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体可行性研究报告

2022-1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综合体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1篇:综合体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东盟(南宁)田园综合体可行性研究

摘要:中国-东盟(南宁)田园综合体项目符合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大政方针政策,也是政企战略合作模式建设现代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有益尝试。项目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东盟(南宁)田园综合体可采取以东盟特色农业风情文化+壮乡特色文化体验为基地的数字经济+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产业组合模式,将对驱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有效提升广西农业,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探索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国—东盟(南宁)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目标、项目投资情况、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功能区开发时序、效益评价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西农业综合开发立足区情、主动作为、服务中心、创新试点,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先行先试”的职能特色,以及综合投入、综合治理、综合提升的综合优势,全面启动实施国家、自治区、设区市三级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梯度创建,积极打造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创新平台。本文从项目建设目标、投资情况、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营收、效益等方面对中国-东盟(南宁)田园综合体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

一、项目建设概况

项目的总体战略定位为中国最大对接东盟的壮族原乡文化田园综合体。项目立足于广西首府南宁,对接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倾力打造对接文化交流、商务政务、会议培训、服务配套、展示交易等方面高规格的窗口与平台。

1、项目建设目标

中国-东盟(南宁)田园综合体项目是以乡村振兴为支点、企业投资为杠杆,撬动镇域资源开发促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的新型平台,是政府、企业和村民谋求共赢的示范平台。这就意味着本项目的总体规划必须有所创新和突破,要以动态、开放、辩证的创意思维,前瞻性、整体性、全面性地审视项目全新价值和把握区域发展、农业产业、旅游展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机遇,跳出一般开发框架,着手新农村的产村融合发展,整合政策和市场资源要素,以新型城镇化为撬动支点,以产业驱动新农村城镇化建设,探索和谋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一体化、同步发展模式,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在西南乃至全国树立全新示范样板。

2、项目投资规划

中国-东盟(南宁)田园综合体项目主要依据田园综合体创新为理念,搭建创新智慧平台,树立农业生产、农业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一体化国家样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产业凝聚型、资源节约型,体现现代服务型的立体创新国际化田园综合体。项目占地约8000亩左右,分3期开发,建设周期为5年。项目在规划期内总投资估算约为24亿元人民币。近期投资约5.5亿元,占总投资的23%;中期投入12.2亿元,占总投资的51%;远期投入6.2亿元,占总投资的26%。中远期投入比例大,中远期项目高投入快收益,快速收益和体现出先期投入项目收益,实现中后期发展资金积累,为更加长远的可持续化发展提供了坚实后劲,滚动发展,降低了投资风险。同时,各项目可根据其不同的性质和资金状况,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寻找不同的融资渠道。

二、项目建设内容

根据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市场需求及趋势,依托项目区位、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农业资源优势,以品牌农业精细化生产、品牌农产品及生产要素交易流通、品牌农业循环经济、品牌农业休闲体验为主线,坚持农业产业化、商贸服务集中、休闲体验集中的原则,结合南宁乡村振兴建设,按照田园综合体发展要素及需求,构建“一镇两轴六区九基地十组团”的功能空间布局:“一镇”,即壮乡风情田园小镇;“两轴”,即壮乡生态农业景观轴、东盟农业景观大道;“六区”,即东盟休闲网红农庄区、数字农庄配套区、新经济生态乐活区、品牌农业精细生产示范区、品牌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区、电商物流园加工配送区。“九基地”,即壮族原生态文化基地、农民创业实践基地、珍稀林木试验基地、特色果品研发种植基地、创意农业休闲基地、中国-东盟休闲运动基地、中国-东盟农业庄园基地、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基地、青少年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基地。“十组团”,即壮乡风情田园小镇、南宁农业大观园、东盟国际商务会都、壮族风情游乐场、南宁(东盟)国际汽车竞技基地、壮乡养生福地、南宁农业创业农庄集群、东盟风情农庄、广西东盟休闲农业村、生态休闲谷。

三、项目开发时序

项目拟采取分步实施,进行动态滚动开发,三期有序推进,总体规划期限为2022-2027年,重点规划2022-2024年。

首期2022—2023年,重点新经济生态农庄乐活区、品牌农业精细生产示范区,万花谷休闲运动公园搭建品牌农业展示平台,带动人气、商气、地气,带动园区的崛起。

中期2024年—2025年,重点开发电商物流园加工配送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区、电商创业园O20餐饮区一二期项目,構建现代化农业物流商贸服务和智慧农业休闲旅游平台。

远期2026—2027年,重点南宁(东盟)国际汽车竞技中心、电商主题公园互联网娱乐区,构建品牌农业综合服务平台以及具有强大影响力、现代化地方标志性的产业。

四、效益评价

1、经济效益评价

随着项目通过科学规划、合理有序的开发和营销推广,项目通过销售生态农产品、旅游产品和服务及品牌交易物业三类商品与服务,实现丰厚的经济收入。项目营收主要来自农业产品收入、旅游收入、交易物业销售及租赁收入,以及园区增值服务等多项收入来源。

营业收益预测:结合旅游接待量及人均消费预测、相关经济数据,综合人均消费水平增长等社会因素,经测算,项目规划区各类营收到2023年将实现34674万元营收,之后将进入收益增长期,到2029年将实现430276万元,在7年的规划期内,总营收1092377万元,年均营收156053万元。

营业税金及附加估算:营业税税率按5%计算,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附加分别按税率5%、3%计算,到2024年项目将实现营业税及附加1,872.4万元,到2028年将实现23,234.9元的营业税及附加税金贡献。规划期内,年均上交营业税金及附加3346.5万元。

2、社会效益评价

本项目是抢占田园综合体的制高点,跳出一般性田园综合体单一思维框架,立足农业服务业前端,从产业技术模式创新,构建品牌农业服务平台、农业旅游休闲的全体系功能。项目全面平衡社会效益、投资企业利益和农民利益的角度,全面综合性处理新村建设、农业和旅游双链发展、农民创业致富,将在新农村建设创新示范、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成果推广、扩大区域影响力和带动就业四个方面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经测算,项目运营投产后,将提供2000个以上的品牌农业商贸经营档位,年加工转化农产品能力达40万吨,万吨级的专用冷库群和冷链系统,预计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物流企业20家,实现年交易量400万吨左右,农产品交易额100亿元;仅旅游休闲类消费收入营收达年均约3亿元,为社会提供了数千个商业机会和近万个岗位。

3、生态效益评价

本项目采用农业产业种养植、加工物流和商贸服务,采用循环农业先进技术,实现生态园区打造,减少农药的使用量,确保人畜安全。在生态旅游项目建设时采取合理利用大自然现有的旅游资源,尊重本区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控制建筑容量和强化绿地系统的营造与建设,同时本着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建立生态型绿地,维护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在新农村建设中逐步普及以沼气、太阳能为主的绿色新能源,规范居民点生活垃圾定点分类投丢,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居民点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后才排放。因此项目区生产将不会对苏圩的土壤、大气和水资源造成污染,不仅节约农业开支,而且还有改善环境和平衡生态的作用,是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四、环境保护及措施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促进核心区生态环境建设和良性生态循环为园区环境保护原则及发展理念: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园区内应以农业景观绿化为特色,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生物多样性及生物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力求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在研究环境保护治理措施时,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角度分析论证,力求环境保护治理方案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

坚持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的统一,以生态功能支撑经济功能,并以经济功能促进生态功能的提升,重点加强园区物质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及有害物质安全控制。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功能规划的要求,坚持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的要求。坚持“三同时”原则,即环境治理设施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注重资源综合利用,对环境治理过程中项目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采取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方案。在环境保护措施方面项目区必须坚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容量控制、制定标准、分项保护的措施。

