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一单元教案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八年级上语文一单元教案(精选7篇)

八年级上语文一单元教案 篇1

1、《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预习课教案

一、预习目标

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能熟读课文,熟悉文章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目的,谈自己学文章之后的感受及体会,摘抄积累新闻的有关知识。

二、预习过程

1.自读课文1~2遍,划出生字、生词,然后查、写、记生字词在预习笔记本上。2.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并进一步读课文。①写作背景:((大屏幕出示)

②大声诵读课文,要求读得投入,读出感情,可一人读,也可合作;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3.分析课文,并把对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预习笔记上,教师可强调如下问题: ①课文内容

a、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b.理清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六要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 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困守南阳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结果:河南基本解放。

c、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②课文结构(两部分)。

③文体知识: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4.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5、自由交流,解决疑难,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同学交流,进一步理解、分析,也可以用自己喜欢 1 的形式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6.展示感想。

学习了这一篇文章之后,你认为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学习目标是什么,你展示哪些内容,用什么形式来展示?你的疑问?让学生发言,谈一下展示设想。(写一则小新闻)●整理补充预习笔记 展示课

一、明确学习目标

两分钟交流《新闻两则》的学习目标,学生讨论总结出几条。预设有如下几方面: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一下预习的内容,准备展示你的风采。

2、主要学习目标,共性问题的解答,做到生生互动,答疑、评价。教师点拨。

3、拓展延伸: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仿照课文学习小组内阅读分析。

明确: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同学展示与课文有关的诗词,名言警句、歌曲、电影故事等。

4、交流体验作者的情感,交流体验作者的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写?

5、新闻小写作,先组内,后班内交流。

6、评选出本节课表现优秀小组。

三、教师总结点评,《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整理补充预习笔记

四、布置作业:“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日记本上。” 反馈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掌握新闻的有关知识,文章的结构,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揣摩、品析精彩语句。对课文的探究品味,要通过有创新、有价值的设疑,用心感受,深入体验。对于不懂的问题,以及没有展示的内容,都在这一课上有一个展现和提高。

二、课堂步骤

1.写问题,小组内互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分配的任务要具体,要小;学生有问题可通过独立思考、交流、互查来完成。

①学生把生字词、文学常识、课文分析、重点句段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学生结对子,讨论、解决并互查黑板上的问题。

②教师指派每组两名同学到黑板前解答问题,检查掌握情况。预设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见预习教案)教师点拨。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同:主题——战争;

内容——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写法——叙议结合,语言精炼。

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礴;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 2 雅广博。

2.做当堂训练检测,进行检查反馈,组内互查互评,教师抽查。3.展示提升

在这一环节中鼓励展示课上未展示过的同学来展示。有对课文的分析,也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同时还有想到的作品,形式上灵活多样,不拘一格。4.学习收获交流与总结

用4分钟时间小组讨论,学习这一课的感受与体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内容可以涉及课堂展示,学生表现等。5.教师总结

概括总结本课中学生的表现,以激励性的语言为主。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结构的三要素 中路军: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新闻的三个特点 西路军:与中路军一样

记叙的六要素 东路军:较为顽强 但一举击溃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

背景

主体 回顾(2个)我军主动

敌军必败 预言

整理补充预习笔记 教后记:

2、《芦花荡》 预习课教案

预习目标 掌握生字词及小说三要素等有关常识,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展开想像,体验人物心理。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预习提纲

1.默读课文1~2遍,划出生字、生词,标出自然段序号,然后查、写、记生字词、小说三要素等有关常识在预习笔记本上。

2.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大屏幕出示)

3.分析课文,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用心感受并评析。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的景物。

4、把学习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预习笔记上,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

5、自由交流,解决疑难,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同学交流,进一步理解、分析,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6.展示感想。

学习了这一篇文章之后,你认为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学习目标是什么,你展示哪些内容,用什么形式来展示?你的疑问?让学生发言,谈一下展示设想。课文内容(预设 教师可强调如下问题)

一、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粗略感知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请自由细读文章,准备复述故事。

2、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这是…………故事”复述 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护送两个小女孩的故事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为受伤的女孩报仇,痛打几十个鬼子的故事

3、分小组总述: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4、根据故事梗概理清写作思路: ①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芦花荡和人物老头。②一天夜里老头护送两女孩,一女孩受伤。③第二天老头设计斗鬼子,为女孩报仇。

二、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小说通过对老头的外貌和事件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与品质?请用:“他是————人”的形式说话,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1、他是一个自信又自尊的人。课文描写他为部队运送粮食、护送干部,从没有出现过意外。当他这一次送两女孩时,一女孩受伤,就使他感到无脸见人,决心为受伤的大菱报仇。这是他自信又自尊的表现。

2、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他六十多岁了,深夜独自一人出入芦花荡,神出鬼没,不带一枝枪,负责淀内淀外的联系,这是他机智的表现。特别是他单身一人,设下计谋,痛打十多个鬼子,更是他有勇有谋的表现。

3、他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他与小女孩无亲无故,在护送中他与尽了力,但对小女孩的负伤,他是那样的自责,这表现出的是对小女孩、对自己同胞的爱。而痛打鬼子则是体现了他对敌人的憎恨……… 老头子的思想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三、作者表现了这样一位无名的老头还有什么深意?

1、他没有姓名,因为他代表着千千万万个与他一样的普通的抗日英雄,像他这样的英雄很多很多。

2、作者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英雄品质,正是喻为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是坚强不屈的民族。

四、教师引导学生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1.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2.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3.深层探究

提问: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2)“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五、感受芦花荡的美景,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1、划出全文景物描写的语句,结合课文前的图片,展开想象,用“这是一片……的芦花荡”说出来

2、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使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它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了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是融情入景。布置作业

1、完成研读与练习。

2、阅读其姊妹篇《荷花淀》,比较异同,进一步感受孙犁作品的特色。整理补充预习笔记 展示课

一、明确学习目标

两分钟交流《芦花荡》的学习目标,学生讨论总结出几条。

预设有如下几方面: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展开想像,体验人物心理。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一下预习的内容,准备展示你的风采。

2、主要学习目标,共性问题的解答,做到生生互动,答疑、评价。教师点拨。

3、拓展延伸:在品读中展开想像,如果自己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学生齐读或自由读,小组讨论交流。

预期目的:体味老头子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多角度想像二菱的心理活动,提高体验性阅读的能力。同学展示与课文有关的诗词,名言警句、歌曲、抗日故事等。

4、交流体验作者的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写?

5、质疑释疑,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和同学讨论解决。

6、评选出本节课表现优秀小组。

三、教师总结点评,(课件展示)

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还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作者深沉的情怀。

四、布置作业 就抗日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日记本上。整理补充预习笔记 反馈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预习、展示,掌握小说的有关知识,文章的主题的表现、人物形象、描写方法的作用,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品析精彩语句。对课文的探究品味,要通过有创新、有价值的设疑,用心感受,深入体验。对于不懂的问题,以及没有展示的内容,都在这一课上有一个展现和提高。

二、课堂步骤

1.写问题,小组内互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分配的任务要具体,要小;学生有问题可通过独立思考、交流、互查来完成。

①学生把生字词、文学常识、课文分析、重点句段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学生结对子,讨论、解决并互查黑板上的问题。

②教师指派每组两名同学到黑板前解答问题,检查掌握情况。预设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见预习教案)教师点拨。2.做当堂训练检测,进行检查反馈,组内互查互评,教师抽查。3.展示提升

在这一环节中鼓励展示课上未展示过的同学来展示。有对课文的分析,也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同时还有想到的作品,形式上灵活多样,不拘一格。4.学习收获交流与总结

用4分钟时间小组讨论,学习这一课的感受与体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内容可以涉及课堂展示,学生表现等。5.教师总结

概括总结本课中学生的表现,以激励性的语言为主。板书设计

情节 传奇色彩 芦花荡——美

人物 立体美真实美

八年级上语文一单元教案 篇2

一、文本溯源

1. 文本溯源的缘起

教材、教师和学生是有距离的。然而, 本单元教学内容和我们生活的距离实在太过遥远, 其中的人和事以及人们喜怒哀乐的缘由我们无从体味、无从感悟。如此一来, 学生的阅读就只能浅尝辄止, 这样的困惑在本册教材第十二课《卧薪尝胆》的教学中曾经有过。因此, 这类文章需要我们用研究的态度来解读, 这就是文本溯源。

2. 文本溯源的策略

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认为:“首先要从文本语言中‘还原’出它本来的原生的, 或者字典里的规范的意义;其次, 把它和上下文, 也就是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加以比较, 找出其间的矛盾, 从而进入分析的层次。”这就是孙绍振先生倡导的还原分析法和关键词解读。接下来, 我们就试着解读两个关键词, 向文本语言的“青草更青处漫溯”。

3. 关键词解读

(1) 祖宗。在《孙中山破陋习》中, 孙中山的母亲说:“这是祖宗传下来的!”祖宗, 是对始祖及先代中有功德者的尊称。然而, 当我们凝视我们的祖宗时, 便不难发现, 我们的祖宗留下了多得数不清的让人回味的东西, 毫无疑问, 祖宗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是让人惊叹的!华夏五千年煌煌文明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造史!

