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业务相关会计分录

2023-0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公司业务相关会计分录

关于财产保险公司共同保险业务相关会计处理的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业迅猛发展,同时各行各业的公司管理水平均得到显著提升,其对风险安排及保险需求也明显加大。财产保险公司也势必将以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及大型企业公司财产为风险标的保险项目作为其重要的业务方向,但受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承保要求及风险承受能力的影响,无论是作为投保人的大型企业还是作为承保人的保险公司大部分都会选择共同保险的形式。随着共同保险业务的不断开展,基于投保人对资金、账务等处理的管理要求不断升级,出现了不同于一般财务处理的形式,势必要求共同保险业务的相关会计处理能够适应其变化。鉴于此,文章从共同保险的不同财务业务形式分析入手,结合保险行业制度法规及新会计准则等以确定创新、准确、合规的会计处理方法。

关键词:共同保险;主承保;保费收入;经纪费;出单费

共同保险又称“共保”,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保险人就同一保险利益、同一风险共同订立一个保险合同,且保险金额不超过保险标的的价值。在发生赔偿责任时,其赔款按各保险公司承担的份额比例分担。

共同保险业务中一般份额最大的保险人被称为主承保人,即首席承保人,是指在财产保险承保条款上带头接受保险的人。

其他共同保险人又称为非主承保人。

主承保人一般负责投保资料的收集、协议签订及保单出具,负责提供对客户的保险服务,负责处理赔案并告知非主承保人按比例分摊赔款等。

共同保险业务所涉及主体及资金流动形式较为复杂,对相关业务的会计处理提出更多的要求,为确保合理、准确的进行共保业务相关账务核算,现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及保险行业特殊的监管制度要求进行详细分析。

一、共保业务保费收入确认分析

(一)保费收入确认时点确定

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谨慎性原则及权责发生制的基本核算要求,保费收入确认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1)保险合同成立并承担相应保险责任;(2)与原保险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3)与原保险合同相关的收入能够可靠地计量。

保险合同成立并承担相应保险责任是保费收入确认最核心条件。根据《合同法》、《保险法》等有关规定分析,保险合同成立条件为保险当事人就合同的条款达成协议。表现为,共同保险人、投保人及经纪公司等就保险相关条款达成协议,各共同保险人签订共同保险协议,并由主承保人向被保险人出具相关保险单后,保险合同成立。在通常情况下,保险合同的承诺生效日期即保单起保日期与保险合同签订日期一致。

根据保险原理的有关解释,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按照约定交付保险费,保险人按照约定的时间承担保险责任,即保险合同生效是以保费缴纳为生效条件的。

综上,结合会计相关准则中收入确认的三个基本条件,保费收入确认条件在保险合同成立日即保单起保日即已经满足。因此在一般条件下保单起保日确认保费收入,除非无法在保单起保日期获取相关信息,无法可靠计量等特殊情况。

对于保单签发日期早于保单起保日期的,保单签发日,投保人缴纳保费后,确认为预收保费,保单承诺生效日即保单起保日,确认保费收入。对于保单签发日期晚于保单起保日期,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应于保单起保日起即确认保费收入。

(二)保费收入确认金额确定

根据会计准则及相关解释的规定,非寿险原保险合同,应当根据原保险合同约定的保费总额确定。即保费收入的确认依据为满足保费收入确认条件,是否一次性收取或分期收取不构成对保费收入确认的影响。

分期保费如果在保险起保日即承担全部保险风险,就必须根据原保险合同约定的保费总额确认保费收入;如果仅是部分承担风险,应在承担相应保险风险时确认相应保费收入。

目前财产保险公司涉及共保业务中保险分期情况较为普遍,但这种分期通常仅为保费缴费金额的时间分期,并非对保险责任的分期,故对于存在分期收取保费的合同我们应该在保险合同成立日,即满足保费收入确认条件的前提下,根据合同确定的各期应收总额确认保费收入,并非按照发票实际开具及收付金额确认保费收入。

各共同保险人应根据共保协议约定的承担份额比例分别确认保费收入,涉及到相关保险合同修改的,主承人必须以书面方式通知非主承保人并得到相关书面确认。

(三)保费收入会计处理

业务实践中,保费收取一般由主承保人统一向投保人或者代表投保人利益的保险经纪公司收取。同时,按照发票相关管理办法的要求,发票的开具原则上要与资金流的方向一致,即主承保方向投保人出具发票,其他共保方向主承保方出具发票。

按照保险合同成立条件及保费收入确认的时点、金额确认并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记载会计分录。

1. 主承保方应当根据实际收到投保人或经纪公司支付的保费后借记“银行存款”等;根据应承担保险份额贷记“保险业务收入”,剩余的代非主承保方收取的保费贷记“其他应付款/代收共保保费/XXX公司”。

涉及到保费分期的,主承保人应当在收到首期保费后借记“银行存款”,剩余期间的份额内应收保费借记“应收保费/分期付款应收保费”;根据保险合同确定的份额内各期应收保费总额贷记“保险业务收入”,代非主承保方收取的首期保费金额贷记“其他应付款/代收共保保费/XXX公司”。

主承保方依据各共同保险人承担的保险比例划出代收保费后应当借记“其他应付款/代收共保保费/XXX公司”,贷记“银行存款”等。

2. 非主承保方根据实际收到的份额内保费确认保险业务收入。涉及保费分期的,非主承保人应当在收到首期保费后借记“银行存款”,剩余期间份额内应收保费借记“应收保费/分期付款应收保费”;同时根据保险合同确定的份额内各期应收保费总额贷记“保险业务收入”。

