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

2022-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

治国理政新理念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研究

摘 要:我国经济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中,在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工作中体现治国理政新理念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从重视硬管理到软、硬管理结合是我国企业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经之路。文章首先论述了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研究现状,探寻治国理政新理念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确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的路径,助力我国经济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治国理政;协调发展;创新发展;人力资源管理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就是指我们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有新认识、新飞跃[1]。治国理政新理念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探索,要重视创新、协调、共享三大发展理念的体现。针对治国理政新理念的号召,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必然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五大理念是推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的核心条件。文章中,以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研究现状为开端,剖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并论述了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规划中应侧重的方向,结合创新、协调、共享三大发展理念,确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的路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以市场取向理念和人本理念为基础,结合情感沟通管理与利益导向刺激,加强制度创新,贯彻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是正确处理劳资关系的有效途径;注重分配机制的公平化,保障员工追求个人利益的诉求,响应共享发展理念的号召。

一、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研究开展与国外相比起步比较晚,周文成、赵瑞美、刘向阳以及冼志涛等人的观点极具代表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劳动关系逐渐脱离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逐步走向市场化,传统经济时代的职工与企业的关系已经变为“劳资关系”,劳资双方在利益追求上的冲突则被称为“劳资矛盾”[2]。在2004年,周文成先生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能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产出方面,并将此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定义。在2006年,张正堂先生则是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组织绩效之间存在中介变量的关系,也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的关键所在。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在人力资源理论的研究中将人力资源管理的类别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从中将传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更为客观的显现出来。国外有关学者在上世纪70年代就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出了相关的研究,并探索出一系列的理论,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直至上世纪80年代,波特先生则首次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两个理论观点,并且结合企业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五种竞争力量,保障企业能够认识到在战略发展中所处于的位置,更为准确的认识到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存在的竞争优势。正是这一理论观点的提出,影响着我国在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方面做出的调整,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环境所具有的影响和作用,指导我国在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中强调与企业战略目标的相互一致,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证。

二、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缺失

现代人力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性、策略性的管理模式,其自身的理念深刻地影响着这一管理模式的有效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要注意开发人力资源的本身,充分开发人的创造力和潜力。根据系统的研究数据可知,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较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差异较大,发展中国家为29%,而发达国家有51%[3]。现代人力资源理念在满足人力资源开发需求的同时,还要与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相匹配,考虑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首要问题是现代人力資源管理理念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大多数企业的管理理念重管理、轻开发。当前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在我国还没有普及,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导致企业自身所拥有的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不足。二是,忽视了提高管理者素质。管理者的水平不仅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本身造成直接影响。当前我国企业在管理层的水平未有足够重视,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三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企业发展战略不匹配。我国大多数企业尚未形成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有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但是这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企业的发展不匹配,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制定并不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出发点制定的,不能人尽其才。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价值,但是在构建企业文化时,未能掌握构建企业文化的要领,尤其是中小企业空喊企业文化口号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人才结构和薪酬制度的不合理

人才结构和薪酬制度的不合理是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现存的重要问题。一方面,企业储备的人才虽多,但是人才结构却不合理,这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普遍问题。人才多却没有相应的职位平台,岗位配备人才不合理,人才感觉得不到重视,其产生的破坏作用很大。互相竞争,彼此不配合,效率就会低下,企业为留住人才不惜花费大量无谓成本,增加企业的压力。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要素比例不协调和缺乏薪酬管理激励机制的问题较为明显,体现了我国人力资源薪酬制度的不合理和薪酬分配制度的不公平。企业员工在薪酬方面的需求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各有不同,企业无法捕捉到员工的薪酬需求,制定的薪酬制度的不合理会影响企业的薪酬体系的灵活性,也会影响激励员工的效果。

