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就业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交通运输就业(精选9篇)

交通运输就业 篇1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运筹学、经济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运输市场营销学、汽车贸易、载运工具(汽车、工程机械等)运用工程等方面深厚的基础知识,系统而宽广的专业基础理论,能在国家及省、市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策划、组织物流项目,能从事载运工具运用(使用、维修、检测、安全管理等)、专用车设计、制造、汽车贸易等工作的综合素质高、实际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具有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1.具有汽车构造与设计、交通工程、运输工程、计算机应用、汽车检测、最优化方法及系统分析、运筹学、经济学、运输组织学和物流快运的基本知识;

2.掌握现代化公路运输企业经营管理、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组织、决策、实施等基本技能;

3.具备汽车、专用车、汽车运输工艺装备设计、载运工具运用、汽车贸易等基本

能力。

主要课程:运筹学、工程力学、汽车概论、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工程、现代汽车电子技术、运输经济学、运输工程学、物流学、运输市场营销学、汽车贸易概论。

就业服务领域: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汽车制造企业、物流企业、汽车贸易公司、保险公司、汽车维修企业以及其它实业界。

从事主要工作: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城市交通管理、运输企业生产及经营管理;策划、组织企业的物流项目;汽车、摩托车、工程机械生产企业、科研单位的技术及管理工作;工程建设单位机务管理,以及教育、研究与行政等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

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领域从事设计、制造、应用与维护管理、实验研究和教学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动力工程。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原理、金属工艺学、机械设计、城市轨道车辆构造、车辆设计理论、车辆检

测及故障诊断技术、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器与装备、轨道车辆牵引传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行管理等。

就业服务方向: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城市轨道交通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从事主要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以及应用管理、实验研究和教学等工作。

主要课程:物流学、交通运输经济学、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管理学、物流技术、物流中心规划与设计、供应链管理、运输组织学、交通运输经济学、交通运输商务管理、交通运输市场营销学、车辆学、运筹学、管理学、发动机原理、交通运输工程、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交通运输安全学、交通运输法学等。

交通运输就业 篇2

1 就业能力的内涵

关于“就业能力”,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外常用的几种定义或描述有:欧文特(0vertoon)认为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DFEE(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ILC(国际劳工大会)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福古艾特(Fuguate)认为就业能力指的是个体在其从业期间确认和实现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

国内的相关研究认为,就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工作所需具备的能力,包括特殊就业能力与基本就业能力。(陈薇静,2004)黄树平,张春玲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使学生可以获得工作并持续保有工作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

本研究采用ILC(国际劳工大会)对就业能力的定义,对交通高职院校学生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进行研究探讨。

2 交通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研究设计

本次研究采用开放式问卷,对企业招聘主管和交通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展开调查,调查分两个部分:一是“影响交通类高职应届毕业生成功就业和工作表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二是“高职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来交通高职院校进行招聘的企业招聘主管80名,随机抽取浙江省交通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220名;回收有效问卷240份,其中企业招聘主管50份,高职应届毕业生190份。

2.2 研究结果及分析

针对问题一“影响交通类高职应届毕业生成功就业和工作表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企业招聘主管的反馈如图1:

交通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的反馈如图2:

从图1可以看出,企业招聘主管认为影响交通高职院校学生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工作积极性(主动上进、踏实肯干)、执行力、职业道德(遵守规章制度服从领导、有责任心、品德良好)、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基础知识、个性(乐观外向)以及工作经验等,影响交通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前三项因素分别是工作积极性、执行力和职业道德,而通常认为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瓶颈——“工作经验”,虽然会对高职生的就业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作用并不显著。

从图2可以看出,交通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认为影响其成功就业与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社会交往能力、工作积极性、变通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专业知识、学习成绩、个性(外向开朗心态好)、品德、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行动力。其中前三项影响因素分别是社会交往能力、工作积极性和变通创新能力。

从图1和图2的比较可以发现,企业招聘主管与交通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在对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方面存在一定的共识,都肯定了工作态度、团队合作、执行力、个性、知识、学习能力、职业道德等因素的作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企业更注重执行力和服从性,而应届毕业生更注重人际关系和个人价值(如变通创新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同时,在对某些因素内涵的理解上两者也存在差异,如“知识”,企业要求的知识指通识教育所获得的基础知识,而应届毕业生认为的知识局限于专业知识;在“学习能力”方面,企业需要的持续学习的能力,而应届毕业生对此的认识更偏向于学习成绩。

