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法律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建筑工程法律论文(精选5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对建筑工程合同的特征以及法律效力进行简要的阐述,同时针对建筑工程合同当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纠纷问题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并提倡建筑施工单位应当认真履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建筑合同要加强管理,尽量避免发生合同纠纷,对自身合法权益做到有效的维护。

第一篇:建筑工程法律论文

建筑工程合同法律风险防控策略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往往需要消耗大量时间,且在这一期间还会有很多危险的因素。这尤其体现在一些规模较庞大的工程项目中,若其因某些突发因素而发生问题,不仅会给施工质量造成一定影响,而且还会延长施工周期,导致工程无法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完成。因此,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的有效性,建筑企业必须在施工前的合同签订阶段就做好对应的法律风险防控工作。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工程合同中的法律风险,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工程合同;法律风险;建筑工程

建筑工程合同通常都主要存在两类法律上的危险:第一类的危险出现在合同签订的时候;第二类危险出现在合同履行的时候。在合同签订阶段,签合同的甲方乙方通常都会一定程度地存在资质问题,如合同内容不清晰、合同上標注的转包方出现问题、阴阳合同、施工周期规定不明确等。这些问题会从一开始就导致施工变得不顺利,甚至会造成该工程项目的失败,进而出现资源浪费等情况,影响了社会利益。

因此,建筑企业应在清楚建筑合同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基础上,相应地提出解决措施,从而保证合同在签订或履行阶段的顺利进展,以最终达到保护甲乙双方利益的目标,让每项建筑工程都能够顺利进行。

1案例分析

在2009年3月12日的一次投标过程中,投标人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以109012510元中标某填海护岸工程。在与招标人签订合同的时候。双方对于合同内容、合同履行周期、合同价格、付款方式进行签署约定。付款方式分为四次,分别在合同签署之前、施工完成后、施工验收合格后、结算完成审核后、质保期内。付款金额分别为工程价款的10%、80%,结算价款的95%、5%。在2009年的4月1日投标人开始履行合同,直到2012年一月份完成施工。但是因为招标方没有及时进行查收,导致投标方有一部分工程款没有支付。表1和表2分别为双方的观点和法院的态度。

2建筑工程合同法律风险的表现

2.1施工合同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风险

现阶段,由于在我国关于建筑工程合同的相关法律仍有很多处于相对空白状态的内容,因此难免会出现很多不确定性的法律风险。例如,在关于担保合同的相关法律中,并没有就如何签署担保合同、担保合同应该说明的具体内容等事项做出明确规定。这导致在合同生效前的几个阶段,往往会因很多不确定因素而产生法律风险。

当前,我国在建筑领域通常都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文来合理地规约建筑市场,这一定程度地导致很多相关政策并没有完成全面的配套工作,十分不利于建筑工程的施工,所以导致社会上很多类似于本案例中拖欠工程款项负面情况的出现。

由于建筑的工程质量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发展,故而保证建筑的工程质量,是保证社会得以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此,建筑企业必须明确施工合同作的重要性,让其能够为甲乙双方的合作提供基础保障,并避免违背法律法规或违背公序良俗的内容,从而更好地保证工程质量与各方的经济利益。

2.2签订存在缺陷、显失公平的合同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张,一些建筑企业为了满足项目需求会在各个地区开设分公司。然而,业务的快速发展很容易导致发展与管理不配套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合同管理必要性的被忽略,直接导致了建筑企业在签订合同时的法律风险。合同管理具有专业性与严谨性,但是部分建筑企业过于往往只高度重视自身的经济效益,而无视了合同管理水平的提升,很大程度地会造成因合同管理水平不足而导致的如本案例中对被申请方资质审核不到位、发生约定不清晰的合同条款问题等情况的出现,进而影响了后期工程款项的结算。

对此,要想更好地实现合同的执行情况,完善落实条款的各项内容,发包方与建筑企业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合理考虑各方利益,签订并执行施工合同的各项内容。在实际情况中,施工合同一般都由案例中的被申请方即发包方拟定草稿,如果施工方没有仔细阅读与把握合同的内容与细节,就非常容易忽视不利条款,从而在影响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了很多不必要的风险。

2.3合同订立履行不同阶段的法律风险

建筑合同的订立阶段、履行阶段或终止阶段,都可能出现法律风险。为了更好地保证整个合同流程的顺利进行,采取防范措施尤为必要。

2.3.1订立阶段

在合同的订立阶段,易发生对合作单位资质审查审核不到、合同内容未按法律法规与违背公序良俗等情况,这最终都将导致该合同出现无效或产生其他的法律风险。

2.3.2履行阶段

(1)在合同履行阶段,建筑企业如果缺乏对合同履行过程的全面监控,就无法在第一时间发现对方的违约行为,从而导致自身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

