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精选13篇)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篇1

摘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相结合,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没有四项基本原则作保证,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充满活力的四项基本原则;而不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就没有物质基础。反之,离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走偏方向、失去动力。

第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就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三者缺一不可。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谈不上发展社会生产力,也就不可能创造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物质基础;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经济建设的成果就会落到少数人手中,就会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经济建设就会失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不可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不坚持改革开放,就不可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不可能坚持好四项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三者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完整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它奠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物质基础。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人民生活就不可能不断得到改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就会失去民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它规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规定了我们党和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制度,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为了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改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不能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能脱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能削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因此,为了保证经济建设的正确方向,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国进行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当然也就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最重要的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党的领导。离开四项基本原则,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就会迷失方向。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和经济建设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之所以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就是因为它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性伟大成果,就是开辟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我们说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最突出的也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相结合。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等全面改革,不仅给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带来历史性变化和崭新的时代风貌,而且给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带来了强大动力。30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而且极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赋予了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生动表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三者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篇2

一、强化“三种意识”

(一) 强化责任意识

自银行业监管工作从人民银行单独分离后, 县支行面对矛盾和风险、维护稳定的压力更大, 任务也更重了。在此情形下, 唯有适应新形势, 转变旧观念, 树立新思路, 才能做好县支行案件防范工作。在这里, 强化责任意识可以说非常重要, 即要进一步明确主要领导是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搞好本单位稳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始终把维护辖区金融稳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把加强内控建设、维护安全作为头等大事, 要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要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 防范控制, 主动化解, 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内部和萌芽状态;同时, 要坚持依法行政, 改进工作作风, 切实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努力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二) 强化发展意识

面临当前加快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大好机遇, 县支行要强化发展意识, 妥善协调辖区各金融机构的关系, 努力构建辖区经济金融信息共享平台。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强化和谐发展的意识, 改进维护稳定工作的方法, 提高维护稳定工作的能力, 切实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努力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另一方面, 要切实加强安全管理, 严格落实责任制, 有效避免和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为实现经济金融业快速、协调发展打好基础。

(三) 强化风险与服务意识

为把服务经济建设贯穿到整个稳定工作之中, 为推进辖区经济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县支行要强化风险与服务意识:一是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 大力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全面落实内控检查力度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 把治安防范、治安管理、集中整治、社会控制等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打击、防范、控制工作机制。二是把打击、保护、管理、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把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高度统一到发展央行业务工作中来, 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坚持不懈地整顿和规范辖区金融秩序, 依法严厉打击金融诈骗、反洗钱、制贩假人民币等犯罪行为, 不断优化金融环境。

二、坚持“四项原则”

(一) 坚持全面有效原则, 构筑业务管理控制防线

县支行从整体上规划人民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 建立和规范各主要业务、管理工作的三道控制防线:一是对人民银行主要业务岗位, 如会计、发行、国库、再贷款管理等岗位, 严格实行双人、双职、双责管理, 建立自控机制。二是建立对相关部门、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三是建立内部监督部门对各项业务实施全面监督反馈机制, 加大内审监督的力度。

(二)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构筑业务操作风险防线

内部控制、案件防范能否收到实效, 取决于职工队伍素质的高低。因此县支行一方面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廉洁自律教育, 开展深入持久的“三铁”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 从职工思想上构筑防线。另一方面加大对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培训, 实行严格的考核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构筑业务操作风险的防线。

(三) 坚持内控优化原则, 强化对要害岗位的监督

县支行突出内部控制重点, 认真分析研究基层央行业务及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隐患。完善对计算机操作权限的控制, 减少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的干扰, 加强对要害环节、岗位的制度化管理监督, 明确职责, 落实责任, 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工作效率。

(四) 坚持制度先行原则, 加强业务管理制度建设

县支行针对央行业务变化和业务管理不断细化的情况, 不断加强和完善内控制度建设, 凡是新增业务、新上业务系统, 均在实施前制定相应的操作控制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凡是业务操作及管理程序调整的, 及时对管理制度作相应调整, 并对有关人员进行上岗前的制度培训。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篇3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自主性 差异性 开放性 联系性

