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调查与研究

2022-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随着高校招生的日益扩大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 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也凸现出来, 呈现“智育取上升线, 而健康状况取下降线”的状况。在大学阶段形成对体育锻炼的深刻认识, 养成锻炼习惯, 对于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维护身体健康乃至终身体育锻炼都有积极的影响。本研究以重庆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为依据, 运用阶段性行为改变、行为学等理论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辩证地加以分析, 旨在为重庆市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良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2 研究现状

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是体育与心理学交叉的新领域, 目前国内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参加体育锻炼目的、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和频度、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及相关因素、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因素、影响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因素、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观念、对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研究的方法学现状及行为干预的研究等九个方面。而运用“阶段性行为改变理论”对大学体育锻炼行为进行干预的研究尚未检索到, 这种系统研究对于改变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 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有重要意义。为此, 本课题以重庆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为研究对象, 较系统的探讨了重庆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干预策略, 旨在为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重庆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为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重庆师范大学、长江师范学院、重庆文理学院、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的5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对其进行问卷调查。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在研究过程中, 认真研读了十余种刊物上关于体育锻炼和体育锻炼行为的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登陆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库, 检索到近十年来国内外关于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论文25篇, 对检索到的重要文献和相关资料进行分类、分析、借鉴和利用。

2.2.2 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的问题通过特尔菲法进行筛选, 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其中信度为0.86, 效度为0.85。发出问卷500份, 回收问卷493份, 回收率98.6%, 有效问卷484份, 有效率96.8%

2.2.3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编号、变量统计, 并运用SPSS10软件包和EXCEL数据库系统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概念界定

行为:杨德森认为:“行为是脑的功能, 是内在心理需要的外部表现, 也是针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体育行为是指人在内在动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 表现出来的有目的、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躯体运动。锻炼行为界定为:锻炼行为是主要在闲暇时间里进行的、以健康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的身体活动。

干预:干预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过问、插手别人的事。二是干涉, 在本研究中, 干预的含义是指第一种意思, 即过问或参与。策略:策略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计策、谋略, 二是战略和策略, 对全局性高层次重大问题的策划与指导。在本研究中, 策略的含义是指第一种意思, 即计策、谋略。

体育锻炼行为干预策略:所谓体育锻炼行为干预策略是指对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某个或多个因素施加影响, 促使大学生产生体育锻炼行为或使体育锻炼行为产生变化 (保持) 的计划和谋略。它是有组织有目标的行动。在体育锻炼行为干预中, 干预的目标是促使人们体育锻炼行为的产生和保持。

3.2 行为阶段改变理论

行为转变理论模式也被称为转变阶段模式或阶段性行为改变理论, 它是由Prochaska和Diclemente于1983年、1984年研究吸烟者的行为变化时分别提出的。该理论提出后, 应用于临床干预并发展到群体干预, 以后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行为干预。对于吸烟、吸海洛因与喝酒成瘾, 以及体育锻炼习惯等行为的变化研究具有普遍意义, 被称之为认识和预测身体健康有关的行为改变的基础理论。1994年, Prochaska认为, 该模式可推广普及到锻炼等12种行为干预。行为转变理论模式认为, 人的行为改变是一个复杂、渐进、连续的过程, 进行一种新行为的个体将沿着下列阶段有序地进行:

阶段1前凝神阶段, 也称打算转变前阶段, 该阶段中个体没有改变行为的意向;

阶段2凝神阶段, 也称打算转变阶段, 该阶段个体只有改变行为的意向, 没有行为的改变;

阶段3准备阶段, 称准备行动阶段, 指人们形成想法在近期改变行为, 并进行了最初尝试;

阶段4行动阶段, 指人们已经实验了新的行为;

阶段5维持获得阶段, 或称巩固阶段, 指新的行为已经坚持了最低限度的期限。

3.3 重庆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3.1 重庆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所调查的人群中, 认为自己现在体质比高中好得多的占0.5%, 选较好的占17%, 选一样的占40%, 选较差的占35%, 选差得多的占7.5%。从所研究的人群中可看出, 目前大学生的体育活动开展得还很不充分, 应花大力气予以加强。

3.3.2 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外在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所调查的人群中, 把场地排在第一位的占34%, 选器材的占25%, 选时间的占7%, 选技术的占13%, 选同伴的占8%, 选天气的占5%, 选身体的占5%。这证明, 场地、器材是影响重庆市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外在主要因素。这与黄文浪、黄永良、程英俊等人在2003年的调查结果趋于一致。学生的主观欲望往往因为场地、器材等外在因素的制约而改变主观倾向, 转向其他活动中去。而主观倾向是体育锻炼发动、维持的源泉。为此, 学校应加强场地、器材的建设, 以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

