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八单元教案

2023-0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但要考虑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更要注重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使他们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五年级上册八单元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1篇:五年级上册八单元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戏剧单元,选编了老舍的《茶馆》(第一幕),沙叶新的《陈毅市长》(节选)和张天民等人的《开国大典》(节选)。学生已在八年级下学期学习过几篇戏剧,初步掌握了戏剧的有关常识,初步具备了赏析戏剧的能力。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习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格。通过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让学生体会戏剧语言的特点,理解作品内容,实现创造性阅读;通过品读剧中精彩的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特点及戏剧冲突。

二、单元设计思路

《茶馆》人物众多、事件纷繁,为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效果,建议先教线索单一、情节集中的《陈毅市长》,后教《茶馆》。课堂教学可采用文献法、演读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读、演、评三位一体,培养学生的戏剧鉴赏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三、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戏剧知识。

2.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3.丰富人文素养。

四、课时分配

《陈毅市长》(节选)2课时,《茶馆》(节选)3课时,《开国大典》(节选)1课时。

(湖南资兴市教研室 雷林宙 湖南资兴市三中 李志清)

《陈毅市长》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陈毅市长》(节选)被选编在本单元第二课,鉴于本文故事情节集中、事件线索明晰的特点,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可提到本单元的第一课来教。

2.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戏剧矛盾的焦点“齐仰之为拒绝陈毅来访设置难题”与“陈毅机智幽默地化解难题”设置问题,并顺着这个思路分析人物的性格,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兴趣。

3.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分析人物性格、理解剧本的主旨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把语言品味列为教学重点。

4.学习目标:(1)了解《陈毅市长》的剧情,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2)了解陈毅同志崇高的思想境界,把握戏剧主旨。(3)体味本文个性化的语言。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和《陈毅市长》的创作背景。

2.通读课文,疏通生字新词。

(二)导入新课

通过解释“吃闭门羹”一词的含义导入课文:你有过吃闭门羹的经历吗?你当时是怎么面对的?其实,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陈毅同志在担任上海市长期间,也跟你一样吃过一次闭门羹。不过陈毅市长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不仅设法顺利地进了主人的门,达到了拜访的目的,还使自己的这段经历成为一段佳话,使他的形象更为光彩照人。沙叶新的话剧《陈毅市长》中就有一个片段正好反映了他的这段经历。今天,就让我们借助沙叶新的《陈毅市长》,一睹陈毅市长的风采吧。

(三)说说《陈毅市长》

请用下列格式说话:

(1)《陈毅市长》属于______类型的戏剧,它反映的是发生在_______背景下的故事,它是在_______的时候创作的。

(2)它的结构有________特色,获得过_________荣誉。

(四)说说生字新词

1.自由交流,其格式如下:我熟悉了________等字,但对课文中的___________等字不熟悉;我掌握了______等词,但对课文中的__________等词不了解。

2.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掌握不熟悉的生字新词。

(五)带着问题分角色朗读《陈毅市长》(片段)或自由朗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这段话剧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2.齐仰之为拒绝陈毅来访设置了哪些难题?陈毅是怎样解决这些难题的?

3.陈毅是凭什么破解遇到的难题的?他是怎样把齐仰之请出山的?由此可以看出陈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从“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这个小条幅可以看出齐仰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态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六)人物性格分析

说话格式:从______看出陈毅有________的性格特点。

从_________看出齐仰之有________的性格特点。

(七)品味语言

1.说说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

(1)(打量房间)齐先生就住这里?

(2)二是……二是我这个知识分子身上还有不少酸性……

(3)我只是一个剂,是个催化剂。

(4)我是说齐先生对我们共产党人的化学全然无知。

2.齐仰之接电话时使用最频繁的一个副词是什么?这个词在刻画人物性格时起什么作用?

