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活动方案(共11篇)
动方案
小学校园艺术节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艺术走进校园,让校园充满艺术。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我才华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风建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将开展第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努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格调,发展学生的艺术特长,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以生动活泼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学校的热爱,以艺载德、以艺促智,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活动主题:
金色童年 幸福成长
三、活动时间:
20XX年5月
四、阶段安排: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总结表彰阶段
五、具体活动:
合唱要求:
1、演唱形式各年段自行设计,鼓励创新;要求有一名指挥;
2、自备mp3伴奏,以班级+歌曲名的形式5月13日前发给刘蓉老师
快乐的节日);
3、服装统一整齐、干净、大方、得体,歌曲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声乐比赛要求:少年儿童歌曲
①服装整洁大方 ②咬字准确,吐字清楚
③伴奏演唱配合默契 ④歌曲表达情感丰富,声音甜美,有一定艺术表现力
才艺大比拼要求:
① 器乐:节奏、音高准确
②舞蹈:动作舒展、优美和音乐协调,有艺术表现力
绘画要求:
作品要求主题明确、内容健康、构思新颖、反映当代青少年生活情趣和精神风貌。绘画工具自备,纸张美术组提供。
硬笔书法要求:(各年级所学内容)
书写格式:用正楷书写。
1、低年级组用铅笔写;中、高年级组用钢笔写。
2、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内容;比赛用纸统一提供;
3、注意字要写得工整、匀称、大小适中,不要写错别字。
六、评比方案:
1、按年级组评,根据报名情况,各年级组取前10%为一等奖,前10%~25%为二等奖,前25%~50%为三等奖。艺术节活动方案
2、团体总分计算按照:一等奖5分,二等奖3分,三等奖2分,参与但未获奖的按1分计算。团体总分前六名的获优秀团体奖。学校德育处将选择各项比赛中的优秀节目参加学校“六一”文艺汇演。
七、报名办法:请于5月11日前将报名表交至德育处。
八、活动要求:
1、各位班主任老师要认真的向学生进行宣传动员,使学生明确艺术节的主题、内容。艺术节活动方案组织好报名和准备工作,在班级里做好初选,选出成绩优异者,按照指定时间、地点组织参赛。
一、以审美对象为主体
1. 艺术家没有话语权
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艺术家本身是被动且没有话语权的。受众对于早起艺术作品的了解大多从艺术史类的书籍或当代评论家那获得,很少源于艺术家本身。传统艺术史的书写往往是以艺术史学家的个体对艺术史的考察、分析以及采用相应的阐释模式为其编著主线,其实质乃是艺术史学家个人的知识话语。这样的阐释对于当代的艺术审美而言是不全面的,是必须加以质疑的。任何艺术家作品的真实意图对于今天而言都是“或许”而非“准确”的阐释。
2. 对艺术作品的阐释“有效”受历史时代的制约
纵观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状态,由于不同民族历史传统和相异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使其呈现出丰富多彩而又相对复杂的艺术景观。不同时期产生的艺术作品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受众对不同时期艺术品的审美活动不仅受到个人所在时代环境的因素影响,还要联系到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所处的时代环境,欣赏体会自然不尽相同。同一时期的受众对那时期艺术作品进行审美活动的审美判断是有效的,而这样的审美判断放在另一个时期则不见得有效。“有效”当然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观点,即对人有效,不同时代“有效”的准则不同。
3. 对艺术品过分理性的分析牺牲了受众主观的直接感受
为了更加准确的欣赏艺术作品本身而不受到艺术作品受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在研究艺术作品时,通常像研究物理等科学理论一样,研究艺术作品产生环境背景、产生年代;艺术作品产生手段、形式,用看似准确的规则例如构图、色彩、形状等来进行审美活动,受到艺术作品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所谓的规则都是依靠一种假设的观点,是无法确认和肯定的规则,并不具有绝对的保障性。人们假设将艺术品的创作背景等与艺术品有关的一切因素研究过后就能准确的进行审美判断,但以此为代价的是过多关于历史等因素的干涉,把许多受众通过艺术作品直接感受的的事实抹去,这样得到的一种“客观”的艺术审美活动反而使艺术作品失去其意义。
二、以审美受众——人为主体
1. 人对艺术作品欣赏介于知性与理性之间,受审美修养限制
受众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活动是自由的愉悦的,但是审美修养受到受众认知能力的限制和影响。康德讲:“美是一种判断,是一种鉴赏判断,只不过这个判断不同于认识判断和道德判断罢了。”“关于鉴赏判断的经验解释仅仅是为较高级的考察搜集资料,而对于人的先验鉴赏能力的探讨本质上是属于鉴赏的批判。”审美修养判断能力介于知性和理性之间,是一种“先天综合判断”。虽然审美能力欠缺的人可以通过后天锻炼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但是,受众的审美水平总不是相同的,差异性必定存在。审美修养不同的受众对艺术品的阐释必定存在误差。
2.“重构作者的思想”还原并不能达到正确阐释艺术作品
“面对一件艺术品犹如遭遇了一个世界”。因此,对于艺术品的审美研究通常演变成了对于创造艺术作品时艺术家所处时代的研究,试图通过“艺术品”去追寻艺术家的原意。一般看来,艺术家与艺术作品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阐释的目的就是去挖掘作者的原意,但后现代解释学家W·K·温默萨特和M·C·比尔兹利明确指出:作者的意图无法追寻。甚至作者自己志愿做出的有关自己的意图的陈述也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它很有可能是某种有意或无意曲解的结果。即便姑且将作者对自己作品的阐释看做是正确无误的,历史主义“重构作者的思想”的这一理解目标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解释学还原”在本质上是对自然科学认知理想的一种模仿。自然科学研究对象本身是一中物理现象,它自身本身没有意义,它的意义是由于自然科学家赋予它的,而艺术作品则不是这样。
3. 审美活动是直觉、自由、愉悦的
人经验艺术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从事艺术本身就是愉悦的。艺术本身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受众借助艺术品认知,获得快感,艺术作品的美不再是艺术品本身的美,而是受众自身所具有的自由而普遍的愉悦。康德的鉴赏判断理论中指出:“美是没有没有利害关系的自由的愉悦;是没有概念认知的普遍快感;是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是没有概念认知的必然快感。”
三、小结
