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成数》优秀教案设计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成数》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1篇)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成数》优秀教案设计 篇1

教材有关成数的内容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认识成数、解答有关成数实际问题的过程。

1、了解成数的含义,会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2、对成数问题有好奇心,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成数与分数、百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解决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商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折扣,你知道农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什么吗?

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成数的相关问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

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十。二成呢?三成五呢?(学生交流)

2、除了农业上,你还在其它地方见过成数吗?举例说说

(工业生产、在旅游业等说出实例)

3、成数与折扣相比,你发现了什么?

4、教材第9页例2

学生交流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老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生。

a、350×25%=87.5 350-87.5=262.5 b、350×(1-25%)=262.5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对于学生的解法不强求统一,只要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课堂练习

第9页做一做

四、课末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五、课后作业

1、王大爷的这块地去年产玉米3000千克,预计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增加一成。预计今年可产玉米多少千克?

2、某水泥厂5月份销售水泥875吨,比4月份减少二成。4月份水泥销售量是多少吨?

板书设计:

成数

几成就是百分之几十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成数》优秀教案设计 篇2

1)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3)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4)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重点】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自制支架、橡皮泥、保丽龙球、直尺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活动】

1 创设情境导入

师指着问题墙口述同学们的疑惑提出问题:要解决同学们疑惑,需要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用什么方法可以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

生可能回答:上网查资料、问家长、查阅相关书籍、用天文望远镜观察……

师对生的方法进行点评后追问:用天文望远镜观察什么?

生可能回答:行星的大小、位置、运行轨迹……

师小结并过渡:行星的大小、位置、运行轨迹这些都需要数据来体现,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张数据表,请大家观察、分析数据表,小组交流对太阳系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用前概念建立太阳系模型。2)尊重学生的思考、从学生问题出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2 建立太阳系模型。

1)解读数据建立太阳系模型。

师给出观察提示:(1)小组合作对比数据表上的每组数据。(2)分析、整理数据,图文并茂记录新发现。

生小组合作3分钟,我参与过程指导:(1)一共有几项数据?每项数据说明了什么?(2)纵向对比每组数据有什么发现?(3)为什么“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赤道直径”有两项数据?

3分钟后,分层次抽小组汇报:(1)汇报对公转周期规律的认识、我引导认识八大行星运动快慢的认识以及围绕谁运动(生汇报我板书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轨迹)。(2)可能汇报行星大小与引力的关系。(3)汇报大小顺序、排列顺序(我按排列、大小顺序板书)。

指着黑板上太阳系:与你们认识的太阳系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会回答:黑板上是平面的太阳系,真正的太阳系是立体的?

师追问:如何体现立体的太阳系生可能会说:建造立体模型。

师追问:建造太阳系模型主要需要哪些数据?生可能会说:距离、大小。

师追问:怎样获得两组数据?师引导生按照数据来建模的重要性。

师出示材料和要求、学生分小组根据数据建模。

设计意图:(1)分析对比数据,解读数据,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2)通过数据分析、解读训练学生的思维。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处理,建立太阳系模型。师给出提示:小组合作,用数据表、橡皮泥、星空版、直尺、底座模拟建造太阳系5分钟我参与过程指导:(1)指导生边看数据表、边建模。(2)各大行星的位置和大小通过什么来确定?(3)八大行星的大小对比?3、太阳的大小?

5分钟后,分层次抽小组汇报:1、小组展示模型、第二组补充2、生生质疑产生新认识

生质疑中汇报新发现

师对生的发现指导提高到新层次

师聚焦新认识:八大行星大小差异很大、分布不是均匀的……

师板书:

设计意图:(1)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2)通过生生模型评议知道太阳的巨大,以及太阳系中的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3)互动环节,师出示自己制作的太阳系模型。师看着太阳系模型问:孩子们与你们制作的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汇报:太阳在发光,其它行星没有发光,除了行星还有小星星

师生总结太阳系的认识:师生共同小结:太阳是唯一能发光的恒星,根太阳比较起来八大行星太渺小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建造的太阳系模型,让生感知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4)视频播放,拓展延伸。师播放多媒体视频问:看了这段视频孩子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可能会说:太阳原来一直都在运动,宇宙太大、太宽广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建造的太阳系模型,让生感知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3 总结

六年级下册数学成数教案 篇3

学习内容:

第9页“成数”、做一做及练习二第4、5题。学习目标:

1、明确成数的含义,能熟练的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

2、通过成数的计算,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掌握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 成数的理解和计算。

教学难点:

会解决生活中关于成数的实际问题。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例如,报纸上写道:“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有关类似的成数应用呢?(学生汇报)

1、比如吃饭要九成饱。

2、来一份七成牛排,那多带劲。

3、八成要下雨。

4、今年的小麦多收一成。(师课件出示报刊导读)

师:那你们了解成数吗?什么是成数?几成表示什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成数”吧!板书课题:成数 出示学习目标:

1、明确成数的含义,能熟练的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

2、通过成数的计算,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掌握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

二、自主尝试,分析问题

师:为了更好地完成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完成这节课的自学任务吧!

