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感悟

2022-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书法感悟

感悟杜郎口中学教改

编者按:杜郎口中学是一所地处鲁西南平原上的乡镇初中,曾经连续10年在县里考核“羞”居倒数之列。但如今却被誉为具有“原生性、开创性,扎根本土”特色的农村教育改革的先锋、“农村教育的一场革命”,成为农村教学改革的一面旗帜。

教改前的杜郎口中学是远近闻名的薄弱学校,3个年级每班有一半的学生跟不上教师进度,厌学思想严重,辍学现象时有发生。1998年初三年级曾经60名学生的班级,中考前只剩下21人;教师情绪波动,教学秩序混乱,师生关系紧张,体罚、变相体罚几乎天天发生。县里已经将这所学校划入了撤并学校的行列。面对混乱局面和被撤的厄运,杜郎口中学校领导决定从整顿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入手,使学校由乱到治,摆脱被撤的厄运。

我曾经到杜郎口中学做过调研考察,给我很大的触动。虽然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已经不像开始那样引人注意,但它仍然是一个教改典型,尤其是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

其实在去杜郎口中学调研之前,早已耳闻了那里的教学改革,也了解了一些杜郎口教学模式,但当我真正面对它、走进它、感受它时,还是被强烈地震撼了。

进入学校,更是前所未见的一派景象:整个校园如同一个市场,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像赶庙会似的从一个教室转到另一个教室。教室的布置已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形式:课桌分组排列,学生分组而坐,一个教室大致分6组,教室里没有讲台,教师的主导地位废除了,教室的四壁全是黑板。上课方式也变了:没有了教师的滔滔而讲,没有了教师的固定位置,教师融入到学生中间,成了与学生平等协商的一员了,从一个组走到另一个组。学生的听课方式变了:没有了所谓聚精会神地听讲,而是自己或小组读书思考、讨论练习,展示时更是随心所欲,站着的、坐着的、蹲着的什么姿势都有,读的、说的、唱的、演的、样样俱全,这样的课堂着实令人惊奇激动。

杜郎口中学何以从一所默默无闻的普通乡村中学变成声名远播四方的名校呢?让我们一同重温杜郎口中学的改革之路,感悟一所农村中学的质变提升过程,解读杜郎口教学模式。

杜郎口中学教改进程

1.让学生“动”起来。

1999年秋,为解决“学生不爱学、学不懂”的问题,杜郎口中学对教师上课、备课、业务学习等方面有了新的规定。课堂气氛:微笑授课,学生积极主动、情绪高涨、勇于自我表现;活动形式:形式多样、情趣浓厚、寓教于乐,能体现学生动脑、动手、动耳、动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学生活动量:学生活动35分钟以上(优),30分钟以上(良),29分钟以下(一般)。教师基本功:板书条理,能把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归纳在黑板上,版面设计美观科学;讲普通话。备课要求:杜绝抄袭教学参考书及现成的教案,主要把上课的措施显现出来,体现学生为主体,活动的形式多样,反映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业务理论学习要求:笔记每周1篇,不准抄袭,要写上课心得体会、经验总结,写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为了改变传统课堂的面貌,为了使教师掌握教改的内涵,学校领导提出了学生课堂表现:“生龙活虎,欢呼雀跃,争问抢答,喜笑颜开……”的课堂评价标准。

教师一统课堂的局面被打破,教师开始能够注意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高辍学率有所扼制。一些学科的骨干教师,在积极探索着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整体的教学效果有所提高。

2.把课堂还给学生。

针对教师一时无法摆脱传统观念束缚的现状,学校领导明确提出了“10+35”的课堂模式,即一堂45分钟的课,10分钟属于教师,35分钟属于学生。这一课堂模式的提出在全校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教师们怀疑、不解;一些家长愤怒:“我们交了钱让孩子来上学,你们老师不教了,倒让孩子自己学?”是啊,教学教学,教师不教,学生不会,先教后学,顺理成章,这是大家习以为常的模式。

但杜郎口中学校领导对这种改革作了充分的准备:首先,在每个班的醒目位置悬挂一堂课学生表现要求:举手积极、声音宏亮;讨论热烈,辩论激烈;争问抢答,欢呼雀跃;多种角度,创新实践;笑逐颜开,热闹非凡。在全校营造教改的氛围,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其次,针对不同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先由业务校长、教务主任、年级组长、学科组长等领导上公开观摩课,然后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经过校领导班子的发动、宣传,教师们陆续上达标课;对约20%不过关的教师,经过“扶贫工程”,上过关课。

“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在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热闹。”经过反复研究,大家逐渐明朗:只有先学,有一定的基础,在课堂上才可能有话可说、有据可论。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有意义,一定要加强预习。经过充分的预习,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领地转让”,也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而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在各方面还显“稚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对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课堂上对学生往往“一统就死,一放就乱”。杜郎口中学的领导和教师们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探索出了从“抓紧统死”到“活而不乱”的教育策略。从最初的杂乱无章到现在规范有序的小组合作交流互动,是领导和教师们3年来一次次研讨的结果;座位排列方式上的变革,由秧田式变为分组排位,对面而坐,都是潜心研究的结果。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信心、有能力进行充分展示,杜郎口中学又将预习环节搬到了课堂上,开设了“预习课”。为了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巩固“展示课”的成果,学校又开设了“反馈课”。利用反馈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充分利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有针对性地让学优生吃饱,学困生吃了,实现“双兵互赢”的目的。

经过几年的探索,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展示6环节逐步明确: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至此,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已经明晰。

改革成效显著

2002年,茌平县教育局对全县23所初中进行综合考核,杜郎口中学的排名由1998年以前的连续10年倒数第一、第二上升到正数第10位。以后,学校每年的综合考评都在前3名。几年来杜郎口中学迅速由教育教学双差校,一跃成为茌平县初中教育的“东方明珠”,连年被评为市县“教书育人”先进单位,聊城市把杜郎口中学树为初中教学改革的样板校,山东省教科所先后4次到学校调研,山东省教育学院、聊城大学多次来进行交流。山东省教科所的评价是:“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触及了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若干深层次问题,解决了若干重大问题,是原生性、开创性、扎根本土的农村教育改革的先进典型。”

感悟与反思

考察杜郎口中学的改革,让人深思: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村乡镇中学却创造了我国当今教育改革的神话,造就了一处身体例行新课改要求的典范,是一个奇迹,也是杜郎口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

杜郎口中学走过了一段由“乱”到“治”,由“治”到“改”,由单项改革到整体改革的日臻成熟的改革之路。在该校卓有成效的多项改革中,最富有价值和借鉴意义的改革是课堂教学实现了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主体的彻底转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是较为鲜见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我想用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老子的一句话——“大道从简”来概括杜郎口中学的教改经验再合适不过。“大道”就是重大的道理和途径,“从简”就是简明扼要,深入浅出的表现形式。杜郎口的教改经验,看上去平平淡淡,简简单单,但让我们透过平淡、简单,又能感受到蕴涵其中的深刻道理和厚重的底蕴,正可谓“大道从简”。

但在风风火火学习杜郎口中学的同时,我们也要冷静地思考一下:学习杜郎口中学,究竟要学什么?

