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四则

2023-0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语文教学反思四则

浅谈文言文《孟子四则》情景剧式教学法

摘 要: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瑰宝,在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之上,突破传统文言文教学,根据学生特点,通过情景剧式教学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文言文。《孟子四则》情景剧式教学法成功的因素离不开以下几个几点:课前准备,打好文言文情景剧式教学基础;课堂表演,小组式情景剧表演加深文言文记忆和理解;课后复习,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

关键词:文言文 情景剧教学法 《孟子四则》

由于历史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不同,学生很难从书面上领悟到文字的深刻内涵和作者的真实情感。传统文言文教学也趋于常规化、简单化和程序化,重点突出的是老师在课堂上的“讲”,学生在书本上的“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这也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的兴趣得不到培养和激发,只能勉强“学会”。

怎样将课堂还给学生?怎样能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在讲授《孟子四则》时,笔者经过精密设计、反复实践、不断调整和随时完善,采用了情景剧式教学法。情景剧式教学法,是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之下进行学习文言文,通过合作小组,按照书本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之下编排情景剧,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下面将从文言文课前准备、课堂设计和课后复习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1 课前准备,打好文言文情景剧式教学基础

不同于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在课前准备上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下很大的功夫,这是成功上好这节课的关键。

作为老师,在课前应该指导学生正确预习。首先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学习资料,将不认识的字词正音,标注;通过查看课文中的注释,认识通假字和古今异义。接着教师将文言文的正确翻译梳理好了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个直观的正确认识。此时难免有同仁发出质疑的声音: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去翻译?这样越俎代庖式的教学方法,不是更让学生没有主动性吗?我们知道,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从表面上看确实让教师占据了很大的主动地位,但实际深究,传统课堂上师生之间没有互动,没有生机,教师的课堂积极性实际上也得不到最大的激发,也导致了教学被动的恶性循环,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动者。如何改变或者缓和这种情况,让师生都在课堂上的主动地位发挥到实效呢?那就在预习上下功夫,教师将正确翻译发放给学生,避免在学生自行预习的过程中,让错误的认知先入为主。这为情景剧式教学打下坚实的知识认知基础,为学生在准备精彩的情景剧过程中做好铺垫,保证了文言文的学习效率。最后,教师提前告知学生,情景剧编排的成功与否,直接与个人的平时成绩挂钩,评委由老师在课堂上随机抽取。这让每位同学都重视文言文课堂,同时激发小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对成功的文言文情景剧课堂起到无形的约束和聚合作用。

作为学生,课前预习首先要按照老师的预习要求,将文章读熟,读顺,认认真真的查阅学习资料和文章注释,对照书本学习提示和老师给出的翻译,正确的理解原文,为情景剧的合理编排做好准备。接着,小组成员结合各自的性格特点,进行人物角色安排,道具准备和背景音乐选择等。编排的情景剧,紧紧围绕课文实际,不跑题,不偏离,寓意突出,内涵凸显,形式不限。最后,在情景剧编排的过程中,学生们可能都会遇到“疑惑”“不好演”的地方,而这个“疑惑”和“不好演”正是每一“则”中的难点所在,学生要主动咨询老师和查阅资料,及时解决问题,这也为老师在课堂上的重点讲解提供了最真实的依据。

2 课堂表演,小组式情景剧表演加深文言文记忆和理解

课堂上的表演,对于教师,正是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和有重点的讲解文言文的关键条件,教师在课堂上应能掌控全局,合理引导和评价,并及时给学生反馈。对于学生,正是他们向老师和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创作成果的时刻,也是学生迫切需要得到肯定和鼓励的时刻。而小组式情景剧表演,可以很好的加深文言文的记忆和理解。具体课堂上老师实施情景剧式教学法主要步骤如下所述。

首先,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检测预习情况,并将学生预习之时遇到的“疑惑”和“不好演”进行汇总和一一解答,扫除学生认知困惑。比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的学生就提出为什么高高在上的“君”为轻呢?“君”到底是天子?还是国君呢?此时老师就应该针对学生提出的疑惑进行关系梳理和解答,学生在理清人物关系之后,就更能在情景剧中清晰的展现出各个角色的特点和关系。此时,由老师在课堂上随机在各小组中选取一位评委,除此之外,老师、班长、语文课代表也加入评委的队伍中,这样,评委小组也就形成,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宣布评分标准,和对评委提出提分要求。

接着,各小组按照老师给出的要求,进行《孟子四则》情景剧表演。这里拿《齐人有一妻一妾》这一则作为示例。在表演之前,全体小组成员齐声朗诵原文并翻译。接着,进行人物介绍,谁表演“妻”,谁表演“妾”,谁表演“齐人”,谁担当旁白,谁负责背景音乐播放等,在之后进入各自角色,根据刚刚朗诵的原文,开始表演。表演的过程中,老师要控制好全局,认真记录同学们表演的情况,这里要重点提出的是,记录的关键部分不是学生的演技,因为学生毕竟不是专业演员,记录的重点是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表演的过程中是否有需要改进和调整的地方,另外就是学生的创新处和闪光点,并在每一组表演之后,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将记录的情况和评分情况向学生进行说明和讲解,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这个环节很重要,它可以说是学习效果的灵魂环节,学生不仅得到了正确的知识认知,加深了对文言文的理解,而且还得到了老师的鼓励和表扬,自信心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得到激发。老师也真正的解答了学生的疑惑,为下一步学习文言文加下坚实的基础。

3 课后复习,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

如果说课前预习是基础,课堂表演学习是灵魂,那么课后复习就是夯实基础的大锤。课后复习,老师应该提前给予学生计划性的指导。课堂学习内容的强化,课后作业的布置都要具有计划性和合理性。课堂是“抱西瓜”,课后是“捡芝麻”,特别是课后作业,正是一个学生自我检测和查漏补缺的过程。通常我们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会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在课后作业布置中,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巩固课堂主体知识之外,应该将这些有用的“芝麻”提示学生去捡拾,并将这些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文言文情景剧式教学法有着自身的优越性,当然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孟子四则》这样的篇目适合采用,但千万不可套用于所有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在采用这种教学法之前,应该完全熟悉教材之后再选择采用合适的教学法。

作者:王莉

第2篇:现代文阅读训练四则

山寨文化:草根的新衣

王晓华

2008年,从山寨手机到山寨春晚。种种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玩意开始理直气壮地登场亮相,并且以自己顽强的草根品格赢得了人们的掌声。有些人甚至认为山寨文化表征着民间主体性的崛起。

“山寨”一词,据说起源于粤语,指的是“盗版”、“仿冒”之类的商业模仿行为。“山寨手机”、“山寨电影”、“山寨明星”乃至“山寨文化”,都产生于这些行为之中。不过,单单强调这些,难以敞开山寨文化的野性。按词典解释,一是在山林中设有防守的栅栏的地方;是有寨子的山区村庄。栅栏和寨子都是防护性存在,但它们都展示了对中心的反抗格局——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境中。由民间人士私设的栅栏和寨子无疑是挑战性的边界标志,昭示着底层的主权意识和主体性。由这个词的本义可以看出,山寨文化的山寨品格不仅在于复制中心、主流、精英的行为、话语、产品,更在于搭建自己的栅栏、寨子、领地、话语空间,形成自己的独立性、不羁品格、自治领域。部分知识分子之所以为山寨文化喝彩,就是因为他们认同这种意义上的山寨性。

然而,当下的山寨文化并不具有足够的山寨品格,因为它的主要特征是复制而非独创,因而它就不可能拥有自己的栅栏、寨子、领地、话语空间,难以培育底层的主权意识乃至主体性。而且,其解构功能也注定是非常有限的——从表面上看,山寨文化的确解构了中心、主流、精英的神话:复制中心、主流、精英的产品、话语、活动,说明我等小民也可以做同样的事,这岂不反证了中心、主流、精英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神圣、强大、高明吗?

