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教案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央银行学教案(共8篇)

中央银行学教案 篇1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2.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二、教学重点

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

三、教学难点

运用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能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案例法、讨论法、问答法。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央银行的相关知识,请学生回顾第八章现代金融中介体系的构成,明确中央银行在金融中介体系中的地位。

教师归纳:中央银行是整个金融活动的总枢纽,目前各国金融中介体系的一般构成是: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专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从中央银行在现代金融中介体系中的地位看,中央银行处于现代金融体系的领导和核心地位。因此,在现代金融体系中,中央银行是领导者、保护者、调节者和管理者。

新课教学:

(一)中央银行的职能

中央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它的职能可以表述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

1.发行的银行

是指它垄断货币的发行权,是全国唯一的现钞发行机构。多媒体导入图片:两张第五套人民币的图样。

解析:发行人民币程序。通过划分发行基金保管库和业务库进行,发行库设 在中央银行,业务库在商业银行,业务库多余的资金必须上缴发行库,此为货币的回笼,业务库调入,此为货币发行。

作为发行的银行,首先,中央银行必须根据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的需要,保证及时供应货币。其次,中央银行必须根据经济运行状况,合理调节货币供给量。最后,中央银行要加强货币流通管理,保证货币流通的正常秩序,稳定币值。

2.银行的银行

是指中央银行服务于商业银行和整个金融机构体系,履行维持金融稳定、促进金融业发展的职责。此职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中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多媒体展示资料:经济危机中美国商业银行的破产和倒闭资料。复习提问:商业银行在从事存贷款业务时有何风险? 提问学生:①设立存款准备金的最初目的是什么? 教师归纳: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

②多媒体展示资料:中国1984年至2010年11月19日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一览表。

学生讨论:那么中国人民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目的是什么? 教师归纳: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调节货币供给。

所以,按现行制度,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要向中央银行按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这样可以一方面保证银行的清偿能力,防止出现流动性问题,应付客户提存需要;另一方面,中央银行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数量,调节货币供给,维护金融稳定。

(2)商业银行的最终贷款人

多媒体展示资料:经济危机中美联储对部分银行开展的一系列紧急注资救助活动。

当商业银行资金不足出现流动性困难时,可以再贷款或再贴现的方式从中央银行获取资金支持。最后贷款人的原则确立了中央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

(3)办理商业银行间的清算

中央银行建立全国范围的电子资金划拨系统,对商业银行各应收应付款项进 行清算,同时对商业银行调拨资金提供划转服务。

3.国家的银行

是指中央银行对一国政府提供金融服务,同时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货币政策,实施金融监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代理国库。

(2)代理国家债券的发行。(3)对国家给予信贷支持。(4)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

(5)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种国际金融活动。(6)代表国家实施金融监管。

多媒体展示资料: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教师归纳:经济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监管的放松。尽管早在2004年初美联储等金融监管部门就注意到了放贷机构对贷款标准的放松,然而金融监管部门并没有及时对金融机构的这些行为进行规范,而是过度迷信市场的自由调节能力,在不断加息的同时继续放任贷款机构开发并销售多种高风险的次级贷款,直至2007年4月,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爆发。经济危机的爆发,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中央银行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7)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在第十八章有专章讨论。学生讨论:中国人民银行是如何执行货币政策?

教师归纳:中国人民银行以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等手段加以实施货币政策,贯彻宏观调控的意图。

提问学生:我国2008年以来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面对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的情况,中国人民银行是如何实施货币政策,贯彻宏观调控的意图呢?

多媒体展示资料:2008年9月至1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采取的一系列货币政策。

(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多媒体导入图片:参见课本P235表10-3。

解析:显然中央银行的职能是通过它的资产负债活动完成的。资产方中的贴 现及放款为银行的银行,政府债券、财政借款和外汇黄金占款为政府的银行。负债方的流通中的通货为发行的银行,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为政府的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具体表现为:

1.中央银行的负债

中央银行负债是形成中央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主要有:

①流通货币。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是通过再贴现、再贷款、购买有价证券以及收购黄金外汇等途径投入市场,从而形成流通中的货币,成为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债务。

②各项存款。政府和公共机构存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

③其他负债。即除以上负债以外的负债,如对国际金融机构的负债或中央银行发行债券或融资券等。

2.中央银行的资产

中央银行的资产即其资金运用,主要包括贴现与放款、各种证券、黄金外汇储备和其他资产。

①贴现及放款。贴现及放款,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和再贷款、财政部门的借款和在国外金融机构的资产等,尤其是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和再贷款,是中央银行资产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项目。

②各种证券。主要指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中央银行握有证券并进行买卖,其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通过买卖证券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对货币供求进行调节。

③黄金外汇储备。中央银行担负着为国家管理外汇和黄金储备的责任,而黄金和外汇储备要占用中央银行资金,因而属于中央银行的重要资金运用。

④其他资产。即除以上三项外,未列入的所有项目之和。主要包括待收款项和固定资产等。

(三)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决策和运作方面,中央银行由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自主程度。

提问学生: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教师归纳:目前学术界对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或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 题已逐步达成共识,结论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

1.中央银行对政府保持独立性

(1)中央银行与政府所处地位、行为目标不尽相同(中央银行的目标始终是——保持币值稳定,而政府的目标过多)。

(2)中央银行不是简单的政府行政管理机构,需要专业理论支持和长期的经验积累。

2.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1)金融只是经济大系统的子系统,应当服从经济社会大系统的运转。(2)中央银行是宏观调控体系的组成部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需要其它政策的配合。

(3)中央银行的活动经政府授权,主要负责人也由政府委任。

七、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分析了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与三大职能,即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在这三大职能的基础上讲解了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中央银行和政府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关系。这为学习后面的货币供求、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奠定了基础。

八、作业布置

1.中央银行三大职能的主要内容。

中央银行学教案 篇2

1 中美两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总体分析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公司的破产倒闭为全球性金融危机拉开了序幕。但是在2009年9月,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迷,在第三和第四季度实现了正增长。现在已步入2014年末,但由于2014年官方经济统计数据还未发布,因此,本文将数据分析的时间节点定为2008-2013年。

由年度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从总体上看,无论是中方还是美方,其资产负债表都在绝对规模上有较大的扩张。中国人民银行的总资产由2008年初的169 139.8亿元增长至2013年末的317 278.55亿元。绝对值增长了148 138.75亿元,同比增长187.53%。年增长率高达31.26%。于此同时美联储的总资产由2008年初的8 938.18亿美元的增长至2013年末的40 325.75亿美元。同比增长351.11%,年增长率高达70.22%。由此可看出,在此时期中美两国的资产负债表规模都有了较大的扩张。数额增长速度较快且数额巨大。

但不同的是,中国资产负债表模除了2011-2012年度扩张规模较小只有4.83% 以外,其他年度每年都保持这高速的正增长,最低增幅也高达8.37% 以上。但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由于2008年为应对经济危机的影响,美联储采取的一系列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影响下,2008年末资产规模达到22 587.44亿美元,较2007年末的8 938.18亿美元同比增长率高达152.71%。2009年开始增长速度减缓,但资产负债表总量不断扩大。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都采取主动措施,调整货币政策,因此看到其资产负债表规模相较于2007年而言,都有了显著性的扩大。

2 中美双方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的变化

2.1 中国人民银行资产方变化

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一直以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外国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巨大,且由统计数据来看,无论是从绝对值上还是所占比例上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外国资产占总资产由2008年的162 543.52亿元上升至2013年的272 233.53亿元,所占比例也由78.49% 上升至85.8%。

一般而言,大多数国家只把外汇储备作为周转性手段,外汇储备的数量,在发展中国家一般相当于2~3个月的进口额,而我国的外汇储备远高于一般国家,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这也是由于中国现阶段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除了连年的经常项目的顺差外,为我们累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此外,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我们采取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为了防止外国资本通过外汇市场套取利差,导致国际收支失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我国需要保持一个中等偏高的外汇储备规模,以保证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存款规模近年来一直相对比较平稳,但是相较于每年总资产的扩张速度可以看出,其实其规模是相对有所缩小的。其背后反应的是通过再贴现再贷款等机制调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余缺的效力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

2.2 美联储资产方变化

从美国的资产负债表来看,国债占据了美联储资产的最主要部分。近年持有证券资产和国债的比例高达总资产的80% 以上。其余额也呈现的先降后升趋势。在2000-2008年,国债余额由7 546.05亿美元下降至4 960.14亿美元,占总资产的比重也由84.42% 下降至22%。2008年以后,国债余额又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到2013年达到了220 888.29亿美元,占总资产的54.77%。这是由于美联储为应对危机、刺激经济增长而大量购入国债导致的。

