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

2024-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精选12篇)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 篇1

盛瑀君

早年读了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印象非常深刻。如今再次翻出那本泛黄的书,读了还是会激动,柏杨用犀利、准确的语言,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中国人的劣根性。特别是这一句话:“我们的丑陋来自于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丑陋!”真是入木三分。

这本书是一面镜子,准备又形象地反射出中国人的劣根性,当然,如果你看完后破口大骂那就刚好被作者说中,确实存在那种实质上的缺点。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他在书中提到的内容和观点,事实上这些东西也确实存在。

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柏杨先生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过滤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至今也不能痊愈,主要内容是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

难道这些都不是实话吗?

中国人虚荣心之强恐为各民族之冠。刚会说话的小孩就知道头上插一朵小花“排场”,小学生得了个奖状,老远就会向家长汇报,而试卷上的“麻叉”总是捂着不给大人看,这恐怕也不仅仅只是因为怕挨揍。在农村,邻居盖了新房,他家不缺住,也要累死累活地为房攒钱。邻居盖了砖房呢,他就要盖楼房。连两位大婶的“年猪”也要暗地里比拼比拼谁多了几斤。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 篇2

我对中国的佛教建筑抱有浓厚的兴趣, 加上近来研读《佛教文化概论》, 学到了不少佛教知识, 我决定以此作为这次读书笔记的主题。

在研读了一些相关资料后, 我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并试着作出解答:

1 佛寺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其总体布局有些什么演变

佛教产生于印度, 相传为释伽牟尼在公元前6至5世纪所创, 并于东汉明帝永平10年 (公元67年) 由西域僧人传入我国。在当时的首都洛阳建造了第一座佛寺——白马寺 (引自《中国寺庙文化》) 。由此开始, 佛教建筑在中国整整延续了18个世纪而没有间断。

《魏书·释老志》这样记载白马寺:“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 从一级至三、五、七、九”。所谓“依天竺旧状”, 应指的是有一座“塔”, “重构之”指的是多层楼阁。这就是当时佛寺的主体。和后世的楼阁式木塔一样。佛寺早期, 它只是一座塔, 带有浓郁异国色彩。

南北朝时期, 国家动荡, 僧人参政, 统治者有意识的利用佛教统治人民。这时佛寺建筑有了大发展, 演变出了两种主要形式:一是东汉以来的浮屠祠式, 规模日趋庞大, 以多层塔为中心, 围置廊院。《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汝南王曾在东汉灵台顶部建造砖塔, 改为佛寺。二是利用或改造府第为寺院, “以前厅为佛殿, 后堂为讲堂”, “王侯第宅, 多题为寺”, 此类佛寺是典型的中国建筑。

是否这两种形式在今后并行发展了呢?历史证明隋唐时期的佛寺极少有以塔为中心布局的了, 或寺旁另建塔院, 或建双塔, 或塔阁并峙, 可能都是过度形式, 大量而典型的布局多受唐初道宣和尚所著《戒坛图经》的影响——前殿后堂, 围以廊院, 正面山门, 四隅角楼, 两侧小院。塔的地位渐从中心到侧, 再到后山, 甚至被抛弃。这样的演变应如何解释呢?

这要从塔的最原始作用说起, 塔最初是为存放舍利而建, 作为陵墓性质的塔自然是寺的中心。但人们想见到佛, 而不能满足于对着一个藏着佛的舍利的建筑祈祷念经, 于是佛像产生并越造越高大, 进而代替了塔的地位, 佛像需要建筑来遮风避雨, 于是容纳佛像的建筑被越来越重要。中轴线上的天王殿、大雄宝殿, 都是容纳重要佛像的建筑, 从保留下来的佛光寺大殿的规模气势就看得出此类建筑在佛寺中最重要的地位。

另外, 楼阁类建筑也广泛被应用。佛寺高阁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独乐寺观音阁及乐山大佛那已损毁的楼阁。高阁出现在寺院建筑的格局, 是和佛教中的密宗信仰的兴盛有关的。

密宗, 出于古印度后期佛教密教, 唐开元初传入, “信奉金刚界、胎藏界两部经藏, 讲求即身成佛、快速成佛。”据其信仰, 修法需筑坛——“曼荼罗”。坛上供奉多种佛及菩萨, 且是高大站像。 (引自《中国建筑史论文集》) 这种功能要求促成了建筑空间的变革, 逐渐形成了以高阁为主体的平面布局形式。

高阁在寺院中的布局主要有: (以下引自《中国建筑史论文集——唐宋高阁建筑》)

(1) 高阁居中:高阁占领佛寺正殿的位置, 形成一种新的寺院空间。

(2) 两阁对峙:东西二阁对峙是一种很普遍的格局。唐诗中有“双楼夹一殿, 玉女侍玄元”的诗句, 除此之外, “双楼夹一阁”的布局也很多。

(3) 三楼相连:敦煌壁画出现了不少三座楼以阁道相连的处理。立面上三楼都是正立面朝前的, 不同于两阁对峙中的侧立面朝前。但此种形制未留下任何实物, 只见于壁画。

(4) 三门之制:山门, 唐又称“三门”或“中门”, 多为楼阁式, 对日本建筑有很大影响。

(5) 其他建制:如角楼、钟楼、经楼等。

唐代佛教建筑中楼阁建筑发展较快, 不仅代替了塔的位置, 也对寺院建筑布局建制有较大影响, 产生了多种布局方式。

宋代以来, 轴线位置上的阁常常置于大雄宝殿之后, 虽地位不及唐时显赫, 然而常以其宏大的体量、精巧的结构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赞叹。《石林燕语·癸辛杂识别集》载:“汴城楼阁最高而见者, 相国寺资圣阁”即相国寺之后阁。