1、生态容量控制方面

根据生态环境自身恢复承载量、旅游市场容量进行平衡测算,额定日旅客接待量和年游客接待量。项目将基于整个规划区的各园区,项目根据面积法计算得生态容量控制值为33440人/日,游人容量在综合平衡其他相关条件后,建议在实际操作时将结合新村居住,园区长期居住人口控制在10000人左右,整个园区日游人容量控制值为 33440人左右。

2、环境污染防治方面

制定标准、分项保护,将环境划分为垃圾处理、农业污染处理和景观植被恢复等陆地环境,水体环境,大气环境,噪音環境及动植物保护五大专项保护。

(1)水体污染防治:在项目区水系节点和各功能区定点定期进行大气、土壤、水质等环境质量监测,建立环境质量档案,同时建立完善的污水排放、处理系统,防止农药和重金属以及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道或池塘中。生活污水应设计管道和去污处理,厕所应有标准化化粪设施,提高公厕的整体质量,不可雨、污合流。

(2)大气污染防治:严格规定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三废排放标准,推行绿色低碳项目区内公共交通系统,除主干道外禁止行车,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和固体废物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变废为宝。

(3)噪声污染防治:在项目区内,限制和禁止汽车鸣笛,接待设施和度假社区面向公路一侧,要种植高而密的树木,一部分消除噪音,同时遮挡视线促进景观的协调性。

(4)固体废弃物处理:对广大游客和新村居民进行宣传教育,强化环保意识。配备专职环卫人员,园区内配有明显标志的分类垃圾桶。园区道路清扫率要达到100%,园区有专人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大力发展机械化清扫作业,推行垃圾袋装化;提高无害化处理率,协调垃圾处理站和景区垃圾的运送及处理。

五、项目组织管理及营销策略

要想确保整个项目能够顺利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统一运营,分项投资,分步实施,开创“政府引导、企业投资、民众参与、市场运营”的新模式。搭建四方共同发展的平台,激活各种生产要素,提高项目核心竞争力和长远发展活力。

项目营销主要涉及品牌整合营销和招商推广两个方面,整体围绕树立企业和项目品牌形象、引起市场对项目的高度关注、实现园区重点项目顺利招商和快速收益实现滚动开发四大目标,采取“模式创新,高举高打,公关先行,分类深耕”的营销策略。

六、项目结论建议

通过全面的市场调查及预测和对项目建设的条件分析、投资概算和财务分析得出该项目的总体评价:

中国-东盟(南宁)田园综合体项目符合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政策,也是政企战略合作模式建设现代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有益尝试。项目优势明显,特色鲜明,项目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东盟(南宁)田园综合体可采取以东盟特色农业风情文化+壮乡特色文化体验为基地的数字经济+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产业组合模式,将对驱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有效提升广西农业,新农村的创新模式探索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规划建设内容先进,项目区生产的各类农产品及深加工产品等产品市场广阔。项目可以有效整合现代农业技术科研单位、旅游休闲、投资等企业资源,为项目后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和广西地区的有关政策和总体发展规划,建设内容合理,外部建设条件良好,将极大地促进南宁地区的物流业发展,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建成营运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是符合国家政策、适合市场需求、服务于广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因此,积极推进建设中国-东盟(南宁)田园综合体,争取早日投入使用,对南宁市、广西及全国品牌农业、农业旅游休闲型新农村建设有广泛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玉红.德庆县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J].农业与技术. 2021(03)

[2] 史云,杨相合,谢海英,张琪,李壑清,葛文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实现形式——田园综合体[J].江苏农业科学. 2017(24)

[3] 于小琴. 规划设计中的“田园综合体”模式[J].中国林业产业. 2016(10)

作者简介:林莉萍(1980-),女,广西南宁人,汉族,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乡村旅游、文旅融合。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中国-东盟(南宁)田园综合体可行性研究》(项目编号:2020KY50015)

作者:林莉萍

第2篇:3G移动网络综合代维可行性研究

3G移动网络综合代维可行性研究

马广茹

(中国电信 吉林市分公司,吉林 吉林132000)

摘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3G的移动网络已经成为各种互联网应用的管道和平台载体,其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已经成为网络运营商的经营发展的基石,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维护方式、维护效率、效益,同样受到多方面的研讨。该文以中国电信集团北方某地市分公司(以下略称“电信”)为例,进行移动网络维护从分散代维向综合代维转变的可行性研究。

关键词:3G;移动网络;综合代维;可行性研究

1 电信移动网络实施综合代维的背景

电信移动网络布局:按行政区划分为三区两县,其中市区基站(65) 个、甲县基站(49) 个、乙县基站(46) 个。

无线网基站160个,其中自有产权基站73个,共享联通基站79个,共享移动基站8个;射频拉远10个,其中自有产权5个,共享联通产权5个;室内分布15个;直放站2套; WIFI热点12个AP设备共计92个。

2008年电信与联通重组后,接手CDMA网络,网络维护采用分专业维护的方式。基站内无线主设备采用自维(电信公司员工维护),其它如动力环境、天馈系统、铁塔、分布系统等分专业进行代维。

2 电信移动网络分散代维的现状

2.1 多家代维单位格局

多家代维单位的格局的形成,缘于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以往管线建设上电信多采取合建或跟建方式,电信所占管线比例较小,所以在维护上多采用主建方的维护单位。二是2008年随C网划分的光缆电信仅占光缆蕊数的三分之一,维护也选择联通的维护单位

2.2 分散代维的投入规模

共有代维单位8家,人力投入41人,车辆共计13台,电信主设备自维还需投入部分儀器仪表和发电机等。

2.3 分散代维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络用户数的持续增长,无线网络规模不断扩大,设备维护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分散代维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使得运维管理工作难度增加。多家代维方式,人为的增加了维护边界,而且管理上难以统一规范,常常费时、费力还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3 综合代维的实施内容

3.1 对代维单位的要求

3.1.1 资质要求

根据基站代维业务(基站代维、塔桅与天馈系统代维、基站环境、传输设备、直放站代维、WLAN、分布系统代维和网络优化)的工作特点和代维要求,代维企业应至少具备如下资质条件:

1) 必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工商局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合法成立并存在的企业。

2) 从事基站代维、直放站代维和分布系统代维业务的,其经营范围须含有通信设备的施工或维护等内容;从事塔桅与天馈系统代维业务的,须具备铁塔、桅杆的安装许可证和建筑企业的安全资格证书。此外,投标人还须具备2年以上相关专业维护或3年以上相关专业施工经验。

3) 公司注册资金在1000万以上;

4) 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符合要求的硬件设施。

3.1.2 人员配置要求

人员数量:基站代维业务,每30个宏物理基站(拉远模块和微蜂窝折合方法同上)配备1名代维人员;塔桅与天馈系统代维业务,每50座铁塔或80座桅杆配备1名代维人员;室外直放站代维业务,每30个物理基站配备1名代维人员;室内分布系统和WLAN业务代维业务,每30个中等规模分布系统(大、小系统折合方法同上)配备1名代维人员。一个小组新增以上个人最大代维业务量的40%时,须按比例增配代维人员。对于空调代维、塔桅与天馈系统代维业务已与基站代维业务整合的代维企业,允许合设代维小组的部分代维人员最多兼任两项业务的岗位职务,但每项业务的兼任比例应控制在每小组不超过1个人,且不超过该两项代维业务小组总人数的30%。

人员结构:每小组配备1名巡视员,其余人员均要求为检测员。

学历与专业:协议签订后,新增代维人员必须具备高中以上学历,年龄在35周岁及以下的小组长,必须具备中专以上学历。对于基站代维、直放站和分布系统代维业务,1个小组内必须有2人以上(小组人数仅2人时,可以为1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且尽量属于通信、电子、电源类专业毕业。

