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2022-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对生活有所感悟时,应当记录下来心得体会,这可以让我们在回首岁月时,了解自己的心灵成长之路。那怎么写出言辞合适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校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学校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合作学习在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摘要: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合作学习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满足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 转变传统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身心和潜能的发展,为以后就业创业和更好的服务当地经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教学;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开发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组内学生心理气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的教学活动的有机统一。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在工农业生产、服务、技术等行业从事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在学校教育中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人际交流的技巧,使他们能顺利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工作岗位要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合作意识,合作技巧,使他们的知识与技能在合作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中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方式。现将自己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1在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1.1在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教师试图强迫学生学习是难以奏效的。生物化学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能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生物化学教学效率。

1.2在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合作学习小组里每个同学为了本组能取得好成绩,都会主动帮助后进生,使后进生能感到集体的温暖,增强他们的信心,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

1.3在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小组合作学习赋予全体学生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承担一部分任务,随着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就能得到发挥。

1.4在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可加大同学间的交往。合作学习扩大了学生交流的范围,形成了生生、师生交流的形式,学生成为交流的主体,他们交流思路、交流学习得出的结论。

1.5在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可实现评价多样化。合作学习遵循“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评价理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可实施促进发展的多元评价、针对进步的成功评价和提高素质的综合评价等多种方式。

2在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可满足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合作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合作学习把合作的观念引入了生物化学教学体系,符合时代的要求。在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问题比较普遍,开展合作学习就更为重要。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对职校生今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不搞合作学习,将会使一大批职校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3在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可有利于职业中专课程改革,转变传统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和潜能的

发展,为以后就业创业和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现行的课程标准都从“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方面明确了崭新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注重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积极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了基础。就职业中专生物化学来说,在课程内容上,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在课程结构上,设计了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课程实施上,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注重提高中职业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给中职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在课程评价上,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评价的内在机理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发展。

4在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还需注意的几个因素

4.1加强引导提高效率有效的管理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合作学习并非“放羊”式的教学方法,在这里教师必须加强引导和管理。在采用合作学习进行教学时,学生通过相互协作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生物化学问题、验证生命规律,但是整个过程离不开教师合理的诱导、精心的组织安排,如问题的设计、实验仪器的安排、情景的设置等等。

4.2激发合作学习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采用合作学习进行教学时,首先要使学生对学习保持较高的动机水平。在一开始学习生物化学这门课时就应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建立起内在的学习需求,这样就可使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活动,否则只能使学生按教师的指令机械、被动地参与教学甚至对教学采取一种观望的态度,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合作学习了。在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模拟演示实验和必要的实验实习来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4.3告知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的学习行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开始就向学生告知学习的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强化意向。在合作学习中,教与学的意向的明确不仅有助于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组织与指导,更有利于学生在小组内有效地开展

4.4强化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事实上,绝不是简单地把学生面对面地安排在一起就可以开展合作学习了,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和小组合作技能将使合作学习形同虚设。人际交往技能本身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和职业技能,尤其是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很快就会跨入社会,而社会越来越看重一个人在岗位上是否合群,是否能与他人协作共事。人际关系能力是一种必备能力。因此在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法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仅共同学习、探究,更重要的是彼此沟通想法与分享情感,因此鼓励和促使学生大胆发言和交流是合作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实施以培养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纯从如何“教”这一角度来探讨学,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学习规律的教学模式。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和认知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得以实现。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生物化学中合作学习正是基于对传统教学进行认真批评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的。因此,合作学习也是对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方式。

当前职业教育正按“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深入进行课程改革。一方面强化实践教学,加强专业知识教学;另一方面包括生物化学在内的文化基础课的要求被降低。在我校生物化学课实际的教学课时已经只有原来的一半左右,如果仍然按原有标准要求进行教学显然不合实际。因此按课改精神把最基础的生物化学知识和规律让学生掌握,同时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自学与创新能力。而合作学习的好处主要体现在集思广益、协同努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种教学模式正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所需要的。

总之, 在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可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做人处事、学会生存、学会更加高效的学习。学会合作不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未来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时代的发展特别需要人们具有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具有社会利益的责任感和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自信心和能力,恰恰素质和能力都将需要通过教育加以培养。合作学习将合作意识引入教学实践中,体现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作者:龚学英

第2篇:非语言交流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一些体会

【摘要】非语言交流,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语言之外的其它途径进行沟通、信息传递。形式包括体语,空间效应,类语言,触摸以及物理环境因素。非语言交流除了辅助语言的作用外,由于其较强的表现力,吸引力,又可跨越语言不通的障碍,往往比语言信息更具感染力,有人甚至认为非语言交流的作用超过语言交流。

【关键词】非语言交流;心内科护理;应用;体会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无时不刻存在着非语言交流,护理人员的仪表,举止,目光和表情,环境随时传提着非语言交流的信息,以下是我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关于非语言交流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心内科常常会收治一些阿斯综合征患者,患者刚入院时往往内心充满恐惧,这时护理人员亲切关爱的眼神,从容不乱的表情和举止往往能消除患者的陌生感、恐惧感,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记得曾经有一III°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病人入院前有一次阿斯发作,短暂的意识丧失令患者内心极为恐惧,入院后我立即给予安排舒适的床位,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忙而不乱,操作娴熟,并亲切地安慰患者。一系列操作过后我感觉患者眼里的恐惧减轻许多。后来这位患者安装了永久人工起搏器,出院时这位患者感激地说:“谢谢你们!记得刚入院时我内心很恐惧,看到护士亲切的眼神,从容的表情、举止,内心似乎即刻变得安宁。你们不愧是白衣天使!”。

一次,一位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合并慢阻肺的患者来我们科室住院,患者是位离休干部,一次我巡视病房时向我了解用药信息,这时临床一位病人家属向我质疑费用问题,语气里有不满,我向这位离休干部解释说:“请稍等。”转而对邻床的病人家属解释费用问题,谁知这位离休干部立即对我发火:“一个小护士,架子倒不小,问你问题理都不理,太不象话了!”。我顿时感到很委屈,我并没做错什么呀!听到这位病人发火,他家的保姆立即向我解释,原来这位病人离休前在单位身居高职,现在又长期受慢性病折磨,脾气变得很暴躁,听力又不好,感觉我怠慢了他。得知这一情况,我提高说话音量,对他作出解释,谁知他根本不听,仍指着我说:“服务态度太差!”此时我想起曾经有一耳聋病人家属曾告诉我,耳聋的人看人脸色,别人笑着骂他,他可能不会生气,别人拉着脸帮他,他也许会不高兴。想到这里,我豁然开朗,笑着耐心地告诉他所要了解的用药信息,这位离休干部才平息了怒火。当这位离休干部再次住院时,有了以往的经历,我微笑着走到他的床旁,看到他手上个别指甲较长,而且有污垢,我帮他修剪干净,这次他对我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夸道:“你的服务态度真好啊!”并执意要看我的胸卡,记下我的姓名,向医院提出表扬。

