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

2022-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八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

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7课 戊戌变法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与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结合教材,利用新闻快报、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从中找出维新变法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梁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失败的理解。

3.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解释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爱国情操与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维新变法的开展、百日维新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要点

(一) 公车上书——序幕

(二) 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酝酿和发展 (三) 百日维新——高潮 1.变法的开始 2.变法的内容

(四) 戊戌政变——失败 1.变法的失败 2.失败的原因 3.变法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开始探索救国道路。在探索的道路上也留下了我们无锡人的足迹。

图片欣赏

我们来看看他在无锡的住宅,他是谁呢?薛福城

薛福城是谁?他曾任驻英、法、意、比等国公使。因其外交有功,赐其住宅为“钦使第”。他同时也是中国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世纪60年代后,伴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中国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薛福城和王韬、郑观应等人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发展工商业外更提出了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更没有付诸实践。但他们的思想和政论却给了后人以启迪,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将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并付之于行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场试图改变中国落后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 【讲授新课】

一、公车上书

我们先看一段短片。请同学们看完之后告诉我:这段短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它和戊戌变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个短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公车上书”。

这一事件和戊戌变法的关系是?——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这一事件为何叫“公车上书”呢?

汉代规定地方上举贤良方正时,依例乘坐公家马车赴京,后世因此以“公车”为举人的代称。“公车上书”其实就是指当时在京赴试的千余名举人在康有为、梁启超的带领下向光绪帝上万言书,要求拒签《马关条约》。

为什麽那麽多的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为什麽人们在拒签条约时又请求变法? 不变法不能强国。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洋务运动破产了。它让我们看到仅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所以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也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在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则获得了进一步发展。1863—1894这30年间,民办企业数共计119家,投资额680万元,而1895—1898这甲午战后的三年里,企业数就达74家,投资总额更是达到了1432万元。

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不断壮大。从公车上书开始,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进一步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他们不再局限于想,而是试图去做。他们希望通过改良的方式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通过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这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了解了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背景。这类分析方法我们也可以运用到其他历史事件,比如辛亥革命、中共诞生等。 公车上书最终促使维新思潮演变为政治运动。公车上书中康、梁等人的联名上书并未送到光绪帝的手中,对清政府触动不大。但康、梁并未气馁,他们采取创办报刊、政治团体等方法进一步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宣传西学,鼓吹变法。不久,维新派政治团体强学会在北京成立,张之洞、袁世凯等朝中大臣纷纷加入。后来,康、梁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机关报,这表明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可是强学会不久便受到封闭。但在此影响下,全国从1895年-1897年间设立了50多所学会、学堂、报馆。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宣传发动下,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最终形成了一场政治风暴——百日维新。

二、百日维新

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指出:“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从此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解决什么问题?

分析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一是要避免外患(瓜分豆剖),就是要防止内忧(揭竿斩木)。从康有为的言辞我们看到要解决清政府的内忧外患,变法已是势在必行,但这一观点却并未在朝廷上下形成共识。

请看书P33小字。他们争论的中心议题是什么?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变呢?从荣禄的拂袖而去我们可以看出变法才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但顽固派却竭力阻挠变法。在这些掌握实权的顽固派大臣面前,资产阶级的力量是很弱小的,于是他们寄希望于光绪皇帝。

那么光绪帝是什么态度呢?

光绪帝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光绪帝为何要支持变法?

一是不甘做亡国之君,二是与后党争权,借变法巩固和强化自己的地位。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又因6月11日-9月21日,变法只推行了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了100多道变法诏令,有时一天几道诏书,向雪片一样纷纷发往各省。光绪帝声称要将变法的意思遍告天下,作到家喻户晓,一时声势很大。那么究竟这些诏书里改了些什么呢? 戊戌变法的内容?

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方面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请同学们分为两组,讨论分析:哪些人可以通过新法得益?哪些人在改革旧制中会利益受损?

得益者:资产阶级

受损者:旗人、士人、政府官员、军官

那么处于社会最底层但人数最多的普通百姓能够从新法中得利吗? 不能。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新法中他们未提出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变革社会制度的主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也并未从新法中得到实际的好处,对此漠不关心;而变革旧法又损害了旗人、士人、以及把握实权的官僚贵族的利益,这样的改革能获得成功吗?显然不能。

新政的推行遭到了守旧势力的抵制和破坏。光绪的诏书传达到地方,除湖南巡抚陈宝箴等少数人尚能认真执行,其他地方督抚大员则对诏令装聋作哑,置若罔闻。在中央以慈禧、荣禄等人为首的守旧势力更是采取措施架空光绪,阻挠变法。

一时间北京城内风云骤起。光绪帝感到事态严重,召见杨锐授予密诏要其“设法相救”,但杨锐却不知所措,将密诏搁置了整整3天。3天后,光绪帝令人带出第二道密诏。康、梁等人见到了两道密诏,但维新派本身既脱离群众,又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实在拿不出什么良策,只能相对痛哭。最后想出两条办法:一是幻想争取英、日帝国主义的支持,出面干涉。然而列强岂会真心希望中国变法图强呢?二是拉拢袁世凯,举行兵变,诛杀荣禄。于是谭嗣同持密诏夜访法华寺求助袁世凯。袁世凯满口答应,说:“诛荣禄如杀一狗尔”。实际上袁世凯却向荣禄告密,出卖了光绪帝和维新派。

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与中南海瀛台。继而大肆搜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本也可以逃走却不肯逃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24日,谭嗣同被捕。在狱中墙壁上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表现了为改革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对谭嗣同不愿逃走,英勇就义的这种做法你怎么看?一方面他的英雄气概值得我们尊敬,另一方面其实也可以保存实力继续斗争。

28日,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其他参与新政的官员也受到严厉处分。慈禧太后废除了除京师大学堂以外的一切新政,恢复旧制,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谭嗣同在就义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办法。 2.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3.对列强和顽固势力报有幻想 4.脱离人民群众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第一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我们看到维新派试图君主立宪,新法中却只字未敢提设议院开国会;他们渴望救亡图存,却又梦想从列强那里得到支持;他们痛恨皇权专制,却又盼望光绪的浩荡皇恩;他们无权无勇,却对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革命热情仇视恐惧。

教训: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用武装斗争的方式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富强的希望。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历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维新派试图依靠光绪帝通过变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它是一次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同时戊戌变法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所以它还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虽然没能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但它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批判了封建主义,所以它还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小结】

我们再次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到: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变革社会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资产阶级中的维新派选择通过改良的方式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报刊、政治团体、学堂,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促进维新运动的进一步酝酿和发展,最终进入高潮——百日维新。光绪帝颁布诏书开始变法,一时间声势浩大,但变法措施一方面脱离群众,另一方面有损害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1898年9月,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维新派人士,废除新法。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宣告失败。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正如同梁启超所言:“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此后资产阶级的革命派吸取教训,以武装斗争为手段,揭开了历史新的一章——辛亥革命。 【课后探究】

戊戌变法试图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但却以失败而告终。是什么因素导致两场改革一成一败呢?

