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精选8篇)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检查预习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整体感知: a.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反复诵读,力求成诵。b.解析下列词语,疏通文义。
是日 更定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 酒炉正沸焉得强饮客居痴(解释略)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问题三: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问题四: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此处不展开,见教材分析)。
问题五:从小品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本文是张岱的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参阅问题研究,不展开)。
不二斋
张岱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墙高于栅,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充栋连墙,鼎彝尊,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帏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
夏日,建兰,茉莉芗泽侵入,沁入衣裾。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则梧落叶,腊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毛氍(毛毯)。以昆山石种水仙列阶趾。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栅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木。
余解衣盘礴,寒暑未曾轻出,思之如在隔世。
——(《陶庵梦忆》)■完成课后作业二
http://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洪塘中学 郑静素
一、教学目标:
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桡 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强饮(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 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
的人间加上词语。
有此雅兴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平,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注释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引用资料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
——《〈陶庵梦忆〉自序》 是什么让张岱无法大喜? 思念故国的愁绪。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字里行间我们总能读到这种追念故国的情思。请默读全文,试着寻找作者表达对已逝明朝留恋的词、句。崇祯五年十二月
这是什么纪年?明。文章写于明亡后清朝时。
实际上,张岱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诗的小品 小品的诗》 张岱就是这样痴迷于他的故国。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五)小结课文
老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找“痴行”、品“痴景”、议“痴心”,已经体会到了张岱的痴,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用“好个______________的张岱”的句式评点张岱其人。
好个孤独的张岱。好个清高的张岱。好个痴人张岱。好个超凡脱俗的张岱。好个痴迷自然的张岱。好个思恋故国的张岱。好个内心孤独的张岱。
(六)配乐朗读,读出情味。
最后让我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读着文字,走进西湖雪景,走进张岱。
结束语:
和张岱同时代有一位文人叫张潮,他曾经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还有更多的滋味,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
亿库教育网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名家点评]
祁彪佳: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为西湖传神写照,政在阿堵矣。《西湖梦寻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课前多媒体循环播放西湖雪景。
2、导入语
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朗读
崇祯(chóngzhēn)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铺毡(zhān) 喃喃(nán) 更(gēng)定 更(gèng)有此人 强(qiǎng)饮
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然后圈画出还不解的文句,进行质疑问难。(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不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3、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知识存储)
(1)一字多义:①余拿一小舟:撑,划;上下一白:全白。
②是日更定:是,这;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焉得更有此人:更,还。
(2)词类活用:客此: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师评价学生诵读情况。读古文要正确流畅,还要有韵味。
5、请一同学用现代汉语讲述本文主要内容。
四、品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字概括呢?(“痴”)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
追问:“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听觉)“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突出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3)“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见他的“痴”,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追问: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去湖心亭赏雪只他一个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寻找“痴似相公者”。
(1)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有,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两个金陵人懂。)
(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①老师发现一处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呀,作者写错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因为我们知道“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②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3)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①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思之巧,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②惆怅、感伤。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会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
4、品美景
(1)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迷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的“痴”吗?(值得)
(2)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师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学生再朗读体味)。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4)“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不,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展示图画)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5)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可曾听过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淡妆”比“浓抹”更见风韵。