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第9页内容,并解决以下问题:(1)、什么是成数?(2)、尝试解答例2。

1、学生自学,师巡视作指导。

2、检查自学效果,理解成数的含义。

生: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十,通称“几成”。

3、填一填

(1)“一成”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2)“三成”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3)“四成五”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4)“七成五”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4、刚才大家都说了很多有成数的发展变化情况,那么这些“成数”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你怎么理解?

5、试说说以下成数表示什么? ①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三成。②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两成。③苹果比去年减产一成。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

6、解决实际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2:

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读题,理解题意。(3)出示导学:

①议一议: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

②想一想:要想知道今年的用电量先要求什么?并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③说一说:小组讨论交流结果。(4)教巡视,学生展示

方法一: 350×(1-25%)

方法二:350-350×25% =350×75%

=350-350×0.25 =350×0.75

=350-87.5 =262.5(万千瓦时)

=262.5(万千瓦时)答:今年用电262.5万千瓦时。

三、当堂训练,解决问题

1、填表

2、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某市2012年出境旅游人数为15000人次,2012年比上一年增长两成。该市2011年出境旅游人数为多少人次?

3、某汽车公司二月份出口汽车1.3万辆,比上月增长3成,一月份出口汽车多少万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成数的知识,你们对成数的知识有了哪些了解?

五、作业

课本第13页的4、5题。(做在作业本上)

六、板书设计

成数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成数》优秀教案设计 篇4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利率(课本第11页例4)

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调查实践中了解储蓄的意义、种类,理解什么是本金、利息。

2、能正确计算利息。

教学重点:利息的计算

教学难点:利息的计算。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引导学习,总结提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去过银行吗?你知道去银行人民常做什么吗?你知道我们周围有什么银行?你见过银行卡吗?

二、创设生活情境,了解储蓄的意义和种类

1、储蓄的意义

师:快要到年底了,许多同学的爸爸妈妈的单位里

会在年底的时候给员工发放奖金,你的爸爸妈妈拿到这笔钱以后是怎么处理的呢?

2、储蓄的种类。(学生汇报课前调查)

三、自学课本,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

1、自学课本中的例子,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然后四人小组互相举例,检查对”本金“、”利息“、”利率“的理解。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率:;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叫做利率。

2、师: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先让学生谈谈你所知道的储蓄有哪几种,并举例说明,然后教师作适当的补充。有时会有所调整,而且,根据存款是定期还是活期,定期时间的长短,利息也是不一样的。

3、利息计算

(1)利息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2)例4:王奶奶要存5000元请你帮助王奶奶算一算存两年后可以取回多少钱?(整存整取两年的利率是3。75%)。

在弄清以上这些相关概念之后,学生尝试解答例题。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成数》优秀教案设计 篇5

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比例的认识、比例的应用、比例尺以及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四部分内容。教材充分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学了比的认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呈现了大量学生以前学过的量与量的关系,在学习比例的有关知识及应用。比例尺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教材结合具体的活动和实例,体验比例尺的应用,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初步了解一种量怎样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并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重点: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会运用比例只是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够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平面图形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3.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数学领域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义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难点:让学生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义和能力。

课时

安排

比例的认识 2课时 比例的应用 2课时

比例尺 2课时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1课时

练习二 2课时 单元测试 2课时

主备

教师

备课时间

2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课题

比例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这节课是后续学习“解比例”“比例尺”等知识的基础。教材创设了“图片像与不像”“调制蜂蜜水”两个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化简比或者求比值等不同方式找到相等的比,理解“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的含义,并认识比例内项、外项等个部分名称。

教学

目标

1.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

2.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

难重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图片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修 改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

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300:5=60:1

(2)小明身高1.2米,小红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红身高的比 1.2:1.4=12:14=6:7

2.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2:16 3/4:1/8

二、新知探究: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谈话:哪两张照片像?为什么?