(2)部分建筑企业在发现对方存在违约行为的前提下,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做出合理的处置措施,那么仍然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3)虽然我国目前已有关于建筑工程配套的合同违约机制,但是合同执行不全面、不到位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在严重时会导致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出现无法彻底弥补的损失。

2.3.3终止阶段

(1)在合同终止阶段,如本案例中的情况,因为被申请方没有及时向申请方结算工程款,所以致使申请方的企业成本增加,由此不仅需要被申请方支付工程款利息,还要支付本案的仲裁费用,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有所损益的。

(2)部分建筑企业也在工程结束之后就通常都会忽视对于合同的保密管理工作,进而造成合同内容相关资料被泄露的,直接危害公司安全。

3建筑工程合同法律风险的防控策略

3.1完善法律制度

要想彻底改善现存建筑工程合同签订中的法律风险问题,就必须要建立完善且明确的法律制度将其规范化。这是因为,法律制度的规范可以有效降低矛盾纠纷的发生概率,以保证合同内容已明确签订各方应履行的实际义务,并按照合同处理纠纷,从而更好地维持建筑工程能够顺利的开展与推进。

除此之外,建筑企业还要从两方面规范本行业的合同的签订与履行,以全面保证各方主体的利益,尽可能地避免法律纠纷的出现,使项目工程既能顺利展开也能完美结束。

3.2加强签证管理,重视工程索赔

以本案例中申请提出的诉求为例,索赔是指,当事人在合同实施的过程中,依据法律、合同等规定,对由因对方过错产生损失而要求对方承担责任提出的合理补偿请求。其对于本案例中的申请方来说,既是一项转移风险的途径,也是合理履行合同与法律赋予其权利,可以帮助企业有效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进而提升企业利润。

但是,建筑企业要做好索赔这项工作来保证利益,前提在于做好合同签订工作。对此,可采取的措施具体有:

(1)在签订施工合同时,要尽量确保内容的精确性,主要包括:工程签证的范围、人员、签证权限、程序,以及工程索赔的相关内容、程序、期限、方法等。

(2)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工作,建立保管制度,以防在發生如本案例中需要索赔情况发生时,可以拿出实际证据来支撑企业的合理索赔要求,补偿企业的经济损失。

3.3建立合同主体方法律风险预警机制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的主体方除了要做好合同法律风险的防控工作外,还要加强对企业员工风险意识的培养,内容包括:对建设工程合同法律风险源头的认知、建设工程合同法律风险结果的把控以及建筑工程合同风险防控等。另外,建筑企业还要加强企业高层领导、中层经理以及基层员工关于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构建,以全面促进并且落实法律风险防范措施工作的开展。

建设工程合同主体方要想使全公司的法律意识得到提升,就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企业员工的法治意识管理,从而保证企业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此,建筑企业可做到:

(1)企业的法务部要加强法治企业的宣传力度,逐渐构建全体员工的责任意识,无论高级管理层还是基层工作人员在共享企业利益的同时,必须具备预防法律风险的职责意识。

(2)合同主体根据合同需要,有针对性地邀请法律风险管理的专业机构定期到企业对员工进行法律知识普及,并为企业制定合理的法律履行情况规章制度,从而全面提升员工学法、知法、守法和用法的水平。

(3)对于制定好的规章制度,要有配套的奖惩机制。对于贯彻执行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的优秀的员工,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奖赏;当企业内部出现违法违规行为不良行为的员工时,要对其进行严厉的惩罚,从而通过全方位的管理与规制,来创建企业优异的法律风险管理文化的氛围。

4结语

综上所述,以期货交易为主要交易模式的建筑行业,因其施工具有规模大、周期长、投入多、施工生产流动性强、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大等特点,往往会被认定为是一项风险很高的行业。对此,建筑施工合同作为明确规定双方责任与详细义务,且具有公平法律效力的基本利益保障性文件,对于维护工程双方发包方与承包方合理权益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施工合同在执行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建筑企业必须加强合同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或利用合理转移风险的方法,以更好地维护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姝莉.建设工程分包合同法律风险防范实务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13):117-118.

[2]李璞.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J].现代商贸工业,2018,(27):99-100.

[3]赵子明.建设工程合同法律风险的防控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20):92-93.