可是,这种弱化功能实际上是虚幻的:正如业余歌手翻唱明星歌曲只能增加明星的知名度,苹根人士时中心、主流、精英的模仿客观上推动了后者的增殖、播撒、再生产。只要分析山寨春晚的运作过程,我们就可以清晰地领受到这种复制对主流的增殖、播撤、再生产机制:几个民间人士欲排演自己的春晚,貌似向央视叫板,但实际上却将央视春晚当作了榜样、目标。他们的大本营位于首都鲍非偶然,而是暗示了其真实定位和心态。几个居住在中心地带的人之所以要模仿央视春晚,是因为后者处于中心的中心,是因为向中心的中心看齐是中国人的心理定势。是因为复制中心可以满足他们移情的需要。在这种一切向中心看的语境下,山寨文化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山寨性——只有当山寨文化的创造者忘掉中心、蔑视中心、忽略中心而强调自己的地方性和个人性时,山寨文化才能真正山寨起来。这恰恰是当下山寨文化所不具备的,当下山寨文化建设者远未摆脱中心化的思维方式。这种以复制中心为基本特色的山寨文化缺乏真正的野性、原创性、主体性。与其说它表征着草根文化的崛起,毋宁说它暴露了其致命的贫乏。

从某种意义上说。山寨文化是草根阶层的新衣——衣服是有了,但总体上不过是仿制品,草根们至多在其上增加了若干装饰。它解构了有关民间草根的神话——传说中的民间高手终于出山以后。其行为却让满怀期待者感到失望:原来他们依然未摆脱中心化的思维,其主要工作仍是模仿和复制,其目光还是聚焦于庙堂、主流,其创新性尚微乎其微。山寨史化的现状敞开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我们曾寄予厚望的民间文化很可能比主流文化更贫乏。这种以关注和复制中心为生产机制的山寨文化与主流文化是同构的,二者并无本质区别。说白了,它山寨的外形里面跳动着“主流”的心脏。恰如《水浒》所昭示的,这种意义上的山寨文化时刻可能被主流“招安”,最终完全放弃其山寨性。处于民间的山寨文化以对中心的模仿表达了对中心的敬仰和归顺。它并非是反中心的,而是暂时未进入中心而已。因此,中国山寨文化的原罪在于它还没有足够的野性、个性、主体性,在于它尚只有借来的外衣。在于它还没有自己的灵魂和心脏。

山寨文化是草根显身的重要方式,它的不足也折射出中国的欠缺——缺乏真正的民间主体乃至我们所说的“社会”。因此,山寨文化的建设者更需要抛弃借采的新衣,让山寨文化真正山寨起皋,以山寨文化的野性、个性、主体性推动草根力量的生长。

(选自《学术周刊》2009年2月,有删减)

1 下列对“山寨文化”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寨文化代表民间主体性的崛起,昭示着平民文化在逐步解构精英文化,是对精英文化的一种强有力的挑战。

B 真正意义上的山寨文化是一种在复制主流的基础上,具备独特个性特征的平民文化。

C 山寨文化有很大的市场,能够很容易被人接受。利于平民化。这也是山寨文化为什么突然走红的一个原因。

D 山寨文化是草根显身的重要方式,但现在其致命弱点是还没有完全的自身灵魂和心脏。

2 下列对“当下的山寨文化并不具有足够的山寨品格”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因为山寨文化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内涵,还只是停留在复制阶段。

B 山寨文化从表面上看的确解构了中心、主流、精英的神话。但这实际上没有对精英文化产生实质上的冲击。

C 山寨文化还没能拥有自己的栅栏、寨子、领地、话语空间,不具有底层的主权意识乃至主体性。

D 山寨文化处于早期形成阶段,因而注定当下阶段不可能具有足够的山寨品格。

3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山寨文化的野性在于不和常理,违背正统,反对精英,解构主流,展现的是一种非精英。非主流文化。

B 山寨文化的繁荣客观上成了精英文化增殖、播撒、再生产的根本动力。

C 山寨文化要想具有完全的生命力,必须具备反中心意识,丢掉对主流文化的敬仰。

D 《水浒》所昭示的梁山好汉被招安,预示着山寨文化最终会被主流文化“招安”。而完全放弃其山寨性。走向文化的一统局面。

4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山寨文化如今不具有足够的山寨品格,因而它将无法得到人们的认可,很难有活跃文化市场的机会,也就无法和主流文化抗衡。

B 现今的山寨文化虽然没有形成自身的独特品格,但只要山寨文化立足自身,逐步找到自己的自治领域,也还是能成为市场文化的一部分。

C 山寨文化出现。几千年的中心意识说占主流,民问主体边缘化是其原因之一。

D 要想山寨文化富有生命力,山寨文化的缔造者必须摒弃中心,强调个性,拒绝成为主流文化的变体。

DMD疾病的新疗法

刘斌

一个国际性研究小组近日成功地对犬类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进行了治疗。DMD是一种可快速发展并最终致命的疾病。每3600个男孩中就有一个该病的患者。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称为外显子跳跃的新技术恢复了与DMD相关基因的部分功能。此项发表在《神经学年鉴》上的研究成果,为以类似方法治疗人类DME)带来了希望。

DMD是由编码抗肌萎缩蛋白的基因发生畸变引起的,抗肌萎缩蛋白是肌肉细胞中的一种重要结构蛋白。

不像传统基因疗法试图用一个功能性副本来取代突变基因,外显子跳跃则是依赖一种称为抗转录的改进技术,设计合成DNA或RNA小分子,再将这些小分子嵌入DNA或RNA的特定区域。从而阻断其功能。目前,已有企业正在开发癌症、糖尿病、心脏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抗转录疗法。

这种方法源自于DMD与一种较温和的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MD)的对比。当患者丢失部分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的外显子(编码蛋白质的DNA区域)时就会引起这两种疾病。但奇怪的是,某些丢失了更多基因片段的BMD患者却要比DMD患者健康得多。几年前,科学家们发现,两者的不同并不在于基因缺失的多少,而在于这些缺失成分如何影响保留的基因序列。大多数DMD患者都有移码突变,这会干扰细胞读取3个字母的DNA编码。这些缺失将存留的DNA序列转变成不同的3个组别。使得基因无法被读取。在BME)患者身上,存留的DNA仍然可以正常读取,使得它们产生虽很小但尚具功能的抗肌萎缩蛋白。

论文第一作者、美国全国儿童医疗中心的艾瑞克·霍夫曼表示,将存留的编码返回入序列,基本上就能重建较温和的BMD,以此种方式创建一个“补丁”以阻断部分基因的转录,将会对DMD患者有所帮助。

