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情绪的面纱简报

2023-0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揭开情绪的面纱简报

揭开哲学的神秘面纱

[摘   要]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部分教师对“哲学与文化”第一课不够重视。“哲学与文化”第一课有着激趣励志、先行组织者、沟通对接、学习向导等功能。教师可以从紧扣课程标准、研读教材文本、解析时政热点等方面重构“哲学与文化”第一課。

[关键词]“哲学与文化”;第一课;新教材

[

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每年都会围绕不同的主题对广大中小学生开展教育,并在开学之初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播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高中政治新教材必修部分有四个模块,每个模块都设置有第一课,以此来开宗明义。必修4“哲学与文化”是一个关于哲学启蒙的模块,与另外三个模块相比,学生对其相对陌生,也感觉神秘。下面,笔者就围绕“哲学与文化”第一课的教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剖析“哲学与文化”第一课的现状与成因

人际交往中,双方形成的第一印象对他们今后的交往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是常说的“首因效应”。“哲学与文化”和学生之间的“首因效应”就产生于第一课,从中可以看出第一课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第一课的教学与其他内容的教学并没有什么区别,也看不出第一课有何特殊的功能和意义。形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哲学与文化”没有安排专门的“绪言课”,而是直接进入主题,阐述具体的哲学知识;二是部分教师对第一课的功能与价值缺乏应有的认识,导致他们不会对此进行特别的准备。

二、重识哲学与文化第一课的功能与价值

“哲学与文化”虽然没有安排专门的“绪言课”,但在第一课《追求智慧的学问》中安排了“哲学的起源”等知识,我们可以将这些内容整合起来,将其打造成“绪言课”,发挥第一课的功能和价值。

1.激趣励志功能。高中生正处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这是一个独立性、自觉性与幼稚性同时存在的时期。高中生对“哲学与文化”这一模块是非常好奇的,也有着一定的兴趣,但如果在具体教学中,不把这种兴趣引向更高的层次,那么这份好奇与兴趣将是不持久、不稳定的。笔者在“哲学与文化”第一课的导入环节向学生展示了哲学家的“灵魂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在讲授“哲学的本义”时引用了老教材中“烛光照亮小屋”的哲学故事。这些有着浓郁哲学味的教学素材可以激发学生探讨哲学问题的欲望,调动其学习哲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先行组织者功能。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概念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新的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个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从而构建一个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哲学与文化”模块中包含了大量的哲学知识,如物质观、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实践观……如果把这些知识的学习界定为下位学习,那么在学生学习这些知识前,教师要先给学生呈现一个上位观念——哲学的概念。“哲学与文化”的第一课《追求智慧的学问》,从三个角度阐述了哲学的概念: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学习哲学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获得一个可以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把下位知识纳入上位的结构中;也有助于学生从较高的站位来看待哲学课程,使学习更加系统化。

3.沟通对接功能。首先,高中生虽然刚开始接触哲学知识,但他们有一定的实践生活经验,而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哲学与文化”第一课的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哲学知识之间架起桥梁。其次,“哲学与文化”是高中政治四个必修模块中最后学习的模块,学生学习该模块时,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等必然会受到其他模块的影响,所以,“哲学与文化”第一课的教学也应该在“哲学与文化”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架起桥梁,并突出哲学学习的特点。

4.学习向导功能。学习方法的渗透应该贯穿于知识学习的始终,开宗明义的“哲学与文化”第一课更应向学生展示哲学学习的基本特色,帮助学生掌握哲学学习的主要方法。在“哲学与文化”第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先引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之后再告诉学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名言给我们呈现了学习哲学的主要方法——追问和思考生活实践。总之,教师在第一课的教学中应渗透一些学习方法,供学生参考。

三、重构“哲学与文化”第一课的策略与方法

1.紧扣课程标准,落实教学要求。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关于《追求智慧的学问》,2020年修订的课程标准对其的要求是比较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异同。根据这一要求,笔者设计了一个小议题:有网友曝光了一张截图,截图显示钟南山院士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出门诊,挂号费为1200元。我们应如何看待这1200元挂号费?笔者引导学生从经济、法律、哲学等角度来思考问题:从经济角度来说,钟南山院士作为行业领域内的顶尖专家,有着几十年高水平的医疗经验,所以就其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而言,1200元的挂号费并不高。如果一个患者花了1200元来挂号,他所患的疾病必然是疑难杂症,而非普通的呼吸疾病。但是如果挂号费定价过低,很容易造成人们无论大病小病都来找钟南山院士,这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从法律角度来说,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那种认为“英雄就应该清贫”的观点已经不合时宜。当医护人员因为付出而得到一些实惠时,有些人就犹疑了,甚至认为医护人员应拒绝奖励,仿佛只有这样才配得上英雄的称号。这其实是某些不合时宜的传统思维在作怪。在当今时代,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不能让英雄既流血又流泪,而是应该让英雄既得名又得实,少一些悲情,多一些体面,这样人们才能心向往之。这一教学设计涉及了“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等模块中的思维方式,凸显了第一课教学的沟通对接功能;同时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用哲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让学生体会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异同。

2.研读教材文本,激发教学灵感。研读教材是实现“用教材教”的前提,是教师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人生三境界的经典之说。对其细细品读,实感哲理深刻、意味深远。人生三境界也可以是研读教材的三境界,我们只有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后才能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超越教材,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应用自如。在对“哲学的起源”这部分内容反复研读后,笔者借鉴哲学家的“灵魂三问”,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哲学是什么?哲学从哪里来?哲学要到哪里去?通过“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要给学生讲清哲学的本义,凸显第一课的先行组织者功能。通过“哲学从哪里来”这一问题,要向学生阐述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起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通过“哲学要到哪里去”这一问题,首先要向学生阐明哲学是无用之大用。哲学看起来抽象无用,似乎也不能帮助我们解决某一个具体的难题,但哲学是一种伟大的认识工具,它能让人胸怀全局、洞察大势,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能让人的思维跃升到新的高度,这是任何具体科学所不能做到的。其次要向學生阐明哲学其实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哲学后要学以致用。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新教材对“哲学要到哪里去”这一问题着墨不多,所以如果要凸显第一课的激趣励志功能,要让学生领会哲学思维的重要性,教师就应该创造性地改造教材,让这一部分的教学浓墨重彩、淋漓尽致。

3.解析时政热点,渗透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具体情境的学习中不断积累与发展的。笔者在“哲学与文化”第一课的教学中结合时政材料,设计了一个小议题:新冠疫情期间,有些人“逆行”,有些人闯关;有些人倾尽所有,支援抗疫前线,有些人却被金钱和权力腐蚀,私吞爱心物资,高价倒卖口罩。你是如何看待这些截然相反的行为的?笔者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来看待问题:人是动物性和神性的结合,人性中有你想象不到的好,也有你想象不到的恶。病毒无情,人间有爱,既然经历了温暖和美好,也就躲不过冷漠与丑陋。世界是两面的,我们不能忘记低调的善,也要警惕伪装的恶。学习“哲学与文化”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感悟生活,对生活实践进行反思和追问。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地呈现一些时政材料,让学生去感悟和追问,使之上升到哲学层面,这样哲学知识就有了坚实的现实支撑,学生对哲学知识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万事开头难,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哲学与文化”第一课,就相当于为“哲学与文化”这堂“大课”做了个精彩的导入,有了精彩的“导入”,我们方能顺利地为学生揭开哲学世界的神秘面纱。

