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面子观

2023-04-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人的面子观

中国人的面子观

——从中国民间俗语说起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说“面子”》一文中专论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面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不想还好,一想就觉得糊涂。它是很有好几种的,每一种身份,就是一种“面子”,也就所谓“脸”。这“脸”有一条界限,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作“丢脸”。不怕“丢脸”,便是“不要脸”。但倘使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就“有面子”或曰“露脸”……“要面子”和“不要脸”实在也可以有很难分辨的时候。

林语堂先生在《脸与法治》一文中所言:

“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

“面子”与“脸”在本义上虽然有所区别,面子指的是“物体的表面”,而脸指的是“头的前部,从额到下巴,即人的面孔。”但都是有形的存在物,既看得见也摸得着,所以在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在解释和调节社会行为中,在指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时,两者是同一个意思。

中国人的面子观念虽然不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但中国人对“面子”的重视可以看出它在中国人心目中无与伦比的地位,所以“面子”时常会支配着和调节着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讲面子、爱面子、争面子行为 中国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人怕没脸,树怕没皮”指的都是人十分重视脸面的存在,也暗指一个人要有廉耻之心。中国人既然如此讲面子自然而然就是爱面子,常常会为了爱面子而不惜浪费人力、财力、物力以达到其目的。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人活脸,树活皮,墙头活的一把泥。”指的是人活在世上应知道什么是羞耻,什么是光荣,要有一个好名声。“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死留名,豹死留皮”在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我也闹了一辈,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算是这么件事,老弟你瞧着行得行不行?”再来“打肿脸充胖子”、“鼓起腮帮子充胖子”都是比喻没有某一种本领或条件,却硬要撑门面装作有那种本领或条件。“死要面子活受罪。”它体现出来的就是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以及保持自己作为一个人所有的那种虚荣心而不惜采取的一系列自苦行为。当年的西楚霸王项羽夺得咸阳后,本该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一统天下。但无奈其虚荣心太强,偏要率大军返回江东,好在父老乡亲面前显摆显摆,谋士直言进谏,他还强词夺理:“富贵不还故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也?”结果给刘邦抓住战机,最后落得个“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彻底丢了面子。爱面子之深令中国人会在任何机会下为自己争面子,一来避免羞愧、耻辱、尴尬等情况出现,二来维护自己高度的自尊。俗话说“人活一口气”、“佛烧一炉香,人争一口气”、“不蒸馒头争口气”都是比喻人应该有志气,自强不息。所以中国人都是“好马不吃回头草”、“老虎不吃回头食”、“家丑不得外扬”„„甚至面对吃这一最基本的生存困难下仍然是“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最耳闻熟详的莫过于魏晋南北朝时的陶渊明,在唐令孤德芬《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二、丢面子、撕面子行为

1 中国人爱自己的面子,一旦处于丢面子的处境时要不就是努力争回面子要不就是撕破面子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破罐子摔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豁出去的姿态。人在现实生活中会丢面子一般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自己害自己的。所谓:“面是人家给,架是自己丢的”很多人是“给脸不要脸”形容一个人不识抬举,不知好歹。在做事时往往喜欢“关公面前耍大刀”“圣人面前卖字画”“鲁班门前耍斧子”“夫子面前读圣经”这都是比喻在高手面前卖弄本领,缺乏自知之明。不单止表现在做事还表现在说话,如“鼓空声高,人狂话大”比喻没有真才实料的人往往狂妄自大,喜欢吹牛。所以有时我们为了防止自己做出丢面子的行为不妨“打盆水照照自己”、“撒泡尿自己照照”、“脱下鞋底,照照模样”。

除了个人,人与人相处也是社会一大主题,人与人的关系利益一旦有冲突很容易产生撕破面皮故意羞辱对方、伤害对方甚至打斗或残杀的行为:“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你开你的顺风船,我行我的逆风舟”“他念他的经,我拜我的佛”表示各走各的路,各干各的事,互不干扰。更甚者还会“你有初一,我有十五”你既然这样对待我,那我就那样回应你,彼此的行为针锋相对,不甘示弱。

三、给面子行为

给面子的做法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给与自己“平起平坐”的人面子,俗话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指的是自己给别人行方便,别人也会给自己好处。《红楼梦》第六回:“周瑞家的说:‘姥姥说哪里话?俗话说得好: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不过用我一句话,又费不着我什么事。”中国人习惯照顾他人的面子,很少当面批评指责暴露他人的缺点,同时也不善于说“不”,因为拒绝别人的请求等于是不给面子别人。

二是下位者给上位者面子。为了抬高自己的面子,中国人善于察言观色,通过给上位者面子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总是以自身的利益出发,俗话说得好:“打狗也得看主人面”比喻要惩罚某人首先要看看他的背景,看在上司的面子上要宽容。在《金瓶梅》中,李瓶儿就因为忌潘金莲明知道她的俏婢春梅对她不敬也不敢去处罚她只能吞下那一股不满。

三是上位者给下位者面子。上位者并不是时时刻刻都高高在上的,有时也会帮下属找台阶,他们会给下属面子让他们产生一种满足感,让他们觉得无上光荣,进而缓解紧张的气氛与尴尬的局面,俗话说:“不看僧面也看佛面”比喻无论如何都要给人个台阶下。也作“不看金面也看佛面”如在唐王劝说庞贵妃时说:“你不看僧面都看佛面,你不念皇儿都念为王,皇儿为王都不念,念他父为国守边疆。”

