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养成机制的改革

2022-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法官养成机制的改革

初任法官来源和养成机制研究

摘 要:本文着重分析当前我国初任法官来源及遴选主要做法和存在的弊端,对比分析国外具体的做法,归纳出可以借鉴利用的方法,探讨建立我国的初任法官来源和养成机制。

关键词:初任法官;遴选;养成机制

在促进司法改革进程中,建立分类科学、分工明确、结构合理和符合司法职业特点的法院人员管理制度是十分重要的,首当其冲要明确初任法官来源和养成机制。从初任法官来源源头上解决问题,才能为法院人事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此,本文着重分析当前我国初任法官来源及遴选的主要做法和存在的弊端,对比分析国外具体的做法,归纳出可以借鉴利用的方法,探讨建立我国的初任法官来源和养成机制。

一、当前我国初任法官来源

我国法律中没有关于初任法官的直接定义。《公务员法》第四十五条第三款规定:确定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的任职人选,可以面向社会,从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取得资格的人员中公开选拔。我国《法官法》中第十二条规定,初任法官采用严格的考核办法,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从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取得资格,并且具备法官条件的人员中择优提出人选。

法条中仅仅是做了较为笼统的规定,结合初任法官来源的实际情况,当前我国初任法官来源身份广泛,渠道众多。来源身份包括法学院毕业的学生、律师、法学学者、军转干部等多种身份。来源渠道包括考试、选调等多种方式。

考试主要是目前我国的初任法官选拔制度实行的“一职双考”模式。在该模式下,考生须同时通过司法考试和各地方组织的公务员考试才能进入法院,经过培训然后才能成为法官。二是选调。当前许多法院开始探索从下级法院优秀法官中选拔法官,尝试从法学院校的学者和优秀律师等高层次法律人才中选拔法官,法学专家到地方各级法院挂职或任职的也逐年增多,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法官职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分析比较上述两种做法,“一职双考”模式并不科学,在运行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招录机制不甚科学,偏重行政能力测试,而与司法考试衔接不畅,招录规模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等,浪费大量司法资源。选调制度更是存在应用范围有限,选拔渠道分散,招录机制缺乏连续性和统一性等现实问题。

因此,如何明确初任法官来源,形成连续性、统一性选任机制是提升法官队伍职业化的关键。为了统一初任法官来源,笔者建议本着法官“职业化”原则,创设统一的初任法官选拔资格,明确统一的初任法官的选拔程序,确保法官来源的严肃性、专业性。而如何创建统一的初任法官来源机制,笔者认为应当学习国外的现行做法,通过分析比较,选取对我国有用的方法。

二、国外的主要做法

笔者选取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代表,分析归纳总结其中的共同做法,以供我国初任法官选任资格作出合理决策提供参考。

1.普通法系初任法官资格

为保证法官的专业素质,普通法系国家一般都对法官的任职资格作出严格的规定,而且比其他司法人员要求更为严格。普通法系因其法律传统,法官与律师联系较为密切。例如英国,法官的产生较多从律师行业中产生。

一般来说,英国全职的法官必须“具有法律知识和经验,判断和分析的能力,有良好的决断和交流技巧。富有权威、道德、公正、能够理解普通人和社会,性格温和,有礼貌和尊严,对社会服务具有责任”。全职的英国法官都全部从律师中选任,比如领薪治安法官必须具有从业7年以上初级律师的资格,而记录法官必须是从业10年以上的初级律师或高级律师,并且巡回法官必须是从业10年以上的高级律师或任记录法官5年以上,高等法院法官必须是从业10年以上的高级律师并且年龄在50岁以上,上诉法院法官必须是高等法院法官或从业15年以上的高级律师,上议院常设议员须是长期担任高级法官职务或是从业15年以上的高级律师。

由此可见,对于初任法官来源,普通法系侧重法官的法律实务。只有经过法律实务训练的律师,才有机会进入初任法官队伍。对于初任法官来源,普通法系通过对任职资格的限制,确保初任法官的法律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2.大陆法系国家初任法官资格

作为行为方式最为严谨的德国,初任法官的来源更为苛刻。在德国,取得初任法官资格必须通过两次国家考试。而国家考试是由两个阶段组成的。在大学学习法律,学习结束后才能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只有通过第一次考试后,才能到实际部门——主要是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或国家政府部门进行至少2年的见习实践。实习期间还必须参加8次口试和8次笔试,考试全部合格并顺利完成誓词任务者,才可参加第二次考试,通过第二次考试者,才能取得法官的职业资格。

在法国,要想成为一名法官,必须参加全国法官会考。可以参加法官会考的考生分为三类,一类是学生;二类是国家公务员、军人和其他国家工作人员;三类是从事法律职业活动或做过地方民选代表的人。对于每类考生条件均有明确的限制。参加考试的考生须具备的共同条件是:一是具有法国国籍,享有公民权利,二是必须精神健康,具备为国家服务的正常条件,三是身体状况良好,未受损伤或可给予长期病假的所有疾病均已痊愈。

由上可见,无论普通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各国都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法官的任职资格,虽然各国的规定不尽相同,但一般都作如下要求:第一,有很好的法律专业知识,通常必须具有大学以上的法学学历,第二,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工作经验。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良好的专业素质可以防止法官判案错误地运用法律,同时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帮助法官独立地处理审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三、我国可以借鉴采取的方法

我国应当积极借鉴国外的做法。解决初任法官来源,主要是明確统一的初任法官资格,细化《法官法》中初任法官的条件规定。

一是设立统一的初任法官任职资格。创设我国初任法官资格,首先是设置较高的法官入职条件。较高的法官入职条件,可以从源头上保证法官的专业化、职业化要求。例如韩国只有法科大学院毕业的法律硕士才有资格参加司法考试。较高的入职门槛设置是保障法官精英化、职业化的根本前提。

其次明确合理的资格限制。这其中可以设定专业限制、学历限制、年龄限制、工作经验限制。例如必须是大学本科毕业,当前我国最低年龄限制为年满23岁。因为法律实务是随着职业经验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的。反观英美等普通法系国家,成为一名法官年龄大多40岁以上。当然,因为彼此法律制度存在差异,我国不见得采用这种规定,但应当来说对我国初任法官的年龄设置,也应当是一个借鉴参考。

再例如对工作经验的限制,在英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国,法官选任既注重法律基础理论,也注重实务知识、职业技能及职业伦理等。法官候选人要真正成为法官,须经多年的实务工作检验。如预备法官应任期2年,表现合格后,方可成为普通法官。而普通法官如果要单独审理案件或者担任合议庭的审判长,还须具备5年以上的实务经验。高等法院或最高法院的法官选任,则要求更高。反观我国,初任法官的实务工作经验并非是选任的重要参考指标。这种违背司法规律的选任方式,显然既不利于遏制司法行政化,也极大挫伤了法官的职业荣誉感。法官是非常特殊的职业群体,专业化和职业化是造就高素质法官队伍的必由之路。

二是设立统一的初任法官选任制度。随着十八届三种全会之后的司法改革的推进,建立省级统管的初任法官选任制度已经大势所趋。从已经获知的上海、广东、湖北、吉林、青海和海南六省、市、自治区提交的方案来看,由省一级政法委或者高院牵头的统一遴选模式几乎是未来法官选任机制的必由之路。

统一的初任法官选任制度可以借鉴学习日本的做法。日本由最高法院设置“下级法院法官提名咨询委员会”对初任法官进行筛选。现行的日本法院法官遴选机制是2000年前后,日本《司法制度改革审议会意见书》提出的对法官任命程序的修改与完善,该《意见书》明确提出下级法院法官的提名过程应反映国民的意见,对提名者是否适合担任法官进行选考。为此,该《意见书》提出最高法院设置“下级法院法官提名咨询委员会”履行这个职责,向最高法院提出是否适合担任法官的具体意见。同时为充分收集资料,确保信息来源广泛,最高法院“下级法院法官提名咨询委员会”之下可以设立地区委员会。

之前日本法官之中判事补和判事的提名过程完全是在最高法院和司法研修所以及最高法院和下级法院之间,缺乏透明性,最主要没有国民参与并提出意见,过度的法官职业化使法官审判远离百姓。因此,建立以国民期待的司法制度为理念的日本新一轮司法改革,将在法官遴选制度中加入国民意见并反映其中作为重要任务,设立“下级法院法官提名咨询委员会”及其地区委员会收集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供最高法院大法官会议作为提名决策依据。

因此,我国建立统一的初任法官选任制度时,可以参考日本做法,设立省级统筹选任制度。建议由省高院建立选任委员会,由选任委员会组织特定的考试和测评,对候选人的工作业绩进行量化评价,评测候选人的专业知识、庭审驾驭能力和法律文书写作能力等业务能力,充分收集候选人资料,以确定是否吸纳为初任法官。

四、我国初任法官养成机制

初任法官来源机制解决了初任法官的准入,但进入法官队伍后,初任法官面还临着诸多挑战。不仅有工作职责的转变,初任法官工作独立性、决断性要求增大;还有工作能力要求提高,规范程序意识、运用法律能力也要提高。所以,为了初任法官独立审理能够及时调整身份、转换角色,适应新的工作,必须设立合理的初任法官养成机制,通过合理的培训、引导方式,助力初任法官成长,迅速担当重任。

1.完善培训机制

在完善我国初任法官的养成机制方面,首先应当完善我国的初任法官培训体制。

初任法官的培训在德国、日本、韩国、英、美等国已经形成了严格的体系。总结经验来看,首先都是高度重视。虽然英、美等普通法系的法官大多来自律师,司法经验非常丰富,但他们仍然非常重视初任法官的培训工作。大陆法系国家法官主要从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员中遴选,但他们仅仅通过了考试,缺乏司法工作经历,因此初任法官培训更为严格。二是培训效力高。法官一般均需要经过培训才能上任。通过培训是成为法官的前提要件。三是培训时注重司法业务技能的提高。培训内容方面注重法官职业道德、司法行为和业务技能的养成和提高。例如我国台湾地区,研修者还需进行为期一年的见习,获取实务操作和经验。四是培训费用纳入政府预算,经费来源有保障。

2.创新初任法官导师制

美国近代著名法官霍姆斯指出:“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肇始于广东省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的青年法官导师制,就是通过法官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了一种传承司法经验、培养青年法官、提高司法能力的培养模式。为加快青年法官的成长,江苏省高院也出台了《关于实行青年法官导师制的指导性意见(试行)》。

上述两地的做法,以资深法官与初任法官以结对子的形式,通过资深法官的“传、帮、带”,来帮助初任法官进行适应性锻炼,切实提升了初任法官的司法职业技能。但该制度也需要其他制度的配套来保证落实,例如要通过设立专门的主管部门、对导师的选任、确立对青年法官的培养期限和方法等内容,确保此项制度落到实处。总体来说,导师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传授开展群众工作和进行诉讼调解的方法与经验,教授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办案经验,切实有助于初任法官的培养和成长。

五、結语

在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任法官的来源和养成机制还有诸多可以研究的出发点。总得来说从初任法官来源源头上解决问题,才能为法院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分类科学、分工明确、结构合理和符合司法职业特点的法院人员管理制度,确立初任法官来源条件和选拔资格。落实初任法官养成机制,加大培训力度,促进初任法官及时适应新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高魁.我国初任法官、检察官选拔制度之重构——兼论选拔性司法考试制度之构建,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2]陈波.法官遴选制度与司法能力建设——以两大法系法官遴选制度为例,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3]房广亮.由“法官荒”现象看我国初任法官遴选制度改革的困境,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2期

[4]王禄生.相马与赛马:中国初任法官选任机制实证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2015年第2期,第51页

[5]王禄生.相马与赛马:中国初任法官选任机制实证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2015年第2期,第51页

[6]胡田野.初任法官培养与诊所式法律教育,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7]怀效峰,陆锦标.关于完善预备法官培训制度的思考,审判研究,2008年第3期

[8]苏力.法官遴选制度考察,法学,2004年第3期

[9]戴华春,盛熹.缺失与完善:基层法院预备法官培训制度研究,载中国法院网

作者:郑晓萍

第2篇:法官助理制度——审判机制改革的突破口

------郭信主

2002年7月,在全国法院队伍建设会议上,最高法院作出了在全国法院系统实行法官员额和推行法官助理制度的决定,全面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推动审判机制的改革创新。几年来,作为最高法院法官助理制度试点单位,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以法官助理制度的构建为起点,以落实法官员额制度为契机,在审判机制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法官助理制度,建立了“一个机制,一套办法”的审判运行管理模式。此种审判运行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文结合房山法院近几年的实践和取得的成效,从“一个机制,一套办法”和法官助理制度本身的特点和优越性来论述法官助理在审判机制改革中的灵魂地位。 “一个机制,一套办法”及其运行效果

所谓“一个机制,一套办法”,就是指建立以法官为中心,法官专司审判,法官助理辅助法官审判,书记员专职法庭记录的职责明确、分工负责、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新型审判机制。

一、 “三二一”到“3N1+1N1”