还有一次,一位心脏瓣膜术后合并视神经萎缩的患者住到我们科室,这位患者四十多岁,是个教师,由于患者视力下降得厉害,只能看到人影,患者入院时,情绪非常低落,家属离开哪怕是一会,患者就感到恐惧,一天晚上,我上中班时,患者按响床头呼叫器,我赶紧来到床旁,关切的问:“冯老师,你哪里不舒服啊?”听到我的声音,这位中年汉子竟忍不住哭出声来:“护士,我感到害怕,我妻子下去买东西了,真不好意思麻烦你们,可一旦我身边没有人陪伴我就会感到恐惧。”想起曾有实验让健康人蒙上眼睛,即使原地不动过一段时间人也会觉得恐惧。我走进他,握住他的手:“别怕,这会我不忙,我在这里陪你一会,等你妻子回来。”这位患者情绪马上平静下来:“谢谢你!有你在我觉得很安全,尽管我看不清你的面孔,但我能感到你的关爱。谢谢!”几分钟后,患者家属买完东西回来,看到我陪在患者身旁很感动,说冯老师一个人独处会很恐惧,这时家属或医护人员若陪在他身边,即使一句话不说,握握他的手,他就有了安全感。冯老师尽管看不清我的表情,但他能听出我语气里的关爱之情,从我的轻轻一握中感到力量,感到我就在他身边。

当然,非语言交流还包括物理和环境因素。安静没有噪音的环境对于语言的交流起着积极的作用,隐秘私人的空间有利于患者敞开心扉,记得有一次一位患者入院时作入院评估,问病人有没传染病史,开始患者说没有,后来这位患者单独与我交流时告诉我曾患有丙肝,由于害怕别人听到后孤立他,所以当时没告诉我。

工作中还应注意病人的体语的要求,曾经碰到一脑梗塞失语的患者,巡视病房时患者向我示意摸摸下腹部,表情痛苦,我一摸下腹部,膀胱充盈明显,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留置导尿。引流出尿液后患者腹胀减轻很多,患者对我露出感激的微笑。

总之,较好地运用非语言交流能稳定患者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给患者信任感,安全感,及时解决患者的需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我们应加强礼仪学习,掌握技巧,加强自身的思想素质、修养,以更好地发挥非语言交流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

作者:沈晓云

第3篇:不同交流情境下参照性交流双方学习的比较

摘 要 研究采用参照性交流范式,比较不同共享条件下参照性交流双方的学习特点。结果显示:低分组条件下,共享语言+对象+表情方式下学习成绩极其显著高于其余方式,共享语言方式显著高于共享语言+对象方式,共享语言+对象+表情方式下高、低分组间无显著差异;共享语言方式下被试揭开的有关维度数量显著多于其余方式,共享语言+对象+表情方式显著多于共享语言+对象方式;共享语言+对象方式下被试揭开的无关维度数量显著多于其余方式,高分组显著少于低分组。结果表明:共享方式间学习成绩差异仅表现于低分组,共享表情促进学习效果,共享对象降低学习效果;共享语言+对象+表情方式下交流双方认知与行为协调水平更高;共享语言方式下被试选择性注意指向性水平最高,共享语言+对象方式下被试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水平最低。

关键词 参照性交流;共享条件;学习

分类号 B842.3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10.006

1 前言

“参照性交流”(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是以语言交流为主要媒介的人际互动方式,交流双方彼此合作,互为指导和参照,围绕共同目标,共同完成特定活动任务,互动中集体责任和个体责任共存(Krauss & Weinheimer, 1964)。从参照性交流行为看,双方在交流中轮流扮演“语言描述者和活动执行者”身份,直至活动结束(Markman & Makin, 1998)。

参照性交流的合作特征,决定了活动的成功进行依赖于双方认知和行为的协调特征。

语言作为参照性交流的显著特征和主要媒介,对于双方认知和行为的协调起到重要作用。参

照性交流双方通过形成针对特定对象和任务的“语言参照惯例”,外显传达彼此的意图、期

望,指引彼此的注意特征(Beyer & Liebe, 2015; Frobenius, 2014; Jennifer, Jason, & Giulia, 2012;

Matovic, Koch, & Forgas, 2014)。语言参照惯例具有同伴特定性特征,基于特定双方共同的

交流基础(信念、知识、期望等),并随着交流同伴的更换而不同。言语过程的社会性、外

显性特征,决定了“语言交流”对于认知和行为的协调作用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精心推理过程

实现的,即策略性过程(张恒超, 2013; 2017; Rogers, Fay, & Maybery, 2013)。在特定的交流

活动中,策略性协调过程和非策略性协调过程共同促进交流活动的实现,Clark和Marshall

(1981)概括了交流者互动中的三种主要媒介:语言共享性、交流对象的共享性、彼此文化

背景的共享性(表情习惯、身份特征等)。

当前关于交流中各种影响因素和相互关系的探讨成为参照性交流认知研究的焦点之一。

研究发现,交流中语言参照惯例的形成尽管可以提高双方的任务动机水平,有助于思维发散;

但是语言加工的深思熟虑过程,需要彼此时刻保持认知与行为的不断更新,对认知资源的需

求较高,特定条件下,过重的认知负担会抑制参照性交流活动的效率效果(张恒超, 阴国恩,

2014; Buz, Tanenhaus, & Jaeger, 2016; Christensen, Fusaroli, & Tylén, 2016; Epley, Keysar,

VanBoven, & Gilovich, 2004; Koppensteiner, Stephan, & Jschke, 2016; Nicholas, Rick, & Roger,

2011; Sacchi, Riva, & Aceto, 2016)。Ruiter,Bangerter和Dings(2012)指出参照性交流过程

中非语言信息和语言信息总是相伴发生,对于非语言信息的高效利用可能导致语言交流的相

对贅余。Brennan, Chen, Dickinson, Neider和Zelinsky(2008)从交流双方共享因素角度

出发,创设了共享注视(在自己屏幕可以看到同伴的眼動光标)、共享注视和声音条件,发

现前者交流者在“OinQs搜索任务”中的活动效率效果显著优于后者,语言交流带来了更

高的协调“成本”。这证实了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的权衡假设:当交流者不能借助非语言信息交

流时,倾向于依赖语言交流;反之,不依赖或较少依赖语言交流。但是该研究中“共享注视”

是通过眼动仪实现的,现实交流中难以真实发生。OCarroll, Nicoladis和Smithson(2015)的研究以“共享表

情”(彼此是否可视)为变量,发现不共享表情条件下,交流双方的语言更为丰富和复杂,

即更依赖语言交流,反之亦然。Nappa和Arnold(2014)使用“困难和容易”两种交流材料,

发现困难条件下(代词she/he指代不明)被试语言更详尽、表情也更丰富;而容易材料下,

被试语言流畅性、面部丰富性、手势连贯性均相应降低。Graziano和Gullberg(2013)的研

究重点分析被试手势表情的变化,观察到了相似的结果。部分研究还探查了“对象共享性”

对于参照性交流的影响特征,发现视觉图片的共同呈现有助于交流者区别靶对象和比较对象

(Murray, et al., 2004),共同的上文信息,

有助于促进知识理解和记忆(Carney & Levin, 2002);但是,有研究也发现当交流者共享交

流对象时,语言表述变得显著更为模糊和不明确,这尤其发生在交流过程的初期(Galati,

2009)。

综合以上,关于参照性交流中“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或策略性协调和非策略

性协调)各自作用和相互关系,已有研究做了一定探讨,但是各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

研究结果参差不齐,不便于直接比较和归纳。因此,如果以“共享因素”为研究变量,在严

格控制因素数量的情境下,系统分析不同共享因素对于交流活动的影响特点,有助于解释不

同因素的交流特征。当前研究拟基于此,创设“共享语言、共享语言+对象、共享语言+对

象+表情”三种共享方式,比较分析共享方式对参照性交流学习的影响。该设计考虑到参照

性交流的核心特征为语言交流,以此为前提不断增加共享因素。鉴于选择性注意是学习认知

中的一个代表性指标,研究在参照性交流任务之后,安排一个选择性注意探查任务,进一步

比较不同共享方式下交流者选择性注意的认知特点。学习中的选择性注意标示了学习者学习

过程中心理活动对目标内容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选择性注意的两个方面;选

择性注意指向性指对学习内容的关注,集中性指对干扰内容的排除或抑制(沈德立, 白学军,

2006)。如上所述,参照性交流的合作特征,决定了学习的成功进行依赖于双方认知和行为

的协调特征;交流学习过程代表了双方认知“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过程,因此,洞察和

