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新课标)(精选15篇)
思路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识字的目的。
具体做法:
一、识字方面
1、看图识字 低年级学生具体形象思维比较活跃,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如果通过生动而有趣的图片,并结合生活实际联系身边的人和事物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将有利于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2、比较联系识字 在生字中有许多形近的,在学习时,不让学生单独去认字,而把形近的字一并出现,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
3、游戏识字 学生学过的字很快会忘记,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游戏设计丰富多彩情境使学生乐学,喜欢学,有主动学习的意愿,能够主动识字,快乐识字。
4、结合生活识字 汉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让学生养成留意周围的事物,学习生字的习惯,我让学生在校内,在家里,在街道,在社区,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看广告字……只要见到汉字,就鼓励学生自己去识记,不认识的字主动回家问家长,达到识字目的。
5、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字义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还根据汉字字义方面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指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用具体事例加注明,我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把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东西等,帮助学生在理解字义方向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写字教学
一年级起步阶段,教师要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求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尽量要求。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教师都要笔笔指导到位。教师的范写很重要。示范是写字教学的先导。在指导学生整体认知之后,教师要在黑板上画好的田字格中示范,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教师要边演示边讲述:这个字是什么结构,第一笔在田字格的哪个部位落笔,每一笔画的名称、运笔方法以及笔顺等,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仅仅范写还远远不够,由于受到观察能力的限制,学生的临摹并不能一步到位。此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有些难的生字要个别示范,在当众示范以后,有些 学生还是掌握不好正确的书写要领,教师就得个别辅导,由于是面对面,学生对老师的示范,往往观察的比较清楚,能较快地纠正自己的错误之处,当然对于一些孩子还得手把手示范,这种方法是针对初步写字的小学生,通过手把手,教师直接牵动学生手指,使其能较快地形成正确的书写动作。尽管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了多种不同的示范方法,但学生们在作业中还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批改时,在原字的旁边给以示范或修改,并要及时地总结,使学生装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三)阅读教学
进入一年级,我发现很多学生不会读书,这个问题表现在:朗读时拖腔,唱数而不是读书,句子读得不连贯语气没有抑扬顿挫之感,找不到人物的对话,不能从文本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以上种种读书现象,使得在语文教学中完不成教学任务,达不到某些教学效果。课外之余我也常常思考这些问题,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呢?通过观察发现,学生朗读不流畅原因一:没有牢记掌握课文中的生字,也就是识字量根本不够。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课文,每课的生字数量增多,难记,特别是这学期,识字任务更大,字行复杂,有些很难找到好的识记方法,没有识字经验,只能死记,所以处理这个问题,除了多给学生提供识字方法外,再就是让学生多读,让家长给孩子读童话故事,提高孩子的阅读欲望,读完后家长签名。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学生不理解文章感受情,读起句子来会断句,不会停顿,不会换语气,我想这和学生的理解有关,一年级的阅读教学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读通、读懂每一句话,特别要指导学生读通长句子。学生一遇到长句子往往不知道从哪个地方断句,有时候还出现把一个词分开读的情况。这时候老师要注意领读或范读,还要讲明这样读的理由。在读通顺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句子,知道句子的几种构成形式,最后要让学生理解句子讲的是什么意思。
案例分析:
如教到“舟、竹、燕、川”等字时,以多媒体显示一副有舟、竹、燕、川的美丽山水图让学生认识到教学法的生字,并在图下依次写上舟、竹、燕、川的演变过程,这样借助图画,学生加深对学生字的印象和理解。学习燕,阶段成果: 通过以上教学,下半年学生识字,写字,阅读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识字量大了,理解能力也有所提高,铅笔字书写规范了。
存在问题:
学生的持续性不够,坚持了以阶段,又有松懈的现象,偷懒,书写不端正,时有发生,这要求教师时刻提醒学生,激励学生。
一年级是一个人的学习的起点,我们一年级的老师责任重大,我们既要让学生喜欢学习,还要给学生一个欢乐的童年。
城东中心小学
我作为一位从事一线数学教学教师, 通过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研究及教学情况的反思, 对当前的数学教学提出一些肤浅认识.
一、数学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好新教材
新课程是具有突出课改要求的新教材, 由于部分教师片面的理解新教材, 把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打碎了.教学中盲目地提高要求, 盲目地拓展补充知识, 造成了课时的严重不足和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
例如, 新教材“立体几何初步”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 许多教师对不作要求的“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投入很多的教学时间和精力进行补充.
二、数学课堂教学要贴近实际生活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悟新知识, 然后再运用知识去实践生活.
高中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 对生活中的许多数学现象或问题怀有浓厚的兴趣, 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 飞机为什么要沿球的大圆飞行?等.
三、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上必须有创造性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理想的数学教学的核心是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数学课堂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对教学每一个内容的心理反应, 努力做到每一个概念的学习, 每一个问题的研究能在不同程度唤醒学生的心灵, 并成为学生难忘的经历.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有创造性, 应多思考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促进学生发展.例如, 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指能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一种问题模式.
我们要转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要坚持“为学习而创造”“为学生发展而创造”.精心设计好课堂, 只有好的设计才能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生命活力.
四、数学课堂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新课程的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即“自主、探究和合作”.教师是学生学习情境的创造者、组织者, 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师要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 形成教学发展的合力.例如, 在“导数的概念”这节课中, 表格中的数值计算可以采用合作方式,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对表格中的数值进行思考和探索, 从而反映出“导数就是瞬时速度”的规律.
我们认为, 教与学的方法改革, 核心是如何在接受式学习中融入问题解决的成份, 使得讲授式教学与活动式教学有机结合, 以保证学生在获得必要的数学“双基”的过程中, 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数学教学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倡导教学民主, 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营造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与学生的讨论, 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 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 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 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 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
六、数学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倡导积极主动, 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理念, 要求我们教师在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上加强研究, 积极探索.数学能力是指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 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关键.
总之, 新课程改革实施, 无疑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数学应用能力以及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因此, 作为向学生传播知识的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充分理解新课标的深刻内涵, 以高质量的教学设计为切入点, 充分体现数学本身的特点和价值, 学会激励, 学会合作, 学会探究, 学会创新, 学会反思, 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 提高自身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 .
[2]孔亚峰.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两个转变[J].数学通报, 2005 (12) .
[3]王明建.新课程数学教学必须重视的五个问题[J].数学通报, 2005 (7) .
