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导言课

2022-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七年级历史导言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本课上承隋唐下启宋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代。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辽、北宋、夏的和战;金和南宋的对峙。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本节课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2.本课的新课标要求是: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 并立,正确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3.教材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

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二、學情分析

初一学生经过半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缺乏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唐朝统治瓦解后,分裂割据局面又一次出现。宋、辽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政权并立和民族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上册已经学习北朝时期,对民族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直观教具演示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的展现历史人物、史实材料等,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突出教学重点;(2)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归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讲述法.对于一些不常见的史实,可由教师进行讲述,引导使学生把思路搞清;(4)分组讨论法,通过讨论正确的评价澶渊之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5)引导评价法.对于岳飞抗金和岳飞被害等内容,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6)分析讲解法.对于本课的两个重点内容,需要教师分析讲解.

2、学法

(1)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2)本课涉及到的少数民族较多,需要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另外,对重要的史实,可以指导学生列表归纳掌握。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一堂课成功与否,开头抓住学生的心,吊起学生的胃口很关键。所以我采用讲唐朝疆域图来进行课堂导入,实现大一统的繁盛的唐朝怎样被灭亡了呢?哪一年灭亡的?等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1)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

①关于契丹的兴起:多媒体显示“契丹人引马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和分析契丹兴起和逐步强大的原因,多媒体显示契丹的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学生阅读教材后完善。

深入设问:契丹族兴起和逐渐强大的原因?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接受汉族文化、重视农耕对于契丹族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

②北宋的建立: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多媒体显示“赵匡胤”图,讲故事“黄袍加身”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掌握北宋的建立(时间、人物、首都)及意义(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教师点评: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但随之而来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要认识到北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

通过历史小故事“杯酒释兵权“让学生认识到北宋建立者赵匡胤的机智和谋略。

历史小故事的搜集整理及讲述,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能力、并延伸了课堂教学,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紧密结合,突破难点,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③辽和北宋的关系。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澶州之战。教师提出问题 “为什么北宋在澶州打退了辽军,却要与辽讲和,并签订屈辱的澶渊之盟?”教师提供史实资料、澶渊之盟内容(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从辽宋的力量对比上去思考,结合“动脑筋――对澶渊之盟的评价”,组织学生辩论,将学生分正反两方。以此来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总结: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④要让学生认识到,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均衡,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的产物。由此归纳出宋、辽“先战后和”的并立发展关系。

⑤多媒体显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指出西夏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相关情况,由学生总结出建国时间、民族、建立者、都城、宋夏和战。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关系,可以结合地图从空间上制作简易图示来掌握本课的政权对立及其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

通过此图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明了地掌握辽、北宋、西夏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形势,指出北宋并不是一个统一全国的王朝。

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⑥北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严重削弱了双方的力量,而这正好给北方的女真族一个发展机会。教师简单介绍女真族的生活习俗,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归纳出金建立的

时间、建立者、都城。利用《金、南宋对峙形势》图介绍金灭辽、再灭北宋及南宋建立的情况,并指导学生明确它们的地理位置及各自的都城。

⑦学生讲述岳飞的故事,由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性都较高。教师多媒体显示有关岳飞抗金和郾城大捷的图片,加深学生对岳飞的认识。

作者:阿同古力·木坦里甫

第2篇:七年级科学新课导入的实践研究

摘 要:新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科学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主要课程,在教学中愈发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结合实际情况对七年级科学新课导入的实践进行简析。

关键词:科学;新课;实践研究

0

1.科学课的教学定位与内容

初中的科学是小学科学的延伸,在内容上不仅增加了新内容,而且还对以前内容加深了,所以初中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其小学的学习方法将有很大的不同。

与其它学科相比,科学课更注重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材中,许多内容是从学生感兴趣的现象入手,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逐步探究其科学实质,因此,学生平时要有一双“科学眼”,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所以学好科学的第一步,学生应注意从生活中获得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来思考科学问题,科学课中不懂的知识点和错题可归纳在一个本子上,平时需要查阅时可及时翻看,一目了然。

不管处于哪个学习阶段,预习和复习十分重要,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建立自己的分类资料袋——把前面学习时各章节知识框架的笔记,按其所属的知识领域分类装订,预习时,针对即将学习的某一领域的新知识,复习原来所学的相关内容,效率就更高了。建议学生每学完一章,要对照课本进行细致的重难点归纳,并加以复习,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只有这样吧,才能运用自如。

2.七年级科学的教学难点

近年来,科学教育因为充满趣味,又专注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渐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关注和认可。真正有价值的科学课,要想发挥其探索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作用,三大核心要素必不可少。因此真正的科学启蒙课应当是从孩子熟悉的周围环境中,找到合适的载体,从中学习基本的科学事实和方法。

比如以纸为基础来学习物质性质与用途。纸在孩子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此前未必以科学的视角观察与思考。但它的可观察性和可描述性,让孩子得以实践科学的观察、实验与分析,从“纸的性质”这个客观事实的归纳入手,走进真正的科学。

新闻报道上说,调查研究表明,初中与高中在教材、教学的衔接上存在严重问题,特别是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薄弱,造成进入高中相关课程的学习困难,进而影响到理科高考学科的成绩,诸暨市这几年的高中教学和高考文理科考生倒挂,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另外,市教育部门的调查表明,课时紧、任务重、专业知识缺乏成了科学课程实施的最主要困难。在问卷调查中,“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一项,50%的科学教师认为“时间紧、任务重”,29%的科学教师在课改试验中感到最大压力来自专业知识不够。特别是一些民办学校的综合科学教师,还不具备科学教学的知识和能力。

3.七年级科学的新课导入措施

梳理七年级科学的教学难点不难看出,之所以任课老师对于七年级的科学教学成果得不到有力体现,并不完全是老师在备课过程中的疏忽,而是因为处于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学阶段的学习方法还没有完全适应所致。综合来看,初一上的科学总共分四章,第一章重点难点在科学测量和科学探究,对这块知识,强调学生在对知识的运用,所以学生首先要清楚长度和温度的读数及它们的测量方法。第二章和第三章,属于概念知识,只要学生肯去背和记都会学的很好,建议学生针对这两章的知识点,要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这样记起来就顺多了。初一上的难点在第四章,之所这章较难,因为其涉及到了物态变化的理解和密度的计算,学生要想学好这章,首先要熟记该章节的知识点,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六大物态变化。对于密度这块,开始学的时候要多做题,通过题目去理解密度公式的运用。总而言之,初一上的知識点只要学生多背,多记,学习都不会很难。

对于系统的学习科学课程,所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是:

一是,勤于预习,善于听课做笔记,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同时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

二是,吃透课本,联系实际:既重视主要内容,也不忽视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及选学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有助于加深对主要内容的理解及拓宽知识面。

三是,重视实验,培养兴趣:要在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后,自己要亲自动手,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

四是,课后及时复习与练习。化学部分可以采用合适的口诀法来对所学的化学基础知识例如物质颜色俗名和溶解性等进行记忆复习。

五是,其他方面的,对化学的学习要注意知识点应该成系统化和专题化,物理方面的学习要注意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的紧密联系,尤其是定义公式变形公式和推导公式的前后衔接和灵活变通,同时也要注意力学受力分析方法和电学电路状态分析的培养。

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教育,都应该充分体现地域的优势、学校的优势、学科的优势、教育工作者的个人优势;打破大一统的模式和评价体系。近年来,以企业量化指标来衡量教育工作的效率,真是对改革教育的极大误解。首先,教育不是国家和集团创收的机构,而理所当然是国家投入的领域;其次,教育的效果不是短期显现的,局限于眼前的分数和其他指标性东西都是扼杀学生创造力的必然,是教育异化的表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课的教学相对比较严谨,而学生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也有了明确的了解。七年级,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间节点,对于学生和老师而言一样重要,对于素质教育的深度推广也极为关键。

[参考文献]

[1]周良云.科学课程发展三思[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5年07期.

[2]刘艳,余建文.科学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片段实录与评析[J].教育观察(下半月) 2015年16期.

[3]信息技术使科学课更具探究性[J]. 徐晶. 考试周刊2016年02期.

作者:方丽莉

第3篇:从七年级的一堂课反思农村薄弱校的语音教学

摘要语音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农村薄弱校在英语语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农村薄弱校英语语音的教学方法,即字母、音标集中教学;强化单词的拼读和发音规则,达到“观其形,知其音,听其音,知其形 ”的能力。

关键词农村薄弱校 语音教学

0 引言

最近到一所农村中学听课,其中听的一节课是仁爱英语《Project English》七年级Unit 6 Topic 1 Is there a computer in your study? Section B。该教师对这节课的单词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1)学生齐读单词两遍;

(2)教师带读一遍;

(3)教师解释单词、词组的意思:

talk about sth 与 talk with /to sb的区别;

near 与next to的区别;

key 钥匙/答案 ……

这是该教师的整个单词教学流程,从该教师的单词教学流程我们可以看出该教师侧重讲解词的区别,而拼读音标、字母组合的读音却被忽略了。恰恰是这样的忽略,导致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发音不准,甚至是拼读困难,影响了农村学生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整体教学水平。这一问题在目前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实践中还较为普遍的存在,制约着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值得我们重视。笔者基于长期的教学经验和调查研究,对此问题做相关的分析,以期对农村薄弱校的英语语音教学能有所裨益。

1 初中生在英语语音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中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近几年来学生两级分化提前出现,而且处于落后水平的学生越来越多。实际上,学生学英语最大的困难是单词拼写困难,记不住,遗忘率高。由于缺乏必要的语音意识训练,学生不知道英语单词的读音和拼写存在音对应的联系,更没有掌握基本的读音规则,具体表现在许多学生在单词拼读中发音不准确,甚至读不懂音标,不会根据读音规则拼读单词,也不会根据音标拼读单词。许多学生存在分不清“开音节”、“闭音节”和“重读音节”、“非重读音节”的问题,不会给单词划音节,看着音标读不出单词或读不准单词,尤其不能正确拼读多音节的单词。老师在课堂上领读过的单词随着单词量的增加一转眼就忘记了,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会“观其形,知其音,听其音,知其形。”在英语单词的学习中完全靠死记硬背,考试中常发现拼写错误,如把first写成frist,(R音节没掌握)把play 写成pray(辅音连缀没过关) 。

