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和保护隐私权教案(推荐9篇)
文昌中学 邓娟
一、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树立隐私的意识与观念,强化学生在隐私方面的责任与信誉意识,找到一些维护自己隐私的有效方法,懂得如何尊重和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隐私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如何尊重和维护隐私权。难点:提高学生尊重和保护隐私权的意识。
三、教学设计
情景故事一:QQ号的密码
琳琳最近一段时间,一回家就上网,跟网友聊天,妈妈看到时,她就马上关掉。开学近一个月来,老师反映琳琳学习不是很认真,成绩退步得很快。妈妈对此很怀疑,坚持要看女儿QQ聊天记录,要求女儿告诉自己QQ密码。
辩一辩:
A:把密码告诉妈妈 B:不把密码告诉妈妈 根据学生讨论,引出课题。板书:
(一)尊重隐私是道德的期盼(1)树立隐私意识
情景故事二:我想把你的秘密告诉别人
琳琳为人热情,好朋友很多,小雪就给她看了QQ聊天记录。琳琳知道了好朋友的很多秘密,可是她却说:“我心中藏不住秘密,很想告诉我的另一个好朋友,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关键词:隐私权,个人隐私,自我保护意识,强化责任,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讲的是“尊重和维护隐私权”。它分别从道德和法律两个层面来叙述:一是从道德层面看, “尊重隐私是道德的期盼”, 进而强调了尊重他人隐私, 我们学生不仅要树立隐私意识, 矫正不尊重他人隐私的陋习, 并且需要强化责任和信誉意识。二是从法律层面看, “依法维护隐私权”, 它不仅浅显易懂说明了侵害隐私权的具体行为表现, 让我们明确了侵犯他人隐私权的法律后果和责任的, 增强了我们的法律意识, 提高了我们的道德素质。
二、学情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要针对学生的个人隐私经常受到侵犯的现实。未成年学生处于法律意识淡薄, 不能明辨是非的状况, 我们作为教师和家长的, 为了了解学生, 经常看学生日记、翻学生抽屉等。这样的行为, 看起来没什么, 虽然这些行为可能出于善意, 可是它却严重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我们学习这节课有关个人隐私的内容, 有助于学生积极增强维护个人隐私权的意识;同时针对学生经常侵犯他人个人隐私的现实, 因为对个人隐私认识不够等原因, 学生侵犯他人个人隐私的事情时有发生, 甚至较为普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让学生明确在不希望他人披露自己隐私的同时, 也要自觉地尊重他人的隐私。与此同时, 通过进行学前调查, 发现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确存在关于侵犯其个人隐私的情况很多:如父母翻看学生手机、偷看学生的信件、查看学生QQ交谈内容等。这些行为一方面伤害了学生的人格独立和尊严, 另一方面也影响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和谐关系。所以在课上让学生在明确这是侵犯隐私的前提之下, 通过换位思考理解父母初衷, 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改变自身让父母放心而放弃对孩子隐私的窥探, 相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面对家庭生活中现在及将来出现的相关问题。同时, 在调查中发现, 许多学生对于教师安装监控设施是否侵犯学生隐私的判断有误区, 所以在本课上我们教师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正确辨识身边的现象是否属于侵犯隐私亦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
(一) 针对不同案例 (情景) ,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组织课堂教学。通过学生之间的 (小组) 讨论、交流、合作, 引导学生关注个人隐私权的维护, 理解尊重个人 (他人) 隐私权需要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 进而增强尊重和维护个人隐私权的意识。
(二) 教会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活动中逐步掌握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表达和展示自己想法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与分析隐私权相关案例的过程中联系并尝试灵活运用隐私权的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辨识和分析;使学生在此课堂学习过程中, 逐渐形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过程, 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三) 让学生通过回忆, 例举身边隐私被侵犯的事例, 使用隐私权的概念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对身边案例的展示与分析, 让学生感受和推断出尊重他人隐私需要强化责任和信誉意识。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有隐私意识。懂得用法律来保护公民个人隐私。
五、教学难点
如何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培养对他人的责任感与信誉感。
六、教学方法
自学释疑法、分组讨论法。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激情导入
引入一幅漫画。
【提问】他 (她) 可能在干什么?
课前老师做了一个相关调查, 发现同学们围绕隐私方面存在着些许疑问,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出示课前调查】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来进行本框内容的学习。设疑激趣, 以此引出隐私主题。结合课前调查, 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 做到教学目标有的放矢, 同时激发学生兴趣。
(二) 贝蕾的故事:隐私──尊重
【提问】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侵犯隐私, 不尊重孩子等;也许会有同学能从父母角度来看待问题。如没说到, 需要教师引导。)
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材料, 让孩子们学会识别侵犯隐私的现象并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师点评】同学们说的不错,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 我们要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板书) 。
(三) 拓展探究
根据今天的学习, 请思考:尊重和维护隐私, 你还有什么好建议?