霍夫曼的研究小组联合日本国家神经学和精神病学中心的研究人员,每周或隔周给3只天生就患有犬类DMD的比格夫通过静脉注射一种含有3种不同抗转录分子的混合液。经过几周治疗,这些狗在肌肉功能的测试和症状上有了明显改善,其细胞产生的抗肌萎缩蛋白达到了正常值的26%,这与人类BME)患者身上的值相类似。

霍夫曼说,这是研究人员第一次成功地系统实施抗转录疗法来减轻大型动物身上的DMD。

(选自《科技日报》2009年04月08日,有删减)

1 下列对“外显子跳跃”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外显子跳跃技术是通过合成DNA或RNA小分子,将这些小分子嵌入那些突变的DNA或RNA。

B 外显子跳跃技术能过恢复与DMD相关基因的部分功能。

C 外显子跳跃技术将存留的编码返回人序列,通过创建一个“补丁”以阻断部分基因的转录,使得存留的DNA仍然可以正常读取。

D DMD与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MD)两者的不同特征为外显子跳跃技术的研发提供了灵感。

2 下列对“DMD”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DMD是一种可快速发展并最终致命的疾病,而且是一个患病率相对较高的高危病种。

B DMD患者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它干扰细胞读取基因。

C DMD是由抗肌萎缩蛋白基因发生畸变引起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D 霍夫曼等人对犬类DMD患者实施的治疗取得阶段性成果。

3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科学家用抗转录疗法治愈了DMD疾病。

B 传统基因疗法是替换取代突变基因,而外显子跳跃治疗法是再生DNA或RNA等一些身体必须的基因。

C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与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尚具功能的抗肌萎缩蛋白。

D 霍夫曼的研究小组对比格犬的单独治疗,展现了外显子跳跃疗法的积极疗效。

4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患上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是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的缺失导致基因序列发生变化引起的。

B 只要阻止患者的移码突变,就能正常读取DNA,就能治好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C 外显子跳跃技术的研制成功将有可能解开糖尿病、癌症、白血病等医学难题。

D 外显子跳跃技术已经能够减轻大型动物身上的DMD,随着技术的进一步研发。将来的某一天它很有可能解决人类DMD。

到古镇去看古

丁立梅

古镇真的很古,始建于唐开元元年,且有个让人浮想联翩的旧名——东淘。东临大海,大浪淘金。傍镇有南北贯通的串场河,河面上整天船只穿梭,舟帆揖影。去时运盐,回时黄石板压舱。一日一日。那带回的黄石板,竟在镇上铺出一条七里长街。

有街。人烟必旺。于是,一家一家的店铺林立起来,连戍一片,连成黛青的丛林。飞起的檐上,鸟青的瓦当,展翅的燕似的,息在上头。上面刻着“福、禄、寿、喜、财”等吉祥的字样。做买卖的乡下人,肩上担一副担子,担子上搁着乡下的土特产。有时他会带了小儿来看稀奇,手里牵着,走上街头。那小人儿哪里见过这等热闹和繁华?脚步迈不动了,眼睛不够转了。隔着行人缝隙,指指店铺里那花花绿绿的糖人要买,指指冒着热气的肉包子要吃。乡下人节俭,也不富裕,哪能都满足了?被做父亲的喝斥着一路走去。也有耍杂耍的,沿街的钢锣敲得“当、当、当”,找一块空地。一圈的人,立马围了去。

这是当年的尘世喧闹,如春天的金盏花开,辩辨都是金黄的灿烂。历史翻转过一页,再一页。千年时光,也是悠悠过。我在一个冬日的黄昏,走近古镇,一个人。街上有另一番尘世的热闹,现时的。音响里,放着《遇见你是我的缘》;卖水果的摊儿,恨不得摆到街中央。我绕过那水果摊,去寻七里长街。问街上走着的一个人,知道七里长街吗?他纳闷地看着我,笑问:“哪里有?”我亦笑。

真的呢,历史已走了这么久这么远,好多的痕迹,早已被风吹雨打去,哪里可寻?但到底还是留了痕迹。黛青的房,在小巷里;明清时的建筑呢,门板已风化成紫黑,门板上的铜锁扣,锈迹深重。轻抚。感觉手底下,有历史的风,猎猎吹过。我与谁的手印重叠了?谁又曾在这个门里。笑望月升日落?不可知了。抬头,那鸟青的屋脊上,长一蓬狗尾巴草。在这个冬日的黄昏里,它们很深沉地沉默着,仿佛也是一段历史。

小巷静。有的房内还住着人。有的房内,已不住人了。房都是几进几出的,好内容全在深深处,一家老小的饮食起居都在里头。有花草长得茂盛。庭院深深深几许。天色渐暗,老房子里的光线,便彻底地暗下来。探头过去,需要静等几分钟。方能隐约看见屋内的人和物什。有剃头师傅,还使着老式的剃须刀。不紧不慢地在给一个顾客剃头发。剃头师傅很老了,顾客亦很老了,他们的身影,隐在一段幽暗里,是一段旧时光。没有什么声音可以打扰他们,他们在旧时光里,安详。

再有一间房。房内摆满布鞋,一个老人。正抽拉着鞋线——他在做布鞋。我想起那些年月,母亲坐在煤油灯下纳鞋底,白棉线抽得“哧、哧、哧”的,冬天的深夜,因此有了温度。沿着黄石板铺成的街道,慢慢走,我想,这上面,不知走过多少双布鞋呢,不知走过多少母亲的牵挂和疼爱。富商也好。盐民也罢,总有一个母亲,在为他祈愿,岁岁平安。这样一想,再古老的历史,不过是母亲的历史。

真的就见到一个母亲,很老的母亲了,百岁老人呢。七十多岁的儿子,守着她,在老房子里过。我进去,老人拄着拐,站门边,笑吟吟看我。她的儿子是她最好的讲解员,讲她这么大年纪,还穿针走

线,吃饭穿衣,都是自己打理。还说一事,说她自从嫁过来。一直义务清扫周围的街道。前两年还清扫呢。儿子说时,做母亲的一直侧耳倾听着,很放心很满意的样子。上帝厚待仁厚之人,这个老人,就是最好的见证。我转头,看到几盆植物,在小院子里,绿得欣欣向荣。

出门来,院子里静。照墙站成喑哑的暮色风景,下面爬满岁月暗生的绿苔,四周真静啊。

远远望去,当年河水涟涟,波光桨影,现而今,荒草和芦苇,都顶着一身的枯黄,让人心里顿起凄凉之感。无论岁月曾经如何繁华,谁能拽住岁月的衣襟呢?

人类的承接。原是错综纠缠的脉络。树根似的。盘结而下,与坚实的大地紧紧相连。当我们触摸到那个源头时,我们懂得了,历史的另一个名字,叫厚重。我们惟有尊重和敬畏。

(选自《新青年》2008年第9期,有删减)

1 第三段里“他纳闷地看着我。笑问:‘哪里有?’我亦笑”这一句话中的两个“笑”暗含了不同的潜台词,请你写出这些潜台词,并分析他们各自在笑什么?