(2)引导、交流。照片放大前后长的比是

12:6,宽的比是8:4,两个比化简后都是

2:1,它们的比值都是2。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下面的等式:板书:12:6=8:4

(3)揭示定义:(板书)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丰富对比例的感知

讨论:(出示问题)“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小组交流:第一张照片长和宽的比是6:4,第二张照片长和宽的比是3:2,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1.5。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比相等,因此组成比例。

3.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谈话: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的?

小结:如果两个比化简后的比相同或它们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

4.学生自主写比例

引导:既然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你能很快写出一个比例吗?生尝试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2题

出示题目,学生板演。交流叙述:为什么第1组和第4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2.完成练一练第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写出上节课学习的几个比例,仔细观察,你会有新的发现。

12:6=8:4 6:4=3:2

3:2=15:10 10:2=15:3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猜数

呈现比例“12∶□=□∶2”。

(1)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2)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2.猜想

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3.验证

(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

(2)你觉得应该怎样举例呢?

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4.小结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3:5=4:6,为什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內项的积?

(2)“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5.完善

(1)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或bc=ad)

(2)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0=0:0,可以吗?

(3)比例的项不能为0。

6.如果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这怎么相乘?

三、练习应用

1.判断下面的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10:1.5和8:1.2 6:9和12:18

1/4:1/9和1/3:1/2 9:12和1/6:1/18

2.数学书4页的4小题。

3.4页的5小题。

给据表中的数据写出三个不同的比例。

4.根据下面的两组乘法算式,分别写出两个不同的比例。

9х0.4 = 1.2х3 3a = 2b

三、回顾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复习回顾旧知,利用旧知引出新知,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通过观察图形,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

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比例的理解和感知。并在运用的过程中理解比例的意义。

练习巩固理解比例的意义。

引导观察发现,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利用猜一猜,验证,小结,最后总结规律,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巩固深化知识。

教学反思

课题

比例的应用

教材

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解比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以前学习的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也是学习解比例的重要基础。解比例时,关键是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材创设了“物物交换”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难点:建立解比例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

第一课时

一、复习准备

(1)什么叫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18∶20和7.2∶8 100∶0.2和10∶0.002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取个别学生的答案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3)填空。

3.6∶9=2.4∶6

()×()=()×()

二、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

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三、探究新知

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尝试用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4:10=14:x 或14:4=x:10

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四、巩固练习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乘法等式来解吗?

3:4=x∶21 4∶13=9∶x

解分数形式的比例时要注意什么?

五、全课总结

(1)什么叫解比例?

(2)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一般方法。

第二课时

一、基本练习

1.填空。

(1)27:()=45÷30=():20=()%

(2)比的后项是1.5,比值是4,比的前项是()。

2.判断。

(1)表示两个比组成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1/2:1/3与1/4:1/6能组成比例。

二、巩固练习

1.小红在文具店里用15元买饿3本练习本;小丽用25元买了5本,谁买的本子便宜些?

2.下午2点,学校8米高的旗杆影子长5米,旁边一棵高120厘米的香樟树影子长75厘米,请你说出旗杆和香樟树与各自影子的比。这两个比能用符号连起来吗?为什么?

判断两个比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3.以15:3=25:5和8:5=120:15为例,让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内项和、差、积、商与它们的外项和、差、积、商,看看能发现什么?

三、解比例。

1/2:1/5=1/4:x 36/x=54/3

四、作业:完成第20页练一练第1-5题。

回顾旧知,温新知学习打下知识基础。

借助于情境图,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进行分层练习,回顾所学知识。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

比例尺

教材

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比例尺的相关知识,实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以及比例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科书设计了讨论“笑笑和淘气画得平面图”的活动,体会比例尺的必要性,并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

第一课时

一.看图产生疑问、引入新知

淘气和笑笑分别根据右面的信息画了图,他们画的合理吗?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理解比例尺意义

师:大家请看笑笑同学根据比例尺的知识画出的平面图,你看他图中的比例尺是?(1:10000)你知道1:10000是什么意思吗?

图上的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的10000厘米,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0倍。

比例尺实际上就等于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揭示比例尺的含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比例尺1 :10000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①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1/10000;

②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0倍;

③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米(也就是10000厘米)。

2.学生看书自学线段比例尺并利用线段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3.认识比例尺特征。

(讨论)当你看到比例尺1:6000000时,你想到了什么?

通过观察,你们发现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22页:练一练1,2,3

四、总结

第二课时

一、引入。

什么是比例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二、求实际距离(试一试)

北京和上海是我国的两个直辖市,也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今天我们就根据其中的一幅中国地图和比例尺来计算一下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1.要求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应先怎么办呢?

