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林海》(精选13篇)
《林海》是一篇典型的民族精神教育的语文教材,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呢?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想应该有了一些思路。
一、创设文本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情感
《林海》一课,作者以细腻优美的笔触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并由景展开丰富的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和国家稳定方面起到的作用。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从没看见过森林的景色,更不要说林海的美景了,林海的美是学生们无法感受到的,这怎么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于是课前我花了一些时间找到了两段关于林海的视频。果然,课堂上,多媒体课件正如一位美的使者,引领学生踏进这座美丽的原始森林,让他们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在美的享受中学习。尤其是在学习描写“林”的段落时,虽然作者的文字表达优美流畅,但是枯燥的文字表象让学生们一时还真找不到感觉。于是,一段林海的视频,使学生触景生情,在我的引读下,学生全情投入。听着学生那略高昂的朗诵声,应该能感受到学生们强烈情感的倾泻。
二、重视朗读指导,注重语言感悟与积累
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加深体验和感悟。而感悟和积累语言的最好方法是“熟读精思”。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始终贯穿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为本”的思想,在课堂上首先保证读的时间,一堂课书声琅琅,读书训练贯彻始终;其次讲究读的形式,有范读、引读、自读、指名读、集体读等;再者是讲究读的方法,例如让学生图文对照着读,观看视频,模拟配音朗读等。在朗读的过程中逐步深入体验作者通过语言所传达的那份真挚情感。
三、关注学生差异,珍视学生独特感受
说到这点,我想,无论这堂课上什么内容,我们所要关注的对象始终是学生。而每一位学生就是一个生命。生命是独特的,不是同一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课堂上对生命个体的差异给以充分的尊重,那也就不会走入简单说教的误区,同样会收到一些教育的实效,民族精神教育也不例外。《林海》这篇课文在教学时主要以作者的三次“亲切、舒服”为感情主线,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作者是一位成人,他以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愫。而我们课堂上的阅读者却是学生,如果老师无视学生,一味地强调作者的感受一定是苍白无力的。所以,在课中我运用多元的评价主体评价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在有差异的对话中,相互提升,引起共鸣。如一学生在读“树”一节后,我请学生评价:她读得好吗?为什么你认为她读得好?“因为她读出了惊喜的感觉。”“我感到她读出了自豪的语气。”„从学生的评价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相信这些也更易留于学生的心中。
(一)谈话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老师知道有这样一个王国:他们说话都很简练,而且很有道理,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迫不及待)想。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读读屏幕上的这些词语:
四面八方 拔苗助长 东张西望
五颜六色 坐井观天 三心二意
师:读后谁来说说这是什么王国呀?
生:这是成语王国。
师:对,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些新的成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样有趣的导入,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读中学成语
师:词语和故事能使我们受到启发,课文里的词语和故事说的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一会儿同学们读这些词语时可得认真哦!
1.听录音朗读
(课件出示文中有趣的成语故事,让学生边欣赏课件边听朗读)
【设计意图:这些有趣的成语课件能让学生从图上初步了解他们的意思,还能为后面的成语故事表演做好准备,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白读成语也要像读诗歌一样读出韵味来。】
2.对读
我采用了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式,如:老师读尺有所短,学生读寸有所长,读后交换,或一个人读一组成语。
【设计意图: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挑战,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也能加深他们对成语的理解。】
(三)表演中学习成语
如学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成语时,我先拿出尺子让学生认识“尺、寸”的大小,接着讲了一个这样故事:今天服装店的老板不在家,尺子和寸在家闲得无聊,听听他们在争论什么?
尺子:喂,寸!你看你这么短,一点用处都没有,连一本本子都量不出来!比起我来,可差远了!
寸:尺子哥哥,你是比我长,可是量一块橡皮你就不如我了;量一块黑板你又不如别人了。
师:听了尺子和寸的表演后,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尺有尺的长处,寸有寸的长处,就比如大象能用鼻子喷水,而土拨鼠不能,土拨鼠能钻地,而大象不能。
生:听了他们的表演,我想起了骆驼和羊的故事。
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只有取长补短,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
板书: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
【设计意图:这样的情境表演能让学生明白课文里第一组四个成语的意思,明白其中包含的道理。学生看了别人的表演,也会争着想讲讲其他成语,如坐井观天、拔苗助长的故事,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四)认读字词
1. 开火车读
【生字卡片出示本课带拼音的生字,学生读后并说说在刚才的哪个成语中见过。】
2. 摘苹果
(出示一个个带词语的苹果卡片,学生读对了苹果上的词语,教师就把苹果摘下来送给他。)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识字,从而消除枯燥感。】
3. 交流识字方法
师:生字宝宝们玩累了,它们想回家了,想问问你们记住了它没有,是怎么记住它的?
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识字方法,再汇报。
生:“彰、障”可以利用换偏旁的方法记。
生:“寸”可以利用“村”字减木字旁记。
生:“徒”可以利用“走”加双人旁记。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更快地记住这些生字,还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五)巩固提升
(利用游戏,巩固成语)
师:同学们通过欣赏课件、对读、表演已经都认识了这些成语,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做游戏好吗?
生:(异口同声)好。
1. 做动作猜成语
当老师拿着一片树叶挡在眼前,学生马上想到了成语“一叶障目”;接着老师又拿张纸卷成一根管子放在眼睛上,学生齐声回答“管中窥豹”。
师:同学们真聪明,谁也来做动作,你想请谁猜?
