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保护个人隐私(精选11篇)

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篇1

在使用电脑过程中,系统需要时会发送用户的输入信息等个人数据给相关的应用,这不禁让用户担忧个人隐私安全。Win10在保护用户隐私方面,做得比之前的系统更好,Win10能够清除设备发出的信息以保护个人隐私,

操作方法

1.按Win+I打开系统设置

2.选择隐私

3.点击语音、墨迹书写和键入

4.点击清除

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篇2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兴起, 全球范围内出现了网络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国际数据公司 (IDC) 发布的研究报告称, 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超过40ZB, 这相当于从2011年开始的10年内数据量增长22倍。大数据中的主要数据是个人信息, 一些企业在强大价值利润的驱使下, 大量收集、处理、使用和发布用户信息, 这种操作行为在给企业带来商机的同时, 造成的用户个人隐私泄露, 威胁到个人的生活安全和社会的治安稳定。据统计, 2012年北京中关村派出所全年接报的电信诈骗占立案的38%, 诈骗分子都是准确获取了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后实施诈骗的。

因此, 在大数据环境下, 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需要提高警惕, 加强个人隐私的保护。隐私是指用户不愿意公开、不想让别人知道的自身敏感信息。个人隐私可以分为4类: (1) 信息隐私, 主要指个人数据, 如电话号码、身份证号、银行账号、收入等。 (2) 通信隐私, 主要指个人通信方式, 如电话、微信、QQ、E-mail等。 (3) 身体隐私, 指个人的身体状况信息, 如体检信息、病情报告、药物测试等。 (4) 位置隐私, 指个人的活动场所, 如工作单位、住址、交通工具、当前位置等。可见, 个人隐私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任何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近年来, 大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了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保护措施进行了总结和研究。文章首先介绍了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保护的相关概念, 通过分析个人隐私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数据加密、数据匿名化和数据访问控制三个方面叙述了个人隐私保护所使用的技术措施, 并提出了个人隐私保护的相关法律和行业规范, 最后提出了大数据个人隐私保护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1 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安全现状

当前, 隐私安全遭到破坏是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的主要威胁。例如, 苹果公司的“隐私门”事件, 泄露了大量用户的行踪;腾讯QQ的朋友圈, 曝光了用户真实姓名和一些社交关系;AOL公司曾公布了匿名处理后的3个月内部分搜索历史, 供人们分析使用等等[1]。网站经营者在没有征得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不正当地搜集和存储个人数据, 或者有意无意地将计算机系统保存的信息没有即时删除导致用户的个人信息泄露等, 这都是侵犯用户的隐私权。泄露后的个人信息往往会被违法犯罪分子获得, 并从事一些违法犯罪活动,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电话、QQ或邮箱等通信方式泄露造成电信、网络诈骗。如2016年5月, 甘肃秦安县某教师被诈骗分子以“犯了案”为由, 骗去了其23万元血汗钱。同年, 临沂市接连发生至少3起电信诈骗学生案件, 3名学生银行卡内资金被骗, 其中两名学生猝死, 引发社会关注。

(2) 直接实施抢劫、敲等重暴力犯罪活动。如2012年初在广州, 犯罪分子冒充快递, 根据个人信息资料直接上门抢劫, 造成了户主一死两伤的恶性案件。

(3) 非法实施商业竞争。不法分子以各类咨询、免费服务为借口, 非法获取个人的信息资料, 进行收买客户、恶意打压竞争对手。

(4) 信息非法传播。不法分子获得公民个人信息后, 通过维信、微博等工具在网络中大肆传播, 恶意攻击, 或通过网络人肉搜索、信息曝光等行为影响民众生活。

(5) 影响民事诉讼。不法分子通过各种途径得到公民个人信息, 并通过得到这些信息进入一些民事诉讼中, 对群众日常生活和个人财产利益造成困扰。

由于个人信息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 贩卖公民个人信息已经成为一条灰色产业链。据国内调查报告显示, 2011年地下信息产业链的盈利规模估计超50亿元, 监测到超过9万人参与地下黑市运作, 8%的网友曾在网上遭遇欺诈或被盗。隐私被侵犯的影响是全球性的, 斯诺登引爆了美国的“棱镜计划” (PRISM) 的内幕消息, 更是将大数据隐私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引向一个新的高度。大数据下个人隐私安全所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 当前, 对于大数据隐私信息的保护, 既要加强隐私保护的技术措施, 还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 大数据环境下个人隐私保护的技术措施

目前, 个人隐私保护技术主要有: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匿名化技术和数据访问控制技术。

2.1 数据加密的个人隐私保护

数据加密技术是一种传统的对敏感信息保护的方法, 其作用是防止重要数据被入侵者窃取或者篡改。数据加密可分为对称加密算法和非对称加密算法。对称加密算法主要用于保证数据的机密性, 加密和解密时使用相同的密钥。该算法加密速度快、效率高、是目前主要采用的信息加密算法。但这种算法中通信双方使用相同的密钥, 安全性很难确保, 并且密钥数据量的不断增长使密钥管理成本太高。非对称加密算法, 也称公开密钥算法, 其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 它主要用于身份认证和数字签名等信息交换领域。非对称加密算法可以适应网络的开放性的要求, 且密钥管理较为简单。但非对称加密中的算法复杂、效率低。在此基础上, 研究人员提出了针对HDFS (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 的混合加密技术[2], 该技术很好的融合了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技术, 实现对大数据隐私信息的存储保护。