2.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试着算一算。

3.交流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会有多种解法。重点介绍用算术方法和列比例的方法求实际距离。

三、认识精密比例尺

同学们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比例尺的后项是1?

一个机器零件长5毫米,画在图纸上是4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四、看书质疑、新知小结。

五、巩固练习:课本23页4-7

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不同角度认识理解比例尺的含义和作用。

利用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巩固新知。

回顾复习旧知。

利用比例尺,灵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掌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课题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材

分析

本节课是学习了比的意义、比例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落实“能利用方格纸等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基本要求。教材设计“为巨人设计教室”任务,以具体的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体会图形得放大和缩小的实际意义,并掌握图形得放大与缩小的基本方法。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

(一)谈话引入

把长方形照片放大或缩小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大小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

1.“巨人”的身高与普通人的身高的比是4:1。

该如何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呢?

小结: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4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长的比是4:1,宽的比也是4: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4:1的比放大。(板书:按4:1的比放大)

继续观察:2个长方形大小、形状上有什么变化?板书:(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追问:这里的4:1,表示什么意思?比的前项指什么?后项呢?

可不可以继续放大?可以按几比几的比放大?

观察一下这些比的比值,有什么发现?

小结:放大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

认识图形的缩小(课件出示)

学生根据出示的问题,说出1:4的意思。

回答题中的所出示的问题。

让学生再观察,大小和形状有什么变化?

2.讨论辨析。P25练一练第1题

3.小结新知:

怎样将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呢?放大或缩小后有什么变化?

在对应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缩小),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三)巩固应用:P25练一练2,3,4

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

练习二

教材

分析

练习二共安排了8道题目,其中第1,2题是“比例”知识的进一步理解,第3题和第5题是“比例”“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等知识技能的巩固,第4题、第6题和第7题是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8题是比例尺、图形位置等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

目标

1.对比例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理清知识间的结构,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

难点: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和区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地图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位同学?男生有多少人?女生多少人?

谁能用“比的知识”说说男女同学人数的关系?谁能说一个和他比值相等的比?

二、梳理知识、建构网络。

1.尝试整理所学知识

2.汇报展示

3.梳理整理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举例说明比例的意义。

2.举例说明比例的基本性质。

3.讨论比和比例的区别?

四、练习巩固

练习二1-5题。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什么是比例尺?

二、巩固应用

1.26页6题。量一量,算一算。

2.27页7题。

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让学生尝试解决后,再汇报交流。

3.27页8题。

1-3小题学生独立解决,4小题让学生先讨论,在引导解决问题。

三、回顾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联系实际回顾比和比例。梳理整理知识,形成网络知识结构图,有利于学生条理清晰的掌握知识。

重点复习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变式练习更能加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成数》优秀教案设计 篇6

1、通过调查利率,了解利率调整的原因;计算不同的理财方式带来的不同收益,知道如何使收益最大;了解千分数、万分数的概念。

2、让学生经历整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过程,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深化百分数的意义和运用,掌握百分数问题的解决办法。

2、强调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利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利息”也是我们的生财方法之一。但是,不一样的理财方式,带来的效益是不同的,那么怎样理财才能给我们带来尽可能多的回报呢?那就一起来参加今天的活动吧!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什么是利息和利率?怎样求存款利息?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2、活动1:昨天老师给大家留了作业,让你们去调查一下附近银行的最新利率,并与课本第11页的利率表进行对比,了解国家调整利率的原因,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1)学生分组交流,老师选取几份调查表全班展示。

(2)问:你们知道国家为什么要调整利率吗?

【设计意图】

通过对附近银行的调查,不仅了解到当前的利率情况和国家调整利率的原因,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搜集信息的能力。

二、探索新知

1、活动2。

师:我们了解了利率也是根据实际需求不断调整的,而具体到我们个人的实际需求,在选取理财方式时,也要慎重。请根据第16页的普通利率表,帮李阿姨算一算,如果把准备给儿子的2万元存入银行,供他六年后上大学,哪种方法获得的利息最多?

(1)小组合作完成,可以用计算器计算。

出示第16页利率表,小组合作完成时,教师巡视了解情況。

(2)组织学生交流,重点明确存期六年,需要取出再次存入时,要把上一次的利息作为本金的一部分存入。

普通存款:一年一年存存6次共23881。05元

普通存款:二年二年存存3次共24845。94元

普通存款:三年三年存存2次共25425。13元

普通存款:五年一年存存2次共25492。5元

普通存款:一二三年存存3次共24968。49元

国债存款:一年一年存存6次共24871。53元

国债存款:五年一年存存2次共26962元

国债存款:三年三年存存2次共27046。73元

教育储蓄:六年存1次共25700元

(3)这些方案中你会选择哪种方案,为什么?

