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体育影视作品赏析

2023-03-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美体育影视作品赏析

从影视作品分析中美职场的非言语交际差异

摘 要:非言语交际是跨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包含眼神交流、面部表情、手势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为了避免在工作中对非言语交际语言的误解,人们需要了解非言语交际方式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内涵,注意体态语言的频率、有效性和程度。影视作品来源于生活。影视作品不仅能反映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而且能让欣赏者对不同文化有所了解。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结合相关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以《实习生》和《杜拉拉升职记》等影视作品为素材,从颜色、姿势等方面对中美职场非言语交际方式的差异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形成差异的原因,并对职场非言语交际的应用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从而减少职场上的文化冲突。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职场;差异;影视作品;中美文化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肖峥辉(1986.2-),女,汉族,湖北省黄冈市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及外语教学;第二作者王思艺(1998.8-),女,漢族,湖北省黄冈市人,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

[

一、影视作品中体现非言语交际差异的片段

(一)颜色

属于非言语交际副语言之中的一类。在中国电视剧《欢乐颂》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安迪在感觉到樊胜美心情不太好时,主动带她去参加酒会放松一下。在酒会上,安迪穿着黑色女士西服,而樊胜美则是穿着正红色礼裙。从她们两个的穿着来看,她们对颜色的选择有所不同。安迪从小就生活在美国,也曾在美国硅谷工作过很多年。她对颜色的选择也代表着美国人对颜色的选择。她觉得黑色更加正式。然而,樊胜美从小就生活在中国,她对颜色的选择跟安迪不一样,她觉得红色更为正式和亮眼。在电影《穿普拉达的恶魔》中,总监Miranda带着她的两个小助理参加酒会时,她们都穿着黑色的礼服,而周围的人有穿黑色的也有穿白色的礼服,但却没有人穿红色的礼服。从这就可以看出,中国人和美国人对颜色的定义不同。中国人认为红色比较庄重和正式,而美国人认为红色是暴力和危险的象征,所以美国人在酒会上几乎都不穿红色礼服。

公司举办年终大会已经不是一件稀奇的事了。许多人都不知道应该在年终大会上穿什么颜色礼服出席比较好。这也间接体现了人们对非言语交际的重视。弄清楚这些颜色背后的意义对已入职外企的职员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这会帮助他们避免由于挑选不合适的颜色而闹笑话。

(二)手势

在非言语交际中,手势属于非言语交际肢体语言的一类。主要指人的手部的动作。在美国电影《实习生》中,Ben送老板朱尔斯回家之后跟老板说拜拜时,他单手自然开合手掌地方式来表达“拜拜”的含义。然而,在中国如果使用这种手势代表着“过来”而不是“拜拜”。在中国,如果你想跟别人说拜拜,你会挥动着右手,例如,在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销售经理送杜拉拉回家时,杜拉拉挥动着右手跟销售经理说拜拜。

在电影《实习生》中有这样一个场景,Ben在参加面试时,他的面试官一边向他提问一边用食指指向他。这是一种手势。在中国食指指向对方是一种不尊重他人的表现,有一种挑衅意味。然而在这部电影中Ben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这也体现了中美非言语交际的差异。还有一个场景也体现了两国的非言语交际差异。电影中,刚刚入职的Ben被面试官告知他的直系上司是总经理朱尔斯时,他握着拳头与一同入职的同事碰拳表示“加油”。然而,在中国如果使用这种手势代表着“你要打对方”而不是“加油”。在中国,握着拳头而且手臂向上呈九十度然后向下,这代表着“加油”,或者你的手掌拍对方的手掌代表着“加油”。

在非言语交际中,正确地使用手势其实可以拉近彼此的感情,但是如果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误用手势则会导致对方无法接受你传达的非言语信息,甚至会觉得你不礼貌从而疏远你。然而如果你不了解这些中美非言语交际差异,那么可能你连同事疏远你的原因都不知道。

(三)姿势

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来看,美国是属于个人主义国家。美国人民更注重个人利益而不是集体利益,因此在工作中也更注重自己的感受。在影片《实习生》中,Ben穿着正装来到了总经理朱尔斯的公司准备接受面试官的面试。然而,面试官却带他来到了一个茶几旁,并且盘腿坐在了沙发上跟他交谈起来。影片中面试官盘腿坐在沙发上这一姿势体现了美国的公司员工的自由性。美国的员工更注重个人的感受,也体现了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然而,在影片《杜拉拉升职记》中,杜拉拉在面试时,三位面试官是端正地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面对面对杜拉拉进行面试。这也体现了中国的职场面试环境是比较严肃和正式的,员工比较注重集体的利益,他们个人的形象代表着他们公司的形象,这也间接体现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

在电影《实习生》中,在大家正在开会时,一名员工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在说他的意见时,他双手环抱着胳膊,表现得很随意。这个动作用在中国员工的身上,那么他的老板将会觉得他很傲慢和无礼。然而在美国职场上,大家已经习惯了这种很随意的动作,并且并没有影响他的老板倾听他的意见。

(四)非言语声音

非言语声音属于副语言中的一类。非语言声音指的是人们通过声音的音量,音调和音色等非语言声音来传达信息。在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销售主管王伟因为助理的一些工作上的失误而对他的助理破口大骂,此时王伟的音量也上升到了较高点。这种音量给他的助理营造了一种很强大的压力环境。但是他的助理在面对这种声音环境时却没有与他进行辩驳。

在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当助理Andy在看到总监Miranda在为模特挑选两种颜色差不多但形状有一点细微差别的腰带时,她小声地质疑他们这样做简直就是小题大做,然后总监Miranda用平稳的音量和快的语速讽刺Andy的穿着和品味,让Andy无法辩驳。电影中Andy质疑她的总监工作,可以看出在美国是一个低权利距的国家,Andy并没有因为她的总监是她的上级领导就对她完全服从。反而是她之后肯定了Miranda的能力才对她完全服从。当Miranda讽刺Andy时也没有像中国企业里的领导一样大声谩骂,而是用一种平稳的音量和快的语速。外国企业高层更愿意用能力来制服员工。

非言语声音往往也是情绪的表达,为了达到个人情绪的释放和对对方的控诉的目的,大多数人会采用提高音量的方式。可能语言所无法完全表达的情感,会通过非言语声音这种交际方式表达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同样一句话由两个人分别说出来可能表达的情绪会有所不同,这也是非言语声音的巧妙的地方。

二、造成非言语交际差异的原因

(一)风俗习惯不同

中国影视剧《欢乐颂》中樊胜美和安迪一起参加国内外金融界人士的酒会。樊胜美穿着一条正红色长裙,而安迪则穿着黑白色女性西装。她们对礼服颜色的选择体现了中国和美国风俗习惯的不同。安迪虽然出生在中国,但是从小在美国长大,受到美国文学文化的影响巨大。而樊勝美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剧中参加酒会的人大多数都是海归华人,大部分人都穿着黑色或者深蓝色的西装。女士的礼服也是以黑色和白色为主。然而,樊胜美却穿着一条正红色长裙,在这种场合很引人注目。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红色和紫色衣服不是平常家居的服装颜色”在古代只有成功人士才能穿上红色和紫色的衣服。红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还有“喜庆”的含义,比如结婚时,窗户上要贴上红色的“喜”字,晚上还要点上红蜡烛。剧中樊胜美穿着红色的礼服代表着她身份的高贵。这也是因为樊胜美从小受到了中国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在剧中安迪参加酒会穿的是黑白色西服。剧中安迪性格很低调,但是对于工作很投入和认真,但是不善于交际。所以安迪想要穿着正式且低调。黑色礼服形成于十八世纪黑色礼服原来是法国贵族为了避免遭到激进人士的攻击而被应用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丈夫去世后也都主要穿着黑色服饰。人们也效仿女王穿上了黑色服饰。黑色也代表着庄重严肃的含义。众多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美国人民也吸收了法国的文化和英国文化。之后由于资本主义民主化,黑色西服就成了很多正式场合的主要穿着。这也是安迪与樊胜美选择礼服的颜色有所不同的原因。

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有这样一个场景,销售经理王伟在办公室训斥他的助理,当时王伟的声音太大了以至于办公室外的人都能够听到王伟的声音。然而,在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也有一个与此相似的场景,主编Miranda在办公室训斥她的助理Andy,因为Andy觉得她们没必要为了两条颜色相似的腰带而争论,而Miranda认为Andy作为一个没有品味的人没有资格嘲笑她们的工作。当Miranda训斥Andy时,她是用一种平和的声音批评Andy而不是大声训斥。

在中国,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家长就会要求孩子读书声音要洪亮,演讲时声音也要洪亮。如果你的声音不洪亮,代表着你不自信,你的性格不够大方得体。中国也有很多褒义词是形容声音洪亮的。中国人声音大的特点是来源于中国的北方历史,因为中国北方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大,当时也没有广播和电话。为了能够让大家一起协作,组织者必须要声音大,所以声音大也成为了一种美的象征。然而,在美国,人们并没有这种中国文化,美国人比较注重个人利益不受侵犯,如果你声音太大会对别人造成影响。在电视剧《欢乐颂》中就有这样一个场景,曲筱绡在家开派对,但是Andy觉得曲筱绡家里的音响声音太大严重侵犯了她的个人权益,于是就打电话报警了。剧中的Andy是一位归国华侨,与曲筱绡不同的是Andy从小就生活在国外已经习惯了国外的生活。这一片段也反应了美国人对侵犯他们权益的行为的处理方式。所以,美国人说话的声音不像中国人那么大。

三、结论

本论文对两部美国职场影片和两部中国影视作品中的人物非言语交际特点进行分析,得出了造成中美职场非言语交际差异的原因是风俗习惯不同和企业文化不同。为了缓解因这些非言语交际差异而造成的交际失误,我有以下几点建议想提供给应届毕业生和美企求职者。第一点就是在参加面试或者面试对方时都要了解对方的风俗习惯,特别是对颜色的象征意义,以免在工作时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第二点就是一定要对想要入职的企业的文化有一定了解,以免非言语交际上的失误。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中美影视作品中的非言语交际差异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得出造成差异的原因是风俗习惯和企业文化不同。

参考文献:

[1]王培.英汉基本颜色隐喻化认知对比[J].文教资料,2006,(25):180-181.

[2]徐晨露.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体态语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3]肖燕.中美商务交往中的非言语交际对比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2014.

作者:肖峥辉 王思艺

第2篇:体育影视作品及其价值取向探析

摘要:以影视类型学相关理论为基础,把体育影视作为体育文化和影视文化的结合形态来分析体育类型影视作品的价值本原。从体育影视作品的社会文化意义出发,通过对中外体育影视作品的表现形式、内容、发展趋势的解读,结合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现状对当前国产体育影视片的价值取向进行思考。提出:随着当代中国社会价值取向的变迁和社会规范的重新选择,体育影视作品应该在我国新时期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独特作用。

关键词:影视类型;体育影视;价值取向;体育文化;社会发展

百余年来,作为工业时代最典型艺术形式的电影早已超脱了艺术的范畴,成为一种复杂的、综合的社会文化现象[1]。在同一时期,由于以奥运会为主要标志的现代体育突飞猛进的发展,体育运动中蕴涵的勇敢、机敏、诚实、英雄主义和友谊等文化特质首先通过影视的形式集中地表现了出来;除此以外,人们还在体育影视里常常看到对人的忠诚、爱、温情、正义等品质的描写和赞赏。体育影视通过对体育价值取向的准确把握,把人类的美好品质提高到天性的高度,从而加强了人们的基本价值观。

1体育影视的价值本原

1.1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影视作品的生产作为一种艺术活动,它本身就是社会精神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影视类型的情节构造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和普遍的社会精神活动具有互动性和交流性,现代人类的理性也正是在这种动态的、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发展的,影视艺术的价值在与社会交互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并不断显现出现代社会在发展之路上的客观需要[1]。现代社会的发展成为体育类型影视作品产生并不断充实的深厚基础,而该类影视艺术文化的形成对社会也有着多重意义。

百余年来,世界上充满着各种相互对立、相互矛盾而又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文化价值观念的交流和撞击。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总是面临多重压抑:自然界的山崩地裂、洪水猛兽、生老病死,人与人之间的处心积虑、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使人的内心充满了孤独、焦虑和忧郁,人类面临着被异化的危险。从两次世界大战到能源危机、人口危机、环境污染、军备竞赛,从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到机器对人无所不及的控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变得淡漠,渐渐地,影视作品尤其是电影成为了人们一种重要的精神寄托[2]。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体育影视都在围绕着一个古老而又简单的中心,这就是人类自然的感情与反对人类这种感情之间的冲突:美与丑的冲突,人类所追求、企盼的与人类所反感的、摈弃的冲突,所有一切都显示了影视文化发展的一种趋优走向,这不仅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因之一,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表现形式。

1.2人类价值观变迁的主动诉求类型影视是按照同以往作品形态相近、较为固定的模式来摄制、欣赏的影视片,它是按价值观念和艺术元素的综合来划分的。换言之,在某一类型影视作品中,表现形式和道德情感、社会观念的题材搭配形成较为固定的构成模型,而不同的艺术趣味和社会价值观念在整个类型体系中的分布也是较固定的[1]。体育类型影视作品就很好地体现了“类型”的特征,如形式和场景选择上以运动场所为主,而在价值观和道德情感上对拼搏、进取精神的追逐,更能体现出该类型影视片在集合概念特征上与其它类型影视作品的明显差异。以审美价值作为人类实践经验的独立部分来看,体育类型影视作品是人们以前各种体育欣赏和体育参与所形成审美价值取向的新组合及发展。在工业社会,自由劳动者有了更多的余暇时间,而不同社会阶层团体的人想增进了解,这需要在大面积的群体内交流各种相同或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此时,分门别类、大量生产的各类型影视作品开始满足各种各样观众的需要。当然,还有重要原因在影视本身,因其能表现逼真的运动画面,产生了一大批动作性强,以人物动作、物体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的体育题材影视片,从体育影视作品诞生初期开始,这种价值诉求更多是以真实反映人们欣赏运动竞赛和参与运动健身的纪录片形式所体现。如我国的体育影视作品《东方六大学运动会》、《约翰南洋比赛足球》、《第五次远东运动会》、《女子体育观》及外国的体育影视作品《奥林匹亚》、《日本东京奥运会》。

从近百年众多中外体育影视作品的不同题材来看,各类项目体育影视片的基本思想也是由其所属的项目类型特征决定的,诸如田径、游泳、拳击、武术及各种球类和棋类项目的类型影视剧,在独有的项目特征和价值观念、道德情感的表达上就具有明显的差异。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体育类型影视作品创作在纪录、写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艺术再造。在创作和欣赏上形成了一整套明显的、较为固定的特征:其一,在体育领域创造集体奇迹、塑造当代英雄的基础上,深入关注和触及种种社会大众心理的情结。因为体育类型影视片的价值本原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大众心理愿望,体育类型影视片在价值观念上面对人类的种种生存问题、表达各种社会情结,通过处理这些社会价值取向,继而确立并尊崇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大众的心理愿望。通过非写实、梦幻、强化的手法,体育类型影视片创造了许多当代英雄,而片中的各种人物则成为人们体验生活、价值选择的理想形象。如我国体育影视作品《女篮五号》、《沙鸥》、《一盘未下完的棋》、《霍元甲》、《少林寺》,外国体育影视作品《愤怒的公牛》、《洛奇》、《火的战车》、《排球女将》即是典型代表。其二,体育影视作为一个整体的影视文化现象,用分门别类的项目形成各自体系、创造定型化人物,虽然体育类型影视片在叙事形态、人物形象等方面均采用程式化手法,但其不光创造和遵从价值观,还破除、改变、综合价值观。在人们熟悉并厌烦某种价值观念、对某种社会现象提出质疑时,体育影视作品还会通过非写实主义手法,采取反用模式、讽刺、综合新元素等方法来震撼人们的固定价值取向、造成审美意义上的价值发现和新鲜情感。在这方面,我国的体育影视作品《球迷》、《棋王》、《京都球侠》、《女帅男兵》、《防守反击》、《少林足球》,外国的体育影视作品《出水芙蓉》、《歌舞大王齐格飞》、《女子棒球队》、《一球成名》就曾作过全新尝试。人们内心对于体育影视文化的渴求就好比有人指出的:“体育本质是动感的,影视片要记录这种动感,同时镜头也必须运动;好的体育比赛时刻都有悬念,体育影视也要有高潮起伏,充满内在的张力;影视是观众在黑暗中实现自己的一个梦想,欣赏体育、参与体育的过程也要使人们体会人生、感悟生活。[3]”