1.是不是只要是学杜郎口中学,必定是先将班内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必定是在教室内墙壁上钉上一整排一整排的黑板?学生分组,任何一个班都可以吗?尤其对于不算宽敞的教室却挤着五六十个孩子,分组之后连过道也没了,若是用这个办法,如何分组?

2.学生分组,墙上钉黑板,这只是人家的形式,把形式照搬来之后,其背后的实质又是什么呢?黑板怎么分?学生怎么写?老师(学生)用哪块黑板讲?我们的学生可能适应这种灵活但必须有纪律要求的教法吗?小组自主学习,如何操作?怎样反馈?学生以前养成的良好习惯,现在会不会被打破?怎样才能使组里每个学生都参与?

3.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法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呢?对每一科、每一堂课都适用吗?杜郎口中学的作息时间一直是众人争论的焦点,那么,在没有足够时间可供利用的中小学,是不是也适用呢?

显然,学习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照搬照抄肯定是不行的。我们可以把解题用的公式当做模式来看,要能正确解决题目,就要满足所必需的条件。当某个条件不具备时,要想办法求出相应的数据。相同的道理,我们要学习、应用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就得弄清要达到杜郎口中学的效果需要哪些必需的条件,还要清楚我们是不是具备这些条件,不具备的时候能不能创造条件。如果我们不了解需要些什么条件,或者不能创造这些条件,那么还是先不要改,否则邯郸学步,得不偿失。

编辑/牛小源

作者:吴同华 杨昕卉

第2篇:感悟真实生活,学写真情文章

【摘要】着眼中小学生作文教学现状,我们必须摆脱“学生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语文阅读惨遭扼杀,忽视作文训练的系统性”三大障碍,让学生体验生活,走进自然,品读美文,积累作文基石,进而通过系统训练,逐次提升写作能力。

【关键词】中小学;作文;真情实感

现在的中小学生作文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作文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他们除了按照老师讲的“技巧”和“套路”涂鸦,以及硬背几篇范文来应对,还能写出什么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呢?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语文情感和写作能力,实现语文素养(听说读写)真正提升,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体验社会生活,构建生活化的作文教学环境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

如今,孩子们上下学有人接送,学校家庭又是全封闭环境,双休日又疲于应付海量的作业。哪里还有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啊!完完全全就是“套中人”“笼中鸟”。因此,我们在平日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有意识组织学生走进社会,亲近自然,观察环境,体验生活。指导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辨别、学会感悟。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收获经验,描绘世界,抒发情感。例如,围绕一年四季的变化,可以指导孩子们走进学校花园和家乡田野,观察描绘草木荣枯和庄稼变化;又如,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可以指导孩子们依据法律和道德,来进行思考评判;再如,通过一些团队活动,可以来体验场景,感悟收获;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叙述经过,分析事理……此外,要充分利用春游、运动会、艺术周、报告会、参观等活动,为孩子们创设社会生活情境;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社会调研活动。

二、畅游阅读之海,积累丰富的作文语言与素材

诸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等名句,都佐证了阅读与写作的水乳交融的关系。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则让阅读与写作隔河相望,“貌合神离”。语文课堂鲜有系统而广泛的阅读。尤其在广大农村学校,图书馆基本上是名存实亡,“铁将军把门”。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代替学生收集若干篇“经典”,网罗些“素材”。即使是阅读教学课,老师也是疲于各种考试训练,传授些所谓的阅读理解“应试技巧”。远离了作品,远离了图书馆,孩子们失去了系统阅读机会,更谈何阅读兴趣和习惯?

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阅读呢?首先,要重视上好阅读课。在课程改革中加重阅读课的分量,教师要制定科学的阅读课程实施计划,每节阅读课都要有目的有内容。阅读课主要任务是指导孩子学会“怎么读”。阅读课要坚持不懈,潜移默化,才能取得效果。其次,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近几年标准化建设增添了许多图书资料),每周可以安排一次图书馆自主阅读活动,每两周安排一次借书活动,每学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量化评比。有条件的可以建立班级图书角。同时,开展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如,好书介绍、读书心得交流、作品点评会、美文朗诵比赛等等,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三,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针对初高中学生,建议家长帮助订阅《读者》之类的杂志和报纸,而小学生则可以帮助订购《少年文艺》《故事会》之类。当孩子的阅读兴趣浓厚了,习惯也就养成了,进而也可以抵制其他一些社会不良事物的诱惑。

曾国藩曾说“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意思即做学问就像炖肉,先用猛火,先要广泛阅读,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用文火,静下心来研究。对于学写作文而言,这个过程就是大量的阅读。书读多了,学生的知识和眼界开阔了,词汇和素材也丰富了,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增强了。写作模仿与创作能力自然而然随之提高了。

三、精心设计训练,循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能力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提高。鲁迅先生曾说“文章应该是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因此,语文老师首先要注重学生“练笔”。平时要强调让学生坚持记日记、写周记,每天都去记下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人事物景等。“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

其次是“仿写”。在阅读的基础上,由模仿到感悟,由感悟到创造,这是基本规律。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求和目标不宜太高。语文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仿词仿句开始,逐步到模仿各种文体写作。教师要善于抓住有模仿价值的文章,教会孩子仿写。例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体味文中的过渡句的巧妙运用,仿写《从教室到操场》、《从家里到学校》;学习了《春》,模仿其中对大自然景色的描写,写作《夏》《冬》等。这样的模仿习作,既有亲身经历,又有文可依,既有章可循,又能拓宽视野,学生自然陶醉其中不觉得“苦”了。

