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总结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总结(共11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总结 篇1

面对差距如此之大的两个班级,我并没有放弃。根据两个班级不同的基础,我上课的内容也会作相应的调整。在九2班,我上课内容较为全面,内容更加深入。而在九5班,我授课的内容较为基础,重抓基础知识。注重他们的学与练相结合。5班的学习自觉性不够,于是我便让他们动笔,把要背诵的东西,通过作业来完成。课堂上对于两个班级,我一视同仁,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基本杜绝课堂的违纪情况,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成为高效课堂。

经过自己的努力,两个班级的成绩均较为突出。在期中考试中,其中九2班平均分为90分,高分率为33%,及格率为94%,低分率为0%。各项指标略高于平行的九1班。而九5班在三个普通班中平均分、高分率、低分率等各项指标均为第一。其中平均分为64分,高分率为2%,及格率为40%,低分率为7%。

期中考试之后,学生学习氛围有所下降,尤其是九年5班,学习氛围懒散。出现了要求背诵的课文不去背诵,安排的作业不完成的情况。我严厉整治,加强管理,严肃课堂纪律。严抓学习习惯,促使学习习惯的养成。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以及同学们的配合,两个班级的学习习惯基本养成。基本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自己该完成的任物。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我常抓不懈的重点。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成绩自然上涨起来。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总结 篇2

师:今天,先请大家来读一篇作文,题目叫《一张画像》,看看这位同学的作文写得怎么样。(给学生看1963年叶圣陶先生修改肖复兴作文《一张画像》原稿,选自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肖复兴著《我教儿子学作文》附录二。)

生:(议论纷纷)这也太差了!改动这么大,全是修改符号!不用读,就知道不怎么样!

师:因为改得多,所以你们认为这篇作文很差。但是,你们知道吗?这篇作文写于1963年,当时获得了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一等奖。作者是一名初三学生,他的名字叫肖复兴,如今他已经是当代著名作家了。(板书:肖复兴)一篇获得一等奖的作文,怎么会写得不好呢?

生: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错误呢?

师:仔细读一读原文,你就会发现,文中并没有什么大毛病。我来朗读一部分原文,大家感受一下。(师朗读)你们发现什么错误了吗?语言流畅,还挺生动,的确是一篇优秀作文。那么,是谁“鸡蛋里面挑骨头”,找出这么多毛病的呢?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板书:叶圣陶)叶圣陶先生在为肖复兴修改这篇作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位69岁的老人了,他那么大年纪,还如此认真,有的地方,他对文中的一句话就做了七处修改。现在,就请你们开动脑筋,默读《一张画像》,并对修改之处仔细思考,想一想叶圣陶先生为什么要这么改?他是不是在“鸡蛋里面挑骨头”?

师:(15分钟后)读完了全文,请大家谈一谈收获。

生: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原文说“站在门口”,修改之后变成了“站在教室门口”,修改之后更准确了。

师:的确如此,只说门口,那谁知道是办公室门口,还是教导处门口呀!何况这段是写人物的第一次出场,更应该交代清楚地点。

生: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原文写“上课了”,叶圣陶改成了“上课铃一响”。“上课了”是已经上课的意思,“上课铃一响”是上课前的事,还没上课呢。

师:你解释得非常好!同样一句话,有没有“了”,意思绝对不同。我读这篇修改稿的时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叶圣陶对“了”字的增删。在这篇作文里,有的地方删除了“了”,有的地方又被加上一个“了”。请你们说一说,如果句子里加“了”,表示什么意思?

生:句子有“了”,一般就表示动作已经完成了。

师:对!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肖复兴的作文里,哪些“了”被火眼金睛的叶圣陶先生发现用错了地方。

生: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作者原来写“画了起来”,叶圣陶把“了”删除了。“画了”就是已经画完了,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正在画。

师:说得好!我在同学们的作文里看到过这样的话:“放学回到了家,我立刻翻开了作业本,写了起来”,你们说,这些“了”该不该用呢?

生:不该用,如果用“了”,就表示作业已经完成了。

师:大家读一读第九自然段,叶圣陶连删三个“了”字。你们仔细想一想,“谈到了国家大事”和“谈到国家大事”,意思是不是很不一样呀?

生: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到国家大事之后,就不说,已经结束谈话了。如果删掉“了”,就表示正在谈论国家大事。

师:这样的错误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认真的态度,是不会发现的。你们再来读下面的那句话,这回不是删掉“了”,而是增加“了”。大家说,“长大”和“长大了”,有什么区别?

生:(思考)“长大”是一个过程,“长大了”是已经长大。

师:对,你讲得好!文中的王老师是问肖复兴,等他长大了之后做什么,你们说,是不是这样?同学们自己在平时写作时,也要注意这样的问题,包括平时说话,也要多留心。可不要一张嘴,说出来的都是病句呀!

(继续引导学生理解叶圣陶先生的修改,略。)

师: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了,叶圣陶先生不是在“鸡蛋里面挑骨头”,他是在对语言进行润色加工,在为肖复兴的作文锦上添花。看到叶圣陶先生这密密麻麻的修改,你们能说说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吗?

生:(纷纷回答)细心!认真!追求完美!……

师:我带来一本《叶圣陶文集》,这里有他手稿的影印件,你们瞧瞧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在原稿纸上写文章的。(师翻书,向学生展示手稿)这是他65岁时写的文章,题目叫《认真地努力地把语文学好》,作为一位大作家、教育家,完全可以龙飞凤舞地写字了,而他却写得工工整整,就像一个小学生在完成作业一样。一丝不苟,追求完美,这只是叶圣陶先生一个方面的特点,这还远远不够。叶圣陶先生是一位大作家,曾经担任过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地位很高,时间很宝贵,竟然一丝不苟地帮助一名陌生的中学生修改作文,作文发表时,根本没有“叶圣陶”的名字,只有“二十六中初中三年级肖复兴”的名字,他不图名,不图利,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呀?

生:大公无私!

师:差不多,但是,“大公无私”应该用在对待国家,对待集体的事情上,用在这里,不太恰当。

生:无私奉献!

师: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做事情一丝不苟,追求完美,对他人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人。

第二课时:红花对绿叶的感恩

师:得到叶圣陶先生的鼓励,肖复兴对写作充满了信心。长大后,他真的成了一位著名作家,他始终没有忘记叶老先生对他的关怀。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他创作了散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朗读课文)

师:读过文章,大家知道了,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而作的,不是为了纪念爬山虎,为什么题目要叫《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呢?既然是写叶圣陶的,如果让我起题目,就叫“那位默默奉献的叶圣陶”。有人知道肖复兴为什么不直接提到“叶圣陶”,而把题目叫做“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吗?

生:因为他们家养爬山虎。

师:如果他们家养的是牡丹花,就叫“那朵美丽的牡丹花”吗?要是养了一只小狗,就叫“那只可爱的小狗”,是这样吗?