三、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陈毅市长》全剧。

(湖南资兴市三中李志清湖南资兴市东江实验中学谢华)

《茶馆》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1.以分角色朗读为突破口,了解戏剧主要内容,把握戏剧冲突和课文主旨。

2.通过自由品读分析人物性格,并体味戏剧语言的艺术特色。

3.学习目标:(1)了解《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2)了解剧中独特的戏剧冲突,把握这幕戏剧的主旨。(3)体味剧中精练而又个性化的语言。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戏剧吗?戏剧是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一种融文学、雕塑、绘画和音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今天,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近戏剧的机会,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有着“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之美誉的话剧——《茶馆》,领略戏剧的艺术魅力。

(二)资料助读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并选取有价值的资料投影显示,全班共享。

2.老师补充介绍剧本第二幕和第三幕的剧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词和精妙好词,并与同学交流词语积累情况。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分角色朗读部分课文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剧本写了哪些主要人物?在他们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

本幕剧所涉人物众多,出场人物仅有名有姓的就有二十多个,其中给人印象较深的人物有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康六,马五爷、黄胖子、庞太监;本幕剧的事件是纷繁的,写到的主要事件有:①马五爷施威;②康六卖女;③常四爷骂洋货;④鸽子之争;⑤秦仲义的实业救国;⑥秦庞交锋;⑦茶客对话;⑧常四爷被抓;⑨庞太监买妻。

(四)以人物姓名、职业(或身份)为要素列一个人物表(演剧表)。

(五)细读课文,分析戏剧冲突

1.这些人物之间产生了哪些矛盾冲突?请用“一方面是……,另一方面是……”的句式归纳。

示例:一方面是达官贵人为争一只家鸽而大打群架,另一方面却是82岁的卖耳勺的孤老沦落街头。

2.这些人物在这些矛盾冲突中各是怎样的结局?

3.作者为什么写这么多事件呢?

(六)教师归纳总结

本剧反映矛盾冲突的方法比较特殊,而且它所反映的矛盾焦点不是人与人的,而是人与那个时代的,因此要从这个角度去分析。

老舍认为剧中人物的对话应该是“话到人到”“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五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也就是每个人物都有符合自己地位、身份和性格的个性化语言。老舍追求“从一句话里面看一个世界”。总之,老舍戏剧语言含蓄深刻,极具个性化。下面就让我们来品味《茶馆》的语言特色。

(七)品味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他的个性特征怎样,并说明这些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八)赏析潜台词

1.课文的结尾“茶客甲”有一句话:“将!你完啦!”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请结合课文主旨思考。

2.分角色朗读秦仲义和庞太监的对话,体会这些话语背后的潜台词,并通过朗读时的语气语调表现出来。

三、拓展延伸

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老舍说他写这个戏的目的是“葬送三个时代”。全剧分别截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展现出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揭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课外阅读《茶馆》全剧或观看音像资料。

(湖南资兴市三中李志清)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课为自读课文。剧本通过生活中的四个平凡小事和感人细节展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风范。通过表演和品读,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知电影剧本与话剧文本的不同之处,学习通过小事来刻画人物的戏剧创作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组织全班同学认真预习课文,以竞争方式,选出四名导演,然后由导演分别组织四套班子,在研究剧情的基础上,分别演出课文节选的四个小故事。

(二)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东方红》。师:一曲《东方红》唱出了伟人毛泽东的伟大功绩。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了五星红旗,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电影《开国大典》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幕。

(三)演评剧本

1.四组同学表演毛泽东吃羊肉泡馍、宴请程潜、接待乡亲、与儿子交谈四个小故事。

2.组织评价

(1)这四组同学表演得很不错,下面请大家谈谈哪一组表演得更好一些。

(2)请几位演员及导演重点谈谈他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把握及他们对剧本内容进行艺术处理的心得体会。(侧重于人物性格的把握、台词的处理。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创造性地处理人物语言及动作表情,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特点,获得情感体验。)

(四)品读故事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做过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可是,作者为何选择几件小事来刻画他?

(五)品读语言

1.假如你是导演,结合“圆明园废墟前”一段文字,谈谈你将如何设计人物活动的场景。

(引导学生紧扣文字,结合历史背景,想象画面,体会其丰富的内涵。还可设计一段毛泽东的心理活动描写。)

2.用同样的方法品读第146、147、149、150号镜头中的场景,感受电影剧本语言具有画面感的特点。

(六)课堂小结

课前大家已经欣赏了这几出戏,刚才我们又互相作了交流。那么,这几出戏最打动我们的是什么呢?