2我国体育影视的文化透析

2.1体育与影视的早期联袂清末,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电影首次在中国放映。据1897年9月5日上海《游戏报》第74号刊载的《观美国影戏记》中就有“以剑术赌输赢”、“以拳术赌输赢”、“两西人作角抵戏”、“赛走自行车”、“水池浴戏”、“秋千弄拔”等体育活动[4],不难看出,击剑、拳击、摔跤、自行车、游泳等运动项目已经成为电影热衷于表现的内容。其实,中国人从自制电影之日起就对体育生活非常关注,1918年成立的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摄制的纪录短片中,就有《东方六大学运动会》、《约翰南洋比赛足球》、《第五次远东运动会》、《女子体育观》等内容[7]。之后,逐渐出现了表现体育运动员生活的艺术片,联华影业公司于1934年摄制的《体育皇后》是中国体育电影的开山之作。影星黎莉莉扮演片中具有短跑天赋的“体育皇后",影片表现了“短跑皇后"从沉醉于灯红酒绿的生活最后回归到自己所热爱的短跑事业。这种类似于“浪子回头"的主题,对今天人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依然有着警醒作用。

沿着我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脉络看,从晚清时期到民国,内忧外患频发,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在这样社会历史背景下,体育和电影都没有成为普遍的文化现象,体育电影功能和作用的发挥难免有所局限。但当时为数不多的体育电影作品终究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们开始有了一个新的视角去了解世界、审视国家民族命运、探求自身存在的意义。体育影视的社会价值得以初步体现。

2.2体育影视的新发展建国初期,社会局面复杂多变,新中国体育事业也刚刚起步,曾获得“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的《女篮五号》是当时体育影视的代表作。它以一位女子篮球队员的成长为主线,辅以悲欢离合的爱情为副线,揭示了中国两个时代运动员的不同命运,讴歌了新中国体育运动员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1963年公映的《球迷》,则是根据金振家的话剧《足球场外》改编而成,它叙述的更是一个普通故事:球迷司机和球迷医生为了得到一张足球比赛门票弄得神魂颠倒,最后却又为了送一位孕妇接生而主动牺牲了看球赛的机会。同时,深受三年自然灾害之苦的中国人民,也从整篇的叙事中体会到了伟大而平凡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影片选取足球比赛作为创作背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足球比赛中所需的团结、协作、拼搏精神,对号召人们在该时期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寓意不言自明。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面临发展道路的重大调整,体育影视鲜明的时代特征得以进一步体现。中国女排首次获得世界冠军后,国人精神振奋,1981年由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沙鸥》成为中国体育题材影片中的又一部力作。影片主人公是一位排球运动员,她抱负远大,怀着誓夺世界冠军的追求拼搏于排坛。影片塑造的沙鸥形象,讴歌的“女排精神”,与当时“拨乱反正”后中国人民心中“振兴中华”的勃勃心声形成强烈共鸣,与当时中国的青年一代努力拼搏、建设祖国的精神风貌紧密相融,再加上影片在艺术上勇于创新,以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影视语言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营造氛围,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量。除此之外,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体育题材影视片还有以我国著名围棋大师吴清源为创作原型的《一盘未下完的棋》。该片主要讲述了中日两位围棋高手(况易山和松波麟作)在日本侵华战争的血海惊涛中的恩怨情仇,重点描写了围棋艺术在新旧中国两个不同时代的不同际遇,最终展开并深化了中日关系的主题(两位饱经战争苦难的老棋手消除了隔阂,相识更深,重归于好。30多年前没有下完的一盘棋又得以继续……)。该片以体育文化和影视文化近乎完美的结合成为里程碑式的影视经典。另一部优秀的体育影视作品《棋王》也以棋类体育项目为主要载体,该片则主要表现了象棋的文化内涵并揭示了“十年浩劫”带给人们的精神创伤,并试图通过对主人公“棋呆子"痴迷于棋的性格刻画,进而表现出主人公“贫贱如乞却又心融万汇,行于浊世而又超然物外"的处世哲理。该片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要义和时代特征结合得恰到好处,同时也是一部在当代中国影视界具有某种经典意义的体育艺术片。

2.3体育影视的新变化

在1999年推出的一部以篮球为题材的影片《女帅男兵》中,人物不再单纯、简单化,对打假球的现象也有所涉及。除此之外,当时虽然还出现了如《女足9号》、《跆拳道》、《黑眼睛》、《防守反击》、《中国流》、《足球启示录》等体育题材影视作品,但是由于在主题发掘、人物命运把握和对体育精神领悟上存在的问题,这些影视片并没有在观众中产生很大的反响,这一现象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期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的事实。这些事实不仅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价值取向变迁和社会规范重建的过程中面临的种种矛盾和困惑,而且也是当代中国体育事业和影视事业共同进行深入的思索和变革的真实写照。日益国际化、商业化、社会化的体育与后工业时代的影视如何找到新的结点并使体育影视再现辉煌成为我们所关注的新课题之一。

在这里,有必要把我国的武术题材影视片单独列出加以分析。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武术作为中国经典的传统体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集中代表,使得各种以武侠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成为近20年来影视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由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改编创作的影视作品,到全国遍地开花的武术学校;从李小龙、李连杰、成龙的武打影片,到成功进军奥斯卡的《卧虎藏龙》;这些作品在给人们带来精神愉悦的同时,更好地宣传了武术本身。如果把香港、台湾的武术(功夫)影视片也考虑在内,可以说我国的武术影视起步较早。《霍元甲》、《陈真》等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为积弱的中国洗雪了“东亚病夫"的耻辱,除暴安良、伸张正义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人们观看后斗志昂扬、倍受鼓舞,古老的武术与现实社会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其实,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华传统武术与影视手段相结合的体育影视创作最早已在港台地区掀起了高潮,在大陆的再次兴起则是以20世纪80年代初问世的《少林寺》为主要标志,这从该片公映当年所创的票房之最就可见一斑,紧接着又有一大批诸如《少林寺弟子》、《武林志》、《南北少林》、《木棉袈裟》、《一灯大师》等表现武术文化的影视片出现,国人对武术的痴迷一时达到了疯狂,这种现象也集中反映了当时的人民群众内心对以体育影视这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优秀文化成果由衷的欢迎。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武术大踏步地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又一重要窗口。但我国目前武术影视片的现状却令人深思,虽然不乏在国际上屡屡获奖和票房收入丰厚的武术(功夫)影视片出现,但是由于制作者对武术精神内涵领悟的差异,加上先进科技手段带来的夸张特技效果,该类影视片的制作理念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社会转型的当口,面对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的广大人民群众,武术题材影视片再也没有了以往举国欢腾的轰动效应。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面临如何国际化并与社会发展接轨的困惑时,武术的境遇可能更有代表性。而体育影视在我国竞技体育中的一些优势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排球、游泳、跳水等也没有能够有效利用深厚的群众基础,与银幕渐行渐远,这种现状与我国竞技体育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极不相符。体育影视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宣传、推动和发展体育运动(项目)本身,同时促进社会发展。体育影视文化的发散功能在社会转型期的紧要关头几乎丧失殆尽。

3国外体育影视的文化透析

国外的许多优秀体育影视起初也是以体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为主。刨除当时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发展局限,单从制作手法和社会影响上来说,由瑞芬斯塔尔执导,以1936年柏林奥运会为背景的纪录片《奥林匹亚》、1964年《日本东京奥运会》纪录片及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纪录片都堪称经典。以上以奥运会为主创内容的纪实影视片在全球范围内极好地弘扬了奥林匹克精神、传播了奥林匹克文化,影响深远。

许多西方国家在宣扬其体育影视文化的过程中,总有一类体育项目成为影视创作的主要内容,这就是拳击。这种现象与我们国家武术(功夫)影视片的创作有相似之处,但二者风格迥异,社会反响也不尽相同。众所周知,拳击在西方是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运动项目,在100余年的电影历史中,有关体育题材的影视片多达3 000余部,其中以表现拳击内容的为最多,仅美国好莱坞推出的就超过500部[5]。也许是拳击运动本身的惊心动魂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于是围绕一名拳手的经历或一场激烈的拳击赛,就可以成为一个绝妙的影视故事。拳击影视片大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讲述出身低微的小人物为了维持自身的尊严而勇斗强手的故事,从而表现出了一种奋发向上、不惧权威的精神。它代表了当时美国许多下层人民的处世态度:不惧权威,努力奋斗,创造光明的前途。这种类型的影视作品不仅丰富了拳击运动本身的文化内涵,也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弘扬了某种精神。以上因素成为了西方国家对拳击文化极度热衷的社会基础和需求背景。从1932年的《舐犊情深》,到我国观众非常熟悉的《王中王》、《愤怒的公牛》和1980年的系列影片《洛奇》,一直到2005年公映的《百万宝贝》,这些体育影视作品无一例外地通过对拳击文化的多角度诠释而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在各个历史时期体现着丰富的社会价值,并因此而多次得到“奥斯卡”奖的垂青。可以说,作为西方体育影视文化主流的拳击电影把体育影视的诸多发散功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都很好地利用了各自的优势体育项目,通过影视的形式影响其社会发展的进程,在给人的心灵以启迪的同时也带动了体育运动项目本身的飞跃。例如,水上运动多次在美国影视片中得到表现,其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出水芙蓉》,主演这部影片的是美国著名游泳运动员威廉斯,她15岁成为全国冠军,是举世闻名的“好莱坞水上公主”;世界名片《歌舞大王齐格飞》也是她主演的,当年该片曾在我国被认为是一部表现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影片,而实际上,它是一部美国“歌舞片”的代表作,对于花样游泳的普及和发展也起过一定积极作用。还有,在棒球王国美国影坛上还出现了两部以棒球为题材的著名影片,一部是风靡世界的《棒球联盟》,另一部是由歌星麦当娜主演的《女子棒球队》,从这两部影片的成功中我们可以看到竞技体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此外,1981年的英国作品《火的战车》通过讲述两位田径运动员的故事反映了人类的进取精神,这不仅超越了体育的普遍意义,而且深入探讨了人类生存的本质。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的这部影片因此而获得“奥斯卡”奖。在这里,我们似乎还有必要重温一下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引起巨大轰动的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以号称“东洋魔女”的日本女排在其鼎盛时期为背景,该国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这部作品,由于我国当时体育文化相对匮乏,该剧中“痛苦和悲伤像球一样向我袭来,青春投入了激烈的赛场……”的激情告白不知让多少中国观众为之热血沸腾,成为青年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励志情结,鼓舞了整整一代人。

4体育影视的价值反思

体育运动尤其是竞技体育运动的激情与对抗,勇气与力量,成功与失败,泪水和汗水,这一切都是银幕所孜孜以求的。正因如此,体育影视作为一种影视类型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体育影视文化是在绵延数千年的体育文化和诞生才100多年的影视文化之间跨越时空的对接,而体育影视文化产生的这100多年,正是一个充满艺术和生命激情的时代,也是充满商业和明星的时代,影视和体育表现得是如此相似。我们可以看到,体育影视的娱乐功能在西方电影尤其是美国电影中得到强化,大量娱乐形态的体育影视和少数刻意探求影视语言表现潜力的类型影视同时并存和交叉发展,既保持着体育影视艺术发展前行的动力,又提高着观众的体育文化素养和体育运动本身的普及程度,同时还保持着娱乐功能和商业价值等社会价值的实现。在中国的影视发展史上,体育影视主要是作为拯救民众、启发民智、改良社会的工具而存在,娱乐则始终被拒之门外。过于偏执地强调教化功能往往造成娱乐功能的相对萎缩,导致观众主体意识的失落,并进而培养起观众消极的接受心理[7]。

我们看到,建国初至20世纪80年代的体育影视作品将体育比赛与民族精神牢牢地联系在一起,片中的主人公努力用体育比赛上的胜利来挽回解放前“羸弱中国”的民族尊严,他们大多具有一种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支撑他们的是强烈的民族尊严与民族感情,振兴体育也成为民族复兴的代名词。体育影视的价值内涵逐渐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虽然近期我国的体育题材影视片已经开始尝试去尽力挖掘主人公所表现出的体育精神与人生意义关系的探寻,但是高质量体育影视剧的整体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影视片主题发掘得深度不够被认为是当今中国体育影视不景气的主要原因。不再局限于集体主义范式的人们如何在现实和影像幻境中找到自我和实现自我逐渐成为新时期体育影视所要追求的价值所在,也是体育影视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在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阶段,对于中国的体育影视创作者来说,首先应该让观众在观赏体育影视过程中得到真正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而不必强行输入多少深沉的思想,否则,教化与娱乐将两败俱伤,体育影视的价值也将无从谈起[8]。

进入新的世纪,随着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随着全球化的迅速逼近,文化生产已日益成为当代经济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复杂的现代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像电视、电影、出版、音像、文艺演出、工艺美术、体育比赛等已越来越发展为庞大的产业集团,成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文化生产力的发达程度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马克思的大生产力观及文化生产力理论指出:文化生产力是“劳动与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劳动物化了,而对象被加工了,在劳动者方面曾以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现在在产品方面作了静的属性,以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6]。这样一来,各国在新一轮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已经开始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体育影视也应该是文化生产力的要素之一,因此,我们更应该从一个全新的高度去思考体育影视的时代价值。

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近20年来,与中国体育运动的迅猛发展和显著成就相比,我们体育题材影视片的创作、生产、效应都还是相对滞后的。影视片数量不能算少,但质量和影响却不尽人意。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和数字体育付费频道及各省(市)电视台体育频道的开播、奥运会和世界杯等重大国际体育赛事的现场直播,已经使体育生活深入千家万户,使群众对体育生活的参与度、关注度、亲和力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不仅一些优秀体育运动员的事迹家喻户晓、广为传颂,而且以其精湛技艺、精神风貌成为青少年心目中的英雄偶像。但是,属于励志片类的体育题材影视片却大多沿袭着“运动员经受挫折,经过顽强拼搏并最终战胜困难”的老套路。片中往往忽视对影视片主题和人物性格命运的深入挖掘,总是停留在关注最终的竞技成绩的范围内,长久以来将竞技比赛成绩看得很重的我们,却往往将体育单纯地理解为对冠军的追逐。另外,在中国影视文化从审美文化向文化工业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影视工业整体的低迷状态和影视管理部门相对僵化的审查管理制度也影响了体育影视的发展,制作人员对于体育专业知识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题材影视片在画面上的冲击力与感染力。虽然我们并非要求完全还原体育的原貌,但过于离谱的体育场景的描绘还是影响了整部作品的质量,并且将最后主题提升的任务变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9]。

在国外体育影视中,美国的好莱坞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精良的影视技术、专业的制作阵容和别样的创作理念对多彩的体育实践活动进行了理性的思索,尤其能够充分利用体育题材与社会发展、价值观念的有机联系对本国文化进行宣扬,加上美国影视管理部门对电影作品严格而不失灵活的审查管理制度,它们制作的体育影视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势头。我们看到的是体育影视与社会发展、文化宣扬、人类进步及体育本身的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因而以美国的体育影视作为国外体育影视作品的集中代表不算夸张。2005年2月,备受瞩目的第77届奥斯卡颁奖盛典落下了帷幕,美国著名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拍摄的体育题材影片《百万宝贝》因一举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等4项大奖而风靡全球。这部影片中描绘了一位31岁女拳击手不断追寻其生存价值与生命意义的奋斗历程:该片前半部侧重于描写女拳击手在日常的训练和比赛中对生命意义的探询,片中对拳击手训练和比赛的真实再现令观众激动不已;随着女拳击手在即将通过竞技体育迈向人生辉煌顶峰的时候突遇横祸并造成高位截瘫,她在竞技体育上的更高追求也因此戛然而止,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在生命意义上的追求也随之结束[3]。该片展示了“对生命本身追求过程的意义远远大于追求结果”的感人道理,对于片中最后选择安乐死的女拳击手,谁又能说她是个失败者呢?这种感受才应该是人们对体育影视文化的切身情结,也是体育影视文化的真实力量。