(三)人力资源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人力资源的考核和评价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项目,也是企业协调发展的手段之一,通过促进员工与管理层的交流,考核和评价机制能够提高企业效率,同时能够使得员工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上升,两者共同进步[4]。当前人力资源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的现象在我国较为普遍,在考核评价机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机制无法产生积极的作用,还为企业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处理不好企业内部的矛盾,阻碍企业的发展。使得考核评价机制具备调动和激发员工积极性的特征,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具体而言,人力资源考核评价机制的主要问题为:一是,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大部分企业和单位的领导都具有绝对权威,薪酬分配倾向于“平均主义”,这使得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无法调动员工积极性。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人才得不到相应的报酬,不仅会造成人才流失的后果,也会使得其他员工没有动力发挥自身创造力和潜力,为企业创造效益,做出贡献。二是,评价反馈体系不健全,缺乏交流与沟通。虽然部分企业有评价机制,但是并无评价反馈体系,部分企业在考核评价中的沟通与反馈相对滞后。考核评价是双向交流的过程,只有建立交流反馈机制,才能公正客观的评价员工。

三、探尋治国理政新理念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

(一)以市场取向理念和人本理念为基础

《建议》中讲的治国理政的新理念之一是坚持创新发展,也就是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积极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中的市场取向理念和以人为本理念,是经济建设中的理论基础的创新[5]。

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大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应增强“市场取向”的服务意识,从外在层面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充分运用企业管理中“顾客至上”的精神和方法,以“购买者”的需求作为企业活动的风向标,建立一种基于市场化竞争和淘汰理念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对应到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层要重视市场变化,根据市场需求聘请人才;要重视员工的需求,吸收更多优秀人才的同时,防止已有人才流失。

人本管理理念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的主要代表,要求管理者重视以人为本,将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要素,通过推动人力资源的增长,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繁荣。一是,企业人本管理理念应该以治国理政新理念下的“创新”思维为指导;二是,管理者要关注员工个人的发展,运用多种手段开发配置人力资源;三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激发员工发挥个人创造力的动力;四是,重视优秀人才在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建立科学化的人才聘用制度,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情感沟通管理与利益导向刺激结合

我国治国理政新理念中的协调发展,要求组织的管理者重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增强发展整体协调性。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情感沟通管理和利益导向刺激,能够协调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的关系,即为企业内部管理中的劳资关系和员工关系,是积极响应治国理政新理念的重要表现[6]。

情感沟通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基础。针对组织中日益增多的80后和90后成员,这部分员工思维活跃、个性突出,管理人员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信任的沟通环境,员工才有可能信任和依赖管理者。利益导向刺激的主要组成形式为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关键在于赏罚分明要奖励为组织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员工,而造成损害企业利益的员工作出相应的惩罚[7]。长久以来,我国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激励机制不健全,管理层为了蝇头小利忽视企业员工的正当利益需求,使人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果企业没有适当的利益导向的激励机制,员工无法追求正当利益,企业就留不住优秀人才。

情感沟通管理能够有效的从情感层面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劳资矛盾,缓和员工关系;利益导向刺激能够从物质层面缓和劳资关系,二者的结合是治国理政协调发展新理念下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完善的重要措施。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企业文化建设统一

治国理政新理念中的协调发展,要求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企业员工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水平,重视企业文化建设[8]。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关键在于使用培训手段,推动员工的个人发展,提升员工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升组织的发展,充分调动员工的创造力和潜力,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提升企业凝聚力的有效手段。建设企业文化,首先,高层管理者要引起重视,制定相应的行为准则,高层管理者以身作则,在日常行为中体现企业准则的重要性;其次,要明确企业的核心精神,将这种核心精神融入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可,用这种核心精神营造和谐的企业环境,促进协调发展。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凝聚力,也能够强化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帮助企业留住优秀人才,减少人才流失。

四、结语

治国理政新理念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探索,要重视创新、协调、共享三大发展理念的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以市场取向理念和人本理念为基础,结合情感沟通管理与利益导向刺激,加强制度创新,贯彻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坚持创新发展的治国理政新理念。坚持协调发展,这在处理发展中的社会重大关系方面提出了要求,劳资关系作为主要的社会关系,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是正确处理劳资关系的有效途径。治国理政新理念中的共享发展理念,要求注重机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中注重分配机制的公平化,保障员工追求个人利益的诉求,完善激励机制和奖惩体系的建设,体现了共享发展理念在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探索中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袁久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贯彻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教学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6(12):67.

〔2〕范立涛.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及过程控制研究[J].决策与信息,2015(35):192.

〔3〕施珂.人力资源管理革新对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促进作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8):22.

〔4〕赵静雅.基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对现代国有企业重要性的分析[J].低碳世界,2015(2):148.