2 文章第二段与第三段分别写了古时的古镇和如今的古镇,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 作者在文中安排一位百岁的“母亲”这个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 文章在最后说“我们懂得了历史的另一个名字,叫厚重”,你如何理解“厚重”的内涵,请结合全文分析。

一元钱,两份暖

小未

每天早上。女弦都来他的窗口买一元钱的煎包。

那时物价还没有开始上涨,一元钱,可以买六个煎包,女孩很娇小,饭量应该不大,用来做早餐。足够了。可每次,他还是会刻意地挑选个头大一点的,小心地放入纸袋里。

因为,他能看出,女孩的家境不太好,穿的衣服虽然很干净,但都很旧了,料子也差。她手里。总是拎着一个装满水的小水壶。她不像其他弦子,穿崭新时尚的衣服,手里拿着可乐、牛奶、纯净水,而且每天早上,她是步行来上学的。路一定不近,有时候时间紧了,他会看到女孩光洁的额头有亮闪闪的汗珠。

这样的时候。他总会爱怜地责怪女孩;“丫头,别睡懒觉,早起两分钟,路上慢点。大清早迎着风跑那么快,要肚子疼的。”

女孩笑,有点羞涩,有点快乐,然后说声“谢谢叔叔”,便一溜烟儿地朝对面的学校跑去。

春天的时候。物价涨得厉害,面、菜、肉、油等,包括房租,都涨价了。他本来就是小本生意,利润很薄,涨价后,六个煎包卖一元钱,要赔钱了。算来算去,他决定将价格定在一元钱四个,这样,利润基本能和过去持平。

那天早上。他在一张硬纸壳上用黑笔写了新的价格:一元钱四个。

七点多,不爱在家里吃早餐的孩子一双一对地挤在他的小窗口。有个孩子念了他纸上的通告,转头对同伴说,煎包涨钱了。

后面的孩子开始翻着包往外拿钱,嘻嘻哈哈的,并没有谁因为多涨钱提出质疑。

他松下一口气,利落地干起活儿来。

女孩走到窗口的时候,几个孩子刚刚离开。

他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忽然想起什么,一把将放在窗口的纸板拿了回来。

女孩肯定又在路上跑了,额头上有晶莹的汗珠。站在窗口,她用手抹了一把汗,然后笑着递过一元钱硬币。

他照例爱怜地责备女孩;“又跑,这么热的天。”然后利落地夹起六个个头大点的煎包放在纸袋里,递给她。

士孩接过来,照例说声“谢谢叔叔”,转头朝学校跑去。而那寻常的一刻,看着女孩的背影,不知为什么,他的心,却有些不寻常的感动。那是这些年平淡到几乎麻木的生活里,他第一次感觉到的一种带着暖意的感动,似乎是为自己。

那一整天,他的心就一直是暖暖地被什么感动着。

之后的一段时间,每天早上,他都会一边做生意一边留意着士孩的身影,只要远远看到女孩,他就会把那张纸板收起来。依旧收着女孩的一元钱,给她六个煎包。

后来,所有的顾客都熟悉了新的价格,他就彻底地将纸板收回了。只有女孩,一直蒙在鼓里。那是每天都让他感觉到暖意的秘密。

可是有天早上,他却没有看到女孩那张笑盈盈的脸,一直到学校的大门关闭。他的心里竟然有些失落。

第二天,女孩也没有来,第三天,第四天……他的心从失落到担忧,他想女孩是不是出了什么事了?那些天。就有些心神不宁,不是数错了煎包的个数,就是数错了钱……

又一天早上,他把侄子叫过来帮忙卖煎包,自己干脆跑到学校门口等着。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他看到女孩,一路小跑着从他面前经过,径直跑进了校门。

他松下一口气,他想,一定是女孩子吃厌了他做的煎包,改吃别的东西了。附近卖早点的那么多……再然后又开始有些心疼起来,因为他再不能偷着给她两个煎包的照顾了,一元钱。在别的地方,能吃饱吗……

春天过去了,然后是夏天。忽然有一天,女孩又出现在了他的窗口。

女弦唤他叔叔并递上一枚硬币,他愣了半天才醒悟过来。然后一边连声答应着,一边飞快地挑选了六个个头大的煎包放入纸袋。

女孩笑起来:“叔叔,你给多了,应该是四个。”

他又是一愣,拿着纸袋的手停在半空,怔怔地说:“没,没有多,丫头,是六个啊!”

女孩狡黠地笑:“叔叔,您的煎包早就涨价了,我知道的。这段时间。一直是同学帮我带的。四个就够了,您的煎包大,我能吃饱。”

他张着嘴巴,手还在那里停着,心里却被重新涌入心底地暖意噎住了,把他,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一下子噎出了眼泪,迫得他赶快特过头去。他根本想不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然把他所给予的爱,悄悄地换给了他。

女孩还在说:“叔叔,我考上高中可能就不在这里读了,等以后有空。我还来吃您的煎包……”他背对女孩应着,却终于掩饰不住,任眼泪落了下来。他不过是想偷偷地照顾一个这个生活背景和他相仿的孩子,却没想到。她也在以同样的心来呵护他。

一元钱就这样被分成两份温暖。他知道从此以后,不管生活将怎样艰辛,他和这个孩子,都会勇敢地面对,并努力地给予这个世间,爱和温暖。

(选自《小小说》2009年第2期)

1 作者在第三段中对比描写女孩和其他孩子有何用意?

2 本文多处运用了心理描写,请找出一例,试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3 本文在行文构思上运用了小小说创作的哪一种最常见的艺术手法?并结合本文主旨分析它的作用。

4 简要概括两位主人公的形象的共同特点与文章主旨。

参考答案

《山寨文化:草根的新衣》

1 A A中“山寨文化代表民间主体性的崛起,解构精英”有误。

2 D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3 C A中对山寨文化的自身个性特征理解有误;B根本动力有误;D愿意是若始终不具备自身灵魂的话。有可能招安。

4 A因果关系不成立,而且有很多人认可,甚至学者。

《DMD疾病的新疗法》

1 A原文中没说一定是突变的基因。

2 C“抗肌萎缩蛋白基因”应为“编码抗肌萎缩蛋白的基因”

3 C A中人类DMD还没有解决:B不是再生,而是嵌入后阻止:D不单单是霍夫曼的研究小组。

4 B说的太绝对,文中是说将有所帮助。

《到古镇去看古》

1 答:①第一个“笑”的潜台词是“真是乡下人(外来人)”,表现出对我的提问感到惊诧,反映出古镇的人已经渐渐丢掉了吉镇的历史;②第二个“笑”的潜台词是“真是‘文明人’,‘古老’都遗失了”。表现出我对古镇人的一种不理解,觉得他们应该知道古镇的古老与厚重。但他们却把不该遗失的弄遗失了。(意思相近即可)

2 答:①第二段主要写了古时古镇的热闹、祥和、纯朴、节俭、富有古朴的文化气息等特点;第三段表现了如今古镇的现代化气息浓烈,音乐流行,地摊林立。②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古镇的改变,表现出古镇古老的文明日渐消退,逐渐被现代商业文明取代,从而引发人们对此的思考。

3 答:①母亲的义务清扫,年迈还自食其力表现的不仅是母亲纯朴、善良、勤劳的品质也是古镇的内涵。②母亲让人觉得亲切,到了古镇就像见了母亲。将古镇与人融合到了一起,使得古镇富有生命,母亲的历史就是古镇的历史,母亲就是古镇的象征。③儿子的守候,母亲的守候就是人们对古镇的守候,古镇是古镇人生命的一部分,谁也离不开谁。同时,儿子、母亲的一生守候、一生执着正是古镇的一种精神。④把母亲的守候与现在古镇人对古镇历史的一无所知进行对比。展示古镇的古正在消失,来突出表现作者的凄凉之感以及作者对古镇古老文明的担忧与哀叹。(任意三点即可)