我们在此无意美化和冒然接受西方体育影视及其文化所携带的不和谐因素,综观历史与现实,体育是不分国家与民族、贫穷与富贵的“人类之爱”,中国体育的改革成效显著、令人欣慰,在追求真、善、美的路途中,可能会有坎坷,甚至是暂时的挫折,但如果中国体育工作者和影视工作者能抓住机遇,不断创新,中国体育影视文化再次繁荣的一天终将到来,这些一直召唤着影视工作者的关注和投入,呼唤着无愧于中国体育工作者的拼搏和中国观众期待的影视片的诞生。

5我国体育影视文化的价值皈依

5.1大型体育影视文化活动——自信、开放、回归社会的制度建构

2005年6月25日,由北京奥组委、国家广电总局主办;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北京市委宣传部承办的“第一届北京国际体育影视周”拉开了序幕。该项体育影视文化活动以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和北京奥运理念、推动中外体育影视的交流和发展为主旨,近百位体育明星及文化界政府官员和300多位中外影视艺术家、多国驻华使节文化官员和国内外媒体齐聚一堂,见证了具有百年历史的奥林匹克运动与恰逢百年华诞的中国电影百年交汇的历史时刻。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美国数字版纪录片《挑战者姚明》首映式,该片以轻松幽默的风格,详细记录了姚明在首个NBA赛季中从“状元秀”到篮球巨星的传奇经历。参加这次电影展映的有从1934年至2005年,由中国、美国、泰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和英国等国影视工作者拍摄的20多部中外优秀体育影视作品,在北京各大影院及社区广场共播放10余场次,吸引了万余观众,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些影片以其艺术和体育的双重震撼,记录了体育运动的一个个精彩瞬间,表达了人们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不懈追求。2006年6月26日晚,第二届北京国际体育影视周如约隆重开幕。开幕式放映了奥运典藏影片以奥运圣火为线索,讲述光荣与梦想背后的感人故事,在这些由国际奥林匹克影视资料档案馆提供的影片中,不少镜头是首次与中国观众见面。然后,来自8个国家的26部体育影视作品在北京公映,其中既有《一球成名》等上映不久的火热大片,也有《女篮五号》等影迷们耳熟能详的老作品,还有反映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黑眼睛》等。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同时推出了体育影视展播,此外,国家广电总局还调集了8部数字放映车,将这些优秀的体育影视作品送往若干居民社区和各个奥运工地,使体育影视作品走进了千家万户。作为已经形成惯例的国际性体育影视文化盛事的一个重要内容,第三届北京国际体育影视周又于2007年7月8日开幕。以纪实的风格,表现一个残疾少女和命运顽强拼搏事迹的体育类励志影片《隐形的翅膀》作为开幕影片放映,感动了所有观众,受到各方面好评。中央电视台和北京市的各大影院相继播映了来自韩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的《永远的贝利》、《马拉松》、《奥林匹亚》等体育题材影片。另外,北京市文化局还组织了300多台数字放映车,深入到1 500多个社区进行露天放映,让上百万市民分享体育影视文化带给他们的快乐。作为迎接北京奥运会制度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囊括纵贯百年、横跨五洲的优秀体育影视作品,使体育运动中的生命价值通过影视文化的形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更加显示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2经典的体育影视作品——真实、人本的价值取向变迁

2007年9月,“华表"奖获奖影片,由中宣部、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六部门联合推介,集体育题材、青春题材、励志题材、残疾人题材、女性题材、农村题材等于一身的《隐形的翅膀》(以下简称《隐》片)开始在全国公映。该片是根据残疾青年的真实事迹,讲述了一位双臂高位截肢的残疾少女与命运顽强抗争的故事,主人公通过体育运动的顽强拼搏实现了自我挑战和人生意义,获得全国冠军。影片不仅诠释了征服自我和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而且更多地把爱的教育编织进励志主题,使人们在看过影片之后,最不能忘记的不是他们残疾的身体,而是他们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指出的:“残疾人运动员的出色表现不仅超越了他们自身的体能,而且表现出战胜对手和困难、战胜生活中不公正遭遇的决心,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一课”。跟一般的体育影视作品相比较,残疾运动员题材又是体育影视片中的特例,《隐》一片再次挖掘了体育影视的类型特质与价值内涵,在追求个性、尊崇人本的基础上力图有所创新,有效利用影视手法表达了一种全新的价值观,从而达到体育文化与影视文化的有机结合,并通过对竞技体育精神的准确把握,开掘了国产体育影片的新路径,把我国体育影视作品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近年来国产体育影视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6结束语

在现实社会中,尤其在体育文化领域中,各种变迁着的价值观念之间构成了“理想的冲突”——实质上,体育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归根结底也是对立的人生理想之间的冲突。这种体育文化的冲突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范式是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冲突,而其具体形态则往往要丰富复杂得多: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混合、价值的多元化、混乱与重建、意义的丧失和追求等等[10]。恰逢2008年,我国即将举办奥运会之际,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体育这个平台,以影视为手段,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价值变迁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充分掌握体育文化和影视艺术类型特征的基础上,对体育影视所涵盖的开阔文化空间予以充分地体认和尊重,以使体育文化因素和影视艺术要素在体育影视的有机表现形态中融合得恰到好处,从而为体育文化生产力要素体系的构建搭起新的平台,最终促进体育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

[2] 仲富兰.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12.

[3] 同样体育电影不同体育观念——第77届奥斯卡奖揭晓[N].中国青年报,2005年3月1日国际版.

[4] 郭小橹.电影理论笔记[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5] 当电影“遭遇”体育——焦点专题[N].ESPNSTAR中文网,2005版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 佳明.体育与电影不解的情缘[J].大众电影,1994,(4):50-51.

[8] 张鲲,姚婧.体育影视价值解读[J].体育文化导刊,2007,(8):32-36.

[9] 于可红.体育文化[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

[10] 阿尔布莱希特·维尔默(德).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2.

作者:张 鲲 康 冬 姚 婧 蔡恩伦

第3篇:体育影视赏析 观后感

201321080112周陆广

浅谈体育与政治的关系

——观《成事在人》有感

体育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单单从“体育”两个字来说,我们就是理解为运动、锻炼、比赛等等。但是,体育在更高的层次上讲有更进一步的意义。大的方面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可以从体育的层面反映出来;小的方面体育代表了每个集体的利益或者说某个集体的凝聚力、个人的兴趣等。

在本学期的“体育影视精品赏析”这门课程中,我们观赏了许多与体育相关的影视作品。大到国家的层面,小到个人的兴趣、追求,我都有很深刻的感触。在此,我主要谈一下我在观赏《成事在人》后的一些想法与感受。

《成事在人》是关于南非领导人曼德拉的一部传记性质的电影。影片主要从曼德拉出狱后,当选南非共和国总统的生活、工作讲起。曼德拉的生活中扮演很多的角色:国家总统、黑人领袖、丈夫、父亲等。在不同的角色中,用最简单的两个字来说就是“宽容”。在监狱中几十年,是由于种族歧视,曼德拉没有将这一痛苦放大化。在狱中,他学习白人的语言,了解他热爱的橄榄球运动,消除种族歧视一直是他的追求或者说是目标。其中,橄榄球运动在国家的统一,国民的利益之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以白人为主的“跳羚队”代表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荣誉。曼德拉坚持自己的观点,积极鼓励“跳羚队”团结作战,把一种体育比赛上升到国家的高度,让所有的南非国民包括黑人都以橄榄球为国家的骄傲。

201321080112周陆广

这就是体育的魅力,既然是讲体育与政治的关系,就把曼德拉从影片的主体中抽离出来,尽管影片中曼德拉的贡献、他的作用以及这个影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刻画南非领袖曼德拉,曼德拉是永远不能被遗忘的。

体育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注定了要与政治结下不解之缘。体育与政治就存在着复杂、互动的深刻关系。作为人类的具体行为表现,体育可以说是社会的缩影,体现社会的方方面面,必然与所处时代的社会上层建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体育作为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 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有着密切联系。因此, 通过对体育行为的研究可以直接把握社会的动向及其政治背景政治决定体育的性质。

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体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已经上升到国际化的高度。体育发展与政治关系多元化以及多民族文化融合与竞争是体育与政治关系日益多元化与复杂化的主因。我国的体育事业正在蓬勃的发展,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一次重大的转折点,我国的国际地位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我们奥运会的取得的好成绩让我们在国际上更有发言权,我们的国家更加的有分量。

体育在我国的外交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72年的“乒乓外交”为我国的外交事业打开了新局面。到后来崛起的中国女排,中国的体育事业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中国在世界体坛上逐渐有了一席之地。

现如今,中国的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在多个项目上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这是所有华人的骄傲。

201321080112周陆广

习总书记上任后,我国现在正处在一个新的局面,可以说是崭新的世界,我们的对内政策,外交方针。小小的方面都展示出我们国家新的面貌,体育外交也在近段时间有了很好的证明。我们都知道,总书记喜欢足球,在他访问不同的国家时就获得了新西兰、阿根廷等国获赠的球衣。这是一种很好的外交手段,两国领导人更好的沟通,拉近两国的距离,更好的开展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

体育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生生到更广阔的空间。

我在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的一些感受,以及联系我们的国家的发展,我们的现状。从而表达出我的一些小小的看法,可能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这也是我所热爱并关注的一部分。希望老师能够指正,同时感谢康老师这学期为我们提供的精彩的电影以及您精彩的课堂。课堂上您所讲的一些事情我是很感兴趣,也是感到很荣幸能够听取您对体育,对政治,对经济方面的见解。十分感激,谢谢!

第4篇:影视作品赏析

赏析——《楚门的世界》

班级:畜牧13-2班

学号:131901217

姓名:蒋金丽

摘要:

本论文,首先对《楚门的世界》这一影片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体会影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再通过对其表现手法的分析,并就影片的内容以及其所要表达的思想阐述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蒙太奇

特写

声音

人生如戏

正文:

电影主人公楚门是一个被电视制作公司收养的孤儿,也是全球最受欢迎的肥皂剧《楚门秀》中的主人公,然而这一切他却全然不知。 楚门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一座巨大的摄影棚里,他的妻子,亲人,朋友都是《楚门秀》的演员。一次,由于节目制作组的疏忽,竟让在楚门小时候因他而“死”的“父亲”再次露面,楚门悲痛万分并开始怀疑,于是制作人编织了一个完美的谎言让其“父子”相见。又一次,多年前楚门一见钟情的姑娘回来了,她给了楚门一些善意的暗示,楚门便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渐渐地,楚门发现他工作的公司每一个人都在他出现后才开始工作,他家附近的路上每天都有相同的人和车在反复来往,自称是医生的妻子更不是医生,楚门就开始怀疑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痛定思痛,他决定逃出这座 “小城”。但是,制作人却次次阻挠和利诱。楚门不为所动,毅然走出通往自由的大门。

本部影片的剧情设计十分离奇,整体给人一种很荒诞的感觉。它向我们反映了人类的希望和焦虑,以现代派的艺术风格深刻揭露了西方商业活动中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丑恶行径,对美国的道德、人情及世态的消极一面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另外,也批判了“媒体万能”的价值观,用类似“乌托邦”的虚拟的完美世界寓意着“笼中鸟”式的生存悲哀。

影片中运用了许多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例如,在反映楚门每天的生活状态时,影片运用了重复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旨在暗示楚门的人生是被操控的。每天上班前邻居家的狗都会扑向他,每天在上班的路上都有相同的两个人把他按在相同的地方说要买保险,场面很滑稽,但是同样的画面多次重复,以乐生悲,把人物的命运刻画得可悲可怜。

该部影片也对主人公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比如楚门每天在车上开广播时的镜头特写,符合影片整体滑稽荒诞的主线,为他后来发现自己被操控做铺垫。另外,有很多“观众”在观看《楚门秀》的特写镜头传达出楚门是被观看的,同时这种近距离的放大会让“观众”意识到自己也是这部真人秀的看客。

除此之外,影片中还有几段让人印象深刻的声音。比如,广播台播放的曲子,不和谐的声音背后是操控人员的手忙脚乱,“世界”停止的那一瞬间让人感到这世界的虚伪。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感知到,人生如戏,重要的不是谁在演这场戏,而是谁导演着这场戏,我们自己的人生不应由别人来操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拥有一个值得用一生去追求的理想、信仰。追求理想、信仰道路上总是会遇见很多的挫折,它将是我们受用一生的宝贵经验,我们要越挫越勇,不要被其所屈服。

第5篇:影视作品分析范文/影视作品分析指导

影视片分析

考试内容:这里的影视作品可能是电影或电视剧,也可能是电视散文,还可能是专题片或纪录片,还可能是综艺节目片等等,考生观摩后,当场写出一篇评析性的文章。

考试目的: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影视作品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及文字写作能力。作为一个影视导演,其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优秀影视作品的感悟、鉴赏和借鉴,因此影视作品的分析是影视导演专业入学考试的首要一环。

应试指导:在这一考试科目中,影视作品的类型可能是故事片也可能是纪录片,还可能是综合艺术片等等。不论所提供的影视作品是哪种类型,分析总要从艺术分析的角度进行而不能是复述性的内容概括或泛泛而谈的观后感。考生要结合影视作品的画面、音响、音乐、解说、主持等各方面的要素,对其主题内容、结构框架、制作造型等方面作出艺术性的分析。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集中深刻,有独特的视角,力求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表达具有自己个性的构思。

1、 评析策略

对一部比较完整的故事片类型的影视作品,常见的具体的评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 评片名

片名,是影视片的具体名称。片名不但是个称谓的符号,还包含着如下涵意:

(1)文化含义,片名包含着制作者对观众的诱导和暗示,因为它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容。(2)统领意义。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着给观众联想的余地,起到审美作用,但最实际的,还应看片名是否承当了统领、指向影视片本体的职能。换一个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视片内容相关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仅仅切合影视片内容,而且对帮助观众理解影视片的主题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则更有评论的必要。

(2) 评导演

1)导演构思。为了把剧本转化成影视片,导演要从整体上构想未来影视片的内容与形式的各个方面。这里既有对影视片的基调、样式、风格、人物等方面的确定和追求,又有对各门类艺术家的具体要求。这是导演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2)导演手段。导演为塑造银幕形象,要在影视片中利用多种具体的表现手段,通过故事和人物感染给观众。导演手段包括:画面的运动和镜头的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音乐、语言的运用;场景交换;气氛烘托等。

评论影视手段运用,要亿时亿 影视片的具体情况,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创造性。

3)导演风格。优秀导演在优秀影视片中实现了自己的追求,有异于其他导演的追求、创造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般地,将特色称为特色,将突出的特色(或转为稳定出现、反复实践的特色)称为风格。

风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现。评论导演风格不仅是对导演创造力的一种衡量,而且是对评论者鉴赏力的一种衡量。不能把风格的帽子随便乱戴,也不能对明显的风格视而不见。

4)导演创造。从影视片来看导演对剧本的转化、实现成为影视片的过程中有哪些创造,可以看出他为社会生活、为影视艺术、为广大观众创造了什么,导演创作体现在影视片在中,因而,对影视片的评论,总相关着影视片的创作领导核心导演。因而,评影视片,就评论了导演,虽然有时不必单独地评论。

(3) 评主题

主题是艺术作品所描绘的整个形象体系中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又称主题思想,主题是作品内容核心,是作品的灵魂与统帅,既贯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主题,从作品中体现出来,又包含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评价,渗透着作者的美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世界观。