2 问题的根源

我县初中部英语教材使用的是仁爱英语《Project English》。该套教材的编写思路以交际功能为主线,把国际音标分散放在Unit1至Unit 4 里,部分教师为赶进度,弱化了语音的教学。还有部分教师对语音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对学生没有进行必要、足够、系统的语音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出现生词,教师就领读,“ Read after me ”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课堂用语。因而造成学生的语音不是越来越好,而是越来越差。另外,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也减少了语音教学的力度。近几年来,无论是市里的统考还是中考,都没有直接考查相关的语音试题。部分老师认为,考什么,就教什么。正是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下,学校教师不重视语音教学,学生在课堂上没能得到相应的指导,导致阴郁教学成为中学英语的一个薄弱环节,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甚至是整体教学质量。

3 语音教学的作用

《英语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提出了语言知识的五级目标,该目标描述中的语音5为“根据读音拼写单词和短语”。如果把英语比作一座高楼大厦,那么语音就相当于这座大厦的地基。语音集中教学不仅为学生打开了英语学习进程中沉重的第一道大门,还为他们以后记忆单词、发展口语、提高听力都有极大帮助。只有通过语音教学,学生才能掌握以下几项重要的英语学习技能:(1) 听音、辨音和模仿;(2) 把单词的音、形、联系起来;(3) 按照读音规则把字母及字母组合与读音建立起联系;(4) 迅速拼读音标。

由此可见,英语语音学习在中学英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英语语音是衡量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指标之一。英语语音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水平。学生英语发音不标准,不但会影响其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会对学生的英语听力带来不利影响,会造成学生的误读误认。

4 加强农村中学语音教学,为学好英语打下牢固的基础

针对我县仁爱英语教材音标较分散的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要做好农村中学的语音教学,应当重点做好的是整合教材,集中音标及读音规则教学,并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巩固和重复。可采用的策略是:相对集中、分散巩固;先易后难,难点分散;字母、音标、单词“三结合”。笔者认为具体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1 先集中后分散,字母、音标教学同时进行

为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国际音标,我们把26个英语字母、48个国际音标放在一起集中、强化教学。利用2-3周左右的时间先进行字母、音素和音标的教学,是学生在学校一开始便化被动为主动。教学的重点应当是了解字母、音素、音标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明白三者各自在单词拼读中的作用,完成48个音素、音标及其相应字母、字母组合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音标的发音和单词的拼读规则。

由于小学阶段开了英语课,学生对字母很熟悉,会读会写,字母不再是教学的难点。而音标才是学生掌握的难点。我们一般是按一课时6个字母,6个音标(元音和辅音交叉)的进度。 先易后难,集中教学。以第一课时为例,教学目标是掌握字母a—f,掌握音标/ i:, i,e ,,p,b /。具体的做法是:在学生能拼读单个音标后,然后再领着学生做拼读练习。如/b i:/ / i: b /…… 由于拼读的单词都是单音节词,学生拼读起来相对容易。这样,他们对音标很快熟悉起来,同时也很快掌握了怎样拼读。大约在12课时之后,学生能独立正确地拼读单音节和双音节单词。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后认真练习单词拼读。

在完成26个英语字母、48个国际音标和基本拼读规则的集中教学后,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对学生拼读能力的考察、矫正和指导,不断巩固语音教学成果,把语音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从而保证语音教学的效果。

4.2 强化单词的拼读和发音规则,达到“观其形,知其音,听其音,知其形 ”的能力

学会音标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掌握单词的拼读和发音规则, 如:开音节、闭音节、字母组合、R音节,成音节等等 。在开音节中五个元音字母发它们自己的本身字母音,如:name、bike、time、those、go、do、stay等等;而在闭音节中发它们的短音〔〕、〔e〕、〔i〕、〔〕、〔〕(或〔w〕),如: big、pig、dog、box、but等等。这些单词都是规则的。在学生掌握了某样读音规则后,如掌握了开音节词take的发音后,出示cake,lake,make,snake等词给学生巩固拼读,并要求学生从课后单词表中归纳这种发音规则的单词。从而达到“观其形,知其音,听其音,知其形 ”的能力。降低学生学习英语,记忆单词的难度。虽然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掌握好这种方法,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训练,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4.3 语音教学要贯穿整个中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语音教学要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 。从入学阶段开始,教师就应尽可能多地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经常向学生发出一些简练而准确的指令,让学生在不断学习和巩固中了解、掌握语音信息。单词重音、连读、不完全爆破、语调等语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句子就不断反复重复。通过学唱英语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帮助学生练习重音、节奏、语调等朗读技巧。总之, 学好语音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和关键。 中学英语入门教学主要是语音教学,然而,语音教学绝不限于入门阶段,而是要贯穿整个中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5 结语

语音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于农村薄弱中学来说,英语语音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口语表达和听力水平,进而影响中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在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结合仁爱英语教材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实际,在语音教学中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则,把字母和音标的教学同时进行,并强化发音规则和拼读规则的教学,把语音教学融入到日常的英语教学实践,切实提高中学英语语音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程中一.语音、词汇和语法教学研究.搜狐博客.

作者:许映梅

第4篇:七年级历史导言课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七年级历史导言课,下面我从6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概述:

历史课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课程,小学阶段没有系统学习过。导言课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今后历史课学习指明方向和打下基础。

二、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体会学习历史的价值, 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资料,结合自己体验,讨论学习历史的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导言课,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步了解历史的包罗万象,增强探究历史的欲望。

三、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历史,体会学习历史的价值(学生只有感到学习历史对自己的人生是有用的,才会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体会学习历史的价值(鉴于七年级学生的人生阅历和体验不足,学生能和教师提供的历史素材产生共鸣是比较困难的;)

四、说教法: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历史元素或问题,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问题引领,逐渐深入

2点拨法——促进联想,拓展思路

3讲授法——总结提升,减少盲目

五、说学法:

1讨论法——观点碰撞,借鉴提高

2合作法——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内讨论,组内成员可以相互启发;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使学生在倾听和争辩中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了历史语言的表达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分为三个板块:

1、什么是历史?

2、学习历史有什么意义?

3、怎样学历史?

导入:

向学生做自我介绍,并将姓名写在黑板上。提问:“哪位同学知道这个“隋”字念什么?”,“它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有什么关系吗?”“你的姓氏和中国历史有关系吗?”“如果有姓秦和姓唐的同学可以试着说一说。”

这样设计的目的,第一是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创造轻松的气氛。第二是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身边就有历史。

(一)什么是历史

对于什么是历史这个问题,我设计了4个活动:

①第一个活动:小组大竞赛,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知道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事件,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知道的历史事件多。

使用“舜耕路、舜耕山庄”的图片,因为:第一离我们的生活很近。第二了解舜这位历史名人的历史。

后面的4组图片,秦朝的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学生不可不知道。

②第二个活动:我来讲故事,让学生讲一讲所知道的名人的故事或者名言警句。

使用的图片,有文人,使者,有民族英雄,有伟大领袖。选取这些历史名人的原因:

一是我翻看了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本,学生在小学的学习过。二是这些名人身上都有伟大的成就,高尚的品质,是学生崇拜,学习的榜样。

③第三个活动:考古大发现,让学生做一做考古学家,猜一猜这些都是什么物品?有什么用途?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使用的是这4张图片,这4张图片能够反映我国青铜业、丝织业和陶瓷业的最高水平。学生可能不全认识,通过猜测、讨论,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其中,三国时期的青瓷方格盒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它和我们今天的快餐盒很相似。

④第四个活动:一起去游览,通过做导游,编写导游词,来了解古代辉煌的建筑、艺术成就。使用的这些遗址遗迹,第一学生通过电视、书本等方式很熟悉,或者亲身游览过。第二这些遗址能代表古代建筑、雕塑的高水平,

通过这4个活动,能生动形象的感知历史上的人、事、物。从而对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历史就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连续的记录。或者说是连续的记录了人类的活动。它有两个特点,时间上讲的是过去的一切,内容上丰富,包罗万象。

(二)学习历史有什么意义

对于学习历史的意义这个问题,我用了一组视频,两组图片。

一组视频:是准备了卧薪尝胆、破釜沉舟、闻鸡起舞三个历史故事的视频录像。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这些历史故事你学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大可分为两类:一是知道了成语故事的由来,二是从中学到了一定的道理。这也就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价值:增长知识、启迪思想

两组图片中其中一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图片,设计了一个小组内的活动:考考你,知道四大发明分别是什么吗?它们各有什么用途?组内同学互相交流,共同学习。因为四大发明是学生熟知的古代科技,而且也是最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水平的发明,所以通过齐声朗读培根对四大发明的评价,激发学生的骄傲自豪情感,培养爱国精神。

另外一组图片是反映近代侵华战争的图片,通过活动:讲述我所知道的这段历史,让学生讲一讲他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认识。使用这几幅图片的目的是给学生视觉的震撼。通过触目惊心的图片和数字,能够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更能让学生感悟到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每个人都要承担起责任,保卫祖国,振兴中华。

(三)怎样才能学好历史课

这个部分,主要是给学生提了一些学习上的要求,关于学习历史的方法,我认为可以在以后的课堂上一点点的渗透,所以没有介绍。

(四)课后延伸

试着书写自己自出生以来的历史并加以点评、说明。在黑板报上展示出来,让同学们互相了解一下大家的历史。

提示:按时间顺序,记录下你人生中发生的大事或者对你影响大的事情,并加以说明。

第5篇: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导言课实录--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华师大版)

说明:

1.教学实录,略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分析,需要说明的内容,将在实录中以注释的方式出现。

2.本人将尽力真实的再现教学过程,故名为“实录”,其实也只能是„,

3.本学期我担任初一年级(七年级)三个班的教学任务,二班、五班、六班。从入学成绩来看,六班成绩较好,为重点班。每周每班三节课。本教学实录以六班为主,其他两个班在注释里体现。

4.教材为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

师:同学们好,欢迎大家的到来,让我们先认识一下,我叫岳文忠(板书),是你们的历史老师。(有点儿心慌,写字的时候手也有点儿抖。)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看一看教材的前言部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前言》。下面,我们将要谈到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历史?(板书)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板书)

三、怎样学习历史?(板书)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前言部分,并思考我提出的三个问题,希望大家读后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六班上课时,我是让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的,读的很好,很吸引人,但时间有点儿长,后面的效果就不太好了。后面二班和五班,我找三个同学来分别读前言部分的第

二、

三、四自然段,效果较好。)

下面,哪位同学愿意谈谈什么是历史?