通过计算,使学生认识到国债的收益最高。

(4)小结:在本金相同、存期相同的情况下,利率越高利息越高。

【设计意图】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计算和对比,发现在本金相同和存期相同的情况下,利率越高利息越高。

2、认识千分数和万分数。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第16页“你知道吗?”

(2)学生交流自己对千分数和万分数的理解。

(3)强调千分号和万分号的写法。

三、课后作业

自己去各大银行了解利率情况,给自己的压岁钱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供自己六年后上大学用,并算出到期后的本息。

四、课堂总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总结: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百分率,生活中蕴含着无穷的数学知识,希望同学们关心我们的生活,热爱我们的数学,积极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同题。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成数》优秀教案设计 篇7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解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下面我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材的编写体例、教材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如何处理这些教材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属于“空间与图形”版块中图形的计算。包括:圆柱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他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重点:

(1)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2)圆锥体积的计算。

3、教学难点:

(1)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2)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三、教材编写体例

教材在编写上遵循了“特征—表面—体积”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逐步深入,并拓展到空心的圆柱(钢管、垫片等)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化归和类比是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教材比较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编排了较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形成。

四、教材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里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阶段,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都 比较高,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圆的基础知识都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同时,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迁移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编排特点

圆柱与圆锥是传统的教学内容,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在内容和要求方面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1、加强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对圆柱、圆锥的认识,教材均通过列举大量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圆椎体特征的实物直观引入,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的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它们的几何图形。当学生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后,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具有如此特征的实物,从而加强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圆锥的认识,进一步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加强了对图形特征、求表面积和体积方法的探索过程。教材加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索和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例如,圆柱的特征,是让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到的。在教学圆柱展开图的特征时,教材从让学生自主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开始,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一剪并展开观察,再把展开得到的长方形重新包上,探索并发现此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这就为进一步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也加深了学生对圆柱特征的认识,锻炼了学生空间想像的能力。

3、加强了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在编排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时,用长方形(或三角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转出圆柱(或圆锥)的活动。此项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转换关系;同时可以使学生在操作、观察、想像、推理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六、对教材的处理

1、对于圆柱的认识这一部分:

首先从生活中的圆柱实物或模型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及各个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然后通过观察交流,抽象圆柱的特征。例1的教学,重点在认识圆柱的特征。教学中应加强直观演示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即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发现他们的特征;之后安排这样一个有趣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绕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并沟通从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让学生快速转动长方形纸片活动,只要求学生操作、感知,不必做更深入的讲解。

本节课的难点应放在例2,即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指导展开圆柱侧面的方法,理解侧面展开后的形状。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再一次沟通从立体图形再到平面图形的转换。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1)先让学生摸一摸圆柱形实物,圆柱侧面在哪里,猜想一下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2)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再剪开侧面,再展开,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准备的圆柱体各不相同,在剪开的过程中并不是千篇一律,故可能会出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是平行四边形,对于这些操作结果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剪的,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3)最后再让学生观察思考“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什么有关?”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出: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最后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这样学生通过在亲历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逐步建立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空间观念。课外作业可让学生制作圆柱,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也为后面学习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做准备。

2、圆柱的表面积这一部分主要是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概念,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因为学生已有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经验,知道表面积是物体各个面的面积总和。所以对于圆柱表面积的理解并不困难。

例3的教学让学生将课前做好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展开后的形状,并在展开后的图形中标明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以便于把展开后的每个面与展开前的位置对应起来,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例4的教学是关于圆形物体表面积的计算,关于例4的教学,我个人认为要注意这样几点:①圆柱形物体在计算表面积之前一定要先判断此圆柱体是几个面,什么面,再来进行计算;②圆柱形物体表面积的计算的步骤较多,学生在熟练应用公式计算之前,最好是分步进行计算,即先求出侧面积和底面积,再求出表面积。注意每一步的运算结果要写上正确的计量单位;③圆柱表面积计算结果在取近似值时,一定要注意不可乱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而是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完成例4后,做一做是一道计算圆柱表面积的基本题型可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后后可与例4进行比较,找出两题不同之处,同样都是求圆柱体的表面积,为什么这题要求侧面和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而例4求侧面和一个底面的面积之和?使学生明确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求表面积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计算哪些面的面积之和。