为了落实《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改变法官职业大众化和审判管理行政化的现状,2000年初,房山法院探索实行“三二一审判机制”,在全国法院率先建立了法官助理制度。所谓“三二一审判机制”,是以合议庭三名法官为中心,法官专司审判,法官助理负责庭前准备,书记员专职法庭记录的职责明确、分工负责、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审判机制,其特点是“精选审判人员,强化审判职责,优化资源配置,强调职能分离,加强内部监督”。所谓“精选审判人员”是指科学确定法官员额,通过法官选任,使少数优秀的审判人员走上审判岗位,改变法官职业大众化的局面。所谓“强化审判职责”即改变审者不判,判者不审,责任模糊的审判机制,将案件的最终裁决权交给法官,但法官同时对案件结论负责。所谓“优化资源配置”即根据审判规律建立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的“三二一”审判模式,由三名法官组成合议庭负责审判,由两名法官助理负责庭前准备等审判辅助性工作,一名书记员负责开庭记录。所谓“强调职能分离”即改变传统的法官与书记员职责不分、责任不明,从收案到结案大包大揽的现象,明确庭前准备的独立价值,法官专职审判,法官助理负责庭前准备工作,实现权责的统一。所谓“加强内部监督”即通过职责划分和审判工作环节化,法官庭前不再对案件进行预审,达到客观上加强内部监督的效果。由于此项改革达到了提高诉讼效率,保证案件质量的改革目的,先后引起了最高法院领导及全国各地法院的关注,最高法院为此专门成立调查组对其进行调研,认为房山法院建立了一种新型审判机制。2003年初,北京高院提出在部分法院建立合议庭固定模式、实行人员分类管理的改革意见,提出在法官助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以法官为中心的审判管理机制,将基层法院审判模式规范为合议庭固定模式。

为了贯彻实施最高法院《关于在部分地方人民法院开展法官助理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北京高院关于固定合议庭改革的意见,房山法院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发展和完善“三二一审判机制”,将法官助理制度与合议庭固定模式改革相结合,建立了符合审判规律的大合议庭审判机制及相应的人员分类管理制度,这项制度以法官助理制度为切入点,科学合理配置审判资源,较好地处理了法官选任、建立法官助理制度与书记员聘任之间的关系;解决了庭前准备与庭审之间的衔接问题;在克服一审一书弊端的基础上,客观上解决了案件的繁简分流问题,实现了“简易出效率,复杂出精品”的改革目标,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改革之路。 所谓大合议庭,以数字形象表示,即“3N1+1N1”,系一个固定合议庭和一个简易组的结合,简易组为合议庭审判的前置程序。“3N1”中的“3”指固定合议庭中的三名法官,“1N1”中的第一个“1”指简易组的简易法官,其职责是专司审判;“N”指配备的法官助理数量,是一概数,具体人数根据案件的数量、案件的性质和人员编制情况来确定,其职责是除法官及速录员职责外的全部事务性工作;二者中的后一个“1”统指分别为固定合议庭和简易法官配备的速录员,其职责是专职法庭记录。大合议庭是对传统意义上合议庭制度的演绎发展,系审判庭内的基本审判单元。在传统合议庭形式下,三名法官随案组合,案结组散;而大合议庭中合议庭的三名法官是固定不变的(其中一名为选任审判长),分则独任审判,合则共组合议庭,既符合合议制原则又灵活机动。房山法院在民商事审判中普遍采取“351+121”的配置,即“三名合议庭法官、五名法官助理和一名书记员”+“简易组一名法官、两名法官助理和一名书记员”的配备,其中“351”中五名法官助理有三名为文字助理,两名为负责庭前准备的程序助理。

按照审判庭的收案范围,各审判庭收案后,依据案件类型的不同将案件分至不同的大合议庭。对大合议庭的所有案件,首先由简易组的法官助理对案件进行筛选,法官助理在审查、送达中客观地对案件实行繁简分流,五日内最终决定是否作为简易案件由简易法官审理。此时,案件流向两个方向——简易案件归属简易组,其它案件移交给固定合议庭,由合议庭的法官助理负责庭前准备工作。原则上,简易组与固定合议庭各负责大合议庭中50%的案件的审理。

(一)“1N1”简易组案件流程

简易组的法官助理兼有调解的职责,对繁简分流中或分流后的全部简易案件进行庭前调解。 1.经调解成功的,报简易法官审查签发文书结案;调解不成的,则由简易法官开庭审理,直接裁判。

2.诉讼中,对于简易案件中出现的案情复杂、无法在短期内审结的案件,应转为普通程序,由简易法官与庭长、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为了防止简易组繁简分流过程中随意截留案件的情况发生,合议庭规则规定,简易组转普通程序的案件不得超过简易法官审结案件的5%。

(二)“3N1”合议庭案件流程

“3N1”合议庭的法官助理分为庭前程序助理和庭后文字助理两类。

1.繁简分流后的复杂案件由简易组法官助理转固定合议庭的程序助理。程序助理负责为合议庭的三名法官作好案件的庭前准备工作。在庭前准备期间,法官助理可以对案件进行庭前调解,也可以对当事人进行证据指导或组织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需要开庭审判的,为法官排期开庭。

2.三名法官各自独任审判由自己承办的案件;对于案情复杂,需要转为普通程序的,与其他两名法官组成合议庭。文字助理负责法官开庭后的事务性工作及法官审结案件70%的文书起草工作。

二、 以“一套办法”保障“一个机制”的良好运转

所谓“一套办法”即为保障一个机制的实施,建立的以法官为中心的人员分类管理办法。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也是一个人员相互协作的系统,即各类人员在岗位责任基础上的互相合作、互相配合,从而实现国家赋予的审判职能。所谓分类管理,即将人民法院内各工作人员所担任的工作,根据其工作性质、基本职能、岗位特点和工作规律进行归纳分类,并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因此,人民法院必须严格区分法官、司法辅助人员即法官助理、书记员和行政服务人员的工作性质、基本职能、岗位特点和工作规律,并根据其职业特点对他们实行分类管理。

自2000年初房山法院开始实行“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的合议庭审判机制起,经过几年的反复探索和总结,逐步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对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行政服务人员的分类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了“一个机制,一套办法”的审判运行管理方案,以“人员分类管理办法”保证“大合议庭审判机制”的开展。改革方案源自对法官与法官助理关系的深层思考。在大合议庭审判机制中,法官助理的工作表现直接影响着法官审判工作的质量。无论从保证法官的中心地位角度出发,还是为了保证审判工作的顺利开展,都要求法官助理必须服从法官,为法官服务。但在延循行政管理模式的情况下,如何将两个行政隶属上无联系的独立个体纳入审判规律的运作轨道成为困扰改革的难点问题。分类管理、业绩考核为这一难题指明了解决方向,很好地贯彻了“以法官为中心,法官助理对法官负责”的理念,突出了法官的中心地位。在法官助理的业绩档案中,首先,突出合议庭或法官对法官助理的考核,法官的评价意见占到法官助理业绩考核分值的20%,法官助理任命为法官时还应当考虑所在庭对其业务能力的评价。其次,细化职责,以职责的完成质量作为业绩考核内容。房山法院对法官助理的职责进行了细化,法官助理需要对案件初步审查与依法送达、组织证据交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依法官指派调查收集证据、排定开庭时间、根据法官的意见起草裁判文书等等。能够量化考核的予以量化,比如法官助理的庭前调解结案数量、为法官起草文书的数量及保全案件的数量,不能量化的由法官分项出具评价意见,最后予以综合评定。此外,房山法院在人员分类管理中,突出了法官和审判岗位的重要性,在年终评优评先中,评先比例向法官适当倾斜,每年定期组织先进法官外出考察,并给法官提供优先晋级的机会。房山法院通过人员的分类管理,确立了法官的中心地位,赋予法官对法官助理的考核权,对法官和法官助理进行分类管理,保障了法官的权威和法官职位的吸引力,充分调动了法官助理的积极性,实现了法官和法官助理之间的和谐,充分挖掘了法官助理制度的优越性,为“一套机制”的良好运转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三、“一个机制,一套办法”取得的良好效果

“3N1+1N1”的审判机制将各种审判模式的优势融于一身,解决了传统模式的种种弊端。通过繁简分流,达到“简易出效率、复杂出精品”的改革目标;法官助理的设置,使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之间形成了职责分明,分工负责、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审判机制;每个大合议庭作为一个审判庭内的独立审判单元,在审判长的组织协调下各自办理不同类型的案件,既有利于培养专业型法官,又能突出审判长的地位,弱化审判庭的行政管理色彩,实现程序的合法性;简易组办理普通程序案件的组成人员的规定,落实了院、庭长办案制度,也充分利用了人民陪审员这一审判资源。因此,虽然近年来房山法院面临着收案量连年递增的巨大压力,但得益于“3N1+1N1”审判机制的创建和人员分类管理的落实及法官助理制度的完善,各项工作仍然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简易出效率——缩短了审理周期。合议庭内部的繁简分流,化解了在庭、室之间分流案件不可避免的流转阻滞,最大限度地简化了诉讼程序,缩短了诉讼周期,大大提高了民事审判效率。几年来,房山法院通过调解、撤诉方式结案的案件占到了案件审结量的63%。简易法官每年审结的案件量可占整个机制中法官案件审结量的50%,有些案件从审查立案到调解审结仅需1-2小时。简易案件从立案到分案,再到送达,排期,开庭审理,当庭调解并发放法律文书,平均审限仅为20余天左右。如房山法院民二庭简易法官在两名法官助理和一名书记员的配合下,结案量占到了所在大合议庭收案数的65.3%,大大提高了诉讼效率,降低了诉讼成本。上述成果的取得与法官助理对案件的分流以及在简易法官指导下进行的调解工作密不可分。

(二) 复杂出精品——保证了案件质量。简易组对案件数量的大量消化,加快了案件的整体诉讼进程,减轻了固定合议庭内法官案件多的压力,使得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审理较为疑难、复杂的案件。由合议庭内法官助理负责庭前准备工作,避免了由不同庭室分别负责庭前准备与庭审工作产生的制约弊端,使庭前准备与庭审之间衔接科学合理。合议庭固定模式,解决了长期困扰基层法院的陪而不审现象。大合议庭制度在提高案件效率的同时,也使案件质量得到了保障。几年来,房山法院审理的案件中,当事人的上诉率不足8%,二审平均发改率低于7%,案件质量连年居北京市法院系统前列。

(三)法官精英化——规范了人员管理。大合议庭机制推行后,房山法院现有法官数量比改革前减少近30%,审判岗位法官与辅助人员的比例由原来的1:1调整到1:2。由于减少了法官数量,设置了法官助理岗位,不但增强了法官岗位的吸引力,提高了法官整体素质,还为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创造了条件。几年来,我院先后建立了法官、法官助理、政工行政人员、速录员等人员分类管理办法,办法中突出了审判岗位法官和法官助理的地位,客观上形成了“一个机制(3N1+1N1),一套办法(人员分类管理)”的良好运行局面,法官在法院中的中心地位逐渐得以体现,法官助理也在这一制度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2005年底的全院总结工作中,全院评出的38名优秀人员中,法官就占据了20名,突出了审判业务部门在法院的核心地位,增强了审判业务部门的吸引力。 大合议庭审判机制的灵魂——法官助理制度

如果说“一个机制、一套办法”是一幅勾勒精美的图画,那么法官助理制度便是马良之神笔,是“一个机制和一套办法”的灵魂,是保障“一个机制和一套办法”良好运转的关键。它主要涉及法官助理来源与条件,法官助理性质与职责,法官助理的配备与工作流程,法官助理管理与发展等八个方面问题,这些都是实行法官助理制度的核心问题,是房山法院对法官助理制度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房山法院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法官助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这项机制和办法由构思变为现实,才有了“3N1+1N1”的诞生,才有了房山法院审判工作运行和谐、高效和良好的局面 。

一、 法官助理的来源与条件

(一)法官助理的来源

法官助理是个全新的职业,根据我国法院改革的基本构想及我国法院的人员构成现状,法官助理的来源主要包括新招助理和转化助理两大类。新招助理主要指向社会公开招收的人员,主要是来自法律院校的专业应届毕业生。转化助理指已取得了法官资格、但法官选任制度实行后未能进入法官员额范围的审判人员,以及有丰富经验的在编书记员或其他政工、行政人员。具体来源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已经被任命为审判员或助理审判员,但法官员额确定后或审判长独任审判员选任后不在法官员额范围内的审判人员; 法院中已经通过初任法官资格考试或统一司法考试取得法官任用资格但尚未任命为法官或进入法官员额范围的人员;

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或者高等院校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尚未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员;

目前不符合担任法官助理的学历条件,但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经考核合格的在编优秀书记员或在岗位调整中进入审判庭室的其他行政辅助人员。

关于新招助理是否可以暂时不占行政编制,实行聘用制的问题,在实践中存在两种意见:

支持者认为,鉴于当前审判任务繁重,政法编制有限,为了落实法官助理制度,和保证审判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可以考虑短期聘用部分符合法官助理条件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充实到法官助理岗位,这样既可以缓解审判压力,又可以推进法官职业化进程。对其中优秀的受聘人员,在编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逐渐转为行政编制,对不胜任的人员可以不再聘用。

反对者认为,法官助理所从事的工作涉及国家司法机密,是公务员的岗位,只能由公务员完成。另外,当前有些法院法官数量比较多,案件压力不大。从法官职业化的角度出发,应通过减少法官数量来提高法官素质和落实法官助理制度。