(学生争先恐后举手,有的说做动作,有的说来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表演,能让学生自然明白成语中动词的意思,如:“障”和“窥”的意思。】
2. 给成语找兄弟
(贴字卡游戏)
投影出示下列带括号的成语:
( )有所长 不见( )山 相得( )( )
( )劳无功 管中窥( ) 水到( )成
一叶( )目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游戏形式,加深巩固学生对成语的记忆,检查学生对本课字词的掌握理解情况。】
(六)知识拓展
师:老师刚刚接到一个电话,成语王国的国王说还有几个成语宝宝没回家,想请同学们帮忙找一找。
接着投影出示:
“()、()。”因此,我们要多多发现别人的长处(优点),正确认识自己的短处(缺点)。只有(),才能不断进步。(要求学生从文中选择合适的成语填在括号里)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查学生能否学以致用。】
二、教学反思
1. 乐中学成语
低年级的字词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课堂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在朗读、表演、游戏等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成语。一个成语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
2. 读中学成语
这节课采用了师生对读,生生对读的形式,这样的设计拉近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的心里产生了与同学、与老师挑战的想法,更激起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成语的理解。
3.故事中学成语
总之,低年级的字词教学不应只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识字,这样机械呆板的字词教学就会变得妙趣横生,学生学习效果也能
低年级学生对讲故事很感兴趣,这节课通过讲成语故事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为以后的阅读、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故事表演中也明白了这样三个道理:人应该取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看问题要全面;做事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一、读拼音写词语。(5分)
jing mi
ning juzhen zhibao qianxiang ying
()
()
()
()
()
二、给画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3分)
耳畔(pan ban)
食不下咽(yan y6n ye)
藐视(miao mao)
魁梧(wu wu)
瘦削(xiao xue)
归宿(su shu)
三、抄写下面一段话,要注意字迹工整、行款整齐以及标点符号的位置。(3分)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完全正确的一组在括号里打“√”,有错别字的请在下面画“—”,并依次改正在括号里。(4分)
意味深长兴高彩烈司空见惯宠然大物()
寝不安席张冠李带心惊肉跳世外桃园()
天涯海角滔滔不绝悬崖峭壁波涛起伏()
濒来入梦碧空如洗顶天立地同心胁力()
五、联系下面句子,用“阻”字组四个词,再选词填空。(3.5分)阻()
()
()
()
1.詹天佑不顾帝国主义的(),亲自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2.惰性是我们前进的()。
3.小红太任性了,妈妈无论怎么说,也()不了她出去。
六、按要求答题。(5分)
1.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改为反问句)
2.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能陶冶人的情操:
(填关联词)
3.冬天到了,所有的树木都落光了叶子。(修改病句)
4.按照不同的意思造句。
(1)温和(表示气候)__________
(2)温和(表示态度)__________
七、根据“日积月累”和课文内容填空。(8分)
1.拯救地球_____。
2.落红不是____,化作____。
3.邓小平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____,我_________。
4.不是花中____,此花____。
5.李铁经常说话不算话,我们可以用一句名言教育他:________________。
6.“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在第15课中反复出现,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的____之情,他们热爱大地,就像____。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和运用
一、阅读《詹天佑》,回答问题。(2+3.5+2+2+4分)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细密周密严密)计算。詹天佑经常(鼓励鼓舞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1.划去括号里用得不正确的词语。
2.给最后一句话加上标点符号。
3.找出文中的两组近义词。
()——()
()——()
4.用“—”画出詹天佑遇到困难时的想法。
5.这段话主要写:________
我们从詹天佑的说、做、想中体会到他是一个_____的人。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3+2+2+2+3+3分)
生之喜悦
美国西海岸的边境城市圣迭(die)戈的一家医院里,长年住着因外伤全身瘫(tan)痪(huan)的威廉·马修。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的痛楚的袭击——病痛总是早上光临。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折磨中,马修不能翻身,不能擦汗,甚至不能流泪,他的泪腺(xian)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而萎缩。
年轻的女护士为马修所经受的痛苦以手掩面,不敢正视。马修说:“钻心的剌痛难忍,但我还是感激它——痛楚让我感到我还活着。”
马修住院的头几年,身体没有任何感觉,没有舒适感也没有痛楚感。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有一部分神经已经再生,每天早上向中枢(shu)神经发出“痛”的信号。
在痛楚中发现喜悦,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荒唐。但置身马修的处境,就知道这种特定的痛楚不仅给他带来了喜悦,而且带来了希望。当然一个重要前提在于,马修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过去马修经历过无数没有任何知觉的日夜。如果说,痛楚感是一处断壁残垣(yuan)的话,无知觉则是死寂的沙漠。痛楚感使马修体验到了“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甚至是一种价值体现——医疗价值与康复价值的体现。当然,马修不是病态的自虐(nue)狂,他把痛楚作为契(qi)机,进而康复,享受到正常人享有的所有感受。谁也不能保证可怜的马修能否获得这一天,但他和医生一起朝这个方向努力,因而他盼望痛楚会在第二天早晨如期到来。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
以手掩面:_____
契机:_____
2.破折号的主要用法有①表示注释,②表示语意转换,③表示声音延长或中断。请判断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选择序号填在句子后面的()中。
(1)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痛楚的袭击——病痛总是早上光临。()
(2)钻心的刺痛难忍,但我还是感激它——痛楚让我感到我还活着。()
3.你对“生之喜忧”这个题目的理解:____
4.在短文中找出表现马修所经受的痛苦的句子,选一句摘抄下来。________
5.马修为什么要感激使他钻心难忍的痛楚?______
6.读了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写下来。_____
第三部分习作
根据下面的提示与要求,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习作。(40分)
在小学生活、学习中,你一定遇到过各种选择:面对困难时,你是迎难而上,还是退缩、逃避?面对失败、挫折,你是选择坚强,还是痛苦?面对诱惑,你又是怎么选择呢?……请以“选择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如:勇气、逃避、诚实、坚强、善良……
(2)事情要写具体,能表达出你的真情实感。
六年级语文上册山雨教学反思1
本课教学时,我在课堂上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一、注重语感体验,加强朗读训练
这篇文章感情充沛,语言优美。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情景中阅读,在探究中感悟,在体验中交流,极力营造一种自由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在文本世界里自由驰骋。引导学生想象感悟中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诗意的雨天。整体感知时加强文本中如诗一般的文字品味、欣赏。阅读中,一切都以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写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阅读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领略,领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
二、注重读的层次性
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层层推进,学生经历了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有感情的过程。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默读、表演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学词、练句,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课文。
三、分析文章写法,加强写法的指导
这篇文章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这篇文章也是学生习作的优秀例文。我在教学中,先教给学生赏读的方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我还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我的这节课引着学生从课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学里,不仅是朗读、感悟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他能力的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年级语文上册山雨教学反思2
《山雨》是本册教材的第一篇阅读课文,作者赵丽宏寄情于景,把我们带进了如诗如画般的梦境,看似一场普通的山雨在作者笔下却变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图。山雨是那么的美,宛如一缕缕轻丝,又像一支支婉转优美的乐曲,在山中回荡,读后令人心旷神怡。
本文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因此,重点我放在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上,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我以读代讲,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尝试:
一、读入声音
本课的摹声状物细致入微,遣词造句形象生动,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特点,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山林中雨来时、雨中、雨后的声音变化,我在读上大做文章,让学生先联系生活实际想象“风声”、“雨声”、“鸟叫声”以和“雨滴落在小水洼里的声音”等等,然后再把这种感受带入文本,让学生生情并茂地朗读。
二、读入文本
本文对山雨的色彩美描写得淋漓尽致,因此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的清新感觉,比任何语言都更有感染力。难怪在这段的朗读中,我班的李铃育同学说:“这清新的绿色仿佛真的流进了我的眼睛,流进了我的心胸,真美呀!”
三、读出个性
在本课中,我没有大段的分析、讲解,而是鼓励学生自主练读,读中自悟。让学生选择自身喜欢的局部,有感情的练习朗读,并说说为什么选择这局部读?为什么这么读?这样进行平等、轻松的阅读感受交流,给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展示机会,使学生能带着个人的感受、体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交流和赏析,这对学生是很有益的。
六年级语文上册山雨教学反思3
本课教学时,自我感觉不错。我认为课堂上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一、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
为了使学生喜欢阅读,我在备课时设计了许多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比方说在指导第3、第4自然段的阅读中,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再通过配乐和课件再现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让他们对阅读课文产生兴趣;在指导第四自然段的阅读中,通过表演读的方法,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重视读的层次性
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层层推进,学生经历了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有感情的过程。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默读、表演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学词、练句,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课文。
三、重视读中积累
《山雨》是一篇写景的抒情散文,语言文字很美,精彩的描写第5、第6、第7自然段。我就把阅读的重点指导放在这三个自然段中,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背诵积累好的词句。学生在流畅读书的基础上背诵喜欢的精彩句段,将为他们今后的语言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年级语文上册山雨教学反思4
《山雨》是一篇如诗的散文,课文用优美抒情的语言,先写山雨悄然而至,由远及近,雨声歌谣般动听,接着着重描写雨中山林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写雨悄悄的停了,林中留下雨的余韵。文章寄情于景,处处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字字句句婉丽动人,极富感染力。
课前我一遍遍朗读,陶醉于文字营造的优美意境之中,抒发着由文字牵引的心灵深处涌动的情感。静下心来,一个疑问涌上来:孩子们能透过文字对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有所体会和感悟吗?怎样引领孩子们用心用情畅快淋漓地淋一场山雨呢?思索良久,我的思绪又回到“情”字上。对,就用我的情去感染学生,用我的情去催生学生的情吧!