生:不能这样。

师:你想一想,爬山虎这种植物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绿色的叶子,爬满了墙。

师:那好,你再想想叶圣陶,他做自己的事情认真,为别人做事也那么负责。肖复兴当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和叶圣陶没有一点关系,他能为肖复兴付出这么多,这么认真地替他修改作文,这能说明叶圣陶是怎样一个人?

生:(纷纷回答)乐于帮助他人!无私奉献!……

师:对,爬山虎也是这样。你们有没有感觉到,炎热的夏天,你站在爬满爬山虎的墙边,会感到一阵阵凉爽,这就是爬山虎的作用:在炎炎夏日默默地为人们送来阵阵清凉。这正是叶圣陶与爬山虎的相似之处———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师:我们再来仔细读一读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哪个词儿是作者要突出的关键词呀?

生:“绿绿的”!

师:对,这个“绿”字重复出现,反复强调,一定隐藏着作者的意图。绿色与叶圣陶先生有什么关系呢?

生:(一时无语,思考。)

师:爬山虎这种植物,只长绿叶,不开红花。叶圣陶先生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多么像绿叶呀!他甘当绿叶,不做红花,所以课文中写道:“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板书:绿叶)那么,谁是那朵娇艳的红花呢?

生:肖复兴!

师:(板书:红花)叶圣陶就甘当这样的绿叶,让肖复兴的作文变得完美,让肖复兴和他的作文变成娇艳的红花,博得人们的赞赏,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呀!你们看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肖复兴这样感慨道:“我应该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师:现在,谁能用一段完整的话告诉大家,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生:因为爬山虎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美德,而叶老先生也有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题目叫“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你说得虽然没错,不过有点简单,作者要强调的“绿绿的”,没有体现出来。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人们带来阴凉,那样无私,它不会开花,不去炫耀,叶圣陶先生就是如此。一位知名的大作家却用他那宝贵的时间给一位素昧平生的中学生修改作文,使其成为一朵艳丽的花,而自己却甘当绿叶,不求回报,那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师:好,你既说出了爬山虎的特点,又说出了叶圣陶的品格。如果说叶圣陶对肖复兴作文的修改是绿叶对红花的关爱,那么,肖复兴的这篇回忆文章就是红花对绿叶的感恩。你们想一想,如果绿叶与红花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话呢?请你任选其一,展开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段话。

(10分钟后,朗读点评,略。)

师:今天,我们见识了绿叶的一丝不苟,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感受到了红花那颗永远不变的感恩的心,他们都是我们的好榜样。希望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不只绿在肖复兴的眼前,也永远绿在我们每个同学的心中。

备课笔记

主角和配角

一堂语文课,课文是主角,课后的“资料袋”是配角,这是天经地义的,就像一部电影,大明星当主角,无名小卒当配角,这是顺理成章的。可是,一切都不是万古不变的。

我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很熟悉,早在十多年前,我就在肖复兴的《我教儿子学作文》这本书中仔细阅读过原文和叶圣陶先生的修改。我一向喜欢阅读作家的手稿,透过他们的修改痕迹,我能发现他们思考的过程,体会到他们字斟句酌的匠心。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真可谓细致入微,就像母亲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细细对比原文与改后的语句,我不仅受到遣词造句方面的启发,还被老一辈文学家、教育家一丝不苟的精神所震撼。联想到当前许多出版物中可笑又可气的文字错误,许多畅销书作家惊人的创作速度,我们这些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晚辈,是不是应该在老一辈面前无地自容呢?

当我翻开人教版语文书,在“资料袋”中,重温叶老先生的修改稿的时候,我再一次受到震撼。我看过叶老先生的照片,那是个憨厚朴实、与世无争的老人,我也见过叶老先生的书法,那是些工工整整、笔锋内敛的字体。就是这样一位老人,曾经担任过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的叶圣陶先生,利用自己的宝贵时间,帮助一个陌生的初中学生创造了笔下的完美。这时,我忽然明白了,肖复兴为什么把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叫做“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了。甘当绿叶,不做红花,这是爬山虎的特点,更是叶圣陶先生的写照。

1963年叶圣陶先生修改肖复兴作文《一张画像》原稿,是解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一把金钥匙。先把钥匙握在手里,无论遇到多么强大的铁将军,我们都不会皱一下眉头。所以,我觉得语文书里的“资料袋”制作得太小了,不足以表现叶圣陶先生的绿叶全貌。好在,我的课堂我做主,我把《一张画像》的全文,连同叶老先生写的评语,全都印发给学生。结果,还没正式阅读课文呢,学生就已经认识了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所以,理解起课文来,就轻而易举了。

九年级上册语文、历史总结 篇3

杨文瑜

在这一学期里,我踏踏实实地搞好常规工作,教研活动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和钻研,勇于尝试和创新,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标准,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成果。当然也还存在不少遗憾和不足之处,为促进后段语文教学工作的改进和提高,现将相关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尝试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

二、严格落实教学常规,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有序的教学流程,为提高教学效果做好第一步准备。按时上课,严格课堂秩序,组织学生进行积极活泼的课堂交流和研讨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思维。

三、在教学中我坚持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平时教学中我适度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

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期还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认真研讨交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每周能准时参加集体备课,交流心得体会,与其他老师共同学习促进;认真参加听评课活动,虚心学习,吸取好的教学经验,学习好的教学方法。结合学校学生基础和学校教学要求,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运用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学习法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适应了实验班教学需要,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还是比较薄弱,部分男生作文表达能力还是不能令老师和家长满意,这些问题还值得下学期继续努力改进和加强。

2016年1月8日

高 台 镇 凤 清 小 学 九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杨文瑜

我在教学工作中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工作中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一、抓住学生心理,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环境

我们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并确定我们工作的重点和工作措施:优生---拓展;中等生---狠抓;学困生---辅导。优生有较好的思维习惯,上课前我们先把问题布置给他们,让他们自已先研究,提高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课时则采用讨论式教学方式,让他们舒展自己的见解,然后老师加以归纳总结,并进行深化、类比和提高,从高、严、难三个方面要求他们;中等生是一个大的群体,在普通班是学习的主流,上课时我们以他们为主,力求在课堂上消化所有的知识点,作业和练习题也以基础题为主,强化训练,普遍提高。对于学困生,我们本着提高一个算一个的心理,用爱心从思想上感化他们,用耐心从学习上帮助他们,在课堂上编出让这部分学生能够完成的题目,力求使他们每节课有事可做,每节课有收获,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对教材的研究,营造课堂教学高效益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每节课的高效益。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对概念、定理、公式、规律的消化;注意针对学生的知识缺陷和疑难问题作重点讲述;注意新旧知识、新题旧题的对比,把复杂抽象的问题作连贯解决;注意解题方法的延伸,摸索解决的规律;注意一题多解的研究和条件多变的问题的对付方法;注意富有思考性的新问题,与学生一起探索研究。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