展现双方学习认知和行为协调特征的直接方式,是将双方的学习做直接对比分析。研

究拟依据交流双方的学习成绩,将双方分入高、低成绩组,设想不论哪种共享方式下,如果

双方认知和行为协调水平显著更高,则可以表现为成绩组间无显著差异,这也可能表现于选

择性注意方面。

研究拟创设参照性交流学习任务和选择性注意任务,探查不同共享条件对参照性交流

双方学习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根据实验特点,公開招募了144名大学生被试,男女各半,一至四年级分别为41名、

35名、36名、32名。

2.2 实验器材

由聘请的计算机教师按实验要求编写电脑操作程序。实验电脑为2台

ThinkPadEdgeE520笔记本,屏幕尺寸15.6英寸,分辨率1366×768。实验中2台笔记本以

网线联通,彼此程序互应;交流双方相对坐下,各自距电脑约40cm,屏幕张角约120°,被

试头部高于屏幕上端。

实验材料为4个维度的虚拟生物,维度值2个,维度特征:手(二/三指);脚(粗/细);

眼(横/竖);口(大/小)。维度间设计2种功能知识,维度1~2为1值,生物具有吸收水分

功能,维度1~3均为1值,生物吸收水分同时产生电流。维度4不影响功能知识,采用“有

/无”方式呈现。考虑到生物各特征凸显度的差异、被试间经验等的差异,将维度1~4与4

个特征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轮换,形成4套材料。

2.3 实验程序

实验流程:被试连续完成参照性交流学习任务、选择性注意任务(维度选择)。

参照性交流学习任务:被试完成10个block的功能学习,每block中全部实验样例分别

随机呈现2次,学习范式为参照性交流(Markman & Makin, 1998)。被试按同性别随机分

组配对,功能学习中双方轮流进行“生物描述”(描述者)和“功能判断”(判断者):随

机呈现一个生物后,描述方对其进行口头描述,判断方根据描述推断生物的功能并执行相应

的按键操作,一次交流回合限时20s,之后双方均获得正确功能知识的反馈,时间为4s;每

下一次交流回合,彼此角色互換一次,至block10结束。三类生物对应的按键分别为“, ”“.”

“/”。最终学习成绩为block10功能判断正确率(个人成绩=正确判断数量÷8×100)。

学习任务按交流双方共享的因素分3种共享条件:A共享语言、B共享语言+对象、C

共享语言+对象+表情。A方式:学习中以隔板将交流双方分开,彼此不能看到对方;并且

每个回合中,只有描述一方的电脑呈现生物。B方式:在A方式基础上,每个回合中2台

电脑均同时呈现刺激。C方式:在B方式基础上,交流双方间没有隔板。

选择性注意任务(维度选择):双方分别独立完成;呈现同上,不同在于生物以隐藏的

方式呈现,每次呈现身体特征均覆以6个灰方块(手脚各2个,点击任1个则2个同时揭开,

仍计为1个),被试判断功能之前,须先用鼠标左键点击需要观察的特征,但不允许揭开不

观察的特征,该任务无反馈,持续1个block。

2.4 实验设计

学习任务中被试同性别随机配对为72对,不同性别对各随机分成3组,随机进入不同

共享条件,每种共享条件下各24对,男女各半。按block10的学习成绩,将交流双方归入

高分组、低分组。任务设计为3(共享方式)×2(成绩组)被试间设计。因变量指标为block10

学习正确率。

选择性注意任务为3(共享方式)×2(成绩组)被试间设计,以“揭开维度的平均数”

为因变量指标。选择性注意指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心理活动对目标内容的指向和集中,指向

性和集中性是选择性注意的两个方面;选择性注意指向性指对学习内容的关注,集中性指对

干扰内容的排除或抑制(沈德立, 白学军, 2006)。任务中以被试揭开的“有关维度”作为指

向性指标(揭开一个计为1),以揭开的“无关维度”作为集中性指标(揭开一个计为1)。

分别做3×2方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共享条件下参照性交流双方学习成绩分析

功能知识的学习成绩如下表。

高分组条件下,共享方式主效应不显著;低分组条件下,共享语言+对象+表情方式(C方式)下学习成绩极其显著高于其余方式,共享语言方式(A方式)显著高于共享语言+对象方式(B方式);A方式和B方式下,高分组成绩显著高于低分组,C方式下高、低分组间无显著差异。

3.2 选择性注意指向性和集中性分析

有关维度结果表明:共享方式主效应极其显著,F(2, 138)=13.98,p<0.01,η2p=0.17,

事后比较显示,A方式下被试揭开的有关维度数量显著多于其余方式,C方式显著高于B

方式;成绩组主效应不显著,F(1, 138)=1.49,p>0.05;交互作用不显著,F(2, 138)=

0.99,p>0.05。

无关维度结果表明:共享方式主效应显著,F(2, 138)=3.29,p<0.05,η2p=0.05,事

后比较显示,B方式被试揭开的无关维度数量显著多于其余方式;成绩组主效应显著,F(1,

138)=7.09,p<0.05,η2p=0.05,高分组显著少于低分组;交互作用不显著,F(2, 138)=

0.01,p>0.05。

4 讨论

4.1 不同共享条件下参照性交流双方学习成绩的比较

结果显示:高分组条件下,共享方式主效应不显著;低分组条件下,共享语言+对象+

表情方式(C方式)下学习成绩极其显著高于其余方式,共享语言方式(A方式)显著高于

共享语言+对象方式(B方式);A方式和B方式下,高分组成绩显著高于低分组,C方式下

高、低分组间无显著差异。

研究发现:不同共享方式下学习者学习成绩差异仅表现于低分组学习者间,共享表情

促进学习效果,共享对象降低学习效果;共享语言+对象+表情方式下交流双方认知与行

为协调一致性水平更高。

从不同成绩组分析看,不同共享方式间的学习差异仅表现于低分组间,共享语言+对象

+表情方式下交流学习效果最好,这证实了已有研究的结论。当参照性交流情境中人物主体指

代或表述不明时,交流者显著频繁通过手势动作、面部变化以及眼睛注视向同伴传递真实意

图,以促使彼此理解的协调一致(Nappa & Arnold, 2014; Vesper, Schmitz, Safra, Sebanz, &

Knoblich, 2016);与交流双方彼此不可见的情境比较,彼此表情可見的条件下,手势、面部

交流随着语言交流进程互为映射,显著提高了语言交流效果及彼此认知一致性水平

(Graziano & Gullberg, 2013; OCarroll, Nicoladis, & Smithson, 2015)。已有研究具体指出了表情

交流对于参照性交流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表情对于语言交流的促进作用表现为表情的辅

助表达特征,表情和语言的集成系统理论认为交流中两者密不可分,在不同的层次上组成一

个单一的互动沟通系统,彼此映射加强以促进交流的共同理解性和认知协调性(McNeill,

1992)。模拟行为的手势框架理论(the gesturessimulatedaction framework)认为交流语言发

生时,相应感知与行为的心理模拟自然形成,手势将自发传递该心理模拟过程,以配合语言

交流进程,同时,语言的变化通过影响心理模拟而相应带来手势动作的变化(Hostetter &

Alibali, 2008; 2010; Sassenberg & Van Der Meer, 2010)。手势对语言交流的促进作用依赖于手

势的内容、手势与语言的重叠性、交流者的经验和年龄等(Hostetter, 2011)。当前研究设计

中考虑到语言是交流的核心媒介,通过因素递增的方式创设三种共享方式,结果证实了手势

等促进语言交流,交流情境中表情信息共享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提示和理解线索,提高了学习