(6)迁移训练,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妆”(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如: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④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⑤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周密《观潮》)
五、巩固与拓展
1、背诵课文
2、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3、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校园的清晨》,可写人,可绘景,可叙事。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一、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他的小品文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有《琅嬛文集》等。
二、背景
张岱出身于书香门第,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悠闲的布衣生活。明亡以后,他消极避居于嵊县西白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三、翻译课文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注释
崇祯五年:即1632年。崇祯,明 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俱:都。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定:止,停。
拏(ná):携,带。
毳衣:细毛皮衣。毳(cuì),细毛。
雾凇:雾气和水汽。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汽。
沆砀:寒气弥漫的样子。绝:消失。是日:这一天。舟一芥:船如同小草一般。芥(jiè),小草。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连续下了三天大雪,湖中人声、鸟声都消失了。这天晚上初更刚过,我划着一条小船,披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景。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天空与云、与山、与湖水,上下全是白色的。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小草似的小船,船中的两三个人罢了。
2.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于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焉:怎么,疑问代词。
金陵:地名,即今江苏南京。
客:这里是“客居”的意思。
及:等到。
舟子:船夫。
喃喃:小声地不断念叨。
更:还。
大白:大酒杯。
强:尽力。
译文:
到了湖心亭,(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仆在煮酒,炉中酒正沸腾着。(两个人)看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中怎么还有这样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就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他们回答)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下了船,船夫不断地小声念叨说:“别说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四、课文主题
第二课时教学中,增加去年的照片,用动画的形式出现,在视频与心灵上对学生产生一种震憾。因为二年级的孩子,他的思维是直观的,而音乐与图片的直观会引起他的兴趣。而选择的是孩子周边的熟悉的雪景,这就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基础上,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看到的雪景,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虽然有点难度,但是孩子们还是说出了一些常用的词:雪花飘飘、大雪纷飞、一片洁白、冰天雪地……。就势我出示六个描写雪景的词语:银装素裹、白雪皑皑、洁白无暇、玉树琼树、粉妆玉砌、雪花飘飘。学生读起来有滋有味。通过画面,直观感受,再通过积词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后面的教学服务,应该说,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达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
二年级语文上册《12.看雪》教学反思2 用识字三的诗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提升渴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而借用给台湾小朋友写信,邀请他们来铜陵作客,一方面是加深海峡两岸的骨肉情感,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写话水平。安排邀请来看雪,而不是作客,是想将课开始的时候欣赏的铜陵雪景,引导学生描述出来,同时渴望学生能够运用书上的词语和提供的雪景词。从实际效果来看,同学们有序地介绍铜陵的雪景能力还比较差,但是一些同学已经能够用学到的描写雪景的词语。设计还是达到了目的。在有序的表达上,如果在邀请信的设计中,将地点明确,可能会更好。我想,也许孩子们说得说会更丰富。背诵的环节其实比较简单,大部分同学选择的都是“童年玩雪的趣事”,因为前面指导的时候比较细,所以会背的同学很多。
因为学校的电子白板没有弄好,所以这节课是借的一年级的教室,重新回到一年级呆过的教室,学生的兴趣还是很浓的。这节课中,很多发言的同学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这说明孩子如果调控的好,他们还是有学习的兴趣的。这需要我再次地审视自己的教学。
从阅读期待的课题来说,这节课在阅读期待方面所做的努力还不够,语文的思维方面落实的还不扎实,如何形成教学的常态,形成语文的创造与思维,是下一步需要讨论的问题。
二年级语文上册《12.看雪》教学反思3 导入部分.导入的环节直接简单,以谜语的方式导入揭题,学生兴趣较浓,很快就能进入正文学习.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这个环节我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试着读第二段和第九段,在教学过程中指名读的学生基本能够读准,我觉得这个环节可以放在读词的后面,可以先通过检查预习课文的要求来先学习生字词,巩固好生字以后再来读重点段落,可能会更好.还有在学生评议的时候,老师应更注意指导学生的一分为二的观点, 从两个方面来加以引导.一定要做到及时的鼓励学生,给他们自信.有感情地朗读对话.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刚开始的时候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找到不明白的地方,由于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不够全面,虽然有几个同学能够提出一些比较好的问题来,但是大部分学生提的问题五花八门.所以在这个环节用了比较多的时间,使得后面的阅读时间就相对少了一些.我觉得应该给学生明确一点的问题,还是要以读好课文为主,给学生的质疑不要太多,适当就好,就是想各种形多让学生去读,想读,喜欢读.二年级语文上册《12.看雪》教学反思4 本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围绕“看雪” 在情感上产生波澜。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肯定与赞许。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这节课教写“争先恐后”,是坚持每节课都有指导写字的过程,指导书写的时候,这四个字都是上下位置的字,因此在特点上相似,指导起来学生收获的快。在指导朗读时,注意对学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对比的反差中,产生学习期待。
如果调控的好,他们还是有学习的兴趣的。这需要我再次地审视自己的教学。
学习目标:1、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把握文章运动的白描手法。
3、能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及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学习过程:
一、导入:以“西湖”为主题的诗词很多,如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但多以春夏两季的居多,本文却别出心裁,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去看一下西湖美丽的雪景。
二、作者、背景简介
张岱,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等。
张岱出身于官宦世家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因此他的散文,常有梦幻般的轻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yǎo)而朦胧。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全文内容。
1、读准字音
毳衣 ( ) 一芥 ( ) 更定( ) 雾凇( )
沆砀 ( ) 挐 ( )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齐读,根据朗读提示,读出最佳效果。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崇祯 五年 十二月, 余 住 西湖。大雪 三日,湖中 人鸟 声俱绝。是日 更定,余挐 一小舟,拥 毳衣 炉火,独往 湖心亭 看雪。 雾凇 沆砀,天与云 与山 与水,上下 一白。湖上 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 一点,与 余舟 一芥,舟中人 两三粒 而已。
到 亭上,有两人 铺毡 对坐,一童子 烧酒 炉正沸。见余,大喜 曰:“湖中 焉得 更有此人!”拉 余 同饮。余 强饮 三大白 而别。问其 姓氏,是 金陵人, 客此。及 下船,舟子 喃喃曰:“莫说 相公 痴,更有 痴似 相公者!”
