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第六单元习作(共5篇)
第二天天蒙蒙亮的时候,老奶奶还在睡觉,小姑娘就起床了。她轻手轻脚地拿起老奶奶的衣服,扔进木桶里。不一会儿,只见小路上出现了一个瘦小的身影,原来是小姑娘去河边洗衣服了。
小姑娘洗完衣服,拎着沉重的木桶,蹒跚地走向家里去。刚走到家,老奶奶就卖菜回来了。她看见小姑娘拎着一个木桶,里面还装着她的衣服,说:“好孩子,谢谢你为我洗衣服。”她边说边把木桶提了过来。小姑娘听了,腼腆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
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细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发现并没有将各阶段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作出具体细致的要求,各类教学参考书关于教学的建议也并不完全准确具体。因而,不少语文教师并不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也就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教学习惯展开教学,结果常常是教了学生已会的,学生不会的却没教或者没有教好。
“单元整合”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组整合,实现教学资源之间的联系,从而让语文教学变得灵活而开放。
这样,教师不再是仅仅关注教材中的一个一个的点,而是从单元整体出发,梳理出单元的目标,整合单元、语文教材乃至更多的语文资源,让学生获取的不再是一粒一粒的珍珠,而是一串一串项链。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任意一册的目录,都不难发现编者将每个单元的课文以不同主题进行组合,同一单元的课文大多围绕同一个主题编录。这样一来从宏观上要求教师围绕主题制订教学计划,安排学习内容,并注意前后学习内容的相互联系,力求保持每个单元的课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此基础上的单元目标、资源整合突破了以往教科书结构体系的封闭、零散和乏味,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单元整合教学就是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整组合,将精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学习内容与训练内容、阅读理解与语言积累、口语表达、习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但这个整体并不是以主题为纽带将各部分内容简单地串联和相加,而是有机地整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有机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获知的数量和获知的能力得到最优增长,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单元目标和资源整合设计(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
这单元包含三篇课文:《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练习6和习作6。通过集体钻研教材,课题组尝试进行这样的整合,目标如下:
(一)识字写字
1. 独立识字,认识6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
2. 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3. 用钢笔写好“垮”“碎”“竭”等左小右大的左右结构的汉字;用毛笔学写“装”“帮”含有衣字底、巾字底的汉字。
(二)阅读
1. 朗读诗文,特别是能在分角色朗读中读出语气,体会情感;
2. 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能体会诗歌表达的儿童纯真与朴素的美感;
3. 背诵诗歌3篇;
4. 课外阅读美文诗歌;
5. 体验与同学交流阅读美文诗歌的乐趣。
(三)习作
1. 能从所给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写出自己的看法;
2. 学习修改习作,正确使用添加和删减符号;
3. 画出自己习作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他人分享;
4. 找出自己习作中的得意之处。
(四)口语交际
1. 能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学习鼓励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2. 能在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真实环境中鼓励同学和亲人。
(五)综合性学习
1. 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
2. 走进社区,利用手抄报、剪贴报和宣传画等向社区居民宣传保护环境。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总11课时):
(一)学习《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练习6”(第一板块“处处留心”)
1. 书写练习:1课时(可分在每课时10分钟)
2. 朗读《沙漠中的绿洲》,体会阿联酋人民对花草树木的热爱。(1课时)
3. 朗读《云雀的心愿》,体会云雀的心情,懂得保护森林的重要。(2课时)
4. 学习“练习6”(第一板块“处处留心”)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感悟形声字的特点。(1课时)
(二)古诗《池上》《小儿垂钓》《小池》
1. 学习《池上》,懂得诗意,感悟儿童的天真无邪;学习《小儿垂钓》,边读边演,体会儿童的可爱(1课时)
2. 学习《小池》,感悟初夏荷塘的安静之美,想象《小池》描绘的景色,尝试写下来,进行景色描写练习,诵读成语。(1课时)
3. 古诗小擂台:搜集、诵读一组描写儿童的诗词,开展诵读小比赛,以赛促读。(1课时)
(三)习作
1. 学习《小池》,感悟初夏荷塘的安静之美,想象《小池》描绘的景色,尝试写下来,进行景色描写练习。(1课时,不算总课时)
2. 习作及修改: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适当描述,表达自己的观点。(2课时)
(四)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1. 口语交际:能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学习鼓励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1课时)
2. 综合性学习: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1课时)
3. 毛笔字练习。(1课时)
三、具体教学设计(以《云雀的心愿》《沙漠中的绿洲》为例)
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都与“植树造林”有关,都传递了“爱护树木”这样的环保理念。于是,将两篇课文融合在一起教,并将主题确定为“环保心愿”。
教学时间仍然为两课时,相较中规中矩的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学任务明显增多,课堂容量变大,对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来说,也需要更加熟悉文本,并增加课堂的参与度。
第一课时的教学,仍是传统的教学生字和疏通文本、理清脉络的环节。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大多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预习的时候已经能够基本自学生字,熟读课文。这些都为第二课时的深入解读打下了基础。
在第一课时的初读的基础上,教师将两篇课文通过“心愿”一词巧妙串联,阿拉伯人民和云雀一样拥有共同的心愿———“让沙漠变成绿洲”。接着开展四步教学法:
第一步,解读“沙漠”的成因。
浏览课文,分别找出两篇文章中描写沙漠的句子,分析阿联酋王国的沙漠和云雀看到的沙漠是如何形成的。根据学生找出的句子,通过自读分析,很快地归纳出阿联酋王国的沙漠是自然形成的,而云雀看见的那片沙漠是遭到人为破坏的结果。
第二步,领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个道理。
学生自读课文,从文章的主体部分归纳得出人们乱砍滥伐导致森林消失,从而造成“土地沙漠化”和“洪水泛滥成灾”的严重后果,进一步明白森林的重要性。并能通过阅读云雀回到家里后的对话,得出森林具备“调节温度,冬暖夏凉”的作用,再三体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云雀的心愿》是篇童话,语言生动,内容简单,主要以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组成,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轻松,文章条理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自学。所以在教学这部分的时候,学生参与度和准确性都很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阅读的成功体验,这使得教学过程能得以流畅地进行。
第三步,分析阿拉伯人民为了实现心愿做出的努力。
通过自读和小组交流,学生汇报经教师整理归纳,知道阿拉伯人民为了将盐碱地改造成绿洲,“不惜代价培植花草”并“精心侍弄细心呵护”,才有了今天人们看到的美丽的沙漠绿洲———迪拜。
相比较《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的脉络没有那么清晰,需要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能够站在一定高度思考教师的问题。这对于一部分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于是,我采取的自读配合小组交流,试图通过小组合作的讨论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最后,教师通过迪拜的一组图片欣赏,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了解“绿洲”的美丽,衷心赞叹阿拉伯人民为实现心愿做出的“壮举”。同时,结合图片学习第一自然段迪拜街景的描写方法。这样一来,《沙漠中的绿洲》一文的重点解读也顺利完成。
第四步,让“心愿”在课堂响起,在心田回荡。
首先,回到《云雀的心愿》,读一读小云雀表达心愿的句子,体会它植树造林的决心。
然后,写一写。“让我们先在心里和云雀一起种下一棵树,如果要在树上挂一张‘心愿卡’你想写上什么呢?”这是一个拓展延伸题,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深刻体会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这时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以“心愿语”的形式写下来,既达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又能真正将“爱护树木、保护环境”这样的情感目标种植进学生的心田。
满满当当的一节课,从课堂效果来看,可以看到教师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了师生、生生、生本全方位的对话。两篇课文的整合过渡自然又巧妙,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利用教学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在实现了两篇课文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灵活用教材的目标。
