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二首》部编语文二年级下教学反思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古诗二首》部编语文二年级下教学反思(精选5篇)

1《古诗二首》部编语文二年级下教学反思 篇1

一、教学语言富有诗意

有人说,语文的最高境界是诗意。在本节课中,我采用精炼而富有诗性的教学语言,引领学生放飞想象,指导学生咀嚼品味。学生灵活的思维被激活,发现的火花被点燃,诗意的表述被引发。

二、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开课,我通过动情的语言,借助优美的音乐、画面等,把春天的种种意象变成一首“立体交响乐曲”,为学生奠定了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

三、读写结合,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

1《古诗二首》部编语文二年级下教学反思 篇2

1.认识15个生字。

2.积累本节课中的词语, 理解“焕然一新、犹如”等词义, 用“焕然一新”说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感受北京的美丽和日新月异的变化, 进一步激发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并学会应用。

2.体会北京的美景,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能通过看图、想象、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焕然一新、犹如”等词语的意思。

2.能读出自己的情。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交流:

(1) 课前观看《北京欢迎您》。

(2) 交流:

教师出示网络链接:

师:课前老师通过网络了解了一些北京的人文地理知识。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

长安街……

王府井、西单大街……

天安门广场……

学生说一说自己在上网的过程中对北京有了哪些了解呢?

教学过程:

一、学生“先学”, 多媒体初课文, 自学生字, 读通句子

1.师板书课题。

问:有读必有思, 读了课题, 你有什么问题吗?

2.教师课件范读。

3.请看边读边学提示。

(1) 自由读课文, 圈出生字, 读准字音, 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同桌互相考生字, 难读的句子读给同桌听一听。

(3) 同桌一起读课文, 你读一段我读一段。

二、教师“后教”, 师生共读文, 多媒体了解词语、识字

1.齐读第一段。

2.第二段:运用多媒体体会长安街的景象。

播放北京亮起来的视频, 学生看视频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带着赞美的语气读。女生接着读第二句, 男生接读第三句。

3.第三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看图片。

读过了知道了什么?

预设:

(1) (我知道了北京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 那你知道“犹如”是什么意思吗?换词读。

(2) (我知道了北京立交桥好像道道彩虹) 课文里是怎样说的?换词读。

运用到其他句子里。

再次看图齐背。

4.第四段:

指名读, 出示课件。

出示过去的王府井、西单与现在的王府井、西单。你想到了哪个词 (焕然一新) ?

改变陈旧的面貌, 出现了崭新的气象, 鲜明光亮的王府井、西单, 真的是焕然一新。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身边的什么事物也像王府井、西单一样焕然一新了呢?运用造句。

你还想来读一读这段吗? (接读、同课读、配乐读) 出图读, 背诵。

5.第五段:

男生读这段。

认识“宫”字。 (出图字)

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展示)

教师小结:图中宫殿的入口大门和宫墙组成的形状酷似“宫”字的宝字盖, 后面的两个房子好像“宫”字的两个口, 透过这个“宫”字, 我们仿佛看到了雄伟的宫殿, 中国汉字的魅力就在于此。

女生再读。

6.第六段:

教师引读:华灯高照的长安街, 光彩夺目的天安门, 彩虹似的环形路, 焕然一新的商业街, 变得年轻的故宫, 各种色彩的灯光绚丽多彩, 璀璨夺目。

不禁让我们感叹北京 (学生读最后一段)

不禁让我们赞美北京 (学生读最后一段)

不禁让我们充满豪情祝福它读 (学生读最后一段)

三、多媒体检查巩固生字

(1) 再一次一起去欣赏亮起来了的北京, 看看可以用课文中的哪些词来形容它。 (看、说) 出词, 分组读。

(2) 字:游戏《连灯》。

(3) 换语境再认字。《哈尔滨亮起来了》。

四、结束:欣赏各地夜晚亮起来的图片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一、课堂中的读书声

“课堂上没有书声是语文教学的悲哀。”本节课的教学, 我和孩子们徜徉于语言文字中, 把一个个黑色的精灵般的文字读活了, 读出了趣味, 读出了乐趣。尤其是在和孩子们读的过程中, 自己也会对文字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那种收获带来的喜悦, 如同潺潺小溪, 涓涓滋润着心灵。本节课中我力图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首都北京灿烂迷人的夜景。整堂课上, 我让学生全方位地读书, 有个人读、引读、齐读、赛读、同桌读、男、女同学分别读、感悟后读、配乐读等, 让学生在读中自解、自悟。在“读”中领悟词句的意思;在“读”中升华了情感;在“读”中积累了优美的语言。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积累并运用词语

