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与时代新人

2022-05-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新时代与时代新人

红色文化资源与培养时代新人的德育路径建构

摘 要: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德育作用,建构红色文化资源与培养时代新人的德育路径,应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同感;要发挥高校党(团)支部聚合效力,增强活动的联动性;融合“线上”+“线下”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品牌效应;建立双向交流机制,引导新时代大学生进行理性判断;建立红色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完善红色文化教育的考评制度。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时代新人;德育;路径建构

黨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命题。时代新人的培养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培养应从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国际视野、文化知识、创新精神、身心素质等各方面进行锻造。在这一锻造过程中,红色文化资源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的宝贵财富,它在精神价值、内涵特质等方面与大学生德育的基本内涵是有机统一的,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优质德育资源。对红色文化资源与时代新人培养之间的德育路径建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的培养的典型代表群体,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锻造当代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对时代新人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代表性意义。本文选取当代大学生为群体代表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一、广东对红色文化资源德育功能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广东省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仅在红色文化资源的物质表现层面,据统计,广东省约有4300处革命遗址(包括313处红色军事文化遗产),12处被列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处红色景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与此同时,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驱与前沿省份,在改革开放40年中形成与发展的以“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精神,亦是广东地区各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精神层面的红色文化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在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如广州市依托中共三大会址、“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中共广东区委旧址”等红色革命遗址开办“新时代红色文化讲习所”,通过情景式、体验式、互动式的宣讲教育,将红色革命遗址打造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大学生德育路径的思想阵地,实现将线下教育、线上展播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学习宣讲新常态。[1]韶关市以每年的“七一”、“八一” 、“十一”和烈士纪念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为重要节点,有针对性地策划红色主题活动,确保重要节庆日、纪念日活动不断线,革命传统教育不断层,取得了红色文化育人的良好效果。

与此同时,广东各高校在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方面,亦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中山大学与广州新红课教育研究中心联合进行教育管理部门立项、大学承办、校企合作方式,打造“南方红课”。各高校积极支持鼓励学生参加“青年红色之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把红色文化资源对接“互联网+”项目,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打造具有广东特色、广东风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高地。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广东大部分高校存在对红色文化资源缺乏创新性融入、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红色文化体系教育、开发程度较低,市场的识辨度和影响力不高等问题。

二、红色文化资源与培养时代新人的德育路径建构分析

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德育功能对时代新人培养的作用,关键在于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培养时代新人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即建构科学有效的红色文化资源与培养时代新人的德育路径。

(一)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同感

所谓认同感是指人某一理念或者事件的价值认同。对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的认同感是进一步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德育功能的前提与目的。据调查显示,约47%的广东大学生对广东红色文化资源只“了解一点”,“非常了解”的广东大学生只占调查人数的7%左右。与此同时,在不少当代大学生的眼里, 红色文化资源所承载的意义比较浅层, 把以往的生活环境与现今的生活环境相对比,在不少当代大学生们的脑海中,红色文化资源所内涵的诸如“中国以前所遭受的苦难”等情境只是一种符号表达,在实际生活中不少当代大学生很难有深刻的体会。“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2]红色文化资源所内涵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真诚奉献、全身心为人民服务等精神内核,是在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不能忘却的精神动力。

因此,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功能,首先应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同感。与此同时,大学生的文化自觉程度比较高,在选择、评价和接纳文化上大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故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同感,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行为特征,从而明晰新时代大学生在接受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此外,为了随时了解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精神诉求,我们还应深入调研,了解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的动态变化。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辩证地借鉴其他文化以倡导主流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多元文化共同发展。

(二)高校党(团)支部要发挥聚合效力,增强活动联动性

高校党(团)支部是高校学生组织的核心与战斗堡垒,是实现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高校党(团)支部作用发挥有待进一步提升,不少高校党(团)支部从严治党、从严治团的落实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不少高校党(团)支部开展的教育或实践活动易流于形式,活力不足,忽视对教育内容的深入研究和跟踪研究。在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层面,据调查显示,接受问卷调查的54%和48%的广东大学生认为党(团)支部是学校开展红色文化资源活动的组织者,但有45%的调查者认为本学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实施效果一般。

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表现载体多样。在物质层面有各类革命遗址、纪念馆所,在精神层面有诸多精神表现,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高校党(团)支部在开展红色文化资源主题教育活动时,应从顶层设计入手,做好系统规划,要保证每个子活动尽量不单一、不独立,而是有主线、有关联,各活动主题相呼应、相统一,增强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在不同部门间和不同时间上的联动性和延续性。与此同时,开展红色文化教育,高校党(团)支部要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地域、交通等实际条件,结合省情、校情和学生实际,充分利用本省、本地区和本校的宝贵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如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红色主题征文比赛、红歌会、红色诵读、微党课、“红色之旅”社会实践、体验式“爱国主义教育”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可以以“红色文化节”或者“红色嘉年华”的形式联动展开,使其更具有节目氛围和活动效果。同时,要加强实地教育,走出校园,走进历史,多组织户外实践和教育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在现场学习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这些实际实践与体验,都要比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内容丰富得多。与此同时,为了克服与预防某些学生只是拍拍照的敷衍“交作业”心态,高校党(团)支部可以派优秀党员教师代表领队和督查红色文化资源体验与实践的实质性进展。

(三)融合“线上”+“线下”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品牌效应

新时代是新媒体的时代。新媒体不仅仅是工具,也是生活中的 “肢体”。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功能,不能离开“互联网+”的思维。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我们应融合“线上”+“线下”的红色文化资源,使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功能实现最大化。就“线上”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而言,高校可以充分运用微信、博客、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资源,充分运用新媒体资源的灵活性,克服不少大学生注意力薄弱和认识碎片化的不足,实现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接受思想教育的“随时性”和“随地性”。与此同时,高校应大力建构与开设红色文化社区,给大学生提供共同讨论有关红色文化资源内容的新闻热点和移动社交学习红色文化知识平台。不可忽视的是,红色文化资源学习交流社区的平台,应制定完善的监督与监管机制,以保证形成优质的红色内容输出。

就“线下”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而言,高校应该加强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资源建设,加大红色文化教育的投入,充分运用各种建筑和设施等载体中介,同时加入红色文化元素,优化大学校园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培养立场坚定、素质过硬的红色文化教育宣讲队伍,营造良好的红色学习氛围。针对“线上”和“线下”融合路径,高校应利用自己的门户网站红色文化主题学习教育专栏,并新媒体平台创建“微党课”,分学习板块制作小课件,让大学生们可以自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红色艺术作品的形式呈现学习效果,进一步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大众化、时代化。

(四)建立双向交流机制,引导新时代大学生进行理性判断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阵地。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各类思潮在不断的侵袭着高校师生的头脑。2018年1月,针对某些网站或自媒体平台恶搞《黄河大合唱》等红色经典及红色人物视频,文化部加大力度对此类问题进行排查清理,并要求各单位要自觉抵制恶搞红色经典及红色人物的相关互联网文化产品,积极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截至2018年1月30日,有关互联网文化单位共清理恶搞经典革命歌曲视频3898条、恶搞红色音乐165首[3]。为了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学习教育环境,高校应聘请政治理论性强且政治敏感度高的党员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在网络平台建立红色文化资源阵地,如红色文化资源库、红色文化资源公众号、红色文化育人论坛等平台,对当代大学生关注的带倾向性、群体性的红色文化教育或者红色文化资源等热点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利用“老师-学生”、“线上-线下”双向交流的方式指导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学习与讨论,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用正确价值立场、价值观点进行分析,纠正其立场、思想或言论中的错误或以偏概全,从而进行实时互动。在这一双向交流过程中,高校应以现实的例子作为教材,教育新时代大学生如何甄别网络信息,学会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从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剔除那些带有庸俗化、恶俗化的内容,从而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工具进行红色文化资源的学习和研究,并旗帜鲜明地将正确的学习研究成果传递给他人。