最后,开展综合性学习,指导学生利用信息课的时间上网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对孩子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宛如植树。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培育下才能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小学语文体系也是一棵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系统的教材观,绝对不可一叶障目。一棵树,必须有根有枝有叶有脉络。
单元目标和资源整合实施语文课程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对于学生也是一次新鲜的学习体验。通过不一样的奔跑的方式和不一样的教学形式,无疑给师生都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这扇窗,看到的是师生共同努力建设起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摘要:<正>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59年写作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指“学习的进程”。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参考文献
这个星期六,小玲做完作业,便去看望老奶奶。可是老奶奶不在家,小玲却发现盆子里有一大堆要洗的衣服,心想:“天气那么冷,水也那么冰,老奶奶去洗衣服会着凉的。于是,小玲迅速系上围裙,把衣服放进箩筐里,然后背起箩筐向小河边走去。走啊走啊,小玲终于来到了小河边。她放下箩筐,再把衣服拿来了出来,放到河水里浸湿。然后,她用力搓洗着衣服,“涮涮涮”的声音回荡在河边。接着,她用木棒捶打了几下,“哗哗哗”水花溅了出来。最后,她把衣服从水中拿了出来,心想:“呀,这衣服可真沉啊!幸亏老奶奶没在来洗,我帮她洗了,不然的话她会累着的,生病可不好办啊。“想到这里,小玲开心地笑了。
洗完了,小玲一边背着箩筐一边哼起了老奶奶教她的山歌。她回到家,就立刻把洗好的衣服晾好。这时,老奶奶回来了,她看到这幕,便激动地走了过去,紧紧地抱住小玲,抚摸着她的脸蛋,感动地说:“谢谢你小玲,你真是个好孩子。奶奶都不好意思了,谢谢你!“小玲的脸红彤彤的,害羞地低下了头,小声地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级
六
学
科
语文
章(组)
五《名著之旅》
学习内容
《将相和》
学习内容
分
析
本课属精读课文,它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表现出人物的不同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古人云“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将相和》这个故事无疑被赋予了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难点:通过对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学习方式
方
法
教
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拓展延伸法
学习准备
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老师:教学课件
学习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11
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这里应读(),“将”指的是()。
(2)“相”的读音有()()。这里应读(),“相”指的是()。
(3)“和”的读音有()()。这里应读()。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第二课时
一、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
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逼赵王鼓瑟)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逼秦王击)蔺相如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指导朗读。)逼的结果怎样?
★
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二、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1、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作
业
设
计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板
书
设
计
将
相
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起因)
将
失和
相
(廉颇)================
(蔺相如)
知错就改
和
临危不惧、足智多谋
顾全大局、注意团结
负荆请罪(结果)
年
级
六
学
科
语文
章(组)
六《名著之旅》
学习内容
《奴隶英雄》
学习内容
分
析
《奴隶英雄》是一篇阅读课文,它是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以前在罗马城斗兽场上发生奴隶起义的故事,揭露了奴隶主贵族的罪恶和奴隶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奴隶英雄斯巴达克的反抗精神。
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对于我们组织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困难。我班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长期单一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他们简单的学习方法,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走不出课本的范畴,虽然本课讲述的是外国的人和事,学生会比较感兴趣的,但因为在时空上有一定的距离,所以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剧本这种文学体裁,对它的内容、形式都很陌生,缺少阅读戏剧作品的经验。因此要继续培养学生的有感情的阅读的能力,特别要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想开去,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目标
1、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台词。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光盘上课,使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
3、感受奴隶们的悲惨命运和斯巴达克的勇武、精明、富于反抗精神的英雄形象。
学习重难点
难点:斯巴达克启发奴隶弟兄们诉说苦难,动员奴隶们起来反抗。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台词
学习方式
方
法
教
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拓展延伸法
学习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老师:教学课件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友好见面,确定伙伴。
同学们,今天我请来了一位电视老师,她将带领我们一起进行一堂语文课的学习,而且电视当中还有一些同学,他们就是我们的学习伙伴。来,和他们打声招呼吧!(播放光盘:师生问好)在学习的过程中,电视里的老师和同学们会给我们一些建议和帮助,所以你要认真听,他们和你在说什么?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光盘:一个奴隶与老虎厮杀,打死了老虎,又与五六个奴隶自相残杀,其中几个奴隶惨死在斧头下,其余的胆战心惊,看台上的观众高声狂叫,看得非常开心。)电视里老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看了这段影片,你们想说点什么?
现场学生自由汇报,谈感受。
2.过渡:看看他们有没有同感?(播放光盘:电视里学生的回答)
3.小结:这是发生在古罗马那个奴隶制度国家中的一件事情,当时奴隶主可以任意的宰杀自己的奴隶,他们把奴隶中最强大的挑出来做角斗士,而这种角斗的结果是只能剩下一人遍体鳞伤,更残忍的那就是全部死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奴隶英雄就是发生在这个残酷社会中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三、愉快合作,探究新知。
1.发现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有点特别,它是一个(生回答:剧本)。那么剧本和我们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呢?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一人翻着原先的一篇课文,另一人打开今天要学的剧本,认真观察,比较分析,有什么不同?
(1)同桌合作交流,自由汇报。
(2)师小结:在剧本里,它把时间、地点、人物、布景一行一行地直接列出来;剧本里都是人物的对话和括号里的说明,这些说明告诉我们人物的动作、语气、表情和故事的情节变化。
(3)过渡: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看看伙伴们发现了没有?(播放光盘)学生观看电视机里伙伴是怎么说的。
2.电视里老师的问题:现在我们可以开始阅读这个剧本了。看看剧本中讲述了发生在残酷的奴隶社会中的一件什么事?
(1)这次读书要解决什么问题?
(2)生回答。(剧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3)听得很认真。剧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也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好,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
(4)生读书,自由汇报。
(5)师小结:主要内容就要说清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3.这就是著名的斯巴达克起义。剧本你们都读懂了,那对于这样一个作为剧本的课文,你们还想做些什么呢?(生:分角色朗读)这是个好主意,听听电视里同学给我们的建议。(播放光盘:电视里学生对分角色朗读谈自己的想法,想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要读这一部分,如何读好这些台词。)
(1)请你们也向他们一样,三五个人组成一个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开始。
(2)生分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
(3)好,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好?先听听伙伴们的朗读。(播放光盘:电视里学生的朗读)
(4)看哪些组勇敢一些,面对挑战不退缩。(现场学生分角色朗读)
(5)评价朗读:哪组读得好,好在哪里?