“课堂上只有书声则是语文教学的倒退。”充分利用了多媒体, 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北京夜晚的辉煌、亮丽。这篇课文描写了北京的夜景, 作者把视角投向了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东西长安街;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环形路上的立交桥、繁华的王府井、西单街、古老的故宫、美丽的角楼, 运用优美的文字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我国首都北京那五光十色、灿烂迷人的夜景, 展示了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表达了作者对首都北京的热爱、赞美之情。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北京绚丽多姿的夜景, 是小学生了解我国首都、学习语言的好教材。课文语言优美, 尤其是一些四字词语和几个比喻句, 让课文增色不少, 是引导学生品读、积累的好材料。可是我们二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 仅仅依文本很难感受到北京的美。因此我就通过多媒体技术, 联系生活场景, 在图片欣赏的过程中, 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 每一个优美的词都变成了生动鲜活的画面印在脑海中, 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加深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从而享受审美的乐趣。如第三段有一句:“环形路上, 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我请学生给“犹如”换词, 学生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轻而易举地理解了“犹如”就是“好像”“就像”的意思。此外, 配合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过去的西单、王府井, 现在的西单、王府井, 引出了词语“焕然一新”。在课文中初步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是“改变陈旧的面貌, 西单、王府井出现了崭新的气象”, 然后再让学生们说一说我们身边的什么事物也像王府井、西单一样焕然一新了呢?最后让学生用上这个词来说一句话, 在理解并运用的过程中积累了这个词语。

创设情境, 化动为静, 化虚为实, 吸引学生的注意, 将他们的兴趣逐步转移到语文学习上来。在师生共读课文之后, 我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媒体作用播放北京美丽的夜景, 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这里的夜色景, 你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词语?让学生说出本课中我们应该积累的词语,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提高了学习效率。

不足之处:

1.教师在课前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虽然同学们已在读书的过程中解决了, 但教师并没有做一个总结。

2.课堂上缺少教师的范读。

1《古诗二首》部编语文二年级下教学反思 篇3

(精读课文)

1.教学目标

认识“莺、拂”

个生字,会写“诗、村”

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

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课时

第一

课时目标

1.认识“莺、拂”

等5个生字,会写“诗、村”

3个字。(重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重点)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口述: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你们是什么时候去放风筝呢?(学生各抒己见)现在,就让我们一块儿去看看诗人高鼎笔下儿童放风筝的情景吧!

相关二

介绍

1.资料链接。

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用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

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风鸢”就指风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2.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诗人,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他大约活动在咸丰(1851—1861)年间,其诗歌擅长描绘自然景物。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学生初读: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3.检查初读情况。

(1)会读生字。

莺(yīng)

(fú)

堤(dī)

柳(liǔ)

醉(zuì)

(2)会写生字,并组词。

诗(诗歌)

村(村子)

童(童年))

拌(搅拌)

书写指导:“讠”的提写得小一些,为旁边的“寺”让出空间,右边“寺”的第二横最长,覆盖下面的“寸”字。

(3)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村居:住在农村。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的水汽。

散学:放学。

纸鸢:风筝。

细读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把握诗意。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意:早春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似乎陶醉在了迷蒙的春烟之中。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他们急忙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

2.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预设:春天的景色。

3.“醉”字好在哪里?

预设:“醉”字生动地写出了微风中杨柳丝丝飘飘使人陶醉的感觉。

4.《村居》描绘了什么景象?

预设:《村居》描绘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5.想象画面,说说诗中描绘的春天的美景。

预设:《村居》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

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诗歌鉴赏

诗的前两句:草长莺飞,把春天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看到了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眼前仿佛涌动着春的脉搏。“拂、醉”二字,用拟人的手法,将杨柳的娇姿、柔态和神韵写活了。

诗的后两句:这两句诗写的是春天所见之人及人物的活动。儿童放学归来,趁着东风放风筝,同时也是在放飞希望,放飞快乐。刻画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映衬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诗歌主旨

《村居》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课堂小结

板书

草——长

莺——飞

村居

杨柳

——拂堤

生机勃勃

儿童——归——放纸鸢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诗,诗人抓住早春二月的特点,以精练的语言勾画出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乐春图”,景、人、事融为一体,充满了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第二

课时目标

1.认识“咏、妆”

个生字,会写“碧、妆”

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重点)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口述: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贺知章的《咏柳》,体会春天柳树的绰约风姿。

相关介绍

1.资料链接。

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为喜光树种。遭受水淹时,它能生出许多不定根,漂浮在水中,有吸收和运输养分的作用。柳树以插条繁殖为主,也可种子繁殖。柳树材质轻,易切削,干燥后不易变形。柳树主要有旱柳、垂柳、白柳、圆头柳等品种。

2.作者简介。

贺知章(约659—约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合称为“吴中四士”。主要作品有《回乡偶书》《咏柳》等。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诗句。

2.学生初读:自由读古诗,把生字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3.检查初读情况。

(1)会读生字。

咏(yǒng)

妆(zhuāng)

丝(sī)

绦(tāo)

裁(cái)

剪(jiǎn)

(2)会写生字,并组词。

碧(碧绿)

妆(妆容)

绿(绿色)

丝(丝线)

剪(剪刀)

(3)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碧玉:绿色的玉石,诗中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修饰,打扮。

一树:满树。

绦:用丝线编成的带子,诗中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细读课文

1.朗读古诗,把握诗意。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意:一棵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就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扮成的,从树上垂