小结:本文通过生活中一系列的平凡小事和感人细节来刻画毛泽东这一伟人形象,将普通与高尚、平凡与伟大和谐地统一在这个人物身上,使我们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看到了毛泽东丰富感人的精神世界与思想情怀。电影剧本作为未来影视片的蓝图,其语言也有视觉造型的特点,具有画面感。

三、拓展延伸

1.课后观看电影《开国大典》,与同学交流观后感受。

2.课外多途径收集毛主席的个人资料,包括他的故事、诗词、名言,阅读《毛泽东传》,感受伟人魅力。

(湖南资兴市三中何玉梅袁赛怀)

作者:雷林宙 李志清 谢 华 何玉梅 袁赛怀

第2篇:八年级英语上册五单元教案

Unit 5 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 Section A 1a-1c(第1课时)

中坝学校 李小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单词(soap opera, sitcom , news , stand, mind )和句型:A:What do you think of …?

B: I like them、it / I love them. / I don’t like them. / I can’t stand them. /I don’t mind them

2. 能掌握各类电视节目的名称和谈论对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的看法与偏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视频、大声与小声游戏、看图片猜电视节目类型、听录音等形式,使学生掌握电视节目的种类: news、

soap opera、sports show、 talent show 、game show 、sitcom、 talk show。

2.通过师生问答、角色扮演、句子接龙游戏等形式,使学生学会What do you think of …? I can’t stand them. / I don’t mind them.I like/love them. / I don’t like them. 等句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不要沉迷看电视,以免影响学习和健康。

二、教学内容: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sectionA(1a-1c)

三、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电视节目类型和句型

A: What do you think of ......?

B: I like them. / I love them. / I don’t like them. / I can’t stand them. /I don’t mind them.

2.难点:学会询问他人对某事物的观点并会正确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过程: Step1 lead-in:

Ask two questions: 1:Do you like watching TV? 2: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 Step2 New words: 1. Presentation: Watch the videos to present the new words.( talk show .game show. sports show. talent show. sitcom. news. soap opera) 2. Practice(play two games):

(1)大声读,小声读(教师先与全班学生练习,再分别与A组、B组操练)

(2)学生看图片猜电视节目类型(全班抢答)

3.Consolidation:

(1) Finish 1a ( Give students 1 minute to finish 1a and check the answer)

(2)Finish 1b.(A: Tell Ss to read the shows in the box. Make sure they know the meaning of the shows. B.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Ss to listen and number the shows1-4. C. 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s.)

Step3 Sentences: Presentation:

1. The teacher Show some pictures and ask “What do you think of…?” Students answer th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aces:I love / like /don’t like /don’t mind /can’t stand them /it 2.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like this: T:What do you think of soap operas? S1: I can’t stand them.

T:What do you think of talent shows? S2: I don’t mind them. …… Practice Pairwork: Make the conversation like 1c

Consolidation:

Play a game.------which group is lucky? 1.Divide the class into six groups. Each group chooses the number to get the topic and mark.

2.Each group practices the conversation like this: S1: What do you think of Eglish? S2 : I… it. What do you think of Eglish? S3: I… it. What do you think of Eglish? S4 : I… it. What do you think of Eglish? S5 : I… it. ……….

(规则:以小组为单位,第一个同学问第二个同学What do you think of …?第二个同学回答完第一个同学的问题后,接着问第三个同学相同的问题,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个同学回答完为止。)

3. Then ask two groups to play the game and choose the number to get another mark. Please remember :Don‘t watch TV too much! It‘s bad for your

health and study. Step4 Summary: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new words and

sentences.

五、作业: Do a survey.Ask your family members for

opinions towards different TV shows.

六、板书设计:

Unit 5 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

Section A 1a-1c What do you think of

sports shows、 talent shows 、game

shows 、sitcoms、 talk shows、 soap opera、news?

I

love 、like、 don’t mind、don’t like、can’t stand、them it.

第3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

导读课:感受伟人风采

主备教师

刘春青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体现的是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总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本单元生字新词。认识27个生字,会写17个生字,正确读写“远征、典礼”等词语。

2、背诵《长征》和《开国大典》第七自然段,积累语言。

3、走进毛泽东,让学生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4、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毛泽东是杰出的诗人,是伟大的领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

5、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

的一些基本方法。

难点: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四、教学措施及手段:

1、组织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

2、注重学生已有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

3、要注意把握理解的要求,不盲目求深求透。如,对《长征》一诗的理解,学生有所感悟、大体读懂即可。 教学过程:

一、利用插图,借助资料,了解长征和毛泽东。

1.网络情境音画视频:让学生了解长征、毛泽东的生平

二、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字词。

1.小组利用查字典或交流的方式,读准字音,掌握字义,并把生字写在练习本上。

2.小组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小组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

3.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合作加以解决。

三、快速默读课文并列提纲,把握故事和人物,汇报自己读书所得

1.读《七律》,小组汇报收获。

说说《七律》中主要有哪些地名?说说自己的感受,自由表达。

汇报:长征困难重重,毛主席把他们看做什么?这个写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读《开国大典》,小组交流汇报。

读《开国大典》,简单说说你对典礼的过程有了哪些了解?