作者:李莹

第二篇:建筑工程质量法律监管问题研究

摘 要:近年来,建筑工程质量问题频发,增加了社会危险性。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法律监管存在着立法不完善、监管主体不统一、市场准入不规范、检验制度不完善和责任追究力度不夠等问题。需要从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入手,发挥工程质量保险制度优势,改革验收制度,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来提升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 法律监管 工程质量保险 责任追究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方式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正在从过去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高速度增长转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高质量增长。但与此同时,我国目前整体的建设工程质量仍令人堪忧。过去的三年间,公共建设工程领域发生了多起严重质量事件,例如2017年西安地铁三号线电缆事件,2019年的重庆轨道交通事件、无锡高架桥侧翻事故等。在其他建设工程领域,情况也同样不容乐观,著名房企碧桂园仅在2018年一年间,就发生了多起工程坍塌,造成严重后果。国内房地产龙头企业万科也接二连三的被曝出工程质量问题。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商品房的建设工程质量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但频繁发生的建设工程质量事件却增加了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如今,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建设工程已成为潜伏在城市中的“定时炸弹”。如何进一步加强法律监管,有效防止和杜绝建设工程质量事件的发生,成为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建筑工程质量法律监管现状

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的法律监管,涉及法律、行政法规及司法解释等诸多层面,可以将其概括为“三法、三条例、两解释”。“三法”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三条例”系指《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两解释”系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此外,还包括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共同构成工程质量监管的法律体系。同时,我国近年来在建筑工程领域还出台一系列新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体现了我国在建筑行业深化改革以及简政放权的决心。[1]但是,现行法律法规不仅存在监管漏洞,而且长时间没有进行修订,无法适应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有关建筑企业的市场准入、监管主体、过程监管、竣工验收等制度,都需要尽快进行完善。

以监管主体为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是负责建设行业行政管理的主管部门。但建筑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往往需要包括自然资源部门、城乡规划部门、公安消防部门、城管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内的诸多部门的共同参与。分散的监管主体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多主体监管的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或者争相监管,或者相互推诿造成监管缺失。从监管方式来看,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由监理单位对工程建设进行全方位监督[2]。这种由第三方监督建筑工程质量的特点在于,监理单位负责工程质量的事中监督,而政府的监督往往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事后监督,这就导致部分企业违法违规,铤而走险,出现很多过程质量问题。

二、建筑工程质量法律监管的主要问题

(一)立法不完善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管首先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工程质量监管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3]作为建筑行业基本法,《建筑法》在经历两次修订之后,对于备受关注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进行了规范,但是仍有待完善:第一,《建筑法》实施多年,需要着眼于建筑行业发展实际,启动全面的修改。第二,《建筑法》适用范围过于狭窄,缺乏系统性,对于其他类型的建筑领域的市场行为缺乏指引、导向和评价。第三,对建筑行业发展趋势的前瞻性不足,难以适应新形势、新问题。第四,无法有效规制建筑行业参建主体间的利益侵袭现象。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对建设单位的此等行为缺乏强制力,致使发包方不断损害承包方的利益。“干活的人拿不到钱,拿到钱的人不干活”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建筑工程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亦需要适时修改。

(二)监管主体不统一

建筑工程不同于普通的商品,其质量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影响。“豆腐渣”工程问题相较于建国初期,已经明显得到缓解,但仍不能得到根治。在工程质量监管方面,我国实现了从单一的施工单位内部质量监督机制向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的重大转变。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主要基于各部门人员的专业优势,实现对项目工程建设的各环节进行质量把控。但建设工程的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政府部门的有限人力资源难以实现对建筑工程的全过程监管。同时,由于各部门职能交叉,影响效率,不利于建筑工程行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4]

(三)建筑企业市场准入不规范

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建筑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存在以下缺陷:第一,在资质类别设置上过于细化。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运行模式。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在于减少行政内部障碍,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而资质类别的繁杂,增加了专业化企业的市场准入的壁垒,不适宜专业化队伍的生存与发展。第二,在资质管理方面,仅强调了对企业资质的监管,对于个人技术资格缺乏足够的重视。事实上,专业的个人技术的集聚才是有效提升建筑行业的整体素质的关键环节。第三,资质借用问题仍然实际存在,借用其他企业资质参与工程建设,不仅难以有效保证工程质量,而且经常造成大量的法律纠纷。

(四)建筑工程检验制度不完善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方等五方是建设工程质量的责任主体,但由于各方责任主体单位都是由建设单位所委托,工程的验收工作是以建设单位为主,其他主体协助配合,为建设单位服务的模式。[5]各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各自的法律地位并不能真正独立,不能形成有效的制约,致使检验工作难以产生实效。

对于公共建筑工程,通常要在政府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下进行竣工验收。但是,工程的隐蔽质量问题实际难以被发现。质量监督机构在备案制实施后监督范围和内容有所扩大,但监督手段和方法单一,更多依赖于对工程资料的检查和验收现场监督,对于资料能否反应实际质量情况、验收各方勾结串通等虚假验收行为,也不容易发现。[6]

