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平台建设方案

2022-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一份优秀的方案中,既要包括各项具体的工作环节,时间节点,执行人,也要包括实现方法、需要的资源和预算等,那么具体要如何操作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技局平台建设方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科技局平台建设方案

温州农业科技园信息化管理平台SaaS方案设计

摘要:以温州农业科技园信息化平台建设为对象,研究了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信息化需求,结合三网融合发展的背景和最新的云计算技术,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设计了一个信息化管理平台的SaaS模式解决方案。通过实践证明,该方案稳定、可靠,实现了应用的SaaS化。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三网融合;云计算;SaaS模式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5.08.014

0 引言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农业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农业基础设施装备、农业生产经营科技操作、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市场流通体系、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等方面信息网络化工程。农业科技园集中体现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信息化方面的特征,在面向“三农”信息化建设中,研究农业科技园的信息化建设有重要的代表意义和示范作用。综合化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涉及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及上层应用系统。

1 项目建设目标

温州农业科技园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借助信息化技术,对科技园的业务进行数字化管理,以提升管理效率。通过电脑和手机终端可以实时了解科技园内大棚等各个场所的使用现状,并通过实时视频监控获取现场画面。管理人员通过平台提供的管理界面,可以直观方便地对大棚的使用现状进行监管。生产者通过平台提供的查询功能,可以随时随地掌握大棚的基本使用信息。平台中积累的历史使用信息,有助于科技园管理者更加合理地对大棚的使用规划进行科学调度。

温州农业科技园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实现园区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也将作为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的接人平台,可以将示范系统融人到该平台进行整体展示。据调研,园区信息化互动管理平台在国内尚未有功能完善的同类产品,建设完成后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 系统主要功能

温州农业科技园具有都市农业的典型特征,对园区实现全面的信息感知和掌控,包括了园区生产自然资源的水体水质、光照、空气温湿度、微量元素、土壤湿度、电导率、温度、紧实度、土壤墒情、肥力状况、植被等;也包括了农资投人、农产品、机械装备等,通过RFID技术、各类传感器、卫星遥感系统等进行数据采集,传输到基础信息平台,经过信息加工与数据分析,整个园区的功能模型图如图1所示。

为用户提供以下主要功能。

(1)园区各场所的分配方案查询和展示;

(2)园区各场所的规划和分配;

(3)园区各场所的使用现状查询和展示(使用者、种植作物、使用期限、作物生长周期信息、棚内温湿度等基本环境信息);

(4)园区实时气相信息及天气预报信息查询;

(5)大棚的历史使用信息查询和统计;

(6)大棚内作物种植相关操作提醒(施肥、养护、采摘等);

(7)大棚内的实时视频监控;

(8)平台使用者的用户及权限管理。

3 系统架构设计

鉴于温州农业科技园信息化程度高、信息系统多、应用密集,三网融合发展和云计算技术的日臻成熟,本研究选择构建企业私有云,在顶层以软件即服务SaaS的模式部署信息系统。避免各系统相互独立,数据重复、分散.不一致性问题。改善各信息系统的弹性扩展、方便扩容,提高可复用性,以满足各园区的个性化需求。降低各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部署周期,提高各园区信息化投入产出比。

体系架构共分为物理资源层、基础设备服务层(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平台即服务层(Platformas a Service,PaaS)和软件即服务层(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这四层。硬件基础层主要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虚拟化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可选择OpenStack作为IaaS层的后端软件,向平台层提供接口。平台即服务PaaS层的前端包括IaaS层的适配器,PaaS层之上的基础平台主要包括应用开发平台、数据库平台、服务集成平台、应用运行平台、应用中间件平台和流程服务平台。在PaaS的后端,通常还包括企业内公共服务和互联网公共服务组件。在软件层,即SaaS平台,主要是业务软件,SaaS架构如图2所示。

4 软件即服务SaaS层设计

4.1 温州农业科技园信息化平台设计

根据温州农业科技园信息化的基本需求,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采用名词法和动宾法确定系统的需求,设计应用场景和用例图,进一步,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和Web程序的设计要求,抽象出实体和联系,本平台的主要实体有园区划分的功能区,租户,作物,作物生长要素,作物田间管理,功能区与租户之间形成多对多的联系功能区租赁信息,功能区与作物形成多对多的联系功能区作物种植信息,作物与作物生长要素之间是种一对多的关系,作物与作物田间管理是种一对多的关系,不需要独立设计出联系模式。

确定实体和联系的属性,得到主要的关系模式有:

(1)功能区基本表(功能区序号,功能区名称,功能区地图url,面积,类别,所属园区,备注);

(2)租户基本表(租户序号,租户法人名称,租户法人代表,组织机构码/身份证号,联系方式,住址,备注);

(3)功能区租赁信息表(功能区序号,租户序号,签订日期,租期,租赁合同,备注);

(4)作物基本表(作物序号,作物名称,生长周期,播种时间,收成时间,备注);

(5)功能区作物种植表(功能区作物种植序号,功能区序号,作物序号,种季,种植开始时间,种植结束时间,功能区状态,备注);

(6)作物生长要素基本表(序号,生长环境要素,要素保障开始时间,要素保障结束时间,要素保障实施要点,作物序号,备注);

(7)作物田间管理(作物田间管理序号,作物田间管理名称,建议开始时间,建议截止时间,田间管理要点,功能区作物种植序号,备注)。

以上实体和联系的关系模式,列举的是关键属性,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更加细粒度的需求,补充模式的属性。

4.2 信息平台的SaaS化设计

根据具体的信息应用系统,可以进行SaaS化,SaaS化一般有平台型SaaS和简单SaaS两种模式。平台型SaaS软件功能较丰富.根据客户的具体需要,定制购买对应的服务,开启对应的功能,实现SaaS化。简单SaaS应用可以在原来信息系统每个基本表添加Appid字段,来标识该记录属于某个客户的应用,该方法设计简单,但是当数据量庞大时,对服务端的性能影响比较大。

本方案采取两者相结合的模式,在上述7个实体联系模式中选择联系模式平台化设计,实体模式简单化设计。即针对客户的每个应用设计各自独立的联系模式,实体模式则添加Appid字段来区分各应用。使得在复杂性和性能方面得到平衡。

作者:林少普 倪礼豪

第2篇:高邮特教平台建设方案

摘要:该文以江苏有线高邮分公司为当地残疾人家庭定制的通过广电高清机顶盒进行课堂直播、课件回看等特教平台各项栏目的点击查看。

关键词:特殊教育;直播平台;高清回放

1 建设背景概述

特殊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普通教育信息化有共同点,但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拥有更多的不同点。我国普通教育的信息化在众多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不论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已经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就。特殊教育领域经过部分学者和广大一线教师探讨、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高邮特教电视建设内容

如下图所示高邮特教电视平台首页,包含了视频轮播、课堂直播、课件回看、爱在高邮、辅导课程、工作动态、办事指南、活动剪影、政策关爱、残疾人风采、信息通知跑马灯。(具体栏目与功能可根据高邮残联实际需求进行定制开发)。

视频轮播窗口:高邮残联相关视频轮播窗口。

课堂直播:特教教室课程直播,残疾人可以在家中通过机顶盒直接观看课程直播。

课件回看:每一期直播课程的点播回看。

爱在高邮:高邮政府部门、爱心人事、爱心企业帮扶关爱残疾人活动事迹宣传。

辅导课程:针对残疾人的心里、知识、技能能方面的文字、图片、电影视频课程。

工作动态:高邮残联最近工作动态、新闻事件信息发布。

办事指南:针对残疾人的各项办事流程说明,便于残疾人员办事。

活动剪影:各级残联部门组织的各项残疾人相关活动照片展示。

政策关爱:针对残疾人的各级政府优抚政策发布,让残疾人及时了解各项政策。

残疾人风采:高邮本地优秀残疾人事迹报道:文字、图片、视频。

3 系统设计说明

通过对政府信息化及业务应用深入调研和分析,建立起科学、高效、便捷的高邮特教电视系统架构,均衡特教资源、加强了沟通力度、健全培训途径、及时精准帮助残疾人,故主要需求如下:

平台服务器部署在高邮广电网络中心机房,可以保证网络足够的网络带宽。直播教室设定在特教学校大教室,残疾人家庭通过广电机顶盒进行课堂直播、课件回看等特教平台各项栏目的点击查看。

3.1智慧特教平台设计

在高邮广电机房部署特教平台服务器,内置特教信息发布系统、门户管理系统、课堂机顶盒直播系统,实现平台内容的上传、管理、修改,实现门户首页的调整布局,实现课堂视频的直播、录制、编辑、回看。在残疾人家庭安装广电双向机顶盒,实现特教平台各项栏目的应用和查看。

3.2 特教直播教室设计

在特教直播教室安装高清云台变焦摄像头、拾音器,实时采集课堂视频和声音。同时部署一套直播监控广电机顶盒与电视机,实现直播的实时监控,保障课堂直播稳定进行,以及让上课教师及时了解直播情况。所有设备均通过广电网络链接到广电机房。

特教信息发布系统对用户终端门户进行了系统、全面、准确的管理,为终端网页类业务的资讯信息发布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 系统说明

4.1 门户管理系统

主要功能实现对特教电视平台首页的管理。

用户操作控制与响应:服务器接收用户的遥控器键盘输入,并对其做出响应,即根据不同的输入展示不同页面,从而实现对用户操作的有效控制。该功能模块直接面向用户,服务器和外部系统紧密配合,能够快速及时地响应用户的各类请求,给用户以良好的体验。