4 思路提示:古镇的文化,古镇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敬畏与尊重的,是我们该保护继承发扬的,要看到古镇的古。而现代文明却将它冲刷得干干净净,我们在遗憾之余,更应去思考与反思。要懂得尊重文明,敬畏生命。要让心灵有一片净土,即便再大的现代商业气息猛烈冲击。

《一元钱,两份暖》

1 答:①用意在表现出女孩的朴实,善良等优秀品质。②为下文作情节铺垫。突出后面男主人公给女还多给两个煎包这一情节的合理性。(意思相近即可)

2 略。作用围绕心里描写为小说主题服务,更好的展示人物性格形象来阐述。

3 答:巧设悬念(铺垫,欧亨利式结尾)作用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来阐述。

4 思路提示:善良、纯朴、体谅他人、富有爱心,主旨围绕“爱只有互相给与,这个世界才会温暖”来组织答案。

作者:田海波

第3篇:观点四则

牟新生:须合理判断GDP的增长速度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牟新生在最新出版的《中国人大》杂志上撰文认为,须合理判断GDP的增长速度。

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国GDP高速增长率,应该给予客观的,实事求是的、一分为二的科学评价。多年的高速增长有以下几个客观条件一是在近五年中,美国经济和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大都处于增长期。二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外贸的发展释放出了很多积极的效应。三是亚洲金融危机过后,我国经济经过调整,变困难为机遇,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为后几年的经济加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积累了能量。四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在一段时间内产生了带动作用。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规律来看,一国的GDP增长速度和GDP总量是密切相关的。GDP的总量越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绝对量就越多。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经济总量大,现阶段的增长率都比较低,低于历史上平均的增长率。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越来越大,GDP潜在的增长率逐步下降是正常的。在我国经济总量已达到30万亿元甚至更高的今天,还过分地、盲目地强调经济高速增长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

李志青:新能源产业发展须量力而行

新能源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体现于3个方面;一是投资拉动效应。二是能源供给效应。三是技术进步效应。但就目前的条件来看,受制于市场,成本和技术等因素,新能源产业短期内仍无法担当起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重任。

首先,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新能源产业供给有余而需求不足。受惠于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新能源产业投资一帆风顺,在拟议中的“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尚未出台之际,实际和预期产能都已连创新高。这一方面体现了资本市场对未来经济走好的判断,同时也不排除资本在逐利上的某种盲目性,实际上,短短数年中新能源在需求数量的增长上是极为有限的,就内需市场而言,作为替代性能源的各类新能源产品尚无能力大规模地进入生产和生活领域:国际市场上,随着新能源产品的准入障碍不断提高,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待加强。在此供求矛盾中,产能过剩已是一触即发,新能源产业的低水平竞争更会加剧,届时接踵而来的便是资本撤离、产业萎缩,不仅无法支撑经济增长,还会增加经济增长的负担。

其次,从成本的角度来看,新能源产业激励充足但成效不佳。对新能源产业进行各种激励助其发展是全球各国政府的共识,从其他国家的已有经验来看,激励方向主要集中于用户方面,旨在提高消费者的需求能力,然后让消费者选择使用新能源产品,这在理论和实践上理应都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但中国在新能源产业激励上则相对侧重于供给方,无论是补贴上的激励,还是投资上的激励,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对企业的直接支持,千方百计地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其账面收益。这一举措貌似合理,实则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既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也不利于其产品的市场推广。更为严重的是,在生产性激励措施下,新能源产业的大量扩张必将导致原材料价格的攀高,例如近期国际硅材料价格已走出谷底,出现上升势头。在此情况下,激励性的投入将被原材料价格的增长所抵消,这不仅无助于新能源实际生产成本的降低,而且还将造成国家宝贵财政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再次,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新能源产业的研发偏重单项技术突破,而缺乏综合解决方案。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新能源产业的技术研发仍停留于产业内部整合的阶段。然而,市场需要的却是能够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整套综合解决方案的新能源技术及产品。除了考虑成本因素外,消费者同样也关心新能源产品使用过程的便利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等特质,要在这些领域实现等同或者超过传统能源已有的水平,新能源产业技术发展就必须跨出内部整合的阶段,开始着手外部整合的工作。陈志武:金融创新,不能因噎废食

这次金融危机之后,大家对于金融创新的“批斗”已经非常多了,但千万不要认为发展金融业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而言不适合、没作用,其实结论正好相反。

对中国当前而言,与美国当年经过100年工业革命时的情况一样,生产不是瓶颈,消费需求才是瓶颈,并且这种局面不会再逆转。我认为,现在出现了一个转机,即中国发展消费者金融或者销售金融。这个时机也比以前大大成熟了。

美国在经历多次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不仅没有停止金融发展,反而使其继续深化,是因为金融需求持续存在,并随着经济结构和收入的变化,强化了人们对金融证券市场的依赖度。这次也不例外。只要人们还需要跨越时间、空间配置收入或风险,对金融交易的需求就一直在。市场上有这么多的金融衍生产品,不是金融从业者在虚玩,是因为有真实的需求存在。那种认为除了基础性证券市场之外的一切衍生品市场都是泡沫,都没必要存在的想法,是不了解金融市场的一种表现。

从家庭层面来说,每个人随着年龄的上升,消费的意愿会越来越低。如果我们不能通过消费者金融、销售金融,把购买者,消费者面临一辈子收入和消费意愿的矛盾解决好,那么消费很难快速增长。

叶檀:减持美国国债是明智之举

中国必须做出选择,是继续大笔购入美国国债,坐看外储长期贬值,还是主动调整外储的投资配比,找寻突破口?

从长期来看,中国减持美国国债非常必要。社科院研究报告表明,从2000年~2009年初,中国外储购买力已缩水50%,为外储寻求保值增值出路已迫在眉睫。随着美国预算赤字不断上升,美国最近几个月的国债发行额已创出历史新高,市场预计美国政府在截至9月30日的财政年度内将净发行创纪录的2万亿美元债券,庞大的赤字会引发美国的通货膨胀或者美元的大幅下跌。

当然,急剧减持美国国债也不是中国的最佳选择。对于中国外储而言,减少美国国债持有量是改善结构的第一步。结构调整的第一步是债券长短结构的改变,从今年以来的数据看,中国对美债是有增有减,增的是短债而减的是长债,而从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在欧洲债券与美国债券之间的结构也有所调整。第二步是债券与股权、与资源之间的调整。

在力拓并购失败之后,中国继续购进资源。这是中国改良外储结构的第一步,也是中国经济打破资源与技术瓶颈的重要步骤。中国正在活用自己的外储,松动挂在脖子上的美元债券绳索。

第4篇:教学反思即兴创作四则

教学就是“即兴创作”。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这样有效生成的境界,必须调控教学机智,正确对待一些意外情境并加以创造性地塑造,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即兴创作”的几点收获。一、“美丽”的错误:无法预约的精彩

错误是极具课程意义的课堂动态资源。因此,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追问暗示,及时纠正。也可以因势利导,生成新的教学资源,那么,错误也可变得美丽。