文中的什么场面给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读《毛主席在花山》,全班交流。

汇报:毛主席与群众交谈时都说了些什么?你对这些话感兴趣吗?

4.读《青山处处埋忠骨》,小组交流。

这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引领合作探究 1 、学习的具体要求:

⑴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⑵通过读文了解毛主席是一个怎样的人?

2.小组合作交流 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⑴先交流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小组长指派发言人,有不同意见的其它同学可积极补充,共同完善。)

⑵再交流汇报四篇课文展现的毛主席的光辉形象。

4.理解人物的光辉的形象

在文中找出相关文字,说一说,毛主席为什么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选出自己找到的文字读给大家听。

25、七律·长征 主备教师 刘春青

一、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

勇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视频资料。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七律·长征》,导入新课。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教师相机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3、文体介绍: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

二、

四、

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三)、指导朗读:

1、指导朗读:要求:从节奏、韵律的角度读出诗的韵味: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齐读课文。

3、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四)、整体感知:

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

2、讨论交流,说说诗歌大意。

(五)、合作探究:

1、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2、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3、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4、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六)、拓展延伸:

1、收集毛泽东诗词,背诵欣赏。

2、通过课外书籍或网络收集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开展“讲长征故事,学红军精神”故事比赛。 板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词,会写外宾、宣告”等词语。

25、七律·长征 腾越 南五岭

疾跨 乌蒙山 英勇无畏 巧渡 金沙江 乐观向上 飞夺 泸定桥 喜踏 岷山雪

26、开国大典 主备教师 刘春青

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三、课前准备

1、看有关开国大典的视频。

2、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历史状况。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盛大、隆重的典礼。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二、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通读课文,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自主提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能自己找到答案的先努力自行解

决。

三、交流

1、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

2、理清文章思路。

(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自由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指导朗读。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五、精读第二部分

1、请学生默读,自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2、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重点句理解: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3、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4、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

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感受自豪,扬眉吐气)

5、找出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六、阅读第三段

1、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2、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3、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而__________;为__________而 __________。

七、阅读第四部分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3、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八、总结全文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板书设计

26、开国大典 大典前 会场 宣告、升国旗、读公告 大典中 阅兵式 群众游行

大典结束 光明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主备教师 刘春青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拟、勋”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情怀。

3、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博大胸怀。

三、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搜集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1、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导入:我们怎么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2、反馈自学情况。

检查生字词和课文朗读情况。

3、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划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在文中做批注。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1)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2)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3)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4)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四)、感情朗读,深化感悟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2、找出本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将其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彭德怀总司令 朝鲜首相金日成

破格运回遗体 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葬在朝鲜)

毛泽东 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8* 毛主席在花山 主备教师 刘春青

一、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2、通过了解毛泽东在花山的三件事,体会毛泽东关心、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

三、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毛泽东同志在花山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资料交流

1、板书课题:“花山”是什么地方?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

2、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二)、初读课文,自学质疑

1、自由读课文,认清生字生词,自主提出不懂的问题。 比如:

(1)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 (2)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

(4)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

2、交流提出问题,能解决的马上解决,还不能解决的暂时存疑。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碾米、沏茶、推碾。

(四)、三读课文,深入感悟

1、画出自己感受比较深刻的句子,读一读,在旁边做批注。

2、进一步自学课文,并根据刚才提出的、还未解决的问题,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来练习朗读,解决问题。

3、在四人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4、全班交流。

从毛主席让警卫员请群众回来碾米和给群众沏茶、替母女俩推碾子这三件事上可以看出来,他不愿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帮他们推碾子,充分表现出毛主席关心群众,把自己视为群众中的普通一员的好作风。

从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中也可以看出来。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五)、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让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可也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28、毛主席在花山

碾米

关心群众

送茶

依靠群众

推碾

同甘共苦

第4篇:八年级上册音乐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名曲览胜

教学目标:

1、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专注地听、赏音乐,并能用恰当语言表达自己体验到的感受。

2、能根据所欣赏的音乐进行丰富的联想,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共同讨论探究解决问题。

3、能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进行开放性学习。 教学重点:

1、欣赏并感受《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春节序曲》。

2、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专注地听、赏音乐,并能用恰当语言表达自己体验到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 导入新课:

1、 学生分成四个方阵,进行名曲知识竞赛。

2、 设问:你听过这些乐曲吗?你能说出其中几首乐曲的标题?