(2) 扬弃。扬弃, 是人对客观事物辨证的态度, 包括继承并发扬光大和弃之如敝屣两种。我们在思考中明晰扬与弃, 在扬与弃的考量中学会独立思考, 我以为, 将这颗种子播撒于学生的心田是教师的职责, 也是本单元内容得以存续的核心价值所在。

二、课堂重建

1. 课堂重建的理念

这里的课堂重建不是对别人的否定, 而是相对于文本解读在构建课堂教学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取舍和呈现, 也有不断追求理想课堂的意思。课堂重建的基点是立足儿童, 研究儿童, 发展儿童。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第二学段的阅读要引领学生关心文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课堂重建的策略

课堂重建的策略有很多, 就像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样, 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我从自己的角度选择了三个点尝试重建。

(1) 引导体验, 深化理解。譬如缠足, 怎么缠?结果怎样?这些问题孩子是无从知晓的, 更不用说体验了, 仅凭文中的一句话“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 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也是无法形成直观的认识。没有认识, 哪儿来的理解?于是, 我们通过缠手指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缠”的感觉, 当然, 这种体验是逐层推进的;此外, 也可以通过穿不合适的鞋子来引导体会脚被缠裹的感觉。以缠手指等作为观照, 带领学生走进“小脚”的世界。在体验中, 学生深化了对缠足的理解:缠足之“陋”不只陋在小脚的奇丑无比, 更陋在变态的快乐观, 以统治者为代表的一部分男性将一时的快乐建立在别人一生的痛苦之上;更陋在人的虚荣心上, 要知道, 寻找一切机会攀龙附凤是当时相当多的平民百姓 (自然少不了各级官吏) 的共同愿景, 当发现小脚成为成本最低廉但极为有效、快捷地叩开深宫大院的敲门砖之后, 缠足自然成为全民风尚;更陋在如此残忍堪称酷刑的行径竟然是母亲亲自给女儿施行的, 可谓是惨绝人寰!当然, 我们不要求所有学生通过这样的体验和思考理解得如此全面和深刻, 但正因为基于儿童的立场, 我们得想到处于生长拔节期的部分“早熟”儿童, 有了一定的体验, 便有了深入的理解, 也便对孙中山的独立人格和伟大的历史功绩有了体悟, 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认识也不会只停留在纸面上的四个汉字!

(2) 适时的讲解是最好的引导。对于学习过程中参与者的角色定位, 课程标准是这样界定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里的平等对话是从人格和层次的角度提出的,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毋庸置疑, 然而, 在学养上, 教与学的主体往往是无法对等的, 一个合格的教师, 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导权, 学生的学需要这样的教师科学有序且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八年级上语文一单元教案 篇3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二、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下打“√”。(8分)

晕倒(hūnyūn)似的(sìshì)调节(diàotiáo)

沃克(wòwù)谋生(múmóu)

空闲(kònɡkōnɡ)照相(xiànɡxiānɡ)

三、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9分)

()()无涯书山()()扶()携()

()()大雨孜孜()()三()二()

戎马()()()()竿头更进()()

四、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19分)

1.将“严”组成不同的词语分别填在括号里。(3分)

(1)赵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十分()。

(2)神秘气体泄(xiè)露(lòu)造成了()的后果。

(3)爸爸的目光变得()起来,弟弟惭愧地低下了头。

2.把句子补充完整。(4分)

(1)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我渴望。

(2)温家宝总理看到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不能接受很好的教育,十分着急,他希望 。

3.让这些小游客们对号入座。(6分)

晴请清青情蜻

天( )了,()()的河水倒映着蓝天,真美啊!两只()蜓正在商量着保护草坪的事()。它们写了一则广告:()大家不要在()()的草坪走来走去。

4.快乐连连看。(6分)

棋手擅长多种技能的人

歌手擅长下棋的人

骑手擅长骑马的人

快手做事敏捷的人

多面手得力的助手

左右手擅长唱歌的人

五、趣味生活。(6分)

儿子:“爸爸,墨水很贵吗?”

爸爸:“不贵,你问这个干什么?”

儿子:“因为我洒了一点墨水在地毯上,妈妈非常心疼。”

妈妈心疼的原因是:

儿子认为妈妈心疼的原因是:

六、你喜欢读报纸吗?能向我们推荐一份你喜欢的报纸吗?写一写你推荐它的理由吧!(5分)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9分)

1.三天打鱼, 。

,一事无成。

师傅领进门,。

2.《掌声》一文告诉我们要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3.王维看着家家户户的情景,更加思念 。王维用“ ,”这两句诗表达了自己当时的感受。

八、仔细阅读短文,然后回答问题。(16分)

(一)

沃克医生擦着汗,对年轻人说:“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年轻人脸色苍白,勉强一笑:“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一共多少刀?”“72刀。”沃克医生不禁失声喊道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个军神

1.给文中缺少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2分)

2.用“”画出表示年轻人忍受着巨大疼痛的句子。(2分)

3.用“”画出文中沃克医生称赞年轻人的话。(2分)

4.“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指年轻人有。(2分)

(二)

有三个朋友,他们从小就在一块,挺要好的,长大以后,分别到外地去工作。其中有一个朋友,在一个寒冷冬天里,生活碰到了困难,他迫切需要一件棉衣。那两个朋友知道了,一个朋友尽快把自己身上的一件旧棉衣寄去,免得那个朋友挨冻。还有一个朋友只寄去一封信,说了一大堆好话,信里还说:“我只有一件棉衣,自己要穿,等以后再想办法吧!”

后来,这个需要棉衣的朋友生活变好了,什么都不缺。他请来两个朋友,到家里去做客。当时没有送棉衣的朋友,这回带来一件崭新的狐皮袄。那个原来需要棉衣的朋友说:“谢谢你的好意,不过我现在什么也不缺少。我有一件比狐皮袄更昂贵的棉衣。”说完,他拿出了那件旧棉衣给这个朋友看。

1.给这篇短文加一个题目。(1分)

2.用“√”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解释。(2分)

①挺要好A.硬而直()B.杰出()C.很()

②迫切A.强迫()B.接近()C.急切()

3.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2分)

炎热()陈旧()便宜()顺利()

4.为什么说那件旧棉衣比这件崭新的狐皮袄更宝贵呢?(3分)

九、快乐写一写。(20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4

1、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学森的生平;

2、学习本文朴实的行文风格;

3、学习钱学森高尚的思想境界。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主人公的高尚思想境界,领略其精神内涵。

难点:通过学习本文朴实的行文风格,提高观察人物能力。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如何在平实的语言中见主人公的风采,除了教师讲解,学生悉心体会,学生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助互联网更多更全面的了解钱学森,以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有关钱学森的资料、图片。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国务院、中央军委在1991年10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9月又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给了他最高的奖赏,这是国家给他的评价。

当年钱学森要求回国时,五角大楼的海军次长金布尔说:“我宁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放他离开美国,钱学森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他至少也值五个师的兵力„„”这可以说是敌人对钱学森的高度评价,那么做为钱学森秘书的涂元季又是怎么来评价钱学森的哪?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纪实性文章——《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

(二)作者简介

涂元季,1939年生,河北省老河口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国防科工委高级工程师,钱学森的秘书。

(三)有关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著名科学家。1929-1934,上海交通大学学习。

1934年,大学毕业的钱学森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由于他的聪慧和苦学,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戴上了硕士方尖帽。

1939年6月,他同时取得了航空和数学两个博士学位,以其出众的才华震动了美国物理学界。接着,他留在该院任教,成为冯•卡门的亲密助手和同事。他们合作创造的“卡门——钱学森公式”,共同设计了美国的“下士”导弹,成为美国导弹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47年2月,刚满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母亲在召唤着海外游子。钱学森舍弃了金钱、地位、荣誉、理想的科研环境,经过长达五年的抗争,在周恩来的直接帮助下,于1955年10月回归祖国。

1956年1月,就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1960年11月5日,“东风一号”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四)、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思考互动学习

互动1:默读课文,思考并概括钱学森的主要事迹。

明确:文章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抵制不正之风(不走后门,不坐享特权,拒绝变相的公费旅游);二是拒绝美国邀请;三是对金钱的淡漠(哪怕是自己的合法稿费,哪怕是已故父亲的补发工资,都拿来交党费);四是对权位的不在乎;五是待遇问题,不搬新房。

互动2:通过再读课文,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学森高尚思想境界的事迹是什么?并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钱学森怎样的思想品格?

明确:第一问:学生自己发挥,教师点拨。

钱学森的思想品格是: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大公无私、淡漠金钱、不在乎权位、关心科研工作者、爱国、敬业、朴实等。

互动3:本文最初的题目叫《钱学森为什么不去美国》,也曾有人将本文的题目改为《八十年代钱学森为何拒访美国》。选入我们的课本时编者将其改为现在的题目,你认为哪个题目会更全面些?为什么?(学生思考并提出质疑,探讨交流解惑。)明确:本文的题目更全面一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好几个方面关于钱老的事情,不去美国只是其中之一。(其它几件一是抵制不正之风;不走后门;不坐享特权;拒绝变相的公费旅游)二是拒绝美国邀请。三是对金钱的淡漠(哪怕是自己的合法稿费,哪怕是已故父亲的不发工资,都拿来交党费)。四是对权位的不在乎。五是待遇问题(不搬新房。)

另外两篇题目是因为报刊的标题要求鲜明,以吸引读者的眼球。题目很好,很有炒作的技巧,文章的针对性也很强。当时在一般官员中有一种出国风,而钱老恰恰拒绝出国,这是新闻文体的特点。而我们的课文标题要求全面严肃。

互动4:那么你认为钱学森拒绝访美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当年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极大的伤害了他,伤害了他热爱祖国的情感。另外:钱老对当时“出国风”,尤其是借考察为名行旅游之实的行径深感厌恶;与当时崇洋媚外思想相反,钱老并不稀罕美国的荣誉头衔,是其坚定强硬个性的体现。

互动5:钱学森作为科学家在科学方面贡献卓著,文章不写作为科学家的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写的都是钱学森日常工作学习中的一些平凡的事迹,为什么?

