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监管论文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综合监管论文

综合监管论文 篇1

————浅析新形势下工商行政管理发挥职能的途径

(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沈玉奇)

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和政府转轨期,市场的公序良俗和政府的管理体制面临不断的变化与调整。作为政府直属机构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市场监管与行政执法方面的职能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正按照总局提出的“监管领域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管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整治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要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树立以民为本、服务经济、依法行政的监管执法理念,不断探索符合民众需求、社会发展、经济规律的监管执法措施,业已明确工作方向,狠抓工作落实。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多样性的特点日益明显,管理对象观念的变化、监管执法领域的拓展,工商履职风险的转化。在新形势下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途径问题,成为一个新的值得研究的课题。就当前而言,涉及无照经营整治、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经营管理、消费维权保障和公平公正执法等民生保护、政府形象和职能发挥的工作有亟待完善。笔者认为,通过转变监管方式,实施协同监管与综合执法,对全面调动基层监管执法人员的履职积极性,有效降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监管执法风险,充分发挥新形势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执法存在的问题

首先,监管执法突发性和事务性任务激增,基层机构和人员疲于应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商职能的转变,新形势下,工商行政管理不但要肩负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能工作,同时在促进地方经济中也承担着发展经营主体和保障地方社会稳定的职责。因而,危化等重点主体的监管、消费纠纷的调处、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整治等,都需要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日常 的监管执法加以落实。实践中,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经常遇到在特定时间内检查成百上千户主体,而有时上级检查的主体对象又不明确,检查项目又多又散。时常遇到正在从事某项检查工作时,上级又有新任务部署或临时抽调从事某项突击任务的情况。其次,监管执法纵向指导和部署不够精细,履职合力氛围需完善。在任务的下达上,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上级传达、部署的任务中,背景、原则和意义交代过多,而对具体的落实方法、措施缺乏细化的解决方案或方案落实效果却不明显。现实中存在上级文件、通知层层转发、下级监管执法流于形式的现象。而各项统计报表、资料中出现最多的是检查人员、车辆和检查主体的数量,对实际监管执法查处数、问题整改情况等内容反馈甚少。第三,监管执法执行依据交错,外部联动方式不够统一。迄今为止,共有103部法律和201件行政法规、487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124件部门规章作为工商行政管理的执法依据。按照法律归类,如《产品质量法》和《食品安全法》等商品类,监管执法的主体除工商外,还涉及质检、食药和卫生等许多部门;有关《公司法》、《个体工商户条例》等主体类,监管执法的主体也涉及国资、投促委、银监和安检等前置许可部门;还有《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交易行为类,又牵涉到管辖权除外规定,监管的主体有通管局、物价局、保监会,甚至包括烟草局、粮食局、文化、环保、海关、公安等。因而,出现目前工作中的食品安全履职难、无照查处取缔难、服务消费维权难等现象。现实中,诸如重大活动,重大项目、文明城市创建等,也牵涉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大量的精力。第四,监管执法与经济发展存在差距,工商信息化应用还需整合。近年来,随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强,目前除工商业务、政务系统外,还有12315申投诉、食品安全监管等拓展应用系统。由于政务、业务数据之间分不同模块和界面管理,加之工商各地的系统之间不同程度的存在数据分散、操作繁琐、系统凌乱等情况。工商监管执法人员在办公、执法、登记、监管等工作时,需要打开不同的应用系统;外部公众希望了解工商信息,也要通过打开工商政务网站、12315申投诉网站、食品安全远程监管网站等不同的链接进行搜索操作;工商与政府各部门之间,还没有建立互联互通的数据共享平台,对诸如禁止登记人员的违法犯罪等信息工商无法获悉,而工商部门的驰著名商标信息、重守信用信息、处罚信息、黑名单警

示信息等其他单位也不能有效利用。

二、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执法问题的成因

一是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工商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市场主体、经营形式、经营内容等走向多元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原有的服务发展和监管执法职能面临挑战。2008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工商总局“三定”方案,进一步明确国家工商总局加强市场监管的责任,增加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监管职责,强化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职责,增加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职责,突出了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能。实践中,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还承担着发展地方经济、维护稳定安全等职责。二是工商职能的法定增减,促使工商履职产生了一定变化。鉴于新的工商职能变化,目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的各类检查不断增多,特别是涉及食品安全、危化监管和消费维权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件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国家职权行使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这些工作对管理者技术、专业和能力的要求都较强。如果缺乏具体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手段,特别是在层级式管理中,一旦缺乏明确的主体、范围及履职程度的描述,会产生职责不清、状态不明、检查不实的现象,造成基层监管执法难以落实到位。三是部门职责的相互交织,促使工商监管执法存在一定困难。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政府职能部门,在日常监管执法中,执行的法律法规除规定单一的执法主体外,还有多部门共同执行的法律法规,有些也只有某一条款针对工商职责。而且,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服务地方工作中还有法定职责范围以外的监管执法工作。在法规上,如烟草法规中有涉及工商监管执法的条款,但具体的执行过程需要相互的配合;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外企的设立变更需要商务部门的批准许可等等。因而,目前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监管执法工作,既离不开各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更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四是经营主体、形式和内容的多元化,促使工商监管方式需要不断更新。如今的电子商务、物联网、预付卡消费、集体团购等交易形式的出现,使得原有经营主体、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过去以厂房、门面、摊位等形式进行展示的实物经营方式,发展到如今在写字楼或家中通过电话等信息方式直接开展经营;原来通过面对面的洽谈进行的商业交易,发展成当今通过基于B2B、B2C、C2C和第三方交易平台的互联网商

业交易;商品标准条码、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使得商品身份识别通过计算机数据库采集运用,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数据源信息和识别工具等。而信息技术支撑的业态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现实中存在一定大量的空挂、未登记主体,使得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巡查检查、年检验照和执法办案等监管执法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给国家税收造成一定程度的流失。

三、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执法实现的途径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效用。然而,如何实现转变监管方式,实施协同监管与综合执法,更好的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理清工作重点,增强责任意识。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责应该是法律、法规授予的和根据三定方案明确的。针对目前服务发展、登记注册、监管执法、消费维权等工作,应当建立分级的岗位职责说明,明确监管执法责任范围,提高广大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工作的重点,应着重突出工商部门的法定职责,根据经营主体信用、所属行业、地域特点、申(投)诉热点、主体状态等情况,按照履职的要求把法律、法规规定应由工商部门负主要监管职责的行业(如危化品销售、食品销售、农资销售等)、消费者申(投)诉多的经营主体、不良记录较多的市场主体、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商品、出现问题相对较多的区域,作为重点加强监管和执法的工作。通过采取实地、书面、监测、抽查等方法,查经营资格、事项、行为、制度和整改落实等情况。发现问题,迅速采取措施,该改正的要求改正、该处罚的给予处罚、该抄报的及时抄报、该移送的坚决移送。

(二)畅通指挥渠道,提高执法效率。

对于新型经营主体、形式和内容,传统的管理方式确实很难取得监管执法效果。因而,有序推进自上而下的数据共享的协同监管,自下而上和平级之间的数据增容的综合执法模式十分必要。我们需要通过信息化推进监管执法,获取各类信息线索,组织工作落实。在规范电子商务交易、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更需要建立起内外网络共享的指挥平台,保障工商监管执法的顺利实施。具体来说,可以与电信、移动、网通等互联网运营商联手,再与通管、公安、银监等部门进行数据互通和交换,截获数据传输的IP真实地址,通过各种备案信息及时掌握监管检查对象和交易动态,采取分层、分类的监管方式,监控有形和无形的商品交易情况;采取建立一个工商系统上下联通、内外网交互的指挥平台,对主体、交易、信用等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发现问题及时监管执法。

(三)调配执法资源,提升监管效用。无论工商登记还是市场监管,都是各级政府和百姓关注的焦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通过调配执法资源、优化机构配置,提升监管效用。目前,基层工商作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执法职责的主要执行者,应以监管执法为工作重点。因而基层工商可结合属地的主体信用、行业特征、地域特点、申(投)诉热点、主体状态等情况,实行以经营主体数量划片、片区责任干部巡查记录、轻微违规巡查干部处理、重大案件集中力量查处的方式,切实提高监管效用。在机构设置上,基层工商所(分局),可以建立片区巡查组、登记组(考虑郊县登记相对人便利,一般适宜郊县)和综合组(主要职责是内务管理)。为切实加强基层监管执法力量,对于城区分局不宜将登记权委托工商所(分局)。基层工商的巡查人员主要负责辖区主体的许可监管、验照年检、食品安全、市场监管、商品监测、广告(商标)监管、合同监管、消费维权等工作,对在监管执法中发现的疑难消费纠纷、一般违法违规案件,由分管案件所长带队处理;涉及无照整治、重大案件等工作,由所长牵头负责。作为区县局、省市局,应当重点做好业务指导和支援整合的作用,并及时帮组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四)创新工作方法,转变监管方式。