2.2 匿名化方法的个人隐私保护

为了从大数据中获益, 数据所有者需要公开发布可能包含一定用户信息的己方数据, 服务方则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之后再进行发布, 从而避免用户隐私的泄露。匿名技术就是通过隐藏用户的身份和敏感数据达到隐私保护的目的, 匿名化操作在数据发布前主要有泛化、压缩、分解、置换和干扰。其中, 泛化和压缩主要是隐藏准标识符, 通过识别用户属性集的一些细节, 用一个通用的值将一个具体的值替换;分解和置换是主要对敏感属性分组和混排, 使用解耦的方法将准标识符和敏感属性之间的关联分离;干扰主要是通过添加随机噪声干扰敏感数据。最初, 服务方通过删除数据表中用户身份的属性而实现匿名化隐私保护, 但攻击者可以通过获得含了用户标识符的数据集, 并重新建立起用户标识符与数据记录的对应关系, 从而造成链接攻击 (linking attack) [3]。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通过匿名化方法避免攻击者使用属性链接、记录链接和表链接。避免记录链接的方法主要有k-anonymity, 以及 (X, Y) -anonymity和Multi R k-anonymity等;避免属性链接的方法有l-diversity, -anonymity, t-closeness等;避免表链接的方法δ-Pesence。

2.3 数据访问控制的个人隐私保护

当前, 企业提供了一些个人敏感信息的控制机制, 包括自身信息是否对外发布、对哪些人发布、以及编辑许可访问约束限制条件等。如在最常用的QQ通信中, 包括“仅自己可见”、“仅好友可见”、“所有人可见”等权限设置, 每项个人信息都根据你公布的意愿选择访问权限。又如Facebook中, 有“仅朋友”、“私人”、“指定人”、“朋友的朋友”、“每个人”等5种权限设置。2011年Google推出的Google+在设置上对隐私功能进行了细粒度划分[4], 用户可以在不同的朋友圈里分享信息。并且, 由用户自己决定他们比较关心的自身信息, 信息可以被哪些人看到, 这是今后大数据个人隐私保护的发展趋势。因此, 企业应该更新和完善现有的软件, 根据用户的设置确定信息的保护范围和保护级别, 为用户提供更加科学合理、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3 健全个人隐私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3.1 隐私权的立法与宣传

目前, 我国还没有具体的隐私权法律法规, 但是对于个人隐私的法律保护近年来在不断加强。我们要通过立法和宣传教育, 使不法分子充分认识到侵犯他人隐私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并要承担法律责任和付出相应的代价。

3.2 网络身份证 (VIEID) 的推广和普及

根据目前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和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急切的需求, 我国成功研发了“虚拟身份电子标识”, 即“网络身份证”技术, 并且组建我国“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网络身份证 (VIEID) 是互联网中用来标识用户身份的一种有力工具。网络身份证使用以后, 互联网会变得更加安全、高效。

3.3 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个人信息保护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来维护, 公众也需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例如:不能给第三方轻易提供涉及隐私信息的资料;加强电脑和手机等电子设备系统的安全保护;定期清理可能暴漏隐私的数字信息;提高对邮件的警惕性等。

3.4 加强企事业单位信息数据的监管

目前, 很多的信息的流出都与企事业单位有关, 这就要求企事业单位需要加强数据库的监管, 避免不法人员对个人数据查看、复制, 严防个人信息的泄露;加强数据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和技术的培训, 做到数据库专人专管, 提升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

4 结语

大数据环境下的个人隐私保护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介绍了数据隐私的基本概念, 通过对当前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的分析, 对个人隐私安全保护通常所采用的技术措施进行了总结, 并提出了个人或企业在个人隐私保护方面应遵守的法律和行业规范, 最后探索了个人隐私保护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冯登国, 张敏, 李昊.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J].计算机学报, 2014, 37 (1) :246-258.

[2]刘雅辉, 等.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5, 52 (1) :229-247.

[3]Song, Yi, et al."Sensitive label privacy protection on social network dat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and Statistical Database Management.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2.

注重保护个人隐私 篇3

安博士互联网安全套件2008白金版(AhnLab V3Internet S ecurity 2008Platinum,以下简称安博士2008)安装后,每次启动会弹出窗口让你选择:开始检查,使用方法或注册方法。不过安装后,必须进入官方网站注册后才能升级病毒库。安博士2008的防火墙可以选择很多策略,比如办公、家用、无线连接、无防火墙直接连接。

随着在线购物和在线理财的增加,电子商务所需的个人信息的防护也越来越重要。但很多间谍软件、黑客或钓鱼网站会窃取用户的信用卡密码或网游密码。安博士能拦截和查杀间谍软件,还可阻止个人信息通过钓鱼网站、即时通信软件等途径泄露并拦截黑客入侵。在检查间谍软件选项中可以拦截ActiveX安装,甚至还可以让安博士2008自动进行计算机优化,提升你系统的速度。

我们可以通过“保护个人信息”的“拦截个人信息泄漏”中添加要保护的个人信息内容。比如要保密的密码、邮件地址、信用卡号码和其他重要信息。如果要保护的信息太多,可以在下面输入信息说明。通过“文件加密”功能,我们可以对硬盘中的文件和文件夹进行加密。而“文件完全删除”功能可以让删除的文件和文件夹无法恢复,保护个人隐私。

在安博士2008的电子邮件安全状态窗口中,可显示因附件被感染而被拦截的病毒邮件数量和成功过滤的垃圾邮件的数量。安博士2008对垃圾邮件的拦截很到位,甚至还可以向发送垃圾邮件的地址发送警告邮件。

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篇4

一、教材分析 课标依据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部分: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依据“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品德”部分: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教材分析

本框从学生身边小事入手,引出隐私、隐私权的含义和法律保护规定的相关内容。学生对此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框的学习打下基础。由浅入深,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理解本课知识点。