(责任编辑    袁   妮)

作者:曹群

第2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经济生活的开篇内容,也是学好经济生活模块的基础。本课题共有三目内容,第一目是货币的本质。围绕商品的含义、货币的产生、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进一步理解货币的本质。第二目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介绍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同时介绍其他三种职能。第三目是纸币。本目从货币发展的角度讲纸币的含义、发行量和电子货币的问题。三目之间的内在逻辑是:由商品引出货币——由货币的起源、本质到货币的职能——由金属货币到纸币。

二、学情分析

升入高一的学生虽然认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但该框题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将这一框题分为两个课时来讲。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价格和纸币等概念。

(2)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金属货币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从现象入手,体验商品交换的简单过程,理解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及本质的理性认识,使其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2)感受生活现象,使学生懂得制贩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为树立科学的金钱观打下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纸币和正确对待金钱

2、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纸币的发行规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五、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究。 (2)谈话教学法:教师层层设疑,学生层层追疑,达到步步释疑。

六、学法指导

在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疑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法、分析归纳法,合作学习法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活跃了思维,拓展了视野,也增强了自信,使每一位学生认识到自己能学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七、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 (1)含义

教师:(展示100元)这100元能买点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把学生的答案写到黑板上(副板) 教师:上面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点呢? 第二部分:讲解新课

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的答案写到黑板上,并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和解说商品的含义(两个必备条件)

教师:举例,比如废品、伪劣产品、次品、土地,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商品,哪些不是,并说出原因(让学生学会运用商品的两个条件进行判断,并发散他们的思维)

(2)基本属性

教师:总结学生刚才的回答,引出并解说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教师:举例,如学生用的桌子,让学生判断有没有价值,并说出原因。 (让学生知道要判断一件物品有没有价值,首先要判断它是不是商品) 教师:为什么这一张薄薄的纸可以买这些东西,它到底有什么魔力?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纸币是怎么来的,要知道纸币是怎么来的,我

们就要知道货币是怎么来的,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货币的产生过程。同学们想一下,在纸币还没出现之前,人们是怎么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呢?

2、货币 (1)产生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货币产生的第一个阶段——原始社会末期的偶然的物物交换,并举例(两个部落之间的物物交换)说明。

例1:原始社会末期两个部落之间的商品交换,一袋米是换两只羊还是三只羊是偶然。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到了第二个阶段——扩大的物物交换(举例说明扩大的物物交换的困难)。

例2:一位欧洲的旅行家在非洲野蛮部落想雇一条小船到其他地方去。给美元不要,船的主人要他用象牙来付账,经过打听,他得知有个叫沙里布的人有象牙,沙里布愿意用象牙交换呢料,他又打听到有呢料的人,想用呢料换针,幸亏这位旅行家带有铜针,于是他终于用铜针换来呢料,接着又用呢料换来沙里布的象牙,经过一番周折,最后再想把象牙付给船主时,船主已经走了。

为了交易便利,到了第三个阶段——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讲解一般等价物的含义和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东西,举例说明一般等价物)。

例3:二战期间,国际红十字会向纳粹集中营里的战俘提供物品。战俘之间进行物品交换或劳务换取物品的行为经常发生,交换中,香烟逐渐成为大家乐意接受的物品,例如,一件衬衣值80支香烟,为他人洗一件衣服可换2支香烟。我国最早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之一是贝,因此许多与商品交换有关的汉字都有贝字作偏旁:贫、赔、赚、账、赊等。 (2)含义 (3)本质

在众多一般等价物中,金银脱颖而出,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到了第四个阶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讲解货币的含义,列举其他一般等价物的缺点以突出货币的优点,讲解货币的本质)

(通过讲解货币产生的过程,让学生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教师:同学们讨论一下“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应该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

二、货币的职能

1、基本职能

2、其他职能

教师:不仅货币的产生和含义可以体现货币的本质,它的职能也可以体现它的本质,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它的职能,货币具有哪些职能啊?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货币有五个职能,其中价值尺度职能和流通手段职能是基本职能,还有三个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讲解五个职能的含义、关键词,并举例说明,特别注意区分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检测学生理解了五种职能没有。在讲解价值尺度职能时讲解价格的含义,以及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在讲解流通手段职能时讲解商品流通和“惊险的跳跃”)以及对策

三、纸币

1、产生

教师:货币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它也有缺点,同学们说一下货币有什么缺点啊?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代替货币的纸币有什么优点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含义

教师:正因为货币存在这些缺点,而纸币存在这些优点,并且能够满足人们获得自己想要东西的需求,纸币就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那么什么是纸币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讲解纸币的含义

3、发行规律

教师:纸币这么有用,是不是发行越多越好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

教师: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讲解求流通中所需的货

币量的公式,并出题让学生做,以熟悉和学会运用公式) 教师:如果纸币发行多了,会发生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讲解通货膨胀 教师:如果发行少了呢,会发生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讲解通货紧缩。

4、爱惜人民币

教师:现在浙江出现了很多高仿的假钞,我们该怎么辨别真假钞呢? 学生回答并演示,教师总结并教育学生要爱惜人民币,反对假钞。 教师:同学们觉得钱是魔鬼还是天使?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四、电子货币

教师: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同学们能举一个与电子货币有关的例子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第三部分:板书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 (1)含义 (2)基本属性

2、货币 (1)产生 (2)含义 (3)本质

二、货币的职能

1、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观念上的) (2)流通手段(现实的)

2、其他职能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三、纸币

1、产生

2、含义

3、发行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四、电子货币

八、课堂小结和课时作业

强调重难点,梳理并教会学生构建本课时的知识框架。出一些基础性的题目让学生一边做一边巩固知识,同时让学生知道自己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过关。

九、教学反思

本来只是安排了两个课时的,可是足足用了三节课才把内容讲完,还花了半节课来讲练习,进度太慢。还有学生反映听不懂,从练习中也可以看出学生还没完全掌握书本的内容,在货币的职能这一块,学生经常把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弄混。鉴于学生刚刚升入高中,抽象思维还需加强,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知识让学生简单了解了一下,没有展开讲。

第3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一新生。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阅读课文,自主学习,解答问题: ①什么是商品?其基本属性是什么?

②货币是怎么产生的?货币的含义及其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③纸币的产生及其含义?通胀和通缩的表现? ④正确的金钱观?

二、教学目标:

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了解货币的含义及本质;了解纸币的含义及发行规律;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通过对货币的产生、发展过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用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三、教材分析:

本框是《经济生活》的第一课时,为了使高一新生能较好地适应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教材从学生从最熟悉的生活消费现象入手,内容主要涉及消费的对象商品和消费中使用的媒介货币。

教材的重难点问题:①商品和货币是否是同时产生、同时消亡;如何判断是否是商品。②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③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不是商品。④货币的职能与基本职能。⑤金钱是不是万能的;如何正确的认识货币、对待货币。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等方法相结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共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可能自己寻找到答案,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演示文稿的展示,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更好地适应高中的教学活动。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天使、恶魔图》引出问题:金钱是天使还是恶魔?由学生来回答,暂不做评论。 那么正确答案到底是什么呢,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和探讨,我们将会找到答案。

(二)进行新课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板书)

1、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在 过程中使用到的呢?——商品交换。因此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基本属性 (板书)

预习提问:①商品的含义(板书)——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分组讨论:(第1-3组)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请画出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的示意图。(第4-6组)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总结:不是。

1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如空气—除特殊情况外);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如农民自己种植自己消费的蔬菜、母亲为你织的毛衣等)。

提问:你手中的笔是否是商品?