第2篇: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二课教案

目:帝国新政 授课时间:45分钟 授课老师:周玉芳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唐太宗在位期间在政治、经济、用人、外交方面的新的措施。 (2) 对唐太宗有个概括的印象。

(3) 了解唐太宗时期会出现盛世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小组探究贞观之治的盛况,培养合作精神。

(2) 学生在阅读、对比的过程中,学会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情感与价值:

(1) 体会大唐盛世及对后世和世界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2) 正确评价唐太宗的功与过。

教学重点:唐太宗新政的措施,尤其是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教学难点:唐太宗实施新政的原因、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梦回唐朝

师:最近穿越一词真的是很火爆,老师昨晚就经历了一次穿越……(停顿一下,吸引学生兴趣)。昨天晚上老师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梦见自己穿越到了隋唐时期。今天上课,老师打算和大家分享一下老师的这个梦,大家有没有兴趣和老师一起回顾一下。 生:„„

(用梦的形式导入新课,给学生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二、战火纷飞险逃生——隋灭唐建立

师:同学们,老师发现自己正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中:581年,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皇帝建立隋朝。隋军南下灭了陈,结束了四百多年的分裂局面。没想到杨坚出了个逆子杨广,弑父篡位,史称隋炀帝,他大兴土木,生活糜烂,三征高丽,大败而归,修大运河时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百姓忍无可忍,纷纷揭竿而起。我居然是其中反抗的一名百姓,还差点死于战火之中。618年贵族李渊趁机反隋,建立唐朝。

师:从老师的这段经历中,大家了解了哪些有关隋朝的知识? 生:„„

(引导学生回答有关暴政导致隋灭亡。) 师:那唐朝的统治者会不会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百姓的生活会不会有所好转呢?

生:„„

(这样设计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唐朝的历史。)

三、步步为营科举考

师:老师继续讲我的经历,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了,他在全国继续实行科举制。于是,我就女扮男装参加了科举考试。同学们猜猜看,后来怎么样了? 生:„„

师:老师居然中了状元。我在游街时,听到了欢呼、当然也有嘲讽。老师想问问大家,如果大家分别是不同身份的人,都会怎样看待科举制?

(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以读书人、贵族、唐太宗的身份讨论科举制。) 生:„„

(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科举制在当时的影响。)

师:为了得到天下英才,唐太宗沿用了科举制度。其实,无论哪个国家,无论什么时候,人才资源永远是第一资源,我们国家也正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唐朝的强盛跟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有密切的关系。贞观年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每年都达千人以上。

四、一入朝廷深四海

1、三省六部制

师:不久之后,老师被任命为了工部侍郎。此时此刻,我当然要发挥现代人的聪明才智了,还真干成了几件轰轰烈烈的大事。第一件事就是,正直黄河发大水,皇上在朝廷上颁布了诏令。同学们,你们认为老师作为工部侍郎有什么职责呢? (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生:„„

(引导学生从工部两字入手,得出有关“土木工程”的答案。) 师:那同学们觉得只有一个部门,能不能把诏令传递下去呢? 生:„„ (得到答案“不能”。)

师:同学们回答地很对,那怎样才能有效地传递皇上的诏令呢?大家可以先看看书本92页。

生:„„ (三省六部制。)

师:请同学们看三省六部示意图。什么是三省?三省的职能各是什么?什么是六部?六部归哪省管辖?六部的分工各是什么?

生:„„ (通过自学掌握三省六部制的基础知识。)

2、民族政策

师:老师还碰到了一件麻烦事。土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人来提亲了,皇上询问众大臣,答应不答应?大家讨论一下,觉得该不该答应啊? 生:„„ (得到答案“答应”。) 师:这体现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啊? 生:„„(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师:唐朝的民族关系与以往民族关系相比“新”在哪里?这样的民族政策有什么效果? 生:„„

(以前贵中华,贱夷狄;唐朝一视同仁。)

(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安宁。唐太宗本人也被各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师:刚刚大家已经基本了解了三省六部制,假设唐太宗要布置三省六部机构操办他们的婚事,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画出流程图。 (及时巩固课堂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 生:„„

3、一代谏臣——魏征

师:一天,皇上想去泰山封禅,借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群臣都同意,只有魏征表示反对。皇上觉得奇怪,魏征解释说,当时户口并未恢复,仓库还很空虚,这一出行,耗资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皇上认为有道理,就接受了他的意见。我那时站在朝堂上时,很吃惊,一个皇帝居然这么轻易就接受了大臣的意见。这反映了唐太宗是个怎样的君主?

生:„„(回答虚心纳谏、善于听取群臣意见等均可。) 师:大家看课本91页,唐太宗的“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此话什么意思?

生:„„(学生翻译成现代意思即可。) 师:这番话翻译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风范?

生:„„(以史为鉴、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的治国风范)

五、小结

唐太宗确实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杰出帝王。在他的种种新政措施作用下,唐朝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治国经验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乃至未来治理国家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课后作业:

中国古代十大杰出人物评选表彰会正在进行,唐太宗也在其中之列,请同学们帮他设计感谢词。

第3篇:八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作文

让世界充满爱

——语文八年级(上)第二单元写作指导

[写作导引]

爱是永恒讴歌的主题。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爱与被爱当中,沐浴着爱的雨露而成长。爱是联系我们每个人的纽带。爱是什么?你感受到爱的暖流了吗?

爱的海洋中,浪花朵朵。一滴水足以折射太阳的光辉,那就撷取感触最深的那一朵浪花来写。不求面面俱到,只要从一个方面精彩展现就好。爱的内涵很丰富,亲情、友情、乡情、师生情、爱国情以及陌生人间的相互关怀,都是爱的具体体现。调动你的积累,你对哪个方面感受最真切,哪个方面你最拿手,就从哪个角度切入,从而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在写法上,可以全景式展现。如以排比段落的形式、以抒情化的语言衔接,最后集中在结尾抒情,点明主旨,感受“爱”的涌动。也可以就一个方面展开,选取典型的、最能突出“爱”的片段组合起来,共同突出“爱”的主旨。

在叙述过程中,要力求通过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特色,彰显“爱”的力量,在具体的细节中感受爱。一定要注重自我心理感受的描写,通过自我的内心感受的描摹展示爱的力量。

在写爱的话题时,你首先要有爱,要有善于发现爱的慧眼,选好一个切入点,只要围绕这个点,紧扣题目,抓住中心去选择能感动自己的选择材料,文章写来定会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佳作欣赏】

爱的姿势

刘逸阁

走在上学的路上,我在想,清风是有形状的,弯腰的柳树、低垂的麦穗,在清风拂过的时候,它们都是清风的形状;阳光是有形状的,脆嫩的绿叶、绽放的花蕾,在阳光抚过的时候,它们都是阳光的形状。我也在想,生命是有形状的,生命中的爱肯定也有自己的形状,因为爱像清风一样灵动,像阳光一样鲜活,它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姿势。