四、双面子行为

所谓“一时猫脸,一时狗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顾全他人的面子从而维护自己的面子。俗话说: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见什么菩萨烧什么香”、“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着先生说书,见着屠夫说猪” „„

如在《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酬训教,接孙贾母惜孤女”中王熙凤的精彩表演,他对林黛玉就说赞美与客气的话:“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而见到老祖宗伤心触人伤情的时候就说贴心的安慰话:“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再来当他以管家的身份出场时,他又恢复了精打细算雷厉风行。对王夫人时小心谨慎,王夫人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

2 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二是通过损伤他人的面子来维护自己的面子。俗话说:“当面是人,背后是鬼”或“当面装人,背后捣鬼”都是指当面说好话背后使坏。“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口面不知心”是告诫人们在与人交往时,要注意了解对方的心地是否善良,不要被表面假象相迷惑。在《水浒传》第四十五回:“杨雄听了,心中火起,便骂道:‘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口面不知心。’这厮倒来我面前又说海奢黎许多事,没得个没把鼻。”又如俗话中的“墙头草,风吹两边倒”比喻立场不坚定,见风使舵,谁有势力就跟谁走。

三是通过贬低自己以抬高别人的面子。俗话说:“吃耳光,陪笑脸。”指的是被人打了耳光还要笑脸相迎。形容这种人低三下四,甘受委屈。通过降低自己的身份来迎合别人的人在当今中国的确不少特别是求人办事的时候。

中国人重视讲究“面子”行为的原因追究起来有三个原因:一是面子的功能印象整饰功能;一方面,脸是最能显示一个人的外貌的,中国人重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会特别注重外形的塑造与护理,以显示自己的优点,所以从古到今描写一个人的面却有着不少学问。另一方面,一个“有面子的人”,无疑拥有一种巨大的有形的或无形的资产。自己可以给自己尊严、自信心、冲劲,也可以赢得他人和赞美、尊敬。它可以表征一定家世、地位、角色、声望、荣耀和社会关系。二是社会交换功能;在中国这个礼仪大邦中十分重视“礼尚往来”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这种互换脸面的做法是一种培养人情的做法,中国人常干脆将二者合一,叫做“情面”:人情式的面子。三是受中国人儒家文化与父母教养子女方式的影响;中国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以“礼”治国,而“面子”或“脸”可以说是“礼”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最具体、最实际的表层运用。

【参考文献】

[1]马国凡 吴学恒.《熟语大全俗语集锦》[A].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汪凤炎 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A].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第2篇:中国的人情面子观与餐饮消费特征

摘要 身份消费行为是一种在中国消费者群体中非常普遍的现象,目前文献中多采用西方个体主义文化下所发展起来的构念或理论进行解释。本文则从面子观这一本土化构念出发,对中国人的餐饮消费消费行为进行探索,并考察了面子观影响餐饮消费行为的中介途径。研究发现,中国人的面子观是影响他们身份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最后讨论了研究的意义和局限性 。

关键词 面子观 餐饮消费 消费市场 身份消费行为 面子概念在中国可谓是源远流长,在商朝的甲骨文上就已经出现了“面”这个字。从远古至今,面子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交往与活动。面子不只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它普遍存在于各国文化中,因而,不只有中国学者对面子问题进行研究,西方学者也在深入探索面子对人们行为的影响。许多学者都已经认识到面子是一个根植于文化的构念,它不仅反映了社会或团体的价值取向,也折射出了人们为之努力的社会目标。

人们对社会身份的关注在消费行为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消费者之所以选择某个产品或品牌,通常并不仅仅是因为它具备消费者所需要的功能,而更多的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社会含义。消费者所拥有的产品,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成为他们自我概念的一部分,这些产品向其他人传达有关他们的品味、收入,以及偏好的诸多信息,是其他人评判他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重要依据。此外,身处于社会人际网络中的消费者还需要在不同场合扮演多种不同的社会角色,购买或者使用合适的产品也可以帮助消费者在扮演这些社会角色时表现得更好。因此,对于身份消费行为的研究,是消费者行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身份消费行为在中国市场上非常普遍,中国通常比西方人在消费中更加重视自己的身份。这可以从日常生活以及媒体报道中看到大量的直观证据。例如,尽管二手车交易在西方国家中通常占据车辆总交易数量的一半以上,但在中国市场上,只有很少的消费者愿意购买二手车。这除了缺乏一个规范的二手车交易市场外,认为买二手车“掉价”或者“没面子”也是中国消费者不愿意购买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消费者在买车时,非常看重所选择的车辆与自己的身份是否般配。

来自瑞典的 VOLVO 品牌在广告中宣称“如果您是实力雄厚的企业家或领导,如果您是声名显赫的高级管理人员,如果您是成功富有的社会名流, VOLVOS80 将是您身份和生活方式的体现”,就是认准了中国消费者看重身份的心态。另外一个跟身份消费有关的有趣例子是,在杭州市的出租车大规模采用“帕萨特”这一品牌之后,“帕萨特”在杭州市场上面向个人消费者的销量直线下降为零,几乎没有人再愿意购买这种“马路上到处都是的出租车。