一、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变硬塞知识为自我发现。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改掉以解决阅读卷上关于文本的几个问题或老师提的问题为主的教学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同时注意引导他们由提一些不着边际、鸡毛蒜皮的问题过渡到围绕文章主要内容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有了问题,学生自然会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不急于分析、解答,也不马上进入讨论中,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阅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当然,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体验、家庭社会背景的不同,对同一事物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可让学生在文中深有感触的地方作旁注,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想法,或是发表议论。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我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不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变模式化阅读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变硬塞知识为自我发现探索知识。
二、因生、因文制宜,变凝固僵化为灵活多样。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确实如课标中所说的那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基础太差,字认不全,句读不懂,更不用说理解文意了;可能有的学生读完文本之后就能从文中提取信息,从整体上感知文意;更可能有一些能力超强者能从语言、内容、结构、写法上赏析评价文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指导自己的写作。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应忽视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因生制宜。让能力较差不知从何读起的同学,能做到对文本进行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能捕捉信息、整体感知的同学,做到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能赏析评价的同学,做到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
当然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还应做到因文制宜。首先我们要注意选择那些有思想性、文学性,并适合学生阅读的美文。之后还要根据文本特点区别对待,一定要改掉以应试为目的的架空分析式阅读模式。只适合读后作为材料积累的文章就坚决不能做无谓的问题分析,可让学生多读几遍,整理记忆;思想深刻,理解较难的文章就要引导学生“钻”进文本,汲取精华;行文规范性强的文章就不要忽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改变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的现状,要因生制宜,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因文制宜,让学生读每篇文章都有收获。创造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究实效的阅读教学过程与方法。
三、着眼学生未来,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查尔斯·里德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你将收获一个动作;播下一个动作,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我在反思中发现,由于过分地注重应试,强求答案标准统一,我们的阅读教学快成了一种模具,不管你多棱多角,都被熔化,铸成一种模型;我们的教师也真正成了“园丁”,为了整齐划一,不管你多绿多嫩,都叫你在“咔嚓”的铁剪下丧生。这样的阅读教学会使学生对语文生厌,不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对“读”的培养:1.快乐阅读。阅读时一定要带着快乐的心情走进书籍,并把书籍当作是产生快乐的源泉,这样,阅读的效果,自然十分显著。2.有意阅读。有意阅读由于精神较为集中,注意度较高,信息刺激也相应较深,其效果也就优于无意阅读。3.专注阅读。读书要尽力排除杂念,尽量少受外界干扰,专注于书香世界。4.持续阅读。读书在于积累,一滴水不可能穿石,一日之功不可能砌好长城,唯有锲而不舍,方能金石可镂。5.广泛阅读和精深阅读。二者各有优劣:前者有利于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增加人生感悟,但容易导致肤浅;后者有利于拓展思维的深度,培养钻研的意识,积淀人生智慧,但容易限制眼界。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例1、例2、例3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例4是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基于这两部分内容比较接近,固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我准备了一些红花和黄花,告诉他们老师要将这些花摆在花槽中,摆一排。然后,故作神秘地问:“你们猜一猜老师要摆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么颜色?”这时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说红花,一部分说黄花。然后,我将红花摆上去,猜对的同学很兴奋,猜错的同学有些扫兴,但很快又跃跃欲试。让他们猜第二朵花是什么颜色时,还是有两个答案,当问第三朵花是什么颜色时,逐渐地越往后问答案越统一,以至于不等问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齐声按着一红一黄的摆放规律喊出来。我及时地夸他们真聪明猜得真准,学生们各个是乐不可支。我话锋一转说:“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在这摆一排花吗?”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猜测。看到他们疑惑的眼神,我公布说:“是奖给这节课上得好的同学的,回答问题好的奖红花,遵守纪律、合作好的奖黄花。你们有信心拿到吗?”此时,学生大声答道:“能!”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把卡通人物聪聪和明明引入课堂,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设定了一个情境,让聪聪和明明带着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六一”那一天,并配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歌,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三点,值得以后继续努力:
体现在做中学,通过充分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数是数出来的。
我们设计了教师课前和学生交流,使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口头数的情况,当然,这个数数只是唱数,学生对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却是有困难的。因为,学生对100以内的数的数感的层次还比较低。因此,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学生熟悉的数量是100的实物学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际数出物体个数的过程中,体会数是数出来的。
1向学生提供贴近生活的信息资源。
选取了4样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物品(铅笔、橡皮、糖、幸运星),每人一种,都是100个。
2先估数,再让学生自己数一数。使学生充分感知100以内各数的实际含义、感受到要准确地数出事物的个数,应该边点边数,手口一致。
注意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我们力求通过提高学生的估数能力,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1在课前谈话、学生个人数数、观察主题图、游戏等各个环节中都注意体现:数数之前先估数,让学生对物体的个数有个大体的感知。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2我们设计了先请学生数出10个物品,感知10个物品是多大一堆,再数出10个物品,让学生感知20个物品是多大一堆,然后以10个一堆,20个一堆为参照物,估计自己那一袋物品大约是多少。通过让学生实际数一数,看谁估数和数数的结果比较接近,向学生渗透估计的方法,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我们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就数数而言,学生能口头数到一百多,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数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设计时,就以这种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反复点数的过程中,建立起百以内数的概念,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构建的学习方式。
2关于教学数的组成,我们认为学生的认知基础是对20以内各数的认识,在基础上迁移到学习100以内数的组成。让学生动手数出35个、42个奖品,并思考怎样摆能让别人很容易看出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然后抽象成小棒图,让学生理解图中所表示的几个十几个一,再脱离实物和图像,抽象出数的组成。这三个环节是由具体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层层递进,由浅入深,每一步都是以学生的认知经验为基础进行的,这样有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数的组成。
xiaoxue.xuekeedu.com
孩子们天性爱活动,他们的生活就是活动,他们的学习也是各种有趣的活动。本节课的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强大的功能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实践中探究。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无论是课题的引入还是学习内容的展开,都力求创设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课始谜语引入,巧妙有趣。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带着一种愉悦 的心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课件中设计的猜一猜、说一说、玩一玩等活动,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走进数学王国。
2、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数的概念
教学中,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主题图中的鸽子与人物;计数器上的珠子,直尺、苹果等,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物体个数或事物,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注重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读数、数数、写数,如在计数器上拨数。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感知数的顺序,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3、紧密联系生活,提高应用能力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 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教学中特地安排了这些环节:生活中的数、用10说一句话、火箭发射前的倒计时等这几个环节,让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不仅加深了对数概念的理解,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也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教学中,通过数一数、做一做、拔一拔、分一分、涂一涂、排一排等活动,激活学生的知识和思维,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这样,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不仅能学知识,而且能学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精心组织活动,快乐学习数学
本节课设计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精心安排了找朋友、对口令、考一考、试一试、玩一玩这几个既有趣又有意义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玩中做,做中学,在快乐游戏中轻轻松松地学习。同时,多媒体课件的人机对话功能,培养了学生意志品
xiaoxue.xuekeedu.com
质,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去学习。如在尺子或数轴的空格处填数、练习中的数一数、做一做,填对时则显示对,否则显示叉。练习由易到难,逐层推进,采用“答题+评分”,学生每回答对一道题,多媒体用它那层出不穷的表扬方式让学生兴奋不已,以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件的表扬或激励下,不断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
一、课前反思———更新备课方案, 课前对方案进行反思, 做到有备无患