综上所述, 佛寺的基本布局演变可概括为:从“独塔”走向“前塔后殿”再走到“前殿后塔”再到“前殿后堂”然后是“前阁后殿”最后到“前殿后阁”。

2 为何唐代以前的佛寺保留下来的极少

或许这也是很值得探究的问题, 在翻阅资料时, 看到梁思成先生苦苦寻找唐朝时期的木构建筑, 看到日本人叫嚣研究唐代木构建筑只有去日本时, 我想日本的木构建筑正是唐代从我国传入的, 他们保存下来的只有唐代的建筑并不奇怪, 可是为什么木构建筑延续了两千年的中国, 留下一栋唐代以前的建筑如此之难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翻阅了一些书籍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等) , 找到了一些解答:

(1) 当然根本原因应当归结于木结构本身难以持久存在, 木材是有机物, 由于易燃、易腐蚀难以长久的保证不坏, 许许多多木构建筑或是被大火烧了或是遭到虫蛀随着一场地震轰然倒塌。我们可以看到保留下来的建筑, 很多都有遭遇火灾并屡次修复的记载。所以, 以木材为材料的佛寺建筑, 难以保存。

(2) 但仅仅由此解释似乎不够深入, 或许可以从政治角度找到一些答案。中国历朝历代更叠总是遵循不破不立的原则。于是要么迁都, 要么就烧房子。最为惋惜的是那楚霸王项羽把三百里阿房宫附之一炬。或许许多包括佛寺在内的建筑就是因为妨碍了新统治者的统治而惨遭厄运吧。

(3) 佛寺本是可有可无。佛教作为一种宗教, 只是被作为统治工具而传承了下来。但当其过度发展, 甚至有损统治者利益时, 必然会遭到封杀。《唐会要》卷四十七记载辛替否上疏:“今天下佛寺盖无数, 一寺堂殿, 倍陛下一宫, 壮丽甚矣, 用过度矣, 是天下资财而佛有七八。”可见建寺之奢靡。在唐武宗时期, 曾拆除天下寺院四万余所, 佛教受到严重打击。后来, 五代末年, 周世宗大举灭法, 又废天下寺院三万余所, 从此隋唐佛寺一蹶不振。

或许正是以上原因造成了我们缺少唐代以前建筑的现状。

以上是我在看过一些相关书籍后, 总结出的对中国佛寺建筑较为感兴趣的两个问题, 一方面记录研究, 一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文中推理如有不妥之处, 请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段玉明.中国寺庙文化.

中国人为什么丑陋 篇3

20多年前,柏杨先生写过一部《丑陋的中国人》,一时风靡海峡两岸,还有世界上所有的华人聚集的地方。20多年后,柏杨先生的这部书没有多少人看了,但丑陋还在。仅以乘坐飞机为例,最近新闻就记载了诸多恶行:一个身为领导干部的男人,因行李摆放这等小事对空姐动武;两个中国旅客因座椅这等小事在国际航班上大打出手,致使外国航空公司的飞机在空中飞行了7小时后返回原地,让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丢尽了颜面。如果有人有心记录国人乘坐飞机行为的话,参照外国乘客的行为,一定是一个丑陋的大全。

对此,柏杨先生的解释是,许多中国人不知道何谓丑陋,所以丑陋。我以为,那是20多年前他写这本书的情景,现在的情景是,许多中国人知道何谓丑陋,但坚决不改,所以丑陋。

身为男人殴打妇女不丑陋?在众多外国人面前两个中国同胞为芝麻小事相互斗殴不丑陋?分明是丑陋就是不改。为什么不改呢?是因为自私。别人排队买票或等候乘机,中国人插队,是因为想节省自己时间或赶在别人前面放好自己的行李,这是自私的驱动。行李再小,但是自己的,所以无比珍贵,别人的东西即便再珍贵也不会丝毫体谅。所以,为了自己的细微私利可以不顾颜面甚至打人,丑陋不可避免。

自私是人之本性,各国民族皆有,但中国人尤甚。世界上很多城市的广场上有成群的鸽子,不会有人看到此想到红烧鸽子或清蒸鸽子,中国有哪个城市敢在广场上放飞鸽子?下场一定很惨。这和经济基础有关,但又和经济基础无关。去过美国纽约的人都知道,全纽约最脏最乱的地方是唐人街。唐人街上开店的,大多数的收入在当地中产阶级之上。规矩之内也会有自私的空间,不守规矩自私就成倍地放大了。中国人因习惯于不守规矩,丑陋的行为更加突出。

为什么中国人更加自私呢?是因为怕吃亏的心理根深蒂固。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就是一个有人上算有人吃亏的周期循环,上算的不会照顾吃亏的,吃亏的也奈何不了上算的。大至求职就业、房屋拆迁,小至坐车买菜、开会聚餐,总是有人上算、有人吃亏。有人开会或参加朋友聚会总是迟到或故意迟到,也是自私的表现。吃亏的人多了,怕吃亏的心理就很普遍,这时,宁愿不守规矩,也不能让自己再吃亏就成了许多人的行为准则。由于不守规矩多了,法不责众就是一种常见现象。越是法不责众,越是有人逾越规矩,中国人的自私行为就更加突出。国外的一些酒店接待中国旅游团,会在用自助餐的地方用中文写下“不要浪费食物和不要携带食物出去”这样一行字,因为确实有人连吃带拿。本来他不想拿,因为看到别的中国人拿了,他不拿就觉得吃亏了。