总结:推出商品流通领域后,就不再是商品。

[练一练](PPT展示)分析下列各种物品是否是商品,并说明原因。(自然界的空气/母亲为你织的毛衣„„) 思考:你当初为什么要买笔?用了多少钱买的?为什么?

书写——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5元——价格——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练一练](2010年学业水平)2009年8月18日下午,价值248万元的第二批援台救灾物资搭乘国航货运专机直飞台湾省高雄市。这里的救灾物资( )

A.不是商品,因为它不是一般等价物 B.是商品,因为它具有使用份值 C.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用于交换 D.是商品,因为它是用来消费的 ②商品的基本属性(板书):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5元——价格——价值的货币表现。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货币。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板书)

预习提问: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商品和货币是一对孪生兄弟)?货币是如何产生的?(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总结:货币是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能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所以它也就让一些人产生了一种错觉:有钱能买到一切。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如 贝壳等 ?后来贵金属金银由于其优点,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时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商品流通)货币和商品不是同时产生,也不会同时消亡。 ①货币的含义(板书):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板书)

货币是不是商品?(是的)

货币产生之后,在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货币的职能。货币有哪些职能?哪些是基本职能?

2、货币的基本职能(板书)

货币在产生之时起,就具有两种基本职能,即 ? 。 (1)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①价值尺度

提问:什么是价值尺度?为什么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

总结:货币所具有的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因为它本身是商品,有价值,因此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就叫做商品的价格。

需要注意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标价牌)的货币即可。 ②流通手段。

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 (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 (商品――货币――商品)。

提问: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可以用观念中的货币吗? 总结: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书本第六页的探究活动)

总结: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

2 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

[练一练] 1.商店里某品牌某型号的电冰箱标价是1850元,这1850元是:①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②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③观念形态的货币 ④现实的货币 ⑤电冰箱的价格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①④⑤

2.小明家购买了某品牌电冰箱,花去了1850元,这1850元是:①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②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③观念形态的货币 ④现实的货币 ⑤电冰箱的价格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①④⑤

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公式)。

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其他职能吗? (2)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第七页的相关内容。 现实中我们购物时使用的是什么?

3、纸币 (板书)

思考提问: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总结: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因为金属货币有很多的不足,而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价值符号――纸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这样就产生了纸币。

(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总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过少,阻碍流通。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2)纸币的发行规律: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3)制造假币、明知是假币而使用都是违法行为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页,说明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总结:通过学习这些规定,应该明确: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不使用假币。

轻松一刻:人民币的发展史(图片展示)

4、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在未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之前,你是怎么看待货币的?通过上述有关货币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认识货币?如何正确的对待货币?(学生自由发言,老师不要立刻纠正,特别是学习相关理论后,还是不能正确对待货币的,可以先请其他学生来说服他,再进行补充。) (1)如何正确的认识货币?

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2)如何正确的对待货币?

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是光荣的;不义之财终被夺,靠非法手段攫取钱财,决没有好下场。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货币本身并不神秘,它只能用于交换商品,人的情感等不是商品,所以金钱不是万能的。

钱可以买到钟表,但买不到时间。 钱可以买到娱乐,但买不到快乐。 钱可以买到朋友,但买不到友谊。

3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 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 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 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 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 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 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 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 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威望; 钱可以买到躯体,但买不到灵魂; 钱可以买到虚名,但买不到实学; 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

播放动画:钱钱钱。在今后的生活中,望大家能在正确金钱观的指导之下,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课堂总结

《知识网络体系》PPT展示。

六、随堂练习:《新学案》第一课 第一框

七、教学反思

教材从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消费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体会到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与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有着很大的不同,但也不是抽象难懂的东西,它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说明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经济现象。高中的课程要求学生会自学,为此要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先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自学,自己寻找答案,如不能解决,老师再给予指导,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但高一新生习惯于初中的“听众”角色,可能不是很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为此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加以引导。对于货币知识的学习,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经济学理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货币,以正确的金钱观指导自己的人生。

4

第4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商品的含义;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理解货币的本质;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商品的含义;货币的基本职能 ②难点:货币的本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3min 师:同学们,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开始全新的高中生活,和大家一起进行高中政治的学习。有这样一句俗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好!那我们知道钱其实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俗称,在经济学里我们把它称之为货币。你们有没有想过金钱为什么这么重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吧!(板书: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2课堂教学:

(板书:

一、货币的本质)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钱也就是货币买我们需要的东西,比如同学们需要的书本、衣服、电脑,等等。这些东西我们把它统称为商品。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4第一个探究活动想一想,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师:是的,刚刚这些同学回答的都是正确的。这些商品都是劳动产品;并且都是用于交换的。那同学们你们在想想:小时候妈妈给我们织的毛衣是商品吗?阳光是商品吗? 生:讨论并回答

师:的确是这样。这两样都不是商品。妈妈织的毛衣并没有用于交换,她们是无偿织给我们的,她们给我们毛衣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给他们相应的报酬,所以不属于商品;而阳光就更不用说了,它既不是人们劳动的产物,也没有用于交换,所以它更不属于商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商品的含义: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p4第一段第二行)(板书:1商品的含义)

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我们在判断一个物品是不是商品的时候一定要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理解一下。所谓劳动产品:(副板书)是指经过人类劳动加工或人在它上面付出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物品。就像刚刚我们说的阳光它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我们并没有付出什么所以阳光并不是劳动产品。而用于交换:并不难理解,通俗点说就是我用我手中的东西来换你手中我需要的东西。同学们想想:我们向灾区或者是一些贫困地区所捐赠的物品是不是商品。

师:没错,它不是商品,因为我们所说的捐赠是一种无偿的行为,并没有交换,所以也不属于商品。同学们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去购买商品?(有用)以及我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要考虑哪些因素?(便宜质量好等)所有这些因素我们可以用哪个词给准确的概括出来? 生: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师:没错。我们在去购买一个商品是因为它对我们有用,在购买的时候我们还要货比三家。用一个词准确的概括就是我们希望买到的商品是物美价廉。这就涉及到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板书2商品的基本属性:①使用价值②价值)大家看到课本第五页的探究活动里。所谓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我们去买一本书是因为这本书满足了我们阅读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愿意去购买某种商品是因为这种商品满足了我们的某种需要。而各种商品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他们都是劳动产品,生产他们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而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我们花钱实际上是换取他的一种劳动成果。这也就是我们商品的第二个属性: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在这里。老师就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了: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学生:

教师:同学们去购买商品,必须付给商人钱,他才会把商品卖给你们。同学们用钱来交换商品,其实就是让出商品的价值从而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相反,商人让出商品的使用价值从而获得商品的价值。所以,在这里,同学们要注意的是: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师:谈到要用钱去购买商品时,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从商品产生之时我们就是用货币去进行交换,二者好像是同时产生的一对双胞胎。同学们思考一下:“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这句话是否正确。 生:思考回答(板书:3货币的产生)

师:购买商品需要货币,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并不是从古到今人们都用货币购买商品,货币的出现其实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货币产生的历史。(板书:(1)货币产生的过程) 生:

师:总结归纳;货币的产生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①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简单的物物交换,当时的交换非常偶然,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物品品种很少。所以只是一种简单的物物交换。我们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商品——商品

②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换难度也越来越大,这时就出现扩大的物物交换。随之经常出现“教材P4探究活动二”所描述的情况。大家结合这一探究活动进行讨论我们应该怎样来克服这些困难。

生:积极讨论并回答

师:为了克服这些弊端,人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先把自己的物品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这些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被称作“一般等价物”。这就是第二个阶段:②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用公式表示为: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一般等价物:大家看到课本p5第一段我们可以知道一般等价物是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在历史上,曾经有许多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如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等价物,大家想想我们用贝字做偏旁的字有哪些? 生:回答

师:对的。像大家所说的贵、贱、赔、赚等等,我们仔细看一下可以看出这些字都是和买卖交易有关,而且我们在河南安阳出土的遗物里有大量的贝壳。这一切说明在历史上贝壳充当过一般等价物,而这个一般等价物的出现也大大的方便了人们的商品交换。改善了我们像探究中说的这种情况,大大简化了我们的商品交换。

好。虽然说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方便了我们的交换,但问题又出现了,如贝壳,比较小,容易碎,远途交易非常不方便;牲畜会老,会死亡;布帛容易污染破碎,携带不方便。人们就希望找到一种东西,能够最好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东西,那应该是什么东西呢?它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呢?大家快速阅读课本p5找出答案(板书③货币产生) 生:

师: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如果具备这些特点的话它是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也是最适合进行商品交换充当媒介的作用。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发现有样东西几乎具备了以上所有特点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那就是金和银。马克思有句话说:金银天生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生就是金银。金和银具备了这些特点所以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因此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先后都把金银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当金银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就意味着货币就产生了。所以第三个阶段就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这个时候如果用公式表示的话就是:商品——货币——商品。

好。刚刚我们了解了货币产生的三个阶段:简单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什么叫货币呢?大家结合课本p5快速总结(板书:(2)含义) 生:阅读总结

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的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那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呢?(板书:(3)本质:一般等价物)它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大家还记得什么是一般等价物吗?在这里我们在一起来复习一遍。所谓一般等价物就是说它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这样一种商品就叫一般等价物。而货币并不神秘,它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方便人们商品交换。

渡:货币的出现解决了商品交换的不便,有利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社会经济因货币的出现而大大进步了。那么,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呢?也就是货币的职能是什么呢?(板书:

二、货币的职能

1、含义) 首先我们看到课本p5最后一段了解货币的职能的含义。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书店看到的一本书20块,一支笔2块;在比如,我们去食堂吃饭阿姨说一份饭四块钱,那同学们想想在这里货币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

师:对,货币在这里的作用是衡量和表现商品的价值大小,这就是货币的职能之一,价值尺度。这也是基本职能之一(板书:2价值尺度)大家在观察价格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看到真实的货币?比如阿姨说一份饭四块是不是旁边就放了四块钱? 学生:

师:那这表明什么?

学生:

师:不错。这说明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想象中的或观念上的货币。(板书(1)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师:同学们我们在商店买东西是怎样判断商品的贵贱的?也就是说判断哪种商品价值更大?

学生:

教师:对,价格(板书:(2)价格),通过一定数量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师:商人要将商品卖出去,再用盈利的钱,去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大家想想,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

师: 这里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使商品交换更加通畅,就像奔流的河水一样畅通无阻,对于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就是:商品──货币──商品。这就是货币的第二个职能:流通手段。(板书:

3、流通手段)

大家去购买商品时,商人会不会接受观念上的货币?

学生:

教师:所以,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时,需要现实的货币。如果商人卖不掉商品,对他会有什么影响?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方框里和下面的内容,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师: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师: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10元在我小时候是一周的零花钱,现在我们吃个盒饭都要10来块,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经济现象?这种现象有哪些危害?

学生:

教师:这是因为在流通中的货币发行的过多,就会导致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所以流通中的货币并不是越多越好。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大家可以看一下课本第七页的专家点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即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从一产生就具有了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它们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在此基础上,又派生出来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教师:同学们想一下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都是在交换当中进行支付的,那为什么不把这两个职能合并为一个职能呢?

学生: 教师: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可能是大家在理解货币的职能时容易混淆的地方,现在大家思考一下,它们到底有哪些区别呢?

学生:

教师:

1、含义不同: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就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

2、产生的背景不同:流通手段是在货币出现以后,货币成了商品交换的媒介;支付手段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在赊销和赊购中,货币被用来支付债务的。

3、两者购买的对象不同: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购买的主要是实体的商品;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购买的主要是服务。

4、两者货币交付的时间和空间不同: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在购买商品是,一般都是一次性交付,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可以是分次交付的,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可以分开的。或先交钱,后服务;或先服务,后交钱。

第5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

[必修(1)政治生活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 币]

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一、教材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的基本理念主要表现在:

1、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统一起来。

2、 针对高中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遵循高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循循善诱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 以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来统领教材的编写。

4、 构建以经济生活为基础,以经济学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突出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5、除政治教科书一贯必须坚持的原则以外,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1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课通过提问法、举例法、讨论法,等方法使学生明白货币的含义与其基本职能,让学生理解商品及其商品的含义,以及纸币含义和对市场经济的作用,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3、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重点——商品的含义及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难点——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提问法,举例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图片然后告诉我这些是什么?钱! 2

同学们在生活中都喜欢买东西吧 ,买东西要用钱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钱,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货币。商品和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体会得到,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须付出货币,二者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那么历史上货币和商品是同时出现的吗?货币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些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教学

一、 货币的本质(板书)

1、 商品及其基本属性(板书)

思考:开学前你们都买什么商品了?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点? 判断:母亲亲手为自己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空气是不是商品?学手中的笔是不是商品?废品收购站里的废品是不是商品? 总结:商品的概念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 思考:你为什么要买商品?

总结: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使用价值。

思考:在最初的商品交换中,不是像现在以货币为媒介,而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简单的物物交换,为什么不同的商品能够交换成功?例如:一只羊=三把斧头

总结: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这两个属性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了商品需要进行交换,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商品能够交换成功。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

2、货币的产生(板书)

商品交换最初是以物物交换的形式,今天是以货币为媒介,货币是怎么产生的呢?中国是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商朝——见币;周朝——刀币、环钱和蚊鼻钱;秦朝——半两钱;汉朝——五铢钱;唐朝——开元通宝;清朝——机制铜元、银元„„据文献记载和文物考证,中国货币的起源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 (1)物物交换的困难(板书)

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也就是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别人的劳动产品相交换。假设我们现在就处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在进行物物交换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教材探究二:思考并回答书上问题 (2)一般等价物的产生(板书)

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人们找到了一个解决的方法,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比如动物皮毛、布匹、象牙等等),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人们把这种商品称为“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在各种商品交换中充当媒介的作用。在历史上,由于各个地区各个种族在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上存在不同,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就中国而言,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就有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等等。在唐代,粮食、布帛均为法定货币。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的一车炭,被宫中派出的宦官夺走,换来的就只有半匹红纱和一丈绫。美洲人把可可和烟草等作为一

4

般等价物,而非洲人和印度人则把象牙作为一般等价物。

(3)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板书)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又出现了困难。比如粮食作为一般等价物,缺点很多:不耐久藏,体积笨重,难于携带,粮食的长途运输尤为不便。同时由于各地的一般等价物不同,进行跨区域交换就出现困难,只有找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金银。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金银就成为货币。

思考:金银有什么资格最终脱颖而出代替了其他的一般等价物,成为了货币呢?