全面评价一部作品,离不开对主题的研究和理解。

在影视作品中,主题孕藏在整个画面、声音所构成的整体银幕荧幕形象中,在作品的内容展现与形式中显露出来。和这点相关,主题还可以在影视片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主人公的形象上,在主人公的命运中,体现着生活、社会、人生的意义。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可以反映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倾向。主题还可以体现在情节上。情节的发展,即事件的进程、结局,也包括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与评价。情节的发展与人物命运、人物塑造密切相关,受着制约,又是主题的体现。

主题既然体现在作品的各个方面,分析主题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整个思想体系。从头到尾,从各方面来认识作品的总体倾向。

第二,分析具体的艺术形象。主题是从作品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来。主题的提示,须在具体艺术形象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主题不是夹杂、安排在作品中的几句评论,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层意蕴,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确。

第三,重视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为提示作品的主题,必须认识、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研究情节。情节安排,不单纯是生活的直接展现。

(4) 评演员

1)演员对角色的表演

演员对角色的表演是在导演对影片的总体要求下进行的,有一定的限定性;同时又是在自己对角色的理解的基础上来完成,有一定的自由性。在角色的规定性限制中创造有血有肉、有特征的角色,使演员表演的特定环境。

演员的表演,需要有高度的理解力(包括对生活、社会与人生,对剧情、对艺术的理解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根据理解来展开丰富的现象,在想象中完成对角色的创造)、准确的表现力(将对角色的想象准确的加以表现)、多向的模仿力(多种方向、不同条件中、不同人物的可能性的模仿与表演)等等。

演员的表演,要根据角色的规定,多方运用声音、神态、动作等手段,将角色展现给观众。

演员的表演,既需要演员有强烈的感情,以充沛的激情注入到角色的创造与表演之中,有要求以生动的形象(角色)来感染观众,以使观众深深地进入特定情境来感受、评价生活与艺术。

2)演员对角色的创造

对演员技巧的评价原则,主要的有自然、可信、感人、个性等。

自然。是指演员所表现的角色,既符合生活中的自然现实,是经过加工的自然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明显看出人为加工的生硬的痕迹。还包括表演过程中的人物活动一样,有其内心的心理根据,有其外在的活动流程。

可信。是指由于角色符合生活规范的统一,而使观众认可。符合生活规范不见得可信,只有生活规范与艺术规范统一,人们才能在观赏艺术时,既是评判生活,有是在进行审美活动。

感人。指角色能给观众以审美的震撼力。只有演员在角色中庆祝了激情,赋予了创造,使得人物形象动人心魄,才能取得感人的艺术效果。

个性。个性是创造的标记。当演员在角色中牢牢打上创造之后所产生的印记,个性便获得了。能否获得个性,能否达到创造,是演员是否成熟的主要分界。

(5)评摄影摄像

1)构图。是指进入摄影摄像镜头映现到胶片磁带上的各种(或一种)物体,在画面上所占的位置及相互连接的关系。换句话说,是进入摄影摄像像框的景观是一种怎样的图例。

距离。由于距离的不同,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之分。某一镜 使用特写或是中景(或是其他景别),取决与影片的内容叙述与表现,还包括着叙述者的叙述态度和感情,以及预想中的对观众的感染。

角度。常见的拍摄表现角度有:平摄、俯摄、仰摄等。这些角度的选择,在于剧情的演示和感情的寄寓。

构图的意义,是要自然地表现生活故事,在叙述过程中,使观众感受着电影的形式美。

2) 用光。包括对自然光(太阳和月亮)、人工光(灯光)的利用。由于摄影摄像必须在一定的场合下表现某种特定的环境,在有光线的情况下才能使观众看到所拍摄的内容。

光的第一作用是表现特定环境,而每个环境都有其相应的光线。用光表现特定环境下的人与景物,起着真实气氛的作用。

光的第二作用则是对拍摄对象的强调,或强或弱的光线,或顺或逆的拍摄,反映出影片的作者对事物的某种强调。这种强调,既应和剧情的发展相关,又应同叙述的态度与方式相联。

综合起来,光的运用从其基本的层面来看是表现环境的特定性。从更深的层面来说,则表现创作者的情感态度,给观众以情绪、感觉上的影响。

3)色彩。色彩在彩色摄影摄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万物各有其色。影片中所表现的物体也显出多彩的绚丽。影片中的色彩,首先要解决的是对生活中物体色彩美丽的还原。一般地说,生活中的色彩应当在影片中得到生动的展现。这还不是色彩的全部。影片中的色彩,不是对生活中色彩的堆积和罗列,而是体现着创作者的精心构思与创造。

4)镜头的移动。在拍摄运动着的人物或事物时,摄影机在运动中跟踪拍摄对象,是摄影摄像中越来越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显露出摄影摄像师的技巧与风格。

评摄影摄像的主要原则:

第一,摄影摄像可以单独评论,却不应与影视片整体割裂开来。摄影摄像既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又不能脱离影片内容而独立存在。

摄影摄像是一种艺术创造。这种创造要纳入影视片的总体构思中加以检验和认识。

第二, 摄影摄像作为艺术创造,不只是对自然、生活、事件等拍摄对象的还原,还要看摄影摄像师的创造性劳动,怎样去表现、创造美与美的形象。

第三,摄影摄像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艺术创造,对摄影摄像的评论要有理论准备,又要有不断积累的评论实践,还需要在认识、掌握影视艺术规律和摄影摄像艺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

(6)评开头与结尾

影视片是一个整体,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作为局部的开头、结尾,具有对艺术整体的必要的组成意义以外,还有着深化作品意义、构成作品艺术巧妙性的特殊意义,可以在未脱离影视片总体的前提下,单独地回味和评论。

好的开头,应当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的特点:

(1)在故事叙述最合适的地方开始。在这里当然没有统一的尺度,要结合具体的故事内容。

(2)吸引观众。故事开始了,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非易事。要使他们能认真地看下去,引起一定 的兴致又在故事 进展过程中感受到艺术品味的审美满足,需精心设计、构思。能够尽快地吸引观众,才算得上好的开头。

(3)交待清楚、利落。对事件、人物的交待,是影视片开头必须要做的事。能否把故事开始之前的部分,除了应有的故意留的悬念之外,在短时间里交待清楚,而又自然地体现在故事 中,使人不感到是故意在交待,并不是很容易的。

(4)自然地发展。故事开始了,既要照顾到交待人物、事件,又要吸引观众,还不可忘记让故事进行下去。

综合起来,好的开头就是要在影视片开始的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之内,引动的注意力,交待清剧情,并使剧情开始发展。

好的结尾,也具有一些基本特点:

(1)收束适宜。在问题解决之后,或悬念澄清了,观众心中的疑团解决以后,就应当马上结束全片。

(2)留有余味。或者为了强化主题,或者为了揭示人物的命运,不管如何,作品的结尾都应考虑如何使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包括在:思想的力量,撼动人心;艺术表现上的独创,满足观众审美需要。不同的结局,可以表达出不同的生活意义,给观众以不同的感受。抓住这种欣赏感受加以思考,来展开评论,是进入艺术分析的有效途径。

故事的结尾,有两层意思。一是什么样的结尾,即构成作品内容的结局是怎样的。它是与主题的表现、人物的命运都息息相关的。二是它是怎样结束的,即怎样来使艺术作品的形式终止。它既是表达内容的一种手段,又是构成艺术性的基本要素。作为内容的故事的结局,。与作为形式的作品的终止,应当是和谐的。

评论开头与结尾,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结合起来进行。单独评论开头或结尾,可以就不同影视片的开头或结尾来展开,也可以就不同影视片的开头(或结尾)来进行。同时评论一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应注意到这样一些方面:

第一,两者的关系。他们是怎样联结的,有什么样的联系,共同其着什么样的作用。

第二,两者的对找照。从开头到结尾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这寓示着什么样的艺术意义,在艺术上有何特点。

第三,两者的意义。他们在表达主题方面,它们在对整个艺术结构的完整性方面有何意义。

第四, 在艺术上的独创性如何。首先看他们在是否在具有艺术上的独创性,再就是看他们在艺术创造上有怎样的意义。

以上介绍了对一部比较完整的故事片类型的影视作品的具体的评析策略,那么,对一般的纪实性短片,又该如何评析呢?

一般说来,像对纪实性短片的评析,试题中总有一些提示性的小问题,

4、5个,

6、7个不等,这些问题其实就是评析文章的提纲,考生只要按这些问题的顺序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且将它们串联起来,就相当于一篇评析文章了。

2、 评析方法

有些考生担心自己没有系统全面学习过影视艺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写出来的文章不够专业,这种担心大可不必。主试教师看重的是考生对影视作品的感悟能力,是对影视作品最初始的本质的感受,而不在乎你运用了多少专业名词。假如你对影视专业知识一知半解、生搬硬套,这样写出评析文章来反而是驴不驴马不马,弄巧成拙。还不如老老实实写出自己的最深切的感受。当然这种感受并不是空发几句议论,而是有分析、有说理的。如果能在这基础上再加以专业理论知识色彩的观照,就更好了。

为使评析写作顺利进行,依据一定的材料是基础。为了占有材料,考生在看片的同时,要有意识地用笔记录一些作品的素材和自己的观点心得要点,这样当作品播放完毕,已经有可写的材料了,对此进行提炼后确定评析文章的主旨,然后根据所 哎哟表达的主旨对所记录的材料加以筛选,选择最能表现主旨的材料加以写作。

以上是协作构思的一般方法,先 有材料 后提炼 主旨。也可以运用另外一种相反 的思路,先确定你所要评析的某个方面,或评镜头 运用,或评细节运用,或评音响运用,或评情节铺排,或评线索安排,或评人物描写,等等,然后在观片时就专门选择与你所要评析的某一方面内容相贴切的材料作为例证。这种方法之称为“主题先行”。

为了能很好地从观片进入到评析,列提纲的方法 是很有用的。提纲实际上提供了一个范式,使评析思路能相对集中,选择材料也有很强的目的性。下列提纲可供考生参考:

电视片观赏分析提纲

(边看片边记录) 电视片内容概括 10%

本片的思想教育意义 10%

艺术特色总说(总体手法、总体艺术特征) 20%

艺术特色举例(选择一到两个艺术独到之处) 25%

艺术特色细节(两三点精彩细节) 20%

缺点与不足 10%

结束语 5%

本文来自: 郑州优程高考艺术培训学校http://uthen.cn/college-view-2416.html

原文地址:

第6篇:影视作品赏析 第1讲 教案

一、授课题目

第一讲人物是影视作品的核心

——对影片《生死朗读》中汉娜形象的分析

二、教学时间安排

4课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影视作品中人物塑造的手法及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及表现。

1、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塑造的手法。

五、教学方法手段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六、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讲人物是影视作品的核心

——对影片《生死朗读》中汉娜形象的分析

影片资料:

中文译名:生死朗读 英文片名:TheReader 类型:剧情/爱情/战争/历史 国家:美国,德国 片长:123分钟

导演:斯蒂芬•戴德利

制片:安东尼•明格拉西德尼•波拉克(等) 编剧:本哈德•施林克

主演:凯特•温斯莱特拉尔夫•费因斯(等)

剧情介绍

“二战’’后的柏林满目疮痍。某天当少年迈克尔(大卫•克劳斯饰)从学校回家时,突然生病倒地,这时一名叫汉娜(凯特•温斯莱特饰)的陌生女人帮助了他。当迈克尔由黄疸病康复后,他找到了汉娜答谢她,_不料两人却很快卷入了一段激情而秘密的关系,虽然汉娜的年龄比迈克尔大了20岁。

迈克尔发现汉娜很喜欢听他读书,而他朗读的力量让他们的关系更为亲密。《奥德赛》、《阴谋与爱情》、《无用之人》……一本本读过来,汉娜深深着迷。然而有一天,汉娜却突然不辞而别,留下迈克尔暗自神伤。

八年后,迈克尔虽然已经淡忘了汉娜,但是那段关系一直是他最甜蜜的回忆。已经是法学院实习生的他在毕业之前参加了一次对纳粹战犯审判的旁听。就在这时,迈克尔与汉娜又相遇了,但是令他始料不及的是,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与汉娜这样见面——她憔悴地坐在被告席上,作为一名纳粹战犯!

审判开始了,原来汉娜曾做过纳粹集中营的女看守,面对事实她供认不讳,

1 对所有的指控全部承认。审判进行得很顺利,汉娜面临的将是终身监禁……然而此时迈克尔发现自己仍然深爱着汉娜,而他也无法相信汉娜曾是那样的人,于是他开始调查整个案件的始末,直到最后他发现一个秘密,一个导致了比忏悔更令人心碎的爱情悲剧的秘密……

拍摄背景

电影《生死朗读》根据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目前这本作品已经被翻译成39种语言,在全球卖了上百万本,还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代》畅销书排行榜冠军的德国小说。

在2002年奉献出那部让观者动容且获得了奥斯卡9项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终助妮可•基德曼夺得后冠)的《时时刻刻》之后,导演斯蒂芬•戴德利苦寻良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下一部电影计划——改编《生死朗读》。这个饱含着爱、罪恶、秘密与救赎的故事在打动全球无数读者的同时也深深触动了他的心。也正是因为面对着如此令人唏嘘的故事,斯蒂芬•戴德利感到了无限压力。早在开拍前和韦恩斯坦公司商谈影片时,斯蒂芬•戴德利就一直被自己能否把握好这部电影的改编所困扰。还好家人和影迷给了斯蒂芬•戴德利力量与自信,最终在他的带领下,《生死朗读》顺利拍竣。

虽然事关“二战”与纳粹的影片多如牛毛,但斯蒂芬•戴德利对本片能脱颖而出充满信心,因为《生死朗读》对那段惨绝人寰往事的观点非常独特:它不再关注那些惨无人道的罪行,也没有惨烈的画面作为刺激,而是全心全意把焦点放到了普通人的身上,通过他们的转变来折射出那段罪恶的往事。“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刽子手,更多的人都是不知不觉就参与到了罪恶之中,像汉娜一样,”斯蒂芬•戴德利说:“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只是没人关注过他们而已。而实际上他们往往付出了更为惨痛的代价。”也正是这样的独特观点才使《生死朗读》从斯蒂芬•戴德利的选择中闪耀出不一样的光辉,顺利得到了这位奥斯卡提名导演的青睐,而如此有威慑力的故事,再加上导演与主演的小金人星光,《生死朗读》早就在各大媒体的“2009年奥斯卡预测”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虽然最终败给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却并不能掩饰本片巨大的艺术魅力。

理论准备

叙事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是要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才能得到体现的,所以,人物在叙事艺术作品中处于一个很重要的位臵,它是叙事艺术作品的核心,因此,高尔基把“文学”称作人学。自然,电影中的人物也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作品的核心。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编导创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同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事件、动作、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2 而创造人物性格的关键是要掌握好人物的性格逻辑。作品中人物的一言一行必须要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或者说,要按照人物的轨迹向前走,他说的及他做的必须是他可能说的或可能做的。另外,还要写好人和人的关系,即将人物放到矛盾冲突中去表现他们的性格,与情节一起,将人物性格尽情地展示。

鉴赏分析

有罪的爱情,各种奇特的狂欢 充满了恶毒的亲吻 一群魔鬼也高高兴兴地消遣 在窗帘折褶里浮动

——〔法〕波德莱尔《恶之花——被杀的女人》

当地时间2月23日凌晨一时,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仪式在美国洛杉矶柯达剧场落下帷幕,34岁的英国演技派巨星凯特•温斯莱特凭借自己在《生死朗读》一片中精湛的表演如愿以偿地捧走了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的金杯。应该说,这是个令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满意的完美结果,但其在最佳影片角逐中败北,却让包括许多看好此片的人大跌眼镜。