明确: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成就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文章的中心不在其科学成就上着手,而在许多众所周知的事情上花费笔墨毫无新意;钱学森在小事上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那么对待科学研究就可想而知了;作者是钱老的秘书,在钱老身边工作,亲历的一些事迹是鲜为人知的,更何况钱老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是和他高尚的思想境界风不开的。

互动6:谈谈你对课后练习一的看法。

明确:文章的好处在以许多鲜为人知的实例,写出了主人公难能可贵得高尚的独特的思想个性。

(五)小结全文:

钱学森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定的信念、纯洁的品格,这使他如巨人般屹立于天地之间!这就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

(六)写作特点:

1、精心选材,详略得当。

2、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3、夹叙夹议。板书设计:

对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采取坚决抵制态度(1段)

总起: 坚决抵制不正之风

抵制不正之风(2段)(1—5段)分述,抵制大吃大喝之风(3、4段)

抵制出国风(5段)

捍卫人格尊严

拒绝美国邀请(6段)

(6、7段)

阐明拒绝原因(7段)

漠视金钱

议论评价,引出下文(8段)

重点事例:捐献稿费,捐献遗产(9—10段)淡泊名利

只喜学问,不喜官位(11段)

(8—14)

不在意“官位”服从组织安排(12段)主动让贤(13段)

主动降低待遇(14段)

教学反思:

2、梁思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3、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学法引导:

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有关梁思成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二)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 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

(四)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

勘查(kān)巍峨(wēi’é)黯淡(àn)耸立(sǒng)锈蚀(shí)逻辑(luójī)轩昂(xuān)惋惜(wān)

(五)再次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六)互动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互动1: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本文与它有什么异同?

明确:相似之处:

1、都是表现当代学者的精神风貌(境界);

2、都以叙述主人公的事迹为主。

不同之处:涂元季氏钱老的秘书,与钱老朝夕相处,应该说对钱老的言谈举止,声音笑貌很熟悉,但涂元季侧重写事情本身,少有肖像、行动描写,很少用华丽的形容来抒情。李辉与梁思成并没有多少交往,作者构思此文时,梁启超已过世21年,作者不可能与林梁思成有直接交往,但却写得比涂元季精彩。李辉是作家对梁思成的事迹不仅仅是记叙描写,而且是带着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评论。文章除了诗意的抒情、智慧的评书、饱含热情构成了一种解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的风格。

互动2:如何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明确:(1)这是一种抒情的、诗意的语言。强调他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这个世纪才有,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梁思成了;另一方面个也是对历史富有智慧的思考,是一种情致交融的写法。(2)表达了对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的肯定,对梁思成的思想精神的赞赏,对梁思成故事的时代的令人遗憾的感叹。具体见教参。

互动3:作者刻画了梁思成的几件事?具体概括一下。

明确:两件事:梁思成六十年前考察应县古塔;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

互动4:六十年前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作者没有亲历却写得生动传神,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法?

明确:(1)从自己身临古塔的情景展开历史的想象;(2)主观想象缺乏可信度,作者用当事人的回忆弥补不足;(3)作者不光叙事、抒情,还有智慧的思索,作者的议论“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肯定梁思成考察的意义;(4)作者除了想象、抒情、思考还想要表现梁思成的内心,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对于作者无法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作者采取和旅游者心情来对比:旅游者眼中的古迹只是一些不同的建筑物,梁思成首先把这些建筑看成有生命的(“一砖一瓦,一根„„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其次他把自己的生命与古迹结合为一个整体(“他绝不是„„对象融为一体了”)

互动5:作者写完了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的事后,又写了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的事,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 明确:作者在写这件事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做这件事的不平凡之处:一是国耻,日本侵略者为祖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是家恨,妻子的弟弟牺牲于对日空战。这从反面着笔。正面的笔墨则是对于梁思成的思想境界的概括。古建筑是“民族的象征”,但是,又不仅仅是属于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是不可再生的。正是因为这样“理性战胜了仇恨”,国耻、家仇就不能不退居其次了。

教师讲解:梁思成作为建筑历史学家其精神境界深邃,鲜明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至此作者还不满足,最后又加上一段:听说河北宝坻一座辽代古庙被拆除,他无奈地感叹:“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这完全是诗的话语,这样文意更隽永。

互动6:那么你如何理解“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明确:从表面来看这是调侃自己的顽固,实际上却说出了自己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也暗示着自己不妥协。

互动7:作者没有亲眼见梁思成的所作所为,所以许多地方用到了想象的手法,但是我们并不觉得虚假,都和作者一样“相信他是真的。”这是为什么?

明确: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生活真实和主人公思想逻辑的合理联想、想象;即使梁思成的言行有更多的虚构,也因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和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觉得应该是这样。这种前提下,文中联想、想象那些细节就会历历在目,也很有生活的真实性,即使主人公的言行虚构的成分多,也因其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以及文章着重讲的现代建筑思想的灵魂,所写出的梁思成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胆识符合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居的应该是这样。

(七)小结全文:

本文赞赏拥有“建筑灵魂”、富有胆识、执着保护文化遗产的梁思成的精神思想,肯定了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时代,感叹该时代子阿保护文化遗产上任存的遗憾。

(八)写作特点

1、构思巧妙,层层深入。

2、语言凝练,文采飞扬。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交错进行,紧密结合。

5、不时出现合理的联想、想象,乃至合理的虚构。教学反思:

比较·探究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我们这双手》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生字:克隆lïng 畸形jī 哺乳bǔ 概率lǜ 干预gān 鳍qí 蹼pǔ 挠 náo 溯sù 赭色zhě 孤僻pì 腺xiàn

2、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3、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

4、词语

克隆: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复制出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质或生命体。

父本:生物繁殖过程中,雄性的亲代。母本:生物繁殖过程中,雌性的亲代。

门:这里指生物学分类范畴的第二级。门以上是界,门以下是纲、目、科、属、种。

多利:1997年2月由英国胚胎学家威尔穆特培育出来的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显性基因病:明显地因基因遗传而产生的疾病。

基因库:一个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群中各成员所共有的全部基因。

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畸形:不正常的形状。

辛普森:美国橄榄球明星。

星象学:根据星象推测世事的一种学说

星座:天文学上为了研究方便,把星空分为若干区域,每一个区域叫做一个星座。

手相:手的形状及手掌的纹理。截然不同:形容完全不相同。孤僻:性格古怪、不合群。振幅:振动的幅度。

5、作者

邱仁宗,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技术网络2002伦理学奖获奖人,国际单体型图委员会委员,国际妇产科联合会生殖健康和妇女健康伦理委员会委员。邱仁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家,他对人类胚胎干细胞中的伦理争议深有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初,把生命伦理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二)阅读能力目标

1、品味说明文与议论文的区别。

2、理清说明顺序和论证过程。

(三)写作能力目标 练习写简单的一事一议的议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

(四)思想教育:体会科学家对人类负责的精神。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一)指出本文各项推理论证的共同前提。

此前提为: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具有特殊心理。

行为、社会特征的人。详见练习一。

(二)本文运用反面例证的具体情况及其作用。

“辩护”全节及“反论证”节的前半部分均为反面例证。以反面例证为主,最后才推出

正面例证,各种可能情况特别是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情形尽可能考虑了,使全文论证更加全面、严密、彻底,结论显得更为雄辩。详见练习二。

(三)比较“反论证”节与《梁》文奈良故事节表达方式的异同。

同在“非一般”和“彻底”: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反论证节涉及了,显示出论证的彻底性;亦因奈良故事非同一般的特殊性,而把主人公思想行为的彻底性表现了。异在前者为典型的议论推理,后者为饱含抒情、议论的叙事。详见练习二。

《我们这双手》

这是一篇科普小品。科普,就是科学知识的普及,讲的是科学道理,但不是科学论文。

科学论文的特点是,第一,要有独创的发现,没有发现,就没有学术价值;第二,很严密的论证;第三,十分高深,充满了科学术语,一般读者难以看懂。而科普读物,不是给专业人士看的,而是给一般读者看的。因而它并不要求作者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只要把已经得到证实的科学道理,用通俗的语言,让大众了解。大众是非专业的,因而不能用很专业的术语,而是把它转化为日常的语言,有时还要用比较感性的语言。当然,这种感性语言,和文学语言是有所不同的。文学语言可以超越客观的事实,以表达情感为主;而科普语言是理性的,虽然有感性,但只是辅助性的,不能超越客观事实。

课文讲解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一)文章主旨

本文从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可不可以克隆人的问题,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阐明不能克隆人的观点。

(二)文章思路

全文由三个小标题把文章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介绍人是生物、心理、社会的集合体,说明所谓的“克隆人”是什么意思。

第二部分:反驳在伦理上可以克隆人的理由。第三部分:辨析反对克隆人的理由。

第四部分:得出结论,在技术上可能做的克隆人,在伦理上不应该做。

(三)写作特点

1、本文结构清晰,层次感强。全文由三个小标题把文章分为四部分,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的顺序结构全文。小标题概括了主要问题,使人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2、采取了正反论证,先从反面驳斥,接着从正面辨析。论证过程十分严密。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多个具体推理、具体结论而最后得出的,即主编导读说的,对论题进行细致分析,层层演进,最后得出结论。而这些具体推理都涉及一个共同的大前提,即“克隆人也是人”,这就是对本题第一问的回答。而“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特殊的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已在文章一开始的前头部分作了说明,因而作为已知判断成为后文各项推理的共同前提。

3、作者善于运用设问句、反问句来加强论证力度。

(四)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前提”是逻辑中的概念,是逻辑推理中作为推理依据的已知判断。推出某一结论可能涉及多个前提(多个已知判断)。

第一问为:“克隆人也是人”;如对“克隆人是为了进行研究”的驳斥,涉及一个大前提:克隆人也是人,又涉及一个前提:人应该受到尊重,不能强迫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所以克隆人一样应受到尊重,不能强迫克隆人当受试者。本文中绝大多数的具体推理都属于这样较简单的只涉及两个前提的推理。第二问为:胡劝说钱访美,也涉及多个前提:

1、钱在国际上影响很大;