然而,相对于强调人际平等的西方文化,在等级观念比较浓厚的儒家社会中,身份所具备的含义以及在社会交往中发挥的功能要复杂很多。 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这具有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中国消费者通常具有更强的身份意识,维系身份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身份消费行为非常频繁。其次,中国社会中人与人紧密相连,彼此高度依赖,这使得身份消费的目的功能和形式也出现异化。基于这些考虑,西方学者对于身份消费行为的研究,无论是从社会认同理论还是拜物主义的角度,都可能无法完全解释中国市场上的身份消费行为。例如,在中国社会中,身份与面子息息相关。一个人做出有失身份的事情,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没面子”。因此,为了保住面子, 消费者在购买或者使用产品时,就需要考虑这些产品是否符合其身份。 遗憾的是,西方学者受其自身个体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局限,很少有人对面子这一人际间的概念进行深入的考察,更没有营销学者从这一角度出发研究面子对于身份消费的影响。我认为,面子观使得中国消费者对于人际影响保持高度的敏感,而对人际影响的敏感又使得他们在消费中非常关注自己的身份,从而表现出频繁的身份消费行为。

餐饮产品从顾客的角度来若是一段就经历,而从餐饮服务的角度来看则是一段示价值的过程。但是从餐饮服务的现状来无论走到哪,看到的菜单差不多,吃到的西大同小异,品种单调、无特色、无个性,国际间餐饮样式重复,缺少各大菜系、品种有机综合和色、香、味、器的和谐统再好的餐饮服务也难以使顾客满意。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改革开放前夕,全国餐饮业的经营网点不足12万个,员工104.4万人,零售额54.8亿元。之后,占据市场主体的国营和供销系统的餐饮企业,推行以多种形式经营承包制为主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提成工资和浮动定价逐步推行,人员培训力度不断加强,中国烹饪也开始走出国门,呈现出多元化、全方位的发展

格局。

在30年的发展进程中,餐饮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一个传统服务性行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自1991年以来,全国餐饮业零售额每年增幅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2006年全国餐饮业零售额突破1万亿元大关。商务部发布的数据分析显示,2007年,全国餐饮业零售额累计实现12352亿元,同比增长19.4%,比上年同期增幅高出3个百分点。其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13.8%,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6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15.6%。中国烹饪协会预计2010年全国餐饮业零售额将达到2万亿元左右。

大众化消费成为市场主体,个性化和细分化趋势增强。我国餐饮业的经营重心面向家庭、个人和工薪阶层消费为主,个性化、选择性和理性化消费特点日趋明显,健康美食和绿色餐饮已成为时尚。

针对顾客求新企业注意餐厅格局整艺术品的增减现环境创新的目的供色、香、味、形 要注意餐斤服务人再有,也是 重要让人一走进餐斤或 “味道” 。营造节是营造和强氛围首先可从视结构、功能布局造一个文化主题. 顾客的餐饮消费实质上更侧重于精神的愉悦,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审美活动,美的环境能刺激顾客的消费欲望。他们仅要求菜肴、餐具的形态美及餐饮服务员的仪表美,而且要求拐厅的内外环境适美观。凡是新鲜的、奇特的事物总是引人注激起人们的兴趣。消费者在餐饮消费程中同样会渴望吃到有特色的菜肴,享受到个性化的服务。餐饮服务是人对人的服务。若拐饮服能充分体现 “顾客就是上帝”的宗旨, 顾客在餐饮消费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薄重 ,其它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

餐饮消费基本特征表现在:第

一、对旅游业和国民收入的依赖性:餐饮业主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规模和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旅游业基础上的。因此,餐饮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多类型,多层次,多方位,多结构,以适应旅游业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需要。其中,涉外餐饮业必须纳入旅游行业管理之中,既保持和旅游业同步发展,又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第

二、市场客源的广泛性:一方面餐饮业的客源市场广泛,另一方面各种类型的餐饮企业之间可以互代。因此,餐饮管理必须加强同各种类型的客源市场的联系,广泛组织客源,形成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以扩大产品销售,获得优良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餐饮企业如能科学地分析客人的动机、需求、根据心理学原理,了解服务对象,掌握服务时机,减少工作失误有预见、有针对性地去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不断进行服务创新,以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卢泰宏. 2005年 中国消费者行为报告 [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陈之昭. 2006年 面子心理的理论分析与实际研究[M].//翟学伟.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 面子与文化.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07-160 [3]. 中国烹饪协会.2007餐饮百强经营情况分析报告.中国烹饪信息,2008(6) [4]. 中国烹饪协会.2008中国餐饮产业运行报告,2008

第3篇:东西方人的面子观

摘要:继Grice的合作原则之后,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面子理论”(Face Management View),它是用于论述和解释礼貌现象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理论。作为礼貌理论之一的面子论在中西方情境中存在着许多差异。探究其差异之成因,涉及到历史文化等多方面。 关键词:面子论;面子;中西方文化;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做出的种种努力。不同文化中的人们表达礼貌的方式不同,同样作为礼貌理论之一的面子沦在不同文化中存在很大的差异,熟悉这些差异并深知其差异的原因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面子理论

“面子”,亦称“礼貌原则”,在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学者们一般把其定义为“交际事件中的参与者所相互给予的、相互协同的公共意向”(贾玉新,1997),“是有选择行为的自主权以及自己的观点能得到对方的认可,具体地说面子就是每个人为自己争取的公共的自我形象”(何自然,2001)。Erving Goffman认为面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它是个人的自我体现。英文将“面子”一词译为“脸”(face),这种翻译在一般的“体面”意义上.应当说是很恰当的,因为西方人也有“丢面子”的说法(1ose face)。但问题是,这种表面上的相似,恰恰掩盖了中国面子文化的深层复杂构成。实际上,中国人的“面子”内涵,绝非西方的“体面”所能涵盖。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二、中西面子差异 1.西方文化中的面子