必须承认,在获得2009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的五部影片中,|生死朗读》相当具备夺冠的实力。这不仅仅是因为它建筑在一个已经于全球取得了广泛赞誉并荣登《纽约时代》畅销书排行榜冠军的原著基础之上,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导演是赫赫有名的斯蒂芬•戴德利,更不仅仅因为它的制片人中竟然有两位是已故大师级的安东尼•明格拉和西德尼•波拉克,前者凭《英国病人》声振影坛,后者的《走出非洲》等片则一直是影视学院学生顶礼膜拜的经典……单凭剧中由凯特•温斯莱特扮演的女主人公汉娜的形象便足以让《生死朗读》像一个坚硬的铁钩,牢牢地牵住了每一个观众的心。恰如《玫瑰人生》的女主演玛丽昂•戈蒂亚在为凯特•温斯莱特祝词时所说:“……(汉娜这个角色)融合了你身上那些一直令我们着迷的气质:激情、敏感和惊人的深度,当你的人物穿越时间、爱还有艰难的环境,我们作为你的观众,凯特,无时无刻不为你揪心。”应该说,这些话既是对凯特•温斯莱特卓越演技的赞誉,也是对全片的高度首肯。

尽管如此,《生死朗读》还是败北了。原因很复杂,但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比较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在一部分专家、观众乃至奥斯卡评委看来,本片在对“二战”进行反思时,对导致这场人类灾难的纳粹分子过多地投入了同情与理解的成分,有为其翻案或洗刷罪行的嫌疑。如就有人指责本片的导演用一种艺术化的手法给残酷的历史披上了温情的外衣,甚至站到理解罪恶的立场上来描绘汉娜这个人物。

真的有为纳粹翻案或洗涮罪行的嫌疑吗?让我们从分析剧中主人公汉娜这个形象开始。

一、恶

汉娜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 当1958年的夏季,15岁的德国少年迈克尔狂热地爱恋上比他大了20岁的汉娜,在她这里得到了爱情的欢愉,以及比家给予的还要多得多的温暖的时候,我们除了对他们两人间的年龄略感不适以外,其他方面似乎说不出什么微词,甚至某些时候,我们倒被两人炽烈的爱感动着,衷心希望他们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然而,随着汉娜不辞而别,阴云与谜团开始布满我们的心:汉娜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神龙见首不见尾,为什么会在点燃了迈克尔内心熊熊的火焰后又毫不留情地泼上一盆冰冻的冷水?直到八年后,迈克尔已成为法学院高材生,作为实习生去旁听一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时,我们才和他一样恍然惊醒,而过去的一切疑问也都随着法庭上那熟悉的声音的再次出现迎刃而解:汉娜之所以如此神秘,完全是因为她曾在纳粹集中营当过女看守的缘故。

如果仅仅是当过女看守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影片中迈克尔的老师在讲解法律时说:有8000人在奥斯维辛工作,但只有19人被判有罪,6人被判谋杀。要证明谋杀,首先要证明意向的存在,也就是说,虽然当时你在奥斯维辛工作,但如果只是在按上级的命令行事,并没有在上级的命令之外“额外作恶”的话,那你就是无罪的。换句话说,如果你是完全被动作恶而不是主动作恶,那么你就是无罪的。审判不是按照道德,而是按照法律,并且是按照“事件发生时的法律”进行的。

那么汉娜有罪吗?她有主动犯罪的“渴望’’和“行动”吗? 答案是肯定的。

集中营的幸存者指控说:汉娜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当看守期间常常选一些年幼的、虚弱的、会识字的女孩去为她朗读。她给她们吃的,给她们找地方休息,看起来像在保护她们,可真实的目的却是处死她们,好为新来的犯人腾出牢房。

集中营的幸存者还指控汉娜和其他的看守说:1944年冬,汉娜等人带着集中营的女犯们迁移,当晚在一个教堂住宿时遭到了盟军飞机的轰炸,汉娜和其他的看守眼睁睁地看着教堂内的几百个犹太人被活活烧死,却拒绝开门……

更加可怕的是,汉娜还是一个身在“恶”中却对自己的“恶”毫无认识、毫无悔意的人,她不但不为自己所犯下的罪恶忏悔,相反,竟然为自己辩解说是工作需要而已。

“换了你,又能怎么样呢?”恐怕谁都忘不了,理直气壮的汉娜拍着桌子质问法官的这句话语。

够了,当影片讲到这里,汉娜的形象巳是十分明晰。她是一个恶人,一个像屠夫般残忍地杀人的人,她根本不是什么美丽的天使,而是一个长着一副迷人面孔和优美身材的恶魔,是长着美丽花瓣迎风绽放灿烂夺目的罂粟,谁沾上她,谁就算是和撒旦结了亲。她之所以让迈克尔为她朗读,不是因为爱恋和倾慕,而是延续了在集中营的一种习惯和喜好,她从来也没有爱过迈克尔。迈克尔只是被她奴役和利用的一个工具,就像在集中营所选的朗读者当中的任意一个一样。

可怜的迈克尔意识不到这一点,他的世界只有汉娜,在和汉娜吵架之后总是哭着请求汉娜的原谅:

“你肯原谅我吗?”

4 “你爱我吗?”

15岁,一个情窦初开、极度自尊、傲气冲天的少年,仅仅是因为爱着面前这个女人就忍受着一切不公平的待遇,甚至像乞讨一般地追问着对方爱不爱自己。尽管汉娜点头了,却只是在虚与委蛇。当时的迈克尔信以为真,而八年后,身处法学院的迈克尔终于了解了事实。他的第一个举动是来到奥斯维辛集中营,望着已归于平静的曾经的杀戮场所,他在想什么?极有可能的是:如果年代错乱、时光倒流,他也将成为被汉娜杀死的人的当中的一个。他为自己的这个发现害怕、痛苦、惊悚、战栗,于是采取了第二个举动——不仅止住了去看守所探望汉娜的脚步,相反,还向一个一直对他有好感的女生交付了足以称之为对恶女人背叛和报复的身体和感情。

迈克尔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也是我们希望他做的选择。

然而,且慢,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为什么我们还跟迈克尔一样又陷人了另一个不可解开的结?望着法庭上一脸茫然、被人陷害的汉娜,听着旁听席上传来的阵阵“纳粹!纳粹!”的咒骂声,迈克尔在流泪,而我们,心情也久久不能平静……

我们是怎么了?我们的感情、道德究竟出了什么问题?难道她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吗?为什么我们要为她今后的命运感到揪心?想来想去,全都是因为那个被汉娜苦心保守着,同时也未被迈克尔说破的秘密。

二、花

这就要问:在法庭上,汉娜要保守的秘密是什么,什么样的秘密值得她宁可终生坐牢也不愿意泄露?

汉娜想要保守的秘密其实很简单,就是她根本不识字,她是个文盲。当初,她之所以喜欢听迈克尔为她朗读而自己从来不看书就是这个原因。也正因如此,法庭上提交的那封写给监狱长的有关不开门让犹太人活活烧死的报告不可能出自她的手笔。在那场教堂罪案中,她和其他的看守犯的是同样的罪,既不是主谋,也不是主犯,所以,应该和其他的看守一样是被判几年而不是被判终身监禁。

正是由于她死死保守着这一秘密,拒绝在字迹鉴定时透露出自己不识字的事实,让其他的看守钻了陷害她的空子,而她自己似乎也愿意以牺牲自由为代价来继续维护这个秘密。至于迈克尔,原本可以出面作证,还历史一个真实的面目,让汉娜脱离终身监禁之灾,但他最终没有说出这一真相,为什么?原因有二:一方面,迈克尔在得知了汉娜的真实身份和曾经犯下的罪后,为发生在自己与汉娜之间的那段恋情感到羞愧,他无法释怀自己曾与法西斯成员有染,他觉着自己一旦说出真相便面子尽失,因此,在说出真相面对羞耻与保持沉默求得体面之间,迈克尔选择了后者;另一方面,迈克尔这样做也是出于对汉娜的尊重,以维护汉娜极力维护的尊严。

尊严,是的,我们在这里讨论到了人的尊严。约翰•高尔斯华馁说:“人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

汉娜就是一个极其讲究个人尊严的人。她知道一旦对外公布自己是个文盲必

5 将遭到这个社会的耻笑、嘲讽和唾弃。为了尊严,为了面子,她想尽一切办法保守这个秘密,所以和迈克尔一起旅行时,路线、地图全由迈克尔设计,点餐时也和迈克尔保持一致,但有一点是必须做的,那就是自己也要摆出一副看菜单的举动,哪怕那菜单被自己的手拿倒了。

不管怎样,汉娜的这种自尊、自爱,甚至为了自尊而放弃自由的举动体现了人性中积极和美的一面,它深深地打动了所有观众的心。尤其是当我们想到汉娜这种对失落尊严的寻找,对尊严的极度追求,不是她自身的需要,而是社会偏见逼她如此的时候,我们就更加理解了发生在汉娜身上的这出悲剧的实质。是社会在按照知识的多少对人进行划分,而这种划分的标准让汉娜落到了最底层,她无法得到别人的尊重,只能受到蔑视和嘲讽。她无法接受这一点,她也想活得像别人一样有尊严。可是在和平年代,她找不到这样的机会,而战争到来时,她惊喜地发现,自己虽然是个文肓,但却比有知识的犹太人“高级”,于是她放弃了西门子公司给她提供的可以升迁的机会,主动报名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去当看守,之后便开始了各种残忍的报复行动:不仅杀死那些有知识的孩子,还眼睁睁地看着听着教堂内几百个犹太人在火中呼喊救命却不开门。她为什么这么做?思来想去,只能是因为强烈的自尊背后掩藏着强烈的自卑,而强烈的自卑导致了强烈的忌恨,强烈的忌恨让她成了一个杀人的人,也只有消灭了那些曾经瞧不起自己的人才能满足她那变态的极度的自尊。

同样,和迈克尔的关系也是如此,唯一的不同是她不能再像战争年代那样随意地奴役、随意地杀人,她必须拿身体做交易,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种种的不平等以及不容分说的条条命令:

“给我读《战争与和平》。” 还有,“你伤害我,还没这个资格。”

应该说,汉娜希望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一个不被人蔑视的人,一个和别人平等的人,这个要求并不高、并不过分。只是,她不能为了找回做人的“尊严”便去做恶人,更不能去做一个对罪恶还产生了依赖感的人。好在汉娜在人生的最后关头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对他人、对迈克尔做出的伤害,她做出了心灵的忏悔,那索走她性命的书本以及那装钱的盒子洗出了她恶之外善的潜质。

正因为汉娜在恶之外还具备这种善的潜质,正因为汉娜保守秘密的举动是为自尊,才让迈克尔在接下来的长达十年的岁月里欲罢不能,他开始用朗读的方式对汉娜进行救赎,只可惜汉娜出狱之际,爱被破灭,走上了绝路。死,成了她最得体也最能保持其尊严的归宿,而故事的感伤因素也在这一刻成了全片的主旋律。

汉娜是一个悲剧。她不知道自己是扭曲的社会风气的变种。她在罪恶中寻找尊严,却构成了对正义和良知的背叛。

从这个角度说,汉娜是不是纳粹已经不重要了,德国人是否都参加过纳粹也不重要了。也许,这根本就不是一部反思“二战’’的电影,相反,它引导我们思索的是人性,是人性的本质、本质的剥离以及剥离后的挣扎与痛苦,换言之,影片的战争背景是完全可以被挪移和替换的,“二战”并不具有背景的作用性。

6 小说也好,电影也好,引导着我们思索的是文盲与扫盲、文化与文明的那种触目惊心的,甚至足以让整个人类忧心忡忡的强烈冲突。也许这才是《生死朗读》体现给读者和观众的极其深刻的艺术内在性。

三、恶之花

在汉娜的身上,善与恶并行,这让我想起波德莱尔的《恶之花》,那本诗集的主题就是恶及围绕着恶所展开的善恶关系。恶指的不但是邪恶,而且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则可以理解为善与美。波德莱尔破除了千百年来的善恶观,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恶,认为恶具有双重性,它既有邪恶的一面,又散发着一种特殊的美。因此,用“恶之花”来形容汉娜恐怕是最准确不过的事情。

汉娜是恶的,恶得令人发指:不但犯下了罪恶,而且不知罪恶,甚至直到临出狱的时刻,当迈克尔问她有没有花多点时间想想过去(自己所犯下的罪恶)?她却回答说关于你和我?这直接导致了迈克尔对她的彻底失望,这种失望也把汉娜送上了一条不归路。

汉娜又是可敬的。她极有个性,美丽而又勤奋,努力工作并充满生气;她喜好知识、喜好文学,还有极高的审美悟性。更主要的是她做出了自尊、自爱甚至为了自尊而放弃自由的举动。

汉娜是可怜的。为了一个不该做出的回答在监狱度过了自己的余生,尽管有迈克尔朗读过的书做陪伴,但毕竟这是强加给她的不幸。

汉娜同时又是坚强的。她敢于直面事实,敢于承认她所参与的罪恶的全过程。相对于那些矢口否认自己所犯的罪恶并且用极其卑鄙恶劣的手段陷害她的同道,她明显要胜出一筹。

她对尊严的近乎狂热的追求迫使她承认了那莫须有的罪名,她情愿让其他的看守奸计得逞也不愿暴露她觉得是一生中最大的耻辱。尊严与羞耻、自卑与自尊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把一个真实的、复杂的、多元的、难以言说的汉娜摆在了我们面前,又像是一块调色板,汇聚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等原色,画出了一幅立体的油画效果图。

看《生死朗读》,解读汉娜的形象,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1993年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里,通过对阿蒙•歌德人木三分的形象刻画,塑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影片中简单化、模式化的纳粹分子形象,赋予了他立体的多侧面的特征。同样,2002年,罗曼•波兰斯基》在《钢琴师》里也塑造了一个喜爱钢琴音乐的纳粹军官,他居然能与作为正面人物的钢琴家在音乐世界里心灵相通。今天,我们从汉娜这里再一次感受到文学的力量,感受到它的形象的力量和审美的丰富性居然能远远大于它所能概括的思想。

感谢导演斯蒂芬•戴德利,感谢原作者本哈德•施林克,感谢凯特•温斯莱特,感谢拉尔夫•费因斯,当然也要感谢青年迈克尔的扮演者大卫•克劳斯,正是由于他们杰出而又卓越的努力让我们在巳经拥有了《辛德勒的名单》和《钢琴师》以及罗伯特•贝尼尼的《美丽人生》之后,又在经典电影收藏夹上多放臵了足以震撼我们心灵的《生死朗读》。

7

七、思考题及作业

还有哪些电影塑造过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请回忆举例。

八、参考资料

1、《经典电影作品赏析读解教程》张险峰 北京大学出版社

九、小结

8

第7篇:影视作品赏析的步骤与方法

一、 赏析电影五步走

(1)看懂剧情

(2)分析其视听语言及表现形式 (3)领会其全部艺术内涵

(4)与同类电影比较,呈现的艺术特色. (5)将其创作理念熟记于心,为我所用.

二、如何保证看懂剧情

一部电影的含义=表层叙事+深层叙事. 表层叙事:是直接呈现在银幕上的影像画面+声音+剪辑的总和.(比如:人物的形态化妆服装环境室内陈设;物体色相光线照明;对话音乐音响;等等,这是人所共见的。) 深层叙事:是隐藏在表层叙事下的更为深刻的含义,它是影片散发出的系统的思想体系.(需要用专业的眼光进行分析,不是人所共见的。) 这层含义来源三个途径:

影片本文;创作者;影片本文+创作者

三、如何分析其视听语言及表现形式

熟悉影片的组成元素:影像声音剪辑

(包括影像画面的组成元素,声音的分类,蒙太奇剪辑的分类,以及不同的表现形式所呈现的意义.)

四、学会领会其艺术内涵

影片解读的多义化存在。(即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解读其涵义的规律:

文化(融合,冲撞,等等)历史观人性(善,恶,升华,堕落,异化,等等)哲学(包括爱情哲学,婚姻哲学,政治哲学,生命哲学,等等)

五、横向与纵向的比较

艺术是时代的艺术,任何艺术的创作都不能脱离它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同时代/同题材的比较; 不同时代/同题材的比较。

六、为我所用

(1)积累(大师在影片中成功的表现方法) (2)消化(从众多影片寻找表现手法的规律性) (3)创作(如果我来拍摄某情节段落,我会采用什么样的视听语言和表现形式.)