2、对推动中外交流有很大影响;

3、改革开放的需要;

4、今天,世界、中国、美国都在变,几十年前的事过去了就算了。其中第4前提是直接关系访美的,另三条关系出访但不一定去美国。钱直接回答的也是第4点,即他还记在心里,也就是推翻了这个前提。

第二题:作用:使论证更加全面、严密、彻底、雄辩。两种表达方式之同:因所议或所叙超出一般情形而显示出其彻底性:之异:一是典型的议论推理,一是饱含抒情、议论的叙事。

本文“反论证”一节,正、反面例证都有,而有了反面例证,其作用就是本题题干中说的“文章就会更全面、更雄辩”,并应加上:更严密,更彻底。但这要全文一起分析。本节是对克隆人的反论证,而本文的结论却是:不要克隆人(完整的提法为:发展克隆技术、不要克隆人的方针是正确的)。具体说,“对克隆人的反论证”一节的后半部分,即“对克隆人的根本性的反论证”四点为本文结论的正面例证

第三题:关于克隆人问题,课文的观点和两则材料所表达的观点已非常明确。但此问题的有关资料很多,引发的联想也比较丰富。故本题可作锻炼思辨能力及辩论能力的项目,设立正、反方展开讨论。同时也可借此加深对本课推理特色的理解。

《我们这双手》

(一)文章主旨

本文从四个角度说明了我们这双手的功用,即手是最完美的工具,手是文明的反映,手与健康关联,手能充分表达感情。写出了我们这双手的独一无二,和它的研究价值。

(二)文章思路

文章按照小标题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手的形成、手的构成、手是最有特色的器官之一三个方面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手是最完美的工具。

第二部分:从古人对手的崇拜、东西方文明对手的崇拜、手指承载的文明三个方面按照时间和空间两个顺序运用作诠释、举例子、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手是文明的反映。

第三部分:从手指与健康的关系,手指与具体疾病的关系两个方面运用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手与健康关联。

第四部分:从手的柔韧、手指的灵敏、手势的作用三方面运用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手能充分表达感情。

(三)写作特点

(1)本文的布局和我们在七下学过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样,都不仅仅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进行论说,而是从多个角度,多种学科,分别进行阐述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化学、物理、生物等几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开头。而这一篇文章,则分别从手的生理结构功能,文化心理与健康疾病,还有手势与情感表达的关系等方面展开阐述。不过,本文并不是每一段都用同样的句子,而是以一个独立的小标题来引导。

(2)运用小标题,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手的作用一目了然。文章的第一个小标题“手:最完美的工具”引导出:手在发育过程中走向完善。先讲人的胚胎发育过程。接下来,讲手的生理结构。(3)恰当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本文在说明手的功用时,恰当地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作诠释、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突出了手的各种特点。首先,用统计数字讲话,很严谨,很严密,不仅有科学性,而且有趣味性,令人惊异,出乎意外,原来人还没有出生,手就有这样的功能了。其次,用幼嫩的手指给自己挠痒,既是理性的表述,又有形象性 教学反思: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生字:永葆青春bǎo 捍卫hàn 硕大shuî 领域yù 晦涩huì sâ

2、形似字

3、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4、词语

无病脑:没有疾病的正常人的大脑。捍卫:保卫。

不厌其烦:不知厌烦。

乐此不疲:以此为乐,不知疲倦。形容兴趣很浓。一目了然:一看就明白,形容十分清楚、明白。晦涩:深奥难懂。

受益匪浅:受到的教益很多、很深。隔行如隔山:不同的行业互不了解。

扬长避短:发扬自己的长处,避开自己的短处。

独具只眼: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也作“别具只眼”。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常指文艺方面。

(二)阅读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所阐述的数字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2、比较阅读《我》《科》两文表达方式的异同。

(三)写作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常见的说明方法学习写简单的说明文。

(四)思想教育 体会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师建议

(一)《科》文所阐述的数字与科学研究的关系,给读者怎样的印象?举例说明。

数字形成比较,使结论非常鲜明深刻;数字精细具体且为多组,给人揭示规律的铁的事实的印象;化抽象为浅显易懂。可举米老鼠形象的研究为例。详见练习一第2小题。

(二)比较《我》《科》两文读来饶有趣味的原因。

都介绍了鲜为人知的新颖知识。不同是:《我》具体生动展示了手的奇妙(如手的结构的静态细述);《科》的数字武器(尤其是形象说明事物特征的数字比较)及其相关故事有趣。详见练习一第3小题及练习二第二问。

(三)探讨《我》《科》两文表达方式的异同。

同为科技说明文,都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说明表达方式。前者基本为说明表达方式;后者为叙述加说明,同时有随笔笔调。详见练习二。

(四)查找、辨析《科》文中的成语、熟语。参见练习一第4小题。课文讲解

(一)文章主旨 本文强调数字的准确性和科学的关系,同时,也点出了运用、依仗数据的方法是科学的办法,和文学艺术大不相同。这是两种文章技巧,同时也是两种思维方式。在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中,数字往往很夸张,是认真不得的。例如“疑是银河落九天”,谁能证明,天有九层呢?再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难道千里万里,就都是冰雪?

(二)文章思路 本文介绍古尔德作了两篇文章。在第一篇文章中,古尔德介绍了一场“战争”,实际上是一场论争。为了说得形象一点,才用了“战争”这样的字眼。文章的题目叫做《硕大的脑袋,狭小的心灵》。在第二篇文章中,古尔德研究了从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米老鼠形体比例的变化。这篇文章叫做《从生物学的角度向米老鼠致敬》。第一篇是研究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的大脑容量和智慧的关系的,而另一篇是研究米老鼠的脑袋与其躯体关系的。作者并不是被动地介绍两篇文章,而是从两篇文章中,把科学、文学泰斗与米老鼠的悬殊区别加以淡化,提炼出一个共同点来,不管是研究科学家、文学家的脑袋或是米老鼠的躯体,其成功都在于精确的数字。文章的题目就是“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三)文章人物理解

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文章,与前面一篇相比,更像是小品,它涉及的题材小,文章的篇幅也不大。文章里有许多外国人的名字,可能成为学生准确理解的障碍。教师应该把这些人物关系理清楚。在所有的人物中,关键的是古尔德。这个人是主角,其他人物都是他的科普文章中的,不要把他和文章中那些人物混为一谈。

(四)写作特点

文章简洁明了运用数字说明方法体现说明道理。文章问题提得很干脆,把一切具体的情景排除掉,直截了当地提出:脑袋的大小与智力有没有关系。然后提出研究的对象是居维叶的头颅。为了说明自己理论的正确,双方都用了数据。赞成智慧与脑容量成正比的一方,拿出数据,说居维叶的脑重量是1830克,比人的平均脑容量多了400克。而反对者的数据是,居维叶的帽子并不比别人的大多少。二者争论,数据比较确切的正方取得了胜利。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第1小题,不是文章的缺憾。文章并不是在研究脑量与智力的关系,并不要对其最后作出什么结论,而不过是借此介绍、说明科学家喜欢用数字武器。

此外,此段话有两点还应注意:1.古尔德不认为在这方面数字能说明什么,并不等于他对数字武器不感兴趣,随后介绍的米老鼠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古此段话并不影响文章的中心。2.这正是该文的一个表达特点。比如,文章是从介绍古尔德讲述这场论争入手的,“论争”介绍完了,顺手就说说古对此的态度,因古的态度是“不认为在这方面数字能够说明什么”,作者似乎是随随便便在讲一些故事,读者读来也觉得轻轻松松,但文章的中心是很明确的。

第2小题(从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数字表明是铁的事实、数字有浅显易懂的效果,这三点去说明),首先,这些数字不是孤立地出现,而是形成“比较”关系。如米老鼠的头与身长的比例从百分之四十二点七增加到百分之四十八点一,而它的对手此比例只为百分之二,如此等,使人对研究者所下的结论留下了非常鲜明深刻的印象。其次,文中数字精细具体,而且写上研究者提供的多组数据,这就给人揭示了某种规律。如给出米老鼠从三十年代到现在的身体各部分比例稳定增加的一组数据,又列举它的对手的一组对比数据,这就使人对幼态持续学说不得不信服了。再次,对我们一般人而言,这就使艰深晦涩的抽象道理变得浅显易懂。第3小题(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数字提供的新颖知识、数字相关的结论和事实有趣,使人兴味盎然),首先是第2小题说的道理,尤其是比较关系,使人觉得这些形象的数字真能说明问题,真有趣。其次是新颖性,或者说给我们提供了未知的知识,文中多组数据使我们一般读者获得了闻所未闻的新鲜知识,这正是许多科普小品使人感兴趣的地方。再次,文中这些数字所相关的结论(如“相对大的头”那段相当有趣的结论)、所依附的科学事实和故事,本身就是饶有兴味的,因此这些抽象的数字也使读者兴味盎然。

第4小题,不厌其烦:不嫌麻烦的意思;乐此不疲:对某事发生兴趣,沉溺其中,不觉疲倦,也作“乐此不倦”;独具只眼: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也作“别具只眼”;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常指文艺方面。成语、熟语、类似的四字语使用较多,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可查找、品味。

第二题

(《我》文基本表达方式是说明,又分介绍、解说、述说等说明手法。《科》文是叙述加说明,说明也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同时有随笔笔调。两文有趣的共因是皆为鲜为人知的知识;不同在:一是具体生动展示了手的奇妙,一是内容本身有趣。》

两篇文章都是科学小品,都同属说明性文体。

(一)《我们这双手》是比较典型的科技说明文,基本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说明,但又不仅仅只有“介绍”一种说明手法,还交错运用了“解说”和“述说”等说明手法。