今天窗外清风吹拂,阳光明媚,然而我的心却在疼痛。这几天,我一直在念叨着一个地名---汶川,一片废墟、满目疮痍,我震惊我悲痛,但我内心也充满了暖暖的感动。不必说那个身处余震险境的战士跪着哭喊“我还能再救一个”,也不必说那些下岗的叔叔阿姨在采血点说“我们没钱,我们有血”,单是两位老师就让我感动得泪流满面。

什邡红白镇中心学校的小学二年级语文老师汤宏。灾难来时,他本来完全可以逃脱,却选择留下来保护孩子。他最后的姿势定格在这样的画面上: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名孩子。他在瓦砾中丧生,但被他用血肉之躯护住的几个孩子却幸运地活了下来,并最终获救。

我没有在电视上看到图片,其实也不需要,我完全可以想象,当汤老师张开双手,俯下身子,那姿势应该是一抹彩虹,一端连着生,一端连着爱,他张开的双手,让孩子在爱的姿势中穿行。

后来,我越发肯定了自己的看法:爱是有姿势的,并且能够永生,汤老师将生的机会留给了学生,自己却以这样独特的姿势告别了清风、告别了阳光。

“当地震呼啸而来席卷如潮,你用血肉之躯将孩子护抱;我想你就是高处的女神,才有如此异常温柔的怀抱”。在绵竹市的一所幼儿园,当救援人员扒开废墟,发现一位女教师时,她的姿势是:用自己的背承受着水泥板的重压,身下却护卫着一个幼小的孩子。孩子活了下来,而这位年仅21岁的女老师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老师啊,你弯下的是腰部,凸起的却是最美的爱的姿势。你的腰弯下了,你的爱却挺立着;房子坍塌了,你的意志却挺立着。水泥板的重压在你坚强的爱的姿势面前也失去了重量。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你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唱着这首歌,我泪湿双颊!老师啊,你这美丽的姿势,将人间的大爱淋漓尽致地书写了出来,变成了爱的图腾。(860字)

【佳作点评】

这篇文章的小作者视角独特,让“爱”看得见。选取了两位老师遇难时最典型的姿势,真切地诠释了大爱的含义。文章语言饱含深情,叙议结合,把“爱”的主旨表达得鲜明有力,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

成长路上有爱

要说我啊,真是个幸运儿,虽说出生在平常人家,家境一般,但却不失爱。特别是我的妈妈,对我,那可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纵有千言万语,也是说不完,道不尽的哟。

少时的我,懵懵的,时常误解父母的爱。此时我也上初中了,才深切感受到做妈妈的辛酸:每天早晨六点半我就要起床,赶着上学,妈妈总会在我起床时,就把早餐准备好了,让我能享受到一顿顿丰盛的早餐,按妈妈的话说,我正在长身体,应补充营养;紧接着就是自己赶着上班,每天早出晚归,疲劳尽显在脸上。看看,眼见的妈妈那光滑的脸上渐渐爬上了沧桑的皱纹。

有一天早晨,我起床后,怎么不见早餐,心正闷着呢。为了了解实情,我好奇地打开了妈妈房间的房门。怪的是,平时“懒惰”的爸爸竟也来了个早起,并已洗漱完毕,而“勤快”的妈妈却赖在床上。爸爸瞧我一脸困惑,解释道:“快点换好衣服,送完你去学校后还要送你妈妈去医院!”此时我明白过来,焦急地问:“妈妈,您怎么了?”妈妈轻描淡写一句:“没事儿,只是肚子有点痛,待会儿上医院看几下就没事了。快跟爸上学,等下迟到可不好。今天我没做早餐,你就回学校吃吧,委屈一个早上好了!”说完,爸爸连忙拉着我走。我眼睛蒙了,妈妈就是在这个时候还想着我,竟连自己的身体都不顾……

那个整天我那有心思听课,脑里子全是妈妈。终于熬到放学,我快速走向校门,极想快速回家。“晖,这呢!”一句熟悉的叫声,急速拉近了我的视线。“妈,怎么会是你?不在家里休息,干嘛又跑这来?”“没事儿,你看我还能来接你放学就知道我没事了!”尽管妈妈用尽了她最大的能耐想掩饰自己的不舒服,但平时声音洪亮的她,现在像是一只被拔掉牙齿的老虎,显得那样的弱不经风……爱在不言中啊!

爱,或许是父亲的一阵斥责,或许是老师的一声表扬,可能又是母亲的一句叮嘱。爱是润滑剂,是人生的蜜糖,也可能是带苦味的良药。因为爱,我心田碧波荡漾;因为爱,我的生活充满芬芳;因为爱,我的灵魂才熠熠生辉……请记住,爱无处不在,爱无时不在。(810字)

爱的脚步

春的脚步是又轻又柔的,你听!“沙沙沙”,春踏过了树叶;夏的脚步是又急又快的,你听,“哗哗哗”,夏抚摸了流水;秋的脚步是又重又实的,你听“咚咚咚”,秋摘下了果实;冬的脚步呢?冬的脚步像是水波扩散,无声无息。而妈妈的脚步,似春,似夏,似秋,又似冬。

静夜,当我困倦卧床时,我听到一阵“沙沙沙”的脚步声,我知道,妈妈来给我盖被子了,她的脚步又轻又柔,深怕踩到地上的蚂蚁似的,我享受那种心情,因为那是妈妈的爱,那是爱化成的脚步声,伴我酣然入睡。

放学,当我焦急地在校门口徘徊时,“哗哗哗”,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入耳朵,是妈妈,我笃定,因为这是妈妈来接我放学的脚步声,又急又快,每当这时,我便飞快地扑进母亲怀中,听着她的喘息声,我可以感受到那深深的爱,伴我平安回家。

犯错,当我不安与害怕时,我会听到妈妈“咚咚咚”地走过来,我心里的节奏像抢拍似地狂跳,然而,妈妈的话却始终鼓励着我,她总是原谅我的幼稚与无知,她总是告诉我应走正确的路,让我收获多多,而妈妈那又重又实的脚步,伴我健康成长。

考试,是让我又焦急又不安的字眼,像是中了邪一样,每当一大考,我的心情,便变得不安与暴躁,然而我真感谢上苍,给了我一个好妈妈,她懂我,她也知道如何安抚我,每当走过我身后,她都是静悄悄地,无声无息地,不让我有所察觉,这是妈妈用她的爱在保护着我,伴我走过荆棘之路。

今天,我走上了考场,出乎意料地,我的心出奇地平静,我与妈妈肩并肩地走着,听着她的脚步声,我对她说:“妈,你真的好厉害。”妈妈一脸茫然,但我不明说,因为这份爱,其实我们都懂!