针对问题二“交通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企业招聘主管的反馈如图3:

交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反馈如图4:

从图3、图4可以看出,两者都认为交通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规划、实践操作能力、知识、沟通合作等方面存在较大不足。而两者对主要问题的认识存在明显差异,将近半数的企业招聘主管认为交通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工作积极性不高”,与之相对的是“生活待遇要求高”,而60%的交通高职院校受调查应届毕业生却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实践不足”。从图三图四的对比还可以发现,企业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认识提出了要求,而学生尚未意识到这些因素的重要性。

3 提高交通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3.1 做好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就业目标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化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方面,应突出认识自我、认识职场的部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个性并了解企业的需求,从而在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企业的需要之间建立一座桥梁,达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上,应改变传统的讲授形式,加大团体辅导活动的比例,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同时,要加大就业指导师资培训力度,促进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并且发挥校外专家的作用,邀请企业成功人士或校友回校与毕业生开展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增进毕业生对社会、对市场的认识,增进学校、学生、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形成良性互动的效应。

3.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积极的工作态度

完善学生职业道德培育体系,营造职业氛围,用行业文化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思想品德。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必须拓宽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和领域,从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情况出发,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高职学生成长的特点结合起来,遵循系统性、开放性、实践性原则,体现行业和岗位特点;教育内容不仅包括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而且包括职业价值、职业理想的教育,以及职业精神的培育。同时,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如果说离开职业道德教育的就业指导是没有灵魂的,那么离开就业和学生个人成长成材的职业道德教育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要将两者紧密融合起来,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自信,既能坚定不移地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付出努力,又能善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客观条件变化,及时调整自己各阶段的职业生涯阶段发展目标,形成富有朝气、实事求是的发展观,真正体现职业生涯各阶段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3.3 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动手能力

加大“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力度,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可优化大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结构,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实现大学生从“校园人”向“企业人”的转变。一方面,可以通过用人单位参与就业指导课程开发,推进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办学,提高学校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到用人单位开展就业实践活动,使学生积累经验,客观准确地为自己定位,缩短走向社会的磨合期。另外,在学校的课程设计上,应突出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实训课,提高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更好地学以致用。

3.4 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培育乐观向上的人格

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发挥学院——分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作用。学院要以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个性为目标,制定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总体计划并对分院和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分院应结合专业特色,制定本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工作。在班级层面,要加强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通过主题班会、团体辅导等形式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指导相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而只有少数的院校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从以上调查可以发现,对自我的认识不足和心理素质不高已成为影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发挥积极的心理引导对高职学生个性形成的作用,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黄树平,张春玲.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危”与“机”.科技与教育,2009(6).

[2]王霆.我国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就业能力技能要素研究——在交通行业的调查研究.教育与经济,2007(4).

[3]孙华宪.以就业能力的培养为基点思考高职教育.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5).

[4]王会明.关于构建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思考.经济师,2009(6).

[5]徐冬.谈高职教育中毕业生可持续就业能力的提升.教育与职业,2006(20).

[6]陶书中,黄君录,王佳利.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调查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5)

[7]刘杨.谈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现状与体系建构.教育与职业,2007(24).

交通运输就业 篇3

【关键词】交通运输类     高职毕业生    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基本内涵

“就业质量”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一批拉美的经济学家首次提出。而国内对于就业质量的基本概念,比较认可刘素华的定义。本文选取交通运输类高职毕业生为对象研究其就业质量,通过文献的查阅发现,秦建国将大学生就业质量定义为:大学生所能获得的工作优劣及工作固有的特征满足大学生要求的程度。而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则是以大专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反映毕业生在初次就业过程中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

二、交通运输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问题分析

结合目前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现状,本人认为交通运输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从就业率统计现状来看

首先,高职毕业生就业种类繁多。有的有工作单位,但他不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有的没有工作单位,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去假签一个就业单位或是挂靠一个就业单位。而高校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不足,要对所有的毕业生如实核对是不现实的。其次,统计指标重“量”而不重“质”,不能形成一定的体系。统计指标中涉及到业生的就业质量,而没有反映毕业生就业层次、职业胜任情况、薪酬水平、就业途径、就业满意度等一系列能够体现“质”的信息。