操作证件:所有代维人员在岗前必须通过双方组织的上岗考试,以及电信组织的达标考试。此外,基站代维、直放站和分布系统代维业务,要求检测员均持有电工证;塔桅与天馈系统代维业务,要求所有代维人员持有由省、地劳动局或授权单位出具,并在有效期内的登高证。直放站和分布系统代维业务,每小组内要求有2人以上持有由省、地劳动局或授权单位出具,并在有效期内的登高证。

人员稳定性:以代维小组为单位,半年变动人数不得超过1个人,且更换人员素质须超过或与原有人员素质相同。

劳动合同:代维企业必须与骨干员工签定2年以上劳动合同,与其他代维人员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骨干员工占检测员总数的50%以上。

3.1.3硬件资源配备要求

1) 车辆要求:除每小组配备1辆车外,每2个代维小组另配1辆车用于发电工作(150个宏基站以内的县市分公司,对第3辆车的配备可适当放宽要求);分布系统代维业务,每200个中等规模分布系统(大、小系统折合方法同上)配备1辆车;其余代维业务,每个代维小组配备1辆车。每个办事处至少配备1辆皮卡。

2) 办事处和代维小组驻地要在电信附近:办事处需设立24小时值班电话和传真,随时接受电信有关抢险救灾、投诉和故障处理等通知。办事处和代维小组均至少要配备电脑1台、手机1只、办公桌椅1套,各种柜子(包括仪器仪表、备品备件、工具、材料和资料等)1套,电脑需具备宽带上网功能,其中便携电脑的配备要满足各小组蓄电池容量测试等需要。办事处和代维小组合设的,办公设施可合用。

3) 要符合各项代维业务对仪器仪表和主要工具配备方面的要求。

3.2 代维单位的服务内容

3.2.1 服务范围

无线设备、动力设备、塔桅机房、传输设备、日常投诉实地测试、基站环境等包括C网宏基站环境、微蜂窝基站、室外直放站站点及室内分布站点内无线设备、电源设备、基站室外天馈部分(铁塔、天线及馈线等)、WLAN等配套设备(开关电源、整流器、蓄电池、空调、UPS、逆变器等)和机房周边环境和相关投诉处理等内容。

3.2.2服务内容

1) 代维工作计划巡检、故障抢修、安全保障、环境卫生;

2) 资产管理、配合验收移交、文档;

3) 应急演练、应急通信保障;

4) 投诉及工单处理。

3.3 代维单位的组织架构

综合代维公司设立综合代维管理调度岗,负责接应电信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代维公司组织机构下设巡检组、抢修组、投诉处理组、电费管理组。

1) 巡检组:负责日常网络巡检工作,共4个人,分为两个片区。

2) 抢修组:负责日常网络故障处理,共2个人。

3) 投诉处理组:负责日常网络投诉处理、配合网优进行网络测试,共1人。

4) 电费管理组:负责全网基站电费清缴、电费台账的管理;共1人。

3.4 电信对综合代维单位的管理模式

1) 采用一对一的管理模式,建立全面、完善的管理體系,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标准和具体措施,综合代维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2) 建立全面、完善、统一的管理体系,促进代维工作标准化。

3) 制定《综合代维服务规范》、《代维工作技术规范》,统一服务内容和要求。

4) 制定《综合代维考核办法》,完善代维评估体系,从分散代维的“结果考核”向“过程及结果考核并重”转变。

5) 制定《代维管理办法》,明晰日常管理内容和工作流程。

4 实施综合代维后的效果预估

4.1 维护质量

采取同一地点、联合办公的形式,同步开展工作,使综合代维公司成为最基层的维护单位、电信的补充力量双重角色,为协调配合、高效维护,创造前提条件。

网络安全的基本保证:基站环境及安全的日常巡检,包含基站主设备、动力配套设备、基站传输设备、天馈、铁塔、通风节能设备的基本工作状态检查。综合代维的工作重点就是把基站动力环境工作做精、做细,确保无线网的稳定运行。

故障工单派障流程:电信通过管理系统对综合代维人员派工单,综合代维人员接单和回单全部通过智能手机来完成,可以大大提高故障响应与回复的速度。

科学配置人员,提高专业水平:

1) 进一步优化与整合电信的维护人力资源,集中维护力量到高层次的网络维护管理和优化工作上去。

2) 综合代维人员专注于日常维护工作,将简单重复的工作做到精准,有效提高工作质量,降低网络故障率。

4.2 成本效益

自维人员减少:通过综合代维,减少了电信自维人员,降低了人工成本,优化了维护队伍结构。比分散代维可节约费用11%。

设备维保取消:通过综合代维,取消设备维保,降低高额的设备维保费用,比分散代维可节约费用20%。

降低车辆使用:通过综合代维,降低使用车辆和燃油费,从而降低维护成本,比分散代维可节约费用9%。

维护成本总额可以降低40%。

5 结论

综上所述,3G移动网络的综合代维比分散代维具有很多优势,可以提高电信网络维护质量、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维护成本,具有可行性。

尽管如此,同时也会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

代维人员属地化的问题 :需要有效保持代维队伍的稳定,做好维护人员储备工作,避免骨干力量流失, 逐步实现代维队伍本地化管理 。

代维技术水平的问题 :初期肯定会面临多专业维护的综合能力不足的问题,要通过企业内部培训、培训机构专业培训等渠道,加快现有综合人才知识结构与专业能力的自我转型和提升,从而打造一支技术过硬,整体素质较高的综合维护队伍。

代维服务意识的问题 :代维人员直接面对客户,因而要以电信的服务标准来要求综合代维人员,提升代维人员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感知;严格执行代维服务质量标准,最大限度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代维单位的考核问题:必须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以有效督促达成综合代维的目标,用扣减代维费用乃至退出机制,约束责任义务,而这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

作者:马广茹

第3篇:我国碳金融综合监管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任何金融监管模式都是依赖于金融体系制度结构设计的。碳金融创新和碳市场的出现已经使金融公司和金融系统的风险特征更复杂。碳金融运作国际化的加强已经突出了监管的国际因素,我国一些关于监管机构制度结构的传统假设受到了挑战。研究发现,我国金融监管目前采用的分业监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碳金融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建立碳金融综合监管模式,该模式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性,提高监管效率和效果。通过对多种子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碳金融综合监管的最佳选择应该是双峰模式。

关键词:低碳经济;综合金融监管;碳金融;监管模式;双峰模式

一、 引言

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碳金融的发展使资金流向低碳市场的效率大幅提高,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碳金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碳项目的金融活动,另一类是基于碳配额的金融活动。

目前,国际碳金融市场已经发展壮大并趋于成熟,成为碳金融发展的基础。我国的碳金融市场虽然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但碳金融产品的创新和碳市场的发展非常迅速,一方面碳金融的发展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碳金融风险随着碳金融业务的发展而日益增加。目前,国际上有关碳金融风险监管的研究尚属罕见,国内相关研究更是处于空白阶段。由于金融系统具有内在的脆弱性,金融机构的企业性质决定了其具有趋利性的本质,并且金融风险一旦发生,具有极强的负外部性和传染性,所以碳金融风险的防范是碳金融稳健发展的必要保证。