教学的基本步骤之一就是教师的备课, 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许多教师备完课后就把教案放在一边, 很少进行反思。而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需要对教案的合理性、实施效果、结构安排等因素进行反思, 回顾一下类似的教案在以往教学中存在过哪些问题, 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产生。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 能否适合自己的教案。比如说讲解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Food and Lifestyle》时, 我的教案本来要设计为让学生自己用英语列举一些食物, 然后再将这些食物与生活联系起来。但是后来经过教学反思, 我意识到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 许多食物的名称还不会用英语表达, 所以这一环节实施起来会比较困难。后来就改成让学生根据书本上提及的食物联系日常生活, 谈一下自己的认知和感受。
二、上课过程中的反思———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 改变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只顾着讲课而忽视学生的反应。首先, 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预想结果与学生实际反应的差距, 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细心的体会。比如说讲解《Let’scelebrate》这一单元的重点句型时, 教师发现许多学生连基本的单词还不认识, 这时候就需要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步骤, 再将单词复习一下。如果教师不顾及学生的基础, 只为了赶进度而按照自己的教案继续讲课, 就会事倍功半。其次, 教师要悉心与学生沟通, 尝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许多教师能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但是不知道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因此, 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能经常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让学生能够敞开心扉, 将自己的心事告诉教师。当教师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时, 那么解决起来就会比较容易。
三、课后反思———及时总结教学情况, 提高教学业绩
每堂课都会有亮点, 因此, 教师需要将那些达到自己预想目标、或者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细节记录下来。比如说在上完英语作文课后,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一些独特表达或者在作文课上自己是如何鼓励学生写作文的细节记录下来。再或者将某一个单词的简单记法记录下来, 日积月累, 教师就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记单词的方法。课堂上教师发现哪些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哪些作业学生乐于去做, 这些细节教师都可以记录下来。第二, 记录学生的创新之处。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 学生在课堂上的一句话或者在课堂上的一次发言, 都有可能是自己的独创之举, 教师要将这些智慧的火花记录下来, 在日后的工作中, 激励每一个学生都要创新。第三, 记录自己的灵感。每一个教师在上课之前都需要备课, 但是教案只是教师上课的一部分, 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教案, 一字不落地照本宣科, 而应该有所扩充。有的教师讲到尽兴处, 就会出现灵感, 许多潜藏在自己脑海深处的知识点会迸发出来。或者教师本来设定好整节课要用讲授法进行, 可是讲着讲着灵感一下出来了, 于是改弦易辙准备用讨论法继续下面的内容。这些改变都不是教师事先预想好的, 是随着自己的讲课而变的。这些灵感教师可以记录下来, 经常拿出来看看, 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第四, 记录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上会有很多偶然事件发生, 对于那些突发事件, 教师在解决完后, 最好记录在反思日记中。对于这些突发事件的形成原因、解决方案, 教师都应该深入思考, 杜绝类似事情的再次发生。除了突发事件, 教师也需要将学生在练习或者考试上的错误记录下来, 在期末总复习时拿出来, 编排成一个易错题集锦, 印发给学生让他们仔细看一下。第五, 记录一下自己的教学心得。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许多学校都会安排教师听其他优秀教师讲课, 或者进行教师培训, 当有这样的机会时, 教师一定要将自己学到的东西赶紧记录下来, 融合到自己教学的思路中去。只有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 才能促进自己的业绩不断提高。
首先介绍这两节课情况。《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课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铁的冶炼,第二部分是金属资源的保护。教研活动中展示的是第二部分。出示课的教师在讲解时又打破了教材的编排顺序,整节课教师就是一个向导,他提出问题后就引导学生去从哪些方面思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真正地让学生去解决身边的问题。可以说他对学生就是放得开。而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却很难做到,总怕学生这个想不到,那个想偏了,不敢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另外这节课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把一些不能马上观察出实验现象的实验,让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材料,然后谈谈书上的实验有哪些值得借鉴的,这样学生虽然没有亲自做实验,但比做实验分析得还透彻。如对于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他就是用此思路进行讲解的。这位教师的知识也非常渊博,能把课外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及时穿插到课堂上来,从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另外一节课是《置换反应》,这个内容在课本上只占了三行大约六十多个字。可以看出展示课的教师对该知识点讲解得特别细,她从置换反应的概念、特征、通式、分类地位、常见的置换反应归类五方面进行了讲解,在此她又复习了前面讲的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通式。在这节课堂上,全体学生都能动笔、动脑,整节课就是对化学中的重点即化学方程式进行了扎实的讲解,这样学生得到了充分的练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非常牢固。最后,又将知识进行了升华,临时在黑板上手写了几道练习题,把本节课的所有知识通过一条线穿了起来。
总的来说两位教师的课给我的感觉就是: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教学目标完成的好,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是一节实实在在的化学课。通过了解得知这样教学,学生掉队的几乎没有,在考试前从不给学生任何復习时间,但学生每次考试及格率达95%以上,优秀率达38%以上,我觉得取得这样可观的数字和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落实到位是分不开的,与教师平时的扎实的教学是分不开的。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我真正地找到了学生掉队的原因,感觉自己的课有点华而不实,一节课下来教师精疲力尽,学生也特别的累,有时感觉学生都听腻了。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呢?那更是不堪一击。如讲完置换反应,学生连生成物都写错了,要是也给学生讲一讲通式,怎么会判断不出生成物呢?真是太失败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努力,我的教学成绩明显提高,现总结一下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应注意的几个事项。
一、各种教研活动扎实有序,实实在在
学校确定每周四集体教研活动,讨论将要进行的一个单元的重点、难点,突破难点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布置相应的习题、考试题等。每星期二下午统一备课时间,具体解决每一课时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寻找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如何设计教学环节,统一课时的逻辑顺序、知识结构,强化目标达成情况。
二、合理使用多种教学媒体设备,提高教学效果
要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课堂效果,不一定非要使用过多的媒体设备,有必要的时候一定要用,使用多媒体的目的无怪乎要提高教学的效果,能用实验器材、粉笔、小黑板、教材就把课上好的就不用多媒体,因为多媒体的缺点是对学生来说视觉的停留时间比较短,对学生的记忆、理解知识不利。所以为有效地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我们也要恰当地使用多媒体,上课不搞花架子,要实实在在,想办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在讲解“对比燃烧汽油和乙醇对环境的影响”知识点时,化学教材中提到向汽油中添加乙醇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学生理解有困难。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一直是我们想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思考,我在课堂上通过燃烧实验进行对比,分别在火焰上罩上蒸发皿,清晰地观察出产生黑烟多少的不同,知道了乙醇是清洁能源,强于我们说上千遍万遍。
四、教师运用优美风趣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语言能感化学生的心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运用要科学,优美风趣,这样能有效衔接各教学环节。教师语言的风趣幽默能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新知。例如,在一些化学知识的传授时,教师把它的记忆方法,知识特点编成顺口溜或快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得课堂气氛既生动又活泼,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化学教学的有效开展,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五、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巧用问题情境设计课堂教学,注重宏观与微观的联系、特殊性到一般性的归纳法、特别是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很普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使学生的动手参与程度很高,发言积极踊跃,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动脑分析,学生自身的价值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能有效掌握所学知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责编 周春晓】
创设情境领悟数感
记得有位家长跟我说过这么一件事:你们前些天教的都是100以内的数,现在马上跳跃到万以内的数,这中间有多少数呀!我的孩子根本不知道10000为何物,1000是多少,他只知道10000比1000大。但具体事物给他,让他估计,或让他比划比划,他根本不会。从家长的一番话中,我深深地感触到,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的往往是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以及读、写数的方法,却忽视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和应用,以至于学生对数的感觉非常迟钝,大数的概念基本没有,在学生眼中只有死的数字,而无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数感的培养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并且也把它付诸于日常教学中。最近我有幸听到著名特级教师丁杭缨老师的一节课--《100以内数的认识》,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片断一:
师:今天我们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有多少人认识100,请举手。
全班小朋友齐刷刷地举手。
师:既然你们大家都知道,那现在请你们猜一猜桌子上的小棒有几根?
生:100根。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今天学100吗?
师:既然你们猜100,我也不知道对不对,就请同桌合作数一数。
学生数后发现小棒实际的根数比100多。
……
师:现在请猜一猜这盒铅笔大概几支?
生:100支。
生:99支。
生:50支。
学生猜了很多数。
师:怎么办呢?
生:数一数。
学生齐数。
师:只有数过、验证过才知道正确的数,是吗?
感触一:
数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物,尤其是大数感的建立,由于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建立它的表象就尤为困难。在这一片断中,教师通过猜想--操作--验证三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100”,通过估计和比较建立数感。同时,教师通过让学生先猜,再动手验证的方法,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锻炼提高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片断二: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抱着100根铅笔的小朋友,你看他抱得怎么样?
生:比较吃力。
生:快抱不住了。
师:现在你拿一下桌子上的100根小棒,感觉怎么样?
生:很容易拿。
师:这是为什么?
生:……
师:因为铅笔的体积大,小棒的体积小,它们的体积不一样,所以一个抱不动,一个拿得动。
(师出示100粒米)师:这是什么?