1、介绍又称介绍性述说,着眼点在说明事物、事理的存在(是什么样的情况),是说明表达方式中最常用的说明手法,在《我》文中出现较多。如第一节的第3段介绍手是三大重要器官之一。如第二节除第1段的开头数句外基本上都是。

2、解说又称阐释性述说,着眼点在解释事物,事理的因果(为什么会这样),如第三节全节和第四节的第3段基本都是,还有个别句子如“因为它们的手指不够柔韧”也是。

3、述说有两类:一是记叙性述说,它用了叙述这一表达方式,但它着眼点在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怎么来的),如第一节第1段说明手的出现、发育过程。二是描写性述说,它用了静态描写的表达方式或类似描写的静态细述。如第一节第2段关于手的结构的细致说明,就是静态细述。它使得文章生动具体,给人深刻的印象。

(二)《科学家的数字武器》是比较特殊的科技说明文。它的总框架是说明文,旨在介绍说明科学家喜用数字武器(用它来捍卫自己的学说或攻击对手等)这一现象。该文介绍了同一作者古尔德的两篇文章来说明这一现象(举例说明),而整个故事的叙述又是为了说明数字武器这一现象,即举例说明。其中主要的说明手法是介绍,中间交错有解说。该文作为比较特别的说明文,还在于它带着不少的随笔散文的笔调,如第一题第l小题第2点说到的,文中两篇文章中的有关事实就属“举例论证”。

第二问,两文读来饶有趣味的共同原因是:科普作品给一般读者提供了鲜为人知的新颖知识。不同在:《我》文得力于大量的解说、述说,使读者具体入微地生动地看到了人手的奇妙;《科》文是对象(数字武器,特别是数字的比较关系)本身及其所相关的结论、所依附的故事(米老鼠)本身就很有趣。“表达·交流”综合实际:意 趣

一、学习意图

1、初步了解“意”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懂得在一篇文章中,“意”必须单

一、集中。

3、初步懂得什么是“意趣”,如何寻求属于自己的“意趣”。

二、教师建议

(一)“立意”与谋篇

“意”就是主题、论点、中心。“意”,像一条红线,体现了文章的基本意图;统帅着整篇的枝叶,决定着结构的方式、先后和详略。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是深邃的主题与高超的表现技巧的统一。历代的写作名家,都重视“立意”,立意的过程,就是思索主题的过程。“意犹帅也”,“文以意为主”,要“以文传意”“文能达意”。所以,没有明确主题的文章,像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初学写作经常会在提炼主题上出毛病,例如,信天游,漫无中心;多头绪,主从不分;不点睛,含义不清;落俗套,立意不新;乱拔高,观点材料分家等等。出现这些问题,往往是由于“意在笔后”:事先没有认真思考,脑子还处于朦胧状态,就仓促动笔。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反其道而行:“意在笔先”,让笔头跟着主题转。在动笔之前,先从掌握到手的素材出发,把写作意图、文章主题搞清楚,并且围绕这意图、主题通盘构思、全面谋划,待到思虑成熟,写下提纲,或是打好了腹稿,方可提笔。也就是说,要围绕某一意图去回忆、搜集素材,从素材中概括、选择出主题,再扣紧主题筛选题材(即意图——素材——主题——题材)。这是一个复杂过程,往往不是一步到位的,而须经过多次的反复,不应简单直截地按照朦胧的意图就开始写文章。

(二)文章思路与主题:主题不是贴附在事物表面的现象,而是包含在事物内部的精髓。确立主题(立意),实质上是综合运用多种能力的思维活动。它要借助于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严密的综合力,深刻的思辨力,通过对事物的剖析,苦心探寻,才能实现。立意,是作者思想与素材在一定高度、深度上和谐地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

1、探意(思路:表——里),即深挖掘——透过现象探寻本质。在采集素材的同时,就要透过现象去思索蕴涵在素材之中的思想。要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每个素材都蕴涵着一定的主题。同一素材,从不同角度去思索,可能在不同层次上发掘出不止一种的主题。

2、炼意(思路:杂——精),即立主题——舍去芜杂抓住精髓。从杂多的角度、主题中,经过比较,筛选出最佳角度,进而提炼出最佳主题。这样的主题,应是一种正确、深刻而又新鲜的认识,一种通过个性反映共性的独到见解;它既最恰切地概括了全部素材,又最真诚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驭意(思路:点——线),即定走向——一脉贯通驾驭全文。把提炼出的主题,从文章的起点坚持到文章的终点。它犹如金线串珍珠,是一条贯穿在材料之中、段落之间、层次之间的思想脉络,必须一线到底,贯通全文,不可中途偏题、离题,变更走向。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只能有一种“意”(基本目的、意图)。例如《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虽然讲到了抵制不正之风、爱国、对金钱的淡漠、淡于“官位”“待遇”等,但是,这些方面都围绕着一个“意”,就是“坦荡无私的精神风采”。一篇文章能把一种“意”表达清楚就不错了,“意”多乱文,两个以上的“意”会互 相干扰,造成表现的混乱,读来也就不知所云。对于初中生来说,要努力避免想到什么说什么。

(三)意趣的探寻

文章的“意”,从传播的角度说,不只是一种意思或见解的表达,干巴巴的,毫无生气,而最好具有内在生动性、情感性、趣味性。使读者能感受到所传达的内容,包含着作者生命的融入和精神的感奋,从而产生阅读的快感和冲动。也就是要追求有“意趣”。有意趣的文章,不止是表面的好玩、有趣,往往更重要的是拥有实质上的韵味。如《梁思成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拥有了“建筑的灵魂”的人,一个将自己与古建筑融为一体、具有人类视野的人,——“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这一点睛之笔,其“意”耐人寻味,诱人、感人、动人,给人以无尽的联想、思考和感叹,这便是文章的“意趣”所在。

意趣,不是写人叙事类文章的专利,在议论说明类的文章中,也是一种必要与可能的追求。例如《科学家的数字武器》,这是一篇说明为主的文章,作者就把“数字武器”这个 “意”,论说得很有趣:通过讲述布鲁卡与古尔德对人脑袋大小与智力的关系的争论,描述古尔德对数字的“自相矛盾”的态度与行为,以米老鼠身体各部位的比例的增加,论证“幼态持续学说”,不但说清了科学家怎样使用数字武器,而且证明了数字武器的作用与局限,文章显得意趣盎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写作教案 篇5

(一)什么是新闻

广义的新闻泛指报纸、广播、电视中常用的各种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调查报告、评论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除了评论等少数议论文,绝大多数新闻都是记叙性文体。

(二)新闻的特点

1.真实性2.新鲜性3.倾向性4.选择性

(三)新闻的五要素

即五个“W”。什么事What?谁被牵连到这个事件之中(Who,何人)?是什么时候发生的(When,何时)?什么地方发生的(Where,何地)?为什么发生这个事件(Why, 何故)?有的还要加上一个H(How,怎么样)?

新闻要素=5“W”+1“H”,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

(四)新闻的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新闻体裁大致有以下几种:消息(简讯)、通讯、报告文学等。

二、怎样写好消息(新闻)

(一)选择好消息的材料,找准切入点。同样是写消息,有的同

学写的消息让同学们觉得确实是好消息,不但给大家知识,还很有趣,有的同学写的消息则不然。

(二)拟写一个有水准的标题。刚开始写消息,不要写什么主标、副标、引标,就拟写好主标即可。首先标题要点出文章精华,这是能否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关键,要把文章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写在标题之中;其次标题要简短易读,不要一写就是几十字,写好标题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再就是标题拟写可以巧用修辞。

(三)导语要干净利落,简洁明了,必须花力气砍去空话、套话以及泛泛之言。既不要啰里啰嗦,也不宜拐弯抹角。要防止出现千篇一律的套用政治性术语和口号。

(四)注意倒金字塔式,把高潮或结局放在开头,然后再介绍其余内容。

(五)加强语言修炼,尽量写得文采斐然。

(一)我市庆祝第30个教师节文艺晚会在光明大剧院举行 9月9日晚6点,由市教育局主办的我市庆祝第30个教师节文艺晚会在光明大剧院举行。全市教育系统广大教师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用各种各样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庆祝教师节。

晚会开始前是市教育局致辞,接着是副市长颁发了2013年我市的“十佳教师”荣誉证书和奖金,并对2014年上学期工作做了回顾和小结。

本次晚会节目丰富多彩,动感十足、活力四射。晚会在合唱《飞

来的花瓣》中拉开了帷幕,一开场便赢得了阵阵掌声。歌曲联唱《一分钱》《校园的早晨》《同桌的你》《二十年后再相会》展示了广大师生对校园的热爱。音乐情景剧《老师 妈妈,妈妈 老师》、舞蹈《春蚕》、音诗画《红烛赞》、歌伴舞《心曲》、古韵新曲《春风化雨》、报告剧《阳光童年》、舞蹈《桃李芬芳》、歌伴舞《校园春秋》、情景表演《记忆》、情景剧《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舞蹈《乘着知识的翅膀》等节目展现了我市广大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表达出对老师最诚挚的祝福。

晚会还邀请一位91岁高龄的老教师,讲述了一家三代从事教师事业永不悔的事迹,并和在场的教师一起宣誓,将晚会推向高潮。晚会在歌伴舞《老师,你我共同的名称》中圆满落幕。

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声、欢快的舞蹈、真实的画面、感人的场面遥相呼应,给现场观众带来视觉的冲击、心灵的震撼、精神上的升华。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一个个动人的舞蹈,一声声的问候,一句句的祝福,将晚会一次次推向高潮,赢得在场观众阵阵掌声。

本次晚会,充分展示了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精湛的艺术才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市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点评:该作文是一篇很典型的教师节消息(新闻)。标题和导语基本一致,很简明地概括了消息最主要的内容。材料真实、新鲜,报道及时,语言简明而且富有文采!