欧盟在建设碳金融市场方面有相对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学者们的研究始终围绕金融发展和金融风险的范畴,而没有突破并上升为碳金融监管的研究,即缺乏政府如何控制碳金融风险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集中在碳金融市场建设方面的政府的角色问题。申文奇(2011)在研究我国碳金融市场建设方面,通过比较欧盟金融市场以及碳金融制度,提出有关我国碳金融建设以及碳金融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他认为在碳金融市场建设上面,政府角色十分关键,政府先行引导,后续市场主导。政府的主要角色是规划者、监督者、管理者和引导者,引导各级市场向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最终保障环境资源在市场中得到合理配置。二是在肯定政府在碳金融市场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研究碳金融发展中政府如何给予配套政策,沈冰等(2011)也认为发展碳金融需要完善碳金融发展的综合配套政策。三是关于京都议定书的讨论。在国内,同样难以找到碳金融风险监管方面的研究。在把风险控制在一定限度的条件下发展碳金融是我国政府的必要选择,因此,在大力发展碳金融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讨论如何预防碳金融风险,建立怎样的碳金融监管模式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过去的20年内,大的跨国经营的金融集团的出现,金融机构金融业务的融合和金融趋同的出现,使银行、保险和证券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这使得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采用综合机构模式来监控金融风险的国家逐渐增多。碳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碳金融市场逐步建立起来,政府、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担保公司等各家金融机构都可能开展碳金融业务。碳金融业务涉及到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采用原来的分业监管模式可能效率低、效果差、不能形成规模经济,不适应碳金融发展的要求,因此,借鉴国际上的金融监管实践和研究,讨论我国的碳金融综合监管模式的可行性具有现实意义。

全文分为五部分。第二部分分析我国现行金融监管模式用于碳金融监管可能出现的问题;第三部分探讨采用综合监管模式的可行性;第四部分研究如果采用综合监管模式,采用综合监管哪种模式更适合;第五部分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与总结。

二、 我国现行金融监管模式分析

我国现行的监管模式是分业监管,采取了“三会一银”的监管格局。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我国的金融机构呈现出以全能化为特征的混业经营趋势。金融机构经营模式的变化也给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吴思麒(2004)分析我国现行金融监管组织机构模式时,认为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分业监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混业经营的现实要求,不能及时发现风险和有效控制风险。二是分业监管对上市金融机构的监管存在目标冲突。三是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使分业监管暴露出许多弊端,出现了监管的内容相近,职能重复;地位平等、各司其职;信息不能共享,难以沟通和协调;规模不经济;监管真空等一系列问题。四是目前的分业监管模式不利于监管业务多元化的外资金融机构。

碳金融市场中跨国合作更为普遍,碳银行、碳保险、碳证券之间密切相关。碳基金、碳项目让国际合作变得更加紧密。目前分业监管的模式的问题变得更为显著。

随着分业监管模式问题的不断暴露,采用综合监管模式的国家增多起来,我国学者们开始探讨适合中国的综合监管模式。董小君(2004)从分析统一监管和分业监管两种国际金融监管模式入手,说明国际上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通用模式。认为我国应建立一个以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为监管主体,机构内控为基础,行业自律为纽带,社会监督为补充的综合监管模式。曹凤岐(2009)通过比较了各国(地区)金融监管体系的演变及变化趋势,分析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沿革、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必要性,认为“长远来看,中国应当走金融统一监管或综合监管之路,变分业监管为统一监管,建立统一监管,分工协作、伞形管理的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的模式对决定监管效率和有效性的一些先决条件有直接的影响(Carmichael et al.,2004),从而选择怎样的监管模式成为能否实现高效监管的前提条件。Cihák和Podpiera(2006,2007)认为完全综合监管比其他类型的监管更有效并有更高的监管质量,综合监管与监管质量正相关。Cihák和Podpiera(2008)通过对84个国家的监管模式和监管质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综合监管伴随着高质量的保险和证券监管以及更高质量的跨部门监管,而且对于还处于发展阶段的保险和证券部门,综合监管更有助于提高监管质量。如果监管机构集中在一个单一的金融机构中,监管的专业知识也会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由于存在路径依赖,并且金融监管体系改革需要巨大成本,另外,金融监管制度与体系的改变会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所以金融监管变革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为了防范碳金融风险,本文将进一步讨论可否对碳金融实施综合监管,而不是讨论对整体金融监管框架进行改革。

三、 碳金融综合监管的可行性分析

任何金融监管模式都依赖于金融体系制度结构设计。在金融系统中金融创新挑战了许多现行制度创立时的假设。碳金融创新和碳市场的出现已经使金融公司和金融系统的风险特征更复杂。碳金融运作国际化的加强已经突出了监管的国际因素,我国一些关于监管机构制度结构的传统假设受到了挑战。

一般有三类监管制度安排的分类方式:按机构分类,按功能分类或按目标分类。按机构分类时,往往习惯将金融业务分为银行、保险和证券三大类型。我国现行金融监管模式为按三大类型机构分类。我国将碳金融视为金融创新,按机构类型不同分别由不同的机构负责监管。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类型(如基金管理,财务咨询等)也需要监管,需要置于适当的制度结构中。

不同功能由不同的机构进行管理,不论什么机构执行,都会有问题。不同类型的监管机构提供不同类型和强度的管理,这就像按不同的制度执行几个功能一样会导致竞争问题。另一方面,专注于功能意味着一家金融机构(特别是如果它是一个金融集团)可能受到不同类型的监管和在不同监管机构的管理,这样必然造成监管效率损失,同时也影响监管效果。

设计监管模式的最终标准必须是有效果和有效率的。效果是指是否达到目标;效率是指是否在一个有效地途径上达到目标,同时并没有给对方和己方增加不必要的成本。碳金融的分业监管可能引发监管机构间的竞争和纠纷问题。无论是碳项目还是碳配额都可能涉及到多家金融机构的多个碳金融产品,甚至会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多个监管机构往往存在多个监管目标,他们共同面对同一客体时就会引发冲突。如果在单一机构不同部门之间内部解决而不是在不同机构的外部时,交易成本会更低。

在监管模式设计中应该考虑规模经济,如果存在规模经济,机构数量越少制度成本越低。碳金融是一个新兴领域,综合监管模式也许会更有效,因为资源共享和特别的信息技术系统和支持服务。在综合监管机构中,员工部署的优化会比专业分业监管机构更容易实现。

综上所述,对于碳金融市场来说采用综合监管能带来更高的质量,而对于碳金融市场中刚刚兴起,并且经济规模相对较小这一特性,采用综合监管具有规模经济性,从而可能更好的保证碳金融监管的效果和效率。

四、 碳金融综合监管模式的选择研究

依据金融部门监管框架,金融监管分为宏观审慎监管、微观审慎监管、商业行为(消费者保护)监管和竞争政策四个方面。每一方面都对应一种类型的市场失灵(分别为系统性不稳定、信息不对称、市场不端行为和反竞争行为)。在大多数国家中,宏观监管由中央银行执行,竞争问题则通常由一个单独的机构通过规范竞争行为来解决。

Cihák和Podpiera(2008)重点研究了审慎监管和商业行为监管,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把综合监管分为三大类,完全部门整合模式、部分部门整合模式、分业监管模式。

1. 完全部门整合模式。这一模式设计为一个机构负责所有主要类型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审慎监管。这一模式有三种子模式:

(1)全部门和功能综合模式。一个监管机构不仅负责所有金融系统中的次级部门的审慎监管,而且负责商业行为监管。英国金融监管局(FSA)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

(2)双峰模式。这一模式下一个监管机构负责金融系统中所有部门的审慎监管,而另一监管机构负责所有部门的市场监管、消费者保护和公司治理。换言之,存在两个功能不同的综合监管机构。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和澳洲证券及投资监察委员会是典型的双峰模式。荷兰、法国和意大利也采取了类似的金融监管结构。

(3)全部门部分功能整合模式。设有一个综合监管机构,但是部分职能与中央银行共享。德国金融监管机构(BaFin)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德国中央银行与德国金融监管局(BaFin)共同对银行进行监管。

2. 部分部门整合模式。这一框架下的监管机构负责对三个主要部门中的两个进行监管。这种模式包括三种子模式——

(1)银行和保险公司综合监管模式。如,加拿大、厄瓜多尔和马拉西亚;

(2)银行和证券市场综合监管模式。如,芬兰、卢森堡、墨西哥和瑞士;