中国人之所以如此自私,是因为普遍缺乏真正的信仰,没有人的正常本性需要的一种罪恶感。插队而不排队,只顾自己感受而不顾别人感受,心口不一,说假大空之类的话,有丑陋感,但没有罪恶感。没有人会因为自己外形的丑陋或行为的丑陋而受到惩罚的。有罪恶,无论是行为还是心灵,都会深深地感受到惩罚的临近。很多中国人去庙堂烧香,动作很虔诚,但心并不虔诚。烧香拜佛是为了求财、求运、求福,极少去洗涤心灵曾有过的罪恶。进入庙堂,烧的是大把的钱,出得庙堂,却轻松地恶语伤人,不守基本的规矩。坚守信仰自然自我约束,会消除很多丑陋。

中国人的自私或丑陋还因为社会规矩的多变而受到鼓励。中国人很喜欢取巧,因为取巧可以得到别人得不到的利益。别人老老实实地听政府话,按期搬迁,有人则违规盖了很多临时建筑,向政府漫天要价,用“走后门”或“泼皮”的方式寻求自己的利益,政府或被贿赂或为了政绩,私下把规矩改了,结果取巧占了上风。别人辛辛苦苦研发出来的产品,有人取巧仿冒,省去了研制费用,这本来是有规矩约束的,但在一些地方却因为有税收和GDP而受到保护,当地政府用变通的办法把规矩改了,丑陋的行为得到了鼓励。昨天可能还是因公出国逾期不归而被指责的人,今天因为某所大学出于政绩需要而热情相邀,荣归故里,只会让更多的人觉得规矩不靠谱,取巧得利才是硬道理。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报告 篇4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曾靖

15333003

一、著作的基本信息

作 者:柏杨

著作名称:《丑陋的中国人》 出版社:中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5月1日 页数:498页

二、著作简介

《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于1985年在台湾首次出版,收录了柏杨先生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演讲《丑陋的中国人》,和另两场演讲的记录(《中国人与酱缸》、《人生文学与历史》)、一篇访问稿(《正视自己的丑陋面》)及32篇杂文和20多篇回应文章。全书由多个小标题串联起来,这些小标题大多采用比喻,反讽等方式,从某个侧面指出中国人的特征。不同于理性而缜密的逻辑推演,柏杨先生以一种文人的感性体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国民的劣根性,批评中国人脏乱吵,不团结,爱掩饰错误,缺乏想象力和思考力。全文语言犀利活泼,可读性十分强。

三、著作评析

1840年后的中国经历着中国人所认为的屈辱时代,每当提及中国近代史的屈辱和落后,人们总是将过失归咎于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归咎于落后的生产关系难以与相对先进的资本主义相对抗。,更有甚者,归咎于外敌的入侵。很少有人把目光放在国人的身上,除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鲁迅,中国社会缺少了一些足够深刻的,切入骨髓的自我解剖。

选择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作为阅读的书目,的确是因为这一醒目的题目,“丑陋”这一最直接的形容词让我可以料想到这本书的可爱之处。一)柏杨先生的个人遭遇和“丑陋的中国人”

历史学家唐德刚有这样一句话:“柏杨的生平,在他呱呱坠地之日始,便构成传统中国社会里一宗标准化的形象——他是受‘晚娘’虐待的一个小孤儿。”1920年出生的在县衙的柏杨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最后崩溃期,少年与继母不和,外出求学,中年经过多次婚姻的分分合合,有思想的他没有拿到任何的大学的毕业证书,后又因“大力水手”锒铛入狱。数十年的牢狱生活也使得他的思考有着其他人难以到达的深度。《丑陋的中国人》源于柏杨先生出狱之后的四处奔波的演讲。其文笔犀利又带有中国说书式的幽默,鞭辟入里,字字都敲打在中国人的神经之上。

二)发人深省的文字与思考

文章开头有一句:“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就好像水泥搅拌器裹的石子一样,运转起来之后,身不由主。使我们感觉到,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而是文化问题。我们的丑陋,来自于我们不知道我们丑陋”这段话首先就开门见山地指出来中国人不自知的特点以及其不自知的来源,不仅仅是在于个人,更在于长期以来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渊源。中国人有着太多为人称颂的美好品质,却也长时间忽略掉身上所缺少的东西,中国的民众善于扬长避短,却缺少正视自己缺点和弱点的勇气的能力。