(五)法律责任追究力度不强

建筑工程由于其自身特性,在建设过程中总会出现多次违法发包,分包和转包等情形,大部分施工队都由临时工组成,建筑工程结束便四散各处,并且往往实际进行管理的人员不是建设工程相关岗位的责任人,增加了工程监管和责任追究难度。这使建筑工程质量问题难以发现,更难以追究和查处。对于建设工程违法违规行为,现行法律虽然有明确规定,但实际约束效果并不明显。比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涉及工程质量的处罚中,罚款金额从5万至100万元不等,或者合同价款的2%至4%以及其他按照酬金比例处罚,这比起工程价款来说并不算多,不能对责任人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

三、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的法律对策

(一)完善建筑工程相关立法

加快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法律制度,对于界定和厘清监管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体而言,目前建筑工程监管主体包括两大类:一是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机构,二是建设单位委托的监理方。针对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机构的职责划分应系统化、全面化、明确化。在明确各自监督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应赋予其相应的处罚权,加强对工程建设各环节的有效管控。同时,还应完善对监理方的责任规范,彻底落实“谁监理、谁负责”的终身责任制度。

立足于我国建筑工程法律保障现状,建议全面启动《建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系统性解决建筑工程质量保障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市场主体准入、监管主体、原材料保障、竣工验收、质量保险等制度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在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修订中,加强对涉及工程质量相关条款的修改和完善,确保法律规范的统一性和协调性。鼓励地方立法机关结合各地实际,先行先试,通过地方立法,探索建筑工程质量法律保障新路径。

(二)发挥工程质量保险制度优势

保险制度具有平衡风险和利益的特点,可以有效缓解“监管主体不统一”、“建筑市场准入不规范”等问题。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通过与保险公司缔结合同,将工程质量问题造成的不可预知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从而有效保证企业资源的流动。保险公司为了避免未来风险的发生,积极对设计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以降低风险所带来的责任负担。保险公司和参建各方利益的制衡,将极大促进建筑工程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7]

(三)改革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制度

工程竣工验收环节,对于工程质量的安全保障至关重要。建议通过制度优化,改变验收各方与建设单位的相互关系,给予监理单位、验收单位独立的法律地位。加快改革公共建筑工程的竣工验收制度,强化公共建筑工程质量验收中的政府责任,探索建立专业第三方机构工程验收制度。

(四)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责任追究是工程质量的最终保障,责任追究是否到位、力度是否合适,对于建筑工程质量保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建筑工程而言,违法行为往往伴随着巨额的经济利益,在因质量缺陷而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必须提高处罚力度,设定惩罚性赔偿制度,增加违法成本。道路、桥梁、楼宇等建筑工程质量事故频发,追究的不仅仅应该是施工企业,或者超载车辆等相关主体,规划部门、设计部门、监管部门等相关主体都应该在责任追究的范围。同时,责任追究亦不能走过场,得过且过,除了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之外,还应该加大刑事责任的追究力度。以足够严格的法律追究制度保障整个工程的设计、施工和使用。

当前建筑业发展迅速,建筑规模不断扩大,然而伴随而来却是建筑安全事故的频发不止,这其中不仅包含私人承包的建筑工程,也包括大量的公共建筑工程。大量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频发,凸显了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法律监管的不足。立法不完善、监管主体不统一、建筑企业市场准入不规范、法律责任追究不力等问题急需解决。因此,立足我国实际,通过设计、施工、过程监管、责任追究等系列制度的完善,构建有效的建筑工程质量法律监管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研究”(项目编号:13F02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徐寅哲,索好丽.建筑法本次修订亮点[J].施工企业管理,2019(07).

[2]王文革.房地产法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161.

[3]符啟林等.房地产建设工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80.

[4]孙荣荣.新形势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工作要点及发展方向[J].价值工程,2019(31).

[5]谢琳琳,何清,华乐云.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模式的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J].建筑经济,2007(05).

[6]詹煜坤.关于竣工验收制度的思考[J].安徽建筑,2017(02).

[7]盛金喜,马海骋,李慧民.保险视角下公共建筑工程质量风险诊断模型[J].工程管理学报,2019(5).

(王思锋、马悦轩,西北大学法学院)

作者:王思锋 马悦轩

第三篇:建筑工程合同的管理及法律纠纷的防范

摘 要:对建筑工程合同的特征以及法律效力进行简要的阐述,同时针对建筑工程合同当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纠纷问题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并提倡建筑施工单位应当认真履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建筑合同要加强管理,尽量避免发生合同纠纷,对自身合法权益做到有效的维护。

关键词: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法律纠纷;有效防范

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领域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陆续暴露出许多弊端和问题,而其中最常见的一类就是合同纠纷的问题,这不但给建筑企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并且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声誉,对于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1 建筑工程合同具体特征和要求