春去秋来,冬夏换季,我时时刻刻都听到妈妈用脚步编成一首首动听的乐曲,伴我成长,为我解忧,这是爱的脚步,这脚步,深深地印在我心里。(700字)

【学习仿写】

仿写,就是模仿句子的写法。通过一定的仿写训练,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借鉴范文。刚模仿时一般比较机械,但只要坚持下去,不断训练,就能把句子写漂亮,写作水平就会提高。

仿写有时是整句仿写,比如特殊句式仿写、修辞格的仿写;有时是文章结构的模仿,也可以是某种写作手法的模仿。

【示例】·语句的仿写

原句:看不厌,看不厌那些跑沙跑水在大野与草原上奔驰的马群;看不厌,看不厌那些战风战雨在蓝天中搏击云海的飞鸢和在波峰涛谷中飞翔的白帆;看不厌,看不厌那些穿山穿岭在大地上呼啸着前进的列车。

看不厌他们那奔驰着的英姿,疾翔着的风骨,呼啸着的不卷的生命力的凯歌。(七年级上语文课本第14页)

仿写:听不厌,听不厌那些穿云穿雨在天空与山颠上的飞鸟高歌;听不厌,听不厌那些顶风顶沙根植大地仰望蓝天的绿树的合唱;听不厌,听不厌那些过山穿谷奔流到海的河流的激喊。

听不厌他们那向上的宣言,坚强的誓言,向着目标前进用不退缩的生命力的凯歌。

原句:“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石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石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石路,引你走向黎明。”(七年级上语文课本25页《理想》)

仿写: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生命是风,吹出嘹亮的歌;生命是歌,唱出希望的船;生命是船,扬起理想的帆;生命是帆,划向成功彼岸。

原句: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仿写: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断线的风筝,摇摇荡荡,没有目的。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无头的苍蝇,冲冲撞撞,没有方向。

【语文笑话】

老者说:“当日华山论剑,先是他用黯然销魂掌,破了我的七十二路空明拳;然后我改打降龙十八掌,却不防他伸开右手食指中指,竟是六脉神剑、商阳剑和中冲剑并用,又胜我一筹。可见天下武功彼此克制,武学之道玄之又玄!”少年听得心驰目眩,正要问个究竟,旁边老太太骂道:“玩个石头剪子布都说得这般威风!”

读过这则幽默笑话之后,请不要一笑而过。语文不仅仅在课本中,而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语文学起来既容易又充满趣味。如果我们在作文中写到石头剪子布,是否可以将这则笑话改写、套用一下呢?

第4篇:九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教案[模版]

5、敬业与乐业

教学目标

1.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二、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朗读第

三、四段。课文第

三、四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可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思考:(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2)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三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四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2.朗读第

五、六段。这两段论述"乐业"的重要,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思考: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在第五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第六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五、小结

讲演词的第二部分内容理解的重点是阐述什么叫做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做才算是敬业。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二。

2.选用随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

学生背诵"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二、继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朗读第七段。

明确: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广趣味"就是"乐业"。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用短句,用感叹的语气,充满了对听讲的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感情强烈而真挚。

三、探究活动

(一)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你有没有不同意见?说说你持这种意见的理由。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中的观点如下: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9.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10.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10.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12.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13.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14.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15.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

学生的回答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都可以;关键在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做资料卡片。

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制成资料卡片,要注明出处以及卡片的类型等;书写要清楚规范。

四、小结

1.中心意思:这篇讲演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2.写作特点。

(1)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这篇讲演词开头提出了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条理很清晰。证明论点的过程,举了多种论据: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2)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全篇讲演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重化深为浅。同时文中多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第六段。 2. 选用随堂练 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教学目标

1、领略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

2、品味雨果包含激情、诗化的语言。

3、了解演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题目上我们可以知道这是维克多,雨果为纪念伏尔泰百年(1778-1878)冥诞的演说词。为什么要纪念伏尔泰?(他有哪些贡献)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雨果的演说。

雨果,法国作家,父亲是拿破仑军官。

伏尔泰,法国作家、哲学家、启蒙思想家。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从小喜爱文艺。中学毕业后,因作诗讽刺宫廷而遭囚禁。在狱中完成第一个悲剧《奥狄浦斯王》,出狱后因宣传启蒙思想,多次受迫害并被放逐国外。为避开当局追捕,晚年避居法瑞边境,积极参加政治斗争。

二、整体感知

1、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了解到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伏尔泰以猛如雷电的笔写下不朽的文章,提示封建君主的残暴,法官、神甫欺压人民的本质,教导人民从混沌愚昧中起出来,推翻君主统治,开创一个民主文明的法兰西。

2、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在伏尔泰生活的时代前期,统治阶级压迫人民,而人民却甘心受迫,不敢、也不懂起来反抗,社会愈加昏暗腐败。这时许多像伏尔泰这样的启蒙主义思想家用自己的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唤起了人们反抗的意识,投入到为民主而斗争的自由中去,所以,雨果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3、作者认为“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的原因是什么?

伏尔泰的一生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和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时代,伏尔泰比国家领袖更重要,他是思想的领袖。

4、“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进步的两个方面很清楚地显示出来。“其中”两个方面“是指什么?

第一: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第二: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三、品味语言。

结合课后习题三

四、小结:

这篇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

五、作业

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背诵。

第7课 傅雷家书两则

教学目标

1.学习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3.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1、复习书信的格式,导入新课

2.这两封信是傅雷接到傅聪的信后的回信。请浏览这两封信,说说它们的主题各是什么? 第一封信,如何面对挫折,第二 封信,如何对待成功。 3.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 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傅聪 当时正是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母的爱。

4.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 提示:注意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首先是宽慰,不必为父母担心。 其次肯定两点: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倾诉苦闷的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渡过。 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

5.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 总结:要学会保有平和的心态,控制情绪的起伏。然后,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太阳、雨水、五谷和庄稼的比 喻,是说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

(第2课时) 1.第二封信,写在傅聪获奖之后。在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比喻成新年中的“礼物”。表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后的喜悦。

2.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达对儿子成功的激动的? 结合奥运冠军的感受,体会傅雷作为父亲,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傅雷把自己的激动和喜悦,分为三个层面: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 欣赏艺术的喜悦;为了祖国的荣誉而 激动。

3.傅聪的成功,使傅雷异常激动,但是他在信中是否只是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写了什么? 他并没有只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称赞了傅聪面对掌声、赞美的冷静。 4.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起到什么作用?