生:米。
师:猜猜有多少?
生:40。
生:60。
生:10。
生:……
师:告诉你们这儿有100粒米。
生齐:哇!
师:感觉怎么样?
生:很少。
然后请一个学生掂一掂这100粒米。
师:感觉怎么样?
生:很轻。
师:如果现在老师请你到办公室拿两样东西:100张纸和100本书。请你用动作来表示一下怎样拿这两样东西,好吗?
全班齐表演。然后请两名学生上台表演。
师:(指着上台表演的学生问)这是拿100张纸的还是拿100本书的?
生:拿书的。
生:拿纸的。
师:(转向表演的学生问)你是拿什么的?
生:拿100张纸。
师:老师这儿就有100张纸,看一下,怎么拿。
师再请一名学生上台表演。
师:这是拿什么的?
生:拿书的。
师:100本书为什么这样拿?
生:因为比较重,所以要用两只手。
感触二:
丁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其实她对数感的建立已进一步扩展到视觉、触觉和空间的范围,使学生在比较中体会物体的大小、形状不一样时,即使数量相同,它们的质量与感觉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理解了数字本身,同时也对数的实际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反思:
《标准》对数的概念的建立在第一、二学段提出的具体目标有: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在片断一这一环节,教师在讲课时首先出示一捆小棒,让学生猜一猜,然后让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发觉原先的猜测不准确,这捆小棒其实是100根多。可以看出,教师将数感的培养建立在学生对实物的感知上,注重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悟,通过学生自己错误的猜测从而促进学生数的概念的建立。同时,这里教师也渗透着只有自己动手数一数才能验证自己的猜测的准确性,教育学生不管什么事情只有自己动手才能验证猜测准确性。
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数学地”思考。在片断二这一环节,教师通过100根铅笔、100根小棒、100粒米、100张纸、100本书等,将数“100”与不同物体联系起来,促使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切实感受到此“100”与彼“100”的不一样,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可感知的材料,从而使学生明确地建立数字“100”的概念,其中教师让学生表演拿100张纸和100本书的动作,使学生在反复比较中深刻感悟“100”,而此时教师已将数概念的建立从视觉、触觉扩展到空间范围。
通过这样的游戏,使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调动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对估计或猜测的合理性用数量之间的大小干系作出合理的解释,这样的训练无疑强化了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的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学生数感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和情境,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与反思(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1~3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能根据提供的素材,估计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3通过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具、学具准备
给每位学生准备数量为100的物品。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教师: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
生1:我们认识过0到20这些数。
教师:谁能从0数到20?
生2:0、1、2、3……20(拍着手。)
教师:谁能接着往后数?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3:21、22、23……30
生4:31、32、33……50
生5:51、52、53……70
教师示意-起数。(师生一起拍手接数:71、72、73……100、101、102……110,从七十多到一百,学生数的特别带劲儿,但数到100后学生开始数得不整齐了,部分学生开始出错了。)
教师:大家能数那么多数,真了不起啊!
教师: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是不是要经常用到数数呀?例如(略)。
那么你猜猜今天有多少位同学来上课啊?
生6:30位。
生7:28位。
生8:32位。
教师:还有和他们猜的不一样的吗?
生9:31位。
……
教师:到底有多少位同学呢?请你们自己数一数,好吗?(学生开始数,有的边看边数,有的用手边点边数,还有的站起来数,非常投入。)
教师:谁能说说你数的结果是多少位同学?
生10:30位。
生11:32位。
生12:29位。
生13:31位。
教师:谁愿意领着大家一起数?
(请一名学生边点边数,这位学生指着,大家跟他一起数,数的结果是32位同学。)
教师:今天有32位同学来上课,32比我们以前学过的20多一些。
刚才大家数数的时候数地那么好,可是数人数的时候却遇到了困难,看来能准确地数出物的个数还真不太容易!不过没关系,只要大家像刚才那位小朋友一样,边点边数,点的和数的一样快,相信你一定能数对!
数数活动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数。寒假就要到了,我准备了许多奖品,想发给我们班的同学,请大家帮老师数一数,每个小组有4样奖品,谁来说说你们组都有什么?
生1:我们组有铅笔、橡皮、糖果、幸运星。
教师:请每位同学选一样奖品。
(学生选了自己喜欢的奖品,放在面前。)
教师:听清要求,请你很快得数出10个奖品。
(学生从袋子里边拿边数,数出了10个奖品,放在面前。)
教师:仔细观察一下10个这一堆儿,10个啊,就这么多。
教师:请你再数出10个。
(学生从袋子里又数出了10个,放在桌上。)
教师:现在是多少了?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20个。
教师:再仔细观察20个这一堆,20个,就这么多。
教师:请你把奖品都倒出来,想想,刚才10个一堆,20个一堆是那么多,再观察一下你面前这一大堆,猜猜这一堆大约有多少。
生2:有80个。
(教师引导生2把话说完整。)
生2:我的糖大约有80块。
生3:我的铅笔大约有200枝。
生4:我的星星大约有70颗。
生5:我的橡皮大约有90块。
……
教师:那么到底有多少呢?请你仔细数一数。
(学生能数那么多奖品非常兴奋,非常认真地数着……陆续有学生数完了。)
教师:谁来说说你数了多少?
(学生抢着举手回答,都想把自己数的结果告诉大家。)
生6:我数的铅笔是98枝。
生7:我数的星星是100颗。
生8:我数的橡皮是89块。
生9:我数的糖是100块。
……
教师:小朋友数了那么多奖品,大家数的结果都不一样,老师想知道大家是怎样数的,谁愿意到前面来数给大家看。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教师:我记得刚才有位同学数的是89块橡皮,你来数数好吗?