1.1 建筑工程合同即是工程承包方负责工程的具体建设,而发包人负责支付价款的一种合同。

1.2 建筑工程合同的主要特征

1.2.1 主体一定要具备一定的资格。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建设单位以及相关各方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具备达到国家相关规定的注册资本;拥有所从事建设工程的相关资质以及工作人员;拥有从事建设工程的技术装备;以及相关行政法规所规定的一些其他条件。

1.2.2 工程项目的合同中的标的需要是基本建设的工程。

1.2.3 国家进行行政干预,也就是国家要针对建筑合同进行有效的监管。

1.2.4 应为要约式的合同,合同需选择书面的形式。

2 建筑工程合同的法律效力

2.1 合同效力进行确认的原则

2.1.1 签署合同需要遵循的原则。建筑工程合同应当属于民事合同,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应遵循:平等原则;民事的权益享受法律的保护原则;诚实守信的原则;禁止滥用权力的原则以及共同协商的原则等。

2.1.2 合同效力确认需要遵循的原则。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以下的审查:合同具体内容是否合法;合同的主体是否合格;当事人表达的意思是否真实;合同是否具备相关审批的手续。

2.2 如何确认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的效力

针对承包方和发包方的从业资质进行审查;针对合同的具体内容是否违反法律规定及行业政策和是否违背了国家与社会利益进行审查;针对当事人表达的意思是否真实进行审查;针对合同是否通过了相关的程序进行审查;针对建筑工程的总分包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2.3 有关建筑工程合同效力的分述

2.3.1 存在以下情况的,签署的建筑工程合同视为无效。(1)工程承包方或个人不具备从业资质。(2)工程投资计划没有按照国家相关的程序进行。(3)工程承包方把所承包的所有工程转包于第三方。(4)工程承包方在将全部工程分解之后,然后借分包的名义进行转包第三方。(5)工程承包方没有经过建设企业的允许,私自将工程分包出去。(6)工程分包的单位又将所分包的工程分包出去。

2.3.2 承包人和发包人签署没有取得相关土地及建筑规划等许可以及手续的建筑工程合同,视为无效。

2.3.3 承包人所承包工程超出了自身的建设资质,但是承包人实际达到了工程所规定的要求,并最终通过验收合格,合同则视为有效,应当按合同规定执行。

2.3.4 需要公开进行招标的工程,没有进行招标,合同视为无效。

2.3.5 工程合同中没有约定对于工程款如何结算,或是有过约定不过合同双方私下完成结算的协议应当有效。

3 建筑工程合同中存在的纠纷

3.1 工程建设质量的纠纷。对于工程完成以后存在的质量问题,导致无法按照预期的设计和功能进行使用,这类工程质量的纠纷十分常见。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明确责任的归属。

3.2 工程工期上的纠纷。工程建设的进度较为迟缓,无法按合同中规定的时间顺利完工,导致了经济上受到了损失,这种拱起纠纷也较为普遍,这方面的责任通常来自承包方和发包方双方。

3.3 工程价款以及结算引起的纠纷。导致这类纠纷产生的原因通常是合同中的工程造价要低于工程实际的造价,或者是因为国家的相关政策导致了工程加大了投入以及由于地质等出现了变化以致在建筑设计上产生了变更,工程承包人不能依照原有的价款完成建设,进而要求发包人对差价进行补偿。

3.4 分包产生的纠纷。近些年,由于分包发生的纠纷是施工单位面对的比较普遍的法律纠纷,一般产生于工程的承包人和分包人两者之间,同时也存在工期、质量以及价款等方面。

3.5 “黑白合同”导致的纠纷。这种“黑白合同”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是由于当事人想要逃避相关建筑监管部门的约束,进行逃漏税行为以及在工程进行招投标的过程中获取不正当的利益,对同一个工程项目签署两份或者更多有关工程质量以及工程价款等在内容上不统一的合同。

4 针对工程合同出现纠纷的防范措施

4.1 落实好合同的评审工作。在未签订合同以前,对于合同的审批要按照程序嚴格的进行,法律顾问应当尽早参与到合同的拟定中去。必须将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仔细研究,认真同合同内容进行对照。工程合同的签订,一定要保证无违法的条款,以保证工程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4.2 对合同的对方自信进行认真调查。一些重大的工程合同,必须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定程序以及投资计划等进行制定。所以,先要对所建项目的相关准建手续、具体的投资到位、业主实际的资金情况、业主的经营范围以及相关的证照期权与否等一系列情况进行认真的调查。

4.3 强化履行合同期间的监管。合同进入到履行的阶段,一定要随时参照工程合同与相关法律做好监控,加强同各方的协调,给合同履行提供一个最佳的外部环境。

4.4 工程款回收进行的法律监管。施工单位在完成规定的建设任务以后,根据合同收回约定的工程款,这是企业所获经济效益的最好体现。需要按照合同以及相关规定,尽可能快的获得工程款。按照具体需要,可选择诉讼以及非诉讼的手段。

5 结语

作为建筑工程的施工单位应当切实落实好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好自身的权益,掌握工程合同具体的特点,对于可能出现的纠纷,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措施,对合同加强管理,避免法律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红兵.浅谈建筑工程合同的风险及对策[J].山西建筑,2008(28).