二、学情分析

长久以来,由于封建观念等因素影响,整体社会环境缺乏个人隐私意识,总认为“好事不背人,背人没好事”,把隐私等同于丑事、不光彩的事,只有把自己的一切都公布于众才是光明磊落,根本没有个人心灵的空间。现在的学生也是如此,他们隐私意识淡薄,对个人隐私认识不够,对法律了解不多,加上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以致于生活中学生侵犯他人个人隐私的事情时有发生,较为普遍。同时对哪些属于个人隐私并受法律保护不是很清楚。加上未成年学生处于被教育者地位,个别家长和老师为了解学生,经常采用看学生日记、翻学生抽屉等手段,虽然这些行为可能出于善意,但严重侵犯了学生的隐私。通过本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隐私的内涵、隐私权的内容,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知道法律对公民个人隐私包括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予以明确的保护。

2.能自主的运用法律知识分析教材或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初步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手段,实践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3.树立隐私意识,养成尊重他人的隐私习惯,增强人格独立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 5 教学重点:隐私的内涵;隐私权的内容。

教学难点:掌握我国法律在保护隐私权方面的有关规定

五、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与本课相关的素材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视频欣赏:美国机场安检需全身扫描引争议。环节二:情境体验:

思考:美国机场安检对乘客进行全身扫描,侵犯乘客的隐私吗? 隐私——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不愿为人所知,不愿公开、侵扰的秘密;总有许多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

环节三:新知探究

分组讨论,每组写出你认为属于隐私的事?为什么是隐私?

师:它具体包括:私人信息,如家庭住址、身体缺陷、婚恋情况、家庭关系、财产等;个人私事,如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等;私人领域,如住宅、个人行李、书包等。现在同学们把黑板上的这些隐私,按照前些进行归类。

小结:通过探讨大家理解隐私的含义:“隐”指不为人知、不愿公开,不愿让他人介入;不宜公开,他人不宜介入的秘密。“私”就是指与公共利益、社会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其中,“私”是“隐“的前提条件。

视频欣赏:微信被曝重大高危漏洞,个人隐私视频易泄露.思考:在网络时代,如果个人信息被泄露,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小结:保护隐私的必要性

(1)享有隐私,可以使人放松自己的身体与心灵,获得内心世界的安全感和私人生活的安宁,体会到做人的尊

(2)如果个人隐私被非法公之于众,人无异于生活在玻璃屋里,只能在众目睽睽之下惶惶不可终日。

(3)现代社会必须重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以缓解人们对人格独立的担忧,保证人们自由舒畅生活。

什么是个人隐私权?

个人隐私权也叫个人私生活秘密权,是指公民希望隐瞒的不危害社会的个人

/ 5 私事,未经本人允许别人不得将其公开的权利。

个人隐私权的重要性(作用或地位):

个人隐私权是衡量一个国家个人地位和尊严的重要标志。

保护个人隐私权的意义: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的安定。

隐私权的内容:(1)私人生活的安宁权(2)个人信息保密权(3)私人通信保密权

案例分析:夜深了,天气很冷,小隐一家人睡的正香。这时,公安派出所以“扫黄打非”为名,在无搜查证的情况下,对他们的小区住房进行全面搜查。现在他们要求小隐家开门接受检查。„„

1.你认为小隐爸爸要不要开门?说一说你的理由!2.你所知道的隐私权的内容还有哪些?

派出所的行为是不合法的行为。隐私权的内容包括私生活的自由和安宁,保护正常生活不受干扰,内心世界不被侵扰。公民的住宅属于公民个人的生活领域,未经本人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侵入或非法监听、监视,执法人员不得无视法定程序非法搜查。而该故事中,派出所虽然是有搜查权,但是只有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搜查才是合法的,没有搜查证的搜查是违反法定程序的,所以是不合法的。

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请看----法律是如何保护公民的隐私权的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都拘役。司法人员滥用职权,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注意: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尊重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就是尊重未成年人的格尊严。

/ 5 环节四:心灵感悟

世界各国相继制定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

在信息时代,重视保护个人信息数据是隐私权保护的发展趋势。据统计,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制定了个人数据保护方面的法律。如,西德于1976年制定了《联邦数据保护法》,法国于1978年通过了《数据处理、档案与自由法案》,1984年英国制定了《数据保护法》,日本也于1990年实施了《关于保护行政机构与电子计算机处理有关的个人数据法律》。

环节五:行为提升 小郁的烦心事 老师:

您好!我刚转学到这里,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能成为您的学生我觉得真幸运.但近来我觉得好烦好烦,同学们总是爱打听我的家庭关系、电话号码等,我不愿意对不是很熟悉的人说这些,可这几天她们好象在背后议论我:是不是父母离婚?或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丑事„„

思考:你认为小郁应该? A.告诉同学 B.不告诉同学 环节六:课堂小结

如果把这节课做一个比喻的话,我觉得他就像一座房子,因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用来隐藏那些不愿意公开,不愿让人知道的秘密,隐私权就像一扇门,依法保护着个人的隐私不被非法泄露,自身安宁不被非法侵扰,我们公民也要树立很强的隐私意识,不要轻易的将这扇门打开,让自己的心灵有个家的权力。隐私是绿草地,需要我们精心呵护,愿人人树立隐私意识,同时尊重他人隐私,才能享受着自由和舒畅,才能享受着安宁和惬意

环节七:当堂达标

下面属于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是()A.揭发正在偷东西的小偷 B.检举贪污受贿行为

C.医生随意公开患者病情 D.将同学作弊的行为告诉老师

/ 5 某街道办事处三名市容卫生检查员在执行任务时,发现张某家的临街凉台上悬挂杂物,有碍市容,便攀入阳台进行清理。张某次日回家,见此情景大为不满,便找街道办事处领导,要求严加处理。得到的答复是:市容卫生检查人员三次以上可直接进入无人的居民家中进行清理,是街道办事处领导决定的。对此事的评价正确的是()

A.进入居民家中进行清理是市容卫生检查员的义务 B.办事处领导的答复维护了检查人员的合法权益 C.张某未尽维护市容义务反而找街道办事处是无理取闹 D.市容卫生检查人员侵犯了张某的合法权益 环节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认为较成功的地方有三点:

第一、导入趣味性强。开篇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极大提高学生的关注度。简洁地切入课题。

第二、以生为本,创设多项活动,运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让学生去参与,避免枯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同时很好地挖掘有演讲才能的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综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懂得什么是隐私和隐私权,理解保护隐私的必要性,培养隐私的意识与观念,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教育性。

问题探讨:

1.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探究、讨论中来,小部分学生在整节课中只是听,课堂参与度不够,学习被动。这一点未能及时给他们引导,帮助。

2.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设计较少,这对学生思维发展不利。以上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研究,多尝试,多实践。

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篇5

我是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关注我国法制特别是立法方面的动态是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应当重视的一环。我国一直在努力构建一个法制社会。然而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非常令人振奋的是我们的立法工作者在积极探索积极修改。这一切说明我国的法律正在一步步走向健全。今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曾曝光一起广告公司发送垃圾短信侵犯公民隐私案件。这个广告公司拥有2亿多用户的姓名、手机号,短信可以定向发送,“指哪儿打哪儿”。这是典型的对个人信息的侵犯,央视的舆论监督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时下,保护公民隐私的观念还没有普及,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也缺乏健全的制度,个人信息非法泄露现象非常严重。在医院生了孩子,前脚刚走,后脚就有人打电话卖奶粉;手机一开机,就不停地有推销电话……一些不法公司利用公民个人信息来获取非法商业利益,人们忍受着种种不便和骚扰。而互联网上,一些网友发起“人肉搜索”,容易超过法律边界,面对铺天盖地的声讨、谩骂乃至恶毒的人身攻击,受害者苦不堪言。

在现代社会,个人信息已成为人权的基本内容。从法律上理解,个人信息是现实生活中“能够识别特定个人的一切信息”,包括文档、声频音频文件、指纹、档案等,涵盖很广。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对人权的保障力度越来越大,人权涵盖的内容也越来越广。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保障个人信息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随着手机无线通讯、互联网的出现,对个人信息的搜集、加工、存储、分类能力空前提高,公民个人信息也越来越容易受到侵害。

法制建设要回应社会的呼声。令人欣喜的是,8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一个刑法修正案草案回应了这个现实问题。草案规定,非法泄露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由刑法来惩罚这类行为,提高了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力度,有助于改变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手段偏软而导致的保护不力的现状。刑 法中增加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内容,完善了我国法律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方式。它与我国宪法、民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保护个人隐私的相关规定“并肩作战”,进一步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但这还远远不够。随着国务院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我们期望个人信息保护法早日出台。它们是一对姐妹法,政府信息以公开为一般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个人信息则以不公开为原则,公开为例外。国际上一些通行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比如新西兰等一些国家还专门设立隐私专员,负责个人信息的保护和纠纷调查、调解。

从更广泛视野看,刑法的此次修改值得期待。它不仅仅是个人信息保护的进步,更体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在各方面的渗透和延伸。我对我国法制的完善充满信心,我会好好学习我的专业知识,时时关注法制动态。请党组织相信我,帮助我。

汇报人:

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篇6

Win8.1文件资源管理器左侧的导航窗格会默认显示库、收藏夹、计算机、网络等,其中的收藏夹还会显示其中的“最近访问的位置”项目,这个“最近访问的位置”项目记录了最近使用情况,无疑暴露隐私,

那么如何取消显示收藏夹呢?下面就来分享一下让Win8.1导航窗格不显示收藏夹的方法:

方法一:

这个可以参见《如何在win8.1系统中找到库功能》,

如图:

在“查看”菜单栏下点击“导航窗格”按钮,在弹出的菜单中取消勾选“显示收藏夹”即可。

方法二:

打开“文件夹选项”窗口。默认显示的就是“常规”选项卡。如图:

在“导航窗格”区域取消勾选“显示收藏夹”,确定即可。

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篇7

上海作为信息技术发展较快的城市, “十一五”期间, 网络监控、灾备和网络信任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初步具备支撑能力, 以管理协调机制为核心的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安全测评、电子认证、应急响应等社会化服务与监管体系初步建立。全市155家重点部门的信息系统, 198家门户网站以及各区县网站等均接入信息安全监控平台, 信息系统数字证书使用率上升20%。

未来5年, 上海信息安全将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 建立与智慧城市相匹配的区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将上海打造成国家信息安全服务高地。

浅析电子商务个人隐私的保护 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隐私;保护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利用微电脑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所进行的商务活动,其广义上是指支持商务活动的电子手段的集合。电子商务借助互联网平台的高效性、方便性、广泛性、成本低廉等优势,并以方便快捷的电子信息方式代替了传统的书面形式。但在新生的事物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势必要伴随着新问题的出现,电子商务也同样如此,比如诚信问题、交易安全问题、个人隐私安全问题。

一、电子商务中个人隐私权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电子商务中个人隐私权的概念

“隐私权”最早是由美国法学家路易斯.布兰蒂斯和萨莫尔.华伦于1890年提出的。隐私权是指得“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索、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个人隐私权是指,个人对个人资料(括一切有关个人身份、生理的、思想的、生活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拥有民法所规定的权利,这些权利大致包括:控制权、收回权、知悉权、修改权和请求司法救济权。

电子商务中个人隐私权是指网络与电子商务中所涉及到对个人数据(包括企业的商业秘密)的收集、传递、存储和加工利用等各个环节中网络用户的个人和生活不被干扰的权利与个人资料的支配控制的权利。

(二)电子商务中个人隐私权的分类

首先,从权利形态来分有隐私不被窥视的权利、不被侵入的权利、不被干扰的权利、不被非法收集利用的权利。其中,隐私不被窥视、侵入的权利主要体现在用户的个人信箱、网上账户、信用记录的安全保密性上;隐私不被干扰的权利主要体现在用户使用信箱、交流信息及从事交易活动的安全保密性上;不被非法收集利用的权利主要体现在用户的个人特质、个人资料等不得在非经许可的状态下被利用上。