第三加强系统训练。写作能力训练非一蹴而就,具有系统性和规律性的。语文老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拟定系统的“写作步骤训练”“文体训练”和“主题训练”等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展开去。例如,初中阶段要注重训练学生审题、立意、选材、布局的能力,训练学生写作各种文体文章(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评改文章的习惯等等。又如,根据各学段学生基础来确定不同的主题训练:小学生初学作文,可以写《我的家庭》《我的老师》等简单概述文;高年级的可以写《美丽的校园》等描写性文章;初中时可以写《我入团了》(带有抒情性的文章),初三的学生则可以写《初中生活的苦与乐》(叙议结合的文章)。此外,更细化的专题训练也十分必要,如记叙文就可以分别练习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等。经过这样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扎扎实实得到提高。

总之,着眼中小学生作文教学现状,我们必须摆脱“学生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语文阅读惨遭扼杀,忽视作文训练的系统性”三大障碍,让学生体验生活,走进自然,品读美文,积累作文基石,进而通过系统训练,逐次提升写作能力。这样的作文教学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也是学生真心喜欢的。况且这样的教学并不妨碍学业成绩提升,可以大力倡导!

(编辑:龙贤东)

作者:鲁旭东

第3篇:慧心课堂“学活活用”的实践感悟

摘 要: 为了反思和总结“学活活用”的教学实践方法,作者采用了文献法、实践检验法等研究方法,以“语文教学与绘画相结合”为切入点,从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和识字教学两方面入手,阐释了设计的缘起及理论支撑,解说了具体的操作手段,论证了其实施的意义和有效性。

关键词: 学活 活用 语文教学 绘画 实践感悟

金隆小学在办学中提倡“互爱爱学、学活活用”的慧心课堂,是对慧心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方面的理念具体化。作为一种课堂理念、课堂文化,需要在课堂实践中不断阐释和发扬。“学活活用”是基于如何让学生“爱学”的思考而被提出来的。我们发现,让教学活动充分“活”起来,是实现学生“爱学”恒定性与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这就是“学活”,它有别于一些枯燥乏味的学习活动,更有别于那些一言堂、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的学习方法。而“活用”是在追求实践智慧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如何不让学生所学束之高阁,真正让学生所学实现应有价值,并巩固“学活”成果。李明秋校长在《慧心教育的办学办学实践与思考》中谈道:我们的课堂还有一个“将所学知识与技能有机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运用”这一必要环节,这就是“活用”。

作为一名小学低年段语文老师,除领会以上精神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落实。在不断思考和实践中,笔者找到了“学活活用”的切入点,就是把语文教学与绘画相结合。这是基于我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在接触相关艺术理论与作品中得到的启发。据开学一个多月的观察了解,笔者发现一(6)班的学生普遍喜欢绘画,一有空余时间便投入绘画创作中,或是涂鸦或是天马行空,都具备一定的绘画天赋和图画表达能力。因而在笔者的语文教学中,有意利用这一特点循循善诱,把语文教学和绘画有机结合,让学生“学活活用”。

一、阅读教学与绘画相结合:拓展文本价值空间

之所以会想到阅读教学与绘画相结合,很大程度上是受丰子恺画作的启发。先生善用寥寥数笔表达简单的情境,最后落上“款识”,言简义丰,与绘画内容相得益彰,极具情趣。如“田翁烂醉身如舞,两个儿童策上船”,绘画中通过身躯扭动的线条,田翁的醉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是抽象语言所能及的。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小学孩子的智力尚处于具体形象占主导的阶段。具体、直观的经验更有利于孩子掌握新内容,而绘画是一种非常合适的手段。阅读教学与绘画相结合,则采用逆向思维,先从文本的解读出发,学生理解文本之后,再通过作画,把他们理解到的或是想象到的,用绘画的形式再现出来。这对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头脑风暴和形象思维的直观再现。

当然,采用此种教法学法是有条件的,需要学生有一定绘画知识的积累。本班学生学前教育中接触过绘本、观看过大量动漫作品,一定程度上为开展此种教学法提供了条件支撑。同时,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文本解读,老师把文本讲活了,才能让学生“学活”。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常会渗透薛瑞萍《日有所诵》的教学法。每一首精巧的儿歌,不仅通过诵读方式让学生领会涵义,有时还会在诵读之后,让学生将在诵读中的想象画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文本语言“翻译”成图画语言,在他们的涂涂画画之中,便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拓展思维和想象,培养创新创造能力。这符合我校慧心教育中“慧”的内涵,即“价值智慧”、“理性智慧”和“实践智慧”——求善求美、求真求知、求实践行三个维度。如《大山爷爷》这首儿歌:“白云帽子戴头上,绿色大衣披身上,公路皮带缠腰上,瀑布领带挂脖上,大山爷爷真漂亮!”儿歌中用形象化语言描述大山,生动有趣,有利于形成画面。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大山的美,体味语言的魅力,笔者就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将内在的理解,通过动手实践展示出来。笔者会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层次性,作画时,黑板上有优秀学生的绘画展示,在一定程度上能将潜能生激活,从而让“个体学活”带动“整体学活”。更让老师惊喜的是,学生常常有“惊人之作”,有些阐释甚至超过文本。

图1 学生课画作——大山爷爷

学生的绘画是与语文相关联的。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适合走进生活实践之中,走进人群交流之中。学生绘画完成之后,只完成了“学活”的过程。让学生将儿歌和相关“语句”像落款一样标在画作的旁边,或给画作起一个恰当的诗意的名字,让学生上台讲授画作的意思,交流绘画心得,则实现了“活用”。通过绘画的媒介,将语文课中需要达到的阅读理解、认字写字、口语交际教学目的串联起来。学生不再感到文本只是静态的死板存在,不是只有“书读百遍”才能“其义自现”,不是通过各种“反复读”才能达到对文本的理解,有些只能在文本之外实践感悟,才能深入到文本内里萃取真正的内涵。学生发现,原来文本不仅可以读出来,吟唱出来,还可以画出来,容许自己加入想象的东西。学生在形象化过程中,更能促进形象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如在绘画之后的交流中,学生常常能妙语连珠,如“到彩虹上去玩滑梯”,“到白云上去蹦蹦床”,“长颈鹿的脖子像薯条”,“大象的牙齿像飞镖”。这样的文本,不仅是可以读、可以记的文本,还承载着多个语言训练点,无形中拓展了价值空间,延伸了解读的意义。