门户系统提供机顶盒终端的门户首页展现,与机顶盒终端适配。

页面模板:根据页面模板、用户信息、用户与页面模板对应规则,以及节目内容数据,自动生成页面,下发到机顶盒并展现给最终用户。

页面展示:通过HTML4.01、JavaScript 1.8 、CSS2.0等Internet 上的工业标准向机顶盒推送页面。要求页面的数据量尽量小,确保快速实现各页面的切换, 保障用户操作体验良好。

个性化页面的存储和管理:根据记录的用户页面属性信息,同时根据用户请求,将相应的页面通过Web服务器层发送到机顶盒用户。

可根据用户所在不同区域使用不同的页面, 每个村个性化的页面内容制作、展示。

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终端使用不同的页面(比如县级权限用户可以看到全县的三务公开信息,镇级权限用户看到全镇三务公开信息,村级权限用户看自己村的三务公开信息), 也即不同终端类型的用户可以为一个用户组;

可以预先设计好不同风格的页面, 让用户的选择发布, 实现页面“ 换肤” 特性;

提供实现页面更新的发布管理界面, 在有不同需求时可以由管理员自行根据该工具定制所需要EPG。

门户发布具有页面配置、模板管理、可视化编辑、广告位管理功能(这些都是特教信息发布系统支持的功能)。

各级栏目管理应具备添加、删除子栏目功能,同时可支持多级结构。

系统须支持自动和手工发布两种方式,操作人员可根据策略进行定期发布,也可通过手工发布实现信息的立即更新和紧急下线。

4.2 特教信息发布系统

4.2.1系统概述

特教信息发布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基于内容制作、审核、播出三分离结构。对素材采集、节目制作、审核、播出等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和控制,大大简化了节目制作流程中的人工需求,提高了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

设计目标

建设一个设计科学合理、扩展扩容性好、功能强大、具有高容错性、运行安全可靠的數字电视网页特教信息发布系统;

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可以随时对系统进行规模扩容和业务扩展;

采用开放的接口和公共标准,可显著降低第三方内容提供商(SP/CP提供商)的对接成本和开发时间,丰富数字电视增值业务。

采用高安全性的系统设计和部署,从物理和逻辑策略上保证播出时安全和数据存储安全。

采用易学易用的人机交互界面和操作方法,减少操作人员的学习成本和失误可能性。能与终端门户系统无缝挂接。

4.2.2 兼容性

特教信息发布系统对第三方系统的兼容性包括几个方面,一个是对现有网络资源和数据传输的兼容,在系统上线初期,播出内容相对较少的情况下,能尽快地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迅速开展起丰富多彩的业务。一个是对未来可能的第三方业务的兼容,包括对业务模式,用户体验,技术条件的兼容。使得能够利用这个平台开展更多增值业务。

1)完整性和简便性

特教信息发布系统能够支撑运营一个终端门户网页所应具备的完整的业务流程和功能,同时应该具备人性化的操作方式和高效简明的操作流程。

特教信息发布系统提供了包括源素材采集,编审、网站,网页制作、内容管理、系统监控、预播主播等完整的业务流程。功能上完全可以满足各类网页特教信息发布系统日常生产所需的要求。

采用所见即所得的可视化操作方式,基于众多用户体验反馈而设计的人机交互界面,盡可能地减少相关操作人员的学习成本,使得系统上线之后能够尽快投入生产。

2)安全性

网页站点,其内容来源的复杂,业务结构的开放,用户交互的功能,都带来了比电视节目更多的可能影响播出安全的问题。安全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个是内容审核机制必须满足多种审核策略,既要保证审核效率,又要保证审核的有效,防止非法内容被不经意播出。第二个是系统本身的安全性,要能防止黑客有意破坏或者用户交互过程中无意的损害。第三个是运行时的安全性,不能因为软件原因造成播出中断。硬件上如果由于一些不可抗拒因素造成故障,应该有热备实时切换机制。

特教信息发布系统设计有多级审核机制,能够自定义审核策略,审核过程方便简洁可以编审同步进行,内置关键字过滤和高速预览,协助减轻审核工作量。

同时特教信息发布系统采用自主研发的B/S架构,SERVER端针对广电运营的特点进行了特别改进,稳定性极强,同时采用企业级LINUX操作系统环境,有效地保证了整套系统运行时的稳定。

4.3 课堂机顶盒直播系统

课堂机顶盒直播系统主要实现直播和点播功能。

课堂机顶盒直播系统采用开放式架构,主要基于IP和IPQAM方式的直播、点播服务。支持多种点播、支持多格式推流,

课堂机顶盒直播系统支持互联网的播流技术和协议(含直播和点播)。课堂机顶盒直播系统支持(包含但不仅限于)WMV、MP4、ASF、FLV、3GP等主流视频格式;支持(包含但不仅限于)WMA、AC-3、AAC、MP3等多种音频格式;支持组播入单播出,组播入组播出,单播入组播出,单播入单播出的组合。单台播出服务器设备支持要求的所有协议和视频格式。

课堂机顶盒直播系统技术要求:

课堂机顶盒直播系统服务器必须支持高并发流处理能力,同时后期根据并发流扩展的要求,支持服务器扩展及升级;

课堂机顶盒直播系统服务器必须具有高可靠性,保证系统的运行稳定;

课堂机顶盒直播系统服务器能须使用开放接口与后台系统集成;

支持多种传输协议,支持主流的播放协议包括RTSP、HTTP等。

支持TCP/IP、UDP/IP、FTP等通讯协议。

提供推流服务能力,以IP视频流为主,同时支持与异构平台IPQAM点播系统兼容,支持IP流媒体和IPQAM混合部署。

支持主流的视频格式,支持对MPEG-2、MPEG-4、H.264、等主流视频格式的高、标清视频,MPEG-2 audio、MP3、WAV、2.0 channel AC-3以及5.1 channel AC-3音频编码格式节目内容注入及播出。

支持TS、MP4、3GP等多种文件封装格式,可以支持机顶盒终端类型。

第三方系统可灵活调用课堂机顶盒直播系统视频播放能力。

系统具备完善的管理和调度能力。

系统设计有良好的扩展性,随着业务发展和用户数量的增加,可以与内容分发系统无缝对接实现分布式的部署和服务。

支持集群部署,支持超大存储、超高在线用户的大规模应用。

支持集中式部署和分布式部署两种方式。

视频流输出单元的部件(网口,硬盘)故障,甚至整体单元故障都不能中断业务,系统可支持的并发流数量应始终能够得到保证。对各种视频流点播请求能够快速响应,时间须小于3秒。

5 结束语

江苏有线高邮分公司为残联提供的设计方案是省公司提出的智慧城市中的一部分,技术领先、可靠、安全、扩展性好、高速、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无须对残联内部网络做较大改动。建立了一个高效、智能化的智慧信息管理平台,大大提高了各类业务的处理效率。

作者:张剑

第3篇:港口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方案研究

摘要:分析港口生产、货物代理、船舶承运人、收发货人等相关物流企业及海关、国检、海事等查验单位的业务流程,通过建设港口公共信息平台以先进的技术手段促进产业化,实现港口业务单证电子化流转,加快港口各单位之间信息交换,提高整个港口的工作效率,为整个港口范围内的相关单位提供业务数据、信息的交换,以及在交换过程中的数据组织、数据格式转换、信息存储、查询、存证等服务,实现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整合。

关键词:港口企业;EDI应用;信息服务;流程改造

作者简介:朱卫新(1981-),男,安徽淮南人,工程硕士,连云港电子口岸信息发展有限公司业务部经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港口信息化建设、EDI电子数据交换模式的设计、C#、JAVA。

1 引言

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港口环境,借鉴国内外相关港口城市成功发展的经验,搭建港口公共信息平台,以先进的技术手段促进产业化,是发挥“后发优势”的重要举措。作为现代物流业基础设施之一和重要支撑的港口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将伴随着区域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港口物流信息服务业也必将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港口通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逐步认识到完全依赖自有技术力量难以满足港口快速发展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需求,在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之外,更需要依靠社会化的专业信息服务机构提供更加专业、全面的信息技术服务。例如在某些领域采购成熟的商品化软件,从原先单纯购买硬件设备向购买技术和服务转变。

港航业的商务电子化在国际同行业中已广泛应用,但我国港航业的电子商务应用起步相对较晚。在短时间内,通过创新性地建设港口及口岸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实现港口商务电子化、口岸业务网络化达成口岸整体业务协同的目标,是提升港口和口岸整体竞争能力的迫切任务。

2 港口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目标

港口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EDI和WEB等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全方位数据接口和业务规范化应用为特征,通过将口岸单位的物流、资金流和单证流信息的电子化,构筑起连接政府管理部门、口岸查验单位及以港口为核心的各类企业之间的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共用支撑、公共信息管理与服务功能,达到满足口岸各单位综合信息需求、降低物流和贸易成本、提升港口以及口岸整体竞争力的目的。技术上采用开放式和标准化体系,程序上具备灵活性高、可维护性强的特点;系统性能要求达到高可靠性和可用性、高性能和可扩充性、高度安全性;平台运营管理实现高水平,低成本。

3 港口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内容

港口公共信息平台是电子政务应用与电子商务应用有机结合,涵盖了整个物流领域的统一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平台建设内容包括一个门户和三大系统。