Brown和Levinson注意到了如何用语言形式表示不同的社交关系。他们于1987年出版了专著Universals in Language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1987年又出版了修订后的Po.1iteness: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在此书中,Brown和Levinson系统阐述了礼貌体系,在他们看来,礼貌就是“典型人”(Model Person)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的人,通俗些说就是社会集团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Brown,G,Levin—son,S,1978)因此,Brown和l~vinson的礼貌理论通常称之为“面子保全论”。

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实际上包括三方面内容: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礼貌策略。其中面子包括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正面面子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希望他的愿望受人顺从,他的自我形象被人欣赏和赞许。西方人的“赞美文化”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见面时他们希望得到对方的赞美,如“You are 80 beautiful today!”或“Your clothes are beautiful”等,其实这维护了听者的正面面子。负面面子中的“负”不是“坏”的意思,而是与“正面”相对而言,指的是社会成员希望其行动不被人干涉,即具有行动的自由和自主决定的自由,凡是有违交际者这种自由愿望的言语行为就是对交际者负面面子的侵犯。负面面子强调交际参与者的个性,它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至少不完全受其所属群体或群体的价值观念所束缚,并且不受他人的强制(Ron Scol—lon,Suzanne Wong Scollon,2004)。例如,在餐厅点菜时,他们可能会说:“Do you like rice or noodles?”负面面子策略的关键在于不强加于人,让对方有充分的独立和自由。

2.中国文化中的面子

丢脸、长脸、不要脸、没脸见人、脸皮厚、体面、给面子、留点面子、要面子、看我的面子等概念,是描述中国人日常生活和交际中关于荣耀的基本概念。那么“脸”和“面子”二词哪个是对应西方国家中的“Face”?表面看来两者是等同的概念,但仔细分析来看,它们还是有细微的差异的。“脸”和“面”这两个字中,后者较前者远为古老,在古代文献中已经可以发现。早在公元前4世纪,“面”便有指涉自我与社会问关系的象征性意义;“脸”则是比较现代的名词,《康熙字典》引用的最早典故出自元代(公元1227年至1367年)。这个字似乎起源自中国北部,而后在身体的意义上逐渐取代了“面”,而获得了某些象征性意义。同时,“面”加上无意义的虚字“子”,又发展出各种不同的意义。成中英对把“脸”与“面子”的区别概括为:“脸”的基本内容就是儒家所讲的五伦;“面”则比“脸”多样化,每个人都只有一张“脸”,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及位置j二,却可以有许多个“面”。“脸”与“面”的关系,正如儒家所讲的“实”和“名”,从一个“实”,可以衍生出许多个“名”。由此可见,相比较而言,面子的内涵深刻,外延宽泛,它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和心理现象。

如何理解面子的内涵?黄光国和胡先缙先生在其所著的《面子》一书中,将面子定义为:“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借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得的名声,也是借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累积起来的声誉。要获得这种肯定,不论在任何时候自我都必须仰赖外在 环境(黄光国、胡先缙,2004)。总之,面子强调人们依赖社会对其社会地位和声誉的认同及社会对其需求的认可。 3.中西方面子的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面子观也体现出很大的差异。中国人重在千方百计“保面子”,怕“丢面子”,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很多年轻人因为高考失败等原网自杀.很大程度上是觉得自己在众人面前丢 r面子,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所以中国面子是群体取向的个人从属于社会的面子观。相对而言,中国人的面子并不包含Brown和Levinson所定义的“消极面子”的元素。

西方国家的面子强调的是个人行动的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个人的需求、生活方式、隐私等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保护,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例如西方人就餐时,主人通常只说,“Help yourself!”他们注重的是尊重对方自由选择的权利——吃或不吃,多吃或少吃。他们不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也就是说西方人倾向于满足交际对方的消极面子。西方文化里的正面面子和我们的脸或面子有相似之处,因为两种文化中都不拒绝别人对自己的认同和赞美。但是西方的负面面子和中国文化里的脸或面子却有些不同。对此Brown及Levison(1978)也曾指出:在西方社会可能威胁对方负面面子的行为在中国也许不构成威胁之力。再比如餐桌上的劝餐行为,若西方人在就餐时不停地说“Eat more!”。并给对方夹菜,肯定被对方视为对自己就餐自由的侵犯,认为自己的负面面子受到威胁。而在中国,劝食和夹菜非但不是对自由的侵犯,它还被视为对客人的尊重。