上课伊始,我深情地对孩子们说:“《山雨》是一篇很美的散文,作者用如诗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令人神往的山林雨景图。老师非常喜欢这篇课文,课前老师一遍遍地读,一遍遍想象着雨中的情景,随作者一起沐浴山雨,品味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万般神奇,抒发心灵的感动。学习这篇课文时,希望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多读、多想、多感受,在读中想象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感受语言中蕴含的情感。”
听了我的这番话,孩子们的神情显得有些神往。开始读书了,气氛并不热烈,有些孩子甚至无动于衷,表情木然,显然没读进去,做做样子罢了。我不去理会他们,而是拿起书本,边在教室里踱着步边小声朗读课文,我的头脑中不时闪现着课文描写的情景,闪现着生活中类似山雨的幕幕往事。我读得动情极了,投入极了,一遍又一遍……我踱过每个孩子身边,眼睛的余光发现他们都会停下来,盯着看我入神的朗读,我不去管他们,由他们看。渐渐地、渐渐地,教室里的气氛热烈起来,朗读的声音越来越响亮,悄悄扫视,孩子们摇头晃脑,从他们丰富的神情中,我发现他们都像我一样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去了。
接下来我说:“孩子们,我给大家朗读一遍吧,可能会读得不够好,但我会用心去读,表达我的真情。”于是我娓娓读来,雨前的悄然、神秘,雨中的美妙、神奇,雨后的清新、幽静,我的眼里饱含泪花,将课文演绎得那样从容、自然,孩子们有的聆神倾听,有的呆望着我,有的闭目神思,无不入情入境,如痴如醉,课文读完,教室里掌声响起,诗意悄然酝酿着。
读完课文,孩子们谈了自己听后的体会:“老师的朗读,使雨中的山林显得更加多姿多彩,我们好像身临其境,陶醉在山雨那美妙的情境之中。课文读完了,而我还在意犹未尽的回味着大自然的美,好像还没有看够似的,真想再回到雨中遨游。”“我感觉作者和彭老师拉着我这个对大自然充满好奇的小女孩,一起来到了这仙境般的山林中。雨水滴落在树叶上,树叶显得更绿了,我能触摸到那嫩绿的树叶。”“老师读课文时,我仿佛进入了梦中仙境,老师读完了,我才从梦中醒来。”
我将下面的时光全交给学生,让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朗读或想像或批注自己的体会,充分与文字亲密接触,然后与全班同学尽情交流、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谈阅读体会,有的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有的朗读自己读文时写下的随笔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我本来很讨厌雨,读了课文后,我知道了,雨其实很美,它是一首无字的歌谣,神秘飘渺,令人遐想;是一支画笔,能渲染出色彩丰厚的的水墨画;是一个钢琴手,能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山雨,淅淅沥沥,如流星飞下╱那样纯洁、那样神奇╱山雨,一个属于大自然的美。”“课堂上,老师动情的朗读,同学们精彩的发言,静静地将我带入了那美妙的情景之中。听啦,轻快的音乐沙啦啦啦;看啦,晶莹的雨珠飘飘洒洒;闻啦,栀子的清香沁人心扉。”“我想,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吧,不然怎么会写得这么好呢?一定是的!”……只要孩子们的表达中能透露那么一点自己的感悟、一丝自己的真情,我就充分肯定他们。就这样,我和孩子们与作者进行着心灵的交流,情感的碰撞,美在我们心灵中弥散,我们陶醉其间,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下课……
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只要心中有情,就能从心底流淌出最美的声音;只要心中有情,就能营造诗意的课堂。
六年级语文上册山雨教学反思5
刚结束了第二课《山雨》的教学,整节课教学任务完成的较完整,最后一处想象升华没有完成。分析没有完成的原因,可能有三:
第一,学生课前读的不熟练,所以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不深。没有良好的读文基础,对学习课文是有一定影响的,所以在以后读文方面应该再强化训练。
第二,课上练读时间不多。在一些细节上花的时间有点过多,所以学生自读的时间不太多,可能会影响到教学进程。
第三,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可能这样使学生在理解上出现些问题,会影响教学进程。
以后在教学中应该多注意以上问题,语文课应该多从读入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减少教师的讲。
六年级语文上册山雨教学反思6
《山雨》这篇课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那分浓浓的的喜爱之情。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在进行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情境中阅读,在探究中感悟,在体验中交流,极力营造一种自由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在文本世界里自由驰骋。
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读”和“悟”两方面,力求在读读吟吟,想象感悟中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诗意的雨天。
一、初读感知
整体感知时,文本中如诗一般的文字跃动在学生的眼前,等待着学生去品味、欣赏。阅读中,一切都以文本的原生态在对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尊重学个性化的解读。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写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阅读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领略,原汁原味的整体感知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读进文本中,领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
二、重点研读赏析
先教给学生赏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读,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义,但要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力求通过品读、积累成诵等多种方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完成全程的阅读.在课堂中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不应是阅读的结束,而应是阅读的开始。带着课文的学习兴趣去阅读新的作品,对课堂内容进行延续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那我的这节课就引着学生从课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学里,不仅是朗读、感悟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他能力的训练。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美,同时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我的这节课在语文素养的训练上还需要加强,要让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运用落到实处。课文中有很多美的词语、句子,特别是优美的意境课堂中学生好象并没真正感受到,一堂课下来,虽然读了,想了,说了,但显得很空洞。我只是着重考虑要让学生欣赏美文,对语言文字考虑较少,但该如何在教学中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又让他们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自主的感悟语言文字美?这是我这节课存在的困惑。
六年级语文上册山雨教学反思7
在选择课文的时候,因其课文结构清晰,语言描写生动优美而成为我执教的首选,因为在设计时我在总体思路上比较好把握,重难点容易确定,在加上我本身教学的风格是以朗读感悟见长。
这篇文章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有序地描写出了山野、水野、野物野、人野,而在第一课时里,我主要安排了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自学生字新词和学文第二自然段三个内容,而其中重点是品读山野这一部分,感受山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学习作者展开丰富联想生动优美的语言描写。
在重点段的教学设计上,我以“哪个方面的美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中心问题提出,让学生自渎自悟。在学生感悟惊险的美、磅礴的美两个方面,我处理的方式是一样的,以学生自主品悟为主,而老师只是在其中起个牵针引线的作用,煽动学生为惊险的美而感慨动魄、为磅礴的美而浩气长抒,同时能根据“一线天”、“百丈峡”、“十里画廊”、“西海峰林”等字面来想象画面理解词语。在教学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一方面,我则没有像前面那样放手让学生交流感悟,而是又将学生的思维牵引到我的两个层面的阅读上来,一是通过理解随心所欲的含义,让学生探究这索溪峪的山怎样随心而长,各长成了哪几种样子,让学生读一读、数一数,结果是有往高处长的,有横着长的,有斜着长的,有三五成群长的,有两两相对长的,有独自一个长的,作者描写出的就有六种,而后面的省略号更是告诉我们,这山的形态是各式各样,变化多端。第二个层面的阅读则是让学生品读作者通过丰富的联想,优美的语言文字把我们带进无限遐想之中,它们有的敢与白云嬉戏,有的将绿水作镜打扮自己,有的相依相偎,有的如亭亭玉女。仿佛这些不再是毫无生气的静物,而是充满生机、有情有意的生灵。配以班德瑞优美的音乐朗读,当学生陶醉于这山的各种美中时,我马上将学生的思绪拉出来,用一问激出关键:欣赏了索溪峪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那你明白了吗,这山野究竟野在哪?这“野”字是什么意思?学生立刻会意到:“野”就是天然的美,野性的美,不经过人工雕琢的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一节课下来,整个教学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教学节奏也把握得教好,但其中也有不到之处:在指导朗读时,因学生的领悟不到位,我的引导有时十分牵强,使得学生感悟朗读还落实得不够。在教学最后一方面的美时,作者之所以用排比句式,为什么这样对应着写如果能点到会帮助学生领悟表达效果。最后自己设计了针对相关图片说出对应的山的描写,本意也是让学生体会作者语言的表达,但遭到老师们的争议,觉得这样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硬生生的将某种描写牵引到一个画面上,没有了想象的余地。
