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根本宗旨

2023-0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坚持根本宗旨

公安民警政绩观与公安机关根本宗旨悖反之思考

摘 要:当前公安群众工作不尽人意,这除了我们长期处于执政地位,密切联系群众的紧迫性减弱了,关键更在于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考核与升迁都主要取决于上级组织或领导,基本于群众无关,使得他们既没有密切联系群众的动力,也没有必须联系群众的压力,从而出现了政绩观与根本宗旨悖反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安机关“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理念明显缺失,公安民警政绩考核主体方面群众参与明显缺位,公安民警政绩考核机制上存在明显缺陷。彰显公安机关根本宗旨,树立公安民警正确政绩观,必须坚持宗旨教育为核心、爱民亲民活动为路径、制度机制为保障,实现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常态化、长效化。

关键词:群众路线教育;政绩观;公安民警政绩观;根本宗旨

我们党成立93年和执政65年的历史,就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历史。今天党所处历史方位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在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情势下,怎样把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优良传统和作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成为党的建设面临的一大课题。当前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为了突出宗旨意识教育,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转变思想作风和改进工作作风,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最大政治优势。而公安工作归根结底是群众工作,脱离了群众的公安工作,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与我们党以及公安机关的根本宗旨背离。毋庸置疑,当前公安工作在联系服务群众方面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安民警宗旨意识不强,群众工作积极性不高,群众工作方法不灵,群众工作能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群众对公安机关不理解、不信任、不支持,警民关系疏远。这除了我们长期处于执政地位,密切联系群众的紧迫性减弱了,关键更在于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政绩考核与公安机关根本宗旨悖反,使得公安民警既没有密切联系群众的动力,也没有必须联系群众的压力。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创新公安群众工作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成为摆在公安机关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一、公安民警政绩观与公安机关根本宗旨悖反之表象

所谓政绩是指公务人员履行职责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贡献,是其德才素质在实践中的综合体现。政绩观是党员干部对工作业绩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而公安民警政绩观是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对公安工作业绩所持的态度,包括为谁创造政绩、创造什么样的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如何评价政绩等基本问题。公安民警政绩观应当与公安机关根本宗旨高度统一。有什么样的根本宗旨,就有什么样的政绩观。

我国公安机关成立伊始,就把党的根本宗旨作为自己的唯一宗旨。公安部首任部长罗瑞卿在1956年就曾讲道:“公安军几年来的斗争很艰苦,并且已经获得很大成绩,”“我们是人民的军队。紧紧地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我军建军的唯一宗旨。”[1]自此以后,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始终牢记并坚持践行这一根本宗旨。但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公安机关政绩考核片面强调对上负责,一味热衷于各种专项活动、检查评比,严重忽视群众诉求和群众工作,导致公安民警不同程度地存在片面的政绩观,这与公安机关的根本宗旨形成了悖反。主要表现在:

(一)公安民警政绩考核评价主体只有上级机关而忽视基层群众

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根本路线。公安工作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同样,公安民警的考核也必须走群众路线。罗瑞卿曾告诫所有公安民警“哪一天也不要忘记主人是老百姓,我们是他们的勤务员和警卫员。”[2]既然公安民警是人民的勤务员、警卫员,对公安民警的考核当然需要考量人民群众的意见。

然而现实中公安民警政绩考核评价主体过于集中,范围过于狭窄,往往只有政工部门或组织人事部门,几乎没有基层群众参与;习惯于封闭性、半封闭性的系统内部评价,忽视群众团体、社会组织、新闻媒体、中介机构等系统外社会评价。即使偶尔采用了社会的评价意见,也只有“请进来听”,没有“走出去察”,且由于评价主体赋分权重不合理,使有“发言权”的人的意见不能充分得到重视,其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较低。在信息不对称、群众不知晓考核内容及环节的情况下,更妄谈对评价工作的参与和监督,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难以落实。由于政绩考核中忽视群众意见或群众没有畅通的渠道反映意见,使广大民警的工作仅仅围绕领导人的注意力,领导重视什么就在什么问题上“下功夫”,对老百姓的意见无动于衷,说话办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等“唯上”现象较为普遍。

(二)公安民警政绩考核途径是自上而下逐级考核而非自下而上

由于公安民警的政绩考核评价主体集中于上级机关即政工部门或组织人事部门,因此政绩考核的向度只能是封闭性、半封闭性的系统内部评价,考核的途径也就必然是自上而下,层层逐级考核。

在这种考核评价之下,政绩考核主体和被考核对象对于政绩考核,往往容易采取直接或简单的思维方式。作为政绩考核主体的政工部门或组织人事部门,往往意识不到政绩优化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复合过程,对政绩的取得和优化过程的曲折性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以至于常常缺乏明确的长期政绩规划和追求,而只有一时的功利打算。突出表现在政绩考核主要看当年或一定时限内上级机关或领导下达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而忽视政绩取得的基础和过程的考核,导致创造政绩中的“不惜代价”甚至虚报与浮夸。与此同时,政绩考核对象面对自上而下的考核,面对不向上负责就要遭到严惩的机制,在名与利、远与近、上与下、明与暗、虚与实的矛盾中,往往采取“眼睛向上”,二者选择其一,导致媚上之风不止,连年报喜不报忧。

(三)公安民警政绩考核内容上重应急、重维稳而轻基础、轻维权

群众工作是公安工作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的工作,是公安工作之“本”,是“内功”;而应急维稳任务则是公安工作阶段性中心工作,是公安工作之“表”,是“外功”。二者关系密不可分,后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前者。然而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非常关键的经济转型期、改革攻坚期,各种新旧矛盾与问题叠加,使得公安机关长期面临繁重的维稳处突任务与压力。维稳处突不仅成为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更成为各级公安机关考核的第一指标。于是,在“长远之计”与“当务之急”权衡面前,服务性、基础性群众工作被忽视了,让位于应急、维稳的当前中心工作。在社会转型期引发的越来越大的社会管理压力下,上级领导签批的指示精神“与日俱增”,上级机关开展的各种专项活动“日新月异”,且统统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在各种各样的专项活动、迎检评比面前,下级机关与基层民警往往应接不暇,于是以“以会代会”、“材料对材料”应付督查、迎检工作成了必选手段之一。很多基层民警整日被“困”在会议室、办公室、办公桌和电脑、电话机前做“群众工作”,没有时间精力跑基层了解社情民意,对于群众的问题、矛盾和想法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还有一些地方为了所谓的业绩考核或者形象工程,上级往往定出不合理的指标甚至竞相加码以向更上级邀功,而压力则层层往下转移,于是出现了“一票否决制”泛滥和许多“卫星上天的指标”,迫使基层无法实事求是地做好群众工作。

(四)公安民警政绩考核标准短期性、功利性而非长远性、可持续性

从政绩考核评价的时间分布和频度上看,考核停留于每年一次的静态性考核上,忽视了日常性的动态考核;应急考核多,定期考核、平时考核少;使用性考核多,奖惩性、常规性考核少。某些地方,对下级的政绩考核缺乏科学依据,往往是上级领导一张口,就把某项工作作为绩效考核的内容。由于缺乏科学发展观和政绩的战略规划为价值基础和目标导向,这样的政绩考核无疑使公安民警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忽视全局利益、长远利益,追求“显绩”,忽视“潜绩”,群众意见很大。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吴江认为,我们现在的干部考核标准,说到底是没有解决以谁为本的问题,各级干部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围绕着领导人的注意力在转。正是政绩考核的内容和指标与任期目标相脱节,使部分民警顾此失彼,穷于应付。由于政绩标准上主观随意,唯上之命是尊,必然导致政绩过程上弄虚作假,名不符实;政绩结果则是激化矛盾,破坏资源。

二、公安民警政绩观与公安机关根本宗旨悖反的根本原因分析

目前,公安机关根本宗旨所要求的“应然”与当下公安民警政绩考核的“实然”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这一悖反现象的产生有其复杂性,根本的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公安机关“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理念缺失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而如果没有先进的治警理念和科学的政绩观为指导,公安工作必然走向误区。

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治理从统治型向管制型、再向服务型的发展演进,公安机关在发挥其传统专政职能的同时必然更多地体现服务职能。然而过去长期片面强调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专政职能这种思维惯性使得今天不少公安民警在工作中往往以“管人者”自居,面对群众时仍然存在“对手思维”,在实际工作中执法为民理念缺失,服务群众意识淡漠。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公安机关相继提出“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新理念,然而,由于这些新理念提出时间尚短,加之没有长期不懈地在公安全行业深入贯彻,因而还没有在全体公安民警头脑中牢固树立,没有在全行业真正达成普遍共识。

另一方面,近些年在处理维稳与维权关系上单纯强调维护社会稳定而不重视维护保障人民群众合理合法权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安民警执法为民理念确立。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确立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执政理念,成为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表达形式。然而不少地方政府职能转换难以适应现实要求,加之唯GDP的片面政绩观作祟,为完成发展指标和地方领导的升迁采取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导致侵害群众利益的事件不断发生。在今天公民意识觉醒,尤其是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水涨船高的情势下,导致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频发高发,使得维稳成为地方党委政府面临的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面对发生的诸多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大多数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范围的利益矛盾与利益冲突,一些地方政府不是去倾听群众的利益诉求,而是将民众的利益表达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往往轻率地把警力推到第一线,动用警力维持秩序,并把完成维稳处突任务作为考核公安机关的第一指标。一些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割裂维稳与维权关系的思维不仅客观上造成警民对立、干群对立,更直接影响公安机关及广大公安民警执法为民理念的确立。

(二)公安民警政绩考核群众作为参与主体明显缺位

政绩考核是一根“指挥棒”,对公安民警职务行为具有控制和引导作用。但关键是考核什么、由谁考核、怎么考核?