七、从鉴赏到文字写作的方法

可以鉴赏写作的层面有: (1)视听语言

(2)叙事手法(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时空) (3)主题提炼

(4)艺术风格(比如:王家卫的唯美怀旧,侯孝贤的静观默查;蔡明亮的阴暗晦涩;张艺谋的热烈奔放;陈凯歌的文化反思等等等等.)

八、写作范式

标题 概述 文中小标题

中心句 结尾升华

第8篇:影视赏析

如何写影评--基础知识普及(一) (一)、 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现代艺术。发明于19世纪末。1895年12月28日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对观众放映,故将这一天定为世界电影诞生日。 (二)、电影的本性: 1.作为大众文艺样式的艺术观赏性; 2.作为实现利润、扩大再生产手段的商品性; 3.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工具性。 (三)、对电影事业的要求:1.体现个性力量的艺术创造性 2.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的思想性;3.实现经济价值的功利性。 (四)、电影的两大风格类型: 1.纪实风格:源于路易·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的《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影片对生活的纪实。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2.戏剧风格:源于美国用电影对舞台演出的纪录,注重场面繁华、情节曲折、

二、电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电影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从产生以来逐渐成为最普及、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视只是传输方式的改进,其以声画为手段的表现特,质与电影一致),列宁说:“对于我们来说,在一切艺术样式中,最重要的就是电影。”电影对人的行为、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美国现在人均每年看6次电影。

2、对人类文化信息传输方式的巨大变革,使人类进入影视文化(信息文化)的发展阶段。西方学者认为人类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语音为载体的口头语言文化,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语文文化,以音像为载体的影视文化。

(二)、电影评论的作用:

1、影评是一种科学的活动,是电影艺术与观众的桥梁,是实现电影三重价值(艺术的、社会的、经济的)的重要手段。国外影评主要作用于票房价值,中国影评侧重于社会性,形成中国特有的、最广泛的群众影评浪潮,形成中国文艺评论独特景观。

2、影评本身是一门艺术,有利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思辩能力、写作能力。从写作学的要求看,影评写作需要信息处理能力,也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能力的综合运用。许多人从影评起家,走上专业文化工作道路。上海市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97年高考语文中有一道小作文题,要求学生写影评,题目是《推荐一部影视剧》,15分,这一举措使学校掀起起电影热,97年的《文汇电影时报》和98年2月11日《新民晚报》对此作了报导。国外文科大学一般都有电影课程。今年,东南大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求大学生观看百部优秀影视片。最近,北师大为大学生设立电影院,结合放映的影片请专家给学生讲评。

三、影评写作的角度

(一)、思想评论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见《银海珠光》)。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 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枣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四)、电影特性的评论。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试举例如下: 1. 电影语言评论。《<红高梁>――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2. 电影结构评论。《复合交融 巧织经纬枣<平津战役>的结构艺术》。

2 3. 电影修辞评论。电影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开天辟地>中的象征手法赏析》。4. 电影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枣谈电影<周恩来>的节奏艺术5. 电影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枣谈美国片<碟中碟>的悬念技巧》 响》7. 电影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8. 电影细节评论。《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闪光的项链》。9. 电影表演评论。《眼之魅》10.电影音乐评论。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交汇、兼容的。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如《忧患意识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电影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活体、问答体、随感录。近年也有散文体,散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在影评百花园中应当允许各种文体样式存在。

四、影评写作要求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四)、注重思辩、讲究文采。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黄河绝恋》主要情节与场景 1.海空大战。先声夺人,以快节奏的战斗场面调动观众情绪。迫降遇险。继续以惊险场面吸引观众,小孩救人;悬崖坠机;小孩被炸。 2.黑子家中。三炮唱歌,见花花捉蝎治伤;欧文见花花红肚兜,引出闪回镜头:日寇毒气杀人,哥哥出窗被枪杀。3.山寨受困。过河被民团俘;狱中欧文“光荣的投降”与黑子“只要有一口气绝不停止抵抗”的争论;三炮对寨主谈“外人、亲人、仇人”的关系。三炮看黑子,“赵家害得我丧了男儿身”;闪回:械斗。4.刑场脱险。刑场行刑在即,安洁救人,鬼子枪杀安洁――寨主梦醒(内心斗争);安洁出窗奔刑场,拉手榴弹威胁父亲,救人。5.古庙栖身。花花放蝎子咬日本军官;古庙,东方文化神秘气氛,营造相爱氛围;欧文学汉语“我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我是ANGIEL的最好最好的朋友”,“YES”。

3 群山夕照,古烽火台上“你们……都有许多爱”,初步理解,相爱的开始。6.屈辱回忆。黑子夜访寨主,晓以大义(讲述安洁的不幸,促使寨主转变);芦苇丛中,安洁痛苦回忆;波尔明白“一个弱女子宁可放弃生命,不能放弃人的尊严”。 7.祭奠忠魂。一张张照片――小孩、花花、父亲、黑子、安洁的照片放入激流中,“让生命还归黄河”,信天游的叶哨响起,闪回:匕首、手榴弹、黄河留影……

五、评论角度

(一)、评主题:

1、抗日斗争,揭露日寇罪行,歌颂人民不屈精神、博大胸怀、崇高人性;

2、生命价值与民族命运;

3、对和平和期呼唤与社会的发展的期望;

4、在人类之爱基础上不同文化观念的撞击与交融。 (二)、人物评论:

1、单一人物;

2、某类人物;

3、对比性人物;

4、从人物关系评析,如中外、父女、民族与宗族等关系入手。 (三)、场景细节:几次争论;手榴弹的出现;小刀的运用;几个人物对死的选择;照片的作用。 (四)、悬念设置:人物命运为主线,将人物经常处于生死关头,环环紧扣。 (五)、矛盾冲突:

1、进步与反动、民族解放与法西斯专制;

2、东西方观念;

3、宗族。 (六)、叙事线索:三种时态,现在时着眼于战争与和平的对比,调节情绪、深化主题,给作者一个自由的叙述时空;过去时表现矛盾冲突与情节发展的主线;过去完成时重点在揭露日寇罪恶。 (七)、情节与节奏:战斗高潮与抒情段落的设置;紧张与舒缓情绪的起伏;镜头节奏快与慢的转换。 (八)、中外影片比较:与《拯救大兵雷恩》相比,同是以回忆形式讲述拯救生命与回归家园,但《黄河绝恋》避开为什么救人的争论,避免说教,容纳更多内涵;多种矛盾冲突;群像式人物各有鲜明个性;战争与爱情两条线索推进,更富有抒情色彩。注意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评什么?论什么?但事实上,在你写影评的同时,也是让自己回溯在这一个半小时中,你到底看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再烂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员,他们又是用什么眼光来看?没人愿意制造一部人人唾弃的大烂片,那么大家口中的烂片是否有可取之处,是否制片.导演.演员们用着不同的想法来拍摄?这些,当你开始用心写影评时,你的思路会愈来愈清明,想的范围愈来愈广大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体会,也能将你的体会带给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评中,你将会发现自己的文笔进步了,看电影时能看到更多的细微末节,能感动到心灵的深处,那么,你成功了当然,没人是一蹴可矶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学创作者外),当我自己回顾一开始写的文章,也觉得自己的文笔生涩,眼光不够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发现自己很自然的就长篇大论了起来,当然,现在依然不够好。最好的一句话是: “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很独到。化简为繁,化繁为简,字字都是精采

1.什么是电影评论

电影评论就是观众在观看完电影以后的所感所想。相对于专业人员来说,电影评论也可以写成复杂详细的电影分析。影片分析的最终目的即在于使人深入理解一部作品后,能更加欣赏它。相对于此,电影评论就可以宽松很多,评论者只要找出可欣赏点,在自己可理解范围内进行评论即可。

在网络发达D版电影猖獗(我坚决支持这种猖獗)的今天,使我们有机会可以看到各国各时期的电影。我们的视野因为电影加倍开阔,我想这是一个幸福的时期。然而这种便利实在是太容易得到了,一些东西随之混乱起来。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对电影的理解也就变得差异很大。

首先我们要决定将要写成的评论是写给谁看的。根据假想读者的不同,我们可以把评论分成是专业评论和非专业评论。在我的理解中,所谓专业评论是指能对电影制作者产生直接影响的评论,它可能包括场面调度的批评、摄影手法的批评、影片剪辑的批评、叙事结构的批评、表演的批评、主题象征意义的批评等等的评论。这种专业评论在

4 网络上很少见,因为专业的评论需要借助一些辅助的评论工具,这些评论工具并不被非专业人员所熟悉,这样就使专业评论只能在某些小范围内产生影响。这些工具包括美学、结构主义、符号学、精神分析理论等等。根据切入的角度不同所选用的工具也不相同。

以下本文所讲的“评论”若没有特加说明主要是指“非专业评论”。

2.电影评论如何写

一般来说,当你看完一部电影,想写点东西表达一下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感想或者领悟,这都是在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你可以写一篇跟自己心情有关的日记,也可以写一篇根据电影某个情节所引起的感性散文,或者还可以写一篇根据电影所描述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性的文章。基本上写出任何东西都是值得鼓励的。2.1,写影评前的准备工作

在写一篇影评之前,我的建议是: 1, 选一部自己喜欢的影片。在评论前,评论者首先是观众,自己喜欢最重要。同时建议要多看电影,但自己不喜欢的电影不要勉强看。 2, 所选择电影要多看几遍。要尊重电影。 3, 尽量多的掌握一些电影评论分析的工具,尽量多的了解此部电影相关资料。 4, 搜集一下这部影片曾有哪些评论,以免重蹈前人说法。 5, 要勇于怀疑。 2.2,观感与通过观感进行对电影的初步分析

在观看完影片以后,你的直接观感就是对这部影片的最初评定。要相信自己的感觉。事实上,对电影的最初分析已经在观看影片时完成。当观众看电影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向影片提出问题,“情节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演员所说的台词是否符合在影片中的身份?”在电影进行中的每时每刻观众都会对影片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观众会试图从电影本身的解释中找到“合理”的逻辑性,也会时刻根据以往的个人经验来审视着画面的可能性。观看好看的电影时我们会说,“是这样啊”或者“哦,原来还可以这样啊” 。我们不喜欢的电影往往是那种看着很虚假的“不真实”的电影,这种电影就像是背叛的情人所讲的蹩脚谎言。当然,如何愉悦观众是电影制作人所要关心的,作为评论者来说,不但要找出电影好看(合理)的地方,还要试图分析为什么。2.3 电影评论的基本构成

影评通常包含的几个部分:电影简介,评论正文,引文出处。电影简介

电影简介可以分为电影的基本简介与服务于评论正文的扩展简介。

基本简介通常包括电影的原名,电影的中文译名(别名),导演,主要演员,类型,片长,上映时间,国家等等。最好也要找到这部电影的海报。这里除了电影名称以外其它都不是必写项目。根据评论的需要,我们还可以加入剧情简介。剧情简介是对电影的再叙述,由于评论者对于电影理解的局限,再叙述时应尽量避免加入有严重主观倾向性的解读。建议剧情简介不要超过200字。扩展简介通常包括对电影制作人员的更详细的介绍,影片产生背景的介绍,影片所描述的社会背景介绍,影片所获得的奖项等等。扩展简介作为评论的资料性工具要有选择的引述。扩展简介如果没有对评论产生直接影响,建议果断的舍弃,或者可放置于评论正文之后。评论正文

① 从观感轻松切入评论

我们注意到,观感往往产生于电影中最能让观众理解或是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因此对观感的分析也就成为对这部电影最容易入手分析的切入点。我们只要问一下自己,这部电影哪里最吸引人,然后根据以往的经验或是分析工具解析一下为什么吸引人,评论就产生了。

观感作为最初对电影的评定,势必会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会因为评论者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不必刻意减少这种差异,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差异,才使得评论更加开放,有了交流的土壤。因为影评的目的是发挥综合能力欣赏作品,同时将作品的丰美面呈现出来提供给别人,所以开放式的评论也就不必排斥专业分析工具。我们也不能夸大专业分析工具的功能,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影片分析方法并不存在。说,观感从来就没有对错之分。作为评论者,要相信自己的观感,不要被导演的名气或电影所获得过的奖项等非电影本身的因素所左右。那些非电影本身 5 的东西只能印证观感,而不能产生观感。

② 列举部分常见的评论切入点

1通过主题解读评论:例如,你可以通过《不准掉头》来解读“倒霉”,可以通过《躲闪》来解读“少年的爱情”,可以通过《着魔》来解读“疯狂”。观感可以让你对某些电影归结出一个主题词语,然后品味分析一下,电影所提供的哪些感知手段让你对这个主题词有了更好的理解。一个电影是如何变成一个词语的诠释例证的?

2相似主题联想评论:《两支大烟枪》《尼古丁》。

3通过形式对比评论:例如,作为警匪片的《猎豹行动》对以往战争片形式上的借鉴,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拍摄警匪片的新方法。与之对比的对象可选择《黑鹰计划》。

4典型例证:例如,可以通过木偶片《美国战队》的分析找出若干“美国大片”所常犯的“大片通病”。

5同系列讨论:从茂瑙的《吸血僵尸》到《惊情400年》《刀锋战士》《吸血情圣》等这一系列以“吸血鬼”为主题的电影从内容到形式上有哪些变化。又比如说以同性恋为题材的《橱柜里的男人》《男人心中只有男人》等等。又或者《异形》系列或《黄飞鸿》系列等等。

6伦理讨论:例如可以通过《老男孩》与《发情日记》来比较东西方伦理差别,《关于我们的爱情》来讨论母女关系。

7了解型电影:例如,从《梦想阿根廷》与《官方说法》中可以对“军权政府”有个初步认识。也可以在《戏梦巴黎》中找到些“新浪潮”的气息。

8结合他人的评论对电影的再评论。

9对某些导演或演员的偏爱也可以让我们集中讨论一下他们的特色。例如我比较喜欢的安德烈.佐罗斯基、盖.瑞奇、伊莎贝尔.阿佳妮、夏洛特.甘宝等,他(她)们导演或主演的电影只要留意就可以搜集得到。

我们要小心的是通过“作者论”[注释]来分析电影,这种分析方法使用不当就会变成是评论者的一厢情愿。在某些不严谨的评论者那里,影片被诠释的面目全非,之后就可能是评论者对导演的非理性评论。本来单纯地影片分析,变成了一个批斗导演的檄文或是对某个“伟大人物”表示忠心的保证书。批评电影与批评导演当然是两回事,批评导演更像是一种私人恩怨。

然而我们又不能完全否定“作者论”是一个很容易入手且简单易行的电影分析的切入点。所以在评论的时候要多关注的是电影而不是关注导演,更不要试图证明自己比那个导演还要了不起。 10对电影影象的评论,如从电影叙事、景框构图、电影剪辑等做切入点。如对电影《罗拉快跑》进行分析评论。

电影评论当然不只局限于采取以上这些方式作为切入点。只要我们相信自己的观感,并且不片面滥用自己的感觉,其实一切可以使你产生兴趣的东西都可以作为切入点。

③选择一种自己所熟悉的评论工具。评论工具的范围其实非常广泛,复杂的如前文所述的一些专业工具,简单的如个人的观感。特定工具的好处是可以把某些问题分析得更具体,更深入。在特定工具的应用上,戴锦华对《玫瑰的名字》的精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当然她很可能是先分析了原著的小说的。那些特定的工具并非如我们想象中的难以掌握,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用符号学来分析一下《梦幻格林》,这将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④在分析与欣赏电影中间把握平衡。我们要警惕过度的分析对电影的欣赏性是有害的。有时候观众并不想变得那么“明察秋毫”,做一回快乐的“傻子”也许就是观看影片的初衷。盖•瑞奇导演的《偷拐抢骗》我已经看过了7次却一直舍不得分析它,因为害怕分析过后观看的乐趣就没有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抱着乐观的态度,分析以后会发现新的乐趣,但这毕竟是要冒一定风险的。我认为好的评论同时也应该是一篇善意的推介文章,它要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还要保留原来电影的观赏性。

⑤笔法。评论者的笔法与评论选择的切入点密切相关,不同的切入点决定不同的笔法。如通过观感来叙述影片带来的感官审美影响,则很有必要借助大量修辞的运用;如果探讨影片的流派等历史性内容,则对经典理论的引用和同时期其他作品的类比必不可少。写评论时要把观点写清楚,行文要简洁流畅,不要堆砌资料。脏话痞话或许是通往个人文风的一条捷径,然而他们从来都不是严谨的,在评论的道路上我们甚至不需要反讽。在资讯发达的今天,

6 搜集影片的外围资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如果不当地使用外围资料很可能会把你的评论淹没在看似相关实则不知所云的文字之中。外围资料可以帮助评论者理解这部电影,但不应把这些资料变成评论者的依据。原则上我支持“要排除一切非取自影片内部的任何文献或相关资料”的这一立场。电影评论并不会因为提到了一些大师的名字而变得更加精彩。

⑥个人风格。影评的个人风格需要逐渐形成,如同对于电影的口味一样,评论的侧重点与切入方式在不断书写影评中会逐渐形成风格,从而成为个人影评的某种标志。

⑦丰富你的影评。例如在以文字描述分析之外采用直观的图象,作为对评论的支持与补充,适当截取影片的画格会使你的评论更直观。除非是在评论影片剪辑的时候,制作表格或者图解对评论者来说太费力气。这是对原作者辛勤劳动的尊重,同时也方便读者查阅相关资料。3 在电影评论中应该避免出现的情况。

1, 要避免评论者的生活(经验)过多的干预评论本身。比如,看《食神》以后,你说你学会了怎么做叉烧饭。写评论的目的不是让读者关注评论人,而应该强调所要评论的电影。吃了油条喝了豆浆去看电影,同饿着肚子去看电影的心情可能不一样,但电影是一样的。

2, 要避免在没有叙述原因的情况下给出评论结果。例如:永远也不要说哪部电影是最好的电影,哪部电影是最伟大的电影。在我看来,即使看了很多电影也不要给电影排名次,但是可以给电影定位。

3, 要避免东拉西扯,主题模糊。慎用排比。要努力把一个问题分析清楚,而不是要具体描述10个还未解决的问题。不要隔靴搔痒,甚至是满世界找靴子。例如:评论《神话》的战争场面差,不能说它不如《勇敢的心》也不如《角斗士》,而应该明确指出它具体差在哪里。是场面调度问题还是画面构图问题?是剪辑问题还是电脑特技问题?