xiaoxue.xuekeedu.com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活动教学理论,他指出知识是由儿童通过他的心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构建的,这种作用又是通过个体积极主动的活动而产生的。因此,从儿童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儿童的活动,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通过教师布置情境,提供必要的材料、工具和设备,让儿童自由操作、摆弄、实验、观察和思考,自已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并得出答案,而不是被动地听教师讲演。这一节课,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学生在活动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一、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快乐的体验者。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到知识,获得体验,得到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将静态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有趣的数学活动,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同时经历、感悟、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学生愉快地操作,自由地体验,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能力,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可见,只有让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享用一生。
二、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合作者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活动过程既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更是“合作学习”、“相互沟通”的过程。创造性的学习单靠教师的单向传递显然不行,必须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贯彻学习者之间的横向交流为主的操作方法,通过多种“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 主动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数学活动,为这种交流、沟通提供了机会,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成为积极的合作者。
以上片段中,学生或是两人合作,或是四人合作。他们合作的活动过程中,相互讨论、交流、启发,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张扬出自己的个性,把数学学习看做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
三、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
活动是儿童学习数学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活动既是儿童认识数学的源泉,xiaoxue.xuekeedu.com
又是儿童发展的基础。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通过学生自己发现,他们的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在这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中,学生的探索欲望不断地升腾,他们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被发挥出来,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者,而成为了主动的探索者。
四、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伟大的创造者。
长期以来,被动的学习方式导致了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给学生创造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提供活动的空间,便是为培养学生 的创造力创造了条件。
在摆11根小棒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由地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我清醒地认识到我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地拓宽孩子们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以上的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少遗憾。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十”的概念没有深入人心。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认识11之后,认识15时,请小朋友摆一摆,大多数小朋友都把一捆小棒打开,重新一根一根地数出10根,有的小朋友重新用皮筋扎起来,有的小朋友则仍然采用左边10根,右边5根的摆法。直至后面认识14、18、20、13时,还是出现这样的情况。只是人数有所下降。我起初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这样?考虑再三,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十”的概念没有建立好,而问题是没有把11的摆法处理好,没有对多种摆法进行及时的优化。在讨论喜欢哪一种摆法时,选择左边10根,右边1根这种摆法的很少,学生认为10根放一起,数起来麻烦。我在课堂上顺水推舟说,我们就来看这种摆法。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让学生知道“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和1个一是11”。而对哪种摆法好这个问题不了了之。所以导致学生在摆15时,仍旧1根1根地数。我想应该引导学生再来探讨,(在那些摆法中加入1捆加1根的摆法)现在你觉得哪种摆法好,为什么?通过比较、探讨、交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建立1捆就是一个“十”的概念。自然,“12—20”各数的组成,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只要拿出1捆再加上几根就可以了。
xiaoxue.xuekeedu.com
2、课堂上数数的活动过少,影响目标的达成。《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因此,在这节课中,培养数感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学时通过说一说、猜一猜、比一比等手段,加强感性经验,逐步培养数感。但是,在课堂上数数的活动安排的太少,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数,可不排除个别学生还不会数的可能。如果能够安排多种形式的数数活动,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数序、大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数概念,发展数感。
3、课堂上关注学生不够。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随时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学。在课堂上,虽然我发现“十”的概念建立得不理想,但是碍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学生继续探究,而是按照原来的设计继续进行教学。虽然课堂上我及时发现了问题,可是我回避了。虽然有了这方面的意识,但是还没有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4、这个问题该不该提?课后,大家探讨了一个问题:教师提出要小朋友摆得让老师一看就知道是11,是否合适?因为小朋友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那么这个问题到底该不该提呢?提,还是不提?实际上反映出来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关注过程还是关注结果。教师最终目的是得到正确的答案,还是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索。我想应该是后者,所以这个问题应该提,或者可以改变一下提法。那么学生缺少这方面的实际生活经验,怎么办?可以适当地为学生的探索活动作一些铺垫。只是需要把握好一个度,点到为止。在这节课中,我也利用课前活动为学生后面的探索活动作了铺垫。只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不是很理想。
新理念的贯彻落实是新旧观念激烈碰撞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
一、新课标理念下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
(一)对作文教学不够重视,导致作文训练杂乱无序
初中学生作文写作能力属于一项综合能力,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够形成与发展。所以只有立足实际教学,制订合理的方案,才有利于作文教学的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很多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忽视了作文教学重要性,所制订的教学计划很笼统,对于作文教学只是“蜻蜓点水”,甚至在计划当中完全没有提到,导致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作文教学过于随意。
(二)命题脱离学生实际,致使作文教学训练无规律
初中作文教学计划的盲目无序,也导致了命题过于随意,缺少明确目标:有照本宣科,有随心所想,也有拔高性命题等等。所选择的作文命题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未能与生活实际接轨,更谈不上与学生的心理同步发展,命题缺乏实用性、科学性,导致作文教学无法体现出由低到高的整体训练规律。这种命题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无法从命题上感受到亲切、动情之处。这样也必然会导致学生在写作作文时应付了事、虚构一通。
二、新课标理念下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低效产生的原因
(一)写作兴趣缺失
针对目前的农村初中学生而言,很少有学生对写作会产生强烈兴趣,日常写作都是应付了事。
(二)农村学生的日常阅读量不足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在九年义务教学中,学生课外阅读量应当不少于400万字,即学生每学期需要保持一定的课外读书量。但是,这一要求,很多农村初中学生也都没有达到,因而导致学生语言词汇匮乏,也就谈不上思想与情感的丰富。
(三)课余文化生活缺乏
由于课业负担偏重,很多学生都缺少必要的生活乐趣,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展示自己的生活。就算部分学生由于能力强,还有一点剩余的时间可利用,但是多数都用到了看漫画、电视、上网等方面,学生无法接触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写作所需的生活之源几近枯竭。
三、新课标理念下提升作业教学效率途径的反思
(一)做好作文教学的衔接
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懂得做好小学初中作文教学的衔接工作。新课标下对于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是:进行简单的纪实写作以及想象能力,偏向于学生的记叙能力,但是在表达方式上没有明确要求。而初中作文教学要求是:力求表达出自己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真情实感;能够根据作文的写作中心,正确地选择表达方式。所以,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就应当从起始年级培养学生的作文写作兴趣,做好作文教学的衔接工作,才能够让学生站在成功的作文写作“起跑线”上。
(二)精心制订作文教学计划,让学生产生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拥有一个整体性目标,并且在每一次作文教学中,都应该对学生的一项、两项或多项写作能力进行重点训练,让学生在每一次的作文训练中都有所获,从而找到自己写作当中的闪光点,找到写作的动力,变以往的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积极写作。通过不断的实践证明,通过不断地探索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新途径,吸取新的理念,才能让学生产生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从而让学生产生写作兴趣。
