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拥堵成因

2022-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交通拥堵成因

智能交通能否缓解交通拥堵?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如何有效利用智能交通系统收集到的信息,从而真正扭转各大城市交通壅塞的现状,仍然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对道路交通的状况都深有体会,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堵,尤其是当你有急事的时候,堵得你坐立不安,堵得你心急如焚。城市居民的生活秩序和生活质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因为堵车而受到了影响,尽管路越修越宽,像北京从三环扩到四环,从四环拓到五环,现在又开始向六环发展,但堵车的情况并未见有太多的改观。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堵车情况如此严重呢?

道路交通因何而堵?

不同城市的道路交通拥堵情况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总体来看以下几个方面是共同的原因。

(1)汽车交通发展失控,道路建设难以适应车辆超常增长的需求。这个问题对于很多城市来说都存在,道路扩充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汽车的增长速度,尤其是在市区,道路扩充的余地是很有限的,车路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道路超负荷运转。例如在天津市,由于道路、停车场等交通设施受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的制约,道路与交通管理设施建设滞后于车辆和交通流量的发展,城市车均道路面积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根据统计数据,天津市市内机动车行驶速度1996年平均为26.96公里/小时,比1989年下降了35%,高峰时段,市中心干道路段的机动车平均时速仅为10公里/小时。

(2)停车难的静态问题直接影响交通拥堵的动态问题。这是许多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停车场的建设远远满足不了车辆发展的需要,路边乱停乱放现象严重,既影响了交通也影响市容。随着城市车辆保有量的迅速增长、外来车辆的大量增加、公共停车设施的严重滞后,以及停车设施多头分散管理、相互脱钩、缺乏联系与协调,使目前车辆停放愈加困难,尤其是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停车难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例如青岛市路内(包括路边和路上)停车位占公共停车泊位的比例约为73%左右,且公交车公共停车泊位万人拥有率很低。

(3)政府用于市政基建的资金有限。这一点在很多城市(例如广州市和青岛市等)都有体现,由于政府用于市政基建投资资金的限制,加上法规、管理措施不配套等各方面的原因,制约了主城路外公共设施的开发建设速度。北京的这一问题还不是很明显,但也存在城市交通投资主体单一的问题,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就会难以适应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4)对公共交通的重视不够和投资不足。要解决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才是出路,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尤其如此。目前国内的公交系统信息化应用还比较落后,很多公交公司的车辆调度仍然依靠人工进行,不仅效率低,而且很容易造成车站的拥堵。目前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在国内基本处于空白阶段,也是方案商可以重点发展的领域。以广州为例,与广州市的经济发展程度和GDP相比,广州市在公共交通建设上的投入却很有限,公共交通投入低于广州市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市财政逐年增长,对公共交通的补贴却逐年减少,同时广州对公交专用车道的认识也需要进一步提高,2010年亚运会的召开将使广州公共交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

除此之外,其他原因如道路功能的战略规划失当、城市道路资源利用率低下、城市中心区土地开发强度与其交通环境最大允许容量的矛盾日益突出、出租车空驶率仍然比较高等问题,也增加了无效交通量,导致拥堵产生或严重化。

中国智能交通

既然道路的扩充有限度,而机动车又在不断地高速增长,车路的供求矛盾如此尖锐,什么办法能使道路交通的拥堵情况得到改观呢?这时候很多人想到了智能交通。

智能交通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就是两个字——秩序。既然汽车数量在不断增加,道路快速扩充又不现实,那么解决车辆行驶的秩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简称为ITS),是一种集信息技术(IT)、人工智能(AI)、电子控制、地理信息(GIS)、全球定位(GPS)、影像、计算机处理、有线/无线通信等多种技术在一起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能对各种运输方式进行现代化、科学化的智能管理。

在一些发达国家,例如日本、欧美国家,一些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智能交通的应用成效也日益显著,中国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也开始重视职能交通领域技术的发展。2000年初,科技部会同国家计委、经贸委、公安部、铁道部、交通部等几十个部、委、局联合建立了发展ITS的政府协调领导机构——全国智能运输系统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成立了ITS专家咨询委员会,交通部、建设部和公安部已先后成立了智能运输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在全国智能运输系统协调小组及办公室的直接指导下,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研发和推广应用。全国智能运输系统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组织研究制定中国智能运输系统发展的总体战略、技术政策和技术标准,以及相关的扶持政策,积极支持有关部委、地方、企业及科研单位,根据行业、地区特点开展ITS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促进产业化。

“十五”期间,中国政府非常重视ITS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并在“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中安排了“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项目。在共性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中,国家安排了10个项目对全社会进行招标,项目实际投入经费总额超过15.89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央划拨经费5000万元人民币。同时,“十五”期间,在“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重大专项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中山、重庆、天津、青岛、济南、杭州十个城市成为智能交通系统应用试点示范城市,为了配合奥运会的筹备,同时还在国家项目的基础上又在10个城市安排了11个项目开展了更加广泛的工作。

智能交通的作用领域及范围

智能交通所涉及的领域,以及这些领域对缓解交通拥堵能起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1)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这是智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交通信号实行智能化控制,根据车流量的大小来决定红绿灯时间的长短,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情况。目前,北京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在284个路口、17条道路、114处信号灯已实现。未来五年内,北京市还计划将90%的信号灯纳入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到那时十字路口的车辆等待时间会相对缩短。

(2)交通流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发布系统。这一系统的作用,和行进中的车辆进行道路选择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因此直接关联到交通疏导能力。就中国各城市而言,北京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上海、广州、宁波、大连等其他几个城市在该领域也有所尝试。北京市的实时动态交通流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发布系统示范工程已经完成,系统按照使用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对内显示子系统和对外发布子系统,对内显示子系统的用户为交通管理者,系统信息作为管理和决策依据;对外发布子系统的用户为出行者,系统将有关的交通信息通过交通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以及显示大屏等形式发布,供出行者参考。

(3)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在这一领域,青岛市走在了前列。青岛的公交智能调度平台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相对比较完善,已经开始为青岛的道路畅通做出了贡献。北京这几年在这方面也加强了投入,已经建立起来的系统包括客运枢纽站运营调度管理与乘客信息服务系统、公共电汽车区域运营组织与调度系统、南中轴路大容量快速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和公交车救援调度系统等子系统。例如北京的公共电汽车区域运营组织与调度系统,通过对区域内公交车进行统一组织和调度,提高公交线路的调配和服务能力,实现区域人员集中管理、车辆集中停放、计划统一编制、调度统一指挥,人力、运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动态优化配置,降低公交运营成本,提高调度应变能力和乘客服务水平。并且,作为示范工程的11条线路也已于2005年完成。这些系统可以使公共交通实现合理调度,合理运营,为乘客出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4)停车诱导系统。这也是国内主要城市近几年大力投入的一部分。北京的停车诱导系统目前在西单商业街建成,未来在金融街、中关村等地区也将建设停车诱导系统;广州市的一些繁华商业中心地区也建起了交通诱导系统。随着车辆的增加,停车的静态问题会直接影响到交通的动态问题,停车诱导系统可以对出行者的停车事先进行提示,减少车辆在道路上无效停留的时间。

(5)出租车智能指挥调度系统。在这一领域,广州市做得比较好,交通指挥中心的总平台已经与多个大型出租汽车公司的平台整合起来,可以实现全市范围的统一调度、统一指挥,提高运行效率,减少出租车的空驶率等。

(6)综合信息平台。综合信息平台可以说是几大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将上述系统统一起来,建成一个大的平台进行综合管理,然后将采集来的交通方面的信息向政府、企业、公众公布,目前,诸多城市,例如北京、广州、青岛等,都在建设这个平台。无论是交通的管理者还是出行者,如果对实时的道路交通信息都能做到心中有数,那出行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例如北京的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已经成为北京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支撑层,是连接其他应用系统的枢纽,负责全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信息的存贮、处理和发布,是北京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建设内容。该平台将于2007年之前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可以实现向政府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向社会公众提供多方式、全方位的交通信息服务,为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创造条件。

其他,货运调度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等也会影响城市交通。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中,上述系统的应用对缓解交通拥堵可以起到相当的作用,相信随着应用的逐渐成熟,智能交通系统所发挥的效能将会越来越大。

市场规模可观但挖掘不够

智能交通是一个市场前景看好的市场,中国的智能交通市场已经进入了成长期,对于在智能交通中扮演最重要角色的IT 系统集成来说,这属于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计世资讯的研究结果显示,2006年中国智能交通的投资额将会达到91.94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增长23%(见图)。

图 2005-2006年中国智能交通建设投资规模

智能交通市场增长的动力,首先来自国家和政府对ITS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其次,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也将带动北京及相关城市ITS的发展;第三,城市道路和交通问题的日益严重,企业和个人对出行效率更加关注,使ITS的发展迫在眉睫;此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将带动智能交通的发展。

智能交通尽管市场前景光明,但是目前来看,对商机的挖掘远远不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产业链不成熟、基础技术薄弱、产品产业化水平低、软件投入过少等原因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在系统设计阶段没有充分考虑到城市交通的实际需求,例如作为智能交通重要服务领域之一的VMS(可变信息情报板)系统在北京、上海、宁波、大连等很多城市都已投入使用,但是实际效果却大不相同。