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一年来,在各位领导和老师的热心支持和帮助下,我认真做好教学工作,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4

中学语文教师的确不应该仅仅是文章学、修辞学、语言学、考试学的分析家甚至只是教材与教参的熟练操作者,而首先应该是文明的传播者、思想的启迪者、人生的导航者——即真正意义上的“高师精神”(法国作家季洛杜语)的体现者。怎么小编针对九年级上册语文进行教学反思。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由封闭走向开放

1、教学内容要开放

“教材只是例子”,教每一篇课文的目的绝不仅仅是让学生把这一篇课文“吃透背熟”,而是以课文为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语文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把握课文重点、难点当然是必要的,但这绝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唯一内容。我们应该有机地结合课文思想感情和读写知识,自然而然地引进一些经典名著或优秀时文,“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于漪语),以此为学生打开一扇扇文化的窗口,进而将学生的阅读视野由课文引向生活中一切有益的读物,引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天地。

2、教学形式要开放

比起过去“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几大步骤的语文课堂教学,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显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许多本来不乏科学性的新的教学形式又逐渐在“语文教改”的包装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新的公式化程序,僵化了语文教学。在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讲究模式,但决不模式化。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课文教材及不同的训练重点,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甚至让学生也参与教学形式的设计与实践。共同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如质疑式(其操作程序为:学生质疑→带疑阅读→尝试讨论→小组交流→解疑存疑)讨论式(其操作程序为:出示讨论题目→定向学习材料→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全班交流)辩论式(其操作程序为:学习新材料→确定讨论题目→分组做准备→两组展开辩论→辩后师生总结)茶馆式(其操作程序为:课前预习教材→七嘴八舌谈见解→教师适当作点评)等等。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充满勃勃生机。

3、学生思维要开放

语文课应成为学生思维的自由王国,而不只是教师思想的橱窗。在这样的语文课中,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应只有教师的声音,教师更不应该把自己的观点定于一尊,而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利和精神自由,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或看法;努力使整个课堂阅读教学具有一种开放性的学术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有共同的提高也有不同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即使结束以后,学生的思想也不会停止,他们的思想仍在继续展翅飞翔。

4、教师思想要开放

中学语文教师的确不应该仅仅是文章学、修辞学、语言学、考试学的分析家甚至只是教材与教参的熟练操作者,而首先应该是文明的传播者、思想的启迪者、人生的导航者——即真正意义上的“高师精神”(法国作家季洛杜语)的体现者。语文教师要融入文化的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的先进思想。当然,这绝不是要让语文课又成为“政治课”,而是要恢复语文课“人文性”的特点。面对教材上的任何一篇课文,教师都应站在人文精神的高度来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二)、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阅读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主观意志审视、感受文本内容及思想感情,进而产生联想或生成新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但是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用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领悟和感受的过程。这就是所谓以“教”代“学”。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考虑得比较多的是如何“教”,但即使教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课堂表达非常清楚,也不过是用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现在,我们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课文)的平等对话,进而让读者(教师和学生)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在这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贯穿两条线索;学生的“学”(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想、感动等等)和教师的“教”(引导、求疑、交流、争鸣、释疑、归纳等等),这两条线索通过教师对学生 的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通过对符合学生求知欲望、阅读心理、知识背景的巧妙引导,让学生自己感悟作品,引导的线索是学生对课文的质疑(这是学生主动钻研的思想火花),围绕学生所提的问题展开研讨,从而把学生的阅读欣赏引向作品的深处,也引向学生心灵的深处。课堂是实施新课轮的主阵地,而阅读教学又是课堂的重头戏,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来组织阅读教学呢?接下来结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现代文阅读部分的特点,我想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二、九年级的上册语文教材现代文阅读的特点及分析

九年级的上册语文教材现代文阅读部分共五个单元,在这些篇目中既有现代名家旧作,又有当代名人新作,外国作品的比例略有提高,课文负载的文化内容比以往要丰富得多,价值取向也更为开放和开阔,一眼望去,荡漾着斑斓的文化色调,这样更为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助于培养学生兴趣。为了与编者意图相巧合,切实保证阅读教学落到实处,我打算从如下两方面开展工作:(一)采用单元教学法

单元教学法就是遵循教材的编排体系,把体裁、题材或表达方式等方面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篇课文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教学阶段,从整体出发确定教学目标、要求,制定施教方案、课时等等,这样就变一册教材几十个教学目标、要求为几个教学目标要求。这样有利于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体现教学的阶段性,使学生得到较为系统的知识,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针对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中25篇文章,我是这样处理的:

1、以单元知识为纲。

主要通过教师讲解,指导学生弄清概念、要点,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客观上把握知识结构、规律,做好学习课文进行训练的理论准备,使学生在读写听说训练中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具有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能力。学生若能把握不同文体的知识结构,明确每单元的学习目标,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阅读时就能有的放矢,从而准确把握文本要旨,像在上新课前我针对散文、议论文、戏剧文学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建立了如下知识体系,并将本册书一至五单元的主要内容及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对本册书有一个感性的整体把握。知识体系 散文

1、散文的特点: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感悟。

2、散文的线索:时间推移、地点转换、记叙线索、感情线索还有含义深刻的语句贯穿全文。

3、散文的表现形式:借物喻人,以小见大,侧面暗示,象征等艺术表现形式。

4、散文的语言:优美、细腻、亲切含义深刻。

5、散文阅读要求:了解分类,明确特点;理清线索,抓住文眼;品味语言,领会意境。议论文

1、论点的判断和归纳。

2、论据的判断与补充,论据的要点,论据与论点与关系。

3、论证的方法与判断。

4、议论文论证的方式:立论和驳论。

5、议论文的阅读要求:把握论点,理解论据,分析论证。戏剧文学

1、戏剧是综合语言、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成像所构成的舞台艺术。

2、戏剧文学的重要内容: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

3、戏剧冲突的构成:(1)人与人之间的冲突;(2)人与社会间的冲突;(3)人物本身内心矛盾冲突;(4)喜剧性冲突和悲剧性冲突。

九年级语文单元教学浅探 篇5

所谓的单元教学法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按部就班地把课本知识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讲完,这里的单元与课本中的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的概念不一样,课本中所谓的单元是以读写训练为中心,把知识短文和课文内容组合起来并把体裁相同的文章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单元,教师根据单元内容一篇篇地按部就班地讲完。这里所指的单元教学法毫无疑问当然不是语文单元教学,是在传统的单篇教学法的基础之上提出的,是把教材单元的内容肢解为一个个、毫无联系的知识“零件”硬塞给学生。所谓单元教学,是突破传统的单篇教学的模式,依据教材大纲的要求,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单元的篇目、内容、特点进行整体的分析和把握,并通过合理的组合,突出教学目标,强化学生训练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2. 九年级语文单元教学的基本原则