〔5〕于小丽.关于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性思考与探索[J].商情,2016(32):13.

〔6〕蒋文文.探析我国公共部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6(9):6.

〔7〕梁志红.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研究[J].中国经贸,2015(8):80.

〔8〕洪姝.人力资源规划与人力资源规划的执行保障[J].人力资源管理,2015(12):41.

(责任编辑 徐阳)

作者:梅煜 张立杰

第2篇:试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摘 要: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既是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承,也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在实践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实践体认,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核心,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既有历史传承性,又有实践创新性,为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依据与行动指南。

关 键 词:治国理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收稿日期:2016-10-30

作者简介:吴琳(1970—),女,吉林长春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BKS09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己任,在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用“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来表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成果, 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理论主线。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承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而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只有运用历史思维,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这就要求“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识清党的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与曲折,坚决反对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为割裂整体与构成之间的有机联系,特别是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1]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时期,在政治上提出并阐释了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以及民族区域自治等政治制度,在经济上提出了要用一百年时间或者更多时间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在文化上提出了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指导文化发展与繁荣的基本工作方针,这对于当时贫弱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尽管受历史局限性的影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本质、社会内部主要矛盾、苏联模式根本弊端等问题缺乏全面与深刻的认识,因此没有能够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对此,我们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经济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框架。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进行了概括,首次将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命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对党、对人民、对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励精图治、奋发有为,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站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从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从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同时,习近平同志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在各种风险、各种挑战、各种复杂局势面前,只有把握好前进的方向,才会有“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才会越走越稳。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突出表现为它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顺应历史潮流,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开辟和拓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改善,综合国力显着增强,国际地位稳步攀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等的普遍关注。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根据世界局势的发展,根据人民的期望,根据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做出的战略部署,是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做出的科学决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系统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对新的发展理念的全面贯彻和生动实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即使最后宣布实现了,也无法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认可。”同时,习近平同志对“全面小康”作了进一步的深刻阐述,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习近平同志的这些治国理政新思想,为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此,2013年9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可以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吹响了改革开放新的进军号。各领域改革不断提速,改革举措出台的数量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一些多年来难啃的硬骨头啃下来了,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全面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习近平同志强调,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3]法治体系作为法治建设的“纲”,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全面依法治国,就要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应当说,全面依法治国,既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也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开启了中国法治新时代。

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根本保证,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是全党的共同任务。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2014年6月30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事情要办好首先中国共产党的事情要办好。”2016年7月1日,在庆祝建党9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一个“严”字,彰显出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治党决心。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紧密结合党的思想和制度建设,严明党的纪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管理党员干部,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习近平同志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并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从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着手,以严格实施党内监督为主要措施,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着力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着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着力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局面。

(二)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突出表现为它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飞跃。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2008年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在革命胜利后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习近平同志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丰富思想首先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认识。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

2015年12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概念。2016年7月8日,习近平在主持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不隐晦自己的立场,它从一开始就表达了对无产阶级的苦难生活与贫困生活的深切同情的价值立场。马克思认为,造成人民贫困的原因是异化劳动。也就是说,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工人自己没有关系,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属于资本家的,工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是异化的。这才是真正的社会现实,也是造成人类苦难生活的真正原因。在马克思看来,在异化劳动中被异化出去的人的精神能力,既不是哲学家头脑中的那种脱离物质活动的、抽象化了的“纯粹”的精神或意识,更不是动物式的情欲和自保本能,而是劳动意识,它是作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或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劳动得本质环节之一。[5]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建立的那一刻起,其价值取向就是服务于人民。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接受了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性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为了人民自由解放,为了人民能够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事业。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就是为最广大人民谋福利。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2016年4月19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特别是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可以看出,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和发展,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们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突出表现为它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同时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关于以人为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思想都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思想养料。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和文明的关系方面也主张各国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共同建设和谐世界。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要求我们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时代价值的有益成分,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使科学社会主义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凝聚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这既传递出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也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自觉。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习近平同志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是因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此外,“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一直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甚至,我们正努力建设的小康社会的“小康”这个概念,也是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坚定文化自信,就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精神家园。2014年10月1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同志指出,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