(6)师小结:我们就把好的地方吸收过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4.同学们,刚才我们分角色朗读了课文,现在你知不知道,为什么斯巴达克要带领奴隶们起义呢?
(1)生自主思考,与同桌交流,自由汇报,师根据生汇报适时板书。
(2)大家有自己的理解,不错!看看伙伴们是怎样认为的?(播放光盘:电视里学生的回答)
(3)师小结:有压迫就有反抗,每个国家都是这样。在旧中国,人民为了当家作主,也进行了许多起义。田汉、聂耳还创作了振奋人心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四、拓展延伸,巩固升华。
1.(播放光盘:电视老师概括总结全文并布置课后作业)
2.这节课我们与电视机里的老师和同学一起上课,大家一定很开心。相信你们也有很多收获,谈谈你的收获,好吗?(生谈收获)
3.今天,和电视里的老师和同学合作得非常愉快,不过,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他们该走了,让我们一起道别!(播放光盘:师生道别)
作
业
设
计
1.扩展阅读。
2.从本文中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并读一读、记一记。
板
书
设
计
奴隶主残无人道
27.奴隶英雄 斯巴达克奋起反抗
奴隶们积极响应
年
级
六
学
科
语文
章(组)
六《名著之旅》
学习内容
《赤壁之战》
学习内容
分
析
《赤壁之战》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使学生;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
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
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4.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诈、擂、呐”;理解“妒忌、军令状、迟延、调用、奇谋、神机妙算、欣然而立、军中无戏言”等词语。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角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条理。
难点: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学习方式
方
法
教
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拓展延伸法
学习准备
学生:阅读《三国演义》
老师:教学课件
学习时数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东汉末年,曹操率领80万大军南下,周瑜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拉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
2.齐读课题,说说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本文的课题告诉我们两点:一是地点(赤壁),二是事情(战)。
二、整体进入
1.我们知道课文中出现了三个人物,指名回答——
出示:曹操周瑜黄盖
哪一个在这场战争中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黄盖)为什么?
因为黄盖想出了火攻的计策。
2.要想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就要——知己知彼:
课文从三个方面写了黄盖“知己知彼”。
板书: 兵力 地理位置 水战经验
知
己(周瑜)3万 南
熟水战
知
彼(曹操)
80万 北
不善水战
|
战船相连
请同学算一算周瑜的军队一个人要打曹军几人?(26.6)
3.曹操知道自己不善水战,所以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读书上的句子。
(曹操叫人……就下令渡江。)
补上板书:战船相连
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措施呢?
引读:生:曹操的兵士……非坐船不可——(所以)——曹操叫人……平地一样。
“非……不可”这组关联词语应读出什么语气?(强调)
再读这句。
4.出示:
黄盖为避免己方兵力弱这一情况,而针对彼方战船相连这一弱点,制定了速战速决的火攻计划。
用一个成语,板书:扬长避短
5.齐读第1、2段。
三、讲读课文
1.过渡:火攻当然不是放一把火,要完成这一个计划,就要巧妙安排,环环相扣。
老师先给你们两个环节:
出示: 火攻
选择刮东南风的那一天。(6-10)
定点点火,让火船冲向曹营。(9)
其余1、3、5
环节开展讨论完成。
2.分组讨论。
3.交流:
黄盖写信假意投降。(5)(“假意投降”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代替“诈降”。)
火船在前,兵船在后。(7、8)
乘胜追击,大获全胜。(11)
师:火攻到达第4步已经结束,然而要全部消灭敌人,大获全胜,还要进入第5步,自由朗读第11节,自己体会赤壁之战的妙。
4.出示思考题: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写信是为了骗取信任?
*
摘录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
(注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句子,并圈出句中词说明理由。)
思考:东南风在此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火船、小船、兵船各有什么用处?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
师:第2
题人人自己做,1、3、4
题小组讨论做,先在文中划句子再体会。
交流的时候也请你先读句,再谈体会。
5.交流:
A.第1
题:
第5节第1句(东吴兵少……大军。)
△向曹操示弱。
第5节第2句(周瑜自不量力……哪有不失败的。)
△用了贬低周瑜的词,抬高曹操,使曹操——
出示:麻痹轻敌
师:第5节第3句(他愿意……投降曹操。)
这里为什么要写带兵和粮草,与下文的哪句话有关系?
(第7节:不错……硫黄。)
师:黄盖做这一步就要为下一步作准备,可见黄盖火攻计策的环环相扣。
师:请你总结一下黄盖的计策中的两个任务。
(一是写诈降信麻痹曹操;二利用东南风火攻。)
由此看来,你认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头脑简单,麻痹大意的人。)
师:恰恰相反,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军事家、文学家,而且生性多疑,他怎么可能会被区区一封诈降信骗倒呢?原来,除了这封信,黄盖、周瑜,以及课文中没有出现的诸葛亮、鲁肃等,他们孙刘联军暗中做了许许多多的准备工作,如黄盖的苦肉计,诸葛亮舌战群儒,孔明借东风,有一句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打它那儿来的,等等,这才把曹操给骗倒了。
这么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全出自《三国演义》这本书。请大家课外阅读这步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能够进一步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以及人物的特征。
*B.第3
题
师:那么黄盖诈降到底带了什么?
火船:
出示句子比较:
二十条船都用幔子遮着,船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黄。
二十条船都用幔子遮着,船里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黄。
师:为什么第二句好?(强调)
所以你感受到这个计策怎么样?(妙)
让我们朗读这句句子,体会计策之妙。
小船:
读句:(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后面)(7)——逃生。(9)
齐读第9节逃生的句子(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9)
读句:(周瑜带着兵船跟在后面)(8)——乘胜追击,打击曹军。(11)
齐读第11节乘胜追击,打击曹军的句子。
*C.第4
题
读“定点点火”的句子:(黄盖的船离曹操……曹操的船队。)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呢?
生:不能离曹操太远,也不能太近。
太近:火势不大;
太远:自己的船要烧光,曹操有时间准备。
齐读黄盖点火的句子。
6.余下一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讲,回去后再好好思考一下,把课文读熟。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分析了课文,交流了3个思考题,出示上节课题目: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写信是为了骗取信任?