这句话承上启下,从对儿子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延伸到对儿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 使傅雷更高兴、更安慰的是傅聪没有被成功冲昏 头脑,没有因为暂时的成功减少对艺 术的探索和追求。

5.在两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坚强”。他对于“坚强”的理解是什么?你能够找 到两封信中,对“坚强”内涵的直接解说吗? 关于“坚强”的解说: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越来越坚强”,第二封信 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 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总结:在傅雷看来,坚强,既是能够面对人生挫折、情绪跌宕,更是能够正确对待掌声、赞美,用一种平和盼心态,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

6.在傅雷看来,坚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是拥有二颗赤子之心。 7.怎么理解“赤子之 心”? 提示:抓住赤子之心的纯洁。

赤子之心,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峰。而这种心灵的纯洁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

8、傅雷结合音乐院长对傅聪的评价,以及舅舅关于傅聪小时候的记忆,提出自己的希望和建议。你能够找到吗? 希望傅聪做新中国的钟声,把中国的古老文明传递到世界艺术殿堂的各个角落,并且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诗人灵魂的民族,因此音乐的表现力应该增加“气吞斗牛”的阳刚之气。

9.组织讨论:在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比较第

一、二封信中傅雷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情绪起伏的解说。

第一封信里,他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第二封信中,他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以此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趋向“完美”。

评价: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傅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借助儿子成功的机会,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 总结

这是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作业

讨论完成课后练习

1、傅雷运用古战场的比喻,目的是什么? 提示:对于第一封信的学习,要抓住傅雷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克利斯朵夫的故事。

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 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 ——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第5篇: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第二单元教案编写

第二单元

我是小学生了

5、 我们的校园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观察、访问、思考等实践手段,熟悉自己的校园,增进对学校的了解与亲近感。

2、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了解学校中与自己学习生活关系密切的设施、设备,在浓厚兴趣中学习观察,在热烈气氛中相互交流。

3、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为学校值得骄傲,也能为学校的不足之处出谋划策。 课时安排:两课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导入谈话:

小朋友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想知道吗?请你用心听。

2、播放多媒体录音:“开家长会选拔引导员”

3、提问:小朋友,你听到了什么好消息?能说一说吗? 学生说,老师板书:我们的校园

二、活动准备

(一)通过录象了解校园

1、说到我们的校园,你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自由发言(示范小学、绿色学校)从哪里知道的?(家长、伙伴、邻居)

3、跟着摄影师叔叔的镜头参观我们的校园。(播放学校环境录象)

4、咦?我发现大家脸上的表情都是喜滋滋,看来你们看录象时心里都有着自己的想法了,能说说你在想些什么吗?(开心、高兴、骄傲、自豪)

5、在开家长会时,你们也能像现在这么开心和骄傲地向爸爸妈妈介绍我们的校园吗?你打算介绍哪里呢?(学生说,老师板书:教室、办公室、操场、厕所、图书馆、会议室、医务室)

(二)分类

1、我们的学校可真大啊,你们让老师写了满满一黑板不同的场所,真让人眼花缭乱!如果这样给爸爸妈妈介绍,他们肯定要被弄昏头了,我们来想个办法,给它们分个类,好吗?

2、师生共同完成分类:(贴字)

上课场所:教室(微机、音乐、体育、网阅)、图书馆、游泳池 下课场所:操场、厕所、医务室 老师场所:办公室、会议室

3、这样看起来既清楚又明白,引导员们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带着爸爸妈妈找到不同的地方。可是,你们真的知道这些地方在哪里吗?让我们去实地走一走。

4、注意事项:

说话轻轻、走路轻轻。不影响别班上课。 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有礼貌地询问老师。

三、参观校园

1、老师会带大家参观黑板上贴的每一个地方,小朋友们要认真观察,找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用心记一记它在哪里?再想一想它的作用是什么?

2、参观校园。

四、分组汇报

1、你最喜欢校园的哪个地方呢?请你说一说。

2、按照学生的发言分成三组,下课场所、上课场所、老师场所。插上不同的旗子。

3、请和组内的小伙伴商量: ⑴这个地方在学校的哪儿? ⑵它有什么作用? ⑶需要注意些什么?

4、分组汇报

方位如:厕所在教学楼和科技楼中间,男厕所在三楼,女厕所在四楼;医务室在教学楼二楼中间;老师办公室在一楼。 注意事项如:上厕所要注意不拥挤,大便小便入槽,便后冲洗、洗手。接开水时排队,小心烫水。

5、评选介绍时态度大方、口齿清楚的同学为家长会引导员。

6、家长会时还要贴出介绍校园美景的图画,能把你最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吗?

7、交流优秀“创意作品”

8、老师小结:孩子们,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调查,不仅了解了我们的学校,还准备好了向我们的爸爸妈妈介绍我们的学校。不过,我们的学校在不断地变化,我们周围的事物也在不断地变化,希望大家在以后能继续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

校园里的号令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初步懂得遵守学校生活的规则与纪律的重要性,形成规则意识。 行为与习惯:帮助学生适应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知识与技能:能分辨铃声的不同含义,学习根据铃声的指示进行学校生活。

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体验中使学生初步掌握几个课间十分钟游戏活动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分辨校园铃声的不同含义,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上下课铃声的录音,准备上课和课间活动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会听

1.谈话:同学们,你们注意过校园里的铃声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了解。(板书:校园铃声)

2.提问:校园的铃声表示什么意思? [播放视频:上课铃响或者动画:上课铃响] 3.学生讨论,教师随机追问: (1)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铃声告诉我们什么?(板书:上课了) (3)听到这样的铃声,你们是怎么做的?我们来演一演吧。

学生演练(让学生来到室外,演练上课铃响后怎么做):快步走进教室,拿出书本,摆放在课桌上,坐得端端正正,眼睛看着老师,专心听老师上课。 (4)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上课铃声响,赶快进课堂。书本摆整齐,专心把课上。)小结:上课铃响后,我们要赶快走进教室,把书本整齐地摆放在桌上,专心上课。 活动二我会做

1.老师讲课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1)过渡:现在,正式上课的铃声响了,老师要讲课了。老师讲课时我 们该怎么做?

(2)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进行板书:眼睛仔细看,耳朵注意听。

(3)小结:老师讲课时,我们要眼睛仔细看书或看黑板,耳朵注意听老师讲或同学发言。

2.老师提问时,应该怎么做。

(1)提问:老师提出问题时,你们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了解老师提问时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积极举手发言,发言时声音要响亮)教师进行板书:脑子认真想,发言声响亮。 (2)提问:有几个小朋友,他们是怎样做的呢?我们一起看看。 [播放视频:上课发言] (3)提问:你愿意向哪位小朋友学习呢,说说为什么?

(4)学生模拟演练。教师请举手规范不喊叫的同学回答问题,并提醒声音较小的同学大声回答。

3.同学发言时,应该怎么做。

(1)过渡:刚才这些同学都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而且声音很响亮,可真棒! (2)提问:在这些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同学该干什么呢?(认真听同学发言,思考别人说得对不对。)

(3)谈话:老师发现在同学回答问题时有这样一些现象: [出示图片:上课] (4)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你要提醒照片中同学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5)小结:老师看到刚才这几个同学发言时大家都能做到认真倾听,不插嘴,不分心,多么会听讲啊! 活动三我会想 游戏:猜字谜。 [播放动画:猜字谜]

7 课间10分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课间活动的丰富多彩,学会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在课间文明游戏,与同学友好相处,形成和谐轻松的课间氛围。 2.让学生感受到课间生活的快乐。

3.具有初步的活动安全意识,懂得课间活动守秩序,大家才能愉快又安全,高高兴兴参加各项活动. 学情分析

初入学的一年级生对学校生活充满好奇与热情,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现在人的生活节奏比较紧凑,大多居住小区,不少孩子缺少与人交流、与群体游戏的机会,更不知道如何安全游戏等等。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来说,刚刚离开幼儿园的孩子,心理上呈现出极强的依赖性,也不会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自主意识强烈,缺乏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 3重点难点 1.合理地安排课间十分钟。