房山法院认为,法院改革是综合性改革,各地区、各法院发展不平衡,故实行法官助理制度改革也不能一刀切。对审判任务繁重,人员编制有限的法院,可以考虑暂时聘用一些符合法官助理条件的人员,做些庭前程序性、事务性工作,待人员编制有空缺的时候,择优录用,这样可以缓解改革给繁重审判任务带来的压力。但是,聘用人员不能从事涉及审判实质内容的工作,而只能从事一些程序性工作。对法官数量明显偏多,案件压力不大的法院,应该严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法官职业化的要求,通过减少法官数量的方法落实法官助理制度。

(二)法官助理的任职条件

结合我国法院的实际,考虑到法院现有人员的现状,房山法院认为法官助理的任职条件,应当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法官助理应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法律专业素质,同时法官助理的地位和性质决定了法官助理的条件应当低于法官的任职条件而又高于对书记员的要求;二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很不平衡,对法官助理的选任应当遵循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基于以上两个考虑,对于新进入法院拟担任法官助理的人员的学历条件,一方面要坚持高标准,即法官助理应当是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但具有相应的法律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坚持实事求是,考虑到目前我国的国情,有必要对法官助理的任职标准在特殊地区予以特别的放宽,即在某些特殊地区,可以考虑允许具有国家承认的法律专业知识培训经历(如规定具有主要法律课程的自学考试单科合格证书、接受过国家法官学院或其他专门高等院校的培训课程)的人员担任法官助理。当然,也可以规定,放宽任职标准的,必须经所在高级法院的同意或批准并报最高法院备案。不可否认,在司法机关中确实存在一大批仅具有大专学历(多为继续教育)的优秀书记员,经过培训与考核后完全可以胜任法官助理工作。

对于法官助理的任职标准,房山法院认为,按照法官职业化的要求,法官助理首先是一个职业,其次才是法官的重要来源。对于法官助理的任职条件,不能一律要求其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但应该确定一定的比例。实行法官职业化以后,有些法官助理可能终生从事助理职业。只有具备司法考试资格的经过一定年限司法实践的优秀法官助理,经过法官的推荐,才有机会被任命为法官。这既有利于调动法官助理工作积极性,又有利于法官助理队伍的稳定,培养出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的法官助理。 二 法官助理的性质与职责

(一)关于法官助理的性质

法官助理是审判辅助人员,不具有审判权。这是房山法院实行法官助理制度以来,一直坚持的原则。最高法院实行的法官选任制度进一步确定了这一观念。 最高法院提出设立法官助理,其目的是通过合理划分审判工作职责,理顺法官与其他各类审判辅助人员的关系,保证法官专司审判,以实现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审判的公正与效率。从形式上看,法官助理是法官的助手,所做的工作都是围绕庭审这一中心工作展开。从审判机制上看,一方面法官助理代表法官负责庭前准备工作,他是法院与当事人联系的纽带,是法院或法官为当事人服务的具体执行者。法官助理的出现,既体现了司法的服务职能,同时又避免了法官对案件的包揽行为,避免了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私下接触,客观上也起到了内部监督作用;另一方面,法官助理是联系法官和书记员之间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法官助理在工作中既要接受法官的业务指导,又担负着协调书记员开展工作的职责。从法官助理本身的职责看,又有一定的权限,如庭前准备及主持庭前调解等,具有独立开展工作的机会和职权,为法官助理未来做法官打下了基础。

房山法院认为,实践《纲要》第33条应当与审判长、独任审判员选任结合考虑。取消助理审判员制度,不是取消现有助理审判员的审判资格,而是严格法官准入制度,即法院院长今后不再任命助理审判员。对现有的助理审判员,应当许可他们参加审判长、独任审判员选任,通过选任进入审判岗位的法官(或助理审判员)列入法官员额编制,继续从事审判工作;未通过选任的法官(或助理审判员),则可以调整其审判岗位,列入法官助理编制,从事审判辅助性工作。法官助理应是从事审判事务的辅助人员,是辅助法官完成审判任务的人员,不具有审判权。否则、选任就等于穿新鞋,走老路,法官职业化很难实现。

(二)法官助理的职责

职业的性质决定职业的职责,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最高法院在《人民法院法官助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将法官助理的职责具体确定如下:“法官助理在法官指导下履行下列职责:

(一)审查诉讼材料,提出诉讼争执要点,归纳、摘录证据;

(二)庭前组织交换证据;

(三)代表法官主持庭前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须经法官审核确认;

(四)办理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担任辩护人或者指定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的有关事宜;

(五)接待案件当事人、代理人、辩护人的来访和查阅案卷材料;

(六)依法调查、收集、核对有关证据;

(七)办理委托鉴定、评估、审计等事宜;

(八)协助法官采取诉讼保全措施;

(九)准备与案件审理相关的参考性资料;

(十)办理案件管理的有关事务;

(十一)根据法官的授意草拟法律文书;

(十二)完成法官交办的其他与审判业务相关的辅助性工作。” 诉讼活动明确划分为庭前准备与庭审裁判两个阶段,是许多国家诉讼法律制度的共同特点。多年来,由法官独揽庭前准备与庭审工作的状况,带来了不少弊端:其一,法官在庭前准备阶段实际上行使了对案件预审的职权,在开庭前即对案件形成预断,容易造成法庭审理流于形式,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浪费了审判资源;其二,由于案件数量激增,法官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充分开展庭前准备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当事人庭前准备阶段的参与权,影响了审判的整体效率;其三,庭前准备阶段的独立价值被忽视,法官从收案到结案大包大揽,不仅降低了审判效率,影响了审判质量,也使审判过程的监督机制十分薄弱。 为了避免上述弊端,房山法院认为,庭前准备工作是辅助性工作,应该由辅助人员完成,即在明确庭前准备与庭审环节的基础上,法官仅负责案件的庭审和裁判工作,庭前准备工作由审判庭内部的法官助理完成。由于庭审与庭前准备工作同在一个业务庭或合议庭内,法官与法官助理之间既做到了分工负责,同时又能默契配合。法官助理可以随时向法官汇报准备程序的进展情况,遇到需要调取证据或涉及实体法律问题时,法官助理可以随时请示法官,由法官裁决、确认。这种做法,通过明确法官和法官助理的职责,使庭前准备阶段与庭审阶段衔接自然,转换顺利。 综上,法官助理的职责可以划分为庭前准备和庭审两部分,由此也可以将法官助理划分为两类:负责庭前准备阶段的程序性事务工作的法官助理我们称其为程序助理,负责开庭审判阶段的文字工作或事务性工作的法官助理我们称其为文字助理。 程序类法官助理的职责主要包括:向当事人送达起诉书副本等诉讼文书;审查诉讼材料,指导、引导当事人举证,依法调查、收集、核实相关证据;对案件客观实行繁简分流;采取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措施;办理委托鉴定、评估、审计等事务;接待当事人来访、咨询;负责案件在庭前准备阶段的管理工作;排定开庭日期,张贴开庭公告,对简易案件进行调解等等,即管理办法中第一至第八项职责。文字类法官助理的职责主要包括:按照庭前程序类法官助理的安排,代表法官组织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并固定证据;代法官接收、管理、查阅卷宗材料,提出诉讼争执焦点,起草阅卷笔录;接待当事人来访、咨询;旁听法官开庭并为法官草拟一般性法律文书,办理文书印制、卷宗装订及案卷管理事务,协助法官调解等等,即管理办法中第九至底十二项职责。

三、 法官助理的配备与工作流程

(一)法官与法官助理的配备 任何职业都有一个运行环境及与之相关职业的配合问题,法官助理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如此。法官助理的配备,涉及到法官员额、书记员聘任、法官助理与法官职责的划分等诸多问题。

实践证明,合议庭固定模式是法官助理与法官配备的基础模式。

按照最高法院的改革要求,法院改革的核心就是审判组织及其运行机制和法院人员的分类管理问题。就是要在现有体制内,建立一种符合审判规律的新型审判机制,及与这个审判机制相配套的人员分类管理办法。

建立以法官为中心的新型审判机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审判资源的配置问题,核心就是法官与法官助理的配备问题。

谈法官与法官助理的配置问题,实质就是要解决法官员额与法官助理制度的建立问题。法官员额制度是法官助理产生的基础,法官助理制度保证法官员额制度的实现。根据我国法院的人员现状,实行法官员额制度,就要减少法官或取消非审判岗位法官的数量。减少法官数量,就要减少法官的工作量。减少法官的工作量,就要设置审判辅助人员来协助法官完成审判辅助性工作。仅谈建立法官助理制度,不谈法官员额;或仅谈法官员额,不考虑法官助理的配置,都是不科学,不现实的,二者是互为条件,互为基础的。为此,建立法官助理制度,客观上必然涉及法官员额问题。 应该说,法官员额与法官助理制度的建立是审判管理内部改革的突破口。它与法官的业务能力、诉讼案件的受理数量、审判辅助人员的储备情况及诉讼程序的特点都有直接的关系。

为此,房山法院认为,一个法院的法官员额与法官助理的配备虽然不宜确定固定比例,但应该有一个基础模式。应根据本院人员编制、诉讼案件的数量及我国诉讼法的特点,采取合议庭相对固定的3:N:1模式,即法官和书记员的数量相对固定,法官助理的配置则灵活可变。每个法院,可以根据诉讼案件数量多少,决定设立多少个相对固定的合议庭。合议庭数量确定了,法官员额就明确了。合议庭与法官助理的配备,可以根据法官与法官助理的职责划分、辅助人员的储备情况、案件性质及案件数量等综合因素予以确定。

房山法院实行以合议庭三名法官为基础的大合议庭固定模式,主要是根据诉讼法对诉讼程序的规定和基层法院存在简易程序案件与普通程序案件交叉的特点决定的。在简易程序中,合议庭的三名法官分别为独任法官,可以各自按照法官助理排定的时间分别审理案件;在普通程序案件中,这三名法官自然组成合议庭,实行合议制。其特点是机动灵活,分则适用简易程序,合则适用普通程序。而法官助理的数量则根据具体情况予以不同的安排。这种模式既适合一审,也适合二审,既适合民商事审判也适合刑事审判。如:民商事案件,由于庭前准备工作量较多,可以实行3:5:1的配置,5名法官助理中,可配备2名专门的程序类法官助理负责庭前准备工作,配备3名文字助理负责开庭后的事务性工作。刑事审判由于庭前准备工作量较少,可以实行3:2:1的配置,三名辅助人员(两名法官助理,一名书记员)共同负责三名法官的事务性工作。

另外,房山法院认为,根据基层法院案件繁简各异的特点和简单案件快速处理的原则,在固定合议庭受理案件前,还可以设置一名简易案件裁判法官,同时为其配备法官助理1-2名和书记员1名,作为合议庭的前置。对案件进行繁简分流,对简单的案件实行快速处理,可以确保简易案件的诉讼效率,将有限的司法资源予以合理分配。固定合议庭受理的案件均应是繁简分流以后相对复杂疑难的案件。 总之,在配备法官助理时,必须坚持以下五个原则:一是合法原则,保证法官居中、独立裁判,确保司法公正的原则;二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体现司法为民的原则;三是提高审判效率、降低诉讼成本的原则;四是统筹、合理使用司法人才的原则;五是回避原则。

这种在审判庭内部将审判工作环节化的作法,充分体现了以法官为中心,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监督,运转高效的审判工作特点,完全符合审判规律。这一流程下,辅助性工作由法官助理完成,由于助理由法官负责管理和考核,法官助理树立了为法官服务的思想,较好地实现了庭前准备与庭审工作的衔接,避免了将庭前准备工作放在立案庭或准备庭由预审法官或准备法官完成等两种情形所形成的庭前准备与庭审人为割裂的弊端。

有关法官助理的工作流程,由于在“一个机制、一套办法”中已进行了论述,此处便不再赘述。

四、 法官助理的管理与发展方向

房山法院自2000年初开始实行“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的合议庭固定模式的审判工作机制,逐步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对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政工、行政服务人员的分类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了“一个机制,一套办法”的合议庭固定模式的改革方案。六年多的改革实践证明,对现有法官实行选任,为法官设置辅助人员、对法院人员实行分类管理的做法,在审判资源配置、法院内部监督、审判流程管理、审判的公正与效率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法官对法官助理的使用与管理相统一原则是房山法院法官助理管理的重要特点,这是由法官助理性质决定的。法官助理是审判辅助人员,不具有审判权,法官助理是法官的助手,在法官的指导下工作,是为法官服务的。这就要求法官对法官助理的使用与管理必须统一,法官助理必须对法官负责,同时法官对法官助理的工作行为承担责任并注重对法官助理的培养,为法官助理将来晋升为法官作好基础性的准备工作。否则,在现有体制下,法官与法官助理关系就会逐渐淡漠,最终形成制约。

(一) 中国法官助理管理模式的探索

中国的法官助理管理模式既不能简单照搬英美法系国家的做法,也不能完全复制大陆法系国家的做法,我们应该结合中国国情,合理扬弃,探索并设计出一套与我国的政治体制、法院建制及与诉讼法相适应的法官助理管理模式。