二、共保业务中的保单费用确认分析

保单费用一般包括经纪费、出单费、营业税金、咨询及防灾防损费等,应当依据共保承保比例及权责发生制等要求据实入账确认。

作者:王志勇

第2篇:中国私营安保公司海外业务监管相关问题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中国私营安保公司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仅有来自国际安保行业的巨大利润的驱动,还得益于我国与日俱增的海外安保需求。一般而言,私营安保公司开展境内工作与境外工作的服务难度差异巨大,从事境外工作的服务难度往往对公司和人员的资历、资质有着更高要求。但现行的安保立法并未对上述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的管制框架,这显然形成了海外业务监管的法律真空。在海外开展业务的私营安保公司及其人员面临潜在的法律风险。因此,建立规范私营安保公司海外业务的相关法律并确保其有效实施,具有切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中国私营安保公司;监管;对策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8.211

伴随着我国境外投资规模的逐步增长,投资范围也越来越大,海外人身、财产安全利益遍及全世界。与此同时,海外的中国企业和人员也面临着多样化的安全威胁,例如罢工、骚乱、武装抢劫、海盗、恐怖袭击、绑架和盗窃等。在此形势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我国的海外利益,包括外交或政治努力以及派遣海军护航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但是,在中国政府和军队海外救济尚未经常化与制度化的背景下,境外中资企业和人员仍然需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实践中,它们通过雇佣中国的私营安保公司维护海外的利益,如华信中安保安服务有限公司曾受雇于中国商船以提供武装护航服务。但是,涉外私营安保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较为复杂,且存在政治性和敏感性,因此,有必要在促进中国私营安保公司海外业务扩展的同时,加强对其海外行动的监管与规范。

1中国私营安保公司开展海外业务的立法现状

1.1海外业务立法空白

自1984年中国的安保业诞生以来,我国长期通过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和有关政策对国内安保公司实施管理,全国缺少统一的专门法律和行政法规。[1]直到2009年9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564号国务院令颁布了《保安服务管理条例》,才宣告此局面的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64号《保安服务管理条例》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保安服务管理条例》规定了安保公司的设立资质,经营执照制度和安保人员资格制度。条例还规定了相关问责机制,包括行政和刑事制裁以及民事补救等。《保安服务管理条例》作为我国安保服务行业第一个法律规范,为整个安保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其仅对中国私营安保公司开展国内安保服务进行了规范,而对于中国安保企业开展海外业务资质、人员从业条件、业务范围等方面仍然是一片空白。

1.2枪支管理与使用存在法律风险

我国在枪支管理方面很严格,私人通常不允许持枪,《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第5条,配备公务用枪的主体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机关的人民警察,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和担负侦察任务的检查人员,海关缉私人员,国家重要的军工、金融、仓储、科研等单位的专职守护、押运人员。中国私营安保公司人员海外持枪可能面临国内刑法制裁。《刑法》第128条,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可以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2015年,中国海事局公布《私人武装保安在船护航证明签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许可从事国际海运的国内船舶装备私营武装安保力量,该办法为我国私营安保公司海外护航实践提供了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关于印发〈私人武装保安在船护航证明签发管理办法〉的通知》,海船舶[2015]47号文,2015年8月11日。但是,《管理办法》中有关配备私营武装的规定与我国立法的禁止性规定相冲突。具体来说,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海上私营武装保安不属于我国枪支管理法律规范的除外范畴,而《管理办法》作为部门规章,效力又较低,[2]我国私营安保公司人员持枪防卫海盗袭击仍然存在违法风险。另外,《管理办法》的规定过于原则和简单。虽然它明确规定了向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签发私人武装保安在船护航证明的相关要求,但关于私营安保公司的资质和资格审查的具体内容均未作出明确规定。

当前,中国私营安保公司正积极拓展海外业务,维护着中国海外的人员安全和财产利益。然而,现行法律却无法为中国私营安保公司“走出去”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持,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海外业务的进一步扩展。例如,中国还未推行针对国内私营安保公司涉外资质的审核和认证,但是实践中已涌现出中国私营安保公司在境外拓展业务的实践,此现象不仅表明国内法层面出现监管真空,还可能增加海外贿赂的风险。因此亟须通过完善国内立法的方式,为中国私营安保公司开展海外业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护。

2中国私营安保公司开展海外业务的立法建议

2.1明确国内私营安保公司开展海外业务的资质

从内容上看,《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8条和第10条所规定的资金、人员、技术、设备、场所等基本要求仅适用于国内保安企业的设立,因此,学术界质疑“走出去”开展海外业务的私营安保公司的合法性。鉴于国内安保业务与国外安保业务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海外安保任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开展此类业务的公司资质应更为严格。因此,中国私营安保公司开展海外业务的资质,不妨参照国内保安企业开展武装押运业务的标准,《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10条,从事武装守护押运服务的保安服务公司,应当符合国务院公安部门对武装守护押运服务的规划、布局要求,具备本条例第8条规定的条件,并符合下列条件:(一)有不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的注册资本;(二)国有独资或者国有资本占注册资本总额的51%以上;(三)有符合《专职守护押运人员枪支使用管理条例》规定条件的守护押运人员;(四)有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专用运输车辆以及通信、報警设备。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地提高。《保安服务管理条例》中相关资质规定应当作为开展海外安保业务的最低标准。

另外,《保安服務管理条例》第18条要求私营安保公司应当定期对从事安保服务的员工进行法律、安保专业知识以及技能培训。对于海外执行安保任务的雇员而言,仅依靠之前在武装部队职业生涯中受到的军事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开展海外业务的私营安保公司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在大规模部署雇员之前,应对他们进行强制性的东道国法律和国际法的相关培训,尤其是有关武器管理、武力使用的法律规则以及当地风土人情和民族习惯,使雇员知悉应遵循的标准和基本原则,以免影响业务的开展。

2.2明确开展海外业务的保安员从业资格

对于在国内从事安保行业的人员而言,《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8条第2款和第16条规定了若干资格条件,从业门槛相对较低。鉴于私营安保公司的海外业务位于国外,服务对象可能是外国客户,加之海外安全风险的不确定性,如果不对海外安保人员的从业资格设定更加严苛的条件,可能难以胜任海外安保任务。这些额外条件包括但不限于:较高的外语水平、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过硬的军事业务素质、较丰富的海外从业经验以及对相关国家和国际法规则的把控等。此外,认真做好海外安保人员背景审查工作,有助于预防严重犯罪行为的发生,最大限度地确保拥有犯罪记录,特别是违反国际人权法和人道法的人员不被雇佣。