2.从就业评价现状来看

首先,高校的就业处是就业现状的评价主体。目前由教育部对社会公布就业数据,只是转发汇总的各高校就业数据,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数据统计过程中没有社会评价、媒体监督、第三方的专业调查机构参与,没有独立的、声誉较高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参与和监督,这样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肯定缺乏可信度和真实性。其次,高校毕业生质量的评价应该从质量和数量两个维度进行。

三、交通运输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要解决交通运输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问题,首要的工作就是构建一个能相对准确衡量交通运输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体系,对目前交通运输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客观评价。

为了能客观体现就业质量情况,笔者对近三年河南交通职业学院的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从统计数据中发现指标设计重要程度如下(以下多数指标的数据以毕业生跟踪调查时学生回答情况为准):

1.就业率指标(30分)

初次就业率:指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当年的6月底之前)已落实就业单位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率。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大体趋势,人们习惯将其作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当前就业率:当前就业率一般是在一年后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时的就业率。经过一年的心理缓冲期和职业适应期,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方向趋于稳定,对自身所受的教育的质量也有一个深刻的反思。

2.就业水平指标(20分)

专业对口率: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一方面可以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会造成专业人才培养的浪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毕业生个人职业的发展。

工资水平:工资水平是反映就业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所获薪酬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各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个人的素质。通过毕业后年收入、月收入等,能看出毕业生薪酬水平在整个社会中大致处于哪个层级。

离职率:离职率在此调查中指一年中离职的频率。过高的离职率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个人职业发展来说都是一种时间和财力的浪费,应当避免,这要求毕业生在择业时做好个人规划,不能盲目選择。

3.职业胜任程度指标(20分)

岗位适应度:主要从心理层面了解毕业生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变后的心理适应能力,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毕业生在学校所储备的能力和知识的充足程度。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组织的关系均有极大影响。从学校到单位,毕业生要面对不同的工作群体、组织氛围,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职业胜任情况:包括岗位胜任度、职业期待等方面,通过职业胜任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职业能力水平、职业目标和方向、职业发展潜力等。

职业发展空间:职业发展空间是指毕业生日后职业发展及职业晋升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毕业生个人的工作能力及发展前景。

4.满意程度指标(30分)

学生就业满意度:由于毕业生个人能力和背景的不同,对就业岗位及就业待遇的要求也会有所差异,从而使他们对自己工作岗位选择的满意度也有不同的判断。

对母校满意度: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产品”,他们能直接感知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需要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差距,他们对母校的服务质量最有发言权。因此,大学毕业生对母校办学和人才培养措施的满意评价可以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高低、办学效率优劣的重要依据。

四、结论

交通运输就业 篇4

第一,到大型的交通运输企业,比如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等就业。这是交通运输专业对口的行业,并且入门比较低,工作比较容易上手,待遇也不错,许多交通运输专业的毕业生直接到这些部门工作。

第二,到物流公司就业,比如顺丰、四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汇通、韵达)等公司。随着电子商务近年来的蓬勃发展,物流行业也迅速壮大,吸收了大量交通运输专业的毕业生,有时还会出现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

第三,到国家交通部、地方交通厅(局)、行业协会等单位就业。这些单位一般都是公开招考,职位大多工作稳定,并且社会地位高,很受毕业生的青睐。

轨道交通专业就业 篇5

关于设计院的一些谣言。年薪10万。铁路设计院是按照你的工作量发工资的,岗位工资只有2000,剩下的都是绩效工资。这5年铁路设计院的正式职工都能拿到10万,但是在前些年,他们的工资没有那么高,一个月只有几千元,因为那时候国家把大部分的钱都用在建高速公路了。工作环境好。铁路设计院的工作往往是要在工地和设计院两地来回跑的。工地环境不好。铁路建设还能红火20年。那是在自己安慰自己,2012年前大型铁路建设就会结束,刘志军说2012年春运一票难求的状况基本缓解,2020年就能保证供大于求了。行业前景不是很乐观。去铁道设计院能学到东西。反正运输学院的去铁道设计院的工作没有那么的复杂。基本本科生的水平足够了。