下的无数条柳条就像绿色的丝带。这满树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二月的春风就像剪

刀一样裁剪出这满树的柳叶。

2.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预设:春天的景色。

3.《咏柳》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预设:《咏柳》写了柳树和春风。柳树高大、碧绿,枝条长而柔软,叶子细小。春风温暖。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无穷的创造力。

4.《咏柳》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预设:《咏柳》运用了比喻、设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小结:运用比喻的好处:诗人把柳树的新叶比作碧玉,写出了柳树颜色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把柳条比作丝绦,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样子很美;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生动形象,让人感觉到春天的勃勃生机和无穷的创造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运用设问、拟人的好处:后两句诗一问一答,既赞美了柳叶,又歌颂了带来绿色的春天。

用语自然流畅,加上拟人手法的运用,使这两句诗成为名句。

5.你觉得柳枝还像什么?请仿写一个比喻句。

预设:细细的柳枝像婀娜的少女在风中翩翩起舞。

6.想象画面,说说诗中描绘的春天的美景。

预设:《咏柳》中的柳树高大、碧绿,枝条长而柔软,叶子细小。微风一吹,无数条柳条随

风摆动,就像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诗歌鉴赏五

诗的前两句:

第一句中的“妆”字写柳树像是精心打扮过一样,“高”字衬托出柳树袅袅婷婷的风姿,“碧玉”表现了柳树鲜嫩新翠的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柳树的全貌,突出了柳树绿、高的特点。第二句中的“垂”字写出了柳条的长和柔,用“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的样子,形象地展现了柳条的美丽,这一句,把柳条长而柔软的特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诗的后两句:“细叶”一词,写出了柳叶细小的特点。巧用设问,用“谁裁出”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叹。

诗歌主旨

《咏柳》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表达了诗人对柳树、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课堂小结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借物抒情,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的重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这两首诗的意思,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抓住关键词句分析得出了这两首诗的主旨。

不足之处: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要利用好课本提供的插图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古诗中的情景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从整体上展开想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落实背诵的要求。

板书

描绘

咏柳

想象

热爱春天

热爱大自然

碧玉——一树高

万条——绿丝绦

细叶——谁裁出

1《古诗二首》部编语文二年级下教学反思 篇4

教材解读

本组是一个识字单元,编排了《神州谣》传统节日》《“贝”的故事》《中国美食》四篇识字课,教材通过三字经、儿歌故事等形式让学生识字,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走进语文,乐于识字,并且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传统美食等祖国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神州谣》是以三字经的形式呈现的,让学生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的美丽壮观与团结。本课认读15个生字,指导书写9个生字。《传统节日》是以儿歌形式呈现的,让学生从儿歌中了解传统佳节及一些习俗。本谋认读15个生字,指导书写9个生字。《“贝”的故事》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的,让学生了解“贝”的故事并认识到甲骨文的神奇。本课认读16个生字,指导书写10个生字。《仲国美食》是以图义结合的形式基现的,美食的图片让人乘诞三尺,认识南北经典的小吃,了解灿烂的饮食文化。本课认读16个生字,指导书写9个生字。本组还安排了“口语交际”及“语文园地三”。

口语交际“长大以后做什么”,让学生在思考和表达中树立崇高理想,有自己的愿望。

“语文园地三”安排了五个板块的内容:“识字加油站”“学词句运用"“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我爱阅读”。“识字加油站”就是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正确认读-些生字词,并想象它的味道和口感。“字词句运用”是让学生认识一些同音字并会正确区分。查字典是学习语文不可缺少的能力,这里又复习了部首直字法,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学握扎实的基本功。“日期月累”学习了十二生肖的相关知识。“我爱阅读”让学生阅读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经典小故事。单元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洲、涌、峰”等生字,能在阅读中正确运用。

2.会写“州、湾、岛”等生字,并能正确规范地在田字格中书写,并能在具体的语言中运用,在写字的时候能注意自己的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

3.复习在字典的方法,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认识更多的生字,为阅读打好基础,更加热爱祖国汉字。

4.正确区分一些同音字,会根据它的形旁和意思正确运用到句子中。使语言更丰富,提高语文底殖。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和趣味性的方法激励识字的兴趣继续学习按笔顺规范写字,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质疑讨论.合作、探究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巩固检测、检验所学的知识,反馈学习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主动识字乐于识字的好习惯,有把字写规范工整美观的良好愿望。

2.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受议字的魅力,感受课外阅读的兴趣,对语文课程产生喜爱之情,并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法导航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采用多种方法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培养自学能力。

2.让学生做好课前预先,课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有提前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

识字一 神州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指导学生认识“谣”“涌”等10个认读字,会写“州“奔”等9个会写字。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三字经。【过程与方法】

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景物物同所学的三字经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热爱祖国大好山河,希望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富强。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会写字,会认字。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三字经,一边读一边想画面,积累生动的语言。

感受课文表达的感情,了解祖国的国情。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活动

1.同学们,我们祖国山河壮丽,民族众多,团结一心,共同发展。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州谣》。

2.板书课题,一起齐读课题。(板书:1神州谣)

(二)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出示黄河、长江、长城、珠峰、台湾风光图。

图片中,你认识是什么地方,你去过这些地方吗?你知道这些风景的特点吗?