正如美国学者B·F·斯金纳所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在我们的文化中给艺术更为重要的地位?其理由基多,也许我们只想使艺术更好地被用来供我们享受,也许我们觉得滋养艺术的文化更有力量,因为它吸引和掌握着那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们。”受众欣赏艺术达到审美愉悦,不仅是艺术品带给观赏者的愉悦,受众自由观赏艺术品这项活动本身就是愉悦的。这也是为什么出现那么多的评论家和批判家对艺术作品进行批评,解释活动,但艺术审美不同于科学真理,对艺术作品的阐释不同于科学研究能形成真理性的规则,对艺术作品的阐释必定会存在误差。然而,过度探究艺术审美活动本体,就削弱了艺术品及艺术家的地位。
摘要:艺术审美活动存在着自由普遍性。无论欣赏者年龄、认知、职业等,都能对艺术作品产生审美活动。然而,不同人对于艺术作品的阐释存在差异和不确定性,正如伽达默尔指出:“艺术与精神科学是相对立的,精确科学的特征在于它的精确性,即真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方法的严格性和规范性……”因此,受众对于艺术品的阐释与艺术品本身传达的意义必然产生误差。
关键词:艺术,审美,阐释,误差
参考文献
[1](英)安妮·谢泼德(Anne Sheppard)著,艾彦译.《美学:艺术哲学引论》.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
[2]韩志伟,倪娜.《康德论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3]黄其洪.《伽达默尔论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4](美)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商务印书馆,2010.
[5](英)E.H.贡布里希.《木马沉思录》.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
[6]B·F·斯金纳.《艺术的未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从小喜好书法
康熙帝从小就喜好书法,但真正开始练习时已是20多岁。康熙十年(1671年)开经筵日讲(汉唐以来,为给帝王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以来,讲官熊赐履、傅达礼等按照“帝王之学”的要求安排讲授内容,只注重“四书”讲章中的治道蕴意,而不赞成皇帝将精力分散在学习写字上。十一年二月,康熙帝召傅达礼至懋勤殿说:“至于听政之暇,无间寒暑,惟有读书写字而已。”遂提笔写了一行令其观看。傅达礼观后奏曰:“皇上书法端楷,尽善尽美……但人君之学,与儒生不同。写字无甚关系,恐劳圣体。”康熙帝说:“人君之学,诚不在此。朕亦非专工书法,但暇时游情翰墨耳。尔言朕知之矣。”
十六年二月,随着平定三藩的战事出现转机,康熙帝对治道治术有了新的想法,在崇尚理学的同时,公开提出要“修举文教”,以文学和书法来塑造自己的“儒雅”之气,于是命翰林官将“所作诗赋词章及真行草书”不时地呈上来,以便研修。当时,詹事府的詹事沈荃以善书著称,康熙帝便经常召他至懋勤殿切磋书法,并令其写大字、小字、草书《千字文》和《百家姓》进呈,以便于摹写,还令人传谕:“朕素好翰墨,以尔善于书法,故时令书写各体,备朕摹仿玩味。”这年十月,康熙帝谕大学士勒德洪、明珠:“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博学善书者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经反复酝酿,最终选定张英、高士奇二人入值南书房,陪侍左右,修习书法。为方便自己不时宣召,还下令在皇城内拨给他们房屋居住。
其作品带有明确的政治倾向
二十一年(1682年)以前,康熙帝基本处在描摹研习他人书帖的阶段,其后,他的书法渐趋成熟。在后来的40多年里,他书写不辍并频频颁赐亲书诗文、碑文、匾、榜、扇等给臣下或所经之地,这成为康熙帝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康熙帝的书法作品,除岁时节庆和游览名胜时的应景之作外,大多数都带有明确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意义。其一,鲜明地体现了崇儒重教的思想倾向。康熙帝对理学的尊崇在书法中有明显体现。例如,十六年五月二十日,赐讲官喇沙里、陈廷敬、叶方蔼、张英御笔楷书“清慎勤”大字、草书“格物”大字各一幅。二十三年十一月,康熙帝南巡至孔庙行礼,为大成殿书“万世师表”匾额,命大学士明珠、王熙等宣谕曰:“至圣之德与天地日月同,其高明广大,无可指称。朕向来研求经义,体思至道,欲加赞颂,莫能名言。特书‘万世师表’四字,悬额殿中,非云阐扬圣教,亦以垂示将来。”
其二,大力表彰忠臣廉吏。通过御书碑文、匾额以及赐予手卷等方式表彰忠臣、奖掖廉吏是康熙帝的一贯做法。据载,他亲为忠贞不屈被“三藩”所害的范承谟、马雄镇书写碑文,并为福州范承谟祠书“忠贞炳日”匾额。通过书法褒扬清官廉吏的事例也很多。二十三年十一月,康熙帝赐江宁知府于成龙亲书手卷一轴,并传谕:“朕于京师,即闻尔知府于成龙居官廉洁。今临幸此地咨访,与前所闻无异,是用赐尔朕亲书手卷一轴。朕所书字非尔等职官应得者,特因嘉尔清操,以示旌扬。”
其三,密切“上下周浃”的君臣之谊。康熙帝认为“君为元首,大臣为心腹”,君臣应当“上下一心,志气感孚,罔不周浃”。早在摹写书帖阶段,他便从近臣对自己所书只字片语的珍视情形中觉察到书法在沟通君臣关系方面的独到作用,这也是他日后不断赐予大臣亲书匾榜、字幅、卷轴,并使此事渐渐成为其政治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主要原因。如二十一年八月,大学士杜立德、冯溥先后告老还乡,康熙帝亲书御制诗、唐诗卷轴赐之,以昭“优礼眷顾之意”。康熙帝还曾将日常积累的大批书法作品拿出颁赐群臣。如四十一年五月,康熙帝传大学士、九卿、翰林、詹事、科道官140余员至保和殿,分别颁赐了御书字幅。
其四,体现对海外属国的怀柔思想。二十一年八月,清廷派翰林院检讨汪楫等前往琉球封赏该国国王。康熙帝一面叮嘱使臣“务持大体,待以宽和,以副朕怀柔远人之意”,一面挥毫书写“中山世土”四大字令其颁赐琉球国王,以广播文教于属国。次年四月,内阁侍读明图等前去安南封赏,康熙帝颁赐国王黎惟禛“忠孝守邦”四大字,日讲官们敬观御笔后奏言:“以此颁赐安南,使遐荒万里,仰瞻天藻,具见圣朝文德怀柔至意。”大臣之语虽有言过其实之嫌,却大体说出了康熙帝的赐书意图。
对“书”的巧妙运用 体现了其高明的统治艺术
康熙帝的书法活动并非一般文人间的相互酬答唱和,而是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涵,成为其密切君臣关系、贯彻政治意图和统治思想的重要手段。
康熙帝的书法活动与其开“博学鸿儒科”以及“六下江南”一样,成功地笼络了汉族士人,改善了满汉关系,最大程度地赢得了汉人对皇帝本人和满族统治的认可。康熙帝亲政尤其是经历三藩之乱后,深刻地认识到除了大力推行崇儒重教政策外,最重要的是努力使自己掌握直至精通汉族的文化,从而接续汉人的道统与治统,在根本上解决满汉矛盾问题。于是,他决意塑造自己的“儒雅”之气,为此采取的最重要举措便是致力于研修文学和书法。
在中国历史上,书法对文人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一个人字写得好坏,是其思想深度和格调高低的重要参考。康熙帝与汉族臣僚也在频繁的赏赐中建立起融洽和悦的君臣关系。依靠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康熙帝与汉族士人找到了一个新的契合点和沟通情感的桥梁,他很快赢得了汉族士人的普遍认可。
1.欣赏不同造型的青花瓷,了解其纹样装饰的特点,感受作品的色调和纹样美。
2.学习用不同的线条和青花来设计装饰青花瓷物品。
3.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4.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5.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
1.瓶子、葫芦、纸杯、玻璃纸若干。
2.蓝色记号笔人手一个
3.《青花瓷》纯音乐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到美工室
师:孩子们,看,今天我们来到哪里上课了呀!在上课之前老师先带领你们来欣赏一下我们的美工室作品,好不好。