5铁道建设领域属于垄断。现在已经放开了,全国光铁道的相关设计院就有几十家,以后项目少了,会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其实现在各个院就已经不惜压低设计费用来抢项目了。铁一院的也做东部的项目,铁三院的也做西部的项目。在设计院干几年然后干行政。怎么可能?整个设计院都是搞技术的怎么可能让你去干行政?行政人员非常少,而且工资少。去了设计院就要准备好一辈子干技术的打算,铁道设计院经常有40多岁的老爷们天天出差的。先去铁道设计院然后再过几年转公路和其他项目。铁道设计院确实从事很多除了铁路的其他业务,但是就你个人来说是转不了行的,就算接到公路的项目也回个公路所做。

8工作轻松。一年就休息10多天。加班到夜里12点式经常的事,当然加班是给钱的,一年只休息10多天的年份估计能拿13万。只是天天在电脑旁边老的特别快。高速铁路全国还没有几条,所以铁路建设还早呢。2012年一年交付使用的告诉铁路就会基本把全国的大众城市全部连起来了。而且高铁是亏本生意,像天津到北京这段,现在每年挣得钱还不够还贷款的利息呢。中国现在建设的铁路级别都比较高,所以不用建向美国那么多的铁路。大的铁路设计院比小的设计院待遇好。这也是误传,还是看项目情况,小设计院分钱的人也少啊。设计院不讲关系。设计院也是讲关系的,单位领导的子女亲属把握着像财务,人事等所有重要部门。

以上信息都是来自我在铁路局的工作的同学,和自己的工作经验,绝对真实。

我本人在铁路设计院工作过,我觉得如果你想当官就别来设计院了,想暴富也别来了,想天天老婆孩子热炕头就别来了(主要是总出差)。铁路设计院能让你过上中等偏上的生活而已。大家选工作还是要动态的看,看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我感觉刚去,设计院要好于铁路局,5年后等你升职了,铁路局要好于设计院。运输学子们准备去设计院,铁路局都要要深思熟虑,一个行业最热的时候往往是

他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现在看的很明显就是铁路局在走上坡路,设计院几年后就会开始走下坡了,这几年实在是太暴利了。如果说这几年是铁路建设的天下,那么以后就是铁路运营的天下了。要是10年前我肯定推荐你们去设计院,现在就不好说了。不过要是工程局和设计院比的话,还是选设计院吧,因为行业前景一样,设计院相对来说还是好一些的。现在一窝蜂的挤着进铁道设计院就像20年前一窝蜂的挤着进铁路局一样,20年前,铁路是全国工资最高的行业,但是由于高速公路开始发展铁路运量急剧下降,加上自身体制臃肿等原因,在2000年左右沦为最穷的垄断行业,再到这两年的复苏,真是二十年河西二十年河东啊。

交通运输就业 篇6

学习

运输营销学、交通运输设施及设备、运输组织、站场及枢纽、牵引计算、运筹学、交通运输统计、物流管理、现代运输信息技术、运输成本管理、铁路运输等课程。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能从事铁道交通运输业运营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国家铁路运输企业, 地方铁路运输企业有专用铁道的国家大中型企业的运输管理部门城市轨道地面交通的运营部门及地下铁道港口铁路运输部门以及轮渡公司等。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专业就业

岗位为:铁路局(或集团公司)的运输及相关运营管理及技术岗位 各层次铁路车站各运输工种及其它与铁路相关行业的运营、管理、服务等岗位各种地面及地下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和服务岗位。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

计算机

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了全新的面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能短缺的严重后果一览无余。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使铁路素有“瓶颈”之称,国家因此而损失巨大。

交通运输就业 篇7

2012年全国研究生就业率刚过80%, 已经连续多年低于本科生就业率。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 其中研究生40余万人, 创历史新高。在教育部调研的200多所高校中, 六成高校认为就业形势严峻, 很多地方高校反映用人需求下降或明显下降。【2】当前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上升、国家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一些地区和系统用人单位需求总量减少, 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 毕业生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需要不断改善。

近几年来, 西安交大材料学院就业率虽然保持着良好的态势, 但通过重点分析近几年影响就业因素, 以及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问题时发现存在问题。面对困境, 分析原因, 进一步明确今后研究生培养思路, 创新教学理念, 促进教学改革,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搭建起就业指导平台, 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竞争力, 意义重大。