*
摘录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思考:东南风在此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火船、小船、兵船各有什么用处?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
这节课我们来交流第2
题。
2.在交流以前,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回家朗读课文的情况。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继续讲读火攻
1.要讨论风的作用,首先我们要来观察一下赤壁之战的地理位置。
出示示意图:
曹操 北
————————
———————— ↖
周瑜
南 东南
指名划出风向。
你觉得风重要吗?说出理由。
师:这真是——火借风势,风助火威
请你交流你划到的书上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并找出其中词语说说理由。
生交流:
这一天……(急,波浪滔天)
曹操定睛一看……(不一会儿)
黄盖的船……(快,离弦的箭)
让这二十条……(冲)
曹操的战船……(一下子)
火又窜上岸去……(窜)
2.引申
过渡:战争惨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虽然曹操带着残兵败将逃出了大火,但周瑜显然不肯就此放过曹军。齐读最后一节。
如果穿梭时空,采访曹操,你认为曹操会说些什么?
失败是成功之母;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扬长避短,不能轻敌;召纳贤才……
三、落实单元目标
1.谁能把黄盖的计策连起来说一说?
出示:东吴老将黄盖提出火攻的计策,他先写信假意投曹,在一个刮东南风的日子,让火船趁风冲向北岸,火烧曹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2.补上
东汉末年(时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起因<地点>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结果)
3.出示单元目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写事文章:采用抓6要素的方法。
连起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时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起因<地点>人物)东吴老将黄盖提出火攻的计策,他先写信假意投曹,在一个刮东南风的日子,让火船趁风冲向北岸,火烧曹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经过、结果)
四、总结朗读全文
1.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它的胜利来源于周全的计策。
2.朗读全文。
作
业
设
计
完成课后习题,熟读课文,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板
书
设
计
赤壁之战
起因 战前准备 经过结果
曹军犯境 妙计歼敌 大获全胜
隔江相对 献计火攻 写信诈降-草船冲寨-火烧战船-乘胜追击
年
级
六
学
科
语文
章(组)
六《名著之旅》
学习内容
《老人与海》
学习内容
分
析
本文通过对主人公桑地亚哥形象的成功塑造,歌颂了人类在神秘莫测的自然是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老人与海》重在阐发对人生的思考,无论故事还是人物形象都充满象征意味,在艺术上更多地运用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像桑地亚哥,表面上看只是一个运气不佳的渔夫,但在作品的象征层面则是一个永不言败的硬汉子,是人类战胜自我、永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的象征
学情分析
学生对小说的兴趣比较高的,但很少有学生能深入挖掘小说文字表层之下所潜藏的意蕴,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其次,《老人与海》这则选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甚至说是极其简略的。尤其是选文中大段大段的主人公的自言自语,使得学生总觉得枯燥,读不下去。学生,产生了敬而远之望而却步的态度。
学习目标
1.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2.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主要梗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3.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大致的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4.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重点:1.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2.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难点: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学习方式
方
法
教
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拓展延伸法
学习准备
1、查找海明威先生的有关资料。
2、海明威形象图片、本文生字词及课文插图课件。
学习时数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五彩缤纷的世界文学历史长廊中,有很多享有崇高荣誉的作家与作品。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位作家海明威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学习他的获奖作品《老人与海》(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出示本课目标,指名读。
(二)初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段。
指名读,并说出喜欢的原因。(三)导学达标一: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小组展示。
1、生字展示(2人)
(1)一生读,正音。另一生领读所有生字。
(2)老师讲解需要注意的字形与字音:
“崛”jué,与“发掘”的“掘”、“倔强”的“倔”同音。
“骼”gé,与“个”“各”(gè)的声调不同:前为二声,后两字为四声。
2、词语展示:惦记
海滨
海岬
崛起
倚
潇洒
磅
蹂躏
磷光
骨骼
(1)指名读,领读,齐读。
(2)师检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三)导学达标三:默读课文,标出全文段序,想想主要讲了些什么内容。
同桌相互说说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情景是什么?1、同桌交流文章主要内容,指2组汇报。师小结。
2、指名说出印象深刻的情景,师小结。
(四)导学达标四: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
(自学,小组汇报)
这篇课文作为小说的缩写,全文只有13个自然段,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出海前的情况——老人梦见海滩上的狮子,男孩给他送行、祝他好运。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写在海上的情况——老人钩住了大马林莫,他的船被鱼拖向很远的海上,被拖了三天多。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写归程中的情况——老人遭遇一群鲨鱼的袭击,他与鲨鱼进行了惊险、惨烈的生死大搏斗。
第四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回港后的情况——人们围观死鱼的骨骼,男孩守着熟睡的老人,老人又梦见海滩上的狮子。
(五)师小结文章内容,出示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让我们细细品味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笔下的人物——老渔夫桑提亚哥的传奇故事,同老人一起去经历那不同寻常的场面。齐读课题:《老人与海》。出示本节目标,指名读。
二、课文回顾:上节课,文中的哪些场面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板书:捕马林鱼
与鲨鱼搏斗)回味一下这两个场面描写,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两个场面呢?(惊心动魄,震撼人心„„)
三、出示导学达标一:分组学习老渔夫捕大马林鱼的过程和老渔夫与鲨鱼搏斗的场面,分析人物形象
1、要了解人物形象,就必须深入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下面请大家快速默读4——9自然段,画出老渔夫动作、神态、心理的句子,并在旁边批注下你的感受。
2、小组汇报第二部分,师相机进行朗读的指导。师小结:
(1)“我要让它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到的,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
A、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到的?
(虽然大马林鱼强大,但他毫不畏惧,决心要制服对手。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如果有老渔夫的这种精神,我们还会畏惧困难吗?)
B、什么一个人能忍受的?
(坚持克服疲劳、体力不支、风吹日晒、夜晚的寒冷„„等等因素)
C、你从中体会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话。
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老人坦荡的内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个性,多么让人鼓舞的话语,让我们再次齐读把它记在脑海中。
(2)背诵精彩片段“阳光下„„尖的像一张细长的脸”。
(3)这样一位老人孤身在浩瀚的大海里与大马林鱼僵持了整整三天,此时此刻,你想对老渔夫说些什么呢?
3、学习探讨老渔夫与鲨鱼搏斗的场面,分析人物形象。
(1)一小组代表汇报老人跟鲨鱼搏斗的过程。其他同学补充。
(2)同桌讨论:通过老渔夫在与鲨鱼搏斗中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可看出老渔夫怎样的性格?
永不言败,毫不气馁,保持人的尊严和骨气。我们做事在将要失败的时候也要坚持到底。
四、出示导学达标二:多次过招,杀死数条鲨鱼,老人最后活着归来凭借的是什么?在这一个部分,有一个小小的细节深深地震撼着老师的心,看吧!老人手中所拿的工具有什么变化?
(鱼叉
船桨
棍子
舵把)学到这,你想说些什么?