总之,一节课下来,有回味之处,也颇感到不足,意犹未尽,但这正是语文教学艺术的魅力所在。语文教学艺术这块瑰宝将深深吸引着我不断前行,不断反思,不断学习。
六年级语文上册山雨教学反思8
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需要通过激励机制来实现,成功的肯定评价会给学生以愉快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运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时,语言应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不可过于单调。需要通过肯定性和描述性的评语向学生揭示他们观点的独特性和合理性的所在,并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理解和表达所带来的积极效果。
如“你也学会了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情感,真好。”“你读得真美,我感到小雨点像美妙的音符一样在亲吻我的脸颊。”真诚的评价就能真正激励学生,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使学生也发出了这样的评价“他在读‘悄悄地’一词时,读得又轻又慢,让我感觉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
六年级语文上册山雨教学反思9
一、成功之处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安排学生课前结合导学案进行预习,课堂上再给学生一定时间自读课文,学生完全能读通课文了,这样设计很合理。
在理解课文顺序时,学生出现一些问题,我并没有直接告知确定答案,耐心地听完了同学错误的发言,并进行了恰当地点拨引导,让学生清晰地明白了本课的写作顺序。还联系学过的课文《火烧云》的顺序进行规律性的总结。目的是让学生不但解决问题,还学会方法,举一反三。
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朗读品析中感受山雨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感情。虽然这节课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进行拓展与当堂检测,老师随机应变能够及时地进行课堂小结,完全可以再利用一节课来完成其它内容,我认为这很正常,也算合理。
二、不足之处
时间把握上不够严谨,可能有些环节深入的较多,导致没有完成拓展部分和当堂检测。
三、改进措施
本次口语交际是让学生讲述留在心里的印象深的人。教学安排体现了三个层次:先是让学生回忆在相处的人中,谁给你的第一印象最深;再让学生说说当时相见的情景和留给你的印象;最后可以说说后来发生的事,以及对他印象的变化。三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要放手让学生谈印象深刻的人。可教学中以让学生围绕“初次见面──相处过程──印象变化”这一主线展开回忆,在小组内畅所欲言,自由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交流中帮助开拓思路,使他们从不同角度讲述经历,表现人物的独特一面;适时引导学生讲具体、讲清楚,并能注意表达方式,使其能引起听众的兴趣。
本次习作有两个角度,角度一,用一两件事介绍自己的小伙伴,注意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角度二,发挥想象,将发生在“我”和好朋友间的一件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写具体。教学中为学生开启思路。首先确定写谁(写作对象),其次要思考表现他怎样的特点,最后要考虑如何组织材料,怎样选择恰当的事例来突出人物特点。教师要把学生的思路打开,鼓励学生在内容的选择、顺序的安排、语言的使用上,能与他人有点不同,有点新意。当然要求要适度。动笔之前让学生互相说说,以开启思路,活跃思维,然后再按要求习作。
经过两大周的教学,我已完成了第一、二单元的教学任务。第一单元 4篇文章,围绕“爱国”这一鲜明的主题。该单元精选的四篇课文集中反映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编排主旨。课文语言规范,篇幅短小有助于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每篇课文还配有新颖精美、富有情趣的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爱国”理应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学生的指南针。学习这些课文,能够点燃他们的爱国激情,在喜与悲的精神碰撞中,产生一种为国奋发向上的责任感。
《我们爱你啊,中国》以诗歌特有的语言形式,反复吟咏,赞美祖国幅员的辽阔、山河的壮丽、物产的丰富、历史的悠久、成就的伟大、精神和品格的崇高,表达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建设祖国的坚强决心。教学中要整体把握,以读代讲。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与诗歌内容一致的教学情境。要处理好媒体展示和语言训练、情感熏陶的关系,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在教学中完成课后练习4的相关训练要求,有机地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实在、有效。《郑成功》记叙了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文章属于叙事性作品,条理很清晰。我认为教学可以围绕“郑成功是民族英雄”这一人物的定位来展开,在具体的事件和场景中,不断地提升学生对此的认识。还要在教学中关注正面的细节描写和侧面的巧妙衬托,通过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和老师的点拨,使郑成功这一人物形象鲜明丰满起来。《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描述了四个场景:“被迫离开”、“师友送别”、“忘我创作”“临终请求”。这些场景被肖邦的爱国之情这条主线巧妙地串联起来,自然地展开了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集中地反映了肖邦身处异乡、心系祖国的强烈心声。教学中特别要注意人物的语言,要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注意这里的“涕”和“泪”的意思一样,写诗人喜极而泣。诗的第二联中“喜欲狂”是全诗的关键,它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妻子”的读音和意思要正确地让学生体会,至于方法和手段,因人而宜,也可以结合课文的插图来解决。《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人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悲”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而“悲”?如何不“悲”?再和课后练习4的问题联系起来教学,这样就抓住了重点,水到渠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诗人那震撼人心的爱国情。品读这组课文犹如翻阅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奋斗史,能体味到古代中国狼烟中黎民百姓的痛苦生活,能回忆起近代中国饱受列强欺侮的屈辱,能听到中国人民、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幸福的心声,能聆听到改革开放奏响的欢歌,能感受到改革开放涌动的滚滚春潮,能思索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道理,能激发出中华儿女爱我中华、兴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第二单元4篇课文,围绕“人间真情”展开。《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是一个两幕剧的话剧剧本。题目本身是一个成语,这个剧本讲的就是这个成语的意思和来源。在这两幕剧中表现的人物品质各有侧重,在剧情的发展上,实际上存在着前因后果的关系。教学中要把握好文体特征,大胆地通过对话训练,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剧本语言的特点,结合课后练习4,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师还可以相机把“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给学生讲一讲,使课文“厚”起来。《船长》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先生的短篇小说。按照“遇险—自救—殉职”的思路展开故事情节,“客轮被撞,情势 危急”是故事的起因,即开端;“镇定自若,指挥自救”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这一部分着力描写的是船长哈尔威怎样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塑造了高尚“忘我”的船长形象;“坚守岗位,以身殉职”是故事的结局,展现了船长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教学在遵循写作思路的前提下,应该重点突出,通过人物的对话和作者的两处议论来深入体会船长忠于职守的精神。至于大家一直以来讨论结尾部分的“生命教育”问题,我想具体要把人物放到特定的场景中来考虑,不然就失去了意义。《爱之链》是一篇新入选的课文。极其细腻地描写了下岗工人乔依无偿帮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妇人修车;这位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一位孕妇的悉心照顾,受到了感染,暗中资助了那位孕妇。而那位孕妇正是乔依的妻子。小说构思巧妙,前后呼应,字里行间透露出爱是可以传递的,人人都应该给别人帮助的社会新风尚。教学可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具体把握两个场景中对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动作和语言尤其要关注。