(六班的同学比较积极,争着发言。二班和五班的学生没有主动要求发言的,我只好指定,二班被指定的同学先是一言不发,最后才挤出几个字来。我申明课堂纪律,起来回答问题时,不能一个字也没有,不管对与错,都要说出自己的看法或者说明自己为什么不会,如果一言不发,你就站在哪里听课,什么时候说了,什么时候再坐下。)

生:历史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事。

历史是陈年往事。

历史是几百年前、几千年的事。

历史是过去的事。(板书)

师:历史是过去的事。现在,我们以刚才哪位同学读课文为例。请两位同学记下这件事。(其他二个班也是以刚发生的事为例)

生:

1.她的课文读得很好。

2.2004年9月6日下午第一节历史课,老师让她读历史课的前言,她读得声情并茂,声音悦耳。

师:两位同学记录了同样的一件事,记录的结果一样不一样?很明显,不一样。这里我要向大家说明的是:历史是真实(板书)的,正如刚才那位同学读书一样。如果我们不记下这件事,几天、几年、几十年后,还有人知道这件事吗?即使我们真实记录下这件事,后人能理解你记录的东西吗?能真实的理解我们每一个人听到她读书后的感受吗?因此,真实的历史往往会因为有意或无意而被掩全力打造最优秀的学科网站,您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盖。而我们将要学习的历史,其实应该称之为历史学(板书),历史学是研究历史问题的一门科学,它要求自己尽量接近真实的历史,但它并不等于历史,历史与历史学不是一回事。

下面,请同学们回答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课文有叙述,学生回答的比较积极,我总结为三点:

一、历史有你感兴趣的内容,有你竭力想理解的东西;

二、历史可使你变得博学,变得聪明;

三、历史蕴藏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思想资源。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些同学喜欢插嘴,强调纪律:当同学和教师回答问题,陈述问题时,不允许插嘴,打断别人,一是为了他人把问题陈述清楚,二是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在一个问题讲完之后,举手要求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现在,我为大家加上一点,为了学业考试?我们安徽省中考历史与政治,进行开卷考试,同学们开卷考试过吗?知道什么是开卷考试吗?就是考试时,可以把课本带进考场,抄!

(此时,气氛最“活跃”,绝大多数同学开始“交流”,约一分钟后,我要求学生停止交流,并申明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刚才那样积极讨论问题、回答问题。)

开卷考试是不是就可以不看书,不听课,不背历史了呢?显然是错误的,如果开卷考试大家都能抄到100分,就不用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考了。升学考试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无论用何种形式考,总是要让大家分出个高低、上下。开卷考试主要是考大家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对问题的把握能力,对历史的运用能力。也就是说,要求不一样了。大家看看我们教材的封面,上面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几个字,我们的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全国现在有十几套这样的教材,我们安徽省使用的有几套,我们市里现在用的就有三套,教材不一样,考试可是用同样的试卷,那就看我们谁能灵活的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看谁能举一反三,看谁能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思考、勤思考、善于思考。因此,我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让你的思维活跃起来,多提几个为什么?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要问个清楚,要想个明白,给你机会,让你回答问题时,你不要抱着葫芦不开瓢。

最后,第三个问题:怎样学习历史?我现在只能给大家两个字“兴趣(板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至于具体的方式、方法,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摸索、总结。每个人情况不同,学习方法也千差万别,希望我能帮助大家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希望大家能尽快适应我的教学方法。如果你们有问题,我随时欢迎大家和我交流。

现在,我把准备的一份资料“什么是历史”发给大家。根据资料和我们今天所谈到的内容,写下“什么是历史”(在前面的板书处强调),要写自己的感悟(板书),不能抄袭。可以是一篇短文,也可以是简单的几句话。这是我们的第一次作业,希望大家认真完成,写在作业本上,不要找一张小纸头,就交上来了,以后的作业,要在这个本子上完成。

资料

什么是历史

全力打造最优秀的学科网站,您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名人论史 西塞罗

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的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 马克•布落赫

历史学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载万千,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它学科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狄尔泰

人是什么,只有历史告诉你 雅斯贝尔斯

如果我们放弃历史,那么对历史的每一次超越都成了幻觉。世界周围没有道路,历史周围没有道路,,而只有一条穿越历史的道路 海登•怀特

在现代西方,历史知识已经取代了形而上学和宗教,历史学不仅是一种学科,也是一种生命方式,思维方式。人们依靠自己的人生经历理解历史,对历史进行有选择的吸收。 克罗齐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弗兰西斯•培根

读史可以明智。 马克思

我们只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历史学。 赫尔巴特

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 阿克顿

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 雷蒙•阿隆

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死者的生活。 列宁

据说,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到了另一个房间。 龚自珍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堕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梁启超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 李大钊

历史是在不断的变革中的人生及为其产物的文化。 鲁迅

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 网上论史(摘录自教育在线:《什么是历史》http:///web-ia/bbs/dispbbs.asp?boardID=17&ID=5155&page=1)

全力打造最优秀的学科网站,您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康生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历史是民族凝聚的同心圆。 日知

历史是一座宝藏,它蕴藏着人类的一切财富;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昭示后人免蹈前人的复辙。 岷江

历史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给人智慧,使人明智,为后来人提出前进的道路和方向。 南北

历史是一种“过去”。

历史是一种“记忆”。

历史是一种“解释”。

“过去”其实很难再现。

“记忆”总有个人色彩。

“解释”同样很难客观。

回望历史,最为需要的是辨认和思索。 开心慧子

历史与现在同在。

从时间上来说如果你没有用心去把握现在,那么即刻它会成为最新鲜的历史。

从英语语法上来说历史属于过去时,过去完成时,现在属于进行时,但你正在进行着历史。

从心理感受角度来说,历史是你产生成功、失败等各种体验的基础。 于明东

历史:事实在在的过去(不经雕饰,难为人所知的真相)

历史:史官的记载(自认为真实,有取舍的细节)

历史:神化(不可言说,只能认为是神化) 插班生

历史是民族的记忆——腥风血雨,遍撒江天。

今天的人们如何对待历史,就是如何面对现实,如何开创未来。

历史不能仅仅是轻松的故事,历史是责任,是使命。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十笑

有人说:

——如果你对现实感到迷惑,你就去读读历史,其实一切都发生过。

如果你对历史感到迷惑,你就来看看现实,其实历史正在发生。 素月

我言历史

是首诗,朦胧中的真实,真实中的朦胧,

要我们这些学历史的人不断的去追寻那永远也解不完的问题。

我言历史

如春天的花朵,是灿烂的;

如夏天的阳光,是灼热的;

如秋天的果实,是殷实的。

全力打造最优秀的学科网站,您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如冬天的寒风,是无情的;

历史就是这样轮回着,有花有泪有血。

就这样不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不断续写着明天的新曲! 准能

历史好可怜的,百孔千疮,曾经受到影射、掩饰和阉割!

认识历史需要见识、需要胆略、需要实证,需要技术,通过望远镜和显微镜认识历史。

作业:《什么是历史?》

下面录入的是部分同学的作业,除少数没办法显示的字外,没有改动。 吴珂:

历史是一本日记,记载着我们过去的故事。

历史是一本书,讲的是那发生的故事。

历史是一瞬间把你带回古代的时光机,带你去了解过去。

张祥祥:

历史是一个国家留下的脚印,向人们诉说它如何走到今天,历史是人们的第一次生命,凝结着无数人心血的那一刻,历史是世界上最诚实的东西,向人们诉说过去的情景。历史是正义的史诗,批判那些历史罪人,一切的一切都被历史记载。

张凯越:

历史是什么?是一首悠悠的歌。我们每天都在哼它,但最后,每天都将会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部份。

蒋嘉宝:

历史是一过去,是一天的前一天。不谨记历史的教诲将会一错再错弄得不可收拾因此,回忆历史可以教人对与错历史可以把人看得一清二楚,不让他逃脱。

庞莹莹:

历史,我对它的了解就是它是对发生过的事情的见证,它会让我们了解过去,去同它一样见证过去,让我们记住过去。

历史它是一条长长的河流,它会让人去迷它,去探索它的来源。历史是一门学无止尽的课门,它能激发人的想象力,让你这它着迷。

有人说“历史是一座宝藏,它蕴藏着人类的一切财富;历史是一面镜子,昭示着后人免踩前人的复辙”倒不如说它是一本翻不完的书,每个人不看书都不知道里面有什么,每个人看完上段都不知道下段写着什么,书里面有哭有笑,有悲也有喜,只要看上了一眼就想继续往下看。无法自拔也。看完也前面就会记住精彩的部分,你会自觉的去评价它。

臧红红:

以前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就是历史,同样我们每天也都在创造不同的历史。

全力打造最优秀的学科网站,您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史学锋:

历史:就是让人变得聪明的记忆。就是人的大脑的司令部。

魏佩佩:

比如昨天发生的事,在今天来说,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还比如说古代的一些事,一些人,到如今也是历史。

历史就像一张白纸,你想让它黑,它就黑,你现在做坏事,将来一定会有人来评判的是非。

朱胜男:

历史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是永远的事实。

朱燕:

可以知道过去,记载现在,能让人从中领悟出一个道理。

葛静静:

我感觉历史是描素人生的事件,比如:大小事件或有意义的事。如大事件大的惊天动地人人皆知。而小事件件就是几个人知道。

历史也有祖先或者上一辈发生的事。或者是刚刚发生的事,刚过去得事。刚过去的一分一秒也算历史。

历史是人生的好学科,可以让我们增添许多史人的故事,并且了解他们,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了解社会的险与恶。

历史是让人们记载一瞬间的酸甜苦辣,让他人更好的记住那一瞬间的酸甜苦辣。让自已也了解自己是怎样一个人。

历史虽然不怎么重要,但是人们也要学好历史这门学科,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历史吧!

倪士高:

我言历史:

是回忆过去的疮伤和灿烂文化,认后人经此为见。这也是一种光荣与可耻。

方多月:

我言历史:

是长篇大论,像我用过的笔记本,就这样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为断续写明天的新曲,这就是我对历史的看法。

全力打造最优秀的学科网站,您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第6篇:什么是历史?七年级历史导言课实录44w-华东师大版

前言

说明:

1.教学实录,略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分析,需要说明的内容,将在实录中以注释的方式出现。

2.本人将尽力真实的再现教学过程,故名为“实录”,其实也只能是„,

3.本学期我担任初一年级(七年级)三个班的教学任务,二班、五班、六班。从入学成绩来看,六班成绩较好,为重点班。每周每班三节课。本教学实录以六班为主,其他两个班在注释里体现。

4.教材为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

师:同学们好,欢迎大家的到来,让我们先认识一下,我叫岳--(板书),是你们的历史老师。(有点儿心慌,写字的时候手也有点儿抖。)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看一看教材的前言部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前言》。下面,我们将要谈到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历史?(板书)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板书)

三、怎样学习历史?(板书)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前言部分,并思考我提出的三个问题,希望大家读后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六班上课时,我是让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的,读的很好,很吸引人,但时间有点儿长,后面的效果就不太好了。后面二班和五班,我找三个同学来分别读前言部分的第

二、

三、四自然段,效果较好。)

下面,哪位同学愿意谈谈什么是历史?