美联储资产方还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创新工具的增加。危机后,对比2007年和2008年的资产负债表可以明显看出,为应对次贷危机,从2008年开始,美联储在资产方增加了不少之前从未出现过的新的工具。例如,对重要金融机构的直接注资的Maiden Lane LLC向贷款者直接提供贷款援助的商业票据融资便利(CPFF)、短期资产自持证券贷款便利 (TALF) 等项目。

3 中美双方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方的变化

3.1 中国人民银行负债方变化

储备货币是总负债的主要构成,且逐年增加。在负债总量上升的情况下,储备货币总量由2008年的129 222.33亿元上升至2013年的271 023.09亿元。所占比例也由62.4% 上升至85.42%。

从储备货币的构成结构来看,储备货币的增加主要是金融性公司存款的增加引起的。其比例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导致金融性公司存款所占比重较高的原因是我国长期处于外汇顺差,导致外汇储备过大,而使得基础货币发行不断增大而引起的。说明中国人民银行主要是通过金融性公司存款来获得资金来源,即从金融体系自身来获取资金,而并非主要通过自身发行货币来调节债务性资金。

此外,其他存款性公司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在2008-2013年中,其他金融公司所占比重由40.26% 上升至64.94%。由其他金融性公司存款的规模变化可以看出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其年增长率主要反映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其规模增减可以直接反应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升降。由此可看出,在金融危机后,政府为刺进经济增长,抵消其负面影响,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在2008-2013年间,其他金融性公司存款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应的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在此期间存款准备金率从6% 提到至对大型金融机构的18.5%,对小型金融机构的15%,这为中央银行回收过剩的流动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较于基础货币外的其他资产,在总负债中不占主要地位。其中发现债券的规模先升后降,债券规模的变化也使得央行票据的发行和回购成为了重要的政策性工具。中央银行的自有资金数量一直都是219.75亿元,但是由于总负债规模的不断扩张,其所占比例由2008年的0.13% 下降至2013年的0.07%。

3.2 美联储负债方变化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金融危机后总负债的剧增。2007年负债总额仅为8 567.06亿美元,而在2008年急速增长到了22 162.27亿美元,增幅高达158.69%。然后其规模保持了基本的稳定,波动幅度不大。这也是由于美联储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增加货币供给的情况下,负债方必须会发生相应扩张的结果。

在总负债急剧扩张的情况下,美联储票据、联邦银行净负债的表现十分良好。从2007年到2008年,其规模仅由2007年的7 918.01亿元扩大至2008年的8497.16亿元,增幅仅为7.31%。相比总负债高达158.69% 的增长率,其变化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这也说明了美联储很好的控制了流通中货币的规模,其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资金来源并非简简单单的印发钞票,而是得到了其他负债项目的支持。

其负债方还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在2008年新增了美国财政部补充融资账户。该账户出现时间较短,仅在2008-2010年这3年中发挥作用。也是专为应对危机所采取政策,解决美联储资金来源问题所致。是美联储为了加大贷款救援力度而不影响货币供应量,由美国财政部通过增发国债筹集资金而新设的账户。

4 对策及建议

4.1 优化资产负债表结构

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项目结构不合理,外国资产特别是外汇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过大使其对国内经济的刺激和促进作用不足。而且外汇资产存在较重大不确定性,风险较大,在美元不断贬值的背景下还要承担外汇贬值损失。并且存款准备金过大意味着较高的利息成本。还有外汇资产规模较大导致了中央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债权在总资产中的比例下降,导致对金融机构调控力度的减弱。因此,应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逐步减少外汇资产,增强外汇资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4.2 加强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

可以看出,在应该危机时,中央银行多采取大规模投放货币,加大政府投资等常规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刺激经济增长。但是这种方法过于“简单粗暴”,还容易引发房地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等一系列的并发症。所以针对中国国情,在充分调查研究和评估的基础上,提高政策工具使用的主动性,选择创新性的政策工具,提高政策工具的使用效率。可以向美联储等西方中央银行学习,适当采取非常规性货币政策,促进经济走出危机,强劲复苏。

4.3 改革现有的结售汇制度

在现有的结售汇制度下,外汇资产的增长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这使我国的货币政策具有很强的被动性。所以我们要进一步调控拓宽外汇投资渠道,建立起多层次、宽领域、全方面的外汇投资渠道。改革结售汇制度,完善外汇市场交易功能,放宽居民境外投资限制,从“藏汇于国”向“藏汇于民”转变。使我国的货币政策能够真正的掌握自主性。

参考文献

[1]刘刊.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与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2]李柏林.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3]张靖佳.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政策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3.

[4]任康钰.次贷危机以来中央银行的作为——对中美两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考察和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9(8):30-37.

[5]刘华,罗洋.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看宏观调控——中、美、英、日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比较[J].区域金融研究,2011(1):14-18.

[6]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课题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及其危机应对能力”研究(五)——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政策的可持续性及退出策略[J].金融发展评论,2011(1):144-158.

[7]黄隽,张羽.中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比较[J].经济纵横,2013(5):81-85.

[8]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课题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及其危机应对能力”研究(三)——央行应对危机措施对其资产负债表的影响[J].金融发展评论,2010(11):115-124.

[9]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课题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及其危机应对能力”研究(四)——危机以来主要央行资产负债表实际变化分析[J].金融发展评论,2010(12):114-135.

中央银行的秘密 篇3

我八岁时的这种胆小怯懦来自冥冥之中的某种认识。钱币可以自由地在全球流通,这让人感到害怕;它会让人产生某种迷茫。当你在看财经新闻,而且突然感到对那些数字的实际意思丝毫不解时,就会产生这种迷茫——那些百万、十亿、万亿的数字到底代表什么,你的大脑该如何去理解它们。大家可以试一试下面这个由数学家约翰艾伦·保罗士在其著作《数盲》中所提出的思维实验:在不做计算的情况下,猜一猜一百万秒是多长时间。现在,再试着去猜一猜十亿秒是多长时间。准备好了吗?一百万秒的时间是不到12天;十亿秒将近是32年。或者,当你看银行账单,苦思冥想那一串串数字的可怕权力时,也会出现这种迷茫。它们竟然能够决定你的一切,从你的居所到你的饮食——这些数字是抽象的,而它们产生的影响却又是世界上最不抽象的。又或者,当你突然切身感受到这种全球资本流通的打击时——老板的生意明明很红火,却突然之间由于信贷问题而破产,或者当你的抵押贷款遽增而无力偿还时,也会出现这种迷茫。你会想,这个叫做钱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可以看到它的影响——我可以用拇指去数出一张钞票,可以去捻掷一枚硬币——可它到底是什么?这些抽象的数字表示什么?所代表的那个东西又是什么?如果它更多地是一个有形的东西,而不是一种无形的思想,是不是能让人消除疑虑?如果你的钱确实代表某种东西,那么,这种全球金融体系是不是会令人感到不那么眩晕迷茫和稀奇怪诞?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非也。我们知道这一点,因为这个体系已经实行了很多年,而且借用里亚奎特-亚哈迈德的新作《金融巨头》的副标题中的一个说法,它“毁掉了世界”。这个体系就是金本位制,全球的主要货币都以一种理论上可以兑现的方式与黄金挂钩:也就是说,你可以到银行去,把你的货币兑换成一定数量的黄金。在美国,1美元可以兑换23.22格令黄金;在英国,1英镑可以兑换113格令黄金。(1格令是以一粒小麦的假想重量为基础:1/7000磅)通过把各种货币与黄金捆绑在一起,金本位制也就把这些货币相互捆绑在了一起。此外,对钞票的印制和发行拥有垄断权的中央银行,也必须依法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其金库中的黄金量进行挂钩。这不仅仅是一个局部问题,而是一个全球问题。即使最容易犯晕而且最难以接受现代货币的这种抽象性的我们,也能够开始察觉到这里面的问题:如果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钱了,怎么办?如果那些黄金都放错了地方,或者数量不够了,怎么办?