一、单元共性的体现及落实要略
一个单元中的若干篇课文, 肯定有一两个共性。如何找准单元共性呢?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这一单元文章的共性主要体现在内容或文体上。一是它的主题内容:人与动物的感情。这个共性比较容易发现, 在单元提示中已经写明:“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 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读来令人难以忘怀。”二是它的文体特征:这一单元中的四篇课文都是故事类文章, 有较为生动的情节。对这两个共性, 教学时必须明确和突出, 可以这样落实。
第一个共性是价值观方面的。文以载道, 语文教学同样要载道。教学时, 除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情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或身边人的生活, 说说或写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从课文走向生活, 由书本认识走向生活体验, 既是拓展又是升华。
第二个共性是智能方面的实践。可引导学生大胆地把故事讲述给别人听, 先要求讲清, 即讲清楚基本情节;再要求讲顺, 能较顺畅地讲下来;最后要求讲生动, 力求绘声绘色。
二、比较和梳理单元中的文本个性
文本个性是每一个文本的魅力所在。一般说来, 文本的共性比较容易发现, 而文本个性的发现则要困难得多。可以从这样几个视点来寻找文本的个性, 仍然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
1.从主题思想上。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表现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感情的, 但表现的角度、形式或者程度却各不相同。《老人与海鸥》写的是动物的人性, 即情感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跑进家来的松鼠》 写的是动物的天性难以改变。前一篇中的海鸥具有了人性, 后一篇中的松鼠却还是松鼠, 两篇课文互相辉映, 相得益彰。《最后一头战象》 写的是动物的士性。题目中的一个“战”字, 就是主题所在。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嘎羧像一个曾经浴血奋战的老兵, 耿耿于怀的就是战场、战友、战斗。《金色的脚印》写的是双重感情, 一是狐狸之间的动物亲情;二是狐狸与人之间的情感。同样是写动物与人的感情, 四篇课文有着鲜明的个性差异。正是这些个性差异扛起了一个共同的主题。
2.从谋篇布局上。认识和理解文章的主题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 从学科的角度讲, 了解文章的谋篇布局、表达方法和语言特色也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使命。《老人与海鸥》是对称性结构, 主要由两大块构成, 正如题目所示:一块写老人, 一块写海鸥。提纲挈领, 结构明白。《跑进家来的松鼠》是线性结构, 文章按照松鼠在“我家”的表现一路写下来, 几桩事情就像一根藤上的几个葫芦。《最后一头战象》的结构是跳跃式的, 它先交代了嘎羧的历史, 然后二十六年一跃而过, 接着集中写它临终前的几个情景:披戴象鞍、告别乡民、重访战场、挖坑自埋, 文章的后半部分与《跑进家来的松鼠》相同, 也是并列式的。《金色的脚印》的构思相对要复杂得多, 它是双线并进式的, 一条是老狐狸与小狐狸之间的线, 一条是正太郎与狐狸之间的线。文章围绕一个“救”字, 写了“在救—想救—不救—被救”的复杂过程。在救, 指老狐狸想方设法在营救;想救, 指正太郎想帮助老狐狸救小狐狸;不救, 指正太郎觉得让老狐狸自己救出小狐狸更亲;被救, 指当正太郎遇难时老狐狸救了他。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教材的编写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文章谋篇布局上, 这单元四篇课文的编排顺序是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 呈梯度式递进。
3 .从表达方法上。 认识、理解和学习运用表达手法也是语文教学承担的任务之一。因而, 在教学中也应当尽量发现其个性。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虽然都是故事, 都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体的, 但细细比较, 还是可以看出差异。《老人与海鸥》的表达手法大体为:先叙述再描写, 老人关心海鸥这部分因为时间长事情多, 作者采用了叙述, 而海鸥送别老人这部分则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跑进家来的松鼠》采用叙述加议论的表达手法, 先一一叙述奇怪的事情, 最后议论点题:“唉, 它是从森林里来的, 住在我们家里, 还保留着老习惯。它天性这样, 跟它说住在我们的房子里不会冷, 是没有用的。”结尾处的这一段议论, 既是小结又是升华, 十分需要。《最后一头战象》采用先叙述后描写。叙述嘎羧的历史, 描写嘎羧临终前的四个具体情景。《金色的脚印》则是叙述与描写交替推进, 重要的地方用描写, 次要的地方用叙述。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不是随意的, 而应由具体的内容和主题来决定。假如《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没有最后的议论, 文章的主题就会让人觉得非常模糊, 假如《最后一头战象》全部都像开头部分概括叙述, 那就不会有如此强烈的震撼力。
4 .从语言运用上。学习和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从课文中学习语言的什么呢?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词汇, 每篇课文一般都会出现一些新的词汇, 通过认识、理解、吸收、消化和运用, 以丰富自己的语言库存;二是修辞手法, 修辞是语言饰品, 能陡然增添魅力, 经典作品往往特别讲究;三是句子形式, 用长句还是短句, 用整句还是散句, 用陈述句还是疑问句等, 都是有艺术性的;再是语言的气与势, 优秀的作品, 其语言通常内含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觉到的气势……这四个方面都是需要关注的。就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而言, 在语言方面也各有特色:《老人与海鸥》,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讲述的口吻来写, 语言亲切自然;《跑进家来的松鼠》, 作者采用儿童的视角, 用拟人化的手法, 语言风趣活泼;《最后一头战象》情节感人, 场面宏大, 因而语汇丰富, 用笔凝重, 有一种浩然正气;《金色的脚印》是一篇儿童文学作品, 语言清新晓畅。
每一个单元中的课文肯定都存在着个性, 这是毋庸置疑的。实施教学之前, 教师首先就得整体把握, 对单元共性和各篇课文的个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当然, 对文本个性的准确认识, 不是翻翻参考资料和看看别人的课堂实录就能达到的, 它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 具有一定的文章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理论。从目前广大语文教师的现状来看,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是缺少把握文本的能力, 有的只知道每个文本都存在着区别, 而无法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说清究竟区别在哪里。
三、发现个性的意义及教学要略
有的放矢, 这是做一切事情的准则, 阅读教学当然也不例外。文本个性是我们的“的”, 具体的教学就是“放矢”。寻找和发现个性的目的, 就在于有针对性、集中精力进行教学, 达到高效、省时之目的。概括地说,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把控文本个性。如何把控, 这里提出若干建议。
(一) 备课———要有单元教学的战略眼光
以单元为框架的教材结构, 就应当牢牢树立单元意识, 从单元的视角来观照。备课时, 首先要仔细研究单元提示, 明确单元共性, 并通读单元中的每一篇课文, 研究每一个文本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的个性, 然后整体勾画这个单元的教学思路, 厘清哪些要素是单元中重复出现的, 哪些要素只有在某篇课文中出现。据此作出判断:对重复出现的, 放在哪里讲, 对唯一出现的, 讲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 才能既高效又省时。如果孤立地进行备课、教学, 没有瞻前顾后, 难免该教的不教, 不该教的重复教。
(二) 比较———要善于选择和运用多维度
比较是最好的鉴别方法, 共性是从比较中来的, 个性也是通过比较发现的。当明确了单元共性之后, 就要有选择地进行具体比较, 目的就在于能够有更清晰的认识。文与文的比较是多维度的, 可以比较主题思想和感情色彩, 可以比较文章结构和表达手法, 可以比较语言特色, 等等。
(三) 教法———要灵活选用与文本相称的
思想感情方面的共性存在, 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这一单元时始终有一根主线贯穿;每个文本鲜明个性的闪耀, 这又要求教学时必须灵活选择与个性相对称的方法。就是说, 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根据文本最鲜明的个性。《老人与海鸥》最突出的个性是对称结构, 前半部分写老人热爱海鸥, 后半部分写海鸥送别老人, 教学时, 就可以采用板块式结构。《最后一头战象》的个性是作者紧抓一个“战”字, 用“佩戴象鞍”等情景来表现, 这四个情景非常生动感人, 不妨采用细细品味式的教学方法。《金色的脚印》的个性是情节双线并进, 不妨采用分头复述故事的方法进行教学。医生的高明在于能对症下药, 教师的高明就在于对准文本个性采用相应方法实施教学。
(四) 训练———要集中兵力采用专项强化
有些文本个性, 用不着多讲, 可以集中兵力直接通过训练来完成。比如《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 许多教师都感觉难教, 因为它时间跨度长, 内容高度政治化, 对如今的小学生而言, 要理解其思想内容确实不容易。但如果抓住“演讲词”这一个性特点, 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强化训练, 学生也许能有所感悟。先讲清作者当时的身份, 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所发生的具体事件, 再引导学生思考:面对的是怎么样的听众?应当用什么样的心情?用怎样的语调语速?前面和后面应该有什么变化?然后要学生一段一段地用演讲的口吻试着读读。在反复训练中, 学生肯定能有所感悟和理解, 肯定比引经据典地讲解要有效得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教学目标: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旧知
