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的云淡风轻

2022-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珍藏的云淡风轻

让孩子的心灵云淡风轻

校园里的心理咨询室和面向广大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正在大力建设的教育新领域,是否会在不远的将来,为多数孩子解决“成长的烦恼”——

2002年11月18日至20日,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心理教育研讨会在南京市第五中学举行。

与此同时,南京的300多名中小学教师正准备参加由市教育局举办的心理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他们中的合格者将获得“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书”,成为全市第一批持证上岗的心理教师。市教育局的目标是:2005年首先做到校级心理咨询员全部持证上岗,2008年做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全部持证上岗。

两件事都让人欣慰:孩子们的心灵世界都可望得到更切实的关注,更具专业水准的呵护。

对此,多年从事心理教育研究的专家、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宋宁持谨慎乐观态度。他算了一笔账:全市中小学及幼儿园共有2000多家,按目前每年培训200多名教师的规模,到2010年才能给每所学校配备

一名心理教育老师。

“让我最痛苦的还不是身体上的疼痛”

据调查,小学生最大的心理困惑是学习压力和没有时间玩,其次是与父母的关系;中学生中,人际交往的困扰最让他们心烦意乱。

南京市第五中学的杨静平老师从1993年起就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她说,老师、家长们往往只注意孩子表层的言行,不去探究、深思这言行产生的根源。而找寻“冰山下的暗流”——人际交往的挫折、青春期的困惑、成长经历中的重大事件、应试教育的束缚等,正是化解孩子心理症结、纠正不良情绪及言行的第一步。

南京市三牌楼小学在一次心理测查中,一名五年级学生竟发出了“做人不如做动物,做动物不如去死”的灰暗信息。

震惊之下,学校派出一名心理教师与他沟通,发现这是个很出色的男孩,由于家长对他期望值的“标杆”不断抬高,使他不堪重负。孩子流着泪向教师展示了母亲的暴力在他身上的痕迹。还说:“一次奥数成绩不理想,妈妈竟当着我的面毁坏我最心爱的玩具车,那是我考完钢琴十级得到的奖励!妈妈认为这样我才能专心。我不愿让别人知道这些,但我心里太难过了。”

心理教师采用认知疗法、心理换位法,让孩子试着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引导他回忆妈妈的关爱,回味成功时的喜悦,逐步消解心头淤积的负面信息;劝导孩子的妈妈改变教育方法,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平和的心理环境。笑容终于又回到孩子脸上,他的学习潜能也得到了极大发挥。

最好的咨询室没有围墙

此次南京市心理教师资格认证考试考核标准很严格,教师必须具有大专或相当于大专以上学历,在专业培训班学习162课时,成绩合格,提交个人成长报告、心育活动方案及专题研究报告,通过闭卷考核;心理咨询员则必须接受专业培训282课时,还要参加咨询实习,通过口试和角色扮演测试,等等。

宋宁说,心理教育及咨询工作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极高,不是只凭热情就能做好的。不具备专业水准的从业人员在矫正心理问题时,往往失之于简单、片面,很可能造成误导和伤害。

在五中校园漫步,阳光下课间嬉戏的同学们笑声朗朗。这扑面而来的朝气,也包含着杨静平老师那间咨询室的一份功劳。

杨老师却说:最好的咨询室是“没有围墙”的。首先,心理教育的对象不仅是心灵出现危机征兆的学生,还应包括为数最多的普通学生、全校教职员工、相关家庭及社区成员;要关注他们的“当下生活”,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其次,心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其他领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应割裂开来。南京五中已将心理教育引入语文、数学等日常课程,通过小组化教学、同伴互助、师生互动等方式,释放出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潜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与人文情怀。这一成功的实践,已向全市推广,受到广泛好评。

在交给语文老师批阅的笔记本中,一名母亲刚下岗的高中生吐露了一桩心事:

“……中午放学出了校门,看到很多同学围着一个盒饭摊点买午饭。天哪,卖盒饭的竟然是我妈,我只觉得头轰地一声炸开了。偏偏妈妈这时看见了我,大声地叫我的名字。我赶紧低下头逃开了。”

