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总结

2022-12-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间过得很快,四季轮回的过程中,一年忙碌的工作时间结束。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大家通过工作,可学到更多方面的工作知识,也留下了众多的学习回忆。为记录这一年的成长,可编写一份年终总结。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总结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环境道德教育研究

摘 要:本文是德育教育论文,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初中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就其在九年级《思想品德》中的开展进行研究,着重探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文献;德育教育;初中

一、 研究意义

在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中来研究渗透环境道德教育,其意义在于:一方面,能够丰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与教学论,有利于理论指导实践,同时,这一研究也督促教师对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催生了环境道德教育的紧迫。在九年级《思想品德》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首先,就教师教学而言,有利于教师落实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有利于教师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将教材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环境道德意识的培养。其次,就学生个人而言,环境道德是学生品德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 初中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环境道德是基于对环境及环境保护等的认知,并转化为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最后落实在保护环境的行为上。环境道德指人类为了自身的长远利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关怀,以道德的手段规范、约束人类对待自然的行为,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环境道德主要包含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内容,其内在包含着以下含义:首先,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关系,自然环境有其自身存在的多种价值,而不仅局限在满足人类的经济价值上。人类在获取、支配、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做到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其次,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多样性,禁止肆意地滥采滥伐、滥捕滥杀;第三,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最后,有计划地开发自然界中的各种资源,实现人与自然之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对他们进行环境道德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其环境责任意识并落实良好环境行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 初中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可行性

首先,对初中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12。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是要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力为限,在当代需要和后代需要之间进行协调与限制,以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环境,而保护环境离不开环境道德教育。通过环境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奠定人才基础,不断推动可持续发展走向新阶段。其次,对初中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打造,除了法律的强制约束外,最根本的还是要形成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念。环境法律法规主要是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约束,很多时候不构成违法但又是破坏环境的不文明行为,归根结底还是要依赖环境道德来调节。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念对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持久而深刻,有利于学生环境道德行为的自觉、稳定和坚定。现在的中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的主要建设力量,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较高环境道德素养、高度环境道德责任感的一代新人,将来他们走向社会,让环境道德的种子在社会各个角落茁壮成长,在全社会起到模范作用。这对我国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决定性影响。

四、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中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时间瓶颈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学中取得的效果不理想。学校每个月都有月考,为了出题的统一,教师们的教学进程要一致。由此,进展慢了的班级要加快赶进度,很多内容的讲授只能是传授知识,而对环境道德的教育只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甚至直接略过。环境道德教育不在于一朝一夕,一两节课,更在于长久的熏陶、耳濡目染。但实际上,拘于时间的有限,出于学校对升学率的追求,限于学校对思想品德课的不够重视,老师在课堂上的授课也是知识性目标优先,急于交代教材内容,缺少对实际生活的涉及,对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培养不能持续、一贯的进行,收到的效果也不尽理想。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实施这么久以来,很多学校依然无法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升学率在学校的地位依然稳固。学校这种追求升学率的功利性目的,对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产生不利影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时通常为每周两至三节课,课时短任务重;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学习其他科目的同学也大有人在,这种问题的存在反映了学校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不重视。如前文所述,思想品德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环境道德相关知识培训,对环境道德的认识和理解不充分,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认识不足,导致教学中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自身的环境道德素养有待提高。

自然生态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在过去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们都在不加节制地、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致使今天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瓶颈。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科技、法律等手段的参与,但根本却在于环境道德教育。思想品德学科作为专门的德育课程,在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上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环境道德教育与思想品德的课程目标和课程性质具有内在一致性,在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环境道德教育内容,为环境道德教育的開展提供了依据。对初中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对解决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世峰.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67.

[2]陆庆芳.实现初中思想政治教学高效率之思考[J].广西教育,2008(29):18,19.

作者简介:

王海成,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新华中学。

作者:王海成

第2篇: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工作总结

九年级思想品德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考勤纪律方面

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二、认真备课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较的发展和培养。

五、 努力规范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本学期学校狠抓教学常规工作,力求以狠抓教学常规工作为突破口,推进教师学习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潜心设计每一堂课,力争提高课堂效率,积极参加课组和学校的教学大赛,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听课、交流学习心得和收获,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反思,力求精益求精。主要在以下几项工作中作了努力与提高:

1、认真备课。对于新教材,我已经接触过两年,但是觉得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每次上课前,我都认真钻研教材,阅读教师用书,查阅相关资料,遇到不清楚的问题,及时请教相关教师。这样可以把整堂课备得充实而到位,也只有这样,才能把课本知识真正落到实处。

2、认真上课。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根据经验,我认为如果学生上课认真听的话,课后温习功课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每堂课都争取设计一些不同难度的问题,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勤动脑,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通过每位同学的努力来活跃课堂气氛,共同提高班级的成绩。

3、适当布置作业。上课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课后落实是学生巩固知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作业又是巩固知识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每节课后,我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本课重点难,有选择地给他们布置相当的作业,并要求及时上交,及时批改并写评语感化他们,然后及时发现并订正学生的错误。

4、努力做好培优转差工作。对基础好的同学,每个周末给相应的习题加强训练;对于弱学科的同学,我主要通过每次的测试,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辅导;而对于后进生,我主要从作业和测试出发,就基础知识对他们进行辅导。

5、加强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做好相关笔记和勤于思考,课后补漏,对此,我坚持每个星期五放学前收课本进行检查,学生回校及时指正教育。

六、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入九年级以来,学生不再像

七、八年级那样积极发言了,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如:让学生自己讨论,找到各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把思品知识与现实问题相联系等多种方式,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思品知识,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成绩和解题能力自然有了一定的提高。

七、用扎实有效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能力

九年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中考这道关卡。为了让学生顺利地升入高一级学府,必须有一定的训练做巩固。为此,我在教学中,力求精选习题,通过扎实有效的训练,指导学生规范答题,形成解题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我很高兴的看到,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的答题日益规范,解题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八、爱岗敬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工作忠于职守,服从领导安排,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出满勤,干满点。以学校工作为重,以教学工作为大局,正确处理教学与家务,教学与业务进修之间的关系。家务事尽量用节假日、星期天去完成,做到小事不请假,大事少请假,从无迟到、早退、旷工现象。如有特殊任务需要加班完成,毫不含糊,愉快接受,按时保质保量、创造性完成。

工作不等不靠,主动创造性完成。力求通过多种形式、多渠道,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使班级、学生管理更趋于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依德治校的管理理念。

九、正视自我,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1、狠抓对学生作业的检查,落实对知识点的掌握。将差生时时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2、加强学生答题技巧和方法的强化训练,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应用能力。

总之,本学期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改正不足,尽力把工作做好,我相信,只要自己有决心,一定可以将自己这些不足改掉。我会不断努力,并虚心接受领导和同科老师的意见,多进入其它教师课堂观察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争取在2014年中考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3篇: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是网络课程中信息传递的基本单元,研究知识点的表示与关联对提高网络课程的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今天我学了如何演讲”这显然不是一个知识点,这是一个知识面,别人看了也不知道你今天学了什么。东星资源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1.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追求强国富民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

(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3)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3.基本路线是:

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4.我国是怎样推进改革开放的?

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5.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

(1)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6.改革开放有哪些重要意义?

(1)改革开放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7.40年来,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8.中国腾飞的表现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获得幸福生活的体现

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10.改革开放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

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着世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11.改革开放的地位是什么?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2.中国新的历史方位是什么?

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3.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14.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5.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16.我国为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哪些努力?

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7.我国经济发展中还面临哪些问题?应对举措及意义是怎样的?

(1)问题:还面临区域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2)举措: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3)意义: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18.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19.怎样继续深化改革?