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很多,比较重要的就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把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等作为我国的法定节日,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恢复与社会引导,这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习近平同志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弘扬,也引起外国政要的注意。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在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所写的书评中指出:“习近平主席对儒家思想的阐释,显示出中国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在中国这样规模的大国,国家的凝聚力至关重要。但寄希望于民族主义会反受其累,因为这很可能引发并非本意的危机甚至战争,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中华文明更能提振中国人的自信和自觉。”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学习、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与不断发展的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还要不断学习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入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可以说,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既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日趋成熟,又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自觉。

(四)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突出表现为它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有益于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性,有益于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益于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抗风险能力。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任务。围绕“创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深刻总结了国内外发展经验和发展大势,针对中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造性地阐发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内涵的发展理念。2015年11月3日,习近平同志在对“十三五”规划建议作说明时强调:“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格局,“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创新发展是动力。创新既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要着力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基本特点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其中动力转换最为关键,决定着速度变化和结构优化的进程和质量。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能否成功转变发展方式,能否成功推进产业升级,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要看能否依靠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创造一个新的更长的增长周期。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被界定为新时期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在我们党历史上是第一次,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是第一次,反映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中华民族发展内在动力的深刻体认。

协调发展是方法。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着重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协调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仍十分艰巨。要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在发展内容上,要协调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的共同发展,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在发展空间上,要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完善区域政策,协调好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同时,还要协调好国内与国外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各经济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在发展的时间维度上,要协调好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绿色发展是方向。绿色发展既是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未来发展的新路径。实现绿色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要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生态补偿和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可以说,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重要内容。

开放发展是战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重要经验。开放发展着重要解决的是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各经济体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程度日益加深,人类成为命运共同体,中国发展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仍然比较突出,我国面临未来发展的挑战仍十分严峻。当今中国的发展特别是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必须着眼于全球视野来解决各种发展难题,为全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从中可以看出,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中关于开放发展的理念遵循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

共享发展是归宿。共享着重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而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事业是最广大人民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因此,共享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实现共享发展,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坚持人民立场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挑战,各种困难,各种迷误时候,知道人民所思与所想,与人民一起风雨同舟,与人民生死与共,与人民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最终能够排除万难,理清思路,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建设上,最重要的就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

应当说,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中国的发展方向正朝着更加重视质量、效益、创新,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曼抒.党的历史其容虚无[N].吉林日报,2016-05-09.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01).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68.

[4]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R].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

[5]邓晓芒.劳动异化及其根源[J].中国社会科学,1983,(03).

(责任编辑:刘 丹)

Key words:governing the country;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作者:吴琳

第3篇: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十八大以来党建工作关键词

一个 “中国梦”

总书记于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两个一百年

第一个一百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第二个一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严三实”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四个全面”

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种意识

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 四种形态

一、党内关系要正常化,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

二、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

三、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

四、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少数。“四种形态”的针对对象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目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政治纪律

“五位一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五个必须

1、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尤其是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确保党建工作始终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3、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宗旨、方向和目的,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必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发展党内民主,维护中央权威,不断增强党的蓬勃活力和团结统一;

5、必须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相互促进,从整体上提高党的建设水平。

六项禁令。严禁用公款搞相互走访、送礼、宴请等拜年活动;严禁向上级部门赠送土特产;严禁违反规定收送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严禁滥发钱物,讲排场、比阔气,搞铺张浪费;严禁超标准接待;严禁组织和参与赌博活动。

六大纪律。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

七大品格

充满自信的战略定力、直面难题的勇者担当、纲举目张的大势把控、严以修身的主体锻造、哲学智慧的顶层设计、抓铁有痕的刚性执行以及梦想引领的力量凝聚。

八项规定

要改进调查研究,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要规范出访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乘坐交通工具;要改进警卫工作,减少交通管制,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要严格文稿发表,除中央统一安排外,个人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

八条准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党员廉洁自律规范

第一条 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

第二条 坚持崇廉拒腐,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第三条 坚持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第四条 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

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

第五条 廉洁从政,自觉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第六条 廉洁用权,自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第七条 廉洁修身,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第八条 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 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九个严禁