2.积极开展有益的活动,懂得活动中要遵守秩序和规则。有安全意识,会帮助同伴。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观看图片分析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校园生活吗?为什么喜欢呢? (我们在学校里既可以努力学习,又可以愉快的进行课间活动。)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间十分钟》这一课,来看看课间活动都有哪些,怎样才能愉快的玩耍。(贴出课题《课间十分钟》) 播放幻灯片:你能看出这是在什么时候吗?课间指什么时间? (下课的时候,一节课与一节课之间休息的10分钟叫课间) 活动2【讲授】创设情境,学习安排

同学们,你们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间活动吗?我们的好朋友喜羊羊和懒羊羊都遇到了课间安排的烦恼,咱们一起去帮帮它们吧。

情景一:九月一日开学了,懒羊羊和其他同学一起坐在教室里听老村长讲课,下课铃声一响, 懒羊羊就一个箭步冲出了教室,与同学们一起在操场上开心地玩耍起来。一直到上课铃声响起,它才恋恋不舍地回到了教室。第二节课刚开始,没有喝一滴水也没有上厕所的懒羊羊可受不了了,你们瞧,它的表情可难受了。如果你是懒羊羊,你会说些什么呢? 懒羊羊的小故事告诉我们,课间十分钟首先要做的事是——(喝水、上厕所)板书。 哪些小朋友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下课后你是怎么安排你的课间十分钟的? (小朋友们积极踊跃的发言) 教师:小朋友们的安排都很有道理,但是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你们会把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放在最后,小朋友们都知道课间活动首先要做重要的事情,然后在去做喜欢做的事情,课间十分钟多么宝贵啊,我们只有合理的安排时间,才能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那除了喝水和上厕所,我们还应该做哪些事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30页,答案就在课本当中。还需要玩耍,咱们一起去看看喜羊羊是怎么做的吧。

情景二:喜羊羊比懒羊羊聪明很多。一下课,它就先去接了水,咕咚咕咚地喝起来。喝完水又去上了厕所,然后就在操场上跑来跑去,玩得满头大汗。第二节课刚上到一半喜羊羊觉得头晕眼花,没精打采的。旁边的同学问它:“喜羊羊,你怎么了?喜羊羊究竟是怎么了?谁来说说? 那喜洋洋这样做对吗? 为什么? 是啊,课间休息时间不是很长,所以我们在课间十分钟选择的游戏一定要适量。 小结:学校安排在两节课之间休息10分钟是想让同学们休息一下,上上厕所、喝点儿水;准备下节课的学习用品,也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放松放松,以便下一节课能精神饱满地学习。 活动3【活动】学习儿歌

现在,老师要送给你们一首有趣的儿歌,这首儿歌叫“课间歌”,跟着老师一起读:(学生跟老师一起做动作读) 下课后, 不疯跑,不打闹, 轻声细语有礼貌, 文明游戏要记牢。 三分静,四分动, 课前准备要做好, 每节功课都重要。

活动4【活动】看图分析,学习秩序

喜羊羊和懒羊羊之所以在第二节课都不能精力充沛地学习,是因为它们都没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间活动。那么,想一想课间都应该参与哪些有益的活动啦,请同学们翻开书到28页,看看小朋友们在做些什么吧! 谁来说说小朋友在玩什么?(跳绳、跳格子、踢毽子、丢沙包、织花线) 操场上的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的活动,他们玩得真开心啊!那么我们班的同学平时喜欢玩些什么呢?哪些小朋友想给大家推荐一下课间的活动项目。(学生介绍自己玩的活动,分享课间活动乐趣) 嗯,说的真好,课间活动项目真是丰富多彩,但是我们在课间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但李老师发现课间中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课间行为,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吧。(PPT) 活动5【测试】出示练习题,检验成果 竞赛题(填空、判断对错):

1、上下楼梯时,要做到( )

2、课间说话、走路要( )

3、横中直撞容易( )

4、做游戏时不遵守游戏规则,插队。对么?( )

5、课间如做剧烈活动,影响下节课的学习,对吗?( )

6、课间眺望绿色植物,对吗?( ) 活动6【讲授】总结全课,提升情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课间十分钟》,通过这一节课,你们有没有什么收获呢:(同学们谈自己的感想与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课间首先要安排合理,然后才能去做各种各样的活动,还一定要注意安全有序。

今天同学们表现的真棒!在课间活动中能做到安全、文明、守规矩、讲秩序、团结友爱,这样的课间活动一定让我们班级更加团结,更加进步。马上要下课了,就让我们一起来期待下课的快乐时光吧。(播放歌曲)下课的铃声响了,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音乐,一起走进快乐的课间十分钟吧。

8 上课了

认知:

1.知道课堂纪律的基本要求。

2.懂得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能用正反事例说明上课要遵守纪律。 情感:

1.愿意遵守课堂纪律。

2.对不遵守纪律的行为不满。 行为:

1.听到上课铃声立即进教室。

2.上课不随便说话;要发言,先举手;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不影响别人学习。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他们知道课堂纪律的基本要求,懂得人人遵守课堂纪律,大家才能学习好的道理,从而产生遵守课堂纪律的愿望。 教学难点:上课守纪律的重要性。 教育过程:

一、想一想(通过学生的实际体验,使他们知道上课要守纪律。)

1.思考:同学们,上课时人人守纪律,大家学习得怎么样?如果有人不守纪律会怎样呢?

2.小结:上课时,人人守纪律,大家能安静地学习。有人不守纪律,就会影响学习,大家都不高兴,因此,课堂纪律大家都要遵守。

板书设计:上课守纪

二、说一说(使学生知道课堂纪律的基本要求,懂得课堂纪律大家都要遵守。) 出示图一。 1.小组交流:

(1)上课铃声响了,教室外活动的同学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2)教室里的同学听到上课铃声后是怎么做的? 2.小结:铃声就是命令,听到上课铃声应该这样做: (1)停止一切活动。

(2)安静、迅速、按顺序进教室。 (3)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

大家安静、迅速地走进教室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保障,这样既不耽误上课时间,又能使大家踏时地上好一节课。而且,课前准备好上课要用的东西,上课用起来方便、节省时间,不耽误听课或做作业。

过渡语:在座位上坐好后,我们该怎样上课呢? 出示图二。 1.小组交流:

(1)上课时,同学们是怎么做的呢?窗外飞来几只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同学们没有一个人看,这是为什么呢?

(2)如果上课不专心听讲,搞小动作,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3)观察老师的表情怎样?你们猜此时老师是怎么想的? 2.小结:

上课玩东西,做小动作,会分散注意力,不能集中精神听老师讲课,既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有时还影响其他同学听课。当自己想玩时,一定要管住自己,不玩,不做小动作,时间长了,就能养成遵守课堂纪律的好习惯。

过渡语:课上除了要专心听讲外,还应该怎样做呢? 出示图三。 1.讨论:

(1)为什么想发言时要先举手?