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

强不息、自我革新,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

20.党和政府为什么把共享作为发展的重要理念?

(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 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3)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21.如何实现共享发展成果?

(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2)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3)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保障。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1.从个人生活层面正确认识创新?

(1)生活处处有创新。(2)创新具有独特性,是区别已有的。(3)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2.创新带来的情感体验?

(1)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2)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

3.从人类社会实践方面认识创新

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4.创新的根本目的:让生活更美好。

5.创新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发挥的重要作用?

(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3)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6.改革与创新的关系

(1)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7.现阶段,我国为什么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1)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2)目前,我国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8.现阶段,我国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1)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2)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3)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9.教育的重要作用

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10.我国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11.怎样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创新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职业,每个人都是创新者,都向往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创业不分男女、不分城乡、不分行业,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12.企业为什么要提升创新能力?

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

13.创新精神的表现是什么?

创新精神,表现为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表现为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表现为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表现为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14.创新的时代要求我们怎样对待知识产权?

(1)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保护创新。当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2)学习相关法律,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

(3)当未成年人的知识产权遭到侵犯时,可以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出面请求有关机关予以法律保护,要求侵权人承担法律责任。

(4)拒绝购买盗版产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5)对自己的发明创造成果及时申请专利保护。

15.创新的目的

(1)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

(2)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让我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

1.民主的价值及其实现?

一般来说,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

2.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的真正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真正确立。

3.全体中国人民共同价值追求

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4.法治与民主的关系

实践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5.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民主?

它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具有强大生命力。

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和特点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7.人民民主的真谛: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8.人民民主的形式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发展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在民主实践中,我们既强调选举民主的作用,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又注重发挥协商民主的优势,通过广泛协商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

9.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10.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保障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强调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4)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11.公民通过哪些途径行使民主权利?

(1)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2)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3)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12.民主选举的形式、原则、对公民的要求有哪些?

(1)形式:例如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等。

(2)原则:公开、公平和公正。

(3)要求:公民要积极、主动、理性地参与民主选举。

13.民主决策的要求、形式有哪些?

(1)要求: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2)形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等。

14.增强公民民主意识的必要性及意义是什么?

(1)必要性:在现代社会,民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

(2)意义: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15.公民参与民主生活需具备的能力

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16.现代公民如何培养民主意识?

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体现在日常言行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1)首先,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2)其次,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意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3)最后,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1.法治的含义是什么?法治的作用有哪些?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法治的基本含义(良法、善治)

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法治的意义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4.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5.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6.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总目标分别是什么?

(1)原因: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要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8.法治国家的道路选择: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9.我国政府的作用

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10.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11.法治政府的含义

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12.依法行政的地位、要求、核心分别是什么?

(1)地位: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2)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3)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13.如何实现依法行政?

(1)政府: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公民: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14.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15.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6.厉行法治的要求

(1)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全利,履行义务。

(1)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3)国家(社会):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17.国家和社会治理怎样发挥法律和道德的作用?

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1.中华文化的形成、特点及组成

(1)形成: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中华文化。

(2)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3)组成: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

2.文化发展与国家、民族发展的联系: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4.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原因

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5.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6.文化对国家、民族的价值: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7.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 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8.文化自信的来源

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9.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措施

必要性: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措施:既要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10.中华传统美德的地位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11.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

12.青少年如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1)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2)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13.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的区分

(1)中华文化: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由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中国所有民族(即中华民族)的文化总汇。

(2)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4)中华传统美德: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力,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14.民族精神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意义?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5.民族精神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6.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今的集中体现

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17.中华民族精神的品格:与时俱进。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

18.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19.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

(1)表现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

(2)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

(3)表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20.对价值观的理解

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生活中,人们常常依循各自尊崇的价值观判断是非曲直和决定行为取向。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

(1)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

(2)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24.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1.从国际视角看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人口问题加重了 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2.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

现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新特点: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点。

3.我国人口问题的本质

是一个发展问题。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4.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1)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2)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5.正确看待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与完善

生育政策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2016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6.从世界眼光来看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危机

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7.我国的资源现况和原因

(1)现况: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2)原因: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

8.我国面临的资源问题的影响及对策

影响: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

对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能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

9.我国面临严峻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使得我国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表现: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心之患、民心之痛。

10.环境问题的危害

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

11.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12.人与自然的关系

(1)人类文明发展角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3)人与自然内在联系: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13.对人与自然关系基本态度

(1)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2)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14.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准则和目标

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15.建设生态文明的态度和方案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6.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1)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2)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3)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4)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5)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17.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

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

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载入宪法和法律。

(3)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3.如何理解我国的民族平等?

在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多大差异,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

4.国家为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而采取的措施

(1)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扶贫支持力度,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2)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从而促进民族关系更加融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3)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5.公民维护民族团结的原因和做法

(1)原因: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2)做法: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

6.为什么要反对分裂?

(1)分裂会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各族人民就会遭殃。

(2)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7.怎样反对分裂?

(1)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反对分裂,就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3)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安全。

8.为什么要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1)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2)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通的愿望。

(3)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家安全和发展环境复杂多变,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也处于从发展中大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更自觉地维护国家安全。

9.怎样理解“一国两制”?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为“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是统一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

10.我国为什么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1)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尚未完全实现统一。

(2)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11.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做法

(1)基本立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2)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3)政治基础: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4)做法:两岸同胞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2.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1)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2)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 。

第八课 中国人 中国梦

1.中国梦是什么?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2.两个百年?(在新世纪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1)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实现中国梦的内涵: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4.实现中国梦的要求:需要我们凝心聚力、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奋力开启时代新征程。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新的伟大成就?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6.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意义?

(1)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8.新时代催生新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9.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0.怎样实现中国梦?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梦想的实现者。

11.为什么要做一个奋斗者?

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12.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

13.自信的中国人的表现

(1)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一个自信的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能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

(2)自信的中国人对文化有底气。一个自信的中国人,能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3)自信的中国人对发展有信心。一个自信的中国人,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人间正道,坚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能够引领中国发展,创造中国奇迹。

14.如何做自信的中国人?

(1)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故步自封,我们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

(2)自信的中国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既要满怀激情又要锲而不舍。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二

第一框:1、为实现中华民族强国富民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以下实践:(1)强国富民成为中华民族至死不渝的奋斗目标。(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3)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4)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改革开放的提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3、改革开放是怎样促发展的(作用)?(1)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2)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3)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4、改革开放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的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实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三个极大、三个显著)

5、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腾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和对世界的影响)?(1) 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2) 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3) 改革开放深刻影响着世界,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6、改革开放的地位(中国的腾飞证明了什么):(1)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活力源泉。(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7、党的十九大召开有什么重要意义?(1)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为中华民族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

8、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9、观点:(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2)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4)

第二框: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2、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3、进入新时代,我国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1)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2)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3)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4)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不断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才能奏响走向繁荣富强的最强音。

4、创新精神内涵:只有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才能奏响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最强音。

5、怎样全面深化改革?(1)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3)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

