然笔者对电大转型和社区教育这样的名词以及电大开展社区教育这样的提法并不陌生,但这篇文章把它们放到一起,还是着实让人惊讶了。电大教育似乎需要社区教育的拯救。基于这种疑虑,笔者在详细查阅这些文献的基础上,试图厘清在社区教育如火如荼的发展过程中,电大究竟会充当怎样的角色?更希望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电大也好,开放大学也好,能够坚守好自己的教育使命。

一、社区教育

(一)缘起

近年来,社会建设的加强,使得社区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日渐成为基层群众的生活空间。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社区教育的作用逐渐被认同。教育部、民政部等部门围绕社区教育的作用、社区教育的具体实施制定了规则。

1993年,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强调要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并首次引用了“终身教育”的概念。自此,社区教育开始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由青少年校外德育为主,继而向教师、家长、社区居民等群体组建辐射和拓展的社区教育,开辟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新路。(小林文人,末本诚,吴遵民,2003)

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指出,“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

2000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指出,“实践证明,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引导居民爱祖国、爱城市、爱社区,可以形成崇尚先进、团结互动、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并要求“加强对社区成员的社会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

为推动社区教育工作,教育部决定开展社区教育实验。2004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随后,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了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指导原则和目标、主要任务,提出了发展社区教育的保障措施,要求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同时,教育部在全国范围推荐社区教育示范区,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的通知》中明确要求:要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形成基本完善的社区教育培训网络;社区教育示范区要有多渠道筹措社区教育经费的机制;有一支专兼结合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每个街道(乡镇)应有一名教师;重视开展社区教育的宣传与理论研究。自此,作为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产物,社区教育蓬勃发展起来。

(二)概念的界定

一般认为,我国的现代社区教育起源于中小学的校外德育教育,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的社区教育委员会成立为标志。如今,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社区,因而以社区为载体开展的教育活动应运而生。特别是在国家大力倡导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对于社区教育含义的界定显得十分重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社区教育的定义是:“基于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区,且并不是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原理,因此,实现这一原理的活动即为社区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对“社区”及“社区教育”作了如下的补充规定:“社区又是指都市或农村的、被限定在一个区域内的住民,他们同属一个群体,具有共同的思维方式或对某一事物具有共同关心度的人群。而社区教育并不是仅仅指有关社区的教育,或为了社区发展的教育;它更重要的是社区的住民对教育拥有的决定权,以及为创造社区教育而负有的责任。”(吴遵民,2003)

华东师范大学吴遵民教授從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社区教育的定义出发,做出这样的界定:“中国社区教育是由地区居民自发产生的,为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及对终身学习的需求,而由政府提倡并与地区基层组织共同推动的,旨在以提高地区居民精神与文化素养,满足他们自我完善的要求,以及切实保障地区居民自主学习权利为宗旨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教育活动。”(吴慧涵,2015)

北京师范大学厉以贤教授(1993)认为:“所谓社区教育,是实现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教育活动过程。”教育部《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文件对社区教育的描述是:“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建立学习化社会的基础,它具备‘全员、全面、全程’的基本特征。”该定义是本文采用的定义。

通过对社区教育相关政策及定义的解读,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这些对社区教育概念的界定虽然表述各异,但形成了以下几个共识。第一,社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教育活动,是一种教育与社会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二,社区教育的目的是满足社区全体成员的各种教育需求,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第三,教育范围是特定的区域;第四,受教育对象是社区全体成员;第五,有一定的实施主体,包括管理组织和执行机构。

其次,在本文所采用的定义中,社区教育被赋予的终极意义是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通过社区教育,营造全民皆学的学习氛围,只有形成了学习氛围,社区居民才会在积极融洽的环境中,自觉地接受教育,进行学习,也才能够在彼此的交往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建成学习化的社区,社区才会拥有持久发展能力。

再次,从定义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定义是附着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上的,被赋予了时代的特征,更多地彰显了时代的需求。因而,社区教育兼具了教育、文化、服务及政治功能。社区教育所具备的功能,决定了社区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公民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教育、文娱体育休闲教育。

最后,从教育部文件的定义来看,我国的社区教育是一种大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活动,突出教育与社会的融合,教育定位平民化,教育资源多样化,教育内容广泛化、动态化,教育形式及成果多元化,从而使社区教育具有独特性。

综上,无论我们认同哪种定义,但对于社区教育的理解应该从以下几点来把握。

第一,社区成员的学习需求与社区的发展需求是开展社区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社区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及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社区教育是一项面向全体公民的公共事业,具有非功利性,它强调公民的自主参与。

第三,社区教育是一种非正规、非正式的教育类型。所谓正规教育,是指各级各类学历教育;非正规教育,则包括青少年校外教育、成人校外继续教育、职业证书培训、老年教育等;非正式教育,则主要指的是通过非正式形式进行的教育,如通过各种媒体、图书馆、展会、展板等方式使人们受到的影响和教育。(厉以贤,2007)

第四,社区教育需要社区及社区成员的支持。社区成员的学习需求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特征。要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必须利用开发社区内的一切教育设施及资源。因此,社区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另外,在社区教育实践中,一般把社区教育重点定位在区、街道和居委会三级。

二、电大教育、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

(一)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

终身教育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它源自成人教育理论,演化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广为人知的教育理念了。对于终身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一是它强调人的一生都应该接受教育,不同的年龄段接受不同的教育,而且这些教育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二是强调教育要渗透到生活中,要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起来,并因此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所以终身教育理论更侧重强调教育机构的整合。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所构建起来的教育体系就应该是通过对社会各种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使原本各自独立的教育形态在终身教育的框架下相互连接,最终形成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的建成有赖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学习型社会(也称学习化社会)强调社会对人们接受教育的条件的创设以及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重视,这样的社会不在于要求人们接受什么教育,而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什么样的学习机会。由此可以看出,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是以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为先决条件,是终身教育理念的终极目标。

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终身教育及学习社会化成为教育发展的两大趋势。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两个文件对终身教育在我国开展的目标和要求做出了政策层面的明确规定。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对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表明党和国家构筑终身学习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连续性和坚定性。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就是在终身教育的框架下将现存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形态、教育资源及教育领域进行重新整合和再构建,使其能形成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还能衔接有序的体系,使各种教育之间能衔接有序相互连接和贯通。只有这样,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学习型社会的理想才有可能实现。(何齐宗,2008)

(二)电大教育和社区教育

首先,通过对上述基本概念的辨析,我们可以发现本文所引用的社区教育的概念正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糅合体。社区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目的也是终身教育所倡导的,其终极目标是学习型社会所描述的。终身教育为社区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是社区教育的立足点和归宿;社区教育为终身教育的实现奠定现实基础,是终身教育的切入点。因此,社区教育可以理解为社区内的全民终身教育。

众所周知,终身教育起源于成人教育的发展,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思想产生的基础。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关键是培植和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电大作为我国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教学手段,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和民族边远地区开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其广泛的社会性、全民性、多样性是其他类型教育无法替代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国家宏观教育发展的决策对电大在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明确定位,充分地肯定了电大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由此可以断定,电大教育和社区教育都是“为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服务”的重要办学形式,它们统一在终身教育体系框架下,为相互之间的融通衔接提供了空间。

其次,在中央电大召开的社区教育研讨会上,葛道凯校长认为电大开展社区教育是一种价值回归,是电大发展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重要方面。阮智勇副校长认为社区教育是电大为社会服务的又一新平台。事实上,同普通高校相比,电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其教育对象主要是在职成人,因而与社会有更紧密的融合,再加上电大一直坚持的“四个面向”(面向地方,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方向,其教育触角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城乡的基层社区了。而社区教育从诞生起,其目标就是满足民众需求。所以,二者所追求的教育价值目标是一致的。

再次,社区教育是区域性大教育,是对区域内全体成员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教育,既有知识的更新与积累,也有基本素質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同时也是社区成员为适应社区生活需要贯穿一生的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的开展有赖于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统筹下,对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其中应该包括电大教育的资源。正如教育部前副部长鲁昕2010年12月在杭州召开“全国社区教育工作座谈会”会上讲到的:“电大资源是社区教育资源库的重要来源,各地电大要在社区教育资源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由此可以推断,电大作为社区内的教育机构,应该为社区教育提供服务。