其次,从权利的内容分可以有个人特质的隐私权(姓名、身份、肖像,声音等)、个人资料的隐私权、个人行为的隐私权、通讯内容的隐私权和匿名的隐私权等。

二、电子商务中侵犯个人隐私权的原因及其途径

(一)电子商务中侵犯个人隐私权的原因

随着电子商务之以全新互动的商务形式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的私密信息被记录在计算机中。使得在使用互联网的某一方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采集在线用户的个人资料,从而能更加主动的介入用户的各个领域,并且无须告知或得到用户的许可。通过追踪软件,收集相关用户的个人隐私,从而得知有利于企业生产运作的诸多信息,从而有效的组织相应的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有些企业、网站以及个人甚至出售自己所掌握的消费者或网民资料,以牟取暴利。由此可见,利益驱动下是成为电子商务中个人隐私权受到侵犯的主要原因。

(二)电子商务中侵犯个人隐私权的途径

1.个人的无意识外泄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虚拟的平台,不管是申请注册名,还是进行网上购物都需要填写个人的基本信息,而这些都是真实的信息,当这些信息被一些别有有心的人进行利用,恶意发公布买家的个人隐私信息,甚至实施恐吓或威胁。《长沙晚报》报道一位女士在某网站上购买物品因出现质量问题联系卖家,得不到解决后给了一个差评,一个中评,竟被不良商家利用其个人信息,使用一种电话呼叫软件进行长期电话骚扰,并公布该女士的单位地址和电话,严重影响了这位女士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有专家认为,骚扰买家、威胁操纵信用评价的社会危害性,已经远远超过卖假货的危害性。个人信息在电子商务中应该如何保护,这也是项待研究的课题。

2.企业机构及网站收集个人信息

部分商家企业把网上收集到的个人信息,存放在专门的数据库当中,进行数据整理、挖掘,达到商业价值的再利用,甚至将用户的个人资料转让、出卖给其他的公司企业。很多大型网站替广告商发送垃圾邮件。同时,现在的许多网站在每个访客进入网站时将cookie放入访客电脑,不仅能知道用户在网站上买了些什么,还能掌握该用户在网站上看过哪些内容,总共逗留了多长时间等,以便了解网站的流量和页面浏览数量。只要网站愿意,它可一直保留这样的信息。

侵犯个人隐私在当前社会已经不仅仅是对他人强烈好奇心的体现,而是一种商业利益的驱使,个人资料存在着商业的价值,因而会被收集、利用甚至是买卖。

3.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存在缺陷

电子商务一般基于顾客的信任度之上,获得的好评与差评对一些电子商务网店的成交量影响重大,但是近年在网上交易的群体越来越庞大,消费者的权益却不能得到保证。销售者可以轻易获得消费者的信息,但是消费者却无法得到销售者的真实信息,电子商务平台服务滞后,出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4.入侵计算机系统获取和篡改个人信息

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黑客侵入个人计算机获取私人信息,并为己所用。

英国一名十几岁的少年黑客通过互联网盗用了微软公司老板比尔.盖茨的信用卡,通过网络获取了2.3万多张信用卡的详细资料,并在互联网上将数千张信用卡发送出去。电脑黑客的攻击,使得本来就对电子商务缺乏信心的消费者更加望而却步。

三、电子商务中保护个人隐私的迫切性及措施

(一)电子商务中保护个人隐私的迫切性

面临个人隐私受到严重威胁的现状,使得电子商务中个人隐私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之一,同时也使个人隐私安全成为电子商务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许多消费者不愿意参与电子商务交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出于对自己个人隐私安全的担忧,从而丧失了对电子商务的信心。因为个人隐私安全的原因是的大批的消费者和网络用户远离电子商务,严重影响着电子商务的顺利发展。所以,保证用户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个人隐私安全不仅能够留住一大批的电子商务潜在消费者和客户,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对电子商务的信心,为电子商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石。

(二)电子商务中保护个人隐私的措施

1.加强法律保障和和行业自律

很多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加强个人隐私保护。通过法律的具体规定对电子商务企业在网上搜集用户数据和隐私的行为提出一定的限制,使其在网上搜集用户隐私材料的行为更规范,相对于用户来讲更透明,对网上贸易涉及的敏感性资料和个人数据给予法律保护。同时,鼓励行业自律,依照法律和行业惯例制定个人资料使用政策和隐私权保护政策。这既有利于提高网络运营商的商业信誉,也可以增添用户使用互联网的信心,扫除用户对个人隐私保护的忧虑,促进电子商务更加有序高效的开展。

2.提高个人防范意识

通过政府及相关舆论的宣传及引导,以及相关知识的普及,用户应随时注意上网时所可能产生的隐患,不向网站泄露自己的真实情况,不把重要的信息存放在电脑中,不随便使用网上下载的软件,定期清除历史记录,访问完网站之后通过浏览器的Internet选项,删除过时的Cookies文件,养成良好的浏览习惯,从而从源头上杜绝网络隐私安全问题的发生。

3.做好技术保护防范措施

在技术方面,相关技术研发及安全机构应当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隐私保护推荐标准旨在为网上冲浪的用户提供个人信息保护,减轻消费者因网站收集个人信息所引发的对于隐私权可能受到侵犯的忧虑;通过密码技术、密码协议尽可能的避免了网上交易面临的假冒、篡改、抵赖、伪造等种种威胁;通过建立虚拟专用网在开放的公共网络上建立安全专用隧道的网络,更好的为电子商务的开展及其个人隐私的保护服务。使消费者和企业用户能够对电子商务的应用树立起更多的信心。

四、结束语

网络使全球变成了地球村,各国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和商贸,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电子商务的个人隐私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立法相比于发达国家相对落后,应加强电子商务隐私保护的立法,积极与世界各国合作,利用各种安全技术手段,保障公民的网络隐私权不受侵犯,促进电子商务产业快速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夏丽萍.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钟强.电子商务概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周仪.电子商务法律及案例[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4]李宁.电子商务中的隐私保护[M].北京: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2009.