四、合作探析,研讨全文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初中的语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适当的进行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本节课内容的选择上较新颖,组织严密,条理清晰,节奏明快,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在课堂中合作、探究性学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得到发挥。课的结构清晰,准备部分、各部分的衔接科学、过渡自然。整节课中学生兴趣浓烈,积极主动性较高。重点、难点把握较到位,课堂环节设计巧妙,目标达成率较高。
但仔细分析缺点还是很多的。如:课堂上细节讲解还不够,对学生的带动性不够充分,整个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兴奋度还不够高,上课有点放不开。教师示范较少,学生展示空间不够充分。各环节用时把握不够精准,导致后面的重难点讲解不够精细。针对以上问题,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积累经验,改进措施,提高效率,努力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文言小品文,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张岱的文集中探知些许。
这篇文章描写的冬天在西湖看雪的美景是文章的中心内容。在组织教学中,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并背诵;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1.导语;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导入;
2、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
3、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
4、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5、总结语。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
1、成功的地方在于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
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引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
2、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比较到位,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探究不到位,学生不能很好理解。
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刻;
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有些脱离文本,轻轻点水。白描手法的定义给学生讲得过于概括、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讲完定义后老师应该结合文本将一下白描在本文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
3、赏读环节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读为主,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于行”、赏“痴于景”、说“痴人”三个步骤悟“痴心”。
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学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5、这节课如果能够充分借助多媒体,有些缺点就可以弥补。比如可以加入一些画面,音乐,可以让学生进入到看雪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多媒体的运用也让条理更清晰。
叶圣陶先生说:“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更需要让学生自如地去运用它们。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指导学生学习。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2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虽为自读课文却要求全文背诵。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手搔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鉴于这些,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
2、赏析美景,品味雅趣;
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1、导语;
2、展示学习目标;
3、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
4、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对人物描写的范例进行说明);
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
6、拓展古往今来的痴人痴事
7、总结语。
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
其次,三语(导语、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在考虑到了;
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整体赶制;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反馈矫正,读写巩固;延伸迁移,联系实际。
以上这些在上课时都体现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质疑环节,由于学生质疑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我又适当加入了一个讨论,自己感觉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比如在最后的结语处只强调了学生要选择自己的痴事去追求,却没有强调追求的前提是痴事的正确性。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3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小品文历来受人推崇,《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是两本非常受人欢迎的书,他的文字淡雅隽永,读后叫人回味无穷,但也就是在这淡雅隽永的文字背后,隐藏一份悠悠的家国情怀,寄情于山水是中国文人历来的一种自我解脱的方法,当个体生命面临不可抗争之命运时,便会把精神寄托于纷争喧闹以外的青山绿水家园,在山与水的调和中觅到一份安宁,以此再来寻求更高远的超脱,张岱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完成了他的《陶庵梦忆》的,里面的这篇《湖心亭看雪》是全书中的精品,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奥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篇文字更可以看作是描写西湖雪景的千古绝唱。
本文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注重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根据这一原则,我把本文的教学过程分为“白文断句——整体感知”和“赏读文章——体会情感”两部分。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读读背背和积累文言词汇为主要目标。在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教学所用课时、师生所花时间都逐渐增多,主要是花在文言词语的记忆上。在文言字词教学中,我们大多采用借助课下注释和参考书、工具书理解课文意思,然后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复记忆巩固。这种方法对文言文初学者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但随着文言词汇积累的增加,学生对词汇的遗忘率也逐渐增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没有提高。这主要是因为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考,对文言词语没有真正理解,效果也就达不到要求。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不借助任何材料给白文断句(在初始阶段可以提示难点),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的积累和经验给白文断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经过看书下注释,同学互相探究讨论、老师点拨理解文章意思。通过给白文断句这一训练,我们希望能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有所进步。这一教学方法也得到市区教研员和听课教师的肯定。
赏读环节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读为主,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行”、赏“痴景”、说“痴人”三个步骤悟“痴心”。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人物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节课的多媒体运用也力求简单有效。课前的有关西湖的诗词欣赏营造了良好氛围。应该注意的是:重点字词解释的那张幻灯片应该给重点字词加点,否则就会造成歧义。
下次注意的问题:
1、备课一定要备学生,而且课前的预设要充分。
2、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这样教学重点才会突出。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4《湖心亭看雪》是一篇篇幅短小,情景交融,流露出一种家国之思、家国之悲的情怀的文言文。
教学设计中,我把这节课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是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疏理文意,这部分内容较为简单,准备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只是点拨引导。而对后半部分文本的深入理解,离学生的生活较遥远,对张岱的孤独,痴迷,可能难以理体会,我决定采用点拨引导的方式,从“痴”字入手,品味“痴景”,“痴情”“痴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潜移默化中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课堂上,果不其然,对文中的重点字词,文意的理解,没有难倒我们的孩子们,对同学们来说是小菜一碟。课前预习,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学生能理解大部分内容;课上,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共同解决心中的疑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充分展现。课上展示,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其他同学和老师,由于篇幅太短,只能挑八个小组进行展示,学生们声音宏亮,落落大方,站姿端正,体现了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其他没选到的小组,下课还给我说没挑到他们组,他们还挺遗憾呢,看到学生们遗憾的表情,心里还挺窃喜呢,嗯,应该他们在课下也充分准备了,这次没展示成,有点心不甘呢。
对作者精神世界的理解,应该是个难点,家国之思,家国之悲,我就亲自出场。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痴”,找出张岱痴迷的地方。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是这篇文章的重点,让学生掌握白描这种写作手法的特点,寥寥几笔,勾勒事物的特点,并回忆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九种景物,也是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深秋晚景图,把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刻画得淋滴尽致。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学生们对这句话很疑惑,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我适时抛出两则材料,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知道张岱写下“金陵人,客此”,是怀着深深的亡国的沉痛和怀念等复杂的感情的。舟子认为他傻,其实张岱在改朝换代之际,隐姓埋名,遁迹山林,潜心论著,在贫困衰败中依然固有对故国的痴心,这是一种执着、一种坚守、一种痴迷。由此联想到生活中,我的两个语文课代表,无论何时何地都在认真学习,这就是一种对学习的痴迷!