事实证明,这些问题提得非常好。里亚奎特·亚哈迈德的这本著作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讲起,一直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建立调控全球资本流动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止。亚哈迈德估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那个时期,全球的黄金供应量可以存放在一栋两层高的城镇住宅里。其中大部分存放在全球各中央银行的金库里,在那里干着一项消极被动的工作,为各自国家的货币提供支撑。这些黄金的掌管者就是各个央行的头头们。

黄金掌管者:四大央行行长

也许你会想这些头头们的故事可能听起来干巴乏味——但它并不干巴乏味,一点也不。中央银行原来是一些并不牢靠的机构,这真让人感到意外。作为拥有合法印钞垄断权的私有企业,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有一种奇怪的半公半私的身份。

在西方传统的四大中央银行中,历史最古老的是英国央行。它成立于1694年,为的是帮助支付欧洲战争的最后一笔款项。它的建立者是一群新教徒,其中有几位是法国胡格诺派难民。他们主动提出愿以8%的利率,向英国政府提供120万英镑的贷款。作为交换,该行获准发行120万英镑的钞票,并享有政府银行业者的独家权力。因此,中央银行的成立是一桩滋生垄断的互惠互利的交易一针对人民大众的阴谋之味儿虽然微弱,但却依稀可辨。这一趋势后来得以延续。1913年,在民众对银行家的一片强烈质疑声中,美国的第一家现代中央银行成立了。其创立者担心人们会察觉他们在搞阴谋小集团,于是就采取了你在这种时候必然也会采取的一种做法:他们化名乘坐专列,来到乔治亚州沿岸的一个秘密小岛上,举行了一次绝密会议。

他们谋划的这个机构变成了美联储,而且从一开始,它就是一个妥协的产物。那些银行家们心中想要的是只有一家中央银行,而国会的反对则让这个计划大打折扣,于是便创立了12个地区性自治机构,这些机构由总统任命的董事会进行监管。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日后很快成为12个机构中最重要的一个。它的第一任行长是本杰明·斯特朗,他也是那次小岛会议的与会者,而且支持只设立一家中央银行。斯特朗认为,联邦储备体系的“这种分散式结构只会使曾经让美国银行业苦不堪言的权力分散问题永远持续下去,而且只会导致矛盾和混乱”。

斯特朗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正确的;他在很多事情上的看法都是正确的,而且在这四位央行行长中,他似乎是脑子最灵活的一个——尽管他也会因为过于强悍而显得野蛮粗暴。他1928年辞世,紧接着就发生了金牛盛世的结束和后来的股市暴跌。如果斯特朗还活着,美国也许会更好地解决后来的经济大动荡。

其他三个人虽然经历了这场动荡,但并未能力挽狂澜。他们当中最古怪的是英国央行行长蒙塔古·诺曼。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央行由于资历最老,而且位于英帝国的中心,因而是全球最强大的金融机构。诺曼是一个聪明人,也是一个世界级怪人——一个放荡不羁的文化人,留着性感短尖髯,喜欢结交艺术家和设计家胜过他的同行,而且经常戴着一顶松松垮垮的软帽,披着一件斗篷。他是一个神经官能症患者、一个秘密强迫性神经症患者、一个狂躁忧郁病患者,而且一度还是一个幻想中的演员,他曾经对一位同事说自己有穿墙之术。他曾化名克拉伦斯·斯金纳教授到处旅行,这也是他那变

化多端的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当英国政府的特别委员会询问他某项决定的原因时,他摸了三下鼻子,说:“没有原因。我有直觉。”

诺曼职业生涯的高潮是在1925年,他压倒了当时的财政大臣温斯顿丘吉尔,使英国重回战争期间被摒弃的金本位制。丘吉尔完全不是金融专家。他记得也曾担任过财政大臣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是如何谈论与小数点斗争的:“我永远也搞不懂那些该死的小数点是什么意思。”在后来的岁月中,丘吉尔把重回金本位制看成是自己一生之中“最大的错误”:“我对货币问题没有任何独特的了解,因而落到了那些行家的手中;在后来的军事问题上,我再也没有犯过这种错误。”他常常痛斥“那个叫做诺曼的家伙”。不过,诺曼则因恢复了这一国际金融体系而名噪一时。他取得了英雄般的成功,后来又遭遇了英雄般的失败——这是西方世界四大央行行长一条共同的人生轨迹。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金融业的第二位县花一现的英雄人物是霍勒斯格里利·希尔玛-沙赫特。沙赫特是德国央行行长,他的主要功绩是把德国货币从一战之后席卷德国的恶性通胀中拯救了出来。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因战败而遭到破坏的德国经济,既要支付欧洲各战胜国要求的战争赔款,同时还要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福利国家,已然陷入了瘫痪状态。政府极尽全力印发更多的钞票,通货膨胀完全失控。1914年,德国马克对美元的比率是4.2;到1922年,涨到了190,到1922年底,则上涨到了7600。而到了1923年11月,1美元值6300亿马克。一个面包的价格是1400亿马克;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德国要崩溃了。沙赫特被任命为货币专员,负责新币地产抵押马克的发行项目。地产抵押马克的价值不是通过黄金而是通过地产来支撑的。(短时期内,德国有两种合法货币)在政府裁员25%等强烈措施的扶持下,地产抵押马克挺住了它的价值。沙赫特成了一位民族英雄。他看上去是一个极其不对人喜欢的人物,僵直的体格、僵硬的衣领和生硬的步态与他易怒傲慢的个性完全相符相称——个把小官僚和银行家的那种负面的典型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的人物。他留给同时代人的印象是,“一名普鲁士预备军官和一名初露头角、竭力去效仿这位军官的普鲁士法官混合而成的一个人物”。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与纳粹分子混在了一起,虽然他一直并未加入纳粹党,而且最后对希特勒也不再抱有任何幻想,甚至还卷入了推翻希特勒的阴谋活动中。沙赫特与主要纳粹党魁一起接受了纽伦堡审判,并被宣告无罪。又经过几次审理之后,单独定罪的上诉也被推翻。他在自由中度过了余生,1970年以93岁高龄辞世。

第四位金融巨头是埃米尔·靡里亚。这也是一位让人很难喜欢的银行家,是典型的法国高层官僚的活脱翻版,一心扑在法国的国家地位问题上。作为法兰西银行的首脑人物,他的功绩是一战后欧洲各中央银行行长中最辉煌的。他的高招妙举就是保持了法郎价值的低位。德国被战后赔款和通货膨胀搞得一片混乱,英国又高位回到了金本位制。对于英国人而言,战后看到的是教条刻板的通货紧缩陷阱。物价在下降,但为了保护英镑,利率又很高,这反过来又导致了高价的出口。其结果就是火箭一样飞涨的失业率和全面的大罢工。相比之下,摩里亚则通过保持法郎的低汇率,促成了出口的迅速繁荣。所有那些购买廉价法国货的外国人的行为都意味着,法国正在源源不断地吸纳资金。借助美国战时经济的迅速繁荣,美联储拥有了全球大部分黄金;其余的此时大部分被法兰西银行所占有。这就像是在玩一局扑克牌游戏,几乎所有筹码都被两个玩家赢走了,其他人都没法玩了。蒙塔古-诺曼是预见到灾难的来临但却无力阻止的那些人之一。他写信给摩里亚说:“除非采取激烈严厉的补救措施,否则,整个文明世界的资本主义制度将在一年之内蒙难。”

所有这一切,很容易令人想起近来的事态,而且很容易让人通过现在的目光去回首历史,还会觉得那些人好愚蠢,我们知道的,他们竟然不知。但是我们要知道,在未来才会习以为常的客观事实但对当时那个时代来说却是并不熟悉的事态发展前景,一个人要想作出正确选择会非常难。

格林斯潘:毁掉世界的银行家?

1999年的一期《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一行文字“拯救世界的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启示,上面还专门刊载了一幅阿兰·格林斯潘、罗伯特·鲁宾和劳伦斯·萨默斯的照片。那篇文章的背景是1997~1998年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经济灾难以及随后发生的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崩溃,根据一些人的估算,这会给全球经济体系带来一个约1万亿美元空洞的危险。

这些央行行长到底是拯救世界的储备委员会,还是“毁掉世界的银行家”?很难说,舆论在这些事情上的意见经常会变动。目前的这场灾难可能会像1929年的股市暴跌和经济大萧条一样,将成为人们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而且也会提供同样丰富的素材。考虑一下本·伯南克和亨利·保尔森:前者是一位邋邋遢遢的犹太学者,他对经济大萧条的起因做过一个专门细致的研究;后者是基督教科学家,曾是高盛公司的头脑人物。

那班动机不同、意识形态各异的外国人,各个都在竭力制造自己国家的救生筏:戈登·布朗、安格拉默克尔、尼古拉斯-萨科齐。在所有这些人当中,最吸引人的恐怕还是位于那个“拯救世界的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中心而且对陷入萧条之前的飞速繁荣最劳苦功高的那个人:阿兰·格林斯潘。

事实证明,历史上关系重大的问题常常是人们当时压根儿不理解的那些东西。这些东西有时过于复杂,难以解决;有时又极其明显,但显而不露。有时,它们又同时二者兼有:复杂得可怕,明显得可怕。在1929年股市暴跌和随后的大萧条逐步积聚的过程中,相互联系的赔款问题和金本位制很快就复杂得无法解决,而且它们又位于这个体系的正中心,很难让人看清楚。在当前这场经济灾难的中心,也有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风险。由于缺乏历史意识、过于自信和错误的数学建模,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建立在了错误的概率计算之上。