公安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既然公安机关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安民警是人民的勤务员、警卫员,是人民的公仆,那么对公安民警的考核,当然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公安民警的政绩当然要经得起群众的评价。但在现实中,公安民警政绩考核过程中民意却常常缺位。由于公安机关不同程度存在只注重向上负责,只相信自己,不相信群众;只相信上面,不相信下面;迷信某些技术,看不到人的作用,导致在政绩考核问题上,考核主体往往只是政工部门或组织人事部门,考核范围也局限于系统内部,特别是在信息缺乏公开情况下群众参与明显缺位。即便在有些地方、有些部门承诺公安机关政绩考核评价接受群众监督,听取群众意见,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考核程序等局限,常常导致“放空炮”、“瞎承诺”,或者“虎头蛇尾”、“不了了之”,这就难免适得其反,招致百姓质疑:“谁考核?谁敢考核?”“应该说明,群众敢不敢批评我们,这是衡量公安人员同群众关系正常与否的重要标准。人民公安机关真正取得了群众的监督,再加上党的领导和监督,我们的事情就好办了,就可以避免发生严重错误。”[3]

(三)公安民警政绩考核机制上存在明显缺陷

如果说公安民警政绩观与公安机关根本宗旨悖反只是一种少数、个别现象,那责任主要在公安民警自身;而当公安民警政绩观与根本宗旨悖反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那么责任必在体制和机制。“也就是说,政绩观的正、误是表现,不同的选用人体制和机制是支撑,旧体制、旧机制的弊端不克服,形而上学政绩观的孽种不会绝灭,科学政绩观的兴盛时代不会到来。”[4]过去对政绩的片面理解和认识,与不科学的政绩考核不无相关,即所考核政绩不是公安机关根本宗旨要求的政绩,而根本宗旨的要求也不是政绩努力的目标,二者相互脱节是政绩考核体系不科学和制度欠缺造成的结果。

政绩考核对科学性、实践性、操作性要求很高。而目前公安民警政绩考核在考核体系、考核程序、具体执行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使科学评价民警的制度保证作用难以显现出来。一是考核的指标体系上,偏重上级机关的各种专项任务、迎检评比,轻视公安机关日常服务性、根本性工作,重应急轻基础,重短期轻长远;二是在考核程序制定上,原则性的规定多,可操作性的规定少,导致考核评价主观随意性大和评价模式化;三是考核的具体执行上,必要时规定是依据,不必要时规定是装饰,没有真正起到通过评价改善管理和监督的作用,也导致评价缺乏群众认可。公安机关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有不正、不实、不全之处,使公安民警产生了行邪、行虚、行偏的机会。

三、彰显宗旨意识,树立公安民警正确政绩观的对策思考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群众是我们完成执政兴国使命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是我们推动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是我们立党执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础。新时期公安机关要全面履行自身职责和使命,担负起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政法工作“三大任务”,就必须强化宗旨意识,抛弃形而上学的政绩观,使公安民警政绩观扭误为正,真正实现公安民警政绩观与公安机关根本宗旨高度统一。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以宗旨教育为核心,回答解决好“三个问题”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并写进党章。在各个历史时期,党始终高度重视对全党的宗旨教育,始终注重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并使之成为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法宝。今天,我们党确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对90多年奋斗历程和60多年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根本宗旨、实践执政理念的新的理性自觉与目标追求。而以人本为核心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也意味着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政绩观和群众观。我国公安机关的根本宗旨与党的根本宗旨具有紧密的脉承关系。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应当善于运用党长期坚持宗旨教育的优长并进行超越创新,强化广大民警的宗旨意识,切实做到以强化宗旨意识引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正确的政绩观践行宗旨意识。为此,必须引导公安民警回答和解决好“三个问题”,即“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不断充实公安民警精神上的“钙”,从而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

回答和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是践行根本宗旨的思想基础。思想上的枷锁是阻碍公安民警践行根本宗旨的绊脚石。只有弄清“我是谁”,才能更好地定位自己。这关键是教育广大民警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筑牢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智慧的增长和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才能更好地改造自己、提升自己。“只有走出自己心里的那堵墙,才能走进老百姓心中的那扇窗”,从而扫除面对群众时的“对手思维”。

回答和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是践行根本宗旨的政治基础。这关键是教育广大公安民警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始终把服务人民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坚持与群众站在一起,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站起来是把伞,要为百姓遮风挡雨;俯下身是头牛,要为人民鞠躬尽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而做到避免实际工作中忽视群众利益甚至于与民争利。

回答和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是践行根本宗旨的工作路线。要充分意识到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只有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使公安工作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这关键在于教育广大民警深入贯彻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根本上破除公安工作中的“神秘主义”、“孤立主义”,有效防止脱离群众。

(二)坚持以爱民亲民活动为路径,推动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

应当看到,在目前“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并被广大公安民警自觉践行的背景下,公安机关有针对性大范围地开展“大接访”、“大走访”等“爱民、亲民、为民”活动有其必要性,这对于加强公安民警群众观教育,树立正确政绩观,培养群众感情,提高群众工作本领,切实践行根本宗旨能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各种“两难”问题明显增多。公安机关必须积极适应当前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变化,探索群众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创新群众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开展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着力在加强同群众沟通联系、争取群众理解支持上下功夫,着力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群众水平上做文章。如近年来,公安部统一部署深入开展“大走访”爱民实践和开门评警活动,有力推进了“三项重点工作”和“三项建设”,涌现出一大批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爱民模范和深受群众喜爱的人民警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特别是2011年底以来,公安部在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部署开展以访问民情、访察民意、访排民忧和评议工作、评查问题、评选先进等为主要内容的“三访三评”深化“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实实在在地帮助群众解决一批实际问题,实实在在地化解一批矛盾纠纷,实实在在地整改一批突出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和谐平安的新期待,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要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新渴望,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当前公安机关应当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开展此类活动为切入点,促进公安民警政绩观的转变,推进联系服务群众的常态化,形成广泛联系服务群众的新常态。

(三)坚持以制度机制为保障,实现联系服务群众长效化

由于长期执政环境下,革命时期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传统的惯性作用逐渐减弱,一些民警抵挡不住权力的强大腐蚀力和利益的诱惑力,脱离群众的现象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在这种情况下,公安机关内部教育能起到一定作用,但起不了决定作用,即只靠教育已经不可能阻止脱离群众的现象发生,而应寻求制度化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强调,“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是一项长期任务,解决作风问题是一项经常性工作,必须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5]为此,必须打破运动式作风建设的周期律,使改进工作作风和密切联系群众常态化、长效化。

建立科学有效的政绩考核机制是统一根本宗旨和正确政绩观的可操作性的制度平台,是落实根本宗旨和正确政绩观的关键环节和制度保证。政绩考核是“指挥棒”。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能够引发公安民警积极的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使其公务行为符合组织发展目标和社会期望。通过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引导公安民警正确看待政绩和创造政绩,成为激励民警做好群众工作动力的唯一有效杠杆。孟建柱同志任公安部长时曾提出,警务工作机制改革要以民意为导向,使选人用人机制、奖惩激励机制都能跟着民意走,让民警围绕群众走。要从政策、制度、机制上建立“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流、干部从基层出”的正确导向,激励广大民警扎根基层、融入群众,为民奉献、建功立业,逐步形成一套标准明晰、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公安机关绩效评估体系。这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首先是谁考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因此,公安机关理应开门评警广纳民意,引入群众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考核评价,让群众日常诉求表达、开展监督、参与评警都有制度化的渠道和平台,使群众评警活动更加科学、理性、有序、合法;其次是考什么?应当制定群众参与评警的具体事项,注重积极回应群众新期待、新要求;再次是怎么考?应当探索建立一整套的科学政绩考核体系,实现制度评警的可操作性。如果政绩考核能够广泛、深入地展开以民意为导向,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的开门评警,势必会根本遏制形而上学政绩观的泛滥,对科学政绩观的树立、固守形成巨大的、持久的支撑。在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要求下,如何改变过去单向度、平面化的考核标准,探索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体系,引导公安民警将个人的政绩与公安机关根本宗旨统一起来,已成为当前公安机关急需研究解决的现实课题。

参考文献:

[1]罗瑞卿.公安军必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C]//.公安部《罗瑞卿论人民公安工作》编辑组.罗瑞卿论人民公安工作.北京:群众出版社,1994:317-322.

[2]罗瑞卿.公安干警是人民的勤务员和警卫员[C]//.公安部《罗瑞卿论人民公安工作》编辑组.罗瑞卿论人民公安工作.北京:群众出版社,1994:68-74.