目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通过运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确权、行政指导等手段,进行市场监管,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行政相对人之间产生各种行政法律关系,并使行政执法行为及其结果作用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行政相对人。鉴于形势发展的变化,我们应建立健全行政合同、行政奖励、行政调解等制度,实现监管方式的多样化,做到执法与疏导、教育与处罚、监管与服务相结合。改进行政审批方式,创新行政审批机制,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按照“非禁即准、非限即许”原则,最大限度地方便行政相对人。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府上网工程的建设和运用,实现工商系统信息互通和资源

共享,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市场监管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应急管理指挥机构,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强化应急保障,开展应急演练,全面提升应对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依托信息化形成监管合力,加强系统内职能机构的协调配合、业务条线的上下联动、区域之间的相互协作以及与系统外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监管合力。

(五)完善绩效评估,推动工作落实。

工作的结果需要目标来实现,目标的分解落实,合理布置,恰当授权,适时控制,及时改进,需要整合可用资源,公正进行绩效评估。针对目前基于罚没入库数量的考核与组织目标相脱离的现状,既削弱工商执法权威,而与之相关联的考核机制也无法有效引导各方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考核内容、标准设置、结果运用亟待完善。我们可以借鉴其他行政执法部门目前采用的绩效评估手段,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具体而言,绩效评估指标由综合指标、职能指标和创新能力指标构成。综合指标注重各部门涉及全局的重点工作、依法行政和服务对象的满意度等方面的指标。职能指标注重部门履行职责、完成工作目标的情况等。包括部门工作目标、计划、向社会承诺的重点工作、上级下达各项专项任务的完成情况等方面的指标。创新能力指标注重本部门的内部建设,包括管理创新、行政成本控制、公务员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指标。评估的基本方法是:目标考核、公众评议和查访核验。最终结果与表彰奖励、行政问责、责任追究、财政预算及公务员考核等挂钩。

综合监管论文 篇2

1 系统总体结构

城乡电网综合监管系统可由3层物理结构组成,如图1所示。第1层为主站,负责整个系统的电能信息采集、用电管理以及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等。第2层为数据采集层,负责对各采集点电能信息的采集和监控,包括各种应用场所的电能信息采集终端。第3层是具体的采集点监控设备,即电能信息采集源和监控对象,如电能表和相关测量设备、客户配电开关、无功补偿装置以及其他现场智能设备等。通信网络完成系统各层之间的数据传输,可以是专用或公共无线、有线通信网络以及电力线载波通信网络。

系统可由监管中心、配变综合监控终端、光纤以太网或者GPRS无线网络、双绞线或电力载波LonWorks[1]控制网络、多功能电力监控终端、变压器下游侧采集终端、智能表计、配变终端及采集终端、现场抄表器等组成。其中,配变综合监控终端具有变压器监控、无功补偿控制和抄表集中器等多项功能。多功能电力监控终端对10 kV供电回路实现遥测、遥信与遥控。变压器下游侧由采集终端、单相或三相LonWorks电力线载波接口电能表及常规RS485接口电能表组成[2]。现场抄表器的使用,则能方便配变终端和采集终端的现场安装、调试以及故障监测和设备维护。

系统的远程通信网络可采用多种无线、有线数据传输网络,例如GPRS无线网络、CDMA无线网络、宽带、光纤等,实现主站和数据采集层设备间的数据传输。系统的本地通信网络用于数据采集层的采集终端之间以及采集终端与电能表之间的通信,可采用LonWorks电力线载波、RS485总线以及各种其他有线网络。

主站与配变终端间、主站与直接通信的电能表通信单元间的数据传输协议均采用DL/T 698.41。低压集中抄表终端与电能表的数据传输协议采用DL/T 698.42。其他电能信息采集终端与电能表的数据传输协议应支持DL/T645。

2 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

2.1 丰富的数据采集功能

系统通过配变终端采集负荷和电能量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监视电能表和相关设备的运行状况以及供电电能质量等。可采用定时自动采集、典型日数据采集、随机召测数据、主动上报数据等方式。

电能数据有:当前和冻结电能示值、最大需量等;交直流模拟量有: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谐波等;状态量有:开关状态、终端及计量设备工况信息;电能质量数据统计有:电压、功率因数、谐波、频率等越限统计数据;事件记录数据有:终端和表计记录的事件记录数据。

2.2 多种数据管理功能

2.2.1 数据合理性管理方面

可提供采集数据完整性、正确性的检查和分析手段,发现异常数据或数据不完整自动进行补采。提供数据修正手段对错误数据、不可补采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和事件记录,保证原始数据的唯一性和真实性。主站发现异常数据可按设置要求告警和提示。

2.2.2 数据的分析和计算方面

根据应用功能需求,用户可通过配置或公式编写,对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包括:按区域、行业、线路、自定义群组、单客户等类别,按日、月、季、年或自定义时间段,进行负荷、电能量的分类统计分析;电能质量统计分析,对监测点的电压、电流、功率因数、谐波等电能质量数据进行越限、合格率等统计分析;计算线损、母线不平衡、变损等。

2.2.3 一体化数据存储管理方面

采用统一的数据存储管理技术,对采集的各类原始数据和应用数据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为数据应用提供一体化数据平台。对外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接口,为其他系统开放有权限的数据共享服务。

2.2.4 数据的综合查询和应用

系统支持数据综合查询功能,并提供组合条件方式查询相应的数据页面信息。

按应用需求,支持有序用电管理、异常用电分析、电能质量数据统计、报表管理、线损分析、增值服务等应用功能。实现了用电异常监测、重点客户监测、事件处理和查询。还可以进行电压越限统计、功率因数越限统计、谐波数据统计、线损和母线不平衡及变损分析。此外,还能WEB信息发布及综合数据查询等。提供了网络化的接口,数据随时发布,提升电力监督管理能力。

2.3 系统总体技术和性能指标

可靠性指标:低压集抄终端的MTBF≥7.6×104h;其他终端的MTBF≥2×104 h。系统可用性指标:主站和终端的年可用率应≥99.5%。

系统的响应速度指标:遥控操作响应时间<5 s;重要信息(如重要状态信息及总功率和电能量)巡检时间<15 min;常规数据召测和设置响应时间(主站发送召测命令到主站显示数据的时间)<15 s;历史数据召测响应时间<30 s;客户事件响应时间<30min。数据库常规数据查询响应时间<10 s;数据库模糊查询响应时间<15 s。

3 配变终端实现的主要功能

配变终端由开关电源单元、信号采集单元、数字信号处理单元、系统管理单元以及输入输出以及通信接口单元等部分组成。采用AT9200为核心处理器进行采集数据的处理、存储、显示和通信,并对报警节点进行实时监测;为保证采样精度,选择ADI公司出产的16位6通道同步ADC芯片AD73360,选择ADI的BF531作为采样处理芯片;为保证系统时钟的精确、稳定,选择8025t时钟芯片。此外,为断电状态保存数据和设备报警通信,选用12 V的可充电锂电池作为后备电源。配变终端原理如图2所示。

3.1 在测量方面的功能

为保证数据采集的密度和精度,选用ADI的BF531数字信号处理器进行电压、电流的采样,可在400 MHz主频下工作,配有NOR FLASH、SDRM,配置外部看门狗和掉电监控,能在停电时及时保存必要的数据,保存在FLASH中。

测量功能主要包括:相电压、线电压;相电流和零序电流;三相分相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及总有功、无功功率;三相功率因数和总功率因数;状态量当前状态的变位去抖和采集;能够计算0~19次谐波以及波形畸变系数(THD)[3];温度传感器接入的温度测量;0~5 V或4~20 mA输入量测量。

3.2 在计量方面的功能

主控制板以Atmel的ARM9单片机AT9200为核心,CPU、NAND FLASH、NOR FLASH、SDRM设计在一块核心板上,用两排80芯的接插件与底板连接。并且尽量将所有资源引出。

计量功能主要包括:计量多时段总的及分相的正向有功电能、正反向无功电能,并存储其数据。要求至少存储最近12个月或最近12个抄表周期的数据,数据转存分界时间为每月月末24时(月初零时)或其他抄表日的任意时刻;可以定义其他抄表日及时刻;转存的同时,当月最大需量值应自动复零,对非指定的抄表日,抄表时数据不转存,最大需量也不复零。抄表日及时刻设定可就地设置,允许远方设置时,应当有相应权限的密码保护。还能够在指定的时间区间内,测量最大需量、分时段最大需量及其出现的日期和时间。需量周期可在5,10,15,30,60 min中选择,滑差(窗)式[4]需量周期的滑差时间可在1,2,3,4,5 min中选择,需量周期应为滑差(窗)时间的整数倍5倍以上。需量周期选择和滑差时间就地和远方均可设置。能接受远方冻结命令进行数据冻结或根据预设周期进行数据冻结。已经具备二路LED显示脉冲及四路光耦电度脉冲输出,脉冲输出时间间隔必须保证在输入1%额定电流。cosφ=1时每个脉冲间隔<1.5 min。最大需量值应能在就地和远方清零。