五、出示导学达标三:讨论交流,深化人物形象
1、老人最后拿回来的仅仅是足有十八英尺长的骨骼,那么老人究竟是失败者还是成功者?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体会到尽管没有鱼肉,卖不到钱,但是老人勇于面对困难、死亡,永不言败、毫不气馁、敢于搏斗、蔑视困难„„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老渔夫是一个成功者,在他身上表现了一种勇于面对困难、逆境、暴力和死亡的“硬汉”性格,体现了“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样一种崇高伟大的精神。
六、初步让学生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
课文向我们刻画了一个刚毅、坚忍、智慧的老人形象。课文中还多次写到狮子,找出来读一读。老人为什么会梦到狮子呢?(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文中的狮子象征着勇气和力量。)
七、小结:
1、有人用“现代英雄神话”来概括海明威传奇的一生,他用自己的一生及作品诠释着“硬汉”的含义,凸显出美国特色的个人英雄主义。我们可以从一些美国大片中感受这样的角色和故事(出示相关电影海报)。
2、其实我们中国也有这样的一位作家,用他的笔来表现旧中国民众的劣根性,警醒世人,他就是鲁迅。他们的作品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作
业
设
计
大师已然作古,留给我们的却是久久的沉思:如果有一天厄运来临,我„„
板
书
设
计
老人与海
捕马林鱼
与鲨鱼搏斗
(蔑视困难、敢于搏斗的硬汉性格)
年
级
六
学
科
语文
章(组)
六《名著之旅》
学习内容
《鲁滨孙造船》
学习内容
分
析
《鲁滨孙造船》节选自18世纪英国作家笛福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通过描述主人公在荒岛上造独木船的故事情节,表现了面对困境不后退、敢于依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战胜困难的顽强精神。课文中编排的插图是对每篇课文的一些重点文字的形象体现,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学情分析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等形式读懂课文,分享阅读的快乐。同时以了解背景为契机,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
学习目标
1、认识“艇、谬”等生字;掌握多音字“难”;理解“不遗余力、荒谬”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鲁滨孙造船的经过,认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鲁滨孙勇于战胜困难、于逆境中求生存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学习重难点
1、了解鲁滨孙造船的经过,认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鲁滨孙勇于战胜困难、于逆境中求生存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学习方式
方
法
教
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拓展延伸法
学习准备
学生:课下阅读《鲁滨孙漂流记》
老师:教学课件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入题。
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名家笔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勇敢机智的蔺相如,热爱自由的“奴隶英雄”,足智多谋的周瑜,顽强勇敢的老渔夫……也正是他们这些鲜活的形象,丰富了我们的“名著之旅”。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传奇人物,(板书:鲁滨孙)
关于这个人,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再板书:造船)学生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
1、下面请你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本文是写鲁滨孙在荒岛上造独木舟的这一故事情节。)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①“谬”读作miù,不读成miào。
②比较下面的字再组词:
挺()杠()
艇()扛()
③说一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故事围绕“造船”写了哪些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4、交流。
(文章写鲁滨孙先修船不成,后决心造船直至成功,是按事情发展过程的顺序叙述的。)
3、根据学生发言,总结板书:“想去陆地,寻思办法;动手修船,放弃修船;决心造船,成功造船;船成心喜,想去航行”。
三、细读领悟。
1、再读全文,边读边画出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想想:鲁滨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四人小组交流。
(小组内互相读读画出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发言,投影出示相关句子。)
我不遗余力去干这件工作,结果白费心思和力气,浪费了我整整三四个星期的时间。
①“不遗余力”是什么意思?
②从“白费”、“浪费”“三四个星期”这些词语你体会出什么了?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既然课文要写鲁滨孙造船,为什么还要写他花大力气去修船呢?)
③全班交流。
(文章写鲁滨孙先修船不成,后决心造船直至成功,这样的情节变化和曲折经历有力地表现了鲁滨孙虽然身处逆?境却不退缩、不逃避,而是敢于正视并勇于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但是,我要去海岛对面大陆上的愿望不但没有减退,反而因为难以实现而更加强烈。”
①指名朗读句子。
②你觉得鲁滨孙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③全班交流。
(不但……反而……表现了鲁滨孙面对困难敢想敢做,去克服困难的精神;又表现了他也并不盲目瞎干,而是能够审时度势,调整自己的行为。)
“我费尽辛苦才把树砍倒……这种劳动之艰辛真是一言难尽。”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一言难尽”。
②从这句话你体会出了什么?
(这些语句都生动地表现出鲁滨孙身上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勇于战胜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惊人毅力和顽强意志。)
③观察书中插图,想象鲁滨孙造船时的劳动场景。
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四、交流感受。
读了这故事,文章哪个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相机指导朗读)
五、拓展练习:抄一抄下面的名言。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法)巴尔扎克
○患难及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
——(古希腊)苏格拉底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成功的。
——(英)牛顿
作
业
设
计
阅读原著《鲁滨孙漂流记》。
板
书
设
计
鲁滨孙造船
想去陆地,寻思办法;
动手修船,放弃修船;
决心造船,成功造船;
船成心喜,想去航行
坚韧不拔地与大自然作斗争
依靠双手和才智赢得生存权利
年
级
六
学
科
语文
章(组)
六、《名著之旅》
学习内容
《语文百花园六》
学习内容
分
析
本单元的“语文百花园六”中编排了“温故知新”“口语交际”“习作”三个大栏目。
“温故知新”安排有“运用关联词语连句”“拓展与交流”“阅读平台”“积少成多”四项内容。“运用关联词语连句”练习,是认识具有转折、因果、递进、条件等关系的简单复句。“拓展与交流”采用了三个同学对话的方式来谈论学完本单元课文后的收获,以吸引大家参与讨论。”“阅读平台”选编了三个著名作家的三部经典作品的三个精彩片段,供学生阅读与鉴赏。“积少成多”选编了一组(16个)四字成语,都是描写人物外表神态的,意在加强学生的词汇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口语交际”安排的话题是“名家笔下的精彩语句和片段”,这是高段系列名篇赏析中的第三次口语交际活动。在前两次欣赏人物描写和情节记叙的基础上,本次的侧重点完全由学生自己去确定,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多方面鉴赏作品的能力、用普通话交流表达认识的能力和主动参与交流评价的能力。
“习作”要求写“我和书的故事”。这是话题作文,与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名著之旅”紧密配合,以引导学生从阅读到写作,从理解到表达,把自己读书的收获写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学情分析
语文教学要重视综合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探求新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相学习,构建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议、练、说、评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乐中学。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关联词语连句。
2、讨论分析本单元课文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及今后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迁移运用的表达能力。
3、积累描写人物的成语,丰富学生的语言库存。
4、阅读交流“名家笔下的精彩语句和片断”,提高学生多方面鉴赏作品的能力。
5、完成本单元习作《我和书的故事》,学会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
6、教育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重难点
重点:1、学习运用关联词语连句。2、学会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
难点:完成本单元习作《我和书的故事》。
学习方式
方
法
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学习准备
学生:搜集关联词资料
教师:制作课件
学习时数
四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今天我们师生一起到语文百花园,看,这里的花朵可真不少,看我们能从中采集到多少有用的花蜜呢?
(一)运用关联词语连句。
1、出示例句
秦王那么厉害。
蔺相如不怕他。
虽然秦王那么厉害,但是蔺相如不怕他。
2、读句子,边读边比较,前两个句子前后之间有什么关系?