中国分类号:G633.33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急剧加快,信息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在21世纪,一个出色的终生学习者与新型劳动者,必须是有信息素养的人。现代社会的落伍者,并不是不懂得文化知识,而是不懂如何去获取信息。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很多,但比较常用而有效的方式就是阅读。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他获得信息的多少。[1]这都与作为科学技术基础的语文休戚相关。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学会读,使他们通过读来实现知、情、意、心等不同层面的发展。“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沟通课堂内外。”[2]基于此,语文阅读教学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主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及联系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我计划、自我发现、自我感悟、自主建构、自己结论,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回归阅读的本位。在《教育漫话》中,洛克明确地表述了他的自主性教育思想。所谓自主性教育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尊重儿童爱好自由的天性,使儿童自主、快乐的学习,成为具有自主性的人。不遵循自主性教育原则,会出现一些不良后果:(1)产生厌恶感——命令与强迫永远可以使他发生憎恶的心思,可是不能医治他憎恶的心思;(2)效率低——勉强被迫去做就要花费加倍的时间和劳动;(3)逃避行为——一个人对于任何被人强迫去做的事情,一旦有了離开的机会,他立刻就会离开……[3]学生是阅读教学中的感受和领悟的主体。但长期以来,有些教师不是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就是用教参的答案固定了教学的方向,从而限制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自由,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这种不从接受者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造成主体错位,也就剥夺了学生通过阅读而感悟的权利,使学生认为阅读就是应付就是的提问,就是琢磨作品的答案,而与自己无关,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当然,激发学生参与,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教师的作用应是激励、引导和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4]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就需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差异性原则是指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再创造的实践活动,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读者可以对作品作出自己的创造性的阐释,从而在某些方面“发现”了作者,当然,这种发现也是对“自我”的一个发现,是对自我潜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激发,因此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重发现”的过程。学生对阅读对象的接受程度及新知识的建构质量由读者的文化、经验决定。学生是以他自己的经验、态度、情感和意志带入阅读对象而建构意义的,因此阅读的过程及结果应该体现读者的主观性和个性。新课标提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且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性、社会性”,这就决定了课文有较大的模糊性、主观性、多解性、差异性。他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目标确定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层次差异,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评价多元化,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能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不能预先设置好一个个圈套(问题)让学生来钻,不能用所谓的正确的、标准的答案来取代学生的感受,统一学生的思想,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创造。语文课缺乏学生的个性自由,个体的兴趣爱好得不到满足,个性的领悟得不到承认,创造能力就会压抑,这既有悖于人的个性,也与时代精神不合。[5]

开放性原则表现为课堂内容的开放和学生思维的解放。“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6]开放式的阅读教学要“跳出阅读文本”,必须提供大量的信息源,供学生选择、吸收、积累,最终实现厚积而薄发的语文学习境界。在进行开放式阅读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课外延伸,可以根据课文信息拓展延伸,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补充,利用网络优势进行信息扩容,还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学需要,适当挑选具有时代精神特点的文章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

联系性原则一方面指要在阅读中,让学生联系自身的阅读背景、经验和知识储备来进行新知识的建构和对文本意义创造。另一方面则是,课堂阅读不应只就课文而论课文,而应如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说的“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让生活与课堂链接,有了生活,才会给学生的思维以广阔的驰骋空间,为建构新的知识和意义提供更好的情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篇4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几千万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是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来之不易,所以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坚定地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中包括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而前者是立国、治国之本,后者是强国之路。这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认识。进一步深刻认识,对全面理解和贯彻三中全会路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至关重要。

而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得革新举措,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同时改革又是同社会形态对某些不适应方面和环节的调整,不是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这就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

党章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所谓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是这两者是互相区别的,又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它规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它是中国人民长期流血奋斗取得的历史经验,是党和国家团结、稳定、发展、进步的最重要政治基础。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我们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而不是损害和背离社会主义;是为了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而不是削弱和否定党的领导;是为了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而不是动摇这个政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的事业才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社会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消除一切不平等的社会因素,努力创造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形成的前提和实践基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引导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深入和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就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

如果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来谈改革开放,会失去正确的方向,造成社会**,改革开放就搞不下去;离开改革开放来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可能陷入空洞僵化的教条主义,不能真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今天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破除旧观念,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而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不断深入地健康发展,又在于它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篇5

这句惊人的名言,实际道出了中国人关心的一个核心话题,即,坚持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在此本人不免要问,坚持党的领导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中国幸福学认为,人类的最终追求是幸福。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法则,所以我们要照顾大多数人的幸福,甚至要照顾人类子孙的幸福,所以,和谐幸福是人类的最终追求。也就是说“人们(人类)和谐幸福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马克思的根本主义是为了人类的.和谐幸福,所以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因为社会主义是如何奔向共产主义,即人类和谐幸福社会的学说,所以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因为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和谐幸福服务,所以我们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因为人民民主专政是为了保证人民对人民和谐幸福有绝对的发言权,监督权和最终的决定权。所以我们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所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为了人民和谐幸福,为了人类的和谐幸福。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篇6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近年来,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组成人员开展述职评议活动,在各地已普遍开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如何进一步提高述职评议工作实效,促进评议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仍是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研究探讨的问题。就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而言,开展述职评议工作已有10多年时间了,在评议工作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们认为:要提高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述职评议工作的效果,促进评议工作健康、有序、规范开展,应坚持以下“四项”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原则,保证评议工作的方向性