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妈妈为我们冲糖水,不过今天由老师代劳,老师取了1杯糖,3杯水(注意糖和水的杯子一样)。将1杯糖和3杯水到入容器中冲成糖水。你能说说在这杯糖水中:
1、糖和水的比是多少吗? (1:3)
2、糖占糖水的( 1/4 ) 比是(1:4)
3、水占糖水的( 3/4 ) 比是(3:4)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看来大家对比的认识还是相当清楚的。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幅图——(出示情境图)能猜得出阿姨要大家帮什么忙吗?
1、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你们说说看,都有哪些分法?预设同学可能发表的意见,根据回答板书:
(1)平均分(若学生没提到,就以“我们以前不是学过‘平均分吗?怎么没人提啊?”来引导分析)
追问:平均分是怎么分?明确就是每班分一半。
(2)按大班和小班人数的比来分(或说,把橘子总个数除以学生总数,看看每人能得多少个,再分。)
追问:按人数比来分,那你能说出,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比是多少吗?(3:2),怎么分才是按3:2来分,你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
2、追问:还有其他分法吗?那么,在这么多种分法当中,你觉得哪种分法更合理呢?
3、说明:刚才那两位同学分析得都对,因为两个班人数不一样,所以平均分看似公平其实不公平。而按两班人数比3:2,我们把橘子也按3:2来分,肯定比较公平合理。
小结:通过上面的分法,我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分配物体时按一定的比来分比较合理。
【设计意图: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既然这样,如果我现在就给你140个橘子按3:2来分,你能求出大班和小班各可以分到多少个橘子吗?请把你的方法写下来。
1、师巡视辅导:写好的,可以和你组内的成员交流一下你的想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
2、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请板演的学生):“你先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吧。”等学生汇报后,问:“这个结果,大家同意吗?”再请其他同学复述:“还有谁也是这种做法的,你也来说说。”
方法一:画线段图,橘子一共分5份,把大班画成3份,小班画成2份。
可以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再分别求出大班和小班分得的橘子数。
每份是:140÷(3+2)=28(个)
大 班:28×3=84(个)
小 班:28×2=56(个)
方法二:列式,先想到5份,然后根据分数的意义求出结果。
3+2=5
140×3/5 =84(个)
140×2/5 =56(个)
3、引导小结:好,还有其他做法吗?这些方法都可以,但在这么多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种呢?我个人觉得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都不错,建议大家都掌握。
四.归纳总结
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应先求出把标准量一共分了几份,再求出各部分量占总分数的几分之几,然后再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求出各部分的量。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将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进行梳理。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方法汇报完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在這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倾听学生的意见,将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这节课新的知识增长点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得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得掌握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实践应用
1、师:刚才我们共同探讨解决了这样一道“按比分”的问题,觉得有困难吗?有信心独自完成一道这样的题目吗?好,请大家自己读题分析完成,有几种方法都可以把它写下来。
“小清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巧克力和奶的质量比是2:9,你能帮小清算算调制这些巧克力奶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吗?”
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好,已经完成的举个手?谁愿意带着你的本子到台前来介绍你的方法?”
学生上台展示汇报后,师:“他做得对吗?还有其他做法吗?你也来介绍一下。”
2、书P56练一练 第1、2题
六、评价总结,促进发展
因为刚开学,学生的时间比较充裕,我就布置他们查阅了一些有关大自然的图片资料,还让有条件的学生将图片打印出来,贴在四周,为学生营造出置身于大自然中的情境。
2、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上课伊始,我出示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在学生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板书课题《山中访友》,随即提问:“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赶紧道出了心中的疑团。所以,当我叫他们自由阅读课文,解开谜团时,他们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3、拓展想象空间,领悟作者感受
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学生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分析第四自然段的“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课树都在望着我”这两句时,我就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猜想它们当时可能在交流些什么内容呢?“朋友,你好!你最近好吗?”“见到你真高兴,谢谢你又来看我们了。”------老朋友见面后的亲切感学生们完全的体会到了;在讲授作者把自己与树相融的那一部分时,我来朗读,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把自己当成作者然后谈感受。听完后,一位学生满脸兴奋的告诉我:“老师,我感觉我就是一棵树,我的脚正在向地下张,我的手臂上好像长出了许多枝叶,我都头发似乎也要竖起来了------真的,我真的感觉到了!”看着他们愉快的表情,我很欣慰。是的,学生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我们应该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
4、有感情朗读背诵,升华感情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熟读成诵,方能积累语言。我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逐步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美。比如:在讲授第五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分角色、分小组反复朗读、表演,体会作者与“朋友”之间的亲切与深厚的感情,学生的兴致很高,体会也很深。就这样学生通过朗读,认识了大自然的朋友;通过自由品读、研读分析,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尊重、热爱、感激等,同时也把自己融入了自然,净化了心灵。
今天上到了《牛郎织女》一课,这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个民间故事,也许是没有什么新鲜感的缘故,学生有点懒洋洋的样子,读书也没精打采的,虽然已经备好这一课,但照目前看来,学习效果可能不怎么好,我突法奇想,决定换一种教学方式。于是我对学生说:“今天让同学们来教老师上这一课,你们来设计问题,看谁的问题设计得好,我们就按他的设计去上,好吗?”同学们听我一说,瞪大了眼睛,一下来了精神。
第一部分,学生提出了“牛郎童年生活是怎样的?”“牛郎和老牛怎样相依为命?”等问题,我再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理解课文内容,效果竟出奇地好。我又发现,能提问的大都是思维活跃,成绩优秀的同学,怎样扩大参与面呢?我又采用了小组竞赛的.形式,对大胆提问,大胆思考、作答的同学给予奖励,还采取了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同学们的思维越来越活跃,问题都能围绕主要内容,也有了独到的见解……把课推上了高潮。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 “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 “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精彩教学片段实录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他这样问,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 “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宽恕”之心。所以,子贡的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师:是呀!你的思考严密,也很正确。谢谢!请坐!