一个门户:港口公共信息服务网站是各类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应用和数据集成系统的对外统一表现形式,它是整个平台的窗口,它的内容集中了三个子系统需要对外发布的信息,同时也是三大子系统对外信息数据交换的桥梁。

电子政务系统:以口岸各管理部门、监管单位的行政审批和信息发布为主要内容,改变口岸传统管理模式,整顿和规范进出口秩序,促进口岸管理监管部门改进服务,提高管理水平,简化办事和通关程序,形成适应口岸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的口岸管理运行机制,提供优质高效的口岸通关服务,最终实现“一站式”服务目标。

电子商务系统:以装卸、运输、仓储、代理、贸易、制造、金融、保险等信息为主要内容,满足港口周边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及内贸供应链对电子数据交换和其它电子商务应用的需求,实现电子贸易、电子结算、电子采购等综合型信息服务内容。

数据集成系统:以口岸各单位的应用系统为基础,将各类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据通过优化业务流程,统一数据标准,规范应用模式,采用一点接入方式,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功能性和技术性数据整合。

4 公共信息平台重点解决的问题

港口公共信息平台是以服务进出口和国际多式联业务为主,以城市物流为辅,配合相关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功能的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它既要实现港口和上下游企业、各查验单位的数据传输与业务协作、也要在这些业务数据的基础上实现增值应用,使得经过港口进出口货物的各类物流信息,只需要与这个平台交换电子数据,就可以完成交易、报关、订舱、报检、报验、放行、支付、结算等手续,实现跨系统、跨地域的信息资源共享。

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应至少满足三方面的要求,即:提高政府对物流业的监管和服务效率;成为各类物流企业及时获取有效商务信息的窗口;成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交换平台。

通过优化和整合海关、国检等口岸查验单位以及港口集团、理货、船货代理等核心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实现彼此之间的业务协同,提高港口物流过程信息的集成度和共享性,形成统一、共享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发布、查询、跟踪平台。

重点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

(1)建立口岸港口物流电子单证交换系统,逐步扩大物流单证电子化的范围;

(2)实现口岸主要业务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委托等功能;

(3)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查询、跟踪系统;

(4)建设运营管理、网站管理、安全管理系统;

(5)实现集装箱等货物及车辆动态跟踪,集装箱等重点货物的电子监管功能;

(6)将一个特定区域的业务模式向多个特定区域移植;

(7)逐步推进整个物流行业纸面单证的标准化和业务流程优化;

(8)将应用范围逐步扩展到口岸公路、铁路物流领域,实现海铁联运和公路货运交易等功能。

5 公共信息平台各系统功能

5.1 平台WEB门户

利用数据仓库技术的支持,从通关、运力、运价、货种、货运量、市场占有率、货源预测、货主信息等方面,提供分析数据,按照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管理模式提出用户需求,为物流业务伙伴和广大客户提供有效的增值信息服务,这一切都是通过浏览器的方式实现。同时,采用统一消息的方式实现信息的WEB查询、语音服务、短消息服务等。这类信息主要包括:新闻公告、政务指南及相关政策法规、口岸通关数据信息查询、码头作业和业务跟踪信息、在线订舱、保险委托,在线支付与结算、货源和运力、水、公、铁路运输价格、船期表、公路、铁路时刻表、会员信息及推荐、业务培训、广告服务。

5.2 电子政务系统

港口物流协作:联网协作是将口岸物流过程中各相关单位的作业情况和政府部门的审批结果通过互联网进行查询,或通过专线将相关信息传输到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中进行本地存储、统计和分析的服务,对进出口货物进行全程监控。同时,还可以运用现代信息交换技术实现与其它政府部门监管系统、物流服务商信息系统的双向数据交换。

电子政务网上办事:实现口岸管理执行和行政业务的规范化和网络化。应用平台的政务窗口,企业只要上网就可以通过港口公共信息平台向海关、国检、外贸、外汇、工商、税务、银行等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申办报关、出口退税、结付汇和加工贸易备案等进出口手续,实现政府对企业的“一站式”服务。它是物流相关政府部门网上办事的公共窗口,包括:企业向工商、税务、海关、商检等注册、年审申报;报关、报检网上预录,收取回执;保税进口合同网上备案;外汇核销网上申报;特殊商品运输许可证的申领;陆上运输行车路单登记。

5.3 电子商务系统

物流服务:系统主要包括的功能模块有:基本信息管理、堆场分配管理、堆场库存管理、单程集装箱再运输管理、租借集装箱管理、将要到达相关堆场的集装箱数量管理、集装箱状态监测、提箱单发布管理、船舶申报(危险品)、件杂货理货申报、电子装箱单申报、报表管理。

物流跟踪:注册用户通过服务网站可以查询车、船、货动态信息,同时查询各类单证所处的状态。随着平台功能的不断扩展,货物跟踪将逐渐扩展到其他特殊监管区域和空港。

5.4 数据整合系统

辅助决策:主要包括运力分析系统、箱量分析系统、单证流转效率分析系统和货主行为分析系统。

平台运营管理主要包括:EDI运营管理、网站后台管理、安全管理。

数据转换平台:通过完善和建立公共数据接口的标准和数据交换系统,开发制定与相关各方的数据交换模式,为数据资源的整合提供基础配套环境,实现平台与企业应用系统、电子口岸、保税区监管系统、保税物流园区之间的直接信息共享和交换。数据交换是该平台的核心功能,主要指数据采集、数据转换、数据发布/查询等功能。

6 港口公共信息平台的开发环境

整个平台包括主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应用系统等几个部分。

主机系统:

考虑到整个系统的高可用性,用于数据和业务处理的主机系统,采用两台UNIX服务器,并配置一个共享的磁盘阵列,通过高可用性集群软件组成双机热备的方式运行。

网络系统:

平台的网络系统负责为用户提供可靠、高效的不同接入方式,如DDN/FR、PSTN/ISDN以及Internet接入;同时考虑整个系统的安全性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及网管软件加强网络系统管理与监控。

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使用Oracle 10g企业版,并支持双机热备方式运行。

应用系统:

EDI数据交换系统是整个应用的核心,XIB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灵活、通用的体系架构,连接口岸各相关企事业单位,支持用户以不同通信方式、传输协议以及不同格式标准实现相关业务单证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传输和交换,同时XIB将报文传输的相关信息在应用系统之间实现共享,满足其他应用系统的需求。

7 结论

通过构建港口公共信息平台,对树立港口国内领先、国际接轨的现代化电子口岸形象具有重大的意义。

(1)完善港口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的功能,提升以港口为核心的口岸整体竞争力。

港口物流业是港口城市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而发展现代物流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撑,和道路交通需要红绿灯一样,港口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将提升港口城市物流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丰富其物流服务的功能,提高港口的“软实力”,加速形成现代物流大产业,向集约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2)促进港口城市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建设口岸公共信息平台需要涉及物流环节的各种角色的共同参与,平台的建设将促进政府、监管单位及各类物流企业的内部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全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同时带动和促进物流软件企业和物流信息服务企业的蓬勃发展。

(3)为口岸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企业信息系统服务外包树立样板。

成功建设港口公共信息平台不仅可以满足港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将对国内为数众多的类似口岸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从而提高国内各口岸公共物流信息服务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郑静. EDI 在宁波港口物流中应用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07,19(2).

[2]赵刚. 集装箱运输市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集装箱化,2002,(2).

[3]李波. 现代物流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作者:朱卫新

第4篇: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方案(试行)

农业部办公厅

关于印发《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

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

农办科„2015‟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农垦、渔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各级农业科研单位,各涉农高校,有关部属事业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全国农业工作会议要求,紧紧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目标任务,整合各类农业科教信息资源,贯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农技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各个环节,有效提升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质量和效率,全面促进农业科教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着力提升新常态下农业科教体系服务现代农业的能力,我部研究制定了《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现印发给你们。

请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科研教学单位和部属有关科教单位高度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工作,并结合本地和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本单位贯彻落实《方案》的具体措施。

农业部办公厅

2015年5月20日

—1—

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方案(试行)

为深入推进“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建设,着力搭建中央与地方、专家与农技员、农技员与农民、农民与产业间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桥梁,全面提升农业科教服务“三农”的信息化水平和效能,实现“互联网+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格局,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按照“体系工作法”,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支撑,有效整合各类农业科教信息资源,构建起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农技推广、农民培训与农业生产各环节上下贯通、优势互补、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的现代农业科教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提高农业科教服务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农业科教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不断增强农业科教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度,持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

二、建设原则

(一)统筹谋划,系统设计。以应用为导向,以共享为核心,以协同为要旨,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在有效整合相关农业科技、教育、资环等体系资源的基础上,吸引多方力量参与云平台建设工作。

(二)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统筹整合各类农业科教资源,规范云平台信息资源采集系统与交换标准,建立顺畅的从科技原始创新到成果转化应用的“技术成果信息流”和从生产技术难题到科技原始创新的“产业问题导向流”,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业务工作协同创新。

(三)高端引导,快捷高效。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完善农业科教大数据系统化、结构化设计,构建云平台业务系统,增强国家农业科教服务信息系统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科教服务全覆盖,为广大用户提供快速便捷、针对性强的科教服务。

—2—

(四)创新机制,打造品牌。紧紧围绕农业科教服务信息化的特点和需求,统一平台,实行平台上移、服务下延,建立多元协同、资源共享、分工明确、权责清晰的云平台建设管理机制,实现云平台各系统间和每个系统内各功能板块间的互联互通,搭建“精准、及时、全程顾问式”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三、云平台的总体架构