从技术角度而言,不同城市的VMS系统采用的信息技术都基本相同,排除各城市交通状况等客观因素影响,应用水平的巨大差异,最主要的因素在于系统设计时,是否认真考虑了城市的实际交通需求,并从这种需求出发合理设计VMS系统所需具备的功能。一些城市在功能需求定位上的误差,直接导致了系统最终的实施效果差强人意。

智能交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交通的规划、调度、监控和服务。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科学,智能交通研究和使用的重点都应该集中于交通需求的本身,从实际出发,找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智能交通系统是否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取决于其系统规划和设计的内涵。国内有大量的智能交通项目,购买了大量的先进设备,上马了大量的先进系统,可是实施后发现对改善交通毫无用处,甚至根本就无法投入使用。究其根本,就在于没有遵循智能交通的客观规律,没有从交通需求实际出发,盲目投入,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

道路信息采集和发布系统最具发展前景

既然道路信息采集和发布系统是智能交通的一个重点应用领域,同时也被当做是智能交通中最具成长性的领域,那么,道路信息采集和发布系统的市场前景为什么如此被看好呢?以下是我们分析的几个主要原因。

(1)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给信息采集和发布系统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交通部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建设国家公路基础设施信息采集网络等五大系统。这“五大系统”包括:

a. 建设国家公路基础设施信息采集网络;

b. 建设交通信息发布和共享网络;

c. 建设由我国自行或合作开发运营的位置信息服务系统;

d. 进一步开发和应用高速公路监控管理系统;

e. 在国家高速公路网、国家干线公路网上逐步建立交通监控、交通信号、交通诱导等手段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

从“十一五”的重点规划,就可以看出交通信息采集和共享已被提到了相当的高度。

此外,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作为交通部2006年的三项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之一,也在2006年初正式启动。“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是依托公路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和客运站场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呼叫中心、手机、PDA等移动终端、交通广播、路侧广播、图文电视、车载终端、可变情报板、警示标志、车载滚动显示屏,以及分布在公共场所内的大屏幕、触摸屏等显示装置,为出行者提供较为完善的出行信息服务。

(2)用户需求是信息采集和发布系统成长的主要驱动力。

无论是个人用户还是企业用户,对道路信息采集和发布的需求都越来越明显。目前主要城市的私家车数量越来越多,交通拥堵情况严重,用户对于出行效率越来越看重,对道路交通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与个人用户需求相比,针对单位的信息发布应用模式会先成熟起来。目前针对单位的信息发布应用模式应该更快一些发展,单位的采购比较集中,同时消防局、救护车、警车等特殊行业对时间和效率要求非常高,在特殊情况下成本考虑退居次位,对道路交通信息的需求也很大。

(3)目前各种基础数据资源已经具备,这使得信息采集和发布的应用普及成为可能。

目前各种道路基础数据资源已经具备,有待整合利用。不少城市的基础数据都已可迅速收集,但对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和综合利用的能力还相当缺乏。一些城市在信息采集和发布方面甚至已经走在了前列,如北京、上海、宁波等。从全国范围来看,北京的道路交通信息采集系统还是比较领先的,目前在北京的环路,如二、三、四环都已经实现了数据采集的无缝覆盖,大概每隔800~1000米就有一个数据采集点,数据采集方式主要是采用微波、超声波和视频探头;在一些主要路口,还设置了感应线圈。

从2006年3月开始,北京市民在出门前就可以在网络上查询目的地的路况信息,以及实时的交通状况;同时,还可以加装车载的引导系统,通过GPS可以接收到最新的路况信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最佳路线。

2006年4月6日,北京市第一个面向公众出行服务的综合交通信息服务网站——“北京公众出行网”(www.bjjt.cn、www.trafficview.cn)正式开通,该网站作为北京市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示范工程的一部分,可以为公众提供动态交通信息、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客运信息、交通黄页、出行常识等5类信息服务。系统的建成为广大公众提供了全面、综合的交通信息服务,对提高北京市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的水平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4)未来智能交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信息的采集和发布。

ITS中心主任王笑京表示:“未来智能交通需要重点解决的就是信息采集和发布的问题。”相比较而言,中国现在的信息采集系统已经较为全面,而信息发布系统还没有跟上,这也是现在智能交通建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王笑京还认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信息的有效利用,各种发布手段有利有弊。”

道路交通信息采集和发布的主要问题是信息没有有效利用、缺少提供手段、数量和实效都有限。国内的发布手段基本以免费的方式为主,例如网站、路边电子显示屏、电视、广播等,发达国家基本上也采取类似的方式,每种方法都各有利弊。目前,车载终端被看做是最好的信息发布手段,但是由于成本过高,每个车载终端要上万元钱,且车载终端是属于消费者消费行为,让消费者买单不太现实。

除了北京之外,其他城市在道路信息采集和发布方面也做了许多尝试。

广州出租车实现车载装置诱导功能,既是信息发出者,又是信息受益者。广州智能交通系统(ITS)公用信息平台目前已经完成一期工程,只要车辆安装了该系统车载终端,就能与智能交通系统联网,从而实现车辆行驶状态分析、道路拥堵实时状态分析、线路优选、行车诱导等功能。广州目前已有1万辆“卫星的士”安装了这种可以用于定位、通信、刷卡消费的车载终端系统,系统内的信息每隔数十秒会不断更新。

其他城市也有各自的新尝试。2006年一种新型的交通流量信息牌在杭州街头出现,智能交通信息流量牌能准确为行人导航,在红绿灯变换时可及时提醒行人是否绕道走;宁波的城市实时交通信息发布与动态导航系统采取最新的探测车技术;2006年初全国第一个道路交通信息车载实时发布系统在大连市正式开通,大连市的车辆只要安装了车载导航仪,就可在行驶中随时知道道路交通是否拥堵;上海手机发短信可查线路变动,上海市民只需用手机发送短信,便可查询到上海公交线路变动,因为18000辆公交车将在2007年之前全部安装GPS定位仪,而一个囊括上海公交、出租、轨道交通、长途客运等交通出行方式的智能交通信息平台已在建设中,其中的城市交通信息监控中心有望于今年底完成建设并试运营。

孙巍峰

心理学硕士,计世资讯资深分析师,从事市场研究和咨询工作近10年,研究领域涉及能源、医卫、智能交通等多个行业,同时独立负责完成过大量委托研究项目,为多个知名IT厂商和运营商提供了市场研究及咨询服务。

作者:孙巍峰

第2篇: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

伴随着经济增长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城市交通面临的困境日益凸显。拥堵这一“城市病”由中国的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经济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另一问题是过去的城市和交通规划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交通需求,从而产生了矛盾,造成拥堵。

交通拥堵带来的影响

关于交通拥堵所带来的浪费,诺贝尔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作了一个测算,全球每年因拥堵造成的损失占GDP的2.5%。目前比较通行的计算方式是:把堵车时间所用的油耗转换成公里数,三分钟的油耗大约相当于一公里。中型车以每百公里油耗10升计算,每三分钟因拥堵产生的油耗是0.1升,每分钟的拥堵油耗是0.033升。以93号汽油每升6.8元来计算,每分钟的拥堵成本是0.22元。保守估计一、二线城市堵车时间为30分钟,每辆车每天的堵车成本就是6.6元,一个月22个工作日总计将是145元。

根据2010年初发布的《中国居民生活机动性指数研究报告》对各介城市上班人群的调查,北京2009年的拥堵经济成本高达每人每月335.6元,居各城市之首,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是广州和上海,拥堵经济成本分别为265.9元/月和253.6元/月。

道路交通拥堵不仅大大浪费人们的出行时间,并且汽车尾气的排放污染大气环境。业内人士认为,堵车时,汽车虽然停下但发动机照常运转,同时当汽车启动或加速的一瞬间尾气的排放量最大,而在匀速行驶时排放的尾气量最小。目前,尾气已经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之一。环境保护部的统计显示,中国113个重点城市中三分之一以上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机动车排放成为部分大中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像北京、上海这样一些工业废气较少的城市,汽车的尾气量能够占到城市废气总量的60%以上,直接威胁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

最后,城市道路一旦出现交通拥堵,驾驶人员的心理会出现焦虑或是思想放松等多种形态,有些驾驶人为了早点通过路口随意变道,没有保持安全距离,减少了道路交通流的通行量,甚至出现连环的刮蹭、追尾的轻微交通事故,如果没有及时地撤离现场,就更增加路面的交通压力,使本来拥堵的道路变成停车场。

国外治理道路

交通拥堵的方式

新加坡的公共交通由城市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公共汽车系统组成。政府积极增加公共交通在城市中的覆盖率,采取合理的票价政策和提供优质的服务水平,让居民感受到公共交通的便利。

车辆配额制度有效地控制了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速度。政府在综合考核上一年车辆的总数,每年允许增加的额度和报废车辆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计算出本年度车辆增长率,从近几年新加坡汽车增加数量计算,增长率均控制在3%之内,从源头上有效控制了机动车拥有量。

道路收费系统通过增加了车辆使用人的行驶成本来有效提高车辆的利用率。道路收费系统即首先在车辆上安装计费系统,当车辆在某一时间段进入拥堵路段,将自动扣除应付费用,从而达到减少严管区域车辆,缓解阻塞的目的。