格林斯潘,这个体系的核心非他莫属。2008年10月23日,他对美国众议院政府改革与监督委员会说,这场危机是由“整个知识大厦”的坍塌所引发的“百年不遇的信贷海啸”而造成的。他说:“我们这些曾依靠信贷机构的自身利益来保护股东股本的人,令人震惊地难以置信。”他说,这些自身利益没有能够提供自我监管,“我认为,这是这个决定世界发展方向的关键职能机构模式的一个缺陷。”“决定世界发展方向的关键职能机构”,这个短语值得详细强调一下。要从那里查找缺陷,可真是个大事儿。这里还有一科一方法来描述这个缺陷:那些掌权者自以为知道得很多。很显然,银行家们了解的数学知识够多,而历史知识却不够——或者,也许他们两方面了解得都不够。

中央银行学考试复习资料 篇4

一、为什么说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答:一方面是指中央银行处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上,居于领导地位,并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另一方面是指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集中他们的准备金,为它们提供信用,办理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清算等。表现在:

1.集中存款准备金,首先是保持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其次控制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和信用规模,最后是增强中央银行的资金实力。

2.最后贷款人,通常采用再贴现和抵押贷款两种形式。目的是,首先当个别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周转困难使,提供贷款,防止挤兑以及信用危机;其次增加金融机构短期头寸的调剂渠道;最后调节银行信用和货币供应。

3.票据交换和清算。

二、中央银行制度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1.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包括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和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仅有一家中央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权利和履行中央银行的全部职能。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在一个国家内设立一定数量的地方中央银行,并由地方银行推选代表组成在全国范围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从而形成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央银行体系。

2.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是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的职能。

3.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某些国家和地区不设通常意义上的完整的中央银行,而是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或者由政府授权某个或几个商业银行承担部分中央银行职能。

4.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是指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在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一种是没有建立中央银行的数个国家组建一家联合中央银行;另一种是联合建立跨国中央银行的各国本来就建立了中央银行。

三、中央银行的资本组成类型有哪些?

答:1.全部资本为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适当的解释,下同)

2.国家拥有部分股份与民间股份混合所有的中央银行

3.全部股份非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

4.无资本金的中央银行

5.资本为多国共有的中央银行

四、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的特点?

答:1.存款的强制性(通过法律手段,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按规定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

2.存款动机的非盈利性(为了调控社会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监管管理金融机构的运作,从而达到稳定币值目地)3.存款对象的特定性

4.与存款当事人的关系的特殊性

五、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原则?

答:1.垄断发行原则(是指货币发行权高度集中于中央银行)

2.要有可靠的信用保证原则(是指货币发行要有一定的黄金或有价证券作保证,即通过建立一定的发行准备金制度,以保证中央银行独立发行)

3.要有一定的弹性原则(是指货币发行要有一定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六、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类型?

答:1.现金准备发行制(是指货币的发行必须以100%的包括黄金、外汇等在内的现金作准备)

2.证券保证准备制(是指货币发行须以政府公债、短期国债、短期商业票据等作为发行准备)

3.弹性比例制(是指增加发行的钞票数超过了规定的现金比率时,国家对超过法定现金准备部分的发行准备部分的发行征收超额发行税——如果钞票回笼或准备现金增加,且达到规定比例,则免征发行税——以限制中央银行过度发行钞票)

4.保证准备限额发行制(是指在货币的发行限额内,可全部用规定证券作为发行准备,但超过限额的发行,必须以十足的现金作为发行准备)

5.比例准备制度(是指规定在货币发行准备中,现金与有价证券各占一定比重)

七、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的异同?

答:相同:1.都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工具

2.就对货币量的影响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同发放贷款一样,都会引起社会的基础货币量增加,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从而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相反卖出证券同收回贷款一样,都会引起社会的基础货币量减少,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收缩。

3.就其融资效果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实际上是以自己创造的负债去扩大资产,相当于中央银行的贷款;而卖出证券,则相当于贷款的收回,其融资效果都是相同的。

不同处:1.资金的流动性不同(适当的解释,下同)

2.收益的表现形式不同

3.对金融环境的要求不同

4.信用的依据不同

八、简述实时全额清算系统的运行原理?

答:1.V形结构,付款行首先将完整的支付信息发送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完成资金汇划后,再将完整的支付信息发送给收款行。(见课本107页6-1图)

2.Y形结构,看做是V形结构的改进,它在V形结构的基础上又在支付信息的传递流程中加入了中央处理器这个环节。中央银行在得到付款行的信息后,需要确认付款行账户上有无足够的资金用于清算。如果充足,则马上进行清算;如果不足,则将其置于排队状态,直至其资金足够时再进行清算。当清算完成后,中央银行将已经清算的信息传回中央处理器,再由中央处理器把完整的信息发送给收款行。(见课本107页6-2图)

3.L形结构,付款行向中央银行传递完整的支付信息,中央银行核实付款账户上的资金并且作出清算或排队等决定后,向付款行传回信息,再由付款行将其传至收款行。(见课本107页6-3图)

4.T形结构,付款行同时向中央银行和收款行传递支付信息,收款行先收到未经清算的信息,其后才可能收到中央银行发送的证实信息。(见课本107页6-4图)

九、货币政策的内容与特征是什么?

答:内容:一个完整的货币政策体系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监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

种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政策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等基本内容,并通过逐级传递关系,由相应的经济变量相互作用,实现最终目标。

特征:1.货币政策是一项总量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适当的解释,下同)

2.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3.货币政策调节机制的间接性

4.货币政策目标的长期性

十、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方法?

答:1.“相机”抉择法,在调节经济时,货币政策模式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货币政策的取向主要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状况,究竟采取何种货币政策目标以及不同政策目标之间怎么搭配,应该以相机抉择为上。

2.“逆经济风向”抉择法,一般而言,在经济衰退时期,把刺激经济增长、维持充分就要作为主要目标;在经济高涨时期,则把稳定物价和平衡国际收支作为主要目标。为实现目标一种方法是扩大信用规模,一种方法是缩小信用规模。其优点是可以灵活调节货币供给量。这两种方法对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是相互矛盾的。所以中央银行只能根据不同经济时期的特征,交替使用这两种方法。

3.“简单规则”抉择法,主张不以主观判断为准,而是按一套既定的简单规则来行事。比如,保持一种稳定的货币供给增长率比选择其他方法来执行货币政策更为重要。

4.“临界点”抉择法,理论依据是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值关系。这种观点主张根据社会承受能力确定一个安全区,在安全区,政府不必采取任何措施,若超过安全区界限,则政府需要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将菲利普斯曲线逼近安全区内。论述题:

一、请你谈谈对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的认识? 答:思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回答 1.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实质上是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即中央银行在多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目前人们普遍认为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不能凌驾于政府之上,只能保持在政府或国家权利机构的制约和影响下的独立性,即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地位。

2.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法律赋予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宏观体系中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进行金融监管与调控的自主权,以及为确保自主权的有效行使而采取的相关法律措施。

独立性的内容主要有,一是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整体系中的职责范围;二是中央银行在行使自主权时受制于其他部门的程度,即要处理中央银行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1.中央银行享有独立的货币发行权2中央银行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3.独立监督、监测金融市场。

3为什么说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不能凌驾于政府之上、不受政府的任何制约,而应该在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和政府的监督下,独立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所以,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因为1.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不能背离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目标2.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中央银行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门,它不可能超过所隶属的整体。3.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和监管是在国家授权下进行的。4.特殊情况下中央银行必须服从政府的领导和指挥。

4为什么中央银行独立性是必要?

中央银行是社会公共权力机构,它的活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日趋深化,要发挥中央银行的作用,促进本国经济整体实现社会社会公共目标,必须要保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中处于特殊的地位,其工作的特殊专业性和重要性要求法律授权,从而使中央银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防止政府滥用职权。

二、请你谈谈对中央银行的一般货币政策工具的认识?