人大工作是党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的领导是人大工作一条重要的政治原则。述职评议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一个方面,必须紧紧依靠党委的领导和支持,自始至终把这一工作置于党委的领导之下,以保持评议工作的正确方向。在具体评议过程中,做到:述职评议前,人大常委会党组将述职评议工作实施方案报请党委批转;评议中,要向党委、纪委征求意见,并及时向党委汇报工作的进展和有关情况;评议后,认真总结经验,将评议结果向党委全面汇报。今年4月,我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对三位副县长开展了述职评议。早在去年12月,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就将评议方案报告县委,征得县委的同意;评议活动过程中,县人大常委会主持工作的领导将活动有关情况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向县委通报,争取县委的支持;评议大会结束后,县人大常委会将评议情况及时报告县委。由于整个评议活动过程都在县委的领导、重视和支持下,活动得以有序开展,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人大开展的述职评议活动与党管干部原则也是统一的、一致的,是对党管干部的支持和配合,为党委了解干部、考察干部、正确使用干部提供了一个重要渠道,是党管干部工作的一部分。

二、坚持依法实施原则,保证评议工作的规范性

人大工作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紧扣一个“法”字,严格依法办事,突出法律监督。述职评议是一项法律性很强的工作,评议的过程,就是用宪法和法律、法规来评价、衡量和促进被评议对象工作的过程。离开了法,述职评议工作就会失去应有的尺度和标准。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依法评议,才能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才能抓住述职评议的重点,才能达到纠正违法、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目的。因而,开展述职评议,须突出依法实施原则,以保证评议工作始终围绕法律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评议的内容上,重点放在依法履职上。着重评议是否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近年来,我县人大常委会在对“一府两院”组成人员开展述职评议时,紧紧围绕“法”字,实行依法评议。在评议前,认真组织评议主体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评议中,重点看被评对象在履行职责时,是否合乎法律法规规定,通过对照,指出他们在执行法律法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促进被评对象改进。

(二)在评议中心发言中,充分体现以法律为准绳的精神。述职评议大会十分重要,它不仅标志着评议的深度和水平,而且对广大干部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对被评对象进一步整改也是有力的鞭策。我县今年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对三位副县长述职评议时,在评议小组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集体研究,撰写出评议中心发言材料。为慎重起见,每份评议中心发言材料还在常委会主任会议上研究、讨论,严格把关。对他们在履行职责、廉洁自律等方面的评议意见一分为二,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力求以事实说话,把问题找准。分析问题、提出建议要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也就是做到:言之有物,持之有故,分析合理合法,令人心悦诚服。

(三)在整改中,以法律法规来统一思想,逐项对照。对的要坚持和发扬,错的要改正和处理,依法整改,巩固成果。我县人大常委会在对被评对象整改工作中,严格对照有关法律、法规。通过评议整改回访,对没有整改到位的,常委会及时提出督查意见,促其立即整改到位。

三、坚持代表主体原则,保证评议工作的广泛性

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组成人员的述职评议,既是强化人大监督职能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发挥代表作用的重要渠道。它改变了过去“代表代表,散会就了”的状况。人大及其常委会开展述职评议的主体就是人大代表,评议工作的全过程都要依靠人大代表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述职评议的成效与代表作用发挥得好坏密不可分。要通过组织代表广泛参与评议活动,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

在整个评议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代表的主体作用。首先,评议的指导思想要明确,不能把代表当陪衬,要把代表置于主体位置。其次,要合理安排、科学组织评议工作,使代表工作井然有序、代表作用充分发挥。要做到这两点,我们认为重点要抓住以下四个环节:

(一)统一思想,提高代表参评的自觉性与责任心。当前有些代表参加评议时存在思想过虑,怕提出意见不管用,评议不起作用;怕面对面指出问题,得罪人,影响关系;怕督促整改来硬的、动真的,日后遭人忌恨等。对此,应在述职评议准备阶段组织代表有针对性地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全面了解评议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方法和步骤,让代表了解评议真正目的和意义,丢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自觉掌握评议的基本原则,认真履行代表职务。

(二)学法用法,不断提高依法评议的能力和水平。述职评议要依法进行,根据事实材料,对照法律法规进行分析判断,提出意见,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代表参加评议活动,必须知法、懂法、用法。对此,我县人大常委会为提高代表的法律水平,每次常委会都邀请代表列席,并举办法律知识讲座,邀请法律专业人员作专题讲座;同时要求大家针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对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思考,以加深理解,提高依法评议的能力和水平。

(三)深入调研,努力掌握第一手材料。实践表明,若使评议更好地用事实说话、体现民意、有针对性,必须搞好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往往决定评议的力度与效果。因此,参评代表要就地就近走访群众、了解民意,在初步调查、归纳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抓住重点,开展专题调研,听取被评对象单位干部职工意见,力求做到评议中心发言材料掌握的事实情况要全面、翔实、准确,为客观、公正地进行评议打下基础。