(三)批阅作文尽量保持客觀公正,使全体学生都有自信
作文批阅的客观公正对于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第一,作为农村教师,应当强化工作责任心,能够在批阅作文时,读出每一篇作文后面隐含着的鲜活的生命个性;第二,拥有一套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在日常的作文批阅工作中,可以利用“立项、判等、赋分”三步法来批阅作文。“立项”指的是作文写作的内容、结构、文面以及语言几个方面;“判等”则是判定这几个方面的优良中差;“赋分”则是最终给予评分。当然,在评分中,也可以适当地添加“情分”因素,毕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拥有良好的文笔功底,对于写作能力稍差的写作,也可以增加一点“情分”分数,让学生拥有信心来面对作文写作。
自然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自然科学中的每一个概念、规律的发现和确立都依赖于实验, 新课标强调科学探究过程, 因此,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方面的训练, 无疑是提高自然科学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学科学教学大纲中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 不难发现, 这些实验存在某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实验教育思想理念落后。把实验作为传授科学知识和训练实验技能的工具, 演示实验数量较多, 作业侧重理论计算, 轻视实验数据的处理。
2.课本中每个实验的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都讲得十分清楚, 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即可。这样的实验只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不够的, 很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目前课本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 , 学生只要懂了书上的定律, 一般都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实验。这种安排违反了教育应该走在学生智力发展前面的原则, 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不利的。
二
针对以上不足, 我们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使实验教学为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在实验内容的改革方面, 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条措施。
1.增加实验尤其是学生实验的数量。不论是在课堂演示实验, 还是在学生实验或小实验等方面, 平均增加60%的实验。其中有一部分新实验, 并把一部分演示实验改做学生实验。
2.重视实验误差讨论。科学实验离不开测量, 测量是实验科学最本质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结果准确的实验就是成功的实验, 反之就是不成功的实验。在培养优秀学生的过程中, 应该让他们掌握一些必要的实验误差的基本知识。在设计实验方案时, 要求学生尽量消除实验的系统误差;在选择实验器材时考虑它的精确程度;在处理实验数据时, 采用尽量科学的方法。
3.加强重要实验方法的教学。实验领域中有一些重要的方法, 比如减小实验系统误差的方法、减小实验偶然误差的方法、实验探究规律的方法、迂回测量的方法等。这些方法不是在个别实验中, 而是在许多实验中都有应用, 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一定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些方法。必要时, 我们甚至根据实验方法安排实验内容, 集中安排几个某种方法体现比较典型的实验, 这样便于学生深刻领会和熟练掌握某一种实验方法。
三
在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 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在课堂上创设一些实验问题让学生研究。如我在讲功率一节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题目:要求测定一个人骑自行车由静止到启动的过程中, 人做的功除了增加人和车的动能之外, 还要克服空气阻力和地面的摩擦力, 其中哪些因素是主要的, 哪些因素是次要的? 学生根据自己骑自行车的经验, 认为空气阻力很明显, 不能忽略, 而地面和车轮之间的滚动摩擦一般比较小, 可以忽略。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测量人克服空气阻力做的功? 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顶风骑车时, 骑得越快风的阻力越大, 因此可以设风的阻力和车的速度成正比。车的速度怎样测?风的阻力和车速成正比的比例因数是多少?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被大家一个接一个地解决, 终于找到了一个大家都比较满意的实验方案。接着全班同学兴高采烈地到操场上做实验, 最后回到教室里, 师生一起处理实验数据, 作出图像, 得出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除了实验题目是由老师提供的外, 实验方案和解决问题的途径都是由学生讨论研究出来的, 因此他们觉得很有意思, 收获很大。
2.在实验的教学类型上增加探索性实验、定性实验、兴趣性实验、课外实验等。我校有一批进口科学仪器, 性能比较好, 涉及的实验内容比较广。这批仪器的说明书是英文的, 我指定一名学生准备某一个实验, 要求他先翻译好说明书, 准备好器材, 然后带领其他同学做实验。这个主讲的学生还要准备好一些讨论题, 实验后供同学讨论。学生对这样的实验非常感兴趣。此类实验虽然有时和考试没有直接关系, 但是这种带有研究性的实验对优秀学生很有好处。
3.创新实验设计, 因地制宜地设计实验。例如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 告诉学生, 由于汞有毒, 我们设计了水代替汞。水柱的测量由几组学生在楼梯上进行。由于水柱比较高, 事先协助学生进行水管的设置。实验过程对学生有极强的感官刺激, 避免了大多数学校黑板上讲实验的现状, 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12月21日,我参加了学校举行的“邀请家长走进课堂 共创人民满意学校”的活动。这个活动在我们学校是首次举行,当校领导在众多积极报名者中选定我后,我的心就开始忐忑不安。这次讲课,不光要面对老师,更要面对我的家长朋友们,我深知我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还不到火候,还急需提高更有待锻炼,想到将面对那么多优秀的教师,将要面对那么多热情的家长,我压力很大。又想到领导既然给了我锻炼的机会,我为什么不好好把握住呢?想到这里,我卸下压力,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准备阶段。我选定好课文《我是什么》,开始认真钻研教材,上网查看了优秀案例,之后静下心来,认真地写自己的教学设计,在与其他老师共同交流后又改动了两次,并做了相关课件。开讲前两天,牛老师在百忙之中又抽出时间看了我的教学设计,牛老师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帮助,之后,我又对教案做了一定的改动,做好了上课前的充分准备。
说实话上课时我并不紧张,可能是课堂上学生求学、愿学、爱学的热情比平时高出了很多,所以也带动了我的热情,缓释了我的紧张。但是我却带着遗憾结课,回顾整节课有得也所有失。
一得:课堂教学程序循序渐进,学生的识字、写字、朗读、理解能力都有所锻炼和提高。课堂上我设计了猜谜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先让学生复习生字词语。通过个别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检查了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让一半以上的孩子都有了展示的机会,尽可能地调动了每个孩子的表现欲。
写字是低年级的重点,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低年级训练的重点,也是为中高年级打基础,所以,这节课我安排和学生共同学习“冲”。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生字,之后来说说“怎样写就能又正确又漂亮”,学生将自己的观察所得全班交流,指出了在占格、笔画、结构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之后我范写主讲两点水的写法,接着我让学生自己练习,并展示了一部分学生的生字进行评议,学生从中发现了不足之处,又再度练习,提高了写字质量。
课堂上的朗读形式多样,朗读层层提高。在读第一段“我会变。”时,刚开始学生读得比较平常,之后当学生了解了水是怎样变成云之后,我启发学生“孩子们,你会变吗?”学生无奈地摇头说“不会”,我又说“水宝宝就会变,那它是怎样的心情呢?”学生回答说“很骄傲、很了不起……”我又启发“现在你就是水宝宝了,你能把它的那种心情读出来吗?”孩子们一下子活跃了,各个跃跃欲试,读得有滋有味,傲气十足。在第二段中体会“落、打、飘”的不同用法时,我先让学生找雨、雪、雹子下来的不同动作,让学生练读,之后采取“采访”的形式去和学生对话。“雪宝宝,你是怎么下来的?你为什么不打下来呢?”被采访的“雪孩子”说:“因为我比较轻,所以我就轻轻地飘下来了。”之后又采访了好几个学生,我听出了孩子们都能感受到这三个词语的不同用法后,再次让学生展示“既然三个宝宝下来的方式不同,那读起来该不同了,该怎样读呢?”我从学生练习之后的展示读中听出了他们对这三个词语的理解,也从中学会的正确使用词语。
二得: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他就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我给足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在猜出谜语之后,我让学生思考这四个谜底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出“云、雨、雪、雹子都是自然现象,都和水有关”,我觉得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表现得真好。可见,孩子们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简单,我们担心孩子说不来,就积极地自己帮孩子们下了结论,剥夺了孩子们思考的空间,其实,只要给足孩子思考的空间,他们一样会表现得很优秀。
三得:评价及时、多元化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在学生读完词语后,我及时评价“发音标准,声音宏亮”。“普通话真标准,可以上新闻联播了。”在展示学生书写时,我利用展台将写得好的学生的生字打出,对于写的好的来说是值得骄傲的,对于没有展示的学生更是一个促进,他们为了也能被展示写得更好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写字的热情和质量。在学生讲解完水是怎样变成云之后,我及时赞扬“你的讲解真清晰,可以到博物馆当讲解员了。”当学生读出雪花飘的语气后,我近似陶醉地感慨“我感觉到了,你真是飘飘而下的小精灵。”评价及时鼓励了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了他的优秀所在,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成功,从而去创造更多的成功。
四得:给每个学生机会,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在这节课上我尽量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我先让学习较差的学生回答,给多数学生以发言的机会。所以,这节课上平时不举手的孩子也都积极地表现自己。
课堂活动虽在顺利中进行,可我还是拖延了时间,没有完成预计的学习内容。仔细分析觉得自己有好多方面都存在问题:
失一、在教学设计上还存在问题--容量太大。一节课要认读词语、写字,还要讲读课文,在读词语和写字过程中花费的时间较多。在讲读第一段时应该直接进入课文,猜谜和看谜底思考讲解花了一定时间,导致只学了课文的一、二 段。我想我在设计教学环节上还必须好好下工夫,深钻课本,认真学习整理重难点,再根据主次备课,安排好时间。
失二、没有抓词语训练。在区别“漂浮”“飘浮”之后,我让学生练习说话,因为看到时间有限,我没有让学生多说,只是一个学生口头造句。低年级也应该让学生学会积累并会正确运用词语。本身低年级就是训练说话的黄金阶段,抓住词语进行说话练习。而我做得很仓促,根本没有充分利用这个口语训练的好机会。
失三、个人语文基本功还有待好好提高。低年级写字很重要,教师的范写也起相当大的作用。而我的书写却不够规范漂亮。对于这一点,我自知一定要好好练习,提高自己的基本功。
失四、评价语言相对单调、机械。对于学生每次的发言或朗读,我的评价相对而言比较单调,缺乏教学艺术。有些评价语言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还需要多学习。
失五、语文味道不太浓,朗读相对较少。备课时我认识到这虽是科学类的课文,但还应把朗读感受放在第一位。但真正在课堂上,讲解的显得还是较多,没有引导学生通过多读来感受水的变化,通过多读来感悟语言,培养语感。这说明对语文课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理念还没有把握好,还需多学习。
一课下来,感觉真是不够理想。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我想因为有遗憾,才会反思,才会发现,才会进步,才会一直追求完美。所以,我会一直努力!