最后,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与社会相结合的社会文化现象和社会实践活动,任何一个机构都不可能在社区教育领域包打天下,关键是要恰当确立定位和分工,在社区教育中发挥各自优势和形成特色。对于电大而言,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共同目标把电大教育和社区教育联系在一起。电大介入社区教育,其系统优势究竟如何有效发挥?电大与其他相关机构、部门在社区教育中的角色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位?依托电大建设的多种中心的社区教育(培训)学院究竟仍是电大还是变成另外一类的教育机构了?这些问题没有完全理清之前,讨论电大教育转型社区教育尚为时过早。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对照终身教育的理念,社区教育可以界定为区域内的终身教育,而电大教育只能是学校教育,这个属性当下来说无从改变。只有在终身教育体系的框架下,社区教育与电大教育方可以教育形态的名义平等对话。因此,电大的未来若要明媚,排除政策因素,用习近平主席的话来说,那就是“打铁还需自身硬”。

【参考文献】

[1]小林文人,末本诚,吴遵民.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9.

[2]吴慧涵.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27.

[3]厉以贤.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7(05):5-12,48.

[4]何齐宗.教育的新时代——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9.

作者:肖凌峰

第2篇:在化学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确定了新时期的品德培养目标:即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而在众多素质目标中品德为重。作为占教育一席之地的化学教育,在开展本门学科教学时,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对学生适时渗透品德教育,极为必要,义不容辞。

一. 化学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人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立志为建设祖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化学教学中适时插入爱国主义素材,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还有助于确定崇高的理想。

例如在教学《硫和氮的氧化物》一节时,介绍硫单质用途时,可以向学生介绍黑火药。黑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恩格斯高度评价“火药和火器的应用,决不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是一种工业的,也是经济的运行。”介绍火箭为什么能飞上天时,谈谈载人航天。神州Ⅶ号发射并成功返回,实现了中国人千年太空行走的梦想,使我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实现天空漫步的国家。此外,我国古代的造纸术,冶金技术都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在现代,我国的化学科技取得了伟大成就。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开创了人类人工合成蛋白质之先河,“三弹一星”的研制、爆炸与发射,都使我国在此领域跃居世界先进行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

再如在教学《纯碱的生产》一节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侯氏制碱法”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自幼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在美国留学八年获得博士学位,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 ,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碱厂与之合作,遭到侯德榜先生的断然拒绝。侯先生后来率众到四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艰苦摸索和不断试验下,“侯氏制碱法”终于问世并名扬中外,而且把生产技术无偿公布于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1974年,在他生命的最后,立下遗嘱,决定把自己最珍贵的藏书捐献给国家,留给后人作为攀登科学高峰的基石,侯先生一生为科学事业,为国家的建设而献身的精神,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

二 化学教学与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辨证唯物主义的各种观点是在研究物质运动规律的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将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渗透到化学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自然观,而且还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无论从学习知识的角度,还是从发展能力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教学《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一节时,可对学生进行“量变引起质变”的教育。以第三周期的元素为例,原子核内质子数从11递增到18,元素性质相应变化如下:11号钠为非常活泼的金属元素,12号镁为活泼的金属元素,13号铝为较活泼的金属元素,14号硅为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15号磷为较活泼的非金属元素,16号硫为较活泼的非金属元素,17号氯为非常活泼的非金属元素,18号氩为极不活泼的稀有气体元素。核电荷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引起元素性质的变化。这说明数量的改变引起质的改变,质变是量变的飞跃。在这一哲学思想指导下,让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学习上同样如此,不能急于求成,应该稳扎稳打,夯实基础,滚动提高。

再如在教《烃的衍生物》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内因与外因关系”的辨证思想教育。甲醇和乙醇都是醇类同系物,但前者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后者却能发生消去反应。而乙醇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是浓硫酸和加热到170℃,产物是乙烯(可作果实催熟剂等) 。如果将上述条件中的170℃改为140℃,则产物将变为乙醚(可作麻醉剂) 。这说明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联系同学们自身的学习也是如此。学习环境的好坏,教师水平的高低等都是外因,内因是学生本身。首先自己想学好,外因方能起作用,学习成绩才能提高,好的条件才能转变为好的素质。

三 化学教育与环境保护教育

环境意识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的标志。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旺盛时期,对中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显得十分重要,中学化学课是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好阵地。

例如在教《硫和氮的氧化物》时,谈到二氧化流,是大气污染物之一,是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人吸入二氧化硫,会发生呼吸道疾病,浓度高达一定程度时,会使人死亡,作物枯死等。教师除了讲清课本上关于环境保护内容外,可以举历史上烟雾事件对人类的危害事例。如1948年10月26日清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二氧化硫和烟层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发生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并有17人死亡。伦敦自1952年以来,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祸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 烟雾逼迫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疾病患者猛增。1952年12月那一次,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通过举例,加深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又如,在硝酸工业制法教学中,可以强化NO、NO2等氮的氧化物对大气污染的危害性教育;在硅酸工业中,强化粉尘污染危害性教育;在炼铁工业中,强化高炉煤气含有大量灰尘和有害气体 ,必须经净化处理,以防止污染的教育;强化在炼钢工业中产生的大量棕色烟气含氧化铁尘粒和高浓度一氧化碳,必须净化回收的教育;在石油化工中,强化废水、废气、废渣及海底采油,油船运输等大气、地面和江河湖海的污染如何防治的教育。

在教《大气质量的改善》时,探讨如何改善大气的质量,向学生介绍开发绿色能源时介绍如东建设全国绿色能源县的情况。该县有100多公里海岸线,常年风力比较大。利用绿色能源风力发电,年可供发电有效风时近8000多小时。2004年8月,如东县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我国第一个绿色能源创建县,全国第一个风电特许权示范项目随即在该县开工建设。目前,150台风力发电机已基本安装到位,并陆续并网发电。一期、二期风电项目已经并网发电3.56亿度,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42万吨、二氧化硫1601吨,节约标煤14万吨。项目建成后成为亚洲最大的85万千瓦的风力发电机场,年上网电量将超过81亿度。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长三角地区电力紧张的局面,也为大规模发展节能环保的可再生能源积累经验。生物发电也是绿色能源。如东县是拥有150多万亩耕地的农业大县,年产农作特秸秆100万吨。过去每到夏秋收时节,农民到外焚烧农作特秸秆,路人叫苦不迭,有时还引发火灾和交通事故。农民虽然少了事,但这样既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也使土壤板结。2004年,该县建设新生物质发电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第一个生物质发电示范项目。经过几年努力,该工程已并网发电,年消耗秸秆17万吨,年发电量1.8亿度。

另外,,还可以组织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完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如对本地水源,土壤污染情况的调查,进行环境的监测,宣传环保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责任。

教人要教心,育才先育德,这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化学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环保教育;要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既要用化学知识武装头脑,也要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能力、情感、意志、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作者:李荣彬

第3篇:在物理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做人,教书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把道德教育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强调道德教育是课堂教学中革命性的力量;强调每位物理教师都应寓德于教,促进物理教学与道德教育的交融发展, 每位物理教师都应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深入发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德育功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关键词:教书育人 德育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

教书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育人的德育教育当然是学校工作的首位。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由中学教育目的决定的,也是物理课程标准所明确要求的,物理学本身具有德育教育的因数。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始终思考着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问题,并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在德育大纲的实施途径上又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与各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之中。”“理科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事实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根据上述精神,本人在近几年的物理教学中,认真探索德育渗透的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就此浅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德育教育过程是随着学生吸收科学文化知识,悄悄地、点点滴滴地注入到学生心灵深处的,积累起来的效应是不可低估的,效果和作用是巨大的。