三、中西面子差异的成因 作为礼貌体系的面子观,是民族价值观的表现。由于各个不同语言社群的长期历史传统的影响,各民族的价值观也表现出很大差异。

以负面面子为主的西方面子观是西方文明的产物。西方社会对“面子”的理解受到印象机制(impression management)影响,反映了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特点— —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自基督教产生之后,宗教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在基督教《旧约圣经》里,上帝为以色列国王设立君主制度,定下礼仪法典。一旦以色列用君主代替上帝,用礼仪法典代替上帝的话,就会招致上帝的责备,甚至被上帝摈弃,所以没有人可以成为上帝,可以凌驾于别人头上,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萧丽艳,2004)。所以,宗教教义也鼓励或要求人们突出自我,重视自我。从历史上看,西方这种文化源于公元前的古希腊文化,古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她的“民主精神”,因此可以说西方文化具有一种比较自由的传统。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人口流动性大,很难形成稳定的群体关系。因此,人人追求自我实现,个人奋斗;人们高度重视个人权力,个人隐私,突出个人,以个人为中心。言谈举止,办事风格,只要不妨碍他人,一切由个人作主并为之负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个人偏好的生活方式受到重视,个人的情绪、愿望、目的和隐私都得到特别的尊重和突出的表现(周桔,2003)。其次,受西方宇宙观和哲学观的影响,他们认为宇宙间的天地万物都是分立的、不连续的,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把人和自然分立开来,互不联系,独立存在。他们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人可以认识、探索、开发、征服和改造自然。由于受“天人相分”的宇宙观的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是以个体主义为主 个体主义取向的价值观尊重个人权力、向往自由、崇尚平等和民主。

与之相反,中国文化渊远流长。纵观历史,中国文明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世代的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若非战争饥荒等因素,他们很少迁移,所以,群体关系愈来愈密切。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价值观是一种基于集体主义(collec.tivism)的价值观,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个人服从于社会,不突出个人和自由,而强调群体的作用。因此人们重集体主义,做事总爱“面子”,以贬抑自己来突出他人或群体。另一方面,受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人认为人与大自然是朋友,人应与自然和谐地共存,这就导致了中国人的群体取向的价值观:冈此中国人在与人交际时,习惯于“卑己尊人”,避免“锋芒毕露”,非常重视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必要时会忽略或牺牲个人利益。当个人的所言所行符合并加强了这种集体价值,他就“有了脸”。当个人的所言所行与这种集体价值相悖,他就“丢了脸”或“不要脸”。当这种集体价值被别人认同,就会“有面子”,觉得别人“给了面子”,如果这种集体价值没被别人认同,就“失面子”了,觉得自己“没面子”。

四、结语

受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礼貌系统内的面子观在中西文化中有不同的内涵。中国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面子观,而西方面子观以个人为中心。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差异及其成因,有助于揭示隐含在交际行为中可能引起误解和冲突的因素,可以加深交际双方之间的理解,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Ron Seollon,Suzanne Wong Scoll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2004,(2).

[2]Brown,G,Levinson,S.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M].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3 J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4 J黄光国,胡先缙.面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萧丽艳.“面子”在中国“礼”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对比[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 [7]周桔.中西方面子观差异及成因初探[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8).

第4篇: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

摘 要:礼貌和面子观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关于面子观和礼貌的探讨体现出多层面特点,但主要集中在对面子观与礼貌研究的综述,或礼貌和面子观在语用策略的体现。本文从利奇的“礼貌原则”和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理论”入手,指出其不适用于汉语文化的部分,并分析原因以加深对礼貌原则的理解,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策略的失误。

关键词:礼貌;面子;礼貌策略

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现象,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关于礼貌的研究文献,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1)礼貌是人们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

(2)礼貌是一种敬重。

(3)礼貌是一种语体。

(4)礼貌是一种话语表层现象。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

总之,在语用学领域,人们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1]。

面子是指个人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形象,即每个人都拥有并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情感和社会需求,礼貌就是用来表示自己认可他人“面子”需求的方式,所以谈论面子时必须以礼貌为前提。

一、利奇礼貌原则的中西方差异

(一)利奇礼貌原则的内容

在西方文化中,关于礼貌的概述必须要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说起。合作原则解释了会话含义的理解和产生,但它却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违反合作原则。因此利奇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礼貌原则[2]用来补充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受益;慷慨准则:尽量少让自己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赞誉准则: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3]。由此可知,礼貌原则的核心是说话人在说话时尽可能多地维护别人利益,少为自己考虑,从而保证交际顺利完成。

利奇的礼貌原则可以用来指导汉语的某些礼貌表达,如涉及个体的评誉方面,中国文化中崇尚褒人贬己的原则。对待他人要尽可能表示赞同与同情等。

(二)利奇礼貌原则表现的中西差异

虽然利奇的礼貌原则在直觉上易于被人接受,但不同文化涉及的侧重点差异很大。它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4]。如利奇的谦逊准则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文化中遵循这一准则的程度不同。如当英语文化背景的人受到表扬,常常说一声“thank you”,以避免伤害表扬者的积极面子来表示礼貌。而中国人过去常常进行自贬来表示礼貌。

再如利奇的一致准则。各种文化中不同意别人的观点很正常,但用怎样的方式来表示不同意却不同。如在英国,人们表示否定时常常使用“yes,but„”表达方式。这里的“yes”遵循一致准则,表面上的同意为后面表示不同意作铺垫,使人容易接受。中国人一般不会直接表达出不同意,而日本人则更甚,他们会绕很大弯子,只能靠听他在结尾语气上的变化。甚至于对于日语非母语学习者来说,乍一听上去会认为对方是同意的。

除此之外,中西方在礼貌用语中体现的差异也存在于其它方面,如见面打招呼和告别差异、赞美别人的差异、称谓语的差异等,这些差异的存在反映了在不同文化中遵循礼貌准则的程度以及表现方式的差异,因此礼貌原则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

二、布朗和列文森面子关中西方差异

(一)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关

布朗和列文森的礼貌理论的中心原则是,某些言语行为从本质上来说是威胁面子的,因此需要以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5]。“面子保全论”首先设定,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典型人。典型人通俗些说就是社会集团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即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它分为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消极面子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积极面子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布朗和列文森认为,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讲究礼貌就是要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他们又将“威胁面子的行为”分类,如导致听话人消极面子、积极面子受损的威胁面子的行为,并提出了相应的消极和积极礼貌策略。