[3]罗瑞卿.公安工作必须进一步地贯彻群众路线[C]//.公安部《罗瑞卿论人民公安工作》编辑组.罗瑞卿论人民公安工作.北京:群众出版社,1994:375-386.

[4]张勤,鄯爱红.政绩观的扭转与绩效评估的推进[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6):13-17.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新华网,(2014-06-30)[2014-07-20]http://news.xinhu

anet.com/politics/2014-06/30/c_1111389288.htm.

作者:马中全

第2篇:坚持“四个服务”宗旨讲好治国理政“三新”

摘要:治国理政是执政党治理国家和管理政务的基本方略,是党执政能力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具体体现,中共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目标的指导思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宣传、贯彻和落实治国理政“三新”的主阵地,以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指南,坚持“四个服务”宗旨,深刻理解治国理政“三新”内涵,科学认识治国理政当前面临的新态势,努力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把党中央治国理政“三新”思想化为青年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行动。

关键词:“四个服务”宗旨;治国理政“三新”;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2.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总书记提出的这“四个服务”是我国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宗旨,治国理政“三新”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把治国理政“三新”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四个服务”宗旨融为一体,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主阵地,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是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

一、“四个服务”宗旨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体现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显著特征,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对社会主义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这一明确定位,不是抽象的,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具体的,具有实際内涵。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是具体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四个服务”宗旨在根本上是统一的。解决好现阶段治国理政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把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三新”思想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正能量。

治国理政是执政党领导国家管理事务的基本方略,是党执政能力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具体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深刻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集中展示了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显示了治国理政清晰的“三新”思想发展脉络。“四个全面”是治国理政战略布局内容的具体化,治国理政是“四个全面”在思想、理念、战略高度的进一步提升。

“四个服务”宗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立德树人是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德育教育既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也要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四个服务”培养目标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和中国德育教育的特色。我们既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遵循教书育人、遵循学生成长的三个一般规律,更要强化我国德育教育“四个服务”宗旨的特殊规律,把德育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根本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现实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说,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总书记阐述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对人才培养内在关系的辨证论述,是对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观念上的引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第一位的,一流大学的标志是培养出一流人才,一流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核心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德树人,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有了精准定位,智育体育美育教育才能培养出一流人才,离开了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就会在培养一流人才目标上出现偏差。

习近平总书记遵循社会主义一流人才的培养规律,指出人才离开了德,就不是真正的人才,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是负能量、甚至是有损于社会的人,一个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的人才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去学好各种知识;是否能用好各种知识,最终也是由德决定的。在顺应时代、有利于国家、社会、人类的问题上德育始终放在第一位,古今中外没有例外。在培养人的问题上,作为高校、作为培养机构和教育者必须在这一根本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识。

二、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三新”的具体体现

中共十八大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治国理政的首要任务是为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更好条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一系列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治国理政不仅要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而且也必须处理好发展中的各种现实问题,特别是当前新常态面临的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1] 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对理论发展和创新的迫切需要,更是体现我们党的治国方略和理政能力的重要展示。治国理政更重要的是对解决现实问题要能够拿出得到人民群众认可的方案和有效措施,在新常态下继续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对党中央治国理政能力直接的现实考验和挑战,是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源。

1.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经济在持续了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长进入到2010年代,经济增长出现了新的特征,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我们在新时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当前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出发点。

全面认识和把握新常态,需要从时间和空间的大角度审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经济新状态是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这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在时间上,新常态是我国不同发展阶段更替变化的结果。在空间上,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我国依靠出口来提高经济发展速度的拐点已经到来,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已经发生变化,必须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的变化,就形成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这是对发展形成的新的巨大挑战。

认识新常态要抛弃旧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用创新理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坚持辩证法,在理论上做出新概括,在政策上做出前瞻性安排,实现要素更合理配置,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坏来判断,它是一个客观经济发展的状态,具有内在必然性,新常态也不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把不好的现象、难做的事情都归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新常态”既是我们在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特征,也是我们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据和要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我们的改革和经济发展不能再沿用原来的发展方式、理念、战略和政策措施,必须以“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出发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如何面对新的经济特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一是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质量不断提高,走内涵式的经济发展道路;三是从要素驱动、出口驱动、投资驱动促进增长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

首先,认识必须准确到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有其客观性,在持续了几十年的高增长以后,我们需要休身养息,有一个发展相对平稳的调整期,在发展的各种要素都绷得很紧的情况下不可能去解决许多存在的问题,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结构问题、分配问题、各种社会问题、公共服务问题等等 。就象一个人在长期付出高强度的劳动以后,需要暂缓一段得到恢复。这样的发展符合规律,新常态不是不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只是发展的速度慢一点,缓一点。

其次,新常态要重点解决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突出的是结构问题、生态问题、房地产问题、创新问题、国际环境问题,这些是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这些问题会被掩盖,但长期积累的结果会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经济稳一点、慢一点发展,使能够有精力着重解决长期积累的问题,新常态重点要着力解决问题,是集中解决问题的时期。目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加快轉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遵循经济规律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包容性发展,构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包容性发展新机制,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把转变结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扎实推进结构深度调整,以振兴实体经济为主线完善相关政策,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产业新体系。

再次,新常态时期也是重新积蓄力量、蓄势待发的时期,我们把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解决了,把经济关系理顺了,把各方面的问题协调好了,就有更好的发展基础。在这过程中,随着新的理念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将引领我们更高质量的发展,不仅实现发展动能的转换,而且能够更高质量提升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这也是新常态时期要实现的目标。

认识新常态的特点,适应新常态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约束,引领新常态条件下的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战略高度,对新常态基本特点、科学内涵作了精辟阐释,对新常态怎么看、新常态下怎么干,提出了明确要求,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与时俱进抓好经济工作,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三大转变:即经济增长速度转换、经济结构转变、发展动力转变,既是我们原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从实际出发当然要研究“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实际,从理论上解释和回答各种问题,研究和解决面临的现实难题,更好地为现实经济发展服务。

第一,新常态下已经不可能再出现过去两位数的持续高增长,要保持稳定的高增长是努力要实现的目标,虽然对经济增长的有利条件也在增加,但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和条件将越来越严峻,资源约束、环境约束、市场约束、增长方式的约束、土地约束等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硬约束,发展观念的约束也将成为软约束,过去粗放型的增长不仅不能再存在,而且成为制约增长的主要障碍,要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又不是轻而易举,短时间内就能够实现,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说过去实现粗放型增长的高速度比较容易做到的话,那么现在实现内涵型的中高速增长就具有更大的难度。“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解决的是降速度的难题:即粗放型增长的高速度增长转变为内涵型的中高速增长。在经济增长速度上我们不再是追求快,而是追求好、追求优。

第二,新常态下最重要的任务是实现经济结构升级和优化,经济结构既是在经济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结果,又是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条件,经济结构不合理、失衡既和长期追求高增长有直接关系,又和我们在很多方面没有按照客观规律发展有关。调结构、结构优化、升级更是一个伤筋动骨的事情,涉及到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关系到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需求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生活方式的变化,市场的变化等等,还关系到生活转型、社会结构的调整等,从根本意义上说,还是一个生产结构问题,生产是出发点,生产结构改不过来,结构升级和优化也是实现不了的。

第三,新常态下必须实现经济发展动力源的转变,从要素驱动发展转向创新驱动,过去消费、投资、出口“三架马车”的要素驱动是我们的传统习惯做法,现在习惯的做法不能用了,不习惯的做法成为主要驱动力。增长源的转变对企业、对整个社会都是严峻的挑战,首先我们面临的经济环境不一样了,过去我们面临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国内企业,现在面临的对手主要是世界的超强企业,我们现在和世界一流企业的主要差距在于创新能力不强,我们的大多数工业产品不具有世界的品牌,只能处在低端市场,在世界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创新不只是一句口号,需要有理念、制度、体制、市场竞争、利益机制保证等各方面的条件保障,创新才能成为社会共识和共同行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不是通过到处宣传才真正成为每一个企业的生存之道。我们的企业只有真正做大做强做优了,才能真正具有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成為让别人望而生畏的企业和产品品牌。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落脚点在于引领新常态,具体如何实现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如何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理论上回答、研究这些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可能遇到的问题、西方经济学主流理论也不可能碰到这样的问题,对我国原来的发展理论和实践来说也是全新的问题。因此,不会有现成的理论、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实践提出的问题,需要在实践发展中来总结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模式。

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的变化一定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从而推动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经济发展新常态”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实际,把它作为治国理政解决现实问题的着力点和聚焦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和实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个新提法,内涵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提出的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我国生产力整体水平的战略性举措。也是治国理政“三新”的重要内容,在理论上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突破了凯恩斯主义以需求管理为主来促进经济增长的西方经济学主流观点,把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通过提高供给质量实现促进发展的目标。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下,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上,比较多的是运用扩大总需求的手段,例如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就是从需求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是,侧重需求管理带来的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的矛盾长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发展深层次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具有内在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新的需求能够激发供给的改善和发展。需求侧管理,重点是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供给侧管理,重点是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的动力。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在于结构性改革,使供给结构更好地符合需求结构的要求,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效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的供给,不是以需求量的扩大来刺激经济增长,而是通过调整供给结构,优化供给结构和供给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使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从提高供给质量、改善供给结构入手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在调整结构。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不是简单的需求不足,同时也存在着产能严重过剩,我国迫切需要的大量关键设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要依赖进口,我们的一些产品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很好适应市场需求,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的“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发展。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西方经济学供给学派的翻版,也不是宏观调控简单的由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而是把重点放在改革供给结构,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创新和结构改革为动力,是从我国实践情况出发的理论创新。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有益于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提升经济发展整体质量,也是当前治国理政要着力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的集中体现。