一、爱国主义教育,利用我国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进行爱国情感熏陶

讲授各文章内容时,教师要充分利用配置课本前页的彩图和插图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例如:利用图像再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那万众欢呼、激动人心的情景,学生也为之激动,引起了极好的感情共鸣。这些重大事件,学生耳闻目睹,易于接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我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两弹一星”、奔月工程、神七上天 、超导托克马克、激光技术、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70年4月,我国自己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的事实,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拥有研究和发射卫星能力的国家。2003年的金秋时节,我国自己设计的宇宙飞船首次把杨利伟送上太空,创下了宇宙飞船载人的历史。2007年的金秋时节,我国自己设计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东方红一号、宇宙飞船、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加强。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加倍努力。

二、道德品质教育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点是信念、意志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学习成绩好又有什么用!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惊世血案的主角马加爵死刑前的对话令人震惊。这一重大事件,學生耳闻目睹、易于接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说明教育的失败。

三、通过讲授物理知识实施德育渗透

如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学习态度等无疑是一种好的尝试。在讲瓦特蒸汽机的发明,拉开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序幕。爱迪生电灯的发明,从此人类进入了电的时代。阿基米德在浴室中洗澡,发现身体浸入水中,水就会从盆边溢出,突发灵感:阿基米德定律从此诞生了。这一发现,不仅揭开他苦苦思索的“皇冠”之迷,也是流体力学诞生的庆典。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k=hυ-W的知识教学时;当我们讲述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的知识教学时,当我们讲述爱因斯坦狭义、广义相对论的知识教学时,我们可翻印有关爱因斯坦(1879-1955)简介资料。一方面让同学们了解爱因斯坦的研究成果的来之不易和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同时让同学们了解爱因斯坦的崇高道德境界。

例如当我们讲述天然放射现象、衰变、铀核的裂变等的知识教学时,我们可翻印有关玛丽·居里(1867—1934)简介资料。同样是一方面让同学们对玛丽·居里了解的研究成果的来之不易和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同时让同学们了解玛丽·居里的崇高道德境界。通过描述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科学推测、勇于探索、不畏艰难、最终发现物理规律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初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也为今后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打下思想基础。

四、教师树立以身作则的原则,对学生德育教育是最好在教育

古代教育家孔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就是最好的榜样。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以文明的习惯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很多学校的许多物理教师恰如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一样,更多地把道德智慧理解为勤奋地、辛勤地、不浪费一分一秒地献身工作,不断地进行科学探究。他们深深地懂得:道德教育只靠灌输是无效的,靠真诚和生命体验才是有效的。

例如:茅盾中学赵惠松老师为了给文科班上好“电容器”一课,到处去买有双金属片的日光灯上的启动器——“跳泡”.。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还要研究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方法和途径。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需要每一位物理教师深深地思考。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了态度,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这种教育可以说是迁移默化的,很有成效。不仅提高了学习成绩,而且会使学生受益终身。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质,加强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学,这是时代赋予物理教师的责任。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才能真正达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美 Edwin M.Bridges及Philip Hallinger《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在领导发展中的运用》,上海教育出版社。

2、美 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p398。

3、美 霍尔·戴维斯《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p163。

4、《浅谈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3)-华夏免费论文网》免费论文。

作者:周正祥

第4篇: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摘要: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决定因素。要办好教育,要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建设和造就一支师德优、业务精、作风正、能够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不会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近些年来,党和政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了许多切实措施,努力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千方百计为广大教师办实事、办好事,极大地改善了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为教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教师职业逐渐成为受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

关键词:教育、教师、高质量、希望

正文:

接下来我将会从三方面阐述我个人的观点,如有不对的地方希望老师给以指导。有可能只是我个人的偏激。

21世纪,是信息化和知识化的世界。哪个国家的教育方面做得好就会对其的经济、文化、政治上起到无限的力量。教育程度的高低起决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直接来源于教育的改革,我国的经济是有了飞快的进步,但教育却进步不明显。需要我们新一代的教师队伍来培养更新的接班人。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可想而知教师在一个世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之中的地位有多高,是一个民族之中最骄傲的职业。我以我将是一名教师而感到自豪。我记得以前有位老师告诉过我这样一个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为了争霸世界,连未成年的孩子都派上战场,唯一没有指派上战场的就是教师。这也是日本能在战败后神速般地发展起来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最主要原因。百年教育,教师为本。连日本在发动战争的时候都还保留着教师队伍,战后教师队伍的作用就显而易见。这时日本在给世界上上一堂活生生的教育课。我国也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我认为最主要的是邓小平同志把教育提上日程。恢复高考是一件最明显的举措。他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分量,在告诫国人要重视教育,尊重教师。恢复教师的地位和形象。接后来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更是把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再一次提升了教育在人民心中的地位,我们这一代也就是受这些的影响而纷纷有机会进入大学的殿堂,圆了自己乃至家人的大学梦。我认为这些都还远远不够,我将从三方面来介绍我们未来的教师:

一、在知识方面: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过程大多都还在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封闭了大多数孩子本身拥有的天分,使所有的学生都向着一个固定的模式发展,没有了多元化,没有了很大的好奇心、童心、创造性。本来发散思维好的学生,也就是说打破常规的思考的学生却被传统的东西给同化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少数的学生坚持着。我认为我国应该在教育上来一次大的改革,让其发生一次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新的世界要多元化发展,才会培养出多元素的人才,现在的世界的趋势告诉我们的教师队伍世界需要的不再是单一的人才,而是需要全方位的人才。现在的人只靠一门手艺顶多只能吃饱饭,而你要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

需要你有一些经济知识、演讲与口才、专业的知识和商业的技能等,传统的手艺人已经在慢慢被世界淘汰了。更何况是教师队伍呢?在学校的教学方法、方式上都不能再走着传统的步伐,要有所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生活了。有了新的学校教学才会有新型人才的培养,让学校走向多元化,告别单一。是现在国家将要进行的重要改革。还有一场考试就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时代将要告别了,高考是必须的,但也要走上多元化,不仅仅是一考一纸。特别是教师队伍的扩充。我认为在中学时代应该开设一门有关个人将来职业选择的课,让大多数人都有一个自己的职业规划,并不是到了大学之后才进行规划,这样大多数人可以减少一定的时间,别到大学后不满意自己选择的职业后再进行改选。甚至有的人是抱着混个毕业证的想法在大学了混日子。这门课最要是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接着让他们(她们)培养成一定兴趣,这样可以避免一部分人走进大学时有一个低谷期。

在教师队伍的新人选拔中,知识基础是一个重要的过程部分,需要相当高的分数,不像现在的录取一样。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未来的基础。在分数过关的也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考验,看下他们(她们)心里是否健康、有没有信心、有没有爱心、有没有耐心、有没有决心、又没有责任心、有没有童心、有没有成为一名优秀教育家的梦想等。以上这几项是一位教师最起码的基础。心理健康的人才有可能教育出健康的心来。知识和心理上过关了,那就要看下其思想咯。

二、在思想上,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城市创新转型、人民富裕幸福”的目标,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对广大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局,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希望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牢记使命、勇挑重担、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认真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庆祝教师节优秀教师座谈会讲话中对广大教师提出的希望和要求,不断增强自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热爱教育事业,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党和政府对你们有很多的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对你们寄予很高的期望,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奋发努力,才能不辱使命,不负众望,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才能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好自己的光荣职责,努力为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同时也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提高认识,关心、重视和支持教育,帮助教育办实事,努力把保障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千方百计地解决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努力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为人才成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要切实关心、关怀广大教师的成长,尽力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尊师重道不只是挂在嘴上的,也要落实到实际生活中来。以上是先在社会生活中起一定的作用,再把其落实到教师的身上。

我认为,思想上不只是教师队伍得到相应的尊重,还要在每一个教师自己心中有一个良好的思想觉悟,爱岗敬业,依法治学,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奋不顾身、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以爱执教,刻苦钻研教学业务,不畏艰难,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高尚师德。几十年如一日,扎根边远贫困山区,安贫乐教,艰苦创业,为农村教育事业默默耕耘,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爱生如子,为照顾、帮助贫困学生,节衣缩食,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想学生所