更深入地,柏杨先生论述了中国的“官场文化”,这是一个敏感却值得思索的问题,常言道,做事容易做人难,在封建时代以人治为主的社会,如何“做人”便是中国古代官场绕不开的一门学问。正如《红楼梦》中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糊涂官断葫芦案一般,在中国古代“做人”是一种软体文化,除开真才实学,如何做一个聪明的糊涂人是中国人一直以来在探索的问题,更确切的举出些例子,比如人们“各扫门前雪,莫管瓦上霜”的处世准则,能贴切的则是文中提到的买西瓜的例子,由此也不难解释为何有众多的名人才子惨遭贬谪,仕途不顺,并非天妒英才,人妒英才而已。我觉得书中这段话用得恰到好处:“因为中国人不断地掩饰自己的错误,不断地讲空话,大话,假话,谎话,毒话,中国人的心灵遂完全封闭,不能开阔,中国人应该有泱泱大国的心胸。”因为自我封闭,因为自身的怯懦而不敢直面自己丑陋的一面,上至统治者,下至平民都保留着这样的一种心态。人身上裹挟着一种极度的自卑与自信,因为这种极度的自信,统治者厌恶和惩治一切亵渎,威胁和动摇其统治的人和事物,也因为这种极度的自卑,使得其无法忍受那些撕开真相的话语,《邹忌讽齐王纳谏》之所以能代代流传,用于赞美大臣的善于劝谏和统治者的广开言路,正是因为敢于讽谏的人少之又少,能听取群臣意见而不动怒的君王实在稀少,中国历史上的君臣关系更多的是命令与服从,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也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中国人习惯了忍受和顺从,也逐渐失去了自身的想象力和思考力。

中国人这种保全自己,莫管他人的心态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杂文中提到的“臭脚大阵”就是十分鲜活的证明,中国人喜欢眼不见为净的理论,善于

把没有看见的东西忽视掉,把有古怪气味的东西留给别人,而看到自己富丽堂皇,光彩照人的一面。这一微小的细节都如此精准地贴合着书作开篇提出的观点:中国人怯懦的不敢直面劣势。三)作为当代青年的思考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心得体会 篇5

柏杨先生的作品很直接,而且不留余地地批评“中国人”。从历史上看,文章写的“中国人”,主要是台北的中国同胞,但是大陆的同胞也一样可以“对号入座”,这文章所讲述的确实是中国人的人性弱点,也诚然是中国文明的毒瘤所在。现在大陆又开始提倡“儒学”;这没什么不好,问题在我们还讲那“仁”、还讲那“义”、还讲那“忠”;千百年前孔丘先生如何定义这“仁”、这“义”、这“忠”;千百年后我们仍旧这样定义。柏杨先生说得有道理,我们的文化已变成“酱缸文化”。

现在,我们仍旧在一边骂其他国家其他名族一边引进这些国家这些民族的技术,然后将这些技术贴上我们的标签,虽然口头上还是会说‘这些技术我们是从其他国家学来的’,但骨子里恐怕认为这些技术已经变质了——由其他国家传承而来变成我们土生土长的产品了。

我们比起八十年代,比起“大跃进”,比起“刚解放”现在要开明的多,从表面上看,我们正在逐渐的摆脱“酱缸”但骨子里真得变了吗?

柏杨先生笔下的“中国人”不爱笑;除了与朋友聊天或职业需要外,我在成都还很少看见大街上的人面带笑容,一团和气的。

柏杨先生说“中国人”将经历花在内斗上。西藏、新疆那么多数得出名字的反华组织首领有几个是外国人?当局又包容了几个?

柏杨先生说“中国人”缺乏同情心。成都人特别爱看热闹,请注意是“特别”,中国各地的人都爱看热闹。比如两辆车相撞了很快便围上一群人。他们是来帮助驾驶员的?不!他们是来看热闹的。什么是看热闹?就是该做的事不做。你看:冷眼旁观的有;议论纷纷的有;品头论足的有;瞎起哄的有;扇风点火的有;火上浇油的有;唯恐天下不乱的有;帮助伤员的没有;帮助把车辆移开的没有;打电话通知警察的没有;打电话通知医院的没有;文明规劝的没有(躲在人群中“文明规劝”的有);息事宁人的没有(在人群中“息事宁人”的有)。发展到网上看热闹就换了个名词叫“盖楼”,经常看见华文论坛上很多人把毫无意义的废话放在网上占“楼层”,就跟人看热闹一样,围了半天也没任何帮助,反而还会造成交通混乱。

柏杨先生应该感到宽心的是,现在的“中国人”不再“脏乱”。不过那只是因为他们重视“面子”确切的说他们重视的是“假面子”。像危楼可以入选某市“最佳楼”,要迎检了才开始打扫等等。

柏杨先生说得“恐龙式”人物,近年来每年都要出来露露脸,我也不屑去列举诸如“林局长”式的人物。

柏杨先生在书中常表扬美国,我知道美国没有他说得那么好,但是他书中的美国人的言行举止确实我们中国人学习。柏杨先生说自己“崇洋,但不媚外”。在我看来,柏杨先生既不崇洋,也不媚外。向好的方面学习,本就是人类共有的常识,却不知哪位先生小姐吃饱了没事干,发明了一个词——“崇洋”。我翻了这么多书,都没看见“崇中”,既无“崇中”又何必说“崇洋”呢?洋人也好,不是洋人也好,都是人。是人,我们就应该学习其好的方面,摒弃其不好的方面。说“崇洋”的人,往往是“奴性”太重,所以一定要认为“洋人”和我们不同,要么高我们一等,要么低我们一等,真是笑话!