的效果。另一方面,共享语言+对象+表情方式下交流学习效果最好,也是源于表情自身具

有交流性特征。表情既可以辅助语言传达相同的信息,也可以独立传达某种特定信息。Kelly和

Church(1998)、Melinger和Levelt(2004)的兩项研究均发现交流者可以通过手势、注视

等表情信息独立传达空间信息,诸如高度、宽度等。总之,表情有助于交流者侦查语言“裂

隙”,并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以弥补语言交流的不足,这种低损且有力的信号,降低了语言交

流精心推理过程的认知损耗和压力,并显著提升了交流双方认知与行为的协调水平(Shintel,

& Keysar, 2009; Wu & Keysar, 2007);这显著表现于,共享语言+对象+表情方式下高分组和

低分组间无显著差异,共享语言+对象+表情方式下低分组学习成绩的优势源于高低分组间

学习认知和行为的协调水平显著更高。

研究结果也显示,共享语言+对象方式下交流者的学习成绩显著更低,对象共享的加入

降低了语言交流的效果。这与以往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差异,以往研究发现:视觉图片的共同

呈现有助于交流者区别靶对象和比较对象(Murray, et al., 2004);共同的上文信息,有助于

促进知识理解和记忆(Carney & Levin, 2002);卡片匹配任务中共享对象时,任务完成效果

更好(Galati, 2009)。研究差异的重要来源是研究设计的不同。首先,当前实验设计相对更

为复杂,交流双方对于交流知识的掌握不是靠对象的直观感知,必须通过感知特征推理出隐

含的知识。因此,共享对象条件下,视觉直观性并未提升功能知识的理解和准确把握,相反,

知识获得的间接性将提高语言交流的复杂性和难度,对于语言交流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已有

研究已经发现,当交流者共享对象时,不仅不利于语言加工深度的增加,反而使语言表述变

得显著更为模糊和不明确;而在仅共享语言条件下,语言丰富性和复杂性显著提升,语言的

限制性和准确性水平相应提高(Galati, 2009; Galati & Brennan, 2010)。由此可见,当前实验

设计下,共享对象加入时,语言交流的简单化必然降低彼此沟通学习的效果,不利于通过感

知特征对功能知识做出精心推理。反之,仅共享语言条件下,交流者在每一次交流回合中,

说者考虑到听者无法直接观察对象,必须通过提高语言的详尽性和完整性以促进听者的感知

水平,这是听者进一步做出功能知识思维推理的前提,而听者也必须依说者的描述努力在心

中表征出准确的对象,再进一步推理功能知识,该过程对于彼此语言发生和理解水平的要

求更高,认知加工更为深入。其次,如上研究在实验设计上与当前研究的最大差异在于,没

有系统控制交流情境中的各种共享因素,尤其是没有单独分离出“表情因素”,即其所创设

的“共享语言+对象条件”中也包含了表情因素,因此研究结果的心理含义和当前研究是不

同的。

4.2 不同共享条件下参照性交流双方选择性注意指向性和集中性的比较

维度选择结果显示,共享语言方式下被试揭开的有关维度数量显著多于其余方式,共享

语言+对象+表情方式显著高于共享语言+对象方式,成绩组间无显著差异;共享语言+对象方式

下被试揭开的无关维度数量显著多于其余方式,高分组显著少于低分组。

研究发现:共享语言方式下被试选择性注意指向性水平最高,其次为共享语言+对象+

表情方式;共享语言+对象方式下被试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水平最低;高分组被试选择性注意

表现为集中性水平高于低分组。

选择性注意的研究结果与学习成绩的结果一致,即共享语言方式、共享语言+对象+表

情方式下被試选择性注意指向性水平、集中性水平均高于共享语言+对象方式。选择性注意

是学习认知的代表性指标,为了完成特定学习任务,学习者的大脑必须保持清醒警觉的状态,

必须控制心理活动的开始、持续和终止,该过程中通过对信息的恰当过滤或选择,提高学习

的准确性和效率。参照性交流学习中双方行为的协调是以注意、信念、期望等的协调为前提,

参照性交流语言,尤其是参照惯例的形成,可以最小化指导双方共同注意、执行共同意图的

认知努力,而共同注意的水平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Kronmüller & Barr, 2007)。Yoon,Koh

和BrownSchmidt(2012)分析了参照性交流中语言对于双方共同注意的指导,说者的特定

语言决定了同伴注意的指向,语言的变化诱发注意的转移,语言的特定性是双方共同注意形

成的基础。语言心理的研究证实:当学习对象具有标准结构维度时,交流者间概念形成的同

质性决定于彼此对于概念关键特征的语言沟通和共同注意(Branigan, Pickering, & Cleland,

2000)。进一步从表情因素来看,不论面部表情、手势动作亦或注视特征,不仅不妨碍语言

认知加工,相反可以辅助语言指导,提高彼此对对象共同注意的水平(Hoetjes, Krahmer, &

Swerts, 2015; Melinger & Levelt, 2004; Nappa & Arnold, 2014)。尤其是在交流初期,交流者间

认知分歧较大时,说者会通过丰富的表情变化,来取得彼此对于对象的共同理解(Shintel &

Keysar, 2009)。共享语言+对象方式下被试选择性注意水平顯著更低,如上所述,共享对象

因素加入后,引发语言表述的相对简单化和模糊性,不利于双方注意的协调一致(Galati &

Brennan, 2010);换言之,语言的简单化既不利于双方准确完整表述有关维度特征,也不利

于准确限制干扰特征,导致共同选择性注意水平的显著降低。从共享语言方式与共享语言+

对象+表情方式的比较看,前者被试选择性注意指向性水平更高,主要源于语言对于彼此注

意引导的显著性、直接性和外显性,研究已经发现,交流过程中交流双方为了保持高效的交

流,语言参照惯例一旦形成将保持相对稳定,语言一旦变化则意味着交流对象或某些方面发

生顯著变化,将促发注意的反射性转移(Metzing & Brennan, 2003)。同样共享语言+对象+

表情条件下,共享对象因素的存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干扰因素,这综合导致该结果的出现。

另外,高分组被试选择性注意仅表现为集中性水平高于低分组。学习认知的传统研究一致认

为选择性注意是学习认知的代表性指标,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率效果(沈德立, 白学军,

2006),而当前研究结果进一步补充发现,交流学习者学习水平差异主要表现在选择性注意

的集中性方面,集中性代表了学习中对于干扰信息的抑制程度,与学习的准确性相关联。

5 结论

(1)不同共享方式下交流学习者学习成绩差异仅表现于低分组学习者间;共享表情促

进学习效果,共享对象降低学习效果。

(2)共享语言+对象+表情方式下交流双方认知与行为协调水平更高。

(3)共享语言方式下被试选择性注意指向性水平最高,共享语言+对象方式下被试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水平最低。

参考文献

沈德立, 白學军 (2006). 高效率学习的心理机制研究. 心理科学, 29(1), 2-6.

张恒超 (2013). 参照性交流中的“听者设计”. 心理发展与教育, 29(5), 552-560.

张恒超 (2017). 参照性交流学习中语言内容和选择性注意的变化特点. 心理技术与应用, 5(7), 385-393.