在教学陶渊明的《饮酒》一诗临近结束时,我让学生默写此诗,有几个学生将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辨”字写成“辩”。我引导学生辨别,究竟用哪一个字好。有学生说联系下文“忘言”应该用“辩论”的“辩”;我立即引申,原诗却用“辨别”的“辨”,用意何在?学生联系上文明白了要“辨别”的是“此中”的“真意”,这“真意”包含了陶渊明远离官场的纷扰繁杂、追求安逸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志趣,自然得用“心”来“辨”。这里利用了学生的一个别字,深化了诗歌主题的理解,触及到诗人的灵魂深处,显然,这样“美丽”的错误忽视不得。

二、意外的“杂音”:多元解读的另类风景

在预设教案时,往往根据文本及教学参考书等文本资料进行研读设计,而学情可以预估但不可定估,特别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经常出现多元化的解读观点,我们应该善于聆听“杂音”,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果,同时及时纠正解读中的偏差。

如在教学童话《皇帝的新装》时,要求学生思考这篇童话围绕哪一个字展开情节的,我预先设置的是“骗”字(大臣、骗子、皇帝之间互相欺骗,小孩揭开骗局),而课堂上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用一个“装”字(做新装、穿新装、揭新装);有的说用一个“欺”字(大人们互相欺骗,小孩结束欺骗);有的说用“虚”字(大臣、皇帝、骗子、成年人都是心虚的)……显然学生的发言全面而深刻,不仅巧妙地归纳了童话的情节,也触及到童话的主题思想。

三、学生的差异:课程资源的生长点

受性别、个性、认知方式、生活背景、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必然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正视差异,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承认个体差异,并帮助个体形成适合各自学力的“差异目标”。课堂上需要运用教学机智,将个体差异视为一种交往资源去开发、利用,使得每个个体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最优的发展。

一次教学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时,我充分利用学生朗读效果的差异,先请粗犷个性的男生朗读,再请感情细腻的女生朗读。通过对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词中表达的思乡的愁苦之情和亡国的切身之痛。

四、静默的空白:学生思维的灵性空间

对话教学中的“留白”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召唤性,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像空间或意义领域,让学生的思维在多向发展,在自由思考的灵性空间生发智慧。

学习当代作家沈从文的《端午日》,在完成文本阅读,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后,学生初步了解了端午节的民俗风情,为了进一步领悟课文的文化内涵,增加言语实践的机会,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借短信息表达情感,于是将手机里的两则短信读给学生听,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短信创作,学生后来在随笔中写道:

听了老师所朗读的两则短信,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接下来,我们亲自动手创作了,看着窗外高大葱郁的朴树,灵感油然而生:“坐在树下,我想为你送去葱绿;立在风中,我想为你送去清凉;沉浸在端午的喜悦里,我想为你送去艾叶包起的希望……”小组最后评出最优秀的,竟然是我的作品,我自信地站起来……

这是一个充满“空白”之美的教学片段,提供的两则短信,精彩而幽默,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参与和感悟的契机。有了这样的契机,学生会在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所留下的“空白”中,进行言语实践,从而迸发灵性,妙语连珠,惊叹四座。

编者语:对教师来说,感受机智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谓之“入乎其内”;反思实践,不断审视、修正、提升教育行为就是“出乎其外”。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陈道佩老师有着丰富的一线教学和教研经验,他认为,如果教师们课堂上都能保持理性的审视,课后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鲜活的教学艺术,则必将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和反思能力的建构者。他说:“如果把课堂教学的过程看着是游览风景,那么机智的小学语文也应该有三重境界的山水。第一重境界:山是山,水是水,简单朴实才是真;第二重境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多元观赏最有味;第三重境界:山还是是山,水还是水,万水千山总关情。”这样的认知,不仅是陈老师多年教学实践的收获,也是启迪更多教师智慧的一道精神大餐。

第5篇:带括号的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优点及不足:

1、将理解运算顺序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体验,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每一步算什么?求的是什么问题?将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正确与错误算式的对比中,引导学生发现如果不带小括号就出现了“下午游人数减去上午保洁员数”的错误结果,认识到了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感受括号的实用价值。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对比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印象更加深刻。

2、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第二种解题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解读题意,重点解读“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作好铺垫。其次,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并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实际效果比较好。第三,重视两种不同解决方法的对比,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实现对解题方法的优化,切实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在例5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有无括号、括号的位置、括号的多少等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自己说说“有什么感受”,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括号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不足:

1、 还存在操之过急的现象。学生在用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有的学生出现了没用小括号计算。这个时候应该让学生结合题来说一说,可以不可以,为什么。那么在课堂中是由我来告诉学生的。

2、 对于学情分析还不够透彻。在例5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对这样的问题经过前面的学习应该不存在障碍。可以是实际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比较多,体现在不参与计算的数怎么办,运算顺序不清晰等等。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针对学生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及时的讲解,但也一直在反思学生出现这种无从下手的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感觉还是学生对于前面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另外我认为在教学中也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我的思考:

1、 认真细致研读教材。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备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不走弯路。在备课的过程中把教材的编排意图,课标的要求以及自己的理解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统一。

2、 学生倡导“活动式”教学,那么在这类计算教学中,我们也要提倡活动,学生的思维要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动脑思考。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机会。

3、 通过近段时间的教学,值得欣喜的是班级学生的质疑能力,思辩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有更多的学生勇于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我想这就是学生思考的体现。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把这些方面保持下去。

第6篇:《小四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学反思

从学习目标定位来看,学生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习,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前置性作业情况来看,学生学习不是很深入,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虽然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所以学生对于运算顺序还是能掌握,但对于解决问题这一块就有差别了,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与我有这种相同想法的教师还不少,认为还是有必要侧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在前置性作业设计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 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3.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但学习的过程中也有错误,学生错误如下: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差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差生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针对学生的错误,我争取让他们自己寻找错因,适时点拨,有时让学生先互相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的我再点拨,我认为这样学生能学得更加透彻。

第7篇:“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课后反思

“混合运算”一课是在小学生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并且学习了用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的内容.。根据二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思维直观的特点,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的教学手段,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到在解决实际问题(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时候,要学会分析问题,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一般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经历由分步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一、 重视情境的引入。

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我利用书中的情境图——去鸣沙山旅游,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的兴趣,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情境的创设更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二、 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教学中通过“学生购买面包”这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运用减、除两步计算解决“剩下的面包还要烤几次”这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问,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从比较分布式与综合式的关系中感受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同时在列式时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来解答,并能进行自主检验,明白每一步算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 灵活用好练习题。

在练习中充分利用小组展开讨论,整理出图文信息,在教学中多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挖掘题意,能做到完整表述应用题。学生在讲提的过程中,保留有用信息,理解题意。引导学生自己分析个条件之间的关系,找对中间问题,理清解题思路。再细致分析每一道题时,要对学生的各种算法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答。

第8篇: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教案

寓言四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

1.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分析故事情节。 2.多角度概括寓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二、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1.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2.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3.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语句。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4.复述课文大意

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三、讨论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可以讨论出结果。教师告诉学生,在以后学习中见到成语,可以从寓言故事的角度帮助理解意义。(当然,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从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四、小结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五、布置作业

结合今天的生活写出你对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2.你是如何得出这寓意的? (由学生回答《智子疑邻》寓意的理解,过渡到寓意是通过分析寓言情节得出的。)情节的设置、想像是寓言创作中重要的一环。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发挥想像,学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二、讨论,分析寓言情节,认识寓言情节的作用 1.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2.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三、学写寓言,进一步锻炼想像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1.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2.自编寓言练习。

四、总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五、布置作业

(1)依据课堂讨论,利用课堂上老师出示的题目,也可以自己命题编写一则寓言,规整地抄到本子上。

(2)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等。

第9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

寓言故事小时候也学过好几篇,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智子疑邻、富翁失马)教案设计范文。供大家阅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范文一

○教学目标

①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分析故事情节。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①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④复述课文大意

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讨论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可以讨论出结果。教师告诉学生,在以后学习中见到成语,可以从寓言故事的角度帮助理解意义。(当然,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从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小结

①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②布置作业。

结合今天的生活写出你对寓言故事《黔驴技穷》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教学设计

导入

①《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②你是如何得出这寓意的?