二、识字教学与绘画相结合:汉字内涵的独特阐释

将识字教学与绘画相结合,是从《黑马画字》这套书中得到的灵感。有位著名哲学家评价道:“汉字也许更有哲学意味,它们似乎是建立在更为成熟的,诸如数、秩序、关系等的思考上。此外,除了偶尔有几笔例外,汉字的结构很像人体。”结构像人体的汉字,更能很好地迎合小学生的形象思维。韩山艺术与设计院院长邹晓这样评价《黑马画字》,认为它是在充分理解汉字和大量传承前人的形式精华中,把汉字的书写形式提高到一个唯美和纯意的境界,汉字比起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字,更有具象的特点。他在汉字书写中强化作者的情感、力度和速度,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东方气质的图形。如在“龙舟”这幅作品中,保留了龙舟二字的基本结构,但中间浓墨重笔画出了龙舟的形状,舟字的上半部分用红色突出为一个鼓,“撇”形象化为一个“鼓槌”,下半部分的笔画轻盈犹如在水中的水草。整幅作品意象空灵,包含了赛龙舟的文化元素,又不失汉字的具象美感。笔者认为,将这种玩字画字的艺术引入到语文识字教学课堂中,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不仅停留在认字、写字的层面,还有利于培养实践智慧,激发创造性思维。

图2 黑马画字:龙舟

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这种引入并不仅仅是让学生玩,更是出于“学活”的考虑,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要求和措施加以规范,才不致变活为乱,迷失教学目标。首先,按常规,识字必须按部就班地来,先学会基本偏旁,再认识字的结构和意思。通过《写字教材》写好规范字,把写字关过了,才允许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画字创作。学生不用毛笔,而直接采用铅笔和画笔。画字要求学生保留字的基本偏旁和结构,局部进行大胆想象变形,结合字的意思加入其他元素,最终形成一幅有趣的画作。学生的热情被激活了,每学一个生字,都会设想如何进行创作,无形之中使学生巩固了字的偏旁、结构和意思。随之,学生从这个字出发而填充进更多艺术想象和内涵,又在改造中完成对字的新一轮认识和巩固。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达到“学活”的目的。同时,所学之字除了能够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之外,还能进行艺术创作,发展创造性思维,拓展想象,从而达到“活用”的境界。

陶行知先生说:“活的教育,就是要与时俱进……就是要随时随地拿些活的东西教育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才”,“用活的人教活的人;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拿活的书籍教小孩”,“要承认儿童是活的,要按照儿童心理进行,要根据儿童需要为转移”(引自《活的教育》)。“中文在单字的书写上有更大的表现空间。中文的每个单字都包含着若干故事和意义,在构字上也因时间的推移而有不断变化的印记”。《黑马画字》也如此阐述。将汉字与当代艺术相结合,它的诞生,为笔者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活本,这是与时俱进的方法。我们的学生需要这些活的东西启迪内心的智慧,需要这些活的创作开发创造的潜能,这样才能培养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施燕媚.“点”活课堂,开启有效教学大门[J].山西教育,2010.

[2]李光宇.“活用教材”创设活的课堂[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

[3]周海超.“情、合、活”——语文课堂教法探究[J].吉林教育,2011.

[4]沈晓岚.“趣”“蓄”——构建小学低年级语文“活”课堂的基点与关键[J].中学课程资源,2008.

[5]李朝干.把一个活的课堂“还”给学生[J].新课程,2011.

[6]郭新华.把语文课堂变成创造的课堂[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3,16(4):25.

[7]刘宗团.摒弃“死”的方法构建“活”的课堂[J].生活教育,2011(1):64-65.

[8]叶宝金.活的课堂才是智慧课堂[J].综合天地,2012.

[9]周光旋.活的灵魂——谈董晓宇的课堂教学[J].教林广记.

[10]杨晓康.激而不活的课堂问题何在[J].教林广记.

[11]童玉珍.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质[J].中学教学研究.

[12]舒利文.论“活”——课堂素质教育:让学生“活”起来[J].大理师专学报,2000(2):100-103.

[13]李明秋.以慧启慧、以心育心——金隆小学慧心教育的办学实践与思考[Z],2013.

[14]金隆小学.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金隆小学建“慧心”校园育“慧心”儿童[J],中国德育,2013.

[15]薛瑞萍,徐冬梅,邱凤莲主编.日有所诵[G].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

作者:杨美滨

第4篇:书法感悟

书法让我陶醉

记得老师从小教我做人不出格,写字也不出格,要求我们堂堂正正做人,端端正正写字。后来,随着年龄增长与学识增多,我才知道,我们中国人其实就像中国的汉字一样,外形方方正正,内在干干净净;做人堂堂正正,行事端端正正;为人恭恭敬敬,处世规规矩矩。但真正理解并懂得汉字的个性构造,是从我入学以来练习书法后逐渐领悟的。 我开始接触书法练习是从幼儿园开始,因为每天都会路过小朋友练字的地方,看到老爷爷手把手地教孩子们一笔一划写字,白纸黑字在毛笔笔尖下一张张翻开,当时感觉这种书法练习既神奇又有趣,于是,央求妈妈让我加入写字队伍中。可妈妈总以我年龄小识字不多为由,说等我进入学堂念书以后再去练字。既不能真正体验笔墨与纸张的融合,也无法满足内心挥毫泼墨的好奇,我只有每次路过时看人练字,没想到看人练习书法也能令人上瘾,我从一年级开始正式练习写毛笔字,从那以后我逐步知道许多课堂之外的知识,原来文房四宝是指笔、墨、纸、砚,中国书法是由隶、楷、行、草演变而来……

练习书法起初从手握毛笔开始,别小看简单一枝笔,要想让它乖乖听话,还需费一番苦力呢。同样的毛笔握在老师手中游刃有余;可转到我手中却不听使唤。老师说笔管握不好,毛笔字也就写不好,就像士兵手中的枪,枪举不好瞄不准,目标也就击不中。