(二)益民小区献孝心,母亲节日奖母亲

5月8日是今年的母亲节,益民小区居委会照例在人民剧场举行了“母亲节日奖母亲”慰问表彰大会。30位受表彰的母亲和236名小区居民参加了这次盛会。

益民小区连续三年被评为铁西区文明社区,这30位母亲功不可没。她们在居委会主任胡月琴大妈的组织下,成立了社区卫生医疗服务队,组建了社区环境管理小分队,创办了社区托儿所、养老所。她们挑起了社区服务的大梁,赢得了益民小区780名居民的尊敬和爱戴。慰问表彰大会上,孩子们献上了优美的舞蹈、甜蜜的歌声和深深的祝福。居委会主任代表全社区居民送上了慰问品和浓浓的敬意,台下不时响起感激的掌声。

“母亲节日奖母亲”活动开展以来。益民小区居民的思想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居民之间关系融洽了,爱心增强了,整个小区讲奉献的风气已初步形成。

八年级上语文一单元教案 篇6

时光飞逝,转眼间,这一学期又快结束了,回想本学期六个单元的三十篇课文,我觉得还是在讲授以“战争”为主题的课文时给自己和学生都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现将我对这一单元的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首先,这个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作为80后与90后的新一代,我们对战争的了解都太少了,因此,在教授本单元时,对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个单元时,我觉得比较成功的一点是:在一些以情感为主的篇目里,以美美的配乐朗读带动学生进入情境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将学生带入充满战争年代的岁月里,让学生品领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痛苦与危害,以便达到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的目的。

其次,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从问题上看,都属于记叙文,因此,掌握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完成《芦花荡》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人物分析形象的分析往往只是局限于人物的某一方面,而且在回答问题时,始终不能完整地表述出来,而只是答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在课堂上,没有训练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我比较忽略的地方。

再次,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我发现有一部分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同学在老师的引导、提醒与同学的帮助下,仍然没有积累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对于满满的几页纸张,仍然不知道该如何去分析人物形象。感觉他们已经习惯了沉默,习惯了不思考,习惯了等答案,习惯了想入非非,真不知道这样的学生应该如何提高他们分析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敬请各位同僚给出宝贵的意见。

最后,还必须强调的是: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我还应该多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达到提高其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反思 进入八年级后,语文教材在安排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言文的分量加重了,相对白话而言,文言文离我们的年代已较为久远,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及鉴赏古文化的能力,成了当代教师必须注重的一个问题,以下简单谈谈我在教学文言文后的感受。

学习文言文是为了了解古代文化,读不懂文章,自然无法有深层次的了解。所以,“文”和“言”是相辅相成的。“言”与现代文有很大的差异,故重点文言词句的字面教学,是必须正视和解决的,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手段。“文”,文章的内容、结构、主体和情感等,又是不可以完全抛弃的,“文”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结果。

学习文言文,可以从“文”(字词、句式的用法、翻译等)和“言”(主要是诵读)。学习文言文应当掌握文言文字词、句式的用法、翻译等内容,这是勿庸置疑的。诵读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孰悉课文,逐步加强理解。在具体的教学中妥善处理 “文”“言”关系,既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也不能简单机械地将它们理解为“文”+“言”,而是要在“文”“言”相生相融中实现当下中学文言文的教学价值。文言文在重视字词的基础之时,更要吸收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一面,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呢?

“文”与“言”要结合。言是文的基础,文是言的载体,如果脱离文意孤立的去处理其中的词,效果未必会好,起码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会深刻。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妥善处理 “文”“言”关系,既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也不能简单机械地将它们理解为“文”+“言”,而是要在“文”“言”相生相融中实现当下中学文言文的教学价值。

我认为,在教授文言文时,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以及学生对古文人气节等方面的了解甚为重要,这是教师在处理字词与兴趣上必须有所侧重的一个问题。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课文有散文,也有小说,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学习本单元要求熟读这些课文,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感情,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鲁迅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诚挚的怀念。

朱自清的《背影》,突出地刻画父亲的“背影”,着力表现父亲的爱。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爱显得异乎寻常地感人。文章中的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感情。

李森祥的《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情色彩。

杨绛的《老王》写自已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余秋雨的《信客》写了两代信客的命运,着重刻画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美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说明无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得敬重和爱戴的。

学习本单元还要求从中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描写的作用,揣摩语言的特点,从而提高描写能力。如杨绛在《老王》中,为表现老王生命衰竭的状况,写道“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学习本单元要求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就是初步感受语言风格。语言特点是由作品的题材、描写的对象决定的。要着重让学生明白,用什么语言要看写什么人、什么事。要总结五篇课文语言的共同特点,让学生领会,使用语言要在朴素自然的基础上,融进典雅的书面语,这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正道。

八年级上语文一单元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13个二会字。

2.认识“病、奇、医”等七个生字。3.能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指导“病、奇、医”三个字。

2、认识课文的二会字。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做好铺垫

1.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她是谁呀?(出示图片)你们瞧,棉花姑娘长得多漂亮啊!谁来夸一夸她?是呀,棉花姑娘长得白白嫩嫩的,穿着绿裙子,多么美丽呀!让我们一起亲切地叫一叫她的名字吧!(板书题目:棉花姑娘)2.识记“棉”和“娘”,你们在哪儿见过这两个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二、激趣学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请看这两幅图,说说棉花姑娘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出示棉花姑娘伤心的图片和开心的图片。)2.是呀,第一幅图棉花姑娘愁眉苦脸的,很伤心。第二幅图棉花姑娘开心地笑了。棉花姑娘从伤心到开心,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到课文里去找找答案吧。3.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随机出示词卡:治病、燕子、别人、树干、忽然、惊奇、七颗、瓢虫、碧绿、吐出、笑啦。(1)学生认读。

(2)同桌你指我读合作学习生字“治、燕、别、干、然、奇、颗、瓢、碧、吐、啦”,自主发现最合适的识字方法。4.自由读课文。

三、读通课文,识记生字

1.要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我们应该怎么办?(遇到不认识的字要请教他人,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不添字不落字,注意停顿„„)2.刚才你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碰到什么困难?(1)第1自然段:本段有几句话?大家能读好吗? 第二句:认读词语“治病”,识记“治”。齐读第1自然段。

(2)还有难读的句子吗?

“我们身上有七个斑点,就像七颗星星,大家都叫我们七星瓢虫。”(指名读,齐读)3.课文中还有许多重点的句子,你们会读吗? 出示句子:(1)“请你帮我捉害虫吧!”

(2)“对不起,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指名读)4.你们真了不起,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重点的句子也会读了,把课文连起来读有问题吗?现在就读一读吧,老师相信这一次你们会读得更好!5.指名按照自然段读课文。

四、多种方法,巩固生字 1.识记“燕”和“瓢”。

(1)今天我们要认识的生字中有两个字特别难,(燕、瓢)谁有好办法帮帮大家,说说怎样记住它们?

(2)学生小组内分析。2.生字娃娃看见大家都认识它们了,心里特别高兴,就想和大家一起来玩玩“词语跷跷板”的游戏:跷跷板,在这里,一边高来一边低„„

词语:棉花、姑娘、治病、燕子、别人、树干、忽然、惊奇、七颗、瓢虫、碧绿碧绿、吐出、笑啦。

五、仔细观察,认真写字

1.今天我们还要学会写七个生字:病、医、别、干、奇、星、七。2.请同学们看看,注意每个字的占格位置。

3.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4.师范写、强调“病”的笔顺。5.请同学们描一个,写一个。6.展示学生作品,及时评价鼓励。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六自然段。

3、认识蚜虫、七星瓢虫,通过朗读感受棉花姑娘生病时、病愈后的不同心情。

4、喜欢阅读童话故事,对科学常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朗读感受棉花姑娘生病时、病愈后的不同心情。

2、喜欢阅读童话故事,对科学常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认读生字,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棉花姑娘》这篇课文。今天棉花姑娘又来看望大家了,让我们亲切地叫一声“棉花姑娘”吧!

1.棉花姑娘还带来了很多棉花宝宝呢!(出示带有棉花图案的生字卡片。)她要考考大家。谁能把生字认出来,我就把这个棉花宝宝奖给他。(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一读,并组词。)2.指名认读生词,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3.指名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二、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你们掌握得可真快,棉花姑娘看到这么能干的同学们可高兴了。大家看,(出示笑脸棉花图片。)棉花姑娘笑得多开心啊!

2.可是,过了几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出示生病的棉花图片。)这时的棉花姑娘怎么了?棉花姑娘变成这样是谁弄的?(蚜虫)别看蚜虫又圆又小,其实蚜虫是许多农作物的敌人,它专吸植物的汁液。如果你就是可怜的棉花姑娘,现在许多蚜虫在吸你的汁液,你最想说什么? 3.你能用“生病、可恶、蚜虫、盼望、治病”这些词语来说一说吗?能用几个就用几个。4.真了不起,你把棉花姑娘不幸的遭遇都说出来了。(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学生读课文)

三、以读为本,理解感悟(一)问题入手,整体感知。

出示第一幅插图:多可怜的棉花姑娘啊!

同学们,你们平时也生过病吧,大家联系自己生病的经历,想想棉花姑娘的身上长了许多的蚜虫,她的感觉会如何?有一个词最能体现棉花姑娘现在的心情,它是哪个词语?(盼望)谁能读出棉花姑娘此时的心情?(学生读)她最企盼的是什么?最希望的是什么?最渴望的是什么?对,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她现在最希望看见的是谁呢? 1.指导读描写棉花姑娘心理的话。

2.在句意不变的情况下,你能把“盼望”换成另一个词语吗? 3.你们也有过最盼望的事吧,谁能用“盼望”说一句话呢?(二)图文结合,角色朗读。

这么难受的棉花姑娘,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还真来了几位动物界的名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5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棉花姑娘请了哪几位医生帮忙治病,最后又是谁帮她治好了病呢?