所谓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对货币供给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在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特点是对总量而不具体针对各种资金的特殊用途进行调节和控制。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含义: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比率,以改变货币乘数量,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给量的政策措施。

优点:1.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2.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均等的。

3.中央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完全的自主性。不足: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缺乏弹性。

2.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只能影响一般利率水平,无法影响利率结构。

3.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导致各类金融机构竞争基础的不平等。

4.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各类银行和各地区银行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5.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会扰乱存款机构正常的现金管理和财务计划。

6.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大众的心理预期等都会产生显著影响,带有很强的宣示效应,不利于金融稳定,出现了固定化倾向。2.再贴现政策

含义: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持有超额准备的成本,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优点:中央银行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这样做既可以调节货币供给总量,又可以调整信贷结构。另为,再贴现政策通过改变再贴现率引导市场利率发生变化,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不足:1.从控制货币供给量来看,再贴现政策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控制工具。

2.当中央银行把再贴现率定在一个特定水平时,市场利率与再贴现率中间的利差将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波动。

3.调整再贴现率的宣示效应是相对的,有时并不能准确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取向。

4.通常不能改变利率的结构,只能影响利率水平。

5.再贴现率政策受到银行对利率的预期的影响。

6.再贴现政策缺乏弹性。

3.公开市场业务

含义: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借以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调控信用规模和货币供给量,从而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优点:1.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时机、规模和方向以及实施的步骤都比较灵活,可以比较准确地达到政策目标。

2.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手中,操作规模的大小完全受中央银行控制。

3.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给量进行微调。

4.公开市场业务的“宣示效应”较弱。

5.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

6.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很强的逆转性。

不足:1.公开市场业务较为细微,技术性较强,政策意图的宣示效应较弱。

2.公开市场业务要产生预期的效果,前提条件是必须有一个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并且这个市场具有相当的深度、广度和弹性,中央银行也必须持有相当的库存证券才能开展业务。

3.国内外资本的流动、国际收支变化、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和社会公众的行为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仍然可能抵消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

4.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债券时,商业银行的行动并不一定符合中央银行的意愿。

5.公开市场操作受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影响。

中央银行 篇5

在讨论国际收支不平衡调节问题之前,有必要说明一下调节的必要性。国际收支不平衡不仅涉及到对外支付方面的问题,也涉及到一国的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内的货币政策,所以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是一国政府当局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一国的国际收支如果发生暂时性的不平衡,即指短期、由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不平衡,那么这种不平衡一般程度较轻,持续时间不长,带有可逆性,即不需要采取政策调节不久便可得到纠正。但是,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属于持续性不平衡,即由于一些根深蒂固的原因造成的,如前面列举的几个方面,那么这种不平衡没有可逆性,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调节,否则将很难得到纠正。一般地说,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性的顺差或逆差,都对本国经济发展不利。持续性的逆差,必然影响到其本国的官方储备水平,使国内经济活动受到压缩而且停滞不前,甚至有倒退的危险,进而影响到该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和信誉;反之,持续性的顺差,又会导致本升币值影响出口,(主要是对发达国家)或者会引起本国发生通货膨胀的危险,甚至有时还会产生并加深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政府当局有必要根据本国的经济形势和条件(货币制度、经济结构等)对国际收支的顺差或逆差作出反映并进行适度的调节。具体一国的收支调节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应该选择何种政策,应根据具体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而定,一般来讲,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应该有不同的程度选择和政策选择。

国际收支的调节方法往往与一国的货币制度、经济结构等情况有密切联系。如果某一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是由于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则为了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必须从改变本国的经济结构方面着手,其他办法无从生效。

(二)国际收支各种调节手段的作用

1.汇率的作用。利用汇率的变动来调节国际收支,即通过货币贬值和货币升值来消除逆差和顺差,恢复国际收支的平衡。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可调低本国货币汇率或使本国货币贬值,使本国货币币值与外币比较,相对地减低。如果国内价格不变,则以外币计算的本国出口商品价格就会贬值或较调低前便宜,因此,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增强,本国出口便可增加。相反,外国商品以本国货币计算要比汇率调低或贬值前为贵,国内消费者就可能改买本国同类商品而少买或不买外国商品。因而本国进口减少。而通过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熟可恢复平衡。而如果发生顺差,则可采用调高本国货币汇率或货币升值的办法。本国货币汇率调高或货币升值后,通过汇率的换算,进口商品的价格较前降低,因而鼓励进口;出口商品的价格较前提高,在(一)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

在国际间普遍实行金本位制度的条件下,一国的国际收支通过物价的涨落和黄金的输出输入的调节,而自动取得平衡。一国的国际收支(贸易收支)如发生逆差,则迫使本国货币汇率下跌至黄金输出点而使黄金外流。黄金外流促使银行准备金降低,从而使货币流通量减少,由此引起物价下跌并增强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因而促进出口,同时也抑制了进口。这样,收入增加而支出减少,逐步消除

逆差,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如果发生顺差,则使本国货币汇率上升至黄金输入点,导致黄金内流,通过银行准备金的增加而使货币流通量增加,物价因而上涨,使出口减少:进口增加,顺差逐步减少,自动使国际收支恢

复平衡。在纸币流通的浮动汇率制下,如果一国货币当局不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汇率随国际收支的变化而变化,则国际收支也会对汇率的变动做出反映:顺差会使本币升值,从而有利于出口而不等于进口,出口增多进口减少,则顺差减少,反之亦然。即顺差会使顺差减少,逆差会使逆差减少。但在现代社会,资本移动频繁,实际上很少有国家不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另外,目前世界上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的是钉住汇率制,这种汇率制下国际收支也存在着自动调节机制,它通过一国外汇储备的增减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最终反映到经常帐户和资本与金融帐户,具体的过程请见下面西安财经学院陈春生教授所绘制的“固定汇率制下国际收支自

动调节”流程图

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被削弱,因而阻碍出口,两

者相互作用,使顺差逐步减少。

一般说来,用汇率调低或货币贬值调节逆差的做法较多,而用汇率调高或货币升值调节顺差的做法较少,因为毕竟一国开拓国际市场不容易,汇率调高或货币升值减少顺差无疑会使之前功尽弃,所以可通过其他方法,如海外投资等来减少顺差。当然,一国的顺差就是别国的逆差,逆差国因无法解决逆差而使经济日趋恶化,常施用政治或其他方面的压力迫使顺差国货币升值或汇率调高。顺差国有时考虑到本国利益虽不情愿这么做,但在一定情况下,抗拒不了某种强大的压力,也不得不勉强屈从。此外,汇率的调节对国际收支产生的效果如何往往与时滞和价格弹性有关。关于这方面的内

容读者可参考国际金融的教材。

2.利率的作用。利率的变动可在两个方面对平衡国际收支发生作用。一方面是,利率的高低影响国内投资规模的大小,从而影响工商业的兴衰、国内消费的增减、物价的涨跌,直至影响到进出口的变化,使国际收支得到调节。另一方面,利率的变动可以起到促进资本流动的作用。如果一国利率高干其他国家利率,则会引起外国资本流入本国,而本国资本则减少外流,从而使资本项目出现顺差,以调节经常项目的逆差,使国际收支得以平衡。相反,如果本国利率低于其他国家,则可调节国际收支的顺差。

必须强调的是,利率变动所引起的资本流动,主要是短期资本流动,尤其是投机性流动。至于长期资本流动,还受其他因素制约,如通胀预期、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等,其流动性不如短期资本受利率变化那样敏感,3.物价的作用。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引起国内信用紧缩,利率上升,投资和消费均趋减少,物价因而被迫下跌。物价下跌,可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因而缩小逆差,使国际收支逐渐平衡。如为顺差,则情况相反。

(三)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对策

市场经济国家为改变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运用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

(1)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财政开支的增减和税率的高低来实现的。当一国因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而发生逆差时,政府可削减财政开支,或提高税率以增加税收,使社会上通货紧缩,迫使物价下降,从而刺激出口,抑制进口,逐步使逆差减少。如果出现顺差,则增加财政支出,或降低税率以减少税收来刺激消费与投资,因而促使物价上涨,鼓励进口,抑制出口,使国际收支逐渐趋于平衡。

(2)货币政策,主要包括调整汇率和调整利率。汇率和利率如何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上面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述。

为了减少并消除国际收支逆差,市场经济国家常运用紧缩政策,即在金融方面提高利率,增加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参与外汇市场买卖等。在财政方面则紧缩财政开支,增加税收,这种做法可以收效于一时,但对国内经济产生负作用,因为紧缩政策使投资和消费减少,引起工商业衰退,失业人员增加。反之,为了解决顺差问题,采用膨胀政策,如降低利率,增加财政开支,减少税收等,则又势必会诱发通货膨胀,引起物价上涨,导致工人要求增加工资,产品成本增高,促进物价进一步上涨,通货膨胀加剧,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这就涉及到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问题,以及货币政(1)协调经济政策。随着西方工业国之间收支不平衡的加剧,它们日益感到有必要协调彼此的经济政策,以减少摩擦,80年代以来更是加强了这方面的努力。自1985年起,各西方主要工业国每年召开7国(美、德、日、法、英、意、加)财

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运用。有关政策配合问题请参

考我们编写的国际金融教材。

2.直接管制。直接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以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干预外汇自由买卖和对外贸易的自由输出入,同时采取差别汇率等办法也可达

到管制外汇的目的。对于外贸管制,各国所采用的方式大致有商品输入管制和商品输出管制两种。商品输入管制包

括采用进口许可证制

(1mport License System),进口配额制(1mport Quota System)。前者是指进口商必须向有关政府机构提出申请,经批准取得进口许可证后才能输入某种商品;后者是指有关政府机构在一定时期规定的进口数量,按照地区或进口商品的种类分配给本国的进口商或外国的出口商。此外也可采取提高关税的办法,限制某些商品的进口。商