(四) 布置作业
一、患者隐私的定义:患者的隐私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医疗服务时所表现出的,设计患者自身,因诊疗服务需要而被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合法获悉,但不得非法泄露的个人秘密。
二、患者隐私的范围:根据2002年12月23日首次提请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第四编第七章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隐私的范围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
1、患者的私人信息,是指设计患者个人,与他人无关的信息(1)患者的病因等方面的信息。包括患者为什么去医院,得的什么病,为什么得病,特别是一些为社会习俗所不能容忍、容易引起人们对其进行道德评价的疾病,如因自杀或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而受伤;因卖淫嫖娼或吸毒而感染性病、艾滋病等方面的信息。
(2)病历资料方面的信息。根据2002年8月22日卫生部公布的《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第二条规定:“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综合,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具体包括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体检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治疗)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报告、护理记录、出院记录等。”这些资料中体现出地信息均属患者的隐私。(3)生理方面的信息。主要指患者的身体隐秘部位、身体器官畸形、生理缺陷,包括因疾病所致的生理症状(如因肢体受伤致大小便失禁,精神病患者在发作期间失去理智的表现)等信息。(4)经济状况方面的信息。主要指患者的收入、存款,医疗费用的来源和支付方式等方面的信息。如因经济原因不得不中止治疗,提前出院,要求医生减少检查项目,更换廉价药品等信息,均属此列。(5)个人历史方面的信息。如患者的家庭史、既往史、遗传史、特殊经历、婚姻生育史等信息。(6)有关性生活方面的信息。主要指夫妻两性生活、非法同居、婚外恋、堕胎、婚前性行为、采取的各种避孕措施等方面的信息。
2、患者的私人空间:生活中自然人的私人空间一般指住宅、居所。患者的私人空间主要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时因诊疗之需要暴露个人信息的空间场所。如检查室、手术室、住院病房、诊疗室等。患者在这些场所接受医疗服务时,可视其为患者的私人空间,除直接从事诊疗、护理工作的异物人员外,其他任何人(包括与诊治无关的医务人员)都无权介入,否则就是对患者隐私的侵犯。
3、患者的私人活动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医疗服务时所从事的与他人无关的私人行为。如患者住院期间的饮食、起居、接打电话、与探访者的交谈等。
三、保护措施:
1、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保护患者隐私的意识,提高与患者建立相互尊重的意识。
2、加强管理,明确规定凡违反规定,泄露患者隐私的,按违反行风建设处理。
3、虽然医院的医疗资源有限,但医院还是尽量想办法实现“一患一医一诊室”。
4、实施了自动叫号服务,在候诊区设了显示屏,避免出现一人问诊众人围观的现象,尤其在妇科、泌尿科等这些患者比较忌讳暴露隐私的门诊,优势更加明显。
5、注射室、检查室、妇产科检查室等都做好隔离障碍。抢救室、彩超室等,所有可能涉及患者饮食被窥视的地方都挂上隔帘。
6、X光片等都由医务人员保管,患者凭单领取,设立自助取单机避免化验单的信息被他人窃取。
7、设立“两米线”缴费服务。
第二课时 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1、尊重隐私是道德的期盼
活动一:
★父母擅自翻阅子女日记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如何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
①父母翻阅子女的日记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子女并非父母的附属物,其人格独立。法律保护公民的通信秘密和通信自由,子女的日记是个人隐私的一部分,父母也应当尊重子女的隐私,树立隐私意识,明确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破除传统文化中宣扬人格依附的陈旧观念。
②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采取恰当的方式,与父母沟通、交流,不要激化矛盾,互相尊重,问题一定会解决。
(1)如何尊重他人的隐私?
①就要树立隐私意识。
明确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干涉他人私人空间;不打听、不传播别人秘密;矫正不尊重他人隐私的陋习。
活动二:
★如何评价肖肖的行为?
肖肖公开好朋友荣荣的日记内容,其行为侵犯了荣荣的隐私权,同时也是没有责任和不讲信誉的表现,受害人有权要求侵害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尊重他人隐私,要强化责任和信誉意识,亲人、朋友之间分享一些秘密是基于彼此的信任,所以应当为对方保守秘密。
②需要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
责任保证个人隐私的安全,信誉体现对他人的忠诚。亲人、朋友、同学之间常常会分享一些个人秘密,这是基于彼此信任。此时,我们要承担起对这份隐私的责任和信誉,这不但能保护自己的隐私,也是对他人隐私的保护和尊重。
活动三:
★上述行为哪些是尊重他人隐私的行为?哪些是不尊重他人隐私的行为? ★选择其中两三项进行剖析。
①在银行柜台前设l米线,进他人房间先敲门,这些行为是尊重他人隐私的行为。
②我们的习惯用语你多大了?你多重?谈恋爱了吗?每月收入是多少?网站将其注册会员的照片、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信息整理成册,卖给某信息公司。因为有人曾将厂里的产品藏在厕所里,所以工厂在厕所安装监视器。以上行为是不尊重他人隐私的行为。
③警方对犯罪嫌疑人的住宅电话进行监听,是合法行为。
分析
①在银行柜台前设1米线是保护银行客户的账户安全的行为,防止由于办理存取款等业务的客户之间由于排队距离太近而造成客户银行密码被窃取等事件的发生,保护了客户的储蓄秘密的隐私安全。
②进入他人的房间要敲门,这是尊重他人生活安宁不受干扰的表现,这样不仅可以告知他人有人来访,而且也做到了非经他人允许不干扰他人的私人空间的要求。
③我们的习愉用语,网站出售客户信息,工厂在厕所安装监视器,这些行为都是不尊重他人隐私的行为。
④警方对于犯罪嫌疑人的住宅电话进行监听是合法行为。虽然犯罪嫌疑人的隐私也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但是公安机关出于侦查需要,经过法定程序进行的监听是法律保护的行为。
我们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2、依法维护隐私
活动四:
★是什么原因导致小松如此委屈、痛苦?小旺的想法有道理吗?
★你希望老师如何处理这件事?
①小旺的理由不合法。他的行为是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因为小松的身世是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任何人都负有不得侵害他人隐私权的义务.即未经他人同意不得传摇、扩散其隐私。小旺在班上传播小松隐私的行为尽管不是出于故意,但有过失,是侵害小孙隐私权的行为。
②如果你是老师,应当支持小松的请求。因为小旺传播小松被收养的身世,给小松精神上造成很大的刺激,身心受到侵害,所以应当承担其行为造成损害的责任,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
(1)侵害隐私权表现?