知识目标
认识11个要求认的生字,会写7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识新部首“四点底”“口字框”。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价值观
教育学生遇到困难要乐观、积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认识11个要求认的生字,会写7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识新部首“四点底”“口字框”。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遇到困难要乐观、积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诱导质疑
1、你和小伙伴们一起约好了去做一件事情、但小伙伴却失约了。那时,你有什么感受?(指名交流)
2、小熊和小鹿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次,它们约好了一起去种树,但小熊在家等啊等,却一直不见小鹿来。很明显,小鹿失约了。接下来的事情会是什么样的呢?学了这篇课文你就明白了。
3、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自学生字
1、首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课文。
3、再读课文,要读得流利、有感情。
4、检查生词认读,尤其是生字的读音及书写、识记。
5、分组朗读,相机指导。
6、交流: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探究
1、你从那些地方看出小熊非常想去奶奶家?
2、小熊为什么不去奶奶家?
3、学生交流,板书
小熊
(想去奶奶家)
“答应过在家等他”
4、指导分角色朗读小熊和妈妈的对话。
5、在你的眼里,小熊有什么优点?
6、小熊等来小鹿了吗?指名学生谈谈自己遭遇伙伴不守信用后的感受。
7、小鹿是不守诺言的孩子吗?你从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板书
托爸爸捎信
8、想一想:如果你是小鹿,会怎样做?
板书
请爸爸捎口信
9、小结
小鹿和小熊都是(守信用)的孩子。
板书
守信用
四、质疑讨论
五、反馈小结
1、说一说
小熊和小鹿都是守信用的好孩子。
都爱踢足球。
都。
2、和同学谈谈自己的收获。
六、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七、指导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小熊和小鹿
小熊小鹿
(想去奶奶家)(生病住院)
“答应过在家等他”请爸爸捎口信
一、“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将能够”的定位
“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将能够”这样的表述在“课程内容”部分共出现64次, 主要是在各水平段四个学习方面的每一个“学习目标”下面。该位置这样表述, 究竟代表什么?是“目标”的细化形式?还是“内容”的具体呈现?或是达到规定“学习目标”时学生学习的表现或结果?应该如何对其定位呢?
带着种种疑惑, 本研究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中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比对, 结果显示:在“课程内容”中的各学习方面下面的“黑体”部分内容, 如水平一“运动参与”中的“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运动技能”中的“学习体育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等表述, 在“课程目标”部分被称作“运动参与的目标”和“运动技能的目标”。即, 属于“目标”范畴。但是, 当以上被称为“目标”的内容再次出现在“课程内容”部分时, 很容易被理解为是“内容”。一方面, 它是在“课程内容”章节之中的主要位置;另一方面, 下面分别跟进的有对应水平的“学习目标”, 如水平一“运动参与”中的“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下面有:“学习目标:上好体育与健康课并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但上面所说的“学习体育运动知识”等, 是“目标”还是“内容”?“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将能够”的含义又是什么?为了弄清这些问题, 我们首先做两种假设, 通过对两种假设的分析, 进一步探讨其含义。其一, 假设“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中共同的表述如“学习体育运动知识”是“目标”, 而“学习目标”部分的内容自然也是“目标”, 那么, “达成该目标时, 学生将能够”部分的内容中或许就应该包含“内容”的成分, 否则, “课程内容”章节中, 我们就找不到具体的课程“内容”何在。其二, 假设我们把“课程内容”中的“学习体育运动知识”一类的表述当做“内容”, 显然与“课程目标”部分把它们定位成“目标”相互矛盾, 也就是说, 同一种表述既是“目标”又是“内容”是不可能成立的。基于此, 或许我们把“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将能够”中的部分表述当做“内容”更为合理。当然, 从字面上来理解, 该表述还含有达到目标时学生的具体表现, 或者看作衡量目标是否达成的标准。因此, “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将能够”既包含“目标达成与否的衡量标准”, 又包含为达成目标而建议的“教学内容”。
二、“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将能够”的标准体系
当把“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将能够”看作既包含衡量目标达成的“标准”, 又包含为达成目标而建议的“教学内容”时, 我们可以将每一水平段各学习方面的这部分内容进行一下归纳, 看其中有什么?有无规律性?有何特点?由于在第四、第五期的两篇文章中, 已经分别对运动技能、身体健康方面的相关“内容”进行过梳理, 下面仅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两大学习方面对各水平段“学习目标”及目标达成的标准 (或具体要求) 进行梳理归纳。
(一) 各水平段“运动参与”若干学习目标及目标达成与否的检验标准
《新课标》在各水平段“运动参与”的学习目标达成与否的检验, 归纳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水平一和水平二目标要求一致, 都只有一个维度, 即“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而水平三和水平四, 除了该维度之外, 还都增加了“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从该水平“学习目标”的层面来看更具体些, 如水平一的“学习目标”是“上好体育与健康课并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要求“上好”, 还要求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等。从纵向来看, 随着水平段的升高, “学习目标”从简单的参与, 到“习惯”的养成和“态度”的形成。如, 水平四这一阶段, 有了“初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初步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的目标要求。然而, 通过什么来检验是否达成了所要求的学习目标呢?从“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将能够”中可以看出, 目标达成与否的检验标准较为清晰, 通过一些关键词句表达出了不同的标准。如, 就“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这一维度而言, 水平一的学习目标达成与否的检验标准是“积极、愉快地参加”, 水平二为“乐于参加新的”, 水平三为“认识到并付诸实践”, 水平四为“自觉上好, 经常锻炼”, 整体上看, 是从被动到主动, 并向自觉参与过渡。
(二) 各水平段“运动技能”若干学习目标及目标达成与否的检验标准
“运动技能”各水平段都是从“学习体育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三个目标维度来要求的, 下面把每一个方面分开统计分析, 其结果如下。
1.“学习体育运动知识”的各水平段“学习目标”及目标达成与否的检验标准
对“运动技能”学习方面的“学习体育运动知识”目标维度及其相关目标要求进行梳理归纳, 如表2所示。
从表2显示的各水平段在“学习体育运动知识”的学习目标来看, 随着水平段的提高, 目标要求越来越高, 从最初的水平一“获得运动的基本知识和体验”, 到水平二以后的“学习奥林匹克知识”、“体验运动过程并了解动作名称的含义”, 以及“观看体育比赛”、“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 到水平四“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能力”等。目标内容越来越广, 目标难度越来越大。与之相对应的“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将能够”, 即目标达成的检验标准也伴随各水平段“学习目标”的变化而变化。从各水平段“学习目标”达成检验标准中的关键点来看, 目标检验标准越来越高, 从水平一仅仅是“知道、体验、了解”, 逐渐过渡到以后各水平段的“增加了解”、“初步具有能力”、“基本掌握知识、方法, 并形成能力”等。不同水平段所呈现出的“学习体育运动知识”方面的差异性和难度递进性, 对准确设置各水平段体育运动知识具体的学习目标将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2.“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的各水平段“学习目标”及目标达成与否的检验标准
对“运动技能”学习方面的“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的各水平段“学习目标”及其相关要求进行梳理归纳, 如上页表3所示。