师:同学们,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正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课文《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四、教学反思
一、感悟说明方法
本组教材安排了四篇说明文, 分别是《鲸》《松鼠》《新型玻璃》和《假如没有灰尘》。文章中作者多处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把握说明文的种种说明方法, 还要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说明方法的妙处。
《鲸》一文是这组课文的统领, 作者运用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通俗、生动、准确的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进入本组课文的学习, 可将这篇课文的导读作为一个引子, 让学生在读一读、填一填、划一划、议一议、想一想等多种体验中, 清楚地认识到鲸是巨大的动物。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过渡到《假如没有灰尘》的教学, 教师则可设计自主阅读提示, 把从《鲸》一文中习得的说明方法灵活运用于本文的阅读实践。
本组课文阶段性学习结束后, 应让学生在渐进式阅读中学会自我建构。不妨让学生进行单元小结, 可以做卡片, 也可以列表格。
二、揣摩表达顺序
一般说来, 说明文表达顺序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而又以逻辑顺序最为常见, 它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顺序的。抓住文章的主线, 便可牵一“序”而动全文。
对于小学生而言, 设计列表填空的方式来理清文理, 既可提炼出课文知识内容的骨架, 又可显示出课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假如没有灰尘》, 通过以下表格的填写, 不仅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课文思路, 而且有助于弄清课文各段落中总分、并列的关系。
本组另一篇课文《新型玻璃》则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课文前五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 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 且富于变化。对这篇课文的教学, 教师可让学生体会在布局谋篇上的匠心独运, 从中领悟说明文章表达式样。
三、品味语言特点
我们在关注说明文不同说明方法的同时,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也应细细品味。怎样细致的观察事物, 怎样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畅晓明白, 又怎样把枯燥的事物写得生动有趣, 不同说明性文章又有着怎样的表达风格, 本组课文都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启示。
1. 赏析语言
说明性文章并不因为有了“说明”这一特性的存在而导致文章语言干涩, 相反,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更为准确、精炼, 而且有的还很优美。
打开《松鼠》一文, 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向我们走来。我们在喜爱小松鼠的同时, 不得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以及准确精炼的说明。
教学《松鼠》可重点围绕“松鼠是那么可爱,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展开对话, 精读品悟。从松鼠“外形的美丽”“动作的机敏”“搭窝时的聪明”几个方面抓住关键词句, 从美读中感悟松鼠的漂亮可爱。还可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一说喜欢它们的原因, 从而体会到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活化语言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 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 才能入境生情, 促进自悟。教学时可变理性认知为主为感性体验为主, 采用一些必须的中介手段凸显事物形象,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
如《鲸》的教学, 演一演, 以手掌为鲸, 加之语言的描述, 演示鲸呼吸的全过程, 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又如画一画, 动手画一画不同种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 再以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 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⒊对比阅读
本组四篇课文用词准确, 语言精练, 但又略有不同, 为学生感受不同说明文章的不同表达风格提供了范例。
(1) 不同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鲸》一文在本组课文排序中位居首位, 紧随其后的是《松鼠》, 而两篇课文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习完《松鼠》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鲸》与《松鼠》在表达上的异同, 从中感受到不同说明文不同的表达风格。
(2) 同题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学生阅读《松鼠》, 如同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徜徉, 把同是《松鼠》的文艺性说明文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通过比较阅读, 产生新的发现。
四、创设交流情境
阅读是一种实践活动, 一个人的语言能否得到发展, 取决于有多少机会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因此, 教师应因文而异, 尽可能创设语言交流情境,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交流, 在交流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引起争辩, 在思辨中激活思维。在不断地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同时, 让学生获得切切实实的语言训练。
如教学《新型玻璃》, 可采用“新产品推介会”的形式创设语言情境, 一部分同学扮演玻璃厂新闻发言人介绍新产品, 一部分同学扮演媒体记者, 对新产品进行采访。通过“新产品推介会”, 学生不仅回顾了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 而且还重组了课文语言, 明白了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 面对不同身份的人, 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学生在产品推介时创造了介绍新知的语言, 这种语言是鲜活的, 具有强大的再生力。
《鲸》一文中, “鲸不属于鱼类, 是哺乳动物”这一线索贯穿全文。根据这一特点, 课堂以“鲸试图参加鱼类比赛而遭到拒绝”设计现场模拟情景对话。这种对话形式对学生而言, 看似简单, 实则是一种挑战。学生要把课文、课外读物以及电视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同类聚合, 正确归类, 还需要通过对语言的捕捉和敲打才能完成, 将阅读、想象、说话巧妙地融为一炉, 实现语言和知识在心理上的重构。既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知识点, 又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五、搭建读写平台
运用语言同样是说明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学习了说明文后, 可运用迁移规律, 实现读写结合。
如《鲸》一文, 在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后, 出示一些随文练笔的作业请学生任选其一完成 (1) 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2) 以“我不是鱼”为题写一篇短文; (3) 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而《新型玻璃》一文, 则可由课文的结束段引发学生想象, 激活创新思维。可学习作者介绍新型玻璃的写作方法, 将你准备发明的新型玻璃也写一段话加以介绍, 插入到课文中, 使它与原文有机整合, 也可以《新型玻璃》的自述来写一篇短文。
1、《山中访友》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篇课文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完美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情感,在感受句子情感的同时体会表达方法,然后再学以致用,在体会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拓展思维训练。在课堂上,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
2、《山雨》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在教读本文时,我以指导朗读贯穿全文的教学。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你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你会发现更多美的事物,比如——学生的能力。
3、《草虫的村落》
在第二课时,围绕“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说一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这个主要问题,我让学生自主选择任意两个画面体会、感悟课文,思考揣摩,进行批注。并引导学生先注意作者观察到的小虫的活动及环境,然后思考作者是怎么想象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我做了适当的指导与点拨。
课文的许多地方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课文第九自然段“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启发学生思考:我还会 看见些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4、《索溪峪的“野”》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写景散文,本文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教学时我由导语引入,让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理解每段讲了什么,感悟文章的结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确了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野”,由“野”入手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学习贯穿其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言语,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学生的创新潜能真正彰显。
5、《詹天佑》
问题设计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而,问题设计要把握文章重点,体现明确的训练目标。也就是说,问题设计只有具有明显的具体性和可测性,教师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在讲解本课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詹天佑在接受修筑京张铁路前、后(1.勘测线路2.开凿隧道3.设计线路)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结合有关的词句,说说理由。)问题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就是为本文训练目标而精心设计的。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认真思考让学生对“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句有较深刻的理解。詹天佑强烈的爱国之心及杰出的才干会深深地铭刻在每位学生的心里。
6、《怀念母亲》
教学要注意学生自学与老师引导相结合,适时给予指导。文章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编排正是体现了这样的训练要求,教学中可以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画出相关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加深理解,感悟作者对母亲,尤其是对祖**亲不变的情感。
7、《彩色的翅膀》
课文中关于“西瓜不平常的来历”这一部分,属于插叙。在教学中,不必给学生强调术语,可在复述故事时让学生理清前后文之间的时间关系,自然可以推想这段内容的作用,即帮助展开情节,突出人物品质,丰富课文内容。在学生交流读书收获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对海岛战士的印象。谈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谈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尽量避免泛泛而谈。
8、《中华少年》
朗读的过程是理解、体会和感悟的过程。本文是本单元“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的最后一篇课文,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用朗诵这种形式,也可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在教学中,安排各种形式的朗诵,如自由朗诵、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配乐朗诵等,一方面富于变化让学生乐于参与,一方面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同时又渗透了阅读“不厌百回读”的习惯,可谓一举多得。