(2)如果自己举手老师没让发言,让其他同学发言时,应该怎么做? 2.小结:

想发言时要先举手,得到允许后再发言,如果老师让其他同学发言就认真听。随便说话,发言乱抢,谁也听不清,会影响自己和同学学习,影响老师讲课。同学们都举手发言,有秩序地讨论问题,大家才能学习好。

过渡语:现在咱们知道应该怎样上课了,下面老师想请你们当小老师,来看看下面这些同学做得怎么样,怎样帮助他们?

三、看一看(使学生知道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危害。)

出示投影片。(看一看中的图1)

第6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反思

第六单元

课题: 三 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反复诵读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景物描写的方法:抓住特点、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精美的语言特点。 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提出:“朗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本单元五篇作品都在描写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是人与自然的交融,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 北魏郦道元的《三峡》,描写了三峡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是写景散文中的上乘之作。文美,也容易理解,对初二学生而言,结合树下注释读懂弄通不困难,关键是要适当地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如读准句读,特殊字词和句子的用法;关键是了解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中尽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欣赏三峡风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熟读成诵,积累理解”的环节对课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并结合书下注释通过圈画法把字词和译文一一对应,尽量字字落实;通过“品读课文,解决问题”的环节时问题呈现,然后一一解决,使学生明了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 课时安排:1课时 学生准备: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 2.收集有关长江或三峡的诗句。 教师准备:

1.网上搜集有关三峡的图片,各个角度的精选一副。 2.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课前,我们走进了古文化殿堂,思“大同”社会,品圣贤风骨。漫步落英缤纷的桃源,享受世外的“怡然自得”;迈进“草色入帘青”的陋室,体味主人“惟吾德馨”的品德;面对“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顿悟君子的纯洁高雅;把玩“曾不盈寸”的核舟,惊叹技艺的 灵怪;置身天下为公的社会,想像“大同”的风貌;徜徉“三吏三别”中,感受到诗史的魅力。

今天,我们将走进第六单元,继续感受古文化的魅力。

请自读单元导读:

现在,我们就借助文字一起走进被“郦道元”称为“山水画廊”的《三峡》。 师:展示三峡风光图(美丽的三峡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 生:简介三峡

二、完成88页文学填空题。补充:《水经注》和郦道元,

1.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板书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2.《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水经注》是记叙我国江河分布的专著,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三峡指上游自重庆白帝城至湖北宜昌之间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都说瞿塘雄、巫峡绚、西陵险,下面的几句诗各是写哪个峡的?是否验证古人的说法?

三、看着现代的画面,读着古人的诗篇,我们知道,长江不仅壮丽于现在,更壮丽于过去,你觉得三峡最美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还是朗读过后再来解决。(学生齐读)

四、诵读课文

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语音美 2.借助语感 读清句读——节奏美

3.小组合作:文白对译(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句停顿。)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切实抓好基础。

4.齐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 ) 5.图文对照,加深理解。 6.解释,并积累四字语。

7.美点寻踪:师生带着寻美的眼光找寻三峡最美的所在。 教师引导:在山水。 ①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②写水则抓住三峡不同季节(夏季、春冬之时、秋季)的景物特征来写。

(学生回答一有沾边,便及时鼓励:你们跟郦道元真是心有灵犀,他也觉得三峡美在山水)

③如此美景,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令人称奇,作者是怎样将其描绘得传神入化——抓特征写景。

山——山高岭连、遮天蔽日

夏水——凶险、迅疾

春冬之景——清幽、秀丽

秋景——凄凉、哀婉(对渔歌的理解) 8.小组合作: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文中三峡的美景。(各组一名学生限时1分钟描绘)

①三峡很美,请用“三峡的 (景物)美,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

②示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五、品读课文,解决问题 1.本文与李白诗的联系? 2.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又为什么先写夏水? 3.结尾引用渔歌的作用?

4.用自己的话总结三峡总的特点。 讨论明确: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2.动静结合。静景:山;动景:水

六、多媒体展示:有关三峡的诗句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抒发了重获自由的欢愉和喜悦之情。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2.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3.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宋 苏轼《新滩》)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特点)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北宋诗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吊古伤怀,表达壮志难酬、内心忧愤的情怀。) 7.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七、古今美文对照阅读:吴均《与朱元思书》;余秋雨《三峡》;=刘白羽《长江三峡》。

八、背诵全文

九、课堂总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附资料: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09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到2009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后反思:

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基础,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基本上可以结合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但朗读课文,走进意境,涵泳品味的能力还需教师予以引导,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本单元课文均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学习《三峡》一文,我从“朗读”着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自由朗读之后,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文白对译、把握关键信息、品读批注,感悟文章的音韵美,之后展示朗读,部分学生朗读较投入,在此基础之上,简介背景资料,引发学生自主思考,获得探究问题的乐趣,部分学生大胆发言,带动了其他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由于这样设计学习流程,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前提高,课堂气氛较为热烈,学习过程较为顺利,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今后的教学中,还应留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诵读,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题: 观 潮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反复诵读课文,展开想像,领略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自然景物与场面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感受自然美与人文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景物描写与场面描写的方法:抓住特点、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难点:展开想像,感受自然美与人文美

学生准备: 以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钱塘江潮的资料或图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 品读批注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揭示课题

二、预习检测:完成92页文学填空题。

三、简介钱塘江潮的成因。(多媒体展示 )

四、诵读课文

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语音美 2.借助语感 读清句读——节奏美

3.小组合作:文白对译(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句停顿。)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切实抓好基础。 4.小组汇报交流: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整体感知。

钱塘江很美,请用“钱塘江的( )很美,你看( )。”的句式进行汇报。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五、品读课文,解决问题

1. 请同学们找出第一段中你特别欣赏、喜爱的语句,并简单加以评点赏析。

2. 这是一场古代的水军演习,能说说它给你的印象吗?请以“我看到了一场____________ 的水军演习”答问,并以文中关键词句证明你的看法。

3. 讨论: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用写”教阅卷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4. 阅读第4语段,想想可否删去?说明理由。

六、背诵喜欢的语段。

七、拓展阅读:《北极昆虫的绝技》,解决文后问题。

八、课堂总结:

《观潮》是南宋词人周密的晚年力作。文章描写了钱塘江潮、水军演习、吴中健儿的弄潮等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流露出身为南宋遗民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怨。

作者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井然有序,主次分明,且文章中巧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受到了美的熏陶。附板书设计: 观潮

钱塘奇观天下传 水军演习江中现

吴中健儿夸潮面 盛况空前人海线 附资料:(多媒体显示)

1.历史文化背景简介,有利于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又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极有气势的自然景观和人的勇敢行为相辉映,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2.“既望”:“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的意思是过了阴历十五,也就是指阴历十六。类似的说法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3.如何理解“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这是宋朝杨万里的诗句,原题是《浙江观潮》,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看,潮水给它系上了一条白玉的腰带。周密在直接描写了潮水之后,引用杨万里的诗句,进一步描摹了钱塘江潮的波澜壮阔的气势。