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包括1个大数据平台、6个专业子云和16个核心业务应用系统。

(一)1个大数据平台。即国家农业科技、教育、环境、能源大数据平台。

(二)6个专业子云。即体系综合业务云、智慧农民培育云、农技推广服务云、科技创新支撑云、成果转化服务云和美丽乡村创建云6个专业云。

(三)16个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即全国农业科教环能体系信息调度平台系统、智慧农民培育综合业务平台系统、基层农技推广综合业务平台系统、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业务平台系统、农业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综合业务平台系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综合业务平台系统、农村能源综合业务平台系统、美丽乡村创建综合业务平台系统、“智农卡”与“智农通”管理运营平台系统、标准化生产科技支撑平台系统、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数据管理系统、现代农业装备研发与推广服务支撑平台系统、循环农业创新与推广支撑平台系统、军民融合产业服务支撑平台系统、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科技支撑平台系统等16个核心业务应用系统。

四、重点建设内容

(一)农业科教大数据建设。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统筹组织国家农业科教大数据的顶层设计,重点包括:建立大数据的信息资源目录,制订信息获取、维护、存储、加工与应用方案。强化大数据的基础资源建设,通过农业科教环能信息体系建设,集成完善各类专项业务应用,保障基础资源信息的规范性、完整性和鲜活性,组织开展对农业科技创新、农民教育培

—3—

训、基层农技推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体系等现有农业科教信息资源的全面梳理、规整、入库。积极拓展信息获取通道,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科教体系资源,建立专业信息采集队伍。设置专门的数据处理机构,扩展建立国家云平台大数据处理中心和地方、专业分中心,实现对获取信息资源的及时处理。

(二)全国农业科教体系信息调度平台系统。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省级农业科教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为主干,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连通农业科教系统的信息交换平台,建成全国农业科教系统信息快速交换通道,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支持对全国科教信息体系各项业务运行的动态监测和快速调查。建立业务信息调度制度,形成业务信息交换与报送机制,初步实现农业科教体系信息处理规范化、信息监测动态化、信息调度网络化、信息管理智能化和辅助决策模型化,有效支撑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支持健全完善全国农业科教基础资源数据库。

(三)智慧农民培育综合业务平台系统。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建档立卡管理系统,实现对各类新型职业农民的建档立卡和跟踪服务。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管理系统,建成专业量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培训对象、培训师资、培训教材等资源库,为全部经过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登记,发放“智农卡”,开通“智农通”服务。创新培育模式,搭建起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智慧农民在线培训教育平台系统,建立与知识更新相结合的长效培训服务机制,实现集中培训与全程辅导相结合,单项教学与交互教学相结合,引导农民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初步实现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认定管理考核和对接农村电商的综合服务能力。开展农村创业科技支撑建设,为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组织和大学生、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及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等提供科技信息服务。

—4—

(四)基层农技推广综合业务平台系统。实现部、省、市、县、乡五级互联互通,业务联动,分类建设全国农技推广服务基础资源数据库,开展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在线培训教育。为全部农技推广人员配发“智农卡”,开通基层农技人员“智农通”服务,实现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实时、动态业务管理;构建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现代农技推广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农技人员尤其是基层农技人员的信息化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在有条件的地方整体推进农技推广云平台基层工作站建设;创新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模式,组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开展农业生产现场信息的实时采集、农业科教资源信息的动态监测、农业生产现场的技术指导,鼓励基层农技人员从云平台获取知识和专家支持。全面升级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组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通过“智农通”与其所在区域农户实现互联互通、开展各类技术服务并纳入业务考核。

(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综合业务平台系统。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与广大农业科研教学机构的对接协作平台。建立科技创新动态资源数据库,形成网上成果展示、学科群集成研发与技术攻关、重点实验室成果数据库共享、重大实验装备开放共享平台。建立包括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和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专家在内的农业专家库,为入库专家开通“智农通”服务,对接云平台,实现对专家的实时、动态业务管理,支持专家通过云平台为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提供全方位服务。

(六)循环农业与美丽乡村创建平台系统。收集、汇总我国相关农业水土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与评价数据、耕地质量安全评价数据以及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建设技术等,强化“一控两减三基本”科技支撑服务。建立循环农业集成服务系统,建成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数据库与绿色增产技术指导平台,启动农村生态能源管理与应用。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管理与成果展示。

(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系统。开发成果征集、评估、托管、交易、孵化、奖励、立项等功能模块,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通过“一条

—5—

龙”式的成果转移服务机制将各功能模块进行有机衔接,与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网络系统进行对接。

(八)“智农卡”与“智农通”管理运营平台系统。“智农卡”作为云平台联合电信运营商专门定制的手机卡,内置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直通系统,面向入库专家、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免费发放。“智农通”作为云平台业务和服务的移动互联终端应用,包括:农业科教管理、农技推广、农民培育和农业专家、职业农民等不同的业务版本。2015年计划在全国发放不少于500万张“智农卡”,落实不少于3000名专家、10万名农技推广人员和10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启用“智农卡”,最终计划全国发放不少于5000万人(户),逐步实现“智农卡”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持证农民的全覆盖,为农民提供“精准、及时、全程顾问式”的信息服务。落实不少于10000名专家、50万名农技推广人员和1000万农户(包括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通“智农通”服务。

五、进度安排

(一)2015年1-3月,开展前期调研,提出云平台的建设思路,利用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进行云平台建设的宣传、部署与组织动员。

(二)2015年3-6月,统筹协调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农民培训等相关资源,推进云平台各系统建设,初步搭建完整的云平台框架,启动支撑六大子云的核心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启动省级平台的落地工作,组织部分试点省共同推进云平台建设。

(三)2015年6-9月,组织开发面向不同类型用户的数据应用服务系统,开展相关人员业务培训。集成、整合各类农业科教基础资源数据,初步建立国家农业科技服务大数据平台。

(四)2015年10-12月,开展平台应用推广,完成不少于3000名专家、10万名农技推广人员和10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启用工作。

(五)2016年之后,进一步完善云平台各业务应用系统,扩大省级云平台建设试点,全面推进云平台应用等。

六、组织保障

—6—

云平台建设运行工作牵涉面广、涉及部门多、协调任务重,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工作进度和质量。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牵头、司内各相关处和相关业务归口单位负责同志参加,成立云平台建设工作推进组,统筹协调云平台建设工作,包括前期调研、业务与信息资源整合、应用系统开发与运行、公共服务等。各省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和农业科教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云平台建设工作,明确负责人和责任处室,积极协调、支持和配合云平台建设工作。

(二)强化资源整合。按照云平台建设要求,整合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学科群重点实验室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以及相关农业科教系统各单位相关信息资源,形成符合云平台建设要求的农业科教大数据。

(三)形成建设合力。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作为云平台建设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协调和整合各相关单位的基础资源数据;中央农广校负责云平台(国家)运营中心具体承建工作;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地方云平台建设与推广应用并开展培训,争取地方政府财政支持,组织专家团队,聚集本地资源,做好云平台的信息服务工作;各云平台业务支持单位应积极配合,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按要求提供云平台建设相关基础数据;北京中园永兴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云平台技术支撑与运营服务机构,负责云平台的系统建设和运营工作,协调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做好平台运行的信息通道建设与服务开展。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云平台建设各项工作落实。

(四)实行全程督导。云平台建设工作推进组将全程跟踪检查云平台建设的各项工作,组织人员对云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系统开发、资源整合、数据采集、试点运行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督导检查。

—7—

第5篇: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

专题编号:2005DKA21406

南、北极生物和地质标本标准化

整理与共享试点子项目

中国极地沉积物样品的管理、申请及使用条例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二〇〇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第 1 页 共 4 页

总则

第一条:我国极地考察采集和钻探获得的沉积物样品属国家所有,并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负责管理。

第二条:极地考察获得的沉积物样品将用于地质历史、沉积作用及环境变迁等领域的研究。由于采集样品的过程复杂、困难,研究过程中分析样品的重量应减少到最低程度。

第三条:国内外科研人员均可申请用于科学研究所需的沉积物样品,但国外申请者需有国内科学家参与合作。

第四条:成立“中国极地沉积物研究专家委员会”(下称委员会),由委员会对所有中国极地沉积物样品的申请、借用等活动提出科学评审意见。研究项目的科学目标及其意义、样品分析项目是否合理是决定能否获得样品的关键。

委员会的组成和职责

第五条:委员会由国内研究单位从事南极第四纪沉积物及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有关管理负责人组成,对国家极地考察主管部门负责。

第六条:委员会设立主任和副主任各一人,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聘任,日常工作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负责。

第七条:负责委托南极第四纪地质、环境变迁、沉积作用等研究人员对获得的沉积物样品进行描述、分类和包装,并负责在《极地研究》上公布新采集的南极沉积物样品目录。

第八条:负责指导极地沉积物样品的保存及管理工作。

第九条:负责受理我国极地沉积物样品的申请。

第十条:制定和修改极地沉积物管理和使用条例。

第 2 页 共 4 页

第十一条:组织南极第四纪环境变迁、冰川变化过程及其对全球环境影响等领域的学术活动。

样品的管理

第十二条:极地沉积物样品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统一保存和管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按保存要求和管理规定履行职责。