9、《穷人》
本文第二部分篇幅较长,但内容容易理解。所以我让学生自由朗读,了解故事发展。先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找出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
第三部分集中表现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哀。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自行品味,再安排学生自主合作进行表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中描写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的句子,语言细腻精美,不可不读,不可不品。于是,我引领学生认真品读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去感受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学生通过自己的潜心揣摩、反复吟诵,从文中的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品读出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11、《唯一的听众》 回顾课堂的四十分钟,我觉得在以下方面完成了目标:
1.围绕主线,紧紧抓住老人语言、神态描写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在品词析句中认识老人的美好品质。
2.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伊始,在悠扬的《月光》伴奏下,把学生一下子带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品词析句时,更多的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对于他们的感悟,我都给予肯定和及时的指导,激发了他们更好探究文本的兴趣。
12、《用心灵去倾听》
这篇课文符合学生实际,很多孩子小时候都有对电话的神秘感、好奇感,学生很能入境。课文让人产生联想,只要扣住“谁倾听”、“为什么要倾听”、“为什么要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听让自己和别人有怎样的感受”这几个问题就能把握全篇,理解主旨。再结合本组几篇课文总体归纳,起到深化题旨的作用。
13、《只有一个地球》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适时的补充有关知识:我国的森林资源危机及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这使学生心灵上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对文章的感悟;接着我出示我国生态环境的几个数字及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144个国家的排序,这更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宇航员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的意义了。
14、《鹿和狼的故事》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这是一节共研课,通过我们教研组的研究,我做了以下设计:
1.激趣导入。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积累是很关键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平时对“鹿”和“狼”的了解,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对这两种动物的印象,为学习下文,改变对这两种动物的一般认识做好铺垫。
2.自学理解,明确造成凯巴伯森林几乎毁灭的根本原因。我首先让学生通过默读自学,在文中勾画出“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和“由这些措施导致的后果”。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罗斯福总统决策的错误之根本,再由此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本文教学时紧抓题眼“神圣”组织设计,化繁为简,长文短教,使中心更加明确。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指导关键语句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神圣”,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又引导学生体会了语言文字的美与震憾力。
16、《青山不老》
我觉得每单元的略读课文应该是让学生运用在前几篇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这样的文章教师应更多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纵观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从让学生了解一位老人在非常艰苦的环境里创造的奇迹,到最后集中体会老人的精神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时,由表及里,梯度把握得当,情感体验层层深入。课堂上,我努力营造学生自读自悟的氛围,充分让学生来感悟文本,让学生由文章内容联系实际想开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特别注意在学生感悟后的悟读深化,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感悟、朗读能力。但整堂课教学节奏有些前松后紧,导致课堂时间不够,对学生的回答反馈语言还有待于再细化。
17、《少年闰土》
这篇课文表现了“我”与闰土的深厚情谊,很能打动学生的心。以读代讲,理解人物形象,扩大自主学习的余地,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指导朗读,首先要让学生入境入情,这样才能读出感情,才能把“盼”“赞许”“分别时的难受”等情感表达出来。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地展开想象,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会感情。另外在学习过程中,针对主要问题,学生品读课文,然后交流感受,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说出独立的见解和感受,促使学生从多种角度理解课文的人文内涵。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在本课教学中,不是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疑问“为什么伯父深受众人的爱戴”入手,从追悼会引出生前的四个故事,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这样,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这一问题越来越明白,答案会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完整,最终得出:因为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伯父深受众人的爱戴。
19、《一面》
课文篇幅较长,初读课文时,采用默读的方式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理清脉络,了解主要内容。
在通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重点研读作者同鲁迅先生见面的部分,可以抓住外貌描写展开教学,以点带面。
课文以“一面”为题,可引导学生结合课题感悟文章主旨:这“一面”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说说理由。这“一面”又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
20、《有的人》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于是,我紧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对比学习,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老人与海鸥》
人与自然、人与动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文就是一个取材生活的动人故事。本文语言明白晓畅,学生容易理解。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在生生交流的思维碰撞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及海鸥回报给老人的爱;在引导交流体会的同时,要相应指导学生读好有关的句子和段落。感悟和朗读要有机结合,读体现悟,悟促进读。
22、《跑进家来的松鼠》
本文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有趣。作者以儿童的视角观察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用充满童趣的笔触描写松鼠的习性,让人深入其境,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反复阅读自悟自得。所以,设计教学时,要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主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读通、读懂,熟读课文。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课文,根据要求来自由读课文;在探究内容与写法时,以读代讲,精讲多读,读中自悟。教师作为教学的倾听者,在学习中作些许指导,完完全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3、《最后一头战象》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长课短教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上尽量摆脱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情形,让学生自主地、探寻式地学习,尽量做到实效性。文章虽然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但在教学时我们则采用直奔中心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条理的基础上初读——细读——精读,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嘎羧内心的思想内涵,受到情感的熏陶,最后升华。
24、《金色的脚印》
本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结合阅读提示,边读书边思考。整篇教学设计以自学探究为主线,通过自拟提纲,质疑激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后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思维的相互启发,朗读的相互感染,会让学生们的学习如鱼得水。
25、《伯牙绝弦》
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26、《月光曲》
这篇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但在知识、思想情感、意境等方面同当前六年级学生都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营造良好的氛围,采用多种学习形式,如采访等,让学生充分地去说、去想象。另外,在自读自悟中理解语言文字,在《月光曲》的催化下体会情感和意境的美好。
27、《蒙娜丽莎之约》
把握略读课文的特点。略读课文的教学只有一课时,因此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点,一课一得就可以。因此略读课文在教学流程中不宜过细过精,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主阅读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阅读,运用平时所积累的读书方法,充分享受阅读乐趣。要让学生自己读懂读会,应注重学生的阅读过程,老师只是起一个引领、点拨的作用。
28、《我的舞台》
这篇课文比较长,而且是一篇阅读课文。我首先考虑的就是长文如何短教,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舞台”入手去学习课文。“我”的舞台在哪里?从而领导学生去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梗概。未出生的时候,舞台在娘肚子里;小时候我的舞台在床上,为爷爷、奶奶和小花猫表演;大些了,舞台在幕布后面,我在那里如饥似渴地看表演,学演出;6岁的时候,舞台在有练功毯的院子里„„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林海》】推荐阅读:
六年级语文上册《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9-16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10-20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1-17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12-08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7-24
六年级语文《养花》教学反思07-15
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教学反思06-13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教学反思09-21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集09-19
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2》教学反思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