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了张岱写景运用白描的原因,五十多岁的张岱透过国破家亡看旧事,他的眼睛里没有颜色、声音、温度,只剩下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的冰天雪地。当然,这节课完成了我的学习目标,学生们充分参与、积极展示,只是这是一节公开课,各方面都准备的充分,多希望我们的常态课也能如此!我们的教学将不再在是痛苦,而是一种快乐的享受!期待春暖花开的那一天!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5多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读,没有学生的说,更没有学生的思学生终于没有学会读书,只是死记硬背一些东西,算为所得宋朝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他们讲的都是读书要提出问题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善于读书的人”,但是可惜,他们没有提出问题的机会,甚至没有思考的时间,只能竖起耳朵听甚是可悲!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6《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手搔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另外,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鉴于这些,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并背诵;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1.导语;2.展示教学目标;3.学生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4.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7.总结语。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
1、本课的亮点在于以“读”突破。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味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出了兴趣,读出来韵味,读出来精神,读出来灵魂,出了主旋律。
2、以“悟”突破。赏读环节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以“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行”、赏“痴景”、说“痴心”三个步骤深入感悟。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人物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的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得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气氛。
3、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 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有些脱离文本,蜻蜓点水。白描手法的定义给学生讲得过于概括、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课后第二题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白描。讲完定义后老师应该结合文本将一下白描在本文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
4、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学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5、这节课如果能够借助多媒体,有些缺点就可以弥补。比如可以加入一些画面,音乐,可以让学生进入到看雪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多媒体的运用也让条理更清晰。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7在设计《湖心亭看雪》这篇的教学中,我想通过递进式的朗读,来不断加深学生对语言的品味,来深化对主旨的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体悟。“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同是,为了避免一味朗读带来的枯燥乏味,我设计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且将朗读穿插在的讨论理解之间。对的理解,结合学生自身的体会,避免过度拔高,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在新课改过程中,有一种趋势,那就是淡化教师的角色,认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舞台等等。我认为这样的观念是偏颇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一定是主角,但一定要占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语言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起关键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了几个问题的设计。一是提出“作者为什么偏要在清早到湖心亭去看雪?”二是“作者是真的痴,还是别人觉得他痴?”这两个问题,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在课堂的讨论中,学生畅所欲言,讲出了很多颇具见解的想法,让老师也感到新鲜。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8多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读,没有学生的说,更没有学生的思。学生终于没有学会读书,只是死记硬背一些东西,算为所得。宋朝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他们讲的都是读书要提出问题。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善于读书的人”,但是可惜,他们没有提出问题的机会,甚至没有思考的时间,只能竖起耳朵听。甚是可悲!
今天之所以想到了这个问题,完全来自于教学的实践中。今天我们讲了《湖心亭看雪》,这节课我们一起准备的非常充分,一个课时预计可以结束。上课了,按板按眼儿的往下进行,先是介绍了作者张岱,接着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把文章里面的疑难字解决掉,读了两遍课文之后,立刻有几位学生举手有问题要问。我示意他们发言,原来几位学生看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文章开头说“余独往湖心亭看雪”,中间却又说“舟中人两三粒”,结尾还说“舟子喃喃曰”,究竟是几个人去看雪了,作者是不是自相矛盾了?其他同学也都立刻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起来。本来,我安排的是疏通文意,掌握好本课的文言实词,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最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现在不行了,学生的兴趣来了,按下不说的话一是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二是再讲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会有现在这样好的时机了。于是我终于改变了我原本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我请学生们一起议论议论,究竟是不是作者的文章自相矛盾了,然后请说说自己的见解。大多数学生认为作者并非是自相矛盾,而是另有意图,但是究竟为什么却说不清楚。
接着我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答案,看看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去往湖心亭看雪的。通过理解文章大意,学生们发现是在大雪封湖三日之后,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晚上八点去的。为什么晚上去?一是怕碰上别人,二是怕被别人碰上。到了亭上之后,又与巧遇的人痛饮三大杯,高兴的回去了。这就很好理解了,作者为什么在明明有人同去的情况下说是自己独往呢?学生们很快就能说的八九不离十了,有的说作者没把同去的人放在心上,有的说同去的人不是作者的知己,……,我一再鼓励学生,近了,近了,真理即将大白于天下,学生的积极性就越是高涨,非想说出真理的那个人是自己。终于有个学生说出来了:是作者主观上不想与芸芸众生为伍,同去的人虽在,却犹如不在,正是表现的文人的孤高自傲!