(3)保险公司和证券市场综合监管模式。如,保加利亚、智利和牙买加。

3. 分业监管模式。这一模式只包括分业监管机构,即银行、保险、证券分别设立监管机构进行管理。这一模式一直以来是国际主流管理模式,阿根廷、巴西、中国、法国、俄罗斯和美国正在使用。

依据IMF(2004)的评价方法,一种好的监管模式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可调整的管理,包括监管的目标、独立性以及问责制;(2)审慎的监管框架,例如风险管理、资金充裕性、内部管理和公司治理;(3)监管实践,即监督、监管、强制执行、联合和批准;(4)金融诚信(安全网)包括消费者保护和惩戒经济犯罪。

以IMF(2004)的评价方法为标准,Cihák和Podpiera(2008)认为双峰模式具有更加审慎的监管框架和更加有效的监管实践,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双峰模式的监管质量平均高于其它监管模式的监管质量。

双峰模式是对金融监管框架中的审慎监管、商业行为(消费者保护)监管两个方面分别建立独立的监管机构,分别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不端行为的市场失灵问题进行专门的监管,配合中央银行对系统不稳定问题和单独机构对反竞争行为的处理,健全了金融监管框架各方面的监管。同时双峰模式加强了商业行为(消费者保护)的监管,这在其他的监管模式中是不存在的,可以更好地进行市场监管、消费者保护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监管。

双峰模式的优点如下:(1)两个机构监管目标明确且监管责任授权清晰;(2)问责制明确;(3)不存在其中某个监管会占主导地位的威胁;(4)如果两个领域出现冲突,更容易外部解决;(5)权力不至于过度集中;(6)出现信誉风险的可能性更低。因而,双峰模式比其他综合监管模式表现出更高的监管质量,且在我国分业监管的大背景下,建立双峰模式的碳金融综合监管,可以更好的发挥碳金融综合监管的效果和效率,同时缓和与其他分业监管模式之间的冲突,对于建立健全新兴的碳金融市场的各种制度奠定了基础。

五、 主要结果和结论

本文在对我国现行金融监管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碳金融监管模式的构建问题。我国目前采取的三部门分业监管模式,碳金融监管按金融创新处理,没有统一的监管机构和监管制度。随着碳金融的发展与壮大,碳金融业务涉及到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新兴的市场,并且涉及到国内和国际多方主体,分业监管的模式已经不利于碳金融风险的管理。因此本文探讨了碳金融综合监管模式的可行性。

研究表明碳金融综合监管模式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特别的信息技术系统和支持服务。在综合监管机构中,员工部署的优化会比分业监管机构更容易实现,即碳金融综合监管模式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本文进而通过对综合金融监管的各种子模式进行分析,探讨了碳金融综合监管模式采取哪种子模式更有效果和效率,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1)我国现行金融分业监管模式已经不适合碳金融的监管,应该对碳金融监管模式进行改革。建立专业的碳金融监管机构,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监管效果和效率。

(2)双峰模式是碳金融综合监管的首选模式,这种模式具有更好的效果和更高的效率。

(3)金融监管体系改革需要巨大成本,另外,金融监管制度与体系的改变会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所以金融监管变革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Carmichael, J., Fleming, A., & Llewellyn, D. T. Aligning financial supervisory structures with country needs. Washington: World Bank,2004.

2. Cihák M., & Podpiera, R. Experience with integrated supervisors: Governance and qual- ity of supervision. In D. Masciandaro & M. Quintyn(Eds.), Designing financial supervision institutions: Independence, accountability and governance. Cheltenham: Edward Elgar,2007.

3. 曹凤岐.改革和完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7-66.

4. 董小君.国际金融监管模式的比较与借鉴.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3):88-91.

5. 申文奇.欧盟碳金融市场发展研究.吉林大学,2011.

6. 沈冰、冉光和、鲁钊阳.中国碳金融问题研究进展.经济问题探索,2011,(9):148-152.

7. 吴思麒.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对金融监管组织机构模式的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4,(35):14-25+37.

基金项目: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低碳经济时代的碳金融机制与制度研究”(项目号:10AJL006);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碳金融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号:吉教科文合字[2011]第380号);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法经济学研究”(项目号:2010JC036);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顾洪梅,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杨文丽,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硕士生;何建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收稿日期:2012-07-16。

作者:顾洪梅 杨文丽 何建华

第4篇:某城市综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宏观经济分析4 -

1.1.1 江夏区区位概况4 -

1.1.3 GDP发展概况6 -

1.1.5 江夏区在武汉市的经济地位8 -

1.2.1 江夏区房地产投资发展状况8 -

1.2.3 江夏区房地产行业发展前景分析9 -

2.1 项目基本情况9 -

2.1.2地理位置10 -

2.2 项目周边10 -

2.2.2 环境11 -

2.2.4 商业及其它配套12 -

2.3.1优势——Strength13 -

2.3.3机会——Opportunity13 -

第三章 市场调查分析13 -

3.1.1 参考楼盘的选取15 -

3.1.3.现阶段可能的销售价格28 -

3.1.5项目预期销售价格28 -

3.2 江夏区商业调查与分析29 -

3.2.2江夏区商业布局34 -

3.2.4 本项目商业入市价格36 -

4.1社会效益36 -

4.1.2提供更多就业岗位37 -

4.2经济效益38 -

4.2.2 开发商经济收益(详细分析见第七章)38 -

4.3.1 片区现状39 -

4.3.3 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居住质量40 -

5.1总体发展战略40 -

5.1.2 本项目着力打造成为新城市综合体41 -

5.2 产品规划及开发建议42 -

5.2.2 用地规划建议44 -

5.2.4 商业街规划建议46 -

5.2.6项目开发建议——总体规划、分期建设、滚动开发48 -

第七章 项目收入与投资估算49 -

7.2 项目收入与投资估算49 -

7.2.2 投资成本估算53 -

第八章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54 -

8.1.1项目利润54 -

8.1.3 项目利润率56 -

8.2 项目敏感性分析56 -

8.2.2拆迁成本分析影响57 -

8.2.4商业面积敏感度分析57 -

8.3.1政策风险57 -

8.3.3项目风险59 -

8.4 项目风险规避 - 59 -

附录:拆迁实施方案 61

1拆迁相关政策解读 61

1.1 物权法条件下的房屋拆迁 61

1.2 武汉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 63

1.3 武汉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管理暂行规定 64

1.4法律条件下房屋拆迁中的博弈根源 65 2拆迁难点分析 66

3 解决方案 69

3.1 拆迁程序分析 69

3.2 拆迁案例分析 73

3.3 本项目拆迁公司起用模式分析 77

3.4 拆迁安置方式分析 78

3.5 补偿方式分析 80

第5篇:城市综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

第一部分综合体项目概况

1.1 项目名称

1.2 建设地址

1.3建设主体

1.4 建设内容

1.5投资规模

1.6建设周期 (可分三至五个阶段完成)

1.7 效益评估

1.8编制依据

第二部分铜陵市(商业)市场概况

2.1我国

2.2区域

2.3铜陵市现有城市

2.4项目提出背景

2.4.1现状与差距

2.4.2项目发展趋势

2.5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6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项目优势与劣势分析

3.1项目优势

3.1.1区位及交通优势

3.1.2项目定位及规划优势

3.1.3 市场竞争优势

3.1.4 专业运营优势

3.1.5政策环境优势

3.2项目劣势与局限性

重点强调软性环境,政策环境等方面,为后面的”政策扶持”埋下伏笔.