时间有限,感悟暂时就记到这儿。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读书笔记 篇6

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第一章“道德的悖论”中,茅于轼通过《镜花缘》里君子国中两人因双方互相让利而很难达成协议的例子,说明了以别人的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原则同样会引起争论。书

中还举了一个一位学雷峰的好心人义务为附近的群众修理锅碗瓢盆的例子。雷峰精神都是我们传统中值得夸耀的东西,但经过茅于轼的深刻剖析,我们不禁也会与他一样对这一精神产生质疑。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无私奉献的好形象,但同时也诞生的二十多人拣便宜的人,书中详细分析出道理中的利弊关系。其实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去认真的分析,就会发现问题,它们无不于我们信奉的道德相悖,于常理不合。所以如果不是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同步上升,那么一两个“雷峰”的出现,会滋生出更多好逸恶劳,贪图便宜的小人,他们的出现反而会带来社会的损失。

书中提到反复提到“先人后己”的原则。但我们从当今社会可以看出大多现代人都奉信“人性自私论”,甚至将礼让的精神当作笑话。我们小时候都受过长辈或学校很多道德教育,我们受过的教育让我们天真地认为道德是无处不在的。但

是我们长大以后,关于道德的教育就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关于“竞争”的教育:获奖名额要靠竞争,就业岗位要靠竞争,这个社会是个竞争的社会,竞争压力有多大„„几乎一切的“礼让”都给“竞争”所取代。生活装满了竞争,又会有谁还会坚守着“先人后己”的原则呢?书中分了几部分,分别讲了什么是道德,道德从何而来,道德与金钱,权力的关系,道德与个人,社会的关系,道德与中国人的关系,以及最后,也就是茅先生的殷切希望——怎么让国人在道德中寻找到真正的快乐。

书中也回答了几个我之前觉得很迷惑的问题,比如炒股票,炒期货,到底对经济有什么影响。又比如,为什么大家都是coding的,但是老美一个月的工资却是我们的好几倍,而事实上,我们这里也有好多人比他们水平高。为什么标榜自己高道德的社会主义国家,道德上却普遍没有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人民

高?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详细地叙述了关于当前中国人的的道德,经济,文化以及其发展前景。是一本阐述由于中国人经济变化,进而人的观念随之变化而引起社会深刻变革的书。社会的某些变化新事物的出现,使人们不得不去思索,从而引起观念上的变化。同时,由于观念上的变化,又促使社会的变化。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件事物,都是矛盾的综合体,既统一又对立,这样的社会才会进步。

周末读书笔记——有效的阅读延伸 篇7

周末读书笔记的周期长、内容广、形式多,需有的放失,自成体系。在笔者平时的教学中具体做了如下安排。在初中生开学第一课就强调周末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具体要求。读书笔记在学生的整个中学阶段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对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而言,每位学生给自己的读书笔记本取一个有诗意的名字,如艺海拾贝、驿路诗语、心灵之声等等。读书笔记内容分为两部分:单周摘抄和双周随笔,摘抄和随笔字数均不少于七百字。每篇摘抄首行必须标明原书名或文章名、页数和日期。摘抄的内容分为四部分:好词(十个)、佳句(三个)、美段(一至三个)和感悟(一百字以上)。随笔则根据作文教学进度,每月给定主题依次为青春成长、情感体验、生活感悟、哲理思辩;文体则依次练习记叙文、散文及议论文。学生长期坚持,必能将获益匪浅。

将读书笔记与课前三分钟相结合是展示读书笔记的好方法。在每节语文课的前三分钟,学生上讲台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两个学生听后当堂点评。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有两次的分享机会,四次点评的机会。通过这种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台风、勇气、分享精神;另一方面温故知新,互相借鉴,让学生更重视课外阅读。

读书笔记与作文课也是密不可分的。“文学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作文教学在讲经验技巧的同时,更要源自学生切身体验的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将作文课与学生的随笔点评放在一起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以学生的随笔为例进行赏析,不仅改变了作文课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能够将周末课外阅读与写作训形成一个体系,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读书笔记还与现代文阅读息息相关。课堂教学涉及到适合学生借鉴,作为周末摘抄的优秀篇章,不妨提醒学生多多留意,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就是一篇摘抄的佳作。课外现代文阅读教学也是很好的素材,很多文章不仅文笔优美、情感真挚、哲理深刻,而且特别适合学生借鉴学习。周末摘抄与作业评讲也有相通之处,不必割裂,这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值得注意的地方。

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 篇8

想起了巴德·舒尔伯格的《“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这篇文章。鼓励,是为了让人们有前进的勇气;批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反省自己。其实,我们光知道毛病也是不够的,还要改正毛病。柏杨说,中国人总是掩盖自己的毛病,而后再因为掩盖以前的错误犯下更大的错误。我认为,这是一句至理明言。死要面子的结果是活受罪,只有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端正态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有更好的前景。

今天看《丑陋的中国人》,的确得到了很深的启发。不只是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更多的启发是来自于自己的反省。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每天都能做一次反省。如果每天都能够反省错误,并且改正错误,也就不用攒在一起改正了。每天改正一个小毛病,过了一年,你会发现自己的精神面貌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往往都注重不到这种变化,但这种变化却是十分重要的。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尤其在道德方面。从生到死,谁能没干过亏心事,没昧过良心?但是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正视、能够承认、能够改正这些缺点。人的生命是在改正错误中一次次得到升华的。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 篇9

说句实话,当一个素来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的人,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不知道会是什么感想,除了对中国人的愤怒和鄙视之外还有什么呢?

对这个标题,十分注意,丑陋二字显得格外刺眼!为什么我们都不能承认丑陋呢?我只能说只要看过这本书的朋友,都会用两个字形容--“震撼”!