第十三条:极地沉积物样品包括:湖相沉积、海相沉积、土壤、风化壳、生物沉积及风成沉积等。样品的保存及分析项目参照《极地沉积物采集与管理条例》进行。

第十四条:极地沉积物样品的使用由研究人员提出书面申请,报请“极地沉积物研究专家委员会”讨论评审,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审批,并由极地沉积物管理部门具体执行。

第十五条:建立极地沉积物研究档案,并提供研究人员使用。

样品的申请

第十六条:委员会只受理“极地沉积物资源共享平台”中的样品申请。

第十七条:申请者可先行申请样品,自批准之日起一年内研究经费落实后方可得到样品。

第十八条:申请者需向委员会提交极地沉积物研究样品申请书。

第十九条:申请受理时间为每年三月和九月。

样品的使用

第二十条:极地沉积物样品研究内容主要有:环境变迁、极地冰川演化、沉积与风化作用、土壤发育、海洋环境等。

第 3 页 共 4 页 第二十一条:极地沉积物样品第一次使用最多为样品量的2/5;第

二、三次使用样品量各为1/5;最后1/5永久保存,只用于观察,不能用于消耗性分析项目。

第二十二条:使用者在其发表的相关论著和报告中应注明“样品采集人及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提供”。

第二十三条:沉积物研究结束后应按科技档案要求向国家极地档案馆归档。

第二十四条:使用者应向委员会提交相关资料和分析数据,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按“中国极地科学数据管理规定”要求归入中国极地科学数据库。

附则

第二十五条: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极地概况沉积物研究专家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 4 页 共 4 页

第6篇:安徽省科技平台建设情况报告

发布时间:2011-7-11信息来源: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为贯彻落实《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精神,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安徽省科技厅会同相关部门于2005年启动建设安徽科技基础平台。

一、总体情况

2005年12月,安徽省科技厅、发改委、教育厅和财政厅等四部门在调研分析论证和软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联合制定了《安徽省“十一五”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意见》,报经省政府同意,由省政府办公厅于2006年3月20日转发实施。

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安徽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筑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优势,充分运用现代信息通信和网络技术,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全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改善科技创新环境,为全省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提供有力的科技基础保障和条件支撑。

平台建设的原则: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整合集成、优化配置,突出共享、创新制度,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突出重点、带动全省的建设原则。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服务平台以及科技文献与数据、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技创业与成果转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门户网站等公共服务平台方面加强资源整合力度,突出共享与服务,为科技发展和企业创新提供条件支撑。

为加强平台的组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保障平台的高效便捷运行,安徽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明确要求建立由省科技厅为召集人、省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市政府参加的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平台建设整体规划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工作,协调解决平台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联合审定平台重大建设任务,组织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工作,做好与国家及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衔接工作等。成立专业平台建设专家顾问组,对平台建设的方案和具体实施提供指导和咨询。并要求联席会议各有关成员单位落实机构,明确职责,共同推进平台建设。

为加强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提高共享能力和服务水平,安徽省科技厅等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安徽省“十一五”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意见》、《安徽省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暂行)》、《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暂行管理办法》、《安徽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实施管理办法》、《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认定办法》、《关于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安徽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关于加强我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意见》、《关于开展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工作的意见》、《安徽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安徽省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和管理规章制度。

二、主要工作成效

1、初步建成一批研发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安徽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注重发挥基础优势平台先导作用,强调建设和提升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信息、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动物等专项平台的共享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共享服务机制,加大开放共享力度,在集聚人气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共享度。

2、加强省市共建创新创业服务综合平台。

在分布建设相关专项平台中,进一步整合平台资源,采取“项目+基地+省市共建”的模式,以安徽省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为突破口,建成安徽省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平台。在加强该平台载体建设的同时,对现有的信息网络、科技文献、大型仪器、计量基标准体系、中介服务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建设集科技文献与数据共享、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自然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展示交易、项目资本对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作为科技服务业公共平台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以增量带动存量,起到能力放大和效益倍增的作用。平台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分工建设,分步实施,围绕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充分发挥合肥科技资源优势,加快和提升合肥地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现省市资源共享,错位建设,功能互补,为全省其他各地科技平台建设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进而带动全省平台建设。

3、强化管理与服务。

安徽省还十分注重研究实验基地、专业技术共性服务平台、孵化基地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定,加强监督和考核,加大了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和补贴力度,促进了基地平台的开放运行,在承担国家和省级科研任务、凝聚培育人才、开展产学研合作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发挥基础平台的积极作用。

4、落实平台组织管理机构。

安徽省科技厅条件财务处作为科技平台建设管理的职能处室,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平台建设精神,制定全省平台建设方案,督促平台建设运行,指导地方开展科技平台建设,筹集平台建设经费。2007年9月,安徽省科技厅批准设立了平台建设的专职管理机构---安徽省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管理中心,其主要职责:一是承担省级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科技文献与数据共享服务、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自然科技资源、科技创业与成果转化、研究试验基地、网络科技环境及工作场所等各个子系统建设中有关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二是协调和参与在建省级科技平台建设项目的综合配置、中期评估与考核监督等工作。对已建省级科技平台项目的运行和服务情况,承担相关考评、开放共享制度制定及补贴费测算等工作;三是承担科技平台门户网站系统的建与运行管理工作;四是协助联系国家、各市、相关部门及行业系统的平台建设与联动服务工作,提供相关咨询服务;五是承担省级科技平台建设的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及运行服务等工作,开展科技平台建设的对外合作与宣传、培训工作。

5、突出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社会公共科技服务。

在科技文献方面,通过统一制定数据加工、检索、传递、交换以及数据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标准规范,初步整合了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标准化研究院、省科技情报所等部门现有科技文献资源,现已初步建成安徽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门户网站,并于2007年9月开通试运行(网址: http://220.248.235.202/)。目前,平台收录标准11万条,专利246万条,文献信息1700万条,涵盖了全省区域内85%以上

的科技领域,已具备了外文期刊、大型数据库、发明专利、标准文献、科技报告、科技成果等多项服务功能。合肥市于2007年12月开通了科技文献共享平台门户网站。在大型科学仪器方面,2007年元月开通了“安徽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网站,并试运行。共享服务平台收集整理全省208个单位资源信息:科学仪器设备1522台套,专业分析测试单位32个,重点实验室43个,工程技术中心36个,专家成员16人,组织入网仪器设备532台套,社会化服务维修网点3处,提供网上信息有试剂标样、调剂配送服务,维修工程师网上服务,专家疑难解答,网上科学仪器会展等内容。2007年2月至9月,实现与长三角区域科学仪器设备平台无缝对接。实现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大型科学仪器数据库信息标准化对接。合肥、芜湖、马鞍山等3市于2007年12月分别开通了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门户网站。

三、主要经验体会

1、省市共建,错位建设

我省的优势创新创业服务资源以合肥为中心,聚集度高,辐射力强。因此,确定了省、市共建,以省为基础,以合肥市为示范的工作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安徽省、合肥市设立统一的服务界面、统一的门户网站,统一的数据源。既有合作,也有分工,协同工作。省中心主要面向资源,侧重于基础性、全面性方面工作,如构建门户网站、基础数据库等;合肥市主要面向用户,侧重于应用和服务层面,直接面向合肥市有关科研单位、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

其他各市参照合肥市的做法,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特色,以资源共享机制带动社会各界资源共建,充分发挥平台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上下联动,联合互助,最终实现全省一盘棋,上下一条线。

2、支持创新,鼓励创业

平台建设坚持“支持创新,鼓励创业”,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联盟。联合全省各类孵化器,组建以促进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整体水平的非营利服务型行业自律组织—安徽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协调指导建设全省专业化、综合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

二是加强技术转移。集成大学、科研院所科技开发力量,按照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开展研发和工程化工作;针对大学、科研院所的供给成果,开展技术对接;根据我省技术交易和技术转移的实际,加强技术经纪人的培育,建立起一支技术经纪人队伍。

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整合全省各市成果转化服务机构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实际,促进产学研结合,对大学、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并实现最终的产业化。

3、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以《安徽省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为统领,结合我省科技基础条件、创新创业资源的现状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按照参与国家、体现特色、服务创新,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要求,科学规划,分阶段建设,成熟一个,建设一个,运行一个。4 、聚集人气,探索运行机制

以省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为载体,整合相关科技资源和功能单位,明确共享任务和特色服务,聚集人气,为创新创业提供综合一站式服务。加强平台的宣传、培训和推广应用,开展

平台运行机制的软课题研究,探索开放共享高效便捷的服务。

5、加强平台建设投入

一是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立项补助,共争取发改委投资补助500万元;二是安排专项平台建设专项经费,共落实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专项经费100万元,科技文献信息平台专项经费350万元,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专项4500万元,2006年和2007年安排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800万元(2008年预算增加到1300万元);三是建立条件专项,从2008年安排400万元,保障平台运行;四是引导地方投入,合肥市共投入2000万元共建创新服务中心。

四、主要的共性问题

1、共享机制尚不够完善,科研资源不足与科技资源闲置现象同时共存,管理体制与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科技创新创业的要求。如何建立一个协同工作的科技平台和相应的资源共享与长效运行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服务平台的架构虽然初步形成,但长效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自然科技资源保存设施落后,保护不够,共享服务差;科学数据体量小,数据整理、汇集、保存和建库等尚处在原始状态,缺乏科学的鉴别和分类管理措施。

3、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队伍不稳定,专业素质提升不快,特别是缺乏一批具有实验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实验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第7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情况报告