(二)与中国文化面子观存在的差异

我国学者顾曰国指出,布朗和列文森的模式不适用于分析汉语礼貌现象,因为汉语中负面面子概念不同于布朗和列文森对于负面面子的定义[6]。此外,中国文化中,人们对被接纳这样的正面面子表现得很敏感。中国文化相当重视集体观念,个人要与集体和谐,如果个体在集体或社会中不受欢迎和尊重,这个个体就失去了自立的基础。因此,自立的社会价值对于中国人来说很重很敏感。正面面子所派生的正面礼貌也就成了中国文化中最正式、最需要、最常见的礼貌内容。

中国文化中,妨碍自由的强加行为不是礼貌危害的决定性因素。这与以行动自由、自主决定、自由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中负面面子概念和负面礼貌有着十分显著的区别。汉语中很多礼貌调节手段,如礼貌性的称呼语等,可使直接强加方式在可接受的程度上被使用。相对来讲,英语文化的人说话可能更直接一些。如拒绝别人邀请时,英语文化的人可能先对别人的邀请表示感谢,然后说出不能接受邀请的理由。而中国人为了不伤对方面子,往往不直接拒绝。其原因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不同文化的人对于面子的不同理解与诠释。

(三)文化角度差异产生的原因

中国汉文化中“礼貌”源于儒家“礼”的传统,主张“礼之用,和为贵”, “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人的社会性,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个性,强调群体的作用”[7],人们在交际中也力图避免分歧,以维护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面子观是中国人一种重要且典型的社会观念,中国人在交往中讲究赏脸,。因此,当要实现某些言语行为,如提出要求、批评或指责时,为顾及双方面子,中国人会用礼貌的语用手段,力求和谐交际[8]。

而在说英语的国家中,个人主义及其重要。中国人反复敬劝,并认为这是礼貌的表现,反复申求会让受话人感觉到请求的急切和迫切,从而起到作用。相反,西方文化有着忌强加特点。这是因为独立观念已经在英语国家深深扎根。

三、结论

礼貌既是一种各社会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又受制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群体的,反映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在不同的文化中遵循礼貌准则的程度和方式有差异。中西方为了保全面子而采取礼貌策略这一点相同。但对面子的解读上,却同中存异。在西方文化中,日常生活中的面子更贴近于“负面面子”,他们更重视负面礼貌,而在中国文化中更多的是用的“正面面子”,没有“负面面子”这一概念,这由中西方的不同价值观造成。总的来说,西方文化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和中国人群体依存的价值观决定了不同礼貌策略。

第5篇:中国人的面子观念

故宫博物院日前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感谢警方迅速破获展品被盗案。而一面写有“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的锦旗,引起网友质疑,称“撼”为错别字,正确用字应为“捍”。面对质疑,接受媒体采访的故宫相关负责人解释说:“‘撼’字没错,显得厚重。跟‘撼山易,撼解放军难’中‘撼’字使用是一样的。”此举引发外界更大的质疑,有语言文字方面的专家表示,“撼”字在这里肯定是错别字。

故宫博物院6日通过微博就其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出现错字一事,向公众道歉。故宫在这份声明中说,此次赠送锦旗由保卫部门负责联系、制作,赠送前未“交院里检查”。在媒体质疑时,该部门未请示院领导,仍然坚持错误,强词夺理,不仅误导公众,而且使故宫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前段时间故宫失窃案可以说是震惊全国,之后的这出闹剧却又不得不让人哭笑不得。简简单单的一个错别字,却折射出来中国人深深的面子观念。在错别字被指出来时,故宫觉得会很丢面子,于是牵强解释,没曾想欲盖弥彰,不得不出来道歉,但依旧为了保全早就无存的面子包责任推到了“保卫部门”身上。

这只是千千万万个发生在中国的同样事件中的一个,足以看出中国人深深的面子观念。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中国人到底如何重视面子的:

有人这么样说道:“人人皆说面子好,面子太多亦烦恼;世人皆被面子累,抛开面子方为高。人活脸,树活皮,墙头活了一把泥。人没脸了,也就没活头了:树没皮了,也就活不成了:墙上没泥了,也就不光滑了。”人生就是一场戏,“舞台小天地,人生大舞台”,人际交往中所建立的情感关系即所谓“人情”,是面子生存的基本支柱。生活中演戏和戏里演生活都不能脱离面子这个脚本,每个人每天都在演戏,谁都戴着面具。所以,面子在每个人成功的社会交往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仅要维护自己的面子,还要维护其他人的面子,如果不考虑面子问题,人际交往将很难进行。中国人注重面子的特点早已为人所熟知,办事找面子,受人之托靠面子,吃喝穿戴讲面子,风花雪月看面子,左右逢源有面子。在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中,“面子”的含义不一而足。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人情就是面子;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关系就是面子。面子行为是一种维持社会关系和谐与稳定的工具,能起到协调与稳定社会关系的积极作用,它深深地渗入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每一层面,同时折射出的人文心理是人情法则的替换,是个人利益之间的相互利用和彼此之间的最大满足,是交际手段的维持和衔接。从古到今,面子是中国人一直非常在意的。某人不惜耗时耗资打官司,只为被告者的一声道歉,这种争“面子”的事,吃点苦头也心甘。由此可见,人这种动物最讲究脸面,有时甚至将它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人们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不断地“奋斗”.着,即使超出了自己的承担能力也打肿脸极力去撑足自己的面子,目的就是为了不让别人瞧不起自己。还有的人不惜血本“包装”自己,让自己顺利挤