首先,对于法官助理如何管理的问题,房山法院认为法官助理应作为独立的司法类公务员,按照《国家公务员法》进行管理。因为法官助理不是法官,自然不应列入法官序列,对其实行单独序列管理才能真正体现法院不同岗位人员的分类管理。 其次,作为人民法院的重要组成人员,法官助理是法官的“智识型”的助手,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务,地位重要,责任重大。因此,房山法院认为,必须要为法官助理提供一定的职务晋升空间和较高的待遇,才能调动法官助理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法官助理队伍的稳定性,确保审判工作的完成。法官助理属于公务员,但又是特殊的公务员,即司法公务员。因此,在对法官助理实行单独序列管理时,应设立科学合理的职务、职级序列,其职级配备应略高于普通公务员;待遇应低于法官,但要略高于普通公务员。

第三,关于法官助理的录用程序,我国的法官助理采取的是职业化的模式,其基本性质是职业化的司法辅助人员,应该有一套严格的录用程序。具体而言,法官助理作为公务员中特殊的、独立的职务序列,应当按照录用公务员的方式,根据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通过考试(最好能够考虑到法官助理的特殊需要,在考试中突出专业内容)、考核,择优选用。

第四,关于法官助理的管理模式问题,房山法院认为,要将法官助理管理模式的着眼点放在有利于保障法官的中心地位,有利于法官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降低审判成本,提高审判效率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人员分类管理。否则,虽然对法官助理进行了分类管理,但是管理政策没有突出法官助理的职业特点,等于穿新鞋走老路;或者为了协调与衔接,仍沿用同一管理模式管理不同类型的人员,同样是不科学的。从这一点看,分类管理的核心应该是管理政策的定位。法官助理与法官、书记员在同一个审判庭,根据审判需要组成不同的审判单元,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案件审理中的各个环节和不同岗位的工作,保证案件审理的“公正与效率”,这就是改革的初衷。至于法官助理是否需要由专门的机构管理,合议庭与法官助理的搭配是固定或相对固定,这些问题都需要根据各级人民法院和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摸索确定。但是,无论采取何种管理模式,法律规定的独立审判、公务回避、秉公执法、以法官为中心以及审判工作必须遵守的工作纪律等,是相关人员都必须要遵守的。

(二)法官助理的分级管理及发展方向

法官助理实行分级管理,是房山法院法官助理管理的又一特点。法官助理根据能力、业绩的差别可以划分为初级法官助理和高级法官助理。高级法官助理若符合担任法官的条件,在法官员额空缺时,经合议庭法官推荐,可以晋升为法官,初级助理不能直接晋升为法官。

法官助理由所在合议庭考核,初级法官助理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或业绩考核优秀的,取得晋升为高级法官助理的资格。高级法官助理应当具备较高的裁判文书制作水平、扎实的程序控制能力,并应熟知庭审程序。高级法官助理在考核中连续两年考核低于法官助理平均成绩或者累计三年考核低于法官助理平均成绩的,降为初级法官助理。

法官助理是一个职业,在这一职业中的助理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在本序列中由初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保持在本职业的高端位置;另一个是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法官助理,在成为高级助理后经过遴选被任命为法官,从而进入另一职业通道。从这点讲,法官助理也是法官人选的培养和储备基地,可以为选任法官提供充足而坚实的人才储备。

(二) 关于法官助理与法官、书记员之间的关系

从法官与法官助理的性质来看,二者之间是一种指导与服务的协作关系。法官助理是审判辅助人员,应为法官服务。它要求法官助理必须从法官的角度考虑问题,时刻为法官公正、高效审判做好辅助性工作,同时,也要求法官注重对法官助理的培养,为法官助理将来晋升为法官做好基础性准备工作。房山法院认为,法官助理晋升为法官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担任法官助理期间,履行法官助理的职责,已进入高级助理范围,并通过法官助理条例规定的考核;

必须经其服务的法官的推荐,才能享有晋升法官的入选资格; 通过全院组织的法官选任考试。

应该说,第一和第三个条件都是一种晋升的固定模式考核;而在第二个条件之中,通过法官提名这一瓶颈的设置,有利于树立法官的权威,培养法官助理为法官服务的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形成法官对其辅助人员培养和指导的氛围。

在正确处理法官与法官助理的关系的同时,还要明确法官助理与书记员的关系。从二者的职责来看,二者是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协助的关系。不难看出,法官助理现在从事的工作大部分是原来“一审一书”模式下书记员从事的工作,并且两者均是审判辅助人员,但究其本质,法官助理与书记员在录用标准、工作内容上存在质的区别:法官助理从事的工作属于法律辅助性工作,包括送达、调取证据、协助法官进行案情调查,在法官的指导下撰写法律文书等等,而书记员的工作范围应仅限于庭审记录等文秘性工作;基于两者的工作性质不同,决定了其录用标准亦有差异,法官助理的选拔录用标准要高于书记员。根据法官职业化的要求,聘任制书记员仅担任法庭记录将成为书记员单独系列改革的趋势。 结 语

法官职业化建设是中国司法改革进程中一项意义深远的长期工程,作为职业化建设整体部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型的审判机制改革成为法官员额、法官选任制度等众多举措的载体,承载着人们对未来中国司法事业的众多美好愿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最早推出“三二一”审判机制的基础上,房山法院人历经六年多的艰辛探索,既坚持内在的连续性,又有因时因事而异的可变性和转化性,确立了以法官助理制度为灵魂的“大合议庭审判机制”和“人员分类管理办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合议庭固定模式下的法官助理制度,是房山法院经过长期的改革实践,不断总结完善的,是房山法院“一个机制,一套办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人民法院实行新的审判机制、实行法官职业化的重要基石,对人民法院实行人员分类管理,优化审判资源配置,实现“公正与效率”的世纪主题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符合司法审判规律的审判机制,必将推动职业化建设的前进步伐,我们期待着实现法官职业化的光辉明天。

第3篇:法官的司法能力的养成

培养高素质法官的思路

法官应当学问多于机智,德高望重甚于巧言善辩,慎重超过自信。尤其是,诚实廉政乃是法官应有的德行。

—弗朗西丝•培根

法院审判权通过法官审判行为而实现,审判行为直接制约着诉讼价值目标—司法公正的实现。法官作为审判程序的直接管理者和司法公正使命的现实执行人,其基本条件是具备公正品格,关键是适法能力的培养,而特殊的思维方式使其在裁判过程中能始终与公理规则的解释同步。

一、 公正品格:培养高素质法官的基石

法律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执法者的自觉守法来张扬,法律应有的尊严和威信也体现在法官司法程序中。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提出,法官的选拔要“品德优良”,“心地纯洁”,进而才能够对诉讼作出公正审判。公正品格主要体现为良好的品性和德行,这一品行的养成则是良善与美德的修养、慎独与寂寞的品质的体现,进而反映在司法活动中则是廉洁与礼仪的操守、执行公理规则的理念,公正品格正是这普遍人性品格与特殊职业要求的综合作用结果。

1、良善与美德的修养

我们应当看到,法官作为人首先应具备善良本性的一面,而这方面的内容正是具备职业法官的基础条件。善良本性体现为人格魅力,而人格魅力是因美德产生。当好法官首先要从人的品性入手,具有智

1 慧、善良、忍耐、诚实和同情心等基本素质,进而要拥有忠于职守、秉公办案、刚正不阿、不徇私情等司法理念,从而使自己独立于矛盾双方,更客观地把握冲突双方症结,更有效地处理纷争。美国著名法官恩格尔就将“为人是诚实的”写入了他的就职誓词中。

诚然,一个人成长过程不象天性问题一般简单,善良与美德的修养也非一蹴而就。家庭的培养、教育,亲属们和长辈们的关怀,孩提时代所处环境的生活内容对事物的认知,这些人生初始阶段的经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成年后对一事物的判断力。然而,从哲学观点看,任何事物又都不是绝对的,而是具有相对性。人的天然本性及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不良习惯,可以随后天的精进学习逐渐消磨淡化,使之改变。在司法活动中,我们可姑且将其称之为“炼心”,良善的品格即使具有,但却并非能够向母亲对待孩子一般天然的就能在整个审判活动中展现出来,这就需要法官在每天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案件当事人,在出现当事人态度强硬、语言过激的情况时,用一种换位的方式去思考,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进而用一种包容的胸怀去体会,用一种关怀的言语去感化,用一种平和、平静和平常之心态应对纷繁复杂的审判活动,炼就一种对各种意外情况应付自如而我自岿然不动的良好心态。在这种心境下培养和展现法官的良善品性,进而不断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力,提高自己在处理案件中的水平,实现情、理、法的完美交融。

2.具备慎独和寂寞的品质

2 古人云:“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法官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作为法官,必须在面对眼前多姿多彩、纷繁复杂的“人情”社会时,学会恪守孤独与寂寞的职业性格,将心灵与精神归于平静。法律判断不同于道德评判和舆论评判,法官过于积极主动的活动将导致法律逻辑和社会生活逻辑的混同,失去法律运行的稳定性。

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学会“炼行”。首先,生活“不妄行”,即要求法官日常生活应当是保持着一种低调而检点的行为方式,要严格遵照社会的道德规范行事——即便他不是一个道德的卫道士,也不能允许他成为一个引导时代的潮人。正是因为如此,美国的联邦法官的续职条件仅仅是“品行端正”。作为一名法官,不应当抛头露面对一些政治事件和焦点的社会问题随意发表他的观点,作为一个纠纷的中断者,在评判他人的问题的时候还要切记不得让自己的行为成为大众的笑柄。生活中的另一个谨慎就是表现在法官要谨慎出入社交场合。应该说,社交场合的取舍是一个公民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的问题,旁人不得干涉。但是对法官的要求却是相当苛刻的,这是为了保持法官职业超然于社会的“出世”而非“入世”的地位,与社会相对隔离有利于法官不为社会所干扰,也有利于提升司法品位与树立公正形象。必须杜绝与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和良好习惯相违背的,可能影响法官形象和公正履行职责的不良嗜好和行为。如:法官应当谨慎出入社交场合,谨慎交友,慎重对待与当事人、律师以及可能影响法官形象的人员的接触和交往,以免给公众造成不公正或

3 者不廉洁的印象;法官不得参加营利性社团组织或者可能借法官影响力营利的社团组织等。因为法官的尊敬不是通过案外的公众或媒体获得的,而是通过司法程序及判决结论得以树立的。判决的公正做出却要求他极力的回避社交。而在好多时候,法官频繁的与外界的接触,会对他的判决产生很不利的影响。在法官和社会生活中要有必要的阻隔,不让他们的观点受到程序外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司法判决的公正性。其次,工作上“不妄为”,即要求法官工作中要小心谨慎,加强自律意识。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指所指,其严乎。”所说正是这个道理。法官要谨慎的对待手和行使手中的权力,慎重对待手中的每一个案件,即便是判决书上的一个标点符号也不能疏漏,恪守自己的职业守则,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实际上各个国家对于法官的活动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限制,如美国律师协会所制定的《美国司法官伦理典范》的第三条规定,“法官其个人行为不仅于审判席或于执行审判事务时,即使是日常生活亦不得有受非议之处。”

3.廉洁与礼仪的道德操守

恩格斯说:“每一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作为社会正义维护者的法官,不仅要具有一般的社会道德意识,更应该具备法官这一职业所要求的特殊道德操守。要严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从保障司法公正、遵守司法礼仪、加强自身修养、约束业外活动

等六个方面规范法官言行。

4 这就要求我们“炼性”。一方面,要坚持廉洁自律,即要谨慎对待权力、金钱、物欲、美色的诱惑,经受得住考验,做到不畏权势、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清正廉洁。法官只有清正廉洁,才能保证手中执法权力的干净运行,才能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坚持四个管住: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别吃;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地不去;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别拿;管住自己的脑,不该想的别想。只有正确处理好法与权、法与利、法与情的关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政治防线,严格遵守各项法律和纪律规定,才能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保持清正廉洁。另一方面,要固守法官礼仪。法官应当保持良好的仪表和文明的举止,尊重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人格尊严,自觉维护人民法院的尊严和法官的良好形象。具体表现为着装得体、端庄严肃、简单大方;用语规范、行为文明、进退得宜。正如美国《司法行为准则》所规定的,法官以及其司法行为不得“使人们对其作为一名法官的公正的裁判能力提出合理怀疑”,不得“贬低司法机关的形象”,有损法官的尊严。。

4、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法官的上司就是法律。法律是规则,自图腾崇拜、原始习惯发展而来,宗教的、道德的力量是不能忽视的。受上述意识的传统影响,植根于人们观念中的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公理规则,被司法机关所接受,从而形成了诚实信用、公平正义的基本司法理念。当这种司法理念被法律家接受时,即被法律家奉为法律的帝王条款和精髓,反映在诉讼中就是秉持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法官作为执法者,就应经常不

5 断地对这一具有公理属性的法律思想进行培养、判断和思考,使之成为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在日常工作中,将这一思维方式不断反复验证,并不断完善而成为习惯。

《淮南子·修训务》中说:“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追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法官只有这一观念落到审判实践中去,才能真正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这就要求法官必须要“炼思”,即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三个统一:一是思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更是法官审判的依据,因此在执法过程中,法官必须要以非常严肃而认真的态度对待国家的法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和幅度内,在不违背法律规定、法律精神的前提下,还要注重案件的社会效果,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二是思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统一。实体公正固然直接影响着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而程序公正则更深层次的制约着当事人实体公正的实现。因此在案件审判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从而使实体公正更具正当性。三是思公正与效率的统一。英国著名言语“正义被耽搁等于正义被剥夺”深刻揭示了公正与效率的同一性。公正与效率的互动与平衡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途径。