想,忧学生所忧,严慈相济,甘为人梯,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做为人民服务的教师,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三、在物质上:我认为教师将会成为我国最好最高尚最受尊重的职业,国家也应该在教师的待遇上多给一些优惠,让教师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在教育事业之中,把自己全部献给教育,献给国家。像现在的待遇一样,会有部分人放弃教育事业选择别的职业,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教师工资还不够他们(她们)生活用,其他的职业的发展更好,可以给她们(他们)带来好的生活。现在我认为最影响教师生活的是住房问题,现在的房价又高,还多教师都买不起住房。你说他们(她们)会不放弃去找其它职业,那他们(她们)能干嘛!甚至有点教师会想着用剩下的时间去找别的事业来补及家用。俗话说:经济是上层建筑的基础,连经济问题都没有好好解决,哪有好时间、好心情来搞教育呢!住房问题解决了,就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他们(她们)就会全身心投入其中。用心去教育,用心去爱学生,爱会让教师和学生有一个和谐的课堂。我认为国家可以出一部分资金给学校,教师也自己拿出一部分来一同在学校附近或在学校里建上教师们自己的住房。或者全由国家出这笔资金,但教师必须与其签署一份合同(就是每一位教师要进行教育事业30年以上(包括30年在内),如夫妻两都是教师可以向上级提出申请,申请一套双人的住房。如若在途中被开除或终止者要取消住房资格,并且赔偿一定的住房费用。注明:教师只用使用权,房产权属于国家,不属于个人和私人)这么重要的一项职业,也应该在其工资上有一定的诱惑才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要做到这些,都需要国家做出相当大的决心才能实现。我所说的教育改革是空前的,是惊动世界的。

国家只有保障了教师的物质需求,教师才会有充足的时间去研究教育,付出自己最好的时间、最好的教育效果、最美的一面在课堂上。教师的能量才会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决定因素。要办好教育,要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建设和造就一支师德优、业务精、作风正、能够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我认为教师应注意从下面四个方面加强学习和修养,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注意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教师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职业,时刻都有新鲜的东西让我们学习,教师要时刻告诫自己: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保持一科谦虚好学的进取心。有了更好的教师才会有最好的学生大量出现,教师国民素质提高的基础。我认为提高国民素质还是要看教师。

我庆幸我将走进教师的队伍,我爱教师。请老师建议、指导。

参考文献:《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任学印 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师道实话》陈桂生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

4《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 陈时见 主编 商务印书馆 2006

《教师的境界与教育》陶志琼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中国教师:专业素质的修炼》 朱永新、袁振国 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第5篇:奉献在岗位,满意在教育

福鼎十七中开展“学习黄令赤先进事迹,加强政风行风建设”

活 动 方 案

根据中共宁德市委下发的《关于开展向“爱岗敬业模范”黄令赤同志学习的决定》,以及以市委教工委、市教育局的安排部署,我校精心组织党员教师、中层领导干部及全体教师于7月1日至8月31日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学习教育活动。

一、指导思想

学习教育活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例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实践要领,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滨海旅游工业城市建设,以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工作能力、改善干部作风、争创一流业绩为主要内容,切实解决我校领导班子和广大教师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领导作风、校风、学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政风行风和广大教师精神面貌的新传变,营造干事业、谋发展、思进取、争一流的良好氛围。

二、活动安排

学习教育活动分三个阶段,学习教育阶段(7月1日至20日),对照查摆阶段(7月21日至8月10日),整改提高阶段(8月11日至31日)。

(一)学习教育阶段(7月1日至20日):主要是通过学习、座谈、研讨、上党课、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引导党员教师、中层领导干部及全体教师认真领会黄令赤同志爱岗敬业的精神实质,并针对自身思想、素质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切实加强“四个教育”:一是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切实促进教育的科学发展;二是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坚持不懈地为我市、我校教育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勤奋工作;三是加强党的先进性教育,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上、把精力投在教学中,创造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四是加强廉政教育,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荣辱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并要求全体教师把学习教育活动同树立和弘扬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结合起来;同学习和倡导“三平”精神结合起来;同巩固和发扬全市灾后重建的伟大精神结合起来,切实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我校教师依法治教、优良施教、廉洁从教、文明执教的能力,增强党的先进性。

(二)对照查摆阶段(7月21日至8月10日):主要是开展“奉献在岗位,满意在教育”为主题的组织生活会,组织班子和党员教师,一方面对照黄令赤同志的先进事迹,检查自己是否做到立足本职、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勇争第一,是否做到牢记宗旨、吃苦耐劳。另一方面要联系自身思想和教育工作实际,检查是否存在以下五种不良表现:一是思想僵化保守,师德观念淡薄。二是纪律松驰涣散,精神萎靡不振。三是责任意识不强,服务意识淡薄。工作缺乏责任心,不求上进,不研究新教材、新课改,不重视家访工作;服务基层、服务教师、服务教学的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低下。四是个人利益严重,大局观念淡薄。违反规定乱收费,有偿补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五是热衷吃喝应酬,生活贪图享乐。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并就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思想根源。

(三)整改提高阶段(8月11日至31日):主要是针对查摆阶段征求到的意见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逐项制定整改措施。能够马上做到的,必须立即整改;需要逐步解决的,要积极创造条件、抓紧整改;需要长期解决的,要建立长效机制,融入日常工作、逐步解决。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三、具体要求

为了确保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我校专门成立了“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并指定了专门的联络员,成立了办公室,制定专门的学习计划。通过这次学习,让全体教师都清醒地认识到,要向黄令赤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要向黄令赤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自强不息、勇争第一的拼搏精神;要向黄令赤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政治本色;要向黄令赤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扎根基层、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要求老师在学过过程中,要有计划、有记录、有心得、有讨论、有交流、有总结。通过这次学习,党员教师、中层领导干部、全体教师再一次强化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坚定了社会主义的立场,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重新确立了奉献在岗位,满意在教育的思想理念,认真学习做到与时俱进。

2007年7月

第6篇:2014年教育厅长在教育工作会议讲话

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

努力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在2014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委高校工委书记 省教育厅厅长 朱清孟

(2014年2月19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两会”精神,总结工作,分析形势,安排部署今年教育工作。会前,徐济超副省长专门听取了会议有关情况汇报,对全省教育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开好这次会议提出了明确要求。刚才,亚伟同志传达了徐济超副省长的重要批示,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2013年全省教育工作回顾

2013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积极进取,扎实工作,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系统保持安全稳定,教育形象持续提升,一些难点问题有了新突破,一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

1.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473所,超额完成2600所的年度目标,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三年毛入园率达75.4%。 18个县(市、区)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改造城镇义务教育薄弱学校351所、普通高中37所;为7908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装备了教学仪器等。各地普通高中分配生的比例均达50%以上。启动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大力推进产教结合,积极深化校企合作;加快示范校特色校建设,确定了35所省级品牌示范校和83所特色校;调整优化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职业

1 教育办学活力不断增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工作启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加强。郑州大学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河南大学等7所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扎实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获国家级项目位居中西部地区首位;建立了教学质量年度发布制度;新增3所本科高校;新增3所博士、1所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高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再创新高,分别占全省的91.4%、92%。

2.教育改革开放展现新活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地方政府统筹高职发展等3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启动实施了普通本科学校转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改革、教师教育改革等5项重点改革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扎实推进。高职考试招生改革稳步推进,单独招生试点扩大至39所。继续增加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吸引社会资本81亿元投资教育。深入推进国际合作交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分别与3所世界知名大学开展了合作办学。

3.教育保障能力得到新提升。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全省财政教育支出1173.4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五分之一强,所占比例位居全国前列。省政府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省教师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国培计划” “特岗计划”等顺利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不断完善。教育宣传成效明显,开通了厅政务微博和河南教育手机报。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基层组织建设更加有力。