张恒超, 阴国恩 (2014). 参照性交流中的非策略性认知过程. 心理研究, 7(5), 7-14.

Beyer, H., & Liebe, U. (2015). Three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to measure the social context dependence of prejudice communication and discriminatory behavior.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49, 343-355.

Branigan, H. P., Pickering, M. J., & Cleland, A. A. (2000). Syntactic co-ordination in dialogue. Cognition, 75(2), B13-B25.

Brennan, S. E., Chen, X., Dickinson, C. A., Neider, M. B., & Zelinsky, G. J. (2008). Coordinating cognition: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shared gaze during collaborative search. Cognition, 106(3), 1465-1477.

Buz, E., Tanenhaus, M. K., & Jaeger, T. F. (2016). Dynamically adapted contextspecific hyperarticulation: Feedback from interlocutors affects speakers subsequent pronunciation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89, 68-86.

Carney, R. N., & Levin, J. R. (2002). Pictorial illustrations still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from text.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3 (1), 5-26.

Christensen, P., Fusaroli, R., & Tylén, K. (2016).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shaping constituent order in emerging communication systems: Structural iconicity, interactive alignment and conventionalization. Cognition, 146, 67-80.

Clark, H. H., & Marshall, C. E. (1981). Definite reference and mutual knowledge. In A. J. Jodhi, B. L. Webber, & I. A. Sag (Eds. ), Elements of discourse understanding, (pp. 10-6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pley, N., Keysar, B., VanBoven, L., & Gilovich, T. (2004). Perspective taking as egocentric 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7, 327-339.

Frobenius, M. (2014). Audience design in monologues: How vloggers involve their viewers. Journal of Pragmatics, 72, 59-72.

Galati, A. (2009). Assessing common ground in conversation: The effect of linguistic and physical copresence on early plann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database. (UMI No. 3405635)

Galati, A., & Brennan, S. E. (2010). Attenuating information in Spoken Communication: For the speaker, or for the addressee?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62, 35-51.

Graziano, M., & Gullberg, M. (2013). Gesture production and speech fluency in competent speakers and language learners. In Tilburg Gesture Research Meeting (TiGeR) 2013. Tilburg University.

Hoetjes, M., Krahmer, E., & Swerts, M. (2015). On what happens in gesture when communication is unsuccessful. Speech Communication, 72, 160-175.

Hostetter, A. B. (2011). When do gestures communicate?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7(2), 297-315.

Hostetter, A. B., & Alibali, M. W. (2008). Visible embodiment: Gestures as simulated action.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15(3), 495-514.

Hostetter, A. B., & Alibali, M. W. (2010). Language, gesture, action! A test of the Gesture as Simulated Action framework.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63(2), 245-257.

Jennifer, E. A., Jason, M. K., & Giulia, P. (2012). Audience design affects acoustic reduction via production facilitation.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19(3), 505-525.

Kelly, S. D, & Church, R. B. (1998).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ldrens and adults ability to detect conceptual information conveyed through representational gestures. Child Development. 69, 85-93.

Koppensteiner, M., Stephan, P., & J-schke, J. P. M. (2016). Moving speeches: Dominance, trustworthiness and competence in body mo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4, 101-106.

Krauss, R. M., & Weinheimer, S. (1964). Changes in reference phrases as a function of frequency of usage in social interaction: A preliminary study. Psychonomic Science, 1, 113-114.

Kronmüller, E., & Barr, D. J. (2007). Perspective?free pragmatics: Broken precedents and the recoveryfrompreemption hypothesi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56(3), 436-455.

Markman, A. B., & Makin, V. S. (1998).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and category acquisi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27(4), 331-354.

Matovic, D., Koch, A. S., & Forgas, J. P. (2014). Can negative mood improve language understanding? Affective influences on the ability to detect ambiguous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52, 44-49.

McNeill, D. (1992). Hand and Mind: What Gestures Reveal About Though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elinger, A., & Levelt, W. J. M. (2004). Gesture and the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of the speaker. Gesture, 4, 119-141.

Metzing, C., & Brennan, S. E. (2003). When conceptual pacts are broken: Partnerspecific effects in the comprehension of referring expression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49, 201-213.

Murray, M. M., Michel, C. M., de Peralta, R. G., Ortigue, S., Brunet, D., Andino, S. G., & Schnider, A. (2004). Rapid discrimination of visual and multisensory memories revealed by electrical neuroimaging. Neuroimage, 21(1), 125-135.

Nappa, R., & Arnold, J. E. (2014). The road to understanding is paved with the speakers intentions: Cues to the speakers attention and intentions affect pronoun comprehension. Cognitive Psychology, 70, 58-81.

Nicholas, D. D., Rick, D., & Roger, J. K. (2011). Listeners invest in an assumed others perspective despite cognitive cost. Cognition, 121, 22-40.

OCarroll, S., Nicoladis, E., & Smithson, L. (2015). The effect of extroversion on communication: Evidence from an interlocutor visibility manipulation. Speech Communication, 69, 1-8.

Rogers, S. L., Fay, N., & Maybery, M. (2013). Audience design through social interaction during group discussion. PLoS One, 8(2), e57211.

Ruiter, J. P., Bangerter, A., & Dings, P. (2012). The interplay between gesture and speech in the production of referring expressions: Investigating the trade off hypothesis. Topics in Cognitive Science, 4, 232-248.

Sacchi, S., Riva, P., & Aceto, A. (2016). Myopic about climate change: Cognitive style,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nd environmentalism.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65, 68-73.

Sassenberg, U., & Van Der Meer, E. (2010). Do we really gesture more when it is more difficult? Cognitive Science, 34(4), 643-664.

Shintel, H., & Keysar, B. (2009). Less is more: A minimalist account of joint action in communication. Topics in Cognitive Science, 1(2), 260-273.

Vesper, C., Schmitz, L., Safra, L., Sebanz, N., & Knoblich, G. (2016). The role of shared visual information for joint action coordination. Cognition, 153, 118-123.

Wu, S., & Keysar, B. (2007). Cultural effects on perspective tak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 600-606.

Yoon, S. O., Koh, S., & Brown-Schmidt, S. (2012). Influence of perspective and goals on reference production in conversation.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19(4), 699-707.

作者:张恒超

第4篇:到某学校学习交流参观心得体会

2010 年 4 月 26 日到××学校学习交流,分别进入课堂听课, 参观学校的一些设备及资料让我 感受深刻 ,现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我的心得体会:

一、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 首先×××的绿化做得好,让人在校园有一种美的享受;其次他们学校的标语用得很恰当,如有一则关于环保的标语“你扔掉的是垃圾,我拾起的是品质”,这一标语让学生体会到丢垃圾可耻,拾垃圾光荣,所以师生就会自觉地弯下腰去;另外在走廊转角处展有学生的毛笔字以及部份诗词及三字经的解释,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难能可贵的亲和力 听了×老师的课后,我觉得×老师也是一个平凡的人,教学也是平凡的,但这平凡中蕴含着独特,这种独特是一种学习的榜样,他的教学态度庄重而大方,神态和蔼可亲,语言生动而充满激情。从他课上的举手投足之间,严然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教师学习的典范,年纪轻轻却有专家一样的教学功底,真是难得。平时上课时,我也想尽量展示我的亲和力,我也为此一直在努力,听了唐老师的课,我才觉得那种大方,平易近人的良师,他是用心在教学、用心灵与学生沟通。

三、独到的教学研究 从评课到走近**一小的陈列室,让我深深体会到他们教学才是真正的研究性学习,首先谈评课,他们的评课教师显得相当专业,语言表达既准确又富有活力,对课堂上的方方面面进行一一剖析,有利于教师的提高,更有利于教师队伍整体的提高。