入所谓的“贵族社会”,这是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因为脸面指向了人的一种道德底线,是一种心理需求和心理平衡。

现在我们一谈到面子问题,其实多是看到社会中许多因面子引发的不合理甚至荒谬的事情而进行批判,其实也不能简简单单这样一锤子定音,既然它能够在五千年来的社会发展中经久不衰,必然有其合理性,所以我们有必要辩证地来看待它。

面子功夫之所以能够在历史舞台上站稳脚跟,还经久不衰日益强势,是和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风气、社会规范有关的。“面子”源于中国的耻感文化,在耻感取向的下,中国人特别注重“面子”。“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

1.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巩固,不仅形成了一系列比较规范的社会制度,而且还形成了一些不成文但人们又不得不遵守的社会规矩,也即是一些所谓的“潜规则”。正式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和社会上人们的不断纵容,面子才会潜滋暗长越来越肆意猖狂。

儒家传统是中国人“面子”意识的文化本源:(1)儒家文化基于“礼”勾画的人伦社会尊卑有别、各尽本分,从而使“面子”大小有别,发生“面子行为”的双方经常出现地位、义务、态度等方面的不对称。一个人在什么位置、扮演什么社会角色就应该唱什么戏,做什么面子行为,一般人们是不敢超越这个位置也不能超越,否则就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同,什么被社会所不能容忍;“官本位”的思想又使“面子”更容易成为一种权力游戏,中国历史上卖官鬻爵的例子数不胜数,小小的芝麻官也会不断维护自己的地位,借官职大捞一把。(2)儒家注重通过礼治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故人们更倾向于通过“面子”整合社会关系,而人伦社会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家庭本位,因此,个体的“面子”依附于团体。历史上往往家族之间的恩怨就是为了挣那些微妙的面子,甚至国家之间的战争亦是如此。(3)儒家要求人人成为“君子”的道德主张过于理想化,人们通常只能通过表面无违地恪守礼节来获取“面子”,这就造成了形式主义和虚伪的“面子功夫”。 儒家传统中缺少民主、平等、法治、个体意识等现代精神,而这些现代精神正是组织发展和人类进步不可缺少的。正式这些原因导致现在社会人们的民主、法制意识仍然不够强烈,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

2.从中国人的价值观来看,中国人推崇是一种“家庭”形式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与其说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倒不如说是个人主义的本位价值观,和西方社会的个体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个人主义强调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往往后果就以权谋私、谋权篡位。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届朝代的更迭已经多次证明,哪一次朝代的更换不是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呢,他们无非就是想当能够控制他人的君主吗?而个体主义则强调个体的独立性、主体性,可以延伸为个人的权利,因此西方社会的人权、民主权利发展得很好,形成了一系列大家比较认可的社会规范和法律体系。中国人的家庭只是一种小家为不是真正为社会服务的大家,中国人传统思想的骨子里就十分注重个人的得失,强调个人、家族的私利,而缺乏一种公共地带的公共精神和真正的集体精神。所以中国人为了自己的脸面、家族的颜面好面子、挣面子也就不难理解了。

3.人们之所以会如此的推崇面子,如果面子不能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好处,人们会这么为它卖命吗?作为实用主义的中国人,如果不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事是很少有人去做的,往往少数人做了还会受到大多数人的挖苦、嘲笑。人们挣面子是因为他们知道挣“面子”有不少的好处。一是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地位大大提高,人家看的起你、尊重你、让人觉得你对他有价值。同时自己在向周围的人似乎在传达“我有一定的能力,这次你要帮我办事,下次你也会有求我的时候了”的信息,也即面子是礼尚往来的。二是人们知道社会尊严和地位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交往资本。的确,在现代社会人的膨胀欲望使得对金钱看得非常重要,一定程度上很多东西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金钱不仅能够衡量有形的物质,也可以衡量无形的文化、地位、权力,更何况,“面子”和名望呢。

4.同样我们也可以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解释人们追求面子:当人处于温饱线以下时,人们不会有多余的时间和经历去像怎么挣面子,而是怎么才能让自己吃饱穿暖;但是当人们的基本温饱问题解决了的时候,人们再也闲不住了,就会想方设法的去挣面子、去给其他人作秀,寻求社会的尊重并得到一定的社会地位受社会人的敬仰。不过也可以理解,因为自尊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都希望在别人面前有面子。所以有些时候面子功夫不得不做的,但是做什么事都应该有个度。但说到底做面子功夫还是为了个人私利,真正为他人而去努力挣面子作秀的少之又少。这也不能简单的说世态炎凉,因为人不是利他型动物,人本性自私,只会为自己利益而不断奋斗甚至不择手段;人没有那么高尚,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奋不顾身,完全不顾个人得失。