2012年底,中央纪委监察部发出通知,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在2013年元旦、春节期间,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廉洁自律。总结归纳起来,必须切实做到“九个严禁”:严禁用公款购买香烟、高档酒和礼品;严禁用公款搞相互走访、送礼、宴请等拜年活动;严禁公车私用;严禁领导干部擅自驾驶公车;严禁以各种名义年终突击花钱和滥发津贴、补贴、奖金、实物;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旅游和参与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严禁在公务活动中接受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严禁利用节日之机跑官要官、买官卖官以及搞拉票贿选等非组织活动;严禁参与任何形式的赌博活动。

甘肃省委双十条

一、勤俭意识要牢固树立。

二、各类会议要简约俭朴。

三、节庆活动要从简安排。

四、公务接待要狠刹浪费。

五、慰问活动要严格规范。

六、“三公”经费要全面压缩。

七、楼堂馆所建设要从严控制。

八、节俭措施要落实见效。

九、监督检查要切实强化。

十、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

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十条规定

一、调查研究要深入扎实。

二、议事决策要直面矛盾。

三、会议会风要精简高效。

四、文件简报要规范减少。

五、出访活动要严格控制。

六、新闻报道要改进提高。

七、文稿发表要严格报批。

八、警卫工作要改进调整。

九、接待工作要周全务实。

十、勤俭节约要率先垂范。

十二个不准

“党员不准散布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论,不准公开发表违背党中央决定的言论,不准泄露党和国家秘密,不准参与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不准制造、传播政治谣言及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不准在党内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党员不准搞封建迷信,不准信仰宗教,不准参与邪教,不准纵容和支持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及其活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不准以任何理由和名义纵容、唆使、暗示或强迫下级说假话。”“党内不准搞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阿谀奉承。

精准扶贫

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

甘肃省构建和全面实施“3783”主体责任体系。

“3783”主体责任体系即履行3大职责,就是履行党委(党组)的集体领导责任、主要负责人的第一责任、班子其他成员职责范围内的领导责任;抓实7大任务,就是落实严明政治纪律、选好用好干部、加强作风建设、坚决惩治腐败、规范权力运行、着力深化改革、做到表率引领等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健全8大机制,就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责任分解、压力传导、履责报告、联系群众、巡视督查、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机制八个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推进的工作格局;拓展3

大载体,就是深化拓展联村联户行动、效能风暴行动、先锋引领行动。

落实党委主体责任866要求

“866”是省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的以“八个多少”“六个亲自”、“六个是否”来衡量、评价和检验各级党委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的情况的标尺。即以“八个多少”来衡量党委(党组)落实主体责任情况,即学习学了多少次数、推动做了多少部署、谈话谈了多少人次、查处查了多少案子、巡视巡了多少单位、整改改了多少问题、建章建了多少制度、问责追了多少责任,切实做到该管的管住、该盯的盯住、该防的防住、该堵的堵住。以“六个亲自”来评价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落实主体责任情况,即是不是做到了亲自调研、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亲自督办、亲自排难,确保党委书记把管党治党真正作为份内之事、应尽之责。以“六个是否”来检验党委(党组)班子成员落实主体责任情况,即是否做过具体部署、专题调研、谈话提醒、整改督促、追责建议、履责报告,督促班子成员有效履行分管领域的领导责任,切实做到分兵把口、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确保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真正落到实处。

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就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第4篇:全面把握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的基本内涵

全面把握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基本内涵

国防大学副校长、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领导小组组长 毕京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当代中国由大向强发展的时代目标,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锐意进取、励精图治,以新的理论和实践,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是我们党科学把握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推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锐利武器,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深刻体悟、系统把握其基本内涵。

一、深刻领悟以为民为核心价值、以担当为政治责任、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治国理政新理念

治国理政理念是治国理政主体对治国理政的基本观点,是其指导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决定着治国理政的总体方向和最终成效。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明确指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在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说明时,习总书记又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由此可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各领域形成的丰富理念,集中概括起来就是“为民”“担当”“发展”。其中,为民是核心价值理念,担当是政治责任理念,发展是第一要务理念。

为民理念集中体现为“为人民服务”。为谁治国理政,是确立治国理政理念要回答的首要问题,决定着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总书记明确把“为人民服务”摆在执政理念的首要位置,表明为民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理念。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紧紧围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治国理政。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些都表明:新一届党中央极其鲜明地确立了为民理念,并把为民理念转化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融入执政目标、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等所有构成治国理政活动的要素之中。党中央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特别是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使为民理念在治国理政实践中落地生根。