柏杨说:“中国人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斗自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因此他要写《丑陋的中国人》一书,让中国人知道自己的缺点。

还记得中央电视一则广告,不知道现在在电脑屏幕前的你是否有看到过,是濮存晰做的一个节目,口号内容是:迎奥运,数新风,讲文明!反复地看这则广告,我联想到自己有时候带客人出去旅游,看到国内的客人,素质各方面,再结合这本书,真的感慨万千!现实生活中,的确是这样,旅游车上,垃圾成堆!司机的工作负担又重了,虽说,司机开车之余,是有义务打扫,清洁车厢内的卫生,但,全车40多位游客,难度就大多了!开了一天的车,累得够呛!还要那么辛苦仔细的打扫卫生!所以,我是挺支持司机的工作!结果,我终于想到对付游客的一个方法了,一上车,就强调卫生问题,就是只要发现谁的座位底下有垃圾杂物,那我们就封这位游客为本年度最高荣誉奖:垃圾王的称号!请大家互相监督!只要这样说,大伙都自觉了,但最重要附上一句:谢谢大家的配合!去到景点,进景区验票处,不喜欢排队,乱七八糟的秩序,看惯了,无言,大声喊也是无奈!!到餐厅,明明在车上讲好,10人一桌,是大伙自由组合,结果,还是很多人都找不到坐哪里,唉!酒店分房,说好,是给领队按名字写好房号,方便大家!偏偏就是有些人,到了酒店大堂,担心怕分不到好的房给自己,照抢,有房卡照拿!车上,导游在讲解,偏偏有些客人就很不耐烦说,别说了,吵死人了!连最起码的尊重都得不到,郁闷!时间观念问题,出来旅游的中国客人,大多数人都是没有时间观念的,说好集中的时间,结果是等一个人,等了一个小时!还有很多很多自己看不惯的现象,都只能默默地承受!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立足,好的传统是必不可少的。德国人杀犹太人是因为他们太聪明了,而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却是发现中国好欺负。一个日

本人是一条虫,三个日本人是一条龙;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自私,猜忌,迂腐。。。有着这么多缺点的民族,怎么前进?就好像是我们那些公路上跑的经过改装的小货车,已经严重的超负荷了。要想大步前进,就必须甩掉这些包袱。《丑》就像一面镜子,直接照到了国人的内心深处,那片最丑陋,最黑暗的地方。柏杨老先生,已经为我们开好了处方,接下来怎么做就要看我们自己的了。要想从根本上铲除中国人的陋习,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只有以《丑》为鉴,时刻审视自己身上是否还有那些丑陋的毛病。有则改之,无则加冕。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 篇10

关键词:卢梭,爱弥儿,自然,资产阶级,社会进步

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作为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是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一生的思想涵括世间万象,从政治学,哲学到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无不闪耀着卢梭智慧的光芒。

《爱弥儿》一书是卢梭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基于自然人性观点,即私有制的出现致使人类进入文明世界并逐渐丧失自身本性,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消除社会不平等的状况。总体来说,卢梭的“自然教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在通读此书后,我从以下几个阶段概括出了卢梭的基本教育思想:

1 婴幼儿时期教育:儿童就是小大人

作为启蒙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卢梭十分重视“自然”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符合自然规律的天然事物才是符合理性的,才是符合美的标准的。因此,从一切事物的本源上来说,卢梭认为“一切由自然创造的事物最初都是好的,但最终在人那里变坏。”为了保持人出生时的美好天性,卢梭特别强调符合人类自然天性的教育,尤其是婴幼儿教育在塑造人才上的重要作用。

作为资产阶级的先锋代表人物,卢梭倡导的是如何将爱弥儿培养成典型的资产阶级贵族青年。卢梭对早期婴幼儿教育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教育儿童通过亲身实践去感知世界,学会自我保护,并了解自己对外部世界的需求;让儿童通过实际行动去满足自我的欲望而不是一味的依靠他人;儿童通过自我经验逐渐的了解自我及他人,在向外部世界靠拢的过程中,儿童本身的一些自然天性开始被成人世界的习惯规律所取代。

虽然本书写于两个多世纪之前,但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卢梭对婴幼儿时期的教育仍然是极具进步意义的。卢梭从理性启蒙主义的人本论出发,承认了婴幼儿的独立人格和平等存在。在中国人的传统观点里,儿童一向是受到忽视的,婴幼儿时期的孩童甚至被看做父母的私有财产而非独立平等的社会个体。而卢梭却提出“孩童就是小大人”的观点,提倡父母要平等理智的引导,帮助儿童的成长。另外,在道德教化上,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总是好的,孩童的淘气甚至偶尔的“恶行”完全出于对世界的好奇和无知,因此在理性成熟之前的婴幼儿时期,父母最重要的工作是教会孩童如何通过实际经验区分善与恶。

2 5-12岁时期的教育:人道至上、否定教育

度过婴幼儿时期之后,儿童对于世界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开始在实际行动中接触,融入世界。在与社会接触他人的过程中,自然的意义进一步凸显出来,其进一步体现是人身上的“人性”或“人道”,即用爱的精神,无暇的眼光去对待他人,享受童年。为此,卢梭提出了几点教育原则:提倡儿童的独立自主;对儿童既不能过分严苛也不能过分放纵;让儿童分清“欲望”和“需要”之间的关系;给儿童有所限制的自由,引导他们遵循自然及社会法则。