英国伦敦通过征收交通拥堵费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起到了良好的效果,2002年起,伦敦通过征收交通拥堵费来改善严重的交通拥堵的交通环境,在伦敦,根据不同的街区、不同时段甚至不同车型采取不同的收费标准,付费时,你的车牌号就会被记录下来,安装在市中心四周的摄像机会辨认进入收费区的汽车牌照,实行智能化收费,如果哪辆车在这一天过去之前还没有缴费,车主就要接受罚款。据有关部门分析,2.5美元/日的收费价格可以使道路交通量下降37%,政府将所征收来的费用用于投资,用于电车、火车及其他交通项目的改造。

治理道路交通拥堵

方式的探讨

首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交通拥堵其中—个原因是车多路少,车辆占用道路的占用率高,有人则提出通过多修路来缓解交通拥堵,即致力扩大交通供给以满足交通需求,然而当斯定律对此作出解释:政府對城市交通缺乏有效管理的情况下,新建的道路设施会引发新的道路需求,而交通需求总是超过道路供给,最终还是恢复到原来的拥挤水平所以仅仅靠修路是解决不了拥堵。

发展公共交通,可以有效减少车辆占用道路的面积。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的城市作用,必须充分调研,合理地核定公共交通价格,扩大公交线路覆盖面,优化站点布设,使市民能就近乘坐公交车,延长运营时间,缩短班车间隔时间,使市民能随时坐上公交车,科学设置优先车道和优先通行信号系统,提高公共交通车辆的运行速度和准点率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让出行的人们感受到公共交通的优越性。

其次,增加小汽车的出行成本。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段,对进入该区域的车辆收取一定的费用来减少交通流、改变交通流的空间分布、缓解交通拥堵,并将收取来的费用用于公共交通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一费用称之为交通拥堵费。交通拥堵费的征收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变出行方式、促进政府城市功能区分散的规划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这在国外已经有较好的收效。但是在我国这个阶段是否能实施这项治堵政策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北京、广州两地在治堵方案制定初期,也曾提出过交通拥堵费,但是倒戈声一片,究其原因主要有几点,一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刚刚改善,汽车家庭化刚普及,刚过上有车的城市人的体面舒适的生活,在高房价的压力下,存款和收入刚好可以负担车辆的支出,没有太多富余,如果增加拥堵费势必增加了生活的压力和生活成本;二是汽车数量的增加并不是交通拥堵的唯一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城市规划得滞后,城市功能性相对集中,这些问题是政府在城市改革过程中未尽事宜,我们不能把这一问题完全转嫁到出行者身上,让他们为这“买单”;三是体制准备不足,开征交通拥堵费,需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拥堵费收取的相关事宜,包括管理机构的性质、运行机制;四是技术准备不足,交通拥堵费的收取需要依赖高度发达的智能化交通系统,伦敦的智能交通系统经过3年多的建设,新加坡从1998年9月开始实行电子收费系统ERP,显然,这些我们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准备。

最后,为了应对汽车与交通日益突出的尖锐矛盾,北京已经开始通过摇号无偿提供号牌来实施限制机动车数量,这一措施真的能够摘掉“堵城”的帽子吗?汽车作为普通商品在对城市环境破坏的同时也拉动了消费,限购虽能在一定时间内放慢了机动车数量的增长速度,缓解交通拥堵的速度,但仅依靠这一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汽车导致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汽车使用率太高,并不是因为汽车数量多,是因为当下我国大多数城市公共交通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出行需要,西方国家人均汽车保有量比我们高,但私车出行只占两成,大多数人选择公交出行,因为公交出行物美价廉、私车出行的成本昂贵。“鼓励买车,限制用车”是一些西方国家的用车理念,有的是根据汽车所有者情况进行限制,有的是根据汽车尾气排放情况进行限制,同时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才能有效减少汽车危害。

治理交通拥堵的措施显然不仅于上述几种方式,还有诸如交通合理规划、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和建立有效的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评价体系等,通过各种方式、综合合力来共同营造我们美好的生活。

作者:张莉

第3篇: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

摘要:城市交通问题是本世纪以来发达及发展中国家一直为之困扰的问题,尤其是大城市,交通拥堵造成的时间浪费,运营成本的上升,交通事故的增多和噪音、空氣的污染等问题则更为严重。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和根本治理,则威胁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将从我国的交通拥堵现状出发,分析造成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原因,以期找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交通拥堵现状;拥堵原因;解决措施

文献标识码:A

作者:柯察今

第4篇:交通拥堵成因及治堵攻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中的交通拥堵状况也越发严重,而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显得尤为突出,行路难、乘车难已成为群众反映最大的社会热点。有人认为,现在汽车数量急剧上升,堵车是必然的。但也有人感叹,西方国家人/车比比我国高,但交通并没有像我们这样堵塞。堵车已经成为一种“都市病”,如何有效针对城市交通拥堵这一“通病”,合理用药、对症下药,已成为当下城市交通管理的一大难题和重要任务。

一、城市交通拥堵逐渐形成的原因

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表层的原因,更有深层的症结,如何有效缓解或根治问题,必须从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剖析。关于交通拥堵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机动车急剧增加,造成道路负荷过大。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部分出于工作和生活出行便利的需要,汽车这个曾经的奢侈品,正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并且随着汽车价格的进一步平民化,这一趋势逐年加快。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以上的城市数量达14个,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

2.23亿辆,汽车保有量达1.04亿辆,以个人名义注册登记

的私家汽车保有量达到7748万辆,占汽车总量的74.17%,私家车正迅速成为汽车构成主体。车辆数量的急速增加,是造成交通堵塞的主要原因。

(二)停车场地严重不足,跟不上发展需要。国家规定:停车场用地面积应按规划人口每人0.8—1平方米设计,以100平方米为单位,写字楼应配备机动车位的指标是0.5个,娱乐性质的建筑指标是1.5—2个,餐饮性质的指标是2.5个。然而大多数城市的停车场、停车位远远满足不了停车需求,在大型商场、市场、银行、餐饮街、商业街等公共场所很少有相应的停车场地,车辆大都停在道路和人行道上,严重失衡了停车供求关系,导致随意占道停车现象普遍存在,加剧了拥挤堵塞和事故发生。

(三)部分交通参与者交通意识淡薄,产生的交通违章造成了交通拥堵。随着驾驶人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整个驾驶人群体的交通法制素质普遍不高,文明交通意识也比较低,驾驶车辆个人利益至上,交通违法现象严重。交通参与者不讲交通文明、不遵守交通规则等违章行为也是造成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缓解交通拥堵的途径

对交通拥堵这城市顽疾,各国和国内各大城市都开出了“药方”,但每一个 “药方”都是根据自己国家或城市发展的特点制定的,我们应该集中精力观察思考,选择出适合本

地区、本城市的方式方法。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合理引导私家车使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升路面通行能力。由于私家车数量庞大、使用频繁且乘载率不高,道路建设的速度跟不上汽车数量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剧了道路交通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坚定不移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因地制宜合理引导私家车使用。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越流行公共交通,小汽车只是一种辅助交通工具。例如:欧洲许多国家为限制私家车而采用了各种可能的手段,包括城市基本无停车区或非常昂贵的停车费用。维也纳、慕尼黑和哥本哈根封闭多条街道,禁止汽车出入;又例如:香港,利用公共交通出行的人占90%;在华盛顿,利用公共交通出行的人占80%。而北京市现在正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不断地在增扩着地铁线路和快速公交线路,而且实行低票价制,实践证明这对市民确实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对于如何进一步发展公共交通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首先,减少公交车出行成本,只要公交的出行时间成本能够优于私家车出行时间成本,我相信大多数的这类私家车车主会愿意选用公交出行,这样路面的车流量减少,道路交通压力也自然缓解了;其次,对于有条件的城市来说,可尝试城市轻轨交通,甚至可开始谋划地铁交通,将车流引导下地。也可对现有的公交线路,作进一步的调整,在一些条件允许

的路段开辟公交专用车道。

(二)加强停车场地建设和泊位规化,彻底缓解停车难问题。交通流就像水流一样,停车场则如湖泊、水库,起到了一个蓄纳、调节的作用,渠道畅通流动起来就会顺畅,否则就会汇集堵塞甚至溃堤。众所周知,我国城市停车设施总量严重不足、配臵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和停车管理不到位,停车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导致严重的停车难和交通拥堵等,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严重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各国针对“停车”的问题,纷纷出台了一系列解决措施。例如在日本,私人购车“必须自备车位”思想深入人心。大城市私人车辆登记,必须提供停车泊位证明,并由警察署确认,方可受理登记并发放牌照;美国在新城区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了停车问题,预留出足够的停车泊位,在城市改造中有计划的增设停车场,逐步解决停车难的问题。此外,我国香港特区和台湾省的做法,也值得称道。香港特区每3-4年对停车需求研究一次,并相应调整相关政策;注重停车场商业化运营,对停车场运营除税收优惠外不给予任何补贴,也不乱加干涉。而台湾省将自备车位与卖车者提供车位相结合,每幢建筑必须自行满足其带来的停车需求,以政府为先、民间为主的原则进行停车场建设。笔者认为,以上经验很值得借鉴。

