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本科案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讨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具备法律服务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法治人才是法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现实中,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模式表现出了极大的惯性和定力。学生毕业论文与司法实践和社会实际脱节倾向明显。贯彻案例型毕业论文写作模式,可以有效克服这一倾向。案例型毕业论文模式可以细分为“案例判解”模式和“案例探索”模式,相对于学术理论型本科毕业论文模式,二者更有利于形成学生应用性职业素养,提升学生法律实践技能与现代法律素质。应完善相关制度,促进案例型毕业论文模式的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法学本科生;“案例判解”模式;“案例探索”模式;现实主义

一、问题的提出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是检验法学本科生在校学习成果、衡量法学本科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和提升法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有效组织实施法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是高校法学教育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检视现行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现状发现,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非常突出,学生毕业论文与司法实践和社会实际脱节,学术理论型选题是论文教学和学生的选择偏好。法学本科阶段是学生全面吸收法学基础知识,训练法律认知能力的阶段,提升学生的理论研究水平并非法学本科阶段的核心任务。对于一般本科生来说,缺乏抽象的理论论证、归纳和创新能力,同时在写作阶段面临考研、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和时间分配,其匆匆产出的学术理论型论文形似高大上,实则理论肤浅,纸上谈兵,普遍存在选题雷同、观点重复、内容空洞等问题。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普遍偏向立法论角度、缺乏问题意识,不利于法学本科学生创新能力、法律思维能力以及司法实践能力的培养。时代的发展要求定位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目标为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过去我们各个学校法学专业培养目标,一开始是培养法学人才,即理论人才,后来有的改为培养法律人才,即包括理论又包括应用,现在就要一律培养法治人才。法治人才比法律人才的适应性更强,要求实践性更强。”[1]基于此,一些高校强调加强法学本科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写作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毕业论文创作,可以解决应用型研究不足的问题。法学本科阶段案例型毕业论文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国标”的基本精神和要求。目前,法学本科阶段案例型毕业论文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研究不足。将法学本科毕业论文作为研究议题,探讨法学本科教学中案例型毕业论文的模式,思考如何有效组织和开展,如何加强问题导向,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结合现实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案例型毕业论文的选题及写作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型毕业论文的主要模式

案例研究是社会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在法学领域,案例研究方法在所有研究方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案例研究法也是案例型毕业论文写作模式的主要研究方法,相比学术理论型毕业论文主要使用的理论分析法或价值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度理解某个具体的法律现实问题、相关法律制度及其背后的理论基础,从而形成法律思维,更好地指导法律实践解决现实问题。在实践中,基于案例选择以及研究逻辑路径的不同,案例型毕业论文可以分为“案例判解”模式[2]和“案例探索”模式。

(一)“案例判解”模式

“案例判解”模式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选择法院业已判决的典型案例,围绕案例中的焦点问题,引出毕业论文的选题,或者根据已经拟定的选题,选择法院业已判决的相关典型案例,然后结合案例对选题进行分析和论证。“案例判解”模式不仅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术文献,还要查阅司法判决案例库、找到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判决。

“案例判解”模式是法学本科生围绕案例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主要方式。相对于学术理论型毕业论文,选择这种论文写作模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有利于学生将其所学法律知识、法律分析方法等运用于具体司法实践,提升学生解释法律和应用法律的能力。在当前的法学教育模式下,法学总是被当作系统化的科学知识进行传授,突破抽象法律概念、法律原理,避免在抽象学术范畴进行学理解读,是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学生选择法院判决案例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在结合案例基础上准确解释法律和适用法律,无疑会提高其法律解释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

有利于学生置身情境,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案例判解”模式写作展开时,学生会不自觉地设身处地进行模拟审判,分析法律关系,认定法律事实。为了论文写作的要求,其必须围绕案例从法律关系的多方角色进行案情分析,去寻找并归纳其中的焦点问题,基本法理。这种写作模式的目的性和实践性强,可以有效避免形成空洞的内容重复的学术论文。