(五)建立红色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完善考评制度

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实现,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育长效机制和考评制度。一方面,在教育制度建设上,高校应制定系统的红色文化教育方案。在教育设计上,应按照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红色文化主题教育,以“选课”的方式让新时代大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并采用年级递进与内容深度挖掘的形式进行有目的性的系统教育;在第二课堂教育实践中,加强对党员教师、学生干部等师生的红色文化的培训,鼓励他们在其所在的党(团)支部定期开展红色文化资源活动,如定期开展红色文化主题班会,定期对红色人物进行深入学习等。

另一方面,高校应完善红色文化教育的考评制度。考评是一种激励手段,是对学生学习绩效的检查验收标准。制定合理有效的考评标准,不仅要结合高校德育的总体目标,同时还要考虑到院系、班级的实际情况,更要根据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施标准,制定切实可行、具体的考评制度,从“软教育”中提取“硬指标”,使目标更加明确,教育效果更明显;要遵循民主、公开、实事求是的考评原则,对于表现優秀、突出的个人、组织进行表彰,以激励其更加出色并带动周围氛围。反之,对态度不认真、应付了事者应给予批评,从而使高校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文化资源的一种,其对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4],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进一步继承、弘扬和传播红色文化精神,夯实大学生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佳翠.遵义三线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121-122.

[2]张首先.红色文化的价值资源与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77-79.

[3]张建利.还敢恶搞红色经典?文化部:严肃查处[N].2018-2-2,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o/2018-02-02/doc-ifyremfz3956676.shtml.

[4]王玲,陈昱霖.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实现[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8(11):2-3.

作者:罗雄 黎易敏

第2篇:时代新人视域下历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机制研究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任务。时代新人视域下树立正确历史观对加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加强历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机制研究需要从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及历史逻辑三个维度出发,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刻融入历史,厚植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意蕴,“以史化人”,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以历史思维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从而引导大学生更好地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时代新人 历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以史资政,以史励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新时代新使命对时代新人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历史,发挥历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增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感,为大学生更好地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

一、现实逻辑: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非常重要。然而由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采用大班授课,教学形式单一,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强,再加之大学生重视专业课轻视思政课,造成大学生难以理解历史的深刻内涵,缺乏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导致大学生历史知识体系难以完整构建,无法深刻揭示历史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也难以将历史和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从而缺乏客观解读历史、辩证认识当下、科学预见未来的历史思维能力,难以找到坚定“四个自信”的历史逻辑和历史依据。

二、理论逻辑:历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价值引领作用

学习历史,可以提升大学生历史认知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感。学习历史相关重要论述,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为大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掌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辨别本质与现象、主流与支流的历史观,用科学的态度对历史进行客观评价,掌握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并在研读翔实准确的史料并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客观认识和正确解读历史,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以及改革开放史,深刻领悟“四个自信”的历史底蕴,为深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以及文化的认识奠定了历史基础和理论支撑,从而引导大学生更加理性地坚定“四个自信”,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历史逻辑:历史融入“四个自信”的深刻內涵

(一)坚定道路自信

道路自信是指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建立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找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华民族面临巨大危机,各阶级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但均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且证实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28年,最终建立新生的人民政权,并逐步走上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道路。事实证明,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推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过了十年艰苦探索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对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认识不足,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生产力造成消极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深刻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开始走上改革开放发展道路,促进经济的飞速增长和国力的逐步强盛。事实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社会主义。通过学习历史相关重要论述,引导大学生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道路,是在党领导下的强国富民之路,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路,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认同。

(二)坚定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真理性的自信。中国共产党在进行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源于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实践,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根本问题,是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它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焕发出了强大的真理力量,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历史思维和理论支撑,对于新时代深化改革开放,对于新时代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具有重要历史指导意义。

(三)坚定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群众路线,坚定人民立场;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包含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思想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符合人民的意愿;近代以来,各阶级寻求救国救民的探索均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在于他们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走出一条不同于苏联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将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实行改革开放,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可以极大地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保障与发扬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和谐,而且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解决民生问题,展现出了巨大优越性。

(四)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先进性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根基不仅包括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还包括在中国革命、建设历史实践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五千年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生力量,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大学生要坚持学习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从历史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传承和发扬优秀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要深刻了解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深刻明了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内生力量;要对传统文化和历史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现,服务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国革命文化孕育于伟大的革命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源头,蕴含着乐于奉献、不畏艰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红船精神,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党巨大的政治优势,是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财富。新时代,我们国家注重提高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有着5000多年连续发展的文明史,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时代新人视域下,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需要深度融合历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重充分發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并贯穿“课程思政”理念加强对大学生历史理论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厘清历史发展脉络,使历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地生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培育大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价值认同感,从而增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同感,帮助大学生坚定思想站位,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从历史逻辑出发凝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共识。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01).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习近平致信祝贺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幕:实现中国梦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N].人民日报,2015-08-24(1).

作者:贾文娟

第3篇:内在契合与耦合共进:课程思政建设与时代新人培育之关系优化研究

摘要: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有效路径。在理论层面,二者具有四维逻辑契合性,体现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学术逻辑与社会逻辑的统一,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统一。在实践层面,二者具有三维耦合共进性,能够以正面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说服学生,以端正的行为示范影响学生,实现价值正人、学识启人、行為化人。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时代新人的知识与能力,实现“一体化”与“融合式”培养。现阶段,高等院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实践的必然,在现有基础上采用科学有效的路径,全程、全员、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在时代新人培养过程中的综合效能,需要打通教育教学过程、内容、管理等环节,构建过程优化、内容凝练、管理创新的新时代“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

关键词:时代新人;课程思政;理论契合性;实践耦合性;育人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27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020年7月10日。这是我们党对时代新人的定位与期待,亦是对高等院校在时代新人培养方面的要求与嘱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新华社:《立德树人,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2016年12月8日,http://news.cctv.com/2016/12/08/ARTIDajATUy6TXqJPWq19Fj6161208-shtml, 2020年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精辟论述强调了课程思政建设与时代新人培养之间存在高度的逻辑契合性:课程思政建设是时代新人培养的重要进路,时代新人培养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归宿。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时代新人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2020年5月28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年7月8日。课程思政以思政课程的天然价值引领为起点,与高等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相互协同,聚焦时代新人培养目标,形成系统性合力。在时代新人培养过程中,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多元功能,这是因为课程思政与时代新人的天然特质具有内在契合性,在时代新人培养和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中,通过动态耦合可以促进二者同向同行、协同发展。有鉴于此,把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切实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梅强:《以点引线以线带面——高校两类全覆盖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18年第9期,第20-22页。才能培养出个人思想与国家理想同心同向,个人本领与社会发展高度一致,个人担当与历史进步同频共振的时代新人。

一、课程思政建设与时代新人培育的逻辑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教育的目的而非手段。课程思政日益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理念的新共识,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不仅应当重视知识传输,更应当注重价值引领。结合我国实际,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使命的达成与时代新人培养目标的实现可以被视为同义表述,因此,高校需要注重系统性、目的性、方法适用性,科学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律。中国特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必须矢志不渝地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培养时代新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立德树人方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生力量,所以,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与时代新人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在逻辑上存在必然的契合性。这一契合性具体表现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学术逻辑与社会逻辑相统一,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相统一。