师:你们有没有在里边发现跟我们教室摆放的一样的东西呀(青花瓷)。对,这里有跟我们教室一样的青花瓷盘,盘子上的青花除了可以装饰到盘子上,还可以装饰到什么地方?
二、按要求作画
师:你们刚才说了很多很多,那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画一画呀!但是在画之前老师是有要求的,今天我们统一都用青花和各种线条来装饰你的作品,你自己看怎样布局合理,我们比比看,最后谁画的漂亮,好不好。
三、自主挑选物品,进行作画
1.教师:刚才老师说的你们都听明白了吗?好,现在你可以去挑选你自己喜欢的物品,开始进行创作。
2.教师巡视,指出错的地方。
四、幼儿作品展示
1.师:孩子们都画好了吗?那现在把你的笔放下,跟着老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你们的作品,好不好。
师:你们觉得谁画的好看呢!请幼儿说一说。
2.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进行小结。
一、指导思想 毛笔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办青少年书法大赛的目的,就是在全县广大青少年中掀起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书法的热潮,在全县建立起推动广大青少年开展热爱书法、学习书法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书法比赛成为一项重要活动,成为推进我县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有力措施。
二、大赛主题内容 书法大赛作品主题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题材
三、大赛主办单位 大赛主办单位:教育局、县团委、县书法家协会.四、大赛参赛对象及参加办法 凡我县中小学在校教师、学生均可报名参加
五、大赛形式及具体要求
(一)现场挥毫比赛
(二)本次大赛按参赛选手年龄段分二大组进行比赛、评奖: 小学组中学组
(三)书写规则及要求:
1、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书体自选一种。
2、现场比赛用纸为四至六尺对开生宣纸,纸张由大赛组委会统一提供。毛笔、墨、水盂、画毯等文具自备
六、活动内容、时间安排及要求 大赛活动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7月—20012年7月)
1、书法讲座 著名书法家田英章老师现场授课指导。田英章简介:字存卿、存青,1950年生于天津,书法研究生、教授。先后毕业于中国首都师范大学,日本东京学艺大学。地位:原任国务院任命高级书写员(由国务院总理签发),现任国家人事部《中国人才》杂志社副社长,国家人事部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主任。历任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研究会秘书长、会长;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长;中央电视台硬笔书法主讲人;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书法艺术专业客座教授;日本国艺书道院教授;日本中国书法学院教授;日本书艺会顾问;欧阳询书法艺术研究会会长;书画人才资格审定委员会主任等职。
2、田英章老师在现场签名售书。
第二阶段(20012年10月1至10月3日)1、2012年10月1日至3日赛选手集中青少年宫进行现场书法大赛活动。
2、由组委会聘请有关专家组成大赛评审委员会,负责大赛各项评审工作。
七、奖项及评奖要求
(一)本次大赛设奖项
1、现场参赛书法作品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及入围奖。
(二)获奖作品数量
1、一等奖2名(小学组组1名 中学组1名)
2、二等奖4名(小学组组2名 中学组2名)
3、三等奖9名(小学组组3名 中学组3名)
一、活动主题:发扬艺术之光,传承书画风采,共创魅力校园。
二、活动目的: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书法兴趣与爱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我部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为书画爱好者提供展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促进书画爱好者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为学生活动增添生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参赛对象:本部学生
四、活动时间:2017年10月20日开始
五、主办部门:德江县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工部17级24班
六、比赛项目:硬笔书法
七、参赛方式:自宣布之日起所有参赛学生将自我练习、强化并选出自己的最好作品交到17.24 班委会,然后统一交到电子电工部教师办公室。
八、作品要求:
1.内容:思想健康向上,创意新颖独特。2.形式:做法作品要求章法合理,线条生动。3.规格:作品宽度限为2尺,长度不限。
4.注意事项:书法作品均在作品右上角用铅笔详细注明作者姓名、性别、专业、年级及联系电话。草书、篆书需另附释文。提倡自撰诗词、联、赋等,不可简繁字体混用。
九、奖项设置:本次书法比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三名。对获奖学生颁发荣誉证书予以奖励。
十、活动流程:
1.前期策划、宣传及准备工作
(1)策划书由17级24班班委会起草最终定稿后,上交教师评委组审批。(2)活动前期宣传:大赛通知由班委会成员具体负责通知各班宣传委员。(3)评审团:邀请本部专业教师进行评审。2.作品征集
(1)时间:10月20日—11月10日
(2)方式:由各班宣传委员将本班作品交于17级24班班委会。班委会将各班呈报的作品统一编号,分类登记。
(3)为保证参赛作品数量、质量本次活动将采用适当的强制性,规定每班最少上交作品数量2篇。3.评选阶段
(1)时间:11月10日—11月15日
(2)由班委会将所有参赛作品选出优秀作品,然后将评选出的作品交由评审团评定,最终评选出前九名,第一名1人、第二名2人、第三名3人、优秀奖3人(不可并列)。
十一、作品整理及保存
(1)作品评审工作完成后将作品按班级整理并存放,以便归还。(2)作品整理保存等工作由部长年指定人员负责。(3)获奖名单:由班委会宣传委员记录获奖者。
十二、作品展示:
个别教学被课堂教学取代, 是历史的必然, 课堂教学虽能够大批培养人才,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但其弊端在于不利于因材施教, 不能很好地发展受教育者的个人天性。课外活动的出现弥补了这一不足, 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 逐步丰富完善。
根据对当下学生课余时间活动的相关调查 (初二年级) , 看电视的约29.3%, 到处玩耍的约12.3%, 上网的约37.4%, 体育运动的约12.2%, 看书的约13.8%, 其他约8.8%。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学生对课余时间的利用有以下特点:首先是不利于健康, 上网看电视对视力影响很大且所占比例较大;其次是内容和形式的单调, 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对学生生命成长有负面影响;最后是课外活动没有得到学校、社会、家长足够的重视, 尚属自发和散漫阶段。