(六班的同学比较积极,争着发言。二班和五班的学生没有主动要求发言的,我只好指定,二班被指定的同学先是一言不发,最后才挤出几个字来。我申明课堂纪律,起来回答问题时,不能一个字也没有,不管对与错,都要说出自己的看法或者说明自己为什么不会,如果一言不发,你就站在哪里听课,什么时候说了,什么时候再坐下。)

生:历史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事。

历史是陈年往事。

历史是几百年前、几千年的事。

历史是过去的事。(板书)

师:历史是过去的事。现在,我们以刚才哪位同学读课文为例。请两位同学记下这件事。(其他二个班也是以刚发生的事为例)

生:

1.她的课文读得很好。

2.2004年9月6日下午第一节历史课,老师让她读历史课的前言,她读得声情并茂,声音悦耳。

师:两位同学记录了同样的一件事,记录的结果一样不一样?很明显,不一样。这里我要向大家说明的是:历史是真实(板书)的,正如刚才那位同学读书一样。如果我们不记下这件事,几天、几年、几十年后,还有人知道这件事吗?即使我们真实记录下这件事,后人能理解你记录的东西吗?能真实的理解我们每一个人听到她读书后的感受吗?因此,真实的历史往往会因为有意或无意而被掩

盖。而我们将要学习的历史,其实应该称之为历史学(板书),历史学是研究历史问题的一门科学,它要求自己尽量接近真实的历史,但它并不等于历史,历史与历史学不是一回事。

下面,请同学们回答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课文有叙述,学生回答的比较积极,我总结为三点:

一、历史有你感兴趣的内容,有你竭力想理解的东西;

二、历史可使你变得博学,变得聪明;

三、历史蕴藏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思想资源。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些同学喜欢插嘴,强调纪律:当同学和教师回答问题,陈述问题时,不允许插嘴,打断别人,一是为了他人把问题陈述清楚,二是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在一个问题讲完之后,举手要求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现在,我为大家加上一点,为了学业考试?我们安徽省中考历史与政治,进行开卷考试,同学们开卷考试过吗?知道什么是开卷考试吗?就是考试时,可以把课本带进考场,抄!

(此时,气氛最“活跃”,绝大多数同学开始“交流”,约一分钟后,我要求学生停止交流,并申明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刚才那样积极讨论问题、回答问题。)

开卷考试是不是就可以不看书,不听课,不背历史了呢?显然是错误的,如果开卷考试大家都能抄到100分,就不用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考了。升学考试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无论用何种形式考,总是要让大家分出个高低、上下。开卷考试主要是考大家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对问题的把握能力,对历史的运用能力。也就是说,要求不一样了。大家看看我们教材的封面,上面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几个字,我们的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全国现在有十几套这样的教材,我们安徽省使用的有几套,我们市里现在用的就有三套,教材不一样,考试可是用同样的试卷,那就看我们谁能灵活的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看谁能举一反三,看谁能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思考、勤思考、善于思考。因此,我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让你的思维活跃起来,多提几个为什么?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要问个清楚,要想个明白,给你机会,让你回答问题时,你不要抱着葫芦不开瓢。

最后,第三个问题:怎样学习历史?我现在只能给大家两个字“兴趣(板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至于具体的方式、方法,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摸索、总结。每个人情况不同,学习方法也千差万别,希望我能帮助大家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希望大家能尽快适应我的教学方法。如果你们有问题,我随时欢迎大家和我交流。现在,我把准备的一份资料“什么是历史”发给大家。根据资料和我们今天所谈到的内容,写下“什么是历史”(在前面的板书处强调),要写自己的感悟(板书),不能抄袭。可以是一篇短文,也可以是简单的几句话。这是我们的第一次作业,希望大家认真完成,写在作业本上,不要找一张小纸头,就交上来了,以后的作业,要在这个本子上完成。

资料

什么是历史

名人论史

西塞罗

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的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

马克•布落赫

历史学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载万千,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它学科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狄尔泰

人是什么,只有历史告诉你

雅斯贝尔斯

如果我们放弃历史,那么对历史的每一次超越都成了幻觉。世界周围没有道路,历史周围没有道路,,而只有一条穿越历史的道路

海登•怀特

在现代西方,历史知识已经取代了形而上学和宗教,历史学不仅是一种学科,也是一种生命方式,思维方式。人们依靠自己的人生经历理解历史,对历史进行有选择的吸收。

克罗齐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弗兰西斯•培根

读史可以明智。

马克思

我们只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历史学。

赫尔巴特

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

阿克顿

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

雷蒙•阿隆

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死者的生活。

列宁

据说,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到了另一个房间。

龚自珍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堕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梁启超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

李大钊

历史是在不断的变革中的人生及为其产物的文化。

鲁迅

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 网上论史(摘录自教育在线:《什么是历史》

康生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历史是民族凝聚的同心圆。

日知

历史是一座宝藏,它蕴藏着人类的一切财富;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昭示后人免蹈前人的复辙。

岷江

历史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给人智慧,使人明智,为后来人提出前进的道路和方向。

南北

历史是一种“过去”。

历史是一种“记忆”。

历史是一种“解释”。

“过去”其实很难再现。

“记忆”总有个人色彩。

“解释”同样很难客观。

回望历史,最为需要的是辨认和思索。

开心慧子

历史与现在同在。

从时间上来说如果你没有用心去把握现在,那么即刻它会成为最新鲜的历史。

从英语语法上来说历史属于过去时,过去完成时,现在属于进行时,但你正在进行着历史。

从心理感受角度来说,历史是你产生成功、失败等各种体验的基础。于明东

历史:事实在在的过去(不经雕饰,难为人所知的真相)

历史:史官的记载(自认为真实,有取舍的细节)

历史:神化(不可言说,只能认为是神化)

插班生

历史是民族的记忆——腥风血雨,遍撒江天。

今天的人们如何对待历史,就是如何面对现实,如何开创未来。历史不能仅仅是轻松的故事,历史是责任,是使命。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十笑

有人说:

——如果你对现实感到迷惑,你就去读读历史,其实一切都发生过。如果你对历史感到迷惑,你就来看看现实,其实历史正在发生。 素月

我言历史

是首诗,朦胧中的真实,真实中的朦胧,

要我们这些学历史的人不断的去追寻那永远也解不完的问题。

我言历史

如春天的花朵,是灿烂的;

如夏天的阳光,是灼热的;

如秋天的果实,是殷实的。

如冬天的寒风,是无情的;

历史就是这样轮回着,有花有泪有血。

就这样不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不断续写着明天的新曲!

准能

历史好可怜的,百孔千疮,曾经受到影射、掩饰和阉割!

认识历史需要见识、需要胆略、需要实证,需要技术,通过望远镜和显微镜认识历史。

作业:《什么是历史?》

下面录入的是部分同学的作业,除少数没办法显示的字外,没有改动。 吴珂:

历史是一本日记,记载着我们过去的故事。

历史是一本书,讲的是那发生的故事。

历史是一瞬间把你带回古代的时光机,带你去了解过去。

张祥祥:

历史是一个国家留下的脚印,向人们诉说它如何走到今天,历史是人们的第一次生命,凝结着无数人心血的那一刻,历史是世界上最诚实的东西,向人们诉说过去的情景。历史是正义的史诗,批判那些历史罪人,一切的一切都被历史记载。

张凯越:

历史是什么?是一首悠悠的歌。我们每天都在哼它,但最后,每天都将会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部份。

蒋嘉宝:

历史是一过去,是一天的前一天。不谨记历史的教诲将会一错再错弄得不可收拾因此,回忆历史可以教人对与错历史可以把人看得一清二楚,不让他逃脱。

庞莹莹:

历史,我对它的了解就是它是对发生过的事情的见证,它会让我们了解过去,去同它一样见证过去,让我们记住过去。

历史它是一条长长的河流,它会让人去迷它,去探索它的来源。历史是一门学无止尽的课门,它能激发人的想象力,让你这它着迷。

有人说“历史是一座宝藏,它蕴藏着人类的一切财富;历史是一面镜子,昭示着后人免踩前人的复辙”倒不如说它是一本翻不完的书,每个人不看书都不知道里面有什么,每个人看完上段都不知道下段写着什么,书里面有哭有笑,有悲也有喜,只要看上了一眼就想继续往下看。无法自拔也。看完也前面就会记住精彩的部分,你会自觉的去评价它。

臧红红:

以前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就是历史,同样我们每天也都在创造不同的历史。

史学锋:

历史:就是让人变得聪明的记忆。就是人的大脑的司令部。

魏佩佩:

比如昨天发生的事,在今天来说,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还比如说古代的一些事,一些人,到如今也是历史。

历史就像一张白纸,你想让它黑,它就黑,你现在做坏事,将来一定会有人来评判的是非。

朱胜男:

历史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是永远的事实。

朱燕:

可以知道过去,记载现在,能让人从中领悟出一个道理。

葛静静:

我感觉历史是描素人生的事件,比如:大小事件或有意义的事。如大事件大的惊天动地人人皆知。而小事件件就是几个人知道。

历史也有祖先或者上一辈发生的事。或者是刚刚发生的事,刚过去得事。刚过去的一分一秒也算历史。

历史是人生的好学科,可以让我们增添许多史人的故事,并且了解他们,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了解社会的险与恶。

历史是让人们记载一瞬间的酸甜苦辣,让他人更好的记住那一瞬间的酸甜苦辣。让自已也了解自己是怎样一个人。

历史虽然不怎么重要,但是人们也要学好历史这门学科,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历史吧!