其实练习握笔的技巧并不难,难的是抬肘悬腕运笔书写。也许是我善于观察,临摹能力强,加上悟性高,从练习握笔到书写小字,再到练习大字、书写对联,我比一般的孩子掌握的速度要快。在每周一练的书法学习时间里,我不仅为乡下爷爷写过好几回春联与寿联,还多次参加过中小学生书法比赛,获得过校级比赛一等奖,市级比赛二等奖,省级比赛三等奖。老师见我对书法学习既有强烈的兴趣,又有极高的悟性,准备教我练习临摹王羲之的行书碑帖。我知道,真正要达到手法连惯行云流水的水平,仍然需要继续持之以恒好好勤学苦练书法。

书法让我陶醉,不仅仅是因为我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书法比赛中荣获过多次奖项,更重要的是我汲取了我国国粹的智慧力量,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情怀。

书法让我陶醉,不仅仅是因为我粗略学到了一技之长,会挥毫泼墨写一幅幅春联寿联,更重要的是我在动静结合的书法练习中,既培养了学习的耐力,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

第5篇:书法感悟

“意在笔先”是书法中一条重要原则,联想社会发展也是如此,所谓“意”,即是我们做事情之前所做的计划,在我们开始做事时,如何一步步地展开是早就想好了的。如果没有计划,事情往往会做不好,书法也是,如果没有事前的“意”,只是率意的发挥,字也写不好。书法到了高的层次后,看似无意,信手拈来,随手出奇,其实是更高层次的“意”,这种意更近于无形,早已深入书家的骨髓深处,只是旁人难以发现而已。近似于熟于五笔字型输入的老手,双手往电脑键盘上一架,看字接着就能打出来,你若问他都输入什么字母,他往往打愣一下,却要考虑一阵子了。

“脚踏实地”是为人做事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书法的基本要求。习书近两年,近日又有进步,关键在于此。原先写字总想着运笔高与低、飞与走,缺乏控制,临摹效果总达不到满意,不知为何。近日心里不想着出奇、绝,无所想临摹,而效果有明显改观,如同人一步一步地走,运笔也划划踏实,写出来的字就厚重多了,不显轻浮、虚空,看来,做人也好,写字也好,“脚踏实地”是没错的。[2010/1/20午饭后]

2010年1月22日星期五

昨晚陪人喝了些酒,回家习字,想的为人处世时心机重,成负累,应该追求简约、唯真、纯美的生活,联想“枣庄迎宾馆”五字,悟出写字也不必负担这样、那样的想法,运笔中不必缠绕徘徊走虚空,越

简越好,在简中求美,板桥有名联“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就是这种境界。近年来家居装修中、电视剧王宝强形象无不贯穿了求简、求真的现代审美观。人论逸少字,由于开始随公孙大娘习字,字相中阴柔气重了些,注重细节,赏习起来颇费心力,不尽可取,丈夫习字,应有雄武之风,细节补之,方为常态。看上海书协周慧珺女人书法却有男人霸气,所以突显。

2010年1月28日星期四

吴志淳,元末书法家,昨日临摹其《墨法诗四首》,书像内敛,而结体仍有格致,亦有张弛。查其生平,知其在元末明初,安徽无为人,僻乱世于雁荡山,称“雁荡三老”之一,虽满腹经纶,但由于身已出世,故书像内敛。书道即人道,人道即书道。

偶感书有八面玲珑之态,称为书眼,如人之望眼。开始习字,只见字形,如孩童学步,走稳最重要。之后再放开眼,看、顾、盼。思想品格应是再高层次的事了。

本人书法,只是刚进门,如儿子现在年纪。路漫漫„„不过相信成长速度会不慢,必竟年近不惑,人道已清,书道自明。

书法是人生的一面镜子。

2010年3月6日星期六

书法即人道。近日结合切面管理工作法的设计应用,对工作与处世态度有不小变化,对细节的拿捏,对人的关怀,对事情的控制力明显增强。转念一想,这不就是自己近期书法的状态吗?对书法的领悟,潜移默化地就体现在了工作生活中。

2010年3月9日星期二

书法,白纸、黑墨,都是看得到、摸得着的,是实的。今晚练字偶然悟得,练字水平的提高,很大意义上却在于虚的方面,一是个人修养,二是写字时前后两字之间、一字前后笔划之间的行笔变化,这些是看不到的。前面曾讲,书法即人道,看来,想把字写的更好,还得在字外下功夫。孙过庭《书谱》中也讲,老少学字的区别,以此分析,老者只所以领悟的快,其原因就在于他的阅历远胜过少年。

2010年3月31日星期三

昨晚习字,一张纸前两列字尤其突出。觉悟原来字如人,人有气,字亦有气,一气贯之不断,全文活灵活现,视之爽目。唯恐被字划锁绊,字间断、气不连,缺乏生气。尤其在临摹时最难抵此误,因专心于笔划所致。所在临摹初期是单字,再发展应是成词、成句、成章的意摹,才能培养篇章之气。另外,初期随性的发挥,气虽有,但单字的功夫却常常丢失,如同少年行事,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就会多出纰漏,这是近期常遇到的。因此,不能因气废字,亦不能因字噎气,二者平衡,方可再上层次,与做人做事一个道理。事如单字,人如文气,凡事做好,必有人道支撑,事事做好,才成人道。

第6篇:书法教育感悟

书法教育教师角色意识

——书法教育之感悟

钱书斌

一、兴趣的引领者

1、汉字的演变及书法的发展史

2、书家的故事 如:欧阳询“驻马观碑”;褚遂良比字;智永禅师“退笔成塚” “铁门限” ;“王羲之书换白鹅”“入木三分”;

3、作品的赏析

4、自身的书法修养与魅力

二、理念的倡导者

中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

1.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写好汉字。识字写字,是学生系统接受文化教育的开端,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书法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达到规范书写汉字的基本要求。

2.硬笔与毛笔兼修,实用与审美相辅。书法教育包括硬笔书写和毛笔书写教学。书法教育既要重视培养学生汉字书写的实用能力,还要渗透美感教育,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3.遵循书写规范,关注个性体验。书法教育要让学生掌握汉字书写的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还要关注学生在书法练习和书法欣赏中的体验、感悟和个性化表现。