归纳:因为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分割、不易磨损等特点。货币出现之后商品交换就成了“商品——货币——商品”。

马克思曾说: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如何理解? 归纳:货币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贵金属金银具有价值大、体积小、易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贵金属金银的材质天然适合作为货币的材料。 思考:请同学们概括货币产生过程?

物物交换(等价物)———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货币产生

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货币?根本原因是什么?货币的本质?

归纳: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5

货币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在经济学中把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叫做货币职能。

二、 货币的基本职能(板书)

货币职能与货币本质的关系?货币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货币有两个基本职能,分别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板书)

请学生看课本虚框思考:它们体现了货币的哪种职能?为什么货币具有这种职能?这里的数量单位表示的是什么?

归纳:体现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也就是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因为它本身是商品,是有价值的,所以能够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这里的数量单位表示的是商品的价格。

当我们用货币衡量一件商品的价值多少时,必须给货币本身确定一定的计量单位。比如看古装戏,当臣子杀敌有功,皇帝就会给予一定的赏赐,比如赏良田百顷,黄金万两。“两”就是货币单位,除了“两”还有“锭”(一锭银)、“文”(一文钱)、“贯”(一贯铜钱)。我们现在是“元”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注意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

思考: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特点?

归纳:它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6

2、流通手段(板书)

请学生看课本第五个虚框思考:它们体现了货币的哪种职能? 归纳:货币的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商品交换有两种形式,分别是:物物交换和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分别为:商品—商品(W—W),商品—货币—商品(W—G—W)。两者区别:商品流通有货币作为媒介,物物交换没有(物物交换在货币产生前就存在;商品流通则是在货币产生后出现);物物交换买卖时空一致(买和卖同时进行,双方满意就可成交),商品流通买卖时空不一致(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分离的)。

思考:从商品流通的过程来看,从商品到货币的跳跃,马克思把它称为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这么说?也就是商品所有者没有将自己的产品出售,劳动白费,产品积压,最终将导致商品生产者破产倒闭。那么如何能让自己生产的产品能够卖的出去,实现惊险的跳跃呢?(讨论)

课本提到两个途径,一是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二是生产质量上乘的商品。

思考: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特点?现实的货币。货币是不是越多越好?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的。价格总额不变,货币流通次数越多,利用率约高,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少。

7

3、其他职能(板书)

货币除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贮藏手段:比如你在乡下田间挖到一坛子黄金,这些黄金就执行了贮藏手段的职能。支付手段:比如银行付存款利息给你。世界货币:比如你在国外购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

三、 纸币(板书)

1、纸币的产生(板书)

思考:纸币是如何产生的?概括货币的发展历史?纸币优点? 货币的发展历史:金银条块——金属铸币——纸币——电子货币(信用货币)(板书)

纸币印刷成本比金属货币铸造成本低得多;纸币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可以防止贵金属的无形流失;纸币比金属货币更容易保管、携带和运输。

2、纸币的含义(板书)

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强调:必须是国家或者某些地区发行的,地区主要是指欧盟发行的欧元。个人或非法单位不能发行。

强制使用。不用不行。用与不用,用什么币,面值多大都是国家强制的。 价值符号:没有价值,不是货币,不是商品,只是代表有价值的货币。但是纸币代替金属货币后,人们习惯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为货币。

8

3、纸币的发行(板书)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发多少都行吗?今年我国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国家为什么不能多印些钱呢?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经济现象,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通货膨胀,是指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仅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通常伴随经济衰退出现。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会引发通货紧缩现象,导致商品零售价格出现持续负增长,从而导致企业生产能力过剩,生产经营者

不敢贷款等现象,整个经济处于长期萧条的状况。 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国家该怎么办?

每个国家的纸币都是用先进的技术和特制的纸张制造出来的,国家为什么要费那么多力气制造这些纸片呢?主要是为了防止假币的流行。对国家而言,假币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个人而言,会使自身利益受到损害。鉴别假币要一摸二看三听四验。摸——就是感觉纸张的质量,真币采用凹版印刷,从背面摸上去特定位置有凸起感。看——就是看水

9

印,印刷质量等,假币的水印往往是后期强行印上去的,容易模糊和变形,而真币的水印早在图案印刷前就嵌在了纸张里,所以看起来清晰,有立体感。听——就是把钞票拿在手里轻轻甩打,真币的纸张非常好,有清脆的声音,而假币根本无法模仿。验——市民可到银行柜台去,那里有专门的设备来识别真伪。

六、板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及其基本属性(板书) ①含义 ②基本属性

2、货币的产生

①产生过程: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货币产生 ②货币含义 ③货币本质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三、纸币

①产生:金银条块——金属铸币——纸币——电子货币(信用货币)

10

②含义 ③发行

七、课堂练习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属于商品的选项是( ) A.信用卡

B.超市里买一送一的赠品 C.朋友送的生日礼物 D.纸币

2.关于商品、货币和一般等价物三者之间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商品 B.货币是唯一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D.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3.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就是价格,所以( ) A.价值决定价格,价格的上升意味着 价值量的增加

B.价格是观念上的货币

C.商品的使用价值越大,价格越高 D.商品的价格以价值为基础,但是受

11

使用价值的影响

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收

入也在增加。去年,小张的工资从5 000元涨到了6 000元,其中2 000元用于付房租,1 500元用于购买一款原价为2 500元的手机。在这里6 000元、2 000元、1 500元、2 500元分别体现了货币的( ) A.支付手段 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 价值 尺度

B.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 流通手段 价值 尺度

C.贮藏手段 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 价值 尺度

D.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 支付手段 流通 手段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8年9月12日发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纪念币共2枚,其中1/4盎司金币1枚,1盎司银币1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据此回答

5、6题: 5.金银作为货币,其本质是

A.一般等价物 B.纸币 C.铸币 D.商品 6.材料中纪念币的价值

A.是由国家规定的,因为它是由国家发行的 B.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因为它对人们有用 C.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为它是商品

12

D.是由其职能决定的,因为它有收藏价值

7.在某地粮油批发市场,2009年3月份的色拉油价格为6.35元/500克。这里货币执行的职能与下列选项中货币执行的职能一致的是 A.李某缴纳税款400元 B.小李用68元买了一件衬衣 C.某企业付给小张2000元薪金 D.某款手机的价格是1880元

8.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北京市政府在四大城区以财政补贴方式推广500万只节能灯,以“7角”或“1元”的超低价格向居民出售。这里的“7角”或“1元”

A.是节能灯的价格,但不是节能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属于财政资金,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 C.是观念中的货币,执行着价值尺度的职能

D.是现实中的货币,执行着流通手段的职能

13

高中思想政治

[必修(1)政治生活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 币]

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案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14

(1) (2) 2.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1) (2)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 (2) (3)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纸币

(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2) (3)(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4)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5)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二、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1.货币与财富 (1)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2) 2.结算与信用工具 (1)

(2)信用工具:信用卡和支票。 信用卡是一种信用凭证,其优点是: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 支票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训练1】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作为商品的食品,是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必须保证其质量,这是因为( ) A. 食品质量与价值互为前提 B. 食品质量越好,生命安全越有保障 C.食品的有用性决定其价值 D.食品的有用性取决于个人生活需要