1.哪些医生来给棉花姑娘治病了?读一读课文第2~4自然段,指名回答。语言训练:试着用一句话说说“棉花姑娘请谁帮助自己捉蚜虫”?(课件出示,引导学生用“棉花姑娘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给她治病”的句式练习说话。)2.通过图片简介燕子、啄木鸟和青蛙及其对人类的贡献。3.指导朗读棉花姑娘和燕子的对话。

4.小组合作练习,分角色朗读棉花姑娘和啄木鸟、青蛙的对话。5.教师情景导读。

导读:棉花姑娘等啊等啊,终于等来了燕子医生,她真高兴,心里想:终于有医生来给我治病了,我有希望了。她非常有礼貌地对燕子医生说„„(指两名学生分别读棉花姑娘和燕子的话。)燕子医生不好意思地飞走了。棉花姑娘很难过:好不容易等来了一个医生,却没有办法治我的病,难道我的病真的治不好了吗?哦,那边,啄木鸟医生来了。也许他有办法治我的病,我去问问他吧„„

(指两名学生分别读棉花姑娘和啄木鸟的话。)啄木鸟医生也走了,这下可怎么办啊?我的身子越来越疼了,可恶的蚜虫还在拼命地吸我的汁液,我感觉自己快要死了。突然,青蛙医生跳来了,哦,也许他是我的希望,我高兴极了,连忙叫住他„„

(指两名学生分别读棉花姑娘和青蛙的话。)燕子走了,啄木鸟走了,青蛙也走了。来了这么多医生,都治不好我的病,看来我的病是治不好了„„

6.指导朗读棉花姑娘和七星瓢虫的对话。7.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课堂总结,合作表演

1.以小组为单位推选朗读好的同学,戴头饰进行角色表演。

2.小结: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益虫益鸟,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好好地爱护它们!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咕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阴、吵、追、转”12个生字。2.会写“看、着、兔、伙、松、玩、跟”7个汉字。3.朗读课文,逐步达到感情朗读的水平。教学重点和难点:

1、会认12个二会字。

2、会写7个生字。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导入:同学们,在森林里的蘑菇屋内,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只小兔子)大家看小兔子的表情,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吃惊、害怕等)听,他在说什么呢? 2.课件播放并出示小兔子的话:小朋友们,“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呀!3.教师导学:小兔子为什么害怕“咕咚”,“咕咚”又是什么?我们一起去森林里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4.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咕咚”这两个字的特点,发现规律。(都是口字旁的字)引导学生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

二、游戏闯关,认识生字

1.教师设置闯关游戏,(课件出示:咕咚探秘之旅)第一关——“神奇果树林”。要求: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圈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自己拼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圈画生字:咕、咚、熟、掉、吓、鹿、逃、命、象、野、拦、领。3.引导学生利用字卡,同桌之间可以用喜欢的方式交流生字。如:(1)你读一个字,我读一个字。(2)抢答读字,看谁读得准确。

4.学生汇报后,教师指导难读、易错的字音。(1)翘舌音:熟shú。

(2)后鼻音:咚dōnɡ、命mìnɡ、象xiànɡ、领lǐnɡ。(3)整体认读音节:野yě。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生字。

6.出示课件,开始闯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出一名同学,读果子树上的字宝宝。7.小结:顺利过关的小组很棒,大家看,这棵果树硕果累累,所有的生字果子变成了一架飞机,我们坐着飞机来到第二关——“课文堡垒”!(课件出示:生字果子汇聚成一架飞机飞到第二关。)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课件出示第二关闯关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不重复;知道“咕咚”是什么,故事中讲了几种小动物,分别是什么。2.明确要求后,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再次指导学生小组内互相读课文,你读一段,我读一段,认真倾听,互相评价。4.小组内评选出读得最棒的同学一起去闯关。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选择其中一个自然段读给同学们听。(2)请回答问题:“咕咚”是什么?故事中讲了几种小动物,分别是什么?(“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故事中讲了小兔、小鹿、小猴、狐狸、山羊、大象和野牛这些动物。)5.小结:各个组的同学们真的很棒。看,我们的“课文堡垒”被攻破了。(课件出示)我们跟随小兔子一起去下一关吧!

四、方法识记,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第三关:书写大赢家。要求:先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记住这些字并把它们写好。

2.课件出示:(1)跟。

①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记住这个字,利用字族识字的方法记忆。

②指导学生观察“跟”的特点,它的笔画较多,需要注意右边是“艮”。

③教师范写,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学生书空、描红,每字对比书写两个。④组词,说话。

(2)谜语:撇刀头下一扁口,一撇穿口往外走,弯钩里面两小撇,一撇一捺在外头。①出示谜底:象 ②教师引言:“象”是个象形字,本课还有一个象形字“羊”,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象”字和“羊”字的演变过程。(课件出示字的演变过程)③引导学生观察教师范写,指出注意的地方:“象”,“家”里的撇是一笔写下来的,“羊”三个横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④组词:盲人摸象、气象万千、亡羊补牢、羊肠小道。3.师生评价,优秀作品展示,顺利过关。

五、课堂小结,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一起闯过“神奇果树林”“课文堡垒”和“书写大赢家”三个关卡,既认识了12个生字,又能把生字写得漂亮、端正,大家真棒!那课文中,小兔子听到“咕咚”声为什么拔腿就跑?其他动物为什么也要跑呢?野牛又是怎么做的呢?故事的结果怎样呢?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下节课,我们继续和小兔子一起探索“咕咚”的秘密。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遇事不动脑筋、盲目地跟着别人,就容易做错事。教育学生遇事要多思考,不要盲目跟从。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1.教师激励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同时随机指导学生抓住个别词语说一句话。2.导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什么是“咕咚”吗?小兔子听到“咕咚”声为什么拔腿就跑,其他动物为什么也要跑呢,野牛又是怎么做的呢?这篇课文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秘之旅。(课件出示:咕咚。)

二、深入感知,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图文结合学习,本课共有四幅图,要求学生指出每幅图和哪些自然段相对应。(一)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图1),引导学生说出这幅图上的内容。(小兔听到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吓了一跳、拔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叫,体会小兔子害怕的心理。学生可以结合图片理解重点词语,也可以通过表演动作来理解。3.指导学生观察“吓、掉”两个字,加深记忆。

4.教师提问:小兔子边跑边叫,对谁叫?叫什么?(对小猴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理解:这里的“咕咚”是指一种东西的名称。)5.指导朗读:“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注意停顿、重音、语气。)(二)阅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出示图2)引导学生接着观察图上的内容。(听了兔子的叫喊,小猴、狐狸、山羊、小鹿也跟着跑起来了。)2.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小猴子的动作和语言,体会小猴子盲目害怕的心理。3.指导朗读:“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注意语气、停顿、重音。句中第二个“不好啦”和“快跑哇”要读得重一些,调要拉得长一点。)4.过渡:小猴子的叫声,震动了整个森林。这下森林里可热闹了。听!(放第四自然段的配乐朗读录音课件。)5.指名汇报:这一自然段中 “大伙”都有谁,他们是如何做的。(有狐狸、山羊、小鹿。他们也跟着跑起来,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6.课件出示“鹿”的字理演变图,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都知道哪些鹿。(梅花鹿、驯鹿等,也可课件出示几种鹿的图片。)7.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8.引导学生比较“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它们讲的话相同吗?不同在哪里?(课件出示话语。)(小兔子只是说“咕咚”可怕极了;小猴子认为“咕咚”追他们来了;其他的动物以为“咕咚”吃他们来了。他们把“咕咚”越传越厉害。)9.课件出示“逃”,引导学生说出以“兆”为字族的字,如:桃、挑、跳等,并一起总结儿歌加以区分。“兆”字加“提手”,挑三拣四挑不够;“兆”字加“足字”,跳来跳去真快活;“走之”伴“兆”字,赶快逃走藏起来;“木”和“兆”字做朋友,鲜桃结在树枝头。10.分角色朗读“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

11.过渡:就这样,很平常的“咕咚”声,由于动物们的误解、误传,它成了可怕的怪物,吓坏了森林中的许多动物,他们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就连大象这么庞大的动物也跟着跑起来。(三)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3)引导学生猜猜图中的小动物们在干什么。指名读第五自然段。(野牛拦住了小动物们,讨论“咕咚”。)2.结合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野牛”,扩词“野”,认识“里字旁”。3.指名演示“拦”的动作,体会“提手旁”的字的用法。

4.说话练习:指导学生用“先问„„再问„„最后问„„”的句式,表答野牛的问话。5.引导学生体会野牛问话的语气。(野牛说的话的语气应不慌不忙。)6.分角色朗读“野牛”的问话和“大象”“兔子”的答话。(四)阅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出示图4)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幅图,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大伙儿知道“咕咚”的真相后,笑了。)2.(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师生齐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3.教师引问: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其实“咕咚”就是熟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大家都笑了,为什么都笑了?(他们知道了“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为十分可笑,所以笑了。)指导学生再读,读出可笑的语气。

4.引导学生说出“熟”的反义词是“生”。

5.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小动物们都会想些什么?如,小猴想:我以后要向野牛学习,不再偏听偏信,遇事会多动脑筋,弄清事情真相。

三、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再次看图,回顾整篇文章,思考从中有怎样的收获。2.引导学生和文中的小动物进行对话,并模仿表演。

3.最后引导学生知道以后遇到事情应怎么办。(遇事先问个为什么,弄清事情真相。)

四、仔细观察,指导书写 1.出示“花瓶开花”游戏:“吓、怕、都、家”。

2.小组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呢?(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儿歌等方法。)3.观察字形,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

4.师范写,生描红、书写。教师巡视,注意学生写字姿势。5.展示学生的字,生生互评。6.用生字组词,说话。

五、课堂总结,领悟道理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小兔子了解了“咕咚”的真相,希望我们以后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时,一定要动脑筋想想或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这样,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板书设计 咕 咚

害怕、逃跑——————笑了 遇事要动脑筋,弄清事情真相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小壁虎借尾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和用生字组成的新词,会用部分生字口头组词。2.会写7个生字。

3.认识:户字头和车字旁。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和用生字组成的新词,会用部分生字口头组词。

2、会写7个生字。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目,启发质疑 1.出示小壁虎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小动物叫什么名字吗?”(壁虎)2.对!小壁虎生来就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可有只小壁虎却要去借尾巴,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到《小壁虎借尾巴》这个故事中寻找答案吧!出示课文题目,读课文题目,认识“壁”。3.读了这个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板书: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他向谁借尾巴?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课文主要讲的是谁干什么的故事?(2)小壁虎分别向谁借尾巴?