2.3明确私营安保公司海外业务的准许范围

实践中,我国私营安保公司开展海外业务与日俱增,内容涵盖贴身人身保护、货物和财产的监控、海上护航、风险评估、安全培训、现场保护、安保审计、紧急撤离等。由于,国内立法未界定海外业务的准许范围,上述具体服务是否属于私营安保公司允许经营的业务范围仍有待商榷。另外,如果我国私营安保公司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可能会违反国际人道法、人权法或者可能会与本国利益和政策存在潜在冲突,那么我国国内立法应当明确禁止本国私营安保公司向雇主提供此类服务,无论其服务地点是否在境外。诸如,直接参加敌对行动,使用、招募、资助和训练雇佣军,可能导致致命结果的行动,协助不是国际承认的政府,非国家武装力量或非正规军队,可能导致危害人权或内部镇压的行动,掠夺、抢劫和其他非法经济活动,例如采矿,非法买卖枪支武器等。[3]一些政府固有职能,例如看管、照顾、运输罪犯,管理、运营监狱,协助管理或审讯被拘禁者以及间谍和反间谍活动等,国内立法也应当明确纳入海外业务的禁止范围。细致明确的业务准许范围和禁止性范围,将有利于避免出现监管的“灰色地带”。

2.4完善私营安保公司海外业务的法律监管和责任追究

根据《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3条的规定,国务院公安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公安机关分别负责监督和管理全国和本行政区域内的安保服务。对于任何组织或个人未经许可,擅自从事安保服务、安保培训的,应当根据《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41条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并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内容上看,这些规定适用于海外安保业务似乎并不存在问题,但在实践中,海外业务的跨国性决定了其监管和责任追究的复杂程度和独特性,因此有必要在国内监管制度的基础上,加强与领土所属国的协作,明确监管责任分配。

我国国务院公安部门或其他主管部门应当对国内私营安保公司签署的业务合同进行审批,审查合同内容和评估客户的情况,防止他们直接参与敌对行动或实施其他政府固有职能。与此同时,我国可以利用个人、驻在领土所属国的外交使团、武官或者通过与雇佣国和领土所属国的信息交换来掌握本国私营安保公司海外业务运营动态。增加私人安保公司执业期间的业务内容和经营状况的监察,对未获得营业执照或违反许可要求而开展业务的公司予以惩戒,包括吊销营业执照、终止合同和刑事制裁等,并且承诺及时报告私营安保公司人员违反国际人道法和国际人权法的行为。我国政府应通过国内立法建立和执行有关私营安保公司及其人员海外违法行为的追诉机制,确保追究个人的民事、刑事责任和公司的民事、刑事责任,并给予受害者相应赔偿。

2.5完善私营安保公司海外业务开展中的枪支监管问题

对有效监督私营安保公司而言,监管武力和枪支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要素之一。由前文可知,我国实施严格的武器管理制度,私人未经批准禁止持有枪支。严格枪支武器的获得和使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减少国际争端。然而,在很大程度上,这也限制了我国私营安保公司开展海外业务。目前,我国海事局的《管理办法》允许私营安保力量配备武器实施驻船护航业务。但是,它与其他相关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国内私营安保公司开展海外业务中如何获得、管理、使用枪支以及枪支出入境等问题。当国内私营安保公司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护航以外的安保业务时,持枪是否合法仍不明朗。对于在海外战乱地区开展业务的中国私营安保企业,国内立法应有条件允许安保人员拥有防卫性轻武器。

鉴于枪支武器在保安企业开展海外业务时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私营安保公司、持枪员工以及主管部门都应当加强自身建设,严格规范管理制度。私营安保企业应当完善枪支登记、交接、检查、保养、出入库等管理制度,明确枪支管理责任。公司应当对携带枪支的员工提供有关枪支使用、武力使用规则以及当地法律和国际法方面的培训。持枪人员应当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行事,避免过度使用武力。此外,我国《枪支管理法》第37条严格管制枪支的出入境。未经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私自携带枪支出入境。国内私营安保公司开展海外业务需要携带枪支出境,应当事先经国务院公安部门批准;携带枪支出境时,应当凭批准文件向出境地海关申报,边防检查站依据批准文件放行。国内私营安保公司还需要在当地合法注册或批准才能够在领土所属国取得武器军械持有资格。

总之,在我国私营安保公司开展海外业务的国内立法滞后于海外实践的大背景下,必需建立一套完善的国内监管体系,从根本上明确私营安保公司开展海外业务的资质条件、从业人员资质、准允性和禁止性业务范围、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以及枪支等特种事项的规范,为中国私营保安公司开展涉外业务营造良好的环境,实现与国际安保行业的对接并轨。

3结论

当前,国家层面的诸多保护手段和应对机制并不能有效解决海外利益覆盖面不足的问题,依靠私营安保公司维护海外财产和人员安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中国私营安保公司的发展存在着先天不足,我国国内也没有针对此类公司开展海外业务的专门立法,造成了一定的乱象。由于国内相关立法空白,中国私营安保公司开展海外业务时缺乏法律支持,是导致较少中国私营安保公司参与国际安保服务市场竞争的主要原因。因此,尽快建立一个有助于中国私营安保公司开展海外业务的法律制度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张进红.中国保安企业开展海外业务的法律与监督[J].重庆大学学报,2015,21(2).

[2]阎铁毅.“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私人武装护航制度的完善[J].江西社会科学,2016(5).

[3]ChalokaBeyani,DamianLilly.RegulatingPrivateMilitaryCompaniesOptionsfortheUKGovernment[J].GoettingenJournalofInternationalLaw,2001(8).