倪士高:

我言历史:

是回忆过去的疮伤和灿烂文化,认后人经此为见。这也是一种光荣与可耻。

方多月:

我言历史:

是长篇大论,像我用过的笔记本,就这样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为断续写明天的新曲,这就是我对历史的看法。

第7篇:七年级历史17-18课教案

第17课 三国鼎立

〖内容标准〗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②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洲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②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③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④讨论“三国鼎立时期,为什么地区经济得到显著发展?”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②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③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要点〗

1.重点 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这两点即是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一是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展现了曹操个人的雄才大略。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刘备、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2.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都是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个真实的完整的了解。 〖教学过程〗

(导入):讲述《三国演义》中董卓进京的故事,提问“东汉末年全国出现了怎样一种局面?

一、 赤壁之战

1、 官渡之战:

提问: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2万人) ≡ 袁绍(10万大军)曹 以少胜多,

2、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 ≡ 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曹军失败。

思考: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胜利,而在赤壁之战中却失败了呢?

②要求学生对比两场战争,知道“少”的一方是谁?“胜”的一方是谁?思考曹操在这两和战争中胜败的原因是什么?

⑴谋略:指出袁绍与周瑜、鲁肃、黄盖、诸葛亮之间的差距。“火攻”火烧乌巢、火烧曹军。指明“火攻”是黄盖想到的计谋,不是《三国演义》所说的是诸葛亮与周瑜同时想到的,强调《三国演义》是小说,是允许虚构情节的,它不是历史的真实。 ⑵扬长避短:曹军之长,袁军之短;孙刘联军之长,曹军之短。 ⑶骄傲自大

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朗诵”部分(苏轼《前赤壁赋》):点明“曹孟德”、“横槊赋诗”。 ③赤壁之战前后,曹操、孙权、刘备势力范围的变化: 曹操 北方 → 退回北方

孙权 江东 → 完全拥有江东:荆、扬、交、广四州。 刘备 荆州 → 两湖、四川

④要求学生标明“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统治地区。并要求学生完成教材P83的“史实辨析”。

曹操的旗帜不应该出现“魏”这点学生能区别,诸葛亮的“蜀丞相”学生没能看出问题。 二.三分天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建立吴国,史称孙吴。 三国鼎力局面最终形成。

2、 三国经济的发展

①曹操屯田分为民屯和军屯,民屯主要是招募流民,按军事编制,赋税基本是对半开或**开;军屯主要是兵士,兵士平时屯田,战时打仗。屯田一是解决了军队的口粮问题,避免了粮尽兵散,无敌自破的现象,为统一北方奠定了经济基础;二是对恢复和发展生产,安定流离饥民,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诸葛亮治蜀一是大力发展经济:开垦屯田,修浚都江堰,推广“木牛流马”,盐铁官营等,为四川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基础。二是“七擒七纵孟获”改善了与云南、贵州少数民族之间关系,对解除蜀国的后顾之忧,并发西南边疆和加强民族融合有重大作用。

诸葛亮为辅助刘备实现兴复汉室,统一天下奋斗了一生,强调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表现。

③孙吴开发和经营江南一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二是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三是派卫温到台湾,密切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认识:经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与兼并,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与东汉末年的混乱相比,三国鼎立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应该看到:由于三国统治者都比较注意各统治地区内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与东汉末年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相比 ,确实是历史的一个进步,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要求;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原因,曹、刘、孙三个政治势力谁也无法马上统一全国,但三国鼎立的局面确实是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环节。 小结

经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与兼并,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与东汉末年的会乱相比,三国鼎立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三国形成的区域统一是走向全国统一的重要过渡环节。 课堂练习 选择题

1、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哪一个军阀( ) A 刘备 B 袁绍 C 孙权 D 齐桓公

2、曹操率军以少胜多,基本统一北方的战役是( ) A 巨鹿之战 B 长平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3、 下列各项活动中,属于刘备的是(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作业 优佳学案p45第16题

第18课

〖内容标准〗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政权分立的基本特征以及江南六朝的概念

②知道北方人口南迁和世族交往促进江南经济开发的史实。

2.能力培养

①识读“东汉至隋政权分合示意图”

②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作用。

③制作“南方经济发展”的图表。

④结合六朝经济开发的史实,联系当地实际,说说人口流动、地区交流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南方经济的发展 ①明确六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②认识六朝是东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并为唐宋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重点 江南经济的开发 难点 混乱复杂的正权分立局面 〖教学过程〗 一南方政权的更替 1.政权分立的纷乱

①通过阅读“东汉至隋政权分合示意图”,使学生初步了解这一时期的大致情况,对长达300年的政权分立混乱的状况有个感性的认识。

②知道这一时期江南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朝代名称,知道六朝古都南京。明确江南六朝在摆脱落后停滞状态和发展地区经济所具有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二.人口的南迁 。原因、范围、意义、 ①人口大量南迁

⑴指出江南六朝“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北方长期战乱而南方稳定造成的,同时,江南六朝“人口大量南迁”是我国古代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流动高峰。 ⑵运用“北方人口南迁图”,使学生知道三条南迁的路线的大致 情况。

⑶分析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作用:一是改变南方人少地广的局面,有利于垦辟荒地;二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结合广州地区出土的砖铭) ⑷结合六朝经济开发史实,联系当地实际,讨论人口流动、地区交流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南方经济的开发

农业经济的发展:一是与三条南下路线相应形成的巴蜀、江浙和两湖、江西三个先进的农业经济区;二是促进了岭南农业的初步开发。此外,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商品化的倾向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

手工业的特色:突出丝织业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并成为上升中的南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城市的兴起:重点介绍建康、苏州、杭州等江南名城。 海上贸易雏形:向东到朝鲜半岛、日本、向西至印度、伊朗、大秦,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政权分立时期。在这期间,北方政局动荡、战争不断,政权分立,而南方地区相对稳定,又因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经济得到开发。而六朝是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为唐宋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鉴定基础,有利于隋唐大一统的形成。

课堂练习

1.我国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在( ) A.东汉末年 B.西晋初年 C.西晋末年 D.东晋初年

思路解析: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开始大量南迁。 答案:A 2.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在( ) A.北方 B.南方 C.长江流域 D.长城以北

思路解析:我国经济中心曾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在北方。 答案:A 3.我国古代北方农民南迁,其主要原因是( ) A.南方气候优于北方

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C.北方统治者实行移民政策 D.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的劳动力

思路解析: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民开始大量南迁。 答案:B 4.“风声鹤唳”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水之战

思路解析:383年,在淝水之战中,晋军打败前秦军队,前秦士兵惊魂未定,听到风声、鸟叫声都以为是追赶的进晋军,后来,被称为“风声鹤唳”。 答案:D 5.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最活跃的都市是________________,人口已达到了百万。 思路解析:该题考查了江南城市的繁荣。 答案:建康

6.南方的造船技术发达,230年,孙权派人航海到达了________________,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思路解析:该题考查了230年,孙权派人到达夷洲的有关知识。 答案:夷洲 快乐时光

小汤姆在家娇生惯养,好不容易到了上学年龄,妈妈送他到学校上学,第一天上学回家,妈妈担心地问汤姆:“在学校好吗?没有哭吧?”汤姆回答:“我才没哭呢!我把老师弄哭了。”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在_________。东晋南朝时期,_________的经济迅速发展。 思路解析:我国经济中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不同的经济政治条件的变化而有所转移,最初是在北方黄河流域,后来转移到江南地区。 答案:北方 江南 作业材料分析

我国现在的南方经济发达程度要强于北方,而五代以前我国一直是北方经济发达程度强于南方。开始发生这种变化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得到了很大的开发。 请回答: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2、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具体都有哪些表现?请你举例说明。

3、江南地区的的开发有何影响? 板书设计(咯)

第19课 北方民族的交融

〖内容标准〗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北方政局基本情况。

②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

2.能力培养

①识读“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

②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③观察课本中有关的图片和材料,解释“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

④归纳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②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③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大唐的开放繁盛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教学要点〗

1.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隋唐时期的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难点 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从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靠拢,与先进民族同化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简要介绍北方政局的变化以导入新课

一、北方政权的演变

1、 北方政局

①阅读“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虽说北方长期处于少数民族多个政权分立战乱状态,但也出现过北魏将近百年统一北方的和平时期。

②指导学生掌握这一时期的特征,即虽然民族交往与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但民族大融合经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其主要表现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如孝文改革:“各族人民之间自下而上的交往”,如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民族融合情况。 2.孝文帝改革

①讲清北魏统治者的民族忏悔,以及建立北魏与统一北方的基本情况。

②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改革的两个阶段:祖母冯太后改革,一是政治上的“三长制”,二是经济上的“均田制”;孝文帝改革,一是“迁都 洛阳”,二是“胡汉融合政策”。

③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为什么一定要精心安排迁都的“计谋”呢?为什么改革涉及的范围又是如此的广呢?启发学生从这些改革的有利因素中,明确孝文帝实行改革的的原因所在。可从以下方面归纳:“三长制”完善了北魏地方统治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均田制”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双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迁都洛阳”的“计谋”,一是为实行胡汉融合政策进一步冲破鲜卑族旧贵族势力的阻挠,二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胡汉融合政策”的彻底,一是改变了少数民族旧的、落后的风俗,二是得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拥护,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总之,孝文帝改期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北方民族的交融

①指导学生归纳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一、北方,由于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的杂居相处、彼此交往、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了解“胡人汉服”、“汉人胡食”以及汉人起居的变化。

二、南北长期对峙,呈现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交替状态,尤其在北魏和平时期,还出现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的现象。

②指导学生归纳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既是由统一趋向分立的时期,又是从分立趋向统一的阶段。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开发为重新统一创造了条件,从而奠定了隋朝统一和唐朝繁盛的基础。

小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地交错在一起,出现了长期混战分立的局面。与此同时,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 大融合。同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也展现了民族大两便这一历史发展的主流 课堂练习 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人口曾达到 A.50万左右 B.100万左右 C.80万左右 D.30万左右

5.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中,把皇族由拓跋改为 A.姓王 B.姓元 C.姓张 D.姓李 6.下列内容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 B.完成封建化 C.北方民族大融合 D.阶级矛盾 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 A.与汉族地主建立亲密合作关系 B.追求汉族政权在洛阳的豪华宫室 C.加强对内迁少数民族的控制 D.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8.下列政权中,曾一度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是 ①曹魏 ②西晋 ③前秦 ④北魏 ⑤东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9.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C.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 D.促进北方民族的融合 10.下列内容属于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是

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③北方农民不断南迁 ④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1.阅读以前学过知识,讨论将下列图示中空白填上:

12.读下面材料,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 上面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哪方面的内容?为什么孝文帝要坚持这方面的改革? (2)

(3) 孝文帝的改革起了哪些作用? 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了政权分立混战的局面。与此同时,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同时,各民族间的交往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也展现了民族大交融这一历史发展的主流。 板书设计(略)