一、2010-2014年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情况

西安交通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为2961人, 就业率为99.05%, 毕业生就业去向总体分为签约就业、灵活就业 (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 、国内升学、出国留学。硕士生到企业就业的人数总比例达到67.23%, 其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就业人数比例均高于28%, 到科研设计单位就业的人数比例达到8.63%。从就业地域分布上, 在陕西省就业人数比例高达41.4%, 其次为除上海、北京以外的其他东部地区和广东省, 在西部十二省工作的人数比例总体达到49.01%, 我校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就业单位行业流向比例最高的为制造业, 其次为教育与科研医疗卫生服务, 所占比例合计达到51.65%, IT业、金融业的比例也都超过了10%。

近年来, 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在萧条的经济形势下仍保持良好势头, 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从校园招聘情况及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反馈情况来看,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需求非常旺盛, 供需比达到1:10以上, 西安交通大学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认可。虽然西安交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大多都能找到工作, 但是就业的工作是否心仪、专业是否对口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高质量就业将会是国家重点高校追求的新目标。

(一) 各专业就业情况

学院一直以来重视人才培养, 2010年以来为国家输送了600多名毕业生。通过学院2010—2014年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数据的横纵向统计, 以及就业单位性质、地域以及年度变化进行比较分析, 对就业去向、就业趋势和就业质量有了较为客观的了解, 对下一步继续做好研究生的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 有较强针对性。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从图1中可以看出, 从2010年开始学院就业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但存在一定波动, 受就业大环境的影响较大。其中,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波动最大 (基数小, 不稳定) , 其次是材料学专业, 材料加工工程与材料工程专业较稳定。从就业年份来看, 2011年学院整体就业率较好, 2012年有所下滑, 2013年开始回升但不稳定。从就业率来看, 材料工程专业相对较高 (连续三年100%) , 材料加工工程专业也始终保持在96%以上, 材料学专业近年来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波动较大, 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材料学专业的就业率同比其它专业就业率较低。

(二) 就业单位性质与就业地域分布

从图2可以看出, 学院毕业生就业主要为国有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三资企业, 其他一项包含种类众多 (如升学、出国、创业等) , 其中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就业总人数连续四年均在50%左右, 每年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签约国有企业。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如图3所示, 2010年到2013年就业地区相对集中, 占比最多的为陕西, 此类毕业生约占每年毕业生总人数的1/3;其次为广东、上海、江浙及京津等沿海或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四川、河南、山东以及湖北等经济大省;此外每年也有同学选择区去甘肃、青海、新疆等西部地区就业。

专业方向和当年就业形势是研究生就业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就业即通过劳动获得报酬, 做什么工作与所得报酬以及就业难易息息相关。通过数据分析可知, 与社会生产生活专业方向对口的、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就业情况普遍较好, 冷门、社会需求量不大的专业就业形势较严峻。对于材料专业各个小方向以及交大的研究生也存在这方面的就业规律, 所以优化专业设置以及研究生培养方案对改善研究生就业有很大帮助。根据历史就业数据显示经济形势与就业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表现出协同变化的一致趋势, 经济增长带动了企业对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

从研究生就业倾向分析可知:对于就业单位的选择, 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是就业首选。因为这些单位是国家重点经营和支持的, 福利待遇有保障、人员流动性小、工作较稳定, 是父母及亲人眼中的好工作。加之科研院所以及部分国企的研究院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了, 这使得研究生在这方面的就业占有很大优势。对于就业地域的选择, 我校研究生就业区域较为本土化, 相对集中。陕西本省占比最高, 其次为广东、上海以及江浙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学生一般都会选择离家较近或者自己的本科学校读研, 所以西安交通大学的本地生源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省份, 加之附近河南、山东等人口大省的学生也喜欢选择就近读研并定居西安, 这使得留西安的竞争日渐激烈, 也是我校就业中存在的一大问题。但同时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城市也吸引了不少同学。

二、就业情况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学生每年的最佳就业期主要集中在秋季招聘的9-11月份, 此阶段招聘的企业不但种类丰富质量好, 而且岗位需求量大, 学生就业机会众多, 就业质量相对较高。11月份之后第一个招聘高潮结束, 此时我校多数学生已签约。所以该阶段的签约情况不但反映当年的就业形势, 同时也能反映招聘同期不同专业就业情况的根本影响因素, 而且确定了本学年学生的就业基调。因此我们选定2010-2014年首个就业高峰结束时 (每年11月20日作为截止日期) 的就业率数据, 分析影响就业的因素。