担当理念集中体现为“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治国理政要担当什么样的政治责任,这是执政主体要回答的中心问题。对此,总书记强调“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表明担当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政治责任理念。现在,我们要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切实推动中国实现由大向强的跃升,就必须牢固树立担当理念。为此,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多次强调要有“铁一般担当”,明确把“敢于担当”列为“好干部”应有的标准要求之一。习总书记既重言教,更重身教。面对国家由大向强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总书记强调:“不是没有掂量过。但我们认准了党的宗旨使命,认准了人民的期待。”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打铁就靠自身硬的豪气和胆气,勇敢担当起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突出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严峻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体现了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可贵品格,为全体党员干部树立了担当的表率。

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通过怎样的发展来强国富民,是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任何治国理政活动,都可归结到谋求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上来,归结到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更新进步上来。发展理念,具体展开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理念。习总书记强调:“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这五大理念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五大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理念集合,共同构成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发展理念。

二、深刻领悟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总布局各领域创新理论为支撑的治国理政新思想

治国理政思想是治国理政理念的系统展开,是治国理政主体彰显治国理政理念的主张和思路,也是实施治国理政战略的根本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治国理政思想包括了治国理政理念和战略。因此,新思想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占有核心地位。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在提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一概念之前,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专门阐述。这充分表明,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科学体系的新发展。由于新思想具有核心地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主要体现在治国理政新思想之中。应当看到,党中央围绕这一主题推进的理论创新,不仅体现在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中,还体现在关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各个领域建设的论述中,前者是治国理政新思想的统领和灵魂,后者是支撑和展开。

——关于从总体上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强调,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工作的主题,都可以归结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我们必须坚持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统一,牢记总依据,按照总布局,落实总任务,贯彻基本要求,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思想。总书记强调,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必须充分考虑这些趋势和要求,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关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新思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我们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

——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思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形于中”而“发于外”,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要加强提炼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

——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新思想。总书记强调:“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伸张正义。”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强化监管,综合施策,努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关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思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关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思想。总书记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抓住这三条,就抓住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要害。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关键是要抓住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这个“牛鼻子”。全面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想。总书记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倡导以对话解争端、以协商化分歧。要在国际和区域层面建设全球伙伴关系,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三、深刻领悟以中国梦为战略目标、以“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以国家安全和强军为战略保障的治国理政新战略

治国理政战略是为彰显治国理政理念、贯彻治国理政思想所确立的战略目标、战略举措和战略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战略思考、战略谋划、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逐步形成了以中国梦为战略目标、以“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以国家安全和强军为战略保障的治国理政新战略。

——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是时代主题,是中国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必要条件。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发展的美好梦想相通。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以自己的最大智慧、力量、心血,作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书记强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来的,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这个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科学体系,相互之间有紧密的内在逻辑,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党和法治的关系。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关于国家安全战略和强军战略。总书记强调,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切实做好国家安全各项工作。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努力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贯彻科技强军战略,充分发挥军事理论创新、军事技术创新、军事组织创新、军事管理创新的牵引和推动作用。坚持把人才强军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努力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水平有一个大的跃升。

第5篇: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80个关键词

治国理政篇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布局是“五位一体”;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中国梦

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5.“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7.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8. 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9.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0.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的五种思维方式 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

1 11.国家宪法日 十二月四日

12.创新发展的“双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党的建设篇

13.党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4.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实现共产主义 15.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16.党的“四条路线”

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 17.党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8.党的群众路线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19.党最大的政治优势 密切联系群众 20.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21.党的领导三个主要方面 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22.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2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4.党面临的三大历史任务

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

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25.党的五大建设

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26.党内政治生活总体目标:“六有”政治局面

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27.加强党的领导需要增强“四种意识” 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28.建设“三型”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

29.党的组织生活中的“三会一课”

“三会”: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会议、党小组会;“一课”:党课。 30.不忘初心

由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全面从严治党篇

31.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对于管党治党来说,“全面”二字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内容无死角,二是主体全覆盖,三是劲头不松懈,要把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 32.党面临的“四大危险”

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33.党面临的“四大考验”