戚雪晴老师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孩子如何面对家庭变故、如何理解父母劳动的重要心理问题,这种带有社会性的问题会给不少孩子带来心理挑战。”她组织一次课堂讨论:如果我碰到了这个问题,明天我该怎么办?不少同学的回答是,回家和妈妈商量,让她明天不要到学校门口来摆摊了。戚老师先不予置评,而是介绍了一篇课文:《一碗阳春面》。同学们无不被文中母子三人在困境中相互鼓劲的亲情深深打动,渐渐理解了那位母亲的辛劳。还有同学说,明天我就去帮妈妈卖盒饭。戚老师笑着说,理解了妈妈就会让妈妈感到最大的欣慰,不一定要去帮卖盒饭,努力学习、争取成才也是一种理解父母、报答父母的表现。这堂课上,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体验了心灵的成长。

多多关注“灰色的大多数”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以南京为例,目前已有三级机构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援助:一级是南京市儿童心理卫生中心,解决严重的心理问题;二级是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测量与咨询中心,解决一般的心理问题;三级是学校设立的心理健康咨询室,为孩子们的日常心理困扰提供辅导。

研讨会上,香港大学博士傅宏先生列举了美国学校心理辅导与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差异。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任务是“通过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效的学习者协助完成教育这一使命”,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在以下三方面发展:学业发展、职业发展、个人社会性发展”,帮助孩子为未来进入社会做准备;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则仍然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重壁垒间徘徊,进退两难。美国的学校心理辅导由其核心组织ASCA(美国学校辅导工作者协会)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学校辅导标准化常模,确保各地辅导员能够为学生提供最符合现代科学要求的辅导内容;中国的同行们则多自由创造,各显神通,而科学性、规范性不足。美国的学校心理辅导高度重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辅导标准;中国的心理教育最关注“优秀学生”和“问题学生”,而居于中间、人数最多的学生成为“灰色的大多数”,常处于被忽略的位置……

要为孩子们的心灵天空驱散阴霾,唤醒阳光,仅凭为数尚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仍然不够;惟有发展真正的素质教育,树立全民心理保健意识,我们才能欣喜地收获更多、更健康的心灵。

(摘自2002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

责编:涂乃登插图:冯日连国庆

作者:彭 剑

第2篇:珍藏民国教育仪式的美丽

一、古今中外“仪式”轮廓的触摸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以仁爱为礼乐的精神内涵,认为少了仁爱之心的礼乐,只能流于形式,甚至成了骗人的作秀和表演。翻开泛黄的历史画卷,仿佛看到上世纪30年代初“党国要人”煞有介事地谒中山陵仪式,似乎听到鲁迅的《南京民谣》:“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缄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这截取的是民国国家仪式片段,当然,鲁迅对仪式中“坏人”都尽力往坏处想的揣测,是历史使然。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仪式,总会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

再看法国著名作家安东尼的《小王子》中的一段经典对白,恰恰是对“仪式”做了另一番形象生动而又淋漓尽致的解释。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一种早已被人忘却了的事,”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比如说,我的那些猎人们就有一种仪式。他们每星期四都和村子里的姑娘们跳舞。于是星期四就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我可以一直散步到葡萄园去。如果猎人们什么时候都跳舞,天天又全都一样,那么我也就没有假日了。”

人生几乎所有重要的日子都可以用仪式来度过与纪念,并成为自己和他人一份难以忘怀而永久的记忆。因而,有了这样一种感悟——

仪式,是为生命添加的“着重号”。

学校仪式是在校园这一特定场域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的、规范的社会活动,用来定义学校日常生活中某一不平常的时刻、事件或变化。从字源上考察,“仪式”一词本来就有示人规范之意:仪,度也,法度、准则;式,榜样、效法,《诗经》里就有“古训是式”的说法。

现今,恰逢《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试行)》正式出炉。从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江苏已在全省1700万未成年人中全面推行“八礼四仪”,这在全国尚属首次。其中的“四仪”指:7岁入学仪式、10岁成长仪式、14岁青春仪式、18岁成人仪式。2013年5月,江苏省文明办、江苏省教育厅就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进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仅14%的学校设文明礼仪教育专门课程,真正经常性开展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活动的学校仅占23%,家长经常关注孩子文明礼仪习惯养成和日常表现的也只有42%左右。70%的学校对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在班会课中宣讲……