课后反思: 上完《观潮》一课后,我上网查看了一些教学案例,在思想上有了很深的启发和感受。再对照《新课程标准》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的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创设心灵的境遇。

教学中,我以“朗读”为突破口,引领学生自由朗读、展示朗读,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在朗读中,创设心灵的境遇。

“心灵”即指人的思想感情。有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才有对事物的认知热情,我在课堂上喜欢看见学生迫切求知的眼神,喜欢听富有稚气的表达。他们的认知若是在情感中激发的,获得知识将是最牢固的。因此,在课堂上,我以有趣、生动、优美的激情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引入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愿意与作者去观潮的情思。

一句话,课堂中教师让自身投入情感状态带动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师生双边活动。

课题: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反复诵读课文,展开想像,领略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自然景物与场面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感受自然美与人文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景物描写与场面描写的方法:抓住特点、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难点:展开想像,感受自然美与人文美

学生准备: 以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钱塘江潮的资料或图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 品读批注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揭示课题。

中国有句古话,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作为人间天堂的杭州,最美的去处恐怕就非西湖莫属了。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雅士漫游西湖,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 请学生回忆,然后多媒体展示: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白诗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景色,杨诗描绘了西湖六月即夏季的风光,而苏诗描绘的则是西湖初晴后雨的奇观。 点拨:那么冬天白雪覆盖下的西湖又呈现出怎样的景象呢?没有了花红柳绿,是否也如苏轼所说,“淡妆浓抹总相宜呢”?今天,我们就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去一同领略西湖的冬景。

二、简介湖心亭与作家作品。 多媒体展示:

1.中国四大名亭:安徽滁州醉翁亭,湖南长沙爱晚亭,北京先农坛陶然亭,浙江西湖湖心亭。湖心亭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

2.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3.张岱: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浙江绍兴人。出身仕宦,早岁生活优越,明亡后不仕,晚年避居山中,穷困潦倒仍坚持著述,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录》、《石匮藏书》等。部分作品流露出对亡明的怀念之情。

三、预习检测:完成92页文学填空题。

四、诵读课文

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语音美 2.借助语感 读清句读——节奏美

3.小组合作:文白对译(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句停顿。)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切实抓好基础。 4.小组汇报交流: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整体感知。

湖心亭很美,请用“湖心亭的( )很美,你看( )。”的句式进行汇报。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五、品读课文,探究问题

1.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表现在何处?

2. “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比较阅读:《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明确:

1.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2.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3.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愁绪; 《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六、背诵喜欢的语段。

七、拓展阅读:《西湖游记》。

八、课堂总结: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恍惚迷离,

本文语言清新自然,篇幅短小,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抓住雪景的特点,用白描手法描摹了一幅万籁俱寂、空旷悠远的西湖雪景图,将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同时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九、课外写作练笔:用白描手法写一段话,描写一个人、一件事或一处景。 课后反思: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抓住雪景的特点,用白描手法描摹了一幅万籁俱寂、空旷悠远的西湖雪景图,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我针对篇幅短,寓意丰富的特点,仍然将朗读贯穿课堂的始终,引领学生自由朗读、展示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师生文白对译,并适时点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题: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3.研读,品味意境之美。

4.探究,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品味语言之美;研读,品味意境之美。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生准备: 查作品背景资料。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 品读批注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揭示课题。

课前,我们走进了古文化殿堂,诵读《三峡》,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现在,我们就借助文字,一起走进《短文两篇》,继续感受古文化的魅力。

二、展示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

三、预习检测:完成第90页

1、

2、3题。

四、自主学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 自由朗读《答謝中书书》。(注意节奏划分和重音)

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准节奏,当停处,停得稍长;不停处,停而不断。 注意:四字句节奏:二二式。 2.重点句子划分节奏,。 3.视频范读。。

4.小组内展示朗读。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5.展示朗读。(齐读)。

五、介绍写作背景(学生完成)。

六、文白对译

1.品读批注、把握关键信息。 2.小组交流。

3.小组展示:我欣赏文章的 ( )(美言佳句、写作手法、情感意蕴),我的理解是( ) 。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七、品读课文,探究问题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3.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八、自学《承天寺夜游》,汇报交流: 多媒体显示:

1. 揣摩下面的句子,分析句中透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作者描绘这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境?请找出写作者心境的句子并作出分析。

3.比较阅读: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九、背诵喜欢的语段。

十、拓展阅读:

请完成练习册91页课外阅读题甲文和乙文。 十

一、课堂总结(师生完成) 课后反思:

学习《短文两篇》一文,我紧扣单元主题,引领学生走进古文化殿堂,继续感受古文化的魅力。

八年级学生已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初步养成了自学积累、整理归纳文言现象的良好习惯,基本上可以结合文下注释、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在此基础上,以“朗读”为主,朗读,品味语言之美;研读,品味意境之美。探究,背诵,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文白对译、把握关键信息、品读批注,引发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气氛较为热烈,学习过程较为顺利,尤其拓展延伸环节,以文带文,进行同主题阅读,大部分学生当堂完成了阅读任务,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今后的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朗读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题

诗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

2.把握借境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背诵、默写诗歌。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诵,要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充分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2.通过联想、想象,品味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诗歌中描绘的田园山水和抒发的真挚情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默写诗歌。 【教学思路】

教读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鉴赏这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诗歌背景资料,熟读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小学阶段我们学习了不少诗歌,你们还能背出哪些?(学生任意背诵)请你讲讲在你印象中,古诗有哪些特点?(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小结)

二、展示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

三、预习检测:完成第96页

1、

2、3题。

四、自主学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 自由朗读。(注意节奏划分和重音)

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准节奏,当停处,停得稍长;不停处,停而不断。 2.重点句子划分节奏,。 3.视频范读。。

4.小组内展示朗读。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5.展示朗读。(齐读)。

五、介绍写作背景(学生完成,老师强调)。

六、文白对译

1.品读批注、把握关键信息。 2.小组交流。

3.小组展示:我欣赏诗歌的 ( )(美言佳句、写作手法、情感意蕴),我的理解是( ) 。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七、品读诗歌,探究问题。

1. 诗歌中哪些句子富有情趣?请展开联想、想象,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这一画面。 (也可鼓励会作画的学生描绘出画面)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3.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八、背诵喜欢的诗歌。

九、拓展阅读:

请阅读练习册97页《山居秋暝》,完成作业。

十、课堂总结(师生完成) 课后反思:

学习《诗四首》,课前,学生进行了较充分的准备,了解了诗歌的背景资料,基本上可以结合文下注释、工具书读懂诗歌。

在此基础上,课堂教学中,以“朗读”为主,朗读,品味语言之美;研读,品味意境之美;诵读,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交流展示活动中,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把握关键信息,进行品读批注汇报,引发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习过程较为紧凑,尤其大部分学生当堂完成背诵任务,学习效果良好。

今后学习中,还应注重诗歌的鉴赏,练习改写或续写,激发学生的联想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上一篇:珍藏的云淡风轻下一篇: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