如何把学生的课余时间有效地利用, 课外活动是一个较好的选择。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具有自主性、灵活性、趣味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首先是自主性和灵活性, 课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只是引导者, 初中高年级以上阶段都可以由学生自己组织、实施。教师可以从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活动的方向、内容和进程, 这样学生自主性就能得到发挥和锻炼,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优势和发展目标选择性参加各种活动。课外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不像课堂教学有较固定的内容和规范的形式, 学生可以采用竞赛、评论、演讲等形式。地点可以在教室, 也可以在校园, 也可以到校外体验参观;其次是它的趣味性, 课外活动的内容较课堂教学更轻松, 难度也较小, 没有固定的目标, 主要依据学生兴趣而定, 贴近学生生活, 着重解决生活问题;再次是它的开放性, 课外活动内容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限制, 以学生生命成长为皈依, 寓教于乐。另外, 课外活动的成员是全体学生, 不分年级, 同时也体现了参与的开放性;还有它的创新性, 新奇的内容是吸引学生参与的动力源泉。
一、艺术类课外活动的内容
关于课外活动的内容, 可分为思想修养和道德素养类、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类、技能培养为主的艺术类三大类。
艺术类课外活动依据内容大体又分为音乐类 (歌唱、舞蹈、表演等) 、美术类 (书法、绘画、手工、摄影等) 、文学类 (朗诵、写作等) 三大类, 不同类的活动目标又有所不同, 音乐类课外活动以培养学生唱、跳、演等基本素养为目标, 加强学生形体训练, 使学生在姿态、心理、身体素质、自信心等方面有所提高;美术类课外活动以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为目标, 以书法、绘画、手工制作、摄影等为手段, 提高审美水平, 使眼、手、脑三者相互协调, 所谓“心灵手巧”是也;文学类课外活动主要进行诗歌朗诵、文学写作, 使学生在写作水平、情感水平上有所增强。活动内容有四方面的取向, 这也是艺术课程标准所希望的目标, 即“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情感”“艺术与科学”。
艺术与生活方面, 主要着眼于学生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积极感受, 并从感受中总结规律, 培养一双审美的眼睛。一方面探索发现生活中的艺术规律及其组合方式, 即提炼、概括;另一方面, 从已有的艺术作品中发现其与生活的关联, 在艺术作品中发现生活的情趣和美, 从而提高对生活的热爱度。
艺术与情感方面, 注重用身心感受艺术作品中的情感成分, 从艺术作品中的喜怒悲伤去体验、去升华, 从而能用艺术的形式去表达自我的情感, 并且以艺术特有的方式方法去调整自我的情感世界。
艺术与文化方面, 重点引导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作品进行解读, 了解它、鉴赏它、学习它, 从而对它认同、欣赏和尊重。特别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作品, 要认真挖掘它内在的文化信息、文化内涵, 用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民族的艺术形式, 同时对学校的艺术文化活动有自己的认知并能积极参与。
艺术与科学方面, 主要了解科学和艺术的关系。艺术与科学看似有距离, 其实质是相通的, 现代科学的发展, 也必然带来艺术观念的变化。
二、艺术类课外活动的特点
首先是注重学生整体发展。艺术类课外活动不仅是对学生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的训练提高, 更注重内在素养的提高, 还要特别注重通过这种学习方式的艺术化, 在文化修养以及个人世界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方面均能获得发展。
以艺术作品的鉴赏活动为例, 对其活动目标的评价标准主要有:能否精力集中地去仔细欣赏艺术作品、能否有兴趣探索艺术作品的材料、质地和制作方法、能否正确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目的以及所表现的人物关系、场景特点、能否分辨不同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和特质、能否对艺术作品中的人物风情有自我感受、在活动中是否认真尽责, 愿意承担活动义务、是否能坚持不懈、中途不退场、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能否表达出自我的情感、自己的作品是否有自我的风格或个人的特质、自己的作品是否是自我生活经验的升华。
其次是关注艺术学习的过程。艺术类课外活动相比较其它内容的课外活动, 更具有自身的特质, 个性化、创造性是艺术类课外活动的灵魂。因此, 艺术类课外活动不注重结果的一致性, 相比较结果而言, 更注重活动过程中的情感的投入、思维的个性化以及制作的创造性。其实, 过程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进步程度,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情感的投入更接近生活目标, 有时即便没有完成艺术作品的创作, 其过程已足以达到活动目标。
艺术类课外活动又不同于传统的艺术教育, 在传统的艺术教育中对“结果”的注重是必然的, “结果”的好坏决定艺术教育的成败。不看手段如何, 最后能有好的作品就是“成功”, 在这样的理念下, 教学情境与评价是分离的。而艺术类课外活动并不以最后的作品为唯一标准的, 而是关注活动过程中的真实性和体验性, 抹去考试的印迹。这种不带考试性质的活动, 也使得指导教师放下包袱, 轻装上阵, 活动过程的乐趣和生机成为可能。艺术类课外活动也呈现其独特的优势, “不拘一格”正好弥补“程式化”的课堂教学的不足。在活动中涌现人才、发现人才, 为开拓型人才搭建舞台, 所以无论从培养合格公民的社会角度、还是从奠基幸福生活的个人角度出发, 艺术类课外活动的开展都是有效的。
三、艺术类课外活动的意义
首先是有利于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在狭义的认识上, 校园文化更是指教育目标、校风学风、文化活动所体现的一种学校特质, 显然艺术类课外活动在校园文化中扮演主要角色。一个学校开展的艺术类课外活动的内容和质量往往成为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 艺术化的校园文化, 凝练的是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高层次的艺术化的校园文化, 能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 本身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载体。
其次是有利于学生“生命”的成长。学生“生命”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德、智、体”全面发展, 当下教育偏重知识的学习, 造成了太多的悲剧, 更显得“完全”教育的弥足珍贵。艺术类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用艺术的方法和思维去看待问题, 更全面、更辩证, 避免因人格缺陷带来的悲剧再次发生。艺术的最高原则是“和谐”, 在这一原则下进行艺术类课外活动, 学生也会变得“和谐”, 不极端、不暴力。同时, 活动为学生提供人际交往的舞台, 增强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不同类别的活动又使他们和不同的人接触, 从而了解和会, 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小明.《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语工作创新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在内容上它具有丰富的想象和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形式上,它构思精巧,语言精练、形象,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而具有音乐性。我国古代把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成为歌。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或诗。按内容有无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语言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按与其他形式结合,可分为散文诗、科学诗、寓言诗和童话诗等。