二、适法能力—培养高素质法官的关键

法官是通过审判活动来展现自己的业务能力,从而履行法官这一职责的,其过程不仅仅是一种审判的过程,而是一种需要运用法律专业知识和审判技能解决社会矛盾的适法活动。

1、夯实法律功底

6 法律的功底是法官的基本功。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扎实系统的法律知识,、丰富成熟的实践经验、正确规范的司法行为。要夯实法律基础,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系统学习法律知识。法官必须熟练掌握法律基础知识,如民商法、刑法、经济法、行政法等,以及与审判工作密切相关的规章、解释、制度、地方性法规及相关政策等。通过自学、培训与交流等方式,不断更新和丰富法律知识库,增强司法和适用法律的能力。当然,法律知识的学习并非简单的阅读、背诵或熟悉法律条文,而是要更加注重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认识和理解法律的价值追求和基本精神。二是准确把握立法精神和法律原则。通过执法和适用法律,向社会生动的演绎法律的内在精神,将法治的精神与人民群众的认识、理解、愿望、要求统一起来,善于运用立法精神和法律原则作出正确的法律解释、法律推理和自由裁量,及时填补法律的漏洞,使抽象的法律在具体应用时更加准确。三是密切联系工作实际。学习知识主要就是为了实际工作的需要。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充分认识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和自觉性。要善于把法律知识与司法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学习成果的及时转化。

2、培养法律语言能力

任何职业均拥有自己的职业话语体系,法律职业也不例外。法律语言本身就蕴含和承载了一定的法律文化和法律传统,决定着法律思维、法律伦理、法律信仰的形成。法律的逻辑性、确定

7 性、精准性,决定了法官必须娴熟的运用法律语言。法官职业是做人的工作,语言交流每天都需要,书写裁判文书也不可少做。然而,语言交流应有很强的思想穿透力和说服力,才能做到以理服人。最高人民法院早就提出要推动裁判文书的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对质证中有争议证据的分析、认证,增强判决的说理性;通过裁判文书,不仅记载裁判过程,而且公开裁判理由,使裁判文书成为向公众展示司法公正形象的载体,进行法制宣传的生动教材。

对法律语言的掌握,意味着法官在司法时,必须法律思维敏捷,法律技术娴熟。具体而言,一方面,法官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论辩技能,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理论,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论证、辩驳,这是一个法官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辨能力的综合体现。另一方面,法官还要具备一定的法律写作能力,即在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可靠,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的基础上,用严谨的说理、通俗的语言文字将一个复杂的案件事实陈述清楚。通过裁判文书的制作过程体现法官的学识和素养,把呆板的法律条文以极具说服力的言辞严密的推理过程把一个活生生的案情解释得入情入理,丝丝入扣,使人们在阅后对法律的感知和理解从感性化到理性化,从而达到制约、教育和警示的作用。当然,这些目标是我们期望达到的,在期望到达的过程中,我们的法官应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文学、语言知识以满足社会公众对法官高素质的要求。

3、锻炼法律技能

这里的法律技能并不是一个宽泛的含义,在这里它仅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法官的组织庭审能力,也就是庭审驾驭能力;二是法官的平息矛盾能力。

(1)组织庭审能力。在人民法院的全部审判活动中,庭审时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庭审的功能在于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明确责任,是法官审理案件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因此较高的庭审驾驭能力是法官应有的基本功。诉讼法对庭审规定了比较严格的程序,目的是通过审判程序的公正,实现实体裁判的公正。英国上议院大法官休尼特有句著名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1公正、透明、规范的庭审是树立法官公正司法形象,提高法院公信力,维护司法权威的重要途径。提高庭审能力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熟练掌握庭审程序规则。法官只有加强审判业务学习,熟练掌握各项诉讼规则,才能提高庭审能力,确保庭审有序、高效地进行。二是熟练掌握证据规则。庭审中,法官运用证据规则引导双方当事人举证、质证,进而做出对证据的认定,查明案件事实。三是善于组织协调。庭审中的法官,尤其是审判长,要善于组织协调诉讼主体进行诉讼,引导诉讼参加人正确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四是善于积累庭审经验。审判时一门非常注重经验的职业,尤其是作为中级法院,对法官的经验积累要求更高。五是注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上文 1 【德】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著:《法律智慧警句》,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9 已述,法官的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尤其是案件正争议焦点的归纳、有关法律的阐明、裁判理由的论述等。语言既要法言法语,又要通俗易懂,保证诉讼各方都能看懂。六是遵守司法礼仪。庭审中,法官要严格遵守各项司法礼仪,保持良好的仪表和文明的举证,维护法官的良好形象。

(2)平息纠纷能力。平息纠纷是司法裁判的基本功能之一,公正高效的裁判能够使当事人和社会接受,充分体现审判的价值。定纷止争、案结事了,是展示人民法院司法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法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要针对当事人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做好思想疏导工作,促使当事人互谅互让,达成调解或和解协议,自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义务。从审判实践中看,提高平息纠纷的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调解意识。工作中,要坚持将调解贯穿于民事诉讼全过程,充分发挥诉讼调解在解决纠纷时的作用,坚持自愿合法原则,讲究方式方法,提高调解能力。二是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各种诉讼期限。在法定的时限内及时履行职责,及时调处纠纷,提高审判效率。三是做好判后答疑、释法明理工作。围绕裁判结果,对败诉方提出的质疑,耐心做好法律解释、法律宣传和说服教育工作,促使其息诉服判。四是文明接待来访人员。特别是对待情绪激烈的当事人和群体性来访,要注意稳定来访者的情绪,采取妥善的方法防止矛盾激化。

三、法律思维—培养高素质法官的核心

10 法律思维是职业法官在司法决策国中中,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精神和法律逻辑,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法官在进行法律推理和法律判断时,通常会遵照相应的程序,借助法律术语进行分析和思考,表现出理性、谨慎和注意逻辑的特性,正是法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思维方式有其独特之处。一是规则性特点。对于个人之间、法人之间、个人与法人之间、政府与相对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执行和适用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法律。因此法律规则及运行规则严谨逻辑就成为法官思维模式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二是程序性特点。法律思维首先就是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防止思维过度自由而导致司法权利的滥用。三是确定性特点。法官主要职责就在于准确对矛盾与纷争作出法律判断,进而准确的适用法律。四是平衡性特点。平衡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将各种关系置于法律秩序的框架内调处,保障安全、维护稳定是法官司法工作的价值追求之一。

法官的法律思维是其法律职业技能得以生存的前提,也是法官素质的核心和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养成法律思维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其中法律知识是客观基础,法治观念是主观要素。这需要法官在长期的专业知识积累和实践磨练中才能获得。养成法律思维重点把握以下两点:一是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构成法律思维的基本要素。法律思维过程其实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法官在司法过程中的法律方法是非常复杂

11 的,有法律解释方法、法律推理方法、填补法律漏洞方法、认定案件事实方法等。全面了解和掌握法律方法,有助于法律思维的快速养成。二是参与司法实践。法官的法律思维是在司法工作实践中锻炼、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模式。脱离司法实践是不可能养成法律思维的。法官应主动参与司法实践,主动接受实践的磨练,在实践中培养具有法官职业特征的法律思维模式,并在实践的检验的不断得到提高。

第4篇:浅析省级统管改革背景下法官考评制度之构建-以基层法院审判管理机制为视角

浅析省级统管改革背景下法官考评制度之构建

——以基层法院审判管理机制为视角

内容提要:法官考评制度,是指国家审判机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按照管理权限,通过科学的方法、客观的标准,结合法官的审判工作实绩、思想品德、审判业务和法学理论水平、工作态度和审判作风等进行考察,作出评价,并以此作为对法官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等级和工资的依据的一种制度。(1)在当前省级统管改革的背景下,科学合理的、符合审判规律的法官考评制度,对于促进法官积极正确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职能作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就从当前我国基层法院审判管理机制来看,基层法院对法官的考评大多是沿用对党政工作人员的考评方式,存在形式主义浓厚、考评标准不统

一、考评组织不中立、以数字论英雄、考评程序不完善及考评内容偏离法官职责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由此对法官考评制度进行重构,建立更为符合审判规律的法官考评制度在现代司法改革的新浪潮中尤为关键。

关键词:法官 考评制度 省级统管 审判规律 管理机制

一、省级统管改革中构建法官考评制度的重要性

如果说法院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法官就是这道防线的守门人。法官素质的高低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正义能否得到真正实现,法治建设能够顺利的进行。而符合审判规律法官考评制度的建立对于法官自身素质的提高将起到风向标的作用,对于促进法官积极 (1) 周道鸾等编《法官法讲义》,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正确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职能作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符合审判规律的法官考评制度是对现有法官队伍实现优胜劣汰的有效措施。由于我国尚没有完善的法官遴选机制,在法官的选任上采用低门槛的做法,造成了当前法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这一状况已严重阻碍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虽然近些年来对于初任法官的来源做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法官职业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建立科学、合理、符合审判规律的法官考评机制,才能对在职法官进行客观的考评,实行优胜劣汰。

其次、科学的法官考评机制是法官职业化发展的需要。我国《法官法》第二条对法官的概念作出了规定:“法官是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审判人员,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法官考评便是对法官的审判工作成绩、法官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测定。目前,我国法官的总人数已经较为庞大,而我国各地法院法官的素质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法官队伍的总体素质。在当前审判执行工作越来越繁重的情况下,目前法官的素质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还存在较大的距离,严重影响了法官职业化的进程。由此,构建科学合理的、符合审判规律的法官考评体系,成为法官职业化发展必然要求。(2)

(2)曾露:“法官素质和司法改革”,载http:///?p=3860, 于2015年5月23日访问。 掺杂了很多的个人情感和利益,随意性大,无法对法官实际业务水平、审判绩效进行科学的评价,有时甚至造成踏实工作、不善人际交往的法官吃亏。长此以往下去很容易导致法官偏离审判工作实质而将一些经历放到人际关系的处理当中,内心很难真正做到自我的独立,进而影响到其承办案件的公正。

(4)

4、考评结果未能与法官职业晋升有效挂钩,对法院管理的促动作用不显著。对法官的考评不应只是单纯的对其工作业绩和能力进行一种认定,更重要的目的应该是将考评结果作为法官奖惩、评优、调整、待遇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但是在实践中法官等级的晋升,通常不是通过考评来实现的,而是以任职业时间达到一定年限或是行政级别的晋升为依据。这样造成法官对考评不够重视、参与热情不高,也使得法官考评体系在提升法院管理水平和推动法院人、财、物的省级统一管理上未能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三、省级统管改革给法官考评制度构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这对于人民法院而言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为法院系统规范内部管理,构建、完善相关制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这一契机之下,如何构建更为符合司法审判规律的法官考评制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省级统管后法院所要面临的是地区更为广阔,情况更为复杂的法官考评情况。

(4)于范:“法官考评客观化的理性探讨”,载于《人民司法》2002年第8期。

四、构建我国法官考评制度的现实选择

司法的改革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一个制度的构建亦需要几代法律人的呕心沥血方能小有所成。同时受到我国法院体制定位、管理模式的影响以及地域广阔、区域差别明显、情况复杂这一现实国情的制约,想要一蹴而就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法官考评制度将显得不切实际。如此,依托我国现有司法体制环境,逐步完善对各级人民法院法官的考评,成为了我国法官考评制度构建的现实选择。

(一)、明确建立法官考评制度的目标价值

一个制度的建立首先需要明确其目标与价值,构建法官考评制度其根本作用是不断促使法官从他律走向自律,实现法官的职业化,最终保障司法独立、司法正义的实现。

法官是司法的主体,司法正义的实现有赖于法官行为去实现,拥有高素养的法官是实现司法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也是司法独立获得社会(5)认可的基本条件。由此使法官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实现自我,保证个体的独立应当作为法官考评制度构建的首要目的。与此同时,法官考评制度作为一种司法制度,实现司法的正义必然是该制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与价值。

(二)、设置权威、独立、相对稳定的法官考评机构

科学的设置法官考评机构是法官业绩考评的基础环节,设立权威、独立、相对稳定的法官考评机构,并规范运行,以确保对法官考评的公正性,是法官考评机制的重要内容和程序保障。

(5) 张启楣,《法官岗位培训读本》[M],北京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我国《法官法》规定对法官的考评由所在的人民法院的法官考评委员会进行。但就从实践来看大多法官的考评最终是由院政工部门负责,缺乏一个相对独立,具有权威的机构对法官予以考评。目前我国在司法界对如何设置法官考评机构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法官考评组织的人员应该由被考评法院以外的人员,诸如其它法院法官、律师、法学教授等组成,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法院内部考评与被考评者之间关系熟悉,而造成对法官考评公正的影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对法官的考评理当由法官所在的法院组织实施,因对被考评的法官的各方面较为熟悉,对法官的情况较为了解,操作起来也更为方便简洁。

(6)