4.加强技能训练,提高文化素养。书法教育要注重基本书写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书写水平。同时在教学活动中适当进行书法文化教育,使学生对汉字和书法的丰富内涵及文化价值有所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学习的指导者

1.合理安排书法教育的教学时间。

2. 注重培养学生的书法基本功。临摹是书法学习的基本方式,临摹过程包括读帖、摹帖、临写、比对、调整等阶段。在临写的初始阶 1 段,要充分发挥习字格在读帖和临写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观察范字的笔画、部件位置和比例关系。在临摹的过程中,养成读帖的习惯,形成“意在笔先”的意识。学生用毛笔临摹楷书经典碑帖,力求准确。部分书写水平较高的学生可尝试较准确的背临。

3.重视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态度。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书写态度、书写姿势、书写用具的使用和保持书写环境整洁进行指导,严格要求。

4.遵循书法学习循序渐进的规律。小学生初学书写首先学用铅笔,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学习使用钢笔和毛笔。书法教学要以书写笔画为起点,一般应从结构简单的字到结构复杂的字,从单字练习到篇章练习,从观察例字、描红、仿影、临帖到独立书写。教师要科学、合理、系统地安排教学进程,使学生逐步掌握基本技法,不断提高书写能力。硬笔书写教学要贯穿书法教育的全过程。

5.强化书写实践。要通过课堂练习、书写作业和各学科书面作业等多种方式保证学生的书写实践活动。各学科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书写实践的指导,对日常作业要有明确的书写要求。努力把练字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6.明确书法教学中文字的使用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有关规定,硬笔教学应使用规范汉字,毛笔临帖要以经典碑帖为范本。

7.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各科教师都要在板书、作业批改和日常书写中发挥表率作用,成为学生认真书写的榜样。

8.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书法教学可采用书写实践、作业展示、欣赏评价、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鼓励学校、教师、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丰富的书法教育资源,加强交流,构建开放的网络书法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生动活泼的书法教学。

9.重视课内外结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书法、用书法,积极开展书法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社团活动、兴趣小组、专题讲座、比赛展览、艺术节、文化节等多种形式,创设书法学习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少年宫、美术馆、博物馆、名胜古迹等资源,拓展书法学

2 习空间。

四、评价的促进者

1.评价目的。书法教育评价要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旨在激励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水平和审美情趣。

2.评价重点。小学低、中年级的书写评价,要重视对基本笔画、结构的正确把握;关注认真的书写态度和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小学高年级还要关注书写的美观与流利。中学要关注书写练习的坚持和书写水平的持续提高。

3.评价方式与方法。书法教育评价应结合教学需要,灵活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圈点法、批注法、示范法以及作业分析法,也可以采用展示激励、反思总结以及建立成长记录袋等方法。评价过程中要综合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等方式。提倡在各学科考试中设置卷面分。鼓励与肯定的评价是学习的动力,更是提高的源泉。

自我总结: 虚心中求进,精进中求变。

春花流水存记忆,岁月蹉跎丰人生。

2014年3月

第7篇:领悟书法,感悟人生

领悟书法

感悟人生

-----我的学书历程和感想

中国有一首古诗是这么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用这几句话作为开头,算是对我的书法历程和人生感悟一点概括吧。

从无忧无虑的童年到充满幻想的少年时代,现在已经是只争朝夕的青年了,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唯有书法能一直陪伴着我。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在简陋而宽敞的书桌上,点起台灯,掀开心爱的文房四宝盒,信手捻来我的毛笔,凝神静气,在雪白的宣纸上纵横驰骋,随着笔尖的跌宕前行,情感也在笔间流淌,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沉醉了„„有如清流细咽,又有奔流激湍,有欢笑、有悲歌,看似一个个灵动的汉字,却又是一首首跳动的歌。书法就是我的另一种人生,与古往今来的圣贤对话,感受淡泊明志、宁静志远的意境。

在此,且听我对一些学写书经历和感受娓娓道来:

小时侯,我在爷爷那里长大,他是一位中学教师,对我很严厉,他毛笔字写得很好,在工作之余,也经常教我写字,就这样我幼小的心灵被“墨-好字”潜移默化的感染了。到了上小学后对学习毛笔字特别感兴趣,对“唐四家”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书法学习颇为用功;楷书的端庄雅致、方圆匀称的规范定式,是汉字美质的浓缩。在中学时期,遇到我的第一任艺术教师——曾雄辉老师,他亲和的教学手段,一手漂亮楷书,让我的内心艳羡极了。他也对我很器重,让我当书法班班长,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曾经在初中一年级将作品《中华之宝》选送到日本参加比赛获得青少年书法三等奖。那时,就感到学书法很开心,很快乐。2005年在衡阳师院就读美术教育学很有幸遇到衡阳市书法协会任教授,他年愈古稀,却德艺双馨。任教授曾笑称我的书写有字意有画的灵动之感。在他的帮助下,让我不但增进了对书法技艺的感悟,更让我懂得了学书和做人的关系----“做人要谦虚,谦虚亦是一种修养,非一日之功,最难的是一辈子谦虚”,让我深刻感受到从书法技术层面上升到艺术,一直到做人,是一个多么漫长而不懈的过程啊。

有了书法基本功和理论的积累,我开始临习行书。二王的行书结体谨严,用笔神工,布白精致,意境清远,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二王的字韵与陶潜的诗脉相通,都有一种深山老林的田园气息。也让我想起江南清润的山水,和着古筝的乐声,一切都是那么的心旷神怡。用这种干练流动的线条为载体来蕴藏美学道理和人生情结比楷书更生动、更直接,而且舒畅得多。凭藉对艺术和人生的完美追求,我蹒跚在漫漫书法之路上,沉凝于细流无声的摸索中,不问寒暑,耐住寂寞,心境如水,乐此不疲。

“临书是创作的必由之路,临欲深,少而精,精而博。” 多年以来,我沉迷于行书和柳体的学习。柳体的娇美俊秀、内涵深厚;、风韵独特,欹正俊巧,它无不表达着柳公权大书法家不屈的性格和正义骨力,行书的快笔源于真性情、高技巧、大智慧,手熟心畅,才能写出姿态优美,雄强多姿;无不让人目倾心仪,钟情盈怀。多年来,我努力克服线条单薄、功力气度不足的的毛病,不断寻找力量之源。写出的一些形质形态新意,更能适合自己个性和审美趣味的书法作品。