①侵扰他人私生活、公开他人隐私。
②监视、窥视他人私生活,以偷看日记、私拆信件等手段千方百计刺探他人的秘密,道听途说传播他人的隐私,非法利用他人的个人信息等。
活动五:
★你认为教室里应不应该安装监视器?
★对于银行和超市安装监视器的现象,你怎么看?
在教室安装监视器对学生没有构成侵权。因为教室属于公众场所,不属于私人空间,在公众场所安装监视器不侵犯个人的隐私权。但是,在教室安装监视器有其弊病,比如反映出对学生的不信任,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无安全感,有压力等等。因此,在教室安装监视器应慎重,即使安装了,也必须依法使用监控系统中的信息。
银行,超市属于公共活动空间,从行业特点出发安装监视器合理合法。
(2)如何保护隐私权?
①当隐私权受到侵害时,我们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采用自行与侵权人协商、请求司法保护等方式,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
②若因此造成较大的精神痛苦,还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3)如何增强自我保护隐私的意识?
我们在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律己,尊重他人隐私的同时,还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
①在向熟人敞开心扉时,要认真选择倾诉对象。
②上网时要掌握网上安全运行的知识,以避免个人隐私在网络中被浏览和扩散。
(4)我们如何处理保护隐私与沟通交流的关系?
保护患者隐私权的制度和措施
一、维护诊疗服务中病人隐私权制度
1.隐私权是公民具有与公共利益的一切个人信息,个人领域不受他人侵扰的权利。病人隐私是患者不愿意告知或不愿意公开的有关人格尊严的私生活秘密。它主要包括:患者个人身体的秘密,主要指患者的生理特征、生理心理缺陷和特殊疾病,如奇特体征、性器官异常,患有性病、妇科病等“难言之隐”;患者的身世和历史秘密,包括患者的出生、血缘关系,如系非婚生子女、养子女、生育婚恋史及其他特殊经历:患者的性生活秘密,包括夫妻性生活、未婚先孕、堕胎、性功能缺陷等;患者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关系秘密,包括夫妻生活关系,家庭伦理关系、亲属情感状态和其他各种社会关系。
2.医疗行为当中有意识无意识地侵犯病人隐私的十种形式:
⑴医生询问病情隐私被候诊患者或他人“旁听”。⑵化验单随时公开引出各种有关隐私被泄露。⑶医学观摩未经病人同意隐私变成活教材。⑷床头卡曝光病情泄露患者疾病隐私。
⑸以书面形式(撰写医学论著、科研论文等)公开病人隐私。⑹少数医务人员非法触摸、窥视病人隐私部位。⑺少数医、技、管人员以口头形式宣扬病人隐私。⑻病案管理人员因工作疏忽造成病案损坏、丢失、被盗而发生病人隐私泄露。
⑼电子病案技术的应用,由于网络系统不完善、操作人员不注意保密,密码被他人窃取进入医生、护士工作站,病人隐私被泄露。
⑽少数院外办案人员调阅、复印病历,窥探到与本案无关的病人隐私内容,予以宣扬。
3.强化法律意识,树立维护病人隐私的观念,加强相关的卫生行政法规的学习及宣扬,提高全体医务人员法律素质。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保护患者隐私,把法律意识转化为自觉的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法律行为。
4.强化法规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严格区分正常介入隐私和利用职务之便侵犯患者隐私的界限,义务人员应按照技术操作规程办事。不仅执行职务的程度和方式必须合法,而且介入患者隐私行为的形式和内容也必须合法。即介入患者隐私的行为完全是基于诊疗患者疾病的目的,如检查女性患者必须有女护士在场:一般性体检没有必要裸露身体,特殊检查的确需要病人裸露检查时,必须向病人说明原因,并要求其他医护人员在场;在诊疗中与治病无关的事不做,与诊疗无关的话不问。5.强化保密意识,提高职业自律性。卫生部颁发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明确要求医务人员做到“为患者保守保密,不准泄露患者隐私与秘密”。《职业医师法》明文规定医师在职业活动中,有“关心、爱护、尊重患者的隐私”的义务,病案管理人员对病人的隐私了解较多,工作中对病人的隐私要有个保密,守口如瓶,不的外泄,不得宣扬、任意传播;更不能利用工作之便索取非法利益。
6.加强患者的维权意识,提高病人自我保护能力。为了便于医生准确诊断,应积极主动配合,讲清有关个人秘密。同时,患者应懂得自己享有的一些权利,如要求医务人员为其保密,有权拒绝回答与诊治疾病无关的询问;当需要患者在就诊时协助医院完成教学或可研任务,并且在此过程有可能涉及患者隐私时,必须明确告知患者,并且要经过患者同意后方可进行。患者必须有知情同意权,医院应该履行义务告知权。对医务人员干涉、侵害自己隐私权的行为患者有权利向有关部门和领导反映,要求处理;对严重侵犯自己隐私,并造成一定后果的行为,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
7.加强就医环境的改造、设施更新,使病人隐私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建立单独隔离小诊室、急救室、注射室、换药室,男女病人分开。男医生检查女病人隐私部位要有屏障遮掩且要有女护士在场。检验人员要妥善保管好病人化验单,核对好被检验者后方发给其检验结果单。为了不暴露病人病情隐私,将床头卡片内容之填写科室、姓名、性别、年龄等。
加强病案管理与监督,提高病案使用者保护病人隐私权的意识。认真落实病案借阅制度、病案的外调、复印制度、病案保密制度,不得以口头形式或书面形式公开病案中的隐私。
二、保护患者隐私权具体措施
1.设立专人窗口和人员发放,患者须凭自己的病历和有关单据才能取到报告,如患者病情不允许可先签署授权委托书后由授权委托人代领。影像科、检验科不能把患者做的检测报告单随意挂在科室门前的指定场所,让患者和家属自己去查找和领取。
2.为患者做诊疗查体、行导尿术,灌肠,会阴冲洗等处置,以及超声、心电等辅助检查时可以通过诸如进行屏风遮挡,床单位间进行活动帘隔离、严格就诊区与候诊区划分、医护人员与病人交谈时的语言轻柔等措施来保护病人的隐私权。
3.医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要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患者享有不公开自己的病情、家庭史、接触史、身体隐私部位、异常生理物征等个人生活秘密和自由的权利,医务人员不得非法泄露,如情节严重者将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为诊疗或学术报道需要,需先征得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后方可拍摄、报道。
5.医务人员未经县以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不得将就诊的淋病,梅毒、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病人史公开。
6.当患者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社会公共利益优先。比如,被查出传染病的病人,医生有义务和权利按照规定上报,并告知与病人亲密接触的人。
中学阶段处于人生的逐渐成熟阶段,这一阶段的人,往往具有心理活跃,变化无常、敏感、闭锁、多疑等年龄心理特征。自尊心比较强,爱面子,具体表现之一是对自己的隐私格外在意。何谓“隐私”?学生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严格按照法律的要求解释,就是公民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它的范围包括“私人信息,如家庭住址,身体缺陷,家庭关系财产状况等;个人私事,如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等;私人领域,如住宅,个人行李,书包等。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有体会,由此也引我发产生对学生健康心理教育方面的一些探索。每当教学初二思想品德课《隐私和隐私权》教学内容时,学生们对这节内容的反应均超出了我的想象,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在课堂讨论环节,他们异常活跃,接二连三地向我抛来问题,甚至常常出现秩序上 “混乱”。这些问题五花八门,归结起来都跟个人隐私有关,诸如:老师私自翻看学生的课桌和书包是否其侵犯隐私权?考试分数是不是属于隐私?家长未经同意进入孩子的房间是否侵犯隐私?生活中出现某些“偷窥”的现象是否侵犯隐私?同学偷看他人的作业是否侵犯隐私?等等„„