第5篇:参观聊城双语学校学习交流心得体会

5月10号我们狮子楼联校的数学老师去了聊城双语小学进行了学习,我的收获很多。

进入学校,首先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干净而整洁的校园,卫生习惯养成的真好,偌大的校园无一处视角,教学楼内楼道教室内地面都擦得很亮,并且桌椅、卫生工具的摆放井井有条。其次是学校的班级文化,孕育着浓厚的学习气氛。随处张贴的励志的语言,温馨的提示,让我们不断得到思想的警示,行为的指导。他们高瞻远瞩的发展战略,各具特色的发展思路,严谨务实的发展步伐,令我们叹为观止,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几所学校通过坚持“特色办学”,加强学校的常规管理,成功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教育名牌。这使我对教育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获得了新的启迪。然后我就听了阅读课,阅读展示课上,孩子们背诵的古诗词都很熟练,背诵的时候还带上了动作,非常有感情,学生上台都是从左往右的,孩子们表演的时候很自然大方,后来听冯主任讲这是老师前天晚上布置的作业,今天孩子们竟然背诵的那么熟练,可见孩子们都认真去完成作业了。

课间操时间,我们观看了精彩的课间操,学生排成队形的时候做的很有秩序,做的也很整齐。还有葫芦丝表演,学生吹得很好,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因为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寄宿制的学生,所以在学校内有宿舍,不管是几年级的学生被子叠成豆腐块,生活用品的摆放很整齐,这样可以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东方双语小学在“全天生活皆教育”的理念指导下,制定了十个办学抓手,即叠好被、扫好地、洗好手、排好队、吃好饭、读好书、写好字、唱好歌、上好操、做好人。以这些抓手为依托从自理能力、学习知识、锻炼身体、培养习惯等多方面全方位进行教育,学生一天的生活,时时是教育,处处有教育。孩子的能力在这里得以发挥,孩子的潜力在这里得以开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次学习考察之行,让我开阔了眼界的同时,更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参观时间很短暂,然而对这所学校的参观学习给我们的启发都是很大的、是长远的。我会想方设法把我所学到的知识和理念应用到日常教学之中,学以致用,相信我的学生也会带给我不同的精彩和感动!

第6篇:学校理论学习交流发言稿

课题实施过程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课题方案、根据课题研究方法的要求,开展好各种研究活动。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计划开展以下研究活动:理论学习活动、专题研讨活动、听评课活动、反思总结交流活动等。

1、相关理论的学习

课题研究之初,计划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与课题相关文体学及教学策略的相关理论。学习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科学的认识,并用我们学习的理论,来捕捉构成、解决我们要研究这个问题的合理的因素,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对理论的学习,可以养成我们对某个问题思考的习惯,形成对这个问题的主流思想。

2、不同文体的文本的梳理

在相关的文体学的理论指导下,对小学语文教材,按文体进行梳理,通过这样的研究活动,增强文体意识,整理出典型文体的典型篇目。

3、通过专题研讨确定各类文体的文本的教学内容。每一种文体都有着自己内在的特性和规律。通过专题研讨的形式,以“文体”为着眼点,进而有效地确定该文本的教学内容。

4、通过专题研讨确定总结各类文体的文本的基本教学策略。不同文体的文本,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通过专题研讨的形式,总结出各类文体的文本的基本的教学策略。

5、通过行动研究来深入课题研究

作为语文学科教学类的课题研究,我们要把课题的研究思路渗透到这教学的各个环节。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是进行课题研究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本课题将把课题落实到课堂中去,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样既解决了课题研究的课堂化问题,还解决了教学与科研两层皮的问题。

本课题研究,采用的是行动研究的方法。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调整,调整后再进行实施,实施后再进行整理、概括、总结。这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在行动研究中,反思、总结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6、总结提升

通过上述研究,将产生很多研究资料,但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到研究的后期,需要对这些材料做进一步的加工、提炼,构建小学语文教材不同文体的教学策略模式。这是我们的重要目标。

第7篇: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交流学习心得体会范文_交流学习个人心得体会(3篇)

交流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一)

短暂的暑期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下面就谈谈我对暑期学习的点滴体会:

1、发展的教师教学观

处于这种职业境界的教师认为,教师是一种发展学生、完善自我的职业,能以服务社会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并从服务社会的高度赋予自己发展、完善的实践意义,明确自身发展与学生发展的互动关系,在发展学生中发展自己,在发展自己中服务社会。他是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从专业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情感,净化自己的品德,完善自己的智慧。他能够自觉地注重教育行为的科学和教育情感的理性,并不断地追求着学生发展和自我发展的更高效益。

2、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很多教师只满足于在其中扮演“教材的执行者”的角色,这和教师本身的教学观有关,也和课改以前我国的大教育体制环境以及其对教师的相应要求有关。但在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再走老路,在教学中按照课程的严格规定亦步亦趋地进行操作,而很少发挥教师的自主性,那就很难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了。那么新课程对教师新的要求是什么呢?

通过魏书生老师的讲座我认为新课程要求教师努力和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首先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种交往主要表现为以语言为中介进行沟通,教师与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话、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它要求教师不仅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而且要有角色的转化——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同时还有个性的自我完善—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此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会受到很多启发,对学生有的了解,这些无疑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

3、学生地位的转变

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札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

4、在学习新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的过程中,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平等”的口号不应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到实处才拥有意义,否则有法也等于无法了。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这次学习是我收益很大,我一定要加强学习,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交流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二)

这次培训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参观考察,使师生互动还是所见所闻,都让我从没个角度获得了知识,感谢组织部给了我们年轻干部这次学习的机会、锻炼的机会。今后,我将尽自己所能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中,保证在政...

转眼间培训班的课程已经接近结束,经过十一天的学习,我想我们每一位学员都有不同的但很大的收获。对于我个人,我认为这次培训班举办的非常有意义,非常有必要,因为它不仅让我充实了更多的理论知识,更让我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打动了内心。无论是从党校到复旦,从听课到交谈,还是从所听到所闻,每时每刻、每一堂课,都让我有所感动和收获,许多不可言语表达的收获。加之与来自不同县市区、不同工作岗位的同学们聚集一堂,相互交流借鉴工作经验、思路方法,较全面的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以下是这些天的几点体会:

一、多种形式的学习,提高了理论水平

作为一名年轻的基层干部,我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但既不够系统也不够丰富。通过老师深入浅出的讲授,感觉豁然开朗,许多问题从理论上找到了依据,对原来在工作实践中觉得不好解决的棘手问题找到了切入点,感觉收获很大。通过系统地学习十七大精神,让我强化了服务大局的意识,同时让我更清晰更全面地看到了加快乡镇政府职能有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意义。

总的来说,各位老师们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为我们授课解惑,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更是一次书本知识与具体工作相结合的锻炼机会。

二、不同地域的学习,开阔了视野

这一次培训给了我们接受高端教育的机会,让我们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打开了思路,不仅对本地本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对开放先进的城市、理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复旦、同济大学教授的五堂课,让我们站在了更高的台阶上重新地认识、学习各方面的理论知识,这样让我们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待我们的工作,看待我们的缺点和不足。

昆山一天的考察让我有很大的感触——一个地方的发展如此惊人。当我们感叹她现在的发展成果时,我们更应想到当初为了现在的成果有多少人付出了多少的努力。我们不认同“人有多大胆,有多大产”,但一味的甘于落后、甘于现状是绝不能有现在全新的现代化的昆山。