”大多数人喜欢的打牌、唱歌、跳舞我都不参加” 很多人问我你平时都干嘛?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也感到寂寞,但我并不孤独,每当我神游于千年不朽的碑帖之间,与古人作着笔墨思想为人品格交流时,思想得到升华,身心得到另一种慰藉。我知道我写下的这些东西只是菊香书舍中创造的瞬间产物,谈不上精品,更非代表作。东波先生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我也有可能在无意中写出好作品,但是不是精品,则意境留给看者人去评说。

书法也是我最好的玩伴,他陪我共同度过了近20个春、夏、秋、冬,直到现在;书法就像是我的父母,是她让我从中感悟出了做人做事的道理。练字练人,厚积而博发,我相信这句话。与其说是我练书法,不如说是书法锻炼了我。就象本文开头的那句话,它让我感悟做人做事的真谛,长期的学书经历,不但让我提升了临摹的能力,也拓展了我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我有了对工作、对生活更深刻的体会 。从读书年代到工作时期,都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陪伴着我,追求更高、更好,闯过一个个难关,挑战自我。在学校里,一直是学习的尖子。在学校工作,在企业管理工作中让我在各个岗位上都是技术的骨干。长期学书的历程,筑就了我对人生无限从容。看似清瘦的外表下面,是一颗善良而坚韧的心。 有言云:“字根在人,字也如其人”,书法是由书写者的思想、品格决定的。写到这里,让我想到了颜真卿,为了民族社稷,而被叛军李希烈所杀,你看他的书法,一眼便看出了磅礴大气;书法也不象绘画那样能以墨色去擦、点、染,可以来回掩饰,而书写的瑕疵、败笔无法隐藏,即便是老到的书法大师也是如此。书法透彻得让你如同碟子里的水一眼见底儿,让你原形毕露。不管你是什么鸟,只要你一张口便能知道。一次书写就是一次自我暴露,就是一次冒险。

感悟良多,品味深远,涵濡既厚,其气自华。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有不同的感受。而书法艺术已融化在我的生命中,成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支柱,也将是我生命的另一形式。感悟书法,感悟人生,与书结缘,终生无悔!与墨交友,其乐无穷!

刘娟

2013年10月25日

第8篇:书法课感悟

当时选修报书法课时并没有想太多,想着我们在江大南区上课,很少去北区,还想着将来学会了毛笔字后自己在家写对联,就报了这门课。

但是第一次上这门课时,老师却说我们的课不仅是书法还有法欣赏。不能只教怎么写字。我当时就郁闷到了,这还不如让我上书法欣赏课。一节书法光讲各种书法常识与来源就要花掉大半节课时间,那剩下的时间再看老师演示,还有我们的时间吗?

但是后来我就明白了什么要学书法欣赏了,应为书法欣赏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眼高手低”的书法家绝对没有。对书法艺术的喜欢和爱好,是学好书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要学好书法就必须学会鉴赏,懂得各个书法家的作品的优劣之处,懂得欣赏和评判。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学习书法鉴赏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很幸运觉得我学了书法鉴赏,因为对书法艺术的喜欢和爱好,是学好书法的前提和基础。但要有爱好,首先就得有了解。书法作为我国艺术领域内的一颗闪亮明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无论是研究历史价值,还是品味文学意义,他都对我们民族乃至国家的演绎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最初的甲骨文到我们现在的汉字,从篆书到行楷草书,从王羲之到颜真卿到八大山人到扬州八怪,以及各个朝代各位大家的书法特色我都有所了解。晋代书圣王羲之,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宋代黄庭坚,以及后来的元明清书法家特色我都多多少知道一些。虽然不精通,但也不至于一无所知。

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需要多年潜心于此才能获得些许成就。可是现在不少人把书法仅仅理解成是一门技法,那是远远没有领悟书法的实质。中国传统书法包含厚重的文化思想内涵,甚至儒释道三家思想在经典书法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这种文化内涵反映在书家身上,那就是学养。因此有人说大书法家都是文学家,实际上是不无道理的。

可是现在呢,一切都不一样了。古代书法家写字时大多写自己的诗作或是文章,创作起来得心应手,甚至有种荣耀感。当代人大多已经没有创作文言文的功底,创作时只能是抄录古人的作品。所以呢,如果不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有一定的了解与研究的话就不可能写出好的书法作品来。书法被称为是线条的艺术。一根线条的确可以囊括出许多的内容,所以说 ,古代书法家大多数都不仅会书法,

绘画,文章都有所涉及。古代的书法作品大都是藏在深闺用来把玩自赏,即使是有买卖的现象也没有成气候。现在艺术品交易市场十分火爆,甚至有买艺术品就是买股票的说法。在当前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下,很多书家已经不再沉于书法本身的创作,而更多地汲汲以求“字外的功夫”,头衔是越多越好,价钱是越高越好,追求所谓的名利双收。真正的书法艺术需要的是十年磨一剑的功夫,而不是看什么流行就一味地跟风。

第9篇:书法与中国文化感悟

选用文章:

书法与中国文化

作者:张琪

摘 要: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精髓的表现。每一个方方正正的汉字都是艺术的载体。汉字的表意特征使书法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用毛笔书写汉字是民族独特的审美艺术,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文章通过对汉字与中国书法的分析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的了解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之间紧密的联系,最后通过举例说明书法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关键词:书法;中国文化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人类文明史中是一个极为独特的现象,原本它就只是对文字的书写和信息的传达,这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中的书写是没有差异的。但是,以书写工具而言,中国的毛笔是一种神奇的书写工具,它的形状是锥形,它的尖、齐、圆的特性决定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鹅管笔,由于毛笔的这个圆锥的形状,使得运笔在不同的方向出峰,而表现出粗细不同的轻重变化。而那种鹅管笔就不能像毛笔一样表现出如此多变的变化。书写者在蘸墨的同时已经将宣纸规划,于是方块字就在纸间驰骋,而书写者的意志也在书写的过程中得到了宣泄。这整个的书写过程将中国文化的精髓表现了出来,法国前总统曾经这样评价中国书法:“在中国,书法乃艺中之艺,祖祖辈辈它一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我们画与书极少融合的西方文化中,尚鲜为人知,它既使人惊诧,也使人着迷”。写汉字的方式之所以被推崇为“艺中之艺”在于汉字具有独特性,一个单字就是一个符号,全世界的文字也就只有汉字能达到这样的一种艺术的层次,虽然世界其他的文字