3.3 报警功能

按照设定的阈值、允许持续时间、告警功能等,实时计算出配变电压、负荷电流的三相不平衡率、过负荷、零序电流等,超限时产生报警记录。

3.4 无功补偿功能

具备RS485通信接口和无功补偿装置通信。

3.5 数据安全防护功能

(1)功率设置、电量清零、需量清零、误差调整(除广播校时外)按参数分类有硬件的写保护措施。

(2)参数的修改可产生操作记录,该记录无法删除,可以远方召唤。

(3)失去工作电源时,终端能保持断电前数据及保证实时时钟计时正常,数据可无电保存3年以上,实时时钟能持续计时3个月以上。

(4)终端停电来电时间和终端复位次数等操作记录。

(5)软件升级设置密码保护,密码位数不少于6位,可区分本地版本升级和远程版本升级各自允许的内容和等级;版本升级的操作产生操作记录。

(6)能够记录停电时间和停电次数,产生操作记录。

(7)记录终端内部异常事件(如自检错、硬件错等)发生的事件及当前电量。

(8)终端具备各被测量误差调整功能,其误差允许范围正负5 s。为防止曲线记录的非连续,在时差不超过曲线记录2个时间间隔点的情况下,应采用渐进式校时,超过则重新开始新的曲线记录,同时产生告警和操作记录。

(9)操作记录不可删除。

(10)告警、操作、事件等记录记忆容量每个类型不少于64条,记录个数超过容量时,覆盖时标最早的记录。

(11)终端记忆的任何数据都自带数据完整性效验功能,具有有效/无效校验和指示功能。

3.6 遥控和遥信功能

能够实现一路以上的超功率跳闸控制,可根据配变协议进行远程遥控和终端设备本地闭环控制;同时,可对遥控动作后的动作节点进行遥信,查询其状态。

3.7 电表数据集中器功能

为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充分利用配变终端的功能,提高系统抄收电表数据的速度,可在配变终端上附加电表数据集中器功能,自动抄收所属采集器内保存的电表运行信息并保存在该设备中。集中器或所属采集终端及电表故障主动报警上传。

4 采集终端实现的功能

电表采集终端采用通用的FT5000单片机作为主CPU,具有成本低且硬件结构简单的特点。接有一片铁电FM24CL64作为在线可电擦除存储器,保存采集到的各电表数据。还包括复位电路、时钟电路、外部RAM扩展、485通信电路、电源电路等。

FT5000串口可与RS232或RS485进行有线通信;通过硬件跳选选择,FT5000串口可与Mbus进行通信;FT5000具有LonWorks网络通信接口,可方便接入网络。

4.1 对时功能

在综合考虑可实现性和经济性的基础之上,采用广播对时的形式。在采集终端还对下属的电能表进行对时。如发现电能表有故障,则及时上报。采集终端内有状态字,状态字的定义符合《自动抄表系统通信规约》[5]要求。

4.2 通信功能

上行采用LonWorks、RS485及红外通信;下行通信采用RS485,还有在线编程接口。

4.3 数据传送功能

能实时采集所接表位的设备实时参数和日、月参数;能按自动抄表周期采集并保存采集的数据;每个采集终端整点过10 min自动抄收其归属内电表数据。并能保存其前2个月的数据。当下一次抄表时自动刷新。采集终端最多可下挂32个电能表。实时参数从电表采集后主动直接上传,也可以通过终端上接集中器或掌机被动式上传数据。

5 结束语

城乡电网综合监管系统的应用,适应国家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战略的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的要求,有效地解决了电力部门在配变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监测、分析手段的问题。在生产管理方面:利用系统提供的数据支持,可以解决电压合格率、功率因素等方面的问题,满足生产指标管理的需要。在经营管理方面:对配网变压器的实时监控,使计量回路PT断线、表计故障等造成电量少计、漏计的问题能得以及时发现,通过实时线损分析,最大程度减少供电损耗,为防窃电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提高了供电企业的直接经济效益。城乡电网综合监管系统的建立,在实现自动监视变压器的运行状况的同时,还能通过多种技术措施及时、可靠地采集线路上电能表的运行参数和电量数据,提高电力设备的利用率及工作效率,为更加全面、科学地进行线损统计、负荷分析预测、电压合格率统计、城区配变网规划、优化供电方案、城网建设与改造项目决策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岳姝.Lonworks现场总线简介[J].电工技术,2000(8):13-15.

[2]吴苗凤.现场总线技术在±500kV枫泾换流站的应用[J].上海电力,2011(2):30-34.

[3]王现军,姬波.电力系统谐波功率分量的快速估算[J].现代电子技术,2003,26(11):27-31.

[4]潘文诚.基于DDS技术的工频频率滑差源[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5,25(1):37-39.

让综合财政监管发挥实效 篇3

管理上的缺失

在对外投资管理中,一是对外投资账面未反映,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如某科研院所以专利技术出资方式与其他公司(自然人)成立了四家有限公司,其中三家公司合计1282万元的对外投资未在财务账上反映,占该所全部对外投资的80.28%,最早的一家公司已成立16个月。二是未尽责依法履行出资人的职能。对于对外投资后形成的股权管理,未及时派驻投资方代表、未及时掌握参股公司财务经营状况。如某科研院所未严格要求参股公司报送相关财务数据,未严格要求参股公司提供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表,导致无法及时掌握参股公司财务经营情况。

另外固定资产账实、账账、账卡不符现象普遍存在。个别单位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沟通不畅,新增资产不入财务账、不纳入资产系统管理;或是对报废、调出的资产不及时核销、不进行账务处理;部分资产管理部门还存在未能坚持定期盘点制度,固定资产卡片管理不够认真细致等问题,造成单位固定资产家底不清。部分单位资产处置程序不完善,处置收入未及时上缴财务;固定资产核算不当,存在未按固定资产实际购置成本入账、未及时确认固定资产、已竣工决算未批复的基建工程未及时估值入账等问题。如某事业单位两项基建工程分别于2006年2月和2009年9月通过竣工验收,其账面结算金额合计1264.78万元。决算书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后因故未得到批复,截至检查日,该单位一直未将上述资产估值入账,未入账资产占其现有固定资产总额的37.47%,导致单位固定资产数据严重失真。

房产出租出借管理不到位。一是部分单位的房产出租管理不严格,存在未严格履行租赁合同、未履行公开招租程序、未缴交相关税费等问题。二是出租出借审批监管缺失。部分单位资产出租出借未履行审批报备手续,个别单位化整为零,逃避监管。如某事业单位将房产租给某公司,实际租期5年,但为逃避关于一年以上的房产出租需由上级审批的规定,该事业单位与该公司每半年签订一次合同。三是出租收入管理不合规,存在坐支房租收入、房租收入未在账上反映、签订虚假合同,转移收入等问题,如某事业单位将房产租给某公司实际租金6.5万元/月。但双方签订虚假租赁合同,合同租金为3.5万元;另由该事业单位下属企业与某公司签订物业管理合同,规定某公司每月支付给下属企业物业管理费3万元。

制度不到位

部分基层预算单位热衷于对外投资,却忽视了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尤其是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管理;“重事前评估,轻事后管理”,在对外投资前,大部分基层预算单位都能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在科学论证、公开决策的基础上做好资产评估和履行主管部门的审核审批手续,但对外投资后形成的股权则疏于管理和反映。

部分基层预算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缺乏定期盘查制度,对于固定资产没有一套完整的验收、保管、使用等管理措施;部分财务人员有关会计基础知识不扎实,会计核算不严谨;个别单位管理意识淡薄,相关资产管理制度只是挂在“墙上”,没有真正落在实处,资产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沟通不及时,人员更换不清点、不交接,资产使用人、责任人不明确。

上级资产监督管理部门与下级使用部门相互脱节,缺乏制约。一方面是上级主管部门监管不力。有的基层单位属于四级甚至五级以下预算单位,其下面还有诸多非独立核算单位或者下属企业,单位层级多,监管力度逐级消减。而目前主管部门组织的内审大多只注重财务审计,资产专项审计寥寥。另一方面是资产使用人的权责不清。部分单位将国有资产视作自家的“一亩三分田”,只追求部门一己之利。或者认为资产是国家的,资产收益跟个人没关系,从而放松资产管理甚至“康公家之慨,谋个人之利”。