学生试说: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

小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29页,把书端好,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字词识读

同学们课前已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认读了生字,你能读正确吗? 出示:(课件出示)(带拼音)shãn bēn fân xiá wān mín zú yì qí

族 谊 齐

同桌互读词语,用心听,他读得是否正确。指名读第一行词语,如果读对了大家就跟着读一遍。重点指导平舌音“族”,翘舌音“神”,前鼻音“奔、奋、湾、民”。

出示:(课件出示)(带拼音)

隔 与 陆 浓

自由练读,同位轮读,指名读。重点指导平舌音“耸”,前鼻音“繁”,后鼻音“涌、峰、浓、荣”。3.检查课文朗读

小朋友们词语读得这么好,课文能读正确流利吗?

(1)同桌合作轮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地就给同桌竖起大拇指,不正确的让他多读几遍,我请读得用心,听得专心的同学展示。(课件出示:读书正确姿势图片;注意读书姿势:双手捧书,眼离书本一尺)

(2)自由读全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读,评价读。4.指导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用田字格课件出示:神 奔 奋 峡 湾 民 族 谊 齐,让学生仔细观察字形结构,指名说。(2)教师指导书写。

“神”部首是“礻”,不是“衤”。

“奔”上下结构,是“大+卉”,不是“大+十+升”。

“湾”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最后一笔是竖折折钩。“民”的第一笔是横折,第三笔是竖提,不是竖勾。

另外,“峡、谊”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4)认真读贴,描一个写一个。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足安。(5)展评学生的书。

(三)复习巩固

1.小游戏,送词语宝宝回家。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写好了生字,读准了词语,再来读读。这些词语宝宝要回家,你能不能帮帮他们?

(课件出示)出示:

奋发

民族

一齐 情谊

1.各民族人民()努力,实现富强、文明、民主的中国梦。2.祖国各()有着深厚的()。拿出练习纸,先读一读,想好了再写。指名读句子,对照答案。

小结:看来这些生字词同学们不仅记住了,会写,也会用,这才是真会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当小老师,抽读生字卡片。2.(课件出示)复习词语:

神州 中华 山川 黄河奔 长江 长城 台湾 海峡 民族 齐奋发 情谊

(1)指名学生认读生词。

(2)开火车认读词语。

3.齐读或背诵儿歌。

4.继续学习《识字1》。(板书:神州谣)

(二)初读儿歌,领悟感知。1.(课件出示)出示课文画面。

教师随机简介。这么有趣的儿歌,你想好好朗读一下吗? 2.(课件出示)出示课文:

山川美,可入画。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各民族,情谊浓,齐奋发,共繁荣。

(三)精读儿歌。

请小朋友分小组自读儿歌,画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小组自学讨论。

第三课时 1,背诵神州谣 2,听写本课词语。

教学反思:《神州谣》是一篇在识字基础上穿插形容词积累的课文。在课堂上,我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山川河流的词语的应用。本课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我借助歌曲,吸引学生的兴趣,适时导入问题,引入课题。

2、我采用自主识字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识记技巧,加深对本课生字、生词的记忆。

3、我通过展示图片,逐一引导学生理解形容山川河流的特点,感受这些词语的应用。

4、我引导学生规范生字书写,从字形结构上把握书写要点。

5、本文是一篇韵文,我通过让学生不断地朗读,来感受其中的韵律美和祖国的山川美、祖国的幅员辽阔、祖国的民族繁荣昌盛,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

4、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节日,并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节日的。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识字2传统节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习“传统”二字的读音。

(“传”:三拼音节,翘舌音;统:后鼻音。“传”是多音字)

二、自读课文,读认生字

1.听范读,认真听。2.自读课文 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3.出示会认的词语,检查自读情况。4.小组学习,识字方法的运用,利用归类识字法给汉字归类。

5.检查小组学习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语。小组读、男女生读、开火车读等。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传统节日及风俗。

1、再读课文,自读要求:边读边画出文中出现的传统节日的名称。数一数课文共有几句话。

2、文中一共介绍了几个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

(七个: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

3、课件出示: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春节的活动。(贴窗花 放鞭炮„)

4、课件出示: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①元宵节的风俗有:吃汤圆、看花灯、猜灯谜。

②“人如潮”是什么意思?(展示图片,结合图片理解词语意思。)

5、课件出示: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讲述清明节的习俗,及“先人墓前去祭扫”所表示的含义。

6、课件出示: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请学生说一说端午节活动。

7、课件出示: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介绍七夕节。古代妇女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乞巧”,后来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了。

8、课件出示: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中秋节的风俗:吃月饼、赏月,合家团圆的日子

也和春节一样,是一个全家团圆的节日。

9、课件出示: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①重阳节习俗有哪些?(踏秋、赏菊、登高)