3、(课件)播放《名曲联奏》。

4、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派代表回答。

(1)《献给爱丽斯》贝多芬 (2)《思乡曲》马思聪 (3)《四小天鹅舞曲》柴科夫斯基 (4)《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 (5)《二泉映月》华彦均 (6)《命运交响曲》贝多芬 (7)《梁祝》何占豪 陈钢

三、 欣赏体验:

刚才我们听到的都是世界名曲,你们喜欢吗?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 只能听到乐曲的片段,下面让我们来听两首完整的音乐作品好吗?

(一)《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

1、 你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讲述贝多芬如何创作《月光奏鸣曲》,还记 得吗?

2、(课件)播放《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

作品简介:贝多芬(1770-1827)的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作于1801年。第一乐章 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段体,为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钢琴奏鸣曲的传统形式,贝多芬在本曲的首乐章中运用了慢板。关于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说一天傍晚,贝多芬散步时路过一个陋室,里面传来阵阵琴声,他推门进去,看到一位盲眼少女在弹琴,月光洒满了小屋,令贝多芬灵感大发,写下了此作。

3、 设问: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那么你在聆听这首乐曲时除了感受到一种宁静之外,还能感受到什么情绪?

4、 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派代表回答。

5、 贝多芬原本称这首奏鸣曲为《幻想奏鸣曲》,它同月光没有一点儿关系。贝多芬创作这首乐曲时,他正和一位伯爵的女儿相爱,由于双方门弟不相当,两人很快就分手了。失恋残酷地折磨着贝多芬,在这种矛盾痛苦的心情下,这首具有里程碑式重要地位的乐曲诞生了。贝多芬把自己内心激动的感情放在了宁静、从容、安稳的音响背景上,充满忧郁的情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所欣赏的音乐进行丰富的联想,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共同讨论探究解决问题。

2、能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进行开放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欣赏《春节序曲》

1、设问:乐曲有两个主要旋律,这两个主要旋律有什么区别?这是一首西洋管弦乐曲,但在乐曲结尾加入了什么乐器?这些乐器的加入起了什么作用?

2、播放《春节序曲》。

3、学生回答。

4、你还知道一些有关《春节序曲》的知识吗?如果知道不多,现在有什么办法去了解?(启发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

二、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展学习:

1、 学生分组讨论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的网址及要搜索的关键词 语。

2、 分组选派代表进行网上搜索。

3、 每组选派代表展示自己搜索到的内容,向其他同学介绍《春节序曲》 有关知识。

4、 师总结搜索情况。

5、《春节序曲》是作曲家李焕之于1955-1956年间创作的管弦乐《春节组 曲》的第一乐章。作曲家热情洋溢的讴歌了国人最重要、最隆重也是最喜庆的传 统节日--春节。乐曲表现了黄土高原的粗犷和陕北民歌的苍劲悠长。欢快的锣鼓 点和轻巧的秧歌舞步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恢弘的节日画卷。

6、 师向学生推荐优秀音乐欣赏网址。

三、 课堂小结:

第5篇: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 习作教案(范文模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 习作教案

一、回忆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

《七律.长征》:红军艰难、大无畏的精神。

《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

《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中人物描写的方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二、运用写作方法

a.可以运用《开国大典》中描写场面的方法,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

①师生共同回忆记忆深刻的场景,要紧密结合学校生活或者社会生活。

②要将场面描写得真实、具体、清楚。

b.可以借鉴人物描写的方法,写一个性格突出的人。①说说你要写谁的什么性格。他有哪些最能表现他性格的事例。

②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将人物的性格写生动。

c.介绍一部影视作品或者一本书,用写梗概的方法用文字介绍给大家。

①写出一部影视作品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请同学提出意见。②根据同学意见进行修改。

第6篇: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及反思

25、七律·长征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一、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三、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四、品味诗中画面

1、 创设问题情景: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五、教师引导,深入研读。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 字寓意深刻,给人以多样化的理解。有人认为,“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战士的无限哀思。有人认为,“寒”字既烘托出沪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沪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也有人认为,“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还有人认为,“寒”字意味着在革命洪流面前顽敌的寒栗。你同意哪一种看法?或者另有自己的见解?