原来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资产在购置时就直接列支出,在账务处理上不计提折旧,缺乏后续的会计核算和绩效考核,报废时也只是简单会计处理。这就造成了部分事业单位忽视资产的后续管理,也造成资产的保值增值无从考核。

综合财政监管

所谓综合财政监管是对中央基层预算单位预算、资产、财务及其他财政管理事项的全面监管,资产监管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在综合财政监管工作中强化基层预算单位的国有资产监管,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规范、保值增值,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实施动态监管,确保资产安全。专员办应结合综合财政监管的要求,对基层预算单位国有资产实施动态监管。全面掌握基层预算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情况,规范国有资产管理;重点关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处置情况,保障国有资产及其收益安全;定期组织对基层预算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进行专项检查,为完善管理提出专业建议;强化资产管理的公众监督,设立举报电话和信箱,欢迎社会公众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和建议,全面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二)健全内控制度,确保操作规范。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契机,督促基层预算单位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资产方面的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财产保护控制等。专员办应结合综合财政监管工作,加强内控制度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检查。一方面检查基层预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等,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另一方面严格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审查,督促基层预算单位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三)加强信息化,确保运转高效。一是加快财政部综合财政监管操作系统的研发步伐,丰富资产监管模块的功能与应用。综合财政监管的资产监管强调要对基层单位国有资产实施动态监控,就必然要求监管操作系统开发时,在资产监管模块要充分考虑数据导入、数据共享、实时监控、数据分析、问题预警、综合利用等各种功能。二是鼓励基层预算单位建立科学有效的资产管理系统,及时登记和掌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库存情况,避免重复购置;合理组织和调配闲置的资产,促进闲置资产的再利用,避免浪费。

(四)推行绩效评价,确保资产绩效。建议由部里在综合财政监管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适合基层预算单位的绩效评价体系,授权专员办重点对基层预算单位的资产管理、项目实施等方面进行绩效评价。在综合财政监管系统操作平台上增加绩效管理模块,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对基层预算单位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资产利用、项目实施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和评价。通过绩效辅导及监控、实施绩效考核和绩效结果运用等,达到提升基层预算单位管理水平目的。

银行综合管理风险监管情况报告 篇4

市银监局:

今年以来,我行认真按照上级行和市银监局监管工作要求,狠抓各项制度落实,不断加大内控监管力度、切实把风险防范作为业务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与业务经营同部署、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不但防范了各类风险的发生,而且促进了业务经营的持续稳定发展。现将我行2006年综合经营管理和风险监管情况报告如下,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一年来的总体经营情况

一是各项存款持续稳定增长,市场占有份额再创新高。截止12月末,全行各项存款余额达362825万元,比年初增加82670万元,同比多增21986万元,完成省分行下达净增计划的187.9%。其中:储蓄存款余额246447万元,净增58040万元,同比多增18739万元;对公存款余额116378万元,净增24630万元,同比多增3247万元。

二是贷款投放重点突出,营销工作初见成效。各项贷款余额133005万元,比年初增加8934万元,同比多增6131万元;其中:重点类贷款比年初增加12800万元,引导类贷款比年初减少180万元,自主类贷款比年初减少6489万元。

三是财务收支双线增长,盈利能力明显增强。截止12月底,我行实现中间业务收入819万元,同比增收265万元,完成省、分行下达计划的其中:银行卡手续费收入404万元,同比增收175万元,保险代理手续费收入156万元,同比少收4万元,其它中间业务收入259万元,同比增收94万元,完成省分行下达计划的96.3%。12月底,全行实现账面利润盈余2394万元,同比增盈1078万元,分别完成省、市分行下达计划的138.6%和113.4%。

四是综合内控管理和防范、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年初我行按照省分行工作总体部署和市银监局要求,通过大力开展“会计基础管理规范年”、“信贷基础管理规范年”、“自律监管规范年”、“合规文化教育活动年”、及“反冼钱”等活动,使我行内控管理进一步加强,全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规操作、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一年来全行末发生各类经济和责任性刑事案件。

二、贷款五级分类变化及不良贷款清收情况。

(一)贷款五级分类变化情况:截止2006年12月底,各项贷款余额133005万元,其中五级分类不良贷款56125万元,占比42.20%,余额和占比分别比年初下降2584万元和5.12个百分点,完成省分行下达下降计划4500万元的57.42%。按照不良形态划分分别为:次级贷款352万元,比年初下降133万元;可疑贷款27864万元,比年初下降2023万元;损失贷款27909万元,比年初下降428万元。

(二)新发放贷款质量情况:2004年以来我行新发放贷款95118万元,其中形成不良贷款286万元,占新发放贷款的0.3%;2005年以来我行新发放贷款60991万元,其中形成不良贷款0.29万元,占新发放贷款的0.00005%;2006年以来我行新发放贷款35541万元,未形成不良。

(三)、非信贷不良资产清收管理情况。12月末,我行非信贷资产余额241855万元。其中,正常类241266万元、关注类141万元、次级类59万元、可疑类215.6万元、损失类218万元。非信贷不良资产余额合计492.6万元,较年初减少13853万元,占比为0.2%,较年初下降了9.49个百分点。2006年累计处置抵债资产283万元,占省分行下达年处置计划的141.5%,实现变现收入130万元,变现率为45.94%;通过汇报争取上级行弥补以前亏损挂账13,753万元,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当年非信贷不良资产清收处置目标。

(四)不良贷款产生的内外部因素。我行不良贷款按贷款类别划分主要集中在政策性扶贫贷款上,约占全行不良贷款的95%以上。形成不良的原因很复杂,即有历史和政策性原因造成的,也有内部管理上的问题。从不良贷款产生的外部因素分析看,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历史和政策性因素造成了我行不良贷款的大量积沉。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末形成,计划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在此历史背景下,江宁作为全省扶贫的重点地区,我行承担了90%以上的国家扶贫贷款发放任务,这些贷款的发放政策性很强,主要由各级政府下达指令性计划,并严格要求按期集中进行投放,这为我行贷款到期后的清收管理埋下了诸多隐患。二是社会信用环境制约了清收工作的开展。由于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个别地方宁可保一家效益不高的企业,也不愿看到银行动用法律工具清收一家大户企业不良贷款,从而也导致了银行清收大户企业贷款难的窘态状况,加剧了个别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三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依然较低,这也是造成不良贷款的另一个客观主要原因。从不良贷款产生的内部因素上分析:一是在信贷管理制度的落实上还不是很实。二是信贷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清收人员与大量的不良贷款,特别是“散小差”贷款比例极不相称。目前,全行包括风险管理岗位人员在内,仅有清收队员110余名,与40多万户“散小差”贷款相比,比例为110人/3637户,也就是说,每个清收队员要承担3637户不良贷款的清收任务,谈何容易?

(五)、不良贷款清收的主要措施:一是早安排、早部署、早主动、早见效,确保了不良贷款“双降”目标的实现。针对我行不良贷款占比高、清收难度大的实际,我行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不良贷款清降工作,并于上年11月末就层层分解下达了2006年第一季度不良资产质量管进计划和清收处置计划,为不良贷款的清收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继续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和市县行班子成员包片挂点清收、分管领导直接参与清收管理。市分行在年初年中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不良贷款占比50%以上的XX行和、XX、XX、XX县支行“一把手”把主要精力放在清收管理上,分管副行长全职抓清收,按季向市分行汇报清收处置进展情况。市分行领导还率先垂范抓清收。我行班子4名成员挂点十大不良贷款客户清收,涉及不良贷款本息5020万元,到10月底己实现货币收回1065万元,带动和促进了不良贷款清收工作。三是突出清收重点,坚持“抓大、收中、不放小”的清收策略。全行充分利用ABIS、CMS两大系统拆包的机会核对、补登《清收花名册》,采取专职人员拉网式清收、竞标承包清收、清收人员就地招聘村社干部帮收,委托信用社及公检法人员清收,抢抓地方政府兑付退耕还林资金的机遇促收等方法措施,因地制宜,各取所长,向“散小差”贷款要效益。另外,全行坚持把清收重点放在去年新准入不良贷款、2000年以来新放贷款形成的不良和改制企业不良贷款及表外利息上,严控了新增不良贷款的发生。四是加强当年临到期贷款的提前预警和清收,防止了正常和关注类贷款脱变为不良,并从消化存量和控制增量两个方面监控贷款质量的变化,确保了新增贷款质量。五是充分发挥机制创新优势,资源配置向资产管理倾斜。进一步完善了清收考核激励机制,激发了全员参与清收的积极性。市、县(区)支行逐步完善了《IA农行不良资产清收处置考核管理办法》,对清收人员全面推行“基本工资+提成”的薪酬分配办法,实行万元含量工资制,有效地激发了清收员工积极性,实现了不良贷款清收由“要我清收”向“我要清收”的转变;资源配置向清收管理工作倾斜。今年,市分行筹集100万元专项费用分别按清收不良贷款本金的1%、表外利息的5%与各经营行清收进度挂钩兑现,并适当提高县(区)支行分管副行长的工资兑现比例,对当年全面完成清收管理任务的分管副行长按行长工资总额的85%兑现工资,资产质量指标欠账的依率扣减。六是主动介入、积极渗透,努力在清收改制企业贷款本息上挖潜力、求突破、要进度。为了防范新一轮企业改制过程中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发生,自年初开始我行就要求各县(区)支行要逐户逐笔落实维权工作责任制,密切关注和洞察企业改制动态,具体分析、充分把握维权机遇,有效防范了个别企业逃债行为。同时,我行还加大依法催收,强制清收力度,并按照诉必胜、胜必果的审慎原则依法起诉了一批,申请执结了一批,对贷户起到了震摄作用,使清收进度明显加快。七是进一步加强资产质量监管工作。首先,市分行实行按月监测分析,按季度对资产质量指标进度差的行实行问责制、一对一谈话制和《资产质量指标提示函》制度。今年以来,已累计实施一对一谈话或问责的6个支行涉及行长和主管行长15人(次),下发《资产质量指标提示函》7份。同时按照市银监分局的要求对9个重点监管行进行重点监测,对全行十大贷款客户和十大不良贷款客户实行直接监管,对市、县行班子成员挂点清收处置情况进行定期监测评比通报。其次,对2001年以来新发放贷款形成的不良全面进行了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对清理核查出的233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通报批评和责任清收,对其中58人实施经济处罚;对违规、越权发放信用贷款的6名审批主责任人分别给予行政警告处分。