②“要敬老”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10、课件出示: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齐读

11、连一连,掌握节日的日期。这些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你 记住了吗?重点提示:这些节日里面除了清明节是阳历4月5日前后,其他节日的时间都是在农历的日期。

四、学写生字

课件出示“贴、街、舟、艾、敬、转、团、热、闹” 9个生字。1 学习生字,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2、师范写,生书空练习。强调 “街、舟、转、热”的书写笔画和在田字格中的间架结构。3.学生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街、舟、转、热”等生字。

4.巩固生字,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五、作业布置:

1、抄写课后生字。

2、熟读课文

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第二课时

1,说一说你知道的其他传统节日。2,讲评三位同步。

教学反思:上课伊始,我借春节来唤起学生对春节的回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使课堂一开始就充满了快乐、和谐、互动的气氛。我还设置师生互动环节,师生分享搜集到的资料,将常见的传统节日进行详细介绍,学生在交流中理解了其中丰富的内涵。这一环节搭建了一个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分享的平台,体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3《“贝”的故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读“甲骨文”“饰品”的词语,会写珍贵钱币等词语。2.默读课文,了解贝字的起源,贝的作用以及字形字义。3.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意思,与偏旁有关的特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贝字的起源和字形字义特点,掌握贝在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中书写不同的特点。

【教学难点】

有贝字推衍开去,总结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

教学过程: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贝壳吗?

2.出示课件,学生欣赏感受。

(课件出示贝壳图片):不同种类的贝壳。(1)欣赏各种贝壳,感受贝壳的漂亮,令人喜爱。

(2)说说自己喜欢那种贝壳,为什么。

导语:贝壳不光外表漂亮,能做饰品,还有更大的用处呢!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好好学习一下关于“贝”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课件出示)

(1)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请教老师同学。

(2)读顺句子,不唱读,不回读,注意语气和语调。

(3)把容易读错的字和句子多读几遍。

(4)看看这篇短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2个自然段)

2.检查自读情况,疏通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yǔcáiqiánjiǎɡǔbèikéhuàibìɡuān 与财钱甲骨贝壳坏币关

自由练读;指名读,相机指导;再指名读;齐读。

开火车。按照小组快速念出老师出示的生字。让全体学生兴奋起来。

抢答。教师拿出哪个字,学生举手抢答。

④教师随机纠正读音:“钱、关”前鼻音,“财”是平舌音,“甲、坏”是三拼音节。

(2)认读本课新词:(课件出示)

漂亮、贝类、珍贵、饰品、随身、损坏、容易、赚钱、赔本、购物、贫困

同桌互读。同桌读有困难的地方帮助他纠正,读得好的地方表扬他并向他学习。

注意“珍、饰、赚”是翘舌音,读音分别是;“随、损”是平舌音,“品、贫”是前鼻音。:“漂亮”的“亮”读轻声。

检查评价。谁能大胆、响亮地读给大家听?指生读。3.(课件出示):与财钱甲骨贝壳坏币关

识记生字“与财钱甲骨贝壳坏币关”。

(1)认读生字,重点认读故事中的生字,自读生字。

(2)开火车读、齐读。

(3)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们。如:“财”是“贝+才”,“坏”是“土+不”,“币”是“丿+巾”,“关”是“丷+天”,“甲”是“日+〡”。“壳”是“士+冖+几”。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它们:“线”把“纟”换成“钅”,就是“钱”。

可以用减一减的方法记住它们:“写”去掉“冖”,是“与”。

还有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它们:“城头月”就是“骨”,“回来团圆”是“贝”。

2.指导写字:重点指导“钱、骨、壳”

(课件出示):钱、骨、壳的动画笔顺图

(1)教师讲解笔画名称和笔顺,扩词。(2)在田字格中范写,讲解每个笔画在其中的位置,学生按笔顺说说笔画名称。学生互相交流,老师重点指导。

师点拨: “钱”的部首是“钅”,注意中间是竖提,右边不是“戈”,多一横; “骨”的上部注意书写笔顺,第二笔是横折,第三笔是横折; “壳”的上面是“士”。

(3)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美观?(4)展示学生作业,点评优缺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同桌互读互听。

3.分小节展示朗读。

4.评价。

5.课件出示练读。

(1)自由模仿练读。

(2)男女分小节接力读

(4)自由练读,说说读了短文,你知道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讲了汉字“贝”的有关故事。)

(四)总结:

我国的汉字文化正是博大精深,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我们下节课接着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本课生字词。

(1)出示本课词语自由读一读。

甲骨文贝类珍贵漂亮饰品钱币购买

偏旁钱财携带货物。

(2)指名读词语师生纠正读错的字音。

(3)全班齐读词语三遍。

(4)单独出示文中12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指名学生朗读。(5)一起朗读生字。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2.指名说明每个自然段的大致意思。

3.精读理解,重点突破。

A.学习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贝壳是什么?出示贝壳图片。

(贝壳是保护动物身体的铠甲。)