同时我们还经常会有将面子和尊严混淆的现象,这其实并不合理。中国人往往认为没面子就是没有尊严。实际上,尊严比面子内涵大。一切人类皆有尊严,面子只是尊严的一种具体民族文化,是尊严作为普遍人性在中国礼教中的投射。“有面子”不与“有尊严”呈正比。最有尊严,不一定最有面子;最有面子,也不一定最有尊严。面子这东西总是以一种假冒的“尊严”陶醉自己,自己跟自己做秀,明知道一切是假的,但是却很满足。这种“掩耳盗铃”的症状,经常导致面子与尊严决裂。观中国人日常生活,应酬、做人情、走过场和逢场作戏,假面子多于真面子。很多农村家庭甚至由于应酬情礼而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其实自明清以来,面子背后的尊严内涵日趋空壳化、形式主义化,反而工具和功利精神愈演愈烈。只要大张旗鼓地逢场作戏,将面子做疯做活了,反而不愁换钱财、得便宜。给别人捧面子,别人给酬劳、给赏银,可以坐收回报。劳作一日,未必比捣鼓一日来钱。一旦面子与事实脱节,虚伪欺骗之风蔓延,骗术在中国就成了家常便饭。

面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它有好处也有坏处,它的存在性具有深刻的文化和心理原因,同时作为约束它也在历史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更要看清楚面子文化所带来的形式主义、缺乏诚信、缺乏内在约束、形成两极人格等社会缺陷。敢于正视文化才能正确认知自我,也才能让我们的民族更加优秀。

第6篇:中国人的面子情感散文

中国人是最爱面子的,无论是达官富贾,还是市井凡俗,都把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所谓“揭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宁舍千金,不丢面子”就是最好的例证。流传最早爱面子的当属那个齐国人,本来家里一无所有,穷得上顿不接下顿,却整天油光满面地四处炫耀,说与某某达官贵人同车共餐,好不荣光。久而久之,妻子不相信,便在他夜间外出时尾随。终于在富人家的坟地里发现了秘密,原来丈夫夜里偷食富人家剩下的祭品。回到家里,妻子嫌丢人,非要回娘家不可。爱面子爱到老婆跑了,真是得不偿失。

中国人爱面子,说白了,就是要赢得别人的尊重。这本无可厚非,关键是要有底线,量力而为,硬是打胖脸充胖子,不但不会赢得尊重,反而落人笑柄。上世纪八十年代,某地一乡村民办教师,在校门口开了个小店,让妻子平时卖些生活日用品及铅笔作业本之类,本小利薄,聊以贴补生活。为了显示有钱,七拼八凑买了瓶茅台酒,摆在贷架上,招徕生意。有天晚上,他约学校领导及同事吃饭。席间,有同事提出尝尝茅台什么味。一时酒劲上头,不顾老婆阻挡,硬是从柜台上拿下来,一气喝掉。酒喝得酣畅,场面也热闹。但客人走后,夫妻两个抱头痛哭——一瓶酒花了近半年的工资,能不心疼?都是爱面子闹的。

中国文人更爱面子,且不说那位科举落魄却始终不脱长衫的孔已己,就是如李白、杜甫之类的大诗人一样把面子看得格外重要。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爱面子到了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的地步,却也令人敬仰。杜甫爱面子也不逊色。有一年秋天,杜甫家里来了朋友,但家里只有两个鸡蛋和一点青菜,无钱招待。于是,睿智的诗人就做了几道特色菜。先是一道青菜叶加两个蛋黄,取名为“两个黄鹂鸣翠柳”;后是一碗清汤洒了点蛋清,取名为“一行白鹭上青天”。随后,就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船。”饭菜简单得近乎寒酸,但富有诗情画意而不失文人雅兴,在文坛上传为佳话,谁能说文人的面子不重要?

同样的唐代大诗人宋之问爱面子就相反,爱面子没有底线,到了令人不齿的地步。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也是唐代的大诗人,他写了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看到后,便想窃为己有,央求外甥刘希夷把这两句诗送给他,就说是他写的。刘希夷不答应,身为舅舅的宋之问就把自己的亲外甥害死了。这个传说可能不真实,但也反映了爱面子害人不浅。时下,学术界广为诟病的论文剽窃问题,以及有些教授专家让人代笔自己署名现象,再次证明,爱面子而没有底线,必然会身败名裂,令人不齿。《诗经》有云:“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让别人瞧不起而不以为耻,这样的面子还是不要为佳。

历史上,爱面子而心狠手辣的,当属那位垂帘听政的晚清西太后。据说,西太后与一个宠爱的太监下棋。下棋中,宠爱的太监一时得意忘形,随口说了句:“我吃掉老佛爷的马。”西太后老佛爷立时恼羞大怒:“你吃我的一只马,我杀你全家。”果然,就把太监全家杀了。为了不丢面子而杀人全家,这样的人也太歹毒了吧?

有些官员好面子,有权而任性妄为。民间曾流传这样一则笑闻,说是开会期间,有位官员不慎放了一个响屁。为了掩饰尴尬,官员故意提醒新来的秘书公共场合要注意文明。不曾想,新来的秘书委曲地解释:自己没有放屁。会后,官员对秘书大发雷霆:一个屁你都不能承担,你还能承担什么事?笑话归笑话,现实中,有些官员的面子工程确实劳民伤财,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官员好面子有百害而无一益,因而,谋实绩、干实事、求实效一经提出,便成为关乎民心向背的重要砝码。

面子到底要不要?如果涉及民族尊严和个人荣辱,如朱自清先生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等,这样彰显骨气的面子就必须有。而那些有损人格尊严或者于人于已有害无益的面子,还是不要为佳。

上一篇:家长的心德体会怎么写下一篇:生命之爱阅读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