3.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论和实践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 “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3]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城镇化是关系我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人口结构、城乡结构深刻变革的伟大实践,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粗放扩张、人地失衡破坏环境的老路走不通了。我们必须走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关键是“四化”同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好人地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城镇化最基本的趋势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4]

城镇化和工业化良性互动,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劳动力吸纳器,也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没有工业化的相应发展,城镇化就没有内在动力,也解决不了劳动力往哪里去的问题,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导致城镇化的发展,二者实际上是同一过程在两种不同领域的表现,没有离开工业化的城镇化。所以,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有效措施首先是加快工业化发展,而不是离开工业化去采取政策和措施加快城镇化发展,这实际上是放弃了根本而在做效果有限的事情。我们现在所说的工业化应该有更宽阔的视野,其内涵比传统工业有了更广泛的含义,包含了各种非农产业的发展。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城镇化就不可能得到迅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过程是农业中实现较少劳动力和大规模土地的结合,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用较少的农业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就能够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大量的人口和劳动力从农业转向从事非农产业,人口和大量劳动力随之进入城镇,实现城镇化。由于农业现代化发展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释放的劳动力进入城镇推动了城镇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关系是农业现代化推动城镇化,城镇化是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劳动力、人口不仅居住在城镇,而是在城镇从事工作、学习、生活,真正成为城镇的人,生活方式的真正改变才是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结构变为一元结构,才是城镇化的核心所在。

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上,必须要把握的是农业现代化推动了城镇化,而不是相反,这是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同步发展的关键。我们应该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在农业现代化基础上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否则,不符合二者的发展关系和先后的自然顺序。新型城镇化内涵还包含了人和信息化结合人的现代化,体现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治国理政新战略的重要內容之一。

4.农民、农业、农村“三农”发展理论和实践

农民、农业、农村这“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解决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收入低下,农业在产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村发展全面落后。农民是我国人口中最大的群体,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我国社会的主体,“三农”问题是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也是经济发展的最大难题。

“三农”问题的存在有较长的历史,这和我国的传统的农业国有直接关系,但是,这一问题又会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某个时期会比较突出。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几年时间里,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三农”问题显得不那么突出,但在以后的发展中,“三农”问题没有得到较好发展,持续徘徊了一段时间,与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相比就显得明显滞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没有退路,必须打好解决“三农”问题的攻坚战。

农民、农业、农村的“三农”问题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如何在这中间寻找一个突破口是关键,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核心要抓住农业这一关键。农民收入低下,农村发展全面落后,都源于农业在产业中处于弱势地位,即农业占主导地位的是传统农业,具有小农特征的生产方式严重拖累了“三农”的发展,也拖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腿,这是“三农”问题不能得到解决的根源,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解决好农业在产业中的弱势地位。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基本遵循以下的思路:

第一,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我国有13亿以上的人口,必须立足国内生产粮食,实现基本自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把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稳定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重中之重的大事,”[5] 我国13亿人口的国情决定了把粮食问题寄希望于国际市场来满足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做到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粮食安全实际上就是口粮安全。在我国,粮食安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是基本的底线。

第二,加快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也是生产关系的重大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农业经济体制进行了巨大的改革,农业生产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人民公社体制改革为今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体制,但是,改革还要不断深化,重点是集体土地制度的产权改革,通过改革进一步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土地制度条件,中央提出的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就是我们当前深化改革要打的攻坚战。与此相联系的还有农业经营主体的转换,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由个体农民变为农业企业、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上,极大增加农民的收入,并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这就是从治国理政“三新”出发解决“三农”问题的大思路。

把治国理政“三新”落实于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使“思政课”教学更紧密联系我们当前正在做的事情、更贴近现实,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更好认识新常态。

三、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思政课”教学的核心是深化内容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三新”是“思政课”教学的主旋律,也是不断改进、深化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中心任务,要把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作为加强“思政课”建设的核心,使教学更好地践行“四个服务”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思政课”教师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求把时代进步和实践创新作为教学内容改革与时俱进发展的根本依据。

因事而化,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的事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化为治国理政的“三新”内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离开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不能解释今天中国的实际,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今天治国理政“三新”思想就是和中国国情和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时而进,是按照时代进步而不断创新,离开了时代变化,我们的思想进步就会失去汲取养分的母体。时代变化最重要的特征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制度并存既竞争又合作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看法和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但是,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党面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需要解决的问题之难前所未有,我们的理论必须与时俱进发展,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因势而新,是随时间和形势变化理论不断创新,思想和理论总是随着时间和形势发展而更新,我们的思想和理论不能停留在二十世纪,不能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百多年前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论断,不能以传统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思考今天时代面临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教条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实用主义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我们不能用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中的而化、而进、而新就是要因事、因时、因势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课”水平高不高、效果好不好、阵地牢不牢。全国高校要打一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以实际行动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必须把教学内容改革和科研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教学和科研都是自己的职责,要树立教学是天职、科研是本份的强烈思想意识,在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提高科研水平,切实改变“思政课”教师教学强、科研弱这样不平衡的负面现象。提升科研水平,关键在于自己去寻找课题,除了纯理论研究课题以外,在教学方法中、在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中都有大量的科研题目。“思政课”教师在这方面比其他教师有更大的优势和潜力。在科研上没有方向,根本的问题是自己没有找到科研的问题,有问题就有题目,我们要有问题意识、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治国理政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 [6]这就是我们要努力遵循的科研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12-12(1).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5-12-22(1).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93.

[5]习近平出席中美农业高层研讨会并致辞[N].人民日报,2012-2-18(1).

[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

[责任编辑:庞达]

作者:顾钰民 汪浩

第3篇:[坚持根本宗旨]坚持根本宗旨发挥党员作用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下面是五度学习网分享的坚持根本宗旨发挥党员作用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坚持根本宗旨发挥党员作用心得体会篇一  最近,局机关组织开展了一次读书活动。我从几十本备选书目中选读了《党员干部的20个正能量》,希望从书中拾取激情,为干好本职工作积聚正能量。该书具体阐述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新形势下如何让自己充满正能量,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立足本职、服务人民,共圆中国梦。

中国梦是民族梦、复兴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有梦就有方向,圆梦需要力量。梦想因实干而更加美丽,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真正坚定理想信念,责任____,坚持务实创新,坚守廉洁自律,以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的实干精神为谱写中国梦积聚正能量。党员干部是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的顶梁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践行者,是良好社会化风气的引领者和先行者,在社会上具有特殊的示范带动作用。党员干部向上的正能量,是干事业、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动力,是自善其身的立身之本,更是防腐反腐的内在力量。浑身充满正能量,就能抑制负能量,就能一身正气而歪风邪气不能侵入,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党员干部浑身充满正能量,才能体现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保障党的生命长盛不衰,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实现中国梦,归根结底依靠人民群众,重点依靠8500万党员干部共同追梦,积聚正能量共同圆梦。党员干部积聚正能量,离不开实践,少不了勇于付诸行动,少不了开拓进取的闯劲。如果不付诸行动,再美好的愿景也无法实现。_____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上再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足以证明实干对于事业的成败、名族的兴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之需。将党员干部的正能量落实于行动,将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的正向引领和积极推动作用。新一届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工作开局阶段,带头践行优良话风、文风、会风、学风、工作作风,启动着一场风气革新,这正是中国领导人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传递的一种正能量。从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改进作风,到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再到领导干部带头反对四风,无不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更为中国梦注入了政通人和的源源正能量。

事实证明,党员干部加强正能量修养,必须坚定信念、行动务实,二者缺一不可。理想很伟大,但不付诸行动,一切都是空想。加强正能量修养,仅有精神世界的纯正是远远不够的。一要修身正身,生发正能量。孔子言: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党员干部一定要善学、修德、明志,树立宁静致远的心态,培养海纳百川的胸怀,激发克难攻坚的智慧,生发正能量。

二要勤政守政,释放正能量。党员干部受党和人民委托,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只有将高尚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与执政能力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执政境界和施政效果,才能释放出社会正能量,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说服群众、影响群众、带动群众、服务群众。