同样可以书写的很漂亮,但是由于它们都是一个一个字母组合起来的关系,所以它们看起来就没有方方正正的汉字看起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汉字虽然偏旁可以写在上下左右各个地方,但是每一个写成的字都有很强的艺术感,所以对于书写者来说写字本身就是一种接受艺术的教养。虽然世界上有很多书写优美的人,但是这和中国书法是不能媲美的,因为书法是对人的性格的陶冶。书写的优美和流利是每个文字都追求的,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文字的书写在于意境的营造。每个面对中国书法作品的人即使对书法作品一无所知也会被它的外形和结构所吸引,会把它想像成一幅幅小型的抽象画,这是由汉字的表意特征决定的。正是汉字的这种表意特征,书写者在完善书写技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因为有意境美的存在所以中国书法在创造初始就在实用之外同时走上了艺术美的方向,成为了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中国书法通过毛笔的运用更好地表现出了上下、有无、虚实、阴阳。在落笔的刹那一个生动的世界便跃然纸上,虽然只有两种色彩但是时间与空间在这一瞬间成为永恒。

一、书法的文化内涵

这样对于书写者来说,书写本身就是对自身的一种艺术熏陶。不同时代的生活习俗、社会文化的信息、科技发展水平,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书写产生着影响,塑造着文化的品格。中华民族传统的学术思想、宗教信仰、规章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都和毛笔书写的书法艺术密切相关,可以说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全面的映射。在中国文化的漫长历史中,毛笔书写满足了在当时的年代里书写文化、记录语言和历史的实际需要,为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精神、艺术的价值取向来看,毛笔书写汉字的书法艺术具有超越实用书写的价值内涵,成为民族独特的审美艺术,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另一个窗口。

二、书法中的人格精神

病榻上的唐太宗要求儿子给自己寻找《兰亭集序》,他曾经形容王羲之的作品是“尽善尽美”可见唐太宗对王羲之的景仰之情。唐代具有较为完整的书法教育体系。《新唐书》记载书法考试的要求是:“凡书学,先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为第。”不仅书法学生必修书法,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要“日纸一幅”。除了考试选拔学生进入书学学习,还为贵族子弟提供到弘文馆接受书法教育的机会。唐代科举制度兴起,书法的优劣就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唐代的科举制把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合二为一,“楷法遒美”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开启了楷书书写兴盛的时代。当时考生众多,吏部不能一一考察看考生的为人和言行,于是就出现了仅凭书、判的现象。书、判其实是选人判案的两个方面,书写水平就是看他们的书写是否端正,笔记是否优美,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判案的质量,因此书法又是试判的关键。唐朝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法的时代”,以书法为依托将知识分子的思想凝聚在“中和之道”上。同时,书法也体现出了一个人的人格,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不强的精神,在笔墨书写中可以得到极大的熏陶,颜真卿捍卫了唐王朝的尊严,他的书法是唐代的典范,他的人格是中国人的楷模,反面人物的书法作品单纯从书写美的角度来说是很好,但是和人品结合起来的话,人们是不会接受他们的艺术作品的,因为他们的为人和做事方法与态度不被世人接受,所以他们的书法作品同样被人们拒绝在了书法艺术殿堂之外。

三、书法在清代的发展

到了清代,书法的主流是取法碑版,科举制倡导“馆阁体”,“馆阁体”成为入仕的基础,“黑、大、圆、光”是馆阁体的特点。当馆阁体发展到极致的时候物极必反自然会出现一种新的书法艺术形式—碑学中兴,尊崇北魏的碑帖。书法的审美取向也得到了普遍的改观。

中国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中国书法既具有精神文化性质,又具有物

质文化性质;既具有心态文化、行为文化的性质,又具有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的性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毛笔的丰富内容和深厚蕴涵,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创造的结晶。虽然毛笔的时代已经逐渐离我们远去,但曾经作为中国人不可离开的书写用具,至今仍有着活的生命。在毛笔文化中所蕴涵的审美形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刘守安《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2、《中国书法文化精神》工岳川 新星出版社 2002年版.

3、《汉字与书法文化》姚淦铭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年7月版.4、《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5、《汉字何以成为艺术》聂振斌 中国书法,1997年4月版.(作者简介:张琪(1987.10-),女,汉族,陕西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

以下是我的感悟:

读《书法与中国文化》有感

谈及书法,很容易就想起那句老话:字如其人。我们的老祖宗真是智慧,简单四个字,就把书法的内涵诠释的淋漓尽致。

小时候,父亲总是要我练硬笔书法,每每实在我玩的正好的时候问我:“今天练字了吗?”。那会儿对练字的感觉就想怕爸爸的巴掌,想想就觉得痛苦。后来初中语文老师也总提倡我们练字,还要求我们每天交一张作业纸,练字便变成了一项学习任务。好长一段时间,提到练字我都会觉得烦,同时也很是嗤之以鼻,总觉得以后是信息时代,电脑打字才是王道,还有谁会慢悠悠的拿笔写字。现在想来,每次看到自己鸡爪子一样的丑字,一阵沮丧后,才觉得:“不听老人言,吃亏在以后”。

硬笔书法还是很年轻的,比起毛笔的历史,便是小巫见大巫了。而毛笔,作为千年来书法所用的工具,更是厚重的历史感和承载感。它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在时间的磨砺和生命的积淀中,满满的洋溢着人生智慧与哲学。在五千年中华民族延绵不绝的文化中,书法就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与优美。

而且,中国书法仅以黑白、点线为表现手段,就成为“东方艺术美学的核心,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这是小线条中蕴含的大智慧。就像我们理工科中学习的那些定理与规律,真正的真理往往就是最简单的公式表现出来的。最美的书法,也是仅仅几个线条描绘出来的。

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深刻而周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在中国书法文化中,我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国也有有句老话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即使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数字时代,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载体,还是应该被我们好好对待,好好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书法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而在碌碌红尘中追名逐利的我们,或许更应该停下脚步,拿起毛笔,去感受那磅礴厚重的历史和五千年不灭的文化精神!

上一篇: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呢下一篇: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