笔者认为,随着我国法院省级统管改革的进行,必然要求成立一个新的机构对法院的人、财、物进行统一管理。而这一新兴机构的出现将为在省一级建立独立的法官考评机构提供可能。由此笔者建议,可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一个独立、专业、权威的司法考评委员会对辖区内的法官进行考评。为增强考评结果的权威性、公正性考评委员会的成员应当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丰富审判经验的资深法官、各地区的优秀律师以及法学教授。同时适当引入考评委员会成员的回避机制,避免考评委员会的成员与考评对象有任何利害关系,影响考评的公平。

(三)、设置符合审判规律及利于法官职业化发展的考评内容 法官的考评,应当符合司法审判规律,同时应当针对法官职业特点,结合新时期对法官的素质、能力要求方面加以构建。在整个法官 (6)潭日飞主编.法官考评与评价机制实务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55页. 考评制度中,对法官考评的内容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只有设置科学合理、能够满足法官职业化发展需求的考评内容,才能使考评结果更为准确地反映法官的综合能力水平。根据审判权的独立、中立、被动性等相关特性结合法官职业要求及我国《法官法》对法官考评内容的指导性规定,笔者认为,对法官的考评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将审判工作实绩作为重要的考评项目。审判业绩的考评是法官考评的重点内容,对该部分的考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考评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具体可从审判质量、审判效率、审判技能三个方面进行细分。

对审判质量的考评是法官考评的核心内容,它使得法官的综合素质能够总体上得到体现。对一个法官审判质量的考评主要涉及到审判程序及实体的公正与否、裁判文书质量、产生的社会效益等项目指标。公平与正义应是法官追求的最终目标,在这一指标的细化项目上应当包含:当事人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是否依法享有诉讼权利;案件审判程序是否合法;案件认定的事实及适用法律是否正确等等。裁判文书作为法官审理案件所呈现的最终成果,最为直接的反应出法官的思维特征、专业素质、理论水平、语言修养和社会阅历。在对法官文书具体考评时,应对文书样式是否规范有无错漏字、文字是否简洁流畅、逻辑是否严密、说理是否充分有无针对性以及表述是否清楚无歧义等进行逐项考评。法官承办案件的质量最终将通过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所展现出来,其具体表现为案件的结案方式、当事人的服判与否及所产生的法律宣传效益。在这项指标中,应适当改变现有审判管理机制下在上诉、上诉改判率方面的做法,以法官结案总数为基数,只要上诉率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均可以在该项指标中评为优秀,如此才能让承办案件数量多的法官在考评中得到公平对待。

审判效率考评方面,应主要考评案件有无超审限案件即可,而无需再对案件的平均审理天数作为考评细化内容,如此更为科学合理。毕竟每个每个案件都有难易之分,所要处理的法律问题亦是千差万别。就以法院现有不同庭室所要处理的案件为例,民一庭所审理的案件难度系数远远超过法庭所审理案件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将不同庭室法官按平均审理天数进行考核明显对审理案件难度大的法官不公平。

对审判技能的考评主要应考核法官运用理论知识裁判案件的审判实务能力。具体包括独立裁判的能力、驾驭庭审的能力、独立判断证据的能力、文书制作的能力、矛盾调处的能力等。对于该考评项目的细化可以依据法官是否全面遵守诉讼法及实施意见、庭审程序规范,是否查明了案件事实分清了责任;庭审是否紧扣了争议焦点、庭审准备是否充分、是否有庭审小结;能否正确把握当事人心态、是否掌握诉辩平衡的技巧和措施、处理庭审突发事件的原则性和灵活性、言语是否简练等来权衡。

2、对法官个人道德品格进行考评。法官作为审判权行使的主体,往往处在纷繁复杂的利益纠纷的中心,如何抵制诱惑,作出公正的裁决,离不开法官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但是对于个人道德品格往往难以通过量化进行考评,以至于许多法院存在畏难情绪,对法官该部分的考核只是通过法官抄写了多少篇“政治学习笔记本”参与了多少次“廉政例会”等内容作为考核标准。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达到考核的目的,甚至会影响到法官品格的提高。因此笔者建议在法官个人道德品格考评方面应以日常考核为主,从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持清正廉洁、遵守司法礼仪、加强自身修养、约束业外活动六方面具体衡量。具体可以细化到诸如:法庭内外言行是否公正,是否平等的对待了诉讼当事人;是否与诉讼当事人有利益往来,是否如实申报了财产;是否尊重诉讼参加人的人格尊严,约束亲属行为;是否谨慎从事职务外活动,行为举止得当等。

3、将法官理论调研水平纳入考评内容范围。基于法官工作实质而言,办好案件是对法官的基本要求,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官所要面临的问题也将变得更为纷繁复杂,法官唯有不断增强自身理论水平及时总结审判规律及经验,才能做到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性升华的蜕变。因此,对法官理论调研能力的考评,是法官考评内容中必不可少的项目。在对法官具体考评时,可以将调研成果作为法官考评的加分项,具体施行方面可以依据出版理论、审判实务专著等加几分;业务论文、调研文章被国家认可的学术刊物、报刊采用加几分(刊物的级别档次不同加分亦当有所不同);撰写论文在市级以上正规评选活动中获奖情况加几分。当然,在对法官调研能力的考评过程中应当着重强调理论调研的质量,并注重对创新能力的考察,否则,考评只会助推法官群体的“学术造假”,而不能真正提高法官的综合素质。

(四)、重构法官考评各项指标权数

法官考评目标、内容明确后,需要对各项指标权数加以科学确定。指标权数应该反应所考评指标内容的重要程度。指标项目所应当含有的权数主要取决于与法官个体联系紧密程度、指标包含的信息量以及指标所反映的内容。结合当前司法改革的出发点以及法官职业化发展方向,对法官考评的指标权数应重点偏向于审判工作实绩,并对其中的审判质量作为重中之重。基于此点,笔者建议审判工作的实绩的指标权重应占法官考评全部指标的60%以上以突出法官本质工作的重点,防止本末倒置,导致考评结果有失偏颇。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程序及考评方法

建立符合审判规律的法官考评制度,必须依托严谨的考评程序、科学的考评方法,唯有如此才能保障考评结果的真实性、公正性。基于前文已对我国当前在法官考评程序及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法院省级统管改革的环境,笔者认为在考评程序及考评方法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

1、在考评的具体程序方面,首先,应当由考评法官自己述职。述职的内容应当包括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审判工作实绩、调研成果、存在不足和改进方向等。其次,由考评组织进行考评。考评组织主要对法官的个人道德品格、审判业务实绩、调研能力等进行考评。在考评组织提出初步考核意见后,由法官考评委员会进行评议决定考核结果并形成书面的考评报告或报表。最后、考评委员会将考评结果反馈给被考评法官,如果被考评的法官对考评过程或考评结果有异议的,可以提请考评委员会复议,考评委员会应当在适当期限内重新考评。(7)同时针对我国地域广阔、区域差别较大,法官人员众多的情况,由省级司法考评委员会单独完成对全省法官的考评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可以由省级司法考评委员会派员参与基层法院考评委员会对法官考评,后将考评结果统一提交至省司法考评委员会,由省考评委员会最终公布法官考评的结果。省司法考评委员会有对被考评法官予以抽查的权利。

2、在具体考评方法上,应当将平时考评与定期考评相结合。当前基层法院在考评方法上大多采取定期通报和年终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法官日常考评的几乎没有,这容易导致对法官的考评流于形式、考评结果不全面、不具体。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我国目前的司法环境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月工作情况汇报、季度工作情况通报的形式对法官日常职业行为予以考评。于此同时可以适当引入当事人、律师评价机制,由法官承办案件的当事人对法官的审判行为进行评价并记入在案,在考评法官时予以适当考虑。在考评技术上,由于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对法官的考评亦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司法考评委员会成员可以通过在线观看庭审直播了解法官的庭审驾驭能力等。同时通过司法管理系统建立法官业绩考评档案,省司法考评委员会可以通过该系统直接对法官的办案数、结案、上诉案件数等进行了解,并可通过该系统直接浏览法官裁判文书,以此作为在考评时的参考。

(7)山东省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法官考评制度——关于法官考评制度与评价制度的调研[J].法律适用.2007年第12期.第30页. 总而言之,法官考评机制的创设,应该是为了达到考评法官业绩的目的,考评制度的设立和完善,应该是为了形成一种激励机制,因此,我们急切地呼吁并倡导符合审判规律的法官业绩考评机制的建立与健全。

(六)、强化考评结果的科学、合理运用

构建法官考评制度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对于法官的管理,以保障司法公正的实现。对法官的考评目的在于约束、刺激、鼓励法官,让法官群体不断提高综合能素质能力。从法院管理者的角度来说,科学的运用考评结果可以更加合理的配置司法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人事调整。为此,强化考评结果的科学、合理运用成为当前法官考评制度构建的实际选择。首先,法官考评的结果应当同法官晋级、选拔任用挂钩 ,把考评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做到有能者上,在法院人事管理上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良性竞争氛围。与此同时在上级法院从下级法院进行法官遴选的时候对于考评分值高的法官可以优先考虑。 其次,考评结果应当同法官继续教育挂钩 ,通过对法官的考评可以了解法官的不足,并对法官队伍进行整体的摸底,从而对法官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 最后,法官考评结果应当同物质奖励挂钩 ,这主要体现在对法官绩效、奖金的分配方面,将考评结果作为法官年终绩效、奖金的重要依据。

结语

构建法官考评制度是我国进行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关系着法院省级统管改革、法官逐级遴选制度构建、法官职业化建设等重要内容。我们应当把握当前司法改革潮流所带来的机遇,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国情,在遵守审判规律、尊重法官独立裁判的前提下对法官进行科学的考评。

本文以现行基层法院审判管理机制在对法官考评方面依据现行法官业绩考评模式下考评指标设置方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传统考评模式、改良的传统模式以及综合考评模式三个类型,并结合福建法院法官业绩考评的实践对当前比较流行的综合考评模式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借鉴美、德两国的有关资料,依据法院管理者、资深法官、律师、陪审员等评价主体的不同,设置了细分的考评指标,这几部分内容对以法官业绩考评制度为对象的研究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对于改进司法工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当前法官队伍整体素质高下不均的情况下,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考评制度对于激发法官队伍的潜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故而笔者在对现行制度进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提出六方面改进建议,即开展法官业绩考评是必要的;以保障司法正义为终极目标,以司法独立为前提基础;设立一个由法院管理者、资深法官、法学界专家及陪

审员乃至律师等组成的考评委员会;依据法院管理者、资深法官、律师、陪审员等评价主体的不同设置细分的考评指标;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评组织方式;将业绩考评与法官业务督导、法官晋职晋级、法官教育培训相挂钩,逐步建立符合司法工作规律和法官职业特性的业绩考评制度。限于司法理论水平和实务能力不高,本文的不少观点仍不够成熟,期待更多同论题的研究者予以补正。

第5篇:浅谈法官助理制度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郭信主

虽然从1999年《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中提出允许进行法官助理改革试点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法官助理制度仍然停留在部分地方法院政策试点阶段,显得进展缓慢。由于未在法律制度上正式确立,导致部分试点法院的法官助理们的前景充满不确定性,权利得不到保障。

一、法官助理制度的定位问题

制度定位是一个根本性问题。按照最高法院的改革要求,法院改革的核心就是审判组织及其运行机制和法院人员的分类管理问题。改变过去法院各类人员简单套用行政公务员那套管理模式,切实建立以法官为中心,法官专司审判,法官助理辅助法官审判,书记员专司法庭记录的职责明确、分工负责、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新型审判机制。而要建立法官为中心的新型审判机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审判资源的配臵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法官员额以及法官助理的配臵问题。法官员额制度是法官助理产生的基础,法官助理制度要保证法官员额制度的实现。谈法官与法官助理的配臵问题,实质就是要解决法官员额与法官助理制度的建立问题。仅谈法官助理,不谈法官员额;或者仅谈法官员额,不考虑法官助理的配臵问题,都是不科学,不现实的,二者是互为条件、互为基础的①。设臵法官助理就是为了分流法官的审判辅助性事务,减少审判对法官的需求,减少法官数量,提升法官综合素质,使复合型、专家型的精英法官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重新优化组合核心审判资源,法官和法官助理分别从事不同性质的工作。

大幅减少法官,必然涉及到原有法官的分流问题,包括法官助理在内的司法辅助人员改革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分流的渠道②。2002年修订的《法官法》规定了有关法官员额的内容,这就为进一步深化法院人事制度改革,走精英法官之路奠定了法律基础。确定法官员额比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应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理顺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的工作关系和职务关系,改变过去那种‘书记员一助理审判员一审判员’的任职模式。‛③

从现实情况来看,法官助理承担的很多工作是原来书记员从事的工作,如何界定二者的职能划分,是一个关系改革目标能否得到准确落实的重要问题。‚法官助理是从事审判业务的辅助人员。确定法官员额后,一些不能继续担任法官但符合法官助理条件的人员可以担任法官助理。‛‚实行书记员单列序列。书记员属于审判事务性辅助人员,实行编制单列、职务序列单列。‛④由上可以看出,法官助理和书记员虽然都是司法辅助人员,但是一个是‚从事审判业务‛的辅助人员,一个是‚审判事务性‛辅助人员。