作者:曹瑞璇

第3篇:审计调整分录与会计调整分录的特点辨析

摘要: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处理审计差异,需要制作审计调整分录,会计人员对于审计人员发现的资产负债表日后财务报表舞弊或差错需要制作会计调整分录,许多审计教材对审计调整缺乏明确、系统的论述,影响审计教学、实践的效果。本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相关规定,对审计调整分录与会计调整分录的特点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审计调整分录 会计调整分录 特点

一、引言

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与相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规定不一致的地方被称为审计差异。审计差异可分为核算错误和重分类错误。核算错误是企业对经济业务进行不正确会计核算而引起的错误;重分类错误是因企业未按企业会计准则列报财务报表而引起的错误。对于审计差异应通过审计调整分录进行调整。审计调整分录是审计人员立足审计期间的会计报表,对影响会计报表公允反映的审计差异进行的调整,以审定数对外提供,属于审计调整范围,包括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未调整的不符事项和重分类误差。通常注册会计师是在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需要调整事项,此时企业已封上年度会计账簿,是企业期后事项。因此,会计调整分录是被审计单位会计人员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规定,在被审计会计报表截止日以后会计期间对报表项目、会计账簿进行会计处理编制的调整分录,是被审计单位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对审计结果的确认。由于多数审计教材未对此做出较为详细、明确的论述,实际审计工作中,往往将审计调整分录与会计调整分录混为一谈,给审计工作带来诸如与客户沟通障碍、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报告不规范等弊端。本文对审计调整分录和会计调整分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探讨,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编制审计调整分录的事项说明

(一)审计调整分录科目设置。审计调整分录由审计人员编制,审计人员把被审计单位提交的财务报表当作未结账对待,不针对经济业务处理过程进行调整,不受会计规范约束,直接针对结果进行调整。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建议被审计单位调整财务报表。一般使用报表项目名称作为审计调整分录科目,如“存货”、“货币资金”等。在实务中,为了清晰辨别一个财务报表项目的多笔错报,在工作底稿中一般都需要列明明细科目。比如“存货”,在工作底稿中就需要区分原材料、生产成本等项目。审计调表不调账,必须熟悉报表项目内容,对于各种准备金错报可用报表项目做一级科目,相应账户做明细,如资产减值损失——坏账准备、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对于以前年度发生的损益调整事项,审计人员直接将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计入“年初未分配利润”或“未分配利润”,不使用会计报表上没有的过渡性结转会计科目“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另外,审计调整除了直接以调整分录的形式表现外,还可用文字表述。

(二)核算错误的审计调整分录编制。核算错误是企业对经济业务进行不正确会计核算而引起的错误,用审计重要性原则来衡量每一项核算错误,又可以把核算错误区分为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和未调整不符事项。审计中,如发现生产成本账户错弊,应当调整哪个报表项目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该批产品在报告日尚未完工,应调整存货项目(生产成本调整);如该批产品已完工,应考虑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发出存货计价方法(实际成本法下),决定是调整存货(库存商品调整),或是调整营业成本。与之类似账户还有原材料、制造费用、库存商品等。

(三)重分类错误的审计调整分录编制。重分类错误是指企业账簿记录没有错误,但填列会计报表时出现分类错误,这种错误企业只需对报告年度会计报表所列数字进行重新分类,不需调整下一年的会计报表和账簿。具体有以下情形:

1.流动性的重新分类。这类误差,是由于账项分类与报表分类不一致造成的,因此注册会计师不要求被审计单位调整账簿,而是直接调整财务报表。部分易混淆的项目如所示。

2.往来款项的重新分类。往来款项一般有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等,由于账户设置原因,可能应收账款账户中出现贷方余额,其实质是预收账款;预付账款的贷方余额表示实际采购金额大于预付账款金额的差额,实质为应付账款等。在期末填制资产负债表时,如果这些账户某个明细账出现与正常余额借贷相反记录,而又不是记账错误,就应将这些账户在会计报表上重新归类。企业会计人员最容易犯的错误是直接按其总账科目余额填列,而会计制度要求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项目,应根据应收账款明细账中的借方余额合计加上预收账款明细账中的借方余额减去已计提坏账准备的余额来填列。应付账款项目应根据应付账款明细账中的贷方余额合计加上预付账款明细账中的贷方余额合计填列。

三、编制会计调整分录的事项说明

会计调整分录主要是针对上年会计问题调整,而上年账簿已结账,不能再增加相关记录,只能在本年度账簿中调整,但调整时不能直接利用审计人员的审计调整分录,这样做可能会影响本年度账簿的恰当反映。

(一)调表不调账事项。一是重分类调整事项。如流动性项目、往来款项的重分类调整,企业账簿记录本身没有错误,但填列会计报表时违反会计的要求而出现分类错误,对于这种错误,企业只需按照审计人员的要求对会计报表所填列数字进行重新分类列示即可,不需要在本年度账簿中调整任何记录。二是损益类会计科目的错记。如企业混淆了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的界限;期间费用与营业外支出界限;不同期间费用界限等。错记只影响被审计年度损益,对本年度及以后年度净损益没有影响,企业只需调整被审计年度会计报表的有关项目,而不需调整下一年的会计报表和账簿。三是审计前已改正的会计事项。错误发生在被审计年度,但在审计人员检查出来以前,企业已在新年度账簿作了恰当调整,在审计人员要求调整时,企业只需调整被审计年度会计报表而不需再调整账簿记录。

(二)调表调账事项。主要涉及到被审计年度未更正的核算错误,对于这类错误,企业在调整被审计年度会计报表的同时,还应在新年度的会计账簿中作出相应的调整。一是只涉及资产负债表项目的调整事项。直接在本年度做相关会计处理,调整被审计年度会计报表相关数据。二是同时涉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项目。属影响被审计年度损益的调整事项,因损益类会计科目在被审计年度末已没有余额,对这类错误账簿调整仅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核算。进行实际利润分配时要注意这种分配是按照被审计年度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

(三)处理会计调整事项的步骤和方法。

四、案例分析

例:注册会计师2014年3月审计甲公司2013年度的会计资料,发现如下5笔调整事项(前三笔调表不调账,后两笔调表调账,按前述会计调整分录事项说明顺序介绍)。公司所得税适用税率为25%,法定盈余公积计提比例为10%。具体调整事项处理如表3所示。