三要亲民爱民,凝聚正能量。广大党员干部身处社会各个阶层,扎根于群众当中。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员干部,不仅会赢得一片称赞,也会感召一方民风,更能凝聚一股正能量。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从一心为公、奉献一辈子的杨善洲,到用生命书写忠诚的李林森,从舍己救人的实习警察李博亚到以身殉职的派出所长李方洪,他们无一不是脚踏实地、勤于行动,在各自的岗位上释放了正能量,向社会作出了榜样,而那些追求形式、不重实效,图虚名、务虚功的做法必定会背离甚至损害人民利益,被人民唾弃。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就靠干。群众和国家需要的从来都不是骑在马上的空谈者,而是能够下马为民服务的实干家。真正的共产党人,从来不会是只见夸夸其谈、不见务实行动,一定会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党的事业统一起来,既胸怀远大理想目标,又立足岗位创先争优,苦干、实干,不达目的不罢休。

社会呼唤正能量,党员干部要求真务实,勤于行动。不仅要在组织中增加正能量,更要从联系人民群众的实践中运用正能量,坚持求真务实,力戒形式主义,做到不虚,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做到不空,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做到不偏,以实际行动担起时代赋予的光荣责任。要以激情淬砺纯洁性,释放正能量;用激情锤炼好作风,释放正能量;凭激情重铸价值观,释放正能量,让党员干部的正能量效应最大化提升。要勇敢拿起接力棒,为了明天的梦想与追求,为了更加美好的中国,共同努力将中国梦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坚持根本宗旨发挥党员作用心得体会篇二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公安厅党委的安排,近期,我在参加省两会期间,再一次认真学习了秦光荣同志在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

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让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可以说,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在不同时代承载着不同的内涵外延,但都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成败,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成立以来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十七大以来,为了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党以更加鲜明的群众观点,更加坚定的群众立场,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扎实开展群众工作,从群众中获得执政兴国的力量源泉。但是在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发生深刻变化的环境中,面对着执政兴国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少数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发生偏差,脱离、疏远群众,甚至和群众对立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损害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胡_____在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因此,秦书记在报告中指出,要实现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其基础和根本在于做好四群工作,意义深远,也至关重要。

我认为,要做好四群工作必须注意:

一是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这个阶段既是发展的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必然在社会中引发各种各样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大都是属人民内部的矛盾,只能从社会内部化解缓解。要解开人民群众心中的结,这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必须要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为什么做群众工作要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呢?从一定意义上说,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政治信仰、责任意识和精神追求。党员干部只有树立了这种观点和立场,才能够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践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就会心中装着人民群众,自觉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无私奉献;就会经受住各种环境和风险的考验,在艰难困苦面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此外,要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将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工作中去。自己坚定了信念,就能够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引导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让群众能够正确对待个体和集体利益,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利益,激发引导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斗志,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是坚持深入细致的宣传引导。

小到一个班组,大到一级政府,如果不能统一思想认识,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就不能明确发展的思路和方向,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更是无从谈起。我们在做一件事前,都要进行动员,由领导反复强调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际上就是为了引起工作人员的认可与支持,让你全心溶入工作中,获取工作的最佳效果。今天我们做四群工作同样如此。群众是通理的,也是讲理的,但任何人对事物的认知都需要一个过程。对于群众来说,法律、发展、改革这些概念,不是画在纸上的饼,而是与其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要让群众从内心里面明了自己的权利义务,知晓现阶段党的方针政策,与我们同心,这就需要我们用合适的方法,正确的引导宣传。这些年来,虽然通讯发达、信息畅通,但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却越来越少。这种情形下,很多人获得信息靠道听途说,传来传去的多,不完整的多,甚至是某些个体为自身利益而谣传。谣言传的多了,就会越来越真。我常年在公安基层实战单位工作,公安机关是纪律部队,因此我们安排部署工作时,经常采用电视电话会议,最大限度地将会议精神和安排部署传达到每一位基层民警,尽量避免级级安排、层层转达,会议传达会议,文件落实文件的情况。实践证明,安排部署工作如果能做到面对面、点对点,其收效一定是比通过会议层层部署、领导级级安排好得多。为此,我认为,我们还是要拾起传统的一些工作方法,要能够离开位子、低下身子、拉开面子,多到基层,与群众在一起,宣传好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传达给他们真实的信息,我们的工作就一定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三是坚持用真心暖人心。

社会是由不同阶层构成的、不同阶层的人必定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追求利益过程中,人的本心最容易被利欲熏蒙,有时仅仅只是一丝蝇头小利或是一点小事,都会使人利令智昏,或者诱发社会矛盾,所以佛教里面才会将贪称为三毒之首。一般情况,群众之间发生的纠纷大多数是因林地、土地及邻里、家庭之间的利益之争,在我们看来也许是小事一桩,是鸡毛蒜皮的事,但只要是群众找到了政府部门,找到单位、找到领导的话,其诉求已经不仅仅是利益,往往是需要争一份尊严,争一口气,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一件大事,事关尊严的大事。因此,我们的党员干部在与群众打交道过程中,由于我们面对的群众素质不尽相同,无论群众在反映时显得多么琐碎,还是有理无理,我们都要保持善心,尊重他,用包容的心宽容一切事,像弥勒佛一样,大肚容难容之事,笑脸待天下百姓,把每个群众都当作亲人,耐心听,细致地予以解释,用心待之,用心与之沟通,唤起每个人心里天生具有的那份亲情,用感情换感情,用真心暖人心,世间就一定会少许多纷争,增添许多快乐和友谊。

四是坚决把实事办实、好事做好。

政之所兴在得人心,政之所废在逆民意。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各个方面,而且不同阶层对利益的实质要求也不尽相同。在这些众多利益中,经济利益最是基本的,但决不是群众的唯一利益。群众不仅要经济上的富裕,还要政治上、精神文化上的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各地区、部门、单位的特殊利益日益凸现出来,特别是地方利益与大局利益,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矛盾日益凸现。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处理好本位利益和大局利益,群众的现实利益与根本利益的关系问题,关键在于我们的作风要实,立身要正。我们的群众是实在的,他们只相信眼见的事实,任何虚无飘渺、海市蜃楼式的空中楼阁,他们是不会相信的。这就需要我们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做事情,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进一步推进社会建设,创新工作方式,用心与群众沟通,了解群众的想法,弄懂群众的心思,尽心尽责地为民解忧释惑。特别是为群众办事情不能推,不能拖,更不能骗,即便是一件小事,也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以扎实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遇到一时办不了的事情,要耐心向群众解释清楚,以感情换感情,争取他们心的谅解,让他们从心中认可和追随你,从而赢得民心的支持,重塑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总之,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存亡,关系国家的兴衰。只要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同广大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群众就会把我们放在心上,我们的工作就会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我们的事业就会生机盎然。

更多相关内容:四群心得体会执行力心得体会优化发展环境心得体会观看警示心得体会学习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心得体会预防职务犯罪心得体会护士工作心得体会学车心得体会3篇培训心得体会讲政治有信念心得体会3篇教师党章学习心得体会社区干部心得体会社区干部心得体会2篇乡镇心得体会3篇学习程永革心得体会财务人员心得体会活动心得体会纪检监察干部心得体会党支部书记心得体会党员讲政治

有信念心得体会

第4篇:坚持根本宗旨

坚持根本宗旨,发挥党员作用

我们党成立90多年的历史证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志和基本要求。忘记党的宗旨,就会背离党的性质。人心向背是革命胜败的决定因素。党为人民服务得越好,人民群众就会拥护她。党的吸引力,凝聚力, 号召力就越大。反之,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长征胜利启示我们: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支持,也正是因为造福了人民。

1 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必须牢记,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我们要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做一名合格党员,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一生行为的准则。只有加强修养,才能坚持下来,才能无愧于党员这一光荣称号。为此,必须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断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另外,还必须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作为一名在党的机关工作的党员干部,在为人民服务方面有自己的方式,只有掌握过硬办文、办会、办事的本领,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服务人民。同时,还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刻注意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我们要严格履行党章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起处处牢记党员身份,时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第一、必须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作为一名机要干部,务必忠诚于党的机要密码事业,全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无论什么时候,面对怎样的考验都不能动摇自己的信念,做到对党绝对忠诚。

第二、必须牢记党的宗旨,入党不是“入股”,不能指望获得任何“红利”。作为一名党员,就要把一切献给党,心里装着

2 党的事业,时刻想着人民的利益,不能患得患失,讨价还价。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的个人物质利益外,不能有任何谋取私利的特权,要坚持无私奉献的本色。

第三、必须坚持先人后己,先公后私,以天下人为己任。这正是我们党深受群众拥护,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在当今改革继续深化,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更需要这种品德。

第四、必须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和平建设时期,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我们面临着苦和乐的考验。 作为党员教师,无论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都要抢着“吃苦”。有困难、有危险需要奉献时,就是一名党员最能体现先进性的时候。 第

五、必须敢于同不良风气作斗争。这些年人民群众埋怨“党风不正,世风日下”,尽管问题是出在个别党员干部身上,各种不良风气的形成尽管有其复杂的原因,但缺少坚定的抵御力量是极重要的一条,所以作为一名党员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同不良言行做斗争。

第五、必须坚持学习不松劲。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社会进入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一个不能与时俱进,不能自觉坚持学习的党员,不是一个合格的党员。所以,我们务必树立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观念,坚持不懈地学习党的政策;学习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为人服务的本领。

第5篇:坚持党的根本宗旨

“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胡锦涛同志对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提出的基本要求之一。这一基本要求,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为民”。胡锦涛同志强调:“能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衡量一名党员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尺。”