这些数据表明当下“仪”已缺乏,“式”更模糊,“仪式”的轮廓,需要更加清晰地镌刻,需要让她化为一把童年岁月的刻刀,以全新的形式进入师生的生活,彰显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仪式,应该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二、民国时期学校仪式文化的观想

今日“仪式”之问题,我们可与往昔比照。民国时期,中西新旧文化的激烈碰撞成为时代的新变奏,这一时期学校教育中的仪式文化展现出新的特征。解读民国仪式的文化内核,不是为了怀旧,而是力求寻找一些为今人可用的教育资源。

民国,那是个虽经历战乱,人们颠沛流离,但也同时处处蕴含坚守与奋起的年代。当我们从书简文牍中,打捞民国教育积淀后的文化,触摸民国教育饱含的激情,静听民国教育回响的余音时,不禁感叹:民国所浸润的教育,是人性、是自然、是常识,能让学子们在学校文化的熏陶和时代的淬炼中,开启对生命的敏感。

民国学校已将仪式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校文化的“节气”,关乎美好、感恩、崇高、意义和珍重,这些不同寻常的日子,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一个个美妙优雅的节点,镌刻在历史长河中。从那些或淳朴、或自然、或庄重、或典雅的仪式中,我们没有看到面目可憎的管教,没有指定和强迫,更没有宏大磅礴的排场与空架,有的是沉静中的大气,透着自然与纯净,也透着平等和温润,是多年后流露出的、带给学生的无限回味和童心的满足。

其中不少学校,如天津南开、上海大同、南京东大附中(第九中学)更是成为至今尚存的百年名校,被誉为中国学校教育历史中的常青藤。翻开它们的教育仪式画卷,可以看到有关“全人教育”“全面素质教育”一些古老而常新的说法。南京东大附中强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广见识、雅气质、会思想的人。学校经常组织学生为贫寒儿童开设义塾,推行新生活教育、植树造林、赈灾济困、筹集善款等多种活动仪式,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学校还将社会调查活动排入课表,“社会观察和调查”成为正式课程,每月开展一次活动,组织学生,按照事前编订的社会调查大纲进行广泛而细致的参观调查,然后回到学校讨论,写出调查报告并由先生批阅后评定成绩。有南京九中的老校友回忆说:“所参观的内容,由于时间太久了,很多都遗忘了,能记起的就是参观了金陵兵工厂、南京鲁大洋瓦厂、有号称‘远东第一’的南京永利垭厂、南京宝兴机器五金工厂、面粉厂、啤酒厂、烟草公司、火柴厂等。此外,还有北京饭店、南京孤儿院、法院、监狱、栖霞寺以及对贫民家庭生活的调查等。参观内容丰富多彩,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当年,虽枪声炮火、兵荒马乱、颠沛流离,民国教育却为国家培养了像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黄昆、邓稼先、汪曾祺等一批享誉世界的大师精英,走出了像闻一多、朱自清、华罗庚、陈寅恪、冯友兰、周培源、叶企孙、钱三强、潘光旦、梅贻琦等一批名师大家。

在毕业典礼仪式中,聆听那“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校歌,我们似乎听到了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声音。民国期间无锡的一所小学校里,校歌已经唱出了近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了: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国民而非臣民、顺民或草民。民国了,共和了,新的国体,需要新的国民。教育的手段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为先、智育为本,体育为用。教育不仅要面对新国民,更要面向新世纪,面向全世界。百年了,校园里的歌声飘过一百年,中国新式学校教育也已经走过了一百年。通过百年来传唱的一系列感人的校园歌曲,我们也可以了解百年来的教育历程,感受百年来的教育思想,想象百年来的校园生态,梦回百年来的教育仪式现场。

就连在我们如今看来如此平凡、平淡、平常的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甚至有些学校还需要学生志愿者考评测分,还需要教师们监管,在那时却是如此庄严、肃穆。1911年至1927年,沈心工出任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校长。在他担任校长期间,学校每天都升国旗,唱国歌、校歌。新生入学时,每位新生都要宣誓:我为陶冶品行而来,愿遵守校规;我为研究学识而来,愿尊敬师长;我为锻炼体魄而来,愿爱护自己。