3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34. 从严治党需增强的“四个自我”能力 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35.党内政治生活“四性” 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36. 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

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

37.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四个着力”

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着力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着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着力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党的团结统

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38.党的“六大纪律”

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 39.党的规矩

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 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

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

党规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 40.党的“四个服从”纪律要求 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

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

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41.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42.《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问责的六个方面 党的领导弱化; 党的建设缺失; 全面从严治党不力;

4 维护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不力;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坚决、不扎实; 其他应当问责的失职失责情形。 43.《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问责方式 对党组织:检查、通报、改组;

对党的领导干部:通报、诫勉、组织调整或者组织处理、纪律处分。 44.中央八项规定

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 45.“四风”问题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46.三公经费

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

47.“三严三实”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48.“两学一做”

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 49.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

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 50.“三重一大”

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的使用。 51.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 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 52.党内监督体系

党中央统一领导,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 53.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 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

5 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 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 54.述责述廉“四重点” 执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履行管党治党责任;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执行廉洁纪律情况。 55.廉洁自律“四个必须”

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 必须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必须自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56.党员廉洁自律“四个坚持” 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 坚持崇廉拒腐,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坚持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 57.党员领导干部“四个廉洁、四个自觉” 廉洁从政,自觉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廉洁用权,自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廉洁修身,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 58.领导干部“四讲”

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 59.好干部的五条标准

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60.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三报告” 按规定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 及时报告个人及家庭重大情况; 事先请示报告离开岗位或者工作所在地。

6

思政工作篇

61.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三个独特”背景 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 62. 我国高等教育坚持“四个服务”发展方向

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63. 办好中国高校必须坚持“四个坚持不懈”

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 64. 办好我国高校的核心点

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

65.思想政治工作的“三个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 66.教育引导学生“四个正确认识”

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67.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三个因”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68.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三个遵循”

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69.高校教师要成为“两个者”

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70.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四个统一”

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7 71.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总体上要做到“五个坚持” 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 坚持改革创新。

72.高校师生党员的“三个在党”

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 73.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 要完善高校党的领导体制; 要强化院(系)党的领导; 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

要健全地方党委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 74.高校党建“两项重大任务”和“一个根本保证”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 75.“四有”好老师

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 76.师德行为“七条红线”

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 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不得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

不得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

不得在招生、考试、学生推优、保研等工作中徇私舞弊;

不得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 不得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 其他违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77.教师“六条禁令”

8 严禁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

严禁参加由学生及家长安排的可能影响考试、考核评价的宴请; 严禁参加由学生及家长安排支付费用的旅游、健身休闲等娱乐活动; 严禁让学生及家长支付或报销应由教师个人或亲属承担的费用;

严禁通过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生活用品、社会保险等商业服务获取回扣; 严禁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其他行为。 78.“六有”大学生

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 79.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要勤学,二是要修德,三是要明辨,四是要笃实。 80.群团组织去“四化”

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

9

第6篇: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内容摘要: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深邃思考和战略运筹。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系统把握、勇于实践。

关键词:治国理政 五大维度 内在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对世界战略格局大变动、人类发展方式大转型、当代中国社会大变革、各种思想文化大激荡等的深刻认识,在我们党的执政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针对“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深刻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中体现在五大维度。

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后不久,在新进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总书记指出,说一千道一万,党的十八大精神可以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可以囊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之下,都是以这个主题为统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总书记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及国防与军队建设、国际关系与外交、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党的民族宗教工作、社团工作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完整的治国理政新思想,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更加广阔地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前景。

根基:“两个巩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也是力量的源泉。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军事发展的“硬实力”,还取决于指导思想、价值理念、文化道德、精神文明等“软实力”。在我国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思想多样、利益多元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找到全国各族人民思想情感的共鸣点、共同奋斗的着力点、根本利益的结合点。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深刻指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实现“两个巩固”,就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坚持姓“马”姓“共”,强“精神之钙”,不能得“软骨病”,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党人的“真经”;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和道德建设为支撑,要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并把它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保障: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执政形象,最核心的是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认可度,对执政地位的支持度,对执政行为的信任度。党的执政形象,并不是只要有了领导权、执政权,然后发号施令,就自然而然有了,关键是要做到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具体体现在,执政理念要做到科学性和价值性相统