2.1 单元教学的整体性。

在九年级语文教学中,要坚持单元教学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一方面主要是新旧知识的整合,由于九年级语文兼顾着中考语文的巨大压力,因此在九年级一开始就要采取新旧结合的授课方式和复习计划,把与新知识有关联的旧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缩短复习时间,减轻繁重的复习压力。例如: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在教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课文中的《陈涉世家》、《桃花源记》、《与朱元思书》、《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文言文的时候,可以把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小石潭记》等文言文和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陋室铭》及第四单元的《核舟记》等文言文,联合起来分析比较新课旧课整合。另一方面主要是读写整合,作文和阅读是九年级语文的关键,在九年级语文和中考中所占的比重很大,作文和阅读是读写的支柱,而单元整合把两者结合起来,在九年级可对与此相关的作文进行训练模仿,保证读写能力的提高。

2.2 单元教学的高效性。

在九年级语文单元教学中,单元教学目标具有高效性,这种高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目标集中,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学生学习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会做什么。因此学习起来自然时间就充裕,因此能大大地节约教学时间,缩短教学进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课堂的效率。

3. 九年级语文单元教学的意义

3.1 实行单元教学,有利于九年级语文知识的整体优化组合。

以往的单篇教学,教师从备课到讲课花费的时间很多,但是由于知识之间联系不是很紧密,加上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不深刻,重点难点突出不明显,结果往往是事半功倍,而单元教学法在九年级语文中就有利于突出重点,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综合能力,发挥单元教学的整体优势。同时还能更科学地处理和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提高九年级语文学习的整体效益,缓和语文和其它学科之间争时间的矛盾,使繁重的新授与复习任务得以在规定的、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保证了学生知识的获取,更培养了学生实践的能力。

3.2 九年级语文单元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建立在学生心理活动基础之上,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人的智力因素除了先天因素的影响以外,绝大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培养获得的。而后天的习得必须通过学生自身不断的努力。宋朝程颐说:“教人未见其趣,必小乐学。”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往今来很多名人都认为兴趣对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九年级语文中实行单元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习得了知识,提高了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感受学习的喜悦,从而备受老师的表扬鼓励,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效率自然而然地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日益显著。

3.3 九年级语文单元教学有利于正确处理好新课和旧课之间的关系。

以往的教学往往是在学习新课的时候专心学习新课,对于学习过的不作要求,当新课学完后如果有时间就详细地复习一遍旧课,时间不充裕的时候就忽略掉旧课知识。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知识容易遗忘,学习效率不高,新课与旧课相结合,就有利于优化新旧知识的组合,在保证新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之下,对旧知识进行反复复习,举一反三。当然这种复习是在不影响新课教学的整体性的基础之上的。

3.4 九年级语文单元教学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九年级语文单元教学中,我们主要是采取的单元概述和单元总结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在学习新课之后对每个单元的新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进行仔细的分析,并让学生有所了解和强化印象,这样学生学习时才会有所侧重,不会茫然。其次可以帮助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复习。单元总结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的一种方法。将语文课本中出现的重点难点考试频率高的知识点进行知识的梳理,总结使之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体系。例如:对初中所学的文言文进行单元总结,就可以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出师表》、《陋室铭》等联系起来,对文章的题材“记”、“铭”、“表”等文言题材进行归纳,同时文章中出现的文言虚词实词等同一词在不同文章中的不同用法进行归纳,形成一个单元整体,并加以记忆,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

4. 结语

九年级语文单元教学是九年级语文学习的关键,它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对于旧知识的温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能够加快教学的进度,解决学生因语文知识过多、记忆容易混淆的问题,真正提高九年级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摘要:九年级学生即将面临中考的压力和众多科目学习的沉重负担, 九年级语文教学的任务也十分繁重。既要完成五、六两册教材的新课的学习任务, 又要完成初中全学段语文的复习任务。以往传统的单篇教学法很难实现教师教学的目的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而采取单元教学法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九年级,语文单元教学,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语文考试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2]郑国民, 吕晓珍, 尹逊才.近年来现代文阅读开放性试题的类型和特征[J].语文建设, 2005, (5) .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篇6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又将迎来新的教学工作,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了!以使教学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范文(精选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1

一、情况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整体来看,部分学生身上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课外阅读)正在逐步养成,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有不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没有明显的转变。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拟上完九年级上册及部分下册内容,上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第二单元、第三单元人与自然。第四单元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下册主要包括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单元、社会生活的小说单元,生命主题的散文单元、戏剧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合共六个单元。初三语文的学习,是初中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第五、六学期),也即最后阶段。教学重点上升为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语文对生活的服务关系,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语文基本训练更进一步,进行记叙、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综合的训练,并落实到实际运用上。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口语交际,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三、教学资源的开发:

严格遵守教学的基本环节,努力创设具有个人风格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改理念自觉运用于加大信息技术与课件整合为教学提供服务。充分利用Internet,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把握中考方向,多写小作文片段作文,统一安排,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避免欠交作业。

9、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0、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演讲会、小辩论,锻炼能力,提高兴趣、培养思维及口头表达和语文知识的运用。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2

九年级语文上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更好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同时为下学期的中考做准备,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学目标:

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能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并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其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文化的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使之健康的发展并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习惯积累一定的词汇,能把内心的情感、思想,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会对生活的观察和分析、表达。

三、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有六个单元,共25课。其中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内容是对大自然的赞颂,学习本单元可以通过欣赏诗歌唤起我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共鸣,使我们更好的体味大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第二单元是名家名作阅读,我们通过在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闪光的思想的同时,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第三单元诗小说单元,这个单元的学习必须结婚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第四单元是阐述求知问题的议论文。读这些文章不仅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文章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还要学习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第五单元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单元,学习时要注意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能对各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第六单元是历史著作方面的文言文,学习这个单元必须熟读背诵课文,并将精彩的句、段摘抄在笔记本上,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总之,叙情言事的课文是本册的重点,应该教会学生写简单的议论文。

四、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积累一定的语文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难点:

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良好的学习和写作习惯。

六、学情分析

本学期所接的两个班的学生属于中等偏下水平,知识面窄接受能力较差,不少学生不喜欢学语文,成绩也不如人意,面对这种情况,我将从两个方面着手改变现状:一方面扩大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从多方面接触语文,提高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加强基础知识训练,通过以做题巩固记忆的方法,循序渐进,扎实学生的基础,在此之上再进行提高。

七、教学进度

(略)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3

一、目的要求

1、继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备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和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2、科学开展总复习,帮助学生将以前学习的知识整理成系统,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力争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期的教学内容包括两方面:

1、完成新课:上期赶进度,已将九年级下期的课程完成了三个多单元,剩下一个小说单元,一个散文单元,一个戏剧和影视文学单元。

2、中考复习:本届毕业生的中考复习是以黄冈市20XX年的《中考精典》为蓝本,今年的《中考精典语文》包括以下几部分: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理解、写作训练、综合复习。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属于二类普通班。通过上期的教学,发现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不好。上课不愿动脑筋,不爱发问、答问,做笔记要督促,抄作业的现象很普遍。部分学生还有较严重的厌学情绪。

四、办法与措施

1、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改变枯燥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发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学会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3、精心备课,精心设计练习题和测试题,不搞题海战术,及时批改学生作业,从严要求学生的作业。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改进教学方法。

五、进度安排

2月26日——3月7日:小说单元

3月8——19日:散文单元

3月20——31日:戏剧和影视文学单元

4月1——23日:第一轮复习:滚教材

4月24日——5月22日: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以《中考考什么》为蓝本

5月23日——6月5日:第三轮复习:综合复习,做试卷

6月6——12日:第四轮复习:自由复习,查缺补漏

6月13——19日:第五轮复习:调整情绪,适应中考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4

新学期开始了,现将九年级语文单元特点及教学计划分析如下:

九年级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为主,还安排了议论文和一个单元的古诗文。教材仍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的整合能力。

第一单元:“诗歌”。本单元编选的五首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的乐音。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分析,要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和联想,感受知诗歌的形象和意象,理解诗歌。要让学生熟读最好能背诵。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第二单元:所选课文哲理性较强,注重从多方面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辩的能力;注意文体特点:演讲的口语性较强,书信书面色彩较浓厚。

第三单元:小说。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的创造能力,阅读小说,既是接受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作品本身是首要的,但是得出自己的见解(可以和大家相同,也可以是独创的)也是很重要的;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四单元:“求知与读书”。这是议论文单元,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议论文的知识(论点、论据、论证等),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阅读文章,形成具有个性的自己的认识;注意读写结合,充分利用阅读的资源,指导学生的写作。

第五单元:古代“白话小说”。应注意人物性格、情节。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一般通过丰富、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体现了中国小说的特点。注意与历史结合起来,可以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了解古人的生活,对古人要实事求是,理解不要偏颇;注意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

第六单元:古诗文(以史传为主)。了解历史,理解历史人物;紧密结合历史,可以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主,搜集资料,筛选资料、讨论、评论、写报告等形式,进行语文能力的实践;辩证地认识古代社会和人物,认识历史的发展,不搞教条主义;注重文言文的教学,积累词语,理解句式,重视诵读。对于现代文阅读,要求学生掌握字词,理解内容,把我情感即可,重点应放在文言文教学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共有10首,穿插在每周早读时间完成。名著导读:《水浒》、《傅雷家书》、培根随笔,学期初即布置阅读任务,鼓励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等,学期末进行交流。

一、本学期在阅读方面(重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3、了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

4、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5、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6、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7、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10篇。88、阅读三至四部名著。本册要求阅读《水浒》、《傅雷家书》及培根随笔,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以补充。

二、在写作方面(难点):

继续学习写记叙文,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学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学会写调查报告。

三、为更好地教学,我制定了不太成熟的教学方法:

1、认真研读领悟课标的内涵,在讲课、听课、交流经验、教学评价时,脑海中要有《标准》意识。仔细钻研《考试说明》,把握中考动态、真正做到有效教学,高效学习与复习。

2、扎扎实实搞好常规教学。从备课、上课、作业布置批改到检测反馈、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认真落实“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

4、加强指导,丰厚学生阅读积累。重视朗读与背诵,特别是要让学生有大声诵读的机会和时间,提高学生的语感。加强背诵、默写训练(包括文言文、课外古诗词),要求熟记在脑、熟写在手,在积累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5、培养兴趣,养成良好语文习惯。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

6、指导学生读书和写好读书笔记,每周一节交流随笔和读书笔记课,形成丰富、生动的语文学习过程,避免死读课本和读死书现象。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总结 篇7

梁园中学 李家训

今年我带九年级语文,我的观点是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结合应试教育的方法策略,大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提高应试技巧,应该是目前初三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根本: 语文素养的提高虽然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但只要找准切入点,也并非高不可攀。教育部基础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认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语文素养的三方面内容。因此归结起来就两个字:积累。

广泛的阅读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因此,“积累”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点。如何快速积累?课堂教学之外,我们是这样做的:

1、抄写、背诵。每星期布置三篇的抄写作业,分别是美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词。既可以练字,同时也是潜移默化,扩大课外积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模仿大家作品,自主写作。对于语文尖子生,还要求他们从抄写的文章中自选题材写一篇同题作文,教师面批面改;同时在抄写的基础上全面落实背诵,课内外名篇佳句全不放过,因为“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也是一个文明的办法”(黎锦熙)。

2、注重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和学科拓展,全面提高45分钟效率。教材既要讲得精,又要渗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学习内容上,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人文、自然和社会、人生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可大胆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如:在学习《论格物知致精神》一文时,就让学生讨论和研究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使学生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尽情的燃烧。

3、作文积累。增加作文的训练量。每星期一次作文。教师全批全改,并保证在一周内反馈给学生,以帮助学生形成乐写的习惯。坚持每天写日记,每周写美文点评,每学期自编自写两到三本书.。

通过以上方法,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熏陶和强化,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些工作抓得越早越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通过实践,效果是明显的。(二)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是关键: 时间不等人,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但单纯的题海战术又会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应针对中考具体情况,设计多种训练方案,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1、每星期的课外阅读训练。让学生观其文而行其道,在欣赏美文中提高解题技巧。教师的讲解是应有针对性,并总结历年中考课外阅读的考点规律,使学生心中有数。

2、让学生经常接触中考题型。如果等到中考前让学生训练综合试卷和模拟考题已为时过晚。因此,从上学期就开始发放往年各省市的中考试卷让学生训练。以免学生怯场,便于学生的应试。

3、注重自主性和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语文资源开展实践活动。

4、课文复习考点化。课文复习有逻辑性的分为各个考点,指导学生系统的掌握课内知识。

综上所述,九年级语文教学和复习,应着眼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2、注重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应明确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即使在最为紧张的总复习阶段,也不能因为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而忽视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

3、有针对性的短期效益训练,可以弥补语文学习和复习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反馈应该及时迅速。

5、以阅读和写作为中心组织教学,以关注思考人生为学习的外延。防止一味陷入呆板僵硬的考试教学。

最后,要让同学们关注社会、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接受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语文,才是终身的语文,也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总结 篇8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影响了许多科目教学, 本文就这一理论在九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做论述与总结, 以期对日后教学提供参考。