(由学生回答《智子疑邻》寓意的理解,过渡到寓意是通过分析寓言情节得出的。)情节的设置、想像是寓言创作中重要的一环。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发挥想像,学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讨论,分析寓言情节,认识寓言情节的作用

①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②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③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出示投影(改动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如,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点拨,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学写寓言,进一步锻炼想像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①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范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导学

1.注音

赫拉hè 宙斯zhòu 庇护bì 粘住 zhān

释义:

庇护:包庇;袒护。庇:遮蔽,掩护。

爱慕虚荣:喜欢表面上的光彩。

2.查阅资料与工具书 ,了解作者及寓言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

3. 了解与本文有关的一些古希腊神话人物。

4.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导入

由人们对寓言的说法导入:

①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够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②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③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④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维活跃。

(二)、简介与本文有关的知识

指名说,教师补充并明确:

1.寓言及其特点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简介伊索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3.与本文有关的一些古希腊神话人物

①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希腊神话说他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他的兄弟波士顿和哈德斯分别掌管海洋和地狱;宙斯还和许多女神生下了不少儿女,如火神赫费斯托、正义和艺术的保护者、太阳神阿波罗,月神和狩猎之神阿尔迪美斯,旅行和商业神赫尔墨斯,美神阿芙洛神,战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

②赫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罗马神话中称为朱诺,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

③赫尔墨斯,一译海尔梅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罗马神话中称为墨丘利,掌管商业、交通、牧畜、竞技、演说以及欺诈、盗窃。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首创字母、数字、天文学、体育运动,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④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诞生是最为奇特的:传说她是从宙斯的头脑里长出来的。

(三)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检查字词

赫拉hè 宙斯zhòu 庇护bì 粘住 zhān

庇护:包庇;袒护。庇:遮蔽,掩护。liuxue86.com

爱慕虚荣:喜欢表面上的光彩。

2.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1)听读

(2)看图复述课文

(3)课文研讨

①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②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③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④你认为赫耳墨斯是个怎样的人?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⑤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四)学习《蚊子和狮子》

1.诵读感知

(1)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又会败给蜘蛛?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蚊子:冲、咬 扬长避短 胜 狮子:抓

蚊子:吹、唱 骄傲自满 败 蜘蛛:粘

骄兵必败

2.总结归纳寓意

《蚊子和狮子》寓意是什么?

3.改动情节,概括寓意。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4.课堂研讨:

请大家比较这则寓言和上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课堂小结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用动物间的关系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从事,否则可能在小处受到挫败。

三、拓展与延伸

1.练习概括寓意

燕子与乌鸦

燕子与乌鸦争吵谁最美丽。乌鸦对燕子说:“春天才能看到你美丽的外貌,我的身体却可以抵御冬季的严寒。”这就是(健康的身体是最漂亮的外貌。)

苍蝇与蜜

房里有蜜漏流出来,许多苍蝇便飞去饱餐起来。蜂蜜太甜美了,他们舍不得走。然而,就在这时他们的脚被蜜粘住,再也飞不起来了。他们后悔不已,嗡嗡乱叫:“我们真不幸,因贪图一时的享受而丧了命。”这就是(贪婪是许多灾祸的根源。)

2.根据提供的材料编写寓言

①树和斧子 ②画笔和颜料 ③蜜蜂和花朵

3.阅读分析:

(一)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又不被重视的人。

〖注〗赫耳墨斯:希腊神话里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是宙斯的儿子。宙斯是希腊神话里最高的神。赫拉:宙斯的妻子。添头:商人为了吸引顾客,往往在顾客所买的货物以外,加送一点不值钱的东西,这种加送的东西叫做“添头”。

(1)第一段采用的是 与 的表达方式,第二段采用的是 的表达方式,点明了 。

(2)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请用一个词语来更明确地表达赫耳墨斯雕像的价格: 。

(3)在赫耳墨斯的想象中,雕像者会如何回答他的雕像价值?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态?

(4)文中划横线部分是对赫耳墨斯的 描写,表现了他 的心理状态。

(5)赫耳墨斯在问赫拉像的价值时,为什么笑?这反映了他问话是怎样的心态?

(二)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6)在文中找出与“你并不比我强”这个否定句相应的肯定句是

这两句把蚊子 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7)判断正误:

⑴蚊子之所以能战胜强大的狮子,根本原因是蚊能咬狮子。(  )

⑵在写法上,上一则寓言是反衬手法,在修辞方面本则寓言用的是拟人手法。(  )

⑶本文是在篇末点明寓意。(  )

⑷能概括蚊子战胜狮的神态的词语是“势不可挡”。(  )

(8)能确切概括蚊子结局的成语是(  )

A.后悔莫及  B.可歌可泣  C.乐极生悲  D.宁死不屈

(9)文中两次写蚊子“吹着喇叭”,第一次表现蚊子的什么特点?第二次表现蚊子的什么神态?

(10)这则寓言说明了(  )

A.狮子虽然庞大,却没有本领。

B.是不是真有本领,不取决于个子的大小。

C.蚊子败在蜘蛛手里,是出于偶然。

D.取得胜利后,不能盲目骄傲,要谨慎从事,否则会受挫折。

(二)中国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4.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与感受寓言所阐明的哲理。

教学重点

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2.用自己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导学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2.试译这两则古代寓言。

3.试概括寓意。

4.了解作者及寓言出处。

二、指导学习 研讨

(一)导入

由复习上节课学习总结的寓言的特点导入。

(二)自主学习

根据注释,试译课文。

1.在翻译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你能跟大家来讲讲这个故事吗?

(三)寓意探究(《智子疑邻》)

1.自主回答以下问题:

①宋人家被盗的原因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②在宋人家被盗前,可有人向他提出有关建议?(其子;其邻人之父亦云。)

③被盗后,宋人对两人有何不同的态度?(智其子而疑其邻。)

④你认为“不筑,必将有盗”这个建议正确吗?

2.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①宋人为何对两个提出相同建议的人产生不同的态度呢?