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基本要求。十六大通过的《党章》中指出,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四项基本要求,其中第三项,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对此作了深刻阐述:“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党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毛泽东同志在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总结了十条基本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三个代表”,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概括了五十五年来党执政的六条主要经验,其中第四条是“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并进一步指出,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由此可见,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始终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就党员来讲,就是要从本职工作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党员干部,更要率先垂范。胡锦涛同志讲:“党员干部无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要当好人民的公仆,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并特别强调,要“树立和实践正确的权力观”。要求“必须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绝不能用来为自己谋私利,要始终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像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郭秀明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都是“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楷模。

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就党组织来讲,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这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不仅要大写在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心中,更要体现在为人民谋利益的实际行动当中。只有“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才能越来越重,立党才能立得牢,执政才能执得好。

第6篇:坚持根本宗旨 发挥党员作用

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推动全镇跨越发展

当前,全镇上下正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这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细胞工程,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基层落地生根,使党的每一个细胞都健康起来、每一个组织都坚强起来,这既是我们建设钢铁班子、打造活力团队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富美盘陀的必然要求。全镇广大党员特别是身处基层的乡村党员,要深刻领会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目的意义,准确把握中央、市委、县委的工作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夯实学这个基础,突出做这个关键,对照四讲四有合格党员要求来衡量自己、检视自己,真正把合格党员的标尺立起来,把党员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出来,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续深入开展。

工作和生活在乡村基层的党员干部,直接与群众面对面打交道,肩负着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各项任务的重大责任,肩负着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责任,肩负着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责任,是落实镇委决策部署、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战斗堡垒和组织核心,希望大家要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严格按照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标准,带头履职尽责,带头服务奉献,努力当好五个人,为实现盘陀十三五良好开局,加快建设富美盘陀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要坚定信念,当好政策明白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每位共产党员都要把党的思想建设

放在首位,以尊崇党章、遵守党规为基本要求,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思想,坚定理想信念,站稳群众立场,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要把为人民谋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永远和群众心贴心、心连心,把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成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的激情和能量。作为乡村党员干部,一方面要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一方面要把熟悉掌握上级支农惠农政策作为紧迫任务,做好与乡村发展实际结合的大文章,确保党在农村的每一项方针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二要发展经济,当好致富带头人。乡镇干部特别是新上任的干部,要把强村富民作为第一位的职责,理清发展思路,谋划发展目标,认真分析本地镇的优势和资源,从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出发,比如茶文化、温泉旅游资源,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要保持拼搏进取、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困难无时不在,只要我们不气馁、不服输,攻坚克难、苦干实干,就一定能够突破一个个瓶颈,赢得群众支持。要激发群众的创业热情,把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共建美好家园。

三要心系群众,当好群众贴心人。坚持服务为民,是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要义,也是乡镇干部的职责所系。要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开展,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的现实问题,让群众看到学习教育的效果。要经常到困难

党员、困难群众中走一走、看一看,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真正把群众 家门口的事办到家,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四要促进和谐,当好稳定责任人。乡镇干部处于维护稳定第一线,要认真履行好第一责任,无论是制定出台涉及群众利益的措施,还是抓具体工作,都首先考虑群众利益,时刻想着稳定,把基础性、预防性工作做好。要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注重依靠教育疏导、政策法规,积极预防缓解紧张关系,消除对立情绪,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要继续深入推进五位一体农村基层管理服务新模式,积极倡导依法办事、依法治村的良好风尚,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五要廉洁自律,当好办事公道人。乡镇党员干部岗位特殊,责任重大,一言一行关乎党的形象,一举一动关乎群众利益。老百姓最信任的是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党员干部;最不满意的是办事不公、财务不清、服务不行的干部,这正是我们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根本解决的问题。广大乡镇干部要时时处处做到一碗水端平,把事办到明处,克己奉公,坚持以四讲四有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清正廉洁,一身正气。

大力发挥党员作用 争做优秀共产党员

中国共产党现阶段奋斗目标有小康社会、现代化和中国梦,无论哪一个,都与我们农村分不开。我们党很重视“三农”问题,继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基础上,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都相继对加强“三农”工作提许多新的更高要求。农村党员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排头兵”,我们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主题,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理论武装,保持政治上的先进性。保持共产党员政治上先进性,须加强理论武装,这是增强党性、提高本领、解放思想前提。要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作行动指南。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章党纪和党的知识等,学习党组织文件,增强党性观念、宗旨意识、思想政治素质。学习要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党组织要尽量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组织党员集中学习,形式可灵活多样,同时,党员更要主动自学,利用报纸、电视、互联网和手机等一切手段学习。要以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不断强化农村党员的学习教育。

切实服务群众,践行我党的根本宗旨。共产主义不是空中楼阁,不是空喊口号得来的,践行共产主义,最终要落实到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上。所以,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当然,为人民服务不仅仅做几件好事,按我们毛主席所说的要一辈子做好事,这一辈子做好事,内容就比较丰富了。

各方面带好头,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党员义务:党员要“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明确新时期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本质要求。农村广大党员除干好本职工作、服务群众外,还应在各个方面带好头,为群众作出榜样和表率,弘扬正能量。 党支部是一面旗臶,党员就是一盏灯。我们只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就能很好地把旗臶和红灯举起,也就真正发挥我们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这里,我呼吁我们向习近平推介的焦裕禄学习,向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同志学习、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我们一起共勉吧!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维护广大群众利益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章第一段话我想每一个共产党员和人党积极分子应该早已是烂熟于心了,这说的适当的性质那么党的宗旨是什么呢? 党的宗旨即一个政党存在的根本目的和意图。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这也是是中国共产党镇别于其他党派的根本标志之一,这也是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最高原则和根本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就决定了党的根本立场和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价值取向。实现人民的利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是衡量我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正确的最高标准。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奋斗历程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始终牢记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密切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党的根本宗旨不仅体现在党的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上,还体现在对每一名党员的具体要求上。

党的宗旨是我们党规范自身行为的核心准则,而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则要求我们在“个人”与“集体”发生冲突的时候放弃一些重要或必要的私人利益,转而追求集体主义的价值理念。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利益指标都量化到了个人身上,我们应当适当地模糊个人与集体的孰重孰轻的清晰界限,实现集体主义道德的具体要求,进而达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人生境界。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指党员按照党章的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生产、工作、学习和一切社会活动中,通过自己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影响和带动周围的群众。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它体现着党的先进性和党员的先进性。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所处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不同,对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不同的要求。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做到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政策,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已奉公,多做贡献; 作为党员就应积极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和骨干作用,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应该具备以下几点素质:第一,过硬的政治素质,即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单单是科学技术之间的竞争,更是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之间的竞争,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就应该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第二,较高的人文道德素质,即吃苦耐劳、敬业奉献、团结协作、积极进取。道德素质是人基本素质之一,道德素质的提高时每个人发展的核心内容赫尔主要目标,同时道德素质的提高伴随着人们成才的全过程,社会复杂多变,价值趋向多元化,作为共产党员只有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才能找准自己前进的灯塔,同时把握好自己心中的标杆,做出有利于自己、有利于当、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好事,反之必定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第三,较强的专业知识,即知识全面,语言表达、写作、交际能力要强。

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的共产党员,我也从中深深地认识到了我的不足之处,今后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我会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各个方面争做模范带头和骨干作用,树立良好的形象。

坚持根本宗旨 发挥党员作用

党章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十八大报告要求我们全体党员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全体党员都是党组织的一个细胞。恩格斯曾经说过,一次行动胜过一大纲领。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党员干部要努力在解决作风不实、不正、不廉上取得实效,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取得实际成效。

增强党员意识,说到底是党员的思想和认识问题。笔者认为具体的就是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有五个时刻牢记,即:

一是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是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党章明确规定了党员必须履行的八项义务和享有的八项权利,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是时刻牢记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时代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意识也必须与时俱进,这之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树立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意识、树立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意识、树立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意识,并以此来规范、指导自己的言行。

四是时刻牢记党员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为民、务实、清廉,为民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务实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真抓实干。清廉就是要坚持以身作则,牢记“公者千古,私者一时。”的名言,自觉地为民尽责、为党分忧。

五是时刻牢记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同时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 共产党员既然是先锋战士,又是先锋队的一员。

那就必须做到 “六个坚持”。即:坚持理想信念;坚持勤奋学习;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坚持勤奋工作;坚守党的纪律,身体力行的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发挥党员作用,说到底是实践的问题。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就是要起到“五个模范带头”。即:

一是在勤奋学习上,模范带头提高理论素质。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重要前提,共产党员最根本的就是要用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和工作实践,推动工作。

二是在理想信念上,模范带头坚定不移跟党走。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理想信念的坚定是政治合格的根本保证。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

三是在教育监督上,模范带头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监督,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正确行使权力。共产党员要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但敢批评别人,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缺点和问题,勇于自我批评,从而改正不足,保证我们党的纯洁性。

四是在本职岗位上,模范带头敬业无私奉献。党员是时代的先锋,要时刻走在时代的前沿,发挥排头兵、先锋模范的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简简单单是意识形态方面的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要重在行动,贵在落实。

