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大学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大学毕业生可雇佣能力构成与协同开发途径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可雇佣能力不足是就业问题出现的根源,为此,提升他们的可雇佣能力,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从不同专业的毕业生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其可雇佣能力模型,了解毕业生的可雇佣能力水平和开发现状,探寻协同开发的途径。本文首先对有关可雇佣能力构成与开发途径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并且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殊性,本文的实证研究以本专业的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样本数据,并使用excel和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1)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可雇佣能力模型的构建。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确定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该具有的所有可雇佣能力,再由专家对指标进行筛选补充,最终形成量表,发给企业雇主,由雇主对各项能力的重要程度以及毕业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分析两者之间的差距。模型构建是通过因子分析的主层次分析法进行的,最终确定了五个因子共38项可雇佣能力。(2)调查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可雇佣能力开发现状。了解毕业生采取过的可雇佣能力开发途径,并由毕业生对各个途径的有效性进行打分,了解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可雇佣能力开发途径的建立提供思路。(3)探索协同开发的途径。根据目前可雇佣能力开发途径的特点和不足,提出基于协同原理的以高校为主,包括政府、企业、中介培训机构和毕业生个人的多主体共同开发的途径。本文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这个独特的视角出发,考虑到专业和岗位的不同要求,构建了可雇佣能力模型,极大程度的丰富了国内可雇佣能力的研究内涵,并提出了相应的协同开发途径,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还为其他专业毕业生可雇佣能力的模型和协同开发途径构建提供了思路,为缓解就业压力、帮助毕业生实现职业生涯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可雇佣能力;模型构建;协同开发

学科专业:工商管理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可雇佣能力内涵的国内外研究

1.2.2 可雇佣能力构成的国内外研究

1.2.3 可雇佣能力开发的国内外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

2.1 可雇佣能力的界定

2.1.1 可雇佣能力的定义

2.1.2 相关概念辨析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胜任力理论

2.2.3 协同理论

3 大学毕业生可雇佣能力模型构建—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

3.1 可雇佣能力量表的构建

3.1.1 德尔菲专家小组的成立

3.1.2 德尔菲问卷设计

3.1.3 问卷发放与回收

3.1.4 问卷的结果分析

3.2 可雇佣能力模型构建

3.2.1 问卷设计

3.2.2 调查过程

3.2.3 信度分析

3.2.4 因子分析

4 大学毕业生可雇佣能力水平调查—基于工商管理专业

4.1 研究设计

4.1.1 问卷设计

4.1.2 调查过程

4.1.3 数据处理

4.2 数据处理结果

4.2.1 就业岗位类型分析

4.2.2 可雇佣能力水平现状分析

5 大学毕业生可雇佣能力开发现状调查—基于工商管理专业

5.1 毕业生可雇佣能力开发途径现状调查

5.1.1 可雇佣能力开发途径问卷编制依据

5.1.2 可雇佣能力开发途径问卷指标构建

5.1.3 问卷调查过程

5.1.4 数据处理结果

5.2 大学毕业生可雇佣能力开发信息

5.2.1 采用多种途径进行开发

5.2.2 毕业生更加重视自身可雇佣能力的开发

5.2.3 高校开发方式更加科学有效

5.2.4 越来越重视毕业生可雇佣能力开发

5.3 大学毕业生可雇佣能力开发存在的问题

5.3.1 可雇佣能力开发方式存在偏差

5.3.2 高校开发重视度不够

5.3.3 开发主体各自为政

6 大学毕业生可雇佣能力协同开发策略与途径

6.1 政府进行支持和引导

6.1.1 政策支持

6.1.2 制度保障

6.2 高校是主导

6.2.1 基于可雇佣能力开发的培养理念

6.2.2 基于可雇佣能力开发的课程改革

6.2.3 基于可雇佣能力开发的实践环节

6.2.4 基于可雇佣能力开发的就业指导

6.3 企业作为战略伙伴

6.3.1 实习

6.3.2 培训

6.3.3 校企合作

6.4 毕业生是主体

6.4.1 态度上重视可雇佣能力的开发

6.4.2 行动上配合可雇佣能力的开发

6.5 协同开发途径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7.2.1 本文创新点

7.2.2 本文不足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致谢

上一篇:我国检察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下一篇:多样化高校学生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