第四部分项目选址与定位

4.1项目选址

4.1.1选址原则

4.1.2地理位置

4.1.3地块现状

4.2项目建设条件

4.2.1自然条件

4.2.2基础设施

4.2.3社会经济条件

4.2.4其它条件

4.3项目定位

4.3.1项目整体定位

4.3.2项目功能定位

第五部分项目布局与运营

5.1总平面布置

5.1.1总平面布置原则

5.1.5总平面布置方案

5.2项目建设规模方案

5.2.1项目建设总规模

5.2.2规模方案

一般应包括相关主题的商城、商住一体办公区、住宅配套区、市场信息化工程建设等具体内容。

综合体项目组成

分析主要业态构成等

5.3项目运营方案

5.3.1完善专业市场整体配套

5.3.2保障项目运营的基本措施

5.3.3构建专业化运营团队

5.3.4明确领先发展战略

5.4优惠政策扶持

重点从土地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规费政策等各项政策方面来分析论述,如篇幅过长也可考虑此一部分单列。

第六部分环保、消防及节能

6.1环境保护

6.1.1项目拟采用的环境评价标准

6.1.2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6.1.3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

除优惠政策外,适当分析下该项目在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环境影响;注明该项目综合体具体设计时应有哪些节能政策要求和措施安排.

6.2消防安全

6.2.1消防工作方针

6.2.2消防措施

6.3节能安排

6.3.1设计要求

6.3.2节能措施

第七部分财务分析

7.1投资估算

7.1.1估算说明

7.1.2投资估算范围

7.1.3投资规模

7.1.3流动资金估算

7.2项目总投资及构成

7.2.1资金筹措

7.2.2财务评价

第八部分项目效益评估

8.1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可从市场、产业结构、消费文化、创业发展、扩大就业、提升人才素质、参与国际交流竞争、提升区域专业分工与效率等多方面进行论述和分析。

8.2项目社会效益分析

8.3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

第九部分城市综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9.1结论与建议

主要包括对推荐的拟建方案的结论性意见; 如有参照相关城市或地区或类似综合体,则对主要的对比方案进行说明; 对可行性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对不可行的项目,提出不可行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 对可行性研究中主要争议问题的结论等.

综合体 (行业) 未来发展及投资可行性结论及建议

第6篇:田园综合体PPP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财政部、农业部日前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将重点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绿色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农产品物流与交易平台,“互联网+”现代农业等六个重点领域。

PPP模式适用于具有公共服务属性、政府无法独立承担、期限较长又具有微利的项目,农业产业建设与PPP模式的特点不谋而合,且市场规模巨大。

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是下一步三农工作的重点,因为目前农业投资的主体是财政,未来必须以财政作为杠杆撬动更多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资农业,这也是国家正在推行的政策方向。

关联报告:

田园综合体PPP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田园综合体PPP项目实施方案 田园综合体PPP项目物有所值评价报告 田园综合体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评价报告 田园综合体PPP项目社会稳定分析评估报告

目 录 第一章 总 论

1.1田园综合体项目概况

1.1.1田园综合体项目名称

1.1.2田园综合体项目性质

1.1.3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单位

1.1.4可研报告编制单位

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1.1.5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地点

1.1.6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1.7田园综合体项目运营模式

1.1.8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进度

1.1.9投资规模和资金筹措方案

1.1.10田园综合体项目回报机制

1.2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1.3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1.3.1可研编制情况

1.3.2编制依据

1.3.3编制原则

1.3.4编制范围

1.4可行性研究的结论

1.4.1基本结论

1.4.2项目建设的意义

1.4.3经济效益分析

1.4.4社会效益分析

1.4.5田园综合体项目PPP实施可行性

1.4.6社会评价结论

1.4.7风险分析结论

1.4.8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结论

第二章 田园综合体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2.1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背景

2.1.1政策背景

2.1.2田园综合体项目提出理由

2.1.3田园综合体项目采用PPP模式实施背景

2.2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是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2.2.2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迫切需要

2.2.3是完善产业链条、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2.4是农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 市场分析、销售方案及风险分析

3.1田园综合体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3.1.1我国现代农业市场分析

3.1.2田园综合体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3.2产品营销计划和策略

3.2.1田园综合体项目目标市场选择

3.2.2产品的销售策略和销售模式

3.2.3产品的销售队伍和销售网络建设

3.3市场风险分析

3.3.1生产能力与实际产量分析

3.3.2销售和价格变化分析

3.3.3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分析

3.3.4投资风险分析及对策

第四章 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4.1建设条件

4.1.1地理概况

4.1.2区位交通

4.1.3自然气候

4.1.4经济发展水平

4.2场址选择

4.2.1选址原则

4.2.2选址方案

4.3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基础条件

第五章 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方案

5.1田园综合体项目总体规划

5.2建设规模及内容

5.2.1建设规模

5.2.2建设内容

5.3产业发展规划

5.3.1田园综合体项目运营模式

5.3.2田园综合体项目产业链布局

5.4技术方案

5.4.1技术标准

5.3.2技术方案

5.5工程方案

5.5.1设计规范和标准

5.5.2工程设计原则

5.5.3 工程设计方案

第六章 总图运输及公用工程

6.1总图布置

6.1.1总图布置方案要点及说明

6.1.2总图布置方案

6.2运输

6.3公用工程

6.3.1给排水

6.3.2供电

6.3.3通风与空调

6.3.4维修

6.3.5通讯设施

6.3.6道路及绿化

第七章 节能、节水

7.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7.1.1原则和标准

7.1.2规范和依据

7.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7.3节能节水措施分析

7.3.1建筑节能

7.3.2工艺节能

7.3.3电气节能

7.3.4暖通、动力节能

7.3.5节水措施

7.4节能管理

7.5用能综合评价

第八章 环境保护

8.1环境保护执行依据和标准

8.1.1设计依据

8.1.2环境质量标准

8.1.3污染物排放标准

8.2主要污染物排放分析

8.2.1建设期对环境的影响

8.2.2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

8.3田园综合体项目拟采取的主要环保措施

8.3.1建设期污染防治措施

8.3.2 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

8.4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第九章 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

9.1劳动安全卫生

9.1.1设计依据

9.1.2劳动安全

9.1.3职业卫生

9.2消防安全

9.2.1设计主要依据

9.2.2消防原则及措施

第十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10.1企业组织

10.1.1企业组织形式

10.1.2企业管理

10.1.3田园综合体项目管理体制

10.2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10.2.1劳动定员

10.2.2人员培训

第十一章 招标方案及实施进度安排

11.1田园综合体项目招投标方案

11.1.1概述

11.1.2招标组织形式

11.1.3招标方式

11.3田园综合体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十二章 田园综合体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2.1投资估算

12.1.1估算依据

12.1.2估算条件

12.1.3估算范围

12.1.4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投资构成

12.1.5流动资金

12.2资金筹措

12.3资金使用计划

第十三章 财务评价

13.1财务评价依据、范围及假设条件

13.1.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

13.1.2假设条件

13.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

13.2.1计算期及生产负荷

13.2.2基准收益率

13.2.3取费标准

13.2.4折旧和摊销

13.2.5税率

13.2.6公积金

13.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13.3.1销售收入估算

13.3.2生产总成本估算

13.3.3利润及利润分配

13.4财务分析

13.4.1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13.4.2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13.5不确定性分析

13.5.1盈亏平衡分析

13.5.2敏感性分析

13.6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四章 社会影响评价 14.1社会影响分析

14.2互适性分析

14.3社会风险分析

14.4社会效益分析

14.5社会评价结论

第十五章 田园综合体项目PPP模式可行性分析

15.1田园综合体项目物有所值分析

15.1.1田园综合体项目物有所值计算

15.1.2田园综合体项目物有所值评价结论

15.2财政可承受能力分析

15.2.1财政支出责任的识别和测算

15.2.2财政承受能力评估结论

第十六章 田园综合体项目风险分析

16.1风险识别与评价

16.1.1主要风险

16.1.2其它风险

16.2风险对策

第十七章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17.1编制依据

17.2风险调查

17.2.1调查的内容和范围、方式和方法

17.2.2拟建项目的合法性

17.2.3拟建项目自然和社会环境状况

17.2.4利益相关者及基层组织的态度

17.3风险识别

17.4风险估计

17.5风险防范化解措施

17.6风险等级

17.7风险分析结论

第十八章 田园综合体项目结论与建议 18.1结论

18.2建议

第7篇:2017年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2017年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可