五、会计调整分录和审计调整分录的异同点分析

综上所述,会计调整分录与审计调整分录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编制分录的主体不同。会计调整分录的主体是会计人员,审计调整分录的主体是审计人员。二是调整对象不同。会计调整是对报告年度的下一年 (发现时的本年度)会计账簿的调整,故会计调整分录主要涉及的是会计科目。审计调整是对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调整,故审计调整分录主要涉及的是会计报表项目。三是用途不同。会计调整分录是被审计单位调整会计账表的依据,是一种会计记账凭证。会计调整分录既影响有关账户记录,又影响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有关项目数额。审计调整分录是确定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汇总的错报和漏报的严重程度,是一种综合的审计证据;审计调整分录既不影响账户的记录,又不会完全影响原已编制的会计报表。四是调整分录范围不同。会计调整分录不包括重分类误差,重分类调整事项仅需调整审计年度报表数,无需调整下一年度的报表和账簿。审计调整分录包括核算误差和重分类误差。五是调整分录表达形式不同。会计调整分录按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使用相关的会计科目。涉及调整上年度利润表项目就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审计调整分录使用报表项目名称,不使用会计报表上没有的过渡性结转会计科目。

会计调整分录和审计调整分录的相同点有:第一,编制分录有类似情况:一是若属影响资产负债表的会计误差,只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产生影响,对损益没有影响,且会计科目名称与报表项目名称相同,企业对这类会计调整分录可直接参照审计调整分录。二是当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无误,金额少计且是在年内发现的,审计人员编制审计调整分录方法与会计人员采取补充登记法相同。第二,目的一致。都希望通过账务调整达到信息披露的合法性和公允性目的,都是为了纠正错误的会计事项。第三,认识一致,编制会计调整分录前,审计人员需要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及财务人员沟通,详细解释审计调整分录内容及调整理由,才能实现会计报表审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梁海林.浅析会计调整分录与审计调整分录的异同[J].科技资讯,2006,(8).

2.章爱文,王如峰.基于借贷记账法的数学意义制作审计调整分录[J].财会月刊,2013,(2).

作者:陈昌

第4篇:一般公司债券业务的会计分录处理

1. 公司债券的发行

企业发行的一年期以上的债券,构成了企业的长期负债。公司债券的发行方式有三种,即面值发行、溢价发行、折价发行。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债券的票面利率高于市场利率时,可按超过债券票面价值的价格发行,称为溢价发行,溢价是企业以后各期多付利息而事先得到的补偿;如果债券的票面利率低于市场利率,可按低于债券票面价值的价格发行,称为折价发行,折价是企业以后各期少付利息而预先给投资者的补偿;如果债券的票面利率与市场利率相同,可按票面价值的价格发行,称为面值发行。溢价或折价实质上是发行债券企业在债券存续期内对利息费用的一种调整。

无论是按面值发行,还是溢价发行或折价发行,企业均应按债券面值记入“应付债券——面值”科目,实际收到的款项与面值的差额,记入“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企业发行债券时,按实际收到的款项,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债券票面价值,贷记“应付债券——面值”科目,按实际收到的款项与票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贷记或借记“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

2. 利息调整的摊销

利息调整应在债券存续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

企业发行的债券通常分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或分期付息、一次还本两种。资产负债表日,对于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债券,企业应按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债券利息费用,借记“在建工程”、“制造费用”、“财务费用”等科目,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付未付利息,贷记“应付利息”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

对于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企业应于资产负债表日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债券利息费用,借记“在建工程”、“制造费用”、“财务费用”等科目,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付未付利息,贷记“应付债券——应计利息”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

3. 债券的偿还

采用一次还本付息方式的,企业应于债券到期支付债券本息时,借记“应付债券——面值”、“应付债券——应计利息”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采用一次还本、分期付息方式的,在每期支付利息时,借记“应付利息”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债券到期偿还本金并支付最后一期利息时,借记“应付债券——面值”、“在建工程”、“财务费用”、“制造费用”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

【例11-2】 2x11年1月1日,甲公司经批准发行5年期一次还本、分期付息的公司债券60 000 000元,债券利息在每年12月31日支付,票面利率为年利率6%。假定债券发行时的市场利率卫5%。

甲公司该批债券实际发行价格为:

60 000 000×(P/S, 5%, 5)+60 000 000×6%×(P/A, 5%, 5) = 60 000 000×0.7835+60 000 000×6%×4.3295 = 62 596 200(元)

甲公司根据上述资料,采用实际利率法和摊余成本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见表11-1。 表11-

1* 尾数调整:60 000 000+3 600 000-60 569 622.33 = 3 030 377.67(元)

根据表11-1的资料,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 2x11年1月1日,发行债券时

借:银行存款62 596 200贷:应付债券——面值60 000 000——利息调整2 596 200 (2) 2x11年12月31日,计算利息费用时

借: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3 129 810应付债券——利息调整470 190贷:应付利息——xx银行3 600 000 (3) 2x11年12月31日,支付利息时

借:应付利息——xx银行3 600 000贷:银行存款3 600 000 2x12年、2x13年、2x14年确认利息费用的会计分录与2x11年相同,金额与利息费用一览表的对应金额一致。

(4) 2x15年12月31日,归还债券本金及最后一期利息费用时

借: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3 030 377.67应付债券——面值60 000 000——利息调整596 622.33贷:银行存款63 600 000

第5篇:各种业务会计分录

食堂费用列支要求

目前企业办食堂的方式,从经营模式看,有企业自办经营和对外承包经营;从费用承担方式看,有企业承担和职工自行承担;从服务对象看,有只为职工提供服务和既为职工提供服务同时也对外提供服务;等等。企业办食堂的方式不同,其纳税处理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一、企业自办经营