开学典礼,校长发表开学演说,一开口就放下身段,与学生们拉近了距离。六月的毕业典礼上,蔡元培校长送给每位毕业生一条铜尺,上面刻有校长对毕业学生的赠言:“各勉日新志,共证岁寒心。”一位民国老校长将毕业典礼的现场定在了学校附近的一个拜师亭前,宣读完毕业生名单后,所有学生都要穿过长长的红地毯,从他手里接过毕业证,再一一向恩师、父母行礼,以示感谢,并向母校所在的方向,虔诚地鞠躬。最后,所有学生都会在一幅印有“努力前程,为国栋梁”的绸布上,印上自己的手印,以示纪念和祝福。这样的场景,这样的经历,让人想来就怦然心动。相信,多年以后,那些学生仍会记得这样的时刻,记得他们中学毕业时所经历的这场仪式。

三、仪式闪耀师生生命的精彩

1.仪式,教师享受职业幸福的起点

1937年抗战爆发,中国文化教育遭受重创。日本人知道像中国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如果摧毁了它的文化教育机构,就能摧毁它的信仰系统与文明传统。所以,日本侵略者重磅轰炸了商务印书馆,重磅轰炸了天津南开大学,数次胁迫梅兰芳为他们演京剧,一直在东北等沦陷区推行日化教育。但中华民族恰恰有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传统,正如《义勇军进行曲》里所唱的那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在炮火中,诞生了很多美好的校园仪式,教师在参与仪式中,感受着集体的温暖与荣誉;在温馨的班级仪式中,教师出谋划策,为学生的成长与快乐而感动着。正如民国36年南京市私立汇文女子中学校长姜文德所言:“文化是完美学校的灵魂,仪式是文化的补充与点缀。”于是,在当时,课程的拓展与延伸产生了很多仪式。这些仪式让生命或时间停顿,每一年中除了国家的重大节日和孩子们生命中一些特殊的日子(入学典礼、毕业典礼、生日)外,每个课程的开启是仪式,课程的结束、回顾也都成为了一次次庆典。

仪式中的情感因素带给了教师们别样的幸福。教师宣誓时高举的“拳头”、铮铮誓词,拜师仪式中深深的鞠躬(姿势是双足立正,足跟靠拢,足尖向外,约成六十度之角,鞠躬约成四十五度之角);升旗仪式时体会到的是自己肩上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感悟着职业的神圣和高尚,那份坚守岗位、心系教育、忠诚于国的信念回荡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那仪容是如此严肃,动作是如此端正,仪式现场是如此有序,仪式氛围是如此庄重,教育仪式的神圣感便由此而生。教育仪式,成为先生们内在产生的净化思想的有力武器,感召着他们的灵魂。

民国时期对老教师的退休、新教师的加入也同样非常关注。了解过一位民国新“先生”的入职宣誓,会发现其中各个环节之间并非平等、并置关系,而是有主次、有差别的。其中,主要的环节构成了该教育仪式的展示重点,决定着仪式的主导意义。在新先生的入职宣誓仪式中,若是仪式展示的重点放在了领誓人话语的传播上,那么国旗、领誓人和宣誓人就按照三点一线的格局来编排,以此来凸显领誓人的主体地位;反之,如果是为了凸显宣誓教师,领誓人就站在宣誓教师与国旗构成的直线之外侧或后面。每次宣誓时,伟人的画像、国旗等都会庄严地再现在众人眼前,以此传达出浓郁的教育意义。

叶圣陶先生在谈及学校教育仪式时,就曾经提到:对新教员到岗、老教师离任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但这个典礼的形式与内容,应因人而异,因事而异,量身定做。仪式可热烈,可朴素,可隆重,可简单,但要以情动人,以爱暖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温暖离任教师,打动新教师。透过这些仪式,我们可以感受到,为师者彼此的生命在庄重的仪式中相互镌刻出诗意的永恒。

对于教师的成长,当初陶行知先生曾言:教师成长关系两个方面,一是我是谁,我已经到了什么成长阶段;二是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内在想要实现什么潜能。所以,学校每次关乎教师成长的仪式都是一次唤醒,那一幕幕的晨诵仪式、读书仪式、教师庆典仪式、颁发奖励仪式……让一群在文化引领下的师者,不断成长,不断自省,不断担当,肩负起责任,带领学生飞向更光明的未来。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清晰地记录了一次优秀教师颁奖仪式上,领导给教员们颁奖的瞬间。那亲切的神情、鞠躬致谢时的微笑、台下教师们的鼓掌,真可谓是感乎心,动乎情。