(四)方法灵活,便于代表广泛参与评议活动。代表都有本职工作,要抽取较长时间参加评议活动不太现实,所以,开展评议活动时,方法要灵活多样,以利于吸收更多的代表参加。具体操作中,可以采取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县、乡(镇)代表小组分步活动相结合等形式进行,力求活动取得实效,确保述职评议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代表性。

四、坚持边评边改原则,保证评议工作的实效性

述职评议是手段,促进和推动被评对象整改才是真正的目的。评议的成效如何,不仅决定于调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取决于整改的力度。因而,在搞好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狠抓整改,一抓到底,是使述职评议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要使整改不走过场、不搞形式,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把自查自纠与评议整改结合起来。整改的效果,既要靠代表评议的鞭策与推动,又要靠被评对象整改的自觉与主动,只有内外因相结合,才能收到预期的成效。我县人大常委会在开展述职评议活动时,十分重视被评对象的自查自纠工作,在评议中,将征集的意见和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被评对象,推动他们自查自纠。去年县人大常委会在对县水利局局长评议中,自查自纠的成效就十分明显。

(二)把交办整改与跟踪督查结合起来。对述职评议工作,一般认为大会集中评议是整个评议过程中的高潮,各方面都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个方面,被评对象也最为关注。集中评议过后,有的同志就认为已经过关,在思想和行动上松懈下来,出现前紧后松、整改力度不够的现象,使得一些评议意见不能很好地落实。针对这类问题,我县人大常委会建立了评议整改跟踪督查制度,对所有被评对象的整改意见,于评议大会后15日内交被评对象整改,就整改意见落实情况于45日内进行回访,加强了跟踪督查力度。去年,对县农委主任、水利局局长的述职评议整改情况,通过回访、跟踪督查,促使农委主任进一步改进了工作方式、方法,强化了机关内部管理,县水利局局长进一步增强了工作创新意识,推动了工作,取得了实效。

(三)把纠正执法和廉政方面的问题与加强内部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述职评议整改要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把就事论事、纠正违法行为与建章立制、(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堵塞漏洞、建立制约机制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收效于一时,而且有利于建立一个依法办事、勤政廉政的长效管理机制。县财政局、经贸委在人大述职评议中,对照评议内容,把严格执法、廉政建设、工作作风等方面作为整改的重点,制定了有关规章与制度,对加强行风、政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开展述职评议工作,既有良好的实践基础,又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应在依法规范述职评议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推进述职评议的广泛化、规范化、制度化,使权力接受者更好地接受权力授予者的监督,从而建立起广泛的、民主的、完善的、层级分明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惟有这样,方能使人大述职评议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篇7

一、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内涵

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与物质生产直接相关的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经过初次分配后, 国民收入分解为劳动者收入、企业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三个部分。绝大多数劳动者的生活来源主要是从初次分配中获得的。工资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付出劳动后依法取得劳动报酬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这种初次分配关系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的, 它发生在微观领域。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基础上, 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再分配的主体是政府, 政府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调节过大的收入差距, 这主要发生在国家调控的宏观领域。

二、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同时调节的依据

我们之所以强调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同时调节原则, 一是因为在初次分配领域存在分配不公, 再分配领域调节力度不够。如在初次分配领域: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建立, 所造成的劳动力流动受阻和就业不充分而引起的分配不公;由于企业之间的生产经营条件的差别而产生的分配不公;由于受劳动力市场供给过剩和长期以来职工工资偏低因素的影响, 所造成的在初次分配中, 国家和企业所得比例越来越高, 职工所得比例越来越低而引发的分配不公;由于初次分配中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明显下降, 造成因劳动收益流失所产生的收入分配不公;由于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 所产生的企业内部资本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分配不公;由于不合理的行业垄断所形成的企业之间市场竞争环境失衡所导致的分配不公;由于某些制度和规则缺失以及监管机制不健全而造成国家财产流失所导致的分配不公;由于一些权力机构的官商勾结、寻租、钱权交易、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而导致的分配不公。又如在再分配领域:再分配调节力度不够。税收手段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偏低的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 客观上加重了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对高收入阶层的调节还存在大量的税收征管漏洞。遗产税与赠与税尚未出台开征, 无法校正社会财产占有差距和有效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偏窄,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权益问题尚未解决。上述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由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又由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都存在着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 要解决收入差距过大, 防止两极分化, 就必须坚持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进行同时调节的原则。二是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同时调节原则, 是因为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政府把工资分配自主权全部下放给企业后, 政府有关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再分配领域, 对初次分配基本上是放开不管。结果导致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 出现了资本所得偏高, 劳动所得偏低的问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统计, 从1990年到2005年, 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 从53.4%下降至41.4%, 下降了12个百分点。在今年的两会上, 景天魁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说到, “劳动者报酬近10年逐步下降, 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 速度相当快”。财政收入近年来每年以高于GDP数倍的速度增长, 不仅挤占了企业利润, 而且也挤占了工资。导致劳动者工资增长缓慢、工资偏低, 收入差距拉大。针对上述问题, 近年来, 我国政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加大了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一些公共服务的投入, 试图通过二次分配来解决初次分配领域出现的分配分配不公问题。