4, 要避免对演员导演等影片生产者私生活的关注。只有影片的宣传人员或者八卦杂志才有需要关注那些问题。

5, 要避免死撑面子硬评论,满眼都是某个电影的不足。应该放松心情,如果有部电影实在是差,那我们不去看它好了,更不用费心评论。评论是要把影片的丰美面呈现出来,舍本逐末

的评论方式与悲观的分析角度实在让人惋惜。

《让子弹飞》:三个男人一台戏

民国年间,花钱买县长的马邦德(葛优饰)携妻(刘嘉玲饰)及随从走马上任, 十来匹白骏马拉着火车飞奔在南国某地铁轨之上,山腰间,歌声不息,车厢内,师爷(冯小刚饰)对老爷夫人恭维声不断,巨大的火锅直达车顶,一幅前程似锦的画面。葛优得瑟的出个题让师爷吟诗一首:“要有风,要有肉,要有火锅,要有雾,要有美女,要有驴... 只听“喷”的一声,没等车上人反应过来,车已经在天上翻跟头了,随即坠入河中,葛大爷刚才车上的悠然自得模样远去十万八千里,上天就这么跟他开了个玩笑,被劫了!遭遇劫匪张麻子(姜文饰)伏击,马邦德为保命,谎称自己是县长的汤师爷,可以帮助张麻子在县上捞钱,张麻子摇身一变,土匪当县长,带着手下走马上任鹅城。鹅城地处偏僻,一方霸主黄四郎(周润发饰)只手遮天,他妈的还在民国呢,这税都收到2010年了!全然不将新来的县长放在眼里,原本只想赚钱的马邦德,怎么也想不到会卷入这场斗争之中,鹅城上空愁云密布,血雨腥风在所难免....

“土匪斗恶霸”无非是电影的核心内容,姜文,周润发玩起了孙子兵法,斗智斗勇,从唇枪舌战到兵马相见,最后引入不得不承认的真理,民心所向乃是胜利之本! 土匪玩慈善,这是新鲜话题,不许百姓下跪,

7 截获巨资也全数分给全城百姓,救苦救难的土匪看起来憨厚又令人发笑,将侠义柔情的一面给展现出来,路见不平散财相助!谁是穷人?谁穷,谁就是穷人! 张默读书少想法简单,意气用事的被陈坤激将法所骗,惨死于只为证明自己喝一碗凉粉而不是两碗切腹取食之下,那一幕壮烈而愤慨,咬牙攥拳,可悲之人自有可怜之处!真想叹一句“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电影中有一妙笔标新立异,以喜化悲,便是张默死后,姜文率兄弟们给儿子默哀时的场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一上前面朝镜头致辞,那坟墓前赫然矗立一个手势为六的木雕,取自于张默在电影中的名字“六爷”,堪称前无古人之丧礼!后来刘嘉玲死了墓地上竖着钻石的雕刻,可以将雷人的情节运用的这么受捧真的不容易了。话说此剧本由50后,60后,70后,80后共同创作......好电影从剧本开始! 葛大爷句句是笑点,小人物猥琐形象一丝不苟的挂脸上,官没当上,老婆没落定,钱没捞到,还死了个“天上地下”(爆炸后,上半身在地上埋着,下半身挂在树上),跟当初天伦之乐的前途设计相行甚远,临死前还喊着屁股疼.....有一些评价说葛优除了过气的幽默什么也没有。过气的幽默是让人比哭还不自在的语言,一个笑话你听过10遍,忽然某天一朋友满怀激情的讲给你听,什么滋味?年年贺岁档都看到葛大爷的电影,今年更像是葛大爷办影展!他不是谐星,而是将幽默运用的最自然的实力表演家! 电影里有一幕是:葛优对土匪撒娇:你是睡我呢,还是要杀我呢? 土匪一惊:当然先睡后杀。 葛优一甩齐耳短发:那你还是杀了我吧。 电影中性暗示的片段想必引起了不小的讨论,最牛一句:“连小凤仙都不知道是谁还当妓女,那是名誉满城的鸡”话说从红高粱起,中国电影出现这类场景奇怪吗,这是趋势,观影人的口味越来越重!连张麻子都说“不好色的县长不一定是好县长。”外加一句,姜文摸刘嘉玲胸那段把我笑飞了 电影趣味精彩之余暗含着时代的背景,买官捞钱且不说,单看姜文将钱财和枪支散在路上,白天无人敢取,就连晚上也只敢偷偷摸摸取钱,抢代表着起义,代表着对抗恶势力,但是他们不敢,他们不相信自己,他们也不敢讲命运寄托在姜文身上,直到最后姜文将周润发的替身人头带回时,大家才觉得从这个人身上能找到重新生活的希望,便追随姜文攻下周润发易守难攻的老窝!他要做的三件事算是完成了“第一件事,公平,第二件事,公平,第三件事,还是他妈的公平”! 经过《神枪手》和《枪王之王》的洗礼,枪战题材想拍出更具新鲜的画面需要下更多的功夫,《让子弹飞》的片名给人的第一冲击就是缺少不了枪战,为数不多的枪战场景拍的精炼讨巧,子弹是要飞的,以往人们一直追求枪响即中,这部电影正好从另一角度来诠释枪法,让人眼前一亮,又怀着淡淡的好奇和期待。在山坡上对付假张麻子的枪战中,葛大爷有心没心的说了一句“鸡叫诚电台了”不禁让全场爆笑,土匪们用鸟叫般的口技来互发讯号,传达敌情,正是这一绝技让张麻子以少胜多全剿敌人!土枪土弹对决的精彩程度丝毫不逊于先进的枪战片! 从网上看过很多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有一句话很好的代表了这部电影,“每分钟都有精彩,每分钟都有笑点”姜文用《让子弹飞》征服了广大的观众,也征服了我。电影里姜文粗言粗语,TMD挂嘴上的铁血男儿,电影里他怒吼着“你他妈的给我翻译一下他妈的到底什么是他妈的惊喜!”这次他真的给全国电影观众带来了惊喜,什么是惊喜,翻译出来——《rang zi dan fei .......》 作为电影的导演,没有细心的琢磨,根本不会拍出如此叫绝的电影,他是雅俗共赏型的文艺范儿,一个不装B的大老爷们! 在世界电影如井喷的这个时代,为了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打打口水仗是一件十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无法用固定的模式来评定电影的好坏,为此我特别想骂央视某人物对这部电影的恶评,请问,什么事好电影,请问什么样的商业片是好商业片,说白了商业片就是赚钱的,只要观众喜欢就是好电影,何况中国有思想的商业片像熊猫一样的少!如果选择被骂出名,好的,您成功了! 三大影帝领衔 8 一台戏!当然,红花却绿叶不艳,但我更觉得这是一部转型的男人戏!精彩! 带着老婆,师爷 ,坐在火车上唱着歌 ,吃着火锅,噌的一下掉进水里,一切就这么没了........于是有了《让子弹飞》!

难以想象曾拍过《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两部经典的姜文导演,在经历了混乱失控荒诞烂片《太阳照常升起》后,居然毫无反省,甚至变本加厉。而他改编马识途小说《夜谭十记》的《让子弹飞》,尽管拥有了高额巨资与黄金阵容,尽管受到了影评界疯狂盛赞,尽管受到全国影迷隆重期待,却让笔者在影院132分钟内感觉被打了当头一棒,什么毫无憋尿,如坐针毡还差不多!

《子弹》开篇便将《太阳照常升起》的配乐搬来开始偷工减料,而葛优、冯小刚、刘嘉玲三人坐在马车前行,还唱起“长亭外,古道边”,就雷人雷到外焦里嫩。接着,匪徒们袭击后的失控马车,居然脱离了铁轨,还在天空翻起了跟头,更违反起物理逻辑,意图走荒诞寓言路线!全片镜头是够丰富了,剪辑是够凌厉,节奏是够紧凑,《天地英雄》摄影师赵非拍得够华丽。可错就错在姜文抓剧本不慎,便打肿脸充胖子玩起环环相扣,强制赋予作品癫狂的漫画色彩,想依仗表面辉煌支撑荒诞门面,等到花花绿绿的各色人等轮番登场,却由于插科打诨的荤段子太密,扰乱了体视听,最终历史大背景架空了,各大影帝之间的斗智斗勇,同样沦为经不起推敲的幼稚儿戏

一个买官上任的通天大骗老汤,一个号令山林的绿林悍匪张麻子,后者劫持前者去鹅城当冒牌县长(后来才知去错了城,还没事),前者受了那么多侮辱与委屈,两人竟然从生死宿敌变成莫逆之交,相当的不合情理。而他们的死对头黄四郎,身为一位老谋深算的土恶霸,不仅故意去招惹冒牌县长,还在鸿门宴大玩穿帮杀狗计,更是典型的摆起石头砸自己脚!仔细瞧三大影帝的对峙戏,总停留在表面上的斗嘴斗狠,而各自的阴谋伏击,不是愚蠢落空,就是引火焚身,既斗不了智,亦斗不了勇。而葛优极尽慌乱的表情,姜文故作霸气的冷幽默,周润发习惯性地眯眼挤出坏样,与及他们口中动不动蹦出洋文,都那么矫柔造作。三位叱咤风云的华语重量级影帝,赢得了粉丝们摇旗呐喊,赢得了《让子弹飞》数亿票房,反掩盖不住剧情的潦草幼稚。

本片登场人物繁杂,偏偏群戏分配严重不均,大明星们来客串得够快,死得也够快,并呈现单一脸谱化。尤其陈坤不过用两碗凉粉,随便诈唬了下张墨,后者立即耳根子软的挖开肚子以表清白,干吗放着后台非不用。而陈坤作则是跟班完,耳朵先被打烂,然后跟胡军一样,都故意装匪袭击,率众向姜文送了死。大美女刘嘉玲演的妓女,刚搞完假三级,让人知道什么身世,马上就被误杀。她跟冯小刚性质类似,走过场!混脸熟!而邵兵、廖凡、姚鲁、姜武等人胡乱乱转,更沦为幼稚的提线木偶。还有周韵为了钱和“正义”,还勾搭起两匪徒,亦是莫名其妙。再往后,葛优演的老汤,急忙逃窜时被地雷炸成两截,解脱了?周润发演的两人呢?一个鹦鹉学舌的黄四郎替身,成功被张麻子抓了,还砍了头,另一个则在群众疯狂抢了家后,被逼选择炸楼自杀。莫非为了新年贺岁提前营造烟花视效?

《子弹》以一群不明真相群众们认定黄四郎死了,集体疯拥闯进恶霸家抢劫,而姜文独自目睹新马车开向上海浦东收尾,故事堪称千疮百孔,禁不起任何推敲,彻底将逻辑性抛于脑后。问题很简单,两帮人马早想将对方置之死地而后快,有那么多杀对方机会不用,非搞到双方谈完判、强奸完妇女、搞完绑架、伏击炸车,才用杀一个替身引发暴动(纯属脱裤子放屁)敷衍结束。这么胡编乱造低贱笑料,台词乍似句句经典,细节乍似荒诞无稽,票房乍似完美收官,笑点却一个比一个低,分明是欺世盗名伪荒诞!当然男主角曾被迫落草为寇,他冒充鹅县新县长上任,仍异想天开想劫富济穷,还有那些数以万计不明真相的暴民,从某种意义上延续姜文的大时代情怀,侧面影射了中国人民自辛亥革命以来的麻木愚昧,与及重现了文革中“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荒唐情景,遗憾在《子弹》跟《太阳》 9 一样,由于不伦不类的狗血,再次阻挡了深度挖掘。

仔细端详《子弹》,姜文对北洋时代的历史面貌、山川风物,还有鹅城这个虚拟出的舞台剧似的布景,功课都做得不够精心。简直随便弄几个妓女、乡绅富翁,再来几只散步的懒鹅,甚至虚假PS一批没正面镜头的人群,就敢冒充华语大片。而选在年底贺岁档期热映,就是想靠空前阵容与高明镜头,骗人来买电影票,但滥俗笑话表面带得来欢笑,照旧是蒙住你双眼,却蒙不住天!没有那么空前黄金阵容,没有所谓的政治影射,倘若导演名字若换为《大笑江湖》的朱延平,或《野蛮秘籍》的王晶,演员全换成小沈阳、郑中基之流,相信口诛笔伐之声注定不断,说穿了这不是经典神作,而是类似《麦田》那样的低俗圈钱闹剧,一部用华丽与昂贵包装的赝品。