(三)提高交通参与者的道路交通安全防范意识和交通

法制观念是城市道路交通排堵、治堵工作的首要任务。任何事物的变化,人是起决定作用的。人作为道路交通的重要要素对交通安全、有序、畅通同样起着决定作用,人的交通安全防范意识、法制观念的强弱,决定了交通秩序的好坏,决定了道路交通是否安全、有序、畅通。因此,在解决道路交通拥堵过程中,落实限车、拓路措施的同时,更要以人为本,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主要利用三种宣传途径:一是公安交警部门利用职能抓好宣传重“点”。车辆管理所民警对办理业务的驾驶人、路面执勤民警对交通违法驾驶人、事故处理民警对交通事故当事人进行针对性宣传。二是新闻媒体要拓宽交通安全宣传覆盖“面”。把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当做社会公益事业来做,广泛宣传交通安全法规知识,宣传正面典型,教育规范交通参与者的不良交通行为,促使交通参与者养成守法行车、按章走路的良好习惯,促进城区道路交通管理良性循环。

(四)、强化综合治理,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城市交通“三分建设,七分管理”。 只有逐步建立起“政府统筹,部门联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城市交通管理机制,才能对城市交通实施有效的管理。公安交管部门适时开展道路交通秩序整治,加大对机动车辆违法的查处;交通运管部门加强对城市出租车辆的管理;城市管理部门强化对城区非法占道经营的打击;所有执法部门都充分履

行各自的管理职责,交通秩序才会越来越好,对破解交通拥堵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总之,顺畅的交通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未来交通的发展,还需客观分析认真调查,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制定适合各地方交通发展方向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把道路畅通起来,给人民一个和谐的交通环境。

第5篇:浅析成都市交通拥堵成因及对策

课题背景:

近年来,成都的发展的速度和成就有目共睹,其未来发展的潜力和提升空间也是相当巨大的。但是,作为或准备作为一个国际化一流城市,都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成都还有一段长路要走,还有很多重大问题亟待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拥堵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问题依旧严重。本次课题就重点从成都交通拥堵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两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 交通拥堵形成的原因

成都市政府对缓解交通拥堵一直非常重视,其在交通建设方面的投入是比较多的,占全市每年GDP的6%,而在全国来看,这一数字是3%。但是,在世界城市化的大潮中,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发展的首要地区,其城市化加速,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及居住郊区化,使其出行次数与距离不断增加,造成了城市交通流量大幅度提高,城市道路供给与交通需求之间存在严重不平衡,交通拥堵现象依旧严重,甚至较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1、供不应求——人多、车多、路少

在世界城市化的大潮流中,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发展的首要地区,其城市化加速,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如今成都常住人口达近1400万且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及居住郊区化,使其出行次数与距离不断增加,造成了城市交通需求大幅度提高,城市道路供给与交通需求之间存在严重不平衡,致使交通拥堵现象严重。人口增加和居住郊区化,这些带来交通需求量的剧增,使道路交通设施的供应、管理,还有空间不足的这些矛盾,使城市交通堵塞严重加剧。

9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颁布,“轿车进入家庭”被确定为国家扶持汽车工业发展的战略安排,国产汽车的生产开始转向小汽车,小汽车的销售价格大幅度下降,小汽车的拥有量逐年增加,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直至近乎疯狂,如今,成都机动车辆有三百多万辆。成都市人均生活水平提高,加之社会浮躁,人们存在炫耀心理,拥有私家车已成为很多现代成都人的奋斗目标或成功的标志,私家车数量与日俱增。很多人已经不愿委屈的去挤公交车。在一些恶劣天气下很不容易打车,大多数人选择自己开车或派私家车来接自己。方便、快捷、舒适、已成为现代人们的无上追求。

道路建设的速度始终跟不上机动车增长的速度。成都市道路面积年增长率远远落后于机动车年增长率;再加上占全市面积16%的中心城区承载了全市40%以上的交通负荷。

2、公共交通系统不完善

公交吸引力下降,应有的功能没有得到尽量发挥。随着成都的城市空间不断扩展,市民的出行距离日渐加大,而公共交通却没有及时跟上,公交方式的出行等候时间和运营速度还不够理想,等车难,挤车更难,极其的不够舒适。汽车站、高铁、地铁等公交枢纽站综合配套设施不齐全,不能在一处就满足人们的一般需

求,坐公交时间花销大。因而,更多的市民出行为了方便快捷不得不选择私家车。

3、交通管理技术水平有限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近年来我市始终处于施工高峰期,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面积铺开。施工期间,一方面对社会交通干扰很大,极易引发交通拥堵,另一方面由于路网结构功能处于不稳定状态,给我们的交通组织管理带来较大困难。我们应看到,交通管理体制存在诸多弊病:(1)交通管理条块分割。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部门分属于不同的机构。(2)决策系统缺乏权威性,政出多门,形成多头领导引起下级无所适从。(3)缺乏完善的反馈系统。

4、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

成都市交通问题集中表现在过度密集的市中心地区,而其深层原因,则是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尚不明确,其相应的政策措施也不得力。成都单一中心、环状格局仍未改变,核心区的道路交通基本饱和,对外放射道路长时间保持高负荷运转,高峰小时机动车交通流量均大于道路运营负载能力。从交通组织方面分析一些居民小区布局不够合理。目前,市区一些居民小区过于集中,规模过大,一到交通高峰时段,这些居民小区周边道路交通流特别集中,造成区域性、时段性交通拥堵十分突出。

成都现在的交通问题可以说是从最开始的城市设计规划理念就注定了的。,“摊大饼”的城市发展方式,使得道路建设与人流密集程度并未实现科学的均衡。“从一环、二环一直修到五环,那只是‘绕圈均衡’。成都的交通问题最为突出,是城市规划呈环状放射的摊饼型,道路功能区分不明,道路交岔口的立交化程度低,一遇情况,顿成瓶颈。城市部分结构和道路布局规划的不合理性,多个城市中心高度重合,导致像春熙路等部分道路承载压力过大,浪费了其他许多道路面积资源;道路岔口和交通灯设计不尽科学,严重干扰交通;枢纽站配套设施不完善,交通设施内部布局不尽合理:目前部分枢纽设施如火车北站内的公交、出租及停车等交通设施布局不尽合理,存在人流和车流的直接冲突,造成枢纽站内部客流混乱。

5、市民的素质问题

部分交通参与者缺乏现代交通意识、交通行为不文明交通严重行为影响。一方面,部分机动车驾驶员不按规定行驶、随意变道、不按规定道路行驶或占道停车,部分非机动车驾驶人不遵守信号灯或逆向行驶等另一方面,行人乱闯红灯、横穿马路等违规行为普遍且严重。以及,马路中间时常会出现散发小广告或乞讨者。这些违章行为极易引发交通事故,严重阻碍交通顺畅。

城市交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涉及诸多方面,既有属于社会的客观原因,又有人为的主观原因;既有制度性因素,也有非制度性的技术因素。目前成都市道路交通状况,反映了城市道路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道路容量严重不足、汽车增长速度过快、公共交通系统不完善、交通管理技术水平低下、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市民素质不足不文明交通等。这些问题从侧面反映了成都城市加速发展的速度,超过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两者节奏失调。

二、对策措施:

针对以上几方面的突出问题,我们建议一下措施:

1、 提升交通运营能力,限制机动车数量

通过改造和完善现有路网,以提高道路交通系统容量和运送能力。加快建设快速干道、主要干道、次要干道和支路,让其组成的高效、通畅的城市道路系统,完善立体交通网络,为车辆行驶提供更多的选择,以降低中心区车流压力会,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市交通需求,促进成都市城镇体系的有序、合理、持续发展。

成都正在进行二环路“双快”(快速路和快速公交)改造,其他的快速路建设也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以快速路建设为例分析,快速路是城市交通大动脉,吸引了大量车流,要想充分发挥快速路的作用,必须充分考虑匝道的布局,完善流量控制和交通信息发布,同时打通快速路周围的支路,联通交通网络,配套集散性道路,“否则,快速路的进出口匝道就会形成拥堵。”

限制机动车的增长速度,限制机动车的总体数量和在线数量。通过政策控制,增加私有车的消费成本,如对购私家车主进行收税及数量限购,单双周限开私家车;严格控制公务车的拥有和使用;控制城市中心区的汽车交通量,具体通过实施在中心区征收高额停车费、征收核心区道路交通拥挤费等收费等措施。

2、坚持发展“公交优先”,吸引更多的市民乘坐效率高的公共交通工具,以提高公共交通的使用率。加强公共交通系统性建设,完善公共交通配套设施,将成都的交通投入充分利用起来。

3、加强管理系统的统一性和合作,交通体制内分工明确,加强政策的实施和落实。加强整治,规范秩序,是做好疏堵保畅工作的必要措施。完善机制,长效管理,是做好疏堵保畅工作的保障开通更明亮开放的群众监督渠道,加强政府部分和市民的合作及统一性,共同建设城市交通。政府、运营商和老百姓之间,要有一个平衡,政府要引导好,运营商要服务好,老百姓要有满意的出行条件和低收入人群也能承担起的出行消费。