三、内控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

(一)、加强学习教育,集中开展了“十项”活动,全面提高全员合规文化意识。认真开展了规章制度学习教育、会计基础管理规范年、信贷管理规范年、自律监管规范年、合规文化学习教育、商业贿赂专项治理、案件专项治理“回头看”、反洗钱、防范案件专题教育、内控管理上台阶等十项活动。深入学习了《中国XX银行XX分行案件防范和查处十项规定》、“三个指引”、《中国XX银行会计基本制度》、《中国XX银行信贷管理基本制度》、《中国XX银行XX分行安全保卫工作要害部位重点环节风险点及防范规程(暂行)》、银监会提出的操作风险防范13 条要求等规章制度,使每位员工熟悉和掌握了各项业务、各个环节、各个岗位的风险点及防范措施,增强了全员的合规文化意识,自觉做到严守制度,合规操作。

(二)、狠抓基本制度落实,强化了操作层面的风险监控力度。一是建立和完善柜员操作质量考核制度。各县(区)支行均按岗位设置配齐了柜员,并在考核柜员业务量、现金收付量、柜面服务质量的同时,将柜员操作质量纳入考核内容,与柜员绩效考核挂钩。二是落实了事后监督制度,把事后监督作为会计基础管理的重要内容来抓,完善了会计事后监督体系和规范运作。三是认真落实了会计主管制度,并严禁会计主管办理前台业务,保证了会计主管专职履行职责。四是落实了营业网点负责人“十亲自”制度。五是落实了财会监管员制度。各县支行财会监管员每季度都能对辖属机构监管的内容深入检查一遍,市分行财会监管员,每半年对支行财会监管员和部门的履行职责情况、以及支行营业室进行了全面检查,且检查面达到了100%。六是落实了信贷管理基本制度和贷后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了信贷风险的发生。七是落实了干部交流、基层网点负责人轮岗轮换及强制休假制度和柜员岗位责任制和定期轮岗制度。八是落实了员工日常行为排查制度。定期对员工特别是重要岗位员工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排查。对涉足赌博、经商办企业、兼职或从事第二职业、投资股票、社会交往复杂、日常消费与收入明显不符、劳动纪律散漫的员工高度关注,对发现苗头问题的员工该谈话的谈话,该调整岗位的调整了岗位,及早消除了隐患。九是落实了安全保卫各项制度。全面落实金库钥匙、保险柜钥匙“双线平行交接”、枪弹分离等规定。并组织开展了守押人员行为排查和技能测试。同时,我行还落实了反洗钱各项制度,对大额交易及时向市银监局按月定期报送了反冼钱报告和报表。

(三)、落实了部门职责,全面提高了自律监管水平。市县行业务主管部门严格按照《中国XX银行业务部门自律监管指导原则》和本部门《自律监管实施细则》,认真开展了自律监管工作,切实提高了自律监管的质量和效果。自律监管工作中,市县两级行分管领导把主管部门履行自律监管职责作为加强内控、防范案件的一项重要工作,经常督促检查,抓细抓实,使我行自律监管工作水平有较大提高。

(四)、组织开展了案件专项治理“回头看”工作。我行根据省分行和银监局有关精神,认真分析研究,制定印发了《中国农业银行IA分行案件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案件专项治理“回头看”检查和重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党委书记、行长XX任组长,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副行长XX任副组长,办公室、财务会计、信贷、公司业务、机构业务、个人业务、资产风险、法律、人事、监察、保卫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案件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市分行对领导小组和各部门、各成员单位的工作任务逐一进行了分解,落实了责任,突出了工作重点。同时,我行及时转发了省分行《关于切实做好案件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转发总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中国XX银行甘肃XX行案件防范和查处十项规定〉的通知》、《中国XX银行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并对各县支行提出了严格的贯彻落实意见;组织职工认真学习了银监会提出的操作风险防范13 条要求,对号入座,让全员熟悉自已在操作中应遵守的制度,在案件防范工作中应履行的职责和应承担的责任。

(五)、进一步加强内控管理,落实案件防范措施。开展了内控管理上台阶活动,制订了《中国XX银行XX分行内控管理上台阶活动实施方案》,市分行还成立了内控管理上台阶活动领导小组,在监察室下设了办公室。各县(区)支行也成立了相应机构,负责组织本行的内控管理上台阶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全行内控管理和案件防查工作实现了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六)、全面落实《案件防范和查处十项规定》,进一步靠实各级领导责任。按照省分行《案件防范和查处十项规定》的要求,及时召开了案件防范专题会议,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XX同志与班子其它成员、市分行各部室负责人、各县(区)支行行长就加强内控、防范案件进行了谈话,并要求各行、各部门必须坚持从严治行的方针,把加强内控、防范案件作为一项长期而紧迫的工作,抓紧抓好。在此基础上,我行还于8月21日,召开了加强内控管理、案件防范分析会,深入分析了我行内控管理、案件防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要求市县行要自觉将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业绩观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一手抓业务经营,一手抓内部管理,切实将内控管理、案件防范工作纳入各级党组织的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好银监会和总分行加强内控和案件防范的各项措施,防止了各类风险和案件的发生。

(七)、组织开展了两次综合大检查。2006年1月10日至3月25日,市分行抽调21人组成7个工作组,按照《中国XX银行IA分行案防范安全保卫大检查工作方案》,对全辖16个县(区)支行所辖的67个营业网点、36个设库单位进行了全面检查。重点检查了全省操作风险大检查中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和员工行为排查、岗位轮换、枪支管理、金库值守、反洗钱等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发现问题156个。2006年6月15日至6月25日,市分行再次抽调18人组成13个工作组,对全辖16个县支行和25个营业网点进行了检查。重点检查了3月份大检查发现问题的纠改情况。通过检查,各行对3月份案件防范、安全保卫大检查发现问题整改比较重视,142个问题得到整改。同时,对个人贷款操作风险专项治理工作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存款、结算、票据、个人信贷、资产处置等重点业务和柜员身份认证、密码使用、离岗签退、授权、大额可疑交易报告、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内外部各种对账、日终现金核对、金库钥匙管理、库存现金管理、印鉴管理、守库押运、枪弹管理等重点环节的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

(八)、加大了整改力度,突出整改重点,落实整改责任。市、县行业务主管部门对上半年自律监管检查和各类工作组检查发现的问题,向被检查单位提出了书面整改建议,逐项拿出了整改意见,并逐条贯彻落实,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的整改和纠正。同时,对发现的比较严重的问题进行了通报,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经济处罚,共处罚126人,罚款14300元。