6、为什么要坚持共享发展成果?(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面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2) 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4) 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7、如何共享发展成果?(党和政府为了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做出了哪些努力?)(1)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8、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进入新时代我国实行乡村振兴战略。9、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0、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1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2、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面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第一框: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我们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创新有什么作用?(认识创新---对个人)(1)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2)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3)生活处处有创新,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 展,增加社会财富,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4)创新让生活更美好。随着时代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将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4、我国为什么需要创新发展?(为什么说创新是引擎?---对国家社会)(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2)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3)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4)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5)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国正走在通往国富民强的创新路上。(6)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7)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框:1、我国目前的科技发展现状是怎样的?(我国为什么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1)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2)成就: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3)不足: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2、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1)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2)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3)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4)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企业) 企业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提升创新能力。(个人)我们要努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我国为什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的重要性)(1)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3)教育为人们的幸福生活奠基,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4、教育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国家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我国为什么要鼓励万众创新?(1)每个人都是创新者,都向往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创新的力量—人和企业)(2)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3)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4)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社,让生活更美好。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让我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6、创新精神有哪些表现?(1)表现为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2)表现为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3)表现为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4)表现为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7、如何尊重创造,保护知识产权?(1)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2)保 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保护创新。(3)当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8、作为青少年我们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2)敢于打破常规,大胆质疑,要有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3)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培养社会责任担当意识(4)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进行创造性学习(5)努力培养兴趣爱好和好奇心,积极参与小发明、小制作等。

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

1、我国民主一词的来源和重要思想源头:民主一词出自《尚书》。我国优秀文化中的“民为邦本”“政得其民”“以百姓心为心”等民本思想,是中国民主价值的重要思想源头。

2、现代社会民主的价值要求及其实现:(1)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2)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3)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

3、百年中国追求民主价值,探索民主制度的足音:(1)1840年以来的近代中国抗击侵略反对专制,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伸张人民权利成为当时中国人民的最强心声。(2)1949 年,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人民民主的胜利。(3)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4)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4、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意义:(1)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2)实践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5、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2)社会主义民主目的: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3)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4)社会主义民主的作用: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5)社会主义民主的真谛: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6)社会主义民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

6、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它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是有生命力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特点)。(3)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4)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7、我国实行人民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是什么?

(1)发展选举民主,保障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2)发展协商民主,推动人民内部各方面在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

8、在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的内容主要有哪些(民主制度的实现)?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4)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前三课的补充(供参考):1、面对改革开放、中学生应该怎样做?(1)树立远大理想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2)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正确认识改革开放道路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4)宣传改革开放政策,做改革开放事业的支持者、拥护者和参与者。2、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标准是什么?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 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3、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4、创新的目的:(1)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2)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让我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5、精准扶贫、脱贫,中学生应该如何做?(1)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2)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3)为政府扶贫工作出谋划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亲社会行为;(4)关注贫困地区发展,积极宣传我国的扶贫政策,为贫困地区捐款 6、消除贫困、成功脱贫有何意义?(实施乡村振兴的意义?)(1)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 (2)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3)有利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4)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5)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7、实现脱贫的目标,国家应该如何做?(1)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3)解决人民最关心和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5)健全社会保障制度(6)加大扶贫力度;等等 8、保护知识产权的途径有哪些?(1)学习相关法律,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2)未成年人也拥有知识产权。当未成年人的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 由其监护人请求法律保护,要求侵权人承担法律责任(3)拒绝购买盗版产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4)对自己的发明创造成果及时申请专利保护。9、前三课学的三个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0、如何看待改革?(1)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11、我国是怎样推进改革开放的?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12、P书32为什么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需要宪法保障?(1)实践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宪治国等。1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告诉我们哪些道理?(1)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活力源泉,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4)毫不动摇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6)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7)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稳定繁荣也离不开中国,等。14、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5、我国的科技成就(举例)嫦娥四号成功发射;第二艘航母试航;北斗导航全球组网;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国产水陆两栖大飞机首飞;量子通信;中国高铁成为世界名片等。16、我们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二框:1、正确认识公民参与民主生活:(1)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必要性: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2)如何正确参与民主生活?公民依照法律法规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以不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现民主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3)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条件:公民参与民主生活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

2、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途径)主要有哪些? (1)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2)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3)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3、认识民主选举:(1)地位: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2)形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等(3)原则:公开、公平和公正(4)公民参与态度:积极、主动、理性

4、认识民主决策:(1)地位: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2)要求:民主决策的过程,要求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 听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3)制度保证: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 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等

5、认识民主监督:(1)地位: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2)实行民主监督有什么重要意义?①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②实行民主监督,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3)行使民主监督的要求: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监督权,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6、为什么要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必要性)

(1)在现代社会,民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2)在我国,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体现在日常言行中。(3)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7、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基本要求(能力)有哪些?

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要求:(1)具有社会贵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分析判断能力;(2)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3)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8、公民应怎样增强民主意识?

(1)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2)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3)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一框:1、法治的含义: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

2、为什么要实行法治?(作用、重要性)(为什么要建设法治中国?)(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2)法治是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3)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4)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3、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4、国家重视法治建设得表现有哪些?(中国的法治蓝图)(1)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3)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依法治国的依据:宪法和法律 c、地位: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5)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 (6)依法治国新方针(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怎样建设法治中国(要求)?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第二框:1、政府的作用、权力来源及宗旨分别是什么(1)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 府管理,(2)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2、政府的权力来源、宗旨和工作要求分别是什么?(1)权力来源:人民;(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工作要求:政府的工作要求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3、法治政府的含义: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4、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核心:(1)重要性: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2)核心: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5、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怎样做到依法行政)(1)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2)公民: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3)要求:①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6、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新方针):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7、怎样厉行法治?(厉行法治的要求)(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2)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4)社会: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5)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8、怎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9、法治社会,我们青少年如何做?(1)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2)(要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规范自己行为)自觉做到遵纪守法,义务宣传法律知识,积极同违法行为做斗争,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法维权。

10、观点:(1)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和普遍约束力; (3)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4)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5)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6)全面依法治国要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7)法不可违,违法必究; (8)公民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9)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10)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11)厉行法治,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1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13)坚持依法治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4)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第一框:1、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及特点:(1)中华文化的产生: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2)中华文化的内容(组成):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艺术,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3)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和重要性:(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3、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4、新时代,延续文化血脉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来源: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5、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含义: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6、文化自信的含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7.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作用)(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衰,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全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8、新时代怎样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供参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吸收、借鉴本民族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积极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9、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骤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2)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10、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和特点?(1)内涵:①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 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 ③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 ④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 ⑤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 ⑥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2)特点: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11、青少年应怎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1)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2)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3)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第二框:1、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3)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4)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特点是什么?(1)内涵: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爱国主义的本质: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3)特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4)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表现: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③改革开放时期: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女排精神 。

3、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表现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1)表现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2)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3)表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4)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 ,创造精彩人生。

4、价值观的内涵: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是判断是非曲直和决定行为取向。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2)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6、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2)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3)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什么?(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8、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2)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路实做人。

9、观点:(1)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节日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我们向外国人介绍我们的民族文化主要是从中华文化的内容和文化习俗两方面去介绍;(2)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精神指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价值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3)中国人民是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 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 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 ;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4)祖国70华诞,学校放假七天。九(3)班小明想利用假期好好放松,妈妈在要求小明完成作业的前提下还作了如下安排:①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等长辈;②认真观看国庆阅兵式;③上次因为小事跟同学小倩闹了点矛盾,利用假期主动跟她沟通和解;④参观南通博物院、中国珠算博物馆等场所…… 对于妈妈的安排,小明很不满,认为初三在校学习任务重,假期应该用来玩。请你用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妈妈安排的合理性。①看望老人,我们应继承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②观看阅兵式,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践行爱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不计前嫌,主动跟同学沟通和解,要学会友善待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参观博物馆可以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这一部分要看看) (5)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这一部分要看看)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

1.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2)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3)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2.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有哪些?

▲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

新的特点:①增速趋绶,②出生率低。③老静化加剧,④男女性别比失衡,⑤乡分布不均衡,⑥“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

3.我国为什么要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1)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2)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计划生育的作用)

4.我国为什么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1) 计划生育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

(2)我国实施“全面孩”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5.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是什么?

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6.我国的资源现状、危害分别是什么?