如此腐朽轻易赢得众多影迷的盛赞,甚至提前锁定了贺岁档巨额票房。莫非中国观众都跟《子弹》里愚民般那么容易唬?不言而喻! 姜文是个十分聪明的人,姜文亦可以说是中国大陆最出类拔萃的鬼才了。目前为止的四部电影,你可以看到姜文从电影的各个角度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求证,完全将其导演才华的广度展现无遗。评人泾渭分明的站成了两个阵营,捧的往死里捧,踩的往阴沟里踩。一部分是因为影评人的内部黑幕,拿钱的和没拿钱的自然说两种话;一部分是审美面不够广的,就像有人大骂昆汀,有人大骂科恩,这个是个人的品味问题,骂姜文也没什么,只是没看到自己的局限;还有就是哗众取宠,为了增加知名度的了。反正观众老百姓都比较盲从,那些所谓的权威其实多半眼光也很有问题,对于向来习惯于听取“专家”意见的广大观众来说,这确实是一种灾难。 废话不多说,从我的角度来看,这部《让子弹飞》才是国产商业电影的里程碑之一,不像冯小刚那么的艰难的避让各种制度上的规定而显得狼狈不堪;不像张艺谋那样一心想融贯中西,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更不像其他导演那样,水平不够还想驾驭各种复杂题材,只能砸招牌。姜文绝对是个电影的鬼才,也许第五代导演的所有作品加起来,也不抵他的这四部。这一次,这部《让子弹飞》,玩的太黑、太厚、太内涵,即使比比科恩兄弟,大卫芬奇以及昆汀的某些作品,也并不逊色很多。 正片赏析: 《让子弹飞》讲的北洋政府时期,一个买官的县长马邦德带着汤师爷和老婆去上任的路上,在南国某地遇到了强盗张麻子,劫了火车,夫妇二人侥幸活命,马邦德遂欺骗张麻子自己是汤师爷,以求自保。为了贪图城中的财富,张麻子假扮县长,带着手下和马县长一行来了鹅城。鹅城天高地远,里面有一座碉堡,住了西南一霸黄四郎。两方互不相让,于是各自开始了斗智斗勇…… 许多人说这部电影很浅俗,很拖沓。我们就揭开这个简单的故事,拔拔看看这层皮下面究竟有些什么东西,看看它到底有多浅。 姜文的这部电影,表面上故事很简单,但是暗线极多,许多地方都是点到即止,完全不说破,能不能体会完全看个人造化,内涵的恶搞了许多东西,厚黑的境界,算是在电影里到了一个炉火纯青的境界。 首先是片头与片尾呼应的《送别》这首曲子,这是弘一法师李叔同根据美国人的一首曲子写词而成的,优美的词藻使得这首曲子的意境格外优美。长亭、古道、夕阳等意象,勾勒出来的是送别的淡淡的落寞与惆怅,情感张弛有度,深浅有律,婉转悠扬。后人评论认为,这首词之美,在于将忧伤中赋予喜悦,怅然中溢满愁绪,悲喜交加的送别与慰勉,如此文雅诗意的被描述出来,让人拍案。但是,在开头和结局却韵味迥然。开头女声清唱的部分,其实就是全片最深的一个基调,之后的喜怒哀乐都是沉淀在这层歌声的愁绪的基调里的。然后画面和声音一转,就是葛优和家眷的高歌,这里这样一个180度的变化,真正引入了开头,一个贪官,高兴的带着家眷去赴任,引吭高歌,和那个时代的贪官一样,附庸风雅,玩弄艺术情调,这里的“送别”讽刺意味极强,这个高兴的意思,强化了歌中本来的那层欣慰,却把之前女声清唱里的愁绪全部打压掉了,这个场景其实是曾经一部电影里用过的,一时没想起来。结局的歌曲十分空旷悠远,配合着落日与送别,又回到了落寞的调子上,和开头的一呼应,一对比,将姜文这个落寞英雄的

10 内心完全写了出来,他和葛优的两种心境,在两人的戏里有对比,在这两首曲子里,也是对比。 影片里许多地方,都有以前在《鬼子来了》里面已经探讨过的问题,就是民族的奴性,并且此次,他将这个话题引申开了,更影射了许多政治上的东西。 首先是对清王朝和辛亥革命的隐喻。我们都知道清王朝统治的后期,腐朽不堪。后来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给推翻了。 马拉火车,这里的典故就来源于清末火车刚刚引入中国的时候,满清皇族认为火车这种怪物会惊动先皇列祖列宗,所以严禁直接开火车,而是必须用马来拉。影片里,其实很多地方都会提到前朝怎么怎么样。再比如那个前朝乾隆年间的冤鼓,曾经开放的年代,它是用来鸣冤的,如今却长满了野草和蔓藤。影片里的黄四郎和马邦德,都是民国的人,穿着民国的衣服,住着西式的碉堡,却满口都是前朝的法律,小民见了黄四郎要跪,他的话就是圣旨,整个城市,都笼罩在他的手心里。坐在马拉的火车里一身洋装,引吭高歌,唱着中西交汇的歌曲的马县长也一样,外表西化,行为思想却十分迷恋前朝,依然是坐马拉火车去赴任! 满清后期统治难以为继,于是假意宣布要立宪,要学习日本和英国皇室,积极向西方靠拢,但是内阁大臣等各个重要职位,却全部由皇族担任,犯了众怒,失掉了最后一点民心,导致了清王朝的覆灭。可是,清王朝是覆灭了,那种皇权思想却并未被除掉。武昌起义之后,许多旧的权贵脱下清朝的衣服,剪了辫子,摇身一变,又成了民国的官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不彻底的,甚至是失败的,因为它只是推翻了一个名义上腐朽的政府,那些旧日的官僚和权贵,依然在新的民国掌权,其实“清朝”一直没有结束,“民国”也没有真正到来。黄四郎和马县长都是这样的代表。腿,就可以敛财如此之重。那些拥兵自重的大军阀,何以能够自立为王的,由此可以见。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它打掉了一个大皇帝,打出了一打小皇帝来。 黄四郎后面拿出个地雷来,说这个地雷世界上只有两个,一个是辛亥革命的第一响,另一个也要在一个恰当的地方爆炸。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辛亥革命的第一响是枪声,不是炸弹,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具有历史意义,至今依然在争论。黄四郎说,这个最后一颗炸弹要在一个有意义的地方爆炸,我们知道之后就炸死了马邦德,可是最后黄四郎是怎么死的,他先开对天了一枪,然后引燃炸药把自己炸了,确实是在一个有意义的地方炸了,这是一个讽刺。至于他为什么会随口胡扯辛亥的历史呢,因为他和辛亥的旧事有脱不开的关系。 于是,引入了另外一个问题,黄四郎和辛亥有什么关系。我们知道张麻子本来叫张牧之,是蔡锷的手枪队队长,曾经也是辛亥革命的功臣之一。黄四郎从酒会上,就看出了对方这个人不简单,对方就是张麻子,因为民间传闻张麻子满脸都是麻子,可是黄四郎是见过张牧之的,他说他们有一面之缘,张在明处,自己在暗处。那时候,他就非常怀疑对面的人是张麻子,这句话,就把什么都挑明了。所以,后面黄四郎派人去查这个人的真实身份,拿确定的证据来佐证他不是马邦德。为什么黄四郎在暗处,张麻子在明处,应该张麻子是真心革命的人,而黄四郎是前朝的旧臣,躲在家里看情形,之后发现没事才像其他遗老遗少一样出来继续当官掌权的人。鸿门宴的一场戏,戏味十足,为了逃出鸿门宴,张麻子先吹哨子,在表现出和黄四郎心中张麻子会装糊涂不一样的状态来,安全退了回来。张麻子会装什么糊涂?当年明明看着革命的事业一点点被前朝的旧臣拿走,革命的果实被窃取,只能装糊涂逃走,眼前这个人却太直白了。 黄四郎找了个替身,多次替自己死,最后也替自己被推翻。也是在隐喻清政府只是一个替身罢了。通过说辛亥失败和现任民国政府其实是前朝清政府的延续,现在的市民都还活在前朝,见了个地主都要跪,由此,他想隐射的是什么,我就不明言了,毕竟要“让子弹飞一会”,五代的家业确实是要被起来造反的人给毁了的。记得最后他们要去哪里吗,“浦东还是上海”,笨蛋,那时候哪里有浦东啊! 再说说这个故事,其实用张麻子的话来说就是恶霸与土匪的事情,弄出这么多事来搞这么复杂。搞复杂了,一方面是掩藏导演的用意,让子弹飞一会,另一方面,丰

11 富了剧情的线索,我就纳闷那些说剧情平淡拖沓的人是怎么想的。用黄四郎的话来说,就是家禽遇到了野兽。这些迷雾一样复杂的桥段,就是里面的真真假假。鹅城的谐音是什么,“讹”城!这里的百姓基本就被压迫着,又蠢又软弱。张麻子来解救他们了,依然麻木的等着,“谁赢支持谁”,这不是历史的恶搞是什么。张麻子分不清马邦德到底是马邦德还是汤师爷,黄四郎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马邦德分不清张麻子到底是真麻子还是假麻子,黄四郎到底是真的还是替身;黄四郎分不清到底哪个人才是县长,张麻子到底是不是自己认识的张麻子。下面的百姓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分不清,每天都在家里打麻将,门都不敢出,还被一群戴着麻将面具的抢匪送钱又抢钱。明明英雄张牧之,成了老百姓口中的土匪张麻子,眼前的老百姓,就是一群或者酱缸里浑浑噩噩的愚民,每天等在窗边等菩萨掉银子下来。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这些老百姓愚昧看不清,这几个掌权者自己也看不清。互相不信任,互相欺骗,互相装糊涂。 最后张麻子靠什么打败了黄四郎,人民!他赌的就是愚民也有觉悟的一天,也有醒悟的一天。但是全城的百姓穿的都是一样的,都是黑裤子,这和过去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很像。这种黑色也象征着某种暴力的内在,说的是**之下,愚民也会变成暴民。 最后,收拾了黄四郎,其他人奔赴“浦东”去了,只留下了张麻子和几张委任状。鹅城,砍成,浦东,何尝不是指“俄”城,小“康”城和现实特色的“浦东”呢?站在路口,张麻子不知道何去何从,鹅城已经被暴民淹没,牢固的碉堡毁掉了,庞大的暴政机构倒下了,康城是美好的,浦东是新奇的。但是,这些解放者们依然坐在马拉的火车里奔向“浦东”,忧郁的《送别》,和开头那忧伤的调子,又是在隐射一些东西了。 目前,没看懂的地方依然是葛优饰演的马邦德。他这个左右派,墙头草,老滑头演的太好了,但是他究竟骗了什么,最后那两件事是什么,暂时还没有琢磨出来。 冯小刚说姜文要是好好拍商业片,自己的好日子就结束了。之前对《让子弹飞》的期待程度丝毫也不亚于对其的担心程度。期待的是三大影帝首次联手的超级噱头以及姜文作品那种独特的个性展现,无论电影从制作卡司还是阵容号召力均在竞争火热的电影市场中拔得头筹。但话又说回来,时下很多所谓的国产“大片”无不是制作卡司都相当有水平,映前吆喝也是给足了力,可到头来发现也就那么回事,因此对于《让子弹飞》那一点点担心也在于此。事实证明,姜文领衔的这个团队并没有走传统大片的路线,反而以一种极佳的姿态令人惊喜,大呼过瘾,热血沸腾。酒香不怕巷子深,牛逼电影不需要吹牛逼。南部电影传奇 电影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南部的故事,诚然大可把本片与目前正火热的中国西部题材电影结合在一起,二者都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除了能展示秀丽的南部风土人情外,更有一种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悠久的历史孕育着中国川西土地,给了电影很好的展示舞台。《让子弹飞》的南部风情将作为一个独特的印记深深的烙印在华语电影史上,片中那阴郁的深林,怪异的峭壁,以及异域古城都散发着一种神奇的魅力。没有像《双旗镇刀客》和《西风烈》那样戈壁沙漠里的狂野奔放,却有川西秀丽风景下的那份豪爽气概。开场穿梭郊外的马拉火车以及古城中土匪与恶霸的火并更是为这部电影增添了一份个性十足的西部印象。本片在风格方面具有美式西部片的符号化印象,但在骨子里面却与后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社会约束的摆脱的个人英雄主义背道而驰。《让子弹飞》从内到位都渗透着在自由中寻求秩序的浪漫主义情调,兼顾贯穿始终的人文主义,

这才是不折不扣的中国风格电影。

姜文的商业转型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狂野洒脱,机智幽默,还有那抹不去的雄性气息。姜文演而优则导的成功典型,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太阳照常升起》,姜氏电影独特的风格便深深的烙印在电影中。《让子弹飞》不仅有着以往其电影中时代的印记和对自由无拘无束的畅想,更有在原著基 12 础上一次义匪与军阀对峙的精彩故事。《让子弹飞》是姜文一次全新的尝试,可贵的是姜文在本片中抛弃以往晦涩的时代预言,而转型为一部商业气息浓重的电影。 不可不说电影的内涵不算高,有一些隐喻在此还是不提为好。但片中美得令人心碎的川西风景和久石让优美流畅又始终骚动不安的音乐,在环境的烘托下,大量的斗智斗勇搭配稀奇古怪的大计小策,箭在弦上的紧张气息中又贯穿着令人喷饭的对白与情节,还有马战、枪战、巷战等诸多大场面镜头,同时点缀了荡气回肠的兄弟情谊和一抹乱世爱情,将本片打造为一部融合了江湖热血和黑色幽默,突破中国传统大片风格的姜文式大片。

冷热交替的功效 电影另一个特点就是“冷热交替”。一个颇为惊艳的开场中,身陷囹圄的葛优与咄咄逼人的姜文之间的对手戏就是一个代表。后者用枪指着前者的脑袋让其限时回答问题,紧张的一问一答,快速的剪辑带来强烈的画面的张力,而机智的幽默台词却造成的却是令人捧腹的效果。这一段开场基本代表了整部电影的格调,试想一下无论在双方对峙的危机关头,还是命悬一线的战斗过程中,或而热情激烈或而令人窒息,而千奇百怪的幽默台词和情节组成的一段段小插曲,使观众紧绷的神经瞬间得到放松,从而爆发连连笑场,这种欲扬先抑的做法汇集成了电影整体的“冷热交替”效果。 又比如那段“鸿门宴”,重重的危机使之气氛无限压抑,一旁还有三个引颈待毙的倒霉蛋,但此刻三位主人公却在桌间谈笑风生,紧张的气息中渗透了轻松的氛围,电影这样一冷一热的设置没有产生互为抵消的副作用,反而把电影推向了一个个高潮段落。可以说《让子弹飞》像这样的高潮段落实在太多了,达到一种使出处于顶点的亢奋状态,一点也没有喘息的机会,这些汇聚在一起于结尾处来一个快意的了断,干净利落,不但大快人心,而且片中那种无拘无束的乌托邦结尾又令人回味无穷。不得不说姜文这样做有点用力过猛,用片中一句台词就是“步子迈的大了,容易扯到蛋”。不过对于观众来说,这样的做法就是在两个多小时的片长中充分感觉到时光的飞逝,连一个上厕所的机会都不给,的确容易“扯到蛋”

影帝至尊的联袂 电影对人物的塑造堪称一绝,让姜文、周润发和葛优同台竞技,就好比国庆、中秋和春节一同到来一般,是华语影坛的盛事,也是影迷的节日。张麻子的干脆利落,唐师爷的诡计多端,黄四郎的城府颇深三位性格迥异的人物同台大飚演技的同时,更是一种三足鼎立的气势,剑拔弩张的逼迫,快意无比的决战,令影迷大呼过瘾。片中的台词很密集,无论是大小幽默还是情节设置,不会让人感觉到很“贫”,也不是那种靠挠你脚心的插科打诨,而是那步步为营的算计中一环套一环的机智。比如一场冲突过后,汤师爷说演戏起码要见点血才叫真实,换来的是姜文当面一拳,葛大爷流着鼻血还不忘无辜的大叫:有这个必要吗?举手投足间诙谐的表情令人忍俊不禁。姜文电影中要的就是这种突如其来的戏剧冲突和令人神往的个性化细节来打动观众,《让子弹飞》无疑做到了极致。 小六子墓前几个人面对镜头的独白,还有接受姜文审讯等几处情节,风格迥异,有些另类又有些搞笑。这些在三位大牌的阴影下的演员们,风头并没有完全被掩盖,反而在有限的出场时间里充分发挥自己特点。这是一部雄性气息浓重的电影,枪口缓慢游移,子弹出膛的迅猛,绿林人士的驾马飞驰,疾驶火车的呼啸山林,群情激奋长刀怒斩。这种快意的片段贯穿片中令人热血贲张。同时刘嘉玲和周韵的出场缓和着整体过剩的荷尔蒙。刘嘉玲的风情万种搭配周韵的巾帼须眉,让惊险刺激的动作电影更加迷人和富有魅力,同时兼具姜文电影中女性的那种狂野诱惑。

毫无疑问,《让子弹飞》的凭借其大手笔的制作、机智幽默的情节以及导演姜文带领下周润发、葛优等人的激情出演,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2010年度电影中最闪亮的一颗明星。《让子弹飞》的年末出

13

上一篇:加拿大留学需要的条件下一篇:工程竣工验收自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