发布时间:2011-7-11信息来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建设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和支撑体系,是科技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障。平台建设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为核心,加强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对实施科教兴兵团、人才强兵团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兵团科技创新环境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科技部“关于开展地方科技工作综合调研的预通知”(国科计函〔2007〕10号)的要求,现将兵团平台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兵团平台建设的总体设计

(一)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指导思想

以《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兵团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兵团科学技术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全面提高兵团科技创新能力和增强竞争力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资源整合和能力建设为主线,以建设共享机制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强化开放服务功能,改善科技创新环境,为科技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总体目标

到2010年,对现有的科技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和优化,有效调控增量资源,建设、完善、提高具有兵团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开发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明显改善科技基础条件,为最终形成一个布局合理、装备先进、流动开放、共建共享、高效运行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奠定基础。

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建立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建立与平台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按照新的管理运行机制,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基本满足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需求的科技文献服务网络,建设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设施、人才队伍、中介机构和技术市场服务体系的建设。

(二)平台建设的发展规划、重点任务

1、发展规划

兵团设立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重大专项资金,为科技人才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促进项目、基地、人才的有机结合。根据“集成、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科学数据和文献资源共享为核心,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行政主导、社会参与、分步实施,构筑研究开发、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三大平台,加快具有兵团特色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步伐。

2、重点任务

——研究开发平台

新建兵团重点实验室3-5个,使兵团重点实验室达到10-12个;力争在建的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争取使“新疆地方病与民族病重点实验室”、“新疆特种植物药资源重点实验室”等进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行列。

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使兵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4-5个;创造条件培育农业机械、化工、食品、纺织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有1-2个成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源共享平台

在自然科技资源建设方面,加强对生物资源、实验材料、实验标本的搜集、整理、保藏和保护,建成1-2个标准化的、有一定储藏和保存能力的种质资源库。

在科技文献信息网络建设方面,充分发挥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农垦科学院的科技文献资源优势,加强对现有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成,建立兵团科技文献资源共享中心,为兵团科技人员提供网络化、集成化和可定制的文献信息服务。整合相关科技信息资源,面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技工作者,建立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主要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信息、兵团科技成果及立项信息、兵团科技政策信息等资源库。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科技文献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在科学仪器设备方面,全面提升兵团科学仪器设备的利用率,重点装备已建成的兵团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兼顾中小企业、师属科研机构和中心团场实验室关键仪器设备的建设需求,使基本的科学实验都能在兵团完成。引入开放、共享、竞争、服务的机制,逐步形成全局性的共享网络,提高仪器设备、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效果。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科技园区、科研中试基地、科技示范基地和团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鼓励和引进风险投资机构,支持建立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提高技术市场的信息化服务水平,强化相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完善各类科技园区的服务功能,建设具有兵团特色的产业化培育基地。

(三)平台建设的组织领导体系

建立兵团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组织领导机构,负责对平台建设的研究、规划和指导,总体协调跨部门、跨行业、跨师(市)的重大问题,形成在规划、布局、投入、建设、共享、运行、监管等方面的协调机制。平台建设作为“十一五”兵团科技发展的四大主要任务之一,已纳入兵团“十一五”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作为行政促进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2007年3月兵团科技大会隆重召开,兵团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兵团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平台建设作为营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良好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已纳入到兵团党委、兵团加大自主创新、推进创新型兵团建设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四)相关制度保障体系

平台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强、投资大、管理强度高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需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平台建设及资源共享的制度保障措施。为加快兵团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根据《“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和《兵团“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兵团科技局出台了《兵团“十一五”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为规范兵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出台了《兵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暂行办法》。为规范和加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加强兵团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出台了《兵团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

二、平台建设的组织管理体制

(一)平台建设的组织实施模式

1、兵团高度重视平台建设工作,在 “十一五”兵团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中专门设立了“科技

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对重点实验室、兵团直属科研院校、各师农科所及部分重点团场、重点企业技术中心的平台建设进行支持。针对新时期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需要,兵团科技局党组对科技经费进行了相应调整,按照“增量调解,切块管理,分类支持”的原则,确定了稳定增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经费的新思路。

2、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现代农业科技的辐射源、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的作用,在兵团科技计划体系中专门设立了农业科技园区专项计划,对国家及兵团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进行支持。

3、在科技计划及项目管理中,确立了“项目+基地+人才”指导方针,即科技计划将从以支持项目为主转向统筹安排项目、人才、基地,逐步形成“实施一个项目,建立一个基地,培养一批人才”项目运行机制。

(二)平台建设立项程序、过程监管、绩效考评和验收

兵团平台建设项目遵循调研咨询—编制指南—组织申报—形式审查—专家评审—局长办公会议审核—签订任务书—下达计划的立项程序。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管理办法中对项目的过程管理、绩效考评和验收都提出了具体的指标和要求,同时在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注重引入专家咨询、决策机制,充分发挥不同领域行业专家的作用,促进了管理的公平、公正、公开、科学和高效,初步建立起了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平台建设管理新模式。

(三)平台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各方面的责、权、利关系

1、兵团科技局作为兵团平台建设的主管部门,根据兵团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科技需求的优先顺序,做好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与平台建设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平台建设的发展。要发挥行政部门对公共科技资源供给的主导作用,形成部门联动的管理机制,有效集成各方面资源,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充分调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及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参与平台建设的合力和良好环境。

2、平台建设的各参与单位,要根据自身科技发展的现实和长远需求,广泛咨询、充分酝酿,本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编制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优先解决已成为制约科技发展瓶颈的、急需的科研仪器设备。计划下达后,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计划任务书规定执行,确保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此外,建设单位应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建成平台的管理,努力提高设备和资源的使用效率,建立“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三、平台门户系统(网站)建设运行情况

兵团科技信息平台坚持以服务兵团科技事业为宗旨,紧紧围绕兵团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开展各项工作,积极为兵团各级科技管理部门提供优质、高效的科技信息服务。

(一)基础条件建设方面

一是兵团科技局每年设立14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信息平台管理和维护,设有专职人员负责信息采编和信息发布,并制定了《兵团科技信息平台管理办法》、《兵团科技信息工作管理办法》以及《兵团科技信息安全保密制度》等管理办法,使网络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二是2006年12月投入30万元更新了系统服务器及配套设备,改善了平台运行硬件条件,提高了平台运行效率。

(二)科技资源建设方面

一是在兵团科技局、各师科技局、大学、科研单位及兵团企事业单位建立信息联络点,设有1-2名信息联络员,形成覆盖兵团范围的科技信息联络网。同时建立了兵团科技信息工作激励机制,调动了信息联络员的积极性,科技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拓宽了科技信息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二是结合兵团科技局组织或参加的区内外各类科技会展的机会,收集、整理了兵团及区内外各类科技供需项目300余项,建成兵团科技供需项目数据库;三是根据兵团科技奖励工作的需要,收集整理了500余项兵团科技成果及600余名专家信息,建成了兵团科技成果库和专家数据库;四是根据兵团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的需求,开发了兵团科技项目网络管理系统。

(三)科技服务方面

一是为兵团各级科技管理部门提供及时、有效的科技信息,已发布各类新闻、通知公告6000余条,平均月IP访问量已超过2500人次;二是积极开展网络建设服务,先后开发建成兵团星火计划网、农九师科技信息网;三是为保障兵团科技项目网络管理的顺利实施,举办了兵团科技项目网络管理系统操作培训班。

四、平台建设已取得的成果

(一)科技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十五”期间,重点建设了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河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反映兵团科技优势的科技平台。新建重点实验室7个,其中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新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共8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个(共3个)。建立了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兵团级农业科技园区,各类中试、示范基地12个和一批科技信息网站。万元以上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0668万元。

(二)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平台建设具有的吸引、凝聚、培养人才的作用逐渐凸现。2005年兵团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64万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8715人,每万人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16人,初步形成了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应用和推广能力的科技队伍。

(三)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2006年,7个重点实验室共承担各类科技项目357项,项目经费4370.7万元,重点实验室基础建设投入资金1979.5万元,培养各类人才230人,举行学术报告198次,获国家级科研成果9项,兵团级科研成果26项,其它科研成果21项,申请专利16项,发表论文533篇。石河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优质原原种繁育基地14000余亩,示范应用农作物新品种34个,转化推广新技术新产品22项,推广应用面积56.2万亩,新增经济效益4034万元。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实施和完成各级研发项目36项,取得授权专利18项,发表论文18篇,培训各类节水技术人员2000余人,举办国际节水培训班1期,培训来自6个国家的节水灌溉技术人员27人,在巴基斯坦建立滴灌示范基地385亩,实现出口创汇5万美元。

(四)具有区域特色、运行服务良好的典型平台案例

1、新疆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是1997年以石河子大学新疆作物高产研究中心为基础,经整合石河子大学六个学

院相关学科的实验室与研究人员组建,2003年1月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现有仪器设备总额达800多万元,形成了一支素质高、团结协作、学术氛围良好、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56人。聘请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法兰西科学院和法兰西农业科学院、瑞士日内瓦大学、美国怀俄明州立大学、美国伊利诺州立州长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22名专家为客座教授,以项目为纽带开展合作研究。先后有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地所、浙江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加州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中山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的16位专家学者与实验室科研人员进行了学术交流。实验室围绕绿洲生态系统资源优化配置、荒漠绿洲作物区高产机理与高效栽培、节水灌溉理论与新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2006年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前期预研、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及省级项目18项,获得经费支持371.5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78篇,授权专利4项,开发棉花滴灌专用肥新产品3个。实验室自主开发的基于GIS的农田精确管理与推荐施肥系统在新疆及兵团的30多个县(团场)推广应用,累计节本增效1.28亿元,设计完成的“棉花土壤肥力地理信息管理及施肥推荐系统”等4个软件系统累计推广160余万亩。