病案利用与隐私保护 篇9

病案中患者隐私内容

由于医学诊疗的特殊性,患者必须向医务人员陈述家族和自己的疾病史、展现自己的隐私部位、讲述自己情感的变迁、介绍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及心理状况等不愿意对外公开的个人资料和秘密。这些内容包括:

患者的一般信息如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工作单位、出生年龄、籍贯、经济状况、婚姻变化、家庭及人际关系。

患者身体存在的生理缺陷或影响其社会形象、地位,就业的身体特殊缺陷。

患者既往史如疾病史、家族史、生活史、婚姻史、生育史等。

特殊疾病如性病、传染病、遗传病、特殊疾病及死亡原因等。

各种特殊检查报告单,如血液、精液、血型等检查报告单,影像检查报告单等。

病案利用中的侵权现象

侵犯隐私权指未经他人同意非法获取、公开或使用他人生活资料,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秩序、损害他人合法权益、情节严重的行为。在病案利用过程中,侵权人既可能是病案管理人员及医务人员,又可能是社会病案利用者,利用者侵权现象主要有以下表现:

私自公布病案中患者隐私内容:未经患者同意公布或泄露涉及患者隐私病案内容,如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生理缺陷、性疾患、家族史、不正常的婚姻史、发病原因等。

非法利用病案中患者隐私内容:未经患者同意擅自让他人或组织查阅病历,或改写病历有关患者隐私内容;使用患者真实姓名及照片进行科研论文交流等。

病案管理人员因好奇心或者别有用心把患者隐私当做“新闻”传播,极个别人泄露病案内容谋取非法利益。

病案收集、管理不当造成病案丢失:因工作疏忽造成病案部分内容及病案丢失,而发生患者隐私外泄。

患者隐私的保护依据

《民法通则》第140 条解释了民法通则中关于名誉权的条文规定“凡是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执业医师法》中规定“, 医师在执业活动中,泄露患者的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传染病防治法》第43 条规定“, 医务人员未经县以上政府卫生部门批准,不得将就诊的淋病、梅毒、麻风、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原携带者及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公开”。1999 年5 月5 日修正的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对寄存档案的公布和利用, 应当征得档案所有者的同意”。2002 年7 月19 日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中指出“医疗机构应当严格病历管理,严禁任何人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抢夺、窃取病历。除涉及对患者实施医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及医疗服务质量监控人员外,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查阅该患者的病历。因科研教学需查阅病历的须经患者就诊的医疗机构同意方可借阅,但不得泄露患者隐私”。

病案利用中患者隐私权的保护

加强隐私权理论研究,加快立法速度

我国在隐私权研究和保护方面较为薄弱,虽然有许多关于保护个人隐私权的法规和司法解释,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隐私权保护法”,诸多法律法规只是笼统、间接地提及保护隐私权,这将直接影响执法力度。因此,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立法,只有在立法的大环境下,作为部门法之一的档案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应尽快出台《病案管理法》,使病案管理、使用合法化。

加大宣传,提高法律意识

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普及有关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重点提高医、护、管保护患者权利的法律意识,使各个部门和医、护、管人员充分了解有关的法律知识,努力做到依法行医,依法运用各种档案资料,自觉维护患者的权利,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院的社会形象。病案管理人员要明确病案中涉及患者隐私的内容,并将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用各项法律、法规来指导病案管理工作。

加强病案保护及监督

认真学习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借阅、复制规定,复制病历一律填写申请单并出示相关证明或委托人证明方可办理;本院医务人员进行科研教学一律在病案室阅读不外借;病案管理人员不得擅自开放或扩大病案利用接触范围;未经患者同意,病案不允许他人或组织阅读。

监督科研人员在临床医学报告及研究中,未经患者本人同意,不得用患者的真实姓名、照片对外公开报道,也不得作为文学作品的方式报道。

加强病案管理,严格按规定收集、整理、归档,防止病案丢失,造成患者隐私的泄露。同时对病案要进行分类管理,在利用时也应区别对待。

维护病案安全、真实、原始性,不允许任何组织、个人篡改病案内容和外形特征,也不允许任何个人随意“鉴别”病案。

加强监督管理,由专人负责,明确监督职责,规范依法监督的程序和方法,要定期进行检查,对于违规行为,要采取及时纠正,并按情节严重程度给予不同的处罚,对给单位或患者造成严重损失的要从重处罚,甚至追究其刑事责任。

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病案管理者因工作关系对每份病案都要进行收集、整理、检查、装订,对病人的隐私了解的较多,因此,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保密权就成为对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工作中对病人的隐私要严格保密,守口如瓶,不得外泄,不得张扬,任意传播;更不能利用工作之便索取非法利益。

加强学习,勇于创新

第五课 第一框 隐私受保护 篇10

第一节隐私和隐私权第一课时 人人有隐私

自学目标指导

1、阅读第一目,并完成下列知识精要,在书上勾出重点

2、小组订正

3、生背记(10分钟)

4、师抽查提问(5分钟)

5、课堂检测(20分钟)

知识精要

1、隐私

(1)含义:是不愿为人所知、侵扰的与利益、利益无关的纯个人个

人秘密。

(2)内容

①隐私信息

②。

③私人领域。

2、保护隐私的必要性

(1)内心世界安宁的需要。每个人都渴望在社会中保留一块是属于自己的,放松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从而获得内心世界的和私人生活的安宁,体会到做人的。

