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隐私权宪法保障制度的理论探讨

2022-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公民隐私权的概述

隐私权是指个人信息得到充分的保障, 任何单位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进行干涉。针对以上的定义, 我们可以得知, 隐私权具有以下属性:

第一, 涉己性。隐私权只是你自己个人的信息有关, 与他人的事项无关, 更不能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关。权利人在行使权利的时候, 自己单独就能完成权力, 并不需要他人的参与或者干涉。

第二, 精神性。精神权与个人的精神利益相关, 往往涉及个人尊严等一系列权利。由于权利客体是精神利益, 所以对隐私权的侵犯, 其实就是精神的损害。

二、我国的隐私权宪法保障

(一) 我国隐私权的保护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行政权力的扩张, 政府拥有了强大的科技力量, 政府可以在公民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 获取公民的隐私。随着人权保护理念的日益深入, 对于隐私权的保护呼声也越来越高。在我国, 隐私权的侵犯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2002年的时候, 某公安局接到群众的举报, 村一住户正在室内播放黄色录像。警察随即出动, 进入该居民的家中, 对该居民进行搜捕。这是一起典型的国家公权力与公民的私权利之间的碰撞, 我国隐私权保护的开端。警察在进入他人家中的程序上已经视为违法, 违法的前提下, 再对他人的私人区域进行搜查, 明显侵犯了他人的隐私。通过这个案件, 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公权力与公民的私权利之间存在的一些冲突。

2.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个人的数据越来越成为一个人最重要的隐私。个人的数据通常包含有个人的身份证号码, 个人的教育学历, 个人的财务状况等等。由于国家机关部门掌握了公民的绝大多数个人信息, 所以公权力对个人信息的侵害也非常严重。

(二) 隐私权在我国缺位的原因

1.民法的缺位

在我国的民法通则中, 并没有明确规定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只是规定了对公民人格尊严的保护。在我国, 公民想要获得纯正的隐私, 也必须依照法律进行。在我国的法律中, 公民可以进行自由的活动, 但这种自由的活动只限于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 在国家与自然人之间就不适用。现在技术的不断发展, 政府的公共权力日益扩大, 政府有能力获取公民的隐私信息, 公民的隐私造成的侵犯。在这种层面上, 需要从宪法上进行立法, 从根本上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2.行政法的作用有限

我国的行政法规范的是国家行政部门, 在履行法律职责的时候与行政相对人, 产生的法律关系。在我国的《人民警察法》、《行政处罚法》中都对隐私权有了相关的规定。行政权对于公民隐私的侵犯, 可以表现为抽象的行政行为和具体的行政行为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具体的行政行为就如上文所提到的黄碟案。在公民的隐私权受到侵犯之后, 向法院提起诉讼, 但是我国的法院, 对于这种案件一般采取不立案的方式, 因为行政案件取证非常困难, 同时法院无法对于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核。这就说明行政法, 对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存在重大的缺陷。

三、完善我国公民隐私权保障制度的借鉴与思考

(一) 转变我国公民传统的观念

我国经历了五千年的封建王朝, 在我国很多公民的理念中封建思想依然存在。这种思想就导致了中华民族认识的差异, 也对我国隐私权的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隐私权也越来越重视。因为只有保护好他人的利益, 自身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维护。我, 我国公民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树立人本思想, 建立现代的隐私权观念。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 对于一个民族的理念具有深厚的影响, 因此宪法也应该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 建构隐私权宪法保障的法律依据

在我国宪法的37条, 38条, 39条, 40条中都对公民的隐私权进行了规定。我们可以看到, 以上的规定都是原则性的规定, 缺乏具体的规定。故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宪法的解释权和宪法的修改权, 加强对隐私权的解释和修改。

(三) 建立相关立法并完善配套制度

在我国, 对隐私权的保护, 不仅要从司法上进行保护, 从其他的相关法律法规中也要增加对隐私权的保护。作为我国的公法, 对于严重侵犯隐私权的犯罪行为, 也应当予以规制。

摘要: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 公权力的日益扩大, 以及公民个人隐私权保护理念的上升, 对于隐私权的保护, 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热点。我国现行的法律中, 宪法对隐私权的保护过于原则, 而其他的部门法, 对于隐私权的保护又过于浅显, 这就使得对隐私权的侵犯日益严重。急需通过宪法的立法, 以及其他部门的立法, 加强对隐私权的保护。

关键词:隐私权,宪法,保护

参考文献

[1] 杨开湘.宪法隐私权导论[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138.

[2] 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群众出版社, 2011.52.

[3] 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3:125.

上一篇:地表水资源量计算中存在的问题下一篇:浅谈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