诗歌阅读是一种艺术的认知活动。读者要借助诗歌的语言为媒介,把握艺术形象,感受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诗歌阅读一般应遵循以下几种步骤和方法:
【方法导航】
一、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
任何情感,任何内容,均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表达,因而弄清作品的字面意义是理解作品深层意义的第一步。理解诗词作品的表层意思需要注意两点:
(一)找出典故的出处,弄清它的语境意。
其一是诗、词、曲中使用的典故。运用典故是古诗词常见的手法,只有理解典故的意义才能进一步理解作者的用意。如何分析理解典故?要找出它的出处与原意。如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末句“王孙自可留”用了典故,即借用《楚辞·招隐士》中刘安之词:“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反其意而用之(以王孙自喻),表达了自己厌倦仕途,欲隐“空山”的感情,不明此典故是难于明白诗中寄寓的感情的。
其二是一些词语的语境义。这些词语语境义常和一些修辞手法连在一起。如宋祁《玉楼春·春景》“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即不是“闹”的一般意义,它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杏花盛开时成团成簇的盛况及蜂飞蝶舞的繁忙景象等,这里“闹”字有充盈、昂然的意思。
(二)理清句子的结构和语序。
诗歌的语言力求凝练,有时还要求对仗,讲究音韵,因而不同于一般散文的语言。其句子结构的特点,一是省略和跳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即属此类句子。读诗时,读者须将这些互有关联的景物组织起来加以理解。古诗(词)句子的特殊还表现在省略处,不仅省去关联词,有些还常常省略动词谓语。如:“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春日忆李白》)把省略的补上便是:“清新如庾开府,俊逸像鲍参军。”
二是语序有时不是正常的排列,理解时须调成正常语序。如出于押韵、节奏或修辞的需要,古诗词句中的词序也很特殊。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后一句如果理解成作者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二、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
(一)体味诗歌的遣词。
体味作者的遣词是体味诗词意境的第一步。诗词的语言是极度凝练、浓缩的语言,我们体味诗词的语言可以从其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首句“北”“西”两个方位名词用得非常准确,把景物的方位确定下来。写水面用“初平”二字,体现了春水的特点。“莺”乃“早莺”、“树”乃“暖树”、“燕”乃“新燕”,都是扣紧早春而写。“渐欲”“才能”很准确地写出一种早春景物的变化过程,有一种动态感。诗中一个“低”字,把水天相接的茫然景象表现得生动壮阔,一个“争”字、一个“啄”字刻画出莺、燕的动作神态,生动形象。
(二)体味诗歌的意象。
所谓意象即是作者的“意”与“物”的交融,是作者的“意”通过“物”的具体反映。意象是诗词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众多意象的有机结合,便是诗词的形象。因此,体味诗词的意象是理解意境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中“黄河”“白云”“孤城”“山”“羌笛”“杨柳”“春风”“玉门关”就是意象。这是一首描写戍边生活的诗,这些士卒在遥远的玉门关,想见黄河在黄土高原延伸,一直与白云相接,在白云中间流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里的“黄河”之象中显然包含有保卫祖国之意,而他们现在生活的地方除了一座孤城和高高的山脉之外,还有什么呢?在“孤城”和“山”的物景之中难道不可以看出士卒们孤独、寂寞的情感吗?其中还暗示了此处环境的艰苦险峻。“羌笛”本来是一种乐器,而作者却把它拟人化,似乎它也有感情。“杨柳”即《折杨柳》,曲名,这是一首抒写离愁别绪的歌曲,在诗中它也同时反映了士卒们的离愁别恨。他们怨什么、恨什么?原来“春风”吹不到他们这儿来,玉门关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在这里他们感受不到皇帝的恩泽,感受不到人间的温暖。由此可见,我们只有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
(三)体味诗歌的含蓄之美。
诗歌讲究的是曲折回环,不能把想说的全都说出来,而是借助于意象表现出来,给人以回味,这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正是其含蓄的内涵,也是我们需要用心体会的地方。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的“巴山夜雨”四字前后重复运用,跳跃性大,语浅情深,曲折含蓄,创造出优美深邃的意境。只有体会到字里行间的寓意,才能感受到诗歌的意境韵味。
三、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
(一)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学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入手。诗歌具有高度凝练的特点,这正是作者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结果。品味语言要专注于那些作者苦心经营、反复推敲过的字、句,品出其包蕴着的丰富内涵和不尽的韵味。品味诗词语言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析炼字。诗词的语言含蓄隽永,意蕴丰富,有的只是一两个就可以提携全诗(词)的词,即所谓“著一字而境界全出”。作者非常重视对诗(词)中动词、形容词的锤炼,这是因为汉语中动词、形容词是最富有表现力的,一首诗(词)意蕴深浅主要取决于这类词用得是否准确恰当。例如,李白的《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一句,“出”字运用巧妙,给静止的事物赋予动态美,写“望”中的幻觉,并与“望”呼应,以此提携全诗,表达出作者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2.析名句。名句最能引起读者的情思,品读后余味无穷,它们在全诗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作者以雄浑的笔触,激昂的情调,形象地描绘了大漠孤烟垂直,浑圆的落日与滔滔黄河交相辉映的奇观景象,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句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中,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也只有“孤烟”二字方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一下子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贯穿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真像《红楼梦》里香菱所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二)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抒情方式,二是表现手法。