【训练2】著名学者宋鸿兵的《货币战争》一书引起了网上热议,它揭示了对金钱的角逐如何主导着西方历史的发展与国家财富的分配,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货币的神奇魔力。从根本上说,货币的神奇之处在于( ) A.它是社会财富的代表 B.它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C.它和商品是一对孪生兄弟 D.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训练3】王先生在家电超市看中了一台标价5999元的液晶电视,经过讨价还价,最终支付了5000元人民币。这里的“5999”和“5000”分别体现的货币职能是( ) A.贮藏手段 价值尺度 B.价值尺度 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 D.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训练4】在下列选项中,对增加纸币的发行量、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三者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要增加纸币发行量,必然引起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 B. 物价上涨总是由纸币发行量过多引起的,其本质是通货膨胀 C.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必然会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 D. 物价上涨必然导致纸币发行量的增加和通货膨胀

第6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四大版块逻辑结构解析

《经济生活》

主要介绍我国公民经济生活的基本知识,按照“消费——生产——分配——市场经济”的逻辑展开,分为四个单元。

核心问题:政府与市场(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讲财富的交换与消费。从人们最熟悉的消费活动开始,回答“为什么生产(满足消费)”,分为三课:第一课介绍商品货币知识,第二课介绍有关价格的知识;第三课介绍有关消费的知识,最后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讲财富的创造。回答“怎样生产”,分为三课:第四课承上启下阐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后,介绍我国生产活动所面临的基本经济制度背景,第五课介绍生产的主体企业和劳动者的知识,第六课介绍如何筹集生产所需资金(从资金提供者来说是投资)。最后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讲财富的分配。回答“为谁生产”,分为两课:第七课从微观角度介绍个人收入的分配即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以及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第八课从宏观角度介绍国家分配的两种形式—财政和税收的知识,最后综合探究《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回答“我国的上述经济活动是在怎样的舞台上和背景下进行的”,分为三课:第九课介绍我国的经济活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进行的,第十课介绍我国的经济活动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内背景下进行的;第十一课介绍我国的经济活动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进行的,最后综合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考点导航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结算与信用工具;外汇与汇率 备考重点

1、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关注食品药品质量、安全。

2、外汇与汇率。辩证分析人民币升值以及美国执行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3、人民币的发行与通货膨胀。 本单元主题:

讲生产什么——生产消费品(财富的消费)

实施单元专题知识整合:对于本单元的复习关键要把握三个重点,突破两个难点,理顺一条主线。所谓三个重点就是货币的本质与职能、价格变动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影响消费的因素。突破两个难点,就是突破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突破货币、物价,收入、分配与消费的关系。理顺一条主线,就是握住人民生活水平这条主线,立足居民日常生活的案例,来分析货币本质与职能,汇率的变动,对物价的调控,刺激消费的具体措施。

第页 共 6 页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①构成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还必须用于交换。

下列四种情况不是商品:A、本身不是劳动产品,如自然界的空气;B、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于交换,如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C、没有使用价值,或失去了相应的使用价值,如:假冒伪劣产品,没有该种商品应当具有的使用价值,也就不具有相应的价值;D、已经退出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如我们正在使用的学习用品。

②本质:商品交换,表面上体现的是物与物的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自己的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特别提醒】判断一种物品是否属于商品的方法(商品与废品、次品、假冒伪劣产品的不同。物品>劳动产品>商品)

A、定义法。商品具有两个条件:用来交换、劳动产品; B、属性法。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C、领域法。商品只存在于流通领域。

注意:A商品有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之分,服务商品属于无形商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服务、无形的技术也可以成为商品;B商品的身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商品与非商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商品一旦离开了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也就不再是商品了。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与价值(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对立(区别):

A、含义不同。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质量);价值是指生产商品所消耗的人类劳动(成本)。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即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B、属性不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与其他物品的共有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特有属性)。

C、意义不同。不同的商品之所以需要交换,是因为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并且使用价值不同;之所以能够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生产它们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都有价值,可以进行量的比较。

D、反映的关系不同,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价值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E、占有不同。二者不可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消费者要想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让出商品的价值给生产者。

②统一(联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重视商品的质量的理论依据之一)

【特别提醒】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①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其他物品也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不是商品,因而没有价值。) 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没有使用价值。其他劳动产品也有使用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过程为:

第页 共 6 页

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货币的产生)

(2)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特别提醒】理解货币的本质

①从货币的产生看,货币本身就是商品,最后才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

②从货币的定义看,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但不是一般的商品,货币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

③从货币的作用看,货币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能够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就是说,货币实质上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综上所述,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注意】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关系: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商品;一般等价物是可以与一切商品相交换,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固定还是不固定。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作用)

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的作用。货币职能与货币本质的关系:货币的本质决定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体现货币的本质。货币有五种职能,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两种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商品还没有进行交换(货主没有发生变化) (1)含义:„„ 略 (2)单位:货币执行计价单位的功能

(3)表现:①货币产生以前为交换价值;②货币产生以后为价格。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

货币产生之前:商品——商品(等价物、交换价值) W——W 货币生产之后:商品——货币(价格) W——G 【关键词】:标价、卖价、价格、价格标签、值多少钱

2、流通手段(购买手段)——商品交换正在进行(钱货两清) (1)含义:……略

(2)表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特别提醒】①流通手段不等于商品流通。 区别: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一种基本职能,而商品流通则是商品交换的一种形式。

联系: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又是不可分割的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进行交换。 ②商品流通不等于商品交换。商品交换包括物物交换和商品流通。货币产生前为物物交换:W——W,时空是统一的;货币产生后为商品流通:W——G——W,时空是分离的。 这时,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是否能够成功的问题就出现了。 (3)要求:商品生产者要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ABCD 【特别提醒】“适销对路”是指要面向市场进行生产。“高质量”是指确保商品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具体要求包括:A、根据市场需要优化产品结构;B、采用先进工艺和高的质量标准,提高产品质量;C、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性价比;D、加强自主品牌的培育和推广等等。

【关键词】:购买、买卖、现场交易、网购等。

第页 共 6 页

【相关链接】现实货币、观念货币、纪念币、Q币、金银饰品 现实货币:就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包括金银货币、纸币等。 观念货币:就是语言表达的货币、想象中的货币。

虚拟货币:就是非真实的货币。包括游戏币、Q币、Q点、比特币等。网络中的Q币,不是真实的货币,它只能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中使用,不能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流通和使用。

纪念币:包括纪念钞和金银纪念币,是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与流通中的人民币等值流通,其面额计入市场现金流通量,成为货币供应量的一部分。

纪念钞(纸币):从性质来看,不是商品,它与人民币一样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从本质来看,它是一种价值符号;从职能来看,它除了与流通中的人民币职能相同外,还具有收藏价值(不是储藏价值)。

金银纪念币:从性质看,它是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从本质看,它是一般等价物;从职能看,除了具有五种职能外,还具有收藏价值,具有升值的空间。

金银饰品:佩戴在身体上的饰物,如金银首饰、项链等。 金银饰品不可以成为货币。

3、货币的其他职能

(1)贮藏手段。就是储藏财富。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被保存起来,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关键词:保存、存储、退出流通领域等词汇)

(2)支付手段。清场或支付债务、赋税、利息、工资等。支付手段是随赊账买卖出现的,是买卖交割的延期或不同步。

(标志词:赊销赊购、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特别提醒】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区别