对宝钢的参观,让我们感受了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生命力和自身文化。更认识到一个企业并非一开始就是大企业、强企业,而都是要从小从弱做起来的,坚强的毅力、创新的思维和团结的合作是每个企业做强作大的前提。通过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的了解,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不能一直梦想着晋升、提拔,而是要在精神上更高。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或布满荆棘的,所以我们要一颗健康、乐观的心来看待人生路上所有的酸甜苦辣,只有这样才能赢来美好的明天和辉煌的未来。

三、案例的分析,警惕了自我

培训第二天陈淑英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具体的吻合我们当前身份的虚拟人物——章明,通过 “‘夹缝’中的年轻副镇长”这个故事,让我们认识了公章明,并为他惋惜,同时更提醒了我们自己。章明本身业务素质、政治素质有很高,但是缺乏组织协调能力,有没有很好的心理素质,这样两个致命的缺点让他在工作上寸步难行。: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认清问题的本质所在,也让我们看到章明的同时看看自己。给别人找问题的时候比较容易,但给自己找问题的时候往往比较难,所以老师让我们通过查找别人问题的方式来提醒自己不要犯类似的错误。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是干好工作的前提之一。事例也告诉我们没有好的上下级关系、群众关系,最终会导致工作无法开展,所以我们要着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处理好各种关系,在阳光心态下工作。

四、前辈的座谈,找准了差距

在诸城市的考察,让我学到了很多,无论是城市的变化、社区的建设还是两位乡镇党委书记的讲话,都让我受益匪浅。

在与两位乡镇党委书记的座谈过程中,我们学到了作为一名年轻的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去,如何在平日的工作和生活中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如何处理工作中棘手的复杂的问题等等。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相比之下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当然找出差距并非要生搬硬套别人工作的方式方法,而是借鉴别人的方法来完善自己的方法。

交流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三)

上周二至周四,本人很荣幸参加了我校组织的处中山市一中交流学习活动。作为班主任,此次去学习的目的是学习中山市一中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这次学习虽然时间较短,但学习内容丰富。特别是与个别有丰富班级管理工作的班主任交流之后,感触很深,受益非浅。下面,结合本次学习情况,本人简单谈谈对班级管理工作的一些体会:

第一、提高自身素质,做合格班主任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新时

期的班主任应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己。必须不断地学习有关知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

第二、作为班主任理应言传身教,热爱这个家。现在对教师个人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而一个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人格人品对学生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带好一帮思想既单纯又复杂,既有主见又没主见的青少年,班主任就应该做好典范。班级事务,自己能做的,努力动手去做。切忌乱批评乱指责,整天指手画脚。另外,班主任要从心底爱这个家,爱这个家中的每一个成员。学生无形中会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力,并模仿着为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第三、作为班主任应放下师道的尊严,走近学生,亲近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让班里的每一个学生真正感到在这个班集体里面,老师是他们其中的一员,是他们的朋友,与他们是平等的。在这个集体中,老师只不过是领头雁、引路人而已。作为班级大小事务应先征得同学们的同意,再由全班同学集体讨论,最后做出决定。对班规的制定,大家出谋划策然后举手表决,一旦形成制度就要严格执行。执行时要严,特别是对班干部,即要树立他的权威,又要加以严格要求。当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要讲究个度的问题,毕竟我们的班规是为了规范学生的言行,促使他们努力学习,让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有用之才才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同学们才会自觉自愿的遵守班规,谁也不愿去违反他们自己作出的规定,即使犯了规也甘心受罚并力争少犯。慢慢地,同学们的自觉性、集体荣誉感会在无形中形成。

第四、作为班主任要处理好各学科教师及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关系。班主任要协调各科平衡。班主任是一个班的主心骨,核心力量。学生对科任教师的反映,科任教师对同学的看法,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在中间发挥好桥梁与润滑济的作用,并且要有持久性。特别要让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科任教师,不因自己的好恶而有所偏爱。这不仅是学习的问题,更是一个人修养与品德的问题。学生尊重各科教师,教师乐意走进这个班,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另外,作为班主任还要注意处理好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关系,对于班与班之间所发生的矛盾,要能够学会正确对待,必须要加强班与班之间的交流、合作,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第8篇: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青年教师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野芦沟完小:靳红梅

听了前石畔学校教师们的讲课以及和他们在课后的交流,从他们的身上,我不仅学到了书本上所没有的教学方法,也学到了他们崇高的精神品质。

一、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青年教师,我感觉自己在最初的教学工作中有的时候完全按照以前老师教我的模式在教现在自己的学生。这样做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使自己心里有底,但同时我认为年青教师不能照搬老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赋予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在请教她们优秀的教学经验的同时,找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参考老教师优秀经验的同时,要注重对教材信息进行挖掘、处理。因为对教材的挖掘处理不仅仅是对教材本身的加工,而且更是自己进一步学习提高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文化观念、个别差异,以及教学时间、教学资源的分配等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材料上更高程度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二、增进与其他青年教师的相互交流,虚心向他人学习。

在年龄相仿的青年教师队伍中,也有很多非常出色的教学能手,他们在教学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和特色。经常与自己周围的同事以及外校的其他老师交流,吸取他们成功的经验,交流教学心得。这样不仅可以迅速弥补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还 可以互相探讨经验,增强信心。青年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还可以使互相之间获取最新的技术和信息,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增进和学生的交流

徐特立先生说:教师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经师只教授学问,而人师不仅教学问,学生的品质、学生的作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习惯他都关心。作为青年教师,我们是同时代的人,双方在对事物的见解、兴趣、思维方式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这就有利于师生间的沟通。正是由于这些相似性,也使得青年教师在授课时使用的方式、方法更贴和现在的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多与学生交流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主动和他们多接触多谈心,这样可以迅速的融入到学生中去,使学生放弃很多顾忌,敞开心扉地告诉我们他们的好恶,告诉我们他们所喜欢的教学方式,告诉我们他们对学习的兴趣等,这样就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得到不断的改进和提高。同时,要善于观察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他们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特长。 篇二:学习交流心得体会

赴池州学习交流心得体会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月初

2、3两日,参加了宣城烟草法规、专卖学习小组赴池州烟草学习交流,此次之行,旨在通过学习、交流,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工作经验,找准不足,进一步的提升法规和专卖的工作质量。同时也是践行“235”教育活动的一次实际行动。 有幸参与,同行之人无不感觉机会来之不易,大家也因此犹为珍惜,虽正值盛夏之际,日日高温相伴,天天烈日随行,但丝毫不影响大家高涨的学习热情。短短的两天时间,瞬间即逝,蓦然回首,座谈时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参观学习时的耐心讲解、坦诚交流,攀山登岩时的手拉手齐心协力、激流浪拍时的心连心同舟共济,仍然历历在目,直让人感叹炎炎夏日也是来去匆匆! 此次交流学习虽然时间不长,但收获不小,使我们但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更新了知识,感受颇深。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感受一:准备充分,有备而来。

出发之前,带队领导就通过了《学习须知》告之了我们此行的目的与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标。同行17人,根据法规、专卖不同岗位划分为两个学习小组,确定小组长,分解与细化各自的学习任务,并突出重要的学习要点,确保学习、交流工作有的放矢,准备工作充分,学习内容针对性很强。

感受二:形式新颖,内容丰富。

此次学习交流,以座谈、参观学习为主,期间还穿插了户外运动,

时间安排紧凑,形式新颖,主题鲜明,突出了交流学习的主旋律。首日的座谈、参观学习过后,我们来到了石台县,开展户外运动训练。石台县虽小,但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在这里我们登百丈崖、淌怪潭水,忽将略显紧张的身心,置身于池州山水旖旎的秀丽风光里,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原生态的自然景色。论语有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在这里感受到了山之雄伟、广阔,水之灵动、轻盈,从中我们获得了更为广阔的胸襟,以及更为敏捷的学习力与执行力,大大的激发了工作的热情。

感受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细微之处见真情!