四、存在的问题。

(一)不良资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社会信用环境较差对抓降工作影响较大。当前在法制保障不力的情况下,借款人失信后得不到应有的制裁,于是赖账、失信、逃废债条成为一些贷款企业生存的法则。另外,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及各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贷款的一些做法,对我行清收处置不良贷款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二是企业改制最终悬空了银行贷款债权,相当一部分不良资产实际上变成了待处理(核销)损失资产。全市国有企业改制工作于2003年11月28日全面启动,涉及我行贷款的改制企业113个结欠贷款(本金28078万元,利息11716万元)债权5亿元,其中破产的17个,涉及贷款9,401万元,利息8,204万元,仅追偿债权173万元,仅占破产企业贷款债权的0.98%。虽然全行上下竭尽全力申报债权、维护权益,但在改制潜规则的作用下,收效甚微。三是清收空间越来越狭窄,清收难度越来越大。2000年以来,我行大打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歼灭战、攻坚战,通过连续多年持续不断的清收,好收的己经收完了,剩余不良贷款均为难啃的硬骨头,使全行清收空间越来越窄;同时,难度大的投入多,产出少,甚至得不偿失,影响了一部分同志的清收积极性。四是非信贷不良资产中行社纠纷形成的挂账清收处置难。

(二)内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各项制度还落得不是很实,个别人员违规操作的、屡查屡犯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个别网点负责人对内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一些员工警觉性不高,自我保护意识还不是很强。三是检查的内容还不是十分全面,检查的频次不高。四是内控综合管理的要求与当前我行员工的综合素质还有一定的差距,基层员工综合素质普遍偏低,特别是对政策、制度的理解能力、实践应用能力还不能做到很好的结合和应用。

(三)、综合业务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有效贷款营销进度缓慢与存款快速增长形成较大反差。资金营运效益较低的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全行的经营收益和持续有效发展。二是业务项目及行际间发展不平衡,不良贷款清收进度缓慢,压降形势非常严峻,信贷资产质量差的问题仍很突出。10月底,大部分县支行不良贷款净下降欠账较大。三是基础设施落后,市分行办公楼破损陈旧已成危房,西和支行无营业办公楼,与同业形象和业务发展形成反差较大,严重影响了我行的整体形象和社会声誉。

五、改进措施和对监管工作建议

(一)改进措施:一是继续开展“内控管理上台阶”活动,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抓好内外部各项检查中查出各类问题的整改,切实使我行的内控管理迈上一个新台阶;进一步加大对信贷、结算、现金等重点业务的检查力度和操作层面的风险管控力度,严防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充分发挥市、县两级行部门自律监管职能作用,在进一步明确自身职责,严格规范自身经营的基础上,切实发挥再监督作用,确保“三道防线”收到实效;整章建制,切实抓好各类案件防范工作,充分用运检查成果,举一反三,标本兼治,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从制度上对违规违纪行为予以约束,杜绝各类经济和责任性刑事案件的发生。二是加快清收处置进度,努力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密切关注企业改制新动向,积极创新清收方式,逐户制定清收方案,靠实清收人员责任,综合运用清收政策和手段,积极抢收大额不良贷款;充分利用后两个多月务工农民返乡、大宗农副产品上市之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以赴打好旺季“散小差”贷款清退“歼灭战”;继续加大考核力度,全面推行和完善清收不良贷款本息万元工资含量等考核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工资资源分配对清收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认真借鉴和推广市场化清收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充分运用市场化清收手段加快全行清收处置进度。三是靠实责任,完善机制,不断加强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坚决防止新增贷款发生不良,努力提高贷款收回“四率”(贷款到期收回率,贷款利息收回率等)。

综合监管论文 篇5

2010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年终总结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日)

2010年我局安全生产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安委会的具体指导下,以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为目标,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意识,狠抓安全管理制度、措施的落实,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积极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大力推进了商务系统的安全生产工作。一年来,商务系统未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安全目标任务。为商务系统的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将全年工作开展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责任落实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市安委的文件精神,抓好安全生产工

作,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主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的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两名安全生产工作监管专员。同时,局党组对安全生产高度重视,把安全生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了安全生产专题会议,分析研究商务系统安全生产形势,部署安全生产工作,主管领导做到了重大活动亲自部署安排,重大问题亲自协调解决,重大会议必讲安全生产,对影响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做到了早发现、早研究、早落实,从而确保了商务系统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政府机构改革,我局原属企业管理职能整体移交市商业总公司,我局不再负责市直商业流通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只负责局机关的安全生产工作。年初,我们结合我局的实际情况,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全新的部署和安排,做到了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确保了局机关的安全平稳运行,二、健全机制,强化监管

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危,关系到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为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安监管理有章可循,我局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注重监管网络建设。一是坚持会议制度。局领导小组坚持每季召开安全工作会议不少于一次,分析、研究、总结、部署各个时段的安全工作。二是坚持安全检查、隐患排查制度。结合重大节日和季节,根据不同时期安全工作重点,进行重点抽查和检查,坚持每季度不少于一次,日常检查每月不少于一次。并监督隐患整改。三是坚持安全值班制度。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期间,非常时期安排专人实行24小时值班,落实领导带班,确保信息畅通。四是坚持安全生产告诫制度。对不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认真履行安全职责、不落实隐患整改的进行警告。

三、注重防范,加大宣传,强化意识

为了提高全局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我局始终把安全宣传教育和消防演练作为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利用电子屏、宣传标语等形式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活动,通过印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防范应急技能等业务宣传资料,在全市商务系统营造了一股浓热的安全生产氛围。二是积极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一年来,我局共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4次,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检查4次,查处隐患7起,通过检查整改,消除不安全隐患,确保了局机关的安全运行。

四、加大监管力度,全面消除隐患

按照商务部的通知精神和市安委会的统一部署安排,我局紧绷“安全生产责任重于天”这根弦,充分发挥商务稽查支队的行政职能,认真组织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行动。

一是加强酒类流通管理。当前酒类安全消费,已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一是大力宣传,通过媒体、横幅、标语,召开经营者会议等形式,广泛宣传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让经营者了解其重要性,掌握经营程序。二是开展摸底排查工作,对全县所有经营酒类的经营户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建立了酒类经营户挡案。三是组织商务执法检查,根据《条例》和《办法》的要求,对于本地酒类市场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严格实行酒类商品溯源制度,严厉打击经销假冒伪劣酒类商品的行为,规定酒类经营户必须建立了购销台帐和悬挂“禁止向未成年人售酒”的警示牌,进一步规范和净化了酒类市场。三是积极开展酒类执法检查工作。全年共查处假酒案件30余起,涉案金额6万余元。

二是加强生猪定点屠宰工作的监管力度。为了加强对生猪定点屠宰工作的监管,生猪定点屠宰办,坚持“内管外查”的工作方针,从生猪屠宰的源头抓起,严格“三证”、检疫、检验制度,对屠宰场内的检验、卫生消毒、运输等设施进行定期检查,严厉打击了私屠滥宰、白板肉、病害肉等不法行为。同时,开展生猪屠宰专项整治工作,明确工作重点,严格规范屠宰企业的经营行为,建立健全生猪疫病标识追溯制度,统一的台帐和证章制度,对私屠滥宰等行为的进行投诉举报制度,对流通环节以制度形式进行程序监控,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现象,杜绝了“问题肉”的上市,私屠滥宰现象得到遏制。在重大节假日或其它地区有重大疫情发生时,我们坚持对生猪屠宰场实行“日报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意识,及时掌握生猪的产地和数量,确保节假日、疫情控制期市民们吃上优质肉、放心肉、平价肉。全年共查扣不合格生猪16头,猪肉2240余斤

三是开展集中整治成品油市场的专项行动。依据《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有关法规,商务稽查支队联合市乙醇办对全市的成品油市场进行了检查。重点对加油站(点)销售油品是否为乙醇汽油、进货是否正规、各类证照是否齐全等内容进行了执法检查。共检查 20 家加油站(点),对 4家违规经营的加油站(点)进行了立案查处,共处罚金2.4 万元。

2010年市商务局安全生产工作在单位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绩,没有发生任何安全责任事故。但我们深感安全工作形势仍十分严峻,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在安全认识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解决思想上有些松懈,得过且过,不愿管得太细、太严的思想。二是专业知识欠缺,致使安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没有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

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综合系统的应用 篇6

近年来长江水域社会运输船舶增长速度随着长江沿线经济发展的需要呈明显上升趋势,长江黄金水道部分航道复杂水域航道拥塞、船舶碰撞和搁浅等事故依然频发。传统的水上监管模式难以满足长江海事局提出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的监管模式,在通航环境监控、遇险救助指挥、船舶流量实时监控等难以做到智能化、信息化。建设一个集监控、通信、指挥、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水上交通管理信息平台,是长江海事“五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它将为长江流域航运管理单位、企业以及社会船舶提供航行、调度、安全信息服务等综合服务,有效实现长江水域内水上交通安全智能化的管理。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综合系统的概述