有利于学生通过判例解析接触现实法律问题,在体会时代变迁过程中展望相关法学知识的前沿和未来。判决案例都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案例,与时代发展是同步的。时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经济形态、新科技运用、新社会关系等都会投射到现实生活中形成新的法律案情,既有的法律规则或原理有时难免应对无力。学生对此类案情进行分析,将案例解析与法学前沿知识相结合,可以形成新的创新点,启发新思考。

总之,“案例判解”型毕业论文写作模式对于培养具备“国标”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学本科毕业生作用明显,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型职业素养,提升学生法律实践技能与现代法律素质。

(二)“案例探索”模式

法学本科教育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和毕业论文写作中“案例判解”模式的选择,其一脉相承的基本逻辑就是选择法律案例、解释分析法律案例、总结和归纳法学知识和法学原理。但是,并非所有社会生活中的案例都会起诉到法院并形成判例,起诉到法院并最终形成判例的只占社会生活中众多案例的小部分。因此,案例型毕业论文的模式还可以再分为“案例探索”模式。“案例探索”模式与“案例判解”模式的区别在于,“案例判解”模式是以法院既有判决案例为研究对象,“案例探索”模式则是以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但并没有形成法院判决的实际案例为研究对象。“案例判解”型毕业论文需要对司法判决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判决涉及的焦点问题和法学原理进行归纳和阐释。“案例探索”型毕业论文写作中,学生需要自己总结和归纳案件事实,并根据案例事实和法律对案例的处理结果做出一个判断。

相对于学术理论型毕业论文,“案例探索”型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方面具有与“案例判解”型模式大致相同的优势。“案例判解”模式由于有现存的司法判例,案件事实和判决结果都是明确的,学生只需对相关法律适用和法理等进行分析,这就相当于有了试题和答案,学生对试题和答案进行再分析研究。“案例探索”型模式没有现成的司法判例作为素材,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和总结案件事实,并对案件的处理结果做出自己的判断,这就相当于学生自己命题自己答题,然后再对试题和答案进行分析研究。所以,“案例探索”型模式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案例探索”模式也拓展了学生观察的视野。对于一些新型社会法律关系,涉及比较前沿的法律问题,可能就没有现存的司法判例。如果学生选择这类法律问题进行论文写作,那么在案例选择上只能采用“案例探索”模式。

三、案例型毕业论文模式的现实主义思想基础

无论是“案例判解”模式还是“案例探索”模式毕业论文,其共有的特点就是没有脱离案例进行形而上的思辨。这种案例模式的训练,可以更好地实现培养国家需求的法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一)从经院主义到现实主义

经院式教学模式仅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毫无创新精神。这种教育模式在早期大学法学院教育教学中沿袭,由于“开设的大部分课程与牧师和和尚的教育方案太相似”[3],因而被称为是经院主义法学教育法。这种法学教育模式对后世影响很大,已经形成了大陆法系法学教育的基本特征。经院主义法学教育致力于对法律的体系性建构和注释,法学教授通过对法律问题而不是事实问题进行辩证推理,从而形成法的规则和原理。这是一种培养职业法学家的精英教育而非培养法学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

长期以来,经院式教学模式一直在中国法学教育中大行其道。法学院教师在课堂上偏重对法律概念、结构和体系的理论解读,在课后的作业布置中同样喜欢命制理论论述或理论研讨类题型。在这种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时往往以学术理论型为首选,对于本科学生而言,选择这类论题和写作模式,是法学本科经院式教育的结果。而对于指导老师而言,由于大学法学教师一般拥有法学博士或硕士学位,深受其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写作习惯的影响,对于法学本科生的论文指导也往往偏向硕士博士论文写作的学术理论型模式。

经院式法学教育模式以及与之相应的论文模式,对于学术研究具有值得肯定的价值,但由于其无视法律实践,因此经常遭到质疑。“在1920年代开始如火如荼地兴起的法律现实主义运动中,实践型法学教育由于关注社会现实、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等特点,被现实主义学者所倡导。”[4]