2、石河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石河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围绕兵团、师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总体部署及园区发展规划,努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场农工增收,园区整合工作取得新进展,棉花良种繁育及示范、葡萄优良新品种繁育与推广等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6年,园区引进棉花、加工番茄、葡萄新品种6个,自主培育蟠桃、棉花新品种4个,建立规模化示范基地8个,总面积达7.1万亩。全年累计示范推广作物新品种、新技术56个,推广面积达56.2万亩,新增经济效益4034万元。园区通过建设各类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共建立了6个专家大院,3个科技特派员活动组,建立技术、成果示范区18个,新聘各类专家(技术人员)41人,引进新技术、新成果40余项,以企业和团场为骨干建设样板连队9个,并通过咨询、培训、指导为当地培养科技骨干和农工360余人。当年园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带动3800余个农工(户),共创造社会效益1670余万元。通过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到园区创业,目前入园企业总数达到15家,总产值18544万元,总利润1970万元。

3、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

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以下简称“节水中心”)于2002年12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依托新疆天业集团公司、新疆农垦科学院和石河子大学三家单位组建。2006年,节水中心全面完成组建任务,7月通过科技部现场检查验收,8月通过顺利科技部综合评议验收。2006年,在兵团科技局、依托单位及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节水中心企业化运行管理机制完善,产业化开发和工程化集成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实现了技术、经济和人才的良性循环,重点加强了检测中心、模具加工中心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推进了节水灌溉技术示范、推广和应用的服务体系与网络建设,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节水中心现有固定人员116人,流动人员36人,其中研究人员90人,研究人员中硕士以上学位(含在读)75人,占研究人员的83%,高级职称43人,占48%。全年共取得经济收入980.3万元,其中开发模具等产品销售收入530万元,技术转让及开放服务收入410万元,其他收入40.3万元。由节水中心设计施工和推广服

务节水灌溉面积的新增90余万亩,并在巴基斯坦建立棉花、洋葱、甘蔗、花卉滴灌示范基地385亩,实现出口创汇5万美元。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使新型国产化滴灌带生产设备具有造价低、性能良好、运行速度快、产量高、实用性强等特点,开发出价格低廉的滴灌带,使田间滴灌系统的首次亩投资降到400元以下,为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止到2006年底,全兵团田间工程性节水使用面积达到800万亩,其中滴灌610万亩,喷灌40万亩,软管灌及其它灌溉面积142万亩,涌泉灌8万亩。目前兵团节水面积已超过总播种面积的50%以上,成为全国节水灌溉面积最大的区域。

五、对平台建设的认识、理解和经验体会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需要。在政策导向及资金支持的有利形势下,如何在区域的层次上用好国家的政策与资金投入,促进区域创新体系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就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任务。而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必须构建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一)平台建设是区域科技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平台建设符合国家关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科技政策,是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的窗口,是稳定和吸引人才的平台,是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科技条件的好坏可以决定一个地区吸引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因而它是科技能力强弱的关键因素。平台建设对加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中间环节,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平台建设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

科技条件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区域科技条件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加强平台建设是推进兵团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兵团创新体系的整体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平台建设不仅为区域的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重要公益性研究提供技术支持,而且平台建设和运行也能够带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

(三)平台建设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

平台建设可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区域科技、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是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8篇:进一步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九三学社海淀区委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上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的战略方针。海淀拥有最优越的科技发展能力,如何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是海淀区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海淀区企

业成长为自主创新主体的过程中,由政府主导建设一个能为企业、研发机构提供优质服务、帮助企业克服多种困难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重要的措施。自主创新、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基础研究、小试、扩试、中试到产业化,需要整合各种资源,汇集多个学科的技术人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这个过程中具有面向产业和政 府决策机构公共的科技服务平台将是十分必要的。林抚生区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公共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企业创新发展需求”的方针。九三学社海淀区委员会对当前国内、北京市和海淀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的状况进行了调研,形成了本调研报告,对海淀区如何进一步推动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关于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新的技术变革带来新的理念,“共享”和“服务”带来了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概念。资源“共享”能极大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新技术高速发展。在新的技术革命面前,基础设施的投入越来越大,用最小的费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产生“共享”概念最直接推动力。政府的职能由直接管理转向“服务”,是现代政府的一个重要标志,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服务型政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项有效措施。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是由政府主持办理的、面向企业、帮助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服务体系。我国省、市一级已经建立的综合性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有上海、辽宁、江苏等省市。在地级市一级建设了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则有青岛,苏州等城市,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发展局为促进公共科技服务管理平台的发展,还专门制定了科技服务管理平台管理条例。张江科技园为了促进动漫产业在上海的发展,建设了“动漫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具有先进的硬件设备和配套软件,包括30台HP9300,HP6200等工作站,100个CPU的HP刀片式渲染服务器、软件方面还包括AVIDSD和HD非编系统、电影格式的实时处理系统、运动控制系统,其中还包括国家863高科技攻关项目。由于这一平台的建立,上海发展动漫产业就比其他地方具有了明显的优势。

北京最早建设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当属海淀区,比如留学生创业园、科技创新园、孵化器。而现在除海淀园以外的北京经济开发区等其他中关村园区也都陆续发展了自己的科技园区,为创新性企业提供服务。近年来,北京市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又有新的发展,在北京市科委的主持下,陆续建设了20个功能性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仅今年6月北京市科委就为中国生物技术研发服务联盟(ABO)、北京软件产业基地公共技术支撑体系、北京集成电路测试科技条件平台等15家科技条件平台授牌。这20个科技条件平台共整合资源61.5亿元,其中各平台建设单位自身拥有的资源价值约为6.28亿元,但引导整合的资源达55.224亿元,大大扩展科技资源的可利用范围。

二、关于海淀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概念是广泛的,既包括实体的,也包括虚拟的。其主要特点是向社会开放,为科技发展提供服务。实体的可以是一座建筑物,也可以包括其中的设备;虚拟的如一个网站,可以从网上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按照这个定义,海淀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起步是很早的。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创办的留学生创业园

是创办较早、规模较大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海淀园内各类孵化器也属于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海淀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既有政府主办的,也有高等院校和企业主办的。如各高校的科技园区,企业的科技孵化器。有一些科技园区发展得很不错,部分科技园较早地就突破了单纯提供办公用房这样一些较简单的服务模式,如留学生创业园很早就引进了项目评估信息系统,生物医药园提供了很先进的实验室、仪器设备以及实验材料库房,为入驻创新企业提供优秀服务。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涵盖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大型科研设备的共享和服务、科技文献的提供、科技数据和科技信息、动植物种质资源科技信息等。有关这些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在海淀的基本情况大致如下:

(一)科技文献服务平台

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科技情报所这些国内最大最好的图书馆、科技情报资料库都在海淀,海淀又是信息产业非常发达的地区,所以从广泛的意义上说海淀很早就拥有科技文献服务平台。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以万方数据(集团)公司为基础,建立的“万方数据”信息资源平台是集信息资源产品、信息增值服务和信息

处理方案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清华大学建立起的“中国知网”网上图书馆,走产业化的道路,在基础研究领域已经发展具有相当规模的文献资料平台,基本确立了其在国内科技文献服务方面龙头老大的地位。所以在海淀,科技文献服务平台是已经获得良好发展的一类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二)政策、资料信息服务平台

企业在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了解国家政策和其他有关信息。在政策法规、各项优惠政策方面的信息提供方面,北京市、海淀区各类政府网做得比较好。市、区政府在大约10年就开始了信息化进程,致力提供政策法规、办事流程。企业需要的有关政策文件、管理信息都可以从政府网站得到,有些业务也可 以通过网络办理。政府的信息化进程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需要的信息比如专利查询,在北京市范围内建设也是比较好的。北京市的企业也可以得到比较完善法律服务,所以在这方面不存在明显的缺陷和问题。上海市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把这些政府信息归纳到其平台里面,如果这样也很好,但我们认为这也不是必要的。

(三)科技数据和科技信息

很多科技创新工作需要数据支持。位于海淀区的国家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搜集了大量数据和信息,包括自然科学方面的数据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数据,这些数据大部分归部门或单位所有。这些数据中有部分是专业性的数据,比如气象、地震方面的数据,对于企业发展并不重要,但比如人口、教育、收入水平、消费等方面的有一些 数据对企业发展还是有参考价值的。但目前这些数据开放得很少。对这些数据、资料的开放利用,希望政府能进行一些调查,看那些数据即是企业需要的,也是可以向公众开放的,尽快组织好其开放利用。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林业科学研究院,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都有很好的动、植物标本库,种质资料库。这些资料库现在都是有条件地对外开放。部分资料也进入了计算机资料库,他们是否对企业发展有用,如何利用,由于专业性很强,需要进一步在行业内调研。