走进池州市局座谈会议室,是一杯清香的茶水,让我看到了纸杯上的“细微见真情、服务到永远”。后来,我才在偶然间发现,全程陪同我们参观学习的季科长,正是用热情、周到的服务,诠释了池烟“仁”文化的服务理念。3日清晨,约好7点钟准时出发的我们,陆续地来到了车辆旁边,准备出发。由于我们入住的酒店距离市中心有一段路程,临近出发前季科长准时赶到,上车前,不经意间听见她说:“出门前得先把小孩这一天的生活先安排好,再加上家住的离这里比较远,因此,磨蹭到了现在,真是不好意思。”随话音,我转身望去,只见她脸颊流汗,手里提着一只白色小方便带,依稀可以看见里面装着一杯豆浆和两个粽子。正是在这细小之处我发现,因要全程陪同我们,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季科长忙的连早餐也没有时间去吃。当我们行程结束,挥手告别之时,看着她渐渐离我们远去的背影,品味着这种细微、真情、直到永远的服务让人很受感动。 感受四:对照比较,收获显著。

1、重视队伍建设,专卖培训独具特色。在去年开展的全省烟草专卖技能大比武中,池州烟草六人参赛,其中就有五人进入前十,如此优异的成绩,正是他们未雨绸缪、独具特色的培训工作结出的累累硕果。特色之一,在时间选择上。“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年三月份以开展春季全员大培训拉开帷幕,全年大培训层次分明,共分为三个阶段,每季度开展一次,时间跨度不长,可以温故知新,巩固成果,提高效率。特色二,在人员选择上。重视加强中层、骨干力量的培训,每年

7、8月份定期开展培训班,对专卖中层、骨干力量进行封闭集训,以提高骨干力量,带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特色三,在内容选择上。培训内容全面,涵盖理论、技能和作风,但根据不同的授训对象,不同培训时间,重点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比如春季培训狠抓作风建设,拨高中层、骨干培训内容,学习技能教材迎接技能“大比武”等等。独具特色的培训背后,让我感受到,成功从来就没有捷径,“今日疯狂,明日辉煌”,吃得苦中苦,方能成为人上人!

2、创新意识强,专卖工作要求精细化。在探讨柔性执法的时候,专卖科郝科长说:“对于柔性执法,我们的要求是先内后外,对内进一步的规范自身行为,日常执法行为规范与案件文书制作都有明确的标准与要求,努力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对外要维护相对人合法权益,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在行政处罚中,准确把握违法事实、情节,合理定性,突出人性化管理。以柔性

执法工作为抓手,来促进各项专卖工作走向精细化。”正是在交谈中,感受到了兄弟单位的先进工作经验和方法,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借鉴。眼下,正如火如荼的开展“235”教育实践活动,行业上下正在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不断推进各项工作上水平,通过学习,让我感受到,做好工作离不开创新,只有创新才会有亮点,只有不断创新才会逐步提高各项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做为一名专卖执法人员,在此次学习中,通过对照比较,让我看到自身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我会将在此次学习交流中汲取的新知识,带到实际行动中,只有学以致用,才会不虚此行!

篇三:教师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本学年在凤凰镇中心小学交流学习一年,进一步认识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怎样才能不辜负“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怎样才能完成党赋予的培养人才的责任,这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并要用实践作出回答的问题。

我认为,好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 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激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具体工作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懂得、各种事理。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并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浅够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这样,才能培养出祖国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竞争形势的有用之才。

其次,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坯材,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从本质上看,学生并不存在好与差之分,“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于他们潜能被种种主客观因素所束缚,而未得到充分的释放 而已。来自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来自客观的影响。主客观的因素,都会严重束缚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都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障碍。正因如此,我们教师对这些所谓的“差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在他们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运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恢复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第三,一个好教师还必须十分重视“言传”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因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责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畅开心灵,既可以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可以向学生坦诚地公开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经过这次教师交流,我受益良多;教师交流活动对于一个学校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好的教育环境学生才能健康茁壮成长;老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 郭岗小学

刘支文

------2012年秋

第9篇: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两个月的交流学习时间匆匆过去,经过这次短暂而又充实的交流学习,我的感受颇多,若要对这两个月的交流学习做一个总结,只有一句话:出发时心情愉悦,轻轻松松;归来时心里沉甸甸的,是收获与责任。

这次交流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参与野山输油站的日常管理工作,学习野山站日常管理工作中好的方式方法和经验,取长补短,寻找差距,弥补不足。经过两个月的交流学习,给我的感受和反思都很多,下面我就简要谈谈我的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一、提高管理沟通能力,形成有效的管理沟通制度。

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野山站管理层与职工之间有这很默契的沟通方式,日常工作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圆满完成。管理过程是一个通过发挥各种沟通能力,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人员工作效能和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精细化、制度化管理的过程。管理离不开沟通,沟通渗透于管理的各个方面。沟通,对于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力、增强凝聚力、提高效率和竞争能力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对于个人来说,有效的沟通就是在适当的时间,采取适当的方式,运用合适的表达技巧,相互之间以诚恳的态度进行沟通,达到预期的目的。为了实现场站管理中的有效沟通,应当形成有效的管理沟通制度,建立易于沟通的组织机构,提高场站管理层的沟通能力,构建有效的沟通渠道,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如:1.在制度措施实施前,可以先征求员工的意见;2.建立工作座谈会制度,力求每名职工都参与到日常管理工作中来;3.可以建立建议奖励制度,对员工所提出的有效建议一经采纳可以给予一定的量化奖励,提高员工参与日常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二、强化全站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责任心。

在野山站交流学习期间,我发现野山站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责任心非常高,交流学习期间正赶上野山站锅炉检修,检修工作人员为了加快施工检修进度不按场站施工管理要求施工,投机取巧。被场站人员发现要求立即停工整顿,重新进行施工安全培训,写保证书后才允许施工队继续检修施工。这反映了野山站职工在日常工作中有很强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心,倘若任由施工队投机取巧,不按施工安全管理要求进行施工作业,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所有人都逃脱不了安全责任。安全防范意识指在生活生产中面对各种安全隐患本能存在的一种安全防范基础认识,包括对风险做成的准备、防御、减少损失的策略及建议、引导。培养职工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心,首先要从入厂教育和日常安全培训中使职工留下深刻的安全防范意识,对安全生产要有责任心、要足够的重视,做到日常工作时刻想到安全,在工作过程中,如果每一名场站员工都可以很好的履行自己的安全职责,积极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场站的安全才会真正有保障;其次,班组安全活动要如期进行,班组安全活动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的手段,安全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学习安全生产规定,对本班组一周来的安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要想保证安全活动的有效开展,首先必须从管理入手,必须监督检查到位,严格要求;三是必须发挥好班组的管理者班长的作用,在安全活动的开展上,要求班长对活动要有周密的组织,对班组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有全面的了解,并能总结的好,讲的清楚,使本班员工既能通过学习了解安全生产形势,又能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安全责任心。

总之,此次交流学习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学习体会,在场站日常管理工作中,只有懂得如何沟通才能不断提升自我,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只有不断抓好提升场站职工安全防范意识、责任心,才能保障场站安全生产平稳运行。

寨子洼输油站 张辉

2017年11月28日

上一篇:幼儿体智能游戏列表下一篇: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