从表3显示的结果来看, 在“运动技能”学习方面的“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 各水平段“学习目标”大体上分为两大块, 一块是学习掌握身体基本活动方法, 另一块是学习掌握多种运动项目, 只是随着水平段的升高, 目标要求难度加大, 如, 就身体活动方法而言, 水平一的学习目标是“学习基本的”, 水平二为“提高基本身体活动能力”, 水平三成了“掌握有一定难度的身体活动方法”, 水平四对该方面的目标未做具体要求。就各运动项目的技术学习而言, 随着水平段的升高, 目标要求发生的明显变化是, 从水平一的“学习不同的体育活动方法”, 到水平二要求“初步掌握多种体育活动方法”, 水平三就开始要求“掌握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组合”, 水平四不但要求“基本掌握”, 而且要求“能够运用运动技术”。由此可以看出, 各运动项目的技术学习的目标无论是对低水平段还是高水平段的学生都有相应的要求, 并随着水平段的提高, 要求从“逐步掌握”到“能够运用所学技术”。然而, 依据学习目标的要求, 体育教学活动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 就要充分考虑不同水平段学生的特点, 及《新课标》中的目标要求, 来合理安排运动技能教学工作, 既不可忽略运动技术传授, 也不可操之过急。
该维度各水平段“学习目标”下的“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将能够”, 呈现出的特点是, 不同水平段标准不同, 也反映出随着水平段的升高, 标准有增高趋势, 增高的内容与学习目标相对应。如, 水平一“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这一维度, 学习目标1是“学习基本的身体活动方法和体育游戏”, 目标达成检验标准是要求“做出基本身体活动动作”, 及时把握住关键点——是否能“做出动作”显得很重要。其他水平段的标准也同样明确要求学生是“初步学会”还是“初步掌握”, 或“完成有一定难度”等, 另外, 在运动项目技术动作学习的目标要求上, 无论是学习球类、体操类、游泳或冰雪类、武术类, 还是民族民间体育类, 也都随着学段的增长要求掌握的程度各不相同, 从最初的水平一的“初步学会和学习一些”, 到水平二的“初步掌握一些”, 再到水平三的“基本掌握基本技术、技术组合”, 最后到水平四要求“能够运用技术、组合和简单战术”。不同的目标要求, 为各水平段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提供了重要参考。
3.“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的各水平段“学习目标”及目标达成与否的检验标准
“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目标维度, 各水平段“学习目标”及目标达成检验标准的归纳结果, 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 “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各水平段“学习目标要求各有不同。首先, 呈现出的差异性是, 水平段越低, 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要求越低;相反, 水平段越高, 要求也随之增高。如, 水平一的学习目标是“初步了解安全运动以及日常生活中有关安全避险的知识和方法”, 水平二的学习目标变成“重视体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问题”, 水平三的学习目标则更加具体且难度加大, 定位在“初步掌握运动损伤及常见意外伤害的预防与简易处理方法”, 水平四的学习目标要求是“提高安全运动的能力, 并能够把安全运动的意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之中”。各水平段“学习目标”与之相对应的具体检验标准, 一方面更加清晰化, 另一方面更加具体化。如, 水平三与学习目标对应的检验标准是“了解并学会一些运动损伤及常见意外伤害的预防与简易处理方法”, 目标是否达成衡量的标准是是否达到了“学会”的标准。
三、“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将能够”的落实方略
各水平段所建议的教学内容, 究竟要教到什么程度, 以及不同水平段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各方面如何把握学生在各水平段的培养与发展, 在“课程内容”中的64个“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将能够”中都已经有相对比较明确的要求或标准。但是, 一线教师在教学中, 该如何贯彻落实《新课标》中的“课程内容”, 更进一步讲, 如何充分依据每个水平段的“学习目标”, 以及“达成该目标时, 学生将能够”中的目标达成检验标准, 设置体育教学具体的学习目标和组织体育教学工作, 下面做进一步分析。
部分教师认为, 体育教学目标设置难以具体化;也有教师认为, 设置目标缺乏明确的依据。实际上, 当分析《新课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的“达成该目标时, 学生将能够”的具体含义及规律时不难发现, 每一个水平段的“学习目标”之后都有检验目标达成的标准, 这些标准实际上正是一线教师在设置目标时的重要参考依据。尤其应该引起重视的是, 通过前面两期文章中对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方面《新课标》建议“内容”的分析, 以及本期关于“目标”达成要求的分析可以看出, 设置较为具体的目标并不难, 因为, 《新课标》中“课程内容”部分, 不但有层层递进的课标在四个学习方面的目标维度、水平“学习目标”、目标检验标准或要求, 而且, 在“达成该目标时, 学生将能够”的举例中, 已经有较为明确的教学内容建议。也就是说, 已经为具体的学习目标的设置搭好了架构。下面重点针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谈一谈如何贯彻落实《新课标》, 尤其是在“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将能够”方面。
(一) 依据目标体系确定目标难度
贯彻落实《新课标》, 在目标设置方面, 比较难控制的应该算是目标难度的把握, 因为, 目标设置到什么程度, 也就是说, 要求学生学到什么程度, 往往需要教师十分明确, 否则, 就难以有效组织教学工作。但是, 该如何使目标难度清晰化?
从同一水平段横向来看:《新课标》“课程内容”部分从四个学习方面的目标维度, 到水平“学习目标”, 再到“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将能够”达到的标准, 层层逐步具体化, 如“运动技能”学习方面目标维度之一:“学习体育运动知识”, 水平一的“学习目标”是“获得运动的基本知识和体验”, 再进一步具体化的目标检验标准变成了两个方面, 其一是“知道所学运动项目或体育游戏的名称或动作术语”, 其二是“体验运动过程并初步了解一些运动现象”。其中, “知道名称或术语”较为清晰而具体地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由此, 在制定具体的目标方面, 假如对体育运动知识方面设置目标, 就可以依据逐步具体化的目标内容和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表述该方面的具体学习目标。
从不同水平段纵向来看:由于各水平段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特点有一定区别, 因此, 在同一目标维度上, 各水平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如“运动技能”目标维度之二:“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 从水平一一直到水平四, 是从“学习不同的体育学习方法”, 到“学习技术及运用”的层层递进。而且, 我们从目标达成检验标准中还可以看出, 分别对球类、体操类、游泳或冰雪类、武术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等的具体目标要求, 从学习基本动作到初步掌握一些基本动作, 再从基本掌握基本技术或简单技术动作组合, 到基本掌握并运用这些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等, 目标难度逐步加大, 目标内容逐渐增多。在贯彻落实《新课标》时, 尤其是在设置具体的体育课堂学习目标时, 应依据这些目标的逐步变化, 来确定所要设置的目标难度。
(二) “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将能够”为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无论是体育教学评价, 还是体育教学质量评价, 都需要有较为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 尤其需要有清晰的评价内容。而“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将能够”部分既包含目标达成与否的检验标准, 又有建议的教学内容。假如要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业成绩的测评, 可以依据该部分的目标要求, 设计测评维度。假如要对中小学生进行体育教育质量监测, 重点监测中小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 究竟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监测指标体系?也就是说, 具体监测什么?以篮球为例, 监测中小学生所掌握的篮球技能水平, 可以依据《新课标》中的目标要求做出较为准确的监测指标, 包括监测内容和难易度。《新课标》“课程内容”中明确提出, 水平一 (1~2年级) 目标要求的是“初步学会常见的球类游戏”。水平二 (3~4年级) 是“初步掌握几项球类活动的基本方法”。到了水平三 (5~6年级) 才要求“基本掌握一些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组合”。水平四 (7~9年级) 提高到了“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由此可以看出, 假如以篮球 (或小篮球) 为例来监测质量水平, 由于小学5年级以上才开始学习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及组合, 因此, 在小学4年级及以下各年级监测篮球技术或动作组合就不够合理。同样, 由于水平四才开始学习球类运动的简单战术, 因此, 在小学阶段评价学生篮球战术学习情况, 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四、结束语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新课标)】推荐阅读: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语文教案 静夜思09-11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泉水06-16
新课标语文教学反思07-13
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作文范例11-18
新课标秋季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10-18
《女娲造人》语文七年级上册新课标教案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