4.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全省各类中职和成人学校向社会输送62.56万名技能型人才,完成各类职业技术培训300多万人次,高校毕业生51.4万人,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积极引导中小学布局调整适应城镇化进程带来的人口流动新变化,督促各地编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得到教育部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荐。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校工科等应用型学科专业比例达到70%以上。高校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协同创新计划扎实推进,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申报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首批14个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科技学院小麦育种项目“矮抗58”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仅13项),实现了我省高校在该奖项零的重大突破,

2 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累计种植面积2.3亿亩,增产86.7亿公斤,增效170多亿元,为我省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围绕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9大战略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高校31个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与各地产业集聚区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哲学社会科学在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和资政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多途径扩大省外优质高等教育招生计划,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上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达到30.1%。以黄淮学院为代表的一批新建本科院校,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转型发展,不仅赢得了地方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学校获得了快速发展,也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上个月教育部专门在黄淮学院召开了全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经验交流会。

5.维护教育公平获得新进展。建立了覆盖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个阶段的资助政策体系,去年各级财政资助经费达41.3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42万人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基本实现了应入尽入;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办学水平得到提升;免费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252万名学生提供营养餐。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整体平稳,截至2013年9月1日,我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0.16%,高于全国同期2.76个百分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简报》编发了我省促进教育公平、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做法。

6.教育系统作风建设呈现新面貌。全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省政府若干意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四风”问题;党风政风行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规范办学行为、治理乱收费工作扎实有效。省委高校工委、教育厅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明显成效。谢伏瞻省长全程指导并亲自参加了厅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整改工作会,省委活动办、省委第二督导组对教育厅教育实践活动给予充分肯定,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了多次报道,在全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推进会上教育厅专门作了经验介绍,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经验被省委活动办作为典型进行总结,在群众评价、评议、评判三个环节活动中,均得到了高度评价。

3 2013年,全省教育系统持续保持安全稳定,综合治理、信访工作扎实有效,原民师养老补贴发放工作进展顺利;中小学德育、精神文明建设、教育信息化等工作也得到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督导、体育、艺术、国防教育、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研究、关心下一代工作也取得新的进步。

总体来看,2013年,是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辛勤工作、奋力拼搏的一年,是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成效显著的一年,是教育系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融入、做出积极贡献的一年。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既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更凝聚着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在此,我代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向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教育事业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还不紧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全省现代化建设需要。二是教育供给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存在差距,城镇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滞后于城镇化步伐,城镇基础教育资源普遍紧缺,“入园难”“大班额”等问题比较突出;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择校热”“上好大学难”等现象依然存在。三是教育保障水平尤其是教育投入仍不能很好地满足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教师队伍建设也亟待加强。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解决。

二、认清形势,切实增强推进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14年,我省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1.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赋予教育新的使命。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的坚定决心。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也提出了明确要求,突出强调了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进一步指出了促进教育公平的着力点,指明了教育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系统部署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任务,更加强调要发挥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重要作用,对进一步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完善教育治理体

4 系、增强教育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都体现了中央对教育改革的最新要求。加快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要切实增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实际,坚定信心、扎实推进,通过改革扩大教育资源,通过改革提高教育质量,通过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提高教育的服务力、贡献力。

2.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为我省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战略规划的实施,既是凸显河南地位、推进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大局的重大举措,更是实现富民强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将有力地推动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建设进程。三大战略规划的实施既为全省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结构,对科技创新的方向、能力、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育必须紧紧围绕三大规划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解放思想,发挥优势,主动作为,在服务全省工作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3.我省“四化”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既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使我们面临更多的挑战。我省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省,肩负着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改善民生等多重任务,既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努力缩小人均指标与全国的差距,又要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四化”协调发展进程的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处在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以高素质劳动者和拔尖创新人才构建竞争优势,以科技创新创造新的发展动力。而教育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的基础与关键,其发展水平和质量决定着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影响着产业升级的方向和水平。教育系统必须紧紧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新变化,努力推动学校布局、学科专业设置与城镇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适应,人才培养与劳动者素质要求相适应,科研资源配置与创新驱动方向相适应,为全省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4.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进一步激发改革发展新动力。我省是教育大省,但不是教育强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

5 的提高,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在不断出现新变化,对教育的关注在增加,教育公平意识不断增强,对优质教育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已经不再满足于“有学上”,而是希望“上好学”。对教育目标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从注重求学向注重求职转变、从生存需求向发展需求转变、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这些变化都要求教育必须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及时做出应对,回应关切。我们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入手,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

5.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既增强了我们做好工作的信心,也使我们感到责任更重。各级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教育工作,在政策制定和财政投入上持续向教育倾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连续多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公共财政支出的20%以上。省政府还与教育部签署了省部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省部会商机制,去年8月,教育部袁贵仁部长、鲁昕副部长等专程来豫与我省主要领导进行会商,围绕河南教育改革发展达成诸多共识,教育部将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我省更多支持和倾斜。郭庚茂书记一直把教育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担任省长期间实施了职教攻坚工程,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郭庚茂书记指出,作为人口大省、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大省和欠发达的省份,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尤为重要、尤为紧迫、尤为艰巨。教育搞好了,就是竞争力、就是动力、就是财富。但同时也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当前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改革的关键是要切实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与能力。谢伏瞻省长也十分关心教育工作,半年内6次到教育系统调研指导工作,并把教育厅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谢省长强调,教育在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进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当前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一是要弥补一个短板,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二是要办出一个特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三是要夯实一个基础,办好义务教育;四是要探索一条路子,更多地吸引社会资本办教育。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既饱含着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信任,也寄托着对教育的厚望。我们必须认清形势、牢记使命,以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优异的成绩来服务大局、回报社会、惠及民生。

三、深化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2014年全省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切实把教育改革发展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紧紧围绕三大战略规划和“四个河南”建设,大力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为重点,加快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提高教育治理能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关于今年的教育工作,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印发了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我就不再全面讲了,这里突出强调几项重点工作:

1.着力强化服务,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教育只有很好地融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具有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教育只有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才能赢得广泛尊重和支持。

一是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全省各级各类学校都要不断增强主动融入、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努力办好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符合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人民群众期盼的教育。特别是要突出强化教育服务“三重”的意识:第一,主动服务于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尤其是三大规划等重大战略,从中寻找工作着力点,强化教育服务全局的意识。第二,主动服务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尤其是“四化”协调发展及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需要,从中寻找工作结合点,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性和贡献力。第三,主动服务于人民群众重大关切,尤其是人民群众关心的“入园难”、“大班额”及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和学生安全等问题,从中寻求工作切入点,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我们教育工作的最高标准,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教育改革发展成果。通过自觉服务“三重”,使教育在融入中发展,在服务中提升,充分发挥出教育应有的作为。

二是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第一,加强学校布局规划建设,使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特别是基础教育要主动适应我省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新变化,会

7 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工作的意见,科学配置资源,不断满足人口变化对就学资源的客观需求,切实解决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严重滞后于城镇化发展步伐问题,努力从根本上化解城镇“大班额”“入园难”等矛盾,助推城镇化进程。第二,加强人才培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多样化人才支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要积极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第三,加强科技研发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创新性科技支撑。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已成为我省科学研究的主力军。目前,我省高校有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以协同创新计划为抓手,加大高校科研创新团队、人才和重点项目计划实施力度,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服务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第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层次智力支撑。我省教育系统的人文社科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均占全省的85%以上,我们要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三是不断完善服务机制。第一,健全人才需求与学科专业调整机制,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科学预测和调整人才培养的结构、规模,加强急需、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第二,建立高校科技资源与企业需求对接的平台与机制,及时主动掌握企业技术需求,增强高校科研工作的针对性。第三,完善政策指导和资源调控机制,加大就业率在高校招生计划安排中的调控力度,对就业率低的专业一律不新增招生计划,各高校也要对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压缩、调整,切实培养社会需要、“适销对路”的人才。第四,改革教育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真正做到教育质量由群众说了算,由社会说了算,从而引导学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需求办学。

2.着力深化改革,确保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

改革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事业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既影响当前,又事关长远。我省是教育人口大省、生源大省,教育改革必须立足省情,找准方向,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始终坚持有利于扩大教育资源,有利 8 于提升教育水平,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服务人才成长,有利于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的原则去推进。