但是, 实践证明, 如果仅仅依靠再分配来解决分配公平问题, 不仅成本很大, 而且难度更大。再分配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税收、社会保障和财政转移支付手段, 调节的对象是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城乡之间和社会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如果调节力度过大, 可能出现奖懒罚勤效应, 不仅会增加调节的成本, 而且会损害初次分配的公平性和效率。由此可见, 初次分配是基础性分配, 初次分配公平与否, 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能否正常运行。因此, 追求社会分配公平同样也是初次分配领域的责任和义务, 分配不公平在初次分配领域就应该着力解决。如果初次分配不公平, 靠再分配调节是难以彻底解决的。

改革初期, 我们强调“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 再分配要注重公平”的原则, 是为了打破长期以来在收入分配领域所形成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局面, 是为了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从而引导、示范、带动和帮助全体社会成员走向共同富裕。这一原则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生活条件改善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当前, 我国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都与此密切相关。但是, 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建设和分配实践中, 由于有的地区和部门过于重视一部分人先富, 而对另一部分低收入阶层的重视不够, 尤其是对因竞争环境失衡产生的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视不够, 因而导致了收入差距过大, 贫富悬殊状况的出现。其中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领域都存在分配不公的现象是其原因之一。据此, 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同时调节原则。

三、实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同时调节原则的对策

必须明确,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不是放弃公平再分配注重公平, 也不是放弃效率。初次分配领域的公平是起点、规则、过程的公平, 而不是结果的平均。在分配领域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首先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初次分配领域, 从源头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否则, 有碍于效率的提升。具体措施是:

(一)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不是放弃公平

1.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解决初次分配领域的问题,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深化改革, 消除体制障碍, 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促进分配公平。

2.深化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鼓励、支持私营经济发展的同时, 加大引导、监督的力度;深化垄断行业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争实现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税负公平, 促进企业间的和谐发展;整顿生产、流通领域的分配秩序, 严厉打击和取缔各种非法非正常收入。

3.建立合理公平的初次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要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分配制度,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真正体现劳动的价值、资本的价值、技术的价值、管理的价值, 针对各类人员的特点, 建立健全与工作绩效紧密联系的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真正实现多劳多得, 按劳取酬。努力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与分配机制。

(二) 再分配领域注重公平, 也不是放弃效率

1.税收、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和实施反贫困政策等都是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手段, 是有利于公平的。但是, 税收有其行政效率, 经济效率与社会生态效率问题, 社会保障有社保基金本身与经济效率问题, 义务教育与反贫困也有效率问题。因此, 再分配领域在强调公平的同时, 也不能放弃效率, 要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 采取一切措施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2.在再分配领域, 要充分体现社会公平的原则, 进一步深化改革, 加大利益调整的力度, 减少和消除权力寻租和依靠垄断获取超额利润的现象, 弥补初次分配的一些缺陷。应调整国家的税收政策, 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申报制度, 完善税收体系;同时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财政收入, 加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 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利益, 彻底消灭绝对贫困, 逐渐缩小相对贫困。

3.在再分配领域, 政府的职能不应该只立足于济贫, 要使社会穷人越来越少, 就应该使每一个人都拥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使穷人拥有获取收入的能力, 反贫困不在于输血, 而在于造血。要重视将政策性扶贫转化为开放性扶贫, 提高贫困人群的造血机能, 增强扶贫的长效性。

4.政府在再分配领域重视社会公平, 特别要重视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 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 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督, 增强再分配过程的透明度, 提高再分配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保证分配结果最大限度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篇8

作者:卫兴华 胡若痴编辑:魏晔玲日期:2009-04-07

【内容提要】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既不搞“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单一的公有制,又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不能以私有制为主体,搞私有化。要弄清我国提出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及其理论和事实依据,在理论上认识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上认识我国为什么决不能搞私有化的道理。

【关键词】 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私有化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提出的历史轨迹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建立起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但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理论认识和社会经济实践中并不是完全清楚的。在所有制问题上,曾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公有制。我们把单一的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制度固有的与非公有制经济完全对立和相互排斥的本质属性,结果形成了被称作“短缺经济”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产品严重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然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应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此,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一理论为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有一个理论认识和经济实践的发展过程。最初只允许个体经济恢复和发展,让它起“拾遗补缺”的作用。后来又允许雇工八个以上的私营经济发展,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在党中央的理论指导和政策有效实施的条件下,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它的生命力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凸显出来。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总结改革开放以来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经验和成就,进一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种理论认识和决策的不断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断提高。先由体制外进入体制内,又由经济制度外进入制度内。截至2007年,全国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2741.5万户,私营企业达551.3万家。城镇就业人员在非公有制经济中所占比例由1978年的0.2%增加到2009年的75.7%。