尤其吸引我注意的是卢梭提出的以下一个观点:教育中至关重要的法则是浪费时间,而不是去节省时间。在资本主义自由之风盛行之际,卢梭也将自由思想运用其中并提出了理想化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人类生命中最危险的阶段是从出生到十二岁之间。这是错误和邪恶自由滋长的阶段,且没有方法来抵制它们。即便有的话,因为其根基如此之深,时间也会在拔除它们的同时慢慢耗尽。”针对其特殊性,卢梭提出此阶段教育的“否定性”,即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递美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孩子们的心智受到恶行和错误的干扰。“开始阶段对孩子什么都不要做,这样你才能培养出天才神童。”

相反,我们目前的教育状况却是完全把此时期当做“灌输期”,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而一味的向其灌输各种新知识。从幼儿园到小学,各种课余辅导班名目繁多,让人应接不暇。童年在消逝,原本灿烂单纯的儿童世界被成人的规则和要求所充斥。卢梭在两百年前描绘的理想教育世界在今日的社会里是否还有立足之地呢?答案无从知晓。

3 12-15岁:自然,快乐的学习之道

当儿童成长到十二三时,其内心的力量和渴望发展到鼎盛阶段。他对外部世界和自己有了更多的疑问和渴求,而在卢梭看来,能满足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在于学习。

比以往的学习观念相比,卢梭的思想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重视实际经验在获得知识中的作用;强调儿童要学会如何自我选择对其来说最有用的知识;强调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轻视书本的媒介传递作用,提倡儿童要无障碍的接触其学习对象。为了教会爱弥儿如何认识星球,地图以及区域,“我”选择带着他去亲身游历而非被动接受书本上的静态知识,以使他在亲身感受中去接纳理解知识。

如上文所提,“自然”一词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贯穿到儿童教育的各个方面。虽然其中某些观点过于极端而无法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其崇尚积极向上,独立思考,乐于实践的教育主旨却值得后世借鉴。

具体来说,卢梭对12-15岁的儿童最重要的建议在于接受完全自然的教育,即忽视书本及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他看来,“让书本消失而只剩世界,让教导消失而只剩事实。读书的孩子不会思考,他仅仅会读;他也没有接受教育,而只是在学习字词。”一切人为的东西在卢梭的眼里都是与自然世界隔了一层的,因而是不真实,不能代表真理的。在现代的观点来看,其思想的确有失偏颇,但令一方面,它却可以引发我们对现代教育的深层思考。学校教育制度在全世界得到普遍认可,但看到无数儿童被禁锢在铁门之内,书桌被课本习题占据,我们不禁发问:学校,书本真的能提供给儿童学习成长所需的一切知识吗?少了自然的滋养,孩子的成长算得上完满吗?

4 15-20岁:学会生活,爱己爱人

时光荏苒,爱弥儿已从孩童时期慢慢的过渡到成人期,而卢梭也对这阶段的教育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我们有两种生命:一种是活着,一种是生活……从这个阶段开始,人类开始学会如何生活,并且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不再陌生。”在卢梭看来,生命最重要的品质在于激情和爱。因此,这阶段的教育主要侧重于道德教育和社会关系教育。

按照卢梭的自然主义观点,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因为私有制的出现。当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区别时,他的视野便从儿童时期只关注自身而慢慢的扩展到周围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人。卢梭认为,“儿童的第一种感觉是爱自己,第二种是从第一种当中衍生出来的,那就是爱他周围的人。”一个人在这阶段受到的最正确的教育应该是如何了解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并以仁爱之心处理好这种关系。

另外,卢梭还重视如何用人类的智慧去感受激情。对此他提出了两种看法:

1)体验处于整个物种及个体之间的人类关系;

2)让灵魂按照这些关系所要求的规则去产生感情。”卢梭强调友情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只有在与朋友的相处中,个人才能真正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与朋友同苦同乐,体验人生的不同滋味。

5 结束语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 篇11

柏杨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批评了中国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等缺点,每个缺点都会有相应的实例举出来,描写得很深刻也很真实。在他犀利的笔下,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的这些缺点是普遍存在的,以至于今天还在继续蔓延。虽然这部书是批评中国人的,受到了很多国人的打击和辱骂,我觉得不能只是愤怒,我们应该感谢柏杨,这本书是一面镜子,准备又形象地反射出中国人的劣根性,当然,如果你看完后破口大骂那就刚好被作者说中,确实存在那种实质上的缺点。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他在书中提到的内容和观点,事实上这些东西也确实存在。网站上有的网友评论说看这本书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不然你很可能被书中那些话激怒,确实,我刚开始看的时候也是有点窝火,他称自己是中国人,所以他敢指出中国人的缺点。慢慢的以平和的心态看下去,其实他说的对,正如他在文中所写,在中国大陆问那些中坐牢的文人为什么坐牢,那些人的回答很简单也很准确:“因为说了几句实话。”短短几个字把当时大陆的一切政治影响全部表达出来。柏杨在演讲中说他知道书一出来必然会遭到很多人的愤骂和牢狱之灾,这也是影射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点,所以看这本书时我们应持有一颗平常之心,越是愤怒越是表现出自己的丑陋,无可厚非,柏杨老人家说的也是实话!