一、积极乐观的学生观让语文老师轻松应对课堂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自己的特征和强项, 应对学生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 充分尊重学生, 愉快地完成教学。 到了九年级, 学生和老师都处于在冲刺中考的“拼命”阶段, 许多语文老师面对模拟成绩差的学生, 往往火冒三丈, 质问学生学习效果、上课效率、作业态度等, 老师的这种认真负责是好的。 但是有些时候, 真的不是学生没有好好学, 也不是老师的重点没抓好, 难点没讲透。 每个科目都会以其学科特点自然而然地吸引部分学生学习, 喜爱文学的学生自然愿意亲近文本, 将更多精力投入在语文课上。 同样的, 也有一些学生即使遇到了好的语文老师, 还是自顾自地把精力倾注在其他科目上, 或许, 在他的心里, 已经有了日后发展目标, 老师完全可以不强人所难。 既然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不尽相同, 老师就要鼓励他们尽最大努力去学、去练, 虽然有些学生离整体目标仍有很大差距, 不过他能每天进步一点, 每天都在超越自我, 不是值得高兴的吗?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观让语文老师尊重学生的智力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根据学生智力特点进行教学, 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智力结构中的优势势力, 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 使不同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在语文学习中, 有些学生善于记忆, 可以说, 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阶段, 完全是靠记忆支撑的。 语文老师经常发现他们接触了不少文本, 课上听得很仔细, 也很努力地尝试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可是收效甚微, 到了最后, 还是靠记忆力取胜, 深刻的理解只能流于表面, 得不了太高的分。 还有的学生, 古诗文背诵常常不得分, 可阅读理解无论课内还是课外都做得很棒, 作文审题立意准确且有深度, 语文成绩也不差。 这两类学生是比较明显的在语文学科上有短板的代表, 教师与其逼迫他们完成各自智力的弱项, 不如采用适合他们智力优势的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让记忆力强的学生自主探究记忆式理解法, 让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在理解中记住需要背诵的篇章, 即用他们各自的优势弥补自身的短板, 放手让他们自主查漏补缺。 这样一来, 不同特点的学生便在教师尊重他们智力差异的基础上获得了最适合他们的发展。

三、多样化的成才观让语文老师坦然面对学生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 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优势只要得到了合理发展, 就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 成才的道路应该是多样化的。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考试, 也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作家、记者、文豪, 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 语文老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让他们正确地听、说、读祖国语言, 能准确写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至于学生日后的发展, 不是学科老师能够左右的, 如果有热爱文学, 喜欢写作的学生, 可以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意见, 推荐相关书籍, 简介发展方向, 让学生对目前兴趣爱好有理性了解。 有些学生确实不喜欢语文, 不得不学习语文才与老师相识, 老师大可不必强硬地塞给他们不喜欢的东西, 把道理讲清, 把考试局面分析透彻, 鼓励他们尽量学, 在他们能接受的考试项目上多些关注, 多讲一些考试技巧, 为他们在喜爱的科目上多争取一些时间, 这样一来, 师生关系才是融洽的, 当学生怀着对教师的感恩情学习时, 效果是不同的。 这样的看法不是怂恿学生偏科, 而是达到最基本要求的同时, 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自由, 成全学生的爱好。 初中毕业后, 有的学生上了高中, 有的则早早接触职业技能学习, 至于选择什么, 家长和老师只是参考, 真正的决定权在学生手中。 哪怕一个可以上高中的孩子选择了高职类学校, 只要他真心热爱, 并对此有系统规划, 长辈没有任务的理由阻拦。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 著.沈致隆, 译.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 1999.

马坡三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篇9

课题:智取生辰纲

备课人:侯明东

一、课前预习

1、介绍与(水浒传》有关的文学常识及与杨志故事相关的十二、十三回故事梗概,2、解释课文中较生僻词语的意义(解释略)。纲、权且、趱行、端的、舒头探脑、尴尬、去处、兀自、口浅、却才、计较

3、标出下列字词的读音。

嗔()怪

厮()

直恁()地

喃喃呐()呐

聒()噪

怄()死

剜()口

忒()认真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生辰:生日。纲:旧时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这里的“生辰纲”是指运送为蔡家祝寿的大量礼品。“智”点出了夺取的方式。

2、提问

(1)、片断中主要涉及到那些人物?

(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3)、课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三、精读课文,分析形象

(一)个体形象---------杨志

1、杨志有没有“智”?他的“智”现在哪里?从文中找出来并概括。明确:

2、杨志为什么要这样做?

3、概括杨志的性格特征

4、杨志为什么会失败?

(二)群体形象----------晁盖、吴用等八位英雄

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出晁、吴等人的“智”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a.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天气炎热的语句 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

b.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2、小结

小说运用衬托的手法成功地塑造出晁盖、吴用、白胜、公孙胜、阮氏三兄弟八位英雄的群体形象: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战斗。整部小说在这里开始转折,由个体斗争转向集体斗争。

四、讨论:

生辰纲被夺对于杨志而言是他人生一个转折点,从此落草为寇,最终归梁山。他是被逼上梁山的,梁山的一百零八将中有许多都是被逼上梁山的,让我们从中选择几个人物(林冲、杨志、鲁智深)相比较,来看一看他们的被“逼”有何不同?

综合能力测试

一、基础部分(每小题3分,共21分)

1.对加粗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窥望(kuì)

趱行(zǎn)

怄气(òu)

聒噪(ɡuō)

B.嗔怒(chēn)省得(xǐnɡ)

恁地(nèn)

干系(xì)

C.勾当(ɡòu)

撇下(piē)

怨怅(chànɡ)计较(jiǎo)D.兀自(wù)

尴尬(ɡà)

逞辩(chénɡ)

朴刀(pō)

2.对下列语言或行为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杨志道:“你理会得什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杨志熟谙江湖酒道,这是他的经验之谈,充分表现了他的谨慎精明。

B.“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白胜故意卖关子,欲擒故纵,为的是增强诱惑力。

C.杨志拿来藤条,劈头劈脑打去,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杨志细心押送生辰纲,但为人粗暴蛮横。

D.杨志寻思道:“俺在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一桶里当面也吃了半瓢,想是好的。”——这表现了杨志观察仔细,处事谨慎,虑事周到。

3.对杨志失败原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①杨志性格粗暴,不善于笼络人。

②杨志与都管、虞侯各怀私心。

③黄泥冈地势险恶,天气炎热。

④生辰纲是奸臣所获的不义之财。

⑤杨志刚愎自用,不能体恤下属。⑥押送生辰纲的兵马太少,寡不敌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最近上级明文规定:谨防腐败,节日期间坚决禁止不准用公款请客送礼。

B.经过电教组的老师一周奋战,一间用PentiumTV装备的多媒体教室终于如期投入使用。

C.袁枚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激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D.“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战略共识,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观念,对于今天至关重要。