宋人与儿子的关系亲近。相信儿子不是盗贼,那么邻居必定是盗贼了,因为邻居提出了一个与其儿子一样的建议。

②读罢本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寓意探究(《塞翁失马》)

1.自主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则寓言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

②在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在“其父”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2.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①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五)小结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严文井)

三、拓展与延伸

1.请你诊断

考试成绩公布了,小明是最后一名。得知这一消息后,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因为小明相信坏事会变成好事,下次一定能考好。他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暮而果大亡其财(亡: )

⑵马无故亡而入胡(亡: )

⑶人皆吊之(吊: )

⑷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 )

⑸居数月(居: )

⑹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 )

⑺死者十九(十九: )

3.《塞翁失马》这篇寓言用来说明“ ”(《老子》第五十八章)这两句话的,阐述了     与     的对立统一关系。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三)2.(3)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②(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③(第一问是探询;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

” ④(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告诉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⑤(原文刻画了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

(四)1. (1)

蚊子:冲、咬 扬长避短 胜 狮子:抓

蚊子:吹、唱 骄傲自满 败 蜘蛛:粘

骄兵必败

2.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告诫人们不应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 。

3.(告诉人们,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弱小者也能战胜强者。)

4. (1)相同点:

①结构相同。都是第一段讲故事,

②第二段议论并得出道理。

(2)不同点:

①情节不同。

《赫》采用三问三答,把情节推向高潮。

《蚊》写了两件事。第一是蚊子和狮子的战斗,战胜了狮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粘住。

②寓意不同。

《赫》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蚊》是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

③表现方法不同。

《赫》把神当作人来写。《蚊》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

④表达方式不同。

《赫》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赫耳墨斯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性格特征。《蚊》主要运用语言描写,表现蚊子勇敢机智,藐视强大的敌人。描写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动作。

《寓言四则》答案

3.(1)叙述、描写;议论;寓言的寓意(2)一文不值 (3)价值比赫拉的雕像还贵。表现了他狂妄的心态。(4)心理;自以为身价很高,狂妄 (5)蔑视赫拉的骄傲的心态。 (6)我比你强得多;步步进逼、咄咄逼人 (7)⑴×⑵√⑶√⑷× (8)C (9)无畏、果敢;洋洋自得、骄傲自大 (10)D

第二课时

三)1. ①(用原文语句回答)(宋有富人,天雨墙坏。)②(其子;其邻人之父亦云。)

③(智其子而疑其邻。)

2. ①宋人与儿子的关系亲近。相信儿子不是盗贼,那么邻居必定是盗贼了,因为邻居提出了一个与其儿子一样的建议。

(四)②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三、2.⑴丢失⑵逃跑⑶安慰⑷难道⑸过了⑹带领⑺十分之九

3.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福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范文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

2.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3.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概括寓意。

教学重难点

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概括寓意。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用具体形象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选讲《伊索寓言》中的故事--《驴与愚蠢的狼》导入。

同学们,这个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伊索寓言》。那么,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学生讲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请同学们从阅读提示中圈点出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识要点。

课堂实录

一、文学常识简介。

【设计意图: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

1.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二、学习《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设计意图:理解寓意,引导学生明白爱慕虚荣的危害。】

1.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1)正确朗读下列生字。

赫拉( ) 宙斯( ) 庇护( ) 粘住 ( )

(2)掌握词义:

庇护:袒护,保护。

爱慕虚荣:喜欢名利和荣耀,羡慕钱财。

2.研读课文。

(1)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

明确: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2)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明确:赫耳墨斯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的身价和荣誉,“想知道”是掩饰之辞,实际上是“想得到”,暗示他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神。

(3)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笑”说明了什么?

明确: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他骄矜的“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

(4)比较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三问三答中句式、语气的起伏变化。

明确:故事主要是通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三问三答的对话来叙述的。雕像者的回答略有区别,第一次用确数,第二次比较而言,只说概数,第三次不用数词,贬低得一分不值。雕像者的答语,如烘云托月,造成文意的陡转,给人以巨大反差,讽喻之意暗寓其中,是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

3.概括寓意。

明确: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三、学习《蚊子和狮子》。

【设计意图: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自满,忽略了自己的短处。】

1.集体诵读,梳理寓言故事的主要情节。

这则寓言的结构安排和前一则相同,也是分叙讲述故事,结叙点明寓意。先写蚊子所获得的胜利及其原因,后写蚊子所遭遇的悲剧及其原因。

2.蚊子为什么敢于向狮子挑战?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蚊子向狮子挑战时说的那一番话,表明它对敌我双方的长短看得很清楚,并相信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可以战胜对方,所以它很自信地“吹着喇叭冲过去”。

3.“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写出了蚊子的什么特点?

表现出它得意忘形、目空一切的性格特点。

4.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最强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

5.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又会败给蜘蛛?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便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要被小人物打败。“骄兵必败”能概括故事的寓意。

课堂小结

这两则寓言的主人公不同,有神,也有动物;赫耳墨斯有“权力”,蚊子有打败狮子的骄人胜利花环。它们的共同弱点是--不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特别是在权力、荣誉面前不能够正确对待自己。这两则寓言,以其深刻的寓意,在警示着我们。

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续编情节。

1.赫耳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当饶头只作“白送”之用后,他的心情、神态会怎样?会说些什么掩饰这难堪、尴尬呢?

2.想象一个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迹情节,给寓言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

板书设计

寓意四则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寓意:批评了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

寓意:骄兵必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智、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上一节课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的寓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两则。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课堂实录

一、文学常识简介。

【设计意图:了解文学常识,体会作品见解。】

1.《韩非子》

《韩非子》是韩非主要著作的辑录,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十余万字。里面的文章,风格严峻,里面保存了丰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韩非子主张君主集权,提出重赏罚,重农战,反对儒、墨“法先王”(效法古代君王对国家的管理),主张变法改革。

2.《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淮南子》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习《智子疑邻》。

【设计意图:理解寓意,引导学生明白要虚心接受意见,不能有偏见。】

1.自由诵读,教师提示下列字词:

智:聪明,这里意思是“认为……聪明”。

雨:下雨。

筑:修补。

暮:晚上。

亡:丢失。

2.复述故事情节,加深理解。

(1)失窃原因:天雨墙坏。

(2)案发时间:暮。晚上。

(3)所失物品:大亡其财。

(4)犯罪嫌疑人 :无法确定

3.具体描述富人对儿子和邻人之父的不同态度。

甚--体现出富人对儿子当初的预料表示赞同,并且还觉得非常得意。

疑--富人对邻人之父的怀疑,并且有憎恨的意味。

4.两人的意见都一样且都正确,但富人却对这两人有截然不同的态度,调查了解了整个事情经过后,你会对这个富人说些什么?

明确:对人不能有偏见;听意见应该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

三、学习《塞翁失马》。

【设计意图:懂得福祸相依,互相转化的道理。】

1.初读课文,掌握字音字义,朗读技巧。

(1)朗读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字音准确。

遽jù 其马将(jiàng)胡骏马而归 堕duò

堕而折(shé)其髀 跛b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3)再读课文,注意停顿。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

2.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口头把故事译成通畅的现代汉语。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3.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于此篇,那么寓言中祸与福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明确:寓言用一连串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人。

4.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启示:(1)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2)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3)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4)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变不惊.

课堂小结

我国诸子百家著作虽然年纪很老,却是孩子们平等的同伴。它分明是一个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走开时,却突然变成一个个哲理,严肃认真,催人深思,让人感悟现实,体会人生。这就是它的风采、它的魅力。

布置作业

1.自编寓言。题目(1)嘴和眼的对话;(2)树和斧子。

要求:任选一题完成。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想像合理;300字左右即可。

2.搜集关于“马”的成语,与同学们交流。

板书设计

寓意四则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 (福) (祸) (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上一篇:保安员基本职责下一篇:物业各岗位安全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