(一)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而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是塑造时代新人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和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瑕的伟大人物。个人价值内在地包含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人的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个人价值的实质在于他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若没有社会价值,自我价值便无法单独存在。换言之,个体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体,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应当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保持一定的适应性。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高等院校的核心使命是立德树人,高等教育应当致力于培养有勇气担当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有能力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有责任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人。中国特色课程思政体系建构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全新认知,理顺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进而搭建了促成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在高层次上达成统一的新通路。让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是培养时代新人、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项全程性、综合性的工程,需要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共同发力,教育教学各个子系统都要协同配合,而不应仅仅由思政课程来承担。高校应构建培养人、塑造人、锻造人的教育教学环境,积极连接整合多方资源,把握认知规律与发展规律,动员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高校学子只有在持续不断的学习、积累、反思中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深刻认识到无论今天的所学专业是什么,明天的身处领域在哪里,只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就能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时代新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相连,只有致力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个人价值才能够实现,人生才有可能变得立体而丰满。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

课程思政体系建设需要平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二者的完美结合正是时代新人之必然标准。杨叔子院士是倡导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旗手,他认为,“科学与人文同源共生,同属文化整体,因而彼此交融、不可分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科学中应有鲜活的人文精神内涵,而人文中应有宝贵的科学基础。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科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是逻辑的、实证的、一元的,是独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的。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我们的活动越符合社会、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就越人文,就越善。所以,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还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因而人文不同于科学,人文往往是非逻辑的、非实证的、非一元的,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杨叔子:《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2002年6月14日,http://www.cas.cn/xw/zjsd/200906/t20090608_640991-shtml, 2020年7月20日。经历了八个多世纪的时空演进和历史沉淀,现代大学逐渐明确了内外部职能:培养人才、发现新识和服务社会。排在首位的是培养人才,即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学术思想知识化,课程思政也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课程+思政”,更不能由此导向强烈功利化的社会价值观。育人具有丰满的内涵,而非“创造器物”,应当“以术入道”“以道驭术”,方有可能“道器相济,兼有天下”。培养时代新人不仅要增加科学知识,更应当开展扎实的科学研究,形成创新的科学思想,坚守正义的生命底线,促进理性的社会发展,在此基础上修正个人价值观,进而优化社会价值观。课程思政应当是传播科学知识与提升人文素养的综合体,是知识体系、认识体系与价值体系、伦理体系的统一体。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培养的时代新人,不仅要有理论素养,掌握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还要怀有国家意识和人文情怀,尊重民族传统,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平衡发展。

(三)学术逻辑与社会逻辑相统一

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追求的目标应当是合规律性的学术逻辑与合目的性的社会逻辑相契合,培养时代新人既要增强学术能力,又要服务社会发展。高等教育要服务于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时代精神的发展与民族精神的革新。事实上,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必然涉及学术逻辑和社会逻辑两种取向。学术逻辑意味着坚持学术标准,探索知识本源,发现事物规律,验证科学结论,取得原创成果;社会逻辑则意味着满足社会公众需求,回应社会重大关切,预测社会发展趋势。二者之间应当维持一定的张力,在探索新知、创新科技和成果转化、造福社会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就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和时代新人培养的协同发展而言,扎实的专业素质、浓厚的家国情怀、系统的思政教育缺一不可,进而对学术逻辑与社会逻辑的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在向青年学子传播知识和真理的同时,更应当引导他们时刻铭记人民群众的需求,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人才个性化成长需求,国家在新时代对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期许,宏观社会发展的需求将引导时代新人在自我实现和服务社会相统一的进路中完成自我超越,在实践中自觉地重塑生命、重塑灵魂。不仅如此,培养时代新人的社会逻辑还应当被赋予更深刻的含义:拥有长远眼光,传播正面能量,甘于忍受委屈,乐于承担责任,勇于接受使命。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应当是立体多向度的,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更要重视课外育人——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术积极性,注重实践能力,提升社会敏感度,进而实现学术逻辑与社会逻辑的统一。

(四)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相统一

所谓“传道”,以价值导向为目的;所谓“授业”,以传递知识为手段。“传道授业”意味着价值教育和知识教育相结合,知识教育是载体,支撑价值教育目标,在知识传播的全过程中,价值观起着引领作用。在现代高等院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价值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统一的。知识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以客观形式呈现的人类文明之有益成果;价值属于主客体关系范畴,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或意义。从认识论的视角观之,知识教育的重心是传授理论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开发学习能力;从价值论的视角观之,价值教育的重心是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传承核心价值,塑造社会共识,鼓励探索创新。在教育实践中,知识教育是手段,价值教育是目的,呈现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中,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可以被视为学界前辈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智慧结晶传递给后辈的活动,其中涉及的知识素材不可避免地带有前辈的“主观痕迹”。现阶段的“主观痕迹”体现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使命,以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为根本任务。教师不能过分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价值教育,亦不能脱离知识属性一味进行价值说教,知識教育和价值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具有不可分割性、融入性、嵌入性与渗透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这就要求课程思政体系建设逐步从优化内容向凝练方法过渡,即引导时代新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各专业教师在知识传授的全过程要特别注意价值观塑造的全程性,坚持较高的政治站位,善于从培育“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的政治高度,结合专业知识传播世情、国情、民情,对时代新人进行价值引领。概言之,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优化时代新人培养路径,既要把价值引领暗含在知识传授之中,又要在价值传播中强化知识底蕴,打通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创造性地推动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协同融通、同向同行。

二、课程思政建设与时代新人培养的耦合共进性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李克强作出批示》,《人民日报》, 2020年7月30日。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要不断修炼“内功”,把个人成长之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战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等国家发展之路紧密结合起来。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重地,无论本科生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都是至关重要的,其重要性体现在提升时代新人的创新能力、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助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诸多方面。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与时代新人培养在实践维度具有耦合共进性:课程思政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向时代新人培养体系输送正能量,时代新人的养成可以对课程思政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提供积极的能量反馈。这种耦合共进性具体体现为以价值正人,以学识启人,以行为化人,即以正面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说服学生,以端正的行为示范影响学生。

(一)以价值正人:守正创新铸新人,专业育人提质量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愿景,面对决胜三大攻坚战役的时代重任,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期待,时代新人只有在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等诸多方面符合新时代的新要求,才有可能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高等院校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应当在提升学生政治觉悟、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的同时,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职业道德伦理在时代新人的培育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场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以尊重历史、包容创新的姿态引导学生站在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的交汇点上,正确处理个人、社会、国家之间的价值关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体在是非判断时的实践自觉。围绕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价值准则,全力推进时代新人价值守正创新工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全涵盖。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要延伸到社会层面,进而到达国家层面,从中实现个人的价值目标。高等院校开设的所有课程,无论专业课程还是思政课程,都应当传递价值、追求真理、触及真情,实现“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的双重目标。

复旦大学特别强调育人过程中的价值引领,要求课程思政建设深度浸润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充分体现了“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复旦育人特色。焦扬:《办好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人民论坛》,2019年第7期,第6-8页。自课程思政建设之初,复旦大学即明确了教学原则,坚持“方向上旗帜鲜明,方法上润物无声”。一方面,课堂教学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所有课堂都要充分发挥内在的品格培育功能。另一方面,要求做到“专业不减量,育人提质量”,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交织交融、相辅相成,起到拨动心弦、引起共鸣的点睛之效,实现“教书”和“育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同时,复旦大学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和育人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积极探索适合各学科各专业的课程思政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人文社科类课程是涉及意识形态的关键课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以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贯穿各门课程,铸魂育人,构建起专业课程、前沿讲座、实践项目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将学科建设的最新成果及时融入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建设,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理工类的课程思政建设注重科学思维训练和科学伦理教育,培养学生建设科技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在教授理工科的专业课程时,应顺势引入我国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帮助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医学类专业要以人文医学教育为载体,促成课程思政落地生根,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仁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争中,白衣战士中很多是80后、90后甚至00后,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时代新人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高等院校将白衣战士的抗疫“硬核事迹”融入课堂教学中,能够实现主流价值引领和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