从审判机制上看,一方面法官助理代表法官负责庭前准备工作,他是法院与当事人联系的纽带,是法院或法官为当事人服务的具体执行者。法官助理的出现,既体现了司法的服务职能,同时又避免了法官对案件的包揽行为,避免了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私下接触,客观上也起到了内部监督作用;另一方面,法官助理是联系法官和书记员之间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法官助理在工作中既要接受法官的业务指导,又担负着协调书记员开展工作的职责①。

二、助理审判员的取消和法官助理的任命问题

根据1999年出台的第一个《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第33条即‚随着审判长选任工作的开展,结合人民法院组织法的修改,高级人民法院可以对法官配备法官助理和取消助理审判员工作进行试点,摸索经验。‛ 2004年9月出台的《法官助理试点意见》中提到法官助理改革,实行‚老人老政策、新人新办法‛。②‚老人老办法‛是指试点法院试行法官助理制度后现任审判员、助理审判员在行使法官助理职能时法律职务不变,待遇不变;‚新人新政策‛是指试点法院不再任命助理审判员。如果法官员额出现空缺,可以经过法定程序,从现有符合法官(审判员)条件的人员中择优选任。

结合最高法院一系列相关改革措施,我们可以看出,最高法院的在法院人员分类管理方面的一些改革措施路径,首先是对书记员的单独序化和聘用制管理,其次通过修改《法官法》提升初任法官的任职条件,切断过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的常规晋升模式,接着实行法官的选任制、法官员额制,同时对落选的法官或者没有进入员额内的旧有法官,调整出审判岗位或者转化为法官助理制度,以确保员额化情况下法官数量能够维持法院正常运转。法官在定额化的前提下,员额不缺就不任命,缺乏时也不任命助理审判员,而是直接任命审判员。同时,为适应日益繁重的审判需要,还从外部不断大量补充新的优秀的法律毕业生,作为新招的法官助理。

而在实践中,也有理解认为助理审判员实质就是‚法官助理‛,进而认为法官助理改革就是将助理审判员改称为法官助理。因为根据法院组织法中关于助理审判员的职责的规定:‚协助审判员进行工作。由本院院长提出,经审判委员会通过,可以临时代行审判员职务。‛从词义角度看,‚协助‛即为从旁帮助、辅助之意。应当说,‚助理审判员‛实质就是‚审判员助理‛,即现在的‚法官助理‛。只是我们过去一直把这一助理审判员制度走了样,现在又高呼创新③。但根据《法官法》,助理审判员是法官,法官助理不是法官,是审判辅助人员。搞法官助理试点,决不是要把所有助理审判员转任法官助理④。

在实行法官员额制度的条件下,法官助理改革绝不仅仅是增加一个职务序列、增加人手的问题,而且也是对原有审判人员队伍进行内部重新优化组合的过程,它要承担优化审判资源,调整促成一个精英化法官队伍的目标。

三、法官助理是否采用聘用制的问题

对于聘用制法官助理,支持者认为,最高法院提出的法官助理的要求太过原则,缺乏操作性,尤其在一些人员编制少、机构建制特别的基层法院,存在太多困难和障碍,增编太难、审判长选任后落选的旧有审判人员摆资历、缺能力、助而不理、理而不能的现象已经暴露,难以转化为法官助理,但是法院案件量逐年增加,审判压力非常大,只有走编制以外、界定任期、面向社会、公开聘用的‚编外‛路子,上述诸多问题和矛盾便可迎刃而解①。理论界也有认为,随着人民法院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将来法院人员构成中应当是除了法官作为固定人员担任终身职务以外,其他都应实行聘用制,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合理地增强人员的流动性②。

反对者认为,根据2004年最高法院出台的《法官助理试点意见》中要求法官助理 ‚…

(五)通过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符合国家公务员录用条件。‛,同时法官助理从事的属于国家公务,只能由有执行公务资格公务员完成。根据国家对编制控制的精神,机构实有人员不能突破规定的编制,对超编人员不得核拨财政资金,还要承担责令改正、有关主管人员或者直接负责人要受行政处分③。另外,聘用制的法官基本都是从法院外部增加新人,只是在量上进行平面扩张,没有根本上优化重组内部审判资源,回避了对法院的内部改革,一时间应付了审判工作需要,长远来看还会面临不断增加的难题。

从改革的趋势来看,同为审判辅助人员,书记员从正式实行单独序列管理之后新进人员已经全部为聘用制,法官助理不是不可以参考采用,但同时书记员虽然为聘用制,但仍不失其公务员身份,仍为聘用制司法公务员,法官助理比书记员技能要求更高,为其队伍的稳定发展而言,再结合考虑到中国实际来看,仍需尽量将法官助理定位为公务员序列,否则相比法院其他各类人员仍有失偏颇。但是法院改革是综合性改革,改革需要一个过程,各地区各法院情况差别太大,故不能一刀切。笔者认为,对于审判任务重、内部改革阻力过大、编制有限的法院,如果争取到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也可以考虑暂时聘用一些符合法官助理条件的人员,做些庭前程序性、事务性工作,待编制有空缺的时候再择优录用,或等待我国确立相关法律依据后再集中展开。

对聘用制法官助理的管理又具有一些特殊性,例如他们不涉及职级发展问题,将来做得好也不可能晋升法官,现行法官在公务员待遇中就已经很低,聘用制法官助理们的待遇很难有持续吸引力,部分人员可能会一直心态不稳,队伍相应流动性可能会更大一些,对其作用的发挥也存在一定特殊性,我们应当根据其特点对其合理定位、扬长避短,合理其配臵工作职能,强化管理,除了参考公务员管理规则的时候,也必须遵守《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制定劳动合同期限、工作业绩考核、薪金升降的规则、社保缴纳、招录、辞退、辞职等一整套规则。在必要的时候,如果有机会,对一些优秀的法官助理,还可以尝试帮助解决或争取为地方事业编制,以增强法官助理职位对其的吸引力④。

四、法官助理的配臵原则和比例问题

(一)法官助理的配备原则问题

对于如何配臵法官助理,根据法官助理的性质和职责,我们认为宜坚持以下四个原则:(1)法官助理配臵要好钢用在刀刃上。法官助理要优先配备给专业素质高、办案能力强的法官,不搞一刀切,不搞平均分配。只有将优秀的法官助理优先配臵到能力强的法官上,才能发挥1+1>2的效用。(2)专业化原则。根据当前的审判形势,我国法院审判专业化趋势日益明显,因此法官助理应当根据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审判经验的特点,对应不同的审判庭而合理配臵,尽量避免,像书记员一样在全院范围内统一配臵使用。(3)法官助理必须相对固定。尽管法官助理不是法官的私人秘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法官助理必须对某个法官负责,只有这样才能够便于法官对其实施指导和监督,并合理进行工作划分①。(4)法官与法官助理的配臵比例必须灵活。在我国,即便同为基层法院,但不同地区的法院案件量、法官队伍素质等情况差别较大;受理案件的对象特点不同,案件的简繁程度也不同,审理案件的程序也不同,不同的审判方式导致了工作量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考虑法官与审判辅助人员的配臵比例时,应考虑自身的特点,设计较为灵活的方案②。

(二)实践中一些法院的法官助理配备的比例介绍

北京市崇文区法院实行‚1+1+1‛

,,即审判管理模式下采取一名法官、一名法官助理、一名书记员组成一组,人员固定,以法官为中心,法官助理、书记员辅助法官进行审判工作。北京市房山区法院实行以合议庭三名法官为基础的大合议庭固定模式,在法官助理配备上,从 最初的3:2:1到实行‚3:N:1‛模式:具体到民商事案件,因为庭前准备工作量较多,实行3:5:1的配臵,5名法官助理中,2名负责庭前准备工作,3名负责开庭后的辅助工作;刑事审判因为庭前准备工作少,可以实行3:2:1或者3:3:1的配臵③。

深圳市罗湖区法院实行‚3122‛模式,‚3122‛既是合议庭组合模式的简称,也是审判工作运行的崭新机制。该机制下各业务庭以3名法官、2名法官助理、2名书记员组成固定的合议庭,并在合议庭内另设1个速裁独任庭。具体操作是,立案庭直接分案至合议庭法官助理,法官助理在速裁法官的指导下完成文书送达、证据交换等庭前准备工作,并在庭前准备过程中挑出简单案件、可调解与撤诉案件,交与速裁法官及时办结④。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的刑庭王冬香提出了‚142‛审判模式,即一名独任法官,四名法官助理和一名书记员组成的一个相对固定的审判单元模式,其中四名法官助理,包括两名前助理,两名后助理,前助理负责开庭前和开庭时与审判有关的各项工作;后助理就附带民事的赔偿做调解工作,对调解无效的要计算出赔偿数额,交法官审核,案件宣判后按法官的要求起草法律文书。二是两名书记员,庭审记录,装订卷宗等事务性工作。王冬香又把法官助理和书记员分成两个组,每组由一名前助理,一名后助理和一名书记员组成,分别负责不同的案子。而海淀法院的民四庭又推出了‚131‛模式⑤。

五、法官助理的考核和管理制度应当有针对性的问题

目前法官、书记员都有规范的单独序列的考核管理制度,而法官助理作为一项介于法官与书记员之间的一种法律技术性助手,有自身特殊的规律,应当单独序列予以管理。另外,法官助理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职务,对其任职条件和工作能力要求也很高,新招法官助理可能总体会稍有欠缺,但后期会逐步提高,必须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职级和待遇调整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法官助理的工作积极性,确保队伍的稳定性,确保审判工作的完成。

虽然最高法院《法官助理试点意见》已经提出了对法官助理的一些管理规定,例如参考公务员管理规定实行单独序列管理、参考审判人员实行回避、职级配备等,但是都是非常的原则。笔者认为,应当根据自身法官助理构成的实际情况,尽早确立关于法官助理的具体职责、权利和义务,任职条件、任免调整规则、法官助理等级、考核、培训、奖惩、薪酬福利待遇、辞职辞退、权利保障和救济等一整套制度,是法官助理的管理有章可循,纳入制度化管理轨道。举个例子,在对法官助理的考核管理规定中,应明确考核的原则和相对量化指标,法官助理通过试用期以后,可以根据能力、业绩的差别分为不同等级,不同等级的法官助理同时应对应不同的薪酬待遇。

六、结论

法官助理,可以说是实现法官职业化的路径之一。法官助理改革的发展前景虽因其艰辛①存在一些担忧,但仍然是充满希望和令人鼓舞的。今天,法官助理改革已经走到了攻坚阶段,改革的深入发展,需要国家层面法律和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亟待国家立法机关的重视和行动。

第6篇:主审法官办案责任制改革

浅议主审法官办案责任改革需解决的问题

一、确定主审法官的权力和责任,现有的法官选任条件应该改进和完善。实现人民法院工作的新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必须充分考虑目前我国法官群体的实际状态,有针对性地采取具体可行的改革措施,保障法官选任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向前推进,保障进入法院的新任法官能够实现和维护司法公正。为此,可以从以下方面建立我国法官选任制度:

一是明确法官选任标准。完备的法学教育是保障法官具备法律思维的重要条件,苛刻的法律职业考试是确保法官掌握法律专业知识的基本方式,艰苦的司法技能训练是保证法官熟悉司法实务技术的可靠途径。法官在从事司法职业之前应当接受正规的法学教育,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并经过严格的司法技能训练。

二是改革法官任免制度。目前我国法官由同级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任免,这种做法容易产生法官对地方党政机关和权力机关的依赖。从本质上看,我国各级人民法院法官是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审判权的审判人员。因此,在法官的选任方面,应当充分体现法官的国家司法职业者属性。如果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统一任免全国法院法官尚存在一定困难的话,可以考虑实行法官两级任免制度,即最高人民法院法官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选举或者任免;地方三级法院法官由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任免。 三是健全法官任前公示制度。法官任前公示是获取社会民众对法官信赖的重要途径。我国法官任前公示的做法虽然在一些地方已经施行,但仍然存在着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之处,主要是公示的内容很少、公示的范围过窄、公示的时间太短。为了重新树立社会公众对法官的信心,有必要在任命法官之前,于社会主流媒体上,向全社会公布法官候任者的基本情况(如学历、工作经历、财产状况、家庭主要成员或者主要社会关系),公示时间在一个月以上,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评价和监督。

四是建立法官逐级遴选制度。目前我国法官招录主要采取的是,各级法院在地方党政机关的组织下,从政法院校毕业生或者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员中,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选拔和录用。这样的法官招录制度难以避免选任的法官刚出校门就进入较高甚至最高级别人民法院大门现象的发生。较高级别法院法官需要成熟的心智、丰富的阅历、精湛的技艺等基本品格,这些职业素质无疑要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积累。因此,建立法官逐级遴选制度很有必要。初任法官应当首先进入基层人民法院工作一定年限,上级法院根据下级法院法官的工作业绩,按照一定的标准,从下级法院逐级遴选。

二、如何实现“让审判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近年来,各个法院不同程度地存在司法行政化倾向,审判委员会对主审法官、合议庭起着“领导”作用,造成判审分离、审者不判、判者不审、权责不对等,直接影响了司法的公信和权威。应该肯定,几十年来,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在总结审判经验,指导审判工作,审理疑难、复杂、重大案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不可否认,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案件的公正性。审判委员会委员一般根据主审法官的汇报,形成对案件的决议。这些对案件有着决定权的委员没有参与审判,只是听听汇报就定案。这种典型的“审者不判、判者不审”机制,是导致司法不公的主因之一。