那么“暖”字你又有哪些见解?答案不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但上面所列的第三种理解比较自然,更合乎情理。第二种理解次之。

六、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全班同学齐声背诵这首诗。

七、作业:

1.背诵诗歌。

2.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3.拓展阅读 。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 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教后反思:

在课堂上,教学重点紧紧围绕“难”、“不怕”、“只等闲”,同读共赏,进一步感受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说到长征难,体现在“千山万水”这个词中。于是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寻找诗中写到的“山”和“水”。再利用课件以图引路,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红军战士中的一员,要翻越这样的崇山峻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心里会怎么想?”“红军在翻阅雪山是,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这么办?”在学生充分感知“远征难”之后,再与“腾细浪”、“走泥丸”对比,体会红军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暖”与“寒”是诗中又一个重点,它暗示了红军智取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我先讲当时国民党军队与红军当时的不同心态,谈感受,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长征精神。整堂课以学生的感悟为主,以感带读,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就在这里渗透进学生的思想中。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们对长征的英雄们肃然起敬。

26、开国大典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背诵6-8自然段.

课前准备

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历史状况.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读题. ◆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 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 要求:

a.通读课文2~3遍,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 b.画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C.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画出描写不同场面的连接句. d.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自己找到答案的先努力自行解决.

2、交流

◆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 ◆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 ◆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自由读课文. ◆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指导朗读.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书写生字及词语. ◆练习读熟全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一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画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

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 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感受自豪,扬眉吐气.) ◆找出描写人民群众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练习背诵第7自然段.

二、阅读第三段

◆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而________;为________而________ ;为_________而________.

三、阅读第四部分

◆默读,画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朗读第14自然段,读出欢庆的气氛. ◆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

◆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四个怎样的场面. ◆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一·欢呼声”?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内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情况,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传统,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五、作业

◆摘录最使你激动的句子,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 ◆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教后反思:

教学中,视频的适当应用,也起到了背景铺垫、情境营造、升华感情、对比感受、强化体验的效果。这对历史感较强,年代较久远的内容,无疑也是必要的。我们可喜地看到,两位执教老师在教学中,还力求课前谈话调节氛围,课中与学生平等交流、注意倾听的种种细节,让我们体会到课改中所提倡民主平等合作的和谐课堂、民主课堂、人文课堂的理念正渗透进老师心灵深入,自觉外化为教学行为。 最后在课后延伸中让学生自己假设自己在1949年10月1日,站在天安门广场上······让学生直接进入文中角色中去,设身处地去感受当时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和无比自豪的感受。

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但课堂中出意两次小小的意外,打乱了思绪,不够镇定、冷静,导致对教材的处理没能完成课前的预设,未能体现朗读的层次性。

“细节决定成败”,是我本次公开课后得到的教训。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只有关注课堂细节,生成才能别样精彩。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搜集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 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导入: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反馈自学情况. 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 ◆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a.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b.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 从哪里看出的?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c.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1)“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2)“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体会要点: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d.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感情朗读.深化感悟

师: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 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四、布置作业,领悟写法

找出本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并将其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教后反思:

这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有些语句的含义比较深刻,教学时,我在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的理解感悟组织学生交流:从课文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为什么有此感悟?你是从哪些词句当中感悟到的?为了使自读课文和谈论交流更有实效,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资料,开展课外阅读。最后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因为有感情的朗读,是指导学生感受毛泽东情感世界的重要方法。许多感受,有的学生不一定能说出来,但可能通过读能表达出来,在读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毛泽东的情感,在读中升华学生自己的认识。

28、毛主席在花山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 2.有感情读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搜集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搜集关于“花山”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认清生字生词.自主提出不懂的问题

比如:

a.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 b.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 c.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 d.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再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比较深刻的句子 (建议:画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一段话和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留待再读时深入理解;其余语句可以引导学生自己体会理解.) 进一步自学课文,并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练习朗读.解决问题麓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全班交流