现状:(1)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2)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危害:必然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会越来越小。

▲7.为什么要关爱和保护环境?

(1)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环境问题的危害)

(2)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3)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

8.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应对?(出路是什么?)

(1)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2)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解决,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 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9.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3) 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度自然一味的索取,必然受到它的的惩罚。

▲10.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1)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3)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1.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1)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2)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3)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

(4)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5)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 护红线。(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第七课中华一家亲

1.我国民族特点: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惜杂居

▲2.我国是怎样处理民族关系的?(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基本政策?形成了什么新型的民族关系?)

▲(1)基本原则:新中国成立后,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2)基本政策:我国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载入宪法和法律,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3)新型民族关系(特点):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3.为什么要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原因)

(1)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2)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

(3)我国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种种压力和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各民族的共同追求)

4.为什么要促进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为什么要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5.国家是如何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国家为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民族地区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1)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扶贫支持力度,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通过 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3)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从而促进民族关系更加融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4)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6.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1)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2)各族人民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

(3)我们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4)积极拥护和宣传各种民族政策。

(5)敢于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

(6)积极维护民族团结,为促进民族团结献计献策。

(7)努力学习,为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做贡献。

▲7.反对分裂,我们应该怎样做?(措施、方法)

(1)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反对分裂,就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

(3)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4)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8.“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为“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是中国是统一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不容割。“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方式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

9.怎样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一国两制”的重要性)

(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

(2)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商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

▲10.为什么祖国完全统一必定会实现?(为什么要解决台湾问题?)

(1)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尚未完全统一。

(2)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

(3)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4)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11.怎样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基本立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2)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3)政治基础: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4)两岸人民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2.青少年能为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做些什么?

(1)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义务。

(2)自觉抵制一切破坏国家统一的言行,并敢于作斗争。

(3)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认真学习,掌握保卫国家的本领。

(4)积极拥护和宣传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和政策。

第八课 中国人中国梦

1.怎样正确认识中国梦?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2)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意义)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2.在新世纪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两个“百年”奋斗目标)

(1)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什么?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什么重要意义?

(1)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促进世界各国的发展和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5.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进入新时代,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全面擘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6.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两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分别是什么?

(1)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7.怎样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途径、方法)

(1)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立足中国的独特国情,凝结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8.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是什么?(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1)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4)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怎样做自信的中国人?

(1)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

(2)自信的中国人对文化有底气。

(3)自信的中国人对发展有信心。

(4)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故步自封。我们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

(5)自信的中国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既要满怀激情又要锲而不舍。

(6)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

▲10.五个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11.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12.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第4篇:粤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总结

说明:带★符号,特别重要,是常考点。

1.1 感知祖国发展的脉动

一、改革开放 中国奇迹

1、什么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指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2、改革开放的重要事件和节点

(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决策,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2)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吹响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号角。 (3)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4)2013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 (5)2016年, 中国成功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推动取得一系列开创性、引领性、机制性重要成果,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留下深刻的中国印记。

3、改革开放的目标?

(1)促使国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从经济社会的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转向到全方位开放、融入世界,在与他国的竞争与合作中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

4、改革开放的意义?

(1)改革开放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蓬勃朝气和强大动力,大大加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使社会财富像泉水般涌流出来。

5、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显著变化)具体事例(表现)? ①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②我国出口贸易排名全球第一 ③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

④中国建造首艘航母——“辽宁号”

⑤“亚投行”得到世界认可与支持,“一带一路”成功展开

1 ★

6、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主要原因: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⑤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奋斗。

(2)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

7、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

8、什么是经济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是指随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的变化,我国经济由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向集约型经济发展的状态。 ★

9、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特点 (1)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3)增长动力切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在新常态下,我们要追求的是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1、我国的基本国情(最大实际):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或主要表现 (1)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根本原因) (2)地区发展不平衡

(3)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 (4)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性质上:我国已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发展程度上:我国的社会主义还不成熟、不完善,还处在初级阶段。 ★

4、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意义

①对国家:是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总依据(根本依据) ②对个人:是我们参与国家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

5、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 2 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6、我国国情的“两个没有变”

(1)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7、我国的根本任务(解决主要矛盾的主要途径和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①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②总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③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成(具体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由之路,实现途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确理论,行动指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制度保障)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动力)

3、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十八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

(1)邓小平理论(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科学发展观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思想(最新理论成果)

6、我国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思。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8、几个易混点

(1)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的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 (4)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10、(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2)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3)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10、两个百年目标是什么? (1)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梦的第一个宏伟目标;

(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2050)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梦的第二个宏伟目标。 ★★

11、青少年该怎么做?

★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青少年该怎么做?(中国梦) ①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②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 ③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④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⑤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勇担责任,养成亲社会行为; ⑥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做守法的公民。

★⑵为落实依法治国方略,青少年该怎么做?(资源、环境、民族团结、一国两制)

①思想上: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积极宣传、支持和拥护依法治国方略;

②依法律己,依法办事,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具体做法); ③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

4 ★(3)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青少年该怎么做?(国际竞争、经济全球化) ①树立全球观念,培养开放、平等、参与的国际意识 ②增强民族自尊心、危机感、责任感;

③关注国内外大事,增强忧患意识,培养爱国情感„„ ④树立理想,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

⑤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12、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分别是什么?

⑴共同理想: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⑵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

13、活动形式和调查方法?

⑴活动形式:主题班会、黑板报(手抄报)、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图片展览。 ⑵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上网(图书馆)查阅资料、寻问有关人员(老师,老红军等)、实地采访。

1.2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

一、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1、中国各民族人口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2、什么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意义?

(1)地位: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2)意义: ①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

②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自主权利 ③调动了各民族人民的积极性

4、我国省级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5 ★

5、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

6、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是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共同繁荣的前提。 ★

7、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取得的巨大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①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党和国家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政策,尤其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国家贯彻落实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策。④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⑤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帮助等。

8、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取得的巨大变化说明什么?

①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等。

9、我们青少年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

①积极拥护和宣传我国民族的民族政策。

②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在生活和学习上关心和帮助少数民族的学生。 ③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

10、加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繁荣我国政府该怎样做?

①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依法打击破坏民族国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③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 ★

11、列举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①蒙古族:“那达慕”,②藏族:献哈达、 ③回族、维吾尔等民族:“开斋节”④傣族:“波水节”

二、祖国统一

共同心愿

1、为了解决祖国的统一问题,党和国家从特殊的历史原因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方针? 一国两制

2、一国两制的内容?

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 6 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允许它们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之后保持着繁荣稳定,标志着“一国两制”方针巨大成功,中国统一大业得以大大向前推进。证明“一国两制”方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台湾问题一直牵动着所有中国人的心,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和海内外中华儿女梦梦寐以求的心愿

5、中国对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和方针(或对台政策、基本态度) (1)基本原则、基础、前提: 一个中国 (2)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基本立场态度:

坚持和平统一为主,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继续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同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

6、实现祖国统一,我们青少年应当如何做?

①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②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③积极拥护好支持我国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和立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④自觉同一切分裂、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做斗争,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2.1社会治理

政府依法主导

1、“一府”是指人民政府,(国家行政机关)

“两院”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国家司法机关)

2、什么是依法行政?

政府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行政权力。 ★

3、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必要性) (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

4、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哪些主导作用?(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制定相关社会治理规则、政策和标准体系, ②提供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服务, ③依法行政和依法监管,

7 ④维护社会良好秩序、保障公共安全等。

5、社会主体合作共治,主体有哪些?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用)、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积极参与)

6、社会主体合作共治的地位?

社会主体合作共治,是社会治理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7、社会主体合作共治的作用?