二、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和事实依据

我国之所以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两方面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一方面,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包括起主导作用的国有经济和作为公有制重要

组成部分的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如股份制中的国有和集体经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既包括量的规定,也包括质的规定。公有制的资产和新增加值,应在国民经济的总资产和新增加值总量中占优势。国有经济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导即导向和引导作用。公有制经济要通过改革焕发勃勃生机,表现出其应有的优越性。另一方面,我国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弥补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不足。改革30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基本经济制度在快速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扩大就业、繁荣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正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下实现的。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2亿元增加到300670亿元,年均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的3倍多。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3倍,农村温饱不足的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1400万左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210.6亿元增加到21788.5亿元,货物进出口总额由208亿美元增加到25616亿美元,外汇储备由1.7亿美元增加到19460亿美元,我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三、提高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认识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在继续坚持中不断完善。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都需要坚持和完善。首先,应通过深化改革把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搞好搞活,使其显示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性。要阻止和防止国有资产在改制中被私人侵吞而大量流失。

其次,要科学认识包括公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公有制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关系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只有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始终保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才能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面对目前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事实也在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更有利于有效应对这场震撼世界的经济危机。

第三,要从理论认识上分清,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地位与作用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的区别。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国有经济的存在与发展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运行的需要,而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即使没有国有经济,资本主义照样存在和发展。国有化或非国有化,都是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整体利益考虑的,都无损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而对社会主义制度来说,国有经济的存在与发展,既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必要。因此,既不能将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国有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又不能根据否定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就据以否定我国的国有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在强调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也要强调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既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构成部分,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就要同时坚持和改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国宪法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

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时,明确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只有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才有利于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

四、社会主义的中国决不能搞私有化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表明:我们既不搞“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单一的公有制,又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不能以私有制为主体,搞私有化。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存在于改革前和改革后,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是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则具有初级阶段的特点。在我国宪法和中央有关文件中也是将二者分别提出的。如果在理论认识上将其混淆,甚至否定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的基础,主张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然导致否定公有制为主体,主张以私有制取代公有制,实行私有化。

有必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仅仅从意识形态出发评价和取舍某种所有制的。马克思主义评价所有制的标准有两条:首先是生产力标准,其次是价值标准。从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统一的角度来判断所有制的取舍,由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发展到资本主义私有制,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社会历史的进步。但是,私有制必然会产生剥削和贫富两极分化,出现经济、社会与政治的不公平,出现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这又不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力的快速持久发展。提出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正是首先从生产力标准出发,因为公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相适应,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价值标准选择,是因为只有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才能最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不能用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做参照系和选择标准,以此认为私有制国家比公有制国家生产力更高、生活更富裕,这是一种简单化的不科学的类比。要从多方面的可比性上进行评判:首先,世界上近200个实行私有制的国家和地区中,只有10%的国家是经济发达国家。许多亚非私有制国家,落后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其次,旧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私有制,解放前的旧中国,存在汪洋大海般的小私有制个体经济,存在民族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私有制,还存在其他的私有制。但多种私有制的旧中国并没有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反而饱经忧患、积贫积弱、民不聊生、国运衰退。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才挽救了中国,使中国走向完全独立,逐步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新中国60年的成就,超越旧中国几百年所取得的成就。再次,如果否定公有制经济,搞私有化,中国也不可能转向强盛。应记取苏东国家剧变后果的教训:苏东原社会主义国家倒退和剧变后,有的成为依附于西方大国的附庸国,而俄国也从一个超级大国和强国,变成备受西方强国挤压和欺凌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多年大幅倒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贫富悬殊,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加深。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程度低于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出现私有化,其社会矛盾与震荡会更加严重。我们将失去通过改革与发展实现现代化,跻身于世界强国、富国之林的大好机会。因此,私有化不是中国的出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篇9

二是坚持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构筑政府效能建设的长效机制。坚持管理工作一年靠人、十年靠制度的原则,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推进政府效能建设。始终重视制度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方案,力求体制的不完善方面通过制度来约束,通过制度的执行促进政府行为的规范化、制度化和透明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政府效能。

三是坚持重点工作与目标倒逼相结合,通过详细分解工作目标任务,以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任务倒逼责任人的方式,强化督促检查,促使干部职工围绕目标任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执行力的提高。

四是坚持有为和无为的有机结合,理顺政府与企业、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关系。提高政府效能,政府首先必须做到“有为”。对该作为而不作为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工作中主动承担职责,认真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做有为政府和责任政府。做“有为政府”的同时,充分认识到政府力量的局限性,始终重视调动企业、社会和公民的积极性,妥善处理和协调政府与这些力量的关系,依靠“外力”解决了许多难题,提升了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效能。

五是坚持自律与他律的结合,保持效能政府建设的不竭动力。在旧城镇效能政府建设中,不仅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自律,而且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网、政务信息查询网、96128专线电话等平台建设,对重大决策举行听证、重要事项进行公