五是在稳定和谐上,模范带头融洽人际关系。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广大党员要积极传承中华文明,带头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带头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在单位,要团结同事,尊敬领导,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实现梦想。

提高担当意识 争做合格党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讲话,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在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担当这个词语经常可见,成了总书记反复推崇并身体力行的一种领导行为。他反复强调该承担的责任必须承担,要有担当意识,遇事不推诿、不退避、不说谎,向组织说真话道实情,勇于承担责任,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担当、敢于坚持原则。他指出: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总书记不仅在理论上高屋建瓴,更在工作中敢于担当、善于担当。

担当不仅是一种职责、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勇气。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步入深水镇,如期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敢担当、会担当、能担当,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奋发有为,脚踏实地。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中庸之道,无过便是功思想市场庞大,少数党员干部为政一方思想上以信奉不出事、平稳过渡,工作遇到难题绕着走,突发事件用钱摆平,不注重从深层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思想和做法的危害巨大,小问题拖成了大问题,严重损害了我党的执政党形象和干群关系。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价值取向。实现人民的利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是衡量我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正确的最高标准。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奋斗历程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担当,不仅要敢于担当,也要善于担当。党的干部敢于担当,就是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党的干部要善于担当,要不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注重调查研究,加强业务能力锤炼,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把担当职责履行好。

坚持根本宗旨 敢于担当作为

坚持根本宗旨,敢于担当作为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根本属性和红色基因,更是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贯彻党中央系列精神的进一步要求。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如何做到坚持根本宗旨,勇于担当作为,秉承高标准、严要求紧跟党的步伐。

第一,要保宗旨,恪守党性,不忘初心。我们党96周年华诞刚刚过去,96年的风雨历程,96载的栉风沐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下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中国共产党从嘉兴湖上的小船,到如今中国这艘巨轮,靠的就是忠贞的党性修养、纯洁的宗旨信念。

第二,要勇担当,在位谋政,忠诚履责。两学一做第二个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担当。作为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越大,肩上的担子就越重。要用好手中的权力,为民造福,要担好肩上的担子,为民谋利,就须做到在位谋政、忠诚履责。在位谋政。所谓干部,就是要干字当头、干事创业、实

干争先;所谓领导,就是走在队伍前面的人,就是要率先垂范,迎难而上,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谋其政就要为其民。眼下经济下行的压力越大,我们各方面的工作就越要主动,要坚决克服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按老办法办事的习惯。只要是有利于改革发展的,就要不争论、埋头干,善思考、大胆干,不守旧、超前干。与此同时,也要保持警惕,敢想不是空想,敢干不是蛮干,科学发展不是乱发展。要把群众需求的、发展需要的、上级要求的作为工作目标,把群众满意、领导肯定、专家认可作为谋事的原则,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政绩,把保障民生视为应尽责任,把老百姓关注的焦点、生产生活中的难点作为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在位谋政、为民谋事。

第三,要敢作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两学一做,关键在做,这个做不仅是要学而实习之的常做,我们还应把它升华到真抓实干、积极作为的实做。我们要有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感和朝受命、夕饮冰的事业心,把敢作为当做一次争优创业的自我挑战,和一种时不我待的进取精神。一是要有开拓创新的思维。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号召。身为国家公务人员,更应该有创客精神,积极响应、领头垂范,以开创性的思维着眼政府工作,用创新性的手段着手政

府事务,要把上级党委、政府提出的各项新要求与实际工作中的新情况、新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出开展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形式。面对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矛盾、新冲突,不能以老旧的方式和手段应对,而是勤动脑、多思考,敢于直面矛盾,敢于有所创新,敢于有所作为,用创新驱动城市经济发展新动力,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取得的经验,进行进一步地总结提升,推而广之到适合的工作中,为建立高效阳光型政府添砖加瓦。二是树立锐意进取的雄心。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0年来首次出现了为官不为这个词语,年初,中纪委全会公报指出,将坚决克服不想监督、不敢监督、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对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干部,该撤换的撤换、该调整的调整。身为党员干部,在哪个位子,就有那个位子的责任。在干工作时,我们不仅不能当和事老、圆滑官、开明绅士,而是要以大无畏的胆识气魄和锐意进取的雄心壮志,向顽瘴痼疾开刀,向利益藩篱宣战,攻坚克难,闯关夺隘,坚定不移地把城市建设的成绩继续向前推进;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敢于亮剑、敢于发声、敢于争论;在纠治歪风邪气问题上,要以雷霆万钧之势,激浊扬清、惩恶扬善,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不达目的绝不收兵。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 。全体党员干部要身体力行地实践和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坚持根

本宗旨,敢于担当作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强化宗旨观念 勇于承担责任

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核心问题是要跟上,必须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抓真改上下功夫见成效。我们要自觉循着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这两条脉络深刻理解学习,把蕴含其中的立场方法和责任担当学到手、掌握住,真正做到跟得上、跟得紧、勇担当、善作为。

一、要强化宗旨观念。习总书记强调,为民服务不能一阵风,虎头蛇尾,不能搞形式主义。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善于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看家本领。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牢牢抓住并充分运用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保证。强化宗旨意识,把握正确方向。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牢记宗旨,就要时刻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落实在行动上。进一步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心系群众,心中时刻装着群众、处处想着群众、事事围绕群众,做到问需于民、

问计于民、问政于民;要将发展成果惠及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明确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惠及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

二是要敢于担当责任,善有作为。内化于心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要外化于行。敢担当、善作为是党员干部基本的政治品格和素质要求,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也是由党员干部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担当作为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决策科学、做事靠谱,谋事有基、成事有道。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有所担当,有所作为;作为一名党员要比普通群众想在前、干在前、走在前、吃苦在前,成为本岗位的表率,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要有真本领,高水平,如果党员连一般群众都不如,谈何先进性和引领能力。要敢于直面矛盾,要到矛盾多、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要敢于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疑难复杂、有风险的问题;要敢于挺身而出,在危急、政治关口挺身而出,自觉抵制利益诱惑。要严于修身,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要严于用权,严格按照章程、纪律、法律、制度、政策、程序办事;要严于律己,守住道德、纪律和法律的底线,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一名合格的党员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情怀中,体现在对自身岗位的踏实奉献上。对于党员干部而言,特别是基层的党员干部,担当作为不一定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

事,关键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忠诚履责、勇于担责、敢于负责,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把本职工作做好。

牢记根本宗旨,发挥应有作用

从全国仅有50名党员到今天拥有近8900万人的世界第一大党,作为党员的我们应该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一名党员就是党组织的一个细胞,每个细胞有其固有的位臵,每个细胞都有其应有的作用。只有每个细胞都健康成长,党组织才会充满生机活力,才会带领中国这艘巨轮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一、牢记根本宗旨,常思工作目的

今年全体党员都在进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央已经明确指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力抓手,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要确保此次学习教育确保取得实际成效。这次学习教育也是确保每个党员细胞健康成长,每个基层党组织充满活力的举措。党章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通俗的说,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我们的党是执政党,是无产阶

级政党,我们应当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标准。我们每位党员都应当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常思自己的工作目的,即“为什么做,为谁做”的问题。

二、不忘党员身份,发挥应有作用

“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共产党员不忘初心,很重要的就是不忘自己党员的身份,不忘入党时的庄严誓言。党员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激活共产党员的初心,努力做到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具体工作中,作为教辅人,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普通党员,应该如何发挥党员应有的作用呢?

1、在思想上保持先进性

作为普通党员,对我党的各项政策要首先学习和拥护,始终不渝的贯彻执行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要服从大局,明辨是非,败坏我党形象的事坚决不做,违背我党政策实施的话坚决不说,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广大的群众正面宣传和解释党组织的重大决策和发展措施,自觉做到自己的言行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为党组织的正确决策实施发挥积极的作用,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

2、在学习上保持先进性

知识总是在不断更新,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在面对新兴的教育技术及新设备的出现,新问题和新挑战也层出不穷,作为党员,要率先敢于和用于向自己挑战,勇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学习包括政治理论,基础业务和新技术的学习,让自己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掌握解决新问题的知识和本领,对新技术不断增进了解和掌握的深度,养成积极主动学习习惯,跟上发展趋势,也才不落后。

3、在工作中保持先进性

每个党员都是党组织中的重要一员,并无高低贵贱之分,镇别仅在于责任范围、责任程度有差别,每个党员都要在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此,在工作中,我们要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做一行爱一行,做一行精一行,发挥主观能动性,甘当排头兵,多做奉献。先进性体现在工作积极主动,体现在敢于担当,敢于挺身而出。

4、在生活中保持先进性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俭持家,不奢华,不讲排场,远离腐朽生活方式,遵纪守法,健康生活,陶冶情操、提升个人修养,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

总之,在全党上下团结并带领全国人员为“两个一百年”努力奋斗之际,我们每位党员都要紧紧围绕在党中央周围,

心往一处想,力向一处使,时时刻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事事处处都发挥党员应有作用。

坚持根本宗旨 发挥党员作用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实开展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群众路线大讨论,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有效途径。全镇广大党员干部要通过大讨论,真正弄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切实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切实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增强践行党的宗旨的主动性、自觉性,凝聚起推进盘陀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强大合力。