看到我肯定的表情,全班掌声雷动……
本节课,关于文言实词和写作手法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是学生们能够质疑,能够思考,并能够在思考中有所收获,实在是一件可与而不可求的幸事!或许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生成吧?!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9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读了几遍之后,我想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把重点初步定为白描的写作手法,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但是当我查阅了有关张岱以及这篇文章的有关资料,一遍又一遍地品读文章以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我想,打动我的应该同样也能打动学生,而写作手法的运用只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所以,我把重点定为让学生结合对背景的了解和对作者的理解,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理解作者蕴涵在文字之外的意味,“批文入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
在讲这篇文章之前,我布置了学生预习课文。要求不仅要扫除字词障碍、会翻译这篇短文,并且着重强调要去了解作者,体味作者。
上课了,我用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导入新课,然后进入第一个环节:检查预习。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项内容:西湖名诗大拼盘、字词障碍一扫清、齐心合力疏文意。我和学生一起欣赏了描绘西湖的名诗名句,并且也初步感知了课文,然后便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课文赏析。
在“课文赏析”几个字下面,我打上了四个字:走近张岱。在这一环节中,我也设计了三项内容:叙事初探张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赏奇景品雅趣。我希望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共同学习,我们能感到张岱确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奇景”,并且在这样的奇景中蕴含了作者与众不同的“雅趣”。让学生能体味到这篇文章的魅力,体味到小品文虽短小却耐人寻味的魅力。
在“叙事初探张岱情”中,我先让同学们归纳了一下本文的记叙要素,从整体来感知课文,然后我提了两个问题,1、作者晚年写《陶庵梦忆》,明朝已亡,纪年却仍用“崇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本文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却为什么用近一半的篇幅写人?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在张岱的心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为什么要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后的“更定”时分独自一人去赏雪,他的那种落寞与孤寂无不与此有关。第二个问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本文的题目虽为
“看雪”,但是实际上作者不单纯是在写景,更是为了抒发一种感情。
接着我们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西湖冬景雪亦奇。在这里我说了这样一段话: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那么张岱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奇景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后明确,共有三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然后我们对这三句话进行赏析。
针对第一句话,我提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为什么?学生们很快便达成了统一意见,就是“绝”,然后我进一步提示学生:是什么“绝”了呢?学生回答:是人和鸟的声音。于是我便趁势带领学生回忆了谢道韫在《咏雪》中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以及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且指出它们都是从视觉来写雪,而张岱却从听觉上着眼,一个“绝”字,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声的森然寒意。对于第二个句子,我带领学生分析了“雾凇沆砀”的景致,这句把大雪盖地的静穆与湖面上雪花、水气茫宕一片的景致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另外作者连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进行了总体描绘。第三句我带领学生分析了本句量词使用的特点,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分析完之后,我总结说:我们大家会发现在这样一个时刻,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作者所乘的小船在缓缓行进,船桨划过水面,发出哗哗的响声,一切都是那么静谧,极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隐隐露出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好像淡妆的西子在向我们悄然走来,这对于看惯了西湖平日里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张岱而言,不就是一番奇景吗?恍惚中,作者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刚才坐得那一叶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觉得天地是那样的广大,而人又是那样的渺小。面对着这样的奇景,怎能不让张岱思绪万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下面接着“共赏奇景品雅趣”。
在“共赏奇景品雅趣”中,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表现作者情趣的词有哪些,经讨论明确,分别是“独”、“喜”和“痴”。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喜”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大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实为作者自己的心声。经讨论,我们认为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孤高自赏”、“落寞孤傲”的情怀。
课文赏析完了,我做了这样一个小结: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大家也许发现,我在大屏幕上打上了四个字──走近张岱。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经在如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毫不在乎;也许就曾经把自己关进小屋里,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甩甩头,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在那一刻,你也许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
最后我们做了巩固与拓展的练习,关于白描手法的运用以及和柳宗元《江雪》的比较也就水到渠成,顺利完成。
讲完这一课,有一点体会颇深:叶圣陶先生说:“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理论也倡导“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更需要让学生自如地去运用它们。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指导学生学习,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举一反三,把自己的所学灵活运用于以后的实践。这一点,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0选入人教版初八年级上册的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篇历来为评家称道,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的小品文,既可以说是张岱散文小品《陶庵梦忆》中以笔墨精炼、风姿绰约著称的极品,也可以说是与柳宗元《小石潭记》、苏轼《承天寺夜游》、袁宏道《满井游记》媲美的小品文精品。全篇仅一百五十九字,看似篇幅短小,平易近人,极易理解讲授,实则它小中寓大,以小见大,情思深意蕴于其内,情趣风致见于言外,正确理解把握它的内蕴,鉴赏传达它高妙的写作技巧,则需下一番披沙沥金的功夫。