学生的隐私权的确是一个敏感的问题,长久以来存在很大的争议。我认为,作为教师,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慎重和重视。
一、忽视学生隐私现象的原因
作为一名基层学校的教师,我感到目前学校教育中确实存在着某些不利于维护学生隐私权的因素,或者说忽视隐私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认识偏差。爱之弥深,关心愈切。应该说,我们大部分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是十分关心爱护学生的,但是往往没有注意方式方法。他们常常认为初中生年龄尚小,不谙世事,容易走错路,只要出于关心爱护他们,就应该知道他们的情况越多越好,无所谓隐私不隐私,更无从谈及初中生隐私权的侵犯问题。此外还有部分教师认为《教师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既然赋予了教师对学生教育管理的权力,那也就意味着授予了教师全面掌握学生情况和自主采用学生个人资料的特权,因为要有效地对学生行使教育管理权力,势必要以全面掌握学生情况和自主采用学生个人资料为前提,否则,教师就无法对具体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在这种意识支配下,往往出现私拆学生信件、或将学生日记在全班同学面前宣读、或把收缴学生手机后所看到的短信内容在班上进行典型教育等等。孰不知,在学生们看来,是严重的侵犯隐私行为,从而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进而产生对立情绪。轻者影响教育教学效果,重者产生师生对立情绪。
(二)法律不全。目前,我国尚没有一部专门保护隐私的法律,以学生隐私保护为对象的更是没有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只是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但是没有进一步对其性质、内容作出明确的界定,以致造成教师在实践中难以操作。部分教师尚不清楚哪些内容属于学生的隐私,教师应该去保护;哪些内容属于教师应该掌握的情况,哪些内容教师能够去了解、可以采用。
(三)家长默许。一些望子成龙的学生家长,觉得只要教师能提高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也会默许或请求教师对自己的孩子采取严格甚至极端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哪怕发生了老师损害自己孩子人格尊严和隐私权的情形。甚至认为,孩子在自己和老师面前不应该有隐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好孩子。如此一来,有了家长的“授权”和“特许”,有些老师就更加不把学生的隐私当回事了。
二、尊重隐私和教育学生兼顾的途径
当然,如果把学生的隐私权扩大化,学生把一切以“隐私”以蔽之,那么必将导致教师的教育教学权无法有效地行使。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既有效行使教育教学权,又不侵犯学生的隐私权,将正常的教育教学与依法治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解决。
(一)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法律意识。如果对隐私权的法律规定的理解具有模糊性,隐私权与其他权利就容易发生冲突。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学生的隐私权和学生隐私权的特殊性。
要使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每一位教师都有必要通过学习更多地了解隐私所包含的范围。并且非常必要在师范院校及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开设教育法学及相关课程,系统学习与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相关的法律知识,这是提高教师职业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学法知法,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和案例教学,使师范生及在职教师认识到未成年学生作为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从而在今后的教育管理中,能够认识、尊重和保护未成年学生的隐私权益。
(二)正确处理好教育责任和保护隐私权的关系。作为教师,要懂得如何维护好学生的隐私权以及如何使自己的工作责任心通过规范的教育行为来结成积极的教育成果。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学生情况,了解学生,读懂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中小学生处于生理发育阶段,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极其有限。在接纳社会积极因素的同时也会被社会消极因素所迷惑。如若没有家长和教师的及时引导,他们将有可能付出沉重的成长代价,多走弯路甚至会因走歪路而毁掉前程。我认为教师行使管教权,在不违反法律和不侵犯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违纪违规现象和不健康行为,老师就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教育、劝戒和惩处,这与尊重学生的隐私权并不矛盾,其实,教师施行教育权与保护学生的隐私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正确处理好教育责任和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关键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与所采取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否得当。至于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老师可以经常深入到学校的各种场所去观察和了解学生,经常和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取得家长支持配合。也可以单独和学生谈心、聊天或跟学生一块出游等方式,亲近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了解学生的交友情况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等。
(三)把握好学生隐私的“度”。一个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公民可以对自己的隐私信息进行自由处置。而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特别是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学生来说,情况则有所不同。由于他们的心智成熟水平低、社会经验不足,他们对隐私的支配权具有有限性。因此教师须把握好学生隐私的“度”。我认为对于学生的私人日记、信件及学生的身体自由等,教师不得刺探、干预、侵扰;而对于学生的档案、家庭背景、交友情况和身体疾患等,由于教育工作及维护学生自身利益需要,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部分隐私,但不得公开或传播;告知家长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教室装监控摄像头则不算是侵犯隐私权了。只要把握好学生隐私的“度”,教育工作便可大胆地进行了。