流通手段是现货交易、钱货两清。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商品交换在时空上是不能分割的;支付手段是赊账买卖、非钱货两清。商品交换时钱货脱节,拿钱不拿货、拿货不拿钱(先给货,后付款或先付款,后给货),商品交换在时空上是分离的。

(3)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充当3个手段的职能。一般来说,只有贵金属才能充当世界货币,现在某些纸币也具有了这个职能。(三个手段:国际购买手段、国际支付手段、财富的国际转移手段。)

典例:针对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为了减少损失,在境外的消费者常以信用卡美元账户支付,到还款日则以人民币还款,在此过程中

B A.消费者支付的是观念上的货币

B.人民币充当了世界货币在使用

C.人民币的本质仍是一般等价物

D.人民币执行了支付手段的职能

【特别提醒】 网购时货币的职能:网购的交易方式主要有第三方支付和货到付款两种。其中,第三方支付的交易方式,买和卖有时间差,货币执行的是支付手段职能;货到付款的交易方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货币执行的是流通手段的职能。

(三)金属货币与纸币(产生和发展、含义和发行,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纸币是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职能过程中逐渐产生的。

纸币的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2)发展(形态的演变)

金银条块——足值的铸币(良币)——不足值铸币(劣币)——纸币——电子货币。

【知识拓展】电子货币:是一种表示现金的加密序列数,它可以用来表示现实中各种金额的币值(简言之,我们的钱在银行卡的数字即存在形式)。电子现金的种类(主要有两种):

第页 共 6 页

一种是电子现金;一种是电子钱包。特点: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依托,进行储存,支付和流通; 集金融储蓄、信贷和非现金结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电子货币具有使用简便、安全、迅速、可靠的特征;现阶段电子货币的使用通常以银行卡(磁卡、智能卡)为媒体。

(3)职能: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某些)等职能。

2、纸币的含义和发行

(1)纸币的含义——纸币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A、发行主体:国家或地区;国家对纸币的发行“三有一无”,即有权发行、有权决定发行量、有权决定纸币的面额、无权规定购买力。纸币的实际购买力由市场形成。纸币的实际购买力取决于纸币的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比例,取决于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的价值。

B、使用方式:现在正在强制使用。点明了纸币的强制性,纸币本身没有价值,所以在纸币使用之初需要国家以强制力来保证施行。

(2)发行规律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纸币的供应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经济现象,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发行过多,会引起通货膨胀;发行过少,会引起通货紧缩。

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以后,人们通常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之为货币。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货币,主要是纸币,因此,掌握有关纸币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参与经济生活。

(3)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

(1)通货膨胀:

①含义: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表现: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特别提醒】物价上涨不一定就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一定表现为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未必就是通货膨胀。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有很多。除通货膨胀会引起物价上涨外,下列因素也会引起物价上涨: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价格上涨;商品价格与货币价值成反比,货币价值降低,商品价格就会上涨;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此外,国家政策性调价、消费心理、季节等,也会使部分商品价格上涨。

②实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W﹤G ③原因: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主要原因;社会需求膨胀;纸币的流通速度加快;经济结构不可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导致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等。

【知识拓展】通货膨胀有三种类型: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纸币的发行量过多导致的通货膨胀属于需求拉动型。

④利弊(影响):A适度的物价上涨对企业生产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B严重的通货膨胀直接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如果人民的实际收入没有增长,生活水平就会下降,影响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个人、企业、社会)

通货膨胀对债务人、不动产所有者有利,而对债权人、储蓄者等会产生不利影响。一般来说,CPI在经济学上称零售价指数,又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它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之一。当CPI>3%的增幅时就是通货膨胀;当CPI>5%的增幅时,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第页 共 6 页

⑤对策(解决办法):

A根本方法: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

B宏观政策: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

C具体措施:a、提高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b、适度控制货币发行量;

c、适当减少国债的发行;d、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2)通货紧缩:

①含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经济现象。(表现:经济衰退……) ②实质: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W﹥G ③主要原因:A商品相对过剩;B货币供应增长乏力;C金融危机等。

④利弊(影响):A物价下降,在短期内对人民生活有好处,适度的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B但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导致利润降低,会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影响就业;导致市场销售不振,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个人、企业、社会)

⑤对策(措施):

A根本办法: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平衡生产与供求。

B宏观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

C具体措施:a、调低银行存贷款利率和降低银行准备金率;b、适度扩大信贷规模;c、增发国债,加大对生产的投资;d、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

二者的联系:都是由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不平衡引起的;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都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加以克服。 (3)计算公式

★★

①纸币购买力=货币需要量/实际发行量

②纸币贬值率=物价上涨部分/现在物价=超发量/发行量=1-购买力 ③通货膨胀率(物价涨幅)=物价上涨部分/原来物价=超发量/需要量

通货膨胀率通常用物价涨幅来表示。通货膨胀率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多少(比率),所以是超发量除以需要量。物价上涨率是从低到高,所以要以原来物价为基数;贬值率是从高到低,因此要以现在物价为基数。

货币贬值率是指由于货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货币贬值后和贬值前相比所存在的比率。货币贬值率是指货币现在的价值和原来价值的比较。 ④纸币贬值和增值后,商品价格的计算。假如纸币贬值x%,那么商品价格=原价÷(1-x%)。如果纸币升值x%,那么商品价格=原价÷(1+x%)。 比如:原10元,贬值2%,则10÷(1-2%)

第页 共 6 页

第7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精选)

一、 商品的含义

师:常言道“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里的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货币,关于货币,在央视拍的一个纪录片里,有这么一段描述。【出示PPT2-3】

货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欲望的载体,能让人变得贪婪。同样的,没有钱,在当下的生活中,也是不行的。那么,请问同学们,如果你拥有了很多钱,你准备用它干什么呢?(生:可以买自己喜欢的衣服、手机、书籍等……)

师:嗯,货币可以买来自己想买的商品!那么,货币为什么能购买商品呢?看来,我们要想揭开货币的面纱,就需要从商品入手了。 【PPT4】

师:那究竟什么是商品。让我们一探究竟吧。以下东西中是商品吗? (学生判断,是或不是,陈述理由) 师: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很多“东西”,如阳光、空气、水、食物等,这些都是我们所需要的,这些东西里,如空气、阳光等是大自然对我们的馈赠,这些都是免费的,没有人花钱去购买空气、阳光等,因为这些东西不是通过人的劳动创造的,不是商品。但是,医院氧气瓶的氧气是通过人们的加工生产而成的,就属于劳动产品,医院里的患者如果需要它,则需要花钱购买。由此可以看出,

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 那么,是劳动产品就一定是商品吗?在例子中,农民的蔬菜是不是属于劳动产品?农民的蔬菜既有卖掉的,也有送人的,也有留给自己用的,那这些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吗? (学生讨论)

师:卖掉的蔬菜一定是商品,因为这部分劳动产品用来交换,留作自己用的和送亲戚的则不是商品,因为这部分没有用于交换。(送人的物品不是商品,因为它们不村子经济学意义上的交换关系,一手交钱一手交物)

这样看来,并不是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而只有那部分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能被称作为商品,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商品是必须用于交换。

师:好,我们知道了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那么,什么是商品,谁来给商品下定义。(学生举手、齐说) 【PPT5】(帮助学生们理清物品—劳动产品—商品)