那么,在我看来,执教者首先应入乎其内,明晰到位地了解写作此文的其人其书。这篇小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而为什么不纳入作者的另一书《西湖梦寻》,除了体例写作的不同外,自当别有一番深意在。《陶庵梦忆》是本什么样的书呢?简单地说,生活在一个“王纳解纽”、“天崩地解”时代的张岱,作为这一沧桑巨变的历史见证人、记录人,泪尽继之以血写成的回忆录《陶庵梦忆》,是一本沧桑易代真实录,人生历程忏悔录、故园之思痴梦录(见拙作“梦”的注释——张岱《陶庵梦忆》主题意蕴探微)。
由此,我们去解读其文深刻内蕴就不难发现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从所写景物和历史背景看,作者笔下创造的迥异于人的意境,既是西湖如梦如幻雪景的真实描绘,又是作者世事如烟、人生如梦的精神的隐曲反映。二、从人和人的关系看,这由经历“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老朋友相见把他当作“毒药猛兽”的张岱写来,其间包含着人世间多少炎凉冷暖的体验,也寄予着作者对人与人正常关系多少深切的期待,至于文章的写作,其审美在于(一)冷隽美;(二)绘画美;(三)情趣美(见拙作“小中寓大,众美毕备”——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
由上可见,一篇小文,其包含内容如此深邃、厚实,要向学生一一传达且不是件容易的难事,尤如横亘在执教者面前高高在上的跳杆,一蹴而就翻越不得不讲究功夫和技巧。
那么,入乎其内后,又如何出乎其外,这也是对每位执教者的检验。“入乎其内”,需要我们对作者、作品透彻了解、融会贯通;“出乎其外”,则要求我们执教者由博返约、驭繁于简、变难为易、深入浅出地对学生循循善诱,为此,我们如何准确到位地对初中学生进行这篇课文的语文教学呢?我初步认为:
(一)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方法。
对于文言文,时下学生畏文如虎,学生有三怕:即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向来是初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文字障碍,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变换多,深奥难懂,难于把握;二是时代距离。古人生活的时代,古人的思想感情,文化背景距今天的时代、当今的学生遥远而陌生,由此让幼小年青、知识贫乏、生活单一的中学生去走近古人,“回眸过去,这时代的思想感情的距离难于跨越;三是执教者的障蔽。好的教师教学时能深者浅之,难者易之,疑者活之,塞者疏之,去掉重重阻碍,让学生拨云见日,披沙见金。教不得法的老师,弄得不好,倒是教学时主次不分,讲解不明,方法陈旧,正应了有学生所说,越学越难,越学越不懂。越学越放弃,学生主动性丢失,探索性泯灭,创造性捏杀,教学堕入恶性循环的泥淖而不能自拔。
这种现象的致命之处在于教学方法上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集中表现为“三多三少”,1、老师讲的太多,而学生动手动脑少;
2、教师讲课时分析太多,而对学生学习主动指导培养太少;
3、学生做作业时间太多,而用于课外阅读、写作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
所以有人对过去“满堂灌”的讲授方式作了戏谑反讽的概括为:
1、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答,老师板书学生抄;
2、老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多,讲少学少,不讲不学;
3、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莫名其妙;老师讲得面面俱到,学生听得不得其要;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在这种情势下,正本清源,还学生一个学习的天地,“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考让给学生,把过程留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就成了当今教学普遍关注、切实改进的重要课题。今天在“主动——合作——探究——互动”教育新理念的指导下,由过去讲授式变为启发式、学导式、学用式已形成为教育的新的趋势,语文教育界许多老师践行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传统的语文教育方式向现代化教育对接,过渡转轨。文言文教学上,许多老师也摒弃以前一味“死抠字词”、“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疏通文意”,把文言文当作风干的语言标本的作法,工具性、人文性并重,让学生从文本中感悟体会,消化吸收,从而达到古为今用、陶情怡性的作用。有鉴于此,我教《湖心亭看雪》一文时,一改以前的单纯的讲授,而采用作业探究式+讨论点拨式进行教学,在学习课文前我提出预习作业如下:
1、请全班同学各自提供一首描写西湖的诗歌,准备课堂交流。[此作业以诗引路,创设情景,既意在拓宽学生视野,又注重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和联想的能力]
2、请找出课文中的一个会意字,并举例3-5个会意字;找出课文中的多音多义字,读准字音,把握意义用法;掌握课文中自己不认识生字的读音意义用法;课文中的“雾、凇、沆、砀”中的“凇”是形声字吗?为什么?[此题意在调动学生自学和探究的学习兴趣,举一反三,既巩固以前形声、会意、多音多义字的知识,温故知新,又运用字的知识解决课文中的难字。]
3、在课文中标明作者写湖心亭雪景的量词,请试用另外的量词替换。[此题借助语言“置换”,让学生领悟作者量词运用的精确、传神,为学生今后作文遣词造句提供典范。]
4、作者全文很好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有大小的对比,动静的对比,冷热的对比,请用课文中的语句一一说明。[此题意在让学生自主解读课文,突破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5、将柳宗元《江雪》诗和本课作一对比,并说出它们的异同,准备在全班交流。[此题意在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
6、你认为作者“痴”吗?[此题意在设疑问难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进而让学生在表达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二)要正确确认课文的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能不能找准、攻破课文的重点、难点,是学习一篇课文的关键。课文中,有的重点又是难点,二者合一;有的重点、难点既有内在联系又各自分离,还有的课文难点不止一处。重点、难点既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形式方面的,如表现方法、语言特点,这要教师从课程内容、学生对象、知识系统掌握需要出发,此文教学时,最好从写作形式方面突出一、二个问题,切不可面面俱到,让学生学不到实处,学不能致用。查阅一些老师此课的讲授,课文重点把不准,难点攻不破,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繁,即繁杂、繁琐。如有的教师介绍张岱其人、《陶庵梦忆》其书时,一讲一大通,唯恐不全不详,由此冲淡了课文应主讲的内容。还有的过于纠缠于崇祯五年十二月的深意上,次要的淹没了主要的,喧宾夺主,主次不明,细枝末叶掩盖了主干,绿叶取代了红花。更有一些教师为展示自己学富五车的渊博,不看对象和学生接受程度,动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结果将教学引向食而不化的反面。
二是偏。主要表现为不该讲的大讲特讲,看似讲得对的结果适得其反。比如有教师以一“痴”字串解全文,什么“痴行——痴景——痴情”,让人难于理解的是,怎么作者“痴”了,景就变为“痴景”了呢?又如有教师以一“奇”字统摄全文,“时间奇——雪景奇——手法奇——量词奇——人物奇——情趣奇”,这么多个奇,看似对课文“一字见奇”,高屋建瓴的解读,然而仔细研究,奇处多了反而不足为奇了,如此可见四处出击,偏离课文主旨,何谈重点?还有的教师大讲本文的写作方法——正面和侧面描写,白描和细描,这篇课文侧面描写何在?是其主要特点吗?白描和细描又何以区分?讲这些对学生写作有切实的指导,能内化为学生的读写能力吗?一些教师至今还老喜欢在概念上翻筋斗,兜圈子,实际上学生写作最需要学习借鉴掌握的是选材、叙事、写景、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这些最基本最适用的方法。还有的貌似教育新观念、新模式的践行者,教本课时将学生分成“语词破泽组——心灵探究组——性情评价组——写法赏析组”,如此花样翻新,机械分割,需知在如此肢解的同时,也就肢解了学生,肢解了课文。
三是单,即教学方法单一、单调。《教学六十法》阐述教学方法的作用时道:“教师的文化专业知识有如分母,教学方法有如分子,教学效果是这个分数的值。”优秀的教师,教学上除了“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外,还“手中有法”,即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回观我们不少教师的文言文教学,更多的还是停留在以前死抠字词、疏通文意的路数上,要不抱定单纯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不放,解放不了思想,迈不出“自主——合作——探究——互动”的步子,要不,一课之中,一文所用,一、二教学方法,既见不到学生自动,也难以见到教师启动,更难见师生互动,起承转合环节不明,教学方法不能立体作战,如此单调重复,怎不败坏学生学习的胃口?如此平庸无奇,何不淡化学生求知的兴趣?