第8篇:七年级历史20---22课教案

第20课 三国鼎立

〖内容标准〗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②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洲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②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③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④讨论“三国鼎立时期,为什么地区经济得到显著发展?”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②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③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要点〗

1.重点 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这两点即是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一是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展现了曹操个人的雄才大略。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刘备、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2.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都是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个真实的完整的了解。

1.三分天下

①面对军阀混战的局面,启发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从而认识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唯才是举”是曹操高人一筹和过人之处的所在。官渡之战既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战,又突出曹操以少胜多的灵活战术。使学生对曹操有个形象的了解。

②介绍江东孙权势力的稳固,刘备“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国辅佐后正伺机发展,使学生既了解三分天下的三种势力的基本情况,又对孙权与刘备有了初步的印象。

③ 赤壁之战:一是训练学生运用“赤壁之战示意图”,讲述战争经过,体会整个战争的壮观场面。二是思考“官渡之战”打了胜仗的曹操为什么会败在孙刘联军的手 中?分析曹操兵败的原因。三是明确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曹操兵败退回北方后再也无力南下;刘备趁机占据荆州取得了立足之地;孙权在江东的势力得 到了巩固和发展。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④明确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在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建立魏国,才正式进入三国时期。此后蜀、吴相继建国,三国鼎立局面出现。

⑤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使学生了解三国各自统治的地盘,并能识别属于当今的省份。

2.地区经济的发展

① 曹操屯田分为民屯和军屯,民屯主要是招募流民,军屯主要是兵士,兵士平时屯田,战时打仗。屯田一是解决了军队的口 粮问题,避免了粮尽兵散,无敌自破的现象,为统一北方奠定了经济基础;二是对恢复和发展生产,安定流离饥民,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诸葛亮治蜀一是大力发展经济:开垦屯田,修浚都江堰,推广“木牛流马”,盐铁官营等,为四川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基础。二是“七擒七纵孟获”改善了与云南、贵州少数民族之间关系,对解除蜀国的后顾之忧,并发西南边疆和加强民族融合有重大作用。

诸葛亮为辅助刘备实现兴复汉室,统一天下奋斗了一生,强调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表现。

③孙吴开发和经营江南一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二是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三是派卫温到台湾,密切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认识:经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与兼并,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与东汉末年的混乱相比,三国鼎立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应 该看到:由于三国统治者都比较注意各统治地区内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与东汉末年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相比 ,确实是历史的一个 进步,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要求;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原因,曹、刘、孙三个政治势力谁也无法马上统一全国,但三国鼎立的局面确实是走向全国统一的过 渡环节。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约2分钟)

师: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单元分――《政权分立和民族大融合》,现在请同学们读一下导言的内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民族大融合以及经济的恢复发展,特别是南方经济地位的上升,为中国历史注入新鲜血液,促使隋唐社会气象焕然一新。(强调以上几个黑体字,要求学生标出来) 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新课,请同学们将书翻到: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约10分钟)

三国的历史相信是大家最熟悉的一段历史,下面给同学们10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合书布点〕(约10分钟)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

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东汉末年 黄巾大起义 军阀混战 董卓 名存实亡) 官渡之战:北方统一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魏蜀吴

曹操 北方 挟天子以令诸侯 唯才是举 屯田 乱世之英雄

刘备 荆州→两湖地区、四川

诸葛亮治蜀:经济、民族、军事(成都平原、屯田、都江堰、木牛流马;南中八郡、孟获;五次北伐、五丈原、)

孙权 江东→完全拥有(荆州、扬州、交州、广州)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经济的长足进步 山越人、

230年,孙权派卫温到夷洲(今台湾)第一次 说明: 学生述点时,能讲出许多故事,这里我强调要围绕教材来探讨问题,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就不要说了,希望同学们多提出自己的问题。想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提出问题,也太为难学生了。只有一个同学提出“孙权称王与称帝有什么区别?”

绝大多数同学们都知道点曹操、刘备、诸葛亮的故事。对后面魏、蜀、吴三地区经济的发展没有多少同学注意到,这不是他们感兴起的问题。这部分提到最多的是“七擒孟获”。 △布点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讲述,我感觉到大家对历史还是比较有兴趣的,对三国的历史也相当的熟悉,特别是对曹操、诸葛亮大家说的比较多。但大家在阅读之后,没有注意本课的重点,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赤壁之战的影响。 〔分层推进〕 △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 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 ⑴“挟天子以今诸侯”

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迁到许,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 引导学生对比:齐桓公称霸时“尊王攘夷”。

⑵“唯才是举”

引导学生回顾:东汉末年,地方官僚世族世代把持政权,左右选官。引入郭嘉所论曹操能战胜袁绍的“十条必胜”:袁绍“所任唯亲戚子弟”,而曹操“唯才所宜,不问远近”。 ⑶“乱世之英雄”

引导学生回答课文P83的思考题:曹操年轻时,结交名士桥玄。桥玄称曹操是安天下的奇才。另一名士许劭却非常瞧不起曹操,称他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听了居然十分高兴。他为什么高兴?

简单介绍有关资料,然后让学生回答。

以上三点多为学生自己在书找出来。补充以下内容:

⑷ 屯田

引导学生在教材P82页找出有关曹操屯田的史实,并联系汉武帝时期的河西屯田。 (5) 略述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标出:黄巾大起义、董卓、名存实亡。强调中原地区的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统一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是人心所向。(曹操统一北方的客观原因) (6)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 ≡ 袁绍 以少胜多,基本统一北方 根据各班的情况补充有关官渡之战的故事。

第三课时

提问: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 ≡ 袁绍 以少胜多,基本统一北方(板书) ①要求根据以上板书,写出赤壁之战的内容。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 ≡ 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②要求学生对比两场战争,知道“少”的一方是谁?“胜”的一方是谁?思考曹操在这两和战争中胜败的原因是什么?

⑴谋略:指出袁绍与周瑜、鲁肃、黄盖、诸葛亮之间的差距。“火攻”火烧乌巢、火烧曹军。指明“火攻”是黄盖想到的计谋,不是《三国演义》所说的是诸葛亮与周瑜同时想到的,强调《三国演义》是小说,是允许虚构情节的,它不是历史的真实。 ⑵扬长避短:曹军之长,袁军之短;孙刘联军之长,曹军之短。 ⑶骄傲自大

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朗诵”部分(苏轼《前赤壁赋》):点明“曹孟德”、“横槊赋诗”。 ③赤壁之战前后,曹操、孙权、刘备势力范围的变化: 曹操 北方 → 退回北方

孙权 江东 → 完全拥有江东:荆、扬、交、广四州。 刘备 荆州 → 两湖、四川

④要求学生标明“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统治地区。并要求学生完成教材P83的“史实辨析”。

曹操的旗帜不应该出现“魏”这点学生能区别,诸葛亮的“蜀丞相”学生没能看出问题。 ⑤地区经济的发展

本目内容,我采用了为学生指出要点的方法 (详见布点构图),强调了三点内容: ⑴屯田 曹操与诸葛亮

⑵诸葛亮对南中八郡:恩威并济,七擒孟获 孙权对山越人“强者为兵,羸者补户”的强迫政策

⑶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大陆与台湾大规模交往的史实:卫温到夷洲

⑥要求学生思考教材P82“武侯祠对联”中“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者治蜀要深思。”的含义。下节课提问。 〖教学资料〗

调寄《临江仙》(《三国演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教学反思

第21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政权分立”的分角色游戏,使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初步具备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初步形成一定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并让学生学会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用图表演示对“人口大量南迁”的处理,使学生学会使用历史图表解决历史问题,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现象,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使学生明白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

3、通过对“南方经济开发”的归类比较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语言陈述历史的表达能力。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

第一课时

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前边我们学过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知道了三国鼎立的出现就意味着东汉以来的中国大地上就不再有一个统一的政权了,这种分裂局面一直持续到隋朝统一全国才结束。那么从东汉到隋统一又有几个政权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当时的南方情况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几个问题。(师板书课题) (二)教材处理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这个游戏需要9个人参加,谁愿意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师:选出9名同学让其挑选朝代名称,稍事准备,并给出游戏规则:假设讲台是中国地图、方位同教室方位,教师以击掌为号,让学生以P84 <东汉至隋政权分立示意图>为标准,击掌一次代表朝代的学生就到自己的方位上站好或下台,让下边的学生仔细观察他们的站位,为后面介绍六朝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西汉末年,政权被外戚王莽夺去,王莽改制不但没有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反而激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农民起义队伍中有一支以西汉后裔刘秀领导的起义军逐渐崛起,并逐步胜利,最终于25年在洛阳建立了政权,史称东汉。生:代表东汉政权的同学立即跑上了讲台,站到了指定位置,初做成功。

师:非常好,后面的同学要努力。东汉末年,政权腐败,为镇压农民起义,东汉政府被迫启用豪强地主武装,消灭农民起义以后的豪强地主开始了军阀割据。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东汉最后一个皇帝在洛阳首先称帝,史称曹魏(教师击掌) 生:代表东汉的同学不高兴的下了讲台,代表曹魏政权的同学跑上了讲台。 师: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生:代表蜀汉政权的同学跑上讲台。 师: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史称孙吴。代表孙吴政权的同学跑上了讲台。 生:哈哈大笑,原来学生站错了位置。 师:你说说笑的原因。

生:代表蜀汉的同学站到了孙吴的位置上,代表孙吴的同学没地方站了。 生:代表蜀汉的同学马上调整了位置。

师:同学们做的很好。三国鼎立局面维持了不长时间后。263年,曹魏灭掉了蜀。生:代表蜀汉的同学下了讲台。

师:265年,司马炎废魏帝,建西晋生:代表西晋的同学急不可耐地冲上讲台并将代表曹魏的同学推下来,学生们又笑。

师:280年,西晋灭掉孙吴政权,一统全国。

生:代表西晋的同学又把代表孙吴的同学推下来,得意洋洋地站在讲台上,推下来的同学极不情愿。下面的同学大笑。

师:同学们做的很投入。西晋维持了不长时间的统一,被匈奴所灭,西晋的后裔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了东晋。东晋建立前,北方的十六国也相继出现。(击掌) 生:代表十六国的同学与代表东晋的同学同时走上讲台,他们争了一会才确定好位置。

师: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强迫东晋皇帝让位,建立宋,开始了南朝统治时期。(击掌) 生:代表南朝的同学跑上讲台将代表东晋的同学推了下来,代表东晋的同学非常不情愿,下面的学生大笑。