(四)大型科研设备的共享和服务

在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中最感困难的是大型科研设备的共享。我们不能说所有的学科,但从整体上说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大型、先进的科研实验室、科研设备无论从数量和设备的先进程度上都没有那个省、市、自治区能和北京相比。而且这些实验室和设备相当大的一部分就坐落在海淀,但在北京市范围内的实验室、 科研设备的开放程度、利用程度却是相当差的,原因就在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体制上形成的“条块分割”。为了促进科学技术工作的发展,国家对实验室建设是非常重视的,投入了大量经费进行实验室建设和购置仪器设备。在这方面国家投入的经费主要是面向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但由于部门所有制和缺乏“共享”的理念,尽管这些设备都是用国家财政资金买的,却被单位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其他单位和企业要想使用这些设备非常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国家投资的高端设备的单位所有制,设备的利用率又很低。但我们也知道有很多科技创新项目离开了这些大型设备有是根本做不成的,这些设备又是科技创新必须的。很多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资金无力购买这些高端、大型设备造成创新工作无法开展。进入市场经济后,也存在高端设备如何提高使用效率,降低使用成本的问题。海淀区政府在大型科研设备服务平台的建设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2008年2月海淀区开始创建“科技租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电子测试仪器、分析仪器、实验室科学仪器设备、专用软件开发平台和引擎、个人计算机、服务器、小型机和网络设备。

三、对进一步加强海淀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的几条建议

只有建成良好、完备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才能为自主创新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这对于吸引创新型企业来海淀创业具有重要意义。海淀区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起步早,规模大,在扶植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必须随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海淀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根据海淀产业发展的趋势 采取一些新的步骤。

1.海淀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数量是不少的,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象生物医药园已经向企业提供多方位的综合服务,但也有一些孵化器仍然停留在提供办公用房,资金等条件比较初期的阶段上。应该推广生物医药科技园的经验,使科技园的服务向更高层次发展。

2.建议在管理方式吸取苏州工业园管理的经验,使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更加规范化,同时促进目前尚停留在简单提供办公用房和资金支持的孵化器向高层次发展。

3.确定产业方向对专业化公共科技平台建设有重要指导作用。

张江科技园建设动漫产业服务平台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关于动漫产业,在

四、五年前海淀的呼声不断,可是什么具体事情也没做。现在张江科技园把服务平台做了,优势地位一下就确定了,海淀再想做也就难了。海淀不一定非要做动漫,但确定自己的优势项目却非常重要。海淀科技园区确定了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优先发展领 域,这都是包含很多很多内容的领域,现在真正做得好的项目也就是那么几个,如网络安全、企业管理软件、移动存储等。专业性很强的公共科技平台建设,必须与政府计划和鼓励发展的产业方向相互一致起来。在海淀象用友、同方等已经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可以自己增加所需要的设备,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对于一些新兴的尚处在 初期阶段的项目来说,类似张江科技园的动漫产业服务平台就是十分必要的了。这就要求政府的科技园区在产业发展方向上有前瞻性。通过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来帮助产业发展。

4.海淀区创办的“科技租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也不到一年,以租赁方式取得仪器设备的使用是否适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涉及到目前的一些政策,比如很多国家拨款的科研课题,只有仪器购置费而没有设备租赁费的预算,购买的仪器可以作为固定资产入帐,花钱去租就不好说了。以合作方式共同利用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 在经济发达国家是比较普遍的,那里有适合“共享”的文化氛围与体制,我们国家在文化上和体制上都有不适应的地方。而且设备租赁在如何引进设备的类型和种类方面也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和前瞻判断力。“科技租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能不能运行得好,要有多方面的因素的配合,这一项目能否成功尚有待观察。希望政府密切关 注这项工程,随时注意解决存在的问题。

中关村从“电子一条街”发展到如今的规模,政府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发展早期,从政策层面上扶植创新企业的发展;近些年来,在规划、公共设施(交通、环境)建设、资金等方面做了不少实事;现在,正在努力构建科技服务平台,已逐步形成全方位的服务体系,政府的服务功能逐渐完善。当然我们不是说,政府服务已经尽善尽美了,没有继续发展的余地了,政府服务仍然需要近一步改善。比如如何充分利用海淀及其优秀、丰富的设备资源和智力资源,构建更好的服务平台,但仅依靠改进政府服务来促进企业发展、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余地已经不大。我们认为,政府未来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关键是抓两头,一头是自主创新,一头是市场。2007年九三海淀区委在调研报告《自主创新经济增长的实现途径和推进模式的研究》中已经提出:“政府应充分发挥对“自主创新”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青年以知识创业的精神,把他们的才能组织起来,努力探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形成强大的生产力,这应该是具有海淀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即政府要抓创新。另一方面,政府应努力为海淀优秀的科研成果开拓市场,只有创新产品有了广阔市场,自主创新也才能有广阔发展前途。进一步加强海淀区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海淀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我们希望海淀区政府能在此方面做的更好。

第9篇: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家顾问组会议

暨平台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 徐冠华 2006.12.18

同志们:

今年是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第一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把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作为国家主体科技计划组织实施的第一年。今天我们召开平台建设专家顾问组会议暨平台中心揭牌仪式,是平台建设工作的一件大事。首先我代表科技部党组对专家顾问组几年来对平台建设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对这次新增进入顾问组的专家表示欢迎!对平台中心的正式成立表示祝贺!下面我简要讲三点意见:

第一,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深化对平台建设工作的认识。

今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科技大会,做出了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抉择。建设创新型国家,首要的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科技基础条件状况。我国现阶段科技基础条件发展水平、运行效率和管理机制与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在这样一个大的形势背景下,国家为了解决科技发展中面临的基础条件落后、信息渠道不畅、资源共享不足、管理体制分割封闭的问题,决定启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其目的是通过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大力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为全面增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有效基础条件支撑,为我国在2020年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平台建设对于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二,要切实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认真做好平台建设的任务部署和组织实施工作。

《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平台建设的重点任务,确立了“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建设原则,特别指出有效共享机制的建立是平台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和前提。国家“十一五”科技规划也提出要“以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为主线,以共享为核心,按照项目、基地、人才统筹安排的原则,加强科技基础性工作、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建设”。按照《规划纲要》的整体部署和“十一五”科技规划的任务安排,科技部经商财政部及相关部门,决定从“十一五”开始,把平台建设专项上升为主体科技计划之一,摆在与973计划、863计划和支撑计划并列的地位予以组织实施,这是加强科技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统筹项目、基地、人才发展的重要体现。当然,平台建设专项不同于一般的科技计划,具有其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组织实施经验,积极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具体来讲就是要根据各类创新活动的需要,按照不同类型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整合方式和共享模式,实现科技基础条件资源高效利用,为推进全社会科技创新提供稳定支撑。

今年以来,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保障“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的顺利实施,科技部围绕促进自主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的要求,先后出台了几个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文件:一是《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二是会同财政部制定了几个主体科技计划的管理办法(97

3、86

3、支撑计划);三是《关于落实科技部内设机构及职能调整工作的有关意见》。这些办法和意见的颁布实施,强调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为重要目标,构建“权责明确、定位清晰、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国家科技

计划管理体系,规范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平台建设专项也要按照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总体要求,求真务实,大胆创新,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加强总体设计,积极有序推进。组建平台中心是科技部加强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措施之一,新组建的平台中心要在平台建设战略研究与政策制定、项目过程管理与运行服务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平台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平台建设是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做好整体规划,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各项重点工作顺利推进。对今后的平台建设工作,我提几点要求: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整体布局和顶层设计。平台建设是国家科技能力建设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公益性工作;同时也是一项新的工作,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对平台建设内涵的理解以及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要不断深化。因此,一定要把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置于平台建设的优先地位,加强宏观战略研究,充分学习借鉴国际上的先进做法,系统总结近年来平台建设试点工作取得的经验,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力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平台建设任务框架和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

二是要充分利用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平台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几年前我们就已经建立了由16个部委参加的平台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这是保障平台建设顺利、有序推进的重要协调工作机制。2004年我们通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的《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去年四部委又联合下发了《“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这是今后一段时间有关平台建设工作的两个指导性文件。随着《规划纲要》的颁布,平台建设工作要上一个新的台阶,平台建设专项的相关任务要根据《规划纲要》作适当调整。在平台建设专项实施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挥好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沟通协调,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的各项任务。

三是要充分发挥专家顾问组的决策咨询作用,完善专家参与机制。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政府、专家和广大科技界共同关心、一起推进的事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得以启动,在座的各位专家功不可没。在近几年平台建设试点工作过程中,专家顾问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新一届专家顾问组,除了保留了上一届绝大部分专家以外,新增了一些年富力强的专家。专家顾问组既包括了宏观战略方面的专家,也包括了工作在第一线的各领域技术专家、财务专家、管理专家。在今后平台建设专项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这支专家队伍在平台建设战略研究、政策制定、发展规划、技术方案和经费评审评估中的重要作用。希望各位专家能够站在国家科技发展的大局,坚持原则,公正办事,积极为平台建设献计献策。四是按照科技部机构职能调整的总体要求,平台中心要努力建设成为平台建设的专业化管理机构。组建平台中心是科技部党组落实机构职能调整和管理改革的实际行动。党组经过认真研究,赋予了平台中心关于平台建设专项过程管理的重要职能。平台中心要在科技部、财政部相关司局的指导下,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强化服务意识,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建成平台建设政策研究、项目管理、咨询服务、国际合作的高水平专业化机构,为发展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事业贡献力量。

同志们,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提出要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科技工作要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是国家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使命。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加倍努力,锐意进取,为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上一篇:中医科实习鉴定下一篇:脱贫攻坚简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