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0

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此报告为个性化定制服务报告,我们将根据不同类型及不同行业的项目提出的具体要求,修订报告目录,并在此目录的基础上重新完善行业数据及分析内容,为企业项目立项、申请资金、融资提供全程指引服务。

可行性研究报告 是在招商引资、投资合作、政府立项、银行贷款等领域常用的专业文档,主要对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如何实施、相关技术方案及财务效果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写的书面报告。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

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投资可行性报告咨询服务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融资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核准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侧重关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融资用报告侧重关注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具体概括为:政府立项审批,产业扶持,银行贷款,融资投资、投资建设、境外投资、上市融资、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组建公司、征用土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可行性报告。

报告通过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调查,在行业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项目投资价值评估及项目建设进程等咨询意见。

报告用途:发改委立项、政府申请资金、申请土地、银行贷款、境内外融资等 关联报告: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建议书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申请报告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商业计划书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投资风险分析报告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 第一章 总 论

1.1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概况 1.1.1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名称 1.1.2建设性质

1.1.3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承办单位及负责人 1.1.4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建设地点 1.2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设计目标 1.3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1.4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4.1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建设总投资 1.4.2资金筹措

1.5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主要财务经济指标 1.6可行性研究依据 1.7研究范围

第二章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建设背景

2.1宏观形势 2.1.1地理、历史 2.1.2交通 2.2宏观经济运行

2.2.1宏观经济发展(GDP发展) 2.2.2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2.2.3人均生产总值 2.2.4人口变化

2.3地区及行业的发展规划 2.3.1城市总体规划(2015—2020) 2.3.2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第三章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市场分析与市场定位 3.1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市场分析 3.1.1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市场近况 3.1.2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市场划分 3.1.3板块特征分析及小结

3.1.4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 市场总结 3.1.5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机会分析 3.2项目市场定位

3.3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的SWOT分析 3.3.1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优势(STRENGTH) 3.3.2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劣势(WEAKNESS)

3.3.3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机会(OPPORTUNIES) 3.3.4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威胁(THREATS) 3.4营销策略 3.4.1营销主题 3.4.2广告创意 3.4.3营销策略 3.4.4宣传推广策略 3.4.5促销策略

第四章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区建设条件 4.1市区域概况 4.2区域文化特色 4.3区域人居环境 4.4区域交通网络 4.5基础条件

4.5.1.自然及气候条件 4.5.2.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条件

第五章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建设方案 5.1总体规划 5.1.1设计依据 5.1.2规划设计构思 5.1.3指导原则 5.1.4规划目标

5.2总平面布置及道路景观设计 5.2.1总平面布置 5.2.2道路及景观设计 5.2.3竖向设计 5.2.4技术指标 5.3建筑单体设计 5.3.1平面设计 5.3.2立面设计 5.4结构设计 5.4.1工程概况 5.4.2设计依据 5.4.3基础设计 5.4.4结构选型

5.4.5主要荷载(作用)取值 5.4.6主要结构材料 5.5公用辅助工程 5.5.1给排水工程 5.5.2暖通工程 5.5.3电气工程 5.5.4燃气工程 5.5.5人防设计 5.5.6无障碍设计

第六章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6.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 6.2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6.2.1施工期污染源 6.2.2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6.3项目建成后环境影响分析 6.3.1大气污染源分析 6.3.2水污染源分析 6.3.3环境保护措施 6.4公众参与

第七章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7.1卫生防疫 7.2消防

7.2.1消防给水系统 7.2.2防排烟系统 7.2.3电气消防

第八章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节能节水措施 8.1节能 8.1.1设计依据

8.1.2能源配置与能耗分析 8.1.3节能技术措施 8.2节水

8.2.1水环境

8.2.2绿化景观用水节水 8.2.3节水器具应用 8.3太阳能利用

第九章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组织管理与实施 9.1项目组织管理 9.1.1项目组织机构与管理 9.1.2人力资源配置 9.2物业管理 9.2.1物业服务内容 9.2.2物业服务标准 9.3项目实施安排

第十章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0.1投资估算 10.1.1估算依据

10.1.2投资构成及估算参数 10.1.3投资估算 10.2资金筹措 10.3借款偿还计划

第十一章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工程招标方案 11 .1 总则

11 .2 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

11 .3 招标内容

第十二章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效益分析 12.1财务评价的依据和原则 12.2成本费用、销售收入及税金估算 12.2.1 成本费用估算 12.2.2收入及税金估算 12.3 财务效益分析 12.3.1项目损益分析 12.3.2项目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12.4盈亏平衡分析 12.5敏感性分析 12.6财务效益分析结论

第十三章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结论与建议 13.1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结论 13.2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建议 1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位置图 2 、主要工艺技术流程图 3 、主办单位近 5 年的财务报表

4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所需成果转让协议及成果鉴定 5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总平面布置图 6 、主要土建工程的平面图 7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摘要表

8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投资概算表 9 、经济评价类基本报表与辅助报表 10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现金流量表 11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现金流量表 12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损益表

13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14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资产负债表 15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财务外汇平衡表 16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17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流动资金估算表 18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19 、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估算表

20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 21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22 、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项目产品销售(营业)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表

第8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背景 1.项目名称 2.承办单位概况

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4.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二)项目概况 1.拟建地点 2.建设规模与目标 3.主要建设条件

4.项目投入总资金效益情况 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三)问题与建议

(一)产品市场供应预测 1 .国内外市场供应现状 2.国内外市场供应预测 (二)产品市场需求预测 1.国内外市场需求现状 2.国内外市场需求预测 (三)产品目标市场分析 (四) 价格现状与预测 1.产品国内市场销售价格 2 .产品国际市场销售价格

编制大纲

一、总 论

二、市场

(五)市场竞争力分析 1.主要竞争对手情况

2.产品市场竞争力优势、劣势预测 3.产品目标市场占有份额分析 (六)市场风险分析

三、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一) 建设规模

1.种植规模(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木) 2.养殖规模(畜、禽、渔) 3.农副产品加工规模 (二)产品方案 1.种植业产品方案 2.养殖业产品方案 3 .农副产品加工方案

四、场址选择

(一) 场址所在地位置现状 1 .地点与地理位置

2 . 场址土地权属类别及占地面积 3.土地利用现状

4.技术改造项目现有场地利用情况 (二) 场址建设条件 1.地形、地貌、地震情况 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3.气候条件 4.土壤条件 5.水质条件

6.城镇规划及社会环境条件 7.交通运输条件

8.公用设施社会依托条件(水、电、汽、生活福利) 9.防洪、防潮、排涝设施条件 10.环境保护条件

11.拟建项目所在地区法律支持条件 12.征地、拆迁、移民安置条件 13.施工条件 (三)条件比选 l .建设条件比选 2 . 建设投资比选 3 . 运营费用比选

4 . 推荐场址方案及理由 (绘制场址地理位置图)

五、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一)技术方案

l .种植业生产技术与流程 2 . 养殖业生产技术与流程 3 . 农副产品加工生产技术与流程

4.推荐方案的生产技术与流程图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二)主要设备方案 1.种植业主要生产设备 2 . 养殖业主要生产设备 3 . 农副产品加工主要设备 4 . 推荐方案主要设备表 (三)工程方案