2.仪式,触动孩子心灵深处的源泉

再多的知识也不能滋养孩子的心灵,因为它无法带给孩子内心的平静与幸福。民国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单是专家和学者,而是要培养和谐发展的国人。于是,学校生活中那些平常而特殊的日子,都需要用朴素而热烈的仪式为学生擦亮,阅读节、女孩节、音乐节、花节、鸟节、冬节,这些时不时能触摸到的独特的校园节日,每个都有其深刻的寓意,每个节日都与学校的文化与办学理念息息相关,看似简单的一个开学仪式,每所学校也会各不相同。事实上,不管哪一种开学仪式,都会传达出学校和教师的文化及理念。阅读节,会让学校书香洋溢,寄托了“人人与书为友”的期望;音乐节,校园成为艺术的殿堂,音乐的熏陶让师生快乐地学习与生活,拥有高雅的情操和审美;话剧节,一幕幕自编自演的话剧展演舞台,敲出了时代的强音,感悟了学子们的拳拳中国心……

这些日子都因为有了仪式而让人倍感温润。更重要的是,善良、诚信、自信、勇敢、乐观、尊重……这些美好的种子也会在仪式中以别样的方式播种在学生的心中。

四川江津聚奎学校是著名教育家吴芳吉创办的。他非常重视仪式活动,曾亲自写了几首一日三餐食堂歌。

早餐歌:早餐又来了,来来与共欢。我侪必有用,君子不素餐。一日生命此开端,神志清明气魄坚。天地之德、父母之恩、社会之谊,爱我助我何年年。勉旃勉旃勉勉旃,世间不少一饭难。勉旃勉旃勉勉旃,要使人人饱暖皆欢颜。

午餐歌:午餐又来了,来来与共欢。我侪必有用,君子不素餐。一日功夫已朱娴,发皇毅力更争先。天地之德、父母之恩、社会之谊,爱我助我何年年。勉旃勉旃勉勉旃,世间不少一饭难。勉旃勉旃勉勉旃,要使家齐国治乐无边。

晚餐歌:晚餐又来了,来来与共欢。我侪必有用,君子不素餐。一日光阴去不还,人生何处可息肩。天地之德、父母之恩、社会之谊,爱我助我何年年。勉旃勉旃勉勉旃,世间不少一饭难。勉旃勉旃勉勉旃,要使天下为公现眼前。

吴芳吉还自己加注说:“母校三餐,学生环列食堂,必先唱歌。其义有三:趁唱歌时间使后至者齐到,一也;课程劳顿,可使体气发舒,二也;不因自饱而忘了他人之饥,无终食之间违仁,三也。三章按早午晚时各唱一章,每次约两分钟毕。”

回想一下,因为《亚洲雄风》,我们记住了北京亚运会;因为《手拉手》,我们记住了汉城(今改成首尔)奥运会;因为《我和你》,我们记住了北京奥运会,可见运动会仪式上的会歌很重要。蔡元培、李叔同、胡适、赵元任等都亲自为运动会创作过会歌,足见对运动会仪式的重视。不仅如此,还有那庄重的运动会开幕式渗透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精神,可以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运动员勇敢拼搏的竞争精神,感受责任、神秘、荣誉、庄严和秩序之美,还能凝聚人心、引发共鸣、形成集体认同感。

1930年4月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就曾为中国公学运动会会歌作词:

健儿们,大家上前!

只一人第一,要个个争先。

胜固然可喜,败也要欣然。

健儿们,大家上前!

健儿们,大家齐来!

全体的光荣,要我们担待。

胜,要光荣的胜,

败,也要光荣的败。

健儿们,大家齐来!