(2)个人独立自由的需要。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发达,人们对和安全的需要也就越迫切。

(3)坚持以人为本的需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以缓解人们对的担忧,保证人们的生活。

巧点拨

把我隐私需要澄清几个误区:(!)隐私不等于个人生活中的所有秘密。只有那些与公共利益攸关的,公民个人不愿被窃取的或被披露的个人事情,才可成为隐私;(2)隐私并非丑事 ;(3)保护隐私不等于自我封闭、与世隔绝。当自己遇到麻烦、产生困惑、出现烦恼时,应学会与自己信任的人沟通交流,以获得成长所需要的理解和帮助

课堂检测

一 单项选择题

1“我心中有个小秘密,不能告诉你”,这句歌词说明了()

A这人的思想有点保守

B人人都有警惕他人的心理

C社会复杂,人心难料

D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我们都应尊重他人的隐私

2、个人隐私具体包括

① 私人信息②个人私事③私人领域④个人安全

A ②③B ①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

3、个人隐私被非法公布于众会造成()

①无法使世人在世上生存 ② 内心世界失去安全感

③私人生活的安宁被侵扰④难以体会做人的尊严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

4、下列关于隐私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不愿为人所知、侵扰的秘密②每个人都渴望在社会中保留一块只属于自己的空间③每个人社会生活和个人信息与社会公共利益、社会政治生活有关的,也属于隐私④隐私是与群体利益无关的纯属于个人私事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③④D ①②④

5、(2008)据报道,形形色色的偷拍又越发猖獗之势。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受害者选择对簿公堂,这表明()

A 尊重隐私权仅仅是道德的期盼B 普通人不得保护自己的隐私权C人们的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D 这些受害者缺乏宽容

6、保护隐私就是()

A不与他人交往

B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给自己的隐私上一把锁

C不交知心朋友

D自我封闭,与世隔绝

二综合运用题

以下是八年级三位同学的一些表现:

同学甲——不喜欢参加体育活动,身体越来越差,经常请病假去看病。同学乙——经常给同学起外号。

同学丙——经常不交作业,他认为这是他的隐私。

请运用有关法律知识,帮助以上三位同学认识和克服存在的问题。

第二课时让自己心灵有个家的权利

1、阅读第二目

2、完成下列知识精要填空,并在书上勾出重点

3、小组订正(5分钟

4、生背记(10分钟)

5、教师抽查提问(5分钟)知识精要

1、隐私权

(1)含义:公民依法享有和私人保密的权利。

(2)内容

①私人生活的自由与

②个人保密权

③个人内容保密权

(3)真谛:是的自由与安宁,保护正常、生活不受干扰,不被侵扰。

2、法律保护公民隐私权的意义:

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的。

课堂自测

2008年,1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此法明确规定:不属于“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单位无权过问,劳动者有全拒绝作答。据此回答11、《关于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就业权力的意见》的有关规定维护了劳动者的()

A名誉权B 荣誉权C人身权D 隐私权

2、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的权利

①私人生活安宁②私人信息保密③私人信息收益④个人人格独立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3、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在制定《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草案)》使,采纳了学生的建议,禁止公布学生的成绩排名,这一做法有利于保护学生的()A隐私权B生命健康权C 名誉权D荣誉权

4、当我们的隐私权受到侵害时,有权()

①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②要求侵权人赔礼道歉③若造成较大经省痛苦则④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进行反击,也公开侵权人的隐私

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

5、(2008)父母为了了解子女思想状况,私自偷看子女日记,这种做法从法律上看,侵犯了子女的()

A人身自由B 隐私权C 姓名权D 名誉权

6、张某未经同学小王同意,擅自吧消亡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和其他个人资料公布在网络上。张某的做法侵犯了小王的()

A荣誉权B 姓名权C 个人隐私权D 名誉权

7、学生丁某没有经得同学何某的同意擅自拆阅了何某的私人文件,并将内容在同学中传播,引起了何某的不满和怨恨。于是,何某将丁某对他说的悄悄话

也都说了出来,对丁某的心灵造成了伤害。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丁某和何某的行为都侵犯了对方的什么权利?

(2)这一权利的含义是什么?

能力拓展

一、单项选择题

1、(2008)在银行柜台前设置一米线,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公民的()A名誉权B肖像权C 姓名权D 隐私权

3、在坚持以人为本、崇尚人性与个性的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这有利于()①缓解人们对人格独立的担忧 ②人们做错了事刻意隐瞒③保证人门自由舒畅地生活④人们想或做一切想做的事A ①②

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4、下列行为属于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的是()①小王为集邮毁弃他人的信件 ②小赵的母亲以关心为由私自拆阅小赵的信件③公安机关因追查犯罪分子的需要,对犯罪嫌疑人的电话进行监听 ④某企业经理以管理为由禁止职工寄发信件

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

5、下列属于侵犯公民隐私权的是()A父母关心子女常到学校了解子女情况 B 陈某将收集到的某同学个人资料披露给某信息公司C 学校公布某学生家长给学校的感谢信 D 学校为防止学生作弊,在教室里安装了监听器

二、材料分析题(2008)2007年12月7日,国内首例“电子邮件泄密”案在海淀法院受理。法院判决百度公司几万网站公开向杭州律师郭立理赔道歉,并赔偿其精神损失费大百万元。原告郭立7月,曾使用在玩网站注册的电子邮箱发送了一份私人邮件,次个人邮件被百度搜索链接在互联网上公开达30多天,新建全文被公开发表于“百度快照”上,可供任何人阅读。

(1)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2)我国法律为什么要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三、知识迁移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女同学在自习课上看一张纸条,她的举动被老师发现了。老师怀疑是男同学写给她的,就将纸条强硬地要了去,同时,老师不但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纸条念了一遍,还连嘲带讽地批评她看情书,不好好做功课。这名同学觉得无地自容,冲出了教室。