4、改善城市规划、道路交通设计,按照人流密集程度及人们出行的真正需求在重点地段要有重点、精细的安排,如科学设置交通信号灯和道路岔口、准确

划定标线、完善交通设施。疏解过密的市区和中心区,调整产业结构,发挥群体组合城市的功能,将城市的职能分散,以舒缓中心区压力。调控交通发生源和吸引点的空间分布,其中包括:建立多中心,打破单中心格局;就业岗位向城市外围疏解,在地铁、城铁枢纽站附近建设规模较大的综合性生活居住区;在原有中心区严格限制生成和吸引大量交通流的商业建筑扩大规模等。

5、加强交通教育,如加强驾照考核和违章惩罚力度;宣传和鼓励市民文明交通,建设文明交通城市。加强市民和政府协力合作,让市民参与创新而不是单纯由政府制定总体规划。

三、展望:

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还存在不少问题。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每一个城市发展都会面临的问题,而且往往不能彻底解决。但是,我们可以抓住问题的重点,解决重点难题,逐步吸取经验,积极创新,共同进步建设好我们的城市,极大减轻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我们身在这座城市,就有权利和义务为了建设更好的城市更好的城市交通尽自己的一份力。我们相信,在政府和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成都的明天会更美好,成都的交通会更顺畅。

第6篇: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城市交通犹如城市的动脉,对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普遍性的交通拥堵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必须用科学管理方法来解决目前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状况。本文通过对城区交通拥堵现状以及产生原因的系统概括与分析,同时结合国外治理交通拥堵的经验,提出了交通拥堵治理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城市交通拥堵原因对策

交通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体现和标志,见证着每个城市的历史与文明、发展与兴衰。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大量涌进城市,交通机动化和汽车私人化快速发展,城市现有的道路已经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交通需求,致使我国很多城市出现交通拥堵现象,成为一个个“堵城”,“行路难、乘车难”成为群众反映的最大社会热点问题。

一、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

影响城市交通运行的因素有很多,如城市布局,交通结构等,我国大城市交通拥挤产生的原因也错综复杂,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发展与交通供给之间不协调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中每增加一个人,对交通的需求远比对衣、食、住的需求强度大得多,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交通需求与交通设施的滞后呈现出严重的不协调,因此,城市道路供给不足,是大城市交通拥挤产生的重要原因。我国城市的道路总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道路面积很低,城市道路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例与国标推荐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据资料显示,英国伦敦道路面积占城市面积的23%,美国纽约为35%,法国巴黎为24%;而我国的北京为13%,上海为9%,天津为6%。根据国家建设部颁发的标准,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应在11㎡以上,而北京为6㎡,天津为4㎡,上海3.5㎡。

2.公共交通发展迟缓。

我国的公共交通具有结构单一的明显弱点。除了北京、上海、天津3座城市有地铁、轻轨等交通方式外,其他城市主要靠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而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较低,公交车辆和公交路线的增加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其需求。资料显示,世界大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承载的人口出行比重平均在50% -60%之间,日本东京达80%,而我国的公交出行比例不足30%,公共交通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城市的交通的总体发展。

第7篇:广州交通拥堵

4类地区易堵车

重要交通走廊

东风路、黄埔大道、环市路、天河路、广州大道、解放路等主要客流走廊瓶颈区段容易出现交通拥堵。

大型客运枢纽周边

随着节日临近,进出城客流的增加,大型客运枢纽周边容易出现交通拥堵,如火车站周边的环市中路、环市西路、站前路,火车东站附近的林和西路、林和中路等。

核心商业区周边

节前采购年货的需求将达到高峰,大型商场、超市等商业区周边的交通压力将明显增大,如天河城、正佳广场周边的天河路、体育东路、天河东路,北京路周边中山四路和中山五路,上下九商业街周边的康王路等。

批发市场周边

各类水果、粮油、装饰、小商品的需求量猛增,周边道路易发生拥堵情况,如增槎路、一德路周边等。

(记者叶平生 通讯员交通宣)从今天起至22日,在每天晚上高峰时段,城区的重要交通走廊、大型客运枢纽、核心商业区及批发市场周边等4类地区可能会出现车流集中、交通拥堵的局面。这是广州市交委利用智能交通运行历史数据,对春节前城区交通进行把脉诊断后得出的意见。针对这种情况,市交通部门近期将出台专门的《广州城区春节道路交通保畅通工作方案》,重点针对上述容易发生拥堵的路段,采取相关交通改善措施,全力以赴避免中心城区出现大面积交通拥堵。

往年应验:

春节前两周开始堵车

据广州市智能交通运行数据显示,往年春节前后广州市中心城区道路“节前交通”特征比较明显。其中,春节前两周中心城区路网交通相对繁忙,春节前第二周与日常交通运行状况相比较差。从除夕开始至年初六,城区道路交通则比较顺畅(平均路网速度在30公里以上)。但是从节后年初七开始,中心区道路车速又开始持续回落。

统计数据还表明,历年来春节节前早晚高峰交通状况也存在差异。节前两周,早高峰整体路网的交通拥堵强度比日常会有所减弱,而晚高峰的堵车严重程度则会有所增强。

据市交通部门预测,今年春运节前早高峰交通相对较好,而晚高峰部分路段拥堵将加剧,这是因为早高峰受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停工返乡及学生放假的影响,整体路网的交通拥堵状况将有所缓解,而晚高峰受企业年会、朋友聚会、采购年货等出行需求突发性增长,局部区域路段交通压力较大。

今年诊断:

4类地区易严重堵车

市交通部门利用智能交通平台,按照往年的经验诊断称,今年春节前,尤其是1月16日至1月22日,在晚高峰时段,重要交通走廊、大型客运枢纽、核心商业区及批发市场等周边交通拥堵将较严重。

应对之道:

近日出台保畅通方案

针对节前交通可能出现的交通大堵车,市交委表示,交通部门近日将出台专门的《广州市城区春节道路交通保畅通工作方案》,重点对春节前易发生拥堵的路段,采取改善措施,制订应急预案,避免中心城区出现大面积交通拥堵。

同时,市交通部门也提醒广大市民朋友,在春节前后合理选择出行方式,科学安排出行计划。

春节前夕广州交通拥堵得厉害

原本十几分钟的路

现在要走40多分钟

接近年底,记者连续两日巡城发现,广州交通拥堵得厉害,拥堵高峰时,部分网友调侃称“偌大的广州城仿佛成了停车场”。人人出街并没有让的士司机高兴起来,有的士司机无奈地称,现在不是几条路不敢走,而是一大片不敢走,比如买年货的堵住天河路和中山路,采购或者回家的堵住环市西路……

买衣服的堵住环市西路

1月13日12时,按理说并非内环路的车流高峰期,但记者从黄埔大道上内环赶往火车站时却发现,车流量相当大,在内环下先烈路的岔口、在内环下火车站的岔口,车辆多至交通动弹不得。原本十几分钟的路途,足足走了40多分钟方到内环出东风西路的岔口。

在环市西路火车站一带,聚集了众多批发市场,在白马市场前面,一条长长的队伍正在门口排队等候的士,每个人身上都是刚刚采购的衣服。

买年货的堵住天河路

1月14日,中午1时多,在天河城南门的天河南一街,等待进入车库的私家车已经排到了体育东路拐弯处。记者走到体育东路往南看,这里也不是车龙的尾巴,只见车流已经排到体育东路与黄埔大道的交界处。细看车牌,多是粤A牌,但是也不乏东莞、中山等地车牌号码,均是前往天河城采购年货的车辆。

外地车堵住黄埔大道

1月13日中午12时,记者发现,在黄埔大道至东风路的方向,同样堵得很厉害。在进城的车辆之中,除了本地车牌,还有不少粤K、粤F、粤L等外地车辆,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大袋小袋的礼物。送礼车辆也许是广州节前更加拥堵的又一因素。昨日,在中山七路的某机关工作的李先生就给记者讲了自己送礼的“囧途”。他说,1月13日下午,他从中山七路出发,目的地是中山六路旁的人民中路,但就是这么短短的一段路,他足足花了35分钟。

花城广州,近几年多了另一个绰号:东方堵城。有朋自远方来,乘车直下高速路,车速一减缓,闭着眼睛也知道进入广州市区了。塞车,在广州已变成一种无奈的常态。曾有网友调侃,广州的白领乘公交车上班,必须身怀四技:上车能抢,车上能挤,塞车能等,必要时还能跑。上月在广州大道,就发生过道路堵死,上千白领奔跑上班的壮观景象。

不可否认,广州市政府对于交通的疏导一直很落力,但事实证明效果事倍功半。路网布设欠佳、道路设计先天不足、施工挖地永无休止等等,都是造就“东方堵城”的大原罪。本报记者凭着在广州多年的生活经验,并综合网友意见,归纳出导致广州交通拥堵的十大原因,以飨读者。

第8篇:如何解决交通拥堵

论文摘要】通过对城市交通拥堵情况的分析,提出“高油价和回补率”的组合机制,来改变国人的用车习惯,让他们自觉地少开车,特别少在高峰期开车,积极提高环保意识,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使广大老百姓从中受益,让城市天空变得更蓝,最终达到全社会的完美和谐。