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无线通信技术、GPS卫星定位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等先进成果,将航行船舶等数据有机结合,将会对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统一协调和指挥,实现了跨区域水上交通安全措施整体配合、协调一致。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系统将利用船载终端设备,通过3G无线通信网络与监控中心连接,形成一个船岸一体化的系统。同时,监控中心将提供综合的水上交通管理信息,并将控制信息发送到对应的船载终端,从而形成船岸的实时互动。该系统所有数据将集中存放在后台数据库服务器中。在应用服务器上,将以服务方式提供各种应用服务,系统运行时涉及到的数据主要包括:GPS数据、GIS数据、航行管理数据、信息发布数据、船舶数据和用户数据。在应用服务平台上,针对系统涉及数据的多样性,提供独立的数据交换模块,用以将不同的数据调用至不同的服务。

2、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系统的功能

1、集中式管理的数据库

后台数据将采用集中式管理方式,采用微软的SQL server2000数据库平台,集中管理系统后台所有数据,数据库将放在新建设的监控中心数据库服务器上,同时数据库服务器采用双机容错的方式管理磁盘阵列,数据全部放在磁盘阵列上,实现可扩展系统容量,并增加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实现GIS、GPS、CCTV一体化的水上智能交通控制

监控管理系统主要涉及GIS、GPS技术等,这些技术对应相应的软件平台或硬件产品。GIS技术采用专业强大的GIS软件平台显示,快速处理GPS船载终端发过来的数据。

3提供综合信息化服务

监控管理系统将对航线上的船舶提供综合服务,为辖区内船舶企业提供各种相关信息服务,实现全天候、可视透明的管理,建立交互管理模式。为船舶提供信息查询、辅助导航、搜寻救助等服务,从而实现系统综合信息化服务。4船舶即时定位

船载终端和系统之间的交互通过3G无线数据传输网络完成,当应用服务器接收到船载终端信号后,将启动GIS定位功能,调出终端所在位置数据,将终端显示在对应位置上,然后将数据再通过3G无线数据传输网络传送至船载终端,从而完成一次数据发送和接收的过程,实现船舶即时定位功能;

5船舶跟踪

海事管理部门通过系统监控平台可实时、动态、连续地监控船只的运行轨迹、速度等通航数据。针对功能特殊的管理船只(如搜救艇),可安装可视船载GPS终端,将船上及部分湖面的画面传回监控中心。此外,当船舶遇险或遭遇到其他特殊的情况时,船主可以手动按下报警开关,船舶将自动处于监控跟踪的状态;

6船舶越界报警

越界报警是辅助航行的重要手段,当系统将一艘船舶设定为指定行驶路线后,该信息将通过监控中心发送到船载终端。航行船舶收到航行路线限制后,须按照指定路线行驶,当船舶超出指定行驶路线后,系统将自动报警;

7信息查询发布

授权用户通过数据库查询有关信息,其中主要包括地理信息数据、移动目标数据,如船舶型号、船主、船舶基本信息、位置信息等;监管网点数据,如港口、海事、航道管理站点的位置分布等。此外,监控中心可向船舶发送内容简短的实用信息,例如天气预报,船舶流量,交通管制等信息;实时发布相关法律法规,提高驾驶员法律意识,有效减少船舶违章行为;

8综合服务

系统通过船载终端上配载的语音设备,提供电话服务功能,可随时与监控中心保持语音联络。当遇到突发事件时,只需拨通监控中心的电话或按下船载设备上的服务按钮,监控中心即可提供航道指引、求援、医疗救助、信息查询等诸多服务;

9船舶防撞预警

信息系统运维综合监管平台设计 篇7

1 建设需求

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建设内容全面覆盖了电网企业信息化工作内容, 具体对系统运维工作而言, 内容可以主要概括为4方面: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业务应用、桌面终端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针对运维工作内容, 信息系统运维综合监管平台建设需求大体来说, 可包括以下几部分。

1.1 运行监控管理

(1) 一体化平台:一是硬件设备的监控, 包括查看设备的配置数据和实时性能数据;根据设备的当前性能数据值判断运行状况, 符合告警规则就发出告警;记录设备的历史变更情况和历史性能数据, 形成历史库;二是平台软件的监管, 主要是由软件提供的接口获得软件当前运行情况;三是网络监控, 主要包括查看网络当前的通断情况、链路当前负载、流量等数据;记录历史流量数据, 形成历史库。

(2) 业务应用:一是通过统一的接口和规范监测、统计和分析业务系统的运行数据;二是对业务系统故障产生的原因进行快速、准确定位;

(3) 桌面终端:一是针对桌面用户不同岗位的特点, 建立桌面管理规范和标准;二是和资产管理以及IP管理相结合, 对桌面进行全面管控;

(4) 统一、集中展现:一是原有的系统运维工具局限于各自所管对象的监控和管理, 缺乏灵活性;统一、集中的展现界面应该在原有展现模式的基础上更加宏观的展现信息, 能够从不同切面、视角展现;二是展现需要考虑业务和分析管理的角度;三是展现要直观, 通过图表等各种方式提供从细致到宏观数据的支持, 同时具备精细化的图档管理。

1.2 流程规范固化

(1) 体现分级运维, 分级负责, “谁运行谁负责”的管理思路, 适应“两级三线”的运行维护体系。

(2) 结合国家电网公司“两级三线”运行维护体系梳理工作流程, 根据实际工作要求, 通过统一的流程引擎为日常运维工作提供快速、方便、规范的流程;

(3) 建立一体化运维系统知识库, 通过知识库的积累, 为操作层和管理层提供问题分析的依据。

1.3 辅助分析决策

(1) 适应管理工作对分析需求的不断变化, 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依据。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 提供灵活的、不固定的分析手段和功能, 对数据进行深入、全面、细致的挖掘分析;

(2) 提供对各种监管对象的监控指标, 用于指导产品选型和采购;

(3) 提供自动化的指标和报表数据统计;

(4) 提供统一、完备的IT资产管理;

(5) 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趋势分析, 做到提前预警;

(6) 提供对整体的安全事件的分析和安全风险的管理。

1.4 一体化集成整合

信息系统运维综合监管平台的建设要突出“一体化”, 加强原有系统模块的关联度, 把原有割裂的东西整合起来, 在原有系统功能的基础上, 着重考虑跨系统、跨模块的关联、分析、统计。

2 建设原则

2.1 充分利用国家电网公司IT服务管理咨询成果

2007年, 国家电网公司开展了IT服务管理统一咨询工作, 参考ITIL模型和服务管理最佳实践, 对信息系统运维建设中相关角色职责、业务流程和考核机制的建设进行了明确和规范。运维综合监管平台建设要充分利用咨询成果, 综合考虑并完成平台建设。

2.2 借鉴SCADA/电网管理监控系统的成功经验

通过长期积累与发展, SCADA/电网管理监控系统已建立了一整套成熟、完善的体系架构:毫秒级的数据采集;包括实时数据库、历史数据库在内的基于CIM/CIS的数据集成总线;专用的工具层提供图形平台支撑上层应用与展现。在运维综合监管平台设计中要充分借鉴SCADA/电网管理监控系统的成功经验, 改革IT监管现有的体系结构, 达到实时管理、精益管理的目标。

2.3 充分利用现有产品及技术

在信息运维领域, 已有大量的指导理论以及适用于不同管理域的各种产品, 运维综合监管平台设计不但要汲取现有的技术与经验, 而且要兼顾公司内各级运维建设已有部分系统实际, 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产品及技术, 在现有产品与技术的基础上, 创新构建一体化信息系统运维综合监管平台。

2.4 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

坚持统一规划, 明确发展方向和思路, 实施对整体架构和数据模型的统一管控。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须循序渐进, 遵循分阶段迭代实施的原则。

2.5 业务支撑优先

无论平台功能如何划分及部署, 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如何最有效的实现业务价值, 支撑业务的发展, 增收节支。

2.6 投资保护的原则

在满足业务支撑原则的前提下, 需要充分考虑保护已有投资, 尽量避免重复建设, 要考虑管理系统开发及运维的综合成本。

3 建设目标

信息系统运维综合监管平台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灵活的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管理体系, 为国家电网公司业务应用正常运行提供有力的支撑, 提高信息系统运行效率, 提高服务质量, 降低运营的成本, 为实现国家电网公司的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具体包括4方面。

(1) 实时管理。主要包括实时掌握运行情况;及时发现故障与异常, 并迅速定位, 尽快解决;及时发现入侵、病毒等安全问题及安全隐患, 并迅速响应;通过运行分析, 调整运行策略, 提高系统运行效率;通过安全分析, 调整安全策略, 提高系统安全性。

(2) 闭环管理。主要包括通过流程保证故障、异常、隐患由合适的人采用合适的方式闭环处理;促进巡检、变更的工作标准化、规范化;通过流程运行的考核数据, 促进运维质量和运维效率的提高。

(3) 精益管理。主要包括通过丰富完善的信息图档资料, 为运行维护工作提供直观准确基础数据;避免维护工作中的疏漏而带来的人力、资金浪费;分析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行负荷, 制定合理的资源调配方案。