3、圆柱的体积这一部分可采用转化策略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例5是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1)例5,渗透了转化的思想。首先从回顾旧知(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入手,引出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并提出圆柱能否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体积。接着通过教具演示图说明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个相等的扇形,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一定不要忽略操作与直观演示,也可借助多媒体。然后引导观察和推理,得出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S,高就是圆柱的高h,并由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为V=Sh(2)在例6之前,安排了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V=Sh改写为V=∏r²h。的内容。

(3)例6是利用圆柱体积计算解决问题。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解决这个问题,先要计算杯子的容积,使学生明白圆柱形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可直接利用V=计算。

4、圆锥包括圆锥的认识和体积两部分内容。

(1).圆锥的认识内容主要包括: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其编排与圆柱的认识类似,教学中可参考圆柱的教学,这部分可放手学生自己探究发现总结。在本节课中圆锥高的认识是教学难点,教学时可联系圆柱的高进行:“圆柱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那么圆锥的高指什么?”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说法“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和“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周上的一点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小组辩论、交流,准确认识圆锥的高,并区分高和母线(母线的名称不要给学生介绍)。为进一步认识圆锥的高,可以通过实际测量或利用课件介绍测量圆锥高的方法。做转动三角形纸片活动时,可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你们知道绕一个三角形的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认识圆锥后,可以将圆锥和圆柱从组成和特征角度进行对比,使学生加深对这两种图形特征的整体的认识。

(2)圆锥的体积中例2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例3是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例2的教学可按“引出问题——联想、猜测——实验探究——导出公式”四步进行。首先提出“你有办法知道这个铅锤的体积吗?”让学生讨论,讨论结果是:可以用排水法,但这种方法太麻烦。从而产生推导圆锥体积公式的动机。再让学生联想、猜测。回想会计算哪些图形的体积,思考圆锥的体积和哪种图形的体积有关?从而将圆锥和圆柱的体积联系起来。接着进行实验探究。课前让学生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通过圆柱圆锥相互倒水或沙子的实验,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最后导出公式。通过试验学生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由此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Sh。

5、对于整理和复习可采取先引导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再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回顾、总结图形的特征及计算方法。最后让学生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悉心钻研教材 领悟教材内涵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成数》优秀教案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的.例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课

1、提出问题

(多媒体出示例3的情景图)

教师: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我知道了三峡大坝全长2300米。

学生2:我知道了隧道长3千米。

教师:你想提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我想知道“三峡大坝”与“隧道”谁长?

教师:怎样比“三峡大坝”与“隧道”的长短呢?

2、合作交流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抽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学生1:因为3千米=3000米,3000米?2300米,所以隧道比三峡大坝长。

学生2:因为2300米比3000米少,而3000米=3千米,所以隧道比三峡大坝长。……

教师:为什么想到这样比较?

学生1:因为3千米与2300米单位不同,3千米=3000米,而3000米?2300米,所以我就想到了把千米换算成米再进行比较。

学生2:我想到2300米比2千米多,比3千米少,所以2300米?3千米。

教师:这两种比较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都是先把不同的单位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那么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

学生1:一种是把千米数换算成米数。

学生2:另一种是把米数换算成千米数。教师总结比较方法。

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成数》优秀教案设计 篇9

师大版)

方向与位置

第一时东南西北

教学目标:、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

2、借助辨认方向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教学重点:

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指出一个方向的条下,会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难点:

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大家出去玩迷路过吗?如果迷路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学生1:可以找人问路;学生二:可以记住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物,根据它们找到路

师:大家的办法可真多,那其实只要大家学会了辨认方向是不是就能找到路了!那这节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东西南北”一起来辨认方向。(板书题)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情境图,看看图中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做什么呢?谁能给大家来描述一下。

学生:老师在操场上给同学们指出太阳升起的方向。

师: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大家辨认方向对吗?

师:那同学们,你们也想到操场上去认一认方向吗?

(组织学生去操场)

师:同学们看太阳升起来的方向,那是哪个方向呢?

学生:东方

师:对,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那你们能指一指东方吗?(老师和同学一起指向东方)

师:同学们真棒,根据太阳从东方升起的规律这么快就辨认出了东方。那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我们操场的东面还有些什么呢?

学生观察后回答

师:嗯,同学的观察力真敏锐,这么快就把我们操场东面的事物都观察出来了。那大家知道除了东还有哪些方向吗?