(四)切实尊重学生人格。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爱默生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保护学生隐私权实际上就是对学生人格权的尊重和保护。作为教师,如果不知道尊重学生,不讲究教育的规范和方式方法,那结果一定会与教育的本意背道而驰。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身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给学生反省的空间,给学生一点私密空间,尊重学生的隐私,我们与学生的关系才会更和谐、更融洽。要知道,尊重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它不仅是一项教育规范,更是一种传播人类文明的示范和榜样。我的做法和体会主要有三点,一是教师不能轻易外传学生心理话。学生有心理或身体的疾患,教师不经学生允许不能告诉别人。尊重学生的隐私权,教师将获取的是一份信任。二是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作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以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三是有些学生进入学校前(比如在小学)已经有了一些不良习惯,进入初中后,我们就得以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来实施我们的教育,前提还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违反法律,也能得到学生的理解和信任。对于他们的缺点,要悄悄地当面指出,督促改正;对他们取得的小小进步,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公开的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当下,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已无处不在,大到国家安全,小到个人情感,都会受到网络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个人隐私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被泄露而对个人产生的负面影响。
所谓隐私,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为他人公开或知悉的秘密,而网络隐私包括个人信息、个人通讯内容、QQ号码、邮件等的密码、IP地址、个人在网上的活动踪迹等在内的一切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在网络传播的大环境下,只要上网,这些个人隐私就面临着被泄露的危险,个人隐私权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2008年香港娱乐圈的“艳照门”事件,在互联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自此以后,可以说网络上几乎每隔几天就有一个“××门”被爆出来:短信门、烧钱点烟门、兽兽门、海运门、护士门、激吻门、日记门……信息化时代,电脑、互联网、手机这些先进的电子设备,在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随时可能出卖它们的主人。个人隐私在信息社会和发达的通讯面前是如此不堪一击。
2010年,“3Q 大战”再度引发网络安全争议, 事件以“隐私保护”为导火索引爆。360推出一款名为“360 隐私保护器”的个人隐私保护工具, 针对的就是腾讯旗下即时通信软件有偷窥用户隐私的可能,并称“能将那些窥视用户隐私的行为实时曝光。”于是, 在双方一系列戏剧性的争执之后, 引发了广大用户对自己电脑里的隐私文件是否安全、是否存在不经意间外泄的关注。
如果说“3Q大战”是引发社会关于网络传播中个人隐私和合法权益被侵与保护大讨论的前奏,那么2010年底到2011年初百度文库所引起的全民讨伐则成为隐私问题的“延伸段”。有人将百度文库形容为个人信息的“批发市场”, 而出现大量泄露各地用户信息的文档, 全国各地老板、大小业主的手机号、家庭地址等隐私, 这又让受众不得不为互联网时代的网络隐私安全而再度焦虑惶恐。
上世纪90 年代时, 一句名言曾风行一时, 即“在互联网上, 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 而今伴随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不得不说, 如果网络隐私不被保护, 甚至有人会知道“你是一只有着什么喜好的狗”。
网络具有“双刃剑”的性质,一方面,它具有揭露和监督的作用,但同时,网络又可能侵犯个人隐私。当我们在为“日记门”主角韩峰的落马欢呼时,有没有人去想韩峰的个人隐私权又由谁来保护。进入网络时代,大量个人隐私信息通过各种渠道被获取、传播和利用,可以说每一个“××门”的背后,是狂欢的旁观者和被侮辱被损害的当事人。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在隐私权保护方面我国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备,还无法有效保护个人隐私免受侵害。从这个层面上讲,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门”的受害者。
对于以上种种个人隐私被泄露或侵犯的生动案例,笔者总结后得出以下原因。
1.网民本身的好奇感和窥私欲导致个人隐私保护不到位隐而遭泄露以致被人侵犯利用。与之对应的便是网民对个人隐私并没有很好的安全保护意识。
2.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得个人隐私成为网站或个人牟取经济利益的一个低成本、低门槛的获益渠道,这是导致个人隐私备受青睐的根本原因。
在网络中,衡量一个网站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主要是网页访问量的大小。访问网页的直接表现形式是“看”,网页要多多地被“看”,就要有出彩的内容和精彩的噱头来吸引注意的眼球。什么内容出彩?什么才是噱头?无论答案的范围有多广,个人隐秘信息、私密照片、情爱日记等毫无疑问都包含在内,甚至是最主要的部分。当年的“木子美”着实火了一把,一旦这样的甜头被更多的网络商家注意到,就会被大肆加以利用。
3.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成为个人隐私泄露、侵犯事件频繁的加速剂。
针对以上原因,笔者提出几点建议,以保护个人隐私在网络传播中的安全问题。
1.加强网络自律,净化网络传播环境。
首先,加强网络媒体行业自律。网络媒体的经营者拥有网络这个虚拟环境最真实的把关人身份,可以在第一时间从源头上对网络信息筛选过滤,从源头上切断隐私信息的泄露。
其次,加强网民个人自律。在网络面前,对于个人来说要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切不可肆无忌惮地四处透露个人信息。否则,在网络中个人隐私将无处可逃。
2.加强法治建设,保护个人隐私
网络要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制度的强制性制约。从法律层面规定保护个人隐私无疑是最有效力的措施。
3.个人隐私的技术保护 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促使了网络的发展,网络的繁荣又带来诸如隐私泄露等负面效果。要将这些负面影响最小化,最终有赖于技术的进步。例如:防火墙技术可以加强两个或多个网络间的边界防卫能力,在公共网络和专用网络之间设立一道隔离墙,阻止黑客入侵;反病毒技术有助于对由于黑客入侵和病毒污染造成的个人隐私泄露进行防范和补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隐私和隐私权的内涵,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概念,明确法律保护个人隐私和隐私权。能力目标
能自主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相关案例,运用法律保护隐私和隐私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隐私和隐私权的内涵,了解保护隐私权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隐私与丑事。
【教法学法】
通过情景的设置来探讨问题,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共同解疑。