3、找出第三句话里的关联词语,想想它用在这里表示什么?(虽然……但是……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是转折关系。)
4、再出示几组句子让学生练习。
我和他是邻居。我对他家的情况非常熟悉。
我们看太阳只有盘子那么大。它的实际体积却大得很。
花草树木能美化环境。花草树木能防止水土流失。
我们多听多练。我们能把普通话学好。
读上面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每组的两个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是什么,再用相应的关联词语把它们连起来。
例如:
因为我和他是邻居,所以我对他家的情况非常熟悉。(因果关系)
虽然我们看太阳只有盘子那么大,但是它的实际体积却大得很。(转折关系)
花草树木不仅能美化环境,而且能防止水土流失(递进关系)
只要我们多听多练,就能把普通话学好(条件关系
如果我们多听多练,就能把普通话学好。(假设关系)
你能用上这些关联词语另造几个句子吗?
(学生自由发言。)
(二)拓展与交流:
1、分角色朗读三位学习小伙伴的话,你从中能感悟到什么呢?
2、想想自己对哪篇课文印象最深、哪一点感觉最深,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由各组推荐代表汇报本组交流的成果。
在汇报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
第二课时
一、阅读平台
1、本组课文带我们到中外名著中去游览了一番,下面就让我们再来共同欣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春》、《儒林外史》这几部名家名篇的精彩片断吧。
2、学生默读每一个片断前的导语,明确三个片断的作者、出处及特点。
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关于生命的意义的一段话,娓娓而谈,言简意赅,信念坚定、充满豪情。它成为人们的一则座右铭。
二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对初春景象的一段描写,叠词、语句、拟人的运用,使语言十分清新、活泼,读起来琅琅上口,想起来形象生动。
三是我国杰出的讽刺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对范进中举后的状态的一段刻画。
从其动作、神态、语言中方面进行了细致、准确的描写,把一个可笑的读书人的疯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的面前。3、学生自由读文章,把文章读正确。
4、仔细地读一读这几个片断段后,想一想各自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自己读后有怎样的感受?
5、交流读后的感受。
二、积少成多
1、出示P157的成语。
2、读一读这些词语,想一想有些什么发现?(都是四字成语、神态描写……)3、类似的还有哪些?(如:眉开眼笑愁眉苦脸……)
4、把这些成语背一背或抄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口语交际
在学习本组课文的过程中,我们欣赏了中外著名作家的作品,相信同学们在课下也曾看过不少名家名篇,有很多精彩语句
片断使你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以“名家笔下的精彩语句和片断”为话题,继续开一次名著赏析会。
1、先来看看活动的建议,了解一下,自己在赏析和倾听时应注意什么?
第一、赏析角度要注意多样性。
要根据自己的喜爱、认识进行赏析,可以从优美的词语句子、巧妙的表达方法、奇特的观察方位、耐人寻味的哲理等不同角度去分析、评价。第二、交流过程要注意互动性。
别人发言时,要仔细倾听、认真记录,并敢于发表自己的感想或见解;自己发言后,要主动征求同学或老师的意见,并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阐述或说明。2、自己先准备。
3、在学习小组内介绍。
4、小组推荐发言。
5、依据评价标准评出最佳讲解员。
第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你读过那些书?
二、习作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读过各种各样的书,说说最近读过哪些书?这些书的什么内容吸引了你?你和这些书之间有没有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能给大家讲讲吗?
(学生畅所欲言。)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写一写你和书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
(二)学习范文,进一步明确习作要求。
1、朗读《我和书的故事》一文,想想文中围绕我和书写了什么内容?
2、书给文中的我带来了哪些乐趣?
3、文中有哪些描写你比较欣赏?(画上波浪线)
4、指名朗读文章,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看看别人是怎么写“我和书的故事”的,有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
(三)构思指导。
1、回忆自己读书的经历,选择感受最深的与书有关的事情写出对书的认识。
2、学生自读本次习作的谈话导语,想想自己明白了哪些要求。
3、思考“习作讨论平台”的三个问题,与同学们交流。
(四)教师点拨,提醒注意事项:
1、用第一人称来写;
2、联系自己的实际时,一定要是真实的心得、体会,千万不要无病呻吟;
3、想想怎样才能把你和书之间的故事写得既清楚又能吸引别人;
4、标题要合适。
5、写之前,可以先列一个写作提纲。
(五)学生当堂习作,自己修改,教师巡视,酌情个别指导。
(六)同桌互改草稿,交由老师查阅。
(七)誊抄。
作
业
设
计
修改作文,誊抄作文
板
书
设
计
我和书的故事
读过哪些书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干革命要文化知识,教育学生从小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明白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道理。
教学准备:教学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尤其是长句子。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板书课题,齐读。
2、讨论: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两遍。要求:
(1)画出生字词。
(2)画出长句子,练习朗读。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练习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抽读生字词,正音。
(3)指名分节读课文。
(4)齐读课文。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谁?写关于他们的什么事?
4、读后讨论,引导填空:
毛主席在()遇见()。毛主席教导他们要(三、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教学字形。
(1)出示:延、革、席。教师讲述书写笔顺:延、革、席
(2)出示:宝、贵。
(3)引导学生自学:刘、泽、参、腰。自学后指名分析字形。
2、指导书写。
3、学生在书上描红。)
4、指名口头一字开花。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上完成《习字册》。
2、课后练习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懂得干革命要文化知识,教育学生从小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出示投影片,引导观察:这是什么地方?图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2、细读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
(2)讨论: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说些什么?
指导: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是我们的革命根据地。
(3)“才”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说说。(只)。用在这里强调了什么?
(4)指名来图上指出谁是安定宝,谁是刘长贵。
(5)齐读第一段。
(6)小结。这一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3、细读第二段。
(1)指名读。
(2)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用“——”画出写毛主席的句子。
(3)毛主席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
(4)比较句子:
A、毛主席弯下腰,在自己手心上写了“毛泽东”三个字。
B、毛主席写下了“毛泽东”三个字。
①
指名读句子。
②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为什么?
③
“弯下腰”说明了什么?
(5)指导朗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4、细读第三段。
(1)指名读。
(2)投影出示第三段。师画出毛主席说的话。
(3)这是谁对谁说的?
(4)这里的革命指的是干什么?