学生: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还有西方

学生:大雁冬天的时候要飞向南方,春天飞回北方。还有南方和北方。

师:大家知道了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那其他几个方向怎么找呢

学生纷纷回答

师:老师告诉大家一首儿歌,帮助大家找一找其他三个方向“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做游戏找方向。引导学生发现前后左右的位置发生变化,东南西北的方向不变。

师:对,没错,一共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那请同学们再分别观察一下我们操场的西面、南面和北面都有些什么呢,然后在教材附页1的图上记下来并标明方向。

(学生分组观察、交流并记录)

组织学生回教室

师:现在我们把各组的活动成功展示出来。

师:请你们观察图上所标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学生:记录的事物是相同的,但三张记录纸呈现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他们画出来的图也不一样。

师:这名同学说的很好。那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在绘制地图时,有的上边是东,有的上边是西,有的上边是南,有的上边是北,行吗?

学生:不行,这样人们看地图就乱了。

师:生活我们对表示地图上的方向做了规定,可以概括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地图就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师:你们现在能按上北下南的规定绘制地图了吗?请把你刚才在

操场上观察到的景物整理成地图,在书上第1页填一填。

学生填,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

师:大家会辨认方向了吗?(学生齐喊会)那我们就一起来实际操作下。

练一练第一题,指名做

第二题,小组同学互相我说你做

第三题,自己做,指名回答

第四题作为家庭作业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跟大家来分享一下。

第二时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能运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在制作方向板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具: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资助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说一说上节我们学过哪些方向?

学生回答

师:上节我们学过的两个辨认方向的方法你们还记得吗?找两名同学到前面来用这两种方法辨别一下方向。

(指名活动)

二、新

师:这节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方向与位置的其他知识,辨认方向。

(板书题)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中的情境图,分别看一看体育馆在学校的__面,商场在学校的__面,医院在学校的__面,邮局在学校的__面。

(指名回答)

师:图书馆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呢?

学生:北面

师:刚才说了体育馆在学校的北面,那描述的时候该怎么区分一下呢?其实只用东南西北来描述方向是不够的,还有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也可以用来描述方向。

(板书: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出示方向板

找出八个方向点,将北方向给出,让学生写出剩下的七个方向。

再次给出第一幅情境图,让学生分别说出剩余的四个建筑物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通过例题讲解确定观测点,让学生知道方向具有相对性,确定方向时,首先要找准以谁为观测点,再根据观测点判断方向。

师:现在以自己为观测点,找一找自己的东西南北都是谁,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三、巩固提高

练一练第一题指名回答

第二题,第三题学生做,指名汇报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五、后作业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成数》优秀教案设计 篇10

1、掌握轴对称性质;

2、会利用轴对称的性质,作对称点,对称图形等。

教学重点:

会利用轴对称性质作对称点、对称图形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实践、操作: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那么它们到底具有一些什么性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取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按下面步骤做一做。

将长方形纸片对折,折痕为l,

(1)在纸上画△ABC;

(2)用针尖沿△ABC各边扎几个小孔

(3)将纸展开,连续AA’、BB’、CC’

2、讨论、探究:

线段AA’、BB’、CC’与折痕l有什么关系?

二、新课讲解:

1、交流、总结:

(1)垂直于线段并且平分线段的直线叫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边线的垂直平分线。

(3)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动手、操作

(1)打出下列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应点、并用测量的方法难对应点的边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说出图中相等的线段和角。

线段:AD=EF BC=FG

AD=EH CD=GH

角: ∠A=∠C ∠B=∠F

∠C=∠G ∠D=∠H

3、操作、实践:

(1)按下列要求,作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 l

①过点A作AB⊥l,垂点头为点B;

②延长AB至A’,使A’B=AB。

如图,点A’就是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

(2)请你作出下图中线段AB关于直线l的对称线段A’B’。

(说明:作对称线段其实就是作两个对称点就行了)

(3)已知点P和点P’关于一条直线对称,请你画出这条对称轴。

4、心得交流

讨论交流上述各图形作法要领、注意点,并口述画法基本步骤。

三、课堂练习:

1、画出下列图形对称轴,找出对称点。

2、下图是两个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图形,请你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四、本节课的收获。

(1)我能找到轴对称中的对称点;

(2)会画出对称点、对称线段;

(3)能找到对称轴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成数》优秀教案设计 篇11

课题:Unit 1 How tall are you? Part A Let’s talk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一篇对话课,主要是学习如何进行有关身高的提问和进行身高的比较的问答方式,由此延伸出如何进行年龄的比较的问答方式,以及如何提问体重合体重的比较方式。比较级的运用时这节课的重点,学生在实际运用这一新的问答方式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与更多的关注。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句型:How tall are you ? I’m 164 cm tall.You’re shorter than me.You’re 4cm taller than me.并能在情景中运用。2.能描述自己的年龄、体重、身高,并能与别人进行比较。3.能够理解Let’s chant 部分的内容。4.能听懂并完成Let’s try 部分练习。5.能够完成Group work的练习.三、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句型How tall are you ? I’m 164cm tall.You’re shorter than me.You’re 4cm taller than me.并能在情景中运用。