示,重点工作进行通报,有力推动了社会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很大程度上促进政府提高效能。依靠自律精神的主观能动性和他律制度的提高效能。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篇10

坚持以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导目标, 围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建材行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坚持“十三五”发展的宗旨和目标与2030 年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战略目标一致的原则;坚持“十三五”发展将建材制造业和建材制造服务业"两业并举"发展的方针, 把提升自身发展与延伸至其他领域、把跨国经营和拓宽国内市场赢得新的发展空间作为新的增长点的发展原则;坚持“十三五”发展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统领, 发展不再单纯追求速度, 坚持科技创新带动产品档次提升, 坚持附加值型, 坚持质量效益型, 坚持能源、资源有效利用型, 坚持绿色节能环保型的发展原则;坚持“十三五”发展建立在建材行业各产业全面进步与全面提升, 建立在对制约行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重点瓶颈的攻坚与突破两个关键点上, 形成点面互动和相互带动的发展原则;坚持“十三五”发展支撑在拓展发展空间, 支撑在产品生产和市场应用融为一体的发展原则。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篇11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30日上午9:00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召开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

[袁贵仁]

程津培委员提出了一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作为一个教育的资深专家,他和我的感受是一样的。素质教育很重要,但推进起来很有难度。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书记说,这是我们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它是我们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和重大举措,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的是要更多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中央、国务院对实施素质教育非常重视,就作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应该说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被社会广泛认同,不少地方和学校也结合自己的实际,探索了很多有效的办法,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正像刚才津培委员所说的,我们推进素质教育还面临一些困难。原因有很多,集中到一点,是我们长期形成的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对学校的评价、对人才的评价,还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最切实的工作,就是要把我们实际做的工作和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改变传统的,已经习惯了的一些体制机制,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把我们做的和我们说的、要求的统一起来,我觉得可以简单概括为做好“三个衔接”。

第一,要把学生评价和实施素质教育相衔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首先要明确基础教育的定位和功能,基础教育就是为一个人终身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教育。这是我们把它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面对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上好每堂、每门课。不仅要重视他的课程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培养综合素养,让他们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相互贯通。

二是要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更加注重对学生平时品行的考察,更加注重对学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创造条件、丰富方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方法的考察。

三是要改革高校录取制度。高考制度一要坚持,二要不断改进和改革。要在统一入学考试的基础上,使综合素质好的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入学机会。比如说,对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学生,可以免试保送入学;对有明显创新表现和业绩的学生,可以自主录取;对于志愿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可以定向录取;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在某些方面做出了很重要甚至杰出表现的,可以破格录取。要使素质好的学生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好学生,有好的入学机会。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篇12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从五大历史视野看新时代的意义,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

A.我们的党具有前所未有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能力 B.我们的国家前所未有地接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 C.我们的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 D.科学社会主义前所未有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2.()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A.全面依法治国 B.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人民当家做主

3.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的发展理念。

A.创新、共赢、绿色、开放、协调 B.共享、协调、绿色、开放、共赢 C.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D.可持续、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4.()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创造()是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A.新的历史 B.新的世界 C.新的实践 D.新的思想

2.人类面临的许多共同挑战有()。

A.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 B.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C.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D.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正确 错误

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正确 错误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确 错误

4.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

我国扩大内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篇13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强调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 要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就是强调扩大内需的最终目的, 不仅是要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 要通过扩大内需, 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扩大内需要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扩大内需会带来消费的增加, 从而拉动经济的增长。大部分文章和媒体, 都把拉动经济增长作为扩大内需的基本目的来论述。但是, 促进经济增长并不是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 经济增长要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是有效的增长。所以, 在考虑扩大内需目的时, 就不仅要研究扩大内需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增长, 更要研究扩大内需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只有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扩大内需的根本目的, 才能有效地避免在扩大内需过程中的一些政策误区, 充分发挥扩大内需的作用, 实现改革发展的目的。

第二, 扩大内需要以扩大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需求为重点。以人为本要求要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就要求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 不能把重点放在社会少数富裕阶层上, 而要把重点放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上, 以扩大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需求为重点。为此, 就需要关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 尤其是社会中低收入群体的需求, 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提高了, 就能有效刺激他们的消费需求, 使国内需求能得到真正的扩大, 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目的。

第三, 扩大内需的成果要由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共享。扩大内需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但是, 新增加的社会财富是为少数人享有还是为多数人享有, 就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要求发展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社会财富分配政策时, 要照顾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 并适当向中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倾斜, 保证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能共享扩大内需的成果。