1.主要建、构筑物及结构方案 2.建筑安装工程量及“三材”用量估算

3.技术改造项目原有主要建、构筑物的利用情况 4.主要建、构筑物工程一览表

六、原材料燃料供应

(一) 种植业种籽品种、质量、年需要量及供应方案 (二)养殖业良种品种、质量、年需要量及供应方案 (三)饲料品种、质量、年需要量及供应方案 (四)农药品种、质量、年需要量及供应方案 (五)肥料品种、质量、年需要量及供应方案 (六)疫苗品种,质量、年需要量及供应方案 (七)燃料品种、质量、年需要量及供应方案 (八) 主要原材料燃料价格现状及预测 (九) 主要原材料燃料年需要量供应表

七、项 目 总 体 布 置

(一)总体布置

1.项目组成及其总平面布置 2.分项工程的组成及平面布置 3.总体布置图及其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二)场内外通输

1场外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2 .场内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3:场内运输设施及设备 (三)公用工程 (四)辅助工程

八、节水措施

(一)节水措施 (二)水耗指标分析

九、环境影响 评 价

(一)环境现状调查 (二)项目对环境影响分析 (三) 环境保护设施与投资 (四)环境影响评价

十、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一)组织机构 1 .项目法人组建方案

2 . 管理机构的组建方案和体系图 3.机构适应性分析 (二) 人力资源配置

十一、项目实施进度

(一) (二) (三)

十二、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建设投资估算 2.流动资金估算 3.项目投入总资金估算表 (二)资金筹措 1.资本金筹措 2.债务资金筹措

十三、财务评价

(一) 财务评价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二)销售收入估算(编制销售收入估算表) (三) 成本费用估算 (编制总成本费用估算表和分项成本费用估算表) 建设工期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项目实施进度表(横线图) (四)财务评价报表(按总项目及分项目两级编制) (五)财务评价指标 1.盈利能力分析

(1)项目盈利能力分析(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等) (2)农户收支状况分析

2.偿债能力分析(借款偿还期或利息备付率和偿债备付率) (六)不确定性分析 . 1 .敏感性分析 (编制敏感性分析表、绘制敏感性分析图) 2.盈亏平衡分析(绘制盈亏平衡分析图)

十四、社 会 评 价

(一)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评价 (二)项目所在地互适应性分析

1.不同利益去哪踢对项目的态度及参与程度 2.各级组织体对项目的态度及支持程度 3地区文化状况对项目的适应性程度 (三) 社会风险分析 (四)社会评价结论

十五、风 险 分 析

(一)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识别 (二)风险程度分析 (三)防范和降低风险对策

十六、结论与建议

(一)推荐方案总体描述 (二) 推荐方案优缺点描述 1.优点 2.存在问题 3.主要争论与分歧意见 (三)结论与建议

附图、附表、附件

(一)附图

1.场址地理位置图 2.生产流程图 3 . 项目总体布置图 (二)附表 1.投资估算表 2.财务评价报表 (三)附件

1.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文件 2. 环保部门对项目环境影响的批复文件

3.主要原材料、燃料及水、电、汽供应的意向性协议

4.项目资本金的承诺证明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项目贷款的承诺函 5.中外合资、合作项目各方草签的协议 6.土地主管部门对场址用地的批复文件 7.新技术开发的技术鉴定报告 8 .组织股份公司草签的协议

编制项目可研报告,选专业的公司机构--九牛金服(电话:15228908988,全国免费热线:400-119-8898,网站地址:,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编制可研报告,项目建议书,资金申请报告,节能评估报告,社会稳定性风险评估报告,水土保持方案,林地征用可研报告和项目规划设计等服务)

第9篇:立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立体农业综合开发

2、招商单位:婺源县中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3、项目法人:林惇松

4、联系电话:139703222440793-7312176

5、建设地点:婺源县中云镇

二、立项背景

中绿公司是我县民营独资的经济实体,座落于婺源重镇中云镇内,东距县城18公里,西距景德镇市60公里,景白公路穿行而过,交通便利。良好的生态环境十分适合绿色农业的发展。公司自1997年成立以来,注重于基础建设和科学技术的投入,先后共投资180余万元,培养了一批精通种养业的专职人员和善于销售的管理人员,建成中型三元杂交猪养殖场1座,年出栏生猪1000头,开发茶果园300余亩。几年来由于诚实守信,与客户和周边农户建立了良好的信用关系,为扩大规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现有的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为使承租的250余亩旱地、荒坡及110余亩水面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公司拟扩建大型养殖场,以养猪业为龙头,用充足的粪肥开发综合立体农业,建水面垂钓区、热带水果观光园、种养业示范基地及进行农家蔬菜种植回收

- 1 -

加工。

三、项目建设规模

1、扩建年出栏无公害生猪1万头的大型养殖场。

2、新建饲料加工厂一座,设计饲料年投产能力50万斤。

3、扩种以南方早熟梨为主的果园200亩。

4、新建河道垂钓区100亩、精养鱼池20亩。

5、新建热带水果观光园20亩。

6、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发展农家蔬菜种植户100户,建蔬菜回收加工厂一座。

四、投资概算与筹措

1、万头猪场:购母猪500头,每头1500元,种猪价75万元;建猪舍400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350元,工程造价140万元;购饲料等流动资金135万元。该项目共需资金350万元。

2、饲料厂:建厂房、仓库30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500元,工程造价15万元;购机器设备1套,约需20万元。该项目需资金35万元。

3、扩建果园:扩建南方早梨园200亩,每亩按开垦及三年管理费用3000元/年计,需资金60万元。

4、垂钓场:修建精养鱼池20亩,每亩投资3000元,需6万元;垂钓设施及流动资金14万元。该项目预计投资共20万元。

5、热带果园:新建热带果园20亩,搭建大棚,购置器械及购苗建园每亩需1万元,该项目共需资金20万元。

6、蔬菜加工:建厂房、仓库50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300

元,工程造价15万元;购机器设备1套,10万元;回收蔬菜等流动资金15万元。该项目共需资金40万元。

以上项目总投资521万元。

资金来源:自筹资金21万元,招商引资500万元。

五、建设周期

该综合立体农业开发项目,主体工程当年投入当年完工。3年内完成全部项目工程,进入正常生产期。

六、效益分析

1、养猪业:2004年投养母猪250头,2005年投产,每头母猪年产仔猪20头,每头小猪50元毛利,年小猪赢利25万元;养商品猪按每头100公斤,市场售价每公斤6.5元,成本价每公斤5.70元,每头利润80元,5000头商品猪利润40万元。2005年扩养250头母猪,2006年后每年500头母猪毛利润50万元,自养商品猪5000头,毛利40万元,扩散周边农户养殖5000头,每头利润10元,获利5万元。

2、饲料厂:饲料加工利润按年产50万斤,每斤0.20元计,年加工利润10万元。

3、果业:南方早熟梨2006年投产,每亩产量300公斤,200亩总产量6万公斤,市场价每公斤3元,成本价每公斤1元,2006年可获利12万元,2007年后正式投产,产量每亩600公斤,每年利润24万元。

4、水产业:2004年投资完成20亩精养鱼池,每亩500公斤,每公斤垂钓10元计,产值10万元,成本约4万元,年获利6万元。

5、热带水果观光园:2005年投产,每亩产量500公斤,每公斤售价10元,成本价4元,20亩果园利润6万元。

6、蔬菜回收加工业:吸收周边农户加盟生产,公司提供技术指导,负责回收产品,年产量50万公斤,每公斤净菜售价3.60元,成本价每公斤2.10元。2004年投入,当年产出利润7.5万元。

以上各项利润2005年88.5万元,2006年136.5万元,2007年后148.5万元,至2008年利润总额670. 5万元,扣除税收后乃可收回全部投资。

七、结论

本公司的综合立体农业开发项目,以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为先导,市场前景广阔,资金周转快,使用回收率高,效益好,同时也给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契机,给财政提供了税源,是利国利民的建业工程。

上一篇:中小学艺术节工作总结下一篇:植树节的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