【论文关键词】城市拥堵 高油价 回补率 社会和谐

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世界难题,而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显得尤为突出。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是目前中国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对于这一热门课题,特别是最近民间掀起热论“迁都治堵”,在这里我想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空前繁荣,特别是近10年来汽车数量增速惊人。据相关部门统计显示,仅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现已超过470万辆。这确实使高收入人群得到了更好的享受,但给普通民众带来的却是公共交通日益拥堵造成工作生活的诸多不便以及生存环境的严重污染。这就形成了一种“以影响所有民众的利益来为高收入人群享受买单”的不和谐现象。

高收入人群享受无可厚非,但是如何既让高收入人群享受又保证全社会民众的利益不受损害,这才是我们要研究的基点,才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城市交通拥堵的最佳途径。

首先我们来分析交通拥堵的缘由。

交通拥堵在城市的出现,一般表现为单位时间内路上行驶的车辆数量远超出路面的正常通行量(交通事故产生的交通拥堵除外)。要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就要控制单位时间内行驶路面的车辆数量处于正常的范围之内。我国交通方面的专家习惯套用外国成熟的经验,如“单双号限行”、“尾号限行”等,以作为治理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办法。虽然这些措施能限制一定的车流量,但这种“贴膏药”式的权宜之计并非大中城市的“治堵”之本。听说最近又要出台“拥堵费”等等;这些措施在别的国家有着成功的范例,但在中国城市未必收到预期效果;这样平摊费用的方法既不公平又不合理;这种收费方式容易让百姓理解为创收手段,其效果可想而知。加上国民的环保意识与欧美国家差距很大,从根本上改变国民的用车习惯,扭转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只能成为我们的美好愿景。

因此,我认为只有改变有车族的用车习惯,让他们自觉地减少开车时间,更多的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这才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根本所在。

我们如何改变这些有车族的用车习惯呢?根据我国国情,不能单靠政府简单的行政干涉,而必需形成一种长期稳定调控的机制——用经济杠杆进行调控。我认为目前最有效的手段是通过“高油价”和“回补率” 组合机制来改变有车族当前的用车习惯,从而让路面上行驶的汽车数量长期处在正常的范围内。

怎样用“高油价”和“回补率” 组合机制来进行操作呢?我先向大家介绍 “回补率”的概念。例如,有车主购买100元的汽油,相关部门在月末时贴补车主40元,回补率等于车主获得的补贴金额40元除以购买汽油总额100元的百分比,即40%。

在实际操作中,全国可以实行统一高油价,再根据本地区城市的“回补率”给车主补贴。 “回补率”具体要求如下:

以区域划分:一是回补率以地区城市为中心,确定其回补率;城市越发达回补率越低。二是以所在地区城市回补率为标准。各种车辆根据它的用途等因素参考,本地区城市回补率乘以一定系数,就是该车辆的回补率。我们可以推断出,公交车和一些特殊公共服务性车辆的“回补率”最高,其次是出租车,私人汽车回补率最低。其它车辆以实际情况而定回补率。

以车程划分:每月行驶的车程不同,回补率不同。除公交车和一些特殊公共服务性车辆外,不同用途的车规定每月最高行程。如在规定行程之内参照以区域划分的第二条“回补率”,如超过此规定部分,降低回补率,甚至不回补。 以时段划分:时段不同,回补率也不同。 我们把一天24小时分为三个时段:高峰时段(7:00—9:00和16:30—20:00),一般时段(白天其余时间),低谷时段(20:00—第二天早7:00)。除公交车外,其他汽车高峰时段行驶的车程回补率最低,低谷时段行驶的车程回补率最高。这就需要汽车统一安装一种智能电子里程表,以方便统计不同时段的车程。

此外,各个城市的“回补率”可以根据各自的交通状况进行定期调整。在调整之前要通过调查取证等手段来确定是否调整,调整多少,然后才能公布实施。在特殊时期,还可以采用更加严格的调控方式: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我们通过降低主办城市回补率,减少各车辆的当月总车行程等措施,从而达到目的。另外,使用天燃气做燃料的汽车也可以采用这一调控机制,以柴油为燃料的运输车辆可放松调控,以降低企业或个人的运输成本。

在具体实施这一机制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如在回补率高的城市购车,到回补率低的城市使用等投机行为,我们可以采用就低原则,即使用低回补率城市标准进行回补。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公开、公正,依法办事,如有违规,必须严惩。

那么,车主又如何按车辆的“回补率”领回补贴呢?

每辆机动机在交通部门都有确定自已身份的相关信息,如:车型号、排量、用途、车主姓名等等。相关部门以月为结算单位,根据当月行驶车程和购油发票以及车辆全部信息,结合它的回补率,计算出各车主当月的回补所得。回补方式可借鉴我国的电费收取方式——通过一卡通或现金的方式回补。。

但是有人又会提出疑问:调高油价多出的庞大资金最终会流向哪里呢?如果只是简单的上交给国家财政,即使成功地解决了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我认为也是失败的。资金应该这样予以分配:一部分回补给车主;一部分补贴给城市公交系统,让普通民众以公交系统出行更低价甚至免费;还有一部分补贴给公交车或地铁附近的公共停车场,让有车族从中受益。另外沿海城市甚至可以将补贴链延伸到内地城市长途汽车和火车的旅客普通票价补贴等方面。

此外,为了让这一调控机制更有效的实施,我们还要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特别是快速公共交通,如:地铁,BRT公交等等,让更多市民出行更加经济、便捷。其次是在一些城市重要的公交站点和地铁站口附近建一些大型的立体停车场,让更多的有车族把车停在这些离家最近的立体停车场,然后换乘快速公交等代步工具到达目的地。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石油消费需求也快速增长。我国是石油进口大国,如果采用上述的调控机制,除了能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以外,还有许多好处。下面简单列举4条:

一、可以更有效地打击黑出租车,因为出租车的回补率比其它车辆高,从而规范出租车市场的正常运营。

二、有利于打击黑机动车市场。因为只有正规车辆才能得到补贴,黑机动车主无法承担高油价,黑车就没有了市场。

三、可以更好的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减少石油资源浪费,为世界节能减排、改善自然环境作出重大的贡献。

四、通过对公车等特殊车辆当月行程数的公开、公布,加强对公车等特殊车辆使用情况的监督和监管。

总而言之,要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关键在于改变我国有车族的用车习惯。通过“高油价”和“回补率”的组合机制,让有车族自觉地减少用车时间,养成尽量避开城市高峰期用车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这才是最有效的。

采用“高油价”和“回补率”组合机制,就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起码可以慢慢改变国民的用车习惯,自觉的增强环保意识。从另个角度来讲,让超时用车的人承担高额的用车成本,更能显示社会的公平,才能鼓励有车族尽量少用车,让更多的老百姓从中受益,最终达到社会的完美和谐。

如何解决交通拥堵

交通拥堵是各大一线城市面临的严峻问题,12月23日“北京交通改善措施”公布,北京治堵最终走上了“摇号”限量的方向。拥堵的交通不仅增加了人们出行的时间成本,还不利于“节能环保”。城市堵车成本最大是油耗,当前,中国的石油消耗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据统计有30%的汽油是消耗在堵车的时候。在污染排放上,我国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30%,一辆轿车一年排出有害废气比自身重量大3倍。要解决“城市拥堵”,落实“节能环保”,智能交通是解决思路之一。

在科技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更新的年代,汽车已不仅仅是代步工具,科技赋予汽车更多功能,汽车还可以有娱乐,学习,工作,完成紧急救援等功能。3G汽车应用的远程诊断、远程控制、咨询、娱乐、通信、位置服务六大领域已是必须的领域。

这一切基于Telematics(远距离通信的电信Telecommunications与信息科学Informatics的合成词)技术的进化和应用,和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目前可见的是传统的Telematics增值服务项目,另外则是和3G甚至4G紧密相连的各种Telematics技术在汽车上的实现。

在技术上,3G移动通信网络高速发展,能够提供宽带化的无线信息传输通道,在全国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线漫游,并可以处理图像、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我国三大通信运营商都已经建成覆盖全国的基础通信网,三大3G网络的建设,今年都将完成全国地市级城市的网络覆盖,未来两年将对县城实现基本覆盖。这为建设车联网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新一代汽车标榜低耗能、低碳排放,也因此现今汽车产业已经把节能减碳当成最大卖点。但是随着车辆数量的成长,行车时之突发状况也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使得标榜绿色环保的新款车辆已经相形失色,消费者更需要的,是一款除了省油节能,也要兼顾安全的智慧车辆。而新一代的汽车与智慧化相互结合,将成为汽车产业的主流发展方向。

智能化是汽车产业的最终发展趋向。一般人认为智能汽车就等同于高阶车款,但随着关键半导体零组件如感测器、MCU等产品的价格更为低廉,目前在许多平价的新车款上,都已经加入更为智能化与人性化的功能,增加行车的安全性。因此,“智能”已经不是高阶车款的特权,而是逐渐“平民化”与“普及化”,以更平易近人的面貌,进入寻常百姓家。