一是推动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第一,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采取多样化政策措施,充分利用社会、市场、民间和国际资源办教育,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第二,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切实减少行政审批,严格控制检查、评比、表彰活动,今年将积极推动将中小学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权全部下放到省辖市,各市、县能够下放到学校的权力也要主动下放。第三,积极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新格局。教育行政部门要更多地运用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公共财政和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支持学校发展;学校要立足于依法办学、自主管理,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等,充分发挥办学主体作用,特别是要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章程建设,今年将选择部分学校作为试点,2015年底之前,所有高等学校都要完成章程建设;社会组织、行业企业和公众将通过评价、监督、监测等方式更多地参与到教育改革发展中来。

二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始终。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加强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人文素养。坚持特色发展、个性发展,承认差异,尊重个性,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和创新拔尖人才成长创造条件。继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习实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宽松环境,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招生制度改革重点是高考改革,袁贵仁部长在今年年度会上强调,高考改革极其重要、极其复杂、极其紧迫,要极其慎重。教育部已经制定了总体方案和相关的5个配套文件,将在征求意见修改

9 后由国务院批准向社会公布。国家要求各省今年要都出台方案,并选定试点批次,全国各省市试点将在2014-2017年分四批进行,按照提前三年早知道的要求,今年试点省份9月1日前要公布试点实施办法,三年后即2017年开始实施。我省也要尽快开始编制方案,确定启动时间。

四是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建立“知识+技能”的招生考试制度,推动中高职衔接,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升学通道。积极探索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职业教育特点,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

五是加强高校分类指导,引导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通过制定高校分类标准、完善配套政策、改革评价机制、探索高校分类拨款机制等措施,进一步推动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明晰以服务地方经济、以应用型为主的指导思想,引导各高校根据实际,科学定位,在不同层次、领域办出特色。对承担国家和省级试点的院校加大经费支持和工作指导力度,加大试点成果转化推广。

3. 着力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当前,我省教育发展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任务还非常艰巨,必须继续加快发展。同时,我们要明确没有质量的发展不是科学的发展,没有质量的发展不是人民群众需要的发展,在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把质量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一是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学前教育重大项目,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2014年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9%以上,进一步缓解“入园难”。

二是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启动实施新一轮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机制,切实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10 三是特色发展普通高中。启动实施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改革项目,引导带动全省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进一步明晰普通高中的发展方向。

四是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实施职教攻坚二期工程,通过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等4项计划,加强学校内涵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品牌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积极探索引企入校、引校入厂等多种校企合作形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产融合运行机制,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就业教育、致富教育。

五是内涵发展高等教育。继续实施高等学校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提升工程;全面落实第八批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任务;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坚持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发布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启动“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计划”“专业学位特色品牌建设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00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重视科研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激励机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六是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加大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确保民办学校在征地建设、水电气使用、教师业务进修、表彰奖励、学生补助资助、评先表彰等方面的同等政策得到有效落实。继续增加省级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额度,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引导更多民间资金投资发展教育,为民办教育发展创造更加平等、宽松的环境。

七是开放发展国际教育。加快推进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充分发挥我省汉字文化、武术文化和中医文化等优势,加大汉语国际推广;继续实施国家留学基金委河南省地方合作项目,启动“留学河南”政府奖学金计划;加强与港澳台地区交流工作。

4. 着力促进公平,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11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群众对教育越重视,对教育的公平就越关注。我们一定要在教育公平上多下功夫、多想办法、多做实事,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平等接受教育的权益。

一是兜底线,保障每个孩子都有学上。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是在承认地区、城乡间在经济发展、自然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前提下,为每一个孩子都提供一定标准的基本公共教育,保障他们都有学上。因此,我们要继续抓好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工作,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确保每一个学生都不因贫而失学。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并落实好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发挥好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关爱、帮扶、安全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服务体系。研究出台我省贯彻《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意见,着力强化条件保障,提高普及水平,提升教育质量,保障残疾人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二是促均衡,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差距。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通过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等工程,改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缩小硬件差距。在县域内进一步扩大教师交流的范围,鼓励优秀的校长和教师到薄弱学校任职任教,缩小师资差距。进一步提高优质高中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引导学生就近入学,缩小生源差距。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集团化办学、城乡托管和结对帮扶等形式,支持带动薄弱学校,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使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的孩子通过信息化手段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办法,合理划分入学范围,规范招生入学行为。加强督导评估,以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为抓手,督促和引导各地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推动县域内学校间基本均衡,今年将推动25个左右的县(市、区)通过国家评估验收。

三是建机制,保障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均等化。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均等化,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一系列有利于推进教育公平的机制。要更多地运用法规、政策、标准、公共财政等手段进行调整和引导,特别是在教育政策措施制定时,一定要考虑教育公平问题,用规则和制度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能共享教育改革发展

12 成果。进一步强化和落实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坚持用规范管理维护每一位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教育公平。

5.着力强化保障,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步伐,更需要进一步强化教育保障能力,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手段,配置好资源,激发出活力,发挥好效益,以科学的保障机制支撑教育的改革发展。

一是加强教育经费筹措和管理。经过多年的努力,4%的目标得以实现,下一步我们重点是在保证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用好管好、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上下功夫。要筹好经费,继续落实好财政教育投入,巩固4%成果。在政府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千方百计地争取利用更多的社会资源投资教育。要用好经费,坚持科学的投入方向,优化经费投入结构。坚持向农村、贫困地区、困难群体倾斜。为杜绝铺张浪费现象,今年将在全省开展“建设节约型校园”活动,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同时要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要管好经费,探索建立教育经费管理新机制,增强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健全完善学校财务公开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过程审计和绩效考评,保证教育经费从分配、使用到评估都在阳光下运行。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深入贯彻全省教师工作会议精神,把有关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要强化师德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践行职业道德,潜心教书育人。要抓好项目实施,认真总结国培、省培、特岗等计划的经验,进一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大统筹力度,充分发挥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高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等项目的重要作用。要明确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优化中小学教师结构,加快短缺学科教师培养,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加快建立有利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加强高校高水平教师团队建设和学科带头人及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要

13 深化教师管理和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高校职称评审改革工作,扩大中职学校教授级高级讲师职称试点范围。

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把加快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均衡、提高质量、促进公平的重要手段,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继续加强全省基础教育 “三通”“两平台”建设,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计划,加快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中职学校网站建设。建立高等学校教学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手段进行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建设全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资源共享。积极关注、跟踪、使用、对接MOOC(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等在线教育资源,善于学习和利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

四是加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加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事关正确的办学方向、事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等根本问题。各地各高校要把高校党建和师生思想政治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切实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提高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继续加强高校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批示精神,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认真做好广大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大学生日常行为、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要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巩固完善教育系统网络信息应急机制和网上舆情联动反应机制,决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空间和渠道。

五是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改革发展任务越重,越需要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应该说,近年来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工作成效是显著的,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放松这根弦,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常抓不懈,扎实推进校园安全管理创新,深化平安校园建设,认真解决好食堂饭菜价格、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实际问题,维护师生切身利益,确保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6.着力转变作风,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效能

14 良好的作风是确保我们全面完成今年教育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的根本保证。我们要通过狠抓作风建设来强责任、抓落实、提效能、树形象。

一是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坚决纠正“四风”。中央决定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省委高校工委、教育厅作为我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单位,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下一步我们将努力巩固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把活动中形成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工作中的常态,特别是要把活动中提出的“三服务一满意”(即:服务广大师生、服务教育教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活动向全省教育系统推广。目前,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启动,希望参加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各单位、各学校都要高度重视,做好准备,认真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加强学习,认真查摆解决好本地本单位在“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切实把活动开展好,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转变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树立教育系统风清气正的良好形象。

二是以更高更严的要求,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系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领域,学校是教书育人的神圣殿堂,教育工作者在廉洁自律方面应当有更高要求。但是,一个时期以来省内外在考试招生、学校基建、科研经费等方面的腐败问题,已经成了社会热点。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党风廉政建设规定,特别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省政府若干意见,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坚决杜绝腐败行为,做到廉洁自律、公道正派。