(二)案例型毕业论文模式的现实主义基础

针对经院式法学教育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端,法律现实主义运动强调法学教育必须回应社会实践,一方面要培养社会急需的职业律师等实践型人才;另一方面,应该通过法律的实际运用来影响社会经济和政治。法学现实主义的教育教学旨在纠正法学教育脱离实践的弊端,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学习法律应用法律,并通过在案例事实与法律适用之间的连接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其法学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该教育教学希望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动教育,打破传统法学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被动的关系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还倡导开放式的教学实践,组织模拟法庭,让学生观看庭审直播等。案例型毕业论文模式契合了法学教育现实主义改革的需求,法学教育的现实主义是案例型毕业论文模式的思想基础。

四、法学本科阶段案例型毕业论文写作的实施策略

2018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发布《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下简称“卓越法治人才2.0意见”)提出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重点任务就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在中国,法学本科教育是法学教育的基础和支柱,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必须在课程结构体系中强化实践教学设置。毕业论文写作属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板块,选择案例型毕业论文作为法学本科生的论文写作模式是实践教学有效展开的途径。

(一)在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里倡导案例型毕业论文模式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是在国家政策与教育方针指导下制定的基础性的教学文件,它集中体现了高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新时期,高校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必须贯彻“卓越法治人才2.0意见”,依据“国标”,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突出毕业论文的实践性要求。学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里应该倡导将案例型毕业论文作为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首选模式。鼓励教师选择“案例判解”模式或“案例探索”模式进行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指导。

(二)引导学生依据兴趣和实际选择“案例判解”或“案例探索”模式

相较于“案例探索”模式,“案例判解”模式应该成为案例型毕业论文的经常模式。一方面,案例选择来源于法院判决,不仅数量充沛而且判决书的描述与说理可为毕业论文写作提供重要素材。另一方面,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经常采用法院判例,学生也经常在媒体上观看一些庭审,运用这种模式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具备更为有利的基础条件。而对于一些比较前沿的法律问题,其所涉案例可能没有现存的司法判例,或者虽然有司法判例,但司法判例不具有典型性,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选择“案例探索”型模式。

(三)完善案例型毕业论文教师指导制度

教师指导关系到学生论文的完成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强化责任意识,完善案例型毕业论文教师指导制度。建立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评估制度,由指导教师组成评估组,对毕业论文选题的实践应用性进行评估,剔除不符合本科毕业生知识结构的学术理论型选题,强化案例型毕业论文选题比例;鼓励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案例型毕业论文模式,对积极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型毕业论文创作的指导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实践教学经费补贴。

(四)将案例型毕业论文写作融入毕业实习过程

法学本科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同属实践教学模块,两种不同的实践形式具有共同的实践属性,但很多情况下被人为割裂,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实施不同的考核评价。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分成不同的教学任务实施,无疑减损了人才培养的协同性。法学本科生毕业实习的目的应该是:一方面,通过综合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在接触和办理真实案例过程中,锻炼其分析案例、解决案件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毕业实习的目的也应该鼓励学生去观察与体悟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之间的距离”[5]。而案例型毕业论文的写作也是通过分析案例,剖析案例中的法学原理,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让学生在毕业实习中完成案例型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无疑可以实现二者目的的有机统一。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教学是法学专业基础教育的最后环节,毕业论文写作也是法学本科生将四年来所学知识集中运用和表达的重要途径。“国标”中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法治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应该贯彻融入法学本科教育全过程,高校法学本科教育不能忽略毕业论文这个实践应用的最后环节。案例型毕业论文写作是源于实践又回归实践的训练,案例型毕业论文写作模式是实现“国标”要求的最好选择。学生通过案例型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有效训练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启发分析案例背后的法理,同时提升了法学理论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显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法学教育[J].中国法律评论,2018(3):2-27.

[2]肖良东.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毕业论模式探索:案例判解模式[J].高教学刊,2018(3):66-68.

[3]罗伯特·斯蒂文斯.法学院: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法学教育[M].阎亚林,李新成,付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124.

[4]胡铭.司法竞技、法律诊所与现实主义法学教育:从耶鲁的法律现实主义传统展开[J].法律科学,2011(3):44-51.

[5]郭剑平.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与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关联与对策探讨[J].高教论坛,2011(5):22-24.

上一篇:司法改革的文化约束下一篇:视觉传达设计在新媒体时代的新前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