专家认为,未来城市交通将面临的四大挑战,包括:能源消耗、废气排放、行车安全及交通堵塞。针对这些挑战,汽车科技的发展方向也将产生重大变化,加上更多智慧化的体贴驾驶人设计。此外,未来车辆也将进入“车联网”的时代,这主要是把互联网和以行车应用为主的物联网结合在一起的新网路型态。联网最大的价值在于“处理信息”,而且能够采取最有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车联网是通过汽车收集、处理并共享大量信息,车与路、车与车、车与城市网络实现互相连接,从而实现更智能、更安全、更有效的驾驶。

ARS汽车远程信息服务系统是以移动通信、车载计算机、卫星导航、移动数字电视、互联网为依托,基于Telematics汽车无线远程技术平台,整合政府、交警、移动通信、金融保险、急救中心、移动传媒、加油站、维修救援、二手车、停车场等汽车后市场资源,为车主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经济、更时尚的汽车生活方式,能让未来汽车生活实现零堵塞和零事故,是未来城市个人交通的最新解决方案。

据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国内走在Telematics行业最前端的是“ARS汽车远程信息服务系统”在规模、技术、服务上都将为所有汽车驾驶者打开了全面融入互联生活的窗口。其旗下400座席的呼叫中心以及近万家特约服务商组成的服务网络,可以为汽车用户提供包含碰撞预警、红外夜视、出险报警、远程诊断、汽车救援、动态路况及各种信息咨询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对车主的汽车生活的安全性、便捷性、经济性、时尚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帮助。

无所不在的ARS汽车信息化服务,让更多车主将体会到后装的驾驶乐趣,全新的汽车生活方式。

现今人们开车都尽量避开收费地段,能绕则绕,你在这个地段收费,有些车为了省费就绕道行驶,另一个地段又拥挤起来,顾此失彼,其它地方又拥挤了。另外,收取道路拥堵费必然就要建与之配套的收费站,本来就拥挤的地方,还得停车或者放缓速度交费,显得更为拥挤。

退一步说,假使收取拥堵费能在收费路段起到缓解的效用,那也是私家车为公务车让路,公车无须自个出钱,实报实销,越是收费越疏松越往那跑,更为方便。

诚然,国际上收取车辆拥堵费有过先例,如:新加坡等,他们在此方面确实有不少好经验,但是我国的国情不同,技术规范不同,电子化普及的程度不一样,尤其是公车过多,照搬它国的做法不一定行得通。 解决交通拥堵不能把眼光盯在收费上,关键在于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如:错开上下班时间,限号驶行,鼓励上班近的人员改乘自行车,加大地铁建设步伐,实行公交优先的政策等,尤其是要严格控制和减少公车的数量。不然,收取拥堵费只能是增加车辆出行成本。

城市道路网路要有层次(干线、主干线、支路共同组成)同时要有迂回道路来应急, 组团(片区)联系一定要主干线(至少是6车道,全互通立交保障转向)来承担。 多建停车位,解决停车问题。

2、减少红绿灯,(可以减少车辆无谓停滞,提高路口通行效率)。

3、撤出中心隔离护栏,多设调头标志、多设人行横道线。 总之,交通要以人为本,要盘活,而不要管死。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汽车与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而增加道路和限制车辆不是解决问题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指出了其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应用价值;分析了我国城市交通的现状,明确了交通结构在我国城市的应用前景;提出了改变出行分布、交通路网等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城市交通状况,交通结构,均衡路网,交通出行分布,改善策略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机动车的数量快速增长,大中城市交通堵塞、交通秩序混乱的状况日趋严重。新建道路不仅造价高费时费力,而且完全依靠修建道路并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如何提高现有道路通行能力,对其充分利用,以达到缓解交通堵塞状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解决城市的交通阻塞问题,通常的做法是进行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然而,国内外许多大城市的交通发展实践证明,增加交通供应是无法满足交通需求的无限增长的,只靠加大投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调节交通供给与需求,才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交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我们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1 现在城市交通状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私人小汽车拥有量迅速增加,居民出行总量逐步增长,出行距离快速增加。以上海市为例:2009年至2010年, 上海市调查数据表明,全市一日出行总量达到4540万人次,较2004年增长11%。在出行量增长的同时,居民出行在构成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是上下班以外的出行需求,如购物、娱乐和业务等,占出行总量的比重1995年仅为32%,目前已经达到51%。伴随出行构成呈多样化发展,居民出行对交通服务的个性化需求也越发强烈。与2004年相比,轨道交通、小汽车、电(助)动车出行方式比重有明显增长,中心城居民上下班平均花费的时间由2004年41.4分钟延长到43.2分钟,而主要问题围绕在上下班高峰交通出行、小汽车出行增长等方面。由此可见,居民的出行总量及上下班的出行比重在不断增长,也在为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要不断努力,但是上下班时间仍在增长。

2 交通状况如此严峻的原因 2.1 机动车增长速度快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小分类中,我国属于最低的一档。但值得注重的是,车辆高速度增长与高速度增长的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对交通产生强大的需求,首先表现在我国机动车和自行车高速度增长。一方面,刺激了汽车工业的大发展,从1978年到1993年,我国汽车产量由14.9万辆增加到128万辆,增长7.6倍,在世界汽车工业严重滑坡的情况下, 1993年比1990年增产151%,其速度居世界首位。 2.2 城市交通结构的不合理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优势不足,交通分担率低,同时,小汽车数量猛增且使用率极高。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滞后,公交优先的落实存在问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使公共交通分担率下降。另一方面,我国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使汽车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的日常交通工具,截止2005 年,北京仅私人汽车就有150万辆,这些车辆的日常使用给道路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同时,我国私人汽车的使用率极高。北京和东京相比,北京机动车使用率高得多,每辆机动车的年平均行驶里程是东京的4倍,造成小汽车道路面积占用率为77%,只承担12%客流量,效率极低,是我国城市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城市土地利用和路网布局的不协调

从交通需求的角度来看,城市人口规模和土地利用形态决定交通需求的总量和时空分布特征、出行要求因素,也可能源于城市布局没有考虑到交通瓶颈的影响,从而导致城市土地利用与路网布局的失衡。我国区域中心城市为了改善人口和工商业活动高度集中的市中心区的道路交通状况,纷纷进行老城区的改造和扩建新城区。由于城市规划中缺乏对交通发生源影响的协调研究,行政、医疗、教育、商务中心并未迁出老城区也未在新城区新建,而外迁人口又多以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为通勤工具,不愿意搬迁过远,这就导致了城市建成区的无序蔓延,这样的城市郊区化不仅没能减轻原市中心区的交通负担,而且还引发了大量不必要的交通量和远距离出行,甚至可能使部分居民由公共交通转向自驾车出行,进一步加剧城市交通的拥堵状况。

3改善城市通行能力的措施 3.1 削减交通总量

削减交通总量是指所有交通参与者与其旅行时间(或旅行距离)乘积的总和。交通总量不同于车辆拥有量,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交通总量不但要考虑时间的因素,而且要考虑空间的因素,所谓交通总量削减是相对于某个空间范围来说的。比如为了解决市中心交通拥挤问题,在市中心采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排除通过市中心的过境交通等措施,以达到削减市中心的交通总量的目的。为了解决生活居住区范围内交通环境恶化的问题,在生活居住区内禁止车辆通行,使生活居住区范围内的交通总量消减。交通总量削减的方法包括:社会工程措施、交通法规措施、交通治理措施和经济措施。 3.2 分离交通形式

城市中有各种各样的交通形式,这些交通形式的速度不一样,为了安全与畅通,必须将各种交通形式在空间或时间上进行分离。交通分离有三种形式。(1) 混合交通,即机动车、自行车、行人和公共汽电车等交通参与者同在一个车行道内通行。(2)分道交通,各种交通形态如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等占用同一通行带内的特定部分,我国城市中的三块板道路,就是典型的分道交通形式。分道交通中各种交通形态之间很容易发生交错,大都是在交叉路口。这时应采用时间分离,即采用交通信号,以避免各交通形态之间在交叉路口发生交错。(3) 分离交通,各交通形态分别具有固定的通行带,各交通形态之间互不干扰,这是交通分离的最高级形式。这种交通分离,一般由机动车专用道路、自行车专用道路和行人专用道路组成。各专用道路之间不互通,交叉时采用立体结构形式。在我国常用的是分道交通形式,具体作法有两种,一是采用水泥墩、铁管栅栏或绿篱等构成分道线,也可以称为物理分离;二是采用路面交通标示,如划线、辅助设施等,两种分离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分别用于不同的情况。为了交通安全与畅通,在道路交通中,最重要的是将不同车种、不同方向和不同车速的车辆进行交通分离。不同车种的交通分离包括:自行车与机动车的交通分离,公共汽车与其他车辆的交通分离,"轻骑"与其他车辆的交通分离等。实践证实,不同方向的车辆碰撞时最危险,因此必须采用交通分离。采取的方法可以有:设中心隔离带,设中心分离线,变双向交通为单向交通,在交叉路口前设左转弯专用车道,在交叉路口设置导流岛或分离岛,以及用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对主次干道交汇处的交通进行时间分离。对不同车速车辆的交通分离则采用设快速车道与慢速车道的办法,并增设缓行车道。在城市中,还应采用空间分离、时间分离及其他交通治理方式,对人车进行交通分离。 3.3 改变居民出行方式,优化交通结构