(3)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为什么?

2.打开课本,同学们有什么发现?——指一名学生说发现。(课文没有注音。)3.课文没有注音,那我们怎样才能读懂这个故事呢?——引导学生联系以前的经验自己想办法。(看图、查生字表、猜读或请教别人。)4.借助图画独立读课文,同学之间互相提醒字的读音,注意平翘舌音。5.分小组互助读书,把课文读通顺。全班交流:你们小组新认识了什么字?是怎么认识的?(学生没说到的,教师帮助。)6.出示词语。(带拼音)小壁虎 墙壁 蚊子 咬断 拨水 甩尾巴 赶走 傻孩子 转身(1)指名读,齐读。(2)去掉拼音再读。

7.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8.把生字送回课文,读通课文。

9.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将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一说。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很难看时,他心情怎样?(伤心、难过。)那就请你们带着难过的心情来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指名读,齐读。)2.小壁虎先向谁借了尾巴?(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学生比赛读小壁虎说的话,比比谁读得好。

3.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小壁虎很有礼貌?为什么小鱼不把尾巴借给他呢?(出示:小鱼的尾巴要用来„„)小鱼的尾巴是用来拨水的,请你们用手做做拨水的动作。

小结:如果小鱼的尾巴没了,小鱼就不能在水里游泳了,所以小鱼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4.分角色朗读小壁虎与小鱼的对话。(教师范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四、指导写字

1.学生认读生字“捉、条、爬、姐、您、草、房”。2.学生观察特点,说一说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4.学生练写,展示评议。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鱼、老黄牛、燕子尾巴的功能及壁虎尾巴的特点。2.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并渗透礼貌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讲小鱼、老黄牛、燕子尾巴作用的词句并了解它们尾巴的功能。教学难点:理解壁虎尾巴的功能和可以再生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把认识的生字读给同桌听。

2.看图说说小壁虎分别向谁借尾巴,结果怎样。

二、继续学文,感悟理解

1.带着问题读课文:小壁虎怎样借尾巴?请同学读课文第3~5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小壁虎说的话,用浪线画出其他小动物说的话。2.交流出示对话。3.指导朗读。

假如你是小壁虎,看见小鱼、老牛、燕子,你心里会怎么想? 那些动物帮不了小壁虎,他们的心情又怎样,再读读他们说的话。4.从小壁虎和动物们的对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出示:小鱼用尾巴拨水,老牛用尾巴赶蝇子,燕子用尾巴掌握方向。5.小结延伸,拓展交流: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多伤心呀!他还会去向谁借呢?他们会怎么说呢?(仿照课文续说。)学生借助搜集来的资料,分小组说说其他动物尾巴的用途,并演一演。6.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他该怎么办呢?(师引读第6自然段。)7.结果怎样?为什么?

8.指导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男女生比赛读。

三、课堂演练,加深理解

1.分角色朗读全文,喜欢谁就读谁说的话。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分配角色,学生进行表演。3.指小组上台表演,全班评议。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布置课后作业——编故事:小壁虎长出了一条新尾巴,他高兴极了,他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谁呢?他的朋友们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来讲给家长听,并把编的故事写下来。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园地八

教学目标:

1.在看图读词语的过程中,准确识记“卫、巾、擦、刷、皂、澡、梳、盆”等字。2.在看图识字的过程中,发现生字部首与其意思的联系,初步树立归类识字的意识。3.理解“高兴、生气、害怕、难过”的意思,会用它们说话、写话。

4.和大人一起朗读故事,明白主要描述的是什么内容,知道哪只白鹤找到了鱼,懂得另外两只白鹤找不到鱼的原因,启发学生凡事要善于动脑筋,注意事物的变化,这样做才能符合实际,把事情做好,达到预期目的。

5.感受中国语言的趣味和魅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识字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点:在看图读词语的过程中,准确识记“卫、巾、擦、刷、皂、澡、梳、盆”等字。教学难点:在看图识字的过程中,发现生字部首与其意思的联系,初步树立归类识字的意识。课前准备:

教学课时:1课时

一、情境导入,识字加油站

1.导言:同学们,看看我们的好朋友谁来了?(课件播放喜羊羊起床、穿衣,来到卫生间的动画。出示:喜羊羊早早起,来到卫生间要考考你。)2.课件依次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相应的词语:卫生间、毛巾、牙刷、香皂、梳子、脸盆。3.引导学生利用字卡,同桌之间自由交流识字:卫、巾、刷、皂、梳、盆。(1)读准字音:刷shuā、皂 zào、梳shū。“刷”和“梳”是翘舌音,“皂”是平舌音。(2)认清结构:“卫”和“巾”是独体字,“刷”和“梳”是左右结构的字,“皂”和“盆”是上下结构的字。(3)交流识字方法。

(4)同桌互相考一考:抢读生字,看谁读得准确。4.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生字。

5.导学:喜羊羊为大家鼓掌,大家真棒!听一听,他又说了什么:“毛巾、牙刷、香皂、梳子、脸盆这五种物品分别是干什么用的呢?”(课件出示。)6.引导学生说出五种物品的用处,并一一课件出示:毛巾——擦手、牙刷——刷牙、香皂——洗澡、梳子——梳头、脸盆——洗脸。7.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生字:“擦”和“澡”。8.指导学生男女生读、小组读、齐读词语。

二、认真观察,我的发现

1.导言:由于同学们表现非常棒,现在喜羊羊带我们去动物王国逛一逛。一年一度的动物王国运动会的开幕仪式就要开始了,让我们随着喜羊羊一起看看都有哪些队伍参加。2.课件播放第一支走来的队伍——小狗队,并相应出示生字猫、猴、狮。(1)齐读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课件出示“反犬旁”。)(2)引导学生思考“反犬旁”的字大都和什么有关,然后指名汇报。

(3)导言:这支队伍想扩充,哪些动物可以参加呢?(预设:狗、狼、猪、狐狸等。)3.课件播放第二支走出来的队伍——小鸟队,并相应出示生字鸡、鸭、鸦。(1)导言:观察生字,你又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鸟字旁”。)(2)引导学生思考“鸟字旁”的字又和什么有关,再举几个例子。

4.课件播放第三支走出来的队伍——蜘蛛队,并出示词语蝴蝶、蜻蜓、蚂蚁。(1)导言:最后一支队伍比较特殊,看看都有谁。(生齐读。)(2)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组字又有什么相同点。(课件出示“虫字旁”。)(3)“虫子旁”的字多数和虫子有关,学生举例子。(螳螂、蟑螂等。)

三、情感体验,字词句运用

1.导言:虽然这三支队伍相差悬殊,但是,大家看在第一场“穿针引线”比赛中,在蜘蛛队长的领导下,他们取得了第一场胜利。

(1)同学们,观察他们的表情,你想到了哪个词语?(课件播放比赛场景并出示:高兴。)(2)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高兴。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平时生活学习中令自己高兴的事,然后学生代表汇报。说的比较好的句子教师板书写在黑板上,全班同学齐读。

2.引导学生观察其他队伍是什么表情。(课件出示:难过。)指名回答难过的事情有哪些,师生共同评价。

3.课件出示狮子生气的面孔,引导学生体会什么是生气,看见过谁在什么情况下生气。4.课件出示蝴蝶受惊的画面,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描述蝴蝶,了解体会什么是害怕,并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害怕。

5.指导学生用这四个词语各写一句话,语句通顺、内容完整、书写工整。

6.小结:高兴、难过、生气、害怕这四个词语描述的是心情,是内心情感的一种表现。你还知道哪些情感表现呢?(愤怒、伤心、兴奋等。)

四、诵读古诗,日积月累

1.导言:运动会各项比赛进行得热火朝天,这时喜羊羊发现了什么呢? 2.喜羊羊发现这次运动会要求运动员们读出古诗后,才能起跑。

3.教师播放古诗《画鸡》的多媒体课件,会读的同学可以跟着视频一起诵读。4.学生自由练读古诗,要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5.同桌交流学习情况互相纠正字音,反复练读。

6.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老师的节奏和语调练习诵读。

7.想象交流:这首古诗是明朝诗人唐寅写的。请你一边朗诵古诗,一边看图,看看大公鸡的样子,想象公鸡打鸣叫醒千家万户的情景。

8.课件播放《画鸡》的公鸡插图,学生一边观察公鸡的样子,一边用自己的语言说诗意。9.齐声诵读,背诵古诗。

五、共同阅读,感悟道理

1.导言:同学们请看,天空中飞来了三只美丽的什么动物?(课件出示:三只白鹤)这三只白鹤想向我们讲述一个什么故事呢,就让我们和喜羊羊一起来听一听吧。(课件配图播放故事。)2.学生初步了解内容。教师出示字卡,指导学生学习发音易错的生字。3.指导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4.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哪只白鹤找到鱼了呢?另外两只白鹤为什么找不到鱼?通过这个小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讨论交流:如果今后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上一篇:市场部工作述职下一篇:涉军群体维稳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