三是以提高教育治理能力为核心,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袁贵仁部长在这次全国年度工作会上提出,要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高水平的治理能力。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传统的思想观念、知识储备、方式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迫切需要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在科学管理上下功夫,使管理更加精细、服务更加便民,通过管理改革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使我们的事业得到更好发展。

15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教育宣传工作,教育工作容易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和焦点。积极主动做好教育宣传工作,不仅有助于推动事业发展,而且有利于树立良好形象。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舆论影响力更大,我们要主动适应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充分挖掘、整合、利用教育宣传资源,建立覆盖报刊、广播、电视、新兴媒体在内的教育新闻宣传大格局。要把握好舆论导向,及时做好教育热点问题的释疑解惑,做好社会舆论的引导,做好教育舆情的应对,传递真信息,唱响主旋律,激发正能量,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同志们,新的一年教育改革发展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牢牢抓住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干事创业的饱满热情,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7篇:家庭和谐在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

真正好家庭幸福教育机构

家庭和谐在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

人和天地顺,家和万事兴,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健康成长,家庭和谐对于人生起着定位、定势的重要作用。

大量事实证明,儿童早期教育的水平决定了未来人生发展的高度,儿童早期教育的轨迹决定了人生未来发展的轨迹,简而言之,早期教育具有定位、定势的功用和价值。对此,著名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曾经有过精彩的论述:“儿童出生后头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命的适应性和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零至三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三岁以后直至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三年看作是人的一生。”所以,对于任何一个有发展眼光的父母来说,都不会忽视孩子早期的教育,都会“慎之初”,都会“教儿婴孩”。把握好这个时期,就很容易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儿童。

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从出生到三岁,是人整个一生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时期,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在这期间,婴儿完成了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革命性转变:首先,他学会了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初步形成了人生最为核心的能力———注意、想象、记忆、思维等智力内容;其次,他初步建立了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心理要素———好奇、兴趣、快乐、痛苦、排斥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现象;再次,他初步学会了人生存的基本技能———爬、坐、走、拿等肢体协调运作能力,养成了基本的生活习惯———吃、拉、撒、睡、玩等。正常儿童到了三岁的时候,就已经初步具有了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教育好孩子,为了给孩子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识之士都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的家庭教育;他们也十分重视和睦家庭氛围的营造,深谙爱护家园才会有幸福人生可言的至上明理。家庭和谐的根本在于夫妻的恩爱。夫妻双方相识相知、相亲相爱,志同道合、同舟共济。“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婚姻家庭生活一以贯之的美好愿望和不懈追求。家庭和谐是保证孩子健康快乐、幸福成长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里十分讲究“道”和“德”,所谓“道”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其表现形式就是太极之阴阳;所谓“德”就是按“道”的规律去做。对一个家庭而言,夫是阳,妇是阴,夫妇各正本位,才合道。阴阳和,而后万物生。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健康还是羸弱,是乐观还是消极,是聪明还是愚笨,在父本和母本两种染色体电石火光相遇的一瞬就注定了他一生发展的原始信息,其阴阳之道都发端于父母,所以就有人说阴阳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夫妇的问题,如果夫妇和谐,家道祥和,孩子自然就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反之,男无阳刚,女无阴柔,家道不宁,就没有好儿孙。道理很简单,这就是中医所讲的道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经气乃决。”为人父母者,如果明白了阴阳的道理,符合天与地的定位,阴阳和顺,则他们所生的孩子必然健康和睿智。所以,有人说:无论到何时,女有阴柔之美,男有阳刚之气,顺阴阳之道,阴阳调和,在家庭中就会产生一种温馨的气场,生活在这种良好气氛中的孩子,不但聪明,而且身体健康。

但是现在的很多家庭,夫妻双方不是相互理解和爱护,而是相互埋怨、相互猜忌,以致相互怨恨,甚至是夫妻不和、同床异梦,尤其是在贫穷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贫穷夫妻百事哀”,相互之间争吵不休、战斗不止,轻则伤筋动骨,重则家破人亡。在这样一个阴阳不和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可能是不健康的,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或多或少地铭刻下终其一生都难以愈合的伤痕。这些伤痕就像可怕的幽灵,随时都会扼住无辜者的咽

真正好家庭幸福教育机构

喉;这些伤痕就像潜伏的炸弹,随时都会拉响浮躁的引信;这些伤痕就像罪恶的罂粟,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不可遏制地疯长„„追根溯源,病根都在父母身上,都在家庭氛围里,———即便是一个只有几个月大小的婴儿,听到父母相互之间的责骂和争吵也会吓得哇哇大哭,烦躁得手脚乱动,更不要说其他的家庭成员了。普天之下,没有孩子不对紧张的家庭气氛深恶痛绝,没有孩子不对充满温情和爱的家庭望穿秋水、心向往之。

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每位家长应尽的义务,也是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权利。父母都知道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很多人并不真正知道夫妻关系的好坏、家庭氛围的优劣会影响到子女的身心的健康与否。家庭不和,势必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阴影,继而导致身体上的疾病。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病”是孩子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青少年时代因为家庭原因造成的心病很有可能伴随其一生,现代医学的大量临床病例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歌曲《让爱住我家》让千千万万的人唏嘘不止、感动莫名,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赵明一家四口用实际行动演绎了“爱”在家庭中至高无上的魅力和风范:有爱的家庭,就是人间的天堂。爱是什么?爱就是我爱我的家,爱就是夫妻相互尊敬、相互包容、相互体贴;爱就是疼爱子女经常陪他玩耍,爱就是“不嫉妒,弟弟有啥我有啥”;爱就是“没有哭泣不会惧怕”,爱就是“充满快乐,拥有平安,让爱永远住我们的家”。家庭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一种生活目标和人生境界。敞开心扉对话,彼此理解尊重,充满温情、温馨、温暖的家庭,是最适宜早期教育的家庭,也是最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家庭。

第8篇:教育局长在暑期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求真务实 创新突破

培育教育思想、养育教育情怀、塑造教育精神、追求教育自立

--在2013年暑期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局长 黎爱莲

(2013年8月29日)

同志们:

这次暑期教育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上半年工作,部署开学工作和下半年工作,教育局长在暑期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根据局党委研究,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创新突破,上半年工作成效显著

1、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我县今年7715人参加高考,二本上线3539人,一本上线1180人,二本以上上线比去年增加305人,清华、北大上线4人,香港中文大学上线1人,北大医学部上线2人。上线人数、上线率、录取人数、录取率均居湖南农村县市第一。高二学考全科一次性合格率达95.15%,比去年提高2.1%,一中一次性合格率达98.82%,四中、十三中、六中、九中、十中、玉潭、实验均超过95%。初中毕业会考,全县一次性考试平均分655.90分,合格率91.14%,优秀率61.7%,平均分比去年提高整整57分,优秀率提高20个百分点。举办了首届中职学生技能大赛,竞赛项目涵盖电子电器应用、计算机应用、机械加工制造等7个专业,职业中专、环球、三通、潇湘、服装工业、七中、九中、十一中8所学校336名选手参加比赛。

2、成人宣誓仪式和高效课堂赛课影响深远。五四”青年节前后,隆重举行了以“青春·责任·梦想”为主题的成人宣誓仪式。历时两月,开展了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13个学科的全员高效课堂赛课,3800多名教师参加了校赛,1269名教师参加了乡镇赛,384名教师参加了片区赛,91位教师参加了县赛。

3、体艺、科技、阅读活动全面普及。组织体艺“2+1”活动,全面铺开30分钟大课间活动。宁乡十中代表队参加全国定向锦标赛,夺得2金5银4铜,取得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二名。宁乡四中代表队参加全国中学生柔道锦标赛,获得2金5铜。宁乡一中代表队参加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夺得1金1银1铜。宁乡一中代表队参加维也纳世界青少年艺术节获金奖。宁乡一中在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并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双江口中学获二等奖,至此我县连续七年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一等奖。我县学生参加湖南省阅读比赛,再次获全省第一。