这种情况下职工食堂一般都作为企业的一个非独立核算单位,食堂收支统一纳入企业会计核算。

不论是《企业会计制度》还是税法,都没有职工食堂费用必须从“职工福利费”支付的要求。

从职能上分析,职工食堂与医务室、职工浴室、理发室、幼儿园、托儿所等福利部门也是有区别的。作为远离城区的企业,它开办职工食堂,主要是为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我认为,职工食堂发生的费用,包括食堂人员工资,购买粮食、蔬菜等费用,会计上应该从“管理费用”列支,纳税时也可以在税前扣除。

职工食堂向职工提供的餐饮服务是否涉及营业税呢?食堂作为一个非独立核算部门,多数情况下只为企业职工提供餐饮服务,无论是否向职工收取费用,都不属于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而是一种企业内部提供的劳务。企业内部非独立核算单位相互提供的劳务,不构成营业税纳税义务。即使向职工收取餐费,也仅是作为收回购买粮食、蔬菜等的部分成本,会计上不应确认为收入,而应冲减“管理费用”。

企业自办的食堂,有的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单位。这种情况下食堂应该单独建账,独立纳税,而其向原企业提供的服务,也不再是内部非独立核算单位提供的劳务了,其收取的费用,无论是由职工自行支付还是由原企业支付,都应该纳税。 从纳税成本角度考虑,将食堂作为独立核算单位一般情况下不可取。但有的企业为了提升职工食堂服务档次和服务质量,提高食堂工作人员积极性,客观上又需要成立独立核算的单位。为了解决这种矛盾,企业可以根据关于促进下岗人员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安置原企业一定数量的富余人员,成立产权清晰、产权主体逐渐多元化的独立核算单位,经有关部门认定和审核,可在三年内兔征企业所得税,并通过吸纳一定数量的下岗人员,享受三年内定额减免营业税及相关附加税费等优惠政策。

二、食堂对外承包经营 食堂对外承包经营,首先要考虑的是企业收取的承包费是否纳税的问题。企业收取的承包费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这是无疑的,那么营业税呢?

判断企业收取的承包费是否应缴纳营业税,关键要看是否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即:

1、承包方以出包方名义对外经营,由出包方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2、承包方的经营收支全部纳入出包方的财务核算;

3、出包方与承包方利益分配以出包方的利润为基础。而不是看承包者是否领取营业执照。

其次需要考虑的是食堂承包后纳税义务人的确定问题。需要明确的是,职工食堂无论是否承包,都涉及到营业税和所得税,差别只在于纳税义务人可能会不同。承包前,主要视食堂是否为独立核算单位,而分别以企业或食堂自身为纳税义务人;承包后,如承包人或承租人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权,在财务上独立核算,并定期向出包人上缴承包费或租金的,承包人应就其生产经营收入和所得纳税。也就是说,如果承包人末办理营业执照,且其经营收支纳入企业或食堂的会计核算,则纳税义务人的确定与食堂承包前相同,其对内、外提供的服务取得的收入是否征收营业税也与承包前的确认原则一样;如果承包人办理了营业执照,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权,财务上独立核算,则以承包人为纳税义务人,其对内、外提供服务取得的收入应一并缴纳营业税。这里还有一种特殊情况,一般来说,所谓以承包人为纳税义务人,并不是说以承包人个人为纳税义务人,而是以其举办的实体即食堂为纳税义务人,个人一般只就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但如果个人承包后,末改变食堂性质,也末办理营业执照,同时企业也不向该个人收取承包费,而只是定期向其支付一定的类似工资性质的费用,且该个人是企业职工,与企业具有雇佣关系,那么支付给个人的费用作为个人非独立性劳务所得,属于工资薪金性质,个人只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该个人与企业不具有雇佣性质,则其取得的所得就属于个人独立性劳务所得,这时个人应就其所得缴纳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同时企业也不能以工资单作为支付个人费用的原始凭证,而必须以个人在地税部门申请代开的发票作为支付费用的原始凭证。

这里出包方还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在以承包方为纳税义务人的情况下,出包方也应在出租之日起30日内将承包人的有关情况向税务部门报告,否则根据《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出包方对承包方的纳税义务要承担连带责任。 第一种情况:

误餐补助形式,记入工资中,公司不提供吃住。 适用于员工少的公司。 第二种情况:

包吃住,不发饭卡或饭票,直接去食堂吃饭 优点:会计核算简单

缺点:不易管理,不能控制浪费情况,不能施行效绩考核制度,食堂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

总结:适用于员工比较少的公司 第三种情况:

饭费补助形式,每天补助几元记入工资中,凭饭卡或饭票打饭 优点:

1、施行效绩考核制度可提高食堂工作人员积极性,提升职工食堂服务档次和服务质量,提升企业对外形象!

2、菜品丰富职工可选择饭菜,有宜于职工控制浪费情况

缺点:会计核算工作量大易出错,利用售饭机饭卡管理可弥补。 总结:适用于员工多于100人的企业

1、买菜与发放食堂人员工资时

借:管理费用-职工食堂伙食费

(应付福利费) 贷:现金

领饭卡时(有押金)写预支工资单或预支工程款单

借:应付工资-**

(预付账款-预付建筑安装工程款) 贷:管理费用-职工食堂伙食费

(应付福利费) 其他应付款-存出保证金

月末根据售饭机记录(消费记录)调整

借:管理费用-职工食堂伙食费

(应付福利费)

贷:应付工资-**

(预付账款-预付建筑安装工程款)

退卡结算时根据售饭机记录(消费记录)调整 借:管理费用-职工食堂伙食费

(应付福利费) 贷:应付工资

退押金时

借:其他应付款-存出保证金 贷:应付工资-**

6、卡损坏时

借:其他应付款-存出保证金

贷:管理费用-职工食堂伙食费

(应付福利费)

注:领卡时说明卡损坏时或在指定期限内不交回则不再退押金!