品输出管制主要包括出口许可证

(Export License System)或某些奖励出口的办法。出口许可证制,是由于某些外销商品国内需求较多,或对国内工农业生产以及国防工业等关系较为密切,过多出口可能对国内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有些商品国内供给较丰富,而国外市场较狭窄,需求价格弹性大,过多出口直接影响销售价格,因而规定必须经过批准并取得许可证才能出口。为了减少逆差,一般对出口多采取奖励办法。例如政府发给出口补贴,享受免税退税优惠,给予出口信贷等,借以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以便促进出口贸易。直接管制对平衡一国的国际收支,效果较为迅速和显著,不象运用财政金融政策那样,必须先通过汇率价格的变化及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后才能见效。因此,如果不平衡是局部的,则直接管制更为有效,不必牵动整个经济的变化。但运用经济政策则不然,无论是调整汇率还是实行膨胀性或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都会使整个经济发生变化。但是,一国的外汇和外贸管制,必然要影响到有经济联系的其他国家,有利于一国的措施,常常有害于其他国家,以致招来对方的相应报复,最

终抵消预期的效果。

3.国际经济合作。以上所述各种调节措施,都是针对一个国家而言,每个国家为解决逆差问题,可以选用各种对策。而一国的逆差即为别国的顺差,反之亦然。每个国家从本国利益出发,采用一定的对策,必然会引起其他国家为保卫自身利益而采用相应的反对策,使各国都蒙受其害,并且扰乱国际经济合作的局面,为解决这了矛盾,各工业国之间选择了国际经济合作的道路。主要表现为

以下三个方面。长会议,磋商和协调各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对市场汇率进行联合干预。

(2)谋求恢复贸易自由。为了消除自由贸易的障碍,各工业国家曾订立一些协定,如“关税

和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简称GATT);推行经济一体化,如成立区域性的共同市场、自由贸易区及成立欧洲统一市场等,以达到促进商品在国际间自由流通的目的,从而使各国都充分享受国际分工的好处。

(3)促使生产要素自由转移。在国际间只是商品的自由流通,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问题,因而还必须使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能在国际间自由转移,促成生产资源在国际间达到最优的重新配置,以提高各国的生产力,这样才能彻底解决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建立各种不同阶段的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现在,在欧洲统一市场内,不仅废除关税与商品输入的数量限制,使商品可以自由流插,而且生产要素在区域内也可以自由转移,这样不仅推动了各国的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

第三节 国际收支与国内经济的联系

经济中的各种变量的变化都会影响国际收支,而国际收支的变化也会影响其他经济变量,所以,国际收支是国民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内生变量。下面我们简单地介绍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国际收支与汇率

如果一国的出口大于进口或资本的流入大于流出而形成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市场的供给就会多于需求,此时,外汇汇率就会降低(本币升值);反之就会升高(本币贬值)。但是,这种推断的前提是国家没有运用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如果国际收支顺差外汇供应增多,而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收购多余的外汇,则外汇汇率就不一定会变动。反之国际收支逆差,但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大量投放储备外汇,补充了不足的需求,外汇汇率也不一定会变动。所以,实行钉住汇率的国家,即使国际收支不平衡,汇率也不一定会变动。我国在2005年8月21日之前实行的是钉住美元的钉住汇率制,人民银行随时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和卖出美元,以保证基本汇率的稳定,所以,虽然近几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保持大量顺差,但截止2005年8月21日,我国的人民币对美元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比价。

二、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

在货币供给一章中,我们说外汇储备变动会使国内货币供给变动,但我们没有描述这种变动的过程。事实上,外汇储备的变动会改变一国的基础货币数量,因而会使货币供给量变动。我们知道,基础货币由流通在银行系统以外的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构成。其中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与其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两部分构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状况是影响总供求均衡的新的重要因素。

1.贸易收支的影响。商品的出口表明国外对国内商品有需求,这种需求构成扩大社会总需求的因素之一;商品

成。从中央银行的资产与基础货币的关系看,中央银行既可以通过增加其国内资产(国债,票据和贷款),也可以通过增加其国外资产(外汇储备)来增加基础货币。所以从基础货币的增量看,一年之中的基础货币增量由中央银行在国内资产上的净投放和在国外资产的净投放构成,用△D代表中央银行在国内资产上的净投放,用△R代表在国外资产上的净投放,则一年之中的基础货币增量为:

△B=△D+E×△R,其中E为储备货币的市场汇率。由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的线性关系: Ms=m·(B+△B)=m·(B+△D+E×△R)=m·(B+△D)+m·E×△R,(其中B为前期的基础货币存量)可知,外汇储备具有高能货币性质,它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有一种乘数效应。如果外汇储备增加△R,则货币供应量就相应扩大m·E倍。即Ms增加m·E△R。(读者请注意,从此式可以看出,汇率E的变动也对货币供应量有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在前面已经讲明,国际收支的顺差就是一国的国际储备的增加,而国际收支的逆差就是国际储备的减少,储备增减额就是储备增量△R,因此,国际收支的差额与△R相等,所以国际收支差额对国内的货币供给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在一国储备变动较大的时候更是如此。另外当一国实行浮动汇率时,国际收支不仅影响储备而且会影响汇率,所以,国际收支在两个方向上影响国

内的供给。

三、国际收支与经济增长

从国民帐户看:国民收入Y=C+I+G+(Ii-Ie+X-M),其中C为消费支出,I为国内投资,G为政府支出,Ii为国外对内投资(资本流入),Ie为国内对外投资(资本流出),X为出口,M为进口。显然,括弧内的内容Ii-Ie+X-M为国际收支综合差额。可见,若国际收支顺差,则国民收入Y增加,而逆差则减少。此公式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的描述非常准确,所以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尽可能吸引外资,增加出口,以形成顺差。但对发达国家,此公式有一定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增加资本不一定能增加产出;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一般实行浮动汇率制,国际收支顺差会导致本币(对外)升值,降低国内出口的动力。也就是说,国民帐户是一种静态分析,对经济运行的描述有一定缺陷。从动态的角度去看,净出口额(X-M)对国民收入有乘数作用;而国内消费会形成引致投资,即I和C也有联系;另外出口增长的幅度与国内的投资增长也有联系,所以,国民收入、消费、投资和进出口都是动

态系统的内生变量。

四、国际收支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 的进口则表明国内商品的可供量增加。因此如果引入对外贸易收支因素,则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公式可扩展为: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消费品供应+生产

资料供应+进口

移项可得: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进口)=消费品供应+生产资料供应

2.资本收支的影响。资本的流入是外资在国内的扩大,其效果与国内投资一样会扩大社会总需求;资本的流出表示国内投资需求的减少。因此,如果将资本收支因素列入,则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公式可扩展为: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进口)+(资本流入-资本流出)=消费品供应+生产资料供应

3.国际收支差额的影响。国际收支差额的变动引起国际储备的变化,国际收支顺差则国际储备增加,由前述公式,货币供应量会增大,引起国内以总需求的扩大;国际收支逆差则国际储备减少,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引起国内总需求的减少。也就是说,如果引入国际收支差额(即国际储备变动)因素,则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公式为: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国际储备变动额=消费品供应+生产资料供应

由上分析可见,国际收支状况是影响国内社会总供求均衡的重要因素。如果社会总供给是不平衡的,那么就可以用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来加以弥补。例如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可以用国际收支的逆差来抑平;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国际收支的顺差抵平。因此国际收支的顺差和逆差

不仅仅是进出口差额,在一国货币当局有能力控制这个差额的条件下,它也是平衡国内总供求的手

段。

五、国际收支调节与货币政策

从前面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来看,顺差和逆差要根据国内总供求的状态来确定。但这只是一种短期均衡。从长期来看,一个发展中国家不易出现逆差。这是因为:(1)虽然逆差能暂时弥补总供求的不平衡,但其代价是外汇储备的减少;(2)逆差就是储备的减少,储备减少不利于钉住汇率的实施。不利于外汇市场的稳定和国内经济的稳定;(3)根据储备与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关系,逆差具有紧缩性质;(4)根据静态的国民帐户,逆差不利于当年的经济增长。上世纪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证明了上

中央银行独立性 篇6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内涵

中央银行独立性,实际上是指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具体形态,而独立的中央银行一般来说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既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的控制之外,不受政府的约束,同时也不能凌驾于政府机构之上,而应接受政府的一定监督和指导,并在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独立的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并且与其他政府机构相互协作和配合。