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引导动员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弄明白“为了谁”,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基本前提。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明白,我们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根本宗旨,除了人民的利益,我们党别无私利;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为各族群众谋利益、办实事,

决不能为己谋利。我们的工作是否有成效,关键要看为谁说话、为谁办事,是否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工作的动力源泉,弄明白“依靠谁”,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来自群众,始终以人民为靠山。回顾历史,每当党的事业面临重大挑战,每当中国的前途命运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关头,总是用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历史车轮前进。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这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人民群众是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力量源泉。全镇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离开各族群众,我们将一事无成。要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不断发展和巩固和谐稳定、快速发展、民生改善、民族团结、边疆稳

固的良好局面,才能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步入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始终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弄明白“我是谁”,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根本保障。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我们与人民群众是鱼和水的关系、血和肉的关系、舟与水的关系、种子与土地的关系、末与根的关系、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儿女与父母的关系、仆与主的关系、工具和工具使用人的关系。这九种关系要求,我们对群众应该有感情、必须有感情。水里可以没鱼,但鱼永远离不开水,我们对人民群众要深怀感激之情;人民群众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人民群众。对于一个党员干部来说,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铭记“我是谁”,丧失对群众的感情,脱离群众,那是最根本的危险。因此,不管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都没有资格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都不应该有任何特权思想,决不能搞特殊化,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增强宗旨意识 切实服务人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做合格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

增强党的宗旨意识。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必须以知促行,切实增强广大党员的宗旨意识。少数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意识差,利己主义严重,与民争利甚至损害群众利益,有的工作消极懈怠,不思进取、不负责任、不敢担当,有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严重,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淡化甚至忘掉了党的宗旨。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践行党的根本宗旨,首先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紧密结合党员干部中的思想问题和现实矛盾,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解疑释惑,使广大党员深刻认识到,“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共产党宣言》)。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党除了工

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各行各业的共产党员,不论做何种工作,说到底都是为人民服务。这一基本定位,什么时候都不能含糊、不能淡化。能不能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是检验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党性是否坚强、作风是否优良的首要标准。同时还要明确,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实践自己的宗旨,总是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今天,实践党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践行党的宗旨,必须处理好利益关系,做到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党的干部必须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忠诚于人民,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践行党的宗旨,就要正确处理群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在个人利益同群众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无条件地服从群众利益。总书记指出,要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向焦裕禄同志看齐,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向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同志学习,不言而喻,我们党尊重并保护每一名党员的合法权益。通常情况

下,党员在法律和政策允许范围内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必须牢记党的宗旨,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切实把党的宗旨变为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贵在于行。把党的宗旨变为广大党员实实在在的行动,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真真切切的现实,必须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力倡导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比如,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做到敢作为、勇担当,言必信、行必果。领导机关的其他党员干部要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县市和城乡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应当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格格不入。践行党的宗旨,要求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十八大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实践证明,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必然会涉及掌握大大小小权力的党员干部的切身利益,缺乏自我革命的勇气,缺乏“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精神,就不可能立

说立行。党员干部只有解决好自己是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问题,才能以公仆之心勤勤恳恳为民,才能像对待自己的生命那样捍卫党的宗旨,才能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

第7篇:坚持根本宗旨 发挥党员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这是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最高原则和根本内容。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就决定了党的根本立场和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指党员按照党章的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生产、工作、学习和一切社会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模范带头和桥梁作用,影响和带动周围的群众。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它体现着党的先进性和党员的先进性。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所处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不同,对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不同的要求。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只有在社会各个方面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员才无愧于工人阶级先锋战士的称号。

坚持根本宗旨发挥党员作用,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牢固树立党员意识,时刻以党员身份要求自己。每个党员都要树立为人谋民福利的宗旨,要深刻理解共产党员是一个崇高的称号,牢记党员要求,履行党员义务,必须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要时刻牢记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不得以任何名义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2.刻苦钻研本职业务,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光讲大道理是不行的,没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先锋模范作用难以显现。实践党的宗旨,必须刻苦钻研本职业务,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争创一流的成绩。一要提高理论水平,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二要提高实践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去现场了解,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实践出真知,努力成为把握市场动向,成为富有实践能力的有用之才;三要提高办事能力,要勤于学习,精于业务,多思考,多钻研,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

3.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如果党员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作风,贪图享乐,不愿意做艰苦奋斗的工作,对群众的疾苦漠然视之,对群众的呼声充而不闻,就必然会脱离群众。在保持艰苦奋斗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自觉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对脱离群众的行为,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精神和务实作风,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不搞浮夸,兢兢业业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坚持根本宗旨,发挥党员作用,要不断增强党的意识,对党绝对忠诚,严格按照党章规定认真履行义务,正确行使权利,模范执行党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树立共产党员良好形象,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用人格力量去感染他人,用先进的事迹去辐射社会。

汪洋

2016年7月27日

第8篇:坚持根本宗旨,发挥党员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每一位党的同志都要明确党的宗旨的科学内涵,不断深化对党的宗旨的认识,始终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发挥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一、党的宗旨的由来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性质。这一宗旨的由来是这样的:

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正式纲领《共产党宣言》中,在论述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时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了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宣言》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及其以后成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确定自己的宗旨,提供了基本依据。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从诞生那天起,就在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并把它作为自己全部事业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2、毛泽东同志《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讲话 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3、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这是他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科学理论。

4、毛泽东同志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1945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报告中指出:“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所有参加这个军队的人,都具有自觉的纪律;他们不是为着少数人的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唯一的宗旨。”

5、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章

1945年党的七大第一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总纲”和“党员应尽的义务”中。党的七大之后的历次党的代表大会,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的宗旨庄严地载入党章。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内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它的科学内涵是:

1、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2、中国共产党任何时候都必须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

这个宗旨所涵盖的思想内容包括以下四方面:

第一,它指出党服务的范围是“人民”,强调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这是党的宗旨内涵中“量”的界限,更是“质”的规定,它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的价值取向和执政理念。

第二,它指出党服务人民的基本要求。党服务人民要做到“完全”、“彻底”、“全心全意”而不是半心半意,这就保持了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永远同人民心连心,真正体现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色。

第三,它指出党服务的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一切言行都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处处为人民谋利益。一个“谋”字充分表明:服务主体在精神状态上是主动地自觉地服务,而不是消极应付;思路上是创造性地服务,而不是墨守成规;行动上是脚踏实地地服务,而不是坐而论道、患得患失;标准是以人民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最高的检验标准,而不是自我满足、自以为是。

第四,坚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群众路线。

上述四个方面是党的宗旨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从党的根本性质、从党的历史使命来认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和要求。从《共产党宣言》一直到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是共产党的立党宗旨、最高标准和行为准则。能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直接关系到党能否保持自身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保持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一旦淡化或背弃了这一宗旨,就意味着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共产党也就不成为共产党了。

三、合格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做合格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

增强党的宗旨意识。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必须以知促行,切实增强广大党员的宗旨意识。少数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意识差,利己主义严重,与民争利甚至损害群众利益,有的工作消极懈怠,不思进取、不负责任、不敢担当,有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严重,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淡化甚至忘掉了党的宗旨。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践行党的根本宗旨,首先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紧密结合党员干部中的思想问题和现实矛盾,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解疑释惑,使广大党员深刻认识到,“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共产党宣言》)。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各行各业的共产党员,不论做何种工作,说到底都是为人民服务。这一基本定位,什么时候都不能含糊、不能淡化。能不能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是检验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党性是否坚强、作风是否优良的首要标准。同时还要明确,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实践自己的宗旨,总是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践行党的宗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这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党员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道德准则。勤而不废,廉而不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一、以人为本,保持与人民的血肉关系,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另一种诠释。身为党员,代表着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有职责为民干实事、谋利益。党员也是从群众中出来的,更应该走入群众,切切实实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忧。

第二、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在思想上,要有对人民负责任和保持清廉、抵御腐败思想的认知,要不断接收新的观念,特别是深入体会国家和党的政策精神内涵,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在工作中,认真谨慎,埋头苦干,以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绝不谋私利;在作风上,要严于律己,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正直廉洁;在组织上,要一切服从党的领导,听从组织的安排,履行作为组织一份子的义务。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作为一名党员把模范作用展现出来。

第三、务实求真,实事求是。只说不做、空话连篇只会失去人民的信任,大大影响了党与人民的密切关系,这是很不利的。务实求真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而不是口头承诺事后推诿或者是制造虚假的“政绩”。

第四、透明化办事,接受监督,勇于承担。工作不公开,成效不公开,人民就没有知情权和监督的渠道,削弱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纵容了某些人的懒惰,甚至滋生了腐败。现在国家要求阳光政府,做到一切透明化,有利于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在群众眼皮底下干事,促使党员干部更积极勤奋、廉洁自律,接受得起监督,就敢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

坚持根本宗旨,发挥党员作用,将党章、党规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知促行,做一名守纪律、讲规矩,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切实为民服务的新时期合格共产党员。

上一篇:市场部主任述职报告下一篇:特岗教师招聘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