(二)以学识启人:学识构筑强磁场,课程思政深融合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2020年5月28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年7月8日。以学识启迪时代新人是高校教师的重要使命,新时代赋予学识更加广阔的意蕴和内涵。就意义而言,学识不仅是学术认同,更是价值认同、情感认同以及行为认同。就目标而言,学识不仅是“唯术独尊”,更是“道术结合”。就内容而言,学识不仅是静态的学科理论知识,更是动态的学养知识体系,学识与学生的认知需求、成长规律相互建构。就传输而言,教师单向度的课堂讲授是不够的,教师与学生要开展双向互动,利用研讨教学、线上教学、情景模拟、翻转课堂等新方法。“这个过程是一个化学反应,是把‘干巴巴的说教’向‘热乎乎的教学’转变的过程,是把教师的‘我要告诉你’向学生的‘我想学什么’转变的过程,是让课程思政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过程”。叶雨婷:《课程思政:把“我要告诉你”转变成“我想学什么”》,《中国青年报》,2020年7月15日。高校教师以学识启人,就是要不断拓宽视域,不断创新思维,不断融入新知,不断更新方法,根据不同的學科类型,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立足中国本土,传承中国精神,创造中国奇迹。

武汉大学秉承“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积极推进学生、教师、课程思政、学科、环境五位一体,开展“五个思政”建设。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武汉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培养方针,始终坚持践行“以学识启人”,全校师生身体力行,共同拓展学识的内涵与外延,创新性构建疫情思政-人文课堂、疫情实战课堂、疫情防控知识微课、疫情心理健康微课等,多学科多角度开展与疫情相关的专项研究,将抗击疫情中凸显出的中国行动、中国精神、中国经验有机融入学识教育之中,将疫情危机作为课程思政建设契机。武汉大学医学部临床学院的教师们白天奋战在抗疫前线,晚上还要录制专业教学视频,“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生命至上、救死扶伤”不仅是医学的专业精神,更是危难关头勇于承担的时代精神。武汉大学还邀请多位院士为本科生开设“最奢侈的专业基础课”,窦贤康:《坚持立德树人 构建课程思政大格局》,2020年6月9日,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20n/2020_zl30/202006/t20200609_464044-html,2020年8月8日。德高望重的业界泰斗以魅力课堂吸引学生,以大师风范引导学生,以家国情怀激励学生,顶尖学者们传递的不仅是专业基础知识,更是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卓越的工匠精神、赤诚的家国情怀。毋庸置疑,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无形之中构筑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学识强磁场”。此外,武汉大学以跨院系名师讲坛、圆桌会谈、读书会等为抓手,打通校内外、院内外、课内外的多方资源,以学识串联为核心,发掘“融课”的结合点,推动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做实做强课程思政“融课”体系。

(三)以行为化人:亲师信道强能力,导学思政铸灵魂

古语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正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经师”即经书讲解者与知识传授者,“授业解惑”;“人师”则是道德知识传播者、正义美德传承者,“以身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座谈中指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教育者先受教育。当代高校教师肩负培育时代新人的大任,应当强政治、深情怀、新思维、广视野、严自律、正人格,以行为化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德立身、以德立学、知行合一。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高校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示范者与引导者,以正面的言传身教深刻影响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这是课程思政赋予新时代教师的灵魂意义,凸显了师者示范性行为对学生的重要性。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应当有过硬的政治素质、精湛的业务能力以及高超的育人水平,能够精准把握学生的价值共鸣点、情感触发点、行为模仿点。高校教师应成为“双导师”,推动时代新人专业成长与精神成长,做到教学和教育相辅相成,教书和育人相伴相生,言传和身教相得益彰,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互配合,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缺一不可。通过课程思政体系建设,高校教师不仅培养了时代新人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以及价值塑造能力,还实现了自我发展,真正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近年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已经开始尝试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许敏:《本科生导师制的多维模式构建:理论基础与创新路径》,《阅江学刊》,2018年第6期,第94-100页。导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关系普遍存在,既深刻影响时代新人的求学过程,还将贯穿导师和学生的学术生涯,体现“师承”属性。大学生是时代新人的中坚力量,这个群体数量庞大,思想观念日渐成熟,社会角色日益多元,社会贡献日趋重要。有鉴于此,在重视课程思政这个核心育人进路的同时,更要充分拓展课程思政的育人外延,立足新时代的导学思政关系,特别注重在导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中无痕植入价值引导的内容,特别注重师徒关系的正向演进,特别注重导师在学生的价值选择、思想塑造、行为引导等方面的综合影响。营造“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导学思政”互补互嵌的新格局,有益于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目标。导学思政的实践大多聚焦于学术科研、个人生活与职业选择三个层面。杨斌:《“导学思政”凝聚三全育人合力》,2020年6月9日,https://www.eol.cn/news/xueshu/202006/t20200609_1732341-shtm,2020年8月13日。事实上,这三个层面的导学互动包含了深刻的递进关系:学术科研的导学思政是重要基础,个人生活的导学互动是有力支撑,职业规划的导学互助是发展方向。具体来说,学术科研的导学思政聚焦学术价值引领,导师开展学术指导,师生共同参与科研攻关,从而实现基于导学合作的师生双向互动:导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帮助学生由知识接收者升级为知识生产者;学生的知识反馈激发导师思考,帮助导师更新教学观念,优化培养模式。个人生活的导学思政聚焦人文情感关怀,导学互动的场域可以拓展至社区、运动场等诸多非教学、非正式的场所,共同活动、集体运动等形式有利于凝聚共同兴趣,加深了解、增进信任、畅通交流。职业发展的导学思政聚焦就业方向引导,导学互动拓展至广阔的社会之中,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为载体。导师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现实社会,分享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明晰个人目标定位,规划职业发展路径,让个人发展主动贴近社会需求,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的深度契合。

三、新时代“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的优化路径

课程思政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有效路径。在理论层面,课程思政建设与培育时代新人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学术逻辑与社会逻辑、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等四个维度存在逻辑契合性。在实践层面,课程思政建设以价值正人、以学识启人、以行为化人,即以正面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说服学生,以端正的行为示范影响学生,课程思政建设与培育时代新人耦合共进。2020年6月,教育部颁布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2020年5月28日,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2020年7月8日。高等院校培育的时代新人应当是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价值塑造是育人事业的首要功能。高校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的同时要无痕地塑造价值,“一体化”“融合式”地培养时代新人的价值观,扩大知识储备,提升综合能力。课程思政是提升时代新人培育效能的有益抓手,思政元素要连接所有课程,贯通所有教育环节,每一门课都要具备立德树人的内涵。张晓明:《融合教育成就全人的时代内涵》,《创新》,2020年第3期,第93-99页。现阶段,高等院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实践的必然。各高校应在现有实践基础上探索科学有效的路径,全程、全员、全面提升课程思政的综合效能,打通教育教学的诸多环节,凝练内容,优化过程,创新管理,构建新时代的“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