二、中央银行独立的重要性

最早提出要保持中央银行与政府的相对独立性,是在1920年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的国际金融会议上提出的,这次会议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交战国因增发钞票而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的经济背景下召开的。目前许多学者研究认为一个相对独立性较强的中央银行,有利于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从而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并且这种观点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来看,中央银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为实现货币稳定和政策调节目标、改进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提高社会经济福利的制度安排,是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并对金融业和金融市场进行监督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特殊的金融机构。政府则被认为是有特定利益和目标的集团来看待,中央银行与政府考虑的侧重点不同,政府更加关注就业、社会稳定,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偏重于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而中央银行更加关注币值稳定、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维持正常的金融状况和秩序,抑制过高的通货膨胀。

而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稳定货币与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之间拥有内在矛盾,所以政府一般会选择一两个目标作为主要目标。并且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经常变化的,政府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政治需要在不同时期使某一目标占据政策的主导地位。当政府选择的主要目标与稳定货币不一致时,如果中央银行不具有独立性,必须服从政府的指令,那么稳定货币的目标便会落空,在政府目标与货币稳定目标相矛盾的情况下常常会引起对货币稳定的反向作用。因而,独立的中央银行是稳定货币的必要保障,使其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系统中的稳定器,这是极其重要的。2.中央银行独立是防止政府行为短期化条件下出现通货膨胀的需要。政府有主动采取通货膨胀政策的倾向。政府有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和维持庞大的政府开支,会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当政府产生财政赤字时,可能有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方式弥补,或者中央银行可能通过购买大量财政债券来弥补巨大的预算赤字,这时如果中央银行在政府掌控下,政府在短期就会有采取通货膨胀政策的冲动,大量发行货币,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为避免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中央银行独立是极其必要的。曾任美国金融协会主席的里特(Ritter)和曾是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高级经济学家的西尔伯(Silber)明确指出,独立的货币当局惟一的目标就是防止政府求助于通货膨胀政策的必然倾向。

3.独立的中央银行可以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制度安排之间的平衡。中央银行的独立有利于在宏观政策实施中不被政府所干扰,能保证统一性、及时性、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制度安排是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前提。事实上,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稳定协调机制也是避免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扩大化,承担财政职能的前提条件。

三、中国与美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对比

1.中央银行的隶属关系

联邦储备体系受《联邦储备银行法》的制约,由国会授权进行独立行动,直接向国会报告工作,对国会负责,而不受政府的直接控制。联邦储备体系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享有很强的独立性。

中国人民银行隶属于国务院,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的一个直属部级机构,在组织上享有与国务院其他直属政府部门平行的地位。虽然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是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任隶属于国务院,也就是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必须经国务院批准才能执行,显然在独立性在隶属关系上就比联邦储备体系稍弱。

2.中央银行的最高决策机构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由7人组成的联邦储备委员会,委员会在货币金融政策上有权独立做出决定,直接向国会负责,无须经总统批准。总统不经国会批准,也不得对联邦储备委员会发布任何指令。如果联邦储备委员会与总统或财政部在制定政策上发生分歧,则可以通过由财政部国务秘书、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和预算局长参加的联席会议来进行磋商解决。由此可见,联邦储备体系的最高决策机构在货币政策制定和具体执行方面具有相当大的权利。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的是行长负责制,最高决策人是行长,最高决策机构理应是行长办公会议,由行长和若干副行长组成,就货币政策的重大事项做出决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五条同时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就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主要事项做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就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有关货币政策事项做出决定后,即予执行,并报国务院备案。”所以由此看来,中国人民银行在独立决策制定施行货币政策的方面独立性与美国相比任有欠缺。

3.中央银行领导的任命、任期

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由总统从7名委员会中挑选任命,任期4年,可以连任,并与总统的任期错开。联邦储备委员会的7名理事须经参议院同意,由总统任命,任期14年,每两年更换一人,这使得总统在其任期内不能更换委员会的大多数成员,排除了总统完全控制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中央银行摆脱政府短期政治压力的影响,保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由国务院总理任免。关于行长的任期和副行长的人数,《中国人民银行法》没有专门的规定,因为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下属的一个正部级单位,因而行长任期应该与政府任期一致。由于法律没有在此方面做出专门的规定,那么就为政府大面积和随意更换人民银行领导埋下了伏笔。所以,从人民银行行长、副行长的任职、任期以及与政府首脑任期错开,中国人民银行在这方面的规定还比较欠缺,人民银行的独立性显然与美联储还有相当的差距。

4.中央银行与财政部的关系

联邦储备体系对财政部只能提供有限的支持。联邦储备体系没有长期支持财政的义务,财政筹款只能通过公开市场发行公债,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财政部才能向联邦储备银行借款,并且借款有严格的限制,借款金额不得超过一定限度,还要以财政部发行的特别国库券作担保。另外,联邦储备体系有较大的盈余,无需财政拨款。可见,从联储与财政部的关系上来看,联储不受财政部的资金制约,也没有向财政部提供资金的义务,因而其享有较大的独立性。

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一样,同属于国务院领导的正部级单位,他们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也不存在谁领导谁的问题,两个独立的部门是以平等独立的身份协调配合工作。在资金关系上,《中国人民银行法》已由明文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但是,在实践中,我国财政向人民银行变相借款和透支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另外,《中国人民银行法》有关财政向人民银行的借款额度、借款期限缺乏详细的规定,这就使得人民银行在这方面的独立性与美联储相比还有所欠缺。

四、总结

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普遍认为,增强中央银行独立性,有助于一国的经济发展,中央银行独立性是中央银行独立的制定和施行货币政策的重要保证,防止严重的通货膨胀,促进中央银行的独立有利于形成较为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与 WTO 的协议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游戏规则对我国的要求相比,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还没有得到充分解决。问题主要集中在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务院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其法律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和货币政策独立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即中国人民银行对国务院的行政隶属性问题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地位较低、不够权威等问题。

我国中央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篇7

一、我国中央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和特点

我国央行会计信息披露表现出内容不全面、形式不规范、质量不高、可比性差等特点。

一是披露的内容不全面。我国中央银行只是定期在互联网上公布《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存贷款比例、外汇储备等部分数据, 还没有真正公开中央银行经营情况和财务成果。其中《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是以统计部门口径编制,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报表。财务收支表、业务状况报告表及相关附注均未披露。

二是披露的形式不规范。目前公众只能从每年的金融稳定报告和《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间接了解一些央行的资产负债情况, 对其损益表和预算执行情况, 仅限央行自身、财政部和审计署使用, 公众尚无渠道可以获取。披露机制缺乏规范的程序, 披露的信息没有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 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

三是会计信息的质量不高。央行持有的资产不仅包括外汇储备、黄金储备在内的国家储备, 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持有的大量有价证券, 还包括固定资产和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核算中对这些资产不分种类, 一律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 会计期末不计提减值准备。其实这三类资产的前两类都具有较高的市场敏感性, 随市价变动较大, 若不按市场波动进行调整, 其账面价值无法反映真实资产状况。其次, 再贷款相应的损失准备并未按期计提, 如果以可回收程度评估, 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再贷款绝大部分都已成不良资产。对于固定资产也不在表内计提折旧, 仍然以账面价值入账, 造成资产的存量价值实际上部分已严重被高估。另外, 人民银行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了大量无形资产, 如土地使用权、著作权、软件资产等, 但资产负债表至今还未引入“无形资产”科目, 对于无形资产的管理一直处于空白状态, 造成人民银行现有无形资产的流失现象较为严重。这些问题使央行资产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会计信息丧失了决策相关性。

四是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由于人民银行会计标准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没有采用国际通用的权责发生制, 资产负债表还没有公开发布, 所以, 不便于与国际央行会计信息的比较。

二、外国中央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做法

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运行状况和执行绩效的会计信息, 对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健康有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各国中央银行也高度重视会计信息在货币政策透明度、央行责任机制和良好治理结构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兼顾适应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要求, 逐步拓宽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范围。目前各中央银行采用的财务报告框架之间存在重大差异, 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呈趋同趋势。根据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调查, 18家中央银行的财务报告的框架如下:

英格兰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 英格兰银行遵循1998年颁布实施的《英格兰银行法》的有关规定, 需要披露经中介机构审计过的财务报表。披露的年报, 主要包括会计政策、风险管理情况、资产负债状况、预算安排、交易成本、经营成果、董事会成员薪酬等信息, 但不包括经济状况等相关信息, 这些信息在其他形式的报告, 如公告、通货膨胀报告中披露。《英格兰银行法》规定, 对于涉及金融稳定的有关信息, 如对金融机构采取救助行动的有关信息, 可以由英格兰银行视情况披露或不披露。即使是有关数据己经包含在当年披露的会计报表中, 也可以不作单独披露和注释。此外, 对于损益账户的详细信息, 特别是利息收入、费用支出以及或有负债、风险准备金的提取和使用情况等信息, 英格兰银行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适当披露。只有在英格兰银行认为安全时, 这类信息才需要披露。在分别核算发行部和银行业务部方面更进一步, 它按部门提供了两套独立的财务报告 (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注释) 和审计报告。英格兰银行的年报称该种分割是为满足早期该行职能分离的需要而产生的法定要求。年报中还包含了两部门的合并报表, 以使其具有与其它央行的可比性。