通过对本文入乎其内的学习钻研,我认为本课与本册文言课文比较而言,无多少字词的障碍,重点、难点应确定在内容的理解,写作方法的运用上,因此,我在教学时将二者有机融合在三个对比上:
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既直接自然易学易懂易用,需不着死记硬背一堆名词术语、概念结论,也便于日后活化为自己阅读写作的血肉。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古人指导我们读书学习的金玉良言,对教师来说,是钻研教材、因材施教的特殊要求。要教好教材所选课文,“入乎其内”就是要我们教师深入钻研作品,不停留表面,认真感悟作者的用意,仔细破解作品疑难,不以己代人,不至人云亦云,以期达到目有全牛,融会贯通,烂熟于心,卓有见地的那样一种状态和境界。“出乎其外”,即要我们教师依循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材实际,结合学生实际,着眼教学实际,来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精用宏的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地、循循善诱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要“出”必先要“入”,入是教学的基础、前提,“入”后还需巧“出”,“出”是教学的检验和迁移,二者为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不同阶段。现在一些年青教师教学在“出”与“入”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既不能“入”,也缺乏“出”,“出”、“入”脱节。大学老师怎样教他怎样教,高中教师怎样教他怎样教,教参教辅怎样讲他怎样教,人家怎样教他怎样教,教育行家对教育的三个境界谓之“一年教对,二年教好,三年教活”,可我们的很多老师如此教学多年不见进步,始终在教“对”这个层次上逡巡徘徊不前,有的好学勤思进取求新的教师“一年当你教书十年”,而裹脚不前,怠惰守旧的教师“教书十年当人家一年”,这不能不说是当下我们语文教师的一种现状和弊端,这也当是语文教学“少、慢、差、废”的重要症结所在,在这里我们希望我们的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认真教好每一堂语文课,不负时代的重托、人民的殷切期望。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1上完《湖心亭看雪》,我回味无穷:短文长教,简文丰教真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啊!
这份美好,诞生于以下“突破”。
以“读”突破。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味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出了兴趣,读出了韵味儿,读出了精神,读出了灵魂。“读”是主旋律,“读”也成了文言课堂最大的亮点。
以“用”突破。第一自然段的成语概括和想象不用说了。第二自然段的解读方法的设计颇费了一番心思。如何在“读”的基础上有所深化,从而推动课堂教学,又掀起学生的第二轮的学习兴趣呢?因地制宜应用文言的方法效果不错。学生用得兴高采烈,老师导得轻松自如。“读”中“用”,“用”中“读”,既“读”又“用”,相得益彰。文言之学习,成了一种有趣的尝试。这样的课堂,怎么可能不风起云涌呢?