(2)在甲骨文中贝字的样子像什么?(甲骨文中的“贝”字,画的就是贝壳的两扇壳张开的样子。)引导学生归纳,这一段讲的就是贝字的起源。

B.学习第二自然段

引导学生归纳:这一段讲的是贝壳在古代的作用作为饰品。(1)除了珍贵、漂亮,贝壳还有什么特点?(贝壳可以随身携带,不容易损坏)

(2)它在古代有什么用途?(古人还把贝壳当作钱币。)

(3)根据这个特点,用贝字做偏旁的字,大多表示什么。

(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比如,“赚、赔、购、贫、货”。)(4)除了书上列举贝字旁的字,你还知道哪些其她贝字旁的字吗?(学生查字典回答)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为什么贝字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贝壳可以随身携带,不容易损坏,古人还把贝壳当作钱币,所以贝字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教学反思:教学本课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课前让学生做相关的汉字起源知识的搜集工作,课后也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查阅更多的汉字起源知识,这样得益于课内,拓展于课外,学生才会对课堂所学由点带面,由单一到全面,对汉字的起源了解得更清楚,对汉字的兴趣会更加浓厚。

4《中国美食》

本课是一篇图片词串课文, 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菜品图片, 让学 生了解中国的美食,通过认识这些美食,从而认识生字,通过认识这 些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认识中国的美食文化,爱上中国的美食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菠、煎、腐”等13个生字;正确书写“烧、烤” 等 8个字;2.正确认读“凉拌菠菜、香煎豆腐”等词语;正确读写“红烧 茄子、烤鸭”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制作哪种食物运用那种烹调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中国的美食文化,激发对中国美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读好词语。【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词串;了解中国美食的烹调方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活动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国从南到北,美食文化不同烹调方法也不一样。2.告诉学生,本文就是介绍中国美食文化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美食》。3.板书课题,一起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出示11道美食图片。图片中,介绍了哪些美食?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35页,把书端好,自由朗读课文。2.检查字词识读 同学们课前已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认读了生字词,词语能读正确吗? 出示: hóng shāo kǎo yā yáng ròu dàn chǎo fàn qié zi xiǎo jī 红烧烤鸭羊肉蛋炒饭茄子小鸡 同桌互读词语,用心听,他读得是否正确。指名读第一行词语,如果读对了大家就跟着读一遍。重点指导翘舌音“烧、肉、炒”,前鼻音“饭”。出示bō cài xiāng jiān dòu fu shuǐ zhǔ yú cōng bào yáng r òu xiǎo jī dùn mó gu zhēng jiǎo zhá jiàng miàn xiǎo mǐ zh ōu 菠菜香煎豆腐水煮鱼葱爆羊肉小鸡炖蘑菇蒸饺炸酱面小米粥 自由练读,同位轮读,指名读。重点指导翘舌音“煮、蒸、炸、粥”,前鼻音“煎、炖”后鼻音“酱”。3.检查课文朗读 小朋友们词语读得这么好,课文能读正确流利吗?(1)同桌合作轮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地就给同桌竖起大拇指,不正确的让他多读几遍,我请读得用心,听得专心的同学展示。老师范读,学生跟读,指名读。(2)自由读全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4.指导书写生字。(1)出示生字:烧烤鸭肉炒饭茄鸡 仔细观察字形结构跟着老师书空。“烤”字左右结构,右边是个“考”。“肉”两个人不一样写法,上面的“人”较舒展,下面的“人”的“捺”变成点。(2)认真读贴,描一个写一个。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足安。(3)展评学生的书写。