1.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的,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直接抒发了粮食来之不易,应珍惜的思想感情。有的是借景抒情,也可以叫托物言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写景,描绘了山河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有的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字字溢情。还有的是寓情于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诗貌似叙事,实则抒发了作者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2.表现手法。欣赏诗歌,还要看作者是具体运用何种手法来表达的,此类手法常有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及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对比、夸张、借代、象征等。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比赛内容
硬笔书法,内容见范本。
三、比赛具体要求
1.参赛对象:xxx所有学生
2.比赛方式
11月8日晚在家书写一份关于创文的作品(范本见下图)。11月9日上交班主任处,进行参评。
3.比赛要求:
①书写字体:楷书、行书和隶书书体自选一种。
②要求书写正确,不能有错别字或添字、漏字。
③获奖作品将在教室内展出。
四、奖项设置:
1.参赛书法作品奖:分设一、二、三等奖。
学年初,根据摸底调查由我负责成立了书法兴趣小组,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并按计划方案对兴趣小组学生进行了书法兴趣培养和基本功训练。激发兴趣主要通过观赏书法视频、听讲书法奇闻轶事、邀请我校书法精湛的老师现场献艺的形式进行,基本功训练从坐姿握笔训练开始,先是讲解要领,其次临帖模仿,最后脱贴练习。刚开始学生信心不足,总觉得技不如人。于是我鼓励同学增强自信心,加强三练:一练眼,二练笔,三练悟。一个笔画,开始可少写两三次,但要一气呵成,不得重复,书写完成可与字帖比较,最后,提交老师评品。这一关最重要,既要指出优缺点,还要鼓励继续努力。
2.家校紧密联系,取得家长支持。
在书法活动小组里,要充分发挥好尖子的示范作用,我们开辟了书法活动专栏,定期把书法作业好的向组员展示。另外,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里谈感受,谈体会,这样,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书法小组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每次放学铃声响了,他们还都不愿离去。同时积极和家长联系,取得家长支持,每次培训练习,要求同学周末把自己的练习作品拿回家,让家长看,让家长品,看进步,品质量。有很多学生家长,看了自己的孩子书法作业后,给我打电话,说自己的孩子每次写字都有长进,说这是花钱也办不到的事,希望学校把书法培训活动继续开办下去。学校领导也多次巡视督查,给予了财力和物力方面的支持。家长的点赞,领导的重视就是给我们最大的褒奖。
3.练习坚持不懈,活动开展顺利。
学生的时间非常宝贵,书法培训活动两个周仅有一次,我们非常珍惜周三活动课的时间,严格的训练、精心的辅导、热诚的激励便是我们深入开展活动,坚持开展活动的方法和措施。书法指导老教师做到了腿勤嘴勤手更勤。本学年我发动了组织能力强的同学邀请到了学校书法功底深厚的老师现场献艺:雷吉平、牟立瑞、黄刚、刘仕正、石太灵、刘世稳、赵宗林、湛成明、蒋胜梅等多位老师的精彩讲座、精湛技能、精美示范,让兴趣小组的同学看的赞不绝口,听得津津有味。大大的提高了同学们的书法兴趣,点燃了同学们的书法激情。老师们热情指导,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使得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4.开展书法展评,活动成效显著。
为了体现书法兴趣小组同学们一个时期的学习程度和训练结果,鼓励同学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书法展评活动和小组开辟的书法比武专栏,给学生提供锻炼提高的空间,创造竞争比武的平台。本学年学校组织了两次大型的书法展评:一次是“七一”前;一次是元旦前。小组也举办了多期“比进步,赛技能”习作晒晾专栏。使一些书法兴趣浓,书法素质好,书写水平高的同学展现了他们的才能。在学校举办的两次书法展评活动中,兴趣小组学员们的书法作品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好评与褒奖,其中陈清池、王莹、刘金莲、杨瑾荣四位同学荣获了一等奖;周靓、刘茜、蒋溪、李春燕、石子楠、赵旭、汪开松八位同学荣获了二等奖。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坚持不懈的高效训练,我们的学生作品将来定能够在全县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赢得更多的荣誉。
5.发现存在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在开展书法指导训练活动中,部分学生意志薄弱,兴趣时浓时淡,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有时人员不齐,有的借故学科作业多,忙着做作业不按时参加;还有少数同学买字帖不规范,书写工具不合要求,钢笔质量较差,影响书写质量;书法教程和书法教材资料还不够精细;最令人头痛的是有时其他学科教师(中考科目)为了抢时间提质量,挤占我们两周仅有一次的活动训练时间。以上这些问题,有些问题我们能想办法自行解决,有些困难只有汇报班主任和学校领导,请求他们协调解决。
目前,课堂提问普遍存在琐碎、随意、数量多,效果差的现象。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研读教材,设计问题要适当、适度、适量,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还要善于倾听学生回答,了解幼儿的学习动态,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热情。真正有效的提问,必须依赖倾听。教师提问的最高境界是激发幼儿自主的提出问题。
关键词
提问
开放性倾听有效性
提问法是一种以多疑善思为主要标志的创造性阅读策略。提问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技能,就是对学习材料的重要部分用一个个小问题的形式提出来,以突出重点、难点,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提问的本质是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提问可以促进语言教学,可以更好的培养幼儿的思维品质,如猜测、分析、验证、推理等。
一、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提问的现状
提问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环节,西方有些教育理论家甚至认为提问是集体教学的核心。然而目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的作用远远发挥不够,影响着幼儿学习兴趣和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从幼儿实际出发的提问。有些教师不了解本班幼儿知识水平,不了解幼儿回答问题的能力等。在教学中出现教师与幼儿配合不好的现象。