【PPT6-7】出示例题,学生解答,并授予知识点小贴士。

二、 商品的基本属性

师:OK,我们接着来问问自己,商品为什么要/能交换?【PPT8】 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深奥的问题。 【PPT8】这些都市商品吗? 那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母亲为你亲手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师:嗯,是的。商品之所以要交换,那是因为它们对我们有用,为我们所用,如铅笔可以用来写字,汽车可以方便出行等。这些都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它能满足我们的某种需要。 而商品之所以能交换,那是因为它们都是通过生产劳动的而来的,耗费了人类劳动,这就是商品的价值,商品凝结了人类的劳动。【PPT9】

【PPT10】价值和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基本属性。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中对于这2个基本属性是怎么定义的,翻书P4页。虚框中。带领学生画线。

师:使用价值主要是强调商品的性能、质量、服务、实用性,对我们的有用性。那请同学们,想一想,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定是商品吗?(生回答)不一定。如阳光、空气等无法完成交换这一过程也依然不可能成为商品。 解释“无差别劳动”。价值主要强调成本、价格、时间等。有价值的物品一定是商品吗?(学生回答)

好,使用价值强调的是使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人与物的关系,如我购买一只笔,是因为笔对我有用,是我与笔之间的关系。

价值强调成本。时间,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铅笔对人类有用,劳动者就生产铅笔,是我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理清了使用价值和价值,我就有个疑问了,你们帮我解决一下:假冒伪劣产品是商品吗?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练习:【PPT11-12】

师:总结归纳一下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的关系:对立统一。【PPT13】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缺一不可。

统一: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对立: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未必有价值,未必是商品。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如空气。阳光。水。这些都不是劳动产品,也无法进行交换。所以,它们没有价值。

另外,强调一点: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消费者是获取使用价值,生产者、销售者获取价值。怎么理解呢?【PPT 14】 举例:一只铅笔。

师:生产者因为这只铅笔有用,而去生产它,生产出来的是铅笔的使用价值。铅笔没有卖出去以前,没有完成交换过程,无法获取价值,于是,生产者需要价值,而把使用价值让渡出来。而消费者持有大量钱。也就是大量价值,需要铅笔去购买铅笔,购买的是铅笔的使用价值。所以,消费者需要使用价值,让渡价值。 小练习:【PPT15-18】

三、 货币的产生

师: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仿佛钱与货天生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仿佛是同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然我们一起去追朔货币的渊源,看看货币是如何产生的。

【PPT19-20】课堂探究活动,出示PPT。自学教材P4-P5。 师:讲解货币的产生过程。【PPT21】

【PPT22】展示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物品。

【PPT23】同学们思考问题:为什么羊、布等一般等价物无法坚持到现在社会,它们有什么不足,应该怎样去克服这些不足。 师讲解。金银出现。

并提示“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如何理解这句话。【PPT24-25】 师:【PPT26】总结货币的产生。由此可见,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货币的出现是先于还是后于商品? (学生回答)

正是如此,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的多,货币既不是神造的,也不是圣贤发明的,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PPT27】那么,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学生回答:一般等价物) 教师补充,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这个商品也随之从商品世界中分离了出来。 我们可以试着给货币下个定义:【PPT27】

四、 总结第一目,货币的本质

好,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我们现在来回忆一下刚才学的知识,有助于你们轻松记忆, 【PPT28】 小练习:【PPT29-30】 知识拓展:【PPT31-35】 第一课时结束

第二课时

一、 货币的职能

师:带领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1-2分钟)以学生说为主,师负责引导。

回忆完上节课的内容,我们就趁火打劫(趁热打铁)迅速进入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中去。 货币的基本职能。

【PPT37】请同学看案例并讨论

师:标价为1850元一辆的电动车,这个1850元/辆是电动车这个商品的价格,代表了商品的价值,这个1850元/辆就衡量着电动车这个商品价值的大小,这种功能就叫做“价值尺度”。那我们说,价值尺度是什么?就是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一切商品价值大小!货币之所有有价值尺度这个职能,正是因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本身就是商品,就有价值。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只能由其他商品表现。如一千颗大米=2瓶香水,此时大米的价值是通过香水表现出来的,货币产生以后,商品的价值统一由货币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货币的计量单位就有很多,如:元、磅。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就是价格。如:案例中的1850元/辆。8元/杯等。 好。特点是:观念上的货币。【PPT38】 回到这个案例,【PPT39】

我给你1700元后,你把电动车给我,这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形式就是货币的流通手段。【PPT40】

这时的货币充当了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实现了商品的流通。商品流通就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商品交换是最初的物物交换或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物-物-物的交换。而货币出现以后,就产生了商品流通,它的公式为:商品-货币-商品。特点就是“现实中的货币”。 好。货币的基本只能就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在这2个基本职能的基础上派生出了3个其他只能,我们来稍微了解一下。【PPT41】 师:重点解释区分“支付手段VS流通手段。” 小练习:【PPT42】 做题小贴士:【PPT43】

二、 纸币

师: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穿越回到古代,古时,我们上街购物用什么来购买东西? (学生:银子、金子、铜钱……)

师:那这些货币都是金属制品,你们试着感受下,这些金属货币或是金属铸币搁在你口袋里沉不沉?(生:沉)

师:那如果你是古时候的人,想要上街买辆宝马,你就需要带大量的金属货币,交易起来特别不方便,要检查金银的成色,看看是否造假,还要核实重量,又需要超大号的秤砣,别说消费者辛苦,销售者也非常累。老话说的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金属货币既然这么重,我们就来改造它,【PPT44】于是到了宋代,当时的商业非常发达,就有那么16家资金雄厚。信誉度高的号就聚在一起开了个会,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纸券来代替极不方便金属货币。【PPT45】

那么,我们来对比看看,纸币与以往的金属货币、金属铸币而言,有了哪些优点? 制作成本低、易于携带、保管、运输等。

同学们,纸币是随意的机构或者个人可以制造发行的吗?(生:不是)为什么?(生:产生问题)

对,很好,由此可见,纸币是国家发行的,或是某些地区,如港、奥、台、他们有权独立发行自己的货币。欧元区的众多国家则共同使用欧元。

国家发行了纸币之后,是不是你说你不想用就不用的?(生:不是)为什么? 如果纸币发行后,人们不使用那还不是时代的倒流? 所以,纸币是强制使用的,没商量。但是,国家虽然有权发行纸币,也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不能说今天领导人喜欢这个,造一种纸币,明天喜欢那个,造一种纸币。而是必须发行普罗大众所认可的,所信任的纸币。、

师:那是不是国家想发行多少纸币就发行多少?现在房价这么高,很多人成了房奴。纸币既然替代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能购买一切商品,那么为什么国家不多发行点纸币,这样就能让所有人买到房了?(生:不能……)

师:纸币发行超过了所需要的量/过多,会导致物价上涨,纸币不值钱,以前一块钱现在只能当5毛钱来用。这种现象就会导致通货膨胀。相反的,发行过少会导致通货紧缩。

所以,货币发行量不是越多越好,而应当是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额成正比。公式表现为:【PPT46】 举例说明【PPT47-48】 小练习【PPT49】

简单介绍通货膨胀与紧缩【PPT50-53】

师: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了电子银行、电子货币。【PPT54】 简单普及人民币常识【PPT55-58】 师带领学生总结回顾梳理整课内容。【PPT59】 小练习【PPT59-63】

上一篇:简报第四期下一篇:优秀大学生英语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