各社会主体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良性互动,能够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社会治理整体合力。

8、政府的形象是人民的公仆,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9、行政机关享有哪些职权,具体如何行使职权,都必须严格遵照宪法和法律。政府要依照行政程序,依法全面履行职能,依法担责、依法追责。

10、什么是法治政府?

各级政府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11、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1)要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体系。 (2)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3)通过公开透明的机制,让人民群众看得见、监督得到,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支持和参与 。

12、建设法治政府对政府的有哪些要求?

政府要依照行政程序,依法全面履行职能,依法担责、依法追责。 ★

13、应该如何为社会治理做贡献?

(1)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2)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3)这社会治理建言献策等

14、我国国家性质、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基本准则? (1)我国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政府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 (3)宗旨:为人民服务 (4)准则:对人民负责。

2.2公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

一、依法参与公共事务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1.公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的重要内容,是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和民主的保证。

2.人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是“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体贯彻。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4.公共事务

(1)含义: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的需要,体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让他们共同受益的事务。

(2)一般来说,政府是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但在现代社会中,公众的积极参与在公共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 ★5.公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的意义。

(1)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公共管理的社会资源,既有利于节省管理成本,也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

(2)可以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不足,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

(3)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可以有效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和民主。

(4)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公民自身参与其中,有利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有助于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搭起良性互动的桥梁,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6.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组织化水平的提高, 也为公民依法、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

7、公共决策是指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它是公共管理的首要环节,贯穿于整个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为了加快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进程,提高制定公共决策的质量,公民的积极参与是必要条件。

二、公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与方式

(一)民主选举

1、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2、人民行使权力的有效途径是选举

3、民主选举权利与选举权。

(1)选举权是指选民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

(2)民主选举权利的范围更广,不仅包括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还包括其他选举的权利,如选举国家领导人、村(居)委会干部等。

4、我国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是人身自由权利。我国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是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二)民主协商 (1)含义:

民主协商是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民主形式。

9 ★(2)形式

政治协商制度、公共论坛、立法听证等。 (3)意义

民主协商可以广泛达成決策和工作的最大共识,凝聚全社会推动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

(三)民主决策

1、含义:民主决策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的途径与方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参与影响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的决策。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途径: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1)专家咨询制度: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

(2)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公示,公民在了解相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3)社会听证制度:对同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4)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四)民主管理

1、重要性: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制度是我国现阶段民主管理的主要内容,这是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有效的途径。

(1)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城市居民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注意:不是国家政权基层组织,不是国家机关,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如说“人民群众直接行使管理国家权力”就是错误

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机构)扩大基层民主自治,保证了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但并非等于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 ★★

(五)民主监督

1、监督权的主体和对象: (1)主体:公民

(2)对象: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

2、监督权的含义和内容:

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

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

3、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

(1)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2) 有利于保证依法行政的推进。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4、民主监督的有效方式有哪些?

(1)信访举报制度(2)网上评议政府(3)电话、手机短信(4)当面提意见

10 ★★

5、公民行使监督权应该注意的问题:(公民如何行使监督权)

(1)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不论采取哪种方式行使权利,都必须是合法的、有序的。

(2)公民行使监督权时,应该出于公心、实事求是、理智行事,不可妨碍公务。 (3)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三、我们中学生应当如何参与公共事务?

①初中生还没有年满18周岁,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目前,我们可以参与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②从小培养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我们可以学习时事政治,关心国家的发展建设,关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③参与公共事务,我们可以从自己身边的事做起。 积极参与班级和学校的民主选举,参加社团活动。我们还可以为社区公共事务建言献策,参加社会服务,如志愿者活动、慈善募捐活动、帮扶活动、助残活动等。

3.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背景

中国的发展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对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我们所要追求的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生态良好、文明和谐的发展。 ★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 理念就是强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我国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5、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二、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

1、我国资源状况的特点(资源国情)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2、我国环境形

2、势的总特点是怎样的?(环境国情)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4、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文明是一种形态,强调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

5、我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什么要坚持节约、保护环境?(意义)

(1)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

11 (2)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4)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5)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6)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7)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8)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6、建设生态文明,国家怎么做?

①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

③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完善资源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

④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资源、环境意识;采取鼓励性措施,如节能补贴等政策。

7、建设生态文明,你打算怎么做?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资源节约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2)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做到随手关灯、节约用水,将垃圾分类处理,使用节能电器,尽量使用公共交通或自行车,不使用一次性物品,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等;

(3)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同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

8、建设生态文明,青少年能做些什么?(具体做法)

①出门不坐或少坐私家车,多步行、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低碳生活) ②使用环保购物袋;

③出门自带水杯,不使用一次性用具; ④不燃放烟花爆竹;

⑤使用节能电器(开关、充电池); ⑥空调温度调到不低于26度;

⑦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不攀折花草树木。

三、计划生育与提高人口素质

1、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我国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人口资源环境状况: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2、人口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口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

3、目前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主要内容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4、计划生育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果:

中国人口发展已结束了高增长的历史,步入平稳增长轨道。 ★

5、人口面临什么新问题?(新特点)

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结构和分布不合理、性别比失衡 ★

6、人口政策的完善(全面二胎)

12 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我国仍然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二胎只是完善我国的人口政策 ★

7、人口素质: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8、目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口素质的提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变得尤为重要。每个人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有利于缓解未来劳动力短缺的压力,也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以及人民的生活质量。

3.2民生优先

造福人民

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1、什么是“民生”?

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

2、发展的根本目的:增进民生福祉 ★

3、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目标)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

4、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关注民生(为什么要落实共享发展理念) ①我国民生方面存在着较多问题;

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③我国政府是为人民的政府,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捍卫者,政府工作的准则和宗旨是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和政府要在发展中保障和发展中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⑤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

5、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③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④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⑤有利于进一步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6、党和政府应该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民生问题?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为之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②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

③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④建立社会主义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解决好民生方面的公平问题 ⑤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严厉打击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违法行为 ★

7、近年来我国正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解决民生问题?

13 ①取消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

②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③精准扶贫和下岗工人再就业工程; ④建立廉租房制度和经济适用房制度; ⑤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

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

8、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体现教材的观点?(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答: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我国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是为人民办事的机构,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是其工作宗旨和行为准则。

④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⑤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⑥维护社会公平,创建和谐社会。

⑦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二、社会和谐

人人共享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 、内涵)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3、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4、加强社会建设的原因

(1)加强社会建设,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社会和谐稳定才能实现。 (2)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

5、如何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1)加强社会建设,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2)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

(3)中学生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我们要增强自己的民主法制意识,主动了解社会问题及政府的相应政策,积极关心和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进,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出一分力量。

6、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①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②有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③有利于进一步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④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⑤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

7、党和政府采取的采取哪些措施促进社会和谐?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14 (2)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3)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4)统筹发展城乡经济,重视“三农”问题,统筹发展区域经济,实施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部新发展战略等。

(5)坚持、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7)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持“四个尊重”方针,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8)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青少年能为民生回題做些什么?

(1)关心我国的相关民生政策,关注国计民生:(2)宣传党的惠民政策,为解 决民生回题建言献策:(3)为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4)积极参加社 会公益活动,奉献社会等。

9、从社会和谐的主要内容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做法。

(1)主要内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做法:

①民主法治:国家要完善民主制度,扩展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途径,并培养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让公民享有表达民意的机会,能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与管理中;国家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完善法制,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继而全民能树立法律信仰、法治意识、自觉守法,达到全民守法。

②公平正义:国家完善社会制度,保障各项社会事务的公平与正义;公民能感受到公平与正义,树立公平意识,正确对待差异,不歧视他人,并根据具体情况看待公平;能树立规则意识、责任意识,维护规则与社会正义。

③诚信友爱:完善诚信体制的建设,加强诚信、友爱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公民要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自觉关爱弱势群体,关爱需要帮助的人,礼貌友善待人。

④充满活力:国家加大对创新与良性竞争的鼓励、激励人才、完善政策和制度,激扬社会活力;公民要加强学习能力,锐意创新,通过良性竞争提升能力,提高社会生活水平。

⑤安定有序:国家完善法律法规及社会规则,公安机关加强社会治安的维护,其他国家部门做好维稳工作,解决社会纠纷,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公民要遵守法律法规及各项社会、组织的规则,服从社会秩序。 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国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打击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可持续的改造;公民要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节约用水、用电,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与破坏生态的行为作斗争。

10、(1)在我们的校园里你发现有哪些不和谐因素?