那振奋人心的歌声似乎还响彻耳畔。如今,江苏常州冠英小学每年春秋两季均举行运动会,他们的运动会会歌是这样的:

万物由来因物竞,运动要竞争。

胜固可喜,败欣然,都是弟兄们。

胜不相让,败相救,团体要坚韧。

合群起兵视此行,勖哉我学生。

一所普通小学每年两场运动会,还有会歌,而且这首会歌所体现出来的现代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竟是那么纯正、那么理性!不能不说这是历史的传承,更有着新时代的声音。

民国时期,许多中小学都把远足、郊游、旅游作为学校教书育人、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精心组织、周到安排。其仪式之郑重,我们需要仔细品味。

1910年,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任教时,恰逢南京举行南洋劝业会(类似于现今的博览会),他在校方及学生家长的支持下,竟组织了200多名从未出过远门的学生不远千里来到南京,前后共10天时间,把劝业会会场、南京城逛了个遍。南洋劝业会当年不仅吸引了鲁迅和鲁迅的学生,还吸引了当时还是中学生的茅盾、叶圣陶、郑逸梅、朱峙三等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进入民国后,各校都积极开展这类活动。有学校还专门编写了《学校师生旅行歌》:

万春之时作旅行,足力更奋迅,

名区胜地恣遨游,处处好印证。

花花草草有精神,莺燕都成阵。

少年世界春世界,努力向前行。

正所谓是:因为重视,所以周到;因为周到,所以安全;因为安全,所以坚持。

学校仪式既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方法;既是学生行动的宣言,也是校园生活的庆典。从民国学校仪式中,我们看到了鲜明而与时俱进的主题,看到了设计完整而有诗意的流程,看到了感染与浸润浓浓的书香气息,看到了重视学生当下与未来的编织。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然而民国教育用学校仪式构建了师生的意义世界,并让每一次仪式的开展都成为塑造道德之魂、触动孩子心灵深处的源泉,让学校仪式成为学生永生难忘的记忆。这一切都是值得我们重新拾起的本土资源,因为这些本土资源可以转化为无穷的动力,成为一种内在的力量。

本文所呈现的民国时期的学校仪式仅仅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值得挖掘和思考的空间。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足迹,擦亮仪式,点燃仪式,让孩子们因为仪式而拥有一个无比美好、终生难忘的童年!

【参考文献】

[1]郭辉.民国前期国家仪式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9.

[2]牛心红.小学学校仪式[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13.2.

[3]马建强.民国先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

(作者单位:南京市东山小学)

作者:王红梅

第3篇:云淡风轻地珍藏在记忆深处

【导读】无论怎样的山高水远,留恋的依然是你指尖的温暖,灵动的文字,轻轻抚摸着你的灵魂,断的思绪,浸染着心的战栗,季节的花,在这个季节悄悄的蔓延……

岁月的美,在于它拥有春花,秋月、夏风、冬雪,也在于生活中酸甜苦辣给我们的感慨。有的人忙碌奔波备感充实,有的人看淡浮尘整日悠然自得,有的人活的精致,有的人活的简单,不同的生活方式有着不同的意蕴,生命或轻或重皆源于内心的精彩。

偶然相逢,邂逅相遇,往事悠悠,世事沧桑……

坐在冬天的窗前,有些清冷的月,明亮而透明,月色中,一曲略带忧伤的歌,穿过记忆,穿过四季……隔屏的真实,岁月的温柔,燃尽了夜的寒,唤醒了窗前的芬芳。我们在最深的红尘里相遇,淌过指尖的温柔,诉说着美好……感谢一路相伴相携,不需言表的默契,心与心的交流,默默的鼓励和支持,早已化作冬天的一缕暖阳,沁入你我的心间。

因为缘分,我们都在对方的生命中驻足停留,细细品味。心动的一刻,似一点点温柔的照耀,从此,文字,牵引着我们,用真诚为笺,用关爱为墨,书写一阕风花雪月。从此,淡淡的文字背后,都有你关注的眸光。从此,生命在我们动情的诉说中变得厚重,文字在我们温润的梦中散发出柔和的光泽,让生活变的纯美……

一路走来,看不见你的眼眸,却能深切地感觉得到那份不落痕迹的关怀,回想相识至今,从有梦无痕,到望月相守,几百个日落日出,无数个季节轮回,无比的默契,温暖心房,不管今后会如何,我都在心里默默祈祷,这份情谊,能够长久。

友谊似酒浓,一路走来,深深浅浅的过往,清澈而又纯美。我们隔着千山万水,在茫茫人海里相遇,所有的相知相惜都在文字中盎然,我把这份思绪交给夜,静静地守候着赏月的人……将以一颗纯净灵魂的浪漫与执著呵护你给我最美的梦想。

咫尺,天涯。

第4篇:

上一篇:红楼梦每回赏析下一篇:八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