(一)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所谓全程育人,就是要在教育教学全过程渗透培育时代新人的理念方法,就是要在育人的各个环节将课程思政做真做实做精。打造新时代的“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首先要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做到“三个兼顾”。一是要兼顾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正确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双向定位问题。在教师方面,教师要全面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接受能力,找到学生兴趣点和触动点的交汇处,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起来。在学生方面,在课堂中,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主体,参与式学习、浸润式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身体与心灵、形式与内容、专业与思想等多个维度投入教育教学的实质运行过程。二是要兼顾传统课堂的灌输性与创新课程的启发性,正确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方法选择问题。“灌输式的传统课堂”是中性的表达,不是否定性的评价,不等同于消极被动的“填鸭式”教育。恰恰相反,专业理论重视逻辑推演过程,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确有实践合理性。传统课堂的灌输性强调教师的作用,教师向學生单向供给,问题启发式教学则强调师生双向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对学生的问题给出针对性的反馈,是一个提出需求、回应需求的过程。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教学方式与创新方式相结合意味着不仅要优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还要与时俱进地引入案例分析、分组研讨、多媒体教学、慕课微课、情景模拟、微电影展示等新型教学方法。三是要兼顾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统筹育人资源。在时代新人培育过程中,既离不开思政专项课程理直气壮的显性教育,又离不开其他专业课程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隐性教育应当构建一张无形的“聚力网络”,打通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资源,《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2017年12月5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2020年8月17日。使资源有效链合,相互支撑。

(二)凝练教育教学内容

高等院校对时代新人的培养应当把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统一起来。建设中国特色时代新人的培养体系,要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将价值引领、思想引导、意识提升无痕融入每一门专业课程之中。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围绕时代新人的培育,以“五育”为要务,高度凝练教育教学内容,正确处理专业教育和思政渗透的关系,全方位提升育人的整合效应,避免出现“貌合神离”的现象。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质量,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针对课程的类型与特点,高校应凝练课程思政内容,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综合实践课的关系,使三者同向同行、同心发力、协同育人,不断增强时代新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勇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任,致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设置应当围绕德育、美育、体育三大任务,实现以德育人、以美化人、以体强人的目标。高等院校要从个人、社会、国家三重维度提升时代新人的家国情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时代新人品德修养的核心要义,追溯国家发展轨迹,用时代楷模的案例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品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使命的关系,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增强“四个意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应当以增强体质、磨砺意志、健全人格为目标,设置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以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激发创新为目标,设置多种类型的美育课程,引导学生将真善美作为终身追求,对假丑恶产生本能的抗拒。高校在设置专业教育课程的内容时应当围绕智育目标,以积累专业知识为要务,结合不同学科的特征与优势,梳理学科发展历程,不断激发时代新人的专业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引导他们主动将理论学习、智力训练的行动与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将爱国情怀与为国奉献紧密结合起来,将本土的传统视野与全球的开放视野紧密结合起来,将专业基础知识与学科前沿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抽象的专业理论与具体的实践问题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培养更多作风优良、理论扎实、实践丰富的时代新人。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设置应当围绕社会现实,以增长见识、开拓眼界为要务,以知行合一、学思相融、创造创新为原则,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开设类型多样、覆盖广泛学科的综合实践课程,通过专业实验、社会实践、创新项目、学术锻炼、志愿服务、生产实务等具体形式,教育引导时代新人尊重劳动、参加劳动,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传承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教育教学内容不仅要鼓励时代新人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帮助他们提升实践力,锤炼意志力,从而实现高等院校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

(三)创新教育教学管理

构建新时代的“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和凝练教育教学内容固然重要,但是,二者功能的有效发挥离不开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有序运行的管理体制、多元协同的内外资源以及高效有力的教师团队,只有依靠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才能凝聚这些重要因素。第一,顶层设计科学合理。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全国所有高等院校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改革,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结合目前的高校实践,将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无疑是可行之举。在校级层面,可由校党委书记挂帅,推动形成“大思政格局”,综合统筹思政资源“一盘棋”,成立“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工作委员会”等机构,设立跨部门的课程思政议事机制,召集教务、人事、学工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与一线教师代表共同制定实施方案,坚持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相统一的原则,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供给侧改革”,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打造线上线下广泛互动、形式灵活多样的移动智慧课堂,切实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管理体制有序运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不仅需要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更需要教育教学部门与行政管理部门的同频共振。具体而言,各教学单位、各行政部门要把课程思政的制度设计落到实处:教务部门出台课程思政教学细则,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人事与教师发展部门在教师培训、考核评价、绩效激励等诸多环节增强思政意识、融入思政元素、体现思政要求、引入思政指标,力求每门课程都能彰显育人功能,每位教师都能承担育人重任。第三,内外资源多元协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离不开校内教育资源与校外实践资源的有效整合,时代新人既要拥有过硬的理论素养,又要拥有卓越的实践技能,深入社区、企业、党政机关等社会大课堂,积极参加讲座、研讨、辯论、调研、实习、服务等课外实践,深化理论知识,将认知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动,在实践中运用并修正理论,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第四,教师团队高效有力。教师团队建设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高等院校应提升教师政治觉悟,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发扬教师教学艺术,为教师提供自由的教学、科研平台,鼓励实践、互动、交流。高校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需求,定制课程思政培训内容,支持教师提升专业技能,为教师提供宽松的成长与晋升环境;将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纳入教师考核指标体系,给予不同的奖励,激励教师成长,建立一支信仰有高度、理论有深度、知识有广度、育人有温度的教师团队。

〔责任编辑:沈丹〕

作者:徐倩

第4篇:高中政治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第二节《新时代的劳动者》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新时代的劳动者》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五课的结论课,在第二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学习了第一框《公司的经营》的基础上,这一框分析了劳动者如何就业、创业;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确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及增强学生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同时也为学习第六课《投资的选择》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劳动光荣、就业的意义,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劳动者维权的途径。 理解:正确认识劳动的权利与意义,理解正确就业观的内涵。 运用:如何择业,作为劳动者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能力目标

在学习劳动和就业时,使学生具有分析就业形势的能力,能够解释市场经济中为什么存在失业现象,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就业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进一步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为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而努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教学难点 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

四、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现实生活热点问题较多,学生较感兴趣,但这些问题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了解较少,因此理解本课内容有一定难度。针对这种情况,要善于整合教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能能够主动参与课堂,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五、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问题探究法,设置悬念,启发思考;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体验探究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阅读“劳动和就业、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初步把握二者的基本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收集就业和劳动者维权的典型案例并制作课件;课前预习熟悉本节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1、公司的含义及类型

2、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切入本框话题。 教师: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了解一下关于劳动、就业以及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劳动和就业

过渡: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劳动?劳动有什么作用? (1)劳动的含义 (2)劳动的作用

学生讨论 发表见解,教师适时引导,提示角度,归纳总结。 ①从个人角度:取得收入、获得报酬、谋生手段。

②从国家和社会角度: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多媒体展示刘少奇接见时传祥以及八荣八耻的图片,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劳动光荣,自觉树立劳动平等,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

过渡:就业作为参加劳动的方式,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3)就业的意义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42页第一自然段

①对国家和社会: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②对劳动者个人来说: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师过渡:就业是民生之本,要生存就必须就业.那么,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如何呢?作为未来劳动者,我们有必要来感受一下.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就业形势的严峻) 教师过渡: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呢?有人认为要靠政府,有人认为完全靠劳动者自己。(多媒体展示漫画)你认为呢? (5)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和评价教材p42漫画中的观点,分析其合理性在哪里,误区何在?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什么启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引导、点评)

教师归纳:就业问题的解决要靠政府,但更应该靠我们劳动者自己的努力。 ①党和政府在解决就业再就业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其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创造、改善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条件与环境。

②作为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切实增强自身素质。

要树立自主择业观;树立竞争就业观;树立职业平等观;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多媒体展示相关视频和图片,使学生在体会和感悟中自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教师过渡:劳动者走上了工作岗位后,就会面临着实现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纠纷时有发生,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经常会受到侵犯,这不,小张就遇到了这档子事。