5.小说在结尾才点明“智取生辰纲”的计策,对这样的结构安排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采用补叙手法,突出吴用等人的智谋,对全文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B.采用补叙手法,既收束全文,又点明题意,公开谜底,揭示主题,使行文错综复杂,纵横捭阖,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C.采用补叙手法,可以使文章集中凝练,生动有趣,造成悬念,比直陈其事,更具有吸引读者的艺术力量。

D.补叙不是事件本身的一部分,删去它,虽然会影响主题的深刻性,但不影响事件的完整性。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传》是施耐庵根据民间传说编辑而成,历史上本无宋江起义之事。

B.《水浒传》中起义军首领,如宋江、卢俊义、林冲、杨志、李逵都是社会下层人士,都是自觉走上反抗道路的。

C.《水浒传》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全过程,虽然义军以招安为结局而失败,但仍不失为一部反映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歌颂农民起义斗争的杰出作品。

D.《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长篇巨著,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实际感受进行艺术加工而写成的。

7.对文中引用白胜所唱山歌表达作用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山歌点明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不是太平盛世,还暗示了来者不善,使读者更关心情节的发展。

B.山歌是白胜为消除走路寂寞、恐惧而唱给自己听的。

C.山歌在结构上巧妙地联系了上下文,成为课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引出故事的另一个主要人物——白胜。

D.山歌用强烈的对比手法,突出了当时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是农民反抗的心声。

二、阅读部分(27分)

正像是一只饿疯了的老鼠钻进了厨房,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梅珊被一家餐馆雇佣了。

要让一个饿得像梅珊那样精瘦的人做到不吃厨房里的东西是相当困难的。她不像那些肠肥肚满的男厨师般腰健体壮。可是为了不至于丢职,她仍然极力地克制着这种并不是食欲,而完全是为了保持体力的生理需要。

“哦,别丢了它,把它们留给我吧。我家里养着些兔子和猫哩。”

当她看到一些新鲜的菜叶和刚割下的鱼头鱼尾,就要扔进垃圾桶时,她还是忍不住开口了。

不久,那些在同一厨房工作的厨师们便全都知道,这个新来的厨师助手竟是个家畜爱好者。因为她留起了不少该丢的东西,并每天都把这些新鲜的垃圾带回家去。从她所择留的弃物中可以看出,她家不仅有鸡、猫、兔,甚至还有至少两条以上的狗。只是她从来没有和人说过她住在哪里。

这是个晴朗的周末。春日的风,一种撩人的风,到处吹着,像是要催人多生出一些头发来,多生出一些脚趾和手指。厨师中那位最年轻的尚未婚娶的全忠忠便信步到了郊外。有了几个月的接触,他已知道那女厨助手的住区范围,只是,尚不知道具体的街道和门牌号码而已。

好在这一住宅区并不太大,他一边遛达,一边张望,来回地在那一带兜着圈子。忽然,他心里一亮,因为他发现在一个破烂的后院里,晾晒的正是梅珊昨日穿过的那件花衬衣。于是,他便犹犹豫豫地站了下来。

“哦,请问梅珊在家吗?请问梅珊是不是住在这里?”

既然能找到这里,全忠忠当然有绕到前面去敲门的勇气。于是他便一边叩着门,一边发问着。

“就来了,哦,就来了„„可是先生,您是„„”

只见一位老妇人出来应门了。

“我和梅珊一处做活的,今天正巧路过这里。”

“哦,请进吧,请进。梅珊去邻居家借火了。才发现火柴用完了。家里无法生火,还等着她做饭呢。”

“哦,没关系,不用客气,我知道梅珊养着不少宠物,我是顺便想来看看那些可爱的小动物的。”

“小动物?可是„„没有啊,我们家里连人都养不活,哪还有心思养什么宠物。”

正说着,梅珊的欢笑声已从后院传来。

“哦?是么„„长得什么样?”

只听她放轻了嗓音向一些正在向她报告的孩子们打听着。

“漂亮极了,姐姐,只是肥了点。瞧,有这么肥。”

“他的衬衣真挺哩!”

厨师端坐在前厅一把最好的椅子里。正捧喝着那老妇人为他现泡的一杯怪味四溢的茶。直到梅珊出现在门口,并笑着向他介绍,那位老妇人是她的母亲,而那些七长八短,正围着她,跟着她转的孩子,都是她的弟弟、妹妹时,这位年轻的厨师才知道,什么是这穷苦的梅珊真正的“宠物”。

6.题目“宠物”在小说中具有双重含义,它们指的是什么?

答:表面上指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实际上指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8字)

7.小说以“宠物”为题,其作用是什么?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字)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字)8.小说通过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作品进行了哪两方面的对比?

答:①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 ②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梅珊的弟妹说成是“真正的宠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不如宠物的社会现实。

B.梅珊为了不至于丢职,极力克制“生理需要”,揭露了餐馆老板对雇员的残酷剥削。

C.作品生动地刻画了梅珊穷苦、善良、刚强、乐观的性格,反映了穷苦人的美好心灵。

D.梅珊谎称家里养了许多宠物而把餐馆的“新鲜垃圾”带回家,或多或少暴露了她爱虚荣的弱点。

E.以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是作品的一大艺术特色。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篇10

1、感受朦胧诗的创作特点,初步体会诗歌中意象所蕴含的深意以及意象运用的技法。

2、通过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爱国情感。

3、学生体会诗人情感,激发爱国之情,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欣赏诗歌的情感美、含蓄美、意境美。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引言导入:上个世纪70年代末,面对刚经过的十年文 革,遍体鳞伤的祖国,青年诗人舒婷创作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感,真挚而浓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那质朴厚重的情感吧!(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注意语气语调以及情感抒发。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诗句的轻重音、节奏。

3、全班配乐齐声郎读。

4、朗读后思考这首诗大致可分为几部分?试着给每一节加个标题概括。

明确:

第一部分:过去的落后

第二部分:现在的痛苦

第三部分:未来的希望

第四部分:自我的奉献

(三)抓住重点,深入研读

1、这首诗是使用第几人称写的?如何理解诗中的“我”这一形象?