一、政治制度要做到规范化和程序化相统

一、政治领导者要做到有道德与有才干相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反复强调“人心向背决定执政党的生死存亡”、“腐败亡党亡国”,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大的力量”。总书记坦言,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更加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也就是说,要大大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社会认同度、心理支持度和行为信任度,让人民群众心悦诚服。总书记治国以务实为重,治党以严字当头,首先以抓党的作风建设带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仅铁拳反腐,还相继推出了“八项规定”、反对“四风”、“三严三实”、纪检全覆盖、中央巡视制度、“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等等。

布局:“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的第一个全面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目标。按照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战略目标,我国到建党100周年时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周年时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100年奋斗目标”是历史相承的,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后不久,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愿景。很明显,这是总书记在宣示他的重大执政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他强调,实现中国梦是“战略目标”,是“共同愿景”,是“时代主题”,是“最大公约数”,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和平梦。到2020年,第一个100年即将结束,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突出强调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和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发展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法治支撑,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四个全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布局。

发展:“五大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对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发展理念的继承、丰富、完善和发展,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自然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对于我国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总书记强调,要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坚持“五大理念”搞发展,将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坚持开放发展”就是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一个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有机统一的整体,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更加完善。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当代中国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把思想和意志统一到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上来。要牢固树立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导地位,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把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念和价值追求,转化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转化为搞建设谋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素质本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发展见效的思路举措,指导和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

第7篇:学习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交流研讨

学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讨论专题研讨发言材料

(2017年10月30日)

一、学习体会认识

通过这次集中组织学习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我认识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坚持不断学习党的执政思想和社会主义理论,保持自己的先进性,才能够保持对国情、形势的正确认识,才能通过理论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党的十九大会议既是对国家建设问题的深入讨论和研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想与广大人民交流沟通的平台。通过学习十九大会议精神,我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积累还比较匮乏,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作为在我国改革发展事业如火如荼开展时期中的一员,不仅应该坚持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还应该坚持理论的实践和再认识,只有不断总结,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格和情操,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存在问题

在本阶段的学习中,从思想、师德等方面我有了一定的提高,我深深的感到做为一名教师所担负的责任重在大,反思自己的工作,发现存在以下不足:

1、敬业精神尚可,但工作主动性不足。具体表现为:过去我在工作中的开拓创新的意识和专研好胜的精神,在现在的工作中少了一些,多了些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习性。也多了一些自己感觉到是事倍功半的东西。

2.是实际工作只限于听领导的安排,而在具体工作中如何结合实际进行开拓创新,搞出特色上,没有自己的工作创新思路。 3.是缺乏坚持精神。坚持是一种品质,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并不是由于力量强大,而是能坚持不懈。可我正缺乏这种品质。做事情总是忽冷忽热。

三、个人整改措施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树立先进的工作思想、更新观念,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要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维

1 护和实践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具体而言作为教师,时刻牢记学生的需求,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

2、确立楷模,锤炼坚持的品质,逼迫自己去努力,坚持不懈,坚持到底!

3、积极强化毅力,强化艰苦奋斗精神。树立为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事业之中,始终坚持党的事业第

一、人民利益第一;主动保持思想先进性、纯洁性,正确对待权力、金钱、名利,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不追求享受。勤勤恳恳完成本质工作,兢兢业业搞好教育事业。

第8篇:关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感想

关于学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

思想新战略的感想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总书记高度关注改革方向、发展全局,事关党、国家、民族长治久安的“命运性问题”,习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所以能形成如此丰硕的成果,既源于他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宏阔的战略思维,又源于他在治国理政中强烈的问题意识。

当前,国际形式纷繁复杂,决胜小康任务艰巨,人民对健康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而言,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增进人类健康,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病人的健康高于一切,医治病人疾痛是医务人员的首要责任和神圣义务。我们要把解除病人痛苦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加主动、热枕地做好工作;也更会在防病治病工作中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在调节与病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自觉履行医德规范。

作为一名党员,更要严于律己,立足自身的岗位的同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最有效、最感人的实际行动,展现党员的风范。

对于我个人而言,要不断完善自我,抓住医改的契机,全身心投入到医疗工作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百姓健康的守门人。

上一篇:新职人员培训讲话稿下一篇: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