第四, 扩大内需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要求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在扩大内需的具体措施上, 要关注人的各方面的需求, 不仅要关注人们在物质方面的需求, 也要关注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 不仅要关注人们在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 也要关注人们在文化体育方面的需求。在关注人们不同方面需求的基础上, 采取不同的措施, 去开发、满足、发展人们的需求。这样, 扩大内需就不仅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而且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从实际出发的基本要求。扩大内需是当前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制定的重大战略方针, 要使内需得到真正有效的扩大, 使内需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 并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就要求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 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要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 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农村。城乡发展不平衡, 农村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水平, 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农村发展水平落后也就决定了在扩大内需方面, 农村不仅比城市更加迫切, 也比城市更有潜力。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农村, 通过加大在农村和农业上的投入, 逐步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条件薄弱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 提高农民的收入, 不仅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而且还可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并使内需真正得到扩大。

第二, 要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 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西部地区。区域发展不平衡, 西部地区的发展长期落后于东部地区, 也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在扩大内需方面, 西部地区不仅比东部地区更加迫切, 也比东部地区更有潜力。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西部地区, 尤其是西部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通过加大在西部地区的投入, 改善西部地区, 特别是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 增强西部地区发展的能力, 不仅能使内需真正得到扩大, 而且能逐步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 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三, 要从我国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实际出发, 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上。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 我国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 出现了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到2012年, 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74。从社会阶层来看, 中国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是收入最低的10%家庭人均收入的65倍。上述数据表明, 应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上。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增加, 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消费支出, 这样, 不仅可以起到扩大内需的作用, 还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 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第四, 要从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的实际出发, 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上。“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基本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虽在近几年逐步完善, 社会保障的水平在不断提高, 但从总体上看,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 保障的水平还比较低。由于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中低收入群体在消费方面就持谨慎态度, 不敢过多消费, 而把相当一部分收入用于储蓄, 以备急需。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上, 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的水平, 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就有助于扩大中低收入群体在消费方面的支出, 起到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三有效性的原则

国内需求从最终的效果来划分, 可以分为有效的需求和无效的需求两类。有效的需求是指不仅能增加消费, 拉动经济增长, 而且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需求。无效的需求是指虽然能增加消费, 拉动经济增长, 但对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没有实际作用的需求。中央把扩大内需确定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 不仅仅是要通过内需的扩大, 促进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内需的扩大, 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能得到真正提高。要使内需得到真正有效的扩大, 充分发挥扩大内需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 就要求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 必须坚持有效性的原则。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坚持有效性的原则, 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在制定扩大内需的政策和措施时, 要考虑政策措施在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不同的地区在扩大内需方面, 会根据本地的实际, 制定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但一些地区在制定政策措施时, 更多是考虑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至于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 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否得到了增强,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 考虑的则不多。只有把制定政策措施的着眼点放在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上, 才能真正形成有效的需求, 充分发挥扩大内需的作用。

第二, 在制定扩大内需的政策和措施时, 要考虑政策措施促进消费的性质。一些消费, 从性质来看, 属于一种不健康的消费, 这些方面需求的扩大, 虽然会起到增加GDP数量的作用, 但这些不健康的消费, 不仅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还会败坏社会风气, 影响社会的进步。所以, 在制定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时, 要把着眼点放在扩大旅游、文化、健身等健康的消费上, 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扩大内需的目的。

第三, 在制定扩大内需的政策和措施时, 要考虑政策措施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社会环境的质量已成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的基础, 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作基础,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可能得到真正提高。某些消费,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拉动经济的增长, 在短期内也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但从长期来看, 会带来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最终影响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制定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时, 对这类消费, 不仅不能扩大, 反而应在一定程度上加以限制。

四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原则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整体, 扩大内需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 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 任何一项具体的政策措施都很难起到有效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一项具体的政策措施只有和其他政策措施联系在一起, 形成互补, 构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政策体系,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 必须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原则, 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在制定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时, 要从整体和全局出发。国民经济是一个整体, 中央确定把扩大内需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 也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和全局来考虑的。各地在制定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时, 就不能只考虑某一地区、某一部门、某一阶层的利益, 也不能只考虑扩大某一个方面的需求。应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 系统地规划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才能使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在整体和全局方面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扩大内需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第二, 在制定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时, 要考虑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 使政策措施能形成一个体系。一项具体的政策措施, 其作用的发挥受到很多的限制, 只有各种政策措施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才能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在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方面同样如此, 一项扩大内需的具体政策措施, 很难在扩大内需方面发挥有效的作用。所以, 我们在制定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时, 要考虑政策措施的系统性, 围绕一项主要的政策措施, 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 使其能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样, 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获得最佳的效果, 才能真正为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提供动力支持。

第三, 在制定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时, 要考虑政策措施作用的互补性。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如果设计不当, 就可能会出现不同政策措施作用相互抵消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出现, 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就不能形成有效的需求, 起不到拉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时, 要考虑不同政策措施在扩大内需作用上的互补性, 使不同的政策措施在扩大内需的作用上能相互补充。这样, 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措施在扩大内需方面的作用, 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不升反降[N].春城晚报, 2012.9.19

上一篇: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毕业双语演讲下一篇:物业服务内容及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