4、主题教育活动特色鲜明。群众工作荣获全县第一名,忠诚履职教育获得县委政府的高度评价,五比争先锋、六个走前列活动深入开展,千民党员联千班活动全面启动,办人民满意教育大讨论、大实践活动深入扎实,师德演讲和心态教育有序推进,师德跟踪拍摄动真碰硬,七好系列宣传推出50多个先进典型,其中蒋小贵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陈宋瑜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王斌被评为长沙市魅力教师、刘小寒被推荐2013年全国最美乡村教师评选。

5、教师业务培训有序组织。组织2000多人参加了业务考试;组织195业务副校长进行了校本研修培训;认定了10个县级名师工作室,评选了457名县级骨干教师,优先组织544名市、县、乡镇级骨干教师参加了远程培训;组织800名小学教师进行了新课程标准培训,525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新课程通识培训;组织236名资深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组织340名新教师进行了上岗培训。

6、创建教育均衡发展联合体。创建了乡镇教育联合体200个、城区教育联合体11个、特色教育联合体14个、三扶两促联合体100个、102所学校加盟课改联合体。

7、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我县成功申报为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县、湖南省“数字校园”试点示范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刊

第9篇:创客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融合

常州市虹景小学 朱清

摘要:纵观国内外,创客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蓬勃发展,创客运动也在全国各地中小学兴起,各地政府也加大投入,在学校创设“创客空间”,然而创客真的要在学校落地生根,离不开教育,由此如何进行“创客教育”,设立“创客课程”逐渐成为教育者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自身实践出发,阐述了创客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有效融合。 关键字:创客教育

创客课程 学校课程

融合

创客运动的蓬勃发展让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发生一定程度上改变,当然也在柔软的改变着教育,创客教育在创客运动与学校教育的“碰撞”下应运而生。

一、 创客教育对学校的意义

在传统教育中,很多学生对校园课程越学越枯燥,越学越没有兴趣,其根源在于为很多书本上的内容只是为了应对考试,甚至在科学课,一些手工课上也只是千篇一律的拼装或制作某一种东西,孩子们只需按照内容一步步完成任务所需的步骤。学生的创造力,动手能力得不到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延续。创客教育是一种融合信息技术,秉承“开放创新、探究体验”教育理念,以“创造中学”为主要学习方式和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根源于杜威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玩、实验和真实探究的成果,其显著特 色是“学习是通过创造可分享的事物的行为来进行知识的建构”。这种教育模式鼓励学生把想法变为现实,学生在开放的思维中进行创造发明,在实践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提升学生持续的学生能力,让学生学着有劲。

二、 创客教育与课程的结合

创客教育不是教育产品,更多的是教育目标。学校可以从知识传授的中心转变成以实践应用和创造为中心的场所。在信息技术课、学生创客空间、创客社团等活动中,结合Scratch、Arduino编程、酷乐宅、3D打印技术等技术为学校创客教育找到切入点。

2009年9月,我校开办“STEAM”课程,学校以“scratch”编程为突破口,在信息技术课上优先与孩子们一起进入“创客”时代,并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年段特点与学校特色架构开发“steam”课程,让普通孩子接受创客教育;从学校层面上,也慢慢投入建设适合整班化教学的互动媒体学习平台、面向学校“精英”开展创客社团活动让创客文化吹向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至此我校的创客空间正式成立。在“STEAM”课程的理念引领下,“做中学,学中创,创中学”的教育模式在学校生根、萌芽„„老师们将理念之花带入自己的课堂,活化了课堂,点亮了学生。目前,我们主要着眼于以下几方面来推进创客教育活动的开展。

《花文化的研究》是学校的一门校本课程,当研究遇到瓶颈时创客教育进入校园,扭转了该课程面临的困境。在一节有趣的写作课中,老师带领学生观察校园的花草树木,由于学校花木品种较多,很多学生见过却不知道学名是什么,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就有学生提出,如果可以让花儿开口说话,让花儿自己介绍自己的名称、习性。 一语激起千层浪,更有同学说可以让花唱首歌,有人摘花时,花会自己报警„„一个个有趣的创意在这一节课的讨论中慢慢的变成了现实。孩子们在业余时间,在学校的创客空间中讨论琢磨,用scratch编程结合酷乐宅进行程序设计,一个一个小创造都慢慢从他们手里创造了出来。更有同学还利用数学课上学到的形状与容积,在3D打印课上用3D制作软件进行多功能花盆的设计,并用3D打印机打印了出来。

不知不觉中,创客教育在老师们的心中不自觉的弥散,很多老师利用各种平台与技术在学科中进行了整合。例如:我校六(5)班学生在整理笔盒时,发现测量工具有很多,于是就想能不能制作一把多功能的尺,他将这个想法告诉数学老师后,就着手让大家分组设计自己的多功能尺,同学们经历了多次的讨论、分析、设计最后成功打印出来了。教师在其中扮演咨询者、辅导者和学习动机激发者的角色。 这些开放式的交互活动不仅有趣,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学习即智造” 是创客式的课堂呈现方式,学生在这种“有创意,能设计,敢动手,乐分享”的状态下学习,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中得到启发,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的快乐。

三、 创客教育与学校活动的结合

在以往的学校活动中,特别是在科技节上,往往是传统项目的天下,“纸飞机”、“科幻画”、“模型搭接”等,没有任何创新,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常此以往,学生对活动的热情不是特别强烈。为此,我校在以学生为立场的理念引领下,积极构建富有生机活力的新型校园生活。

在这次的科技节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无限的潜能,四年级的孩子是体验一下3D打印笔的魅力,感受所见即所得画画的乐趣,孩子们3D打印笔绘制出各种各样,形状不一的作品,有平面的,有立体的,圣诞帽、小麋鹿、彩色眼镜、各式发夹……一个个小玩意在孩子们的手中创造出来。创造源自于生活,五年级的孩子以“未来城市”为主题,设计在你心目中未来城市是怎样的,并用模型设计出来。孩子们组队讨论研究,先写文字,再设计图纸,然后收集身边的废旧材料。经过两周的制作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建筑模型,更有的同学能结合电路知识,实现模拟风能动态模型,太阳能发电模型,还利用个太阳能发电让城市亮起来。创意无处不在,他们从身边一点点的小事中获得发明的灵感,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断探索。六年级“智能机器”、“3D打印设计”、 “趣味编程”,个个充满了科技的元素。三小时的“创客马拉松”让同学们体现比赛的紧张刺激,同学们在这各自组队,用探索、创造、合作开始了一场与科技的亲密接触。让整个活动中,同学们不断讨论,不断设计,不断创造,失败了再来,不放弃不气馁„„一件件各具特色,充满智慧的作品,就在这手与脑的协作中,在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应运而生。

这种创客式的活动带来了新的学习体验,更是一种教育文化,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并针对现实世界的问题探索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体验着成功,收获着喜悦。

四、 创客教育在开展过程中的思考

创客教育不同于创客活动,如果只是以活动或竞赛的形式,分布在学校里面,那也只是一场场创客活动而已,并没有真正融入到教育中。在开展过程中会出现会过度偏向与做东西,又或者过度偏向于学,如何找到平衡点是学校开展创客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学生根据所思所想进行设计、创造,鼓励学生不怕失败,不断尝试,实现目的。其次学校的创客课程不是单单一门课程,而是由低阶到高阶的一系列课程组合。创客教育不是独立的学科,需要系统教材和综合人才,而还能应用3D打印软件、机器人领域、编程等新技术。将这些新技术融入课堂,将技术与教育结合,需要新的载体来完成。光靠几位感兴趣的老师是很难做下去,如何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一直困扰我的难题。

“创客教育”培养了学生创新所需要的知识、能力、视野等方面的教育行为,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沟通学科之间联系,进行各学科之间的整合。也为学校在教育改革路上打下坚实基础。

上一篇:高考百日冲刺誓师会下一篇:研学旅行课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