第6篇:食堂账主要会计业务分录

(库存物资的明细根据原材料成本明细科目进行增加)

1、买原材料:(单据:购买凭据) 借:库存物资—明细

贷:现金

2、领用原材料:(单据:出库单) 借:原材料成本—明细

贷:库存物资—明细

3、预卖饭菜票:(单据:收据或售票统计单) 借:现金

贷:预收账款

4、食堂收入卖饭菜:(原始单据:现金或菜票、就餐学生统计表) 借:现金(预收账款)

营养餐支出(时间 ╳人数╳单价)

贷:伙食收入

5、发人员工资:(单据:工资发放单) 借:人工成本

贷:现金

6、上级拨营养餐:(单据:收据或领条复印件) 借:现金

贷:营养餐收入

7、学校拨食堂补助收入:(单据:收据或领条复印件) 借:现金

贷:补助收入

8、库存物资核算两种处理方式:

一、对有出入库单大型食堂买入原材料时(附入库单):(与

1、2两笔业务一样) 借:库存物资——明细

贷:现金

使用原材料时(附出库单): 借:原材料成本

贷:库存物资——明细

二、小型食堂:(无出入库单) 采购原材料时:

借:原材料成本—明细(单据:购买凭据或采购单)

贷:现金

买入直接计入原材料支出,不通过库存物资,月底通过盘点编制成本支出明细表,确定当月食堂盈亏。年终将结存的原材料转入库存物资科目,再进行结转。

第7篇:制造企业主要经济业务——会计分录

(1)接受投资人的投资。

借:银行存款

固定资产

原材料

无形资产

贷:实收资本(股本)

资本公积

(11)用银行存款购入原材料。

借:在途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12)用商业汇票购入原材料。

销售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

(21)用银行存款预付下年的保险费等。

借:预付账款(待摊费用)

贷:银行存款

(22)摊销应由本月负担的保险费等。

(2)取得长、短期借款,存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

贷:短期借款

长期借款

(3)预提短期借款利息。

借:财务费用

贷:应付利息

(4)支付短期借款利息。

借:应付利息

贷:银行存款

(5)计算长期借款利息。

借:财务费用(由当期损益负担的利息)

在建工程(由工程成本负担的利息)

贷:长期借款

(6)归还长、短期借款。

借:短期借款

长期借款

贷:银行存款

(7)购入不需要安装设备,款项未付。

借:固定资产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

(8)支付货款。

借:应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

(9)用银行存款购入需要安装的设备。

借:在建工程

贷:银行存款

原材料(工程领用原材料) 应付职工薪酬(安装工人工资)

(10)工程完工交付使用。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借:在途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票据

(13)支付商业汇票款。

借:应付票据

贷:银行存款

(14)预付定金。

借:预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

(15)用预付账款采购原材料。

借:在途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预付账款

(16)赊购原材料,货款未付。

借:在途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

(17)采购的原材料验收合格入库。

借:原材料

贷:在途物资

(18)各部门领用原材料。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贷:原材料

(19)开出现金支票从银行提取现金直接发放工资。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银行存款

(20)分配本月职工工资。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借: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贷:预付账款(待摊费用)

(23)预提应由本月负担的修理费等。(支付预提的修理费等见业务(8)的付款分录)

借: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贷:应付账款(预提费用)

(24)计提折旧费用。

借: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贷:累计折旧

(25)从银行提取现金备用。

借:库存现金

贷:银行存款

(26)职工出差,借支差旅费。

借:其他应收款

贷:库存现金

(27)报销差旅费等。

借: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贷:其他应收款

(28)支付零星办公费、广告费等。

借: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贷:库存现金(银行存款)

(29)结转当期发生的制造费用。

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30)结转完工入库产品的实际成本。

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31)公司销售产品(材料等)收到支票,存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2)公司销售产品(材料等)收到一张已承兑的商业汇票。

借:应收票据

贷: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3)收到商业汇票款。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票据

(34)预收定金。

借:银行存款

贷:预收账款

(35)销售已预收定金的产品(材料等)。 借:预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6)公司销售产品(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货款未收到。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7)收到赊销款。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38)结转已销产品的生产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39)结转已销售原材料的成本。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原材料

(40)结转已销售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的成本。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周转材料——包装物

——低值易耗品

(41)计算销售产品应交纳的消费税、营业税等销售税金。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应交营业税

(42)计算应由管理费用负担的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印花税等。

借:管理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车船使用税

——应交房产税

银行存款(印花税)

(43)购入股票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

贷:银行存款

(44)出售股票。

借:银行存款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

投资收益

(45)被投资单位发放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46)收到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

(47)收到捐赠、罚款收入等营业外收入。

借:银行存款

贷:营业外收入

(48)接受捐赠的设备,直接投入使用。

借:固定资产

贷:营业外收入

(49)发生捐赠、支付罚款等支出。

借:营业外支出

贷:银行存款

(50)结转各项收入至“本年利润”账户。

借: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投资收益

营业外收入 贷:本年利润

(51)结转各项成本、费用至“本年利润”账户。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其他业务成本

营业税金及附加

财务费用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营业外支出

(52)按照利润总额的百分比税率计算本月的所得税费用。

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缴所得税

(53)结转所得税费用至“本年利润”账户。

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费用

(54)上交各种税费。

借:应交税费——应缴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55)结转本年净利润至“利润分配”账户。

借:本年利润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56)按全年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57)向股东分配现金股利。

借: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

贷:应付股利

(58)支付现金股利。

借:应付股利

贷:库存现金(银行存款) (59)向股东分配股票股利。

借:利润分配——转作股本的股利

贷:实收资本

(60)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

借:盈余公积

贷:利润分配——盈余公积补亏

(61)资本公积转增资本。

借:资本公积

贷:实收资本

(62)会计期末结清利润分配账户所属的各有关明细账户。(本业务仅涉及利润分配各明细账户之间的结转,故不影响“利润分配”总分类账。) ①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应付现金股利

——转作股本的股利

② 借:利润分配——盈余公积补亏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第8篇:工业企业常见经济业务会计分录

工业企业常见经济业务会计分录(按生产经营过程)

一、筹资过程

1、投资者投入资本 借:库存现金

银行存款 原材料 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

贷: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投资额超出应享有投资份额部分)