答:部分学生考试作弊、作业抄袭;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讲卫生;吃穿攀比、浪费资源等。

(2)为学校开展的“构建和谐校园”活动设计活动形式和宣传口号。

15 答:活动形式:主题班会、黑板报、演讲比赛、征文比赛。 宣传口号:构建和谐校园,争做“四有”新人

(3)针对校园里的不和谐因素,对学校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答: ①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工作; ②开展各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③加强学校管理,及时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 ④与社会、家长密切配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等

第5篇:2018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价值和作用?(重要性)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2.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3.新时代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4.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5.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来自哪里?

(1)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2)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6.怎样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1)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2)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7.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2)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3)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8.青少年应怎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2)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9.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10.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特点是什么?

(1)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特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

11.怎样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

12.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3)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什么?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14.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2)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路实做人。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1.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2)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3)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2.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有哪些? 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

新的特点:

①增速趋缓, ②出生率低。

③老龄化加剧,

④男女性别比失衡,

⑤城乡分布不均衡,

⑥“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

3.我国为什么要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1)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2)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4.我国为什么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1)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而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

(2)我国实施“全面孩”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5.我国的资源现状有哪些特点?

(1)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2)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6.为什么要关爱和保护环境?

(1)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3)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

7.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3)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致、“纷乱”中的有序。

(4)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8.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1)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3)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9.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1)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4)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第6篇:新版2018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总结

Fpg 2018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知識點總結

(全冊1-8課) 第一單元

富強與創新 第一課

踏上強國之路

1.黨の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の改革開放是怎樣促發展の? (1)逐步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の基本經濟制度,形成了多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の新格局。

(2)逐步建立、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の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3)改革開放使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社會勞動、創造社會財富の積極性和主動性空前高漲。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已成為社會共識。

2.改革開放40 年來,中國騰飛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1)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の偉大奇跡,充分顯示了中國力量。

(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就業規模持續擴大,人民收入較快增長,家庭財產穩步增加,城鄉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貧工作取得舉世矚目の成就。中國人民通過改革開放過上了幸福生活。

(3)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共建“一帶一路”,從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到成為世界經濟增長Fpg

Fpg の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中國已經成為影響世界の重要力量

3.中國の騰飛證明了什麼道理?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の關鍵抉擇。 4.為什麼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1)我國過去40年の快速發展靠の是改革開放,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地依靠改革開放。

(2)進入新時代,在黨の領導下,中國人民需要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進行新の偉大鬥爭,向頑瘴痼疾開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將改革進行到底,開啟全面深化改革の新征程。

(3)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4)我國經濟發展還面臨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鎮化水準不高,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等現實挑戰。

(5)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の特色。只有全社會不斷弘揚與時進、銳意進取、勤於探索、勇於實踐の改革創新精神,繼續自強不息,自我革新,才能持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の歷史進程,才能奏響中國走向繁榮富強の最強音。

5.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什麼? 人民日益增長の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の發展之間の矛盾。

6.為什麼要堅持共用發展成果? Fpg

Fpg (1)衡量一個社會の文明程度,不僅要看經濟發展,面且要看發展成果是否惠及全體人民,人民の合法權益是否得到切實保障。

(2)黨和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の發展思想,強調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讓人民群眾共用發展成果,引領全體人民攜手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3)人民對美好生活の嚮往,就是黨の奮鬥目標。 (4)發展の根本目の就是增進民生福祉。

第二課

創新驅動發展

1.怎樣正確認識創新? (1)生活處處有創新。生活中の點滴創新不僅讓我們眼前為之一亮,而且改變著我們對生活の慣常看法。

(2)創新是一種生活方式。

(3)創新給我們帶來驚喜,讓我們獲得成就感。 (4)生活の各個領域都需要創新,也都可以創新。 (5)創新讓生活更美好。

2.為什麼要堅持創新發展?(為什麼說創新是引擎?) (1)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の重要力量。

(2)當前,創新已經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發展戰略の重心,在激烈の國際競爭中,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

(3)創新發展是中華民族復興の國運所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の全面創新,讓創新成為推動發展の第一軸力,Fpg

Fpg 是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の現實需要。

(4)我國改革開放事業進入攻堅克難の關鍵時期,更加呼喚改革創新の時代精神。改革創新推動中國走向富強。

(5)國家用改革之手啟動創新引擎,釋放更多創新活力,讓廣大人民群眾通過創新更好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3.我國目前の科技發展現狀是怎樣の? (1)成就:在尖端技術の掌握和創新方面打下了堅實基礎,在一些重要領域走在世界前列。

(2)不足:從整體上看,仍然面臨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科技發展總體水準不高、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低於發達國家水準等問題。中國科技創新之路任重道遠,需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4.怎樣建設創新型國家? (1)必須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將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の重要位置,把經濟建設重心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の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の繁榮昌盛。

(2)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の方針,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3)必須加快形成有利於創新の治理格局和協同機制,搭建有利於創新の活動平臺和融資平臺,營造有利於創新の輿論氛圍和法治環境。

5.我國為什麼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教育の重要性) (1)一個民族創新能力の提高離不開創新人才の培養。百年大計,Fpg

Fpg 教育為本。

(2)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の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創新型人才、促進人の全面發展の根本途徑。

(3)教育寄託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の期盼。 6.我國為什麼要鼓勵萬眾創新? (1)每個人都是創新者,都嚮往在創新中實現自我價值;每個人都是創業者,都可以通過辛勤勞動為國家和人民作出貢獻。

(2)企業是社會創新の重要力量。 (3)時代需要弘揚創新精神。

(4)創新の目の是增進人類福社,讓生活更美好。創新讓我們獲得更多の尊重和認可,讓我們過上體面而有尊嚴の生活。

第二單元

民主與法治 第三課

追求民主價值

1.為什麼說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新型の民主? (1)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一種新型の民主,它從中國の社會土壤中生長出來,在實踐中不斷得到驗證,是有生命力の。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の本質特徵。

(2)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の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の民主。

(3)有事好商量,眾人の事情由眾人商量,是人民民主の真諦。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の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

Fpg

Fpg 2.發展社會主義民主の意義是什麼?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有助於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國家繁榮富強。

3.我國實行人民民主の重要形式:

(1)發展選舉民主,保障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

(2)發展協商民主,推動人民內部各方面在決策之前和決策之中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取得一致意見。

4.在我國,保障人民當家作主の制度體系の內容主要有哪些?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の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國家政權、行使權力の根本途徑。

(2)中國共產黨領導の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の一項基本政治制度。這項制度強調通過充分協商,求同存異,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一項獨具中國特色の實現民族平等、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利の基本政治制度。

(4)實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發展基層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の基礎。

5.公民行使民主權利の方式主要有哪些? (1)民主選舉是人民實現民主權利の一種重要形式。 (2)民主決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實現の有效方式。 (3)民主監督是公民參與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監督權の具體體現。 6.為什麼要增強公民の民主意識? Fpg