师:534年,鲜卑族在北方建立北魏政权,北方开始了北朝时期生:代表北朝的同学将代表十六国的同学推了下来。

师:南北朝对峙的局面维持了不长时间,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了隋朝,589年重新统一全国(击掌) 生:代表隋朝的同学上台将二位代表同学推了下来,并在讲台上大摇大摆地走了几圈。下面的学生大笑。

师:非常好,同学们做的游戏非常好,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这9位同学。

生:鼓掌欢笑。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表演,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①你上来我下去的过程给了你什么启示?②南边曾经站过几位同学,分别代表什么政权。

生:问题①:历史是不断发展的,还是不断进步的;任何政权如果出现腐败就会走向灭亡;有人欢喜有人忧„„

生:问题②:站过6位同学,分别代表孙吴、东晋、宋、齐、梁、陈6个政权。 师:同学们感悟很到位,观察也很仔细。不错,先后有6个政权在南方建立,因此,历史上把这6个政权称为“六朝”,这个时期就是“六朝时期”。

师: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材料,六朝时期有什么特点。

生:相对北方比较安定,经济逐渐上升。

师:南方先后更替了六个朝代,为什么经济却逐渐上升呢?同学们请帮我分析一下。 生:政局虽然更替频繁,但战争很少,还有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师:同学们归纳的非常好。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对当时的南方来说,确实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口南迁的情况。

师:同学们请阅读教材P85“人口南迁”一目,并思考以下问题(课件展示设置的问题):①人口南迁的原因②特点③迁徙方向。④人口流动对高密市区的影响,⑤六朝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的影响。要求用概括的语言进行表述。

生:阅读并做标记,部分学生把答案纲目性地整理到了笔记上。 师:巡回观察并不时点拨。

师:同学们,谁想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我(一生站了起来),主要原因是为了逃避战祸。 师:你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可以。向往和平是人之本性,北方的长期战乱使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寻找和平的生存环境,而当时南方相对稳定,因此大量北方人口就纷纷南迁。

师:你理解的非常深刻。第2个问题因为我们目前缺乏这方面的相关数据,因此我们只

第二课时

师:第3个问题是关于迁徙方向的问题,同学们考虑一个什么样的办法才能使这个问题变得既简单又容易理解?

生:做重点标记„„,在地图上表示!

师:同学们的想法和我的差不多,看来是英雄所见略同。 师:(将自制的<北方人口南迁简图>悬挂于黑板上)哪位同学上来给同学们标记一下? 生:我,一生跑上讲台,观察了一会地图,然后用铅笔做了大体的图示标记。 师:你能给同学们说说这样几条路线吗?

生:可以。边比划边说:西线从长安附近进入巴蜀地区,中线从洛阳附近进入两湖和江西地区。东线从山东等地进入江浙地区。

师:你不但说的很好,而且还说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可见你知识渊博,同学们,我们为他鼓掌!

生:鼓掌欢笑。

师: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因为是逃避战祸,所以,南迁的人中占多数的应该是百姓,但当时北方有些豪门望族也举家南迁,并且在南方发展的还不错。

师:同学们,关于第4个问题我们先想想现实生活中,人口流动对我们高密市区的影响,好吗?

生:学生略思考,回答,给我们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许多犯罪的事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做的,并且造成住房紧张,另一学生说,各企业的大学生的引进,使企业的科技含量很高,一生又说,我们学校就有很多外地区的老师,其中我们的英语、数学教师就是东北来的,我们不是跟他们学了很多东西吗?学生不经意间开始了对这个问题的争执。

师:同学们看来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各有说法,前边我们说过,看一种历史现象应该采用辩证的办法,要看清主流。有句俗话说的好,“人挪活,树挪新”由此可见,人口流动不但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好处,对流动的人口也未尝不是一次机遇和挑战,虽然他要付出代价,但也极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同学们同意我的说法吗?

生:同意,回答带来不安定因素的也表示同意。

师:其实,同学们在刚才争执人口流动对地区经济影响的时候,已经得出了六朝时期人口南迁的影响的答案。我们以我们学校为例,分析一下:外地教师的引入,增加了我们的教师人数,用教材中的话可以说是:“使长期劳动力不足的困难得到 了极大改善”。我们的数学、英语老师给我们上的课非常好,如果用教材中的一句话来说的话,应该怎么说呢?

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 师:当然,我们的外地老师的优越性自然比六朝时代的南迁人口要强的多。我用相类似的办法给同学们分析了人口流动的影响,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六朝时期人口南迁的影响呢?

生:开始时有一学生说的过于啰嗦,学生给否定了,后一学生作了简要的回答:①带来了劳动力,②带来了技术与经验。

师:同学们想的比老师想的还简炼,非常好,以后我们就应该这样去归纳历史问题。 师:南迁人口带去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必然会使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同学们阅读“南方经济开发”一目,参考课件提供的背景材料,每四个同学为一组,讨论一下几个问题,我们的书记员要做好笔录,注意要记录概括。①农业进步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②农业经济区的形成与人口迁徙方向有什么关系?这又能证明什么?③手工业有哪些特色?④商业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口南迁前,北方已经取得的经济成就:①水利的大力兴修。②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③重视使用肥料④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⑤桑麻的广泛种植⑥冶铸业发达⑦纺织技术处于世界前列⑧商业城市繁多⑨开通“丝绸之路”

生:阅读结束后小组讨论有关问题,一名学生做记录。讨论气氛热烈有序。 师:巡回过程中予以个别指导学生的纲目分类标准及概括记录等情况。

师:我刚才通过巡回指导发现同学们讨论的很认真,很投入。也很正规,我相信同学们的回答也肯定会非常精彩。

生:一生急不可耐地站起来要回答第一个问题:主要表现为5个方面:①大量兴修水利②推广和改进犁耕③粪肥精耕④稻麦两熟制⑤农产品有商品化倾向

师:同学们对这位同学的回答作个评价如何?

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并且内容很全,又概括,只是说的有太急,个别字听不清楚。

师:(对回答的同学说)这位同学对你的评价你满意吗?

生:很满意。我太激动了,以至于说话太急了,下次一定注意。

师:这位同学的评价很中肯。回答这个问题的同学做的非常不错,相信在座的其他同学经过努力也会达到这样一种效果。我还想问这位回答问题的同学,你是怎么找出他的五个方面的内容的?

生:先看的课本上的内容,然后根据背景材料提示得出来的。 师:非常好,看来你很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 师:第2个问题难度较大,但我相信肯定有一个小组的同学会把他们的研究成果贡献出来。 生:(沉默一会),老师,我说说试试。

师:很好,敢于发表不成熟的见解是一种勇气。 生:我们感觉农业经济区的形成与人口迁徙的方向基本上一致,这说明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大量南迁的人口有很大关系,好像是南迁的人口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老师,不知道我们的这个结果正确不正确?

师:你们的研究结果非常好,这就是这个问题的非常科学的答案。为你的勇气喝彩! 生:谢谢老师。

师:接下来的第

3、4个问题就比较简单了,我们请某两个小组的书记员把他们的记录结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大家,好吗?

生:有两个小组的书记员跑上了讲台,将自己的记录结果放到了实物展示台上。

师:哪位同学给这两个小组的讨论成果给归纳一下?

生:老师,我归纳一下第3题的答案。主要应该是丝织业成为上升中的南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的如造船、冶铸、造纸制瓷等根据教材内容看,好像没有什么特色。

生:老师,我想补充一下第3题,我认为制瓷业也有特色,因为书上的两幅青瓷的实物图,我感觉他们与众不同,至于什么特色,我说不出来。

师:同学们对教材研究的非常仔细,我认为这两个同学的说法都有道理。为了减轻同学们的学习负担,教材中只对丝织业做了较详细的表述,至于造船、冶铸、制瓷等其他手工业也都各具特色,但不再做为学习内容让同学们掌握。同学们如果有兴趣的话,可在课后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一下。我为同学们的这种严谨的学习作风感到欣慰。

生:老师,我想归纳一下第四个问题的答案。我认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出现了一系列商业城市②海上贸易十分活跃。不知我的答案同学们满意吗?(学生得意地坐下) 师:我很满意,同学们满意吗? 生:满意!

(三)课堂小结与知识巩固

第三课时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在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下,非常圆满的完成了。我想让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最满意的是什么?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教师整理) 生:我最满意的是我终于敢站起来回答问题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南方农业的发展表现。 我最满意的是我代表的隋朝终于又统一了全国,我印象最深的是人口南迁的方向和影响。

我最满意的是教师关于政权更替的游戏,我印象最深的是南方商业中的海上丝绸之路。 我最满意的是老师表扬了我,我印象最深的是江南经济开发的艰难。 „„

好多学生都纷纷发表了自己成熟的或不成熟的看法。

师:看来同学们对今天这节课感悟颇多,非常感谢同学们的积极投入。同学们,今天这么多的内容我们如何能理解并记住呢?

生:使劲背,出个题做做,整理整理笔记估计会记个差不多。

师:使劲背是最吃累的办法,我们不用,其他那些倒可以考虑。

生:老师,我对这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下整理,发现用一组数字可以串起来:一个特色、三个方向、五个方面、六个政权。

师:整理的非常好,你能具体地说说吗? 生:可以。“一个特色”是指手工业特色,即丝织业成为上升中的南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方向”是人口南迁的三个方向,即西线,中线,东线。同时暗含着三个农业经济区,“五个方面”是指南方农业发展的五个方面,即水利的大量兴修,推广和改进犁耕,粪肥精耕、稻麦两熟制、农产品有商品化倾向。“六个政权”指的是六朝政权即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政权。

师:你真了不起,我真佩服你的心细。受你的这组数字的启发,我给你填上两个数字:两大影响,即人口南迁对南方经济的两大影响;四座名城,即四座著名的商业城市――建康、京口、吴郡、余杭,正好成

一、

二、

三、

四、

五、六这样一组数字,同学们看合适吗?