[2] 杨伟终.对提高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综合管理能力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13(3).

作者:张晓玲

第四篇:建筑工程造价司法鉴定法律问题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市场逐渐降温,建筑领域企业利润降低,企业生存压力不断加大,建筑行业合同纠纷问题较为突出。在建筑工程同纠纷案件中,工程造价纠纷占比较大,因此,加强建筑工程造价司法鉴定管理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造价司法鉴定的必要性,对建筑工程造价司法鉴定法律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鉴定;司法鉴定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通常存在低价竞标、变更确认手续缺少、范本合同不标准等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工程建设进度,还会增加建设工程纠纷案件,增加工程建设成本开支。工程造价司法鉴定是最为常见的建设工程造价争议案件处理方法和手段,它可以较好地为司法机构提供较为科学的解决依据。但是建设工程本身具有较为特殊的特性,因而仍需对工程造价司法鉴定进行规范。

一、建筑工程造价司法鉴定的必要性

近年来建筑行业工程造价纠纷问题频发,纠纷的关键点在于工程款项。例如业主单位未按时支付工程进度款,进度款拖欠严重;工程竣工结算时业主方和施工方的工程价相差较大。在建筑工程项目的纠纷案件当中,造价纠纷案件所涉及的金额为几十万甚至几千万。

在建设方与施工方的纠纷当中,双方当事人如果只是凭着起诉价款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不能得到法庭的信服。因此,要经过司法机构的司法鉴定,才能够成为“法律凭证”。

在造价纠纷案件中,证据决定纠纷案件输赢的关键。因此只有经过司法鉴定的工程造价才能够作为法庭证据,才可以作为法庭审判的依据。

二、建筑工程造價司法鉴定法律问题探讨

(一)建设工程造价鉴定的计价依据或标准问题

在诉讼中对有争议的工程造价进行鉴定,首先要解决的是采用的计价方法或计价标准问题。实务中,我国各类专业鉴定机构采用的工程造价鉴定方法,是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行的《全国统一建筑安装工程定额》、《全国统一建筑安装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则》,全国各级行政区域建设行政和价格主管部门编制的《地区单位工程估价表》,以及当地的人工、材料、机械等要素价格的调价文件(注 :这些文件即是本文前面所说的专业技术方法,也称行业统一定额)。这是一整套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用于确定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官方价格指标体系。其基本前提和理论假设是要素价格的可计划性和不同主体在资源配置能力上的同一性。显然,在实行市场导向的改革以后,这种前提和理论假设已不符合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在司法实践中,这种行业统一定额不是强制性规范,而是任意性规范的观点,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因此,在要素价格和建筑行业市场价的条件下,合同所约定的价格条件应该和合同法律关系一样受到司法机关的保护。当事双方合同依法签订,只有在价格条件没有明确约定,同时无法确定工程造价的合同依据时,才能够采用行业统一定额当作造价鉴定依据。工程造价鉴定时,其首先依据应该是合同的约定价格。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解释》在实际上认为我国现行建设工程造价鉴定方式,并不具有鉴别或排除具体交易条件不公正性的功能。它充其量只是在没有合同条款可以援引的情况下,作为解决争议及弥补诉讼证据欠缺的技术性手段。因此,单纯依靠工程造价鉴定结论处理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并不能够体现合同公正和当事人的意愿,这在审判实务中必须给予充分的注意。