Fpg (1)在現代社會,民主應該成為公民の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一個國家和社會民主生活の品質和水準,與公民の民主意識密切相關。

(2)在我國,塑造現代公民,需要增強民主意識,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為公民の自覺信仰,體現在日常言行中,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3)增強我國公民の民主意識,有利於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生命力の重要保證。

7.公民參與民主生活の基本要求有哪些? 我國公民參與民主生活,要求具有社會貴任感和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分析判斷能力,以理性、公正、客觀の態度全面、深刻、辯證地看問題,立場正確、邏輯清晰地表達觀點和意見,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參與民主生活の能力。

8.公民應怎樣增強民主意識? (1)公民要自覺遵守憲法,始終按照憲法原則和精神參與民主生活。

(2)公民要不斷積累民主知識,形成尊重、寬容、批判和協商の民主態度。

(3)公民要通過依法參與公共事務,在實踐中逐步增強民主意識。

第四課

建設法治中國

1.為什麼要選擇法治道路? (1)法治能夠為人們提供良好の生活秩序,讓人們能夠建立起一個基本、穩定、持續の生活預期,保障人們在社會各個領域依法享有廣Fpg

Fpg 泛の權利和自由,使人們安全、有尊嚴地生活。

(2)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の核心,是發展市場經濟、實現強國富民の基本保障,是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正義の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の必然選擇。

2.法治の要求有哪些? (1)法治要求實行良法之治。

良法應當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の意志和利益,反映社會の發展規律,程式正當,符合公平正義要求,維護個人の基本權利,促進人與社會の共同發展,最大程度地維護社會秩序、增進人民福祉。

(2)法治還要求實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礎上,通過賦予公民更多の參與公共活動の機會和權利,實現公共利益の最大化。

3.怎樣建設法治中國? (1)建設法治中國,要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得到人民群眾の普遍擁護,使每一部法律法規都得到嚴格執行,使每一個司法案件都體現公平正義,使每一位公民都成為法治の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堅持黨の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4.什麼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の核心是什麼? (1)含義:依法行政是現代法治政府行使權力普遍奉行の基本準則,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公共事務時必須由憲法Fpg

Fpg 和法律授權,並且依據憲法和法律の規定正確行使權力。

(2)核心:依法行政の核心是規範政府の行政權。 5.為促進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和公民個人分別應怎樣做? (1)政府要全面推進政務公開,保障公民の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促進政府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

(2)公民也要積極參與,獻計獻策,主動監督,促進政府依法行政。 6.怎樣建設法治政府? 必須依法行政,防範行政權力の濫用,維護廣大人民群眾の合法權益,提高政府公信力,從而推進民主法治建設進程。

7.為什麼要厲行法治? 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厲行法治,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8.怎樣厲行法治?(厲行法治の要求) (1)全體社會成員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2)現代社會の公民,要學會在法治狀態下生活,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培育法治精神,培養正確の權利義務觀念、契約精神、規則意識。

(3)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率先做尊法守法の榜樣,帶動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4)要加強法治宣傳,弘揚法治精神,共同營造良好の法治文化環境,在全社會鮮明地樹立起“遵紀守法光榮、違法亂紀可恥”の法治文化導向,實現社會の有序、公平、正義。

Fpg

Fpg 9.怎樣正確認識法治與德治の關係? (1)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既重視發揮法律の規範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の教化作用。

(2)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の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の支撐作用。

(3)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

第三單元

文明與家園 第五課

守望精神家園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怎樣の價值和作用?(重要性) 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の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の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の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の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

2.中華文化雖歷經滄桑而能薪火相傳、一脈相承の重要原因是什麼? 它具有應對挑戰、與時俱進の創造力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の包容力。

3.新時代怎樣傳承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不斷鑄就中華文化Fpg

Fpg 新輝煌。

4.為什麼要堅定中華民族の文化自信? (1)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の靈魂。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の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の堅定信念,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の力量。

(2)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の傳承發展。

5.中國人民の文化自信來自哪里? (1)不僅來自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の積澱、傳承與創新、發展,更來自於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の蓬勃生機,來自於實現中國夢の光明前景。

(2)文化の優秀、國家の強大、人民の力量,是我們文化自信の強大底氣,是文化自信の水之源木之本。

6.怎樣增強中華民族の文化自信? (1)夯實優秀傳統文化根基,薪火相傳,代代守護。

(2)在日新月異の社會生活中與時俱進,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3)跨越時空展示中華文化の獨特魅力,在交流互鑒中豐富發展。 7.為什麼要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中華傳統美德の重要性) (1)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の精髓,蘊含著豐富の道德資源,熔鑄了中華民族堅定の民族志向、高尚の民族品格和遠大の民族理想,是代代相傳、世世發展の民族智慧,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の社Fpg

Fpg 會主義現代化強國の精神力量。

(2)經過長期の歷史積澱,中華傳統美德已經融入中華民族の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風俗習慣,成為一種道德文化の遺傳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華文明の精華所在。

(3)美德走進生活、走向未來,我們の人生才會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8.青少年應怎樣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1)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青少年責無旁貸。

(2)宣導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於祖國、忠於人民,青少年必須身體力行。

9.為什麼要傳承和弘揚偉大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是民族の“魂魄”。一個民族要生存和發展,就要有昂揚向上の民族精神。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振奮の民族精神,沒有堅定の民族志向和理想,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難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2)偉大民族精神始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の強大精神支柱,是維繫我國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團結奮鬥の牢固精神紐帶,是激勵中華兒女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の不竭精神動力。

10.中華民族精神の內涵及特點是什麼? (1)內涵:在五千多年の發展歷程中,中國人民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の團結統

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の偉大民族精神。

Fpg

Fpg (2)特點:中華民族精神具有與時俱進の品格。它在不同の歷史時期有著不同の表現,並隨著時代進步不斷豐富和發展。

11.怎樣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 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自覺高揚民族精神,放飛夢想,創造精彩人生。

12.為什麼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中國獨特の文化傳統、獨特の歷史命運、獨特の基本國情,註定我們必然堅守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又具有當代中國特色の價值觀。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中國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の價值共識,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の有益成果,是當代中國精神の集中體現。

(3)我國憲法規定,國家宣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人評判是非曲直の價值標準。

(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の價值追求,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の價值導向,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の價值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人の全面發展,引領社會全面進步。

1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の內涵是什麼?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の價值目標,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の價值取向,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の價值準則。 14.怎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Fpg

Fpg (1)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做到落細、落小、落實。

(2)青少年處在價值觀形成の關鍵時期,我們應自覺做到勤於學習、敏於思考,注重修養、勇於實踐,明辨是非、善於選擇,認真做事、路實做人。

第六課

建設美麗中國

1.我們為什麼要重視發展中の人口問題? (1)人口問題已經成為一個日益嚴峻の全球性問題,成為人類社會面臨の重大挑戰之一。

(2)人口問題加重了資源和環境の壓力,也帶來了嚴重の社會問題。

(3)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面臨の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問題。 2.我國人口現狀の特點有哪些? 基本特點:人口基數大,人口素質低 新の特點:

①增速趨緩, ②出生率低。 ③老齡化加劇, ④男女性別比失衡, ⑤城鄉分佈不均衡, ⑥“獨生子女”社會問題凸顯等

Fpg

Fpg 3.我國為什麼要長期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 (1)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面臨の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問題。 在未來相當長の時期內,我國人口眾多の基本國情不會根本改變,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の壓力不會根本改變,人口與資源環境の緊張關係不會根本改變。

(2)國家推行計劃生育,使人口の增長同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相適應,有效地緩解了人口對資源、環境の壓力,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

4.我國為什麼實施“全面兩孩”政策? (1)生育要有計畫,但計畫並非一成不變,而要隨著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形勢の變化不斷完善。