明确:本诗是以第一人称创作的,诗人以自己的口吻向诗中的祖国“你”表达了深沉的关心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其中“我是……”或“我是……”的句式经过反复运用,突出“我”和祖共同经历艰难困苦,共同面对风雨沧桑,“我”和祖国不离不弃、生死与共、血脉相连。诗中的“我”是那个时代与祖国同命运、共患难,心系祖国的青年的典型,经过十年浩劫,在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将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复兴祖国的历史重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2、小组合作探究:本诗中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试着对每小节进行分析。以语文学习小组讨论,8分钟后请代表发言。

明确: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脉相连,荣辱、生死与共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运用了一系列包括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前面有或长或短的修饰语如“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表现了这些意象所经历的痛苦,时间短语“数百年来”“历史的隧洞”等,将其所经历过漫长的岁月表现出来。“我是……”或“我是……”的句式经过反复运用,突出“我”和祖共同经历艰难困苦,共同面对风雨沧桑,“我”和祖国不离不弃、生死与共、血脉相连。末尾以破折号引出“祖国啊”的悲壮感叹,这样不仅使叙述角度的变换,也使诗意在小小的高 潮中稍作停顿。以下两节也是以这种方式结尾。

第二节,在该小节里,修饰语“贫穷”“悲哀”“希望”等是抽象词语。“飞天”意象的运用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诗歌的前两节都在描写祖国的历史,第一节重在写实,这一节重在精神。在精神上,人们在贫穷的境遇里始终抱有对美好未来的希望,祈愿能“落到地面”,变成现实。

第三节,着重描写现在。在经历浩劫后,祖**亲将要开启新的生活。诗人运用了一系列充满生机的意象,“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等等,都表明祖国慢慢摆脱束缚,开始蒸蒸日上。

第四节,本小结内容集中体现“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从个体上来说,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但是从“我”的使命来说,“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使命,“我”要与祖国融为一体,因而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如何来报答祖**亲的养育之恩?诗人庄严的向祖国宣告,“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最后,诗歌以语气强烈的重复性咏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结束。

3、舒婷于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是如何在这首诗中体现的?

明确: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虽然写的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缺始终流动着对祖国挚爱、依恋和赞颂。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用诗中“我是你……”的句式仿写,表达对某一事物的真挚情感。小组合作,进行配乐朗诵比赛。教师全程引导,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五)小结作业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总结 篇11

一、感悟说明方法

本组教材安排了四篇说明文, 分别是《鲸》《松鼠》《新型玻璃》和《假如没有灰尘》。文章中作者多处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把握说明文的种种说明方法, 还要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说明方法的妙处。

《鲸》一文是这组课文的统领, 作者运用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通俗、生动、准确的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进入本组课文的学习, 可将这篇课文的导读作为一个引子, 让学生在读一读、填一填、划一划、议一议、想一想等多种体验中, 清楚地认识到鲸是巨大的动物。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过渡到《假如没有灰尘》的教学, 教师则可设计自主阅读提示, 把从《鲸》一文中习得的说明方法灵活运用于本文的阅读实践。

本组课文阶段性学习结束后, 应让学生在渐进式阅读中学会自我建构。不妨让学生进行单元小结, 可以做卡片, 也可以列表格。

二、揣摩表达顺序

一般说来, 说明文表达顺序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而又以逻辑顺序最为常见, 它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顺序的。抓住文章的主线, 便可牵一“序”而动全文。

对于小学生而言, 设计列表填空的方式来理清文理, 既可提炼出课文知识内容的骨架, 又可显示出课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假如没有灰尘》, 通过以下表格的填写, 不仅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课文思路, 而且有助于弄清课文各段落中总分、并列的关系。

本组另一篇课文《新型玻璃》则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课文前五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 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 且富于变化。对这篇课文的教学, 教师可让学生体会在布局谋篇上的匠心独运, 从中领悟说明文章表达式样。

三、品味语言特点

我们在关注说明文不同说明方法的同时,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也应细细品味。怎样细致的观察事物, 怎样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畅晓明白, 又怎样把枯燥的事物写得生动有趣, 不同说明性文章又有着怎样的表达风格, 本组课文都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启示。

1. 赏析语言

说明性文章并不因为有了“说明”这一特性的存在而导致文章语言干涩, 相反,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更为准确、精炼, 而且有的还很优美。

打开《松鼠》一文, 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向我们走来。我们在喜爱小松鼠的同时, 不得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以及准确精炼的说明。

教学《松鼠》可重点围绕“松鼠是那么可爱,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展开对话, 精读品悟。从松鼠“外形的美丽”“动作的机敏”“搭窝时的聪明”几个方面抓住关键词句, 从美读中感悟松鼠的漂亮可爱。还可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一说喜欢它们的原因, 从而体会到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活化语言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 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 才能入境生情, 促进自悟。教学时可变理性认知为主为感性体验为主, 采用一些必须的中介手段凸显事物形象,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

如《鲸》的教学, 演一演, 以手掌为鲸, 加之语言的描述, 演示鲸呼吸的全过程, 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又如画一画, 动手画一画不同种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 再以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 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⒊对比阅读

本组四篇课文用词准确, 语言精练, 但又略有不同, 为学生感受不同说明文章的不同表达风格提供了范例。

(1) 不同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鲸》一文在本组课文排序中位居首位, 紧随其后的是《松鼠》, 而两篇课文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习完《松鼠》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鲸》与《松鼠》在表达上的异同, 从中感受到不同说明文不同的表达风格。

(2) 同题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学生阅读《松鼠》, 如同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徜徉, 把同是《松鼠》的文艺性说明文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通过比较阅读, 产生新的发现。

四、创设交流情境

阅读是一种实践活动, 一个人的语言能否得到发展, 取决于有多少机会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因此, 教师应因文而异, 尽可能创设语言交流情境,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交流, 在交流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引起争辩, 在思辨中激活思维。在不断地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同时, 让学生获得切切实实的语言训练。

如教学《新型玻璃》, 可采用“新产品推介会”的形式创设语言情境, 一部分同学扮演玻璃厂新闻发言人介绍新产品, 一部分同学扮演媒体记者, 对新产品进行采访。通过“新产品推介会”, 学生不仅回顾了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 而且还重组了课文语言, 明白了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 面对不同身份的人, 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学生在产品推介时创造了介绍新知的语言, 这种语言是鲜活的, 具有强大的再生力。

《鲸》一文中, “鲸不属于鱼类, 是哺乳动物”这一线索贯穿全文。根据这一特点, 课堂以“鲸试图参加鱼类比赛而遭到拒绝”设计现场模拟情景对话。这种对话形式对学生而言, 看似简单, 实则是一种挑战。学生要把课文、课外读物以及电视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同类聚合, 正确归类, 还需要通过对语言的捕捉和敲打才能完成, 将阅读、想象、说话巧妙地融为一炉, 实现语言和知识在心理上的重构。既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知识点, 又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五、搭建读写平台

运用语言同样是说明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学习了说明文后, 可运用迁移规律, 实现读写结合。

如《鲸》一文, 在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后, 出示一些随文练笔的作业请学生任选其一完成 (1) 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2) 以“我不是鱼”为题写一篇短文; (3) 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而《新型玻璃》一文, 则可由课文的结束段引发学生想象, 激活创新思维。可学习作者介绍新型玻璃的写作方法, 将你准备发明的新型玻璃也写一段话加以介绍, 插入到课文中, 使它与原文有机整合, 也可以《新型玻璃》的自述来写一篇短文。

上一篇:病历质量监控制度下一篇:回风巷综合防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