教学中要采取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在合作、自主探究、兴趣学习中达成目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最近咱班的曹森同学遇到了一些烦心事,让他很苦恼,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帮他好吗? 学习新课
活动一:表演情景剧,使同学们搜集剧中及生活中的隐私例子,从而得出隐私的含义:隐私是不愿为人所知、侵扰的秘密;是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并进一步区分隐私和丑事这一容易混淆概念,加深对隐私的认识和理解。做一些关于隐私的判断。
教师过渡:每个人都渴望在社会中保留一块只属于自己的空间,这样才能放松自由的身体和心灵,但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发达,个人隐私越来越难得到保密,我们来看一幅图片和一段报道。生活在高科技时代的公民,必须牢固树立隐私意识,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当然,法律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法律保护我们的隐私权。
活动二:学习隐私权的含义及主要内容,隐私权,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具体内容包括:
1、私人生活安宁权(住宅不得私自侵入监听)
2、私人信息保密权(身体状况、密码等)
3、私人通信保密权(信件、邮件、电话等)
判断课件展示案例具体侵犯了公民的哪些隐私权。街道的派出所在没有搜查证的情况下,对公民住所进行搜查,他侵犯了公民的什么权利?网站将他的注册会员的照片、电话号码等信息公布在论坛上,网站的做法合法吗?妈妈偷听他电话侵犯了他的什么权利?
活动三:“我来当主角”通过续演故事,体会怎样处理自己隐私和父母关爱的矛盾,情感得到升华。
[内容提要]
当今社会“隐私”不在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国际人权的相关文件已经体现对隐私权的确认和保护,综观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基本上都明确了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而我过对于隐私权的保护还很不完善,至少存在着以下的缺陷:法律规定上过于原则;侵犯隐私权在何种情况下应该承担民事责任;对侵犯他人隐私权的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不明确等等。这些方面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发展和完善:尽快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加以保护;科学规范隐私权保护的内容和范围;正确确定侵犯隐私权的民事责任等等。本文拟对隐私权的概念、隐私权法律保护现状和隐私权的立法建议等问题作一些简要的探讨。
随着社会的演变,人们对于自己的隐私越来越关心,越来越多的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而对簿公堂。但是人们发现翻遍厚厚的法规,却找不到保护隐私的专门法律条文,只是利用了名誉权等的法律规定予以调整。但是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中,都确认了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因此探讨如何完善保护我国公民隐私权的法律制度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隐私权的概念
提及隐私权我们必须首先明确隐私的构成要件。在我国,“隐私”一词意为“不愿告人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在立法上,隐私一词最早出现于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的第66条的规定中。一般认为隐私的构成要件一是“私”,一是“隐”。“私”指的是与社会利益、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仅涉及个人的私生活、电话号码、财产状况、个人数据资料、生活习惯等等,“隐”是指个人不愿将这种私事向他人公开,让他人知晓。其中“隐”是隐私的本质特征所在。
关于隐私权,对其概念学界尚无统一定义,一般认为,隐私权这一概念起源于美国两位著名法学家萨谬尔D•沃伦和路易斯D•布兰戴斯在《哈佛法律评论》1980年第4期上发表了名为《隐私权》(THE RIGHT TO PRIVALY)一文之中。隐私权这一概念在我国各学者中有着自己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依法维护个人生活领域内的事和个人信息等,不受他人非法侵犯和干扰的一种独立的人格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方面:
1、隐私权是主体仅限于自然人,法人、死者都不能成为隐私权的主体,另外公众人物是否是隐私权的主体呢?笔者认为公众人物也是自然人,同样也是隐私权的主体,只不过公众人物与社会利益、公共利益等有着一定的关系,只要是与社会利益、公共利益等无关的公众人物的个人的隐私,法律对于这部分的隐私应当是予以保护的。
2、隐私权的客体应该包括个人信息、私人事务和私人领域等,比如婚恋情况、夫妻生活、身体的隐私部位等。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生活的多样化,能够成为隐私权客体的信息、事务、空间越来越广。
3、隐私权的内容笔者认应当包括:隐私维护权、隐私隐瞒权、隐私利用权和隐私处分权。
二、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现状
(一)国际立法保护
对于隐私权的保护已呈现出国际统一化趋势。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的12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被任意干涉,其荣誉和名誉不得被攻击……”;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第17条就刑事审判种的隐私权问题也作了规定,即“刑事审判应该公开进行,但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可以不公开审判。”另外,一些区域性公约也包含有保护隐私权的内容,如《欧洲人权公约》第8条、《美洲人权公约》第11条等等。
(二)外国的保护现状
世界各国对于隐私权的立法保护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直接保护,二是间接保护,三是概括保护。笔者也同意这种观点。
1、直接保护。即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通过立法加以保护。从隐私权产生时起,美国就采取对隐私权进行直接保护的方法。1965年美国最高法院正是承认个人享有宪法赋予的隐私权,之后,美国于1974年制定了《隐私权法》、《家庭教育和隐私权法》、《财务隐私权法》,成为最早保护隐私权的国家。1954年以后,德国将隐私权解释为民法典823条第1款所称的“其他权力之一”,隐私权也就成了独立的一项民事权利,当公民个人的隐私权受到侵犯时,受害人得直接以此为诉因诉诸法院,请求保护域救济,这也是直接保护方法的一个重要的例子。而在其后的一系列判例中,德国的最高法院坚持了这种的观点。
2、间接保护。即法律不承认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当公民个人的隐
私权受到侵害时,受害人不能以侵犯隐私权作为独立的诉因诉诸法院以请求保护,而只能这种制定附属于其他诉因如名誉损害等理由请求法院保护。最典型的国家就是英国英国不承认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他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是通过损害名誉、诽谤等理由提起诉讼的。这种间接的保护方法对于受害人一方的保护力度和范围显然不及直接保护的方法。当受害人一方仅只有隐私被侵犯而没有其他权力被侵犯时,则难以找到可以依赖或者“寄生”的对象,而无以附着于其他的诉讼请求赔偿。而当其找到的“寄生”的对象是一种较小的损害时,也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不能“维持其生命及营养”③,不利于受害人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