2、借入款项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借款

短期借款

3、借款利息

①预提短期借款利息 借:财务费用

贷:应付利息(短期借款或长期借款分期付息的利息)

长期借款——应计利息(长期借款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利息) ②支付短期借款利息

借:应付利息(预提部分)

财务费用(直接支付部分)

贷:银行存款 ③支付借款费用等 借:财务费用

贷:银行存款

二、供应过程

1、材料采购在途后再入库 ①采购材料,尚未入库 借:在途物资——A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库存现金

银行存款

应付账款

应付票据 ②材料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

贷:在途物资

2、材料采购直接入库 借:原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库存现金

银行存款

应付账款

应付票据

3、通过预付款采购材料 ①预付采购材料款 借:预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 ②采购材料

借:原材料(或在途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预付账款

③补付差价,或退回多余款项

借:预付账款

借:银行存款

贷:银行存款

贷:预付账款

4、支付所欠货款 ①支付一般欠款 借:应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 ②支付所欠票据款 借:应付票据

贷:银行存款

5、采购费用的分配

借:在途物资(原材料)——A材料

——B材料

贷:库存现金

银行存款

应付账款

采购费用分配率=采购费用总额/分配标准

A材料应分配的采购费用=分配率*A材料的分配标准 B材料应分配的采购费用=分配率*B材料的分配标准

三、生产过程

1、生产领料

借:生产成本——甲产品

——乙产品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贷:原材料——A材料

——B材料

2、结算工资

借:生产成本——甲产品

——乙产品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

3、计提折旧费 借: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贷:累计折旧

4、预借差旅费

借:其他应收款——×××

贷:库存现金

5、报销差旅费 ①借:管理费用

贷:其他应收款——×××

库存现金 ②借:管理费用

库存现金

贷:其他应收款——×××

6、支付水电费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贷:银行存款

7、发生修理费(不论是否是车间、厂部) 借:管理费用

贷:银行存款

库存现金

8、发生其他相关费用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财务费用

贷:银行存款

库存现金

9、结转制造费用

借:生产成本——甲产品

——乙产品

贷: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分配标准

甲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分配率*甲产品的分配标准 乙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分配率*乙产品的分配标准

10、结转完工产品成本 借:库存商品——甲产品

——乙产品

贷:生产成本——甲产品

——乙产品

11、支付职工工资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银行存款

库存现金

四、销售过程

1、销售产品 借:银行存款

库存现金

应收账款

应收票据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收回欠款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应收票据

3、预收款销售 ①预收销货款 借:银行存款

贷:预收账款 ②销售

借:预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③多还少补

借:预收账款

贷:银行存款

4、支付广告费 借:销售费用

贷:银行存款

库存现金

5、销售材料 借:银行存款

库存现金

应收账款

应收票据

贷: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6、结转已销材料成本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原材料

7、结转已销产品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借:银行存款

贷:预收账款

8、支付应由销售方负担的销售产品运费 借:销售费用

贷:银行存款

五、利润形成与分配过程

1、捐赠他人 借:营业外支出

贷:银行存款

2、接受捐赠 借:银行存款

贷:营业外收入

3、罚款支出或收入

借:营业外支出

借:银行存款

贷:银行存款

贷:营业外收入

4、结转损益类账户中的收入类 借: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外收入 投资收益

贷:本年利润

5、结转损益类账户中的费用、支出类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其他业务成本

营业税金及附加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营业外支出

6、计提所得税,并结转

借:所得税费用

借:本年利润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贷:所得税费用

7、结转本年实现的利润或亏损

借:本年利润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本年利润

8、计提法定盈余公积、分配利润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

——应付利润

贷:盈余公积

应付股利

9、向投资者支付利润 借:应付股利

贷:银行存款

10、结转利润分配各明细科目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

---应付利润

六、财产清查

1、盘盈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

贷:以前损益调整

2、盘盈流动资产 借:原材料

库存商品 库存现金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3、盘盈流动资产的处理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管理费用(自然升值或计量不准造成的)

营业外收入

4、盘亏固定资产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5、盘亏固定资产的处理 借:营业外支出

其他应收款(保险公司或责任人赔款部分)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6、盘亏流动资产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原材料

库存商品 库存现金

7、盘亏流动资产的处理

借:管理费用(自然损耗或计量不准造成的)

其他应收款(保险公司或责任人赔款部分)

营业外收入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第9篇:会计业务中的18种结转分录

1.结转制造费用

借:生产成本——XX产品

贷:制造费用

2.结转验收入库的材料实际采购成本: 借:原材料——XX材料

贷:材料采购——XX材料 3.销售成本的结转(销售产品)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4.销售成本的结转(销售材料)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原材料等

5.结转验收入库材料的实际采购成本 借:原材料——XX材料

贷:材料采购——XX材料 6.结转完工产品的生产成本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7.结转应付工资中的企业代扣款项 借:应付工资

贷:其他应付款——社会保险其他应付款——职工个税其他应收款——职工水电费 8.在建工程结转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贷:在建工程 9.资本公积转资本 借:资本公积

贷:实收资本(或股本)

10.票据到期不能按时收回款项,转入“应收账款” 借:应收账款 贷:应收票据

财务费用

11.存货跌价准备的结转 借:主营业务成本存货跌价准备

贷:库存商品 12.结转逾期未付工资 借:应付职工薪酬贷:其他应付款

13.结转出售固定资产净收益借:固定资产清理贷:营业外收入

14.将本期实现的各项收入从各收入账户结转入“本年利润”账户

借: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贷:本年利润

15.将本期发生的各项费用从各有关费用账户转入“本年利润”账户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 16.结转本年净利润年末,将本年实现的净利润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年末,“本年利润”账户无余额。 (1)结转本年实现的净利润(贷余):

借:本年利润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结转本年发生的亏损(借余):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本年利润

17.结转所得税(可归入第 种) 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费用 18.结转利润分配

年末,利润分配完毕,应将“利润分配”账户下其他明细账户的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明细账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应付股利)(——应付利润)

上一篇: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下一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