从表1中可知, 2010年至2012年同期签约率呈上升趋势, 而2013年又有所下降, 但仍略高于2011年同期。2014年与上一年相当, 增长了0.4个百分点。2012年受到经济复苏的影响, 就业环境明显改善, 就业率大幅增加。虽然2013年和2014年的节点就业率有所下降, 但仍然保持相对稳定。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签约率?尝试着从生源学历、性别及专业三个角度分别分析不同因素对同期就业率的影响, 以判断各因素的影响程度。

(一) 本科生源的影响

表2给出了2010-2014年学院研究生的本科生源信息及各专业的总人数等基本信息, 这是进行就业影响分析的基础数据来源。

可以清晰看出, 在每年的研究生招生中, 来自一本院校生源占总人数的比例较大, 均维持在60%以上, 2014年一本生源比例最高, 为88%。2011年和2012年一本院校生源的人数相对于其它年份略有下降。

总体上一本生源比例基本稳定, 但存在着一定的专业差异。材料学和材料加工专业的一本生源相对其他专业较稳定;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材料加工专业的一本生源比例波动稍大。各专业的一本生源比例均在2014年达到最大。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从图4中可以看出, 2010年至2014年同期不同本科批次节点就业率基本相当。2011年至2014年二本院校生源节点就业率甚至超过一本院校生源。可以看到, 不同年份的经济形势对一本和二本院校生源的就业率均有一定影响, 在2013年的节点就业率出现了明显下降, 2014年毕业生又略微回升。

由此推断, 生源为第一学历生源情况不会对就业率产生负面影响, 影响学院学生就业率的关键因素在于所处年份的经济形势。

(二) 性别差异

近年来女生生源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到2013年、2014年男女比例近乎1:1。但在各个专业中女生生源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材料学女生比例相对其他专业较高, 除2014年女生比例高达70%, 前几年的比例稳定在40%左右;材料加工女生比例也相对稳定, 维持在30%左右;材料物理与化学女生比例起伏较大, 受限于专业总人数较小;材料工程专业的女生比例有较大波动。

自2010年至今材料学院入学男女生比例差距逐年缩小, 到2013年入学男女生比例接近1:1。而除2010年之外, 其他三年男女生同期就业人数差异较大, 男生总体的就业情况明显好于女生, 性别对就业有明显影响。

男生的节点就业率从2010年起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保持相对稳定;但女生的节点就业率在2013年明显降低, 与2011年同期就业率持平, 呈波动态势。总体上, 除2010年之外, 男生的节点就业率均明显高于女生。但是到2014年, 这种差距有缩小的趋势。由此可知, 在第一个招聘高峰结束时, 男生的就业压力普遍比女生要小。

(三) 专业的影响

从图9中可以看出, 2010至2014年材料学专业的入学人数相对于其他专业更多, 但近几年招生人数有所降低;材料加工专业入学人数总体呈增加趋势, 2013年招生人数达到最高;材料物理化学专业历年来招生人数都较少, 基本不超过15人, 2014年人数最少, 只有3人;材料工程专业2011年开始招生, 且人数较多, 2012年以后该专业招收人数相对稳定, 控制在30人左右。

从节点就业图可以发现, 2014年较2010年, 各专业历年节点就业率大幅提高。材料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材料工程专业均在2013年有明显的下降;材料加工专业除在2012年有微小波动外, 节点就业率整体保持增长态势。

相比而言, 材料加工专业的节点就业率领先于其他专业, 维持在50%左右;材料学和材料工程专业的节点就业率波动均较小, 但材料学专业的节点就业率基本维持在40%左右;材料物理与化学各年的节点就业率起伏较大。