(5)为什么说“参加革命了,就要好好学字。”
(6)指导朗读。
三、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参加”说一句话。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总结课文。
2、指导完成课堂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认读生字卡片。
2、用“参加”说一句话。
二、总结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毛主席希望两个小八路干什么?听了毛主席的话,你是怎样想的?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
2、课后完成《同步测试》。
板书设计:
13.要好好学字
毛主席:问、说、听、写
小八路:回答
连连点头
(参加革命了,要好好学字)
课堂作业设计:
一、组词。
席()定()到()
度()宝()道()
二、填上合适的词。
()地听讲
()地写字
()地点头
()地看书
()地回答
()地喊叫
三、把句子写具体。
1、小明扫地。→
2、花儿开放。→梅兰芳学艺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苦练眼神,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说明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梅兰芳苦练前后的眼神的变化,充分展现了他苦练基本功的过程。
学情分析:
课文篇幅比较短,但句句是精华,其中蕴涵了“勤学能补拙,苦练可通神”的道理。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梅兰芳是谁?”“他学什么本领?”“怎样学艺的?”。然后指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再反复朗读具体描写梅兰芳学艺的句子,体会梅兰芳练功的刻苦而受到启示、教育。
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欣赏一些梅兰芳的京剧表演片段,让学生初步感知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教育他们从小苦练基本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明白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自主识字,指导书写生字。
一、揭示课题
1、京剧是我们中国的艺术国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认识一位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板书课题:梅兰芳。
2、出示梅兰芳的头像,简介梅兰芳。
(著名京剧大师,江苏泰州人。他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创造了许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梅派”)
二、初读课文。
1、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找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应该停顿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小黑板,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拜师学艺唱戏的料子没有动摇飞翔的鸽子
勤学苦练世界闻名游动的鱼儿紧盯注视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A 指名分节朗读,评议,正音。
B 男女生分节朗读。
C 齐读课文。
3、填空,出示小黑板。
这篇课文讲的时梅兰芳小时候拜师(),苦练(),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的故事。
三、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兰、芳、艺、紧、或、者、注、视、灵、活”
指名认读,注音。
2、找出独体字和上下结构的字。
“兰、芳、艺、紧、或、者、灵”
(1)交流识记的方法
(2)交流书写时的注意点
3、师范写,生书空
兰:三横间的关系要注意,中间一横最短,最后一横长而稳当。
紧:上宽下窄。下面是“系”少一撇。
或:注意笔顺,斜钩是关键笔画,要舒展。
者:“都”的一半,“日”要写得正。
4、学生描红,完成作业。
四、作业:
1、练读生字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围绕课题质疑,带着问题读书释疑。
指导朗读课文,读正确,读出味。
指导书写“注、视、灵”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读了一篇新的课文《梅兰芳学艺》——指名读题——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课文主要写梅兰芳学艺这件事)。
(梅兰芳是谁?他为什么要学艺?他是怎样学艺的?他学什么本领?)
二、指导读书,释疑。
(一)“梅兰芳是何许人?”
1、通过预习,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是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他创立了“梅派”。他演过„„)
2、请看一段录象,学生交流观看后的感受。
(唱得很动听;双眼会说话„„)
3、可梅兰芳小时侯去拜师学艺时,师傅是怎么说他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交流(师傅说他眼睛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子。)
(板书: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子)
(2)谁能完成这个填空?
“师傅说梅兰芳不是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
“因为梅兰芳__________,所以师傅说他___________。”
先说给同桌听听——指名说
(二)“梅兰芳是怎样学艺的?”
听了师傅的话,梅兰芳是不是就打消了学戏的念头呢?
1、示“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
谁能读好这句话?先在下面练一练——指名读,评议(“决心”、“没有动摇”要加重语气读,以突出梅兰芳学艺的决心很大。)——一起读好这句话。
2、那么“他是怎样学艺的呢?”请同学们将第二自然段好好地读三遍,找出具体描写梅兰芳学艺的句子。找到句子后,把它有感情地读三遍,我们等会儿来个比赛,看谁找的准,读的棒!
3、交流“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
(1)找队了,怎么把这句话读好呢?谁有信心?指名读。
(2)评议(老师听出来了,你把“常常、紧盯、注视”这几个词加重了语气读,为什么?)
谁能到上面来表演一下“紧盯、注视”
(梅兰芳选择空中之鸽,水底之鱼来训练自己的眼神,鸽在飞翔,鱼在游动,观察这些运动变化着的事物才有利于训练自己的眼力。可看的时间长了,梅兰芳的脖子酸痛,他没有停下;看的眼睛流出了泪水,他没有去休息,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决心呀!)
再好好把这两句话读两遍,品位其中的含义。可以摇头晃脑,可以手舞足蹈。
(3)指名读(有意请两个朗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指导他们读好。)
4、日子一长,梅兰芳的双眼变得怎样了呀?
“灵活起来”“会说话了”板书:会说话
5、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引读第三自然段。
板书: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1)谁能给世界闻名换个词?
(“举世文明”“闻名中外”“世界有名”“驰名中外”)
(2)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一个词说明梅兰芳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是不容易的,你能迅速找出是哪个词吗?“终于”
(3)理解了这段话,再来读,老师相信一定能更入味了。
三、回归总结,明理。
1、梅兰芳从“眼睛没有神”到“眼睛会说话”,从“不是唱戏的料子”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证实了“勤能补拙”。
示:勤能补拙把这个成语端端正正写在书上
2、填空:学了《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我知道了________。
3、让我们完整地来回味这篇课文。齐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注、视、灵”
1、指名认读
2、找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3、书写时有什么注意点,你要提醒大家的。
4、给它们组词
5、师范写,生书空。
6、生描红,完成作业。孔繁森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歌声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育学生学习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从小确立关心别人、主动帮助别人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从课文的语句中体会孔繁森的优秀品质。
教前准备:组织看电影《孔繁森》或了解孔繁森的事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5 孔繁森
2、简介孔繁森的事迹。
二、初读课文
1、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
一读,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
二读,画出长句子,读通读顺。
三读,标出自然段序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3、师范读课文。
4、引导看图,说说图上画了谁,他们正在干什么。
5、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的什么事?
三、教学部分生字词
1、出示:干部、拉萨市、失去、献血。
指名读词。
2、引导分析字形。
部,与“都”比较。
市,与“布”比较。
失,与“大”比较。
献,左右结构,左下不是“羊”,右边是“犬”。
书空“血”的笔顺。
3、学生按笔顺描红
四、细读课文
细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查字典理解“优秀”。
为什么说孔繁森是优秀的干部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字词:
用投影出示以下字词,指名读。
优秀干部拉萨市失去抚养医生献血感动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援藏”是什么意思?
二、细读课文
1、过渡:为什么说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2、细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
(2)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3)哪一句最能表现出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干部?
(4)齐读第三句话。
比较句子:(用投影出示)
孔繁森抚养他们。
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
这两句话都是说的什么?
“抚养”是什么意思?
轻声读一读,比较一下,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这一句。
板书:接孤儿到身边
(5)指导朗读。
3、细读第3、4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两个自然段。
(2)这两段主要写孔繁森的什么事?孔繁森为什么要献血,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由这一句可以看出什么?