(4) 战略管理。主要包括优化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行性能;提升系统安全性, 降低安全风险;预测并计划信息基础设施的需求;考核并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4 系统架构

信息系统运维综合监管平台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系统总体架构分为3层和1个库: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层、协同调度层、应用展示层与统一信息库。

数据采集分析层:数据采集层是对所有IT资源对象根据管理策略对运行状态情况 (KPI) 、资源配置数据、资产数据、安全数据等进行采集, 分析处理, 并将数据进行转发和存储。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层对IT基础设施的监控范畴主要包括网络监控、主机监控、数据库监控、中间件监控和通用应用监控等进行供事件、故障报警的采集及分析, 以及对信息系统软硬件主要指标的采集及分析。为协同调度层提供服务与支撑, 是构建协同调度层的先决条件与基础。其目标是从多角度采集公司信息业务应用的运行数据, 通过分析处理评估运行的状态和质量, 发现故障和潜在问题并发出告警, 保障公司信息业务应用的持续稳定运行。配置数据采集是对于IT资源对象的配置情况进行主动的采集, 为后续的配置管理流程、资产管理提供数据, 建立基线。同时通过数据的比对或者审计, 发现配置变动。

协同调度层:数据处理层把分析完的数据上传到协同调度运维流程, 运维流程进行派单和处理, 并提供资产、知识库、文档管理。建立在统一的流程引擎上。

统一信息库:统一管理信息库是整个平台的核心数据结构和存储, 为其他应用、展示模块通过统一的数据总线接口提供统一、完整、准确的数据。

应用展示层:统一的应用、管理与展示界面, 建立在统一的图形平台上。

5 五个“一”技术路线

5.1 一次采集

现有的网管、安管、桌面管理等系统为实现对网络、系统、应用、安全设备与桌面等IT资源的管理, 需要采集IT资源的告警、性能、配置、安全数据。多种系统的数据采集存在同一资源的同种数据会被多次采集的现象:一方面同一数据多次存储, 数据冗余且可能存在一致性差异;另一方面, 多次数据采集对被管资源可能造成性能影响。因此一体化信息系统监管平台对数据的采集为一次采集, 变告警、性能、配置、安全事件、漏洞、资产数据的重复采集为一次采集, 多次使用。

5.2 一个流程引擎

现有的IT服务管理、安全管理、桌面管理都有流程功能, 分别建立在不同的流程引擎上, 通过统一流程引擎, 支持IT服务管理系统流程, 并支撑网管、安管、桌面管理中的所有工单流程运转。

5.3 一个管理信息库

现有各系统的数据分别存放, 存在数据冗余, 由于数据采集与维护策略不同, 可能存在数据不一致。为提供统一、完整、准确的数据, 需要构建统一管理信息库作为系统的核心数据结构和存储, 为其他应用、展示模块通过统一的数据总线接口。管理信息库中的数据包括资源数据、工单、操作、视图、故障、性能、原始数据及知识库。

5.4 一个图形平台

为达到实时管理与精细管理的目标, 同时借鉴SCADA/电网管理监控系统的成功经验, 需要构建一个图形平台, 支撑统一的应用与展现界面、综合的实时监管、工单与维护作业以及统计分析。

5.5 一次用户认证

在企业一体化平台统一身份认证的总体框架下, 对安全运维管理的要求将大大超过手工管理网管、流程和安管等跨异构系统的能力。管理上的复杂性还会导致出错机会和安全风险的增加。比如, 内外运维人员的快速流转导致系统中大量存在孤立的账号, 并且这些孤立的账号具有有效的权限, 使运维管理系统暴露在内部和外部攻击之下。因此需要账号管理集中化, 使公司能够从一个或几个集中点, 控制用户对所有管理系统的访问。整合各模块的用户管理, 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与认证。

6 建设路径

电网企业运维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可根据各单位系统运维需要, “有重点、分阶段”展开。这里一般性建设路径建议。

(1) 第1阶段:实现实时监管与部分流程及图形化展现。本阶段数据采集分析层主要实现告警、性能、配置、安全事件、漏洞扫描和资产等数据的采集、数据过滤、数据安全、数据审计、实时故障告警分析、安全风险告警分析和性能数据处理;协同调度层实现服务台、事件、变更和巡检流程;统一信息库实现全部功能;应用展示层实现运维管理图形展示。

(2) 第2阶段:实现全部流程与大部展现。数据采集分析层主要实现资产数据跟踪;协同调度层实现问题、配置和调度流程;应用展示层实现运维管理仪表盘展示、运维管理统一报表、业务影响分析、安全影响分析、绩效考核、合规管理和文档资料管理。

(3) 第3阶段:实现资源战略规划。应用展示层实现故障反演、趋势预警、决策分析和可用性管理。

(4) 第4阶段:实现运维自动化。

7 结语

综合监管论文 篇8

【关键词】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解决措施

1引言

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我国国土资源的综合信息管理工作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和改造,同时也使得国土资源管理的工作得到了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视。通过“金土工程”的建设和二调、规划等工作开展,使得我国国土资源信息管理工作已经初步尝到了成果,与此同时累积了大量的国土资源数据,这些合作对于日后进一步对我国国土资源监管、调控和深入开展国土资源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之中,运用科技信息手段规范和创新国土资源管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促进国土资源的科学发展和构建国土资源“一张图”,要对国土资源信息综合管理,要通过高新技术手段对国土资源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建筑以科技信息为核心的管理手段,转变监管方式,才能提高管理效能和实现国土资源的全场监管和高效配置。

2当前我国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不管是在硬件和网络基础建设中都已经出不具备一定规模,但是纵观全局,现有的监管平台中仍然存在有三个不足:第一,“一张图”数据系统建设不完善,并没有真正地把“一张图”数据建设实现;第二就是缺乏统一的监管平台,已经建立的业务系统之间联系不紧密;第三就是要完善智能决策分析水平,没有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监工和分析,相应的计算机分析模型库没有建立等。

3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建设目标与内容

3.1监管平台的总体目标

以全国国土资源“一张图”为基础,把有关数据和应用系统集合,从而建立信息采集与动态检测、信息比对核查和信息综合分析研究功能集一体化的平台监管,这样,各级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就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当地土地资源的实时情况,能够对“批、查、用、补”、地价检测、开发利用以及土地登记等进行全方位了解,真正实施国土资源各类效绩科学评估,对突发性地址灾害的应急能力加强。

3.2平台建设的内容

3.2.1地政监管子系统建设

土地违法按键线索的发现与信息采集、土地开发利用的用途和进程等情况的监管以及土地市场交易监管和土地综合政治项目监管都是由地政监管子系统进行监管设。

3.2.2各类业务系统的完善与整合

内部业务系统的整合与联动。“金土工程”建设完成的一系列应用管理子系统以及其他配套洗头都是由内部业务系统。当前市场国土资源管理各个业务系统相互之间的联动主要氛围两类:一类是地政管理各子系统之间,地政管理系统与市场管理系统、执法监察系统、统计上报系统之间的联动;另一种就是矿正管理系统与矿业权市场管理系统之间联动。

与同级部门系统之间的横向联动。通过地理空间框架建立的公共平台,就能够将地方相关部门与国土内部业务系统之间联动,这样就能够全面监管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

3.3矿产资源管理及开发利用过程监管

矿产资源合规性和合法性监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产权市场监管、矿产资源勘察和开发利用的年检和缴费情况监管以及对代谢那个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地质资料汇交情况监管。

3.4平台技术架构

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应采用三层结构,这样就能够实现时空火速局仓库构建,能够将大量的数据存储与动态更新、异源和异构数据进行整合,能够对大量的二维、三维数据快速浏览、集成、分析处理。

3.5应用层方面建设

应用层主要就是分为业务监测和业务评价两个方面。业务检测类应用就是对国土资源进行量化的检测、分析统计,通过具体的国土业务数据工作。业务检测通过利用基础服务层将所有应用都提高到了最大化的动态定制方式。而业务评价则是利用基础服务层,对我国的国土资源保护以及利用的评价是通过模版、规则和阀值等方式定制,使用预警、报警、报告、分级等方式进行。

综合监管是系统和用户之间的接口,综合检测、综合查询、分析统计、制式报表等都包括在内,为用户提供全面的国土业务监管功能。

4结语

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的建设不仅能够满足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求,而且又能够符合政务决策信息化和定量化的科学发展方向。与此同时监管平台的建设还大大提高了“金土工程”的服务水平,不但能够为国土资源监管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而且还具有很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我们一定要正确对待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才能够使得我国的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范延平,吴洪涛.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建设与展望[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2

上一篇:学生毕业感言5则范文下一篇:小组倒数第一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