可以判断专业性质对学院的节点就业率有较大影响, 不同年份的经济形势对各专业的就业率均产生一定的影响。

整体上来看, 在第一学历生源、性别以及专业三个对就业因素影响分析中, 影响节点就业率的因素按影响能力大小排序为:专业、性别和经济形势, 生源学校影响不明显。

对于求职者来说, 专业就是就业的敲门砖, 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就业方向与行业。以专业就业, 还是以专业作为“敲门砖”实现就业, 因人而异。但根据我校的就业数据显示, 研究生就业多数是以专业就业, 这就凸显了专业对学生就业的影响。然而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也各有不同, 一些应用性较强的、工程类的专业以及稀缺的专业相对来说就业较容易些, 学术性较强的专业由于该方向对专业要求高、精、尖, 故人才需求量小且研究生多数不够资格, 专业是影响研究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男女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一定差异, 女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地位, 女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值得学生自己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女生由于自身原因, 可选择的行业和工作比较有限;另一方面, 在求职的过程中性别歧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增强自身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提早做好职业规划、积极就业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生源学校的差异对就业影响作用不大。通过研究生的学习过程, 基本可以弥补部分本科学校一般的求学经历, 使大家回归至同一起跑线。就业过程中, 生源学校对男生几乎无影响, 但一般会是女生就业的重要参考。

三、就业路径与质量的选择优化

通过对影响就业因素的分析后, 在就业过程中, 还有这样几个特殊的现实问题值得关注。首先是女研究生比例逐年增加, 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其次是毕业生对求职单位所在地较为看重。最后是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的专业方向与实际工作需求大致相符, 企业侧重实际的运用性, 尤其是就业形势紧张时期, 毕业生遇到的阻力更大。因此, 结合有关数据分析和现实状况, 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让学院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就业率, 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一) 优化学科及专业设置, 精细培养, 增强综合竞争力

学校要结合市场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 优化学院学科设置, 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专业的学生, 学术型人才与实践型人才并重, 应各有不同的定位。不仅要培养研究生学术水平和技能, 还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包括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自身能力的提升, 必将有助于就业情况的改善。【3】同时鼓励同学们利用假期走进企业, 了解企业, 累积经验, 并注重自身专业的行业性发展。对就业较困难的专业, 重点关注。

(二) 就业指导体系化建设, 提高学校就业率

很多毕业生对就业政策了解不够, 对职业认知不足, 导致职业素养缺乏, 综合竞争力不强, 丧失了就业机会。在这种形势下,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化建设, 为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就显得尤为必要。【4】将学生就业指导持续化、模式化。

具体可在不同阶段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如为研一新生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 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自我分析与定位, 并针对自身情况设立合理的目标, 为每个学生建立职业规划档案。研究生中期可邀请一些知名企业人、就业指导专家、求职经验丰富的校友进行讲座, 借鉴他人经验, 提早为就业做准备。对即将开始求职的同学引导其准确设定求职目标, 并进行求职技巧以及求职心理方面的辅导。在求职择业时, 就业信息的获取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谁获取的就业信息多, 谁成功的机会就多。就业信息的搜集和整理筛选, 可以帮助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5】帮助学生在不同的招聘平台上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和资源。

针对学院女硕士生就业劣势问题, 在就业指导方面应给与重点帮助。研究生招生人数以每年26.9%的速度递增, 女研究生的比例也在逐年扩大。【6】据相关调查显示, 在同等条件下, 女研究生的就业机会只是男研究生的87.7%, 女研究生初次就业仅为63.4%, 比男研究生低8.7个百分点。【7】由于受到传统女性观的定位, 在用人单位眼里, 她们首先是女性, 其次才是研究生。由于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原因, 在求职方面与男生相比具有一定的劣势。【8】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主要是考虑自身单位的利益、工作要求、适婚年龄、组建家庭等一系列问题, 更加愿意选择男性。这些因素都会给女研究生的求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对女研究生来说丧失一定的机会公平。

因此, 要引导女生突破传统女性观的束缚, 树立全新的女性观和正确的择业观, 学会做新女性, 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合法权利和地位。要准确客观地评估自己, 鼓励发掘自身闪光点, 扬长补短, 增强其竞争力。帮助早作就业规划, 做出满足社会要求与自身优势相结合的准确定位。学会捕捉市场信息, 根据社会要求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 使女硕士生较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三) 校企联动, 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也有让人才成就的责任和义务, 应尽可能地利用自身优势资源, 为学生搭建起各种平台, 以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实现个人追求和抱负。西安交通大学是首批入选国家“985”计划的高校, 无论在师资力量还是国内知名度都具有很大的优势, 在全国, 尤其在陕西都很具影响力。因此可以发挥既有资源优势, 建立起校企联动机制, 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搭建了解企业的渠道平台等, 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 提升就业质量。