(1)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请简要加以评价。

新媒体环境下个人隐私保护探析 篇11

关键词:新媒体隐私;隐私权;保护策略

一、隐私与隐私权

隐私是指公民不愿意为人所知或不愿意公开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私人信息,个人私事,私人空间;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

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个人权利与人身尊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隐私权已成为当代公民保护自身人格的一项重要权利。科技手段和现代传媒的普及,使猎取他人隐私、满足好奇心理、或达到商业及政治目的的社会现象已屡见不鲜,如今,涉及隐私权的案例呈上升趋势。

隐私的法律定义最早始于1890年《哈佛法学评论》中的一篇文章,文章要求隐私成为宪法的权利。隐私权的确认,是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司法实践的。我国宪法中未明确提出隐私权,但是涵盖了某些属于隐私权保护内容的具体条款,诸如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等等。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将隐私权视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而是将其置于名誉权之下加以保护,直到《侵权责任法》出台,才首次将隐私权视为独立的民事权益。

二、自媒体时代的隐私难题

社交网络的隐私问题突出表现为被动的隐私泄露与主动的隐私披露。被动的隐私泄露指个人隐私在社交网络上被他人故意或者过失的披露。这种侵害隐私权的方式是直接的,侵权主体、对象是明确的,只是用社交网络作为平台完成的,与传统的隐私侵权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速度上。在飞快的更新速度和极大的访问量面前,即便侵权行为的发生概率再小,可是一旦发生,带来的损害也会被放大而产生严重的后果。

主动的隐私披露是指个人在使用社交网络时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导致部分个人信息的泄露,这是社交网络在改变信息传播方式后带来的最大隐私难题,有学者称之为“无解的隐私难题”。

社交网络模糊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界限,使二者的区别变得难以把握,给原本泾渭分明的分类带来了一个“灰色”地带。发生在亲密朋友间的对话,当事人很可能不希望所有人都能聽到。社交网络恰恰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使得现实中的陌生人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发生在朋友间的对话。社交网络的转发功能,不仅为隐私泄露的影响范围扩大提供了条件,而且使得许多话语在情境缺失的情况下碎片化的被传播出去。网络上层不穷的口水战很多都是因为一句不适当的话而惹出的“轩然大波”。

三、Cookies的网络泛滥

Cookies是一种能够让网站服务器把少量数据储存到客户端的硬盘或内存,或足从客户端的硬盘读取数据的一种技术。当用户浏览某网站时,由Web服务器置于硬盘上的一个非常小的文本文件,它可以记录用户ID、密码、浏览过的网页、停留的时间等信息。

微软IEIO曾准备推出自动清除cookies的功能,但却遭到了商业网站的大力阻挠,习惯了通过cookies获得消费者信息的网站不愿意放弃这一简便有效的广告方式。新媒体时代人们对网络的使用时长大大增加,cookies使人们在网上的踪迹变得可以被追踪,如同人们不愿意被监视、追踪一样,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自己的上网活动被网站知晓。

四、智能手机的隐私隐患

人们越来越习惯智能手机带来的便捷,但是智能手机也存在明显的信息安全隐患。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位置服务的隐私问题。人们在享受位置服务的同时,也可能被人跟踪和监视。位置服务中如何保障用户隐私已经成为关于位置服务讨论中的核心话题。国内因手机签到等位置服务引发的刑事案件已有发生,其问题的严重性已经突破了隐私层面,直接威胁人身安全。另一方面是手机应用程序的隐私问题。智能手机带来手机应用被大量开发,用户在安装应用时往往会许可应用方获得其信息,但至于该应用将从手机中获得哪些信息,用户往往并不清楚。大量窃听软件、手机病毒开始通过热门应用捆绑进入用户手机,并窃听用户通话和短信,上传用户照片、视频、短信和通讯录,造成严重的隐私安全问题。如果这些软件提供商故意泄露或者不足以保护用户的信息,则将会导致数以万计的个人信息泄露。

五、保护策略

1.技术弥补

技术的进步使得私人化的数据越来越容易被获得。而技术措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从现实的角度考虑,使用技术措施来规避风险,完善隐私保护正是网络时代的特点之一。如果能用技术解决技术带来的问题,那将是用户与网站的双赢。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技术发展是把双刃剑,而我们要给予技术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因为现有技术存在弊端就对其全盘否定,予以遏制,惟其如此,才不至于阻碍时代的进步。

2.加强国家立法

新媒体环境下,个人隐私频频遭受威胁,这除了个人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构建自律机制之外,越来越多的人们希望法律能有所作为。

我国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规定: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这将隐私权放在名誉权之下进行保护。虽然之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均有涉及隐私权保护的内容,2009年《侵权责任法》把隐私权正式列为受到法律保护的一项民事权益,但这些法律中都未能明确隐私权的概念与外延,隐私权边界仍然模糊,这导致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力度不大。再加上立法未能反映新媒体时代隐私问题的新发展、新变化,加剧了新媒体时代隐私保护的难度。虽然法律的制定不能解决新媒体时代关于隐私保护的所有问题,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它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3.培育隐私文化,提高媒介素养

从公众的角度出发,应努力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进而提高媒介素养,树立健康的审美趣味,能够在媒体恶意传播隐私时提出质疑,自觉抵制,将兴趣关注点放在更多社会现实问题上,消遣娱乐也应有自己的尺度,不是追逐隐私,寻求刺激。在新媒体使用过程中,有意识地保护自己的隐私,在发表言论时,更加理性和谨慎,不泄露自己或他人的隐私及信息。

参考文献:

[1]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89

[2]张千帆.《宪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4:64O

[3]王坤.《隐私权的边界——一种基于平衡的视角》.《前沿》,2009(6)

上一篇:购车合同模板汇总下一篇:诚信勤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