(从毛主席让警卫员请群众回来碾米和给群众沏茶,替母女俩推碾子这三件事中可以看出来,他不愿意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帮他们推碾子,充分表现出毛主席关心群众、把自己视为群众中普通一员的好作风.) (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三、 让学生把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教后反思:

《毛主席在花山》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叙述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教学这篇课文时,在学生读通课文之后,我再让学生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说说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再想一想从中表现了毛主席的什么品质。学生认真地读书并讨论交流,就得出了答案。我再引导学生理解一些重点句子,通过理解这些句子,学生对毛主席的高贵品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接着,再让学生思考一下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略,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

口语交际·习作八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爱看的有关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从“描写一个场景” “写一篇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梗概”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在课内外阅读了不少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故事,了解了这个伟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感受了他那普通又不普通的情怀.你还看过哪些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呢? ◆学生交流已看过的影视作品.

二、分组交流

在你们看过的这些影视作品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让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没看过影视作品的话,也可以讲述自己听过或读过的相关故事.可参考以下提示进行交流. 提示:

a.讲清影视作品的名称,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 b.讲述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 c.认真听别人讲述,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

三、全班交流

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 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给讲述的同学评选出“内容充实奖”“感受真实奖”“表达流利奖”等等.

四、拓展交流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此时此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其实,在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英雄事迹.如果你是一个摄影记者,你会拍摄我们周围的哪些英雄人物的哪些事情呢?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提炼写作方法

回忆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如《开国大典》中,把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 运用写作方法

◆可以运用《开国大典》中描写场面的方法,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 a.师生共同回忆印象深刻的场景,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 b.要将场面描写得真实、具体、清楚. ◆可以把你在课堂上介绍的一部影视作品或者一本书,以写梗概的方法用文字介绍给大家. a.把你在口语交际课上讲的或听到的一部影视作品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请同学提出意见. b.根据同学意见进行修改.

二、进行写作练习

从以上提供的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进行写作.

回顾·拓展八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对毛主席的了解;结合自己的习作,交流场面描写的收获和运用,交流本学期的语文学习感受. 2.朗诵背诵毛主席的诗词. 3.阅读成语故事,感受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宽阔胸怀. 课前准备

1.课前阅读有关毛追的相关资料. 2.准备好本单元的习作练习. 教学过程

交流“我眼中的毛泽东”

一、谈话导人.

a.通过我们在课内外阅读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文章,我们开一次交流会,题目就是“我眼中的毛泽东”. b.提出交流要求:语言要通顺,材料要翔实. ◆小组交流. 在四人小组内先交流,评出本组的代表. ◆全班交流. 交流场面描写的收获和运用在小组内读出自己习作中的场面描写,请同学评一评描写得怎样.交流本学期语文学习的感受说说在这学期的语文学习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试着填写下面的内容. 我最喜欢的课文是 ,因为我从中知道了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 ,因为我从他的身上 我印象最深的是 ,因为我还有很多的收获:

二、朗读背诵毛主席诗词

◆朗读《卜算子·咏梅》,要读得准确、有韵味. ◆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展示读,配乐读. ◆交流毛主席的其他诗词.

三、阅读成语故事

◆阅读成语故事,说说对祁黄羊的印象. ◆交流对“大公无私”的理解.

第7篇: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苏州园林教案 (3)

18 苏州园林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轩榭、败笔、丘壑、嶙峋、镂空”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整体感知内容,概括苏州园林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3.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感受园林文化的艺术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 3.感受写作大师的语言美,增强热爱母语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教学难点

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从桥上走下来,进入另一种建筑物——园林。在我国的园林中,苏州园林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和地位,它是中国各地园林的标本。现在,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1984),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所以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

2.背景资料

叶圣陶先生自小生长在苏州,他对苏州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与驰名中外的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1979年初,香港一家出版社邀请叶圣陶为其出版的《苏州园林》图册作序,叶圣陶欣然

允诺。序文即此篇(略有删节)。后来图册因故未能出版,序文被《百科知识》所用,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3.知识链接

中国四大古典名园: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 苏州四大古典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轩榭(xuānxiâ)

..嶙峋(línxún) ..斟酌(zhēnzhuó) ..鉴赏(jiàn) .依傍(bàng) .màn蔓延蔓wàn藤蔓 mán蔓菁(2)词语释义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方法。因,根据。宜,适当。

自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指关于诗文、美术、建筑等的)。 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败笔:字、诗词、文章、绘画、设计等方面的缺点和疏漏。泛指事情中做得不好的部分。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阅历: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经历;也指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丘壑,山陵与溪谷,喻指深远的意境。

俯仰生姿:文中指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抬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 嶙峋:枯瘦的样子。

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镂空: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蔓延: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诸如此类:与这相似的种种事物,表示其他以此类推。诸,众多,凡。此,这,这样。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池沼(zhǎo) .蔷薇(qiángwēi) ..