2、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多媒体显示教材p44上的案例及问题)

学生活动:分析案例 (自主学习,围绕案例交流看法、 回答问题) (多媒体展示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封面。该法全面规定了劳动者的各种权利) (1)我国劳动者享有的主要权利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

2 定的其他权利;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阅读教材p44前两段回答问题: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权益 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②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过渡:那么怎样才能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学生进一步分析案例,为小张支招。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 (3)如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①对劳动者自身来说

A 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有利于维护B 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权益。 B,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 C 要增强权利和法律意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多媒体展示劳动者维权的合法途径)

教师设疑过渡: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仅仅是劳动者自身的事情吗? 思考:党和政府以及用人单位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应该怎么做?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归纳 ②对国家来说

A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B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③对企业来说

企业经营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做到依法经营,自觉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行为。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利用多媒体展示知识脉络并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意义上的角色体验。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就业和劳动者维权问题。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投资理财的选择。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阅读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内容,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新时代的劳动者

一、劳动与就业

a)

劳动的意义

个人的角度

国家的角度

人类社会的角度 b)

就业的意义

个人的角度

国家的角度

人类社会的角度

c)

如何解决我国就业问题

党和政府促进就业

劳动者个人转变观念

3 1.

树立自主择业观 2.

树立竞争就业观 3.

树立职业平等观 4.

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二、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a)

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b)

劳动者应履行的义务 c)

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途径 d)

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必要性

十、教学反思

第5篇:新时代四有新人学习体会

扎实推进****工作 做新时代“四有新人” (原创)

习近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当前最紧要的是把四个带根本性的东西立起来:要把理想信念在全军牢固立起来,把坚定官兵理想信念作为固本培元、凝魂聚气的战略工程,把握新形势下铸魂育人的特点和规律,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

作为新时代的***,***工作者,我认为“四有新人”应当从思想上和业务素质提高上抓起,在坚定奉献理念的同时,紧跟组织的路线,紧盯***的需求,争取不断提高个人道德素质,不断增强个人业务水平,勇于创新,迎难而上,做到用时拿得出,关键时刻顶得上,为***建设蓄力、出力,时刻准备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结合自身工作,我认为新时代的“四有新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加强党的理论学习,增强个人政治素养

思想上紧跟党的领导,紧跟上级思路,做到政治合格,路线一致。在立场问题上要坚定,坚持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信仰问题上坚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信教、不迷信。在自身工作中,应该时刻与上级领导保持一致,工作思路紧贴上级要求,工作目的紧贴部队需要。坚持奉献意识,在工作过程中要勇于付出、舍得付出,坚持一切以大局为重,一切以部队利益为重。

二、 加强纪律意识,端正工作态度

在纪律上要做到遵守服从,严于律己。坚持一日生活制度,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制定好的纪律要坚决服从,上级领导一声令下,个人要坚决执行,不搞特殊、不挑刺、不吐槽,做到令行禁止。加强保密意识,不碰高压线,不打擦边球,严防失窃密事件出现在平日工作上,业余生活中。

在工作态度上,要对任务要求足够重视,对任务执行足够坚决,做到严格把关、保质保量。***工作是一项重复而又繁琐的工作,但不能因为重复而变得麻木,更不能因为繁琐而缺乏耐心,要知道***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性能发挥、部队的战斗力水平;作为新时期的***人,应当将端正、认真、耐心贯彻于工作的始终,贯彻于每个参数的计量上,做到总体问题严格把关,具体问题细化处理,关键问题精雕细琢。在工作中要敢于承担,敢于创新,要想在***工作过程中有所突破,还需***人不断努力,结合大量、重复的工作认真总结、认真思考,为***事业的推进总结经验,建言献策。

三、 提高道德素质,铸就凝聚集体

在工作、生活中,要与同事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构建和谐环境,铸就凝聚集体。遇到荣誉不争、不抢,遇到问题不推、不怨。对先进者要勇于学习,敢于靠近,不嫉妒,不孤立;对落后者要乐于帮助,共同提高,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组织遇到的困难要勇于面对,勇于承担。对长者要尊敬,对晚辈要尊重。以单位为家,营造和谐工作、生活环境,发挥集体的力量,让每个人体会到在集体中的存在感,均能各有其位,各行其长。***工作虽然有分工,但服务***的目的是一致的,要想把***工作做好,还需***人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具体分工与总体任务的关系,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做好***工作。

四、 提高业务水平,服务***建设

在***工作中,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任务的完成质量。作为新时期的***工作者,要做到业务素质全面,业务能力突出,对总体问题能把关,对细节问题能处理,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服务***建设发展。

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上,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与总结提升自身素质。根据自身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针对性的去学习、去解决,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总结工作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要加强业务交流,防止闭门造车,与同事、同行广泛交流、互相学习,多参加***相关会议,查阅权威文献,跟踪国内外最新动态,集各家之多长,吸取经验教训,少走错路、弯路。扩展思维,开拓创新,不仅要关注***领域的相关动态、关键技术,而且要关注跨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开阔思维,激发灵感,用跨领域的成果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当今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改进换代愈加频繁,如何能够使***工作紧跟科技发展需要,紧跟***建设要求,这是***人一直需要不断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四有新人”的指导思想下,各***人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做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工作者,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工作,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第6篇:时代新人说,奋进新时代的建国70周年优秀演讲稿

祖国是我们生活成长的地方,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今年是建国70周年,让我们为祖国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吧。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建国70周年的演讲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1建国70周年演讲稿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四十年前一声惊天巨雷响彻神州大地,首都北京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征程。

四十年风雨如晦,江山如画;四十年披荆斩棘,多难兴邦;四十年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四十年不忘初心,牢记梦想。

是啊!改革开放,这个让人热泪盈眶,翘首企盼的时代壮举。如温暖的春风,荡涤人们心中的烦恼和疑惑,带来伟大的中国梦和复兴路;如绵绵的春雨,润泽人们干涸已久的心田,带来勃勃生机和欣欣向荣;如灿烂的朝阳,将发展的辉光洒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带来一个火红的世界;如盛放的花朵,绽放出和谐美丽的祥和盛世。

从此,中华儿女不怕苦难,勇于挑战,敢于面对艰难困苦,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从此,中国共产党以史为鉴,以梦为力,用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剔骨锥刺的决心,清除瘤毒,驱恶扬善,永葆党性,筑牢了党的伟大工程;从此,中国人民不怕牺牲,敢于拼搏,开始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事业;从此,中华民族的时代巨轮,劈波斩浪,扬帆远航,遨游在世界的海洋,实现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忘不了四十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手印,一份大包干的“生死契约”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惊雷,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现代化的进程从此步入了历史快车道。

忘不了四十年前,那些改变命运的峥嵘岁月,亿万莘莘学子满怀希望,精神抖擞的踏入了知识的象牙塔,恢复高考,这一伟大的创举,给国家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人才,祖国才有新力量。

忘不了四十年来,中国的航天事业从仅有的东方红卫星一号,到神十飞天,乃至嫦娥空间站的建造。中国人从缺吃少穿,靠天吃饭,到超级杂交水稻的高产高收,以及三峡工程的伟大创造。

忘不了四十年来,中国互联网从中关村悄然崛起,到如今阿里巴巴、微信等“互联网+”新型网络发展理念的应用。中国的“悟空”、“墨子”、“天眼”等重大科技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的科技发展呈现出以前所未有的巨变。