(3)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把有疑问的地方画出来。
(4)分段释疑。(学生讨论)
第3段:
“夜里”、“悄悄”说明孔繁森不想让人知道献血,说明他的无私。
“年纪大”、“身体又不好”还坚持要求献血,更说明的他的无私精神。
“请求”和“再三恳求”写出孔繁森要求献血心情的迫切,强调这是一组近义词,“再三”突出了心情的迫切。
“勉强”说明医生是在孔繁森的再三恳求下才同意他献血的。(查字典,了解“强”的意思,说明这是多音字。
过渡:孔繁森不顾自己的身体坚持要求献血,用自己鲜血换来的营养费供给几个藏族孤儿上学读书,当藏族同胞知道这件事后,他们——(感动得留下了热泪)。这时,他们只能用歌声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激和深情。
(5)范读歌词。
自由练读,知名读,齐读。
指名说说藏胞们唱着这首歌,心里会想些什么?
板书:献血供孤儿上学
(6)指导朗读。
三、总结全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
学过这篇课文,你觉得孔繁森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优秀的援藏干部
你还知道哪些像孔繁森这样的干部?
3、复述课文。
出示提纲。
(1)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2)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三个孤儿。
(3)孔繁森去医院献血。
(4)孔繁森用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孤儿上学,这深深感动了藏族同胞。
4、学生练习复述。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词卡片。
2、组词。
都()市()失()
部()布()夫()
二、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字形。
(1)出示小黑板。
优秀抚养医生感动
指名读词语。
(2)学习生字字形。
优:左右结构,右边不能写成“龙”。
“养”和“医”要书空笔顺。
感:上面不能写成“成”。
2、指导书写。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扩词。
感()()()医()()()
部()()()养()()()
3、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字并组词。
匸()()心()()
()()()()
亻()()阝()()
()()()()
板书:
孔繁森
↓
接孤儿到身边
(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
↓
献血供孤儿上学(悄悄、请求、再三恳求)
↓
优秀的援藏干部大禹治水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8个二会字只读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16 大禹治水
2、简介大禹。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1)把生字圈出来。
(2)把难读的句子画出来。
2、检查自读情况。
3、范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大禹的什么事?
4、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
(1)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儿看出洪水很凶猛?
看图说说洪水的疯狂。理解:滔滔、淹没。
(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3)这些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3、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
四、过渡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教学部分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引导学生说说字形记忆方法。
3、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
哪一句写是大禹想的,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大禹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
(2)学习二、三两句。
①指名读第二,三雨句,说说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②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
(板书:走遍吃尽)
“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是不是确指一千个,一万个?它们说明什么?
③“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中的“九”是不是表示数字中的九?它表示什么?
“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了什么?
(板书:挖通劈开)
④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小朋友们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能苦呢?
⑤指导朗读。
学生练读,齐读。
2、细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表示数量的词。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
板书:13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
(4)指导朗读。
3、细读第4自然段。
(1)齐读。
(2)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联系二、三自然段讨论。)
(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板书:制服洪水代代相传
(4)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三、练习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扩词。
治()()()久()()()
理()()()伟()()()
二、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生字字形。
(1)引导自学部分生字。
(2)注意“久”的写法。
2、指导书写。
3、练习描红。
三、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按要求填空。
洪:有()画,第七画是()。
父:有()画,第三画是()。
理:有()画,第十画是()。
姓:有()画,第三画是()。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板书:
大禹治水
走遍 吃尽 挖通 劈开
制服洪水
13年 三次过家门 一次也没进 代代相传
练习6
教学目标
1. 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并会组词。
2. 认读词语,了解近义词,巩固、积累词汇。
3. 熟记成语。
4. 把句子读通顺,读流畅,具体体会判断词“是”的用法,并学习运用。
5. 能写好上中下结构的字,做到既正确、又美观。
6. 读背三条俗语警句,要求熟读成诵。
7. 边看图边听老师讲爱惜粮食的故事,然后看图练说故事。
教学重难点:学习用音序发查字典。
教具学具准备:字典、小黑板、挂图。
主要板书安排:练习6。
作业设计:
课内:查字典、认读词句、写字、读背、说话。
课外:读背成语、谚语。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第一题
1. 审题。
2. 指导。
(1)出示“迎”。
(2)以查“迎”为例,复习音序查字法的方法。
a.在“汉语拼音索引”里找到Y。
b.Y的下面找到音节ying,看清后面的页码。
c.按照页码,在字典的正文找到音节ying,再按声调的排列顺序,查找“迎”字,并把所在的页码填到表中
(3)让学生口头组词。
3. 练习。
(1)按用音序查字法(三步)查“神”字。
(2)按要求填表格。
4. 反馈。
(1)检查学生查字典情况、填表情况。
(2)指出存在的问题,巩固音序查字法。
二. 教学第二题
1. 审题。
2. 指导
(1)指名读。
a.谁能用上“同意”说一句话?
b.句子中的“同意”还可以换个词说,意思不变。
(2)出示卡片“答应”。
(3)“同意”就是“答应”的意思,这两个词的意思相近,我们就说它们是近义词。
(4)学生齐读“同意”、“答应”。
(5)指名读,出示“请求”、“恳求”。
(6)这两个词的意思怎么样?
(7)指名读,出示“紧盯”、“注视”。
(8)这两个词也是近义词。
3. 练习。
(1)指名读三组词。
(2)齐读。
4. 反馈。
(1)指名认读词语。
(2)纠正错误读音,齐读词语。
三. 教学第三题
1. 审题。
2. 指导。
(1)出示第一句话。
(2)指名读。
(3)引导回忆毛泽东的有关课文《要好好学字》。
(4)引导学生弄清这句话有两个部分组成。
3. 同法学习其他句子。
4. 练习。
(1)填空式练说:
毛泽东是()。
孔繁森是()。
梅兰芳是()。
居里夫人是()。
(2)口头填空,把句子说通顺。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 审题。
2. 指导。
(1)认读汉字。
(2)引导回忆前面提出的描红方法和写字要求。
(3)指导书写。
3. 练习。
学生练写,老师巡视。
4. 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写姿好的学生。
二.教学第五题
1. 审题。
2. 指导。
(1)学生自由读成语。
(2)教师范读。
(3)理解成语的意思。
3. 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位练习背诵。
4. 反馈。
(1)集体背诵。
(2)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第六题
1. 审题。
2. 指导。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试读。
(3)教师范读。
(4)教师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5)教师启发学生:这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学生反复练读。
(7)学生自由背诵。
(8)同位背诵。
3. 练习。
(1)学生自由读背三句话。
(2)齐背三句话。
4. 反馈。
(1)检查朗读。
(2)指名背诵。
第四课时
教学第七题
一. 审题
二.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五幅图,弄清图意。
2.讨论每幅图表示什么意思。
3. 指名说说自己知道的标志的意思。鼓励各抒己见。
4. 说说你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些标志的?
5. 讨论并交流:你平时还见过哪些标志,表示什么意思?
三.练习
出示标志,让学生上台说出这些标志告诉我们什么意思。
四. 课外延伸
【四年级上第六单元习作】推荐阅读:
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11-14
六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06-03
四年级上第八单元作文06-18
四年级下单元习作11-20
语文四年级第六单元06-24
习作案例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11-08
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上第七单元教学设计11-19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教学设计10-31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11-22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文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