(二)工程造价鉴定机构的确定和资格准入问题

建筑工程造价的鉴定工作是对合同证据的重要审查方式,对于工程造价鉴定机构的选择,应是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建设工程领域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工程造价的计价方式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对行业统一定额的关联性和依赖性日益减少,从而使工程造价估算业务的专业化程度和难度不断提高。如正在全国推广的工程量清单报价法,可以说是工程建设领域的一场价值计量革命。工程量清单报价最核心的内容,工程价格可不再以政府颁布的行业统一定额或政府调价文件确定,而是以投标人选择的定额或计价方式作为合同报价的依据。以行业统一定额和政府调价文件为依据的工程造价鉴定,不再具有公平合理的意义。按照传统定额套价方式作出的“工程造价鉴定”,将无法在法官和当事人之间,充任专家或第三方公正人的角色。因此,就我国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行业发育水平的现状而言,实行和强调工程造价鉴定执业资格准入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2000 年 3 月 1 日建设部颁布施行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规定,工程造价鉴定应归属于工程造价咨询业务,而不是资产评估业务。这种业务归类和划分的理由,可从本文述及的资产评估与工程造价鉴定行为的区别得到印证。按照《管理办法》第三条的定义,工程造价咨询是“对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提供的专业服务”,并且该办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 :“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应当取得《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资质证书》,并在资质证书核定的范围内从事工程造价咨询业务。”即工程造价咨询业实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因此,接受人民法院委托的工程造价鉴定事项,必须是持有工程造价咨询资质,具有从事工程造价鉴定业务的人员的专门中介机构。需要指出一个问题,目前资产评估机构核准的经营范围中,都有“编制建设工程预算和决算”的服务项目,一些资产评估机构就以此作为承接工程造价鉴定业务的依据。本文认为这属于超范围或超资质的经营违规行为。所谓“编制建设工程预算和决算”业务,主要是依据工程设计图纸,采用传统的行业统一定额进行的一般性工程计量。而诉讼中的工程造价鉴定,则是需要运用专业经验和技巧,对合同文件和相关的价格证据进行的职业判断和鉴别估算,这显然不是“编制建设工程预算和决算”所能涵盖的。因此,工程造价鉴定业务应当委托具备专门资质和执业经验的中介机构进行。由于工程造价鉴定资质的授予和执业活动管理属于政府行政管理和执法范围,作为司法机关应当遵守相关的行政规章。按照《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未取得《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资质证书》的单位,从事工程造价咨询业务的”,人民法院应当建议“资质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其活动”或予以处罚(如处以 1 万元以上 3 万元以下的罚款,提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等)。并且,根据《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第四条规定,接受人民法院委托从事司法鉴定的社会鉴定机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专业资质证书”。因此,人民法院在委托工程造价鉴定机构时,应当对其的执业条件和资格进行严格审查。这也是诉讼证据的合法性原则所要求的。如果鉴定机构不符合这些法定条件,则其作出的鉴定结论就不应作为案件裁判的依据。

三、结语:

工程造价司法鉴定,既属于造价咨询,也是司法活动的组成部分,在司法鉴定中,工作人员利用专业规范以及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对委托事项作出客观、公平、公正的意见,做到尽量还原事实。在这个过程中,司法鉴定人员不仅仅要对委托人负责,更要对法律负责。综上,司法鉴定人员必须要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如此,才能在鉴定工作中保持中立,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1]郭兆碧.工程造价司法鉴定存在问题的思考[J].中国住宅设施,2017(04):105-106.

[2]朱树英.关于工程造价司法鉴定存在问题的思考[J].中国司法鉴定,2006(02):32-35.

作者:雒永鸣

第五篇:建筑工程合同中的法律风险防范研究

摘要:目前,建筑工程合同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建筑工程合同不仅是为了将承包方和发包方双方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等进行约定,其还有利于对工程建设质量、进度、成本等多方面进行控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工程合同也逐步成为能够促进建筑市场稳定的法宝之一。本文主要针对建筑工程合同的法律风险防范问题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作为建筑工程各利益关系方的法律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合同管理;风险防范

在市场经济的复杂环境之下,建筑工程的承发包双方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日益复杂,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一般都是由合同约定进行调整。所以,需要对建筑工程的合同进行充分地认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合同当事人出现纠纷、确保双方权益,并对维护建筑市场的稳定和增强市场机制的合理性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建筑工程合同的有效运用不但可以使得工程质量提高,也会有效地对工程造价资金进行控制,从而使承发包双方的利润实现最大化。

1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常见法律风险

1.1施工合同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风险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一般都是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拟定,那么就要遵循相关的政策条款。另外由于建筑工程的质量对人们的切身利益有着直接影响,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需要确保施工企业严格依据建筑施工合同的约定进行施工,从而避免建筑工程出现质量问题。一旦在施工合同中出现违法的内容,势必使建筑工程存在一定的风险,进而对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

1.2签订存在缺陷、显失公平的合同

由于施工合同主要是对发包方和建筑施工方的权利、义务进行约定,那么就需要将施工合同的签订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以此来确保双方的利益公平合理,这样才能使合同得到双方的认可。然事实上,施工合同的草稿一般都是由发包方单方面事先拟定,如施工方未能对草稿进行认真的阅读,合同内容方面存在对自身不利的一些细节问题就很难被发现,进而会造成合同缺陷,势必会对施工方的经济利益造成较大的影响,那么施工方就需承担一定的风险。

1.3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

履行施工合同贯穿于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从工程项目开始直到竣工,其中每一个环节都要以施工合同作为主要依据,那么就需要将各项条款切实落实到位。由于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也存在以下的风险问题:

(1)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如果项目管理人员的执行力较差,在工程施工的指挥方面欠缺,势必不能切实地将合同中的条款做到全面落实,致使工程质量受到影响。

(2)在现阶段的工程项目中,大多都是由一个大的施工企业将工程进行总承包后,又将施工项目分包给很多的施工企业,一旦出现小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违约的情况,势必会延缓工程的进度,从而对施工企业的经济利益造成较大的影响。

1.4其他方面的风险

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较长,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问题,而且市场也是不断变化的,例如施工材料、人工费用等,如在合同中没有针对这些风险进行约定,那么就会造成建筑工程合同条款出现一些偏差,进而形成一定的合同风险。

2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方法

2.1重视合同文本的拟定

为了尽可能降低施工合同出现的缺项、漏项等问题,本文认为在合同拟定的过程中,要使用国家建设部出台的建筑工程示范文本,这样不但可以在合同使用过程中做到动态管理,而且所拟定的合同也会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拟定合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是什么呢?本文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所谓的时间主要是指合同签订时间、合同生效时间以及合同工程的时间控制;

(2)成本,合同中要将工程总体造价、原材料的资金投入、违约赔偿金额等要体现出来;

(3)文件,在合同中要将合同文件的组件、招标合同书以及合同初稿等文件做详细说明。

2.2建立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制度

由于现在大多数的建筑工程合同约定的工程量都较大,那么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如出现发包、再发包等情况,势必会加大工程管理的难度。而且建造工程合同从产生到结束,需要经历很多环节,其中包括要约、反要约、承诺、草拟、分析、拟定、签订等。所以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将建筑工程各个环节进行统一的管理制度。本人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在施工合同中制定相关的技术交底、责任分解制度等制度;

(2)对拟定建筑施工合同的人员进行相应的管理培训,这样就可以确保合同制定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

(3)需要建立相关的工作风险管理制度,对建筑工程的风险进行综合管控。

2.3其他应该建立的制度列举

(1)建立索赔制度,当合同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并给另一方当事人带来了损失,那么就可以根据合同内容进行索赔。

(2)建立奖惩制度。建立奖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提高工程建设的施工质量。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对建筑工程的成本、进度等多个方面进行监督,如果发现出现违反合同的行为就要做相应的惩罚,以此来确保施工合同的严肃性。

3建筑工程合同的风险防范方法

3.1建设工程合同做到"三权分立"

所谓"三权分立"就是确保谈判权、审查权、决定权这三个权力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以此避免合同中出现漏洞和一些霸王条款。一些建设工程发包单位,为了能够在合同签订时让自己处于有利位置,往往会聘请一些知名的专家对合同进行草拟,草拟的合同经常有一些暗含的霸王条款,一旦出现合同纠纷,承包方就处于不利的位置。所以要在拟定合同的时候,尽可能地做到"三权分立",来增强这方面的抗风险能力。

3.2加强签证管理,重视工程索赔

索赔主要是指当事人在合同实施过程中,依据法律、合同规定等,对那些不是由于自己过错,而应由合同对方承担责任的情形,向对方提出赔偿要求。索赔能够很好地将风险进行转移。施工索赔就是在法律层面上赋予受损失者的一种权利,如果建筑企业能够很好地运用它,就可以维护自己应有的权益,避免出现更大的损失,使之得到更多的利润点。与此同时,承包方在履约的时候,也要对资料记录和保管进行严格记录,因为这些必将成为索赔的证据。

3.3推行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向第三方转移风险

目前,很多建筑工程项目都会要求承包商提供相应的担保,例如在投标时要交纳一定的投标保证金,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也要提供履约担保等等。但是在业主工程款支付方面,并未做相应的支付担保,以至于经常出现工程项目拖欠工人工资的情况,特别是在一些非政府投资的建筑工程上。如果履行业主工程款支付担保的话就可以很好地将风险转移到第三方上,可以在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三资"企业的项目上进行实施,根据《担保法》等相关规定,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三资"企业业主可以采用银行保函的方式进行担保。

结束语

总而言之,合同作为合同当事人合意的产物,需要合同双方严格遵守合同的约定。所以,在签订建筑施工合同、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需要施工合同双方的当事人对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进行全面的考虑,并做相应的风险防范工作,以此来减少由于施工合同风险所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张朝成.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及其风险防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04)

[2]曲卫卿,初乐桥.加强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探析[J].科学时代.2007(01)

[3]王科,刘斌斓.浅析工程合同管理[J].科技资讯.2007(17)

[4]邓丽琼,翟福贞.加强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探析[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5]闫爱勤.工程合同管理的风险防范与探析[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08)

作者:邹兴慧

上一篇:建筑产品论文下一篇:教师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