“中国人嗓门大,因为他们没有安全感,所以总觉得自己嗓门越大越有理。”这句话给我印象也很深刻,先不说别的,就拿我在这里接触的那些无知的广东人来说,实在是素质差到了极点。除了张大嘴巴吆喝嗓子说着只有他们本地人才会听懂的地方话之外,其他一无所知,连句英语都讲不完整还觉得自己生活在国外比别人高一等。这是什么?是他个人的悲哀还是对于这批中国广东人的悲哀?说实话,实在是鄙视他们到极点!再比如上次那么严重的车祸,什么不管只担心自己的钱、钱、钱!那家人可能不知道这件事对MurrayBridge整批中国人的影响有多坏,如果可以的话上网查一下轰动多大,而这种轰动是最坏的那种!他们却毫不在意,只祈祷可以少赔一点钱,可悲!

“中国人的窝里斗是天下闻名的,在台北做生意,三个日本人说‘好,这次是你的,下次是我的!’而中国人则是你卖50,我卖40,你卖30,我卖20,如此的显露出丑陋的做法……”这一段对于中国人的窝里斗描写得也形象,往小的方面说,还是这里那些丑陋的广东人,为了多赚几块钱在厂里大骂甚至打架,试想那些看笑话的老外会怎么想我们中国人,一个泱泱大国十几亿的人口有的只是这点素质?不是说在这里的这批中国人被当地素质并不高的鬼佬瞧不起,有的时候他们自己的行为确实让人不齿,更别说得到别人的尊重。话说回来,他们自己都不以为然,更别说在意国家的脸面,在他们心里,只有钱才是第一位,为了钱在那些虚伪的鬼佬面前献尽俗颜媚骨,舔尽别人的屁股,还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实在肮脏至极!你在国内丢人就算了,都是自己国家人随便议论几句就完事了,还非得把脸丢掉国外来,真是让人恶心!

我的中国梦读书笔记 篇12

【我的中国梦读书笔记】

中国梦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我的中国梦读书笔记。让中国繁华富强,是每个爱国者心中的梦想。我们是国家的一分子,祖国的未来就是我们的未来;祖国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命运。

我的梦是中国梦,中国的梦是我们的梦。正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先辈们的诤言我们将会铭刻在心。我们信心百倍,勇于拼搏,我们将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承当起重任

一、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我们有勇于做梦的魄力

我们的党带领着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的愿看,我们的党引导着全国人民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我们的党带领着广大群众绘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雄伟蓝图。我们没有理由不深信我们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必定趋势,我们没有理由不坚定我们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及制度自信。我们没有理由不往梦想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

二、实现伟大中国梦我们有勇于追梦的勇气

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却发奋图强,我们的人民不但见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苦难时代,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的历史时刻,更见证了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伟大事业。不管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都怀着巨大勇气开辟进取、奋勇向前。寻求实现伟大中国梦不但为探索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道路开辟了更加光明的前景,更彰显了我们党勇于领导中国人民开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新征程的巨大勇气。

三、实现伟大中国梦我们有努力圆梦的精神

我们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全国各族人民与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创造出了伟大的中国气力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向前发展。实现伟大中国梦需要我们继续宏扬伟大中国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发奋图强的精神动力和不可克服的磅礴气力,努力让更加美丽的伟大中国梦梦想成真,读书笔记大全《我的中国梦读书笔记》。

在这场追梦的战役中,我深深感遭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之大,任务之重,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永葆我党人政治本质,立足平凡岗位,争做标兵。

【我的中国梦读书笔记范文】

在这个月,我读了《中国梦》这本书。在书中,我了解到中国梦的相关事项,中国梦的由来,实现中国梦的步骤,中国梦的未来。

国家强大,从那时起就是中国人的梦想。只因为曾经的中国实在太强大,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整个社会,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引领世界潮流。试问一声,谁不喜欢一直领先,谁喜欢落后挨打,谁喜欢只有美好的回忆而没有美好的将来呢?要想使得中国梦不是梦,需要现代人的多番努力。通过阅读《中国梦》,看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历代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民族而作出的努力,激动的心难以平复。而那时候的探索历程几经波澜,终于找到了一条新道路,直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才真正有底气为自己那个梦想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重振中华民族雄风,这是一个持久的梦想,这是一个现实的梦想。《中国梦》使我寻找梦的轨迹,跟随梦的脚步,踏上梦的征程,奔向梦的未来。重温旧梦,找寻梦的由来,放眼未来,实现梦的要求。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人民群众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群众相信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实现那个伟大而神圣的中国梦,引领中国走向新的辉煌。这是一种美好的期望,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更多的是这是一种现实。就像奥运梦,百年奥运梦,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实现了这个百年之梦。既然人民群众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就应该相信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实现梦想,使得中华民族走向强盛。而我们都知道的是,现今中国遇到的很多困难,国内外的矛盾依然存在,我相信有些困难是国人以前没有想过的。而在众多矛盾中,食品安全隐患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可是关系民生的大问题,连吃饭都有问题,身体吸收的营养都难以解决,如果使得自己革命的本钱更加厚重呢?而国外的环境并不算稳定,这会进一步影响中国的发展。这对于中国人实现中国梦又加大了难度,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了,更复杂了。俗话说得好,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十几亿人口的中国走向美好的未来并不容易,但是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承担了历史赋予党的职责。党也有自身的不足,也有自身的难处,不过,要想真正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认真解决党内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使得人民群众心服口服,对党的办事能力更充满自信。

上一篇:意外伤害的反思下一篇:手卫生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