2准备不够充分的提问。一些教师在备课或教学过程中,由于问题的提出没有充分的考虑和思索或不能查找更多的资料,常常被孩子们的回答、反问弄得十分尴尬,不得已用“先坐下”“下课教师再回答你”“长大就会了”等来敷衍了事,使孩子在一堂课中经常有许许多多的不满足,调动不了积极性。孩子们希望的是新鲜的问题,是吸引人的问题,是能够答出来的问题,最好是启发性的问题。在提问上只是一个方式,或仅局限在几个提问上,这样,很多孩子都不愿回答问题。
3教师接不住幼儿抛过来的“球”,对幼儿的回答缺乏正确的回应,教师提出问题后,幼儿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幼儿乱说,有的教师不能适时地进行引导,因此致使有些教师不知所措,使课堂教学无法正常的开展下去。
4不会引导和控制提问。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幼儿回答问题积极性很高,不让说也说;一是幼儿不会回答问题的方法,不会思考问题的方法,老师提出问题幼儿乱说,课堂活而乱。出现以上两种情况有些教师不知所措,使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无法进行。偏离活动中心,要幼儿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又提出其他的问题或不着活动边际的问题导致孩子不知道哪些是重点,使孩子的思维离开了中心。
5视多提问为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构建和塑造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他们爱学、学会、会学。但许多教师却简单地把问答式教学等同于启发式教学,轻易地认为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提问越多,越能够启发幼儿,不提问或少提问就是灌输,就是注入式教学。教师提问过多,容易使自己的地位发生由主导变为主体,长此以往,幼儿对教师会产生依赖,幼儿不愿意也无须动脑筋,最终会导致幼儿的问题意识的丧失。
6所提问题层次偏低。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但作为教师其自身也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真能激发幼儿的思考,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思考,这就涉及到何为“问题”的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激发幼儿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幼儿无须思考就能够直接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好”或“不好”回答出来,缺乏置疑和认知冲突,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幼儿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幼儿思维的虚假活泼。
7提问存在不平等状态。教学中的每一个幼儿都是平等的,他们应该享受平等参与集体教学活动的权利和机会,教师也理应保证每一个幼儿的这种权利和机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的这种权利和机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教师提问喜欢用请“能干”的幼儿回答,用“能干”幼儿的思维代替全班幼儿的思维,一节课中有些幼儿获得了5~6次回答问题的机会,而40%以上的幼儿没有获得一次机会。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倾向于能力强的幼儿。但如果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就会忽略能力一般的幼儿,使得教学提问中只有几个幼儿在参与。有相当多的幼儿,其实可以回答出教师所提问的内容,但是他们不愿意参与。问其原因,说是“不想说”,或“不敢说”,更有甚者说:“老师问题请××说”,由于集体教学活动提问的不平等现象,使部分幼儿丧失了信心,成为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甚至脱离了教学活动,这样,教学活动的提问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消极影响。
二、有效提问的目的及意义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出具有计划性、针对I生、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使问题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搭建课堂教学活动的脚手架。有效提问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幼儿已有的认知水平,根据已有认知水平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能否有效地影响主体的发展,取决于该活动对幼儿提出的要求与发展水平的相差度。
2考察幼儿是否理解了新的内容,把握教学的进程。这种类型能够促进幼儿进行批评性或创造性的思考或检验幼儿的理解是否达到预期的水平,或者弄清刚刚学过的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
3保持幼儿的注意力。提一些有悬念的问题或在原有讲解方式的基础上突然提问,都能有效的保持幼儿的兴趣。幼儿注意力保持时间非常有限,在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老师教学进行到一半时很多孩子已经走神,注意力已经脱离了课堂,如果这时提问,就能有效的把孩子注意力引向课堂。因为提问是一种有效保持注意力的策略,老师对提问的善加利用能使孩子较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思维活跃。
4师生、生生有效互动,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因此不仅需要教师的讲解,同时也需要学生有效的反馈,只有教与学相互配合,才能教学相长。
三、语言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使用提问的有效策略
(一)读透教材,巧设问题
教师在问题设计前,首先要深入思考教学内容,透彻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幼儿的学习水平和基础,以渎本为基础设计问题。具体来说,问题设计要注意:1.置问于读本的关键处。这个读本或是故事的意义是什么,幼儿通过读本获取什么教育价值。2.置问于读本的疑难处。每个语言教学活动都有一个重点和难点。如大班语言活动《巨人》,其重点就是通过巨人的动作、表情,猜猜巨人的想法。那么,抓住了这个特点,老师就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巨人的动作、表情,做出猜测和推理。3.幼儿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为读本指引方向,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如《巨人》的活动开始,老师根据封面提出几个问题幼儿思考:巨人来到这个小镇干什么?他做了哪些事情?他的身体有了什么变化?幼儿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开始关注巨人的行为、巨人的思想、巨人的变化,为整个活动的开展、进行了有效的引导。
(二)优化课堂问题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好的问题能促进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幼儿的情况设计有效的问题。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的“六性”,即趣味性、启发性、层次性、整体性、深刻性和开放性。