2.能描述自己的年龄、体重、身高,并能与别人进行比较

四、教具准备:

1.课前准备录音机和磁带。2.教师准备活动所需表格。3.相应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Step 1 preparation: 1.Let’s sing:《My Pets》 2.Free talk:(参考下列句子)How are you? How old are you? Happy new year!You are one year older than before.Are you happy? 3.Let’s chant.【设计意图】 本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听、唱英语歌曲、说说chant、等方式进行复习和热身。

热身活动的目的是创设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旧带新,为新课学习做铺垫。因此选用的歌曲、chant等内容最好与新授内容有关。Step2.presentation 1.新年新气象。

T: Hello.Boys and girls.I’m happy to see you again.By the way, how old are you now? T: Yes.We are one year older than before.How old are you? S1: I’m 12 years old.T: What about you ? S2: I’m 12, too.T: Oh, I’m 32.I’m twenty years older than you.【设计意图】针对对话中出现的新语言点,通过创设情境,先让学生理解新语言点的含义,然后学生学说。2.采访明星

图片出现姚明、刘翔、潘长江、小沈阳、李宇春等明星及他们的明星档案,教师请几名学生模仿明星,其他学生采访明星。交际句型例: Hello, Liu Xiang.How old are you? How tall are you ? How heavy are you ? What’s your hobby?

3.调查身边同学,完成调查表.4.比高矮

(1)图片出示潘长江和刘翔的画面,问:Who is taller? 再点一下鼠标边说边出示句子:Liu Xiang is 50 cm taller than Pan Changjiang.教师示范说。

(2)学生练说。图片出现几对学生较熟悉的人物图片,让学生猜谁比谁高多少厘米,对谁比谁高多少厘米的重点句型进行操练。当学生猜错时,用声音进行提示,猜对时进行鼓励。5.比胖瘦

(1)图片出示举重运动员刘春红和体操运动员何可欣两个人物,老师问:Who is stronger?点击鼠标出现句子:Liu Chunhong is bigger and stronger than He Kexin.(2)出示几对有胖瘦之分的人物进行比较,使学生对谁比谁胖和强壮的句型得到操练。

(3)同伴之间互相询问:How heavy are you? 并用比较级的句型进行对话练习。

6.听录音完成 Let’s try部分练习。7.录音呈现课文对话。John: How tall are you? Wu: I’m 164 cm tall.You are shorter than me.John: Yes.I’m 160 cm.You’re 4 cm taller than me.1)带着问题听录音:How tall is Wu ? How tall is John ? Who is the taller ? 然后,师生一起核对答案。2)第二遍边听边跟读。3)全班分角色朗读表演。

4)同桌分角色朗读表演。程度好的同学可以当堂课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操练,使学生对重点句子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既要能把语音语调读准读熟,又要把句型结构记熟。Step3 practice: 1.同桌或小组利用本课主句型互相询问,并且完成表格。Name Age Weight 2. 根据表格数据用比较级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实际创造真实的交际环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尤为重要。这个阶段的联系不是为了学习更多的词汇,而是让学生就新学的重点句子,利用许多学过的词、感兴趣的事进行句型结构的套用、替换、较机械操练更具真实性、趣味性和实用性。Step 4:production: 招聘小演员

班级要招聘一批表演《龟兔赛跑》课本剧的小演员: 裁判 elephant(stronger)兔子rabbit(thinner)乌龟 turtle(shorter)群众演员 monkey bear bird panda giraffe 交际句型:

How tall are you? I’m …

How heavy are you? I’m … I’m stronger and bigger than you.I’m shorter than thinner you, but I’m faster than you.【设计意图】在替换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放松控制,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把单项的语言技能提高到应用英语进行交流信息的能力。这一步跨度大,练得好更能达到活用的水平。Step5.Progress: 1. Summary(小结):

2.完成基础训练中相关的练习。.3.Homework:调查家庭成员的年龄、身高、体重。

【设计意图】针对教学目标,设计一些诊断性练习。应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分层设计不同的练习。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所练。作业应设计一些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 Age 年龄 Height: 身高 Weight:体重

Unit 1 How tall are you?

Part A Let’s talk How tall / old / heavy / … are you?

I’m …

I’m …(比较级)than you.七、教学反思:

上一篇:会计出纳实习周记下一篇:行政人事副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