感到不满足的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有好些处还开始于老师预先设计好的的“导”,如果能彻底地实现课堂思维从学生始,那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啊!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2本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我于20xx年11月28日在学校“示范课”评比中,给初二年级3班学生讲授了这一课,课后认真听取了专家和同行的意见,反思如下。
本文是张岱在明亡后写的一篇追忆前尘往事的小品文。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了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淡淡写来,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而全文仅一百多字,笔墨精炼含蓄令人惊叹。
文章共有两个自然段:第一段以叙事写景为主,交代了赏雪的天气背景,通过以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白描的写法,描绘了西湖中雪景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第二段写人为主,交代了作者的奇遇,在湖心亭上意外的相逢使作者的怅惆与失意荡漾心中,平实的叙述,简炼的笔墨,却把作者的悲与喜表现得淋漓尽致,韵味无穷。
赏析白描手法描写雪后西湖奇景的文字,是学习的一个难点。明亡后,张岱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他的文章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这一写作背景,然后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明人的生活态度。而对于文中作者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这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掌握大意,研读课文理清脉络,品读感悟体味情感。找出自己难理解和翻译的词语和句子,以提问或提醒的方式解决课文翻译的问题,掌握文章的重点。联系课文和有关背景,通过品读课文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的以动态的知识树加以点拨和指导领悟作者的情感,从而突破难点。课后通过我更深刻的反思,我认识到在课文翻译时,为了急于求成,没能对字词句的注音和翻译做到步步落实,忽略了部分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我想如果在学生翻译课文的环节中,再加入小组间的交流,从注音、解词到翻译句子,每一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一一呈现或加以指正效果会更好。
作为一篇文言文,既要整体把握文意,又要注意字词句的落实。要求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书中的注释及教师的指导,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从而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优美境界,掌握借景抒情的方法和语言特色。这篇教学我主要是围绕痴字展开,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咬定语言不放松,增删移换的方式品味语言,突出语言的精妙。觉得不足就是在字词上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解释。必做美读,选做背诵。
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我在设计本文时紧密结合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让讲堂变学堂)”的相关理念,辅以洪镇涛老师“阅读教学,就是要立足文本”的观点,结合了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对本堂课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导入示标,设纲导学
1、导入示标: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首先以描写西湖春夏秋的诗句导入,进而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这样,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为课文教学作铺垫。
2、设纲导学: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朗读为切入口和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进行学习。学生先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掌握其中包括作者、注音、解词等基础知识。
(二)合作探究,展示释疑
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此环节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先自主完成译文任务,不会的再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包括这几方面:
探究: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探究,品读赏析,体味情感。
1、合作探究。在自主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深入研读探究,掌握文章的大意;品读赏析中,使学生明确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以及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而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这样既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又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体现文言文学习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既练习了背诵;又进一步理解了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的美,为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打好坚实的基础。
2、展示释疑。学生展示时,我深感有一个不足:由于自己在这一环节上急于求成,忽略了对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落实,没能做到从作者到字词注音、解释的步步落实,因此只是在个别学生对课文翻译的“提问”和“提醒”中,我就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这样做忽略了部分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我想:如果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中,再加入小组间的交流,把注音和解释掌握不准的地方呈现或小组间互相加以指正效果会更好。但是,本节课对于小组的评价没有做到当堂体现,以至于有些学生的兴趣没能充分调动起来。课堂的气氛明显没有平时上课活跃。
本节课教学的亮点在于课上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的作用,对重点问题进行强调,对疑难问题进行点拨,从而体现课堂的高效。
这节课上完,觉得受益匪浅。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这节课我教学设计环节上颇动了一番脑筋。这次公开课,我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字词、注音、解词等基础知识,虽然因为我的急于求成,没有顾及到部分同学的不成功,但是我能看出大部分学生能有独立阅读、思考的意识和习惯。想一想,此节课的问题还真多,比如基础知识的落实,比如对学生小组评价的落实,比如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当然,此节课的学习目标基本落实,有一定的教学效果,我想,这节课不仅使很好地落实了高效教学,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也会很有帮助。这节课,可以说不仅学生的知识有所提高,更是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我理想的课堂,今后努力的方向
结合前面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结合其中我发现的问题,我觉得要实现一节理想的课堂,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1、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从平时的教学,到导学案的设计,以方法引导为宗旨,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新课改理念强调的就是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组内的再分组,二人一组的互评互改、四人一组的强化指导、八人一组的共同探讨,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落实对小组学习的评价。例如,每组根据组内情况分为①到⑧号,而只要答对问题,也按号对应加分,从而带动学生的小组意识,力争让中差生树立信心。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湖心亭的雪景。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总之,要真正落实堂堂清、人人清、步步清。抓好“堂堂清”贵在坚持,每节课都这么做,才能使同学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就是要向45分钟的一节课要效率,就是要真正实现每一节课的所学知识,达到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让每个学生都能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让语文思想在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绿树成荫。我觉得自己这节课有成功,有遗憾,今后我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授课中多些成功,少些遗憾。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3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组西湖风光图为例,引发学生对西湖雪景的好奇,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接着简介作者,提醒学生注意:张岱少为富贵公子,明朝灭亡后就不做官,入山著书。有着这种经历的人,他的文章会流露出什么情感。带着这个疑问,和学生一起去赏读文章。
一是赏雪景。这是一篇非常简短的文章,在同学反复朗读之后把文意疏通,便开始研读课文。从标题入手,写湖心亭看雪,必然要写雪景,于是先引导学生欣赏雪景之美,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雪景之美?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有什么表达效果?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二是品痴人。欣赏到如此美丽雪景的张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同学们想用一个什么字来形容他?学生思考片刻后异口同声的答道“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应该是痴迷、举止异常。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接着,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三是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之喜来分析作者之喜。但是作者只是一时之喜,他终究还是孤独的,结合背景资料和作者生平,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
最后以一副对联的形式总结全文。上联:腊月西湖雪大下联:更定湖亭人痴。此时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课文了,于是以仿写诗句的方式再次巩固对文章的理解。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紧抓重点,突破了难点。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是完满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学生去总结,这样的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定义给学生讲的比较抽象,能够结合例子再加以说明,学生较容易理解,但是没有让学生课堂上练习,检测他们的掌握情况。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4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字词解释和文义疏通让学生在预习中对照课后注解完成,有疑难小组交流解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5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再联系《红楼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至此,学生较容易理解作者所说的“痴”了。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湖心亭看雪》07-03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0-02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07-11
初二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练习及答案11-10
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方案10-02
鄂教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学案07-13
二年级上册语文看雪教案06-06
三年级语文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11-17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看雪》第二课时教案01-09
八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工作计划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