在我国现阶段,需要限制小汽车的使用,对小汽车要"鼓励拥有,限制使用",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对小汽车的出行采取限制政策,如"每周一个工作日不开车"及分单双号行使,可以降低小汽车的使用频率。 3.4均衡出行资源分布,平衡路网交通

均衡出行资源分布,平衡路网交通,主要包括空间资源均衡和时间资源均衡两种策略。空间均衡法是指在空间上对路网交通流分布进行均衡。城市道路网络上车流的分布往往很不平衡,市中心区或某些路段上流量很大,造成交通拥堵,而另外一此区域或道路上车流量很小,道路有较大的空闲,如果能均衡这两部分道路的流量,则可以有效改善交通状况。时间均衡法是指在时间上对路网交通流分布进行均衡。交通流在全天内的分布通常是不均匀的,一天可能有两个高峰时段,通常是早晚高峰造成某些路段拥挤,可采用弹性工作制、错时上下班、限货车夜间通行等措施。 3.5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为了满足对交通的需求,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我们可以采取:(1)设置公共汽车专用线。在道路较宽并可划分多条车道的情况下,专门划出一条车道作为公共汽车的专用车道,设置公共汽车专用道。在道路狭窄而不能划分多条车道的情况下,将有些公共汽车线路较多的道路辟为公共汽车专用道。(2)设置公共汽车优先信号。在交叉路口前设置一个专门用来检测公共交通车辆的车辆监测器,这种检测器将所检测到的公共交通车辆的信息及时送到交叉路口的交通信号机中,使交通信号机很快改变信号灯色,而让公共交通车辆优先通过交叉路口。(3)设置公共汽车定位系统。公共汽车定位系统是一种高级控制方式。在控制中心,设有交通状况显示板和可与各公共汽车直接联系的通讯系统,交通治理人员随时可以知道每个公共汽车的位置,以及每个公共汽车候车站上下乘客的多少,因而可以有效地调动车辆,提高公共汽车的运营效率。(4)设置公共汽车优先通行的交通标志。建立一个科学化的公共汽车优先通行的交通标志系统,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指示公共汽车优先通行的交通标志;另一类是具有明显而科学的公共汽车站牌标志,,不同线路在同一站的站牌要尽量设的距离近一些,以方便乘客换乘。

3.6增加路网密度,提高交通建设决策水平

增加路网密度,提高交通建设决策水平使得我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欠账"过多,道路现状水平很低,功能混乱,已无法满足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交通需求,因此,在科学规划指导下,加快城市主、次干道和快速路建设,合理安排立交桥、人行过街设施、停车场和自行车道建设。在旧城改造中,应尽量不建占地过大的大型立交桥和拆迁过量的高架路,要加强路口渠化,打通堵头和改造"瓶颈"地段,提高支路利用率,提倡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路行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改变现有"三块板"的道路断面布置,建设非机动车专用道路,完善系统建设,注意节省用地,反对盲目追求高标准来提高交通建设总效益。 4结束语

交通管理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要解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可以依据交通管理与控制的思想,分别从削减交通总量、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交通管理等不同层次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由于缺乏成熟系统的应用经验,本文对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拥堵问题进行的探讨,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吴兵,李晔.交通管理与控制(第四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年. [2] 石飞,我国交通需求管理(TDM)对策研究[J].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 . [3] 段里仁.城市交通概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

第9篇:交通拥堵社会论文

交通拥堵是指一种车多拥挤且车速缓慢的现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交通拥堵的社会论文,欢迎大家的阅读。

摘 要:

本文在对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和治理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意义。

关键词:

城市交通 拥堵 国内外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步伐的加快,在机动车的拥有量及道路交通运输量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各大城市城市交通拥堵的现象日益严重。城市交通面临的严峻挑战,严重阻碍了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城市交通是影响和带动整个城市功能布局发展、改善人们居住生活与出行条件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城市交通拥堵带来的是交通安全威胁、环境污染、能源和土地的大量消耗、严重的经济损失等危害,它严重影响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和谐发展的瓶颈。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是世界各国在城市化建设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它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城市交通拥堵的定义

城市交通拥堵是指某一时空由于交通需求和供给产生矛盾所引起的交通滞留现象,是道路交通设施所能提供的交通容量不能满足当前交通需求量而又得不到及时疏通的结果。这是由陆化普编写的《解析城市交通》一书中对于交通拥堵的解释。

由于世界各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交通拥堵的含义各国尚未有统一的标准。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在城市干线街道服务水平等级划分中,将车速为22km/h以下的不稳定车流称为拥挤车流。日本建设省1994年在制定新交通拥堵对策计划时,确定一般道路拥堵长1km以上或拥堵时间10min以上为交通拥堵,首都高速公路拥堵量(拥堵时间×持续时间)在15hkm/d以上定义为交通拥堵。中国对路口和路段的交通拥堵有以下规定:对于有交通信号灯控制的平面交叉路口,当车辆在三次绿灯显示的时间内仍未通过路口,则视为该交叉口处于拥堵的状态;当车辆在五次绿灯显示的时间内仍未通过路口,则视为该交叉口处于严重拥堵的状态。当路段上车辆在行车道上排队长度超过2000m时,视该路段为拥堵状态;当路段上车辆在行车道排队长度超过3000m时,视该路段为严重拥堵状态。

二、国外城市交通拥堵现状研究

交通拥堵使城市环境日益恶化,行车速度降低,耗油量增加,导致燃料费用的增加;同时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导致环境恶化。尾气和噪声这两个交通污染源已成为大中城市主要的污染源,严重的交通拥堵所造成的经济、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重大损失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城市交通拥堵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

美国得克萨斯州运输研究所对美国39个主要城市进行研究,估算美国每年因交通拥堵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为410亿美元,12个最大城市每年的损失均超过10亿美元。据估计,2000年美国因交通碰撞事故、交通拥挤以及噪声污染等耗费的社会成本达到4060亿美元,其中84%属于交通事故损失,15%属于交通拥挤损失,1%属于噪声污染损失。2005年,美国因交通拥堵而造成的延误预计将超过110亿小时,预计到2020年,因交通问题而造成的损失每年将超过1500亿美元。

据加拿大交通部2005年发布的城市交通运行报告表明,加拿大每年因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0亿加元。在日本,东京每年因交通拥堵造成交通参与者的时间损失价值123000亿日元。欧洲每年因交通事故、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500亿、5000亿和50亿——500亿欧元。

国外很多城市在经过了城市拥堵之痛后都积极寻求治理良策,尽管模式各有不同,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已成共识。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基础上,辅以其他的管理手段,比如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等。在美国,随着城市道路和公路拥堵的加剧,联邦条例规定在一些地区发展和实施拥堵管理系统。

三、国内城市交通拥堵现状研究

在中国,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追求出行的舒适性、快捷性,中国机动车拥有量及城市道路交通量急剧增加,导致交通的进一步恶化。(职教论文 )同时中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缓慢,交通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交通意识难以跟上形势。由此导致的城市道路交通拥挤能耗、环境污染也成为中国城市面临的极其严重的“城市病”之一,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乃至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为解决现实的交通拥堵问题,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对策与建议。2000年,国家建设部和公安部开始联合实施“畅通工程”,以促进城市交通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各大城市交通拥堵日趋严重,并且开始由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蔓延;中小城市也普遍出现了交通拥挤现象。2010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首席组长、科学家牛文元的研究成果表明,因为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中国15座城市每天损失近10亿元财富。交通拥堵还导致了城市环境的日益恶化,尾气和噪声这两个交通污染源已成为大中城市主要的污染源,许多大中城市的大气污染正经历着由煤烟型向机动车尾气型的转化。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一方面,城镇化的步伐越来越快,机动车辆快速增长,城市道路交通量迅猛增加。而中国大城市布局主要是单中心的城市布局,中心区的人口、居住区和工商业区密集在一起,出现的发展趋势就是“摊大饼”。道路交通使城市基础设施严重超负荷运行。

另一方面,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形态可以决定城市交通需求的总量,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该区域内的交通结构。大城市主要是以房地产市场的开发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高强度的土地开发,造成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无法跟上房地产的开发速度,导致区域交通拥堵。两方面因素导致中国各大中城市普遍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堵。交通拥堵使交通延误增大,行车速度降低,带来了时间损失和燃料费用的增加;低速度行驶同时增加了排污量,导致环境恶化。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时交通拥堵将呈“灾难性”状态。

目前,北京市城市干道平均车速比十年前降低50%以上,市区183个主要交叉口中,严重阻塞的达到60%;上海市中心区高峰期的道路平均车速不到20km/h。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的NOx、CO的比例已经高达46%和63%,上海市机动车CO的排放比例在1996年就高达61%。《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披露,北京将出台拥堵收费管理政策及相应配套措施,并重点建设交通拥堵收费管理系统、拥堵收费监测评价系统等。汽车尾气是造成PM2。5的最大元凶,收取交通拥堵费对减少汽车出行数量有促进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交通也日趋紧张。为了不影响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必须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通过研究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特性及影响因素,对交通拥堵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和选择,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指标的量化方法,为交通拥堵管理、道路交通系统优化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对提高出行效率、缓解和控制城市交通拥堵、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下一篇: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