3.3.3 重庆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择项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所调查的人群中, 把有挑战性排在第一位的占22%, 选更好锻炼的占20%, 选塑身的占15%, 选表现自我的占14%, 选娱乐性强的占13%, 选同学影响的占12%, 选家庭影响的占4%。这证明, 有挑战性和更好锻炼是最能激起重庆市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但在统计中发现, 男女学生在选项的排序上有较大不同, 这是以后应完善的。

3.3.4 重庆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形式的调查与分析

所调查的人群中, 喜欢小集体形式的占48%, 选个人形式的占33%, 选大集体形式的占19%。从调查结果反映出, 他们大多数把体育锻炼作为同学间相互交往, 沟通感情,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机会;另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活动独立性和一定的体育时间管理能力。当然这种选择结果与体育运动某些固有特点, 如集体项目与个人项目, 竞争与协作等有关。高校要注意加强对他们业余锻炼的管理, 积极引导, 发挥其积极性, 让他们以更多的参与方式加人到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中去。

3.3.5 重庆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阶段性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从统计结果看, 选阶段三的占56%, 选阶段二的占32%, 选阶段六的占4%, 选阶段四的占3.5%, 选阶段五的占3%, 选阶段一的占1.5%。这说明被调查的学生中已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太少, 有一些学生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 更多的学生只是有时参加体育锻炼, 没有形成习惯。而处在阶段六 (返回阶段:过去进行过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但现在没进行了) 的学生会返回到二、三阶段, 这说明大学生锻炼的持续性很差, 即使进行过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现在也不再进行了, 同时也反映出体育锻炼行为的动态性特点。我们不禁深思, 虽然目前各普通高校都在广泛开展体育第二课堂 (群体) 活动, 但都是传统的竞技体育活动, 他们中能代表院系、年级、班级参加比赛的只有极少数人, 我们盲目乐观情绪下的这种表面的热闹场面, 直接导致了体育锻炼习惯者的慢慢流失。所以, 高校在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群体活动中如何有效地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高校体育工作者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角度, 影响成人锻炼行为的因素分为个人因素、项目因素和环境因素三类, 它们构成了一个综合影响模式。其中有些因素是主要的, 有些因素是次要的。干预重庆市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可以从两方面考虑, 一方面是不良行为的消除, 另外就是良好行为的形成和保持。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希望消除不利于大学生健康的不良行为, 使其形成和保持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的良好体育锻炼行为。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研究的结果表明,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变化, 不是简单的从左到右, 从一个方向走向另一个方向, 而是存在一系列的变化阶段即存在动态的阶段性特征。运用“阶段性行为改变模式”理论的研究方法比以往运用的“每周锻炼次数”这种静态且片面的调查方式, 来研究体育锻炼行为更科学。目前, 重庆市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还不够合理。根据调查及分析, 得出其主要原因是场地的不够或不足;学校开展的体育锻炼形式的过于单一和形式化;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上理论和技能传授的不足;社会上长期形成的对体育的错误认识等, 这几方面的综合影响造成学生本人参与锻炼行为的形式不当, 择项迷茫, 直接导致学校体育锻炼氛围不浓厚,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后果感受不满意, 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于是, 不喜欢学校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学生越来越多, 而他们的埋怨又影响了许多在参不参与这两个项目边缘徘徊的学生, 从而, 使学校体育课及课外体育锻炼开展的难度越来越大, 对学生身心起到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4.2 建议

根据本文的调查、思考及对前人诸多文章的研究, 我认为应加强对重庆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干预, 现建议如下: (1) 应引导选择集体锻炼形式, 促进锻炼氛围的形成, 同时应重视和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提高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坚持性; (2) 重视大学生体育锻炼后的愉悦感受; (3) 高校领导应加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 在落实国家政策、保障场地设施等方面尽量满足大学生体育锻炼需求; (4) 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力求创新, 传授简便易行、流行时尚、行之有效的体育锻炼项目及方法, 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中起主导作用。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 对重庆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进行了现状调查与分析, 得出重庆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因场地器材不足、锻炼形式单一、理论技能传授不够等原因而不尽合理, 运用“行为阶段改变理论”提出了在政策法规、锻炼感受、学校领导、体育教师、锻炼氛围和场地器材等方面的干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策略,重庆市

参考文献

[1] 宋晓东, 杨习锋, 胡洪安.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初步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 2002 (1) :44-45.

[2] 李力研.来自中关村的健康报告[J].福建体育科技, 1996.2.

[3] Lawrence W.green Marshall W.kreuter黄敬亨主译.健康促进计划设计[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

[4] 华西医科大学.健康行为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

[5] 葛操.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跨世纪人才培养[J].南通工学院学报, 1996 (4) :11-15.

[6] 常生, 陈及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10) :1305-1307.

上一篇:网络设计中关系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探讨下一篇:浅谈真空排水方式在管廊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