欧央行会计信息披露:欧元体系认为透明度对于中央银行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将信息披露置于优先考虑的位置。除了按照法律和制度要求进行披露之外, 也尽可能披露更多的信息。至少每周公布欧元体系合并会计报表;每季度撰写和公布欧元体系运作报告;每年通过年度报告的形式向欧洲议会、欧盟理事会、欧盟执委会和欧洲理事会报告欧元体系的年度货币政策和运作情况;报告和报表免费向利益相关方提供。考虑到中央银行的特殊地位, 现金流量表不会提供更多的相关性信息, 因此, 欧元体系不公布现金流量表。除了上述常规披露之外, 欧央行也经常披露一些特殊操作的会计信息。

俄罗斯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每月对外公布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中, 主要包括贵金属、存放海外资金、发放的贷款、持有的国债和购买的海外发行证券等资产项目;主要包括流通中货币、商业银行存款、政府存款等负债项目。俄罗斯银行的年度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分配表等报表和对报表的附注。附注除对会计政策和资产负债项目进行说明外, 重点对储备和资金变化情况、有价证券和股份投资情况、人员成本情况、资本投入预算执行情况等进行分析说明。俄罗斯银行的年度报告需经董事会审议、外部审计确认, 由国家银行委员会批准。俄罗斯银行的年度报告需在次年5月15日之前报送杜马, 在次年7月15日前, 必须在俄罗斯银行网站上正式对外公布。

三、完善我国中央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建议

(一) 推动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加强对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会计标准的调查研究, 借鉴发达国家会计标准改革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经济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实际情况, 明确我国央行会计标准的发展方向和具体内容。采取严格会计标准的目的是提高会计财务报告的质量, 实现报告的决策有用性和可比性。

(二) 建立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增加会计信息透明度。

按照IMF关于提高透明度的要求,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会计信息披露监督机制和会计信息披露考评机制, 增加会计信息透明度。逐步实现向社会按月、按季、按年度公布央行会计信息, 并扩大披露报表的种类。

(三) 加强中央银行的会计信息化建设。

目前, 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报表管理系统是单机版运行, 按月生成中央银行月度会计报表, 会计信息较为滞后。建议开发我国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 通过连接我国中央银行各种会计核算系统, 利用网络技术优势, 实现会计信息的实时化、集中化, 为增强会计信息透明度提供技术支持。

(四) 把握进“度”, 逐步推进。

我国央行会计信息透明化是必然趋势, 但会计信息的披露也并非越充分越好, 而是存在最优的透明度。正如所指出的, 透明度太高可能会使得央行与公众的交流更加复杂, 会削弱央行对长期目标的关注。因此需要制定我国中央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规划, 如明确我国中央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原则、频率、内容、会计信息密级等重要事项, 逐步推进此项工作。

参考文献

[1]王世元.中央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理论经纬, 2011 (10) .

浅析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 篇8

摘要:以1656年瑞典银行作为开端,中央银行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从中央银行诞生之初,关于其独立性问题的探讨就未停止,放眼国际,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制度多有差异。通过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美联储、日本银行与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对比,探讨中央银行独立性对于其在制定货币政策与维持金融市场稳定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中央银行;独立性

一、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独立性讨论

世界范围内各国央行独立性有着较大差异,但央行独立性基本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机构独立性,二是政策独立性,三是经济独立性。

1.机构独立性。机构独立性可以表述为一国央行由谁领导,对谁负责,受谁监督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央行的机构独立性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是央行直接对立法机构负责,而不是由政府的控制,可以被视为独立于政府的情况。第二是央行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存在,由政府领导,但不属于财政部门,可视为视作在财政部门之外的独立。第三是央行隶属财政部门,但自主权很大,可以独立进行一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纵观历史,从未出现过完全独立于政府的中央银行,通过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政府可以改变货币政策,甚至改变中央银行的一些基础性法令。

据美国《联邦储备条例》规定,美联储直接对国会负责,美联储主席需要定期向国会进行工作汇报,并接受国会质询。但就实际而言,除了立法和定期报告,美联储日常工作不受国会控制。同时,总统以及其他部门机构也无权对美联储的事务进行干涉。单从这一点看来,美联储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从历史上看,日本央行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日本政府。但根据1998年4月颁布的新《日本银行法》规定,日本银行官员被任命之后,除非参众两院不认同任命决定或出现其他特殊情况,任何机构都无权在本人不同意的情况下解除其职务。此后日本银行的独立性有了很大提升,但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银行分行及代理行的设置、日本银行章程都要经过日本财务省的批准。

2.政策独立性。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政策独立性就体现在央行可以自主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美联储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决策权,美国法律规定,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可以根据宏观经济需要自主制定货币政策,调节联邦基准利率,确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和再贷款利率,决定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方向,并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控制。

根据1998年4月实施的新的《日本银行法》的规定,日本央行必须发展自己的货币政策,但对政策的公开性做出了规定,日本银行有义务在货币政策制定实施前向公众提供政策信息,公布货币政策细节。如果有必要,政府还可能会派代表出席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的日常会议,参与到货币政策的制定当中去,当因为政府官员在这其中并无表决权,可以认为新的《日本银行法》颁布后,日本银行实际上拥有很大的政策制定自主权。

3.经济独立性。经济独立性主要是指央行不受限制与干扰的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能力以及自身年度预算的控制能力,可以通过政府直接向中央银行透支来弥补财政赤字的难易程度和自身经营运作特点来衡量。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在经济上是完全独立的,所有资金由自己解决,盈亏自负。作为政府的银行,管理国库和代理美国国债发行业务是美联储的重要职责之一,但法律规定,政府无权要求美联储并对其进行长期支持财政融资,只有在战争、经济危机、重大自然灾害导致政府财政赤字严重的情况下,美联储才会对政府提供短期贷款,并且对数量具有严格的限制,政府同时需要提供特别债券作为抵押。这也就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美联储不会作为政府助长通货膨胀的工具。

日本银行原则上不会对政府提供长期贷款和认购政府长期债券,但出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需要,常常认购政府的短期债券。从自身经营运作而言,日本银行接受财政拨款,盈余需要按相关规定进行上缴。

二、我国的中央银行的特点

我国自1984年开始实行中央银行体制改革,主要目标是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一个宏观调控部门和金融监管机构,以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从1996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来看,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在不断增强的。但鉴于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依旧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并且很大程度受制于财政部门,而机构独立性又构成了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核心,因此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总体水平仍是低下的,具体表现在:(一)国务院仍享有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应量,基准利率,汇率等重大货币政策事项的决策权,中国人民银行只是享有对这些决定的执行权以及一些一般货币事项的决策权。(二)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规模依旧远高于美国、德国、日本等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尤其要说明的的是这一现象在高度依赖金融机构来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也是不多见的。(三)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依然存在着法律地位低,组织机构设置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和组织保障性,主要官员任职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人事上高度的行政依附性和欠缺广泛的代表性等问题。

三、关于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的思考

1.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独立性仍需进一步提升。《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重要事项作出的决定,须报请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由此可见,中国人民银行并没有真正自主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这样会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对宏观经济变化的反应,导致货币政策时滞过长,错过最佳的调整时期。而作为短期宏观经济政策的货币政策,如果不能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做出及时应对,极易使短期政策长期化,很难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和最优化。

2.对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必须作辩证的理解。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履行中央银行职责,具有较低的独立性,其政策行为易受政府影响,这是由我国现阶段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决定的结果。改革开放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走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发展的路子是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事实上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凯恩斯之后,政府干预经济是各国普遍采用的经济发展手段,所以中央银行是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美联储作为当今世界独立性最强的中央银行,其行为也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政府。当然,总统对美联储的影响大多为协商式的劝告,而联储理事会通常也不会反对总统的观点,对于不违背自身的职责要求,一般都会采纳。总体而言,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是完全脱离政府的独立,而是在相关立法决策机构的监督之下、与政府密切配合与协作下的独立。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向我们阐明了,央行一方面要保持与政府的有效沟通,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受政府控制,要拥有制约政府超经济举措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物价稳定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尹继志.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国际比较与思考[J].国际金融,2010,(4).

[2]艾洪德.蔡志刚.监管职能分离后的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J].金融研究,2003,(7).

[3]陈晓.中央银行法律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7.

[4]李心丹.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理论考察[J].金融研究,1998,(4).

[5]范方志.西方中央银行独立性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J].金融研究,2005,(11).

[6]艾洪德.货币数量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

上一篇:农村居民健康保健状况调查问卷下一篇: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和评析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