3、概括保护。即笼统规定保护公民人格权或者人格尊严,不列举具体的内容,在实践中仍然保护公民个人的隐私权,并在有关法律法规中对隐私权的保护作出另行规定。日本民法对隐私权的保护采取的就是这样一种方法。
三、我国法律对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及缺陷
(一)隐私权立法保护现状
我国现行立法没有直接提到隐私权,但从立法精神和司法解释上看是加以保护的。(1)宪法保护。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其中也直接或间接涉及到公民隐私权。如宪法第3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3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住宅”;
第4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2)刑法保护。我国刑法虽未直接使用隐私权的概念,但其中几个条文可以理解为已涵盖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如刑法第245条。(3)诉讼法保护。民事诉讼法第66条、120条,刑事诉讼法第152条都规定对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4)民法保护。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和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
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据此可以认定,最高司法机关承认公民享有隐私权,只是在保护上适用名誉权的保护方法。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若干问题的解答》中重申了这一原则。2001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这一司法解释对于隐私权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措词中仍然没有直接提到“隐私权”,而称之为“隐私”,因而回避了隐私权是一个独立人格权的问题。(5)其他法律法规保护。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5条第三款、《律师法》第33条、《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9条、《商业银行法》第29条等等。
(二)我国对隐私权保护的立法缺陷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过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存在着以下缺陷:
1.在法律规定上过于原则
长期以来,没有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加以保护,特别是国家根本大法宪法和作为基本法的民法没有将隐私权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格权加以保护。现有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是一种间接的保护。最高法律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试行)》)和《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对隐私保护方面的规定都过于原则而且不一致。《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该规定表明侵犯他人隐私造成一定影响侵害的是公民的名誉权,而《解释》中规定:“问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权或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可见该解释保护的仅是一种隐私利益,而并非是人格权。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在确定案由,在界定什么是隐私利益,隐私利益的范围,判定是否侵犯隐私利益时都无法从上述条款中得到明确答案,从而使得一些相类似的案件得到差异很大的判决。
2.侵犯隐私权在任何情况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不明确。
目前法院的普遍做法是将《意见》与《解释》结合起来认定侵犯隐私权案件,但《意见》的内容过少,过于原则,无法确定侵权人在何种情况下应该承担民事责任。而且《解释》中规定只有在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才能以侵权为由提起诉讼。但《解释》中的“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这一前提条件如何认定?如果不是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而是出于茶余饭后的谈资,但由于其传播的行为,使受害人的精神受到影响,或使受害人平静的生活受到干扰,此类案件要不要受理?《解释》规定:只要符合这一前提条件,受害人均可以侵权为由起诉。那么,在此的隐私除了这一要件外,是否还有限制保护隐私权的必要,会不会引起对隐私权保护的滥用?另外对于当事人来说,有的隐私虽然不是见不得人的坏事,然而在当事人心灵的影响程度也大有不同,对当事人的身心损害程度会很大。与此同时,侵犯他人隐私的当事人有的是出于故意,有的出于过失,出于故意,不一定造成损害他人的后果,出于过失却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有的当事人就隐私权被侵犯,寻求法律保护,虽然对当事人而言,他的平静生活已经由于侵害者的行为而受到干扰,精神上已经受到损害,但由于“造成一定影响”不好界定,往往导致其隐私权无法得到保护。根据目前形势的需要,社会工作人员、下岗人员、其他人员社会流动频繁,由就业、下岗分流、升迁、就学等各种因素引起的需公开个人隐私的情形增多,何种情况不宜公开个人隐私,何种情况下必须公开个人隐私、在什么范围内公开,法律没有作出界定,使审判实践中,《解释》的保护隐私权的规定难以落到实处,难以在审判实践中具体应用。
3.对侵犯他人隐私权的侵权人承担的民事责任方式不明确。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民事责任有十种:即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造、重做、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在这十种责任形式中,适用于民事侵权责任的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根据《意见》: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是一种侵犯名誉权的行为,而在司法实践中侵犯名誉权的主要责任形式是:消除影响,恢复名誉。那么,消除影响和恢复名誉也应该是侵犯隐私权的主要责任形式。可是“消除影响、恢复名誉都是公开进行的,其内容事先经人民法院审查,其范围一般与所造成的范围相当。”①如果这样做的话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行为人在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民事责任的同时,可能会在客观继续公开披露宣扬或传播他们的隐私资源,其结果非但没有使受害人的精神得到抚慰,反而使其受到进一步的损害,这就与民事责任制度的目的南辕北辙了。总之,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比较零乱、琐碎,没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保护公民隐私权的立法。