1创设趣味性问题,激发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所在。只有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景,才能引导幼儿在拟人化的世界或者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知识、实践操作,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语言教学活动中。
2设计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积极去探索、去发现。教师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例如在语言活动《这是什么?》中,老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幼儿去感知图形的特点。如这是什么图形?它像什么?为什么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它是圆圆的吗?这些有序的启发提问,给幼儿提出了思考探索的方向,使课堂教学更加顺利,更有效。
3设置层次清晰、又具整体性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当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教师应当降低思维的难度,即铺设阶梯,逐步深入,围绕某“总问题”设计一些“子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精心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层层递进,有层次,有节奏,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这样才能使幼儿围绕“总问题”,逐步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
4设计开放性问题,发展幼儿的思维。
开放性的问题课堂气氛比较轻松,而开放性问题的特点是答案的不固定、不确定性,能够给幼儿广阔的思考空间,也就给了幼儿更多推理、判断、假设、分析的机会,幼儿不会感到拘束和压抑。因此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提开放性问题,如多提你发现了什么?他在干什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鼓励幼儿动脑思考,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思维的品质。
开放性的问题设计,调动起了全体幼儿的积极性,每个孩子都动起来、活起来了,从而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合理运用等待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学会使用等待这种技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其目的是为幼儿提供一定的问题思考时间;二是在幼儿回答问题后,教师也应该等待足够的时间,对回答做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孩子有一定的时间来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
研究表明,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如果只给学生一二秒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并在学生还没有想好时就重复问题或请另外的学生回答,其结果是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了信心,减少了学生的思维,从而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相反,如果教师使用了等待这种技巧,学生在答问中就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1.学生会做出更长的回答,他们回答问题的语句数量会随着回答问题时间的增加而有所增加;2.会有更多的学生自愿回答问题,一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也会增加;3.学生的回答会更具有分析性、创造性和评价性,并且学生还会出示更多的论据,在提出论据之前或之后也都会对推理过程进行说明;4.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现象有所减少;5.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就感明显增强等等。
沉默是金,合理的等待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并且使更多的学生形成了对更多问题的答案。
四、合理反馈激励,促进提问升华
问题提得好固然十分重要,但这仅是成功的一半,还有更为重要的一半,那就是怎样对幼儿的回答做出合理的反馈,或是给予激励,又或是给予学生加以引导,仍然很重要。
(一)加强引导技巧的优化,提高提问实效
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设计得十分巧妙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却收不到应有的启发思考、发展思维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问题提出之后,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或进行了引导,但“启而不当”、“启不得法”。只有“启而得当”“启而得法”,课堂提问才不流于形式,才能落到实处。教师可以运用以下优化对策:
1铺路架桥。当幼儿由于思维定势等因素的影响思维暂时受阻,无法正确回答教师的问题时,教师应及时铺路架桥予以疏导。当有些问题因为难度太大,幼儿一时无法讲清时,教师要适时架梯子,在终结性问题的前面,补充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
2引向、指津。幼儿在回答问题时,有时会出现“东拉葫芦西扯瓢”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适时地给幼儿引向、指津。
(二)合理激励,提高积极性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效率,其提问的实效性就必须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呢?
首先要信任、尊重孩子,以“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孩子相处,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问题情境,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其次要赏识激励每个孩子。人需要赏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更不例外。学生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确地加以赞赏,这是“锦上添花”;错误的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这是“雪中送炭”。至于答错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多种手段让其自己认识并纠正,只要纠正对了就要赞赏,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有利于继续学习。
【书法艺术活动方案】推荐阅读:
书法大赛活动方案09-21
初中书法比赛活动方案07-09
书法艺术作文10-25
硬笔书法社团活动方案05-31
艺术周活动方案11-04
小学艺术节活动方案05-31
艺术节策划活动方案06-09
开展职工文化艺术节活动方案06-13
幼儿园大班艺术活动策划方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