生:可以。 师: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课下整理到笔记上。 (四)布置作业。

师:对某些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的方法很多,我相信同学们会找到一种最适合你的学习方法的,下边有个题目请同学们课后研究一下(教材 P88讨论题):从六朝经济开发的史实出发,联系当地实际说说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发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师:按照惯例,我们课后要评出今天的优秀书记员,优秀答手,同学们,今天的课上的非常成功。谢谢大家,同学们再见。

从整体课堂活动来看,本节课的初衷已基本达到。多种形式的知识处理方法使学生从不同途径获取了历史信息,目标达成度较高。课堂活动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意识浓厚,对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基本上能调控课堂,引导学生有组织、有步骤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反思

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内容标准〗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北方政局基本情况。

②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

2.能力培养

①识读“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

②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③观察课本中有关的图片和材料,解释“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

④归纳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②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③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大唐的开放繁盛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教学要点〗

1.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隋唐时期的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难点 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从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靠拢,与先进民族同化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 1.北方政局

①阅读“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虽说北方长期处于少数民族多个政权分立战乱状态,但也出现过北魏将近百年统一北方的和平时期。

②指导学生掌握这一时期的特征,即虽然民族交往与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但民族大融合经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其主要表现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如孝文改革:“各族人民之间自下而上的交往”,如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民族融合情况。 2.孝文帝改革

①讲清北魏统治者的民族忏悔,以及建立北魏与统一北方的基本情况。

②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改革的两个阶段:祖母冯太后改革,一是政治上的“三长制”,二是经济上的“均田制”;孝文帝改革,一是“迁都 洛阳”,二是“胡汉融合政策”。

③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为什么一定要精心安排迁都的“计谋”呢?为什么改革涉及的范围又是如此的广呢?启发学生从这些改革的有利因素中,明确孝文帝实行改革的的原因所在。可从以下方面归纳:“三长制”完善了北魏地方统治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均田制”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双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迁都洛阳”的“计谋”,一是为实行胡汉融合政策进一步冲破鲜卑族旧贵族势力的阻挠,二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胡汉融合政策”的彻底,一是改变了少数民族旧的、落后的风俗,二是得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拥护,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总之,孝文帝改期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民族大融合

①指导学生归纳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一、北方,由于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的杂居相处、彼此交往、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了解“胡人汉服”、“汉人胡食”以及汉人起居的变化。

二、南北长期对峙,呈现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交替状态,尤其在北魏和平时期,还出现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的现象。

②指导学生归纳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既是由统一趋向分立的时期,又是从分立趋向统一的阶段。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开发为重新统一创造了条件,从而奠定了隋朝统一和唐朝繁盛的基础。 小 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地交错在一起,出现了长 期混战分立的局面。与此同时,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

大融合。同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也展现了民族大两便这一历史发展的主流。

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 教学法、讨论法、图示讲解法相结合 〖教学教程〗

〔复习提问〕

请同学们说一说南方六朝包括哪六朝?这一时期社会特点是什么? 〔导入新课〕

六朝: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 特点:社会相对安定,地区经济发展。

那么与南方相对应的北方黄河流域的政权形势和社会特点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学内容〕

一、北方的政局

西 晋的短期统一局面结束后,中国历史再度走向分裂。在北方长期处于多个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各国之间,连年混战,人民流离失所,北方经济遭受到严重破坏。在 这期间,氐族建立的前秦统治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淝水之战后之久,前秦的统治迅速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到了5世纪前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重新统一了黄河流域,此时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近百年统一北方的和平时期。北魏以后,北方又经历了东魏、西魏并存,北齐和北周对峙的局面。历史上把这五个政权全称为北朝。(副板书)

提问:请同学说一说这一时期我国北方历史发展所呈现出两个阶段性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①是政权更替频繁,各国之间混战连年,社会动荡不安。

②是各族人民在长期杂居相处中,联系日益密切,加强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为北方的再度统一提供了条件,是哪个政权结束了北方分裂局面,再度统一黄河流域?它的建立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也是我们今天所学习重点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组织学生看书第一自然段)教师提出问题:北魏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①北魏建立和北方统一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发源于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生活以游牧为主。东汉末年,开始迁往内地,受汉族文化影响,逐渐学习农耕技术,过着定居生活。386年,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魏国,史称北魏。势力扩展到今山西、河北,进入中原,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439年,拓跋焘统一了黄河流域,成为北方强国。 提问:北魏统一北方有何历史意义?

小结:结束了分裂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各族人民之间联系和交往更加频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②改革历史背景

进 入北方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改变原来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农业生产技术,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生产经济逐渐封建化,成为农业居民,特别有一 些鲜卑族贵族也转变为农业生产的地主,这是历史的进步。而北魏统治还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这些矛盾导致各族人民的斗争,各族人民在共同斗争中互相支援,加 强联系又促进民族大融合,这使北魏统治者感到震惊,是顽固坚持自己落后的统治,还是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这也关系到如何巩固自己统治,尤其是如何有效地对 经济和文化较先进而人口又较多汉族进行统治, 这一点也是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突破“以胡治汉”,“胡汉分治”落后→“胡汉融合”新目标(自身转化)。 ③改革措施(两个阶段)

孝文帝(拓跋宏)5岁继位,由冯太后主政,她采取措施 ⑴政治上:集权中央,实行“三长制”,官员俸禄制

⑵经济上:“均田制” 时事生英雄,490年,孝文帝19岁亲政后,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太后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推行改革; ⑶迁都洛阳(关键) ⑷推行汉化政策。

学生讨论:孝文帝迁都原因、经过、意义

教 师总结:平城偏在北方,不便于控制整修北方地区,北边少数民族多次南下威胁平城。另平城地区土地贫瘠,所产粮食有限,不足以供应所需,还经常发生灾祸,造 成人畜大量伤亡,孝文帝亲政后,感到鲜卑人在生活习俗上还很落后,需要改进,需要向汉族学习,要想进行改革主,必须离开旧都。为何选择洛阳?因为洛阳曾是 东周,东汉等几国都城,是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周围地区农业发达,城市繁荣。但是鲜卑贵族不愿放弃营造好家园,如何说服群臣,保证迁都(学生看书自 学),孝文帝与保守势力进行巧妙斗争,终于把都城迁到洛阳。

(学生讨论)迁都作用:有利于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联系,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统治。

迁都后,推行汉化政策(看书),消除了鲜卑族同汉族的隔阂,孝文帝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愧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少数民族杰出政治改革家。⑸⑹

④孝文帝改革作用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民族大融合

①民族大融合

所谓民族大融合,是指各族人民和汉族在长期的杂居相处中,互相往来,共同斗争,民族隔阂逐渐消失,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互影响趋向一致。 ②特点:

⑴北方,由于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的杂居相处、彼此交往、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了解“胡人汉服”、“汉人胡食”以及汉人起居的变化。

⑵南北长期对峙,呈现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交替状态,尤其在北魏和平时期,还出现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的现象。 ③意义

东 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既是由统一趋向分立的时期,又是从分立趋向统一的阶段。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开发为重新统一创造了条件,从而奠定了隋朝统一和唐 朝繁盛的基础。民族大融合是我国历史的进步现象。是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成果,又 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迅速发展,为后来隋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教学反思

第9篇: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教案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程目标: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知识与能力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点到线寻找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学生历史想像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象,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通过对司母戊鼎铸造过程的资料阅读及想象,能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高度智慧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 批注:

教学重点:甲骨文、金文的字体及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 教学难点: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为什么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教学用具:PPT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学生在阅读、观察、讨论中感知历史,自主得出历史结论 教 学 过 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商朝是谁建立的吗?甲骨文和青铜器是商代文明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代表,今天我们就走进甲骨文和青铜器,来了解它们。 【新课教学】

一、青铜工艺

要求学生阅读第二目“青铜工艺”。教师帮助学生落实青铜技术产生、发展和走向鼎盛的时间。

多媒体从多角度展示司母戊鼎,同时选择局部展示它的纹饰。观看后,要求学生谈谈对它的感受。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注意落实两点:①造型雄伟。②纹饰古朴。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铜象尊、大盂鼎图片,并适当补充材料,指导学生欣赏,说明青铜器的造型除了雄伟外,还有精美的一类。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归纳前面所见的鼎有司母戊鼎和大盂鼎,四羊方尊、象尊。在此,教师再次要求学生归纳青铜器的种类,从而说明青铜器种类繁多。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看到的各种青铜器中,是不是见到了生产工具呀?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在商代青铜器为什么没有广泛地用于生产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强调:这主要是由于青铜在当时还是稀少的,它比较贵重。

多媒体再次展示司母戊鼎,并提问:青铜如此贵重,为什么要拿这样多的青铜

铸这么大的一个鼎呢?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从这个鼎是用于祭祀的,启发学生进行讨论,认识到商周时期权力的继承主要是通过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的。因而对祖宗的祭祀过程,也就是权力的认同过程。雄大的鼎也就是预示着权力的强大、稳固。教师解释“司母戊”三字的含义。

多媒体再次展示司母戊鼎,要求学生归纳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学生讨论后,教师注意从三个方面进行提示:①在青铜工艺方面;②在社会政治方面:司母戊鼎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③在文字方面:它是甲骨文字的发展。 教师总结: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人们称夏商周时期为青铜时代。

二、甲骨文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本目课文,找出本目的主要知识点。经过学生发言,最后确定本目有关甲骨文的主要知识点如下:①殷墟出土。②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③和今天的汉字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④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多媒体打出《商朝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让学生找出殷墟的位置。 补充材料介绍甲骨文出土的情况。提问:王懿荣为什么能发现甲骨文呢?学生经过讨论发言,教师可概括为:①王懿荣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这是他平常刻苦学习、积累的结果。②王懿荣注意观察和思考,因而能够在很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做出重大的科学发现。

多媒体打出商代“全形卜甲”和“牛骨刻辞”的图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问:同学们在这些图片上看到了些什么?学生观看后,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个代表发言。

综合后,得出如下结论:①形状不同,有的像龟甲,有的像兽骨。②上面有文字,而且不是写的,是刻在上面的。③上面有许多不规则的裂纹。④上面的文字有的多,有的少。

教师根据前两点得出“甲骨文”的概念,并强调文字是刻上去的。

用多媒体在商代“全形卜甲”和“牛骨刻辞”的图片中选出几个甲骨文字,放大后要求学生辨认;用多媒体打出它们相对应的今天的汉字后,请学生谈谈它们的造字方法。

多媒体显示一个刻有文字的甲骨,并打出其已被认出的文字,介绍甲骨文字的内容。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金文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本课第三目“金文”,了解金文的概念和价值。

教师利用多媒体就“夏”与“学”两个字,结合课本的小字部分,来介绍甲骨文、金文与今天汉字的联系。 【本课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商代文明的两项重要标志:甲骨文和青铜器,了解了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就已有成熟的文字,而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充分体现了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水平,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上一篇:高处吊篮安全协议书下一篇:爱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