四、我国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制度还不成系统,很不完善的现状,借鉴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度,建议应改变目前对隐私权实行间接保护的方法,而因该采用直接保护的立法方式。由于隐私权本质上是一种具体人格权,属于民法的范畴,隐私权的民法保护应当位居各类保护之首,而对公民隐私权最重要最具体的法律保护形式,也是应由民法或侵权行为法担任的。笔者建议,在即将要制定的《民法典》中增加以下的内容:
1、对隐私权进行直接立法保护,即明文规定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势隐私权从名誉权中分离出来,成为与名誉权、肖像权等并列的权利。在我国目前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隐私权还不是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对于隐私权的保护还是把它作为“名誉权”中的一类来进行保护的。然而在事实上隐私权和名誉权虽然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某些时候也会出现竟合的情况,但是它们之间也有以下的区别:一是享有的主体不同:隐私权享有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而名誉权享有的主体不但有自然人而且还有法人;二是侵害的方式不同:侵犯隐私权是以却有其事为前提,采用的是公开散布的方式,并非凭空捏造、夸张参假;侵害名誉权行为人采用的是侮辱、诽谤的方式,如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等,或者根据的实事实失,如过分夸张、添枝加叶,等等。因此,隐私权是一项不同于名誉权的独立的人格权,应当从法律上确认他是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
2、确定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的同时也要明确隐私权的范围才能使法律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也是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才能使公民的隐私权切实得到保障,因此要明确隐私权应当具有以下范围:“(1)公民姓名、肖像、住址、住宅电话、身体肌肤形态(尤其指性器官)的秘密,未经其许可,不得加以刺探、公开和传播。(2)公民的个人活动,尤其是在住宅内的活动不受监视、监听、窥视、摄影录像,但依法监视居住者除外。此处之住宅,不仅指法定住宅,也包括临时居住和栖身之处,如栖身的房间、工人临时居住的工棚、无房户居住的办公室等。(3)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入、窥视和骚扰。(4)公民的性生活不受他人干扰、干预、窥视调查和公开。(5)公民的储蓄、财产不受非法调查和公布,但是依法需要公布财产状况者除外。(6)公民的通信、日记和其他私人文件(包括储存于计算机内的私人信息)不受非法调查和公开,公民的个人数据不受非法收集、传输、处理、利用。(7)公民的社会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不受非法调查和公开。(8)公民的档案材料,不得非法公开和扩大知晓范围。(9)公民未向社会公开的过去和现在的属个人的情况(如多次失恋、被罪犯强奸、患有某种疾病或者曾经患有某种疾病等),不得进行收集和公开。(10)公民的任何其它属私人内容的个人数据,不得非法加以收集、传输、处理和利用。”①同时,这些范围要受到社会利益、公共利益和群体利益的限制,只要涉及到这些方
面的内容都不能构成隐私权的范围,也就是说隐私权的保护并非毫无限制的。但是隐私权的范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而言,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社会复杂程度的提高,隐私权的范围会有所扩张。
3、规定了隐私权的范围而不规定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责任,就不能在司法实践中真正做到违法必究。对于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责任,应主要规定两方面的内容:(1)构成要件:第一、须有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即行为不端人之行为使隐私处于权利人希望或一般人认为不宜处于的状态。第二、须有损害后果这种损害后果可能是有形的事实,如干扰了权利人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造成经济利益损害。如隐私被他人非法披露后,精神压力太大生病住院。但更多的是无形损坏,如造成权利人心理恐惧、烦恼、精神不安以及破坏生活的安逸感。这种影响往往超过利益损失带来的痛苦。第三、行为人须有主观过错侵害隐私权的民事责任属行为责任,行为人只有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责任。这种过错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过失。第四、行为不端与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所谓行为不端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指行为同后果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必然的内在联系,具体到侵害隐私权的问题上,是受害人受到精神上的损害结果和侵权人的侵扰、非法公开行为存在着客观的必然联系,无前因则无后果。(2)法律责任形式。这里主要指的是民事责任,根据上面所论述的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责任不能等同于侵犯名誉权的法律责任,笔者认为侵犯名誉权的民事责任应是: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我们期盼着, 当人们不得不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隐私权的时候, 中国的人权新篇章将以隐私权得到法律明确的保护而为世人瞩目。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杨立新主编《人格权域新闻权》,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年。
(2)王利明主编《民法侵权行为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3)张新宝著《隐私权研究》、《法学研究》,1990年第3期。
(4)张新宝著《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1997年。
(5)杨立新、朱曾义编著《侵权法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6)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7)王利明、杨立新主编《人格权域新闻权》,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年。
(8)杨立新主编《疑难民事纠纷司法对策》(第十二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9)王利明、杨立新主编《人格权域新闻权》,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年。
(10)徐海燕《民法总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
【尊重和保护隐私权教案】推荐阅读:
《尊重和维护隐私权》说课稿05-26
如何保护个人隐私09-20
如何保护个人隐私信息11-07
教案尊重与理解11-16
学会尊重主题班会教案11-20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11-02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句子11-02
尊重词语造句06-02
勇气与尊重作文06-03
尊重群众 改进作风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