四十年,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中国已不再是那个中国。我国与他国的关系不再是屈辱的无奈,而是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底气;他乡与家乡的距离已不再是遥远的乡愁,而是一张高铁票的现实;心与自由的距离不再是那可望不可及的愤懑,而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坦途。科技强国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一切,中国船、中国车、中国路、中国桥、中国创造正在我们鲜活的生活中坚强而又迅猛的铸就着中国梦实现的每一个角落。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

四十年来,中国人民始终用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吃苦精神;上下求索、锐意进取的探索精神;与时俱进、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的宏伟抱负,极大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显示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但崭新的时代需要进步,前进的步伐就不能停止,孙文先生说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们应该明白中国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奋斗的劲头就不能松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要有百倍的信心和吃苦耐劳的坚韧,去面对未来的挑战,迎接明天的机遇。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我作为一名基层的乡镇公务员,就应该始终不忘党的培养和教诲,以服务人民为己任,以服务人民为职责,切实做好做实基层工作,力争在新时代给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2021建国70周年演讲

在我国的近百年来,中国受尽了耻辱,先是列强的铁蹄踏入了我们的中国,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我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然后列强又组成了八国联军,继续在我国进行大规模地侵略。然后他们把鸦片等毒品流入了我国,摧垮中国人民的身体,消弱中国人民的意志。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了鸦片战争的失败。还让我国被大作家雨果称为“夏宫”的圆明园给烧成了一片废墟。

日本发起的“九一八事变”,打开了侵略中国的大门,从此,对我国开始全面侵略。最让人可气的是在东北三省驻扎的军队足足有十万余人,而日本进军中国的军队仅有一万多人,如果我们的国民党不是采取不抵抗政策,而是与日军战斗的话,就不会有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惨案发生了。日本创立了731部队,731犯下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发指的罪行,手段惨绝人寰。

可我们的中华民族不是一个软弱的民族,不是一个愿意永远被扣上“东亚病夫”这顶帽子的民族。我们的民族奋起反抗,出了一个又一个民族英雄。收复台湾,驱除殖民者的英雄郑成功,还有在美国拥有金钱、地位的钱学森,他为了回国,可以放弃他在美国的一切。他为什么那么想回国?是因为他怀着一颗中国人的心,血管里流着中国人的鲜血。还有我们中国第一个研究出来原子弹的邓稼先,他的工作地点甚至连他的家人都不知道,而邓稼先临死前的愿望就是再看一眼天安门,对着五星红旗敬个礼。我国的“水稻之父”袁隆平,把我国十三亿人民的粮食问题给解决了……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终于结束了这几百年来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终于不用再忍受屈辱了,现在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随意欺负我们了。

我们是新时代的主人,要用自己的知识来继续建设完善自己的祖国,让我们国家的各个领域的水平都达到世界领先的地位!努力吧!同学们,因为祖国在我们的心中!

2021建国70周年作文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在我心中》。美丽的祖国,你雄伟的身躯多有气势。祖国的人才辈出,我是中国人,我很骄傲,中国是独特的:在无数的蓝眼睛,黄眼睛之中,我有一双宝石般黑色的眼睛和黑皮肤之中,我有着大地般黄色的皮肤,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伟大的祖先,你创造出了四大发明,让外国人刮目相看,指南针、黑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更是让中华文明更进一步,这四大发明,是祖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其实,爱国不能只在嘴上说,应该行动起来,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不浪费一滴水,一片纸,不破坏植物和美丽的家园。想到以前中国受到的各种屈辱,我心里就会燃起一团团熊熊烈火。于是,我心底不断地说着:“加油!自己!加油!祖国!”

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动物,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爱护花草,让芳香停留在我们身边;不破坏环境,让蓝天、白云永远在看着我们。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就一起努力吧!加油!我们是最棒的!

中国,一个响亮的名字,是一个能让世界震撼的名字,一个让无数华夏儿女感到骄傲与自豪的名字。这就是我的祖国,这就是一个沸腾上升的祖国,这是一个如日中天的祖国!

2021建国70周年讲话稿

每当周一升国旗时,我的心中就会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激动。我就会联想到革命先辈的故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大地时,手就会不自觉的高抬起来,以表示对先辈们的敬仰。

每当看到中国的体育健儿,在竞技体育中取得金牌时,我就会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看到五星红旗在全世界人民的注视下升起时,心中是激动的,为自己是中华儿女而骄傲。

每当看到抗日战争中前辈们的生活,每天只能吃咸菜,有时连馒头都见不到,只能穿着破烂的布衣在寒风中颤抖……再看看我们的生活,手机一打开各种来自全世界的物品任我们挑选,吃穿玩乐,一律不用发愁。一对比,就会不由自主的感叹我们现在的生活到底要好多少倍啊!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

抗日战争中,那些为新中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那些被日本侵略者炸伤牺牲的战士,那些身负重伤仍然坚持奋斗的战士,为了什么?都是为了我们的祖国,为了祖国不再受到伤害,为了人民不再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我们的老前辈周恩来等领导人,从小生活贫困,但他们依然没有放弃,小时候勤学苦读、准备报效祖国,长大了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救百姓于水火,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的、人民幸福的国家,让世界人民为之震撼。

今日,祖国已经摘下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成为了一条飞黄腾达的巨龙,我们中华的儿女啊,今日为祖国而骄傲,明日,要让祖国为我们自豪!

第7篇: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

南钢学校 曾山丹

如果要给阅读圈一个范围,我选红色,如果要给旅程画一个轨迹,我选红色,如果要给未来一个梦想,我选红色。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回想百年历程,众览神州巨变,几多英雄,几多豪迈!习总书记曾经动情地说:“对于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献出宝贵生命的人,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铭记他们的牺牲奉献,他们是祖国人民最坚实的依靠,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在我的心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很宏大的精神家园,同时也可以通过那些细心的、可以触碰的个体去感知他们。

我想请问一下,屏幕前的老师们,有多少文科生……我也是文科生,那现在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考上了北大,但是进入到北大之后被要求转系,转到物理系,从此学理,你愿意吗?有一位同学,考上清华大学历史系之后,自己就要求改学物理要转系,但是他当时考清华的时候,历史和语文都是满分,物理只有5分,所以说这个人如果他继续学文可能大有前途,但是如果学理的话,学砸了可能清华都白考了,大家就想怎么就这么想不开呢?为什么呢?那是在1931年,在他进入到清华大学的第二天,就爆发了九一八事变,国难当头他拍案而起说:我要学做飞机大炮,但是转系也不那么简单,物理系的系主任并不同意他转系,所以他就求爷爷告奶奶,若磨硬泡,最终给自己争取了一个在物理系试读一年的机会,结果这个人就变成了中国第一个力学系的缔造者——钱伟长,他说: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其实像钱伟长这样,为祖国,为党奉献青春,奉献终身的人,每个时代都有。革命年代,27岁的李大钊振臂高呼: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战争年代,25岁的陈燃在狱中写下了不朽的《我的“自白”书》,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我们知道很多这种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救亡图存的仁人志士,也知道很多在国家艰难时期,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有识之士,这些人注定被历史所铭记。

也许,跟老一辈英模相比,我们没有那么多壮烈的色彩,但是,我们这一代人,敢想敢干,诚实劳动,脚踏实地,砥砺前行。

就在组织这篇演讲稿时,一个全球首支抗肺炎英文励志演讲视频深深地打动了我。为什么要用英文来写?因为我希望不仅可以让国人同胞看到也可以让其他国家那些关心我们、帮助我们,甚至对此刻的中国不怀好意的人看到我们有必胜的精神、历史和决心!

《疫情中,我们都是战士》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而我们都是战士,

敬所有的战士!