建议或将审判委员会变成一个咨询机构,对一些重大、复杂、疑难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提出参考意见;或将审判委员会作为审理重大、复杂、疑难案件的专门组织,既参加审理又负责裁判。同时,建立科学的选拔任用机制,由一些具有渊博的法律知识、丰富的审判经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法官组成审判委员会,去除审判委员会的“行政化”,让“审者不判、判者不审”变为“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把本属于法官的裁判权还给法官,让主审法官、合议庭真正成为审判的主角。

三、如何引导优秀审判人员参加一线办案,是否需要调整目前法院审判部门领导岗位设臵。

1、福利待遇应向一线倾斜。

2、在一线办案的法官,缩短晋升法官等级年限。

3、提高一线法官的职级待遇。

四、如何推进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目前法官和审判辅助人员比例是否应调整。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其中心任务就是审判工作。法院管理工作即是围绕这个中心,组织、协调各种综合性的辅助工作,提供和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用以支持审判工作,保证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法院干部队伍由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法警、政工行政后勤人员等组成。其中,法官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其他人员都是为法官的审判工作服务的。为了适应建立一支职业化法官队伍的要求,保证法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提高审判效率,应对人民法院不同岗位的人员实行单独序列分类管理。

1、法官序列。法官作为国家审判权的具体行使者,其职责就是依法参加合议庭审判或者独任审判案件,法官的职业道德素质、法律适用水平、专业知识结构和审判工作作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和文明程度。法官必须具有深厚的法学理论修养、特定的思维模式、娴熟的法律专业知识与驾驭审判的能力和技巧。法官的职业素质对于司法的公正与效率有着最为直接的作用。在当前情况下,应在法院内部通过竞争,选拔出符合法官任职条件、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人员,报权力机关任命为审判员。由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组成法官群体。法官只有级别上的区别,在审判权上完全平等,应取消案件审理的审批和把关制度,还权于合议庭。实行法官序列后,法官非因法定原因,非以法定程序不得被免去法官职务,不得调离审判岗位,不得剥夺其审判权,以保证法官的职业化、精英化,并保障法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职权。

2、法官助理序列。在审判活动中,有许多事务性的工作,如调查取证、诉讼保全、证据交换等等,这些工作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仅靠少量的法官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设臵法官助理来帮助法官处理这些事务,使法官可以集中精力于认定证据、事实和适用法律上。因此,要将现行助理审判员改为法官助理,并取消助理审判员可以临时代行审判员(法官)职务的规定,即只有法官(审判员)才能行使审判权。在现有情况下,从符合法官助理任职条件的人员中,按照一名法官配备一至两名法官助理的比例,通过竞争,择优选出人员,由本级法院任命为法官助理。法官助理协助法官工作,与法官进行明确、具体的分工。法官助理在法官的具体指导下,负责办理案件的事务性工作。法官助理符合法官条件的,在法官出现缺额时,通过竞争,可以按照法定程序被任命为法官。

3、执行员序列。执行是人民法院依据国家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义务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重要法律手段。执行工作对于维护法律权威和司法权威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不断加强。但目前,在人民法院所有人员中,有法官序列、书记员序列、司法警察序列,却没有执行员序列。在司法实务中,通常认为执行人员包括执行法官、书记员和司法警察,其身份、地位较为混乱,只要是从事执行工作的人员,都叫执行员,实践中各级法院都给执行员授予法官职务,造成身份冲突、职责冲突,使当前的执行制度处于十分尴尬的状态。法官担任执行员,与法官居中裁判的职业特点相冲突,与我国法院着力解决“执行难”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因此,在推行法官职业化建设中,应当把执行员从法官中分离出来,设臵专门的执行员单独序列,建设一支专业的、高水平的执行队伍。执行人员应由国家权力机关任命为“执行员”,取得他们应有的名称和地位。

4、书记员序列。对书记员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书记员单独序列,明确书记员的身份,确定书记员的职责,建立一支稳定的书记员队伍,以利于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书记员中,可设书记官长、副书记官长,对书记员队伍进行管理。

5、政工行政后勤人员序列。政工人员包括从事干部管理、教育培训、纪检监察、机关党务和工会等群团工作的人员;行政后勤人员包括从事信息宣传、秘书机要、打字文印、档案管理、交通通讯、物资管理、财务管理、对外接待等工作的行政后勤保障人员。尽管各项政工行政工作内容各不相同,缺少共通性,各有特点。但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知识,才能和经验才能干好,有的岗位还要有特殊的素质。如文秘人员,除了要有法律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文字写作能力。因此,不能把这些工作当成是相对于审判工作的“杂务”,采取由审判人员轮流干的方法,而应当把这些工作看作是专业化的工作,由专门的人员从事。法官的职业化,必然要求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的专业化,以适应审判工作的需要。在当前情况下,应根据政工行政后勤工作岗位的特点,在法院内外实行定岗定向选任或招聘,以保证政工行政后勤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够胜任工作的需要。对政工行政后勤人员应依照《国家公务员条例》的规定,实行行政职级,并有相应的晋升。

6、司法警察序列。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是人民警察的重要警种,是人民法院具有武装性质的执行审判任务的司法力量。随着人民法院工作的不断发展,司法警察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任务越来越艰巨,特别是重大疑难事件的开庭,重大执行活动和应付突发性事件等,都离不开司法警察的积极参与。人民法院迫切需要一支精锐的司法警察队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编制和思想观念等多种原因,使得司法警察队伍在人民法院的队伍建设中还是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人员老化,素质不高,管理不顺畅,职能发挥不充分,装备落后等问题仍然存在,与新时期人民法院工作司法警察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当前,应进一步深化司法警察人事制度改革,及时调整充实现有司法警察队伍,对那些年龄偏大,综合素质差,不适宜作司法警察工作的人员,应调整让其退警。要本着精良的原则,把好进人关,从那些政治思想素质好、业务技能强、身体健康的军队、武警部队优秀退伍军人中聘任司法警察,为提高司法警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聘用司法警察只是用工制度的不同,其政治待遇、物质待遇同任用制司法警察一个样,依照规定享有同等的权利义务,在工资、奖惩、医疗养老保险、探亲、住房等方面一视同仁,一样相待,工作到50岁退警,以解决聘用司法警察的后顾之忧,以稳定队伍,拴心留人,使司法警察队伍真正成为人民法院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五、改进和完善审判管理制度,加强对主审法官监督的措施。一是实行真正的审判流程管理;二是强化主审法官的责任意识;三是加强审判监督和条件评查力度;四是加强问题问责,使主审法官有职有权又有责。

六、实行主审法官办案责任制改革的同时,应改进和完善形成法官的培训机制和晋升机制。法官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对法官的配臵应当是有差异的。最高法院的职能和高级法院不同,高级法院的职能与中级法院不同,中级法院的职能与基层法院不同,不同的法院有不同的职能,对法官的能力要求也应当是不一样的。法官应当逐级晋升,只有在基层法院做法官达到一定年限后,经过考试或考核合格,才可以到中级法院做法官;依此类推,最高法院的法官应当从高级法院选拔、高级法院的法官应当从中级法院选拔。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法官与诉讼程序的运用相适应,与法院的功能相适应。人们对法官的看法也是判断程序是否公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此外,各个省、地域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大,要建立合理的、层次性的法官培训机制和选拔机制。

七、实行主审法官办案责任制,应提高法官工资待遇,扩展法官的晋升空间,确定法官级别时应淡化行政级别的作用。

第7篇:改革创新党的领导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决定党的建设的成效、决定党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正确估价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现状,从中找出改革创新的对策,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一、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党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宏伟目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来改善党的领导。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探索,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的领导体制机制,但由于领导体制机制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当前领导体制的一些缺陷和不足需要继续克服。

在领导职能方面,当前的领导体制中领导职能划分不清比如党委、政府、人大这三个机构,它们之间的职能究竟应该如何区分,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科学严格的说法和做法。再如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问题,这些年在体制上一直是似分不分,以至于时至今日我们一方面大力倡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对企业负责人的任免,还仍要以代表党委政府的组织人事部门认可为准。

在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方面,一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理论水平不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的本领不大;一些领导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少数领导干部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腐败问题等,这些不足和问题都与党所肩负的重任和使命不相适应和不相符合。

在权力实施方面,领导权力过于集中。领导权力是领导体制的核心,权力实施以权限划分为前提。权限划分包括党政权限的划分、国家机关横向与纵向权限的划分,以及政府与企业、事业和其它社会组织之间的划分等。当前,领导权过分集中于领导机关和领导部门,在领导机关和领导部门中,又过于集中在为数很少的几个主要负责人身上。由于权力下放不足和过于集中,使基层单位和基层群众缺乏工作上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也由于权力过于集中,经常出现掌权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

在机构设置方面,领导机构高度膨胀。领导机构是实现领导职能的组织实体,是领导体制的组织表现形式,机构设置合理,领导工作才能完整有序地运转,达到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统一。长期以来,我国领导机构尽管历经多次精简,但每一次精简过后又迅速膨胀。因此可以说,在当前,机构臃肿仍然是我们当今领导体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顽症。在对领导者和领导机关的管理方面,严重滞后。当前的领导体制一直缺乏对领导机关、尤其是领导者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领导者一手遮天、唯权为大的情况在不少地方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由于领导管理制度严重滞后,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权力异化现象时有发生,涉及领导者的各类刑事案件无论在职务级别上、案件数量上还是案件影响上,这几年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在干部人事改革方面,缺乏活力。干部人事制度是我国领导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工作活力,提高工作效率,离不开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然而在目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效果远远不能满足于社会各领域的要求,尤其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还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公开、公平、公正这些现代用人思想和观念在人事制度上仍然有待成为基本的操作行为。可见,领导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任重而道远,大力进行领导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不仅是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需要。

二、改革创新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对策。

改革创新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必须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给党带来的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坚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而不是削弱、放弃党的领导的基本原则,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稳妥地进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完善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机制。换届后的工作形势对加强和改善党委领导提出了新要求,党委必须更加注重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能作用,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议思路、定决策上,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加强党的领导,协调好与同级人大、政府、政协之间的关系,提升班子整体功能。

二是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机制。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目标出发,达到真正靠民主与法制来执政,真正靠法治而不是靠人治来执政,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而不是高度集权制来执政的境地。为此,一要理顺三种关系。首先是党委与人大的关系。这是一种领导关系,也是一种工作关系,党的各项决议和政策要按科学的程序提交人大讨论和建议实施,坚决克服过去那种不讲程序,不尊重人大,使人大仅仅成为“举手机器”“、橡皮图章”的情况。其次是党委与政府的关系。这是一种分工负责的关系,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党不要过多地干预政府工作,而应在如何充分发挥监督和保证作用上下功夫。在当前,要通过改革,逐步改变由党组织直接代替政府作决定、发指令的现象。再次是人大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本质上这是一种决策和执行的关系,政府对人大定期报告工作应成为一种制度,人大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与检查不能流于形式。二要合理设置党政机构。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减少领导职数,规范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三要善于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把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法律,并依据法律和程序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

三是完善党委决策议事机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党委工作规则,对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工作总体部署等重要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决定,常委分工职责内的具体问题则由个人决策,常委对个人决策行为负责。进一步修改完善党委议事决策的相关制度,规范常委会和全委会的议事范围、程序和规则,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进一步抓好决策调研、民主决策、决策执行和执行监督等环节,进一步提高常委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扩大全委会的决策内容,对于事关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议题和推荐干部等重要活动,进行全委会投票表决,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

四是完善党委领导经济工作机制。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此,必须把领导经济建设作为党委的中心工作和核心职能。党委在领导经济工作时,要从全局角度合理划分工作层次,明确党委常委会与政府常务会在经济工作决策上的不同职责。党委领导经济建设的重点是:把握方向、搞好决策、用好干部、优化环境、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对事关全局的工作,要由党委牵头抓,对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任务,党委提出总体目标要求,由政府和相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对日常事务性工作,党委加强督促检查,给予支持指导。

五是完善社会管理机制。①民生保障机制。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优化产业与增加就业统筹好,实现充分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②分配机制。通过政策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机制,逐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公平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③社会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应对紧急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健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况。切实加强对各种社会组织、中介组织的依法管理,使它们在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中发挥积极作用。④维护社会稳定机制。依法打击各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活动,严防敌对势力利用人民内部矛盾、生产安全事故等兴风作浪,正确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坚决打击各种邪教组织,从而保证我们的社会充满活力而又安定有序。⑤利益协调机制。要充分发挥中央政策、决策在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方面的调控功能,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

六是建立健全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保障机制,对于切实保护群众利益,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在建立权益保障机制方面,要突出解决在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等工作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七是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建立诉求表达机制,努力疏通、拓宽民意诉求、表达渠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大力推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八是建立健全发现问题预警机制和应急事件处置机制。许多社会不和谐问题都有一个萌芽、发展、爆发的过程,建立发现问题预警机制,对各种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苗头、问题和隐患,早发现、早处置,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要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九是建立健全矛盾调处机制。解决当前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关键是建立矛盾调处机制,及时化解。要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上一篇:仪器仪表管理标准下一篇:质量体系认证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