三、读中悟情,读中积累

1.读法指导。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只是粗略地了解了一下中国美食, 如果你想跟多地了解中国美食和烹调方法,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课文。2.逐行指导。全班交流,先指名说、读,接着,通过课文插图或音 像加深对词语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再读。必要时教师可作示范。指导重点:(1)第一行:凉拌菠菜 香煎豆腐 红烧茄子。①这些中国美食用到了哪些烹调方法?(这些中国美食用到了“凉拌、煎、红烧”的烹调方法。)②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红烧”的烹调方法。(红烧:中国美食中烹调方法的一种, 把肉、鱼等加油、糖略炒, 并加酱油等作料,焖熟使成黑红色。)③说一说,你熟悉的食物中,还有哪些也用到以上这些烹调方法?(凉拌黄瓜、煎油饼、红烧肉)(2)第二行:烤鸭、水煮鱼。(课件出示:文字、插图)①这两种中国美食又用到了什么烹调方法?(这些中国美食用到了“烤、煮”的烹调方法。)②说一说,这两种烹调方法的具体做法。(可以借助查字典)(煮是把主料放于多量的汤汁或清水中, 先用大火烧开, 再用中 火或小火慢慢煮熟的一种烹调方法。烤是把食物原料放在烤炉中利用辐射热使之成熟的一种烹饪方 法。烤制的菜肴,由于原料是在干燥的热空气烘烤下成熟的,表面 水分蒸发,凝成一层脆皮, 原料内部水分不能继续蒸发,因此成菜形状整齐 , 色泽光滑,外脆里嫩,别有风味。)③说一说,你熟悉的食物中,还有哪些也用到以上这些烹调方法?(比如说“烤全羊”、“水煮花生”等。(3)第三行:葱爆羊肉 小鸡炖蘑菇。这两种美食用到了什么烹调方法?(爆、炖)了解“爆”、“炖”的烹调方法。爆就是急,速,烈的意思,加热时间极短.烹制出的菜肴脆嫩鲜 爽.爆法主要用于烹制脆性,韧性原料,如肚子,鸡肫,鸭肫,鸡鸭 肉,瘦猪肉,牛羊肉等.常用的爆法主要为 :油爆,芜爆,葱爆,酱爆 等。炖和烧相似, 所不同的是, 炖制菜的汤汁比烧菜的多.炖先用葱, 姜炝锅,再冲入汤或水,烧开后下主料,先大火烧开,再小火慢炖.炖菜的主料要求软烂,一般是咸鲜味。(4)第四行:蒸饺 炸酱面 小米粥 蛋炒饭。这里有用到了什么烹调方法?(蒸 炸 炒)这三种烹调方法, 比较常见, 家里人一般用这些方法制作什么家 常菜?(蒸馒头、蒸包子、炸丸子、炒土豆丝)4.指导停顿。词与词之间停顿较短,做到声断气不断。行与行之间 停顿长一些,做到气断情不断。自读体会。5.练读全文。注意停顿,语速和语调的变化。自读,互读。反馈指 导。推选优秀者到前面配乐朗读。6.当堂背诵。学生诵读韵文,边诵读边想象,达到熟记积累,当堂背 诵。

四、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1.今天我们认识了很多的中国美食, 说一说运用了哪些烹调方法吗? 本文共介绍了 10中烹调方法:凉拌、煎、烧、烤、煮、爆、炖、蒸、炸、炒。2.你最喜欢的中国美食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最喜欢吃的美味佳肴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中国美食, 了解了很多烹调方法, 我们会 用词串说句子。

板书设计: 4中国美食 凉拌、香煎、红烧 中国美食 烤、煮 烹调方法 爆、炖 蒸、炸、炒

第二课时

1,讲评三维。2,听写本课词语。

教学反思:回顾本课教学,课堂上学生始终兴趣盎然。特别是“随图识字”这一教学环节,由看图认美食进而认识汉字,既形象又让学生印象深刻,这一环节中的“小厨师”更让学生乐于参与。此时,我大胆放手,把课堂让给学生,表演的学生语态自然,语调抑扬顿挫,下面聆听 的学生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将课堂氛围推入了高潮。纵观本课,无论是识字,还是写字,或是发现汉字的规律,我都将美食这一主题贯穿始终,将热爱祖国的情感注入其中,真正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教学境界。

口语交际:长大以后做什么?

教学目标:

1、鼓励孩子用完整的语句讲述自己长大后的梦想。

2、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力,能大声说出自己不平凡的心愿。

3、教育孩子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要怕困难而半途而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自信表达自己的梦想。难点:用上句式来练习说话,让孩子学会坚持自己的梦想。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介绍一种职业,例如医生。医生是给病人看病的一种职业,救死扶伤。

2、有谁想来介绍自己爸爸妈妈,他们是做什么的。在小组内说说,说完推选出小组里说得最好的同学说给大家听。

3、指名学生上台发言。

4、教师:有的同学爸爸妈妈是做医生的,有的是做老师的,还有的是工人,他们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贡献。

5、教师:在这个社会上,还有许多的叔叔阿姨和我们的爸爸妈妈一样在为祖国的建设而努力着,他们是谁?出示搜集的各种职业的图片(7-9张),仔细观察图片,看看图上的叔叔阿姨分别是做什么工作的?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可以用上句式:我猜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教师:同学们真会观察,那么你长大以后要做什么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说说。(板书课题:长大以后做什么)

二、感受话题

1、指名说说自己长大想做什么。

2、教师朗读例句,听完以后请同学模仿着讲一讲。

3、教师点拨:他们都是先说自己长大后想做什么,再说理由,用上句式:我长大以后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师引导学生在座位上练习这个句式说话,联系完之后指名同学来说,老师个别指导。

三、我是小记者

1、情景演出。安排两名同学扮演采访记者,其他同学为被采访者。采访的问题设置: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为什么?