我们正面临着黑暗时刻,病毒在大行肆虐

我们有的人不得不禁足在家,有的人不得不滞留他乡

有的人无法回到学校,有的人无法回到工作岗位

一时间谣言四起,恐惧弥漫

似乎整个国家在一瞬间失去了往日的繁荣与活力

这是一场没有枪、没有炮、没有硝烟战争

但这是一场与病毒、怀疑、恐惧、谣言与歧视的战争

而我们都应该成为战士

你不是一个人在担忧

你不是一个人在恐惧

你不是一个人在支撑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而我们都应该成为战士

不仅仅是医生、护士、警察和科学家在战斗

我们都应该成为这场战争中的战士

我们应该与恐惧斗争

我们应该和怀疑斗争

我们应该和谣言斗争

我们应该和歧视斗争

我们应该和未知斗争

这是一场激励的残酷的战争

但不用害怕

因为我们都是战士

我们的人民可能会生病

我们的城市可能会生病

但我们不会被病毒打到

因为我们拥有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已经屹立了五千多年

我们见证过更加黑暗的时刻

我们经历过更加残酷的考验

但我们总是取得最后的胜利

无论这一次我们将付出怎样的代价

但我们终将赢得最终的胜利

在历史的每一个时刻

我们总是共同抗争

无论我们有多么强大

又或者我们赢的可能微乎其微

但我们终会坚持战斗

直到胜利为止

因为我们都是战士

这场没有烟的战场,也许是我们这代人杰出的方式,被历史记住的方式,我们现在看不到这么多的英模人物,并不是因为这一代没有牺牲精神,我们也是很热血的,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也是能冲上去的,对不对?

但是,当国家走上了高速发展道路之后,并不像建党建国初期那样,需要每一个人牺牲小我去完成大我,反而是国家,强大的国家在背后,给予了我们每一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实现自我的机会,创造价值的机会,让我们每一个人,在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岗位,都能够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

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也属于青年,没有一代人

的青春是容易的,但是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是大有可为的。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中国青

年,国之栋梁。

第8篇:创平安校园,育时代新人

(杨集镇三台小学2010年暑期集训工作总结)

根据县教育局统一安排和学校领导的精心组织,我校全体教师于8月27日-29日如期举行了暑期教师集训。

这次暑期集训我校采取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学习与培训相结合、个人述德与师德考评相结合的形式。首先学习了《县教育局关于开展2010年暑期教师集训活动的通知》,明确了这次集训的目标是:主要开展“创平安校园、办特色学校、建一流队伍、育时代新人”为主题的集中教育活动。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努力促进我县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知晓了集训内容有五大点:一是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二是开展师德典型学习教育活动;三是开展述职述德活动;四是开展师德考评活动;五是针对集训活动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

一、 学习《教育规划纲要》认清教育发展新形势

通过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师们认识到: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制定一个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体现时代要求、中国国情教情和人民需要的教育规划纲要是时代的召唤。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充分体现了世情、国情、民情、教情。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新期盼的迫切需要;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工作方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指南。这20字工作方针的重要内涵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其中,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重点任务,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是实现重点任务的两大重要保证。这一方针,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总体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未来教育改革发展进行的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明确了教育的战略地位、核心内容、发展动力、根本任务、工作方向,是教育规划纲要最突出的亮点之一。

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特别是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颁布的大背景下,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主题依旧,但是教育发展的重点却正悄然发生变化,追求公平均衡、突出内涵提升、提高教育质量、凸显服务功能正在成为推进全国和地方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深入的主题词。

二、 学习师德典型,注重师德修养

集训期间,我校教师从网上学习了汪金权同志的典型事迹。教师们都一致表示要学习他扎根山区,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学习他不畏艰险,献身教育的崇高理想;学习他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学习他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学习他勤于钻研、不断创新的治学精神。与之相反,教师们听取了县教育局关于对几起案件查处情况的通报,深刻认识到象被通报的李明波,余生明等人,他们严重的损害了教育和教师的形象,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负面影响。我们要在向师德典型学习的同时,时刻警醒自己不要干那些有损师德形象的事情。教师们深刻检查了自己的师德表现,决心向汪金权同志学习,做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

三、

开展述职述德活动,反省工作中的失误。

根据(京教师〔2009〕9号)文件的要求,教师们对自己一年来的师德情况进行了自查,针对文件提出的8个方面,即(1)是否爱岗敬业,认真搞好备教批辅工作,有无不备课上课、不按时批改作业或情学生代批代改作业的现象;(2)是否有违反学校规章制度,随意迟到、早退、旷工现象;(3)是否有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4)是否有乱收费和擅自征订教辅资料或推销学校资料的现象;(5)是否有从事第二职业或在校外兼课以及违规办班、补课和有赏家教现象;(6)是否有替社会办学机构和他校搞有赏招生的现象;(7)是否有接受家长吃请、索要家长钱物现象;(8)是否有在工作时间、公共场所魔牌赌博现象。有些教师认为有无备课上课、不按时批改作业的现象;也有极少数教师在公共场所魔牌赌博现象。

四、 开展师德考评,制定整改方案

学校根据教师述职述德的情况,对每一位教师进行了师德考评。通过教师自评互评和学校专班考评相结合,我校教师综合考评分都在80分以上,还有优秀等次1人,没有不合格等次的。教师们在集训自查中找到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都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工作,恪尽职守,为人师表,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创平安校园,育时代新人。

集训3天中,我校教师人人遵守作息时间,积极参与讨论发言,认真述职述德,个个表现投入。通过集训,教师们认清了当前的教育形势,进一步增强了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查找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方案,为新学期开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京山县杨集镇三台小学

2010-8-29

第9篇:弘扬民族精神,争做时代新人

霍城县江苏中学王明聪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早上好!

面对高山,你定会感慨它的气势磅礴;放眼大海,你定会惊叹它的汹涌澎湃;仰望青松,你定会赞美它的高大苍劲;俯瞰小草,你定会称颂它的坚忍不拔。是的,那是因为他们身上饱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顽强的意志,那是因为他们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不屈的精髓。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饱尝艰辛而不衰,历经磨难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顽强,靠的就是正气磅礴、荡气回肠的铮铮铁骨,靠的就是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以其古朴与雄浑,悲壮与神圣,凝结成一股茁壮的血之根,闪烁在万古苍原之上。

不是吗?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铸造了我们的灵魂,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它积淀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遗产,它蕴涵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它体现了人类对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它昭示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不会忘记“长征精神”、“抗战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精神”、“航天精神”、“奥运精神”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

同学们,当你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你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你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时候;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当你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学习的时候……你所做的这一切,不都是在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吗!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光是从嘴上说说就可以了,我们还应该投入到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中去。为“中华腾飞”而读书!在学习上生活上互相帮助,友好交往,善待他人,学会谦让,讲文明、懂礼貌、勤学习。还有,我们青年一代应多帮助弱者,尊老爱幼,使老年人不孤独,幼儿们不寂寞,使整个中华民族,整个国家被爱包围着。我们只要多为别人,多为整个民族的利益着想,努力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能多做一些有益的事,那就是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出了一份力。同学们,只要我们牢记中华民族精神,勿以善小而不为,我相信,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一定会发扬光大。

我们迎来了新世纪,长城在我们脚下延伸,黄河在我们胸中沸腾,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滚滚流淌。火柴为了光,油灯为了夜,我们为了祖国而生、而拚、而死。在用血汗铺就的明天的路上,我们的命运已经与祖国紧紧相连。让黄河嘹亮的涛声跨越我们的灵魂,让辽阔的大地磨砺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发扬民族精神,为祖国的振兴、和谐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而献出无悔的青春!

上一篇:第二党支部工作总结下一篇:网络客服工作职责