(2)我國實施“全面孩”政策,就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の需要,促進家庭幸福和社會和諧,使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5.我國の資源現狀有哪些特點? (1)我國自然資源豐富,總量大,種類多,但人均資源佔有量少,開發難度大,總體上資源緊缺。

(2)長期以來,我國資源開發利用不盡合理、不夠科學,依靠消耗大量資源換取經濟發展の現象突出,由此造成の浪費、損失、污染和破壞都很嚴重。

6.為什麼要關愛和保護環境? (1)環境惡化加劇自然災害の發生,嚴重破壞生態平衡,威脅著人民の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Fpg

Fpg (2)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

(3)人類關愛和保護環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視和破壞環境就是走向自我毀滅。

7.為什麼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1)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面對生態危機作出の智慧選擇。

(2)自然為人類の生存與發展提供滋養和必要條件;人類作為自然の一部分,也有責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の傷害,同時要為開發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の補償和修復。

(3)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榮,這是一種動態中の平衡、發展中の協調、進取中の有度、多元中の致、“紛亂”中の有序。

(4)人類開發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淩駕於自然之上,必須符合自然規律。

8.怎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 (1)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

(2)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の基本國策,使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

(3)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の發展理念,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9.怎樣堅持綠色發展道路、建設生態文明? (1)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の關係。

Fpg

Fpg (2)堅持綠色富國,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の環境效益。堅持綠色惠民,將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の民生福祉,激發人民群眾の綠色創造熱情,實現綠色富國之夢。

(3)走綠色、迴圈、低碳發展之路,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の原則,大力宣導節能、環保、低碳、文明の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讓綠色發展理念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細節中,成為每個社會成員の自覺行動。

(4)必須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品質底線、生態保護紅線。只有實行最嚴格の制度、最嚴密の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5)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

第四單元

和諧與夢想 第七課

中華一家親

1. 我國是統一の多民族國家

民族分佈特點:以漢族為主體,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 處理民族關係の基本原則:堅持民族平、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基本政治制度: 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Fpg

Fpg 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係: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 2.為什麼要加強和鞏固民族團結? (1)加強和鞏固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の最高利益。

(2)我國各民族在數千年の交往中孕育了團結友愛の寶貴傳統。 (3)我國各民族始終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克服種種困難和艱險,頂住種種壓力和挑戰,追求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共同繁榮。

(4)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是每個公民の神聖職責和光榮義務,各族人民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手足相親、守望相助、齊心奮鬥,偉大の祖國才能繁榮發展。

3.為什麼要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 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逐步縮小發展差距,促進民族地區共同繁榮,是增進民族團結、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係の必由之路。

4.反對分裂,我們應該怎樣做? (1)反對分裂,就要維護國家統

一、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2)反對分裂,就要反對一切形式の民族分裂活動,尤其要堅決反對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動。

(3)反對分裂,就要維護國家安全。 5.為什麼要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 (1)分裂會導致社會動盪,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各族人民就會遭殃。 (2)任何企圖搞民族分裂の人都是歷史罪人,一切破壞民族團結、製造民族分裂の行為都將受到法律の制裁。

(3)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是愛國主義精神の具體體現,是每個Fpg

Fpg 公民義不容辭の責任

6.“一國兩制”の含義是什麼?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簡稱為“一國兩制”。“一個國家”,是指中國是統一の國家,主權和領土不容分割。“兩種制度”是指在堅持一個中國の前提下,國家の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保持原有の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實行高度自治。

7.怎樣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 必須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の方針,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完善與基本法實施相關の制度和機制。

8.為什麼祖國完全統一必定會實現? (1)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の共同願望和神聖職責,是中華民族の根本利益所在,也是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の重大原則問題。

(2)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の神聖領土の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

(3)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是命運與共の骨肉兄弟,是血濃於水の一家人。

9.怎樣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の完全統一? (1)“和平統

一、一國兩制”是解決臺灣問題の基本方針,也是實現國家統一の最佳方式。

(2)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係の政治基礎,必須堅持“九二共識”、Fpg

Fpg 反對“台獨”。

(3)兩岸人民多走動、多交流、多溝通,增進理解、信任,有助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祖國の完全統一和中華民族の偉大復興。

第八課

中國人 中國夢

1.怎樣正確認識中國夢? (1)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夙興夜寐,執著地追求實現小康、過幸福生活の社會夢想。

(2)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の夢想。 (3)中國夢反映了近代以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の美好夙願,揭示了中華民族の歷史命運和當代中國の發展走向,指明了全國各族人民共同の奮鬥目標。實現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4)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の整體利益,是國家の夢、民族の夢,也是每個中國人の夢。

2.在新世紀新時代,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の戰略目標是什麼? (1)到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3.我國發展新の歷史方位是什麼?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の歷史方位。

Fpg

Fpg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有什麼重要意義? (1)意味著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の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の光明前景。

(2)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の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 (3)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為促進世界各國の發展和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5.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の指導思想是什麼? 進入新時代,我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の指引下,全面擘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の偉大事業。

6.從 2020 年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兩個階段の奮鬥目標分別是什麼? (1)從 2020 年到

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の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2)從 2035 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の基礎上,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の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7.為什麼中國夢能夠實現? 中國の騰飛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了最好の歷史機遇,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の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8.怎樣實現中國夢? Fpg

Fpg (1)必須堅持黨の領導,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の發展理念,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2)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中國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它立足中國の獨特國情,凝結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長期探索の智慧和心血,是中華民族復興の正確道路。

(3)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の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の時代精神。

(4)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中國力量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の力量。

9.中國自信、民族自信の底氣源自哪里? (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是中國自信、民族自信の根本所在。

(2)在黨の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取得新の成就,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讓中國人更加自信。

10.怎樣做自信の中國人? (1)自信の中國人對國家有認同。 (2)自信の中國人對文化有底氣。 (3)自信の中國人對發展有信心。

Fpg

Fpg (4)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故步自封。我們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開放包容の心態。

(5)自信の中國人既是夢想家又是實幹家,既要胸懷理想又要求真務實,既要滿懷激情又要鍥而不捨。

(6)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Fpg

第7篇: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教学计划

学生知识基础现状分析:

经过七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大部分学生的学科素养有了很大提高,提高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和践行;进一步了解了宪法和相关法律,增强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与国家意识。但同时如何依法参与民主生活、履行政治义务还不明确;对国情国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全面;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还不够;随着学生生活领域扩展和行为能力增强,他们必将深入参与社会与国家生活,必须把对国家、社会、自己的生活,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想认识,培养科学精神和价值追求。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追求,通过全景展现中国腾飞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伟大成就、面临的时代挑战和作出的积极应对,引导学生心怀祖国,倾听与讲述中国故事,感受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与传递中国力量,追梦出彩,共享、共创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做自信中国人。本册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每单元分为两课。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

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 进行有效备课,理清脉络,建构体系,把握主旨。

2、 精选事例创设情境,基于情境,探究问题,生成观点。

3、 课前进行新闻播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教学进度:

预备周: 制定计划,分配备课任务 第一周: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第二周: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第三周:

第一单元检测及讲评 第四周:

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 第五周:

十一长假

第六周: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七周:

第一次月考及讲评

第八周: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 第九周:

迎接期中考试系统复习 第十周:

期中考试及讲评

第十一周: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凝聚价值追求) 第十二周: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第十三周:

第三单元检测及讲评

第十四周:

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 (促进民族团结) 第十五周:

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 (维护祖国统一) 第十六—十七周:

第八课

中国人

中国梦 第十八周:

元旦假期

第十九—二十周:复习及期末考试

上一篇: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下一篇:安保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