2、同学点评。他们点评记者和被采访者的表现,老师点评总结。

四、升华主旨

1、教师:有了我们自己的目标,那么我们怎么样去实现它呢?小组讨论,你怎么实习自己的目标。

2、请小组代表发言,说说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3、教师总结:有了目标,还要有行动,不能半途而废,要努力的一步一步的靠着自己的目标更进一步,不要遇到困难就放弃,坚持最可贵。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努力学习知识,这样我们才能一点点的实现自己的目标。

五、课堂小结

这节口语交际,我们谈论了一下长大后做什么,那么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目标,其实啊,光有目标是不行的,还要有实际行动,要努力去实现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老师希望你们每个人的目标都能够实现。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本课出现的情境图是以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几种行业为代表的形象启发学生进行联想。由于课本中的情境图中一些人物职业并不容易看懂。因此,我在教学舍弃了课本中的情境图,借助多媒体,搜集了九种左右行业工作的情境照片。这些图片与学生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有助于学生激发灵感,打开思路。这节课上,我创设了不同层次的交际情境。口语交际是一种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活动,在课堂上我创设了多个不同层次,由易到难的交际情境。如:同桌互相问一问,教师采访,小组之间相互说一说,小记者采访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体现了鲜明的互动性,使得学生在双向互动的实践中提高了口语交际表达能力。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熟读识字中的词语。2.会区分形近字,根据偏旁,猜测字义。3.学会部首查字法,看到汉字会分析汉字的部首。4.了解中国的十二生肖传统文化。5.培养爱阅读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根据汉字偏旁分析字义,掌握部首查字法。2.初步了解中国的十二生肖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会读 1.出示生字,学生自由认读生字,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2.出示图片(各种食物图片),观察图片,说说你看到了哪些食物。3.(示例:葡萄)说说看,你吃到葡萄之后是什么感受?是酸的还是甜的?(出示词语:甜津津、酸溜溜)教师引导说句子:我吃到的葡萄是的,我吃过的葡萄。4.(出示其他图片)请仿照老师刚刚说话的句式来说一说你吃过哪些食物。5.(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认读词语,开火车读词语。6.你还能想出其他的与食物有关的词语吗?(示例:热腾腾、凉丝丝、黏糊糊)

二、我会认偏旁 1.出示两组字:“霄、宵、削”“赔、陪、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组字,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都有相同的偏旁,分别是“肖”和“咅”)2.出示“我的发现”中的三组字,小组讨论这些字又有什么特点。3.猜一猜,这些汉字都与什么有关?是什么意思?(与偏旁有关,偏旁表意)火字旁、四点底:与火和水有关。心字底、竖心旁:与人的心情、感觉有关。利刀边、刀字旁:与武器有关;表示切割、分离。4.出示课本中的题目,完成课堂练习。(对于错得集中的题目做重点讲解)5.出示“字词句运用”中的8组汉字,说说这些汉字的偏旁部首。6.复习部首查字法。

三、我爱传统文化 1.观察与认读。(1)学生观察图片:这是什么?(邮票)上面画的又是什么?(2)学生认读图片下面的词语,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2.了解十二生肖。(1)让学生知道邮票上画的是十二生肖,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2)交流一些有关十二生肖的传说。(3)交流生活中与十二生肖有联系的地方,如人的属相、年份。(4)学生说说自己的属相是什么。3.读读与背背。(1)学生读词语,注意按十二生肖的顺序朗读。(2)学生试背十二生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咱们班来了两位朋友,它们分别是——小枣树和小柳树(生看图片回答),我们跟它们打声招呼好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2.展示读课文,请8名同学一人读一段。

三、品读1~4自然段 1.教师引读课文题目和第1自然段,学生分小组读2~4自然段。2.用“——”画出写小柳树外形的句子,用“”画出写小枣树外形的句子。3.逐段交流反馈,并进行朗读指导。4.读第2自然段,在文中画出描写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句子。

四、学习5~8自然段 1.出示课文的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看图,猜一猜这是什么季节。(秋季)提问:秋天的小枣树发生了哪些变化? 2.默读5~7自然段,回答问题。小枣树结出了又大又红的枣子,小柳树没有结果子。小枣树嘲笑小柳树了吗?(生:没有)小枣树不仅没有嘲笑小柳树,还怎样跟她说话?(生:温和地说话)

3.反复读第7自然段。4.体会小柳树和小枣树各自的优点。小柳树:好看、能乘凉;小枣树:宽宏大量,能看到别人的长处。5.读第5自然段填空:秋天的时候,小枣树结了。6.读一读第7自然段中小枣树说的话,从中可以看出小枣树的品质。

五、总结升华 7.说说你从文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1 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 篇5

咏柳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途中,看到柳树后突发感想所创作的一首诗。当时正是初春时节,柳树吐出的嫩芽,呈现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授课前,我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好让学生提前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较容易理解一些。

导课时,学生展示的作品超出了我的想象,当他们双手举起自己的作品时,站在讲台上的我禁不住叫了起来:“哇!太美了,我仿佛置身于柳树林。”然后,依次点了三个孩子单独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的描述令我惊叹,也令在场的老师们惊叹。看来,准备工作做得很好。授课时,我采用叙事的方式来贯穿整首诗,从一千年前的某一天开始,引出地点、人物,缘何出现了《咏柳》这首诗。

整节课来看,流程进行得很好,从对“咏”的理解,到对柳树从远到近的认识,以及作者从观察到想象体现出的对春的无限热爱之情,课堂中呈现得都很好。不足之处是,老师表现得多,学生发挥得少,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一次经历,一次收获,磨砺中总结经验,在教育这条大道上,和学生携手共进。

绝句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觉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上一篇:校园安全案例分析下一篇:首发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