高校与企业之间在冉才培养和招聘使用上, 有着彼此共存共赢的关系, 对于二者的联动, 可借鉴国外的丰富经验。比较成功的有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双元制模式, 英国的学徒制教育, 新加坡的三元制教学工厂, 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模式等, 这些不仅是提升办学实力、培养特色人才的现实需要, 也是拓展自我发展空间、服务区域经济和满足企业、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更是帮助学生成功就业, 实现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9】

针对校企联动模式, 因地制宜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 学校以科研或项目为载体, 积极寻求与企业建立联动, 加强校企之间互动, 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潜在机会。同时也促进学校办学模式、市场人才需求预测、课程改革等方面;其次, 利用学校资源优势, 借鉴“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与企业建立人才就业直通车, 在企业内形成强大的校友团, 发挥好桥梁作用。以专业为主体, 与地域优秀单位交流合作, 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和专业技术培训, 以及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三, 在优化专业设置的同时, 可尝试与知名企业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邀请业内知名的专家参与教学和教改, 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社会应用技能。第四, 从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情感机制等方面探索构建长效机制, 加强与企业更深度、更紧密的联动, 最终实现合作互赢。

四、结语

通过优化专业设置,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强化价值观、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培育, 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强化了内功, 提升了技能和综合竞争力;通过就业指导系统化建设, 使得毕业生在求职的浪潮中求职目标将会更加的清晰, 能以更加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来择业, 能以更高的技巧来获得求职成功, 提高就业成功率;通过校企联动机制, 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 拓展就业渠道, 增加就业机会, 保证就业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同时也让用人单位获得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利珍.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J].学理论, 2012 (14) :78.

[2]李晓红, 王艳, 王岂拙.从研究生就业到最优控制课程改革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 2013 (21) :54.

[3]董卓宁.研究生就业:如何出类拔萃[J].科技导报, 2013 (8) :85-85.

[4]林明惠.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6) :3.

[5]杨克欣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3 (1) :155.

[6]彭成允, 陈和清, 魏良庆.针对就业形势谈工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8 (6) :34.

[7]成中梅, 李清平.我国研究生招生中女生比例快速增长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9) :78-80.

[8]徐珍岩, 张丽, 靳秀琴.理工科女研究生就业问题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1) :3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就业方向 篇8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组织与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车站设备、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地铁供电、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消防环控、安全管理、地铁项目管理、车辆、供电、车站实习、运营管理实习、自动售检票系统(AFC)认识实习、运营调度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就业就业薪酬统计

通过38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平均薪酬水平为4510元。

若按照工作经验和工龄来统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3-5年工资3880。

你认为上面关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就业薪酬统计准确吗?太高还是太低了?

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就业排名统计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根据84份就业数据分析出: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所有 1099个专业中,就业排名第875;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交通运输74个专业中,就业排名第29;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城市轨道运输类4个专业中,就业排名第2。

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就业区域和方向统计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哪个地区需求量比较大?根据84份就业数据分析出:

需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最多的地区是 福州,占52%;

需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最多的方向是 教育/培训/院校,占43%。

除了上述就业地区和方向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下面地区和方向中也特别受欢迎: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分布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就业地区分布

以上关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的各种数据分析仅供参考。选择大学专业不仅要看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更要注意就读人数和个人兴趣爱好,再好的专业,因为就读人数过多,也同样会导致就业困难;另外选择一个不喜欢的专业,不但影响你的后期学习,也会影响到就业选择

1.轨道运营管理就业方向

2.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与前景分析

3.IT专业就业方向

4.关于就业方向

5.javaee的就业方向

6.审计的就业方向

7.法语的就业方向

8.mem就业方向

9.化工的就业方向

城市交通轨道专业好不好就业 篇9

专业很好,就是比较难,本科毕业后主要从事科研、地铁运营计划编制等相关工作,专科的话基本就是技术性的,修理地铁信号系统机械等工作。

目前现状来看,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较快,对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大,轨道交通方向比较热门,随着社会发展到市场基本饱和后就是正常工作

从事的方向有很多:交通运营管理,电气工程的.牵引、控制维护,通信工程等。工作主要看你从事什么职业和相应的方向.

这个专业目前还可以,每天那么多人做坐轨,总得要工作人员啥,这个的轨道交通目前发展得还不是很成熟,估计中国近十年这个专业好就业。再说了,无论什么专业,只要学好了,都好就业。

上一篇:努力加油的励志签名下一篇:语文版六年级第五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