重峦叠嶂(zhàng) .栏杆(lán) .

单调(diào) .

mó模范

模 mú模样

丘壑(hâ) .镂空(lòu) .

屈曲(qūqū) ..相间(jiàn) .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从第1段中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答案示例:标本。“标本”的意思是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它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第2段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是贯穿全文的中心,也是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4.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答案示例: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第2段中四个“讲究”的次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调换。四个“讲究”构成排比,一气呵成,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为达到其“一致追求”,是如何设计园林的,是总括为了实现园林“图画美”的目的,设计者在设计时遵循的总原则。它们的次序不能任意颠倒,因为前后有着从主体到“配合”到“映衬”,并由近而远的关系。它们的次序也关系到下文段与段之间的排列。随意颠倒会使文章条理不清晰,影响表达效果。

2.苏州园林追求完美的图画效果,除了四个“讲究”外,还注意了哪些细节?

答案示例:苏州园林追求“图画美”,除了第三至六自然段讲到的四个“讲究”外,还注意了园林中各个角落的设计搭配,门和窗的设计雕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色彩搭配等。

3.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答案示例:①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③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④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⑤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⑥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①②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③④⑤句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⑥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符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

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4.分组讨论:课文第3-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答案示例:第2段是总说,第3-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详细说明。

5.课文第7-9段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示例: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些是局部介绍,属非重点,所以写得简略。

四、课堂小结

本文按照从总到分的顺序介绍了苏州园林,突出了苏州园林追求完美的图画效果。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答案示例:图画美。

二、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整体把握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现在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体会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再进一步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三、合作探究

(一)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答案示例:“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这个词形象地表明苏州园林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答案示例:“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3.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栽、蔓延、补”这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答案示例:这几个动词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这个例子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精练。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副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藤萝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心脾。 5.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答案示例:①“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②“务必”“无论”“总是”强调了图画美。③“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作出限制。④“极少”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

教师点拨: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和严密。 (二)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通读全文,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答案示例:本文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认真、严肃的态度和杰出的艺术创造力。

(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答案示例:举例子:①“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②“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作比较:①“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②“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打比方:“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资料:“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2.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有怎样的好处?试以第五自然段为例说明。

答案示例:第一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

二、三句是描写,描写了高处俯下的树枝和低处仰起的树枝交相呼应、错落有致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四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苏州园林这样栽种和修剪花木所获得的艺术效果。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有助于生动而透彻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加深读者的印象和认识。

(四)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苏州园林》和《中国石拱桥》都是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相同和不同之处较多,请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比较其异同。

答案示例: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都采用了逻辑顺序,不过《苏州园林》采用的是先总后分的顺序。《中国石拱桥》则主要是按照从一般到特殊、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说明,文章除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之外,还结合时间顺序进行说明:从建于公元282年的旅人桥,说到建于公元605年的赵州桥,建于1189年到1192年间的卢沟桥,最后说到建于1961年的长虹大桥,体现了由先到后的时间顺序。

说明方法:两篇文章都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苏州园林》中这些说明方法没有哪一种居于突出地位。《中国石拱桥》中举例子是最主要的说明方法,通过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介绍达到对中国石拱桥的说明是作者的基本写作思路,其他说明方法或包含在举例子中,或用墨较少。另外作引用的说明方法使用的频率也较高。

说明语言:两篇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都具有多样性:都以说明为主,同时融说明、描写、议论于一炉。两篇文章的语言都具有准确性。不同之处是《中国石拱桥》采用了较多的“模糊语言”,如“大约建成于..

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桥宽约.....8米”,这些加点的词语,使得词语运用客观,更符合实际,也是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上一篇:大学体验英语图文下一篇:关于分数的数学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